体育管理模式

2024-09-04

体育管理模式(共12篇)

体育管理模式 篇1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其有机融入到高职体育教学过程的多项基本要素之中,实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现代化。体育信息化,利于于强化师生的双边交流,融洽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全面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有必要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体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体育教学事业中,网络信息化教学也越来越普遍。在此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求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体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行业的有效对接,可见高职体育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发挥其强大的信息获取与储存等各方面优势,将涉及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类管理信息,以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竞赛、成绩评判等体育教学信息统一地纳入到同一系统之中,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人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等的合理分配,提高管理的精准性,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可见,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此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与普及,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率相对较低,虽然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计算过程中,已普遍运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但前期的学生成绩的整合,系统录入以及核对与储存等工作仍然采用的手工方式开展,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虽然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地改进,加大了对学生体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对学生体育成绩的统计与高效计算的方面的投入,但这些改进措施依然需要借助于人工管理方式进行,无法实现体育管理模式的真正变革,因此,创新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模式,加大体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问题的必由之路。

2、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思考

2.1、课程信息化管理与系统开发设计

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体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有机对接,实现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新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理论的萌芽,从而为学生个人发展以及高职体育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基于此,在高职体育管理中,首先要立足于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强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整合,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多个板块,例如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师生信息化管理等,变革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体育课堂。

另外,对于加强信息化手段在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应积极加强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以方便学对生具体体育学习内容、课程知识、学籍信息以及体育成绩的统一管理,以全面减少高职院校在体育管理工作中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以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能够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在体育成绩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践中,就系统的模块而言,可设置课程选择模块、成绩查询模块以及学生基本信息模块等,在查询模块中,还可灵活设置查询方式(模糊或精确查询),同时,在信息查询的输出模块,还可相应设置预览打印等人性化功能等,就系统的主要内容而言,可包括与学生成绩相关的各方面基本要素,如课程名称、系别班号、具体成绩等,同时该体育成绩信息管理系统还应支持各类信息输入、重新统计、信息订正与调整等要求,以提供与学生成绩最为及时的信息。此外,该系统设计与开发中,还需设定相应的权限,为师生的设置接入权限或者体育课程调整权限等,从而确保系统设计可全面满足师生的应用需求。

2.2、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创新

网络资源以及文献资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取主要体育知识信息的两大主要来源,是高职院校体育知识传递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加强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在实际的信息化管理中,一方面,要促进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共享性是网络资源最为突出的特色,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网络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共享的体育资源信息,如相关CAI课件以及相关体育教学的视频资料等,同时也可以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搜索并分享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信息,如网络上的篮球、排球以及足球等精品课程,或者将学生的校级篮球或足球比赛等影像资料通过网络进行分享,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体育知识技巧,积极改进在体育训练中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文献资料等的收集、维护与储存,或积极加强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积极建立高职院校体育文献资料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教师资源以及科研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创新

在高职院校的额体育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与管理模式,对于体育师资档案管理、体育教师绩效管理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管理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体育教师的各项基本信息实现可公开透明化,并能及时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进度,从而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状态、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以及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实施全方位监督,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完善体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还可对高职院校中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活动进行高效管理,如对体育科研项目、成果等统一查询与管理,实现高校的体育科研信息统计、填报以及确认,提高高职院校体院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体育管理中的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体育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体育信息化管理以及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体育课程设置、体育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教师、体育教学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职体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茵.关于体育信息化与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30).

[2]崔学臣.对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22).

[3]温钦.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信息化项目建设研究[D].中山大学,2009.

[4]徐建刚.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评价的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俞华.上海大学体育教学信息化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9.

[6]刘从梅.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运营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体育管理模式 篇2

依托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与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公共体育资源,以体养馆,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保证场馆设施正常有序运行,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完好率,发挥其为学校和社区服务功能,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共享,并尽量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双赢的利益均衡格局。

1.2 组织机构

学校是管理主体,成立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任命学校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学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负责协调工作,体艺卫处主任负责具体实施、指导开放工作,政教主任负责安全保障、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报案。总务主任负责场地、器材、设备维护,学校体育场所的日常管理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若干名管理员负责。

1.3 运行机制

学校校长牵头负责制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施方案,负责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全面工作,组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上传下达,协调体育局、宣传部、公安局、财政局、社區、街道等单位,学校财务科、后勤管理科、保安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负责俱乐部规章制度的审批与俱乐部的设立,审核俱乐部收费经营,对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或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对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强调安全工作和场地、器材、设备维护,制定相关制度和要求。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具体工作的策划和落实部门,是各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由有管理经验的领导担任,也可以通过竞聘产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成员是学校体育教师、相关管理人员、外聘指导人员。各个运动健身中心的教练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有训练指导的计划、日程和记录总结等。

1.4 经费保障

按文件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将获得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分三年下拨的2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起步,同时国家每年给予学校2万元经费支持。市、县级政府每年给予学校不少于2万元经费或器材扶持。为保障开放的效果,实现可持续性,后期除了尽量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组建俱乐部财经领导小组,建立银行专户,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对部分参加训练的会员收取一定的费用,包括招收有体育特长学生、办培训班、对参加比赛的队员进行训练,收取的费用属于公益性收费,远远低于市场水平,不能满足人员的劳务费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室外场地不收费,但是室内场地如羽毛球、游泳池、篮球馆等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收取低于市场价的费用。通过承办市级、县级比赛、明星球赛,走市场化管理,商演、拉赞助、门票,获得收益。

1.5 安全保障

学校成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对场地开放活动的安全保障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细化,以制度为保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保证学校对外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证教学,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在教学时间是禁止开放的,将场地开放时间在学校网站、学校公告栏公布,方便健身人员选择安排。在场馆门口挂公告牌,如进入场馆管理公告、制定突发事件预案公告、应急事件联系方式公告、公安干警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公告、开放成效宣传。在安全风险较大的场馆特别是室内体育馆,如游泳馆、跆拳道馆、柔道馆等地除了安排体育指导员、救生员等,还进行录像监控,随时发现安全隐患、排除不安全因素。要求学校购买公共责任险,锻炼的人群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加强对场馆的监督和检查,对于违反制度或规定者,管理人员有权进行批评教育或罚款,必要时交送有关部门处理。

1.6 开放效果

体育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

1 前言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就使的一些学生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例如:体重超标,肥胖学生比例明显越来越大,学生的近视率急剧提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阳光体育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在阳光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阳光体育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从而养成终身的习惯,这样才能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目标提供保障。

2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大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都与他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经下降到不容忽视的阶段。通过我国前后五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潮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从原来的增强体质转变到现在的终身健康。虽然有一些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改善,并且初具成果,但是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还是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和统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并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已经不在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们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造成了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对未来的工作要求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只是形成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需要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开展的,阳光体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立、具有健康体魄的综合性人才。在本质上,体育教学中的阳光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仅要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还要通过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影响周边社区和社会团体,使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必须要做到这四个方面:①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科学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③建立统一的活动课程体系,让师生共同参与④完善体育课程理念,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样才能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观念。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价值观,并积极的参加到阳光运动体育中来。

一个人能够成长、成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身心健康,只有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对于现在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我國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鼓励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所以,高等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和改进教学结构,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未来担负国家重担提供前提和保障。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突出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参与性,以高校教育的形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中体育活动主要有学科性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锻炼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课余体育锻炼又包括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是体育活动的重点。通过课堂的引导使同学们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也是课程教育形式的一部分。

建立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将教学、活动和比赛融为一体,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获得教学理论,这是保障阳光体育的基础。要想长远的影响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就要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体育行为。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完善的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

5 结束语

将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来,认真的思考阳光体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从而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 杨明,李丽.关于开展高校阳光体育长跑运动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3] 刘燏.从体育广场文化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5).

体育管理模式 篇4

美国高校校园体育的主要精神是让学生们可以主动自觉的参与到体育中来, 引领学生们可以有自我参与和规划自己体育消费的意识。美国学生基本都可以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体育消费, 包括购买体育设施、现场看比赛、更新体育服装, 以及参与日常的体育活动,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 将体育与健康作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 充分的体现了终身体育的目标。美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以下两种形式的融合: (1) 学校教学部门主要负责体育课管理; (2) “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主要负责管理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

1.1 美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

1.1.1 运动管理部门分工明确, 注重体育知识教育

生理数据测试实验室和运动健康指导中心机相关的咨询中心几乎是美国各高校的基础配置。美国非常重视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体育卫生等方面健康意识, 学生的体育活动都是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的, 都具备一定的科学健康知识。

1.1.2 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的管理机制

委员会结构, 由院系自己选举产生各种各样专门的委员会, 由委员会具体负责管理规范各自的工作范围, 教授都必须拿出自己10%的时间来服务于委员会, 同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 各个部分在平等、协作、沟通、互助的前提下进行工作。

1.1.3 体育教学课程以体育健康理论课为主且项目丰富, 选课自由度高, 考评方式灵活

调查显示学校规模的大小决定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 规模越大, 体育课必修的比例越小, 而且美国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以体育健康理论知识、体育休闲、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讲授和传播为主。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增加出一些竞技项目以外、更为丰富的户外运动和体育健康理论课程。教授教师有及其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同一门课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老师们根据个日子不同的经历和思路自己安排教学内容, 但要求每门课程开课之前, 教师需要制定好一个详细规范的教学计划, 上交院系并挂到网上, 让所有选课的学生可以看到。考核方式弹性大, 轻结果重过程, 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地点、均可自如选择, 如, 社区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服务也都属于体育学分的一部分, 有较多的学习形式和较大的学习空间。

1.1.4 体育教师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美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从培养、惩罚、约束等方面有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方针, 将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放在第一位, 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教师们的继续教育, 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质、前沿思维不断更新提高。

1.2 美国高校学生课外体育运动

“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主要负责管理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由“娱乐体育部”主要管理, 建立各体育协会, 组织大学生或体育爱好者参加体育活动和群体比赛, 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体育活动, 达到与社区沟通和联系的目的。

1.2.1 娱乐体育部管理机制

美国学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的闪亮文化代表, 各处的广告、宣传都充满了社团活动的气氛, 社团活动特别丰富。体育社团成立和活动有严格的机制, 成立社团时需递交完整的社团名册、概算副本、社团章程、社团流程等, 向委员会提出申请, 委员会多数票通过原则进行投票决定, 一旦允许加入, 在社团举行第一次活动前, 所有社团成员必须签署一份免除赔偿协议, 新社团在至少2个学期后才有资格申请预算分配。 (建立合理的体育法规) , 每个社团委员会至少每月1次例会, 修订政策、程序, 计划将举行的活动、学生发展计划和服务项目。

1.2.2 竞技体育部管理机制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竞技体育, 其经济体育的成绩直接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和声誉。众多知名大学拥有二三十只高水平运动队, 运动员数量可多达800~900人, 大学生都以进入校代表队为荣, 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 同时还有非常丰厚的竞赛类奖学金作为奖励机制, 极大程度带动了校园群众体育的开展。

1.3 美国高校体育网站建设

美国高校的网站建设非常重视体育网站, 可以有多种方式和路径直通学校的体育网站。校园体育网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框架是实质性的体育物质文化。图片和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 目录层级明确, 包括竞技体育、组织管理、场馆设施、大众健身、票务、体育用品、捐赠、招募、粉丝服务、新闻信息和其他等众多栏目, 在体育网站中竞技体育占据核心地位。

1.4 美国高校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机制

中美两国的高校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方向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美国高校体育院校中的体育科学专业 (人体科学专业) 人数比重大, 就业方向多是科研和管理工作;而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很少, 就业方向几乎都是体育教师。教师的教学内容:非常实用, 不仅局限在理论讲解;图文并茂, 多媒体做的非常漂亮;提问时间非常丰富, 答疑;教师身体语言丰富;没有专门的教材, 都是老师的讲义。

2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改革发展建议

2.1 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使课程项目从实际出发, 更加丰富、多样

我国高校现阶段的体育主体是公共体育课的必修教学, 各高校均由专门的体育教学部门负责全校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工作, 目前仍以传统的体育项目技术教学为主。各高校应尽可能结合时下流行趋势开设课程项目, 例如:障碍健身跑、攀岩、生存训练、自行车、溜冰等。

2.2 增加体育视频比赛及健康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仍是以运动项目的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 但实际上现在学生由于从小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所以, 增加体育视频比赛教学课时非常必要, 只有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了兴趣才能更主动自愿的进行学习。

2.3 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对于日益更新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健身理念, 不要授课教师具有专业的相关知识, 而现在的体育教师由于常年只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着单一的技术教学, 所以, 不断地给教师提供前沿的体育项目及健康相关知识的培训, 非常有必要, 可以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4 建立整体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不以简单体育课程教学为高校体育的主要内容

只有学生们感受到了体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所以, 应把整体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提升才是金字塔牢靠的基础保障。

2.5 统一管理校内体育社团, 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制度

为营造整体的校园体育氛围, 体育社团是体育教学的最有力补充, 我国高校现阶段各高校也在大力发展体育社团, 但缺乏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不利于高校体育社团长久健康的发展, 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基础管理制度和政策, 以保证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访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 对美国高校校园体育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吸取当中先进的经验, 结合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现实状况, 提出有用的、可操作的发展建议, 以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

关键词:校园体育,高校,美国,管理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杰, 熊辩.体育文化视角下美国大学体育网站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4, 30 (2) :14-17.

[2]邓毅明.中美大学校园体育的异同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 (4) :89-93.

体育管理模式 篇5

自从“阳光体育”教学被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加大了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的关注,加强健康体育教学的管理,以及加大了各大健康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由此可知,在对我国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并且对不良的教学管理现象加以改进和完善,可以让我国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好。

一、高校体育开展的管理工作内容

(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高校的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情况、高校的设施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对各大高校学生的需求。并且,这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以及教学国力工作的顺利进行[1]。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高校就要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及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规划,并且对高校之前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修正[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同时,健康的阳关体育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性格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3]。

(三)高校体育活动教学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活动教学,高校就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毕竟课外的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对学生有趣的课余生活的补充。并且在课外的阳光体育教学中,更能维护好生命安全,并且有效的科学指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4]。

(四)高校管理学生的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就要给学生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紧张疲惫的学习之余,让体育学习成为放松身心和解除疲劳的有利方式[5]。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要具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专业和通俗的回答,这样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同时,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在对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解时,也要制定出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之后要对管理的制度进行细致化分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样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才更加全面[6]。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

(一)高校阳光体育管理概念

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其实就是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对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提出的最新理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对阳关教学管理进行传承。其中,当代的高校阳光体育管理理念就是:(1)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激情,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7]。(2)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始终要以健康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为主要的目的,这样更加符合阳光体育教学宗旨。(3)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健康运动的习惯。(4)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观察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健康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8]。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就是健康、阳光以及快乐,这也是当今体育管理工作的一大目标,使得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的全面,并且也能够很好的应多那些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例如:教育的政策、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的教学设施以及教育的经费等等,这些作为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师资水平以及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相关制度等等[9]。

三、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体能锻炼,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高校学生的“素质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另外,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评价中,参照体测数据可知,当代的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已经有明显的身体素质降低现象出现这让当今社会更加担忧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情况[10]。此外,就是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体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视力下降严重、亚健康情况严重以及体重超标人数增加等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并且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他们会因为营养和发育不良的状况出现,就会引发一些可避免的疾病发生[11]。由此可知,让学生增强体质,就要多参与一些体育运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青春活力。同时,在阳光体育的参与之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关爱,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12]。

(二)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在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13]。另外,就是在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时,要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遵从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更加能够推动整个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开展以及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宣传,同时也能够鼓舞其他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且对整个周边人群也有着积极的运动影响作用[14]。由此可知,伴随着当前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阳光运动和关爱健康的运动宣传也越发多,让更多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和教育管理人士更加重视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更加促进了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到阳光体育的行列之中。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营造出一个更加阳光、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运动,这样就需要制定出更加支持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系。另外,在当前的管理策略之中,要认真对教学的实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也是对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制定出一套全新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案。同时,在之后的教学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和评价体制:(1)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在高校的阳光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最重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这样努力地设定出有效的科学的体育管理效果评定机制。同时,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体系应该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例如:高校教师、高校管理员、体育课程、高校学生以及高校体育竞技,有效地对这五个指标制定出合理的有效评价标准,所以更加需要科学地完善评价体系。(2)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鼓励体系,就要对高效的阳光体育教学拟定出更加细致化的制度规章,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管理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心,并且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同时,高校还可以运用阳光教学的特性来调起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四)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教师教学乐趣化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培养:(1)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2)将教师教学乐趣化,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观察,并且能够将体育教学和娱乐进行结合,这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进行结合。比如:对户外运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户外运动的开展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户外运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是什么,教师爷可以明确了解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特长以及性格特点,这样的相互了解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学习发展特点,可以很好地对阳光的体育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大力开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知到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同时,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更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针,在改善中让阳关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徐梅.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高校体育考核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29(22):2064-2065.

[2]徐泽民.“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4,12(08):115-116.

[3]张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吉林大学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4,293(28):314-365.

[4]田春娟,刘志红,王安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开展啦啦操教学的思考[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28(10):113-115.

[5]唐克己.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5(11):102-103.

[6]胡桃,张占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江苏高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28):211-212.

[7]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11,12(20):239-239.

[8]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4):423-426.

[9]孙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和谐发展之我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7(25):102-104.

[10]朱石燕,周倩怡,陆华忠.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6):119-111.

[11]刘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13,12(12):169-172.

[12]唐艳婕.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若干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13(06):254-255.

[13]郝刚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05):129-131.

体育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3.9]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展,大学体育教学中,关注于学生体育意識、体育精神以及体育思想的培养,而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以思想性培养和体能培养的统一为特征,其通过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来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作用,这就使得其越来越广泛的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一、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很多高校将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课堂之中,但是从其实际应用来看,仍不乐观。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阻碍其模式应用

在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中,将教师的“教”高于学生的“学”,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就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而有的教学甚至以整堂课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个性化,而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要实现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体性发挥,则要打破常规教学,这就增加了终身体育教学的难度

2、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主体性不强

一方面,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在于学生体育素质、思想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基础,而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不得不进行教学目标的行为,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而在评价方式上,往往基于成绩、分数评价,这就造成终身体育教学模式附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是终身体育教学的关键方式和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就缺乏了兴趣化教学、多彩化教学等,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丧失,这就不利于学生进个性发展与体育意识形成。

3、相应性保障缺失

作为一种挑战式体育教学模式,就其教学内部成分来看,存在多种阻碍因素,其中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则是主要因素。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往往具有明显的竞技特征,其要求动作的规范性、标准性,而且对体育成绩过度追求,这就使得体育教学基础受到了限制,而对于学生如如何形成健康的体育意识和思想,则关注较小;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缺失是制约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以运动负荷、联系密度作为教学质量衡量标准,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思想、接受能力、表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涉及,这就造成学生身心发展评价缺失,进而刺激了“追分风”的持续存在,使得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缺失。

二、高校科学应用终身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素质教育下,高校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体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素养、习惯,促进学生体育精神与思想为基本任务,这就要求在应用终身体育教学模式时,关注于学生的能力、思想、个性等人本性的发展,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

1、角色转变

在终身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甘愿做幕后服务者,以背后辅导的力量来促使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引导,让学生自觉思考、求实创新,切实成为学生能动性发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改变教师单纯教,学生一味模仿或是接受的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的力量,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性的学会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目标更新与定位,将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思想素质提升以及学习习惯形成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以方位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实现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思想的培养,以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升,实现体育教学价值。

2、多模并用

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主要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一,合作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中,很多在于学生间的协作练习与学习,如排球、健美操、网球等,这就要求进行合作训练,而对于终身体育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是其教学目标之一,在合作教学中,通过两者或是多个成员的互动与合作,来完成某项任务,这就赋予了体育教学社会性质。其二,游戏教学。在游戏教学中,可采用比赛、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提升了体育活动的有趣性,是实现学生体育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三,角色换位教学。这既是转变教师角色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学生主动性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其中,可以让学生充当示范者,向其他学生教学,这就很大成分上实现了教学主人翁的地位,而通过这种自主性的教学,则能够最大化实现学生自觉性和经常性的学习。

3、全方定位

人体作为完整性有机体,其各个奴为、各个器官机能的运用,以及身体素质与体能协调是体育教学的一项目标,而对于终身体育教学模式来说,其目标之一在于提升人体技能和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全方位定位人体各项机能的发展,其不仅包括身体机能,而且包括思想素质。进行体育技能与知识训练和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应有的体育技能,保证其基础性体育知识的丰富与完善;通过体育文化、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物等内容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思想,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选择锻炼内容,进行锻炼定位,做到内外结合、形神一致,已全面实现学生外在技能与内在素养的培养。

4、个性教学

针对于个人的身体状况、存在环境、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各种方式的体育教学。其一,进行层级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制定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目标、练习内容、训练方式等,以满足不同等级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其二,进行选项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项目划分,以学生的兴趣走向为标准,进行调整训练方式和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思想。其三,实行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各项实际,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与教育,在实现个性化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发现、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创新能力,以全面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总结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运用终身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威胁,然而,从其教育发展走向来看,适应于人的发展的要求,所以,其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在其运用中,要以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基础,实现学生体育技能提升的同时,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思想进行培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凯赵德宝.终身体育理念促进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陈琦.[J];体育科学;2010,(010.

体育管理模式 篇7

1 研究的目的

1.1 快速发展的体育场馆呼唤专业的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在2008年奥运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后, 体育场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之后, 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后续的有效利用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关注, 而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才。

1.2 体育场馆运营不佳的状况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随着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备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型的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性较低, 运行成本高, 而体育场馆却缺乏经营意识和专业管理人员。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就曾这样对记者说过, “长期以来,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有退役运动员以及备维修人员构成, 缺少通体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使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因此,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 在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专业, 在社会企业培训市场中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是体育场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1.3 调查证明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 国内体育专业的大学相对较少, 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通体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 尤其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出现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地的体育场馆至少缺乏5000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目前已成为体育“职场圈”的宠儿。

2 研究的内容

2.1 体育场馆管理的特点

体育场馆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育场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但体育场馆只有具备优秀管理人员才能高效运行和发展。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经营意识、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全心全意为服务社会的信念。因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主要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维护、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安排与订约等。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面临管理事件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一个合格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场体育场馆内的所有固定因素及不固定因素。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体育和管理知识外, 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2.2 体育场馆引进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

2.2.1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体育场馆需要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应具备体育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当前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经开设相关的专业, 但其专业性不强, 往往是在体育管理专业中增添相关的课程,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的需要。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影响对体育场馆的潜力挖掘, 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在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有其一定的优势。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的学习, 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通管理、营销及其运作等, 而体育场馆的管理重视的就是管理的实际操能力。所以, 对体育场馆来说, 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对体育及体育场馆知识的强化培训, 加上自身对管理专业的掌握, 用起来或许更得心应手。

2.2.2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高校的管理专业拥有较高的文化与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 从理论知识上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另外, 体育场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比较吻合。目前,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进修学习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引进外来人才, 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必要的补充。人才引进的对象多是管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 加之对体育场馆管理的强化培训, 在短期内能投入到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中。

2.2.3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综合院校的管理专业不仅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而且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里, 几乎每个学校都都有和管理相关的专业 (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 他们服务于各种职业管理中。因此,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目前的培养状况, 应尽快建立以综合性大学为基地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急需大量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针对国内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 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 满足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实属必要。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课程的设置、丰富培养方式、要使培养出来的体场馆管理人才能够适用国内体育场馆的发展, 促进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造成大量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和利用率较低, 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影响实现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 我国的体育场馆急需求大量专业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体育场馆,非体育专业,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

[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运行模式辨析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行模式,辨析,社区体育

从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来看,“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习惯养成”,强调学生锻炼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淡化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与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隔离。目前大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了“运动拓展、野外拉练、娱乐休闲等体育新内容,这使得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接近,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存在着优势互补、相互渗透。

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运行模式主要特征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着各自特征,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在空间维度上,高校体育的影响力一般局限于高校,社区体育的影响力则扩展到居民的生活区;在时间维度上,高校体育局限于学生的在校期,社区体育则延伸到余暇时间;在价值纬度上,学校体育仅通过制度化的课程模式作用于学生,社区体育则通过非制度化的体育活动纽带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运行模式的利弊析辨

2.1运行目标的趋同性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对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 实现学生的体质增强;并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基本技术和运动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顽强的意志品德,挖掘运动才华,拓展个性发展;而社区体育是以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锻炼的需求为首要任务,以运动为纽带增进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和身心均很发展,实现社区的稳定和谐。两者在健身娱乐方面具有目标的共同性。

2.2体育设施资源的不均衡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居民对体育锻炼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运动器材的添置问题。在运动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下能够组织高水平的社区体育活动是无法想象的。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迫切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条件作保障。

2.2.1社区体育资源匮乏

国家财政和街道预算拨款(包括体育彩票资金和社区经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捐助,是社区体育活动费用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就是社区体育组织经营性收入。(包括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等)

2.2.2高校体育资源丰富,但使用率低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系统每628人就拥有一块专业体育场馆设施,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高校系统所拥有的体育场地资源约占全国的65.8%,然而这些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极低,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学生课外活动和运动队的业余训练外,其他时间(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基本闲置,有部分高校即使是上课期间,其体育场地设施也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不足30%,对社会开放的高校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仅占到14.8%。

学校体育场所对社会开放,既是国家政策法规所要求的(国家明文要求学校体育场馆要在闲暇时间对社会开放),更是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由于学校和社区在责任、权力、利益上自成体系,各自的服务对象、管理办法也不相同,故而使得学校体育资源在对社会开放上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目前限制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融合的主要因素有:(1)高校所在地与社区虽在同一区域,但是各自分属不同的管理系统,客观上存在着责任不同步,其工作质量与业绩无法互认;(2)社区管理者与高校领导在体育共建、共谋体育发展的理念上各自为政,另外受“本位”意识的制约,二者的交互仅仅停留在“资源共享”的显性表象上,而没有实现真正的深层次的融合;(3)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不同的经费来源也是制约互相长效合作的原因所在。仅仅依靠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上的“奉献”和“志愿”,是无法为长期的合作提供保障的。

2.3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的不平衡性

2.3.1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少、层次低、专业性差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居民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水平、年龄、 数量、质量和综合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有关研究表明:目前,社区体育成员大多以离退休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为主体,其体育指导员,多是从体育爱好中产生的业余兼职,除少数人接受过专业训练外,大部分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2.3.2高校师资力量雄厚,优势发挥不明显

目前,我国共有全日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学校2236所,如此众多的高校其所任教的体育老师是社区体育发展优质且巨大的人才储备。一方面,他们受过正规的专业体育教育与训练,具有较强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丰富教学经验,更具有组织和管理中小型体育活动、比赛的能力,又懂得科学锻炼方法及运动常识,能为社会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 组织等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课余空闲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完全可以加入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组织者 。

高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开放,不仅能有效培养社区体育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带动社区、街道、居委会等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而且对促进全民健身,减少重复投资大有裨益。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现有的优秀资源没有得到相应发挥,特别在体育专业指导员的有效利用上更是一种浪费,据统计,目前只有少数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一些具有盈利性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绝大多数老师的服务社会体育的意识不强, 自觉指导公益性社会体育活动较少。巨大的高校体育人才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高校体育优质师资资源还不能在社区体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

2.4体育锻炼形式的互补性

2.4.1体育活动项目

高校体育在活动单元、练习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规律性,计划性和统一性。其开设的运动项目大多是有案可稽的、具有一定的竞技倾向,多依常见的球类、田径项目和竞技体操等为主;而社区体育所从事的则集中在群众性体育的民间体育项目,其中中老年以健身、 娱乐、休闲、民族传统等项目为主,年轻人则喜爱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项目。受社区体育参与主体和运动目的影响,社区体育的竞技性相对较弱,反之则具有明显的健身性、民族传统性、娱乐性和表演性的痕迹。表现出以下特征:(1)传统体育项目较多;(2)文体表演性项目较多; (3)球类活动较少(这主要是球类项目对场地设施的要求高);(4)大多数锻炼项目的运动强度较低、运动负荷相对较小,比较适合中老年和女性参与 。

2.4.2体育活动时间

高校体育多以课程形式出现,其时间多集中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课时间。社区体育活动时间多以上午6:00~8:30和下午5:30以后以及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晚上和节假日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员最多对场馆设施的需求更为特出。因此从活动时间来看,时间上的错位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保证学校自身正常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向社会无偿或有偿开放是可行的,当然社区体育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场所、设施也可以对高校学生开放,有利于拓宽学生体育项目的选择视野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

2.4.3体育活动形式

高校体育活动形式主要为体育课程教学、学校代表队的运动训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内各种形式的单项体育竞赛;社区体育活动一般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活动两种形式。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是指体育参与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锻炼,由于受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其参与人数、参与群体、活动内容、形式等比较固定单一。 经常性活动是指在周末或节假日,由社区体育行政部门组织,主要以群体间表演、相互交流切磋为主的体育活动,在活动规模和参与内容选择上较日常性活动要大且隆重。

2.5体育锻炼参与主体

高校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禁锢他们大多数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训练手段、方法机械、枯燥,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爱好的需求和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迪;(2)高校体育虽倡导“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封闭式的体育氛围隔断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高。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受时间和工作性质的制约呈现女性化和老龄化,各运动项目参与主体的年龄段呈现不均衡性。这也从侧面反映适合中青年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年青群体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2.6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性

高校体育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完善的组织结构系统,体育教师是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的专家里手,丰富的专业经历,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加之高校体育资源的充足,实现了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规范有序。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究其原因很大方面是由于高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滞留在原来陈旧保守的理念中,尚未能主动请缨,整合学校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资源,联合起来共同为社区体育服务,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系统还处于建设阶段,其系统性、人员的工作效率性尚需完善提升。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深度融合

快乐体育在高中体育的体现模式 篇9

一、快乐体育内涵与特点

( 一) 何为快乐体育

所谓快乐体育,顾名思义,既是指在快乐中进行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活动。更为深入意义层面来讲就是在体育中引入更多的主观情感,体育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以身体健康为主导的方向,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以思想教育及人格教育为主的方向,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同时,在积极鼓励学生朝着具备更多成就感的方向进行的同时,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及主观能动性。

( 二) 快乐体育的基本特点

快乐体育具有师生融合性高、合作性强以及参与程度高的特点,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使学生变成运动的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为主、学生单纯以接受知识为主、学生听从老师安排的常规,在打破以往机械性学习的同时倡导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主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与严密的课堂纪律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二、快乐体育在高中体育中的体现

( 一) 审美意识的体现

快乐体育在体育活动中加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在这种情形下所引发的对美的需求也在无形中被提起。在快乐体育中,更多的引入了健美操等具有健美的体育活动,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锻炼与美之间的关系的知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积极正确的意识,从而养成主动锻炼的良好习惯。

( 二) 游戏环节的引入

快乐体育中最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部分莫青少年教育过于精彩的游戏部分。快乐体育之所以叫快乐体育,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参与其中的快乐,发自内心的对快乐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快乐体育中有趣的体育活动不仅仅可以增强体育活动的效果,更可以从中培养学生与同学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了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学生在进行游戏中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对同学及老师的信任程度也在极大地提升。总体而言,游戏环节的引入增强了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三) 竞技模式的体现

高中时代的学生都有不为人后的求胜心以及强烈的上进心,就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快乐体育的进行过程中,一些竞技模式被引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成功的追求以及上进心的提升。在体育活动中,并没有严格限定每个人都要进行激烈的角逐,而是通过一个相应高度目标是设定,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能力衡量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促使自己进步、每个阶段审视自己的平台。通过这种竞技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使自己的自信心增强。

三、快乐体育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优势

( 一) 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

高中的学习生活烦闷枯燥,文化课程的内容极其冗杂,学生唯一能放松的课程便是体育课。以往的体育课都是在各科老师补课或是在最大程度上自己复习课程的情况下度过的,而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快乐体育的引进使体育课程重新回归生气,面对升学压力以及繁重的心理负荷,快乐体育极大地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充分展现,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对于体育锻炼的热衷度。在这种快乐体育的教育之下,不仅仅限定于锻炼方面,还可以融入更多的音乐、舞蹈以及其他的各方面才艺技术。在不断地锻炼的热情的驱使下,学生的锻炼强度得以提升,其身体素质也达到良好的状态,只有建立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支持自己更好的在求学的路上展现自我,最终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奠定身体素质基础。

( 二) 在锻炼中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着重要的主角作用,其学习的效果以及学习的态度动力性成为教学中的主要考察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引路人,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更为全面以及更高效率的学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只有与老师之间无间隔,更好的同老师进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文化内涵、经验丰厚的教学手段以外,良好的引导能力、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也是关键之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快乐体育的重要精髓,让学生开发出来本身的学习及能力潜力是学校重要的职责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 三) 极大程度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主要目的是调节学生在枯燥繁忙的文化课程中的心态,同时也使学生抓住仅有的几节课进行脑力的修整以及身体的锻炼。而以往经验告诉我们,在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体育课依然被文化课所填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快乐学习则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自发的乐于体育运动,甚至对体育运动产生较大的兴趣。为了保障课程的自主性,这种快乐体育具有较为宽泛的非自主性,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组织活动并亲身实践,发掘其中的不足、优点或者可以改造的方面,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这种快乐体育的带动下,学生在不断进行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达到愉悦的状态,从而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快乐体育在高中教学中不仅仅作为一个课程来学习,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体育课程,而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一种坚定地教育信仰。高中体育课程中快乐体育的推进不仅加强了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表现出了巨大的思想先进行与进步性,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陈旧观念,让学生在快乐中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无论从衣食住行哪一方面来看,人们的健康问题都应该要远远好于以前。作为新一代青年,普遍受到关注的对象,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依然有很多。根据相关科学人员调查研究发展,当今多数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本文将从学生的身体锻炼角度结合其体育课程来探讨快乐体育在高中体育中的体现及意义。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

体育专业是高校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 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都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性。从整体上来看, 体育专业的学生思想品质比较好, 不怕吃苦, 勇于承担责任, 具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就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不够, 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强, 容易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 因此,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 如何创新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1.1 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 学校的管理中一般都比较放松, 同时, 教学中也是注重对学生的体能和体育技能锻炼, 因此, 学生的思想形成相对比较复杂。另外, 学生在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 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 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 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低。这些方面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还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的气质类型都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 所以, 在学生的性格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热情坦率、精力比较旺盛, 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冲动、脾气比较暴躁, 而且情绪波动比较大。同时, 体育专业的学生喜欢交际, 比较灵活, 但是注意力不易集中、比较情绪化;另一方面, 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体育技能训练, 导致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比较强[1]。但是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 做决定往往比较轻率, 因此, 加强教育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3 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特点

在高校的教学中, 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目前, 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 都是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文化课程的教学一直被忽略, 所以, 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发展不全面, 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另外, 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 目前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因素

2.1 体育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学分制影响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 学分制开始广泛地发展起来, 这种变化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 学分制的出现突破了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一起进行学习, 学生的班级观念开始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特别是体育专业的教学中, 学生的管理范围扩大, 教学时间有限, 导致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锻炼和培训都进行不到位。

2.2 体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化

目前, 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扩招, 导致精英教育逐渐走向了大众化教育,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招生的限制性因素越来越少, 学生的差异化也相对较大,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招生规模的扩大, 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少, 对学生的教育出现缺陷, 管理也出现问题, 所以,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自身的发展。

2.3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 也对高校的教育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对高校的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的信仰危机和理想失重现象, 而且许多学生将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对体育专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自由时间比较多, 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也比较大, 所以, 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 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3.1 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构建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模式, 首先要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以及如何进行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 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3]。学生管理目标的明确, 要建立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础上, 逐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效地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 以及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要在教学中和对学生的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更新管理理念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因此, 学校的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应该贯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主动地去解决, 同时, 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因此, 学校的管理中, 应该充分地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的特点, 更新对学生的管理理念。

3.3 实施弹性管理原则

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就要进行弹性管理。体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具体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变化, 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4]。另外, 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 并实现自我管理。

3.4 实施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要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 应该对学生实施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 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4 结语

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 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构建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 就要明确体育专业学生的管理目标, 更新管理理念, 实施有弹性的管理原则, 以及开放管理和细节管理方式, 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管理, 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彬.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 (4) :105-106.

[2]张玉丰.刍议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1) :67-68.

[3]李丽, 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 :198-200.

体育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管理 掌控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91-01

1. 前言

能力就是指人或动物顺利完成掌控某项活动时经常地、 稳固地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是各种技能的整体表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掌控能力应该理解为体育教师在掌握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体育教育实践积累, 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设计和实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有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并进行有效地管理, 对体育教学中突发的人为或者非人为的因素及时应对控制全局,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的职业能力。它是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一项重要的职业素质,也需要体育教师一生为之奋斗学习的根源。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以及体育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3. 研究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1)复杂性管理。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多种多样:人(教师、学生),物(设施、场地、器材),财 (经费),资料(教案、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课堂评价)等,所有内容必须面面俱到,否則会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进行。体育教学管理中既要处理好教,又要处理好学。既要完成管理和教学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它教学管理部门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对体育教师的掌控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2)延续性管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延续性过程,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并且要对这个延续的过程进行连续的管理,不能有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课次和阶段,但是往往单一的课次和阶段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整个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按计划,顺利地开展。管理人员应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3)时事性的管理反馈。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天气、人力、物力、财力、场地器材等等),在其运转过程中,必须要不间断获取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获得最大效益。(4)及时性的管理评价。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课堂评价,体育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切因素(预计和预计外)给予及时地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管理和掌控能力,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4. 研究相关对策

4.1 建立合理的体育课堂规范。恰当的体育课堂规范是体育课堂教学获取预期效果的基础,体育课堂规范就是教师对本次课或是本计划给予先行的提示,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课堂气氛。

4.2 明确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准备活动开始前,要向学生讲明白本课内容的学习意义与目的。只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学习兴趣,这是体育教学的根基所在。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他要达到的目标和所面临的具体任务。

4.3 创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与每个学生做到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到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困难,爱护每个学生,做到不偏、不袒护、不歧视、不冷落,一定要一视同仁,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样教师就会在课堂中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在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自觉服从管理。

4.4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创造积极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多进行教案交流活动。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是备好课,这样才能做到上课中有的放矢,对课中突发的情况也有预见。体育教师不但自己要备好课,还需要经常进行备课的交流活动。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资源共享,相互学习补缺补差。 (3)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修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学习途径和不断地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修为,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对照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精神上能得到某种满足。

4.5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掌控能力。掌控能力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整体的把握和出现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我们说课前的备课是必须的,备课需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等等。但是很多突发性的情况是很难预见的,所以就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中突发性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给予正确地应对。

5. 结论和建议

5.1 体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建立合理的体育课堂规范,有利于学习的体育课堂气氛。

5.2 体育教师应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学习兴趣,这是体育教学的根基所在。

5.3 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轻松和谐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5.4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体育教学活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管理模式 篇12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表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模式由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法体系构成。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理论性;教学过程结构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稳定性;教学方法则体现了体育教学迷失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对构建高效体育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和文化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不够重视,加之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不注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落后的教学理念完全违背了体育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呼吁,这逐渐使高中体育教学进入了教学瓶颈。具体表现为,每逢体育课要么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要么自由活动,教学毫无针对性。

1.2 体育教学模式方法亟待创新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不尽科学也成为当下高中体育教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毋庸置疑,高中体育教师大多数属于体育专业人才,很多体育教师将“讲解-示范-训练”作为唯一的体育教学模式长期践行。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引起学生反感,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亟待更新。

1.3 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缺陷

新课改要求高中体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目前很多高中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仍将学生体育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高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积极有效引导提升,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只重教学效果,不重视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育的进步。

2 构建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2.1 优化教学思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以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更新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应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自身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才有高效率。

2.2 转变教师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积极更新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主’向‘以生为主’思想过度,加快教师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在教学实践中,以生为本,加强师生合作,交流沟通,为学生解疑答惑,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实现运动水平超常发挥。在学生获得成功喜悦时,教师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目标;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心理氛围,给学生指明方向。因此,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不同的,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最优化。

2.3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体育的魅力,锻炼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构建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2.4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用以班级形式,虽然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便于教学管理,但却不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掌握技术的能力以及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与培养,这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只有优化教学过程结构,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练习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5 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教学方法体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应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基础水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法不当,再好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也是空中楼阁。因此,应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高效性。

2.6 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定量和定性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注重构建课堂动态评价体系,重点突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为了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27号《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教材,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只有改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来研究每一个预设,每一个过程,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利用高效课堂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素及整体优化浅见[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3).

[2]唐建忠.体育教学模式整体优化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9.

[3]杨李.浅谈如何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12).

上一篇:女性主义角度下一篇:粘结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