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种植论文

2024-07-25

大规模种植论文(精选11篇)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1

国内部分南方省市近几年大规模推广种植速生桉,缓解了我国木材紧缺的局面,促进林农致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持速生桉种植得不偿失这一看法的也大有人在。速生桉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中充当的角色问题一直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热点。因此,发展速生桉种植不能只是单纯从经济利益这个角度出发,更要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考虑。而科学发展速生桉种植,使其扬长避短,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环境就成为我们眼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1 速生桉的生物学特征和经济性状

速生桉是对尾叶桉、巨尾桉等速生桉树的泛称,属桃金娘科,原产澳大利亚,树种多达945种,目前国内大面积引种的有巨尾桉、尾巨桉等无性系和巨桉、赤桉等种源。是热带、亚热带优良速生丰产树种,具有长势旺盛,主干通直,枝叶繁茂,冠幅宽阔,根系发达,营养空间利用率高,特别是早期生长迅速并能耐干旱和瘠薄。其木材材质结构良好,坚硬适度,可作建筑、家具和造纸用材等。

2 国内速生桉种植现状

速生桉目前在我国以南方大规模种植为主,其中以广西、广东、海南三地种植居多。江浙、云贵、湖南、湖北和福建等省市也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毁林种植速生桉近467万hm2。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自1982年先后引进澳大利亚桉树174个树种的200多个资源,通过改良和高产综合试验,至今已完成在国营六万林场、博白林场、钦廉林场的全面推广种植[1]。到2007年止,全区利用速生桉营造经济林72万hm2。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0年,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的桉树种植面积60万hm2,到2020年扩大到90万hm2。同时建成了适合在中国推广的桉树基因库,它包括100多个树种和900多个无性系。为缓解大规模种植速生桉对苗木的需求,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于2003年建成亚洲最大速生桉育苗场,该场投资总额达4 300多万元,占地约70 hm2,年育苗1.5亿株,可供应6.67万hm2的造林种苗。广西只是国内种植速生桉的一个缩影,其他南方省市亦是如此。

3 推广种植速生桉的积极意义

3.1 充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在1990年代前,大多利用现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灌丛地和疏残低产林地进行速生桉种植营造速生丰产林。特别是对增加石山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速生桉的种植在短期内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繁衍场所。同时发挥着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为园林、公路的绿化和农田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绿色屏障,对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进行绿化美化,为人类的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

3.2 有效缓解国内木材紧缺的局面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一直都存在着木材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每年都要从其它国家和地区高价进口或调运大量的木材。要缓解这个矛盾,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增加木材供给量。根据广西林业科技示范园优良树种展示区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的桉树示范林统计的数据分析:速生桉在生长到第二、三年时日平均长高达3 cm以上;种4年速生桉采伐单位面积产6~8m3/667m2,产值约5 700元/667 m2,而总投入不超过1 000元/667 m2,年毛利1 000元/667 m2以上。而广西东门林场1960年代种的细叶桉、大叶桉20~25年后采伐,平均产量也是6~8 m3/667 m2而已[2~3]。由此可见,种速生桉的效益是种本地细叶桉效益的5~6倍。结合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现有的速生树种以及投资价值来看,速生桉无疑是首选。速生桉的大规模种植对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控制木材价格攀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3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充足的原材料、合理的价格和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大批外资纸浆、中纤板企业的到来,印尼金光集团是目前在国内速生桉种植的最大投资商。2002年,金光集团在云南省圈定了183.33万hm2的林浆纸基地。而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和广西高峰林浆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也将在2012年全部建成投产,建设规模为年产120万t浆,90万t纸和纸板。这些企业的投产,有力推进了林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相关的配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对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延长林业产业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大规模种植速生桉的危害

4.1 大批毁林,破坏生物多样性

在暴利的驱使下,造林公司并不愿花太多的投资在肥力差的荒山林地,而是直接烧山或是假借绿化火烧迹地之名规模种植速生桉,在被野火烧了13.33 hm2的迹地上,为规模效应往往规划造133.33 hm2。海南省的做法更是将投资者急功近利的心态暴露无遗,1995年海南省开始大规模种植速生桉造林,推土机把热带雨林推倒,然后种上速生的尾叶桉。其境内公路沿线的防护林全部砍倒改种速生桉,并美其名曰“公路树改纸浆林”。2002年至今,短短几年,广西毁林133余万hm2,广东毁林107余万hm2,云南省200万hm2天然林正被速生桉取代。大面积单一的速生桉林无异于“绿色沙漠”,形成物种入侵的态势,速生桉自然产生抑制、排斥当地乡土原产、原生物种的物质,在砍伐后的桉树林种植其他植物也无法存活,导致原生物种衰减、退化、灭绝,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生物食物链断裂,物种多样性被破坏,大面积种植速生桉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局面[4]。

4.2 水土恶化,引发自然灾害

速生桉有很强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低,需水量大,严重影响到水土的保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西南林学院及国家林业局在雷州半岛的种植试验证明,速生桉的大规模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保持水的能力差,时间长了,土壤表面板结,还出现土地沙化现象。速生桉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凡种植速生桉的,土壤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地力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水土恶化,导致小气候变化,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4.3 树种单一,诱发大规模病虫害

大规模发展纯种桉树势必造成病虫害肆虐。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说:“我国森林每年发生病虫害面积1 000万hm2以上,其中90%发生在人工林中”。1980年代末,仅小天牛一种害虫就将宁夏建设20年的“绿色长城”———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广东10年绿化时期也是较好的前车之鉴,期间大规模种植马尾松纯林,现在松树病虫害泛滥成灾,而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说明,大范围植树,尤其违背自然规律的造林是得不偿失的。纯速生桉林病虫害在无天敌制约的环境下日趋猖獗,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市已经出现青枯病、焦枯病、白蚁和桉小卷蛾等成片危害的现象,受害林木生长衰弱、甚至枯死,病虫害甚至漫延到附近林木,殃及其他树种[5]。2007年6月,广东省河源市委、市政府做出停止速生桉种植审批的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当地19.07万hm2的速生桉发生大规模病虫害。

5 科学发展速生桉种植的措施

5.1 科学规划,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速生桉的种植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科学规划。根据当地林业发展规划和自然气候、土壤条件,对速生桉产区进行合理布局规划。速生桉经济林种植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划定的商品林区内,严禁在生态公益林区,特别是水源涵养林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种植。同时要有选择地在宜林荒山、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低效林地种植,不得毁林造林,绝不允许毁坏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种植桉树。2002年前,广西钦州境内的山岭不是种植甘蔗地就是马尾松,有的甚至是寸草不生的风沙地。至2004年钦州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种植4.33万hm2速生桉丰产林,使钦州的绿化率由原来的34%提高到目前的49.1%,许多过去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

5.2 合理搭配混交造林,增加生物多样性

连片造林66.67 hm2以上要做好多个树种搭配,采用多个不同无性系搭配和合理混交造林,乔木和灌木混合,针叶林和阔叶林搭配,创造不同的小气候和环境,给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在林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能有效改变害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还把当地林业产业引向多树种、多结构的林业体系。至2006年底广西玉林市速生桉林面积已达到13万hm2,分布在全市的7个县(市)区,他们利用速生桉耐干旱、贫瘠的特点与原有的单竹、杉木、马尾松、楠木混合种植,形成物种隔离带,绿化了荒坡滩涂,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有效防止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5.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对速生桉经济林的经营管理是解决速生桉种植带来系列生态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施肥和间种、降低种植密度、枯枝落叶和采伐剩余物留地还田等措施,可避免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及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通过与固氮树种混种或轮作、适当延长轮伐期、整地时尽量避免破坏植被、缩短林地裸露时间、保护林下枯落物、保留采伐剩余物等营林措施,提高速生桉经济林在减少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等方面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炼山种树的行为,使本土生物拥有足够的栖息地,确保当地的珍稀濒危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免遭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避免人为阻碍本土生物的正常基因交流。

5.4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速生桉生长期短、砍伐周期长,产量高,投入产出比高,一些省市一度把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视为“经济翻身”的项目,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建设浆纸厂原材料基地。政府机关公文办理、餐饮行业纸巾和一次性筷子使用以及家居装修也是构成木材紧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违规造林现象要坚决查处,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纸浆、中纤板企业要责令整改或强制关闭。要加强对新增速生桉经济林计划的审批,严格限制山岭、坡地的出租使用,减少木材加工企业和纸浆、纸板企业的审批和引进。要大力招引替代产业,增加就业机会,降低林木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帮助当地居民摆脱对速生桉种植的依赖。要加强对国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政府无纸化办公、餐饮行业循环使用消毒碗筷、家居装修尽量用塑料替代木材等措施减少对木材的需求量。用甘蔗渣、作物桔杆或其他可再生能源来缓解纸张原材料的紧缺。逐步减少经济林在森林面积中的占有量,增加水源林和生态公益林的种植,保证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内。

6 小结

速生桉经济林的营造是把双刃剑。为绿化荒山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带动了化肥、运输、造纸等系列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因为种植过量,造成一些地方林木树种单一,甚至形成物种入侵的局面,使土壤肥力下降、水分过度消耗、土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从绿化和造林的角度来考虑,速生桉占用的只是部分荒山和滩涂,不存在泛滥的问题,也算是较好的树种。从经济的角度看,发展速生桉种植速生桉对缓解木材供应紧张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尚未有其他树种可以替代。速生桉的大规模推广种植引发的不是一个树种问题,而是量和经营管理方式的问题,物极必反的道理对于速生桉种植同样有效,关键是如何将其种植面积控制在一个平衡点。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营管理方式,目光长远的投资者考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而急功近利者掠夺式的开发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待速生桉的种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有科学的引导和严格的控制,不能因环境保护而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也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环境一旦破坏,将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

参考文献

[1]梁健昆,钟瑜.中高丘陵地营造尾叶桉造林效果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02,31(2):96-98.

[2]黄荣林.桉树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及效益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增刊):27-29,39.

[3]赖宝乾.巨尾桉抚育间伐技术措施及其效果分析[J].林业建设,2007(2):25-26.

[4]河南林业信息网.关于盲目种植速生桉的思考[EB/OL].河南林业信息网,2007-09.

[5]王辑健,罗林.广西速生桉主要食叶害虫和成灾分析[J].桉树科技,2007,24(1):57-60.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2

一、实施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为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烟草企业实施土地流转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有效配置资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推动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建设新进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仍沿袭着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土地分散经营,利用率低下,靠天等雨,缺乏科技投入,农产品生产不能有效地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农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依靠土地流转,一部分农民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那些烤烟种植大户和种烟能手,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最大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烟积极性和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土地逐渐集中到种烟大户手里,加上长期的承包期,无论从预期收入和成本上考虑,专业户都会放心地加大投入,为我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向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奠定了条件。

(二)有效激活土地要素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土地资源

虽然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对土地没有完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使得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有序流动。实施土地流转使土地由“死物品”变为“活资本”,从而使土地资本流动起来并能够升值,一方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新渠道,另一方面为烟草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土地资源。产业规模发展壮大需要依靠稳定的土地资源作保证,按照市局(公司)规划,到“十二五”末**烟草要达到150万担的收购量。而目前我市各烟区不同程度存在产业争地问题。据调查了解,一部分早期规划烟田被用于种植核桃、蚕桑、茶叶、红花油茶等经济林木。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保护基本烟田,保障烟草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实施土地流转是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效方式。

(三)有效促进合作社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劳动力资源

实施土地流转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将效促进烤烟生产合作社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所需劳动力资源。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小。表面的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偏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由烤烟生产合作社组织协调种烟大户承包进城的农民或者不愿种地人的土地,并鼓励农民以土地参股形式投资烤烟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组织有种烟技术的农民种植烤烟,负责烤烟生产全过程的生产管理,年终烤烟交售后按股份发放收益。这种由土地流转建立的烤烟生产组织模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更加高度集中,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烤烟生产机械化耕作水平、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烤烟经济效益。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章“总则”第10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前,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领域拓展,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已呈现多样化。据调查了解,土地流转正在成为促进我市烟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我市集中烤烟连片规模化种植程度进一步提高,其中,100—500亩的连片面积占43.01%,500亩—1000亩的连片面积占8.24%,1000亩以上的连片面积占8.5%,土地整治3150亩,实现了烟

叶由零星种植向规模种植的跨跃。大多土地流转都是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私下协议的流转。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一是烟农之间的自发流转模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烟农之间自发的土地流转往往更容易操作,而且通过亲戚邻里之间的互助,能够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发展规模化种植。

二是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协调流转模式。当前,为推广烟农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方式,多数烟区相继建立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合作社+种烟户”的模式。合作社根据生产情况划定烟叶生产区域,对规划片内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在烟农不能自行流转的情况下,由集体进行反租倒包,有效提高了规模化种植水平。

三是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集体股份制土地流转模式。村集体对规划的种烟片进行统一经营,推行现代化管理方式;规划片内的农户根据各自实际,实行以“土地+资金”或“土地+劳动力”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村集体在当季烟叶交售完毕后扣除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费用,其余资金统一进行分红。这种土地流转模式有利于解决部分种烟户劳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均等矛盾,可有效提高烟叶种植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操作水平。

四是农场化种植流转模式。对于土地资源丰富、种烟户数量较少的区域,可鼓励一部分有技术、愿意实行规模种植的烟农发展成为种烟专业户,兴办种烟农场。由于种烟农场用工较多,可优先安排转让土地的农户到农场打工,这样既满足了烟叶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又解决了转让土地的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便于技术员统一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由烤烟合作社出面引导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方式在烟草行业被积极探索采用,这是当前种烟土地流转的一个发展方向。承包经营者根据烟叶统一规划及自已烤烟种植面积向烤烟专业合作社申请再由烤烟专业合作社向外出打工、有闲田、想出租的农户手中有偿租田,达到各自的目的。烤烟专业合作社从合理规划和利益导向入手。首先把申请种烟农民的责任田全部拿出,交烤烟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种烟叶;再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根据上级下达的种烟计划扣除烟农自有的责任田后的缺口面积数,按田块好坏,定出200-220-240-260元/亩四个档次的租金分别向外出打工、转产的农民手中有偿“租田”;然后将不能种烟的田块与种烟规划片内的不种烟农户“调换”田块,统一按合同面积连片分配给烟农(社员),使全村的种烟田块既能集中连片,合理轮作,形成规模,又能保证种粮的农民耕地面积不少于自己的责任田面积,有的还可以得到补偿,如此进行“第二次分配”,使烟农与粮农各得其所。烟田的租金由合作社理事会代缴代付,让出让土地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属放心。合作社理事会通过“统一租田”、“统一调换”和“代缴代付”,这“两统两代”较好的破解了种烟土地流转的难题,既做到了烟田集中连片,又无需烟农与农户之间讨价还价多费口舌,误工误事,还避免了很多困难甚至是矛盾。

三、实施土地流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命根子”。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契约形式,把承包的土地交付他人经营,走上一条与祖先截然不同的谋生道路。土地使用权流转不仅对进一步改变一个地方的产业格局、实现现代化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保障农民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实施土地流转,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要加强与政府联系,充分依靠政府发挥职能作用。政府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可干预过多,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政策法律,结合本地实际,鼓励引导盘活土地资源,把“命根子”变成“钱袋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承包户的选择权,绝不能用行政手段包办代替。此外,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的职能责任,赋予工作权利,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增强农民群众依法流转承包地经营权的法律意识,查处违法流转行为。

(二)实施土地流转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规模效益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点,土地的合理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前提条件。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决不能搞“一刀切”。实施土地流转要结合各地烟田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因素和种烟的规模、种烟稳定性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充分考虑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连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区域。要打破传统旧观念,鼓励土地向种烟能手、种烟大户转租种植,整合烟地资源,发挥规模种植效益,促进烟叶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出租、转包、互换、转让、土地入股、合作种植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使烟地向懂技术、会管理的大户集中,促进烟叶种植向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种植转变,不断提高烟叶生产规模效益。提高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

(三)实施土地流转要合理规划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3

热科院橡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位夫告诉记者,中国每年食用油供给缺口很大,自给率仅占40%。“每亩油棕产油量是大豆的8倍、花生的6倍、油菜的10倍。如果推广油棕种植,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食用油自给问题,还能提高农民收入。”

林位夫介绍,油棕组培苗是从油棕嫩叶切片培养获得,在无数次试验失败之后,研究团队终于在2011年底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获得了珍贵的国内第一株油棕组培苗。

2年多过去了,热科院橡胶所油棕组培苗研究团队终于攻克了油棕组培苗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油棕胚状体的繁殖系数、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等,使油棕组培苗在中国的规模化培育、种植成为可能。

前不久,“油棕体胚发生技术研究”通过农业部成果鉴定,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利用这项科研成果,橡胶所已成功繁殖油棕组培苗2万余株,建立了油棕组培苗种植示范基地。

(摘自《海南日报》,2014-07-10,范南虹,林红生/文)索引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4

1 速丰桉种植现状

速丰桉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兴趣, 木材的应用的范围十分的广泛, 可用于制造板材、锯材、木浆等, 建筑装饰中也需要大量的木材。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速丰桉在国家的支持下推广十分顺利, 但速丰桉的种植地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南方。

当前, 速丰桉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 种植的面积已经超过300万hm2。根据不同的地方环境, 我国速丰桉的品种十分丰富, 巨尾桉、尾巨桉、尾叶桉、巨桉、柠檬桉和顾恩桉等品种。

速丰桉在我国的推广种植十分顺利, 种植的面积十分巨大品种也很丰富, 我国速丰桉的基因库的建立也已初步成型, 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态气候环境, 对不同的地区推广的树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议, 最大程度地提高速丰桉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2]。

2 大规模种植速丰桉的积极意义

2.1 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速丰桉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树种, 生长快速, 成才期相对较短。相比很多的树种, 速丰桉的在种植4~6 a后便可进行采伐, 其木材的质量与当前木材市场主流的树种木材质量相当。与同类的木材相比, 在相同的时间内, 种植速丰桉采伐的次数更多, 这也意味着相同的时间内, 种植速丰桉可以采伐更多的木材。更多的木材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市场来说, 速生桉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的需求。

2.2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速丰桉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户在选择树种时一般会选择速丰桉。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这样在废弃的农田荒山进行速丰桉的推广种植变为了可能。农户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国的造林的速度, 有利于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同时, 在我国城市绿化方面, 由于速生桉生长快速,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城市绿化的目标。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将速丰桉作为城市绿化的树种, 无疑是短时间内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很好的选择。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由于我国前期粗狂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 对我国的环境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导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这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帮助我国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3 缓解市场木材短缺的局面

我国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但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短缺, 这使得我国木材市场的木材供应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需要通过大量的木材进口解决市场供应紧张的问题。速丰桉生长快速, 相比于其他树种速丰桉短时间可以生产大量的木材, 推广种植速丰桉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木材市场木材供应不足的问题, 不再需要大量的木材进口, 真正实现了我国木材供应的自给自足。

2.4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广种植速丰桉可以为相关产业提供大量优质的原材料, 这为相关的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可以很好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原材料可以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 帮助发展当地的经济。而且速丰桉种植可以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使林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3 速丰桉大规模种植的弊端

3.1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速丰桉是一种经济型的树种, 很多地方在推广种植时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很多推广地区对当地的原生树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扫活动, 这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 由于速丰桉独特的生长习性, 在诸多的植被中具有竞争优势形成优势种, 速生桉的生长阻碍了其他植被的生长, 对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造成极大的破坏。动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 使物种大量的灭绝, 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为人们带来灾难,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2 导致水土恶化引发自然灾害

速生桉快速生长意味着其要在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和水分, 这样巨大的养料和水分消耗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不能承受的。由于很多地方大地与空气圈的水循环较慢, 速丰桉的大量种植会造成当地下水水位的下降, 土壤表层干燥植被死亡, 浅层土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变得板, 结蓄水和渗水能力下降, 这样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 土壤中养分的流失会对其他植被的生长带来影响, 大密度的种植速丰桉对其他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也是巨大的。

很多地方在造林的同时并不依照自然规律, 种植的林区大多是纯种林, 纯种林对生态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 它可以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 还会影响其他地区植被的生长。

4 应对措施

4.1 做好全局的规划

在进行速丰桉推广种植时,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植被的生长条件, 提出科学的推广种植的方案, 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避免速丰桉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科学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造林的过程中采用混交造林的方法, 避免出现纯种林。通过树种的合理搭配提高整个树林的综合经济效益,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提高林区的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 避免速丰桉疯长对当地生态造成巨大负担。当前, 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无性系品种、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进行株间混交或块状混交等方式造林。同时, 考虑到造林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要在造林的同时尽量保存当地的生态原貌, 牺牲部分的经济利益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2 加大监管力度, 科学造林

由于不科学的造林方式, 我国很多地方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我国农户的素质相对较低, 这使得我国在造林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的布局规划上做的并不到位。所以, 我国的相关单位要加大监管的力度, 加大对农户造林技术培养的投入力度, 避免速丰桉纯种林的出现。同时, 要结合当地生态环境, 做到合理的规划, 在水源涵养区或者生态条件不允许的地区, 禁止对速丰桉进行推广种植。实现速丰桉的科学推广, 在不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的发展林业。

5 结语

速丰桉的推广种植是一把双刃剑, 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将这一经济型树种进行推广种植才是当前速丰桉推广种植的重点。要将目光放长远, 要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广速丰桉,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规避速丰桉大规模推广为生态带来的破坏的风险, 实现经济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乾.大规模种植速丰桉的利弊及其应对措施[J].广东科技, 2014 (24) :27.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5

——XX市务实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08年9月)

建设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省委、省政府赋予XX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持农业内部结构平衡,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同步改善的发展思路,以推进种养互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务实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既是立足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定不移的主攻方向。

一、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切实把握种养互动的着力定位

XX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大量青壮年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既是发展潮流,也是务实选择。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输出,农村现有劳动力质量的弱化,新一代农民对“肩挑背磨”种养方式的摒弃,以及农业资源装备的先天不足,必然引发种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一是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市场,企业或业主领办的规模养殖场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二是具有一定自给自足特色的家庭杂乱种植逐步弱化,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规模种植日渐勃兴。三是农业资源逐步向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个体农户逐步向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集中正成为农民的自觉选择。四是适度规模养殖和种植相结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已成为农业生产各方的利益需要。顺应这一发展变化,我市从2003年开始,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构建“三级良繁体系”等创新,进行“生态养殖+高效种植”、“内循环、零排放”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区25个,迈出了种养互动第一步。

推进种养互动,促进农牧结合,实现环境友好,应以整合资源、壮大产业、富裕农民为基点,通过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力求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资源合理充分综合利用。重点应促进畜禽粪便向农业有机肥料利用转化、粮食产品向畜禽产品增值转化、农业分散种植养殖向适度规模种植养殖集中配套转化。二是确保环境开发保护友好协调。具体应做到养殖小区布局与周边交通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相适应、养殖规模与治污设施配置相适应。三是确保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主要应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增长同步、农民和企业增收同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面貌改善同步。

二、抢抓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现实机遇,探索建立种养互动的实施标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把循环利用资源、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延伸生产者为主的责任等上升为法律强制规范。其关于“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以及“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

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等具体规定,既是推进种养互动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深化种养互动必须遵循的强制要求,为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应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细化明晰标准、强制执行标准,提高整合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提升环境开发保护的生态形象,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当前,应在继续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上,着力完善“三大标准”:一是规范养殖小区建设环境评价标准。重点是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疫情防控和交通等因素,细化制定养殖小区建设选址、建设规模的具体条件。二是畜禽粪便达标排放标准。重点是对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处置标准等制定一套控制性规范。三是农业设施配置标准。重点是对种植基地内的肥水传输管网和渠池设施配置等制定一套操作规范,确保降解处理后的有机肥料能够输得出、用得上。

三、着力构建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利益同盟关系,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经营模式

推进种养互动发展,最根本的是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结成利益同盟,构建种养互动和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实践过程中,通过追求共同利益,推动农业生产各方自觉走向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一是养殖小区向种植园区无偿提供有机肥料与种植园区无偿消纳养殖小区畜禽粪便是等价交换关系,属于一方提供肥料资源一方提供环境资源的互利行为。从种养互动情况看,全市规模养殖约200万头,种养互动真正到位后,可配套耕地约70万亩,按每亩耕地年节约肥料投入100元计算,每年可节约肥料投入约7000万元,同时,养殖企业也相应地减少了治污设施投入,是名符其实的“亿元产业”,种养双方合作的效益非常明显。二是养殖小区为种植园区修建道路、输送屯积沼液配套设施等是承担治污的必要成本投入,不是为政府和园区群众的基础设施建设买单。三是从经济大循环视角看,种植业在节约肥料投入的同时也为养殖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饲料来源,种养业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

强化利益同盟,应当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四种经营模式”:一是“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有经营实力的养殖企业或业主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统筹进行种养结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庄式”经营过渡。二是“养殖企业+种植企业”经营模式。鼓励种植企业或业主针对养殖小区布局,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或吸纳周边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适度集中土地进行特色种植经营,与养殖小区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利经营关系。三是“养殖企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对土地难以通过流转方式集中的地区,通过引导农民组建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小区布局进行种植配套。四是“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企业”经营模式。鼓励养殖企业到已经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养殖小区,与种植园区布局进行养殖配套。

四、结合实际稳健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推进种养互动的配套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十一个一号文件”,分别从突破僵化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种

养互动方面,我市近年通过整合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试点项目资金、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资金、畜牧业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及地方财政农业切块资金,对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务实探索,政策杠杆对“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引导效果明显。2008年,全市新建生猪“三级良繁”标准化圈舍130万平方米,肉类总产量63.7万吨;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成506个特色专业村;粮食总产量228万吨,获全省唯一的粮食增产增收特等奖。

紫薯市场潜力大 种植需要规模化 篇6

紫薯适宜于沙壤土和半沙壤土种植。在品种选择上,鲜食型紫薯主要有“济薯18”、“宁紫薯1号”、“徐紫1号”和“烟紫1号”,色素型紫薯主要有“山川紫”、“绫紫”、“日本紫薯王”、“渝紫263”、“群紫1号”、“烟紫176”、“彩紫”等。

紫薯种植技术与普通红薯差别不大,每年春夏两季均可种植。春紫薯生育期150~160天,在4月份栽种,11月份收获上市。夏紫薯生育期稍短,可以栽种在油麦茬田,在6月10日前后栽种,11月底收获。如想提早上市,可在4月份栽种时覆盖一层地膜。

种植667平方米(1亩)紫薯的种苗、化肥和农药等投入约400元,667平方米栽种3200株,产量约2500公斤,平均市场收购价1元/公斤,667平方米毛收入2500元。与种植普通红薯相比,虽投入与产量都相差不大,但普通红薯市场收购价只有0.4元/公斤,种植效益相差1倍以上。

隆阳区烤烟规模化种植研究 篇7

关键词:隆阳区,烤烟,规模化种植,优势与制约因子

烟草作为一种嗜好性经济作物, 自明朝传入我国之后, 至今已走过400多年的历程。隆阳区种植烤烟的历史较早, 民国36年 (1947年) 种植面积达到66.67hm2, 自1986年恢复种植烤烟, 1998年后全区烤烟产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011年, 全区有12个乡镇、131个村、4938户烟农种植烤烟7020hm2, 生产收购烟叶28万担, 实现烟农交售收入2.57亿元、财政税收5661万元。

目前, 全区烟叶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者素质偏低、劳动强度大, 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格局难以满足工业大生产原料需要, 烟叶产业要保持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 而适度规模化种植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根本前提。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经营规模可分为两类:地多人少的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 实行规模农业经济;地少人多的国家如法国、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 主要依靠技术的突破, 提高土地生产率, 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各国政府普遍利用土地政策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和有效利用土地, 保证农民能适时扩大经营规模和有效利用土地。一方面是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业发展, 增强其扩大规模实力和刺激扩大经营规模。如美国制定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保护价, 低于这个“目标”价格的, 由政府补足差额。另一方面, 由于地租和地价上涨, 使土地流转困难, 土地不太丰裕的国家就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措施, 促进部分农民出让土地。如法国建立“调整农业结构社会行动基金”, 用补贴的办法鼓励老年农场主出卖出租土地。英国、荷兰等国家为退出农业经营的小农发放奖励基金。这些经济措施都是鼓励部分农民退出农业经营, 出让土地, 以利于其他农民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民依靠各种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 这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经验。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烟叶户均面积只有2668㎡, 这种种植主体多、烟地分散的特点增加了生产组织和技术推广的难度, 加大了管理成本, 制约着全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 具备现代农业的基本属性, 但又有其独特性。2007年6月上旬,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全国烟叶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烟叶发展战略思路, 把现代烟草农业概括为“一基四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如何结合自身生产特点,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是摆在烟草行业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烟草行业积极实施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转变的战略, 已着手布置实施各地的现代烟草农业规划, 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新模式, 启动了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探索为烟叶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提供了可参照的经验。如云南省曲靖的GAP模式、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职业化烟农为核心推动适度规模种植的方法, 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寺坡村实行的股份制合作形式的烟叶生产合作社, 利川市烟叶产销公司的“行政协调土地, 公司加大投入, 烟农自主承包, 专业化大户种植”的运行模式, 潍坊市诸城分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探索新兴烟叶农场等。

2 隆阳区烤烟规模化种植的基本现状

隆阳区烤烟产业经过20多年的艰辛培育, 已发展成为支撑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1998年后, 在国家“双控”政策指导下, 全区优化烤烟生产布局, 规范烤烟生产技术, 狠抓科技措施落实, 烤烟产量、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 烤烟产业得到稳步发展。2001~2011年全区烤烟种植及效益情况见表1。

数据来源:保山市烟草公司隆阳区分公司。

2.1 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成效

按照“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风格特色、实现基地生产、满足工业需求”的总体思路, 切实加快烟叶生产方式转变, 扎实推进基地单元“三化”建设, 高标准打造工业高端品牌核心原料生产基地, 增强优质原料供给能力。通过工、商、研三方的密切配合和扎实工作, 基地单元建设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2年, 全区已建成辛街、西邑、丙麻三个国家局烟叶基地单元, 工商自建蒲缥、瓦渡、汉庄三个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 服务“芙蓉王”、“通仙”、“黄鹤楼”、“泰山”和“钻石”等高端品牌原料需求。

2.2 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2005~2012年, 全区已投入烟草补贴资金30408.1万元, 整治土地3片, 整理基本烟田面积193.67hm2;建设烟水工程25927件, 受益面积7033.33hm2;机耕路38条40.1km;建成卧式密集烤房4552座, 烘烤能力达到6066.67hm2, 智能化小烤房9462座, 烘烤能力达3154hm2;补贴购置各类农用机械1126台 (套) , 其中通用机械994台 (套) , 专用机械123台 (套) ;16个防雹点, 覆盖基本烟田1.216万hm2。

2.3 烟叶质量状况

2007~2011年各卷烟厂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烟叶内在外在质量进行分析, 认为隆阳区烟叶成熟度好, 身份适中, 化学成分协调, 具有云南典型的清香型风格, 甜香纯净细腻, 烟气细腻饱满绵长, 爆发力强, 口感较舒适, 并有津巴布韦成熟香气特征, 是“芙蓉王”、“通仙”、“泰山”等高端卷烟品牌的原料首选, 深受湖南中烟、福建中烟、山东中烟等工业企业欢迎。

2.4 市场需求状况

通过市场调查分析, 2013~2016年对隆阳区烟叶需求量分别为40万担、45万担、50万担、60万担 (具体见表2) , 需求客户以福建中烟、湖南中烟、广东中烟、山东中烟、河北中烟和湖北中烟6家工业企业为主, 隆阳区烟叶未来几年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为隆阳区烤烟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市场基础。

3 隆阳区烤烟规模化种植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3.1 优势分析

隆阳区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 建立了不同区域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经济带, 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了东山片区以烤烟种植为主, 怒江沿岸以甘蔗、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西山片区以茶叶种植为主的产业化格局。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烤烟生产已经成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

3.1.1 烤烟种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隆阳区属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 具有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降雨适中和通风透光好等适宜烤烟健壮生长的优越气候条件, 尤其是烤烟生长前期处在20~23℃, 后期处在24~25℃, 在旺长期6~7月份雨量充沛, 光照和煦, 昼夜温差小, 有利于优质烟干物质积累和提高烟叶品质;全区耕地面积9.27万hm2, 最适宜和适宜种烟面积就达5.02万hm2, 占耕地面积52.6%。主要土壤类型包括红壤土、紫色土、水稻土, 其中红壤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植烟土壤PH值总体适宜, 速效钾丰富, 是全市烤烟稳产、高产区域。

数据来源:保山市烟草公司隆阳区分公司。

3.1.2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配套。

自2005年以来, 隆阳区紧紧抓住国家局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 在市局 (公司) 的正确领导下, 大力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1年, 全区建成的烟水工程辐射烟田面积1.172万hm2;密集烤房辐射烟田面积8226.67hm2;机耕路辐射烟田面积7260hm2。全区烟叶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增强了烟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可以有效配套6666.67hm2种烟面积, 为规模连片烟田的丰产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3.1.3 烤烟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

隆阳烟草通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具备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和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 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 管理规范、服务优质、工作高效的基层烤烟生产科技队伍, 培育了一大批种烟能手。加之全区从2007年全面推广《保山烤烟综合标准》, 对规范烤烟生产, 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 提升烤烟生产整体水平, 促进烟叶质量稳定协调, 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凸显出重要作用。完善的区、乡、村、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对促进各项科技措施落实, 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较好平台。

3.1.4 专业化分工体系已基本构建。

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 是烤烟规模化种植的前提之一。为保证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发挥最大作用, 隆阳区在现代烟草农业推进过程中, 逐步建立了专业化分工体系。第一层级, 地方政府结合烟草系统有关要求, 负责制订烤烟生产配套政策及措施, 规划落实种植区域及面积;烟草部门负责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及物资供应等服务;合作社负责组织烟农落实年度种植任务。第二层级, 以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引导社会力量成立专业化服务组织, 为烟农提供有偿服务, 将繁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具体的专业化环节, 实现种烟简单化。目前, 全区已全面实现育苗、分级专业化, 在机耕、植保、烘烤环节专业化服务范围逐年扩大,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加大规模化种植力度提供了保障。

3.1.5具备土地流转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 随着全国城市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乡镇和城市, 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隆阳区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 有的自然村甚至有一半的人口常年在外务工。平时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随着劳动力的转移, 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呈下降趋势, 客观上加快了土地流转。在烤烟种植规划区内, 外出务工户更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别人。

3.2 制约因素分析

隆阳区虽有20多年的烤烟种植历史, 但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 推进烤烟生产规模化种植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3.2.1 产业间争地现象突出。

随着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争地、争劳动力等矛盾突出。隆阳区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异较大的复杂地形, 适宜发展产业多, 产业间争地现象突出, 主要经济作物如甘蔗、泡核桃、茶叶、咖啡、蚕桑等均属多年生经济作物, 特别是泡核桃和茶叶, 种植到地块后, 土地就很难调整出来。由于气候较适宜区耕地资源有限, 农业产业多, 种烟面积逐年增加, 烤烟轮作矛盾日趋突出, 部分地块因连年种烟, 病害严重, 直接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

3.2.2 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全区卧式密集烤房建设还不能适应当前烤烟生产发展的需求, 还有部分小型烤房用于烘烤, 加之烘烤技术的掌握还有差距, 因而造成每年烟叶产量损失在10%左右, 对质量影响也很大;西山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差距较大, 基本为看天种烟, 严重制约着烤烟产业进一步发展;部分种烟地块道路建设滞后, 烟农生产成本较高。

3.2.3 种烟比较效益不均衡。

近年来, 烟用物资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虽然国家不断上调了烟叶收购价格, 但上涨幅度低于种烟成本, 烤烟产业投入多、生产周期较长、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 与其他产业相比, 比较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 当前各产业劳动工人需求旺盛, 种植专业户因各方面技术较好、能够吃苦耐劳, 在各用工领域比较受欢迎, 因而每年都在流失, 这些因素给稳定基本烟农队伍、基本烟田面积带来压力, 也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3.2.4 劳动力不足日益凸显。

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 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矛盾, 劳动力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种植专业户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紧缺导致各项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降低, 落实周期延长, 并抬高了劳动力价格, 间接增加了种烟成本。

4 结论

姜成康局长在200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烟叶稳, 整个行业发展就稳;烟叶出问题, 整个行业发展必然要出问题。要更加重视烟叶的基础地位, 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 规模化种植已经成为隆阳区烤烟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纵观国内外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历程,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有效推进的根本前提。结合隆阳烟区多数地块均属山地的实际, 只要理清进一步打牢设施建设、以职业化烟农为基础、以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的规模化种植思路, 通过规模化种植的有效推进, 必将进一步彰显隆阳烟叶整体质量风格, 有力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快速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山东烟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2]李天华.烤烟适度规模化种植措施[J].云南农业, 2010, (12) :58.

[3]黄其正.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国际经验[J].世界农业, 1998, (12) :3-5.

[4]李静.简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Z].光明日报.2005-11-19 (11) .

[5]蔡明聚.加入WTO的中国烟草业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1.

[6]田建新, 李新华.加入WTO对我国控烟工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10) :41-47.

[7]苏钟壁, 段宁东.世界控烟情况综述及中国烟草应予重视的问题[J].烟草科学研究, 2004, (5) :21-25.

[8]杜爱民, 等.国际控烟及加入WTO对我国烟草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烟草科学研究, 2003, (4) :51-55.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8

1南疆地区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南疆地区是我国目前红枣生产栽培的最佳生态区域之一,由于常年降雨量在30mm-60mm左右,年光照时间长,而且早晚温差大等诸多天然优势决定了该地区成为我国的一个红枣生产最优区域。据统计,目前全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9家,其中林果类企业42家。经初步统计目前新疆红枣加工企业有42家,这些企业大多数是以筛选、分级、烘干、精细包装的粗加工为主,也有一些企业具有了一定规模,在精深加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南疆地区红枣规模化种植存在的问题

2.1红枣品种单一难以满足种植需要

以种植时间较长、种植规模较大的阿克苏地区为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该地区以种植河南灰枣、山西骏枣为主,其种植面积达到总种植面积的95%以上。虽然种植的面积很大,但是由于长时间种植单一品种,造成部分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红枣的品质也难以得到有效地保证,直接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红枣产品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2现有的红枣种植技术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作为一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红枣不仅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而且在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也需要很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先进的现代种植技术在红枣种植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红枣的品质很多都保持在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水平上,甚至在有些地区红枣的品质出现了退化,直接影响了红枣规模化种植的推广。

2.3栽培管理相对粗放、施肥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管理

目前,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枣农没有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粗放管理,修剪整形不当,不能按照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不重视花期管理,导致产量低、质量差。同时,新枣园从规划、选址、品种选择、栽植、管理都没有做到科学建园的系统管理,即使栽植了新品种也达不到高效益。在发展过程中,农民只重视间作物的当年收益,缺乏对不同年龄枣树的水肥、树体(整形修剪技术)管理,直接导致枣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下降,开花少、单位产量减少。

3加快南疆红枣规模化种植的建议

3.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全力增强科技支撑力度

提高红枣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推进科技应用力度是促进红枣规模化种植的必然路径。立足新疆地区实际,编制红枣种植技术推广方案,使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为切入点,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加强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农广校等传播平台,把农技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构建连接农技专业人员、农村土专家、农业生产大户的农技推广应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2延伸红枣产业链条,实现“一条龙”生产

畅通红枣市场信息的传递,改善提高红枣市场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立符合新疆红枣产业发展实际的技术、经营、金融、资本等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生产、交易效率,真正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得实惠。加强红枣型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扶持、建强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红枣产业化经营当中,实现社会资本在农业生产当中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农业生产带头人,打造一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安置工作,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变为享有平等社会权利的“城镇居民”,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3筛选改良适合地区种植和市场需要的红枣品种

枣树优良品种多元化品种是枣树丰产的基础,各地州在红枣发展中,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切实开展调查研究,在选优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不同地区发展的红枣品种。应选择适于当地发展的2~3个优良品种,防止品种单一引起不良的市场效应和可能的病虫害发生,最大限度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在品种结构上,应打破干鲜兼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交通方便、具有保鲜措施的地区,积极建立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早、中、晚熟品种有机搭配的布局。各地区考虑建立优良品种引进推广示范园,要不断筛选经济效益高、市场对路的品种。

3.4建立健全市场引导管理机制

结合新疆地区的特点,政府部门要发挥好产业引导和产业支持力度,维护好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红枣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金香,王艳,杨海菊.沧州市红枣产业的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2006(03).

大规模种植论文 篇9

洪军玉米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所有社员全部带地带资入社, 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保障社员同等待遇, 提高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同时, 创新了贷款模式, 密切了合作社与企业的关系, 解决了资金难题, 增强抗风险能力, 拓宽了发展空间, 因此, 被当地誉为“洪军模式”。以下为“洪军模式”的主要经验做法。

1 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合作社凝聚力

1.1 选好领头人, 提高合作社威信

选好合作社理事长是合作社经营发展的关键。该合作社理事长是本村支部书记, 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组织能力强, 并有带领农民致富愿望, 他带头领办合作社以来, 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众多村民都主动带地带资加入合作社。他重视民主管理, 公开推选理事、监事和生产经理, 推行民主决策。他注重群众的参与, 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合作社培训, 在年末分红时广泛邀请村民参加, 用事实、用效益吸引农民入社, 合作社成员逐年递增, 入社土地面积由最初的37.47hm2增加到535.19hm2。

1.2 把大户作为基础, 散户作为补充

合作社在规模经营方面, 把培植大户作为壮大合作社的有效方式, 建社初始的9个种植大户为洪军玉米合作社的规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散户作为合作社规模经营的补充, 只要散户地况适合大型机械作业, 能与其他社员土地集中连片, 合作社最大限度的将散户土地吸纳入社管理, 每个社员都享有同等待遇。另外, 对不愿入社的小块地, 想办法动员入社, 坚持不入社的, 合作社则采取串地的办法, 实现联片经营。

1.3 合作社对土地进行分类管理, 增加整体收入

社员大会制定生产方案时依据地力等级确定种植品种, 一等地种高产密植品种, 二等地种稀植品种, 从种植品种上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为了达到每667m2保苗株数, 洪军合作社使用大型精量播种机。同时, 取消入社土地的保底价, 实行分区核算。合作社将经营的533.33hm2土地分为6个作业区, 每个作业区在经营成本、经营收益核算时, 实行分区核算, 极大提高了合作社成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2 创新担保方式, 解决资金难题

2016年, 合作社创新了担保方式, 与本乡立文玉米专业合作社、邻乡春锋玉米专业合作社等10个种植业合作社共同与该市中豆集团成立了联合社, 由中豆集团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 合作社从银行贷出资金50万元。合作社为企业提供原粮供应, 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市场销售, 结成了紧密的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这样即保证了所有社员均按带资带地入社享受盈余分配, 也为粮食收购企业不用订单就完成了533.33hm2地粮食收储计划, 提高了合作社、企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3 带地带资入社, 高效利用发展要素

2014年洪军合作社依据社员的经济条件, 确定了2种入社的方式。有入社资金的社员, 按每667m2200元带资入社, 入社资金按照月息为1.5%的标准先记帐, 记入生产成本, 再以200元为一股参与年底盈余分配;没有入社资金的, 以土地入社。年底结算收入盈余, 按照每667m2保底价兑付社员土地入社保底价, 剩余盈余收入按三七分红, 即入社资金占三、入社土地占七。2015年经社员大会研究决定, 确立所有社员均带资带地入社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土地入社和生产资金筹集难的问题, 简化了分配方案, 为合作社提供了发展空间。

4 有效整合中小型农机具, 盘活闲置资产

资溪县烟叶规模化种植现状及对策 篇10

现代烟草农业中所要求的规模化种植, 是指烟叶生产在优化布局的区域内, 种植面积要达到一定数量, 要连片种植。同时, 深层次的规模化还体现在烟田的连片规模、育苗工场的供苗规模、建立烘烤房的集群规模、特色品种的种植规模、生产和技术服务的服务规模等, 这些规模都表现在具备一定的数量。

规模化种植可扭转传统小户种植生产水平低、烘烤加工难的被动局面, 能有效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节省劳动用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保证种烟效益[3]。同时, 规模化种植便于机械化作业、推行先进技术, 便于进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按1 000亩烟田配备1名烟叶技术员”的要求后, 对烟田的连片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处于山区的产烟区, 合理规划布局烟田, 适度规模化种植, 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溪县烟农种植规模、烟田连片规模、烤房规模和育苗规模等烟叶规模化种植的相关要素, 及规模化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为今后资溪县烟叶规模化种植提供指导。

1 资溪县烟叶规模化种植现状

1.1 种植面积规模

通过分析资溪县2010—2013年烟叶种植情况 (表1) , 全县烟农户数由261户减至181户, 单户最大种植面积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 为76.49 hm2, 单户最小种植面积由0.23 hm2增长至0.55 hm2, 全县烟农户均种植面积由1.64 hm2增长至2.81 hm2, 大于国家烟草专卖局的0.93 hm2户均种植面积[4], 说明资溪县单户烟农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

由表2可知, 2010年种植面积位于6.67~13.33 hm2的烟农为0户, 2011—2012年增加至9户, 在2013年又减至4户。2010—2013年种植面积大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0.93 hm2的烟农户数分别为183、217、170、169户, 占全县烟农比例分别为70.11%、83.78%、85.43%和93.37%;种植面积大于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0.93 hm2的烟农总种植面积分别为374.99、514.05、512.81、492.95 hm2, 占全县种植面积比例分别为87.66%、93.97%、95.99%和98.31%。

通过图1、图2分析表明, 2010—2013年资溪县各面积区间烟农数量占全县烟农总数比例变化趋势与各面积区间烟农种植面积占全县总种植面积比例较为一致。<0.93 hm2和1.33~2.00 hm2面积区间烟农和种植面积比例均逐年下降, 3.33~6.67 hm2面积区间烟农和种植面积比例均逐年增加。6.67~13.33 hm2面积区间烟农和种植面积比例均先增后减, 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

同一年内比较, 2010—2012年1.33~2.00 hm2面积区间内烟农数量最多, 而2013年1.33~2.00 hm2和3.33~6.67 hm2区间内烟农数量持平, 均为30.94%。2010—2012年1.33~2.00hm2面积区间内烟农种植总面积比例最大, 而2013年最大值出现在2.00~3.33 hm2面积区间。

1.2 烟田连片规模

通过分析2011—2013年资溪县烟叶生产布局, 得到烟田连片规模 (表3) , 由表3可知, 2011—2013年, 3.33 hm2的连片烟田逐渐减少, 面积由1 750.00 hm2减至964.23 hm2, 占全县种植面积由21.33%减至12.65%;大于26.67 hm2的连片烟田一直稳定在19%~24%;13.33~26.67 hm2的连片烟田, 由2012年的34.96%减少至7.51%, 而6.67~13.33 hm2的连片烟田由2012年的17.64%增加至39.82%, 这与201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双控”有一定关系。

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烟田连片规模的标准是6.67 hm2以上连片种植率达80% (含) 以上[4], 而3年来资溪县6.67 hm2以上连片种植率分别为63.28%、71.93%和70.79%, 说明资溪县烟叶连片种植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

2013年, 资溪县最大连片种植面积是资溪县高阜镇务农村, 面积达到57.35 hm2, 由1名烟技员管辖。烟技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主要得益于烟田的连片并呈带状分布。这也是提前试行国家烟草专卖局“按1 000亩烟田配备1名烟叶技术员”的要求。

将3年连片烟田占全县种植面积比例作柱状图分析, 由图3可知, 2011年的4个连片规模差距不大, 所占比例位于17.37%~25.85%, 2012年13.33~26.67 hm2连片规模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34.96%, 其他均不超过20%, 2013年6.67~13.33 hm2连片规模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39.82%, 其次是>26.67 hm2连片规模的23.47%, 而13.33~26.67 hm2连片规模只占7.51%。

1.3 烤房集群规模

资溪县近年来不断推进密集烤房建设, 已有2.7 m×4.0 m、2.7 m×6.0 m和2.7 m×8.0 m等3类密集烤房683座, 其中2.7 m×4.0 m密集烤房50座, 2.7 m×6.0 m密集烤房24座, 2.7 m×8.0 m密集烤房609座, 大密烤房占全县烤房89.17%。全县密集烤房烘烤率和密集烤房覆盖率均达到100%, 符合国家烟草专卖局标准[4]。由于现阶段我国主要推广使用2.7 m×8.0 m密集烤房, 对资溪县2.7 m×8.0 m密集烤房的集群规模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 全县2.7 m×8.0 m大密烤房烘烤能力为812.00 hm2, 但表中数据包含不具备烘烤能力的烤房, 因此, 全县2.7 m×8.0 m大密烤房实际烘烤能力低于812.00 hm2。在烤房集群规模和烤房数量规模上, 资溪县以1~5、6~10座/群组烤房群为主, 占全县烤房群和烤房数量比例分别为92.80%和67.16%。考虑到1~5座烤房群存在部分1座或者2座的情况。因此, 资溪县烤房集群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

1.4 育苗设施供苗规模

资溪县现有育苗工场2座, 其余均采用可拆卸式育苗设施 (钢架大棚) (表5) 。全县实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育苗100%覆盖。全县育苗设施服务面积达666.67 hm2, 能够满足资溪县供苗要求。

2 规模化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烟叶产质量、经济效益的下降

根据文献报道[5,6,7], 一般把种植面积在1.33 hm2以上称为种植大户或规模种植户。2010—2013年资溪县种植面积大于1.33 hm2的烟农分别占全县烟农总数的56.70%、74.51%、72.36%和79.56% (表2) 。特别是2013年资溪县高阜烟叶工作站和高田烟叶工作站, 种植面积大于1.33 hm2的烟农分别占全站烟农总数的97.62%和92.31%。而单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管理不到位, 技术落实不及时, 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 都会造成烟叶产质量和产值的下降[7]。

通过简单相关分析2012年资溪县141户烟农种植面积 (种植品种为K326) 与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下低等烟比例、产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表6) , 结果表明, 种植面积与产值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产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与下低等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与上等烟比例呈负相关, 与中等烟比例呈正相关。由此可知, 在现阶段资溪县烟农种植水平下, 产值、产量和上等烟比例均随单户烟农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下低等烟随单户烟农种植面积的扩大而增加。

注:“**”表示极显著相关, “*”表示显著相关。

2.2 外地烟农对资溪县烟叶种植规模贡献大

资溪县烟叶的发展, 离不开外地烟农。通过分析2013年资溪县烟农情况 (表7) 可知, 在外地烟农占全县烟农数的39.78%, 而外地烟农种植面积更是达到全县种植面积的49.28%。特别是资溪县高阜林场和高田乡2个地点, 外地烟农种植面积分别占100.00%和95.41%, 可见高阜林场和高田乡烟叶种植是由外地烟农主导。

外地烟农与当地烟农相比, 存在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土地租金高、雇工难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流动性强, 部分外地烟农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种烟游击队”, 他们只愿意在综合各项条件 (土地租金、田块肥力和当地政府政策等) 相对更优惠的地方种烟。外地烟农的流动, 容易造成每年种植面积的落实难、烤房的管理难和烟水烟路等的闲置。

2.3 规模化的发展凸显种烟劳动强度大

随着资溪县烟叶规模化种植的不断发展, 种烟大户已成为烟叶生产的主流。烟叶生产与其他种植业相比, 劳动强度大的劣势日益突出。很多资溪县当地农民就是因为种烟机械化程度较低, 劳动强度大且对种烟不感兴趣, 这也是资溪县总种植面积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对于种植面积在2 hm2及以上的烟农来讲, 从整地起垄、施肥盖膜、移栽培土、打顶抑芽、病虫害防治、采收编烟、到烘烤分级各环节的工作, 仅靠烟农家庭劳动力根本完不成, 大多数的种植大户在上述各环节都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

2.4 种植大户雇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单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种植大户雇工难的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烟叶采收编烟环节, 资溪县高阜镇和高阜林场由于工人缺乏, 采编工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变成卖方市场, 工资大部分由工人定价, 出现工人恶意抬高工资等情况, 导致采收编烟费用比2012年高出200~300元/烤, 使得烟农特别是外地烟农成本增加, 而烟农也无力解决此种状况。

现阶段, 种植大户雇工难, 雇懂烟叶的工人更难。除了烟田施肥盖膜、打顶抑芽等专业性较弱的生产环节外, 烟叶分级扎把工人最难雇。在资溪县, 每年烟农都会从福建省光泽县、江西省广昌县等地雇佣烟叶分级扎把工人, 这些工人需要烟农解决吃住问题, 特别是住房问题, 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烟农的成本。

2.5 规模化的发展影响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

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低, 主要是种植大户的落实到位率低。一是随着面积的扩大, 雇工队伍的扩大, 种植大户变成“老板”, 每个生产环节自己不进烟田或者根本不进烟田, 相关技术也就大致给雇佣工人示范和讲解, 又因雇工难, 种植大户很难去抓雇工的工作质量。二是烟技员工作积极性差, 也很难做到对每一个雇工进行培训指导。三是老烟农思想守旧, 抵触新技术的问题。而技术落实到位率低将严重影响烟叶产质量, 降低烟农种烟效益。

3 解决对策

3.1 适度规模, 单户种植不宜盲目扩大

单户种植规模的不应盲目扩大, 而应提倡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当地实际情况适度规模种植[8]。大户烟农普遍认为没有足够的精力, 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 管理不及时, 也不到位;认识不足, 准备不充分, 配套措施跟不上;缺乏经验, 适应性不强, 也没有过硬的技术;缺乏足够的资金, 投入不足, 没有足够的烤房。上述4点是单户种植规模盲目扩大后的直接后果, 而最终这些都将影响烟叶产质量, 降低种烟效益。

袁文[9]对与资溪县接壤的南平烟区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南平烟区适度的规模, 以每户种烟0.67~1.00 hm2较为适宜, 最大面积不宜超过1.67 hm2。2013年, 全县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又增长至2.81 hm2, 已超出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的标准。因此, 现阶段资溪县应在全县提倡烟农适度规模种植的基础上, 让烟农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而适度种植。

3.2 加快职业烟农的培养

在烟叶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有劳动力、会经营和善管理的职业化新型烟农[10]。烟农是烟叶生产的具体实施者, 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烟农, 能科学计算, 合理发展种植面积;能合理安排, 解决雇工难与技术落实时间紧的问题;能科学管理, 实现烟叶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资溪县已有部分年轻的职业烟农, 县局要高度重视, 应树立榜样, 积极宣传, 让广大烟农向他们学习。此外还应合理选择部分培养对象, 通过加强培训和合理引导, 提高其素质, 培养其成为职业烟农。

3.3 加快合作社专业队的发展

资溪县现已有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 建有专业化育苗、植保、采编、农机维修和物资运输专业队。资溪县应加快这些专业队的发展, 扩大队伍成员, 建立合理机制, 将服务队的服务面积扩大至全县。不但能通过统一安排、服务, 解决雇工难的问题, 更能通过专业队的专业服务, 提高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 提高烟叶产质量。

3.4 合理规划布局种植大户

种植大户的分布对劳动力的调配相当重要。以资溪县高阜镇为例, 2013年雇工难的问题与其他乡镇相比尤为突出, 主要是因为种植大户集中, 高阜镇2013年只有3户烟农, 总种植面积为94.74 hm2, 最小种植面积为5.12 hm2。种植大户集中, 导致本来就不充裕的雇佣工人更显得紧张。因此, 为避免在同一规划区内发生互争劳动力现象, 应科学合理地把不同种烟规模的烟农规划在不同的种烟区域。广东省大埔县通过对不同规模层次烟农进行优化规划, 合理调配劳动力, 种烟面积在0.67~2.00 hm2的烟农规划在同一烟区;种烟面积在2.00~6.67 hm2的分片规划, 安排在劳动力较充足烟区;种烟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规划1个村内安排1户[5]。

3.5 加快技术创新和机械化

现阶段, 资溪县实现机械化操作的烟叶生产环节, 只有整地起垄、中耕培土和鲜烟运输, 而其他环节有相关机械, 但效果不甚理想, 大多已弃用。因此, 资溪县烟叶生产除以上3个环节外, 其他均需要人工劳作, 不但劳动量大, 劳动强度更大。

因此, 应加快技术创新, 研发符合烟叶生产规律和生产实际情况的机械, 深入研究烟叶生产技术, 改革或者替代某些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 降低烟叶生产劳动强度, 提高种烟效益, 也更容易发展当地烟农。

4 结语

规模化种植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优化结构, 调整布局”的方针, 使有限的计划资源向种烟能人、种烟能手倾斜, 并充分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有利于生产规范技术的统一和应用, 技术到位率更高, 效果更好, 有利于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统一协调、操作, 有利于烤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11]。

但是规模化种植要求在优化布局的区域内的, 形成一定的连片规模, 种植面积达到一定数量。不能只理解为单户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大, 形成规模。单户种植面积的规模化能使区域内达到规模化, 但区域内规模化不一定要求单户种植面积的规模化。单户种植面积的规模化达到一定数量之后, 烟叶产质量和种植效益都会下降, 这与现代烟草农业“减工提质、效益增加、烟农增收”的要求相违背。因此, 规模化种植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规模化, 不但是区域内的种植适度规模化, 还要求单户种植适度规模化。

参考文献

[1]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92-95.

[2]苏新宏, 韦凤杰, 胡海波.河南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 (2) :62-67.

[3]石拴成, 龚金龙.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72-274.

[4]呙亚屏, 魏国胜, 仝景川, 等.利川市山地模式现代烟草农业探索之路[J].中国烟草科学, 2010, 3 (6) :59-63.

[5]黄兆祥, 蓝建汕, 张维祥.大埔烤烟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对策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 2005 (4) :45-47.

[6]唐世凯.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11) :211-213.

[7]李家俊, 刘明国.中国特色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以贵州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 (11) :197-201.

[8]苏新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保持烟叶生产健康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28 (2) :64-67.

[9]袁文.南平市烟草种植业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10]谢兴源, 练华珍.培养新型职业烟农以促进烟区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1) :202-203.

西兰花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探究 篇11

1 西兰花的营养成分及医用价值

西兰花的营养成分不仅含量高, 而且十分全面, 主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每100 g花球中含蛋白质3.6 g, 是菜花的3倍、番茄的4倍, 含碳水化合物5.0 g, 维生素C113 mg, 矿物质成分更全面, 钙、磷、铁、钾、锌、锰元素含量都很丰富, 比同属于十字花科的白菜花高出很多。

西兰花防病作用明显, 具有杀菌、防止感染的功效, 最显著的是具有防癌抗癌功效, 在防治胃癌、乳腺癌、直肠癌方面效果尤佳, 可通过饮食达到防癌的效果。另外, 西兰花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 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 其中一定量的类黄酮物质对高血压、心脏病有调节和预防作用。西兰花属于高纤维蔬菜, 能有效降低肠胃对葡萄糖的吸收, 降低血糖, 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

2 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西兰花生产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 从基地建设、选种、育苗、整地、定植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 并作详实记录。瑞驰景田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种植品种有炎秀、优秀、寒秀, 根据文水县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每年可种两茬, 即上半年从3月5日开始育苗, 4月20日大田定植, 7月10日采收结束;下半年7月5日开始育苗, 8月10日大田定植, 11月10日采收结束。

文水县主栽品种炎秀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一代品种, 株型微直立, 叶色深绿, 侧枝少, 主枝型结花球, 花球色绿且稳定, 花粒大小均匀, 形状漂亮。该品种具有耐热耐寒、适应性广、品质好等优点, 播种后110 d可收获, 花球质量500~600 g, 适宜定植密度2 000~2 300株/0.067 hm2, 产量1200kg/0.067hm2以上, 纯收入4000元/0.067hm2以上 (一茬) 。

2.1 播种育苗

瑞驰景田公司采用集约化设施育苗, 缩短了大田生长周期, 提高了西兰花成活率及成品率。3月5日开始育苗, 采用营养方格法, 营养土的配置以8份肥沃田园土加2份腐熟鸡粪、羊粪为宜。播种为双粒点播, 每0.067hm2用种量20g左右, 播种深度0.5~1.0cm。播后浇一次透水, 温度保持在20℃~30℃。当苗长到5~7片真叶、约30~35 d时进行控肥、控水, 通风降温, 炼苗四五天, 到4月20日前进行大田移栽。

2.2 基地及基肥

公司基地土地平整, 水利、交通、电力等配套设施齐备, 地势高爽, 土壤肥沃, 属于沙壤土田块, 整地旋耕20 cm左右, 并根据土壤情况确定施肥量、铺设地膜、安装滴灌。栽前每0.067 h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 高浓度复合肥40~45 kg, 硼砂1.0~1.5 kg作基肥, 同时用质量分数90%敌百虫全田撒施来防治地下害虫。

2.3 移栽壮苗

定植时选取壮苗, 选择苗龄40~45 d, 五六片真叶, 苗高12~15 cm, 茎粗0.2~0.3 cm, 叶色浓绿、叶片肥厚, 根系发达, 以及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的壮苗来进行大田移栽。控制株行距及密度, 按60 cm×40 cm组合定植, 移栽后浇足团结水, 并及时盖土保墒。

2.4 肥水管理

西兰花植株生长期间要加强肥水管理, 生长期以氮肥为主, 每0.067 hm2西兰花一生用纯氮20~25 kg, 采用前期攻苗、中期控肥、后期攻长蕾肥的方法进行追肥。第1次在定植后5~7 d施提苗肥, 每0.067 hm2施尿素10 kg;第2次在植株叶龄12~13叶时追施叶簇肥, 每0.067 hm2施尿素15 kg;第3次在现蕾时, 每0.067 hm2施高浓度复合肥25 kg和尿素10 kg。追肥时, 配合除去杂草及多余侧枝。西兰花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湿润, 但不能有积水。

2.5 病虫害防治

瑞驰景田公司西兰花种植基地按照“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 使植株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较轻, 未对作物长势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黑腐病、霜霉病、软腐病等。黑腐病在幼苗期发生, 采用质量分数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来防治;霜霉病、软腐病在大田期和开花现蕾期发生, 分别用质量分数50%世耘1 500倍液、氧氯化铜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等来防治。主要害虫有小菜蛾、菜青虫, 采用质量分数5%卡死克1 200倍液或菜娥尽1 500倍液防治, 效果都较好。

2.6 及时采收

西兰花适收时间短, 应抓紧时机尽快采收。在花球发育到适当大小、小花蕾未松开时采收最为理想。瑞驰景田公司根据出口标准, 要求球顶到球柄长约14 cm, 球型直径9~13 cm, 配以三四片叶子时采收。采收后, 真空预冷24 h再加工, 摘除枝叶, 置入泡沫箱, 加冰、封口、入库保存。

3 产业发展状况

瑞驰景田公司通过土地流转, 现种植西兰花200 hm2, 生产的西兰花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我国香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全年销售额3 700余万元, 纯利润900余万元, 带动周边农户3 000余户, 户均增收2 000元, 安置农村劳动力500余人。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 机械化操作, 每0.067 hm2西兰花全程生产仅用人工3~5人, 降低了劳动强度, 增加了经济收入, 实现了以西兰花为主的蔬菜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且已通过出口基地备案登记, 并配有冷库、加工车间等配套设施。

上一篇:工程育人下一篇: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