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共12篇)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该文通过对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我国竞技体育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的方法,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意见和建议,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 研究对象
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的现实状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 1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分类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对体育运动的管理,包括对体育运动赛事和活动的组织、策划、运动管理的办法,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体育运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良好高效,能够很好的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体育秩序,有利于运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世界的体育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社会团体型、结合型,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对发展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我国是这种体制的代表,这种体制的管理下能够很好地发挥国家的优势,对于有实力竞争金牌的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和人力的支持,像是我国的举重、跳水、体操项目,可以通过举国之力将他们打造成世界级的强项,在世界大型的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种体制之下也有一定的弊端,由于国家管的太多,导致很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不能很好地发挥,像足球篮球项目在我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可以很好地发挥市场的优势,但是由于这种举国体制下不利于发挥竞技体育的市场优势,充分动员群众体育的参与,也不利于市场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比如像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群众基础好,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很难在世界赛场上拿到奖牌,于是国家对这些项目的培养力度较小,社会人士也很难有机会在举国体制之下进行体育赛事的运作。
社会团体型是指政府基本上不干预赛事的组织,有社会人士进行组织赛事的开展,这种赛事是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优势,随着赛事的进展对赛事的投入,资金分配进行合理的调度保证赛事的正常合理运转,这种赛事的缺陷是不利于冷门项目的发展,导致很多群众基础参与不高的项目渐渐淡出视线,甚至在某个国家的消失。社会团体型的管理体制在欧美国家较多,这种管理体制之下运动成绩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像美职篮就是从一个濒临灭绝的项目发展到现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篮球赛事,这与组织团体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是分不开的。
结合型是指国家的赛制的运作介于政府主导型和社会团体型中间,这种类型的管理体制是较为合理的,像是在某些国家比较热门的一些项目国家可以放手让社会自己去组织运作,而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项目国家可以相应的多投入一些资金,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4 .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管理管的太多,导致竞技体育的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三大球的比赛中战绩不佳,足球依然是弱项,排球比赛战绩不佳,最具有优势项目的篮球以前在亚洲比赛中篮球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甚至赢台湾都很困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举国体制导致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道路狭窄,在职业比赛中由于球员转会的种种限制导致球员收入不高,真正有能力拿高薪的球员收入一般,很多职业球员训练积极性不高,进一步使得在国家队的选拔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选拔职业球员局限于体校,今年来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保障都很难保证,使得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越来越少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校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的培养基数,体校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运动员成才的几率毕竟很小,使得很多家长不敢以孩子的前途做赌注。
职业队的选拔局限于体校,今年来由于大学生联赛的发展有部分的大学生联赛的球员走入职业队,但是这个数字太少,大多数的职业球员还是通过体校的青年队进入职业队这个途径,各个俱乐部在选拔青年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尤其像是足篮排这种同场对抗性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较为有天赋的球员进入职业队。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在一定时期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是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现阶段有些项目符合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有些项目则需要我们的改进,像是举重、跳水这些项目由于群众基础较差,在电视转播过程中相对于足球、篮球这些项目的收视率较低,运动员很难通过市场化的提高自己的收入,国家如果不通过举国体制的努力可能很快使得这些项目落寞,也难以保证在国际赛场的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这就需要国家的努力扶持,而有些项目像是足球、篮球这些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选拔、训练体制为己所用,这在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的投入,有更多的资金去扶持相对冷门的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球员的收入,使真正有能力的球员实现高收入,有利于调动球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
4 . 3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创新及应对策略
4.3.1 转变政府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职能
竞技体育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不能过分依赖政府,否则会导致竞技体育缺乏活力,降低竞争性,由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中重要的一项是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因此竞技体育管理应在政府的引领下进行发展,对于发展比较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国家可以学习欧美国家的管理体制,放手让社会团体去组织,政府把重点精力放在一些冷门项目中,无论是财政还是科研都可以增加投入。
4.3.2 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培养体系
长期的举国体制导致经济人才的选拔局限于体校,近年来体校萎缩,人才不够充分,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多数学生集中在普通学校,体教结合是被证明最好的培养体制,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可以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校阶段的学习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普遍矛盾,在我国教练员大多更加重视队员的运动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这种做法使得队员在运动成绩出现瓶颈之后无所适从,甚至在社会上的生存都出现问题,奥运会冠军去澡堂搓澡,大运会冠军地铁卖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不完善所致。
像是美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体校,运动员的培养是通过普通学校进行的,NCAA是大学阶段培养运动员的有效途径,运动员通过小学阶段的训练进入中学参加比赛进而进入高中生联赛,最后优秀的队员进入NCAA,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学习并没有因为训练而耽误,协会规定任何学校都不得把学生当做专门的运动员来使用,队员的第一身份是学生,第二身份才是球员,任何大学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要与普通学生的毕业率否则这个学校将失去参赛资格,这就使得参赛学校更加注重队员文化课的学习,即使队员最后不能够进入职业联赛也能够很轻松的在华尔街找到一份白领工作。
美国的这种体制给我们很大的其实,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种做法,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方式,体校不允许接收高中以下的队员进入体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队员在义务教育阶段接收良好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完整性。
4.3.3 建立完善的选拔体制
选拔体制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运动员的选材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的队员参加运动训练行为,在我国的选拔过程过于单一,大部分局限于青年队,而大学生联赛的 作用发挥 的并不是 很好 , 美职篮的 队员有8 0 % 来自NCAA,而我国的职业联赛仅有很少来自大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是活跃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催化剂,使学生的业余文化更加丰富,职业联赛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大学生联赛的作用,使大学生联赛成为职业联赛的人才输出库。
由于大学生联赛队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联赛的节奏因此很多职业队对大学生联赛出来的队员不够认可,我国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规则来鼓励大学生,比如球队在比赛过程中至少有一名来自大学生联赛的队员参与比赛,或者来自大学生联赛的队员在场上参赛时间至少为多少分钟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这种管理方式与市场脱节,不利于队员的竞争和发展。竞技体育管理中的青少年培养和运动员的选拔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5.2 建议
转变竞技体育管理方式,对于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以放开手,对于冷门项目可以增加财政和人力的投入。通过借鉴欧美国家的竞技管理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管理办法,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2
4.1管理理念信息化
管理理念信息化不是将管理理念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而是形成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认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贯穿在整个大学体育管理过程当中。理念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信息化理念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行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
4.2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
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内容。首先在体育信息资料的采集上实现信息化。采用计算机对现有的器材设备资源信息进行录入,对器材设备的种类、数量、使用生命长短等都进行数据化统计,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资料与实际拥有的器材设备进行核对,建立起精准的体育器材设备数据库。对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专长等进行数据化统计;对各级学院学生体育课程安排进行数据化统计与预测,对往年体育投入的资金、主要建设的项目等进行数据化统计,以为后期的预算提供参考。其次要在体育信息传递的方式上实现信息化。采用网络对体育信息进行传递,能有效减小因传递而产生的误差,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能促进资源配置和管理高效进行。最后要实现体育信息网络化、共享化。采用智能系统,建立体育各项资源信息的资料库,并通过网络对外开放,能方便体育信息需求者在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成绩的管理、教师即课程的评价实现信息化,方便学生查询成绩,突破人工查询成绩的速度和数量的局限性。学生使用网络系统对教师即课程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还能减少教学反馈调查琐碎过程中的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缩短教学反馈周期,及时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3管理体制信息化
在体育信息资料采集、传递信息化和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化基础上,体育管理的各个部门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各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体育课程的安排,将上课人数、场地和师资需要、上课时间等信息进行网络共享,发出需求信号,教学运行科将可使用的场地信息进行网络共享,体育学院管理部门将学院可提供的师资和设配信息进行共享,建立起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在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可以快速进行学生课程的安排,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上课的场地、教师等信息。信息资料的库的建立只是实现管理体制信息化的第一步,深入实现管理体制的信息化还需要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系统,实现资源信息检索的快速化,资源配置的智能化。例如输入课程需求信息,智能系统能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自动安排出课程,并实现课程信息的网络化,方便学生、教师查询。当课程临时变动时,智能系统能快速调配出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信息,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高效化。
4.4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课程结构
[作者简介]于洋(1973- ),河 南平顶山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83-0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面实施,势必涉及体育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构建体育教育与健康相结合为基础、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为中介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为贯彻终身体育和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创造条件。
一、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创新
建立“面向未来”“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一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二是探索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三是掌握未来终身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技能。面对新世纪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面对新一轮体育教育创新,我们必须依据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要想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主动适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内容中健康因素的挖掘,关注学生体育与健康能力的培养,谋求教与学的最佳整体效益。此外,还应加强教学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为了考而教。如果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考试问题,而不是面向学生未来终身体育的需求,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是肤浅的,是暂时性的记忆。这样的体育教育,不能激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高等教育改革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精神是相背离的。其实,“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早已有之。从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教育思想,都是习旧求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素质,我们应该树立为增进学生健康而教的“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其重心向未来转移。
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
高等体育教育的任务要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为重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要力求满足三个需求:一是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满足增进学生健康的需求,三是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创新
课程结构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对各种内容、类型和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探讨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必须首先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结构。反过来,课程结构的改革与优化又是實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当前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者必须是厚基础、高素质、富于创新、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构成因素包括观念、知识、素质和能力。确保“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条件。
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可供选择范围小,不利于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等问题,创新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又要关注能力的培养;既要强调体育教育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因此,要把总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与术科。同时,要加强各门课程的自身调整及课程之间的整合,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特别是任意选修课的学时比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合的多样性,有利于在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拓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不同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应力求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调整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质,提高适应能力。总之,要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目标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关注健康理念,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培养健康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为依据。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我国已提出了要培养观念、知识、素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编选要关注健康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提炼、整合、编制和改造;处理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
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应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原则,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依据,根据健康三维观拓宽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同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这不仅是对以竞技体系为主线的传统体育教材的突破,也是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用要关注健康理念,重新修订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真正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新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身体健康的增进,而且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改革创新必须关注健康理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水平的培养。
(三)增加面向未来的教学内容
过去,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解决过去和现实体育问题为重点。今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应在探索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需要的问题。例如,体育理论课不但要传授体育锻炼、养护和观赏的知识,而且还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连接点。其中,理论教学应该比实践教学超前,这样能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真正使体育教学更富有前瞻性。例如,体育实践课应在每一项基本技术教学后,师生侧重研讨其终身的身心锻炼、身心健康养护的原理和方法,尤其是要认真研讨增进社会层次健康的问题。
高等体育教育要主动适应改革,必须关心和重视增进人类社会健康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只重研究微观的健康,忽略对宏观健康问题的探索,即使微观健康搞得再好,也不能抵制因社会大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致命危害。因此,未来高校的健康教育一定是宏观与微观并举。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是体育向综合性学科发展所需,是提高其自身全面增进人的健康的可能性、可信性所需。教学内容改革,把有关内容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始终处在社会对体育需求的前沿位置上,这是高校体育在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创新
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随着国外教学思想及方法的引进和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相继引进和创新了许多新颖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但从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如重术科而轻学科、重传技而轻认知、重教法而轻学法、重分解而轻整合、重共性而轻个性、重事实而轻人文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要顺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受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已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各学科教学无不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体育教育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仅要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应由教法向学法转变。指导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习方法。
(二)强调学生的认知性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与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掌握体育锻炼和身心养护的科学道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上,而是要加强教学中的认知性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训练化的现象,促进健身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运动技术的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技术训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使得我们往往对运动训练的方法没有进行教学化改造,就直接运用于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和運动技能的掌握。这就要求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健身方法的传授与学习,加强训练方法的健身化和教学化改造。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表现为教学物资设备的现代化方面。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特别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时,要做到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
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模式的构建,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确立教学思想、确认教学规律、确立教学过程结构、确定教法体系、明确模式主要功能、确定适应范围、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就如同“中枢神经”。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施,要求我们研究并构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反思我国体育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同时,我们应该继承该模式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运动技能及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和实施上创新这一模式,设立必要的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良性的运动和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同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及其转化,从学的规律出发考虑教的过程;使教服从学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已成为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建芬.体育教学中求知创新和健康第一的教学[J].科教文汇,2008(7).
[2]方志英.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4
近年来, 在体育教学改革浪潮的促进下, 高职院校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了迅速发展,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一大亮点。然而, 在亮点的背后, 也折射出现行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上的诸多问题。由于其主要是延用或照搬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模式, 并未融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入加工和创新, 加上,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剧增, 就使得体育俱乐部现行管理机制与现实要求不相匹配, 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境内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需要,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网等电子检索系统查阅近年来大量相关著作和文献资料, 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实际需要,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发放《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调查问卷》, 分别对陕西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有效回收率95%。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 还与部分院校的体育负责人进行走访座谈, 获得了大量的问卷之外的信息和材料, 使得本次调查内容更加充实、详实。
2.2.3 实地走访
根据研究需要, 深入到部分院校与相关体育负责人进行座谈, 直接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
2.2.4 梳理分析法
将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有关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进行相关计算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管理理念的调查分析
管理理念是体育俱乐部长期健康运行的核心要素, 对体育俱乐部的科学发展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管理理念的提升与进步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俱乐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反, 管理理念固步自封, 不寻求创新, 则会导致体育俱乐部运行效率降低, 严重影响到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在对相关高职院校体育负责人或主管领导的访谈中得知, 相比于高等教育而言,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起初的发展速度较慢, 现行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基本上是以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为雏形发展而来的。管理机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延用或借鉴于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 多年来鲜有改变和创新。由于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补充, 体育教学目标、要求以及管理理念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缺少针对性的改变。而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异军突起, 发展迅猛, 校园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学校体育管理也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和内容, 延用或借鉴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就不合时宜, 原来只注重“管”的管理理念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必须寻求改变和突破。这一点在对体育教学及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对现行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是否适应现实需要的调查显示, 有93%的体育教师认为不适应, 只有7%的体育教师认为能适应或不知道。认为能适应或不知道的教师主要是从事体育教学时间很短, 对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还不是很了解。认为能适应的体育教师主要是从事体育教学时间较长, 对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比较了解, 且从事一线教学或管理工作, 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3.2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师再培养机制的调查分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 是推动学校体育俱乐部长期发展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能力的强与弱, 素质的高与低, 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俱乐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因而, 在体育教师成长过程中再培养机制 (即进修或交流学习) 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 在对体育教师工作量调查的结果显示 (表2) , 有97%的体育教师认为工作量大, 其中32%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很大, 认为工作量一般的只有3%, 由此可以看出, 大多数体育教师工作负荷非常大, 很少有时间上的优势进行再进修和交流学习。表3中显示, 体育教师95%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课外活动上, 用于科研等工作的时间很少。这两项调查显示, 体育教师工作任务非常重, 大量的工作时间用在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上, 在时间安排上减少了再进修和交流学习的可能。
表4中则显示, 90%的体育教师是没有进修或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的, 有机会的教师只占到调查人数的10%这与表2、表3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同时也证明现行管理机制中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够重视。
上述调查结论在高职院校体育负责人或主管领导走访座谈会上得到了验证, 他们表示:近年来, 高职院校规模急剧扩大, 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 导致体育教师工作量急剧增加。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学任务上, 没有空余时间外出进修或交流学习, 加上, 相关制度的缺失, 大部分学校又没有划拨体育教师外出进修或交流学习的专项经费, 导致大部分体育教师进修或交流学习成为妄想和空谈。
3.3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激励机制的调查分析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校体育工作长足发展的催化剂, 是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健全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的潜在能量, 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 进而推进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调查中可以发现 (表5) , 现行体育俱乐部管理主要的激励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物质激励, 第二是荣誉激励, 其它方面的激励只占15%。物质激励中只要是以年终奖为主, 且奖励范围非常小, 实际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荣誉奖励主要是精神鼓励即发放荣誉证书为主, 如教学能手、优秀教案等评选, 此类奖励一般不附带物质奖励, 加上, 此类奖项的评选一般是全校性的, 竞争异常激烈, 体育教师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参与, 因而其在体育教师中的影响也很有限。除此以外的激励方式各院校不尽相同, 也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力。
在走访调查中, 体育负责人或主管领导也坦言:大多数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迟缓, 体育方面的激励政策大多数是学校延用或借鉴普通高校奖励制度而制定, 条件要求较高, 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和教师水平不相匹配,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竞争机制的调查分析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竞争机制的存在, 体育俱乐部运行才会有一定的活力。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 不仅可以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是保证体育俱乐部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调查中发现 (表7) , 有72%的俱乐部没有竞争机制, 有竞争机制体育俱乐部只占调查院校的18%。由此可以看出, 竞争机制在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中的缺失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政策引导缺失, 激励机制不健全。二是教师教学任务重, 无暇顾及其它。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以教学为核心内容的现状, 忽视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忽略教师科研和教学之间互补性的优势, 更没有搭建一个有利于竞争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教学以外, 体育教师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等行为, 都是为了晋升职称而已, 与有没有竞争机制没有太大关系。有竞争机制的院校, 主要是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比较重视, 把体育工作与其它专业建设同等对待, 加上相关政策的引导, 竞争机制的形成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5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评价机制的调查分析
公平、公正、择优的评价机制是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完善、健全的评价机制是体育俱乐部管理水平的体现, 是激发体育俱乐部各要素潜能的有利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 (表6) , 有80%的高职院校没有体育教师专项评价机制, 体育教师的考评是参照其它专业的评价办法而定。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竞赛和训练与其它专业存在较大差异, 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 有碍于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有15%的高职院校有体育教师专项评价机制, 但并未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因而也无法准确、全面、客观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评价。由此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项评价机制的缺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理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体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职院校现行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虽然在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高职院校政策体系的变化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入, 现行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下的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实际需要, 亟待转变。
4.1.2 高职院校现行体育俱乐部只注重教师的使用而忽视了教师的再培养, 只注重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忽略了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再培养机制几乎缺失。
4.1.3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激励机制不完善, 激励方式不灵活, 激励范围太小, 尤其是体育教师专项激励机制缺失, 更无法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4.1.4 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缺少竞争机制, 教师教学、科研等行为只是评职称的需要。有竞争机制的学校主要是校领导对体育重视的结果。
4.1.5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现行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是参照其它专业标准而定, 少数有评价机制的学校多年未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 因而, 制定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迫切的需要。
4.2 建议
4.2.1 与时俱进, 融合高职教育特点, 进一步提升体育俱乐部管理理念, 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4.2.2 加大经费投入, 重视体育教师再培养机制的建设, 努力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 完善体育俱乐部管理机制, 推动体育俱乐部健康可持续发展。
4.2.3 加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激励机制的建立, 制定体育教师专项激励制度, 加强政策引导, 使激励机制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2.4 引入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强化教师竞争意识, 构建一个和谐与竞争并存的竞争平台。同时, 加强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评价标准要客观、评价内容要全面、详实, 唯有如此, 才能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商利.浅谈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推广[J].价值工程, 2012 (12) .
[2]韩晓宇.对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J].实践与探索, 2012 (23) .
高职创新思维体育教学研究的论文 篇5
摘要:“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教学思维成为主流教育思想,它深深滴影响到一代人健康成长,本着这一理念,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身体体质也有着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创新思维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高职体教在教学观念上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丰富多彩的变换;在教学手段上奇招并出;在教学评价上创造出新机制。
关键词:创新思维;健康理念;以人为本;适应社会
1概述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教学思维成为主流教育思想,它深深滴影响到一代人健康成长,本着这一理念,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身体体质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随着能力的提高,不单纯的把体育看作是锻炼身体,而是发展到享受生活享受文化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贯彻“以人为本、健康成长”的理念下,教学目标则是在进行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对体育的兴趣,这一理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与习惯,融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与传统的理念相比,它的进步性很大,效果也十分明显,创新教学在广泛应用,学生由原来机械模仿转变到创新课堂,教育与小学质量不再等同于传统,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创新思维带来的新效应,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保障了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改进,评价体系陈旧,没有完全摆脱以竞技教材为主的旧教材体系的束缚。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纲要,教学体育的内容应该突出特色和本质功能,针对性要强,把职业体育作为开发和选择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没有变化,不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依然是竞技体育的标准。高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就说明了在内容的选择上有待于改进,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例如50m跑、铅球、1000m跑(男)、800m跑(女)、双臂屈臂撑(男),1min仰卧起坐(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所有的体育课几乎全是竞技类项目,缺少内容创新与突破,久而久之,教师学生乏味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改革单调,枯燥教学模式亟待转变。同时,高职体育教学目标不够明朗,高职与普高教学相比总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既有共性,又各自有特殊性,作为高职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注重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出能够适应岗位能力的体育人才来。但是大部分高职丢掉了这一最为核心的东西,而是照搬普高目标,拿来我用,所总体上就不符合高职的目标要求,压抑了高职学生特殊需求,不能调动高职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由于目标不明,资源配备错误,教学起来资源就不对号,有的项目自愿过剩,有的项目资源匮乏,资源配置应该科学,既不能浪费,也不能缺少。
3制约高职体育创新成因分析
那么,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短板,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创新发展,迎头赶上,创新就要包括内容,方法,资源配置,教学目标全方位的创新。
3.1因为培养目标模糊所以投入不足
作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体育教学就应该紧紧围绕高职的根本任务去服务学生,不幸的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套用了普通高校培养目标,这就使得目标模糊,投入不当或者投入不足,实际上,高职体育教学应确立自己的目标,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考虑企业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育人原则,坚持教学改革。由于目标模糊,高职普遍的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和软件设施薄弱的问题,有些相当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由于目标不清,缺少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研专项经费,又加上职高经费不足,以及认识模糊,高职体育设施陈旧与匮乏就不可避免了,当然会影响到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
3.2由于教学内容不创新使高职体育教师队伍不够创新
近年来,高职教育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不断提高,高职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合格的体育教师需求量很大,而实际上招聘的体育教师不够充足,无奈之举高职就从普高等学校引进体育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理论,但对高职的任务定位不准,总是按照普高的标准去教学,不能切合高职的特点,缺乏高职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从业经历,所以,基本上不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对高职的体育教学创新认识模糊,所以,培养出适合高职体育教师十分重要,高职要培养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创新性教师,为我所用,遗憾的是目前高职体育教师的培养远远的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3.3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考核评价有待于改进
今天,高职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够合理,其原因是高职体育教学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健康性和实效性,而主管部门没有遵守这一系统规律,办学思想与理念没能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对创新性目标的认识有待于改进。在现实中,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只重视运动技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要求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扎根。由于对综合素质考虑的少,所以就抑制了发展个性,作为高职就应该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等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把体育作为一种快乐教育永远开展下去。这一理念没有得到落实原因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评价机制都缺乏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从而缺少评价创新机制,基本做法是以定期的体育达标作为最终考评依据,这使得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基本上以运动成绩为主。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运动差异理解不深,用一般代替了特殊,对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学习态度以及成绩提高缺少评定创新。
4对高职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建议
4.1在教学观念上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尽快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创新理念,健康是教育的第一需要,竞技永远不能与健康相比,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把健康放在首位,失去了健康任何技能都不能发挥作用,竞技不是目的`,不是人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唯有健康才可以深入人心,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就是需要健康的人才,人们的幸福来源于健康,金钱失去了可以再挣,青春逝去了,还可以老当益壮,而一个人没了健康,再多的金钱都是无用,我们的教学要为人们终极目标而努力,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着想,让体育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带来运动的乐趣,身体健康了,生活就有了目标,做事情才会有自信,一个自信的人是战无不胜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按规则模仿,往往是被动的训练,主动性不高,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理念不够新鲜,不能吸引学生以至于久而久之,学习生厌,身心疲惫,新理念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题出发点直奔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可以获得体育运动教学目标。
4.2在教学内容上主张丰富多彩的变换
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体能、爱好与习俗,作为施教方应当尽可能的去包容所有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体现出人本思想,突出健康与使用,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内容上设置上要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适合本专业的一些体能训练标准,达到技能上合乎企业的需要,身体上更适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既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适应于各行各业,激发出学生潜能,学习技能,刻苦锻炼,培养出兴趣爱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完全停留在课本上,深挖教材潜在的吸引力,服务于经济社会。武术课,可以安排一些套路中出现的技能动作及其组合,让学生相互训练,从而从内容上带动学生积极性,再如,有些体育课上安排游戏,寓教于乐,学生乐学,出于安全考虑男生增加一些擒拿术,女生增加一些防身术,学生不仅爱学,而且带有主动性,这些内容在平时的教学时运用,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了。
4.3在教学手段上奇招并出
高职体育教学课堂形式要不断变化,教学手段要不断翻新,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学科都在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以防学生疲惫,而体育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差异,所以体育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和具体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教学手段不能停留在原处不动,或者说一成不变上,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到特长生与学困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要看到特长生优势,发挥其潜在能力,照顾到学困生健康需求,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做到有张有弛,循序渐进,针对性强,多管齐下,面对众人,手段灵活。另外,除了室外课,还要注意室内课,把多媒体现代科技传给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拓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4在教学评价上创造出新机制
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上要创造出新机制来评价学生,讲求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要突出学生的体能,训练的技能,两者并重,相向而行。除此之外,好要注重对学生心态检验,面貌变化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强调真实可靠、科学合理、结果可信。高职体育教学在评价上不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也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形成互平的一个局面,也要求学生自评,互评产生评语,操行评语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杜绝漏评,差评,这些机制运用,评价了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快速见到自己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教师也能通过评价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通过评价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施兴成,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2):45-47
[2]罗晓勤,对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23-25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严辉体育创新教学谈安徽教育.11
[5]郭森,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体育世界[J],(3):34-3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校体育 教育管理 创新
目标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是由目标分解和目标协同两大部分构成。那么它在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是怎么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回答:①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需要结合本校实际,这须在目标管理下来完成;②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工作,这也须在目标管理下来完成。由此,目标管理实则就在下行和上行两个通道下,建立起了推动体育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导向。
现在又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管理创新”。从一般层面上来理解创新,这本身就包含着“推倒重来”的意味。然而,针对教育管理所特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该管理创新实则更倾向于解决短板问题。可见,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目标管理的理解
上文已经就目标管理的下行和上行通道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概念的理解。
(一)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体现为下行通道,即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取向,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应采取在现有模式上进行改进。而这种价值取向又是由高校管理层所提出的。实践表明,管理创新不仅包括体育教学方面,也涉及到体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环节。由此,高校管理层所建立的价值取向体现为一种总括性和前瞻性的二者统一特点。不难看出,这种特点导致了该价值取向不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根据部门职能归口原则便需要进行目标分解。接下来就面临着如何进行目标分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专门型的体育教育管理组织是十分必要。它可成为实施目标分解的平台。
(二)目标协同
目标协同就进入到了上行通道,即通过各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来最终完成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目标。然而,这并不是对目标分解的简单对应,而是难度超出目标分解的活动。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目标分解借助行政权威式管理来推动,办事效率较高;而目标协同往往需要平行职能部门间的配合,鉴于当前高校组织生态下这是较为麻烦的事情。由此,管理创新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取决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程度。
二、理解基础上的管理创新定位
在界定了管理创新主要在于改进的要求下,其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创新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保障。而组织机构又是确保目标得以分解的平台,因此十分重要。那么高校管理层是否愿意为体育教育管理提供这一要件,实则在于他们对体育教学本身的价值判断与理解。本文这里假设组织机构已经建立起来,那么在组织管理创新上就应从机构内部设置、组织目标确立、组织成员间的行为规范上下工夫。其中,成员间的行为规范则较为关键,这是确保目标协同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问题。
(二)制度管理创新定位
那么如何建立制度管理创新呢。需要明确这里的制度不仅是组织内部制度,还包含着驱动管理创新的机制。对于机制而言实则要求,应建立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长效机制,即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分阶段、不间断的推进改进活动的实施。作为一种创新要素来看,制度管理创新的技术难度最大,因为制度本身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得现有教育管理存在着较大的运行惯性。由此,制度管理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还能切实发挥改进功能。
(三)绩效管理创新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最终都统一在对人的管理上,这一点来源于管理学的一般结论。因此,建构合理的绩效管理创新定位也是十分关键的。这里只是强调,应将正负激励因素引入到绩效管理之中,当然也可以配合目前正在开展的高校工资改革工作一并进行。
上述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便为下文路径构建提供了切入点。
三、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创新
作为体育教学部门应承担起组织管理创新的重任,而作为平行职能部门应配合好组织管理创新活动。为此,可将该组织机构办公室设置在体育教学部门,并通过QQ群、OA系统等办公平台建立起上行、下行、平行的信息传递渠道。那么 在组织成员行为规范方面,应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关系。为此,应成立各部门副职为主体的人员联络机构。这里笔者强调,组织管理创新中还应建立有效的组织氛围,从而能在该氛围下完成组织资源的协同工作。
(二)制度管理创新
如对体育场馆的制度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进大学生的体质,以及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现阶段对于高校体育的课程设计,较为突出团队活动内容。这样一来,体育场馆的管理创新便有了针对性。即,可以以系(学院)为单位,通过校园内部的场馆租赁方式,承办本系(学院)的学生团体活动。不难知道,通过交纳一定的租金,能够激励活动的承办方高效的利用场管设施,并尽可能大的挖掘场馆功能。
(三)绩效管理创新
根据上文所述,在租赁过程中,主管部门应配专人对体育场馆的使用进行监管。通过这种模式,就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在未来对体育教学方面的资产进行购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该项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必要时,高校固定资产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以租赁或以整合社会资源为主。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有关创新途径还有许多方面,但本文仍然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探索。
四、小結
本文认为,针对教育管理所特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求,管理创新实则更倾向于解决短板问题。在管理创新方面,应围绕着组织管理创新、制度管理创新和绩效管理创新来进行。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桥.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转上页)(接下页)[J].大众科技,2011,(7).
[2]丁勇江.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12).
[3]李敬.对高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7
从体育院校 (系所) 学生的就业来看, 近年来, 我国体育院校、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所培养的体育学科毕业生除了为中小学校输送体育师资外, 同时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 这些院校 (系所) 正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所需人才及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培养基地。由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背景的体育高级人才, 于是, 各体育院校 (系所) 的体育管理学院 (系) 纷纷成立, 进行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管理学是各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它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研究将以首都体育学院开设的管理学原理为例, 从管理学课程的学科地位与作用、管理学课程开设的时代要求和市场需要入手, 提出当前开展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提出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为各体育院校 (系所) 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管理学课程处于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核心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重要依据。依据这一目录, 学位授予单位按照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 对学生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 体育管理专业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二级学科中均未列出, 在列的仅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专业, 体育管理学科在各地体育院校 (系所) 的实际操作中, 均将其划为公共管理类 (代码为1204) , 因此, 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体育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这不仅反映在学科门类划分归属不清上, 还反映在体育管理专业成立时间较晚上。我国第一所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于1952年11月, 但各院校设立体育管理专业却是在30年之后, 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管理系, 这是全国最早招收体育管理本科专业的院系, 随后北京体育大学 (原名北京体育学院) 管理班于1985年开始招生。最早的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于1994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中选拔学生试办体育管理班, 1995年面向全国招收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 2001年体育管理专业更名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随后, 成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首都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体育管理方向) 成立于2003年。时至今日, 几乎每个体育院校 (系所) 均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管理方向) 的相关专业, 学生毕业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因此, 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 (系所)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成为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 因此, 也便受到了体育管理专业师生的广泛重视, 成了体育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 从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 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体育管理学》《体育公共政策分析》《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人》等, 管理类相关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这也说明, 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 (系所) 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管理方向) 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 学好“管理学”对体育管理方向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管理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 管理学课程在体育院校开设的目的
管理学 (又称为管理学原理) 是各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罗宾斯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管理学原理的教学, 引导学生建立起管理学原理的知识框架, 形成清晰的管理学理论思路, 为以后《体育管理学》《体育公共政策分析》《体育赛事管理》《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经纪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 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 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 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 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 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 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
通过对管理学的课程学习, 使学生对管理的一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并为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实践有些帮助。同时, 由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 现代体育管理发展对体育院校 (系所) 体育管理研究方向学生的时代要求
管理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活动, 植根于现代社会实践需求之中, 已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 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当前, 全国各地体育管理专业教育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三个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 体现出与体育管理实践、地区人才需求相协调的特征。与国外相比, 我国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尚不合理,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亟需改善, 人才培养在不同地区和地域存在着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
三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学开展的困难和问题
1.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课程上多涉及管理思想、管理环境、管理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价值链管理、组织绩效等内容;在教学理念上, 管理学课程需要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不断丰富现代管理学的内涵和外延。此外, 管理学与多种学科, 如经济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吸纳, 正在成为涉及多个领域的普遍性的学科群, 这也反映了管理学多科性或综合性的特点。
管理学作为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 因此, 管理学一般开设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但是, 在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 学生学习方法问题。学生刚刚迈入大学校门, 学习方法还沿用已有的高中阶段的固有模式, 对管理学的学习还仅停留在记忆层次, 不能在管理学的多个知识点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 管理学课程内容问题。目前, 大多数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采用的教材为斯蒂芬·P·落宾斯的《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条理清晰, 为管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但是教材共628页, 内容丰富, 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这样庞大的经典教材的教学, 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不可避免。第三, 管理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 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刚上大学的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如此庞大的知识群, 在数轮教学中, 学生都普遍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强, 不易掌握。
2. 管理学知识的共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匹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 它不同于宏观管理学、微观管理学或者某一学科的管理学, 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 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点。体育院校 (系所) 学生多数是对体育项目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他们对普遍性的管理学的学习兴趣不浓、知识储备不足。尤其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多采用传统的知识点授课模式进行教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 难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保持浓厚的兴趣。因此, 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课程内容枯燥, 专业术语难以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管理学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错位时, 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管理学的奠基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3. 管理学学科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的不匹配
管理学是一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管理实践为切入点, 掌握管理过程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 管理实践、管理案例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 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事件都处于某一管理系统中, 而这个管理系统也正在按照我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运作, 只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于是, 管理学教学中较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体育管理、体育产业发展的不成熟, 相关方面的成熟案例有限, 管理学案例和实训教学难以触及体育领域的管理事件, 学生感觉管理学和自身的专业关系不紧密, 仅仅是一门必修课, 取得学分就可以了。因此, 案例教学、实训教学开展的不顺畅。
四体育院校 (系所) 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
自世界第一家现代企业诞生至今, 企业经历了220多年的发展, 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管理方式逐渐正由“以产值为中心”的依法治厂管理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智能化管理。在体育院校实施管理学课程的教学, 应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 结合体育院校的学生特点,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1. 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单元式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 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 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 对学生进行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在确立管理学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能力分解, 构建若干个管理能力培养训练单元, 即以一项 (组) 能力培养为一个管理实训单元, 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再由训练阶段组成实训课程, 完成课程的实训。通过实训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管理环境, 分析界定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
案例教学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管理学教学手段, 哈佛大学80%的管理学课程都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体育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所选的案例, 均应是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空间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 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 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 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 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 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 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 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很多应试精英, 但当这些精英踏入社会时, 发现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有效转化, 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和社会。因此, 国家提出了许多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希望和要求, 很多教育专家、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投入到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制定、探索与实施中, 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实用性很强的改革建议和实施措施。针对如何改善、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效率及学习效果的诸多研究成果涌现出来, 主要包括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师语言、语法教学、文化教学、写作能力提高、听力学习策略等的研究, 其中对听说能力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这不可避免地吸引着、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关注度及改革践行度。而一直作为传统教学内容的读写知识, 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一读写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 以及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使用
3. 管理角色扮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可由师生共同选择案例, 并编写脚本, 由学生们进行演出, 演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所要解决的管理关系与矛盾的展示;二是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 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 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可以分组进行, 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 并且使学生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管理问题进行动态的分析与决策, 对于训练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管理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管理沙龙有助于形成开放式的、活跃的教学氛围
体育事件中涉及有大量的管理学案例, 一方面是体育院校学生熟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大量地使用管理学术语和管理手段。管理沙龙就是针对管理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管理问题, 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 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 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 相互启发, 也可以争论, 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管理学的学科魅力, 并能将管理学运用到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管理中, 培养兼具管理知识和体育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这应该是当前体育院校 (系所) 根本的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85~88
[2]孙越.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杨文琪.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7) :92~93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8
一、工程项目概述
绍兴市奥体中心位于镜湖新区镜湖大桥西侧, 总占地面积800亩, 建筑面积30万平米, 总投资20亿元。绍兴市奥体中心是2014年浙江省第十五届省运会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绍兴市区高校及中小学校的20余个体育场馆均可为省运会提供服务。
奥体中心又名奥体公园, 总用地面积约3 5 0亩, 一座高架桥连接南、北两区, 共有三大建筑组成, 北区有体育会展馆和射击射箭馆及配套管理用房, 南区有游泳馆, 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 为浙江省2010年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及浙江省第15届省运会比赛场馆, 将在2013年底前完工。
其中最大的一个场馆——绍兴市体育会展馆, 由体育馆、会展馆、汽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组成。工程总建筑面积72010平方, 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54310平方米, 地下部分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建筑地下一层, 地上二层 (局部三层) 。地上部分体育馆最高点高度为33.5米, 檐口高度为30.0米;会展馆最高点高度为30.0米, 檐口高度为21.0米。体育馆设计标准为甲级体育馆, 可容纳9 8 8 0座, 属于大型体育馆。会展馆共设计固定展位666个, 临时展位132个。
二、体育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及思考
目前普遍意义上的施工管理, 主要是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动态性、全过程管理。在体育建筑工程中, 其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1.施工管理的主体来自建筑施工企业, 而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一般不参与管理工作, 监理单位主要监督施工单位的行为, 虽然与工程相关, 但是并没有全程参与到项目管理中。
2.在施工管理过程中, 其主要针对施工项目开展工作。施工项目管理的周期即施工项目的发展周期, 包括招投标、签订合同、设计筹划、施工准备及正式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以体育建筑工程来看, 具有庞大性、多样性等特征, 给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更多难度与要求。且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易同步进行, 先产生交易活动, 然后再完成产品, 需要买卖双方均投入生产管理中, 将交易活动与生产活动相分离。因此, 加强体育建筑工程的管理, 是一项对特殊商品的交易与管理过程, 而其艰难性、复杂性也是其他工程管理中不曾涉及的。
有关体育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 是一项长期性、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每个工程项目都应该遵循施工程序, 管理工作也将随着工程进度而有所变化, 进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动态化管理, 真正实现体育建筑工程的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工程效率与工程质量。
在开展体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由于参与施工的人员流动量较大, 再加上组织的复杂性、施工的周期长、环境恶劣、涉及资源多等, 组织与协调工作非常困难, 只有加快创新管理步伐, 才能确保各项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绍兴市奥体中心施工管理的创新
(一) 进度管理创新
加强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 根据施工合同, 有效控制进度情况, 是提高质量的基础保障之一, 确保工程顺利投入使用, 同时履行合同义务,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实际上, 工程的进度控制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既对立、又统一。若想加快进度, 就需要提高投资幅度, 但是如果工程提前竣工, 也可获得更多投资效益;同时, 加快进度也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但是如果由于质量水平高, 则可减少返工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进度。有关进度的编制工作, 要求施工方面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状况, 合理编制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施工进度规划, 根据工程进程、不同计划周期等, 落实进度控制目标。
(二) 材料管理创新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材料, 且用量较多, 再加上新材料、新产品的不断涌现, 因此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与管理工作, 可有效控制材料用量, 提高工程效益。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源头加强材料的供应管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建筑材料的价格多变, 要求材料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建筑市场的动态情况, 结合实际工程与图纸要求, 严格统计材料用量, 加强对材料市场的深入调查与研究, 做好材料的进场组织工作, 确保材料合理性、充足性, 支持施工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材料采购管理的重视。工程材料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争取获得更多的材料进货渠道, 真正做到货比三家。在采购过程中, 应尽量选择从厂家直接进货, 避免繁琐的中间环节产生大量成本。完善严格的计划体系与调度体系, 做好各个项目之间的统一调剂与配合, 争取加速材料资金的流转速度, 为工程发展提供支持。
3.材料的堆放与发放。一方面, 结合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进度水平, 合理安排材料进场的时间、方式等, 做好现场抽检、调查工作, 并将抽检结果报告给甲方, 由设计单位进行整理与分类, 结合施工平面图的实际情况, 将材料置放于合适的场地, 避免对材料造成污染或破坏, 增加工程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有关材料的发放环节。由工程项目部根据材料出入单进行管理, 做好材料的出入库、台账等工作, 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 以材料出库单作为唯一使用依据, 同时做好材料的跟踪与检查工作, 减少材料丢失或损坏等浪费行为, 尤其在体育建筑工程中, 加强对水泥、钢材两大材料的控制。同时由库管员做好材料库存管理工作, 既要保障材料质量, 也要保障材料数量。
(三) 成本管理创新
对于绍兴市奥体中心这样的现代体育建筑工程来说, 其项目成本如实反映了施工活动过程。通过计算、考核并有效分析工程成本, 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施工效率与管理状况。首先, 加强责任成本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来说, 在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核算过程中, 涉及到的控制环节非常多, 只有加强管理责任成本, 才能真正落实责任目标。在成本管理体系中, 涉及到诸多部门与人员, 需明确划分各种的权责利, 以有效履行各项职责;其次, 将成本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过程中, 提高全员意识, 从项目中标、签订合同、施工准备直到现场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中, 任何环节都应加入成本管理。对于项目工程的全过程控制来说, 也离不开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需加强重视。再次, 严格落实工期的成本控制目标。所谓工期成本管理目标, 主要强调如何优化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根据体育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工期等参数, 获得工期的最佳成本点, 确保将工期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在满足工期、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强化造价管理。同时应该注意到, 不能由于片面追求工程效益, 而盲目抢工期、赶进度, 加大支出成本。
(四) 制度管理创新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因此, 在绍兴市奥体中心施工管理过程中, 应主要完善以下几方面制度:
1.法律监督体制。虽然在《建筑法》中, 已经提出规范建筑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不强, 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工程发展需要, 不利于具体的操作与落实。由于考虑到体育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应从长远角度为出发点,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工程的经验, 从法律层面加强规范, 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落实各项法律法则, 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品质。
2.落实责任制。在新时期, 项目管理责任制已成为建筑工程创新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 完善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具体的个人, 提高全员意识, 增强管理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过采取必要的奖惩制度与考核制度, 将工程责任目标落实到位。
3.质量目标体系。有关体育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应注重强化施工现场的全面质量管理, 落实责任目标, 由项目经理、施工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明确各自责任与目标, 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提升工程效率与工程质量。
对于参加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的所有人员来说, 无论身处哪一职位, 都应履行各自的义务, 确保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尤其作为工程项目经理, 更要加强管理创新,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程等, 完善管理手段, 同时落实考核目标, 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
(五) 安全管理创新
有关绍兴市奥体中心项目的安全管理问题, 就是强调施工过程中, 组织开展有效的安全生产活动, 通过控制具体生产因素, 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 确保工程效率与工程质量。首先, 落实安全管理目标, 做到施工与安全管理相结合, 将安全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 并对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对于体育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必须做到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 确保所有相关人员提高参与意识, 从根本保障安全管理效果;其次, 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全面避免不安全的行为与不安全的状态, 从根本杜绝工程事故的频繁发生, 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保护财产与生命安全;再次, 根据体育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结合生产特点与生产目标, 落实责任体系, 加强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工作。
(六) 人员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尊重。因此, 在绍兴市奥体中心工程的创新施工管理中, 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力度, 如何强化施工队伍素质, 也成为新时期必须思考的话题。因此, 在体育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应注意强化人才素质创新。要求项目经理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 严格加强考核, 选拔优秀的项目经理。另外, 对于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 除了关注项目经理之外, 还应加强培养项目经理的备选人, 加强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工程需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强化创新管理意识, 不断加强自我学习, 提高能力水平, 推动工程顺利开展。
总之, 通过绍兴市奥体中心施工管理的创新研究, 不难看出, 若想提高体育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 必须意识到创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在工程中积极采取新工艺、新方法, 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 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方可实现体育建筑工程的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利锋.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J].价值工程, 2011 (20) [1]任利锋.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J].价值工程, 2011 (20)
[2]刘成义.浅论如何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3) [2]刘成义.浅论如何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体系[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3)
[3]邹普晖.简述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与其创新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4) [3]邹普晖.简述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因素与其创新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24)
[4]马军.规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工程质量A版, 2011 (9) [4]马军.规范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工程质量A版, 2011 (9)
[5]安国华.创新管理在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32) [5]安国华.创新管理在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32)
[6]韩晓东.建筑工程全面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4) [6]韩晓东.建筑工程全面管理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4)
[7]张勇刚.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的思考[J].科技风, 2010 (23) [7]张勇刚.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理管理的思考[J].科技风, 2010 (23)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篇9
一、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内容
体育教学档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 反映体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概况的说,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基本文件、体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学生学籍、竞赛训练、实物等。
(一) 体育教学基本文件
高校体育教学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安排和进度表、教师内活动以及体育场地活动规划安排等;教师听课 (调课) 情况、工作内容总结、重要教研活动、体育教材建设和测试试卷等。
(二) 体育学科与课程建设
包括高校体育学科、课程的建设情况, 科研项目、教学论证、评估及申报材料, 规划、中期评估及结题报告等内容。
(三) 教师业务
包括高校体育教学的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成绩修改记录、体育交流活动记录;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材使用情况以及先进事迹材料等。
(四) 学生学籍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统计、成绩统计、奖惩材料等;学生申请材料、学籍变更材料、突出表现材料等。
(五) 竞赛训练
包括各类运动会 (省级、校级、院级等) 竞赛规程、成绩册等, 运动队的组织、训练、参赛以及奖励情况等。
(六) 实物
声像资料、光盘、比赛奖状奖杯等。
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因此决定了体育教学档案的内容丰富的特点, 不仅记录体育教学环节的相关情况, 还详细记录各种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情况等, 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直观反映, 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档案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强化体育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档案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优势有利于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决策, 可实现对体育教学的宏观调控, 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2.是高校体育教学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的依据, 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估提供基础材料;3.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调整和优化,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确定新的体育教学观念;4.有利于加强体育专业建设, 强化高校对于日常体育教学的监督管理工作等。
三、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一) 做好运动会档案的建档工作
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应记录各类运动会的具体情况, 不管运动会是属于综合性的还是专项性的, 成功建立每次运动会的档案资料可以为以后的各种运动会提供经验借鉴和策划依据, 对于成功举办运动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建立各类运动会的档案资料时应注意收集运动会策划、筹备、举办等详细资料, 有助于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底蕴, 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 规范实物载体档案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体育教学实物载体档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体育教学实物载体档案包括记录体育教学 (训练、竞赛、管理) 、举办和承办综合性运动会或者国内外重大赛事等重要工作成果;有重要人物参与的大型体育活动;各种有价值的照片如体育教学场馆设施的照片、比赛颁奖以及获得各项荣誉的照片以及学校组织或参加的重要体育活动的照片等。充分发挥实物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等各类实物载体档案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时也给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变化。网上教学、远程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内容, 但是由于使用大量的数字化文件, 也为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贮存、调用等工作带来了问题, 产生了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需求。计算机的广泛对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 以为了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的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要求培养档案管理工作者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 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化意识, 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知识, 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 将其广泛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方面。将各类新技术、新设备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 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体育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为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素质能力是对教育的负责, 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档案记录着高校体育教学的点点滴滴, 是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因此建立体育教学档案有助于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形成直观的认识,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素质能力是对教育的负责, 而体育教学档案则记录着高校体育教学的点点滴滴, 直接反映高校的体育教学实际情况。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 并指出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吴亚男, 李文广, 石怀伟, 范利.新时期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山东档案, 2011 (16) .
[2]涂丛英.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体育院校教学档案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6) .
[3]孙萍.从高校预评估中论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2) .
[4]李树坚, 张岚, 赵冠明, 段义龙.论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管理和利用[J].经营管理者, 2008 (08) .
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篇10
关键词: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
近年来, 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尤其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现代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深入全民, 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热情倍增, 体育赛事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日趋密切。如今, 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成为人们聚焦的欣赏性盛会, 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性话题。在这种背景下, 人们对体育赛事相关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希望全面而及时地了解相关体育赛事的信息。为此, 必须创新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模式, 及时准确、系统全面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一、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1.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界定。
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各方参与者 (包括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个人、团体、组织等) 在参与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便是大型体育赛事档案[1]61。具体而言, 重大体育赛事档案就是在重大体育事件策划、筹备、举办、总结等各个发展阶段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文件、光盘、图册、标志性实物等不同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
人信息利用的行为准则, 首要的一条是仅能在个人信息收集的特定目的范围内进行, 除非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个人信息才可以在特定目的范围外被使用。高校收集学生个人信息都有特定的目的, 即作为教育主体履行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 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都应当依据这个特定的目的进行。因此, 高校应据此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相关管理制度:第一,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的内部审批、监督检查制度, 确保在特定的目的内使用个人信息。校内机构和工作人员利用学生个人信息, 如查阅、复制等, 应经过主管部门审批, 保证高校利用学生个人信息不能超出教学管理目的范畴。校内纪检部门应对工作人员利用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除法律有规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学生本人书面同意外, 工作人员不能将大学生个人信息提供给任何其他个人或机构。第二, 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息利用公开制度。高校应将学校对学生个人信息的利用范围、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名称、学生个人信息资料保管部门、学生个人信息资料事务负责人、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利用保管期限等情况向学生公开, 接受学生的监督。第三, 当信息不再为教学管理利用目的之必需时, 除了遵循档案管理规定保存一定的资料外, 其他学生个人信息要及时删除, 因为当信息不再重要时, 对其信息的控制可能导致偷窃、未经授权的复制或其他风险[5]29。
四、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管过程中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高校在学生个人信息保管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以免遭受泄露或第三人的窃取和非法利用。特别是在大学生个人信息资料电子化之后, 可以轻易地复制传递, 高校数据库及内部包括相关体育机构行政管理类文件、赛事发展传承等历史文件、参赛运动员比赛成绩及技术分析档案、体育科研成果档案、民间群众性活动档案等[2]11。体育赛事的档案, 不仅具有一般档案的基本属性, 如原始性、真实性、凭证性等, 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如专业性、人文性等。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就是以体育赛事相关档案资料信息为基础, 以管理为手段, 以服务为指向的综合性工作。
2.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现代社会, 体育赛事创办与开展、组织与运作、传承与推广, 都需要档案管理的工具性支持和基础性支撑。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服务的指向带有根本性, 其落脚点在于服务于体育赛事、服务于人、服务于体育文化、服务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 档案服务的水平体现并决定着体育赛事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在重大体育赛事中, 档案要切实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和实现充分的价值, 都离不开档案服务这一环节。在档案管理工作各个业务环节中, 档案服务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由于公共性、社会性、种类多、使用频率高等基本特点,
网络也可能遭黑客侵入, 这些都使学生个人信息面临危险。因此学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制度。首先, 应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以及各种技术手段, 以防个人信息资料丢失、非法接触、损害、修改和出卖等情况发生。比如, 在收集学生个人信息后, 应制作“个人信息文件登记簿”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归档, 保证个人信息的准确、完整;学生档案管理机构要健全查阅或借阅登记制度、档案材料接收移交登记等管理制度;无关工作人员非基于教学目的不得接触学生档案信息;不得允许任何人查阅与其没有利害关系的他人信息档案;学校要对校园网、数据库系统等建立技术保密制度, 对学生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 完善其信息管理知识和专业要求, 提高其信息保护意识。其次, 学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在立法尚缺乏对学生个人信息进行明确保护的情况下, 高校自己建立健全对学生个人信息管理自律的责任制度便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校方工作人员泄露或非法利用了大学生个人信息, 应允许大学生向学校主管部门反映、申诉要求处理。学校要对超范围收集、非法利用学生个人信息和未尽到信息保管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内容、处罚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对故意非法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人员要进行内部行政处分, 触犯刑事法律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孙国芳, 高校学生隐私权及侵权行为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长就其言行再次道歉
2008-12-23.
[3]郭燕芬.大学生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与分析[J].现代交际, 2012. (2) [4]唐昕辉.本科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现代情报, 2011. (12)
[5]周汉华.域外个人数据保护法汇编[M].法律出版社, 2006.
★本文为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 课题号:122400450548。★作者严鸿雁为河南理工大学讲师。
档案管理服务已经构成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创新势在必行。
现如今,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上。尤其重要的是, 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对象, 其档案管理服务不同于静态单一对象的档案管理服务, 具有地域性、周期性、数量大、过程性等特点, 这在客观上为档案管理发挥服务效能增加了困难。为了适应时代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主体亟需积极推动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提高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赛事信息的需求。
二、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信息源的局限。档案就是对信息的综合管理, 信息是档案的载体, 是档案管理服务的“基础设施”, 在根本上决定着档案服务的水平。在体育赛事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中, 信息来源较为单一和狭窄, 信息获取工具较为初级和低效,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服务的优化升级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壮大。当前, 全球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普遍发展趋势。重大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也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持, 如不能利用相关技术更新管理服务方式, 主动开展科技创新, 就会滞后于信息时代的步伐。在我国,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尤其在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领域, 理论上缺乏独立的论证, 实践上缺少积极的探索, 有些还停留于理念认识阶段, 甚至处于朦胧状态。我国体育赛事档案信息的智能数据库模式还未真正完整地构建, 各档案部门的数据库结构形式还有很大差异, 不能实现在统一系统平台下的快速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 有的盲目借鉴, 但并不适合我国国情社情;有的被动, 不愿进行自我提升。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传播。此外, 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三网合一还处于未完成阶段, 宽带速率不够、宽带不稳定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这就在技术水平上制造了障碍。此外, 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工具的平均普及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人们获取体育赛事档案信息的工具还有较大缺口。
2.用户端的局限。当前, 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围, 除了公务人员、专家学者之外, 社会公众也成为体育赛事档案的主要需求者和用户端。随着体育赛事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档案管理服务愈加为人们所认同, 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越来越成为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向。档案服务的对象也即档案需求的用户端, 主要由赛事组织者、赛事参与者及普通民众构成。用户端的扩大, 暴露出新的问题。一是用户端对档案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不少用户在利用重大体育赛事档案信息资源时, 自身还停留在传统档案服务的模式中, 缺乏主动适应甚至引领信息化模式的意识。二是用户端对体育赛事档案的需求具有波动性, 即在体育赛事举办的时间周期内, 人们对档案的服务工作才呈现出一个利用的相对高峰期和集中期。三是用户端对体育赛事档案的需求具有盲目性, 缺乏查档的意识和经验, 对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并不明晰。
3.赛事的局限。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 因此体育赛事本身作为档案的前提限定, 决定了档案管理服务的特殊类型和特点。体育赛事本身具有独特性, 如重大体育赛事的筹办期比较长, 参与人员范围比较广, 组织协调涉及的部门比较多等, 而且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 带有变化性、波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 这就使得体育赛事相关的实物、文献、视频、图像等档案数量庞大, 在客观上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收集、整理和利用档案增加了难度, 也使档案信息资源呈现出数据繁冗、不易整理的问题。
三、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路径
1.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化社会同时是一个多元化社会。随着体育赛事档案的用户范围的拓展和层次的细分, 用户端对于档案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更多地带有趣味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基于此, 体育赛事的档案管理服务要针对用户端的个性需求, 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个性化服务。一是要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分类, 进行系统化筛选。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者要从传统的单纯提供查阅功能转变为提前介入和创造需求。通过设想用户体验, 利用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 根据用户需求类型预先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相关主题的系统化, 删除错误信息, 整合重复主题、相近主题的档案, 再生产出具备服务功能的档案资源。二是丰富档案信息服务形式。首先要强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形式和知识服务的基本功能, 即原始文献资料信息检索服务, 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加工过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 以利用信息检索工具为代表的代理服务, 参考咨询以及信息导航服务等。服务形式的个性化以信息的完备性为前提, 因此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完备化。信息化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传统档案管理中属于非档案信息资源的, 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而不宜也不便纳入的, 如今也能实现同步利用, 因此要综合利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档案信息资源, 全面融合非档案信息资源。除档案的文字信息外, 还要做好数字化声像的收集整理, 完备地收录进数据库中。要构建内容充实、涉及面广的数据库。
2.开展互动性反馈。一是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积极延伸, 体育赛事主办方及相关档案管理机构应成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主体和积极力量。在维护档案安全性的前提下, 应将可以公开的、有代表性的、公众普遍需要的档案信息发布在网站上, 让用户直观地、即时地了解到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注册登记来获取相关必要信息, 并通过咨询和用户的反馈信息在交流互动完善用户的基本情况信息。对用户端进行统计分析, 除用户需要的显性信息, 还要主动提供用户自己不知但却需求的隐性信息。二是在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中, 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服务模式, 即“主———客”服务模式, 该模式把档案管理者作为单纯输出信息的主体, 用户端作为单纯接受信息的客体, 把档案服务作为线条型的单向模式。而现代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需要建立“主体间”服务模式, 即档案管理服务者与用户同为信息的输出者与获得者, 彼此为对方提供服务, 服务是互动的、双向的。在档案管理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之后, 用户端提供利用效果的及时与完备反馈, 以便档案管理者调整信息资源库结构和内容, 并就某项个性化服务措施进行调试以期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心理。
参考文献
[1]朱肖璟.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的人文价值[J].中州体育, 2011 (11) .
[2]朱肖璟.重大体育赛事中的档案服务[D].苏州大学, 2012.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效果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媒介主要就是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长期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这就导致了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和互动,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积极性的发挥,还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为了进一步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隔阂,老师应该放下自己作为老师的架子,主动地融入学生中,在增强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同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目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化,而简单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同时,提升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延伸、扩展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课外活动还是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学课程的课余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释放学习的压力,还能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等等创新的体育教学活动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尹家军.强化教学活动创新 提升体育教学成效: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12
1、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体育教学事业中,网络信息化教学也越来越普遍。在此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要求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体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体育实践教学与体育行业的有效对接,可见高职体育信息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充分运用,发挥其强大的信息获取与储存等各方面优势,将涉及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类管理信息,以及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竞赛、成绩评判等体育教学信息统一地纳入到同一系统之中,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人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等的合理分配,提高管理的精准性,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可见,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此外,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与普及,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效率相对较低,虽然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计算过程中,已普遍运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但前期的学生成绩的整合,系统录入以及核对与储存等工作仍然采用的手工方式开展,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虽然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地改进,加大了对学生体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对学生体育成绩的统计与高效计算的方面的投入,但这些改进措施依然需要借助于人工管理方式进行,无法实现体育管理模式的真正变革,因此,创新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模式,加大体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问题的必由之路。
2、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思考
2.1、课程信息化管理与系统开发设计
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体育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有机对接,实现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新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理论的萌芽,从而为学生个人发展以及高职体育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基于此,在高职体育管理中,首先要立足于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强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整合,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信息化管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多个板块,例如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师生信息化管理等,变革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体育课堂。
另外,对于加强信息化手段在高职院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应积极加强体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以方便学对生具体体育学习内容、课程知识、学籍信息以及体育成绩的统一管理,以全面减少高职院校在体育管理工作中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以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能够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在体育成绩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践中,就系统的模块而言,可设置课程选择模块、成绩查询模块以及学生基本信息模块等,在查询模块中,还可灵活设置查询方式(模糊或精确查询),同时,在信息查询的输出模块,还可相应设置预览打印等人性化功能等,就系统的主要内容而言,可包括与学生成绩相关的各方面基本要素,如课程名称、系别班号、具体成绩等,同时该体育成绩信息管理系统还应支持各类信息输入、重新统计、信息订正与调整等要求,以提供与学生成绩最为及时的信息。此外,该系统设计与开发中,还需设定相应的权限,为师生的设置接入权限或者体育课程调整权限等,从而确保系统设计可全面满足师生的应用需求。
2.2、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创新
网络资源以及文献资料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取主要体育知识信息的两大主要来源,是高职院校体育知识传递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加强体育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在实际的信息化管理中,一方面,要促进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共享性是网络资源最为突出的特色,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网络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共享的体育资源信息,如相关CAI课件以及相关体育教学的视频资料等,同时也可以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搜索并分享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信息,如网络上的篮球、排球以及足球等精品课程,或者将学生的校级篮球或足球比赛等影像资料通过网络进行分享,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体育知识技巧,积极改进在体育训练中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文献资料等的收集、维护与储存,或积极加强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积极建立高职院校体育文献资料数据库,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3、教师资源以及科研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创新
在高职院校的额体育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与管理模式,对于体育师资档案管理、体育教师绩效管理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管理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体育教师的各项基本信息实现可公开透明化,并能及时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进度,从而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状态、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以及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实施全方位监督,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完善体育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还可对高职院校中与体育相关的科研活动进行高效管理,如对体育科研项目、成果等统一查询与管理,实现高校的体育科研信息统计、填报以及确认,提高高职院校体院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体育管理中的投入,确保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的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体育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体育信息化管理以及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体育课程设置、体育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教师、体育教学资源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职体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茵.关于体育信息化与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30).
[2]崔学臣.对高校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22).
[3]温钦.第八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信息化项目建设研究[D].中山大学,2009.
[4]徐建刚.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评价的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俞华.上海大学体育教学信息化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9.
【体育档案管理创新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创新教育研究12-03
体育竞赛档案01-02
体育档案资料10-25
体育设施档案管理12-14
档案管理创新研究11-1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05-17
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管理06-16
创新高校档案工作研究09-21
国家体育产业研究管理08-31
体育管理专业建设研究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