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2024-07-24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精选12篇)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关注体育, 强身健体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寻常百姓的所爱。要进行体育锻炼, 运动场所就必不可少, 所以体育场馆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体育场馆建立后的发展和维护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体育场馆目前面临的现状就是严重缺乏大量的管理人才, 而导致多数体育场馆运营不周, 长期闲置。目前, 从事体育场馆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体育出身, 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经验。而体育院校每年毕业的体育场馆专业管理人员人数又极为有限, 供不应求。笔者认为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是体育场馆缓解当下燃眉之急, 加速长远发展一可行之策。

1 研究的目的

1.1 快速发展的体育场馆呼唤专业的管理人才

体育场馆不仅是开展群众体育锻炼的重要阵地,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在2008年奥运盛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后, 体育场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而成功举办大型赛事之后, 场馆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后续的有效利用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关注, 而这就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管理人才。

1.2 体育场馆运营不佳的状况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

随着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配备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体育场馆的运营及管理状况却不容乐观。多数大型的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性较低, 运行成本高, 而体育场馆却缺乏经营意识和专业管理人员。北京市体育场馆协会副会长霍建新就曾这样对记者说过, “长期以来, 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主要有退役运动员以及备维修人员构成, 缺少通体育、懂管理、善管理的专业人才, 使得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因此,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 在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开设体育场馆管理专业, 在社会企业培训市场中增加体育场馆管理课程, 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是体育场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1.3 调查证明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 国内体育专业的大学相对较少, 体育管理专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体育场馆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 需要通体育、懂管理、善经营的专业人才。因此, 体育管理人才, 尤其是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出现供不应求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目前国内各地的体育场馆至少缺乏5000多个专业的管理人才。所以,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目前已成为体育“职场圈”的宠儿。

2 研究的内容

2.1 体育场馆管理的特点

体育场馆管理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的行业。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体育场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但体育场馆只有具备优秀管理人员才能高效运行和发展。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经营意识、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全心全意为服务社会的信念。因为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主要负责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维护、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安排与订约等。二、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要面临管理事件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一个合格的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还要充分考虑场体育场馆内的所有固定因素及不固定因素。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体育和管理知识外, 也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等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

2.2 体育场馆引进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

2.2.1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体育场馆需要的专业体育管理人才, 应具备体育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当前在一些体育院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已经开设相关的专业, 但其专业性不强, 往往是在体育管理专业中增添相关的课程, 针对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学校等各种体育场馆的需要。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 影响对体育场馆的潜力挖掘, 也影响了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 在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 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有其一定的优势。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经过系统的管理专业的学习, 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 通管理、营销及其运作等, 而体育场馆的管理重视的就是管理的实际操能力。所以, 对体育场馆来说, 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经过对体育及体育场馆知识的强化培训, 加上自身对管理专业的掌握, 用起来或许更得心应手。

2.2.2 非体育专业管理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理论水平

综合性高校的管理专业拥有较高的文化与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 从理论知识上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另外, 体育场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综合性大学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专业的要求比较吻合。目前, 社会上普遍采用的进修学习模式, 但这种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又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引进外来人才, 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必要的补充。人才引进的对象多是管理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水平, 加之对体育场馆管理的强化培训, 在短期内能投入到体育场馆的管理工作中。

2.2.3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综合院校的管理专业不仅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而且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里, 几乎每个学校都都有和管理相关的专业 (如: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 , 他们服务于各种职业管理中。因此, 高校非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大, 为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根据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目前的培养状况, 应尽快建立以综合性大学为基地的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结束语

蓬勃发展的体育场馆急需大量专业管理人才, 目前针对国内体育场馆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整体质量较低的现状, 引进非体育专业的管理人才, 满足体育场馆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实属必要。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课程的设置、丰富培养方式、要使培养出来的体场馆管理人才能够适用国内体育场馆的发展, 促进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最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 我国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造成大量体育场馆的长期闲置和利用率较低, 从而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影响实现它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所以, 我国的体育场馆急需求大量专业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的管理人才。

关键词:体育场馆,非体育专业,管理,优势

参考文献

[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1]霍建新.北京高校综合性体育馆经营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5) :612-614.

[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2]霍建新.我国体育场馆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36-38.

[3]苏秀华.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 (9) :51-53.[3]苏秀华.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 (9) :51-53.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2

摘要:互联网+视域下,进行高等院校在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重组等。结合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和办学定位,应注重实训加建设,深化学政研结合的方法,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建立开放式的教育而质量考核评估评价体系,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随着互联网的技术革新进入了新常态。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目前在创新创业的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面对着浪潮涌动的新动向,必须改进人才培养理念,能够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

1.体育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才的紧缺,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大量的经济利益牵扯到产业的壮大。体育产业的公益性和吃年夜性,都需要有能力的管理人才。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为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义不容辞。体育经济管理专业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体育事业国际化的发展而设置的,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受关注。举办体育活动涉及到的运动人员的练习安排,场地的运营,甚至观赛人员的入场和疏散等,都是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范畴。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例,首先需要清楚解赛事的相关方针政策,举办国家与城市的承办能力,涉及到哪些法律法规;其次需要熟悉体育活动的参赛人员、工作人员、场地、器材等的组织管理;最后还涉及到体育赛事的咨询和指导,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当然,随着体育赛事的发展,大型赛事通常会有外国人员参赛或者观赛,因此熟练使用外语和计算机是必备的技能,能帮助管理人员有效沟通,获取信息,减少运营管理的工作量。体育经济管理专业要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统计学、会计学、保险学、财务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市场策划与开发、体育法规等。按照国家体育发展对于体育经济管理人次的要求,该专业人才要能够掌握财务、法律、管理、决策分析和营销等知识,了解体育经济学、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市场相关法律政策、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与健康等知识。

2.高等院校的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高等院校中设置的体育经济管理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2.1在结构和机制问题上,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应体育产业的壮大发展需求的,当前对于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顺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有优秀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才能进行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知名度的打响工作,需要通过赞助运动员和体育方面的活动进行宣传,达到很好的推广。寻求体育管理人才是当前的难题,人才的缺失和不足,使得高校成为重要阵地。在分工上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是高校的问题,我国的高校教育中,体育专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大多数的高校体育专业中,对于体育经管的学习内容的设置缺少科学的规划。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对这一专业过多的关注。体育人才的撇杨相对固定化,社会市场对于体育经管专业的需求形成了冲突和矛盾。2.2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的经济发展需要。现有的专业教学资源,需要提高水平。国家实施互联网+教学行动以来,体育经济管理的设置,开始涉猎多个学科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层次多样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在结合体育行业的特征和企业需求,寻求契合点,以此为基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等等。但是专业定位不明确是较为明显的。由于体育经济管理必须要与通信、自动化、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相互联系,高等院校目前的课程还未能进入这个阶段,学生在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思想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能被很好地加以开发。2.3目前专业课程的开设中遇到的很大的问题,体育经济管理教师必须精通自动化、通信等行业,不仅要掌握体育经管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能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制度保障等不到位,高科技人才对于高等院校的岗位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专家的角色也缺乏实际的落实政策,资金的投入也不足。例如专业实训室和队伍建设的配置问题,专业的图书资料和场地建设的问题,科研项目的申报、督察问题等,都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和评估制度,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1]。2.4教学方式的设置需要结合体育经管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专业核心的课程必须融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从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技能等,把课题体系的基础内容管理作为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基础内容更加智能化的设置,包括微课、翻转课堂,通过体育经济管理的应用,将基础内容的设置问题得意彻底解决[2]。多方面实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设置。但是目前来看,这种设置存在体系不合理的问题。

3.高等院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3.1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理念,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加以创新,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课的开设,还要加强专业课的教学实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提高高校体育管理和教学体制的创新,将体育经济教学的方法融入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做到有针对性的加偶额,打造全面的多元的体育经济管理模式。例如,体育经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参与组织的活动很广,覆盖整个经管,也面向学校。致力于为广大经管学子搭建了一个更好的运动、展示自我才华的赛事平台。坚持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院各项体育赛事、组织运动员参加学校举办的体育赛事、协助其他组织举办各种赛事,并且为这些参加比赛的同学提供赛事完整性的保障[2]。3.2实行“产学研”创新的合作模式,遵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连同其功能开发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教育规划,通过产学研主体的相互配合,对于办学的途径以及取到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在人才、技术、发展等各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自主创新上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例如在高等院校和体育产业企业的科技人才进行共同研究的成果方面,通过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过认真详实的调查,围绕湖地方经济的创新宗旨,获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为了进行合作模式的更加良性循环,高等院校必须对产学研的构架进行管理和维护。建立了管理团队和负责人组成的组织机构,还开展多种战略研讨、对接等活动,例如校企合作创新运营中心,专门负责技术开发和创新开展[3]。3.3给予专门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开发资源利用创新中心、体育经济管理研发中心、重要创制研发中心等等,鼓励学生对科技创新进行的积极探索,坚持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摇篮和重要载体。把课题性实验室跟企业资金搬入高校中去,整合科技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启动高等院校人培养和资源配置方案,对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联手进行生产和营销。对传统的学术性过重的问题加以改进,而且实现了学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教师资源是最重要和首要的资源,人才资源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对于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刺激,给予教师实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3]。3.4建立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评价体系,贯彻高效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和规范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实行多种途径的考核标准,包括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等,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专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形成多样化的灵活的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4]。3.5对高校体育人才采用选拔的方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丰富体育专业重视,注重体育学生的文化学科知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确保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摒弃传统的选拔方式,认为体育水平是标准,考验学生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质量和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5]。

4.结语

关于体育文化的建设,当前目标就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师和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性的全面的经济管理人才[6]。在人才培养上,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尚处在弱势项目,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升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在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开展多项扶持政策,通过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的形式,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建立智能化教育平台,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走向社会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蒋锐.3E与SSM协同分析的人才培养绩效管理模型[J].科技通报,2017,(11):271-274.

[2]杨海艳.基于“中国梦”需求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J].高教学刊,2017,(18):158-160.

[3]尤来菊,梁徐静,汤际澜,等.苏州发展体育旅游供给侧改革路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2):49-52,120.

[4]余曦,李燕燕.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32-136.

[5]冯武龙,李娜."中国梦"框架内的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9):127-128.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的认识上长期存在着偏差,从而使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偏差,一味追求高中体育课程的强度,却忽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有些体育教师为追求教学力度和速度,在短暂的教学课堂中,安排较多的教学内容,并且不注意教材的选用,选用教材时一直沿用以往的选用教材原则和目标,使得理论教材过于陈旧,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造成一定的阻碍;现今,体育教学一直提不高,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教师在教授体育课程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个体发展而忽视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整体学习效果而忽视个体特长的发展。面对当今,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改革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对于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及相关内容的具体改革

1、以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的手段。教育部和校领导应加大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关注力度,将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作为指导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体育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整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越先进,教学水平越高,就意味着该学校的文明程度越高。因此,校领导应对体育教学加以重视,在着力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中体育人才的综合培养。

2、加强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体育教师也应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的同时,不断的丰富自我专业知识,教师应了解当今的训练手段,通过学习和函授等形式走出学校,学习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训练方法,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体育院校的教授和专家到本校为广大师生讲学,以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使高中体育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特长。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采用一把抓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在体育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有效方法将学生这些特长充分展示出来,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对其进行专门训练,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也能够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信心。教师在注意个体特长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整体教学成果的進步,只有将整体教学成果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更有信心,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4、加强体育成绩评定的改革。高中体育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每学期都要进行三次甚至三次以上考核,虽然考核次数较多,但是考核内容基本一致,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时间减少,频繁的考核也会让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乏味之感。因此,要想达到高质量的考核效果,必须在适当减少考核次数的基础上,简化考核内容,改革考核目标和标准。

二、高中体育积极引入健康学科教学的改革思想

在进行体育教育时,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体育锻炼,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锻炼都是空谈,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加强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模块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并能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跟随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构建健康的、有效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管理机构不仅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争取营造全校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长发展;展示教师风采和专业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而符合自身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努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创新体育项目训练方法和模式的同时,注重发挥本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时,可以将体育竞技作为次要标准,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健身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平时锻炼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参与活动的多少,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增强考核评定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要想改革高中体育模式,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必须首先认清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管理的大胆改革和创新,从而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4

1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工作主要就是管理、协调和服务,而其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而其工作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俱乐部营业性的体育咨询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以及运作体育商业赞助等体育经营活动;另外,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承担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任务。[2]

1.1 人才培养方向

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在体育经营、经营公司、职业体育领域、社会团体、体育产业开发部门、体育经济管理,政策研究部门工作,健身俱乐部及高等院校从事体育产业管理工作、从事行政、经营、教学、科研工作于一体的人才。

在培养目标的各项指标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体育经营人才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竹竿,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其次、经营运作的工作范围主要在营业性的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体育表演活动的运作,还包括营业性的体育相关经营活动等。再次、教学科研。除了完成以上各项工作外,还应承担教学与科研的重要任务,这种教育和科研的双重性是高等院校工作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2 培养的规格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较强的事业心。其次,应掌握广泛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特别应该掌握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以及经营管理的实务操作技能。再次,应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培养规格中应注意: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具体科学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交能力;信息能力;事业心;决策能力。同时,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要具备依法决策的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经营活动受到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和约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自觉遵循法律的意识,为制定正确合法的决策提供保障。

2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课程设置

现有课程设置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培养、教育培养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课程设置应该进行调整[3]。体育管理人才专业课有着不同于工科、理科等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其实践性的特征非常显著。在所学课程中的很多方法、公式都有着相当严格的前条件,因此,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课程设置特别要处理好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求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管理思想与方法,而非机械地去记忆知识要点和抽象的概念。根据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特征课程设置(见表1)。

3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方式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应按照人才需要类型培养不同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应以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为主,适当考虑博士教育。学制方面,应坚持以“学分制结合学时制”为主的学制。对于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评价工作,仍将是以考试为主。立足于综合性院校体育系与经管系、体育院校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商学院以及体育院校与商学院的合作可以作为参考。

3.1 考评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为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任何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首先,考试能将学生的学习问题反映出来。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考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考试具有激励机制。有效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考试的固定模式,是我国学生十分熟悉而又相当稳定的形式,考试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让学生将学习生活目的寓于其中,并能向更高的学习目标努力进取,相反,如果没有了考试的评分,学生的学习便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方向可能面临正确的引导。再次,考试具有它独特选拔功能。科学的考试方式,合理的考试内容能够很真实的反映出考生具有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质。同时通过考试可以把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创新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中,考试并不相矛盾,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科学的考试方式能够有效的、快速的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3.2 论文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科研活动,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毕业期间取的科研成果不是毕业论文的主要教育目的,是以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具备科研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无论使用数学或计量表达模型,还是使用文字表达模型,这些方法不存在轻重、优劣之分,都是思维训练的工具,是形成思维品质的基础,学生应根据自己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对研究问题的分析与应用。判断一名本科生毕业论文优劣应该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本科阶段研究具体的问题时,应突出研究观点的创新、选题独特、研究角度新颖、运用方法多样、结论新等都应该属于创新,培养人才时,创新的精神重于创新本身。

3.3 学制

“弹性学分制”是目前人才培养方式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作为学生课程选修制与导师制相适应的一种学分体系。弹性学分制是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和管理,是需要在导师制、绩点制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相关奖励、资助和审核等制度共同并行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弹性制教学管理的到完善。只有通过简单划一的改革学制体系,实施弹性学制,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培养层次

体育经营与管理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决定的,同时他们在市场中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所培养的层次不一样,他所对应的岗位也有所不同,大专、中专层次的人才,所对应的是基层管理中的人员。本科类层次人才,所对应的是中层管理人员。硕士层次人才,所对应的就是中高层管理者,其中的MBA、EMBA人才应企业、公司的经理人,在这一部分中可能成为CEO和企业家;博士类的高层次人才,一个是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他们有能力、有条件进入企业决策层,是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科研单位项目的负责人或中坚力量。

以上对各层次学习人才培养的分析,只存在一个理论性的概念中,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它是以动态的概念所存在,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会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不同的成长、学习、工作环境的影响下,也可能会出现升迁与下降,甚至是跳跃性的升降。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动态的眼光、市场以及市场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上规范化的分布。

4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完善用人机制,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而制定专业方向至关重要,但是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中应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由于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专业领域中的优秀教师相对较匮乏。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4.2 重视教研活动,探索师生互动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倡和引导案例教学,辅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收集案例,再由老师组织讨论、分析,并给予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引入企业的大量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经营类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及其他体育组织需要复合型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而这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们之间的交互讨论。

4.3 加强社会活动,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体育经营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加强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体育经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点。一方面,应尽可能建立如“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中心”等实验室以增加实验课程和课时;另一方面,应主要依托院校所在地,与学院所在地的国内外体育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尽可能的去设置涵盖体育经营类所有专业的实习基地。

体育经营管理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时间较短,无论在培养方式、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也还处在探索阶段。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产业加速升级阶段,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而且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体育经营管理培养的领域建设中来,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法,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局十二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篇5

“十二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一、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在“十二五”期间,奉节县体育事业人才发展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主线,以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编制本规划。

二、体育现状

2001年,我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全市至今仅有三个区县获此殊荣;2005—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8、2009、2010年连续四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1996年,举办了科克伦夔门走钢丝;2000年,承办了全国桥牌赛;2003年8月,承办了阿迪力天坑走钢丝竞技表演活动;2004年10月,承办了陕西西部神龙摩托车罗周强走钢丝活动; 2008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2008首届中国长江三峡奉节天坑国际低空跳伞节”。

(一)群众体育。我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41.45%(其中城市10.3万,占城市人口的75.2%;农村人口的29.2%)。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基本做到了:“天天有赛事,周周有看点,月月有主题,年年有亮点。”每年开展大型体育活动20次以上,与多个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以“健康奉节”建设为主题的职工运动会。组织的篮球联赛、中国象棋联赛、乒乓球联赛和羽毛球联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市内外嘉宾的称赞。现有体育协会19个,会员近万人,其中老年人体育协会、自行车协会、游泳协会、登山协会在老百姓中影响很大,并多次获得市级单位表彰。培训和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400名,其中国家一级社-1-

会体育指导员32名。

(二)竞技体育。我县重点运动项目是田径、举重、武术、篮球、乒乓球等五项,在训运动队员达300人以上。体育局下属业余体校一所,编制2人(自收自支)。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个。近四年,先后荣获市级金牌66枚,银牌36枚,铜牌39枚。先后向省市级运动队输送了世界举重冠军张勇、国家级田径健将田小霞、珠海市体校摔跤运动员吴玲、皮划艇运动员李红等。

(三)体育产业。全县有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5个,体育彩票2007年销售1173万元,2008年销售2438万元,2009销售2631万元,2010年销售4836万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市远效区县第一名。体育用品专卖店17个。

(四)基础设施。全县完成了塑胶运动场30片,9个乡镇修建了塑胶篮球场或灯光球场,9个社区修建了群众休闲健身广场并安置了健身器材,在5个社区安置了成片乒乓球台,对全县部份中小学赠送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179个行政村安装了篮球架和两副乒乓球台,开工建设渝东北地区功能最完善的体育馆,建成了重庆市一流的凤凰山登山步道一期工程。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积极贯彻《体育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把普及健康教育、培养健身习惯、增强全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以奥运会奖牌和全运会金牌为目标导向,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积极营造“健康重庆”的良好氛围,扶持体育企业,引导体育消费,扩大体育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进城乡全民健身活动,争取在“十二五”时间,基本建成“健康奉节”,使奉节体育事业领先全市或全国先进行列。

四、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围绕重点运动项目抓好优秀运动队建设,以优势项目的重点突破带动优秀运动队伍水平提升。合理确定优秀运动队及其人员编制,并随着重点项目的增加和水平提升逐步扩大规模。到2015年优秀运动队规模达到2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优秀运动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进出有序、科学合理的优秀运动队管理体系。建立符合项目实际的、科学先进的复合型运动队管理体制和管理团队,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创造有利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强训练监控,创立与完善优秀运动队训练评估体系,努力提高训练和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训、科、医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设高水平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教练员队伍建设是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的关键。加强教练员培养,鼓励和支持教练员学习进修,用新的理念和科技手段提高训练水平。建立教练员按运动成绩确定收入的分配制度,逐步推行年薪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一流教练员。增强教练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健全教练员竞争上岗机制、激励机制。对于承担我县重点发展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在工作条件、资源配置、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加强裁判员管理,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建立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

加强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加强文化教育和励志教育,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坚定运动员为祖国、为重庆、为奉节争光的理想信念。对承担重点发展项目的优秀运动队运动员,在训练条件、科技支撑、生活待遇及参加国内外重要赛事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我县优秀运动员更多地进入国家队、市运动队。鼓励全县中小学根据所承担项目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训练计划,实行弹性学制。重视和加强对运动员劳动、医疗等方面权

益的保障工作,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

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政府举办,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管理,以体育部门为主,体教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办好1所业余体校。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的原则,围绕优势项目建设,以业余体校为基础,以培养后备人才试点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建立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业余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有机衔接,使后备人才在受训同时能顺利完成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培养、输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

——打造重点运动项目和高水平运动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田径、举重、武术、篮球、乒乓球等5个重点运动项目;到 2015 年,优秀运动队规模达到200人以上,培养在市运会上具有夺牌夺金实力的运动员达到10名以上。

——建设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到 2015 年,我县培养2名以上国家级裁判员,扩大一、二级裁判员规模。

——大力实施后备人才战略。围绕优秀运动队建设,以业余体校为基础,以培养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建立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到2015年,体校规模到达100人,同时建立6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施“体教结合”,形成各级各类业余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有机衔接,使后备人才在受训同时能接受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一领导和部门协调,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

组建完善奉节县体育事业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委办、县府办、县教委、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建委、移民局、体育局、公安局、电视台等相应部门为成员,负责统一领导、协调本项工作。并将全县体育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及责任单位,实行政府目标责任制。

二、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突出发展体育事业的机遇,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本规划所涉及内容及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总体战略。

三、加强领导,力争本规划尽早实施

体育产业人才的特点及其流动因素 篇6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体育产业 人才流动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解释,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知识经济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二是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品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三是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市场状况来看,产品市场受到的冲击没有预料的那么大,但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的层次却超出人们的意料。人才是人口中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人才,便掌握了竞争的核心力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体育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如何吸引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是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才是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

人才与劳动力相比,一般的劳动力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成本,而成本是要加以控制和尽可能降低的,但人才却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资产不是加以降低,而是应使之增值。

1.体育产业人才的特点

(1)稀缺性,体育产业人才具备高品德、高能力、高业绩,是目前迅猛发展的体育产业稀缺资源;

(2)专业性,体育产业人才在这一领域有较高造诣,体现较强的专业性,对体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具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增值性,体育产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增值。

此外,体育产业人才还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是体育产业难以替代的资源。

2.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现代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经从“物理空间”转向了“知识空间”。从产业发展上看,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已不再是增加物质或资金投入,而是增加人才的投放。人才是振兴民族的脊梁,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因素

系统论认为,合理的社会系统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充分实现;耗散论认为,系统是在与外界交流中进行“自组织”,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所以,流动是实现体育产业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径,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1.人才流动理论

(1)勒温的场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动。

(2)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日本的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式》中指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二者不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如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难于短期内解决,则这条路变得不可取。二是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个人的努力方向与组织的期望比较一致,如鱼得水,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组织的认同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库克曲线都对人才流动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2.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基本因素

(1)个人因素。①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过于稳定或具有压抑性的工作环境会束缚人才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当人才的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时,跳槽的意向就会油然而生。②待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得到承认的最直接方式是人才的待遇,如工资、住房等,当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时,就会导致“人往高处走”的现象。③晋升的需要。晋升机会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是越来越多人才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④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有依赖于他人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当人才的自尊需要受到歧视和受挫,工作困难得不到解决时,总是感到自己能力不够和不合格,产生自卑、软弱感、无能感,乃至产生见异思迁的行为。⑤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才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反之,一是与上司不合拍,二是与同事不合拍,人才将陷入一个无法展现自己的泥潭之中,更换环境便成了很自然想法。

(2)组织因素。①人才机制因素。我国的体育人才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在强调人才竞争上的环境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同时,却存在着不少机制上的弊病。一是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一些人才流失严重的组织,大多数人认为是领导不重视和官本位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主要领导不尊重人才,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在事业上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人才安全网络根基脆弱。我们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却又提供不出可供人才发展的有效空间和环境,难以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②分配体制因素。在体育产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需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得到更高的收入。目前,我们在认同人才流动要素国际化、市场化的同时,却在人才薪酬上实行本土化,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依然保持大众化。虽然近几年人才的生活待遇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地域间的差距也很大。尽管我们也不断对人才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爱国观念,爱岗敬业思想,但这在经济日渐全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愈来愈现实的今天,这些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使人才尤其是重量级人才“留人拴心”。这种分配制度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③培训机制因素。体育产业中多为新兴企业,大多没有形成完备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人才学习提高的需求,也成为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④激烈的人才争夺因素。体育产业是正在迅猛发展中的产业,对各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人才又相对匮乏,导致各企业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也是人才流动的一大原因。

三、人才流动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资产只有通过流通、运作才能增值。同样,人才只有恰当地加以应用,才能使之创造价值。如果有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单位不把他们放在能使之发挥作用的岗位并加以鼓励,他们就无法施展其才华,这“资产”也就增不了值。国家级管理成果创新奖获得者——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企业内部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否在用工制度、内部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远离“三条死亡线”。“三条死亡线”理论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如果员工每年的流动、淘汰率低于2%,在职工的收入分配总额中与企业绩效相挂钩的活的部分低于分配总量的15%,企业内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比例低于10%,企业将难逃死亡的结局。对体育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2)人才流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建立人才流动,企业就能及时补充急需的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淘汰无法适应工作的人员,达到“吐故纳新”、“优化组合”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激励人才加强学习,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使企业的整體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3)人才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4)人才合理流动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尽快做大做强,正是体育产业人才发挥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2.消极影响

如果说,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那么,人才的流失,就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应该尽量避免的。如果企业的机制不能留住人才,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聪明才智,就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就极有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人才流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部分离职人才未履行应尽的义务,导致组织对其人力投资未得到回报;企业为了填补离职者的空缺,需要进行招聘,由此带来一系列费用,如招聘费和新员工的培训费等等,从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2)人才流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由于制度不健全,使得自动离职人才带走组织有关核心信息,一方面使企业的正常生产流程中断或停止,另一方面降低了员工的斗志和士气。一个合格人才的流失,轻者使企业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重者可导致某些产品停止生产。

(3)人才流失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体育产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对外影响力不可低估,许多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某个人才与企业发生业务联系的。这样的人才流失一方面人才流失使企业的声誉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服务能力下降。

(4)人才流失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比如会对留下者的工作满意、组织承诺等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他们的离职意向,处理不好,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组织整体士气和效能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关键是合理

人才合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反之,如果人才流动不合理,必然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如前几年出现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造成了某些地域体育人才过剩,人才间竞争加剧,而一些地域体育人才又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树立人力资本观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本投资优先理念。积极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

长期的积弊造成体育产业人才怕流,人才难流,人才偏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体育产业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今后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作用,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改进服务方式,为体育产业人才搭建合理流动的平台。

4.加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

人才流动背后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体育产业需要加强体育产业文化建设,发挥体育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控制和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价值。

5.建立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新兴的体育产业中,人才缺乏显而易见,是造成人才不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与高校联合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开展“终身教育”,建立起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8-52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8-60

[3]于淑华刘水振: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人世后的中国企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8):28-31

[4]谢菊: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J].探索,2002,(6):68-70

[5]刘佛翔:科技人才流动与发挥作用情况调查[J].中国人才,2003,(2):60-61

[6]张弘赵曙明:人才流动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8):4-6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7

1 QFD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QFD是英文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缩写, 对于QFD理论的理解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QFD理论有时被称为质量机能展开理论, 有时称为质量功能展开理论, 有时称为质量功能配置理论。

Bicknell则将QFD理论理解为通过系统化的方法, 使用矩阵、量化等技术、将顾客需求转换为产品与步骤之参数。根据Yoji Akao对QFD理论的理解, QFD理论是将顾客需求通过生产接口转换成设计目标、主要的品质保证的一种方法。Lou Colen则把QFD理论理解为产品开发小组采用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 了解顾客的需求, 提出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能, 验证产品或服务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 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系统评价。

2 QFD理论的实际应用

QFD理论首先在制造业中的得到应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 QFD理论及方法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1972年日本三菱重工首次应用QFD理论获得成功, 之后丰田公司将它运用于汽车产品的设计中, 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方法又获得了成功, 结果导致日本汽车制造业一次巨大革新, 资源浪费明显减少, 质量控制环节更加规范、汽车质量明显改善, 客服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其后美国福特公司学习丰田公司的经验, 将QFD理论用于美国标准化汽车生产线, 结果不仅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 而且提高了汽车生产质量的可控性。

20世纪末, QFD理论逐步应用于非制造业, 在建筑业、服务业中QFD理论逐渐成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例如:佛罗里达电力与电灯公司, 在其顾客服务上, 引用QFD理论, 形成新的客户服务模式, 减少顾客等待时间, 顾客满意度得到改善。台湾餐旅服务业根据QFD理论, 形成注重顾客需求的架构, 规范内部服务管理事项, 改进服务方式, 发展出一个假设性的应用模式。

在教育领域, QFD理论曾在大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得到应用, 形成了教学质量机能展开模型;在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应用, 形成了质量保证模型;QFD理论曾指导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中、高校工业工程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台湾地区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等研究工作, 学者们主要将QFD理论运用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3 运用QFD理论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思考

3.1 基本思路

QFD理论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技术的基础, 是管理领域十分流行的系统方法, 它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需求为依据, 通过制作亲和图、专家打分、多层次逻辑演绎分析等方法,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将顾客的需求量化, 从而形成的一系列工程特性, 全方位保证产品的适用性。

高校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应该充分注重人才的社会适用性, 应该更多借鉴现代企业产品开发理念, 将学生和用人单位作为顾客, 通过对学生和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 运用QFD理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才能完成从人才质量需求语言到培养语言的转化, 实现对于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创新, 提高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把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保证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3.2 实施步骤

3.2.1 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质量需求规划

高校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核心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目标导向, 坚持持续改进。首先应该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内涵, 通过对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及对专业的理解程度,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 以获取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期望及满意度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合并与整理, 抽取需求要素, 进行人才质量需求规划。

3.2.2 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质量设计

根据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质量需求规划, 提出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休闲体育专业定位, 指明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就业方向, 建立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设计矩阵, 将人才需求转换成毕业目标要求, 将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演变为学生能达到的量化目标。

3.2.3 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根据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质量设计及人才培养实践, 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整理培养措施特性和人才质量要素,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矩阵, 建立课程体系矩阵, 提高培养措施特性与人才质量要素之间的相关度, 持续改进人才质量要素设计值, 从而实现从人才质量需求语言到培养语言的转化。

3.2.4 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控制

为达到预定培养目标, 需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控制矩阵, 应该对人才培养结果和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面控制。重点是要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和毕业环节等实施控制, 不断检验和反馈人才培养效果, 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

3.3 关键环节

3.3.1 研究社会对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休闲体育的人才需求类型不断发生变化。初期缺乏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 例如前几年高尔夫教练人才十分短缺, 随着休闲体育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基层管理人员出现短缺, 例如户外领队及教练一直很受市场欢迎, 目前的情况又有新的变化, 休闲体育服务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 细分市场不断出现, 很多企业开始招纳市场营销人才和休闲产品设计人才。人才培养部门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对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 才能确定现代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

3.3.2 明确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是全面考核毕业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具体指标, 有定性的指标和定量的指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动态体系, 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需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挥主导作用, 师生都必须明确各自在培养过程中的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类型确定以后, 培养的方向明确, 但还是操作性不强, 明确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毕业要求, 能促进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者明确各自在培养过程中的定位。

3.3.3 合理设置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

本科层次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各组成部分又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类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展开, 每一门课程的设置均出自毕业要求的需要, 每一门课程均有各自的目标和定位, 每一门课程对于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均有清晰的贡献率, 由贡献率决定该门课程的定位、课时、学分和授课形式等。形成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达成情况关系矩阵是合理设置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重要环节, 需要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面参与。

3.3.4 精心配备创新进取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

QFD理论要求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具有创新进取精神, 要熟悉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 深入理解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达成情况关系矩阵, 明确各自负责的课程和环节的目标、定位和贡献率。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及教案、开展教学工作应该有的放矢, 依据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毕业要求、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素养达成情况关系矩阵有序进行。

4 结语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持续增长,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市场日益呈现国际化, 互联网+概念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适合社会需求的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运用技术创新领域的质量机能展开 (QFD) 理论, 改进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 注重人才本身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人才的社会适用性, 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明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向设置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教学的探索[J].湖南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33-38.

[2]邹杰慧, 彭宏伟.基于 (QFD) 理论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方法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 :133-135.

[3]邓超, 侯开虎, 魏同涛.基于 (QFD) 理论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89-94.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8

一、体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现今的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 体育管理人才的这一方面显示出更为突出的作用。根据人体的差异, 我们可以进行体育选拔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分为竞技人才, 教育人才, 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人才等等。也可以根据人的体型进行选拔从事体育竞技的人才, 如体操人才, 田径运动人才。对于各种各样的人才, 我们必须实践好体育管理人才的管理。如果能在体育管理人才这方面,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规范好管理行业, 建立管理机制, 那么体育人才将会更好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管理好体育人才有助于更大的发挥出其重要的人才价值, 他们的价值的实现, 即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通过社会的承认来反映出体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意义。通过管理的职能来安排人才的利用, 计划、组织、领导、标准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计划管理职能之一, 是基础;管理当然也需要人才来维护秩序, 组织则又是一项职能;缺乏指挥者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 因此领导职能尤为重要;评价是体育管理职能的最后一项职能, 它可以用来衡量工作的表现, 并将其与计划中所设置的标准进行比较。作为管理者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对工作程序到职员进行有效的评价, 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加以利用, 采取措施纠正其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从而使下次管理人才更加全面。

二、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和选材

古话有这样说的,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再好的材料放在家里不拿出来利用, 发挥出其价值, 永远都将是一块废材。“伯乐”就是具有才能来捡拾或者挑选出好的人才的人。当年举重教练严锡嵩能在无数的躲闪汽车的一刹那机间发现他的灵敏协调和爆发力素质。体操教练梁文杰能在只有八岁, 善于翻跟头的小李宁身上看到他未来的发展潜力, 破格收下了一个小队员, 上述事例足以看出能选拔体育人才的伯乐在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上起到的重大作用。

在体育人才的选拔方面, 还可以通过一些直接的手段对其进行选拔。竞赛的方式既公平又公正, 通过对选拔的人员进行考试或者竞赛的方法进行比较, 优胜劣汰选出人才。第一种直接进行的淘汰办法是, 考试问卷法。通过答卷、问答以及难题求解等方法选拔人才。这样的办法有严格的考试和录取制度, 选拔人才条件人人平等, 应选者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达到被选拔的目的。在有了考试的检验下, 确定了应选者的理论知识后, 在对其进行竞赛测试法, 从而又进一步选拔更好地人才出来。通过他们对体育运动方面的比赛, 可以看出他们的特长、优势、以及身体素质。通过这两种选拔方式, 全面的分析运动员的各种利弊条件, 再决定取舍, 这样以来就使得体育人才选拔出来之后会有较高的成功率。注重好的方法之后, 要注意几大原则。有利发展原则, “德才兼备”主要表现在人才素质方面;注意潜力;主要体现于身体优势方面;公平公开主要体现不作弊, 不弄虚作假方面;适才适用表现于每个人的选择方面来进行适合的工作;有利于发展则表现于各种体育学科的建设方面。只有选拔体育人才妥当, 才能保证体育人才的发展壮大。

三、体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 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充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体育运动对于非运动员来说, 就是为加强身体抵抗力的一种手段, 就是提高人体健康的方法。有计划, 有目的, 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 有效的途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形态的发育, 技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增加适应环境和抵抗能力等。

通常人们认为体育是针对运动员的, 对于我们非运动员来说的人群是没有必要的。这样想那就狭隘了体育的用途。广泛体育运动是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社会行为, 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笔者觉得体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作为一种娱乐方式, 放松自我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自己的信心, 从而在运动中找到更多的成就感, 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强化自己的应变能力, 和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同时, 体育锻炼能提高大脑神经过程中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 能是神经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物质和养的供应, 转移神经系统过度紧张, 从而消除疲劳。体育锻炼也能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循环机能、呼吸和运动系统的功能。总的来说, 体育对人体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坚持体育锻炼, 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 何珍泉,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体育管理学》, 张瑞林, 秦椿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 美, 伯尼.L.帕克豪斯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9

一、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含义和特点

高校体育人才档案是把体育人才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各项数据指标以文字、图片和影响资料的形式借助纸质或电子产品存储而成,主要作用是为更好地培养和训练高校体育人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一套完备的体育人才档案主要由四个子档案(生理学档案、心理学档案、学习成绩档案、社会适应能力档案)组成。生理学档案主要记载体育特长生的身体基本指标,包括血液、体成分、体适能、神经反应、心肺功能等,也记录某一个阶段该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有些具备条件的学校还增加了专项运动能力的各项数据。心理学档案则记录了学生心理素质相关指标,如智力水平、自信心水平、自控能力、耐受力、情绪变化、节律性等。文化课学习成绩档案也很重要,和过去的传统思想不同,目前得到各高校共同认可的是高水平的运动员也要有好的文化课素养,只有学好文化课才能更科学地运用身体提高竞技水平,所以学习成绩档案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后是社会适应力档案,它反映的是高校体育人才在处于社会环境当中与他人和群体相处时的适应能力,这还体现在一些团队运动项目上的差异,所以也被纳入到体育人才档案系统中来。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的人事档案和行政档案。它独具的运动专业性和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性都决定了它属于高度复杂、划分细致、针对性强的档案类型。而且伴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才的更迭、运动项目的变化,这些档案也不断地更新、发展,按古语来形容它就是水无常形。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建立,一般是先对新进的体育人才进行学习测评和运动能力基线测试,这些数据被用于建档,档案会随着时间定期更新。对体育人才的文化课要求普遍不高,因为体育人才经常训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和普通大学生文化课学习脱节。从制度角度讲,高校体育人才目前没有通用的全国标准可以依据,每个学校所制定的要求也不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规定必须对高校高水平人才进行存档,这一点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同。国家体育总局联手教育部相关部门一起出台了若干关于体育人才管理的规范和办法,为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管理提供了非常有借鉴价值的依据。从高校体育人才档案所涵盖的内容看, 如何界定高校体育人才的范畴才是重中之重,在国家提出的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计划中提到竞技体育人才是一类特殊人才,与普通大学生健身不同,应该在创立档案的时候突出这种差别性,而不是将有体育爱好的普通大学生和体育人才混淆对待。前文所阐述的体育四个子档案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内容,也为档案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从个体档案的建立维护时间来看,不同的项目和不同学位层次会影响这个时间区间的长短,如足球项目的运动黄金阶段是18—24岁,而体操等项目则是14—20岁,年龄阶段不同会造成归档的影响。再者,一般本科生在校时间为四年,而一个专科生入校到本科毕业可以长达六年,这种时间的差异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慎重考虑。体育人才还具有变化性,有的人才可能属于大器晚成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且上升空间巨大。另一类人才可能在初期进步很快,但到了后期则平淡无奇,甚至于出现伤病退役,这种变化为体育人才的界定造成了不小的难度。高校体育人才的走向也是一种不定因素,体育人才流动性和变化性较大,离校后档案如何处理,应该移交给哪些部门而不至于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都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运动员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都建立了不同的档案,彼此之间的联动性也很差,容易失去档案管理的整体性,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

1.体育人才档案建立过程不够规范。高校体育人才档案要全面体现人才的各项指标和能力,是对其整个在校期间成长提高的动态记载,这种档案记载应该力求客观性、真实性。这样才能为体育教练员和学校管理层提供有效的信息。但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各高校在建档分工的时候主次模糊,档案的记录者、保管者权责不明。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管理层都认识到建立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重要性,也要求下属部门要做好档案建立工作,但实施起来差距很大,资源调配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一些学校档案只建立了一个简单记载姓名、年龄的“空”档案,具体关于高校体育人才的各项指标大量缺失,也正是由于这种分工的不明确,负责检测各项指标的人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其工作效率。很多时候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伪造数据,编造成绩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档案的维护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同时也丧失了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存在价值。

2.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够全面,时效性差。高校体育人才档案应该按照四个子档案整合而成,应该包含学生的生理学档案、心理学档案、学习成绩档案、社会适应能力档案。这些数据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形成的有机联系才是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写照。现实中,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将所需要的数据纳入到档案中来,很多人才的档案不是缺项就是少数据。当分析人才之间差异的时候,对比档案也失去了统一的标杆。而且更新速度很慢,调取的档案甚至是几年前的,这就失去了时效性。

3.档案衔接性差,彼此之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目前,高校所掌握的体育人才档案都是基于入校测试所建档的,而关于学生在小学、中学或体育学校阶段的发展成长记录都是缺失的,而经过调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档案还分有不同等级的学校所掌握着,彼此档案没有形成联系,这种孤立的档案不利于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体育人才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4.一线教师和教练员涉及档案内容较少。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教育离不开一线的教师和教练,他们是最贴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是必要和切合实际的,而目前管理层将档案更新、调用和管理工作与第一线教练员、教师剥离,这就造成了档案的建立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提供有效依据、协助决策的作用。

四、建议

1.推动高校体育人才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为了避免出现高校体育人才档案建立工作的不规范和假大空,有必要从政府部门的层面出台国家统一的标准体系,让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并切实保障每个标准能够实施到位。同时,加强档案规范意识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让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从意识上对高校体育人才档案工作重视起来。

2.完善档案管理体系,充实档案内容。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内容是否全面、翔实决定了档案存在的价值高低,过时的、不完整的档案是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要从档案数据收集工作开始入手, 认真做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准确无误,每一个数据都核对到位。档案管理人员要从建档起就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要把四个板块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要认识到建立高校体育人才档案是一个系统而巨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的人员通力配合,上层管理监督到位,测试人员认真负责,一线教职员工积极反馈,才可以全面实现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的良性发展。

3.详细分析档案数据,将不同阶段的档案衔接成一体。档案的作用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当前期工作人员收集成档后,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分析,这也是为未来档案的再开发利用提供帮助。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要开发出一个可以方便查询的信息档案平台, 让档案更为高效地利用和交流。还要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档案沟通隔阂,让其形成统一的体系,让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时能够把他的信息档案也提供给新的学校,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4.让一线教师和教练员都能够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一线教职员工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如何操作和管理档案,这样不但可以为档案的完善添砖加瓦,还能够让档案的利用率更高,为培养优秀人才更上一层楼。

摘要:高校体育人才档案记录了高校优秀体育人才的各项指标数据,也见证了高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历程。本文从体育人才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档案管理的现状,总结现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10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单位查阅查阅了2000—2012年体育学术期刊网中国内外本研究发表的相关文献,从中获得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为理论概念的界定提供依据。

1.2 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数据资料,撰写论文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1.3 调查法

经过实地走访与调查,从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会籍顾问、教练和会员那获得第一手俱乐部资料,全面了解体育俱乐部管理情况,分析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2 研究的内容

2.1 相关概念

2.1.1 课外体育的概念及主要组织形式

课外体育是指在规定的学习、工作时间以外,利用余暇时间进行的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有业余体育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室,以及个人自由锻炼等。

2.1.2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概念

体育健身俱乐部,设有活动场地、体育器材、教练,为体育消费者提供物质上和技术上的服务,是体育服务产业的一种实体。是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室内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

2.2 体育俱乐部的特点及管理现状

2.2.1 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1)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

健身教练是每个健身俱乐部必备的工作人员,消费者在进行一项新项目的体育锻炼时,为避免不当的锻炼方式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器械类项目),这时,专业教练会在消费者旁边给予技术指导和专门保护,这才能保证健身锻炼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针对性。

(2)消费的人群相对固定。

体育健身俱乐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高、中、低档,人们在选择健身俱乐部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居住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俱乐部,因此,每家健身俱乐部都有固定、稳定的消费者。

2.2.2 体育健身管理内容俱乐部的管理内容及管理现状

(1)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内容。

管理在企业中非常重要,人是管理的实施者,担任着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管理其宗旨就是:要使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各尽其才。根据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获取、处理、维持和分配信息;2决策;3计划;4组织;5控制;6创新。

(2)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现状。

1现有的管理人员水平低。

行外投资人和兼任管理人员的教练,这两部分人组成管理阶层。根据调查访谈结果可以看出,从教练出身的管理者虽了解体育健身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但不懂如何管理和经营俱乐部;从投资者出身的管理者虽具备营销和管理俱乐部能力,但不了解体育健身专业知识和产业发展状况,使得体育健身俱乐部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制定系统性的训练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没有科学管理员工,没有跟踪监测会员的制度和保健手段,个体训练没有针对性。

2教练素质水平低。

健身教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锻炼效果,所以在健身俱乐部具有核心作用。调查发现,对于俱乐部健身教练,有很多问题。很多俱乐部管理人员在招聘教练时,只关注应聘者的身材、经验和上课水平等,忽视了考察应聘者的人品和综合素质。一些俱乐部在教练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比如:有些教练缺乏系统正规的培训,或者没有上岗证书,只凭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就当健身教练。所以,健身俱乐部要长远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健身教练的素质。

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走访调查统计中发现:目前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模式中,有57.7%的俱乐部采用了总经理负责制,38%为董事会负责制,26.9%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还有11.8%的俱乐部采用了其他管理模式(行政领导、上级协会、街道等)。这说明目前大众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还依然没有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运作,有待进一步改善。

2.3 体育管理人才与体育俱乐部的关系

2.3.1 体育管理人才推动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体育锻炼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改变了过去“花钱买罪受”的思想观念,把体育锻炼作为终身的目标。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体育锻炼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为顺应时代的潮流,各地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也随之应运而生。对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们而言,体育锻炼的环境固然重要,但科学化的、合理化的体育锻炼是每个参与健身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目前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具备了“硬环境”(场地、器材、环境等),但“软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模式等)却不尽人意。体育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在伴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同时,客户个性化诉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体育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局面就是如何通过产品、服务差异化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特色的问题。体育管理人才不仅具备一定体育运动经验,而且能够系统的掌握体育产业管理基本知识、技能和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通晓全方位的管理知识和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因此,健身俱乐部引进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不仅能提高俱乐部的经济效益,而且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体育健身俱乐部各方面人才的选拔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人才的最优化。

2.3.2 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体育管理人才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1)提高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降低,情况很不乐观,社会各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它已成为目前最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不断发展壮大,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道路相对拓宽,体育健身俱乐部招生工作人员针对的就是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从前台的接待服务人员到各类体育项目的健身教练,需要的都是专业的体育工作者,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推动高校体育管理专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设有管理专业,但专业的体育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只有少数高校设有体育管理专业,健身俱乐部自20世纪80年走进中国,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引进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体育专业的缺乏管理上的认识等等,无论是体育知识的缺乏还是管理专业知识的缺乏都严重阻碍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目前,体育健身会所的经营管理者大多都是男性,年龄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而且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大学学历。但是从教练出身的管理者虽了解体育健身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但不懂如何管理和经营俱乐部;从投资者出身的管理者虽具备营销和管理俱乐部能力,但不了解体育健身专业知识和产业发展状况。所以,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管理者管理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我国多所体育高校都相继开设体育管理的专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合理的知识技能、理论结构,不仅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壮大也为体育管理专业的人才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3 结语

在企业中其核心作用的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者要具有统筹规划整个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能力。所以,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精通体育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理论,而且要精通管理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工作中,也要加强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洞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这些综合素质是每个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因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刚刚起步,所以缺乏与该行业对口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健身俱乐部的快速发展。所以,对俱乐部的投资者来说,广泛吸纳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面来阐述课外体育对体育管理人才的影响,该文以体育健身俱乐部为例,调查发现:体育俱乐部的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缺乏既通晓体育又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体育健身俱乐部作为体育活动场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因此,经营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俱乐部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该研究建议:体育俱乐部应引进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实现双赢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体育管理人才在推动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2)体育俱乐部为体育管理人才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对于优秀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所谓优秀人才,不仅仅是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应该有强健的体魄来适应公司的发展,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应该更加明确。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要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要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空间和视野,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保证体育教育专业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的需要。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但是,因为对于体育专业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所以,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太过于单一,没有主次之分,好多课程设置甚至脱离了专业领域,虽说有开拓眼界的功效,但是,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侧重于以学生的就业为主导,不应该存在的课程设置应该有所删减。这样更有侧重点,学生也会更清楚明白你自己该加强哪方面的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就业作准备。

1.2专业课程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

虽说有些经典值得好几代人的学习,但是,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讲,更加优秀的教材应该是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高及时吸入更新鲜的血液,这样,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时,接触到更有及时性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对于以后的就业也是有帮助的。

1.3 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保证

體育教育专业扩招,学生的人数剧增,这对人才培养产生了较大的阻碍,那就是如何保证在学生量增加的基础上追求质的提高。关于这个问题,很多院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然而由于数量变化过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对于专业教学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

1.4 培养手段过于单一

教师的教学过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多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已相当普及,但真正有多少教师在利用,利用的效果怎样,这些都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更多的体育院系,大多数学生将网络当成聊天、游戏的工具,教师也将多媒体教学当作调节课堂学习气氛的手段,并没有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大的帮助。

2.培养模式探究

2.1因材施教,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

由于我国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比较多,所以,每个学校应该针对自己院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学生可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位置。一些体育设施配备相对差一点的学校,应该从增加学生的实战能力入手,第一,可以加强训练他们的体育竞技能力和体育专业的知识,其次,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更深的教育,具备更资深的工作和指导的能力,能为社会的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方案,必须认真制定。要按照厚实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2课程设置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相对于几年前,虽然学校的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公选课可以让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虽然有心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其自由发展,但是为了这个目的所做出的努力似乎成效不是特别大,首先,公选课范围较小,有的公选课虽说是为了辅佐专业的发展而设立,但是,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久在专业课中浸泡,同学们需要一个新鲜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调节自己的大脑细胞,学校应该满足其要求,将公选课的可选范围扩大。其次,就是有些学校规定一些课程为公选中的必修课,这种行为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课后的放松作用微乎其微。

2.3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处理好教学相长的关系;要从传统的“重课内、轻课外”,转变为既注重课堂教学,也不放松课外学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4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没有一个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实施。必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系列教学工作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方案,并以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主线”,加强师资队伍的正确投人作为“必要条件”,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以此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参考文献】

[1]季可异.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钱应华.新时期高专体育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66-67.

[3]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130.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篇12

一、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1.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 (strenghs)

(1) 学生资源丰富

“人”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 要想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首先必须有固定的生源。我国是人口大国, 学生资源丰富,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近千万的学生参加高考, 其中不乏热爱体育的学生。每年都有大批青年才俊步入各大体院院校, 这为推进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的战略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2) 政府与社会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以来, 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 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步入了历史的春天。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体育教育事业,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重文化课成绩忽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们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这种形势受到社会的关注, 现在新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升学成绩当中, 还体育教育应有的地位。市场经济中体育行业的冷淡也受到政府的重视。为了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将目光关注到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上来, 这些因素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2.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劣势 (Weaknesses)

(1) 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各大体育院校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全国高中中的体育特长生, 这些学生的体育素质都很好, 在招生考试中文化课成绩相对要求低一些, 比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分数线要低几十分甚至更多, 这种模式虽然是人才定向培养的特别举措。但却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 面对体育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常常表现出畏难的情绪。从而限制了他们在专业道路上的发展前途。

(2) 师资力量方面

由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所以, 现在在高校任职的专业体育教师, 尤其是对体育经济、管理领域的知识有全面了解的体育教师还比较少。要想做好体育管理教育就必须有具备体育技能、外语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律学知识等诸多门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很多高校还不具备从事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3) 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陈旧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缺乏发展的眼光,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不能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体育教育专业专攻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学校运动常识, 教学生们如何做好中学的体育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体育经济理论和体育对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等方面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思想太过保守, 不能把体育教育放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 束缚了学生们和老师的思想, 不利于他们树立把国家体育事业做大、做强伟大理想信念的养成。

3.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Opportunities)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为了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规定, 例如《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等, 在《体育产业发展纲要 (1995—2010年) 》中还对培养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求。指出人才培养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去培养体育管理人才。这为高校加快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2)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个行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于文体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 中国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 中国的特色品牌可以更加方便的走出国门。体育产业具备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实现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势, 多年来国外知名体育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乔丹等一直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很大比重。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体育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运作, 国家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大批的体育经纪人来为之努力。

4. 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威胁 (Threats)

(1) 缺乏社会认可

体育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在社会中很多人还不了解这一个专业的具体概念, 对于这一专业的设置必要性和将来的发展空间表示怀疑。加之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师资队伍短缺, 配套的硬件设施和实践空间有限, 更加重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不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生源的招收数量和质量上不尽如人意。

(2) 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发展面还比较窄, 市场发展的程度限制了体育管理人才的就业发展, 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体育资源尚未被开发, 或是被政府垄断, 具有研发、运作能力的企业还比较少, 这使得体育管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差距拉大, 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

目前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为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 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战略作出调整, 改变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 实现知识学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紧密联系,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庞大的事业, 如果笼统的将这一产业体系灌输给学生, 学生们肯定会不知所以然!面对未来的事业发展看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所以, 进行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教育部门需要做好市场调查, 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设置相对应的培养目标, 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竞赛表演市场的实际, 应当设置的教学内容是运动心理学、体育标识推广和转播权销售等。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体育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 建立强大的师资团队

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团队是促进高校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 这需要教师们既要有深厚的体育教学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实际的产业经营经验。为此各个体育院校可以鼓励教师们走出校门, 参与到社会体育行业的运营管理实践中, 加深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了解, 积累丰富的体育产业经营经验。这些教师在学校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是选择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 求得收入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 进入社会打拼、创业反而成为无奈选择。事实上这正是他们缺乏对体育行业的认识, 缺少榜样带头力量。教师可以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介绍未来体育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 使学生树立对自己专业的发展信心。

3. 拓展实践学习平台

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的关键, 一方面强化文化理论课程学习, 帮助学生确立知识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未来发展打下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 参与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开展合作办学, 积极和社会企业、团体组织开展合作办学, 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拓宽视野, 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确立职业目标。

三、结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人员、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 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 通过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推动国家的体育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魏火艳.体育管理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 2011, (3) :86-87.

[2]李萍.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9) :106-107.

上一篇:动力固结法下一篇: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