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2024-08-24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精选12篇)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1

市场经济使我国的体育场馆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存方式,经营型管理已成为发展体育场馆的主题,各场馆基本是“以体为主,多种经营”。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还刚刚起步,经营程度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范围过窄,经营项目多以体育比赛、体育训练为主,用于比赛和训练的场地比例分别为47.5%和27.5%,未充分重视社会大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调查发现,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只占10%。二是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不高,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大多闲置,同时还存在随意挪用和侵占场馆资源的现象。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相关部门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长期将它当做一种事业单位来管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场馆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体育场馆的发展陷入困境。

1. 产权不明,关系不顺。

体育场馆同体育部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处在一种模糊状态之中。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种资产,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二是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代理经营者。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一种情况,即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从现实来看,两者之间的上述两种关系同时存在,表现在:(1)体育场馆经营的收益权和财产支配权属于体育部门,意味着体育部门是所有者。(2)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每年仍为其下拨一定数额的资金,由体育部门支配和管理,意味着国家(或政府)是所有者,体育部门是代理经营者。(3)体育部门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对体育场馆的具体事务(如人事、财务等)进行干预,意味着体育部门是体育场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谁也说不清楚。可见,造成体育场馆产权不明、关系不清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国有资产来经营。

2. 体制混乱,有“改”无“革”。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多种,如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营包干责任制、全额管理、差额管理等。其中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有较大份额,只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出现了极少数场馆采用委托经营责任制和“物业管理”模式。尽管多种体制并存是改革的结果,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有些体制仍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陈旧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模式”色彩;有些体制虽然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但也只能作为改革过程中的过渡形式。要使体育场馆真正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些体制改革仍需深化。为什么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改革无实质性进展呢?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从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革,而是一直将其视为“事业单位”,其改革大多按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改革的模式套转,改革缺乏针对性,是“改”而无“革”。

3.观念错位,职能不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的职能到底是什么?要回答此问题,首先应分析体育场馆的性质。如果说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经营;如果说体育场馆是一级事业单位,那么它的主要职能应是服务。现阶段,体育场馆肩负产业经营、为训练竞赛服务和向社会开放三重任务,同时履行经营和服务双重职能。并且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求体育场馆必须把服务(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由此可看出,我们仍然把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置于经营职能之上。同时,在体育场馆的运行过程中,着重强调“管理”的作用,强调经营为管理服务。其实,这种观念是违背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有资产,它的首要职能就是经营,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为经营服务,只有经营好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一味地强调体育场馆的服务职能,势必造成它们在资产消耗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注入,结果只能维持在低资产水平下运行。目前,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场地条件差、设备老化、技术装备水平低等现象,就是过分强调服务职能的观念和做法造成的。

改革体育场馆的设想

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和方法,分类别、分步骤进行。

1.转变观念,理顺关系。

(1)政府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型的资产观念:一是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是这部分资产的所有者,并拥有收益权、占有权和支配权;二是作为体育场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代理经营者,体育部门不是最佳选择对象,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对象;三是体育场馆存在资产闲置或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在负主要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经营风险;四是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分离,既不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更不会影响“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2)各级体育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承认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并将其所有权返还给政府;二是体育场馆不是自己的下级事业单位,也不是自己的后勤服务部门,更不是一块“肥肉”,脱离与体育场馆之间的直接管理关系等于扔掉一个沉重的包袱;三是没有体育场馆的占有权,并不影响体育部门体育事业目标的实现。(3)体育场馆部门要转变观念:一是既不依靠政府,也不依靠体育部门,到市场上去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景更广阔;二是自身的实质是资产,经营才是主要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首要任务;三是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最高经营目标。

2. 内联外引,逐步脱钩。

内联是指体育部门内部的资产联合,如场馆之间联合、场馆与职业俱乐部联合、场馆与体育企业联合等,其实质是资产重组。外引是指通过引入体育部门以外的资金对场馆进行改革,包括引进企业资金,引进其它经营组织资金和引进外资。逐步脱钩是指体育场馆逐步从各级体育部门的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以各种经营组织形式成为市场主体。体育场馆与体育部门脱钩应结合场馆的实际情况,将场馆进行资产级别划分后逐步进行。(1)体育场馆资产级别划分。第一级别:特大型、大型体育中心和部分新建的质量好、资本含量高、技术装备水平高,设备状况好、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好的综合性体育中心。第二级别:修建年限较长、设施条件较差的中小型体育中心和规格较高的单独设置的大型多功能化体育场馆。第三级别:其它中、小型体育场馆。(2)体育场馆分类改革的措施。第一级别的体育场馆宜进行股份制改造。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可进行资产重组,即此类场馆可兼并对自己经营有利的其它低级别的场馆,也可合并同等级别的场馆。改造后的体育场馆与企业一样受公司法规范,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以法人资格承担责任。第二级别的体育场馆可考虑实行股份合作制或通过拍卖、股权转让改造成民营企业或被其它非国有企业兼并。同时,还可考虑引进外资进行改造。第三级别的体育场馆可租赁给个人或法人机构经营,或实行“委托经营责任制”,委托给体育部门或其它部门经营。

3. 自主经营,快速发展。

经过改革后的体育场馆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充分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在此基础上,各主体应构建资产经营、利益激励和内外协调等机制,在市场中充分履行其自主经营的职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2

1.1.1 体育场馆策划概念

体育场馆策划是指在确定体育场馆总体规划目标后,根据科学办法和市场研究数据,运用定向、定量的研究得出体育场馆设计依据的一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

体育场馆策划的科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3个要素:需运用市场营销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需充分利用市场经验和技术规范,但不能依赖经验和规范;以实态调查为基础,运用计算机、专业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分析。

体育场馆策划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明确体育场馆建设目标;把握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内外部条件;表述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空间构想;确定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实现手段。

1.1.2 制定目标

建设开发目标就是指建设开发所需要达到最终结果的实现状态。体育场馆策划的基本目标主要包含以下4个方面。

通过合理布局,完善体育配套设施以促进体育馆服务功能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实现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社会效益。

通过提高场馆保障能力,完善场馆管理工作流程以更好地为体育运动训练、体育赛事组织服务,促进竞技体育水平及比赛质量的提高。

通过创新运营管理理念,形成场馆运营市场观念,采用多元化、信息化的营销手段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通过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来促进城市功能完善,通过大型赛事组织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及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1.1.3 市场调研

要确定体育场馆项目的目的性,首先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消费者辐射半径,并以此作为项目定位和决策的依据来实现体育场馆投资效益回报的最大化;其次,需要根据对体育场馆的定位、规划、市场前景,投资风险的调查研究分析为对后续营销推广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市场调研可以充分正面接触消费者,对场馆进行前期宣传推广、树立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品牌形象,获得广泛的社会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

1.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 武汉高校 体育场馆 管理模式 对策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利用网络及图书资料对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二)实地观察法:对武汉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实地考察。

(三)问卷调查法: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涉及到的问题设计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后随机向武汉23所高校场馆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详见表1)。基本能代表武汉地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

表1武汉高校场馆管理模式现状的问卷回收情况

高校等级调查学校数量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有效问卷有效率

“211”“985”高校536302790%

二本类高校828242291.7%

三本类高校1031272281.5%

总计2395817187.7%

(四)专家访谈法: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问题,访问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负责人以及管理学专家、学者。

二、研究结果

(一)目前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工作量大且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武汉高校体育场馆在日常管理、维护中,现多采用单一的定编或定酬的管理方法。定编管理,即按人均场馆面积确定管理人数。通常人均管理面积范围在1500—2500 平方米之间。定酬管理,即将场馆总面积平均分配给现有场地管理人员,并给予定额管理费用。定编管理的缺点是高校的场馆面积较大,需求场馆管理人员较多;定酬管理的缺点是场馆管理人员任务多、负担重。为了节约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现大部分高校采用定酬管理的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由正式工和临时工混编形成,正式工通常由学校安排,负责场地的宏观管理。临时工由相关人事部门面向社会招聘,主要负责场馆的卫生、维护等日常事务。由于临时工的特殊工作性质,使得临时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详见表2),从而造成了管理队伍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很难满足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表2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编制分布与学历状况

编内人员(31%)编外人员(69%)

初中2%21%

高中19%69%

本科63%10%

研究生16%0%

2.体育馆建设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

借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契机,各高校都增加了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各高校的体育场馆总量增大,但相对于扩招后增加的学生总数,仍然相对较少,场馆人均占有量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以及教职工的健身需求。在建设新体育场馆的同时,武汉大部分高校,仍存在许多老体育场馆,这些老体育场馆,大多设施功能欠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但由于改造资金的缺乏,仍在超负荷使用。

3.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程度偏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全民健身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改革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已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几年来,高校体育场馆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服务已成为主动行为,但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高校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

武汉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多、功能全、地理环境好的优势,又有各个运动项目的专项教师。但在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存在着体育场馆利用率低,面向社会服务不够,形式单一、渠道窄、层次少等问题,而且场馆对外开放的收费标准缺乏科学的测评,所收场地租金缺少严格管理的约束。整体而言,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按体育产业的分类划分,高校目前只是在体育商品、体育健身和培训、场地出租方面有所发展,而在体育竞赛等相关体育产业的很多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积极探索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管理模式,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为全民健身服务,充分挖掘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大势所趋。

4.高校场馆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例如场馆设施损耗加快、维修费用难以落实等。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如果资金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限制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更严重的,可能会中断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形成以场馆养场馆的良性循环局面,我们必须提高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场馆开发力度。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现代管理模式探究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之良性互动,进而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是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更新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用现代管理模式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管理,对此,笔者提出以下管理模式:

1.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电子服务系统

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场馆面对的群体复杂化,不单有学生群体,还有社会群体。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将多样化,不单是场地出租、培训等,还要承担体育竞赛等相关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建立健全电子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当今,信息化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经济效益,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一定要注意信息化的应用。在体育场馆内加强信息化服务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光纤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还要注重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加强宣传,吸引潜在群体,给他们传达场馆信息,提供配套服务,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积极转变观念,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保守思想观念约束,不够开放;另一方面受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使学校场馆对外开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还没有成功模式,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是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转变观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开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3.明晰高校体育场馆的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场馆中心自主经营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产权关系不明确,学校是体育场馆的所有者,场馆中心是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但二者往往混淆不清,产权界限模糊,权力界区交叉重叠。在新形势下,场馆中心全权负责高校场馆发展的经营战略,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减少或改变对场馆中心的行政干预,在满足学校学生、教职工体育活动的前提下,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从而使场馆中心根据市场规律运用自己的战略,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开发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实行目标管理和监督,制订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使学校体育场馆由单一型向多层次型发展,最终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化。

4.重视人才引进,加强对外交流

现代管理模式的实行,必然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使现代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队伍,必须注重人才的引进,广开门路,引进多方面人才。此外,场馆管理队伍要注意信息的收集,为管理的决策者提供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以制订出适合场馆管理的最佳计划。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场馆将不再单单只为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服务,还要面向社会。因此,要加强同外界的交流合作,实施多角度、全方位、多种方法介入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5.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队伍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明确责任

首先明确认识,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缓慢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全社会范围内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其次,要明确责任,学习和借鉴成功的体育场馆管理经营经验,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方案,加大管理经营力度,利用现有场馆所处的优越地理环境和对外影响,以及场馆围墙、围栏等便于广告宣传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企业赞助,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作用。也可就某一项目的实行由企业赞助,在实行过程中为企业进行广告宣传,以达到招商引资、互利双赢的目的,力争创造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场馆发展模式。各高校负责人也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构建效益型经营机制,激励场馆管理者,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结合高校实际,开发多种配套服务项目。并加强对外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为高校场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各高校负责人和场馆管理人员,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并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新形势下采取现代管理模式的必要性,使高校体育场馆向智能化、商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更新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新的形势,通过建设全民健身大公园,营造体育产业大市场,把高校体育场馆的各项事业做好、做活。现代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并非凭空臆造。理由有三:一是目前武汉高校的体育场馆己经具有相当的基础设施,具备了一定的外延拓展的便利条件,比较切实可行;二是武汉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在营造和构筑全民健身大公园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技术人才优势和社会信誉度;三是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这方面已有了成功的先例。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佑铭体育馆,在新形势下,积极更新管理模式,走智能化、商业化、综合化发展之路,为武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武汉高校的体育场馆都采用现代管理模式,高校体育场馆将成为一个个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体育公园。届时,业余休闲的人们将以到这里游乐、健身为荣,而高校体育场馆也将成为高校中一大景观。

参考文献:

[1]潘华山.广州大学城2010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和前后期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杨汉春.高校体育馆经营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08).

[3]谭锋,颉梦宁.探悉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J].体育世界.2006(11).

[4]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刘望先.体育市场指南[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7]张宝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2(03).

[8]徐晓黎.管理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9]龚建军,王德昌.湖北体育场馆指南[M].经济导报社.2003.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状况的探讨 篇4

1、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概况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 健康投资在家庭投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种趋势引发了体育锻炼的升温。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 许多体育场馆管理者获得了经济效益。

体育场地、设施供应不足, 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仍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之一。长期以来, 群众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各自发展, 没有互相取长补短, 没有充分的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 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体育人才、场馆设施资源, 改善群众体育的环境, 满足全民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愿望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体育场馆, 体育系统占7%, 教育系统占75%, 几乎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的体育设施。在发展高校体育的同时, 进行适当的投资和管理, 有效的利用体育设施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不但可以解决设施器材不足的难题, 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群众体育的一部分, 除平时进行教学训练使用外, 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一些高校场地的设施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国外地区解决社区场地的经验来看, 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组织中, 利用本社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达到58.5%以上。因此我们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将体育场馆设施向居民开放,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弥补社区体育场地的不足。

2、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模式

体育场馆一方面可以举办体育赛事, 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大型娱乐活动, 这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多样化, 提高了经济效益, 并且利用率得以提高。在承办体育竞赛时, 可以为体育场馆提供多方位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最主要的是, 体育场馆承办体育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场馆, 还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进而提高其知名度, 为其开发无形资产奠定了市场。在体育场馆举办娱乐活动也是目前体育场馆商业化的一种获取经济收入主要途径。这是因为体育场馆的观众容量大, 知名度又高, 因此是许多娱乐活动主办方的首选地点。此外, 以体育赛事为内容的展览会、展销会等, 也为体育场馆商业化提供了基础。

3、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发挥作用的因素

3.1、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体育场馆进行规范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主导作用较弱。

对群众体育的扶持力度较弱。体育场馆的开放和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要以政府为主导, 把开放工作纳入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到对体育和教育工作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中。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 尽可能的为群众体育提供机会、条件, 在现有可能的基础上挖掘和利用各种公共体育资源, 坚持公益为主、政府主导、广纳资源, 规范管理、科学规划、分层推进, 扩大开放规模, 提高开放比例。

3.2、卫生部对外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超

八成成人从不健身, 尽管前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有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 但锻炼身体的意识在我国显然远远不够。2010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有83.8%从不锻炼, 其中城市为73.2%, 我国18岁以上居民平均每日有4.6小时用于阅读、看电视、使用电脑等静态行为, 18-29岁静坐行为时间最长5.4小时。

3.3、现行管理体制滞后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是从计划管理到预算管理, 从行政型管理到经营型管理。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无论主办方还是赞助方, 都对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缺乏全面的认识, 使体育场馆商业化的运行、规范、制度、权益分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配置因素不完善, 很容易在体育场馆商业化中诱发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等, 导致商业化运作中的原料、劳务、信息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运行成本过高, 最终使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效益不高。此外, 由于场馆之间客观条件差异较大, 导致目前体育场馆采用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 多种管理体制的交叉使用, 使得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按照计划经济的“全额管理”等管理体制进行管理。滞后的管理体制, 会给我国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带来一系列问题。

3.4、管理体育场馆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滞后, 体育场馆经常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超编待岗人员, 这使得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中的人员多, 且其总体素质偏低。由于体育场馆在商业化运作中, 缺乏既精通体育场馆管理、又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 导致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仅仅停留在粗放型管理的水平上, 使得商业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不能完全发挥其经济效益, 最终影响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4、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4.1、强化政府在群众体育中的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规范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 构建运作的政策服务平台。在全民健身活动中, 根据大众的需要强化政府在体育公共事务中的职能, 坚持公益为主, 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 逐层推进。切实加强当地政府和高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可能的给大众提供参与体育健身的机会,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创造条件, 合理利用当前拥有的体育资源构建自上而下的群众体育体系;为群众体育事业提供保障, 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2、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体育场馆的正常经营管理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加以完善。

在制度建设中, 应突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涉及教学使用场地管理;健身俱乐部、社团使用场地管理;大型活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清洁卫生管理;设施与器材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方面, 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又要结合学校实际。

4.3、注重培养专业的场馆管理人才, 提高场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是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关键。因此,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 我国体育场馆必须注重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大力引进综合经营管理类人才, 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素质, 进而完善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4.4、合理安排场馆的开放时间和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社会公共体育设施, 不是以单纯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服务。应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训练与开放经营之间的关系, 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兼顾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有所延长, 在具体开放场馆上有主次之分, 针对不同需求有不同的安排, 以确保不同运动对象对各种体育场馆的需求。

4.5、确保日常维护经费用到实处。

对学校每年按计划下拨和增拨至体育场馆部分的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锻炼环境。

摘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 国内许多大学已经建造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承担着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作用。如何对这些体育场馆进行合理、科学的运营管理是高校面对的一个课题。

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 篇5

浙江温州体育中心建成于1996年。在建成使用之时,体育中心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对中心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当时其他城市相同规模的体育中心都是实行差额拨款或全额拨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为了迎接挑战,温州市体育中心的管理者引入“成本最低化”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集中人力与财力,将两馆(体育馆、游泳馆)一场(体育场)进行统一经营,根据不同时期的活动重点和经营策略,及时调整人力和财力,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从1996 年建成至今,一直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

总结其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

1、承办大小体育赛事

温州市体育中心主体建筑有体育馆(5,000个座位)、游泳跳水馆(2,000个座位)和体育场(2万个座位)。附属设施有训练房、设备房和奥林匹克大酒店。体育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抓紧经济建设,挖掘潜力,开拓经营路子,以全民健身为立足点,发展体育中心,扩大相关产业,为培育体育市场作了较大投入,为“以体养体”作了有益的尝试。自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经济收入逐年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自1996 年来已举办各类大型体育竞赛、文艺演出、产品展销、重要集会数百场,其中影响较大的体育竞赛有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跆拳道比赛、全国少年乒乓球赛、“97 超霸杯”足球赛、中日少年足球赛、亚洲拳王争霸赛、浙江省羽毛球赛、中国国际跳水公开暨国际游联跳水大奖赛和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暨浙江省少年田径比赛等等。高规格的赛事,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将和我国著名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大饱了温州观众的眼福。

2、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在租金收入和群众健身方面

1996~1999年,场租和房租收入与健身的收入比较,有较明显的差别。分析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场馆的管理者只能“以商养馆”,通过开展系列商业展销、展览、促销活动和一些大型文艺汇演,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2000年开始,新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体育中心的根本任务——以体为主,改变经营思路,尽量减少或避免与体育不相关的展销或促销活动,要求租用体育场周围店面的经营者必须以经营体育产品为主,开发体育市场。由于过渡时期的系列问题,导致该年度场租收入比上一年略有下降。但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健身的行列。中心的管理者及时抓住时机,加大健身市场的经营,使得2000年和2001年的健身收入超过了当年的场租收入,真正发挥了体育中心的功能,实现了“以体养体”的良好开端。而2002年的健身收入的略微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场地的维护和翻修(为省运会和轻博会做准备),但当年的健身收入与2001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提高。

3、紧抓地方特色,经营“拳头”产品

温州素有“游泳之乡”的称号,游泳文化在温州市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体育中心的管理者审时度势,抓住市场需求,将经营重心移向游泳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游泳馆投入营运以后,游泳馆的收入几乎占了中心年总收入的一半,但1999年的表现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当时游泳馆是按国家标准的游泳、跳水比赛来建设的,其中一个515m深的跳水馆,投资巨大,建成之初,曾成功举办了“99中国国际跳水公开赛暨国际游联跳水大赛”中国站比赛,得到国际游联技术委员会委员罗宾·沃得先生的大力称赞,但平时的利用率却很低。此后,体育中心的领导根据市场情况和场馆的条件,及时改善场馆环境和设施,于2000年体育中心投资42万元,把该跳水池加垫层,改建成110m 深的儿童池,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利用率。为了挖掘市场潜力,积极设立游泳教学基地,常年开办儿童、成人游泳培训班。另外还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提供师资或资金与周边的幼儿园共同建设“儿童嬉水池”,建立幼儿游泳培训基地,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考虑到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坚持

四季开放,通过媒体宣传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游泳爱好者。经过了一年多的消费引导和精心经营,基本实现了淡季保本的良性循环。2000年后,游泳场馆的收入占了中心每年总收入的一半,打开了良好的健身市场。

4、发挥优势,灵活经营

温州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不同步,缺乏大型会展中心和大型文艺演出场馆。根据温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体育中心联合,成功举办了多起大型商业集会、展览、展销等活动,大胆引进承办、主办各类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相结合的路子,达到“以文养体”、“以场养体”、“以商养体”的目的,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注重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6

关键词:PPP模式;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

所谓的PPP模式实际上就是个人资金投入与国家资金投入的结合。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需要大量资金,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多来自税收,且资金有限,难以独自完成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这就需要从社会上吸收发展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场馆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还能提高投入资金的企业或个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PPP模式也就此产生。因此,有必要对基于PPP模式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开展研究。

一、将PPP模式应用到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中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吸引国内外资金。PPP模式的出现,为私人资金注入公共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激发社会群体的爱国热情。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而政府的财政能力又不足,社会企业或个人也希望通过向公共事业投入资金提高自己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而PPP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与技术问题,还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投资资金企业或个人的经济实力,政府压力也大大减轻。其次,提高建设质量。由于PPP模式属于市场化运行方式,所以,将其应用到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中,很自然地就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进来,既优化了投资结构,拓宽了投资方式,这对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质量有很大益处。同时,在PPP模式中还含有招投标方式,这也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最后,随着PPP模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中的运用,还有效解决了经营与管理问题,很多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理念也被应用进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PPP模式总体效果较好,因此,应重视PPP模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

二、基于PPP模式的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措施

1确定建设管理主体与客体

在利用PPP模式建设管理大型体育场馆的过程中,确定建设管理主体与客体。通常情况下,公共部门掌握着体育场馆的产权,自然成为了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但在传统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模式下,公共部门作为大型体育场馆管理者又有不妥之处,主要与其管理体制有关。而在PPP模式中提倡产权分离,也可以将投入资金的私人部门作为建设与管理者,不仅要负责场馆资产配置与重组,还要适当调整场馆资产形态与功能等,并做到资产增值与扩大资产规模,而公共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即可。这也是促进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措施。

2明确经营权

大型体育场馆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关注公益性。为保证体育场馆始终带有公益性,最好将场馆的产权归到公共部门手中,由于产权中含有经营权与所有权,而PPP模式又认为产权需要分离,所以,在管理大型体育场馆的过程中,就要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归属两个不同部门,即所有权归公共部门,经营权归私人部门,私人部门自然就掌握了经营体育场馆的权利,有权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体育场馆的运用奠定基础,以便更好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这样也没有让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流失。

随着PPP模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中的运用,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构成了合作关系,而不是原来的上下级关系,两者也在合作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由于场馆效益与私人部门经济利益相关,私人部门为获取利益,他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做好体育场馆管理,为体育馆发展出谋划策,这对实现体育场馆价值有很大益处。

3优化管理环境

大型体育场馆管理环境优化是一项重要工作。PPP模式是市场化模式的一种,在PPP模式进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以后,市场化特征也出现在大型体育场馆中。为保证大型体育场馆能够发挥应有作用,我国法制环境也将更加优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随之出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为法制进程的推进奠定基础。同时,由于竞争机制,责任管理体育场馆的私人部门也会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专业技术人员也会增多,并构成PPP模式主管团队,这对大型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PPP模式属于现代一种新型投资模式,可以将大量的社会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既定利益,政府财政压力也会大大减轻。随着PPP模式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的运用,建设与管理中所需要的技术与资金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序的满足,管理环境也会得以优化,因此,应重视PPP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ZK(]叶晓甦,王志美,胡攀辉基于PPP模式的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产权配置研究[J]建筑经济,2014(6):100-103[ZK)]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7

管理特征主要包括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 它与管理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我们可把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依次看成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概念, 层次越低所指向的内容就越具体。目前、从总体来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相当繁杂, 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等, 但其中主要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北京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 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其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的研究, 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 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 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5所;北京市属院校9所;其他部属院校6所。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基本上体现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特征, 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处位置, 管理模式反而由繁趋简, 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种:即传统式管理模式 (体育部门管理) 、专业化管理模式 (专门管理部门) 、混合式管理模式 (体育部门与专门管理部门两种模式并存) 。 (见表1)

从表1中得知:目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以传统式管理为主 (占73%) ;“传统式管理”是指学校体育场馆由体育部门 (体育系、部、组或教研室) 管理, 由于体育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的体育工作, 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如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课外活动等均需要运动场馆来保证, 体育部门管理场馆, 对于调配、协调各类学校场馆会更加便利, 以至于能有效保证学校师生的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长期以来, 学校场馆主要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 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这种传统式管理模式, 如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仍是由体育部来负责。

“专业化管理”是指学校设立了专门职能部门来管理场馆。如场馆管理中心、场馆设备管理处。事实上, 投入越大、功能越全、质量越高的场馆其专业化管理属性越强, 这不仅是场馆功能拓展的要求, 也是场馆本身的需要。专业化的场馆管理既要有保安、保洁和维修等要求, 更要有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知识与经验, 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经验, 以及体育器材维修、水电冷暖等专业技术知识。由于专业化管理对人、财、物有较高标准要求, 目前完全专业化管理的高校并不多, 主要以专业类体育院校为主。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学校都成立了场馆设备处或场馆管理中心。体育院校的场馆数量多, 质量高, 体育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也高, 对场馆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更迫切。同时体育院校具有学科优势, 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方面拥有众多专家, 场馆开放意识较强。其他院校采用专业化管理旨在更好地发挥场馆的功能和作用, 并推动场馆建设的发展。如北京化工大学于2007年成立了场馆管理中心, 从体育部脱离出来, 专门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场馆中心的成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和管理, 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场馆建设, 使学校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专业化管理目前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其优越的管理体制必将成为高校未来场馆管理发展的趋势。

“混合式管理”是传统式和专业化两种管理模式的并存的管理形式, 这种管理形式是根据场馆的功能及使用的需要将不同场馆区分开来, 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校对新建成的、投入比较大的综合类体育馆成门专门机构管理, 而原有的体育场馆仍由体育部门来管理。近年来, 学校规模迅速发展, 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更多、更大、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于是, 为了缓解学生体育活动场馆短缺的压力, 学校往往拆巨资建一些功能齐全、活动类型多的综合类体育馆, 体育馆建成后面临巨大的日常维护、维修与运营费用。为了使体育馆的使用更加科学与规范, 也为了减少对体育馆的持续性投入, 学校往往选择混合式管理模式, 成立专门的场馆管理部门来管理新建的综合类体育馆, 而此类体育场馆管理者直接对相关校主管领导或管理部门负责。近年来, 采取混合式管理场馆的高校迅速增加 (为17%) , 如北京科技大学柔道、跆拳道馆、中国农业大学的摔跤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举重场馆、北京工业大学羽毛球馆、北京理工大学排球馆这五座新建的奥运会馆在其比赛任务结束后, 全部由学校成立专门的场馆中心直接管理, 其他运动场馆仍由体育部来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管理模式与场馆功能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混合式管理还产生了场馆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场馆管理分散等新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混合式管理模式有逐步向专业化管理过渡的趋势。

2.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是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见表2) 。

从表2中得知:北京高校管理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以租赁经营的方式开展的 (为100%) , 由体育部门直接经营管理的较多 (占90%) , 其次是、集体承包 (占40%) 和个人承包 (占27%) 。说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方式是由体育部门直接经营为主。事实上, 体育部门经营也采取了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等形式, 这其中没有明显界限。采取集体承包的经营管理方式较利于盈利, 这是因为承包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 拥有较大的经济权力, 也有明确的经济责任, 从而能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自我生存、自我约束的激励机制, 利于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个人承包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经营形式, 由于个人承包场馆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因而会激励其全力以赴, 无论从经营还是管理上都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最大限度地推动场馆的开发利用,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调查中了解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盈利状况往往优于个人承包, 其主要原因是:集体承包更能发挥团队优势, 无论从财力还是人力上都明显优于个人, 更利于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 体育产业所呈现的无限商机, 使许多有识之士极积投身到体育产业中来。近些年来, 大量的体育公司应运而生, 他们看到了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纷纷以承包或合作的方式, 进入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对于高校场馆资源的开发来说, 无论是体育部门管理还是专业化管理, 集体承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最稳定, 也是最好的。当然在现阶段, 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 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顾。因此, 在确立开发经营的管理方式上应是混合式管理模式的框架下, 以集体承包方式为主, 采取“以体为主, 多种经营”的方式, 使得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方式呈现多样并存现象。但这种开放必须建立在优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营管理方式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租赁经营形式的大幅提升, 说明了群体性体育活动开展非常丰富, 同时也表明场馆的利用率与经营效益在不断提高。

结论与建议

1.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目前以“传统式管理”为主,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对健身场馆的需求大大增加, 学校场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趋势。

2.高校丰富的场馆资源, 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化大,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 因此, 作为场馆主管部门要未雨绸缪, 不断推动场馆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以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 目前北京高校场馆经营管理仍是“以体为主, 多种经营”的形式, 集体承包是一种较佳的经营选择方式, 选择一些信誉度高, 经营能力强的团体合作是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30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对高校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与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105

[2]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 (2) :53-56

[3]张勇.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探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23 (3) :74-76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8

1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与一般的以赢利为目的公共体育场馆有着很大的不同, 具有其他体育场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1.1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特点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是高等院校产业的重要组成, 同样也是具有高等院校产业的共同特征, 即提供设备的服务属性上的社会福利性, 提供设备的服务组织形式上的业余经营性、学期和假期的特殊性, 提供设备的服务消费对象上的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故在诸多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开放有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是全年定期开放, 第二是不定期开放, 第三是季节性开放。

1.2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优势

高校体育运动场馆的经营管理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营政策、人才利用、信息获取、物质支持和经营地位几个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在经营政策上, 《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按标准配置场地和器材, 并不得挪作他用”, 这表明国家有政策的保护和扶持;在人才利用上, 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都受过高等教育, 具有丰富的专业体育知识、高超的运动技术、丰富教学经验和强有力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在信息获取上, 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图书及档案资源, 其体育部门能够最快获取国内外的最新体育信息;在物质支持上,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完备、仪器设备较为先进;在经营地理位置上, 高等院校一般都处于市区繁华地段或近郊, 周围人口密集, 有较多的居民、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 消费群体来源较广, 而且校园环境大多整洁优美并且交通便利。

1.3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一, 经营方式保守, 管理模式单一。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经营方式保守, 只注重教学活动和运动训练活动, 在另一方面还受到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制约, 致使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大都被限制在校园内, 在设施的管理和使用还是局限于校内教学活动, 经营发展中获取市场取向信息不主动, 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问题, 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锻炼身体但没有锻炼身体的场所和可以进行指导的专业人员。再就是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设备资源好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许多时间都遭到空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样也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该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 高校体育场馆缺少专业的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不光需要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管理的能力, 还要具有能够掌握高校体育产业特点的能力。受到我国现阶段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制约, 导致专业学习和从事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紧缺, 而且部分高等院校的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 思路简单, 缺乏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意识, 并对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 导致在政策运用上拘束保守。在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着管理权限的多部门相互交叉, 造成管理不到位, 不能有效的管理等问题。从经营人才的现状来看, 具有人数少、专业素质偏低等特点, 这些都已经成制约高等院校体育经营发展的首要问题。而高等院校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够重视, 使得大量人才没有得到有效措施加以培养与提高也是制约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由于受到体制和意识等方面的制约影响,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不能够适时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行场馆资源和结构的适当、适时地调整, 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

第四, 管理主体不明确, 缺乏高效管理。高等院校是体育场馆设施的拥有者是学校, 而体育院 (系) 、体育部、体育教研室或者学校后勤部门都是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 是主体, 但在很多情况下把两者的管理关系混淆不清, 管理权主体不清晰, 资产的所有权不明确, 导致大部分资产拥有多个管理者或根本无人管理, 责、权、利分配不合理, 缺乏激励机制, 导致管理不到位。科学管理一旦失去这些基本管理条件, 致使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造成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进而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等院校体育走向市场化的发展。

第五,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缺乏市场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机制。缺少完善的体育产业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 有限的资源被浪费严重, 经营决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 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不能有效地开发市场和适应市场等。

第六, 缺少商业赞助的协助。很多企业还没有把高等院校的体育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 也没有把校园体育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进行发展,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依靠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 并且缺乏获得商业赞助的平台, 获得的一些企业赞助也只是单纯建立在广告的基础上, 除去广告因素, 体育场馆也只有学校或主管部门的扶持性资助和公益型赞助。

2 解决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应特色化

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经营应采用“价低质高, 内外有别”的方针,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训练、竞赛和学生课余锻炼, 为体现出“内外有别”的经营思想, 我们要对本校师生员工实行大幅优惠, 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应考虑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 实行更加实惠和低廉的多种消费方式, 采用月卡、季卡等更优惠的价格策略。

2.2 处理好教学与经营之间的关系

在经营活动中, 必须是充分保证日常的教学活动是第一位的, 体育场馆是为了实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才建立的, 两者的关系必须要摆正, 不能本末倒置: (1) 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要减少开支, 以获得等多的收益; (2) 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收费标准, 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 (3) 体育场馆的经营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相冲突。

2.3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稳定的客户来源

加大对体育场馆和各种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 还可以对人们消费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客户来源。近年来, 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 健康养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此时的宣传更加有利于寻找赞助及合作伙伴, 它是对自身知名度的建立、推广从而被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

2.4 实现经营项目的多元化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不同需求为目的, 建立不同档次、不同趣味的服务项目的多元化经营, 实现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管理。在经济发展多层次的今天, 人们对消费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青年人喜欢运动量大, 对抗强的运动项目;中老年人更加强调健身, 所以偏向于太极等相对慢节奏的运动项目等。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要因人而宜, 因地制宜。

2.5 运用更加合理的经营手段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不仅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收集市场信息, 更需要加大项目的开发力度, 抓住市场机遇。要学习和吸取体育产业的产业化、商业化的成功营销经验。经营各种体育培训业务, 合理利用价格, 组织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 举办运动竞赛;努力挖掘中青年群体的体育消费市场, 完善配套项目的开发与服务质量;从事特色经营;适时开发热门的新兴运动项目等等。

2.6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的提高, 必须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体育场馆的“软件”提升, 才能更好的配合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良好的“硬件”条件切实提高场馆的服务质量。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管理和服务的素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服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以及相关的经营管理学知识、市场学知识、沟通能力。

2.7 实现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经营

从现代企业经营理论上来讲, 核心在于科学的管理。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经营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同时也是一项特殊的经营活动。高等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要运用科学规范管理的模式来创造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为的是最终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

3 展望

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市场刚刚起步, 市场仍在培育阶段。现有的体育产业未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开发活动和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未能做到位。虽然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还管理存在很多问题,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也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付建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及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 (4) .

[2]师灿斌.普通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管理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 2005 (4) .

[3]胡邦晖.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 .

[4]赵清波.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

[5]鲍明晓.体育产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6]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 2004 (3) .

[7]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5 (4) .

[8]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9, (3) .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9

截至2003年12月31日, 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 其中大型体育馆共5680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69%。虽然大型体育场馆 (以下简称“大型场馆”) 所占比例非常小, 但是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截止2003年年底, 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906.7亿元。我国现有的各种大型场馆基本都是国家出资兴建的, 由于其标准高, 功能单一, 使得经营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河北省的大型场馆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了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的现状, 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意见, 希望为河北省大型场馆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对河北省现有的大型场馆进行研究, 根据规模和面积确定了10个大型场馆, 并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率为100%, 其中1份问卷为无效问卷, 其余全部有效, 满足研究的要求。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 数理统计法, 访谈法, 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现状

1.1经营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盈利状况不佳。河北省大型场馆的经营状况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 经营的项目和种类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为场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是总体的状况并不乐观,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 被调查的场馆中有67%的处于亏损状态, 33%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 没有一家大型场馆的经营是盈利的。

1.2人员超编严重, 经营开发人才欠缺。经营管理人才是大型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人力资源, 对大型场馆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拥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能够使得场馆从根本上提高大型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有利于场馆的发展。而在河北省现有场馆的员工基本都是来自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大量的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体力劳动, 后勤和行政人员过多, 仅有两个大型场馆有专职或兼职的市场经营开发人才, 这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大型场馆的发展。

1.3经营自主权的放权不够, 政府干预比较多。大型场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政府部门的干预太多, 场馆自主权少, 这样既束缚了大型场馆的发展, 又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放权并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 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府主要靠政策来引导企业走上市场, 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要求, 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1984年之后, 体育行政部门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号召之下不断的放权场馆, 减少了对其经营活动的干预,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场馆仅享有部分经营自主权, 管理权限并不完全, 政府对其的干预仍比较多。

1.4税费支出过多, 造成场馆负担。大型场馆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是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他不仅仅为了盈利, 还需要负担着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任务。在我国场馆只要运营就要缴纳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门前三包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 这使得本身盈利有限的大型场馆负担更重, 不利于大型场馆的发展。

四、大型场馆改革发展的建议

通过分析河北省现有大型场馆的现状, 我们发现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 经营状况不佳, 缺乏人才, 管理权限不够以及税费支出过多等问题, 对于以上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场地投融资渠道, 拓展场馆发展资金来源。

发展资金不足, 经营状况不佳的原因在于投资主体的单一, 我国大型场馆基本是国家投资建设的, 社会资金参与程度较低, 尤其是现已建成的场馆, 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有专家估计, 中国至少有12万亿民间资本闲置, 因此合理的引进社会资金的参与, 将有利于河北省大型场馆的发展。要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地域的局限, 广开财源,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并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投资、融资、退出、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2、改革人事制度, 完善用人机制

改革目前河北省大型场馆经营过程中的人员过多, 人才缺乏的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 走人才战略的道路, 分流超编人员, 培育和引进专业的熟知场馆经营管理的人才。

3、进一步扩大场馆自主权

大型场馆的自主权不够是造成场馆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型场馆拥有较少的权限, 限制了其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需求。在大部分都是国家或上级政府部门出资兴建, 其资产所有者就是国家, 在地方由财政部门或由其委托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这样就明晰了产权, 解决了长期以来国有资产所有者虚置或是缺位的问题。这种由一个机构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职能, 使得我国的大型场馆的管理由传统的行政垂直管理向改良型行政管理转变, 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由体育场地的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4、制定优惠政策, 推动大型场馆发展

对于目前河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税收过重的现状, 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场馆税收负担。像2008年奥运场馆, 为降低大型场馆后期利用的困境, 政府在场馆开发的过程中附带相应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吸引条件, 提高投资者的盈利能力。西班牙政府规定, 凡是企业或个人在市政规划内投资兴建的体育场馆均给与投资额20%的资助。意大利对私人建设体育场馆赋予土地无偿使用权。

参考文献

[1]、袁国良.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设施经营的体制性障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8.

[2]、周肇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与对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3.

[3]、李兆清.投融资体制改革破茧开局[EB/OL].http://www.chinaiiss.org/bewrite/Lizhaoqing/start.htm.

[4]、湖北省体育场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研究[R].湖北省体育局, 2005.

对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的探讨 篇10

高校体育场馆及设备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往往代表一个学校的形象。因此,体育场馆必须以尽量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师生员工的体育需求为主要任务。其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使用寿命,也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优势,并让这些场馆和设施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

1.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

随着高校急剧扩招,高校普遍面临着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的窘况。在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在现有的1000余所高校中,体育场馆设施较之社会而言,相当完备而丰富。其大型的综合体育场馆、器械,除完成教学、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或者说利用率不高。换言之,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状况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及各种条件的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除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得少许的盈利之外,根本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以北京为例:北京48所普通高校共拥有1067个体育场馆,其中室内体育馆114所,室外体育场953块,有91.7%的学校能开放场馆,其中64.6%的学校采用有偿开放手段,而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

1.3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相当繁杂,主要包括体育部门管理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全物业管理模式等,以体育部门管理和全物业管理模式较多。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

学校所提供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场馆维修改造费用和日常维护的开销,只能依靠有偿开放维持。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

原因多种多样,即使有制度也形同虚设,不遵照执行,不按要求办理手续。有的甚至打着领导的旗号使用或擅自带领外来人员进出或使用。

2.3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工人或临时工,一般没有大学或大专学历,更不用说具备体育场馆的业务知识了。

2.4 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绝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形式单调,仅限于对外租借场地器材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形式,而像提供专业健身指导等高附加值的服务形式目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由于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较差。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软环境,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热情。

2.5 把握不好经营和开放的度

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及思想等条件的影响,不少高校场馆的管理人员存在等、靠和观望心理,缺乏积极大胆的开拓精神。在目前采取有偿开放的高校体育场馆中,服务对象多以本校师生为主,而面向社会开放时仅靠接受某些社会团体包场获取盈利,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另一种是过度市场化,在品尝到有偿开放的甜头之后,有些高校体育场馆无节制地开展经营活动,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和任务产生了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3 建议

3.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更新观念,“育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向国家等、靠、要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打破陈旧的观念,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全面向社会开放,调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自己的品牌,让社会上更多体育消费者能够了解场馆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求、教学内容、消费价格以及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教学力量。从而使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3.3 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

体育场馆在经营和开放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应做到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收支两条线,并有专门人员管理财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3.4 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

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费用很大,进行体育场馆的有偿运营,将运营收入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实行以馆养馆,以场养场。对露天、容纳人数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普通场地的篮球场、足球场),向校内和社会无偿开放,对室内、资金投入较多的场馆实行有偿开放和有偿服务(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器械健身、高档网球场、台球等)。同时要大力吸引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投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3.5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要有专门人负责管理场馆工作,定期对场地工进行培训,定期对场馆设施进行维修保养维护。聘任一些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具有体育场馆的基本知识并懂技术的技工人员。

3.6 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

防止破坏丢失等事故,注意防火、防盗。安全突发事件和应急措施。为防止火灾发生,严禁占用疏散通道,并应配备消防设备并定期检查,已损坏或有故障的要及时修理和更换;体育场馆的配电控制室和仓库等应指派人专人负责,各场馆的门和房间钥匙要专人保管,场馆内器材设备使用时要符合操作常规,不得随意使用和搬动,损坏者要照价赔偿。为了便于管理可设计一些可控系统如水电的控制开关,根据需要控制水电使用。

4 小结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现状,利用率不高,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经费缺乏,设备不能及时修理和更新;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批手续不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经营和服务的形式单调。

建议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做到“育人为本”;并且要注重广告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健全高校体育创收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渠道吸纳资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门卫制度,执行来客登记制度。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手段使高校体育和体育场馆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就目前高校体育场馆中经营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叙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令高校场馆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关键词:体育场,体育馆,大学,现状,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明.试论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郑忠波.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思考[J].体育科技,1998,(4).

[5]顾冬梅.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朱天明.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6):53-55.

[7]康敬东.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阜阳师范学院(社科学版),2000,(2).

构筑体育管理的塔尖 篇11

池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体育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和圣何塞大学应用科学和艺术学院体育系度过了三年时间,回国后即着手创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并任第一任院长。日前,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畅谈了留学经历和对体育管理工作的思索,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今后的发展目标。

在美国体会最深的是管理规范

谈到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池建感触最深的是国外体育管理的规范制度。他举了密西根大学体育健康管理研究中心的例子,该中心从纵向讲分成group(团队),所有问题都是通过group的管理者集中再向上反映,越级反映问题的情况几乎不存在;从横向讲,角色定位非常明确,每个人对管理职责和规章制度都很清楚。

由此,池建认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国内的硬件办公条件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关键在于软件,也就是说在人的自我约束力达不到的时候,外界有什么样的一种外力来约束,因此,制定规章制度是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次,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实际中怎样执行。北大等高校进行的聘任制度改革,就是中国教育管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具体措施。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可以使两个人的效率之和大于二,降低内耗,提高行政效率。

回国后首先发掘研究生院的市场

池建说,研究生院在发展中存在着规模效益差的问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这是个前提。过去人们很容易把规模和质量对立起来,认为规模的扩大势必影响质量,这应该说是个误区。任何行业都必须要有规模,企业没有规模,最终会被大鱼吃小鱼似地淘汰掉,而从餐饮业看,小饭馆没有竞争力,越是大的饭店就越是车水马龙。市场经济有一个特点:鼓励竞争,鼓励强者,不同情弱者,越是形成规模就越容易创造经济价值。作为一个学校来讲,按照北京体育大学现有的条件,应该说规模效益很差,如果同样的师资、场地和设施在国外,学生人数可能要翻到四、五倍甚至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办研究生院,首先一定要把规模效益提高。

扩大研究生规模也是北京体育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大学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一般称水平比较高的学校为研究型大学,它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相对一般的学校就称之为教学型大学,一般来讲以培养师资为主。衡量能否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它培养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规格,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关系。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大概在一比三,就是一个研究生三个本科生,优秀大学如清华、北大能达到一比一,超一流大学可能是倒挂,也就是研究生多本科生少。作为北京体育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首先就要在内部学生的结构上进行调整,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提高。目前校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是一比七,校党代会上提出目标在五年内达到一比五,教育部领导视察时更进一步提出了一比三的目标。提高比例关系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降低本科生招生人数,这在目前社会普遍都在扩招的情况下不太现实;另一种就是提高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本科生招生提高的幅度稍小一点,研究生提高的幅度大一点,通过这一办法来实现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

2008年奥运会同样给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08年奥运会需要大量体育管理方面的人才,研究生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适应了这一需求,而与国外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相比,我国高层次学历的比例要低得多,这也为扩大规模提供了契机。

国家政策提供了客观机遇,加之北京体育大学的积极争取,研究生院的招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超比例增长。按国家招生计划,今年硕士生应该是150人,实际招生221人,扩招61人;博士生计划招62人,实招87人,扩招25人。尽管扩大的数量不是太多,但是按比例计算达到了70%多,在全国高校里遥遥领先,因为国家扩招的幅度平均控制在8%左右。其他还有学位课程班的200人,在职攻读硕士的100人,还有港澳台留学生、港澳台的高级访问学者,各类学制的研究生总共近650人。

改革,核心是提高培养质量

扩大研究生规模、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质量是一个大概念,它涵盖了课程质量、论文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但质量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学校所应担负起的责任。

目前的情况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很不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倒挂的制度。在中小学阶段,课程难度很高,强度也很大,全部是为了应试,绝大部分的强化训练都是无用功。这些无用功的作用就是相互之间的内部竞争、内部消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价值的体现应该在于雄厚的知识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等到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知道学什么了,而进入博士生阶段几乎就没有什么课可学了,如果课程质量再不高就更学不到东西了。一个完善的培养体制,应该在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在课堂以外也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综合起来在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价值并不大,缺少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中国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跟不上,这一阶段学生亟需掌握知识立足社会,可实际情况是严进宽出,越到高层越学不到知识。例如,学校的一门运动生理学课程,从本科开到博士,只是在名称上有所不同:“初级运动生理学”、“中级运动生理学”和“高级运动生理学”,实际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国外的博士课程并没有这么简单,它实行宽进严出,首先必须经过课程一关,课程非常难,学完后又有一个综合考试,之后还有一个论文,经过这三关才能拿到博士学位,80%的人都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掉了。经过这样严格训练的博士生,走上岗位就能发挥作用,一方面提高了质量,另一方面办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池建提出了两个目标:一个课程质量,一个论文质量。

以上讲的都是课程质量,这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而论文质量是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从管理角度看,论文质量和导师队伍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管理者应尽可能发挥管理的职能,来实现论文质量的提高。在往年的论文评审中,评委由导师来找,评委碍于情面,很难让不合格的论文不予通过,从深层利益上讲,评委本身也带有学生,他的学生的论文也要由其他导师来评。这时就有一个良心和制度的关系,导师的良心指导他应该按照客观质量来评审,但不完善的制度造成他很难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进行客观的评审,学生也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对论文引不起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论文质量的萎缩。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风气,关键是管理者怎样在制度上对论文评审进行一种制约,由此,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从今年开始实行了评委的随机聘任制。首先,研究题目提出后,由校方随机聘任评委,这就清除了个人找评委的因素;第二,匿名评审,一切有可能暴露个人信息的内容在论文初稿都不允许出现;第三,限制评审时间,要求评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评审工作,不给应付论文者机会。通过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去年开始的末尾淘汰制,博士生淘汰了两个,硕士生淘汰了三个,这样一个管理上的动作在学生中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很多学生停止了一些价值不大的实习,开始认真地准备论文。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篇12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沈阳市共有体育活动场地3602个, 其中2346个为标准活动场地, 1238个非标准活动场地。在这3602个体育活动场地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高等院校 (教育系统) 拥有2456个, 占68.18%;社区体育设施占总数的28.68%, 约1033个场地, 社区体育设施中, 小运动场为596个, 篮球场为879个;体育系统拥有的场地数量为113个, 占总数的3.14%。由以上数据得知, 沈阳市多数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为学校体育场馆资源,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占有部分比例。

由于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办, 沈阳作为全运会的主赛场, 在原有场馆的基础上新建或修建改造了一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 这些体育场馆是由政府投资兴建并由政府体育系统直接管理, 这些场馆在满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同时, 有的场馆对外进行开放或者部分开放, 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维持场馆的维修和一些日常开支。

(一) 对外开放和收费情况分析

通过对沈阳5家体育场馆的调研, 调查了解到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完成国家给予的训练任务的同时, 除奥体中心外都能部分开放或者全部开放, 对外实行100%收费, 收费标准由场馆负责人根据场馆的情况对拟实行收费的项目和标准报请沈阳市物价局, 经过物价局的批准后实施收费并且不能随意更改。这些大型场馆都是事业单位建制的政府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单位, 按照与私营企业基本持平收费标准收取的经费用于场馆的维护和其他开支或上交国库, 但是这些由政府统一指导下的五个场馆经营并未出现明显盈利, 基本处于持平或者略微亏损的状态。

在场馆开放时间方面, 除奥体中心外大部分场馆都是常年对外开放的, 场馆会根据运动员训练安排对场馆进行部分或全部开放, 一般情况下在下午或者晚上都会对外部分开放或者全部开放。本研究对上述5家场馆的742人的调研数据如下。

如表2所示, 49岁以下的人群是体育场馆消费的主体, 这部分年龄段的人群占消费人群总数的90%。20-29岁年龄段人群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或者是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他们学习任务或者工作压力大, 在早上不愿早起, 一般他们的消费时间是在下午或晚上, 绝大部分还是利用余暇时间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出来消费。30-4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处于事业和家庭的发展期, 很多人的精力都投入到个人工作和家庭生活当中, 所以这一年龄段的消费人群所占的比例远小于20-29岁年龄段人群。在参与体育锻炼消费的人群中, 女性开始注重身材身体的保养, 男性通过体育消费保持身体素质和减轻压力。50岁以上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不大, 只有10%, 探究原因, 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一般都有早起或者晚上锻炼的习惯, 早起锻炼时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并未开放, 傍晚是这一人群去大型场馆人数最多的时候, 其中还有部分因为消费观念未跟上而影响消费。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下午、晚上和节假日进行健身消费的人群最多, 这些时间段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人群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而在早晨进行健身消费的人群比较少, 早晨和上午的比例只占到13%。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主体的中青年一般没有早起健身的习惯, 更主要的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营业时间一般为早上九点多以后, 在早晨并不营业。

由上可见, 目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和部分群众健身时间存在一个时间错差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早上不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是部分健身消费者在早上有健身需求但缺乏健身场所。因此,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和经营时间上可以有所调整, 在早上开放部分场馆, 在节假日及工作日晚上多开放场馆。这样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又可以增加场馆的经营收入。

(二) 经营项目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 目前沈阳市大部分大型体育场馆适应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 在经营的项目上实现了多项目经营。多项目经营是从健身顾客的实际需求出发, 同时也是从场馆实际出发的选择。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通过多种健身项目的经营, 在给自身创造出一定利润的同时, 也是按公益性要求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通过对健身顾客参与健身消费项目的调查显示:目前在这些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的健身项目中, 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深受健身消费者喜欢。这些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早, 群众基础深厚, 而且这些项目的互动参与性比较强, 操作性和趣味性优于其他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游泳也是受欢迎的项目, 但所占比例落后于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的比例。这主要是游泳受季节影响比较大, 冬天室温水温不高会影响消费者消费, 在夏天消费者参与的比例有所增加。跆拳道和其他项目有部分消费者, 但总的来看所占比例不大。

通过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项目和健身消费者参与的项目进行比较, 由表4、表5可以得知, 目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项目是根据健身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设置的, 基本上满足了健身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二、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质量还需提高

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规律性,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产业化道路过程中必须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 避免被市场淘汰就需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能够提供优秀的服务产品。评价一个场馆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包括场馆员工的服务水平, 同时场地设施、场地的环境、场地的卫生、场地的安全等, 都是顾客评价场馆服务质量好坏的组成部分。在评价服务标准时以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作为好坏的标准, 而不是以员工服务质量的水平作为评判标准。场馆经营管理者要避免任何影响到场馆服务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 要为前来消费的顾客提供温馨可靠的服务, 同时具有条件的场馆可以提供更具体和人性化的服务, 在顾客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场馆经济效益的增加。

目前,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服务人员配置上不全面, 用于服务的设施缺乏。在一些场馆中所谓的服务人员就是卖票或者刷卡的人员, 并不是真正的服务人员, 在工作分工上也不明确, 一些员工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场馆的服务员, 在面对顾客需要的服务时不能够及时快速做出回应。在服务的主观认识上有偏差, 不能够去主动为顾客服务, 不能够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不利于健身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激发。从服务设施上看, 缺乏配套, 一些场馆没有配备更衣柜和浴室, 也不能为顾客的财物提供寄存服务。场馆经营者应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提供优秀的服务, 打造场馆的服务品牌。

(二) 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中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经营管理的理念认识和营销手段的使用上比较落后, 不符合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数是退役运动员或体育局的工作人员, 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场馆经营管理知识, 加之经营管理者属于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 工资和福利待遇与场馆的其他员工不实行同一制度, 这导致这些场馆经营管理者缺乏动力, 不能主动进行市场开发。

此外,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来源多元化, 有些是退役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分流到体育场馆, 有些是通过社会招聘进入的, 还有一些是机关或其他单位分流而来, 缺乏专业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开发的体育人才。在体育场馆的管理层, 人事实行任免制, 缺乏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 使得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战略决策, 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规律, 场馆的经营管理仍处于粗放的层面上。

(三) 场馆运营及管理体制落后

当前,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仍然是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在管理的体制上仍采用行政机制, 这与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相去甚远。采用行政体制在场馆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场馆的经营缺乏独立自主性, 在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归属上不明确;二是对于市场规律把握反应迟钝, 缺乏市场竞争的反应力和灵活性, 经营管理效益低下;三是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间责任和职权关系不明确, 三者之间的关系未理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场馆采用, 如何利用好这一模式, 避免在操作中出现更多的问题, 就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当前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着一些困境, 盘活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 第一, 要解放思想, 敢于突破传统, 结合实际进行改革;第二, 要明确各种权责主体, 理顺各种关系, 建立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体制, 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下稳定持续良性发展。

三、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对策

(一) 努力提升场馆服务质量

顾客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好坏取决于场馆工作人员能否对顾客提出的请求、咨询和投诉等问题作出及时反馈, 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要注重安全性, 服务的安全性方面做好了有利于增强顾客对场馆服务的安全感。要让专业的员工用专业的知识为顾客提供服务, 争取到顾客的信任和对场馆美誉的赞扬。在提供服务时还要注意服务的人性化, 要充分尊重顾客, 使得顾客感觉到自身对于场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要提高服务质量, 在平时就必须注重对员工进行好培训和管理工作。场馆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对员工开展培训, 传授给员工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 在服务的方法和方式上给予指导, 促进员工和消费者进行好沟通。在培训中也让员工形成主人翁意识, 在部门的内部创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提升他们的归属感, 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给员工一些适当的权力, 让他们有信心和能力处理一些问题, 减少服务的反应时间, 让顾客获得最佳的服务体验, 在对待投诉时有利于第一时间作出补救。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服务失误在所难免, 场馆经营管理部门应当通过设立投诉部门或者设置意见簿等接受顾客的投诉, 并努力化解矛盾, 这样有利于场馆经营管理运作效率的提高。在对待顾客投诉时要平等对待顾客, 但有时顾客投诉的问题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场馆员工, 可能是顾客自身的原因, 可以根据具体矛盾, 有选择地进行化解, 有些不合理的要求就应当拒绝。例如, 奥体中心等场馆在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时作出了禁止吸烟和酗酒者入内的限制措施, 在失去部分观众的同时为大多数观众创造出了良好环境, 有利于比赛的进行, 避免了可能的冲突。

(二) 把握人才聚集优势, 完善用人机制, 引进人才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必须实行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人才,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有利于改变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内部竞聘制和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在内部选拔人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内部竞聘选聘的人才对场馆的情况比较了解, 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人才具有更活跃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另外, 在人员配备上坚持能者上位, 从岗位本身出发去寻找人才, 在人才的考核上完善升降和奖惩制度, 最大限度吸引和留住人才。随着沈阳城市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有着丰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沈阳成为东北人才聚集的核心。预计到2020年, 沈阳人才增长率为60%, 人才资源总量将增加到256万人。在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 沈阳市的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体育学院都有专门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基地, 这些高校每年为沈阳市输送了大量的优秀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 用合理的福利待遇吸引场馆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场馆经营管理的优秀运营队伍。

(三) 积极消除体制障碍, 进行体制改革

对公共体育场馆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场馆实行法人治理的尝试。对相关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 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 对岗位实行责任制考察, 让因人设岗变为因岗聘任。构建完善国有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的经营管理和监督制度。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融资体制进行改革, 做好体育场馆融资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完善国有公共体育场馆保值增值管理体制, 在岗位设置上落实好岗位责任制, 做到监督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对这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实行经营目标考核, 薪资实行绩效制,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在当前情形下, 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为先导, 化解制约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的制度性约束, 解放观念, 摆脱计划经济约束。在管理体制上采用法人治理, 不是行政管理, 在场馆经营和管理上尊重市场规律, 让资源在市场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同时, 在场馆的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归属上要划分明确, 制定落实好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 员工激励机制, 场馆内部协调机制。鼓励创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 在发展中做到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协调, 提高场馆自身创收增收的能力。

摘要:为了保障2013年辽宁省顺利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作为主赛场的沈阳市修缮和新建了一大批场馆, 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修建往往是为了举办赛事突击兴建, 对场馆的赛后经营管理缺乏系统的全盘考虑, 再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使得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面临许多问题, 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非但没有得到回报, 而且还要持续投入巨大费用来维持场馆的生存, 致使许多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不但浪费着国家的宝贵资源, 还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出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理想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煤矿移动通信下一篇:摘要编写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