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2024-07-25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精选9篇)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1

1 引言

人才培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史即是一部不断创造或创新的人类教育史。目前, 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体育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和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寻创新体育文化科学发展的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理论创新、体育文化内容创新和体育文化形式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 体育文化理论不断扩延, 体育文化内容不断丰富, 体育文化形式不断多样化。

2 体育文化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理论有其独到的存在价值, 其要点有四, 其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其二是必须坚持为体育文化强国服务, 理论实际相结合, 深入调查研究;其三, 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科学健康的人文精神实质, 主动促进体育文化理论创新;其四, 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围绕体育文化发展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体育文化基础理论与对策研究上获得了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特别在体育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应用等方面, 研究课题数量逐日增长, 研究范畴逐渐扩延,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研究质量显著提高, 体育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然而,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和研究在理论上应有极大突破, 并指导体育文化实践进步;应该更好地进行中外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突破点应以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以体育文化管理体制、模式、改革为主要内容。将体育文化的研究与体育文化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相结合, 开展重大体育文化项目研究, 建立高水平与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研讨会、论坛等多种方式, 加强体育文化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之间的相互合作。尤其注意体育文化走出去的研究战略, 让体育文化科研工作者深入到各个国家、各地区亲身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大国, 也是体育文化的大国。

3 体育文化内容创新

3.1 体育物质文化创新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没有体育物质文化的创新, 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产业文化的创新。体育物质文化包括体育雕塑、体育馆、体育器材、特殊体育产品 ( 诸如奥运火炬) 等等。体育物质文化创新, 实际上是一种人文内涵通过有形体育物质体现出来, 即人文精神的体现。独具特色的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就体现出了较佳意境。设计独特的“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已经成为奥运建筑史上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祥云”火炬、“中国印”会徽、“青花瓷”服饰、“金镶玉”奖牌等, 已经成为我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育物质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树立正确体育人文观, 形成独特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创新赋予以民为本, 全民健身的精神实质, 赋予体育物质文化凸显的时代特征与光鲜的地方特色。第二, 多途径投资, 日臻完善体育物质文化基础设施。为此, 首先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尽力迎合居民的基本体育物质文化基础设施需求。其次, 需要激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创办体育, 依照社会阶层人群的差异性, 建造高中低等不同层次的体育场馆。最后, 体育物质文化资源要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与运用。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公共体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低、体育场地设施未能充分利用、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较低这些现象。体育物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中应大力发挥市场功能与作用, 在公共体育文化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过程中消除政府的独裁垄断现象, 实现体育物质文化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3.2 体育制度文化创新

体育制度文化指体育法规法令、体育规则、体育规章制度等。一是确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取向。居民是体育文化的主体, 就要在体育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出主体的地位, 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核心, 激励与调动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保障居民的体育文化权。二是遵守“精简、统一、效能”的规则, 扫除抑制体育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荆棘。在宏观层面, 国家体育文化行政机构要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在微观层面, 由社会各级主要体育文化部门, 各种各样体育文化团体与社会化体育文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三是大力加速体育文化投资与融资制度改良, 开拓投资与融资门路, 建立多种多样的投资与融资体制。拓宽我国民间资本投放到体育文化的市场允许进入范畴, 建设各种方式的体育文化经营企业, 消除行业垄断与地区封锁, 在体育文化资源配置中有效施展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决定性作用, 吸取全部社会力量办体育文化。

3.3 体育精神文化创新

体育精神文化是指体育运动中的精诚合作、奋力拼搏、勇于创新、公平公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奥林匹克等精神。通过体育运动培养自我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乐观精神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深深敬爱和执着追求, 体育精神文化就体现在这种主动乐观的生活态度, 能让参与主体在实践生活中树立坚强自信以及克服一切挑战形成强大正能量和推动力。体育文化的核心层表现方式通过人的精神形态呈现的, 是无声无息且不容易发现的, 它是蕴涵在人们脑海里的不同种类体育文化观念以及信仰。体育精神文化创新必须汲取外来体育文化的先进以及精髓部分, 构成顺应当前人们生活习惯的体育文化, 就一定要提升及完善人们的道德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养,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第一, 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要从“体育文化是虚的, 只有体育经济才是实的”心胸狭隘和旧式观念的认识中解脱出来, 深刻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体育文化在培育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 在角逐中的显著影响力;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体育文化本身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以及对意识形态推动作用, 强化体育文化创新的自愿性。第二, 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体育文化形式上全方位创新且同时要与时具进, 塑造出拥有科技强势以及充分表现力的崭新形式, 打造出体育文化品牌形象, 提倡与时代同步的生活方式, 日益满足人民的体育文化需求。第三, 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体育文化形式是表现体育文化内容的手段和方式。体育文化形式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 更要反映时代特征, 以“二为”方向为指引, 施展符合民族、职业、年龄、经历和教育程度都有所不同的人群体育文化形式。

3.4 体育文化产业创新

加大力度建设体育文化产业, 既是满足各个层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的有用方法, 又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进而在体育文化角逐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诸如, 奥运会之后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 既推动全民共享体育文化的权利, 又运用市场的形式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由于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以及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尤其当下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再加上居民的精神文化休闲娱乐, 这就使得居民提升了对体育文化健身以及消费需求, 所以体育文化产业需要不断地加快创新。一是强化体育文化产业的主体, 建设大型体育文化俱乐部。要想使文化软实力水平有所提高, 一定快速扩大体育文化产业的领域, 致使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比重中占有比例显著提升。科学有效发展符合标准市场主体成为培育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 加快速度促进体育文化产业资产重组以及结构调整, 极力发展一些非常具有实力、水平、活力和规模的体育文化俱乐部, 能更大提升体育文化产业高度集中化以及高度集约化经营水平。二是有效贯彻落实以及合理完善体育文化产业政策, 运用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杠杆, 着重扶助一批具有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文化俱乐部或者体育文化企业, 以便强势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三是极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走出去”科学发展战略。

4 体育文化形式创新

首要需要清晰理解其表现形式, 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化重要地表现在思想观念或者核心价值文化以及操作或者实践文化两个层面, 这两方层面又各自表现在竞技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的范畴之中。创新体育文化形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体育文化和区县经济发展特色相融合。第二, 体育文化和文化以及旅游产业等相联合。第三, 体育文化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相融合。第四, 体育文化和低碳绿色休闲理念相融合。第五, 体育文化和公共体育设施为群众提供免费开放相结合。同时提供方便、优良、高质量的体育文化健身服务, 诸如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保龄球、足球等相关活动, 推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民健身方面基本实现, 满足了全民全方位、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健身需求, 成功地促进了当地居民体育文化健身科学化、健身方式长效化、健身形式大众化体制机制的构成。

摘要:体育文化理论有其独到的存在价值和创新潜力, 体育文化创新包含其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要素, 体育文化创新需要以丰富体育物质文化为前提, 以体育制度文化创新为基本手段, 以体育精神文化创新为载体, 以体育文化产业创新为表现形式, 构建出当代人类社会文化多样化, 创新体育文化形式的丰富性。

关键词:体育文化,文化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叶生爱.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包装, 2015 (11) :72-74.

[2]邢宝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J].中国包装, 2014 (8) :67-69.

[3]牟丽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5.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2

2.1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进程不平衡

江西的省会南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就现在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成立体育管理公司,或成立与体育的相关俱乐部、企业等机构。目前,由于我国体育文化管理体制存在不小的问题,就现在的投入和产出来讲、与实际情况并不太适合,因此,社会资本在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有效作用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制约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发展。地理位置的不同和项目发展的不平衡使整个江西省的体育文化产业结构无法均衡,进程也明显受到影响。显然,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市场的程度就是其最为突出的表现,这与每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自身特征不无关系,如项目的观赏价值、普及程度、广告效应等。以三大球为例,一直以来都是大众的热门项目,因此发展的也比较好。而一些冷门项目,譬如冰雪项目、垒球、棒球运动因为受地理条件、场地限制、传统习俗等影响发展的就不好,抑或正在形成市场。

2.2品牌因子:品牌特色欠缺

江西省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各民族间的人文差异导致不同区域的`体育文化各具地方特色。因此,整体掌握全面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在微观上对符合不同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尽可能的使其成为微观强势、同时这也是有力地推动宏观体育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的保证。

2.3人才因子:创意人才短缺

人才,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有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运作,体育文化产业才能科学、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些高校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直接关联的学科专业,如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市场营销等,甚至有些院校还开设了与体育文化产业有间接关联的学科,如现在开展较好的休闲体育、体育新闻等专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开设了不少与体育产业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相关的专业,从表面上看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对口的专业人才,但事实上仍然有许多体育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整个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

2.4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很匮乏、体系不健全

目前,市民对公共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还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需要政府及体育有关部门对其大力支持,其中最重要就是物力投资,当然人力资源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而江西省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也就比较单一。

2.5发展政策法规不完善、欠缺执行力

调查发现,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标准,即在法律法规方面对整个行业统一的经营管理标准,同时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体育文化产业方面的保障性政策,这样可以一箭双雕,发展的同时还培育体育文化产业,并能有效防范问题的产生、矛盾的激发。产权归属争执的问题,如体育文化产业中衍生文化产品的产权归属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监管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等,都需要国家政策作为保障,甚至要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

3体育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策略

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进程中,为满足更多居民在体育文化方面的需求,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3.1调整构建成熟理性的城市体育文化消费结构

目前,体育文化产业体系在江西省还没有健全,因此,市民在进行体育文化消费时缺乏指导性的标杆,这是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大众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多,当然,伴随而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对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就日趋迫切,会有意识地关注、控制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消费行为,因而,对江西省市民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3.2培养品牌意识,树立江西省特色的城市形象体育文化品牌

体育文化产业要在江西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对体育服务、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定位,也可以是体育文化产业其它形式方面拥有独特的产品,从而塑造具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品牌。江西省在培养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意识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也能代表江西的城市形象,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浪潮中,如果产品没有树立品牌,根本无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品牌的塑造,不但可以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整个城市的软实力还能得以提升,还能塑造城市的新形象,一举三得。

3.3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合理运用行业内的销售和管理人才

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是合理运用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给予专业人才广阔的平台,不能只停留在培养和引进人才这个层面。在实践中,要让他们多参与其中,只有这样,理论和实践才能有效结合,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一定要避免“人才易有、人才难用”的情况发生。在人才能力提升方面,我们政府或者企业在经济条件和时间可以的前提下,应该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可以自我优化和主动翻新我们的专业人才。

3.4优化配置江西省体育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创新新的资源

江西省就现在的体育文化资源配置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第一产业在被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选择性的扶持、引导大型体育文化企业的发展,高效、充分地利用市场这个平台,弥补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并且大力鼓励部分企业投资到体育文化企业,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总而言之,现有的体育文化资源要得到保护,同时还要不断的开发创新新的资源,这是保证体育文化资源持续供给的有利保障。

3.5加强法规建设

根据江西省的实际,建立与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之要符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时又要与国际体育产业和国际体育文化产业,当然,还有国际体育市场的规模接轨,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跨国体育服务时应该遵循国际惯例。

参考文献

[1]周莹.对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6):25.

[2]唐景丽.湖北体育品牌运营路径及投融资策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

[3]闫旭峰,李康全.弘扬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强国[J].中国体育报.(12):2.

[4]吕清轩.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机遇体育产业集群角度[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

[5]徐建国.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26):79.

[6]游战澜,彭芳.武汉城市圈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支撑研究——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J].湖北体育科技.(5):15.

[7]李建明,雷选沛.基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湖北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5):81-82.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3

摘 要 目前的社会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经济建设,而是逐渐面向休闲文化建设发展,并且在东、西方休闲文化渗透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休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大众体育在休闲文化的作用下,逐渐由竞技性向健康、娱乐和休闲的方向转型,并且经过研究显示,大众体育和休闲文化相互促进的作用下,能够推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而本文研究的重点则是大众体育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趋向及其促进体育休闲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休闲文化建设 大众体育 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在生活方式上逐渐由忙碌在向自由和休闲转型,由此可见,国家生产力水平的评价可以通过休闲程度来进行评价。基于大众体育的目的是实现娱乐和健身于一体,宗旨是满足人的身心需求,这样就使得目前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并且在组织形式和开展内容上也具有多样性,并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社交活动,有效的推进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一、大众体育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趋向

政府指出人的基本人权就是休闲、健康和娱乐,并且通过带薪休假等改革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且目前大众对其诉求和认识也在逐渐的增强,这样就有效的推进了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上还具有滞后性,因此必须加强文化挖掘,以历史文化作为当先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强调的,这里的和谐包括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这恰好也是休闲提倡的主旨。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教育理论和社会构建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马克思指出,休闲是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追求,并非是以所得存在和生存为目的,而是为了社会和自我。在休闲与社会构建理论衔接的情况下,就会推进休闲经济的发展,并且向休闲趋向变化,可以说当下的社会新资源就是休闲,并且与人的休闲产业和思想具有密切相关性。

其中在众多的休闲活动中,体育运动就是其中的一种,且具有娱乐和健康的功效,对于所有职业和年龄的人都适用,是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在当下的大众体育代名词中就包括了休闲体育,将竞技化退去,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并且以户外运动为主,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这样就使得大众体育逐渐由室内向户外发展,在发展空间上得到了很大拓展。由此可见,大众体育将面向健康、娱乐和休闲发展,并且推进休闲商业的发展,成为后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线,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二、国人的休闲观念和取向

这里的休闲并不等同于空闲,是指在闲暇时期进行的健康积极活动,与中国传统的休闲理念之间存在者显著的差异性,在过去,休闲属于一种静态的模式,强调的是内在和修身养性,而国外则是对外在表现的强调,也就是参与各种冒险性、挑战性活动,挑战了封闭和保守思想,具有时代性特征。因此,人们对休闲的理解更加侧重于西方理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的主流。

无论是哪一种理念和说法,都是将人的内心毫无顾忌的表达,崇尚的是享受、安宁、愉悦和平衡,是一种心态的代表。同时西方国家也吸取了我国的理念,虽然在内涵上国内外有动态和静态之分,但是在心境上却具有相同和相似之处。目前广受人们追捧的休闲形态既有中国传统式也有西方式,使得当下休闲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同时还实现了价值和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交叉与碰撞,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休闲观念上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并且通过行为具体展现。目前备受推崇的休闲运动方式主要包括了跳伞、漂流、攀岩和登山等。

三、发展休闲化大众体育的策略

(一)推广观念、培育活动主体休闲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要想保证休闲文化更好的推广和开展,就必须让人们逐渐从认知上转变,而具体的做法是相关部门的人员将体育休闲观念正确树立,并且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推广。并且在信息媒介的支持下,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保证周期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并且在各种手段的推进下,使人们将健康积极的体育休闲观树立形成,并成为终身性体育。

(二)以社区文脉为基点,由于地域受到文化脉承、氛围和自然地理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休闲化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几点,联系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立足于传统文化,使公众文化价值取向上具有鲜明性,并且将社区广场休闲文化品格在休闲体育的推进下,实现品质的提升,将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调整,将休闲体育活动适宜的开发。

(三)将文化产业化道路拓展一是将人们对休闲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扩增,保证休闲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二是将休闲化体育沿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将盈利作为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促进大众体育的休闲化发展。

四、结语

未来积极步入自然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并且在娱乐场地和形式上也会日渐丰富,并且休闲化的大众体育也将成为人们缓解压力和疲乏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同时也是寻求身心愉悦的最佳方法。可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离不开休闲化的大众体育。

参考文献:

[1] 廖军,刘斌.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熊曼丽,饶平,邓奎.我国城镇社区体育文化旳特点、功能及研究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5.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4

1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 该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企业体育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也就是如何使企业体育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1 加强企业对建设自身体育文化的重视度

不仅企业家要重视企业的体育文化, 而且要带动企业成员充分认识到弘扬企业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要在日常的管理经营中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 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这里, 不仅仅是观念上的重视, 还要加大企业资金上的投资力度, 空有口号而无实际行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为了确保企业的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企业应对企业内部的体育建设投入相当的资金, 建设充分的体育设施, 并且定时定量的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 确保企业职工能够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 并以此在提升企业体育文化氛围的同时, 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 增强企业的人资储备。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 另外, 98%的企业员工都表示企业所展开的体育活动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另外, 在进行体育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意适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不能过分的强调体育文化而造成过犹不及的状况, 也要视企业发展状况和职工自身的情况来制定体育项目, 不宜开展过于剧烈和危险系数高的体育活动。

1.2 扩大企业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而一个企业的体育文化如果能够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进行拓展, 毕将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企业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 因此, 应利用媒体等宣传手段是企业体育文虎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如企业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企业可以考虑与社区或者其他团体想联合, 形成巨大的声势, 提高其影响力。或者是在进行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时可以广邀社会媒体进行采访记录, 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 企业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时, 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这一便捷的宣传方式, 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 营造出浓厚的企业体育文化气氛, 在体育活动中宣传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可选取企业体育文化宣传代言人, 利用明星效益带动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并不断的更新企业的体育文化形式, 及时将这些新动向告知媒体和社会, 以此提升企业的影响力。通过媒体和舆论手段, 能够将抽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精神转化为现实可感的具体的符号, 广泛的利用宣传手段, 如宣传短片、广告、宣传册、宣传口号、宣传海报等, 也可以具体的制定企业体育活动时独有的标志, 如员工制服、徽章、旗帜等, 以此增加独特性和影响力。这样, 在企业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 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凝聚力, 员工之间的配合与默契, 职工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 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曝光度,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1.3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来说, 也需要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如果缺乏制约, 企业的体育文化难免会有流于形式的危险, 因此, 加强监管能够使体育文化更加持续健康发展, 并不断的促进企业的进步。就监管机制而言, 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应该同时进行。内部监管是指企业自身的监管, 是企业自身自觉自愿进行的自我管理行为。主要是企业内部通过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自我监督的形式确保企业体育活动的顺利健康的运行, 如, 在企业内部成立相关的委员会或者是小组, 对企业的相关的体育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 以便及时的应对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而外部监管主要是指国家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同行的监管, 其中管理部门的监管主要指有政府部门的关主管单位对企业开展的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及时有力的外部监管;同行之间的监管主要指企业通过有关的社会组织的行业协会等, 根据该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其所进行的企业体育活动相互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的有效的结合, 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体育文化的发展, 依据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中的财物、人员等资源及其活动的举行状况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更加有效地办法是在企业协会的统摄下建立相关的企业体育文化分会, 成员可由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 关注、支持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企业, 企业体育文化服务机构和企业体育社会团体等组成。其宗旨是以推动企业体育文化健康发展为中心, 遵照国家法律、法规, 参照国际规则, 进行行业自律和管理, 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协会要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使企业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能更好地接受政府体育、民政等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促进企业文化又快又好地发展。企业体育文化协会的建立, 必将有利于各类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同地域和同行业各企业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加强各企业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 这些都将有利于从整体上促进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 结语

总之, 企业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员工自身的身体素质, 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凝聚力, 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形象, 但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 从而在企业内部培育一种积极的体育文化, 以文化的力量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作为一种软实力, 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现代企业应该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企业体育文化成为企业生命的重要成分。

摘要: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所形成的该企业所独具的精神风貌, 属于一个企业的精神财富, 既包括一个企业的思想行为模式, 也包含一个企业所独有的价值观念。而企业体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 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不仅能够起到加强企业员工身体素质的作用, 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形象, 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企业体育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能够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的企业体育文化。

关键词:体育文化,企业发展,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滨, 付振亚.试探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1) :25-27.

[2]罗跃平.企业体育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11 (12) :96-97.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人才,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改善校园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是当今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注点与重要路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本研究以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为丰富及指导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一、相关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新日新月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才间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深化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交汇的结晶,它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四个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制度文化包括校园体育制度、组织领导、体育传统等;行为文化层面包括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学生个人体育行为等;物质文化层面包括体育场馆器材设施、体育建筑、体育宣传等。各个层面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精神文化层面是灵魂与核心;制度文化层面是关键,是校园内文化中最权威的因素;行为文化层面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物质文化层面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与创新人才育人环境是相契合的。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以潜移默化地引领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强烈的创新动机、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等,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相同的。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重要条件,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需要与动机。校园体育文化所蕴含的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提倡学术创新的氛围给师生很大的影响,在引导学生怎么做人、做学问、做事等方面发挥育人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不但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宽空间,拓宽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索精神,不满足于已有成就,对未知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具有极强兴趣和欲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多种创新素质集合的体现,需要在创新活动中体现,也必须在创新实践中训练和提升。创新活动的开展,关系到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分析、解决能力,牵涉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能力。要成为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具备善于挑战的勇气,在实践中需要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这些意志品质通过参与校园内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对学生起着持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发展尚不能满足师生的健身娱乐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高校加大了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平台的投资建设力度,但毕竟这只是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相比较而言,其建设发展水平则略显不足。此外,由于受到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的投资建设重点均放在教学楼、食堂、宿舍、实验室等基础教学及其配套设施上,而无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于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出现了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迟缓与学生人数激增,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学生体育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与蔓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诸要素的发展尚不完善健全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灵魂核心在于“育”,而不在于“体”。然而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体育认知、体育情感,还是对体育意识、体育动机而言,绝大多数的校园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认知均停留在锻炼的身体层面,而未在文化的层面上深化对体育的认知。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重形式轻内涵”“重身体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急需健全完善。在当前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着重突出精神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使其成为一种优良传统,在调节校园体育参与者身心机能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充实体育的受众面以及文化含量,以形成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良性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校园体育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规范性有所欠缺

目前,哈尔滨市高校校园体育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性的缺失,严重阻碍着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体育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虽然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均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但这些为数不多且简单的管理制度相较之于庞杂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而言,往往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的体育社团管理规程、运动员管理条例以及体育教师管理办法等多元化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各学校在更加细化的体育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二是相关管理制度没有可操作的详细的实施细则。绝大多数高校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有大致轮廓,但这些管理规章往往停留于宏观的政策指导层面,对于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则尚不明确,从而不能有效地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缺乏有效管理和疏导

大学规章制度凝聚着大学各自的办学理念、治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直接释放。因此,应健全对于行为文化方面的规章制度并落实和完善。现阶段,我们并没有一个直接、专门、针对校园体育文化行为文化方面的具体和完善的制度。只有从制度上完善并且有了强劲的效力,我们才有了建设行为文化的基础,才有了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保障。通过精神文化的渗透,可以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加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改变学生的体育思想和对体育的态度。通过组织各种师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通过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

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措施

(一)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理解与大力扶持,做好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规划

首先,建议学校主管领导通过参与国家各级部门组织开展的相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讨会,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突出重视,还应在实践层面上身体力行地积极带头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激励广大师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热情。其次,学校主管领导应尽可能地调动身边的资源,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平台的建设水平。最后,学校领导还应在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交流的基础上,吸取经验,积极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二)进一步深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广大学生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学习了解先进的体育理念、形成完善的人格,获得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从而能很好地驾驭调控自身的创新实践和行为。对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应以发掘传承、改革创新的观念加以长期重点关照。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的,是积淀于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活动中,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同样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集体、班级的荣誉,一种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会鼓舞学生拼搏向上,奋斗不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不断完善落实校园体育管理规章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既是传承校园体育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保障,又是开拓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源泉。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完善,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充实完善相关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体系,明确责任、优化组织、完善管理,对已有的规章制度体系进行细化管理,努力做好已有政策制度的实施细则,建立详细且富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细则。如积极推动校园课外体育指导员、校园体育等级运动员等制度的开发与实施,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利于发掘和培养创新能力

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良性竞争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充分重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努力拼搏的体育品质,以及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其次,开展系列体育文化知识讲座,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水平;再次,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与管理,帮助体育社团开展相关体育文化活动;最后,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复合性和艰巨性,在实践过程中应努力使校园体育文化深入人心,使其渗透与穿插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进程,不但有利于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继续加大对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水平,既是衡量一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显性指标,也是开展学校体育的物质保证。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平台的建设水平,不仅深刻影响着校园内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还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平台建设的规范性,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中加以实施,提升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平台建设的整体效果与品位;另一方面,努力建设一些既实用又美观新颖的体育设施,以满足校园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娱乐需求,激发和培养师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促进师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六)利用“互联网+体育”、移动网络、物联网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进行了高度凝练和升华,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由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精神风尚、道德原则、理想信念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价值认同体系;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战略支点。

2、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等学校特定环境内,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高校体育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具体包涵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群体活动、体育宣传及体育场馆建设等体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制度框架、体育精神和体育行为等。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形式开放的文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一般群体文化的特点以外,还有着明显的独特性,在高校文化育人范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分析当今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发展主流来看,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甚至腐朽的文化因素。有学者分析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正处于精神文化的遮蔽、特色文化的缺失以及人的失落的困境中,出现文化软实力弱的瓶颈现象。毋庸置疑,随着大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在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意识方面,高校自身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综合文化价值理解偏颇,导致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呈现文化自觉不足,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无法彰显。其次,高校体育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模糊,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表现为体育竞争精神、规范理念、进步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和主体地位动摇,使得体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背离。再者,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文化人的理念没有完全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偏面追求体育技术传授,忽略学生体育精神与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提高,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迷失,导致部分学生体育文化意识缺失和体育精神滑坡。最后,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同质化发展趋势严重。体育文化传播途径较窄,传播实效性较差。体育标志性和特色性文化匮乏,体育文化精品不多。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容忽视,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不足、体育精神缺失、体育文化传承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产生困惑。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先进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体育价值观确立的依据, 指引着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成为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指航标。文化与价值观紧密相联,承载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核心理念,并以这些理念指导校园体育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处理不同的文化、不同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要。

校园体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创造、传播、 推进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众多的内涵与层次中,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化人、内容丰富生动、实践参与性强的特点,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充分契合于文化建设之中,并通过体育活动的特殊形式进行互动,实现教育“内化于心” 与“外化于行”。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二者自身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

当前新时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给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体育文化建设路径,通过深度的理论开掘、细致的教育渗透和深入的践行推广来提高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1、理清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思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传承文化是高校体育存在的逻辑前提,创新文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体育, 明确发展方向。其建设思路是:密切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培育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意识,完善体育文化创新制度,多元化发展体育文化传播载体,丰富体育文化内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将其融合到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中;同时,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契合。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的指导下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大学校园中具有激励作用的正能量。

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氛围,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现代大学的发展要依靠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内在的价值追求。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能随时切身体会到的文化氛围,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营造高校体育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高校师生要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环境氛围,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并转化为他们自觉追求的精神力量,使广大师生积极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其次,优化体育运动环境,充分释放体育设施的文化张力。体育物质环境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而且能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运动的动机与欲望。与此同时,体育建筑文化呈现出体育与文化的交融,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诠释高校体育精神和表达体育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再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扬与传播。例如,凝练理念鲜明的体育口号,展示其文化魅力和价值取向。通过网站、校报、文化墙、课堂等多渠道传播体育文化价值,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文化氛围弥漫于整个校园,使师生全面自然地感悟到体育文化对自己的启迪和感染。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 体育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深远地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整合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渗透

校园文化自身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参与性广泛、 内容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依赖于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群体活动、体育宣传及体育设施等,能够承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信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在价值观层面深刻认识到“以育化体”的价值取向,深挖体育的丰富内涵,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丰富多彩的校园群体体育活动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体育文化素质,使得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活动中得到贯彻和执行。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台新闻、网站等,可以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传播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此外,要充分整合体育教学部门、教务处、团委与学生工作处及工会等各部门资源,促进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及融合。当前,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发展,需有效整合校园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其显性和隐性文化功能,并赋予校园体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4、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载体互动,拓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于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其可以促进体育文化载体的互动,可拓宽发展思路和增强创新活力。可以利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多层面结合,有效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促进交流和融合。载体的互动以师生活动、体育社团活动、校运动会、校际间体育活动交流等为依托,还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有序地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感觉不乏趣味性和教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培育和践行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体育文化载体互动,有助于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和拓宽教育路径。

5、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打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色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高度的校园特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体育文化和价值观念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应该突出文化的创新精神,彰显体育的个性解放。文化发展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嬗变,高校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围绕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相关学科的优势,创新开展开放、健康、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创作比赛、体育文化节、体育价值观学术论坛等,使体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交流和展现、实现冲突和整合,促进体育文化的新陈代谢,使其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通过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充分展示学校的品位、信念和文化实力,使大学体育文化更具鲜明的个性,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牌和实践特色。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而高校体育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当今社会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将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理清发展思路,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整合体育资源和促进载体互动,积极创新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模式。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指引了方向。高校体育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本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释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探析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思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7

1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 体育产业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企业对体育产业经济持有肯定态度,不仅仅在于他们在这个方面获得了成功,同时他们认为体育产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形势一片大好,因此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产业经济当中。但事实上,体育产业经济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首先就是法制方面的问题。我国的法制建设存在一定的漏洞,而体育产业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式,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法制建设方面并不健全。部分企业在投入到体育产业经济以后,开始“打擦边球”,导致体育产业经济出现了很大的危机。

1.2 区域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过于繁荣,但区域的模块还没有得到一个全面的进步,因此在不配套的情况下,区域发展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首先,部分区域的原有经济体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总体来看,既不健全,同时又没有办法全面革新,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次,区域发展虽然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总体的情况并不乐观,原有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新的问题又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第三,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引入体育产业经济,但仅有少数区域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所以贫富差距有所提高。

1.3 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体育产业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才方面的问题。我国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为了达到一个较高的专业性,因此并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济人才,而是分别培养了体育方面的人才和经济方面的人才。现阶段的体育产业经济人才多数都是从两个专业当中的一个“半路出家”发展而来的。多数人是凭借自己多年的专业经验以及在相关领域当中的人脉关系来发展。但这种人才并没有办法得到长久的应用,因为体育产业经济在现阶段的发展当中,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长期应用原有的方式,并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综合来看,体育产业经济人才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体育产业经济人才紧缺,纵观整个行业,人才数量非常稀少。第二,我国并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培养体系,并且在一些方面的教育有所不足。第三,体育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难度非常大,以现有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来看,似乎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2.1 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

体育产业经济方面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表面,而是要从根本上入手。本文认为,体育改革方面的创新,不能仅仅体现在宣传方面,而是要加大技术方面的创新。第一,体育产业的产品和总体经营结构需要调整,通过实质性的措施,扩大发展的空间。第二,对体育产品所应用的各种材料以及性价比方面进行革新,不仅仅要树立品牌,同时要使用正规合格的材料,从根本上提高性价比。通过以上的措施,相信能够让现阶段的体育产业经济解决部分问题,同时在客观上为日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2.2 政府调控方面的创新

对于体育经济来说,现阶段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的时代,实现了市场经济。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在日后的发展当中,我们需要加强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并且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革新市场经济当中的一些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政府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创建一些全新的管理体制,帮助体育经济的市场能够正常运转。体育产业经济之所能够有现在的成绩,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政府调控方面的作用。政府作为经济的领导者,在日后的调控工作中,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帮助体育产业经济获得一个全新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在一些细节方面的工作,彻底杜绝“擦边球”的现象出现。

2.3 建设市场体系方面的创新

体育经济在日后的发展中,必须依赖市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经济的发展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努力:首先要市场为导向,只有跟随市场的发展,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其次,必须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努力,服务广大的人群,同时针对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消费导向,充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第三,在其他市场方面也要努力,比方说广告、信息等等,通过其他关联市场的辅助作用,帮助体育经济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市场体系对于体育产业经济来说,在很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没有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建立相应的市场体系,一定会对体育产业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对区域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相对而言,建设全新的市场体系,能够将原有的一些问题解决,再加上健全的法律法规,总体的市场发展就会更加繁荣。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体育产业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既需要不断的改革,同时也需要一如既往的繁荣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众多的城市和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创新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在针对性的策略下,依然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并且总体的局势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日后的工作当中,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一些预案,对体育产业经济形成较大的保障,避免突发情况对经济产生冲击。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体育产业经济一定能够创造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永生.大众传媒举办地区性体育赛事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8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与国内体育产业化总体水平相比也很落后,这已成为共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为:旧体制及管理理念的惯性影响、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蓝荣,2003);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缺乏有实践操作经验的管理人才、缺乏市场运作和竞争意识、缺乏资金等等(夏方智,2007);对于影响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各要素中,高校的体育产业微观主体和制度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最小构成因子,是构成木桶效应的短板要素,而其它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也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效应(范存生,2005)。

在上述观点中,范存生的观点涉及到了比较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但他没有详细展开微观主体和制度因素如何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有关联,亦未能进一步指出造成目前高校制度缺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认为高校微观主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上的创新能力受制于高校产权不明晰,那么,我们必须弄清“高校产权不明晰”背后的制约因素,然后评估这些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有可能改变,由此才能找出治疗这个病根的药方。本文的着眼点就在于此。

2 产权不明晰使制度创新缺乏动力

2.1 产权明晰的含义

要弄清什么叫做产权明晰,需要明确什么是产权。一个物品的产权是指该物品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三个权利如果归根到底能够明确归于某一个人(不是法人),则这个物品属于私有财产,即此物品是私产,或者说其产权是明晰的。如果此物品的这三种权力没有明确的归属于某一个人,比如只是说某某权利归属于学校,然后到此为止,经济学上就认为此物品不属于私产,但是,如果说此物品的某某权利归属于学校,然后又进一步说这个学校是某一些股东的,这些股东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独自出售他所持有的股份,那么说,权利是有最终的约束的,亦即权利有最终归属之意了,因此,这个物品就是私产。换言之,一个物品如果是私产,其三种权利必然可以最终受某一些个人的约束。也就是说,物品的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有清晰的主人,其主人可以自由决定这些权利的使用,有两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这里提出来着重强调:第一,这三种权利是可以分离的,比如使用权可以与转让权分离,这一种情形常见,例如,房子可以出租,租用者有使用权,但没有转租权。转让权本身也可以转让,一个有趣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肉猪“屠宰证”——它代表猪肉的上市交易权——是可以转让的;第二点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权利可以细分成为很多相等的份额而更有利于交易,这一点的实例是股份公司的股票——它代表着股份公司资产细分后的份额,细分的目的是便于权利的转让。

私有产权中的三种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权利就是转让权。三种权利的关系是: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基础,没有了这一基础,转让权的价值等于零。但仅仅有这一基础是不够的,没有转让权的私产,是残缺的私产,其价值要大打折扣。

2.2 产权明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人类的大多数资源是稀缺的,即资源是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欲望的。由于稀缺,人人欲全部收入囊中而后快,因此,如果没有约束,大打出手在所难免,而大打出手是两败俱伤的行为,一般人都知道能尽量避免则尽量避免,这就有了权利的界定。权利的界定一般有三种方式,前面所说的私产是一种方式,另有两种:其一是以人的等级排列来界定权利,其二是以管制规例来界定权利。后两种界定权利的方式中,以等级排列来界定权利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多,而以管制规例来界定权利在印度比较多,此种界定权利的方式的缺陷是容易造成贪污腐败。

而用私有产权来界定权利,其特点是有利于权利的转让,亦即有利于转让权的行使,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让我用一些篇幅结合高校体育产业创新问题展开阐述。

(1)提高产权流动性有利于资源流到善用者手中

我们只要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下述推理是显然的:一个学校,如果是私产,即学校的产权有明确的主人。如果这个学校由不善用之人把持,则该学校的经营业绩江河日下,资产不断萎缩,股东股权的市价就会跟着下滑,股东看到没有前途,为减少损失,会抛售手中之股票(或者股份),从而学校就会易主,新的主人如果仍然不是善用该资产之人,则学校又会再次易主,如此,直至学校落入一个善用之人手中为止。如果产权的流动性不好,这个过程就会中断,资源(即学校)就会停留在一个不善用之人手中,不断地不善用之,资源(即学校)就逐渐衰落直至灭亡。

显然,这个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会促使学校的股东寻找一些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来经营一个学校,其中就包括经营这个学校的体育产业。而这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只会对产权清晰者起作用。

(2)产权流动性的提高有利于学校雇用创新能力高的经营人才

考虑一个学校由A和B两个股东持有,任何事情要两人一致容易才能决定。现在两人决定招聘一个经理,假设有两个应聘者,应聘者C的能力高于应聘者D(假设学校雇用C,则利润会达到100,如果雇用D,则利润只有80),但C要求的工资高于D(C要求工资90,D要求工资70元)。假设股东A和B不知道C究竟是哪一类型,也不知道D属于哪一种类型。但是,股东A认为这两个应聘者属于值得给90元工资,而股东B则认为这两个人只值给70元工资。假设股东A和B的协商能力相同,谁也说不服谁,那么,很有可能得出一个折中方案:给80元工资。这样,C就会选择拒绝这份工作,而接受这份工作的是D,即能力比较低的人。

如果上述学校是一个产权流动性很好的机构,则意见不一致的股东,还有一条路可走:离开这家机构——即卖掉股份。比如,如果股东B选择卖掉股份,离开这家机构,而新的股东正好是与股东A意见一致的人,那么,能力高的应聘者C就被学校雇用了。

也就是说,产权流动性好的学校,雇用到创新能力高的管理人员或者员工的机率比产权流动性差的学校要高。

(3)产权明晰的学校,有利于竞争市场的形成

在上述逻辑推理中,隐含一个前提条件:学校处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产权清晰的学校也不一定能够拥有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开办学校的进入门槛受到限制,比如政府保护现有的学校,不允许新的学校的进入,则上述描述的逻辑不成立。

但问题是,如果学校的产权明晰——关键是产权的转让比较方便,学校的股东进出这个行业比较自由,那么,如果由于行业准入的限制使得这个行业获得垄断利润(这种类型的垄断被称为行政垄断,是危害最大的垄断),则争夺这些利润的结果可能是新股东的进入,而新股东往往不一定具有获取垄断租值的能力,所以,最终这个行业可能比较容易丢掉这一种行政垄断地位,从而容易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

2.3 制约高校明晰产权的力量

前面分析表明产权明晰的重要性,但并不是重要的东西都可以实行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条件使这种有利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制度没有能够产生,这些约束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由政府出资兴办,产权本身很不明晰,要由一个制度转变到另一个制度,需要这个旧的制度的缺陷充分地显现出来,这样才能降低制度转变的成本;另一方方面,也需要新的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显现出来,使得人们理解到从旧制度转到新制度的收益,转变才可能产生。

(2)国外很多国家的很多高校也是政府出资兴办的。这个事实的后果是:国内很多人认为高校由政府主办是可以的,换言之,这导致国内国有高校的改制面临信息费用高昂的代价,人们不容易知道哪一种制度是收益比较高的。

(3)教育的某些“外部性”特性使得政府出资兴办某些学校。高等教育中,某些意识形态的统一培养要求和年轻一代基本素质的培养,似乎具有某种“外部性”的性质,而起源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则认为具有外部性的物品由私人提供不能达到最佳供给,所以需要政府参与,这种思潮构成了国有高校制度变迁的障碍。

(4)国家财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继续兴办高校。大量资金的投入,往往容易掩盖效率低下的问题。要知道,国家投入的经费是可以不算成本的,只要这种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是很大,即使效率低下,也不会引起注意,更何况某些所谓的“外部性”往往难以衡量效益的大小。这样,就使得讲究效益才能生存的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法律的某些不利条款限制了民间兴办高校的动力。例如对民办学校的价格管制和各种意识形态管制,使得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心有余悸,不敢做长期投资,小打小闹、小心翼翼地投资,更加难以与财大气粗的国有高校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

3 若干可利用的潜在有利因素

尽管存在上述种种不利于高校制度变迁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没有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舞台,一些有利的潜在因素仍然值得注意:

(1)来自国外高校的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的富裕者已经开始有能力成为国外高校的客户。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增加了,国内学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就读国外高校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这些都对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形成了竞争的态势。在外部竞争的影响下,生存的压力会促使国内国有高校体制逐步改变。

(2)财政投入高校的资金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投入高校的资金的回报期比较长,效果与其他的投资比亦不那么明显,这种特性导致地方政府投资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投入高校的资金的增长慢于经济增长,这不利于国有高校与国外高校及民办高校的竞争,这种不利因素会促使国有高校的制度变迁。

(3)高校之间竞争。国有高校虽然产权不甚明确,但由于财政给高校的拨款往往只是占高校支出的一部分,国有高校需要在市场上竞争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这是一个对国有高校制度变迁很有利的制度安排。

(4)不同行业之间对人才的竞争。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自由流动,国有企业将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国家股东本质上已经与一般股东没有区别,从而使国有控股公司的行为也基本上与其他企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态势必然造成对人才竞争的加剧。这种竞争必然作为需求方的力量,必然影响到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的竞争的加剧,而这种来自于市场的竞争的加剧,是有利于制度向着能够降低交易费用的方向变迁的。

4 结论

因为高校拥有庞大的体育消费者——学生,因此,高校是一个庞大的体育市场;另一方面,高校有很多现成的体育场馆和人才,因此,高校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产品供给方。但是,为什么国内高校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滞后?这是一个谜。

本文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这个谜团背后的深层原因,其结论是:国内国有高校占主流,而国有高校的产权不明晰的制度安排,导致了高校进行体育产业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要明晰国内国有高校的产权尚且存在许多的障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竞争之中,市场竞争将使得国内国有高校的制度变迁逐步朝着产权明晰的方向发展,从而孕育出高校体育产业创新的企业家,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鉴于目前的现状,笔者大胆建议,政府应该顺应市场化的潮流,解除一切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准入限制,允许竞争者自由进出高校产业与现有的国有高校进行竞争。如果这一措施得以实施,我们可以相信,高校的体育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认为:国内国有高校占主流,而国有高校的产权不明晰的状况,导致了高校体育产业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虽然要明晰国内国有高校的产权尚且存在许多的障碍,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竞争之中,市场竞争将使得国内国有高校的制度变迁逐步朝着产权明晰的方向发展,从而孕育出高校体育产业创新的企业家,推动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产权,竞争

参考文献

[1]蓝荣,周德书,闫万军.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现状与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7-19

[2]夏方智.体育院校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4):42-43

[3]范存生.当前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困境与经济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37-739

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 篇9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各不相同, 找出各区域体育发展的规律, 制定对策以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极其必要。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北部, 曾是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 现也是北方重要的旅游城市, 且是与北京联合申办冬奥会的城市。因此, 对张家口城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有助于推动群众体育在全社会的普及, 从而改变张家口城乡体育发展二元化的局面, 有利于张家口市形成全民运动的社会氛围, 这对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以及改革体育事业具有非凡意义。

二、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因为张家口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所以用于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不足。体育设备破损陈旧, 不能满足大型体育比赛项目的要求以及人民的健身需求, 这些都制约着张家口农村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 造成张家口出现城乡体育发展二元化的局面。外出打工造成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 而留在家中的妇女和老人也要承担比较重的家务, 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数量极少, 组织的体育竞赛更加少, 导致乡村体育发展缓慢, 城乡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张家口城乡居民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侧重点不同:城镇居民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更加偏爱健步等各种行走运动, 占总人数的57.35%;乒乓球、羽毛球、骑行、爬山、踢毽子等运动, 占总人数的34.54%;长跑和球类运动, 如篮球、足球、排球等, 均占总人数的23.16%。张家口市乡村居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中前三名分别是跑步、走 (快走、慢走、前走、后走等) 、骑车, 跑步占总人数的57.79%, 走类运动占总人数的54.80%, 骑车运动占45.92%。其次, 参加足球、排球、篮球等各种球类运动人数占总人数的40.75%。据了解, 张家口市经常举办排球、足球、篮球等大型比赛, 很多民众共同参与。而需要群众自己出钱购买体育器材才能参加的体育项目时, 乡村居民的选择率就明显降低。张家口市城乡居民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 集健身与娱乐于一体, 而具有民族传统健身性质的民间舞蹈以及具有预防疾病功效的项目如太极拳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总的来说, 张家口城乡居民还是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 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进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与城镇居民相比, 乡村居民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人极少。

三、对策分析

1. 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

推进体育产业化, 为群众体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对于资金的支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体育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今群众体育只是刚刚迈入了体育产业化的门槛, 远远没有发展成熟。随着申冬奥成功及以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职业体育俱乐部也相继组建, 这些都对竞技体育的产业化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它拓宽了竞技体育的资金来源, 不再过多地依靠政府拨款。

2. 保障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群众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 只有物质基础得到充分保障, 才能够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国家、地方政府和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社会团体应该共同携手, 以保证群众体育事业经费得以源源不断地投入, 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3. 多方参与

群众体育事业必须以相关体育部门为主导, 众多团体互相配合, 才能实现其健康发展。若要统筹城乡体育事业, 实现其均衡发展, 就必须与各部门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群众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各部门要分工明确, 携手并进, 万众一心, 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力量, 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如此, 体育部门还应该联合教育、文化等平行部门, 进行广泛的宣传, 动员各部门甚至每一个个体参与到群众体育事业的活动中来, 在全社会掀起一场群众体育的风暴。城市应该带动农村共同发展, 做到城乡一体, 共同进步。同时, 还应该多次开展体育下乡活动, 促进城乡间的体育交流。唯有如此, 城乡体育二元化的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体育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4. 全面协调

全面均衡发展与张家口城乡社会、经济、政治、体育、教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分不开的,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唯有实现它们的全面发展, 才能够实现张家口市群众体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当地应拧成一股绳, 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合力, 让每一个领域都可以得到健康向上的活力源泉,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 张家口城乡群众体育文化发展失衡, 这与国家政策、群众观念的影响有关。城乡体育发展失衡已经阻碍了张家口市的经济发展, 若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采取以工人带动农民, 城市带动乡村的方针, 实现乡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老百姓需要的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 而是可以有效付诸实施的具体措施。现阶段, 若要改善城乡体育二元化的局面, 就必须整合城乡体育资源, 使之平均分配于城乡之间, 不能厚此薄彼, 只顾发展城镇体育而忽视农村体育。唯有城乡携手共进, 均衡发展, 才是21世纪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

5. 政府主导

我国城乡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失衡, 如何有效地改善城乡未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现状, 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 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是当前政府相关体育部门的首要职责。之所以会造成当前的局面, 与国家政策措施不到位分不开。国家政策轻农重工、轻乡重城, 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才有了当前二元化局面的出现。政府应改变观念, 做到以工促农, 以城养乡, 政府财政收入及资源分配须逐步向乡村倾斜, 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申冬奥城市张家口城乡体育文化差异进行调查分析, 找到其城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差别。如体育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与城市相比, 两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的迫切需要, 因此, 张家口市在未来群众体育的发展中,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建设发展, 实现体育建设事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田雨普, 王欢, 杨小明.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45 (6) :91-96.

上一篇:大规模种植论文下一篇: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