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集中供热论文(共9篇)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1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适应全国水稻生产的高性能水稻插秧机,但其秧苗需要采用标准化秧苗,技术要点多。因农民一时无法掌握这一技术而造成育秧失败的情况很多,而且秧苗质量得不到保证,最终影响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随着近年来土地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的成立,机械化集中育秧不仅成为可能,也是目前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1 选用机具
育秧播种机采用2BLY-280型,由江苏云马农机制造公司制造,整机重量225kg,外形尺寸5 700×940×1 100(mm),辅土箱容积90L,播种箱容积80L,覆土箱容积90L,播种量每盘60~350g可调,覆土厚度3~9mm可调,播土厚度18~25mm可调,播种效率每小时大于等于800盘,所用总动力1 500W。该播种机可以一次完成辅土、洒水、播种、覆土等环节。该播种机采用高效大宽度螺旋播种机构,在不提高机具转速、不伤稻种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播种,提高了播种均匀度、工作效率,杜绝了直线播种小播量均匀度差的弱点。
2 试验示范条件
选择育秧示范点3个,分两阶段示范,第一季节13.33hm2,第二季节20hm2,总育秧面积33.33hm2。
1)床土:选择优质基质+育秧伴侣→搅拌机搅匀。
2)种子:选择本地优质粳稻连粳11号。
3)秧盘:选用塑料软盘装基质育秧,部分硬盘用于转运,秧盘规格58×28×2cm。
4)无纺布:由聚丙烯纤维热压而成,规格为35~38g/m2,幅宽1.8m,每捆500m长,可覆盖秧板田666.67m2。
3 项目实施采取的技术路线
总的工艺流程:秧板选址→精做秧板→精选良种→机械播种→盖无纺布→苗期管理→起苗移栽→项目总结
3.1 秧板制作流程
选择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运秧方便地块做秧床;秧田、大田比例为1:100.播前10天上水验平,秧板宽1.4m,秧沟宽0.25~0.30m,四周开围沟,秧面平整后,排水晒板使板面沉实:播前3天平整秧板,填平裂缝,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
3.2 精选良种
选择适合机械化插秧的高产、稳产、优质品种,对有芒的种子先晒种1~2天,按有关浸种药剂使用要求浸种;浸种前按GB/T3543-1995进行发芽试验,发芽率达90%、发芽势达85%以上。将吸足水分的种子进行高温保湿催芽至破胸,温度控制在35~38℃,进行翻拌,保持谷堆上、下、内、外温度一致,使稻种受热均匀,促进破胸整齐迅速。催芽标准:破胸露白率达90%。催芽后置阴凉处,摊晾炼芽4~6h。
3.3 机械播种
40L基质两袋加一袋育秧伴侣用搅拌机拌匀,使用上料机或人工上料;用育秧流水线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用硬盘拖住软盘转运到做好的秧板上;排放整齐。待一个板面排完后,四周用细土将秧盘雍紧,覆盖无纺布,无纺布不要拉的过紧,四周用土压好。
3.4 水管理
灌水洇透秧盘,灌后即排。苗期水管理严格控制水量,以旱管为主,勤观苗情,及时补水;如灌水、洇水,灌透后应立即排空。
3.5 苗期管理
勤观察苗情,及时补水。栽插前3~5天揭无纺布,看苗施用送嫁肥,在栽插前1~2天进行药剂防治,秧池一般用“快杀灵”乳油30~35ml/667m2兑水40~60kg进行喷雾。考虑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原因,应加“吡虫啉”乳油2g/667m2,控制因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育秧质量分析
育秧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的铺底土厚薄不均,洒水不均匀,种子手撒不匀、覆土不均等问题,秧苗长势不齐;栽插后造成的漏插、伤秧、秧苗大小不一致等现象。采用育秧流水线利用机械实现铺土一致、洒水均匀、覆盖均匀,秧苗出苗整齐、生长一致,采用基质作为营养土,秧盘质量轻,取苗容易,搬运方便,不上秧针,栽插质量好。
4.2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节省人工:铺盘、匀土、刮平、撒种、覆土等全部采用人工。据试验,15人一天工作8h可完成3.33hm2大田,大田用人工0.3个/667m2;采用机械播种15人一天工作8h可完成13.33hm2大田,机械播种用工0.075个/667m2,每个工日按100元计算,大田节省人工费0.225×100=22.5元/667m2。
4.3 机械的电费
用电1.5k W/h,每天工作8h,电费15×8×0.9=108元,每天育秧13.33hm2,大田电费0.54元/667m2。
4.4 机械的折旧费
一台育秧机除去补贴后需6 000元,按10年折旧,每年折旧费600元,每年按育秧面积66.67hm2计算,大田折旧费0.6元/667m2。
4.5 采用机械播种每亩大田节省费用
22.5-0.54-0.6=21.36元。
据试验,在搬运、上料等环节增加机械后,效率将提高20%以上。
采用机械化规模化集中育秧,每亩大田节约的费用约为21.36/0.6=35.6元。
由于秧苗质量提高,相对于手工秧苗水稻增产40kg以上,按40kg计算,水稻价格按3元/kg计算,增收40×3=120元/667m2。
采用机械化规模化集中育秧每亩节本增效35.6+120=155.6元。
5 结论
一是秧苗质量好,增产效益高。采用育秧流水线利用机械实现铺土一致、洒水均匀、撒种均匀、覆盖均匀,出苗整齐;采用无纺布盖苗无烧苗死苗现象,秧苗质量提高,实现育秧机械化标准化,保障水稻高产稳产,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人工劳动强度减小。采用育秧流水线播种,同时配置全自动上土机、田间搬运机,费力环节全部使用机械,实现育秧全程机械化操作,效率提高,劳动强度降低。
三是管理方便,成本降低。利用规模化育秧,统一肥水管理,节省人力物力,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摘要: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秧苗质量好,增产效益高;农民劳动强度减小;管理方便,成本降低,节本增效。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
参考文献
[1]仲伟花.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2016,(2):50-51.
[2]杨洪建.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J].农家致富,2015,(9):28-29.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2
——铜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三期世行项目规模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三期世行项目实施以来,铜山县以实施三期世行农业开发项目为契机,坚持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高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达到了“集中资金办大事,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
一、项目区建设基本情况
铜山县三期世行项目区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在我县西北的粮食、蔬菜主产区安排实施了三期世行项目,涉及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沿湖农场、刘集镇等7个乡镇,24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3290.1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367.936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922.204万元,高标准连片改造治理中低产田面积7万亩。项目建成后,成功塑造了铜山县规模开发的成功典型,整个项目区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样板区和农业产业的示范基地。
二、取得成效
1、提高项目建设标准,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在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上,铜山县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三期世行项目与项目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相结合。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项目区基本达到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加强了项目区排灌体系建设。我县按照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坚持源头和源尾相结合。共新建防渗渠道89.1公里,排灌站 25座,配套渠系建筑物892座,开挖疏浚沟渠土方75.5万方,使项目区达到了水源工程和田间排灌体系配套、排灌自如,彻底解决了项目区的灌排问题。项目区年节约水量189万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4.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二是突出了道路建设和农机具的推广。项目区修建机耕路 公里,采取农机补贴等形式推广农机5台套,使项目区道路相通相连,农作方便,大大减轻了项目区农民的劳动强度,加速了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三是增加了农田林网建设。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由县农业开发、财政部门统一采购免费配给,统一挖坑、统一栽植,达到了林网内植树“千米一条线”的标准,确保了林网建设质量和苗木成活。5年来项目区共植树5.5万株,建设农田林网1.5万亩。四是加大了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三期世行根据世行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的要求,我县组建了6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有效的运行,不但提高了自主管水用水的意识,节约了用水,节省了开支,同时也维护保养了已建工程,延长了工程寿命,发挥了工程效益。
2、发挥了整体效益,促进了产业发展。为更好地发挥了规模效益,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我县农口集各部门的职能之所长,发挥“专家”作用,总体部署,统一实施,把农村急需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列入建设范围,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沿湖农场项目区我县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按照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的总体目标,县开发局与农业、交通等部门合而为一,各尽其能,共谋农业发展大计。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配套完善农田道路、排灌等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部门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作物增产潜能,确保耕地粮食综合能力稳步提高;交通部门负责农村道路建设,把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尽量向项目区倾斜,既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方便生产生活,又整体提升项目效益,为更好地更多地引导其他支农资金的增加投入奠定了基础。
3、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项目区普遍达到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要求。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耕地基础地力、土水肥资源利用率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更具广泛性和适应性。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模式,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更有优势和潜力。修渠、筑路等硬件设施建设为项目区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提供了保障作用。作为城郊型的农业大县,设施瓜、菜生产已成为三期世行项目区优势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创建成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五年来,大棚镇项目区已发展种植“王门”牌西瓜0.5万亩,超级无核葡萄0.3万亩。椐综合折算,农民种植瓜果,除去各种成本投入,亩平纯收入达4000元,是非项目区的2倍多。
4、优化了农业结构,实现了土地有效流转。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种植结构逐步规范化、集约化,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连片10万亩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土地流转进程。到目前为止,项目区已建成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有6个,农机合作社经营、单个企业租赁经营面积达到0.7万亩,初步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耕地的大规模流转整合,还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和其它行业的转移。
三、主要做法
1、创新农业开发思路。铜山县三期世行项目总体上按照“三合”的思路进行规模开发: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生态等工作措施,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对农林牧副渔实行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整合,即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集聚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2、坚持科学合理规划。2004年铜山县被列为三期世行项目开发县,提出了五年三期世行开发方略,并制定了三期世行五年开发总体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三期世行项目在总体规划计划通过5年三期世行项目的实施,在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沿湖农场、刘集6个乡镇单位建成7万亩以上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坚持“成规模,上档次,出精品”的原则,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真正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3、连续投入形成规模。三期世行项目,我县本着“一年一小片,五年一大片”的连续投入原则,以郑集河流域为单元,以项目乡镇村组为单位,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连续5年,我县以西北为重点安排实施了大彭镇、郑集镇、马坡镇、茅村镇、汉王镇、刘集镇和沿湖农场等6个项目区,涉及连片24个行政村,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通过连续连片投入,目前项目区已是一个整体,区域内形成路路相通,渠渠相连,稻麦、蔬菜连成片的种植格局。治理面积与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连接成为10万亩的连片开发规模,为提高铜山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3
关键词:水稻育秧,智能化基地,集约化管理
0 引言
青龙山分公司自2003年开始推广集中秧田建设, 为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扩大集中规模, 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为培育壮苗打造科技平台, 2010年, 青龙山分公司加大100栋以上大型集中育秧基地建设力度, 利用拆迁作业站原址, 进行治理、规划, 使整个育秧工作环节达到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模式, 从而达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和为分公司统一供苗创造条件。
2010年, 青龙山分公司农业生产以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为指导, 全面实施“打造寒地黑土第一稻、建设魅力新城青龙山”的发展战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以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标准为出发点, 以强化服务意识为根本, 着力推进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大型集中育秧基地建设。
1 发展历程及主要成效
在水稻生产上, 青龙山分公司始终坚持“秧好八成年”的科学理念, 把培育水稻壮苗作为水稻生产的重点工作抓好抓实。自2003年开始, 青龙山分公司开始推广集中育秧技术, 把集中秧田建设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促进农户增收的一项主要措施, 当年以井为单位进行集中, 建设62处集中秧田, 集中秧棚900栋, 在使用过程中, 基地育秧易集中管理、省工节本、降低劳动强度, 能够提高水稻秧苗素质, 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的一致认可, 使集中育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至2004年, 分公司加强集中育秧技术培训, 对集中育秧基地生产和管理各作业环节召开现场培训会, 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 并积极引导以井为单位的基地逐步向大、中型基地过渡, 至2010年, 分公司已拥有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156处, 实现集中育秧80%, 其中百栋以上棚区12处, 规划设计按智能化要求实施, 基地内电、井、池、床、路、沟、场、林综合配套, 设施规范、标准。设有床土、有机肥堆放场, 基地内道路畅通、配套, 路面平整, 沙石硬化, 基地四周规划防风林带、灌木花带, 实现育秧基地内的环境绿化、美化。
2 具体做法及主要经验
2010年, 青龙山分公司结合整体拆迁作业站工作, 积极推进百栋以上高标准大棚育秧基地建设, 以建设现代农业生产样板区, 发展生产基地化为目标, 在总结和探索寒地水稻集中旱育秧田生产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全面推进大型集中育秧基地建设, 新建百栋以上大棚育秧基地5处, 改造标准化老棚区2处, 促进了分公司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1 高起点、高标准, 夯实基础设施
为奋力实现率先发展, 青龙山分公司将高标准集中育秧基地建设作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 按照“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理念, 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基地设井水晒水池或水罐增温设施, 育秧用水在经过增温措施后, 保证18℃以上温水浇灌秧苗, 配套微喷设施浇水。床面采取防寒增温设计, 秧田中置床高度20cm, 能够为早育秧、育壮秧争得主动和加快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步伐。
2.2 抓示范, 重更新, 推进老棚区改造
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环境整体形象, 改善老棚区标准化作业水平, 分公司大力度、全方位推进老棚区的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 规范设计按新育秧基地建设标准, 设有床土、有机肥堆放场, 储备育秧土可供2年使用, 道路畅通、路面平整, 砂石硬化, 主干道宽8m、副路宽6m。基地内排水沟渠配套, 沟沟相连, 并与排水主干渠相通, 桥涵配套, 能够及时排出基地内积水, 提高旱育秧田质量。
2.3 抓培训, 重服务, 强化生产管理
为加快大型集中育秧基地建设步伐, 分公司强化科技培训, 以现场定标方式, 组织基层干部、种植户对基地建设标准、集约化生产模式进行培训。扩大标准基地建设宣传范围, 提高广大种植户对集约化作业的认知度。为实现2011年100%集中基地育秧建设目标, 分公司强化制度管理, 制定集中育秧基地建设2年发展规划, 将大型集中育秧基地建设任务分解到各管理区、作业站, 限期达标, 对未完成集中育秧基地建设工作的单位, 取消其2011年各项评比资格, 并扣除相关单位全体人员2011年风险金。通过正确引导、制度约束, 促进全体干部对农业标准化提升的认识, 强化措施, 加快发展, 全力打造农业新亮点, 推进分公司现代化大农业的跨越发展。
2.4 夯基础、重效益,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010年, 青龙山分公司将拆迁作业站原址进行规划治理, 建设集中秧田区, 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效益, 让农民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2012年, 分公司已实现了对14个拆迁作业站的治理, 结合100栋以上大型育秧棚区的建设, 可集中秧棚3100余栋, 节约耕地30余hm2, 增产粮食2700余t, 每年可使农户增收700余万元。
规模化育秧基地建设可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育苗、集约化经营,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先进经验交流和借鉴;有利于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通过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为培育壮苗打造科技平台, 从而达到水稻种植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2.5 集成技术、社会化服务, 推进集约化生产
新建设棚区全部统一大棚规格, 加高、加宽育秧棚, 增加棚内空间, 提高棚内温度的稳定性和减少昼夜温差, 促进秧苗健壮。大棚长60m、宽7m、高2.7m;两侧设有棚门。全部采用燕尾槽加卷帘器通风技术。苗床土准备由分公司指定取土地点, 结合水利沟渠规划施工, 由作业站统一取土, 并组织人员、配套机械设备, 进行粉碎、过筛, 实施统一供土, 按照成本价与种植户结算, 杜绝农户乱取乱挖, 对抢抓农时、提高标准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既保证了育秧客土的安全性, 又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和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 下步发展思路
进一步全面提升分公司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 突出加强农业基地设施建设, 将大型集中秧田区建设与培育壮苗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统一起来, 在现有16处百栋育秧基地的基础上, 利用2年时间, 加大建设力度, 截至2012年已建成30处大型集中棚区, 杜绝散棚, 达到100%集中育秧管理, 为分公司逐年扩大统一供苗面积做好充分准备, 也为明年开展标准化提升活动开创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林鸿达, 水稻育秧新方式———撒秧[J].福建农业科技, 1981 (4) :11-13.
[2]易雨徕, 石忠权.无火室温及其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 1981 (2) :35-37.
[3]马岳, 许德海, 宋祥甫.机插早稻盘式育秧技术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1981 (2) :28-31.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4
——XX市务实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08年9月)
建设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发展现代畜牧业是省委、省政府赋予XX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持农业内部结构平衡,实现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同步改善的发展思路,以推进种养互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务实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实践证明: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既是立足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定不移的主攻方向。
一、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切实把握种养互动的着力定位
XX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农业生产条件脆弱,大量青壮年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既是发展潮流,也是务实选择。农村优质劳动力的输出,农村现有劳动力质量的弱化,新一代农民对“肩挑背磨”种养方式的摒弃,以及农业资源装备的先天不足,必然引发种养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一是家庭分散养殖逐步退出市场,企业或业主领办的规模养殖场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二是具有一定自给自足特色的家庭杂乱种植逐步弱化,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规模种植日渐勃兴。三是农业资源逐步向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个体农户逐步向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集中正成为农民的自觉选择。四是适度规模养殖和种植相结合,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已成为农业生产各方的利益需要。顺应这一发展变化,我市从2003年开始,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构建“三级良繁体系”等创新,进行“生态养殖+高效种植”、“内循环、零排放”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经济示范区25个,迈出了种养互动第一步。
推进种养互动,促进农牧结合,实现环境友好,应以整合资源、壮大产业、富裕农民为基点,通过适度规模发展集中养殖小区,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种植园区,力求实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资源合理充分综合利用。重点应促进畜禽粪便向农业有机肥料利用转化、粮食产品向畜禽产品增值转化、农业分散种植养殖向适度规模种植养殖集中配套转化。二是确保环境开发保护友好协调。具体应做到养殖小区布局与周边交通和地理环境相适应、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相适应、养殖规模与治污设施配置相适应。三是确保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主要应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增长同步、农民和企业增收同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面貌改善同步。
二、抢抓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现实机遇,探索建立种养互动的实施标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把循环利用资源、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延伸生产者为主的责任等上升为法律强制规范。其关于“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以及“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
用先进或者适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源”等具体规定,既是推进种养互动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深化种养互动必须遵循的强制要求,为推进农业种养互动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
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应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细化明晰标准、强制执行标准,提高整合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提升环境开发保护的生态形象,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当前,应在继续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上,着力完善“三大标准”:一是规范养殖小区建设环境评价标准。重点是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疫情防控和交通等因素,细化制定养殖小区建设选址、建设规模的具体条件。二是畜禽粪便达标排放标准。重点是对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处置标准等制定一套控制性规范。三是农业设施配置标准。重点是对种植基地内的肥水传输管网和渠池设施配置等制定一套操作规范,确保降解处理后的有机肥料能够输得出、用得上。
三、着力构建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利益同盟关系,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经营模式
推进种养互动发展,最根本的是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结成利益同盟,构建种养互动和农业生产主体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实践过程中,通过追求共同利益,推动农业生产各方自觉走向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一是养殖小区向种植园区无偿提供有机肥料与种植园区无偿消纳养殖小区畜禽粪便是等价交换关系,属于一方提供肥料资源一方提供环境资源的互利行为。从种养互动情况看,全市规模养殖约200万头,种养互动真正到位后,可配套耕地约70万亩,按每亩耕地年节约肥料投入100元计算,每年可节约肥料投入约7000万元,同时,养殖企业也相应地减少了治污设施投入,是名符其实的“亿元产业”,种养双方合作的效益非常明显。二是养殖小区为种植园区修建道路、输送屯积沼液配套设施等是承担治污的必要成本投入,不是为政府和园区群众的基础设施建设买单。三是从经济大循环视角看,种植业在节约肥料投入的同时也为养殖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饲料来源,种养业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
强化利益同盟,应当务实推行种养互动的“四种经营模式”:一是“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鼓励有经营实力的养殖企业或业主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等土地流转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种植,统筹进行种养结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庄式”经营过渡。二是“养殖企业+种植企业”经营模式。鼓励种植企业或业主针对养殖小区布局,通过租赁、收购周边农户土地经营权或吸纳周边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适度集中土地进行特色种植经营,与养殖小区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利经营关系。三是“养殖企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对土地难以通过流转方式集中的地区,通过引导农民组建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小区布局进行种植配套。四是“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企业”经营模式。鼓励养殖企业到已经形成一定种植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养殖小区,与种植园区布局进行养殖配套。
四、结合实际稳健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完善推进种养互动的配套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十一个一号文件”,分别从突破僵化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扩大市场调节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推进种
养互动方面,我市近年通过整合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试点项目资金、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资金、畜牧业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及地方财政农业切块资金,对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务实探索,政策杠杆对“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引导效果明显。2008年,全市新建生猪“三级良繁”标准化圈舍130万平方米,肉类总产量63.7万吨;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成506个特色专业村;粮食总产量228万吨,获全省唯一的粮食增产增收特等奖。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5
现代物业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在我国东部大中城市得以发展、壮大。截止2006年,我国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超过300万。物业管理企业超过3万家。物业行业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小区的管理与国际上的物业管理逐渐接轨,符合当今世界物业发展的方向。
小区业主是指小区房屋的所有权人。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是指住宅竣工验收合格后,业主对住宅室内进行装饰装修的建筑活动。是业主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进行对自己房屋的一种美化,是个人意志的一种表现。业主是小区的主体。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统一。在完成物业管理的前期交接、验收后,下一步就进入业主对其房屋进行装修的时期,这一时期通常是大规模集中装修,在装修期间,业主会与物业公司会发生许多矛盾和纠纷,主要是业主的违规装修,与小区物业公共利益相违背。由于违规装修会对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等公共区域产生危害和侵占,如果这一阶段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或失控,将会给以后的物业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和被动,因此小区业主大规模集中的装修是物业公司管理的一个非常时期。这个时期管理通常有三个特点:
1. 重点。
因为装修要牵涉到物业管理方方面面工作,具体地说会影响到小区的治安、消防、环境清洁、绿化;影响到业主邻里的关系;影响到一个设施、设备以及小区的外观整洁。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如果物业公司把装修管理工作妥善地进行,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那么对于下步的物业管理工作无疑是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难点。
难在业主在对他的室内装修是一种个人的意志的表现,是一种没有边界,甚至是一种自由化,他希望他的装修不受约束。那么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要维护体现公共意志,要对小区安全、环境卫生、外观统一进行管理,难在物业管理公司要把业主的个人意志融合到公共意志中,这是很难的。更难的是,业主不同程度的有违规的表现,作为物业管理公司,没有政府赋予的对违规装修的业主的处罚权。
3. 辛苦点。
小区大规模集中式装修,装修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事情琐碎、繁杂,管理人员要操很多心,是非常辛苦的。这对物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物业公司要重视这3个特点,根据这三个特点制定妥善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争取业主的配合,才能做好装修的管理。
(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1. 是业主与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因为业主是主体,管理公司是管理主体,这是一种直接的矛盾。
2. 是业主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如果装修影响到房屋主体结构,房屋漏水、侵占其他业主利益。
3. 是业主与装修公司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施工进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4. 是管理公司与装修公司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装修人员进小区装修受到的活动限制。
5. 是管理公司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前期物业接管验收所遗留的问题。
在这5类矛盾中,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是主要矛盾。抓住这类矛盾,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住其他矛盾。
(三)要会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处理方法
在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业主的违规装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物业管理公司要妥善的处理,方可有效制止。具体的违规装修的表现和处理办法见表1
上述的处理办法可归结为说服手段、管理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关系手段,这五种手段有时侯是互为交叉使用的,效果不错;如果物业公司能熟练、合理地使用这些手段,对解决违规装修现象将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之能适应非常时期的工作
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在装修管理和监督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苗头的能力,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当时的违规行为,为此,培训应做到使员工具备以下能力:
1. 管理人员要了解掌握房屋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技能。
2. 必须要对法律、法规十分熟悉,明确相关责任人员的职责范围,知法守法,做到依法处理违规装修。
3. 要对装修管理的程序十分清楚,同时要了解装修过程中的违章通病。
4. 应当具备比较丰富的监管经验。
5. 应当具备与装修人员、业主沟通的基本技巧。
6. 教育管理人员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树立连续作战的精神,高强度、高节奏的完成装修管理任务。
(五)注意各项管理细节,制订严密的装修合同和严格审核业主的装修方案,把好过程控制
物业公司要对装修期间的工作统筹安排,明确各级人员责任,制定完善的监控和预防措施,严格考核管理人员是否履行职责。签定与装修业主的管理合同,严格审核业主的装修工程的实施内容,建立装修业主的管理档案:
1. 合同要求如下。
(1)委托人和被委托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址、联系电话。(2)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的房屋间数、建筑面积,装饰装修的项目、方式、规格、质量要求以及质量验收方式。(3)装饰装修工程的开工、竣工时间。(4)装饰装修工程保修的内容、期限。(5)装饰装修工程价格,计价和支付方式、时间。(6)合同变更和解除的条件。(7)违约责任及解决纠纷的途径。(8)合同的生效时间。
2. 装修工程的实施内容要求有如下内容。
(1)装饰装修工程的实施期限。(2)允许施工的时间。(3)废弃物的清运与处置。(4)住宅外立面设施及防盗窗的安装要求。(5)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6)管理服务费用。(7)违约责任。
3. 管理档案包括如下内容。
(1)业主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业等基本信息。(2)每次监督检查的记录、违反装修情况记录,整改记录。(3)业主办理的各种协议、申请、反映的情况的记录。
4. 在现场装修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装修单位要指定一名防火安全责任人,负责现场的施工的消防安全。(2)业主装修的装饰材料符合防火要求。(3)根据施工现场的面积大小、现场要配备灭火器。(4)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严禁使用煤气。(5)在装修施工中,用电、动火施工、焊接是一个重要管理内容,必须符合政府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临时动火应提前向物业公司申报,并填写申报表,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才能施工。(6)装修时间也要明确:一般装修时间为上午8:00~12:00,下午2:00~6:00,个别情况可延长到下午8:00;休息日原则上允许施工,但不得发出有噪音和散发刺激性气味的作业。重大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一般不允许施工。(7)物业公司可以事先找好或告知业主那里有防治白蚁单位,为业主装修做好防白蚁的处理做好服务。
(六)结束语
物业公司的装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需要动员全体员工努力和广大业主的配合才能做好。只要物业公司本着对广大业主负责的态度,禀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心为广大业主着想,维护业主的公共利益,相信广大业主还是会理解和支持物业公司的管理工作,也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物业公司深入调查,充分掌握小区业主的装修情况,科学制定管理和预防措施,在管理过程中密切配合,相互协作,认真负责,以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广大业主的配合,相信小区大规模集中装修管理是能管理好的。
摘要:物业装修在物业管理运作流程中是最容易发生纠纷的环节, 矛盾最突出, 最能检验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小区业主房屋的装修存在的三个特点, 提出了从四个方面去进行管理的对策, 帮助物业管理企业做好装修的各方面工作。
关键词:业主,物业企业,装修管理,违规装修
参考文献
[1]刘增田.助理物业管理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建设部令第110号,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6
1 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标准及测试方法
1.1 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标准
风电场的电能质量问题长期以来参考电能质量通用标准,主要包括GB/T 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24337《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等。国网公司相继发布了专门针对风电场的相关标准Q/GDW 392—2009《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提出了风电场接入电网测试的具体项目,如:无功功率、电能质量等。Q/GDW 630—2011《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是关于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的专用标准,旨在规范和统一风电场功率调节和电能质量测试的方法和程序,通过现场测试风电场的功率调节特性和电能质量,确保系统安全可靠供电并满足电网的电能质量要求。目前,开展的大规模集中并网的风电场电能质量现场测试主要依据该规程[3,4]。
1.2 风电场无功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方法
按照Q/GDW 630—2011《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要求,标准适用对象为国网范围内通过110(66)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接入电网的装机容量大于40 MW的风电场;规定了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的基本要求,测试项目、测试设备、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的评价。结合标准要求,具体测试方法如下。
测试流程:在风电场并网点采集三相电流、三相电压,采样频率为10.24 k Hz。测试期间风电场风机投入率在95%以上,风机无检修和维护。测试周期为3天。
无功调节能力测试方法:风电场按照并网点电压恒定方式运行,在风电场输出功率0至额定功率80%,以额定功率10%为区间,每区间至少收集10个1 min数据系列。
电能质量测试方法:风电场停运时,测量24 h的并网点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各次谐波电压。风电场正常运行,输出功率从0到额定功率的100%,以10%的额定功率为区间,每个功率区间、每相至少收集风电场并网点5个10 min时间序列瞬时电流测量值和瞬时电压测量值。
1.3 风电场无功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仪器
市场现有测试仪器,如FLUK等在测试方面均可以达到标准要求:数据采集系统用来采集、存储和计算测试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其中三相电压、三相电流通道采样频率不低于5 k Hz,分辨率不低于12 bit。同时在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较为方便。但因采用的测试仪器均为通用仪器,在数据处理方面需要依靠手动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项目多(背景电压谐波、闪变、谐波、间谐波等),工作量巨大,且容易出差错,具体1座风电场的测试数据分析需要1人3天时间。在大规模集中并网的电网,开展风电场无功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工作量巨大,工作效率较低,建议开发数据自动统计分析软件实现数据分析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2 风电场电能质量数据自动分析软件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文中设计并开发了与较常用的仪器Fluck1760相匹配的数据自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对仪器测量数据按照《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Q/GDW 630—2011)要求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可以自动生成测试报告,大大提高了风电场无功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现场测试工作的效率[5,6]。
2.1 总体设计思路
图1为软件的总体设计思路流程图,首先从数据模板中确定各变量,然后通过搜索功率区间,标定数据点的基准时间,最后按照对应的时间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 数据格式分析及接口实现
2.2.1 国网公司标准要求测试报告格式
按照国网公司《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Q/GDW 630—2011)中对测试报告格式的要求,在测试报告中应包括:出风电场无功功率、有功功率相对于并网点电压的变化曲线,风电场单独引起的长时间闪变值,背景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和各次谐波电压,以及风电场引起的谐波电流、电流总畸变率和间谐波电压的最大值。
2.2.2 仪器设备测试数据格式分析
目前,市场主流的便携式电能质量测试工具以Fluck1760最为典型,基于现场测试仪器的实际情况,选择Fluck1760对风电场进行现场电能质量的测试,为了适应国网公司的新标准要求,并特定分析Fluck1760的数据导出格式,以实现开发的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系统Fluck1760建立无缝接口。
3 风电场电能质量数据自动分析软件开发
3.1 软件开发环境
文中采用目前最流行的Windows平台应用程序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Visual Studio(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环境),系统框架设计采用NET Framework4.0。
3.2 软件界面
软件界面分为基本参数设置、软件功能选择和结果显示三个部分,图2为软件主界面。
3.2.1 基本参数设置
基本参数设置包括:风电场额定功率(MW)、风电场测试工况最大输出功率(MW)、风电场背景功率比例(%)。风电场背景功率比例(%)是为区分风电场并网发电风机占总容量的比例,视为风电场运行电网的背景工况。
3.2.2 软件功能选择
软件功能选择包括:数据通道选择、数据文件选择、计算功能及方式选择等模块,主要用来实现数据通道、数据文件、报告生成和功能复位等功能。
3.2.3 结果输出
该系统按照不同的要求,对10 min数据和1 min数据进行10%功率分段计算和统计。在显示区可以看到功率区间0~10%,10%~20%,…,90%~100%及各功率段下对应的采集数据个数,用来检验软件统计数据源是否有效。
3.3 系统功能
3.3.1 原始数据获取
原始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无功功率调节能力数据源和电能质量测试数据源。其中无功功率数据源要求:风电场按照并网点电压恒定方式运行,在风电场输出功率0至额定功率80%,以额定功率10%为区间,每区间至少收集10个1 min数据系列。电能质量测试数据源要求:在风电场停运时,测量24 h的并网点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各次谐波电压。风电场正常运行,输出功率从0到额定功率的100%,以10%的额定功率为区间,每个功率区间、每相至少收集风电场并网点5个10 min时间序列瞬时电流测量值和瞬时电压测量值。
3.3.2 数据自动统计分析及报告自动生成
选取合适数据源后,可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要求的格式自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生成数据报告。
4 测试案例
4.1 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
以甘肃河西地区某风电场为例对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验证,该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201 MW,采用FD82B风电机型,共134台;风电场通过SFPZ10-240000/330有载调压变压器由35 k V升压到330 k V。
采用Fluck1760作为测试设备,在风电场并网点采集三相电流、三相电压,采样频率为10.24 k Hz。测试期间风电场风机投入率在95%以上,风机无检修和维护。测试周期为3天。测试项目包括:测量无功调节能力测试,即风电场按照并网点电压恒定方式运行,在风电场输出功率0至额定功率80%,以额定功率10%为区间,每区间至少收集10个1 min数据系列。电能质量测试,即在风电场停运时,测量24 h的并网点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各次谐波电压。风电场正常运行,输出功率从0到额定功率的100%,以10%的额定功率为区间,每个功率区间、每相至少收集风电场并网点5个10 min时间序列瞬时电流测量值和瞬时电压测量值。
4.2 测试数据处理
通过导出Fluck1760得到的现场测量数据,选择无功功率调节能力数据源,可以很容易自动生成满足Q/GDW 630—2011《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标准要求的风电场无功调节能力分析报告;选择电能质量数据源,对风电场长时闪变、背景谐波电压、谐波电流、间谐波电压测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很容易得到满足Q/GDW 630—2011《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要求的风电场电能质量分析报告。从上面可以看出,文中设计的系统大大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数据处理的效率[7,8]。
5 结语
针对大规模集中并网地区电能质量测试的标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Q/GDW 630—2011《风电场功率调节能力和电能质量测试规程》在现场测试工作中的应用;同时设计一种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数据自动分析系统,在满足测试要求的条件下,有效提升了现场测试工作效率和测试数据分析的质量,为提高电能质量领域的数据分析效率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涛,王伟胜,戴慧珠,等.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J].电网技术,2003,27(12):62-70.
[2]赵海翔,张义斌,陈默子.用于计算风电机组并网运行引起全电网电压波动的电流源等效法[J].电网技术,2004,28(19):77-80.
[3]赵刚,施围,林海雪.闪变值计算方法的研究[J].电网技术,2001,25(11):15-18.
[4]赵海翔,陈默子,戴慧珠.闪变值离散化计算的误差分析及其应用[J].电网技术,2004,28(13):84-87.
[5]雷亚洲,GORDON Lightbody.国外风力发电导则及动态模型简介[J].电网技术,2005,29(12):27-32.
[6]马玉龙,刘连光,张建华,等.IEC闪变测量原理的数字化实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11):92-95.
[7]陈树勇,戴慧珠,白晓民,等.风电场的发电可靠性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3):26-28.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7
1 实施集中育秧, 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
集中育秧是水稻育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 通过“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育秧方式、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机械匀播、统一秧田管理、统一秧苗供应”等措施, 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户户要育秧、家家忙管理、技术不到位、秧苗不健壮”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培育水稻壮秧, 还可节约育秧成本、提高育秧效率, 有利于加快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的进程。
2 实施集中育秧, 组织管理要进一步加强
集中育秧是上级农业部门支持的重点, 也是今后水稻生产的发展方向, 在实施集中育秧的过程中, 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严格把控育秧物资采购的程序和质量, 对集中育秧的组织和个人要有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 育秧组织和个人也要认真学习领会集中育秧的技术, 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培育出标准化的壮秧, 以实现育秧组织持续发展、水稻生产持续增效、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3 实施集中育秧, 技术操作要精益求精
机械化插秧是一项省工、省力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 在水稻生产实践中, 得到了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但在应用过程中, 研究人员也发现机插秧技术, 尤其是育秧技术对农事操作要求特别严格,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 甚至造成彻底失败, 播种密度过大、秧苗素质不高、超龄移栽、单位面积栽插的穴数不足、每穴苗数偏多且不够均匀、栽后缓苗期长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是制约机插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根据实施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示范推广”的体会及近几年的实践, 研究人员认为在机插水稻集中育秧阶段需把握好以下11个技术环节。
3.1 品种选择
根据前茬作物种类及腾茬时间, 选择生育期适中、增产潜力大、抗性好的水稻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目前, 本地小麦茬机插水稻仍然应坚持以连粳7号为主。
3.2 秧盘选择
在机插秧试验、示范阶段, 本地主要以双膜育秧为主, 近年来主要以塑料软盘为主, 占80%左右, 塑料硬盘育秧占20%左右。就其育秧效果来看, 塑料硬盘育秧的秧块整齐、规整, 栽插效果好, 基本不需要补秧, 但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 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1]。
3.3 营养土配制
目前, 本地以水稻田土拌壮秧剂制成营养土育秧的为主, 约占70%;以旱田土拌壮秧剂制成营养土育秧的为辅, 约占20%;用基质育秧的占10%左右。从育秧的实际效果来看, 基质育秧的效果较好, 秧苗不容易发生病害, 秧苗素质好, 还便于运输。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主要是基质过于疏松, 保水性能差, 管理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形成青枯死苗。从2016年的实践来看, 用基质作为底层土, 用旱田细土作为盖土, 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
3.4 播期的确定
水稻的播期原则上是根据其品种特性、栽培制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确定。本地以一年两熟 (水稻和小麦) 为主, 季节紧张。每年稻茬小麦的成熟期一般在6月10—15日, 水稻机插时间一般在6月20—25日, 有的甚至更迟。机插水稻的播期以5月25—30日较多, 按照正常的播量、正常的肥水管理, 都有不同程度的超秧龄现象。根据试验, 每盘播种量170 g的秧苗在播种后15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出现超龄现象, 播后18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1张[2];每盘播种量150 g的秧苗在播种后18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播后21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2张;每盘播种量120 g的秧苗在播种后21 d起, 基部叶片就开始发黄, 播后25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2张;每盘播种量100 g的秧苗在播种后25 d起, 基部叶片才开始发黄, 播后28 d基部叶片严重发黄, 黄叶达1.1张。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大, 秧龄弹性变小, 其播期应相应推迟, 综合考虑水稻安全齐穗的问题, 应坚持5月底至6月初播种。
3.5 播量的确定
在机插的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缺苗断垄现象, 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 一般机插秧服务组织或个人试图通过增加播种密度来解决这一难题, 以至于近几年机插秧的播种量持续偏高, 本区近3年机插水稻育秧的播种量平均在160 g/盘左右。但根据2015年的试验, 本地小麦茬机插秧的播种量一般应控制在120 g/盘以内, 单机栽插面积较大的、在进一步降低播种量的同时, 还要实行分期播种。不能因为担心栽插时会造成缺苗断垄而片面地增加播种量[3]。
3.6 播种均匀度
播种不匀势必造成秧盘上的秧苗分布不匀, 直接导致栽插不匀, 栽插质量不高, 本田期管理难度加大, 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水稻高产群体。因此, 均匀播种是机插水稻高产群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 机械播种的均匀度高, 秧盘上的秧苗分布均匀, 栽插质量也高, 不容易出现缺苗断垄, 栽后也好管理, 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应大力推广。
3.7 秧龄的确定
近年来, 本地机插水稻的播种量偏高, 加之有些机插秧服务组织或个人不切实际地盲目早播, 致使秧苗超龄现象普遍, 严重的出现“轰苗”, 导致育秧彻底失败。从试验结果来看, 在常年高密度播种的情况下, 秧龄只能控制在15 d左右;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应切实减少播种量, 控制在120 g/盘以下, 秧龄可控制在20 d左右;如果结合肥水控制, 秧龄可延长到25 d左右, 如结合采取化控措施, 秧龄可延长到28 d左右。总体要坚持“宁愿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的原则。同时, 要严格控制单机栽插的作业量, 达到适时移栽、适龄移栽。
3.8 覆盖物的选择
在机插秧示范推广阶段, 播种覆土后主要以地膜覆盖为主, 具有很好的增温、保温、保湿效果, 促进出苗整齐一致。但地膜覆盖也有其缺陷, 即容易出现烧苗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引进了无纺布用于覆盖, 与地膜覆盖的效果相比, 虽然没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但由于本地机插水稻育秧时的温度已稳定在20℃左右, 不会因温度低而影响水稻出苗, 不会出现高温烧苗问题, 其保湿效果也很好, 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缺点是无纺布覆盖的出苗不够整齐, 应改进为播种经暗化出苗后, 再移盘到秧床, 覆盖无纺布, 既达到出苗整齐、又能有效防止高温烧苗, 应大力推广[4]。
3.9 秧田的管理
本地在机插水稻秧田的管理上, 要体现以控水为中心, 合理施用肥料, 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确保培育出标准化的壮秧。
3.9.1 水浆管理。
在播种至揭膜, 保持盘土湿润不发干, 一般情况下不需补水;揭膜应坚持“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推迟揭”的原则, 1叶1心前应保持盘土表层湿润, 晴天中午保持秧沟有平沟水, 早、晚半沟水或无水, 雨后排干水;在秧苗2叶1心至三叶期保持浅水层;三叶期后坚持严格控水, 只要叶片不打卷, 就坚持不补水, 即使补水也不宜大水漫灌, 促进秧苗盘根;移栽前1~2 d, 结合施用送嫁肥, 应适当补水, 以利于搬盘起苗、运苗[5]。
3.9.2 肥料运筹。
用水稻田土育秧的在揭膜后1 d, 应及时施用断奶肥, 一般施用尿素45 kg/hm2左右;用旱田土育秧的在一叶一心期施用断奶肥, 一般施用尿素37.5 kg/hm2左右;用基质育秧的, 可少施或不施断奶肥;在起秧前1~2 d, 施用送嫁肥, 施用量控制在37.5~52.5 kg/hm2, 尽量做到带肥移栽。
3.10 病虫害防治
秧床营养土经过拌和壮秧营养剂、稻种经过药剂处理的, 在秧田期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病害。但为了预防, 在揭膜后应结合防治灰飞虱等喷药1次, 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在麦收前, 坚持每2 d用药防治1次灰飞虱;移栽前, 应集中喷药1次, 做到带药移栽。用水稻田土育秧的如遇秧苗生长不正常、表现出秧苗异常矮化、叶色黄白化、根系发育不正常、白根少、根黄、根短等情况, 要立即用腐植酸类的叶面肥兑水进行“上喷下灌”, 以改善秧苗根系的生长环境, 隔1~2 d再重复1次, 促进秧苗平衡生长。
3.11 秧苗的供应
秧苗供应是集中育秧的最后一个环节, 应制定周密的秧苗供应计划和实施方案, 由专人负责, 精心安排, 确保当天起秧、当天运送到位、当天栽插完毕, 确保不因供秧环节的失误而影响栽插进度和质量。
摘要:介绍了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的一些做法及主要技术环节, 明确了当地水稻的主体品种及机插秧育苗的关键技术要点, 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经验
参考文献
[1]仲伟花.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机科技推广, 2016 (2) :50-51.
[2]李杰, 邓建平, 杨洪建, 等.江苏省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稻米, 2016 (3) :56-59.
[3]李燕, 徐同珊, 李淑芬.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机械化试验示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7) :79-80.
[4]杨洪建.水稻规模化集中育秧技术[J].农家致富, 2015 (9) :28-29.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8
配电自动化(DA)是提升城市配电网调控和运维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2009年,智能电网重启了DA建设,并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以集中模式DA为主流的建设技术路线[1,2,3]加速发展,方向明确。
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已经批准建设或投运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城市有国家电网公司的86座城市和南方电网公司的39座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在运行和管理上,重点突出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网络分析等基本功能的推进,其中配电SCADA功能已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较为突出的有国家电网公司所辖成都、杭州、厦门、北京以及南方电网部分中心或重点城市[4,5,6,7,8,9]。但与此相比,国内DAS中FA功能部署/应用效果却尚未达到设计预期,可投运FA的城市仍不普遍,且其中成功案例更是鲜见报道。DAS中最具特色的FA功能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技术和运用难题较多。现阶段条件下部署FA是否适宜和可行、如何深入研究和提升国内FA应用水平等问题成为今天配电自动化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之一。
为此,针对成都配电网故障特点和应用需求,分析FA成功实例,详述成都FA建设经验、深度应用路线及其效益特征。目前成都配电DAS/SCADA/FA已经通过三年常态运维和实际运用,同步发展且深度实用化,综合效益显著。其成果对于推动国内FA研究和实用化进程,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1 成都 DA 及其 FA 概况
1.1 DA工程
2010年,成都被批准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第二批DA试点城市,技术路线采用集中模式。建设和应用策略采用系统工程思想统筹规划和实施,建用结合,持续发展。几年来,在DA主站、终端、通信、多源支撑系统、辅助设施、一次网架等方面构建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多源系统协同互动机制、常态运用机制和管控体系,取得了深度实用化效益、多方面科技、管理效能提升等显著多赢成果[1,2,8]。2011年10月投运时,规模计有320条10k V馈线、1190个DTU、FTU、TTU配电终端站点,覆盖整个主城区193km2区域。截至2014年底,区域内DA持续发展,计有公网线路逾440条、配电终端站点逾2000个。DAS/SCADA/FA深度实用化,“三遥”终端比例达95.5%。
1.2 FA 技术架构
成都DAS采用配电终端与主站两层架构部署,其中设计的典型集中型FA功能(手拉手环网)原理[10]如图1所示。
中压配用电通信主要采用光纤通信、EPON技术支撑,通信网络按终端设备层、汇聚层和局端3层部署[11],并进一步延伸至县区级区域,统筹形成分层通信组网结构,覆盖整个成都配电网。
1.3 FA 部署
根据城市配电网故障特点和应用急需,成都DA工程建设中,FA与SCADA、技术与管理、应用与运维、配电网调控与配电网检修抢修全过程互动发展。2010年至2011年10月,开展SCADA/FA施工工艺、调试策略,建设与初步试运行等应用技术研究,建用结合;2011年10月至2012年底,DAS进入试运行考核期,实际FA与SCADA应用已进入常态化。
截至2014年底,在实际接入的配电线路中,有348条线路启用了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的FA,占全部FA投运线路总数的79.09%,其余非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的馈线按半自动交互模式部署,当条件成熟,经检验合格后即可转入全自动闭环控制。至今成都DAS已形成大规模全自动闭环、大面积全覆盖控制的FA完整体系。
2 FA 深度应用背景
2.1 电力供需生态状况
成都电网是四川电网最大的负荷中心且主城区负荷集中,供电压力更大。2014年主城区负荷达到392.4万k W,年增长率约6%。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国家及社会重大活动要求更严,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城市电网承载各级党政军机关、科研院所、重要企事业单位及民航、医院、地铁等重要用户供电任务,供电支撑能力和应急管控水平要求高。
特定历史条件下,城市配电网建设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欠账较多。在“万亿级”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下,成都高速发展多年,其间存在较大电力需求缺口,加上配电网支撑技术手段不足,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大。
在电力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多年来城市大量且频繁的改造增添了主城区配电网网络的复杂性,外力破坏事件亦难以避免,配电网故障查找和检修难度很大。
2.2 城区供电规模及其网架特点
截至2014年12月,主城区公用配电网开关站、环网柜、分支箱、柱上开关、分界隔离装置等配电站点逾3000个,其中已经覆盖配电终端的站点2041个,包括开关站(含)环网柜1199个、柱上开关1094台及电缆分支箱108个。架空线路944km,电缆1954km,电缆化率67.4%。主城区配电一次网架由架空线路和电缆网组成,以电缆网为主。公用架空线路主要采用单辐射、多分段单联络和多分段多联络接线方式;公用电缆线路接线方式以单环网为主。其中纯电缆单环网73条,混合线路中手拉手189条、多分段多联络169条,单射线路9条,线路平均联络数2.13。
城区中压公用配电网线路架空全部绝缘化;主干线及较大支线线径240mm2,支线线径120 ~180 mm2;电缆出线线径400 mm2,主干线电缆线径300mm2。柱上开关(断路器)、环网柜开关(主要为负荷开关)合资设备占80%,其中电操机构和辅助接点配件主要采用国内生产配套。
主城区配电网公用线路和专用线路并存,且专用线路占比超过50%,重要用户多,联络关系较复杂。
2.3 运行方式与故障特点
电缆线路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和城市主要干道等区域。架空单辐射线路和电缆单射线路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站点资源有限和负荷密度较低、供电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城郊区域。架空多分段单联络、多分段多联络线路和电缆单环网线路主要集中在府河以内城市核心区和主城区负荷密度较高、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区域。根据成都城市高压电网运行方式要求,正常情况下10k V配电网联络线路采用开环运行方式,开环点为柱上联络开关或联络环网柜开关。负荷转移时,在满足闭环运行条件下,允许短时间闭环运行。合理设置10k V配电网分段和联络开关开合状态,避免线路重载和过负荷运行。双电源开关站10k VⅠ、Ⅱ段母线母联开关断开,两段母线独立运行。
以电缆为主的一次配电网网架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运行风险,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主城区。可能引起配电网故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城市施工破坏、小动物损毁事件、配电网设备质量等方面。实际配电网故障具有点多、分散、隐蔽、突发性、季节性等特点。成都城区配电网故障特点见表1。以成都2014年1~8月主城区为例,配电网故障及其原因统计见表2.
2.4 配电网故障应急处置
2011年以前,配电网故障与应急处理效率更看重一线班组对网络和设备的熟练程度和处理配电网故障经验积累的多寡,属于全人工运行维护模式。据2010年上半年统计,调控值班员从发现故障到恢复送电全过程时间平均6~7h,其中运维人员巡线查找故障占据停电时间约42.9%;故障修复处理占据停电时间约42.9%;隔离、恢复供电操作占据停电时间约14.3%。而故障查找时间中,当城市交通不畅情况下,人工“查找故障时间“实际更长。
综上,成都城市配电网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城市发展生态多样、配电网改造和新建频繁、多方发展需求强烈,用户设备故障、城市建设等非稳定性因素对城区配电网安全运行影响大,运行方式多变等实情共同构成城市配电网主要特征,配电网调控和运维检修抢修任务十分艰巨。这也部分反映出目前国内城市发展与电力供应能力的一般特征。
因此,成都对建设和运用DAS/SCADA/FA具有多层次客观需求,在智能电网和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积聚内在动力,必要性强,而作为DA的主动实践者和推动者,也适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3 深度应用 FA
3.1 DAS 实用化基础
三年来,在193km2主城区,持续、常态运用DAS各项功能,调控中心实际总遥控 / 成功次数超过8000次,DAS支撑处理配电网设备缺陷、运行方式倒换、故障处理与现场抢修等相关操作三万余次。遥控成功率和使用率、运行指标和实际成效高度相容。DAS/SCADA的深度实用化展示了基础功能的完备性和运用价值。它不仅奠定了具有多源特征的FA数据支撑基础,为其提供了稳定的运行平台,更为通往半自动交互模式FA、全自动闭环控制模式FA以及实用化FA三大应用目标提供了先决条件。
3.2 深度应用 FA
从2011年10月运用至今,FA投运馈线条数稳步增长,常态投运FA馈线总量一直保持在95% 以上,成为快速处理成都城区配电网故障的关键手段。在策略上,除了全自动和半自动交互两种FA模式之外,部署了自动转换模式的策略,即允许全自动模式FA在执行过程中因故自动暂停并转换为半自动交互模式继续执行,使全闭环自动控制模式的执行符合FA运用特点和实际操作特点。
截至2014年底,FA共启动612次,成功启动并执行600次,FA成功率达到98.04%,其中全自动闭环控制的FA正确动作并执行318次,成功率100%。进一步地,从FA执行过程的通畅水平来划分,全自动FA又由两部分组成:1从故障信息采集研判、正确定位、故障区域隔离、直至恢复无故障区域供电全流程一次性贯通的FA,完成125次;2在执行过程中因故转而由交互模式继续执行完成的FA,完成193次。全自动闭环控制的FA平均用时约50s,最快30s。FA极大缓解了电网供需压力,抢修效率和对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几年来FA实用化总览见表3。
其中,2011年主要围绕FA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展开,包括性能测试、误启动边界控制、多点故障处理等策略完善、提高多源支撑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进一步积累运用经验等;FA启动后不能或不具备执行条件的情况主要包括策略不完善、DAS功能缺陷、过程策略错误等情况。
3.3 应用记录与分析
DAS在主站、通信和终端运维3条线上布施完善的技术体系、严格运维支持,奠定了坚实的FA运用基础。FA实用化应用核心思想和特色之一是倡导客观需求,主动运用。配电网调控班作为FA主要应用主体和主驱动力,配电工区检修和抢修班组作为应用主体之一配合驱动。日常运用中,除了做好电网调控、快速处理故障之外,FA应用记录和分析必不可少,包括以下两方面:
1)FA动作记录。体现执行情况和应用细节,包括FA模式、启动(启动 / 误启动)、故障前运行方式描述、执行不正确情况以及故障后运行方式等。
2)FA全自动闭环控制成功案例分析报告。调控值班员对全自动闭环控制案例进行分析,梳理执行情况,如“X年X月X日X线路905开关FA全自动动作情况报告”。其中包含线路基本情况、运行方式、FA策略以及实际情况分析4个部分。
应用记录与分析资料为提升DAS性能、验证和改进FA执行策略、提高FA成功率提供依据,方便查询和培训。常态运用和严谨自控,城区配电网故障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4常态维护与提升
首先,与配电自动化相关支撑系统或数据源端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PMS)、地理信息系统(GI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均围绕DAS/SCADA/FA应用需要进行常态维护,保证数据精确性、实时性、完整性。配电终端与DAS和EMS两大主站FA体系应用匹配,如时钟对时、数据相容性处理策略等。
其次,随着FA接入规模的增量调整,DAS主站对FA功能的技术性维护和性能提升也持续、适时发展,FA上、下线运用记录清楚。调控、主站自动化和配网终端专业在FA运行管控上既独立又相互配合,交接严格,记录明晰。至今FA策略已覆盖成都城区配电网各运行方式且仍跟踪新的可能的方式变化,使新策略与之衔接,升级有序。
4 FA 效益及其特征
4.1 实用价值与综合效益
成都FA深度应用,效益突出,展现了DA试点工程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前景,也体现了FA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存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解决了之前主要依靠人工处置配电网故障效率低的问题。对配电网故障处置操作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都能提供较为详实的数据分析档案,为事故分析和抢修提供了依据。
2)大规模全闭环自动控制FA及其实用化,成就FA复杂策略和工程应用创新实践。为FA应用积累了运行经验,对DAS的认知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突破了FA未能真实大规模实践和应用的瓶颈,进一步推动DAS整体实用化和技术进步。如终端故障信息采集处理策略与主站信息处理机制匹配,DAS主站与EMS数据交换,电网资源新投异动与其图模数据同步变更应用技术等。
3)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以DA体系、抢修指挥体系及其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实用化为中心,构建和推动包括PMS、GIS、DAS、抢修指挥平台、用电信息采集、营销管理系统(CIS)等在内的多源系统的发展,实践智能电网互操作及其多源系统运行协同、业务支撑互动、信息资源共享的理念,为前期DA试点工程建设和DAS/SCADA/FA常态深度实用化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后续其他相关系统工程或新目标提供服务,包括配电网抢修指挥新机制、营配信息融合、低电压治理、专项中低压配电网建模整治等。
4)加快了配电网调控和运维管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规范意识的建立。从启动DA建设开始即同步开展运用机制建设和规范规则编制,部署相互促进的实施策略。而过程档案的建立和应用经验积累又为后续FA策略的逐步完善提供了宝贵资料。
5)管理效益得到充分释放。体现在配电网调控与运行方式、配电抢修效能的显著提升[4],在不同管理体系和专业之间架起了沟通互动的技术和业务交流桥梁,推动大运行和大检修两大应用主体在实用化方向合力推进。FA使传统配电网抢修由“10k V开关跳闸、通知现场、现场巡线、汇报调度、调控指挥现场处理”模式,优化为“10k V开关跳闸、FA自动分析并按策略处理、调控指挥现场处理”模式。简化流程图如图2所示,效益优势提升较大。
6)提高可靠性及经济效益。为便于计算FA真实效益和简化计算方法,在成功的FA案例中,随机对10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汇总,见表4。其中,传统模式采用现场处理方式,故障前负荷实际等于故障后损失的负荷,而通过FA快速对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相当于挽回了6~7h的供电负荷与电量损失;FA模式与传统模式用于故障区域抢修的时间可视为相同(3h),但与传统处理相比却节省(挽回)了用于现场故障查找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操作的时间3~4h,以及相应的负荷与电量损失;二者相加可以得到FA作用下挽回的总的电量损失(k Wh)值。
4.2 类比效益
FA的整个流程虽然是通过遥控来执行的,与实施同等量非FA的单纯遥控相比,在遥控数量上可以视为相当,但FA却大大提高了故障处理速度,效率高。与传统手段相比,FA处置配电网故障的时间按数量级大大缩短,挽回的负荷与电量损失巨大。产生的效益直接贡献于供电可靠性与供电服务水平的提高,贡献于电网运行效率提高和电量计费效益的增加,以及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见4.1及表4。
以10次典型成功FA为例:总负荷损失平均减少( 挽回)47.88%,FA产生的电量效益共计38300.97k Wh;600次成功FA类比产生的总电量效益可以达到2298058k Wh,按当地售电均价0.70289元 /k Wh计算,其FA产生的直接电费效益达到了161.52万元。按照文献 [12] 对沿海某城市用户停电损失47.28元 /k Wh估算,取30~47元 /k Wh效益计,则FA已经从这里为社会贡献了6894~10800万元经济效益。若全国广泛共享FA技术并发挥作用,挽回的因电网故障带来的损失效益更是不可限量。连带的效益还在于节省了供电公司大量的直接和其他间接耗费,如车辆往返耗费、无谓的人工出勤成本费等。
在提高调控操作效率方面,通过遥控手段处理日常配电网调控事务,提高工作效率;利用FA能够达到快速处置故障的目的,效率提高更显著,同时还从技术上保障了值班员调控操作的安全性,几年来配电网调控安全操作一直保持100%。按平均每次FA需遥控3个开关计算,正确动作600次则减少了1800次人工到现场进行的实际操作工作量。以2014年FA全自动贯通175次为例,FA的介入,还减少了调控值班人员21.37% 的遥控操作量,这样,调控人员可以将精力更多地用于常规遥控和其他监控业务中。FA提升了配电网安全调度水平及配电网运行管理效率,极大地缩短了用户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电网调度控制、生产运维和客户抢修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语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 篇9
ITV最大的优点是看电视不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ITV独有的、最核心的回看和点播功能, 是相比于传统电视最大的优势之一。比如:下班晚了, 或者孩子要学习, 或者节目播出得太晚, 以至于某个电视节目无法按时收看, 就可以利用ITV的回看功能在方便的时候再看。再比如看到某个电视剧, 但看不全集数, 可能看到后面没看到前面, 也可以利用ITV的点播功能连续收看, 方便实用。
用ITV在看电视直播节目的时候可以随时倒退过去重新看, 这个功能叫做时移, 很有用, 例如看球赛有一个进球想重新看一遍, 或者看电视时有几分钟您走开了, 回来想补看上, 只要使用ITV的时移功能, 随时可以倒回去重看, 像DVD一样方便。
ITV业务能根据用户的选择提供内容广泛的多媒体服务。只需利用机顶盒, 用户在电视机前按动遥控器, 就可以通过宽带网络进行影视节目点播、电视交互、信息查询等操作, 甚至实现家庭购物、远程医疗、电视教育、旅游指南、订票预约、电子函件、股票交易等各种增值服务。
【规模集中供热论文】推荐阅读:
规模风险论文07-18
办学规模论文07-12
城市规模体系论文10-15
本土需求规模论文10-19
大规模种植论文07-25
国债规模国债市场论文10-26
大规模分布式论文09-15
解析国债规模指标研究论文05-17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论文07-21
集中热力网供热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