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规模论文

2024-07-12

办学规模论文(共6篇)

办学规模论文 篇1

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涉及办学成本、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问题日益成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 办学成本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从高校教育成本与经济规模的相关趋势分析中, 发现高校的规模与成本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即高校存在着最优办学经济规模和临界办学规模, 也就是说规模影响成本大小, 从而成为影响办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大部分教育效益的识别和衡量还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难题, 以及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的政府观点或社会观点, 对高校办学效益的研究一般通过标准生均成本的最小化或追求财务平衡来间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某省属高校为例采用CVP模型对此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

一、高校办学成本的分类

高校办学成本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 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 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支出的各种费用。为了适应不同的管理需要, 可以将高校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成本受益对象可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等。而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规定, 并考虑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以及便于操作和使用, 高校办学成本按发生领域可分为以下七个费用要素:

(1) 人员支出。主要包括教职工薪金、社会保障缴费和其他人员支出。

(2) 学生事务支出。主要包括奖助学金、困难补助, 招生费、就业费、军训费等。

(3) 教学事务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支出。主要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业务费、重点学科建设费、教学差旅费、师资培训费、资料讲义印刷费等等。

(4) 公用支出。可分为公务费和业务费。

(5) 固定资产折旧。对资本性支出 (包括资本化利息支出) 进行分摊, 即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高等教育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6) 科研费用。把科研费用在教育事业支出中列支的部分计入教育成本。

(7) 离退休人员费用。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的规定, 离退休人员费用只计算由学校负担的部分, 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

二、办学成本及规模分析的相关问题

(一) 标准生人数的测算

因各类学生耗费的教育资源成本不同, 高校需根据教育成本对各类学生赋予一定的权数, 将各类学生的自然人数折算为标准学生人数。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以下简称《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的相关规定: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 (高职) 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 (业余) 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二) 办学成本测算的原则

为保证高校办学成本测算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相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生均标准成本的测算范围与培养受教育者发生的费用要密切相关, 而与高校教育活动无关、不能由受教育者承担的费用, 就不能纳入测算范围。如:灾害损失、事故、校办产业支出等非办学费用支出均不能纳入生均标准成本的测算范围。

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三) 办学成本核算期间和周期的选择

按理想的模式, 办学成本应以学年或学期为核算期间, 成本核算周期应与学制相同。考虑到目前的高校会计核算现状和取数难度以及我们研究的角度是高校的办学成本, 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间选定为公历年度, 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成本核算期间为1年, 即以各年级学生1年的成本代表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高校办学成本及规模分析实例

根据规模经济含义的诠释:一是单位教育成本随着教育产品产出量的增加而下降, 这就是高校办学的规模经济;二是单位教育成本随着教育产品产出量的增加而上升, 这是高校办学规模的不经济。高校办学的规模经济是指因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单位教育服务产品成本的下降。下面以某高校2011年数据资料为例, 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计算学校的临界办学规模。在高校中, “量”为学生人数, “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 “利”为事业结余。把学生个体作为办学规模的研究对象, 分析单个学生的生均办学成本与在校生规模的关系, 提出符合规模经济的合理办学规模与学校最佳办学规模。

(一) 标准生均成本的测算

资料1:截至2011年底, 该高校共有普通本科学生11141名, 硕士生1424名, 博士生27名, 留学生116名, 成人脱产学生120名, 函授学生4465名, 夜大学生1145名。

根据前文,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 (高职) 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 (业余) 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计算得出折合在校生数为14589人。

资料2:该高校2011年度的教育经费各项目支出如表1所示:

根据折合在校生数, 计算标准生均办学成本为17, 458.36元/人。

(二) 根据本-量-利模型测算临界办学规模

在学校是否增加招生规模的决策中, 如果固定成本不变, 假如生源充足, 则取决于增加的招生规模数能否带来贡献毛益。只要增加的招生规模数能带来贡献毛益, 补偿部分固定成本, 则增加招生决策就是可行的。这时, 就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 假设目标利润“利”为零时, 预测办学规模的盈亏临界点 (或保本点) , 即确定最低的在校学生人数。

本-量-利模型:

利润=收入总额- (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业务量×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总额。

即:P=N (p-b) -G

其中:P为目标利润 (事业结余) , N为折合标准在校生数, p为单价 (生均教育事业变动收入) , b为生均变动成本, G为固定成本总额, 是抵减固定收入后的净值。

1. 计算生均教育事业变动收入

资料3:该高校2011年度的教育事业收入如表2、表3所示。由于高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中有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拨款, 所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 假定把教育事业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随学生人数变化的变动收入两部分。

在表2中, 学杂费收入是教育事业中的变动收入。

根据表3, 按生均的财政拨款数也是教育事业中的变动收入。所以,

生均教育事业变动收入p= (按生均的财政拨款+学杂费收入) ÷折合标准在校生数

固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教育事业变动收入=24.45- (0.86+9.37) =14.22千万元。

2. 计算生均变动成本

根据前文所述, 变动成本是随着学生数量增减变动, 其总额将发生相应的正比例变动而单位变动成本保持不变的成本。为便于简化计算, 我们只把以下教育经费支出项目确认为变动成本。

资料4:该高校2011年度的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项目中变动成本项目如表4所示:

生均变动成本b=总变动成本÷折合标准在校生数, 经计算b≈1, 200.00元/人。

所以, 单位边际贡献=p-b=7, 012.13-1, 200.00=5, 812.13元。

3. 计算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教育事业经费变动部分支出-固定收入。所以,

固定成本G=25.47-1.75-14.22=9.5千万元

4. 确定盈亏平衡点 (临界办学规模)

盈亏平衡点是学生数达到某一点时, 其教育事业经费收入正好与教育事业经费支出相等, 这时高校经营不盈不亏, 若要获利, 必须超过盈亏平衡点, 扩大在校生数。根据上述数据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计算结果说明:学校的在校生规模盈亏临界点为16345人只有超过盈亏临界点才能获得收益;在盈亏临界点上, 只能获得边际贡献总额9.5千万元, 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 不盈不亏。

四、结语

在前文有关办学成本及办学规模的分析中, 有以下因素影响了指标的计算:

1.成本按性态进行分类是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实务中如何准确界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对于高校事业单位会计来讲, 没有成本核算的数据基础。同时混合成本项目也由于无法取得相关数据而采用数学方法进行分解。这样, 固定成本和生均变动成本的准确性有待科学分析。

2.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杂费收入, 但在财政拨款中有哪些是根据学生人数拨的, 在目前准确界定还比较困难, 这影响了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的准确性。

由于生均教育事业收入和生均变动成本的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生均边际贡献, 从而影响到办学最低规模 (即盈亏平衡点) 。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 发改价格[2005]1008号.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教发[2004]2号.

[3] (美) 简R.威廉姆斯, 苏珊F.哈卡, 马克S.贝特纳著, 冯正权等译, 《会计学:企业决策的基础》 (第13版)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4]陈敬良, 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透视[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办学规模论文 篇2

华坪县政协主席—雷玉菊

尊敬的罗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市政协常委:

整合并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创办集中办学模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当前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学生接受教育不均衡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华坪县政协于2011年1月对全县“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4月底对华坪县中小学集中办学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根据市政协常委会的安排,刚才听了市教育局的汇报和市政协xxx委关于丽江市民族贫困地区集中办学情况的汇报和调研报告。我就华坪县集中办学情况作个简要发言,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华坪县中小学基本情况及集中办学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华坪县现有初级中学9所,在校生6090人,教职工530人;农村小学校79所,在校学生12631人,教职工1057人。

(二)集中办学现状

华坪自2003年开展中小学规模集中办学以来,共争取中央排危资金2434.8万元,省级1012万元,市级299万元,县级配套投入7588万元,排除中小学危房74275㎡,新建中小学校舍137618㎡,并以此为契机对全县中小学小点进行了-1-

适度撤并,并在巩固入学率、降低辍学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历经7年,共撤并中小学校点192所,目前,全县初级中学已由2003年的13所撤并为9所,小学从2003年的259所撤并为79所。计划在今年9月将兴泉镇、石龙坝乡、通达乡中学集中到荣将集中办学,下一步华坪县拟将永兴、船房、新庄三所中学并入中心中学和县民族中学集中办学,撤并后,华坪将仅保留3所初级中学。

二、规模集中办学的共识及成效

华坪规模集中办学改变了一师一校、点多面广、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教育教学硬件、师资利用率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没有出现影响适龄儿童的入学、学生辍学等现象,还打造了像永兴民族小学、通达丁王民族小学、中心楠木完小等一批寄宿制、勤工俭学的示范学校。

通过调研、视察和座谈走访,各方面人士对华坪县已经进行的小学集中办学的成效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即将进行的部分中学集中办学的前景作了较积极的估价,对全县中小学教育集中办学形成了很好的共识。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通过规模集中办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合理布局,逐步缩小了城乡、山区和坝区学校的差距,让学生享受了相对平等的教育资源,接受了同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机会。

(二)有利于教师安心工作和规范学校管理。规模集中办学,不仅是校点的撤并,学生的集中,而且自然地解决了

很多教师想从山区调往坝区,从坝区调往城镇的需求,同时增加了教师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的机会,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相对改善,身心健康、家庭团结和睦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推动了学校管理模式走向现代管理模式。

(三)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实行集中办学后,办学规模扩大,投资相对集中,发展有规划、投入有重点,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钻研业务,专业水平将会得到提高,教学质量将会得到提升;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整合,音体美等课程全面落实,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观念等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减轻家长监管负担,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规模集中办学后,每周一至周五均由学校负责孩子衣食住行、功课辅导、安全、卫生等,大大地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监管负担,而且还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方面,由于学生数量增加,部分校舍和活动场地显得窄小,学校环境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后勤、医疗、安全管理人员配备跟不上,教师既要做好教学工作,又要承担保育员、炊事员和安全护理员的工作责任,感到压力很大。

二是学生方面,由于离家远要在学校食宿,虽然国家每月对寄宿生都有一定补助,但经济困难的家庭还是感到压力较大,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带来了学习上的顾虑,由于离家远,周末、节假日往返学校的交通费开支

增大,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困难家庭学生辍学。

三是家长反映,除了经济开支增大以外,对低龄子女住校就读很不放心,对小孩从家里到学校往返途中的安全感到担忧。

四、建议及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作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根据国家、省关于均衡教育发展政策的要求和华坪县教育实际,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规模集中办学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工作,妥善处理好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促进规模集中办学工作健康发展。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会同各乡镇、财政和相关部门,共同就家庭比较贫困,上学又比较远的学生数量,做一个准确统计,建议政府对这类学生提高财政对其生活困难的补助标准、适当补助交通费用,确保贫困山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进得来、留得住、学习得好。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好捐资助学工作,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另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有条件支持子女上学读书,通过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学生家庭支持一点,学校通过勤工俭学帮补一点,齐心协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三)对规模相对较大,学生较多的学校,优先考虑解决保育员、安保人员、炊事员、校医不足的问题。对其他学校根据条件逐步给予解决,解除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四)切实加强各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积极解决部分学校食堂开办难的问题,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让学生吃得放心,学得安心。

(五)强化师资,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一要创新补充机制,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二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三要创新培训机制,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力度。

(六)合理利用好因校点撤并后闲臵的学校校舍,避免因管理不善或处臵不当,导致国有资产的毁损和流失。

(七)对新建校舍要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质量监督管理要求把好质量关,确保校舍工程不出质量问题。

办学规模论文 篇3

这对于非211工程学校绝对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因为在这一新形势下,教育经费的拨付已经打破了“门第”之别,只要学校能够争办几个过硬的一流专业或项目,便可得到教育经费的支持, 入选首批“2011计划”的河南农业大学就是较好的例证。而以前这些经费全都流入了211工程学校的学科专业,即使该校的某些专业不具备任何优势, 甚至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学校在争办一流专业的时候,必然会举全校之力,力保几个本校的优势学科。

而在我们这类传统的理工科院校,由于建校传统、学科基础,甚至领导所学专业等多方面原因, 造成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科实力与理工学科的学科实力存在一些差别。学校势必会优先考虑理工类专业,此时经管类专业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获得发展,如何不陷入“丢车保帅”的尴尬境地,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而影响学科专业发展的因素,无非是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规模两类[2]。 教师的科研水平这一因素比较容易理解和衡量,教学质量的衡量就较为困难,但最终都会体现在办学规模上[3]。本文试图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经管专业办学规模的一些具体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鉴于教育数据获取的难度,本文的教育数据来自我校经管类学科的各个专业的数据,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截面为各个学院,分为:经管(1)、理学院(2)、体育(3)三个截面。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理学院所开设的计算专业和体育学院开设的社会体育管理专业,实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的学位是管理学学士学位。由于我校没有统计2009年之前的数据,所以数据时间窗口为2009年-2013年。

(二)指标选取

招生人数(zs):招生人数作为整个实证研究的因变量,原因分三个级次体现:首先它可以直接反映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数量;其次可以反映社会对本校专业的需求情况,如果社会对该校某专业有着较大的用人需求,最终会体现在该校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上;最后,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过硬,学生工作后得到用人单位认可,那么最终也会体现在招生人数上。

就业率(jy):这是考评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普通高校里,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如果不达标,否则专业停招。

四级通过率(sj):对于本科生教育来说, 该指标曾经与毕业证挂钩,目前也是公务员招考、国企招人,甚至大城市落户口的重要衡量指标。

考研率(ky):对于本科生教学成果的衡量来说,该指标在本科办学评估体系中的权重较大,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用考研率来衡量各专业教学质量,已经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而且考研人数也算入到就业人数,即就业人数=实际工作人数+ 考研人数。

毕业人数(by):该指标在模型中是一个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各专业历史招生情况,同时毕业人数少于当年的招生人数,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教学管理情况。

(三)模型设计与结构分析

(1)由于考研需要考英语科目,所以我们提出假设1:四级通过率应该与考研率正相关,建立第一个模型方程:

(2)由于英语四级是考公务员、入职大型国企、迁入城市户口的重要因素,而且高校计算就业率时考研算作就业,所以提出假设2: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与就业率正相关,以此建立第二个模型方程:

(3)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将就业率作为各个高校招生人数的衡量指标,又基于考研率和四级通过率这两个指标的重要性,提出假设3:就业率、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与招生规模正相关,建立第三个模型方程: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通过豪斯曼检验,该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适合[4]。其次,通过对面板数据的组间异方差和截面自相关的检验,发现不同个体的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并且自相关;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且为了使数据类型一致,将招生人数(zs)和毕业人数(by)取对数后引入方程。 模型方程的检验结果见表1。

注:括号内为P值

通过模型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级通过率对考研率的影响显著,并且为正,验证了假设1, 说明四级通过率的提高对考研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模型2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就业率的影响显著,并且为正,验证了假设2,说明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就业率的提高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模型3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假设3没有得到很好的证明。

首先,就业率对招生人数的影响显著,但为负。得出了就业率越高招生人数越受到限制的悖论。归其原因可能是高校统计就业率的时间截止于每年的5月,而6-9月又是企业招聘的旺季, 因此统计的就业率与实际就业率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就出现了名义就业率较高的同时,招生人数减少。但这也充分表明就业率对经管类专业办学规模的重要性。

其次,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对招生规模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只有四级通过率在样本中, 以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其原因是就业率是为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的中介变量1。即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是通过就业率对招生人数起作用,所以模型3中的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均被就业率控制住,所以不是十分显著,并且作用方式不同。

综合三个模型回归结果的分析,得出经管专业办学规模影响因素的系统作用路径,见图1。

三、结论、建议与展望

通过实证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像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这类公认的、标度统一的指标在整个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就业率对办学规模的影响最为直接,但分析其作用机理,其本质是四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指标起到了基本的作用,就业率只起到了中介作用。特别是像四级通过率这样的指标,通过模型3可知,其对招生规模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

因此,传统工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要想在新形势下不被“淘汰出局”,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虽然英语在高考中在近几年会迅速降温, 但高校的学生培养不应该受其影响,对外语的教育不应该放松,甚至还要加大力度,但可以完善外语教育的培养计划,转变教学模式,使外语教育的应用性加强。使本科毕业选择工作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交流,选择读研深造的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的外文学术期刊。

(2)注重培养学生多考取一些社会认可度高、衡量标度统一、评价较为客观的资质证书。 如四、六级证书,托福、雅思成绩,工程造价师, 房地产估价师,会计师等各类证书,以及银行、 期货、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使学生就业时有着过硬的敲门砖。

(3)重视专业的实际应用能性,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经管类知识更新较快,教师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对理论课的教学要尽量与实际结合,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

(4)切实重视实验实践类课程,如会计模拟实验,工厂认识实习等,甚至可以压缩一部分理论课时。基本上所有高校在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里均有这类课程的安排,但多数高校基本上流于形势,工厂认识实习像放羊,手工实验应付了事[5], 甚至不开设综合模拟手工实验,而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十分必要。

(5)脚踏实地地做好基础工作,不要做粉饰业绩的表面文章,教学重点和经费落在培养教师、 提升办学条件的实处。

学校师资情况和办学规模情况汇报 篇4

一、人员概况

1.借出人员10人

代军 教育局 单振营 县二中 葛明 高作中学

李川 高作中学 葛娟淑 王中 李小海 睢宁一中初中 沈小艳 睢城小学 杨艳 南门学校 朱 叶 庆安中学

孙存广 教育局

2.转岗人员 19人

窦月霞、张新红、朱瑞龙(岚山小学)

李杰、王莉莉、魏旭、邵其训、王克亚、孙芹(小)、袁丁、王永超、谢龙、仝浩、夏爱军、吴洁(岚山中学)

张鹏、张秀、王维、赵言飞(高集学校小学部)

3.临退人员1人

葛树群 21年8月退休

4.大病休养人员1人

二、班额及师资

暑期后七年级7个班,八年级6个班,九年级4个班。

若教师(含中层教干,不含教辅)均满工作量(两个班),需配备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各9人,物理需4人,化学需2人,目前我校语文专任教师8人、数学9人、英语10人,物理4人、化学1人。

政治、历史按九年级每周三节,七、八年级每周两节开课,需政治、历史教师各4人,目前我校政治老师3人(王永、吴菊、赵春红,庞灿老师兼课)可考虑周碧云改教政治。

历史老师4人(邱波、仝永、任晓民、刘宜华)。

地理按七年级每周两节,八年级每周三节开课,需教师3人,目前有地理老师3人(韩春宇、王道良、吴计厅)。

生物按七年级每周三节,八年级每周两节开课,需教师3人,目前有生物教师2人(魏然、周杰)

音乐、美术、信息按照七八年级每周一节开课,需专任教师各1人,目前有音乐教师有朱凯、信息教师有刘艳,美术教师有金恒武。

体育按照每周三节,三位体育教师人均周课时17节。

心理健康按每两周一节,需专任教师1人。

其他课程如,校本,综合等无专任教师。去年均由语、数、英教师兼任。

办学规模论文 篇5

1 表现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方面的问题:

1.1 筹资结构不稳定且风险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不少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基本稳固在财、费、贷三个方面, 其他渠道则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得到发展仍然仅存在于理论层面。随着高校财政拨款模式的改革, 财政拨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生人数, 学费收入的增速将会趋缓, 银行贷款增幅在其他两个渠道的萎缩的同时快速上升。这样的筹资结构隐含着相当的不稳定性, 政策性因素仍然对筹资结构起着主导作用。现阶段出现在小学的生源紧张的窘境一定会向上传递到高校, 生源的竞争一定会导致高校筹资政策面临调整, 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目前, 大多高校的财、费、贷三足鼎力的筹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但是这种负债办学的代价和风险很大。每年数额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 对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负效应, 高校存在着很大的财务风险。很多高校在大规模实施贷款之前没有考虑随之而来的财务风险危机。有些高校对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挤占了大量的现金流, 贷款结构不适合本单位, 负债额度过大, 导致高校负债风险在短期内大量积聚, 甚至使高校脆弱的资金链崩溃, 拖欠教职工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

贷款对高校来说, 它实际上充当的角色只是高校长期存在的资金紧张状况的暂时释放和后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 银行信贷投向的调整, 高校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随着高校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 利息负担势必日益加重, 还贷压力有增无减。的确我们看到有的省已开始安排巨额专项资金用于偿还高校所欠银行的部分债务, 但主管部门硬性设定高校还贷期限和优先扣划偿债资金的政策措施, 有可能引发高校新一轮的财务危机。

1.2 教育资源和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

在一些高校固定资产的购置上求大求新、重复购置、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学实验材料等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 库存管理无科学性等现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并不仅仅是仪器设备、宿舍教学楼的数量增加, 更多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物尽其用, 1+1>2。不少学校的领导者对固定资产、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和低值易耗品等管理不够严格, 资产损失现象严重。

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在财务上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重视。高校既是我国人才培养基地, 也是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丰富的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长期的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等较大部分不能从反映学校经济活动状况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中体现出来。科技投入重研究轻应用, 重科研论文轻推广应用, 重投入轻产出。资金投入效率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有存在着较大差距,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同时, 个别高校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资金闲置或不足, 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 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许多高校都有这样一种现象, 每年的十二月支出速度加快、金额巨大。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是高校理财理念的落后和财务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滞后。

2 问题成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成因有很多, 但大多集中在机制和决策者素质等方面。体制方面, 在学校有关经济决策及经济问题研究讨论中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率不高, 校办产业、总务后勤及基建等二级财务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资金和财产管理脱节, 往往分设两个部门, 分头管理, 无形中为财务管理工作设置了制度障碍。长时间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习惯深深地影响着目前的高校会计和管理工作。会计人员习惯于记账算账等日常核算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小。许多的高校领导非常注重教学和科研, 忽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校声誉对筹资的巨大作用, 忽略已获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些领导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较差, 甚至不懂理财, 外行领导内行, 行政作风严重。

3 解决高校财务问题的几点建议

3.1 合理安排筹资结构和正确认知财务风险

首先在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资金需求, 预计未来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 以筹集学校在基础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但在使用银行贷款发展办学能力时, 高校必须慎重, 要对未来几年高校学费收入进行很好预测, 对风险进行很好把握。树立风险意识, 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目前高校成功筹资的关键。高成本、有偿性的贷款资金只能作为高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必要补充。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贷款的高额利息支出对现有教育资源产生的负效应, 不可把利用贷款作为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 要在切实加强财务管理, 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动脑筋、想办法,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利用现有资源, 合理调度资金, 通过自有资金有效运作, 减少贷款额度, 降低贷款成本, 并建立有效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高校应该制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 在高校总体规划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实际偿还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适度的贷款额度。贷款项目和额度要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 并充分征求广大教工意见, 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贷款额度不得超过预期偿还能力, 贷款前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和措施, 以保证高校事业健康、平稳的发展。

在高校筹资的渠道方式方面可以融进项目融资方式。项目融资是利用项目的未来收益来融资, 以项目资产为融资抵押, 对高校其它财务没有影响, 实现了风险隔离, 即使项目收益不好, 高校整体财务不受影响, 也是高校可以积极利用的融资手段。学校新修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新区建设等设施都可以考虑项目融资。

3.2 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制度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对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有效载体。在预算控制中, 要推行分类管理办法, 即对日常公用经费实行定额管理;对专项及增量投入实行项目管理;对科研经费实行差别管理, 同时对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改进, 逐步试行追综问效、成本-效益分析和专项审计等制度, 以促进项目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同时, 加强对预算执行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基层单位对预算的约束力的认识, 调动基层单位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严格执行预算的自觉性;要加强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的跟踪和监控, 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 财务部门有权拒绝执行, 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的超预算经费支出, 应按规定程序申请预算调整。财务部门应定期进行检查、分析, 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使各部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偏离预算指标的程度, 分析其形成原因, 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和方法, 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

3.3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 是资源配置阶段的必要延伸,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衡量高校的产出要比投入困难得多, 急需建立一套涵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 既各有侧重, 又具有一定的关联度;既有定性规定, 又有量化指标的多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优良的必保领域, 要在资源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反之, 则应削减、暂停直至取消相关投入, 发挥财务政策的调节功能。

摘要:目前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出现了种种不同情况的财务危机,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规模扩大、基础建设迅速增加的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主要从筹集资金, 规避筹资风险、降低成本以及使用资金, 提高效率的角度为高校财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务问题,管理

参考文献

[1]汪伯文.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动因[J].财会通讯, 2008 (6) .

[2]李继红.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 总第110期) .

办学规模论文 篇6

在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 截止到2015年12月25日, 全国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共计853个。其中, 河南省合作办学机构3个, 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共计84个, 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上总数排名第五。

河南省于1994年尝试中外合作办学,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 全省有20多所高校开展了80余个中外高等学历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机构, 这其中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有36个。河南省地处中部地区, 按地理位置划分, 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属于三类地区, 即发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地区。其既无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 又无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倾斜, 且新建本科大学是从专科层次升为本科层次的院校, 具有专科本科并举、发展历史短、社会知名度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生源质量较弱等特点, 因此对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过程中对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全球化不断发展, 至今三十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也经历了尝试、成长和逐步完善规范发展的历程。

第一阶段的萌芽期应该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虽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开始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家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 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也为数不多, 管理比较松散。

第二阶段的快速发展阶段为1993至2003年。在此期间, 国家出台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等有关政策法规和细则, 这些规定的发布使得中外合作办学走上了有法可依的快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的规范发展时期以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为标志。2006年, 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之后相关的合作办学法律细则相继出台, 管理日趋规范, 办学的数量和规模也逐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引进国外 (境外)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借鉴国外 (境外) 大学的办学经验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三、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5年, 经教育部批准和复核的河南省高校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 办学项目共计84个, 合作的国家与地区有13个。

(一) 办学结构。在全省87个中外合作项目 (含机构) 中, 其中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项目本科层次为28个, 由于2008年底教育部暂停了高等职业教育类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审批, 专科层次为8个。

(二) 专业结构。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于艺术类 (10/36) 、信息技术类 (8/36) 和建筑环境类 (7/36) 三大类, 占总项目的69.4%。其它合作办学专业包括应用化学专业 (1) 、纺织工程专业 (1) 和应用心理学专业 (1) 。

(三) 区域结构。从合作院校的区域分布来看, 与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合作的外方院校主要来自经济较发达、教育理念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 如英国 (7) 、美国 (3) 、新西兰 (2) 和澳大利亚 (2) 四国, 由于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教育实力较发达, 且从国情出发其国内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程度上低于本国的教育供给。从合作办学在河南省的分布来看, 36个项目中有14个项目主要分布在省会郑州, 其它的项目中方院校分别位于驻马店 (6) 、南阳 (3) 、新乡 (3) 、信阳 (3) 、洛阳 (2) 、商丘 (2) 、许昌 (2) 、安阳 (1) 和平顶山 (1) 。总体上看, 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域分布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四) 办学模式。

1.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根据参与合作办学的不同主体可分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目前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采取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直接合作, 例如:中原工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开展的环境设计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合作办学等都是高校与高校之间之间开展的联合办学。

2.合作项目组织运行的三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

(1) 融合型。融合型的办学模式是将中外双方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统一来进行人才培养。在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中融合型合作模式很少, 因为该种合作模式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要求, 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在合作交流中缺乏主动权, 且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使得融合型的合作模式很难开展。

(2) 嫁接型。嫁接型的合作模式是在充分保留双方的教学模式前提下, 通过中外合作高校学分互认的方式来实现项目运作。在这种合作项目中常见的有“3+1”模式、“2+2”模式等, 如商丘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合作办学模式为“3+1” (生物技术及应用) , 学生在商丘师范学院完成三年学业, 经考试合格, 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英国伍斯特大学同时承认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相关课程学分。黄河科技学院与爱尔兰垂利理工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黄淮学院与印度迈索尔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等都是嫁接型办学模式。

(3) 松散型。松散型的合作模式要求中外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分别到合作院校相互交流, 外方专业教师短期讲学, 中方教师到外方合作院系短期交流或者课程培训或学生通过夏令营、短期实习等形式到外方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如安阳工学院与英国提赛德大学联合开展的专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学制三年) , 项目虽引进提赛德大学的课程体系、原版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 但专业核心课程由海外进修归来的学科骨干教师授课, 学生可通过择优选拔的方式进行短期交流, 三年后不出国门即可获得项目规定的相关证书, 实现合作交流。

四、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存在的问题

(一) 优质资源少, 合作层次结构不合理。引进国外 (境外)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经验与管理模式来促进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纵观与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20所外方院校除了中原工学院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合作办学以外, 其余的合作院校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因此, 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明显不足, 开展合作项目的名校少, 有特色的优质合作项目有限, 合作层次低, 结构不合理。

(二) 合作专业结构不合理, 与河南省地方经济发展不吻合。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开设的专业主要集中于艺术类 (10/36) 、信息技术类 (8/36) 和建筑环境类 (7/36) 三大类, 占总项目的69.4%, 而医学、化工、新能源、现代化农业等调整产业结构所需的新兴专业优势并不明显。从目前的办学项目专业分布来看, 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与外方开展的合作办学专业更多瞄准成本低、收益好的艺术类、信息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 与河南省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不相吻合, 不能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合作办学项目地区分布不均衡。从合作办学在河南省的分布来看, 36个项目中有14个项目主要分布在省会郑州, 而济源、濮阳、漯河、鹤壁四地还尚未开展合作办学项目, 各个地方合作办学的数量差距很大。

(四) 校际合作居多, 缺乏校企合作。目前, 与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合作办学的20所合作单位都是高校, 即由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机构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以及院校的各个层面开展合作办学。但是由于缺乏与国际组织或是教育集团的合作使得合作办学的综合水平、学生实习实践、课外实训基地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 嫁接型和松散型的办学模式居多, 融合型很少。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近95%的项目均采用嫁接型和松散型的办学模式。由于这两种合作模式并没有实质性地引进外方的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是中外双方高校实行学分互认, 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否达到合作办学的目标要求无从考证, 所以不能真正达到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五、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策略

(一) 完善管理体制, 为合作办学提供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中外合作办学运行, 使两者形成合力, 共同完善监管机制。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 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运用政策指导与规划、信息服务、评估监督等一些必要行政手段, 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地方政府应该鼓励社会成立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服务支持系统, 如中外合作办学协会, 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完备的信息与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等等, 抽调各地教育专家成立评估小组, 利用社会的力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系统, 从而完善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

(二) 提高办学层次、合理调控专业结构,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虽然在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中本科的合作项目占据近四分之三, 但研究生的合作教育尚属于空白, 同时本科教育的外方合作院校更多是属于在其国内知名度不高、生源不好的学校, 所以联合培养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办学专业过于集中, 重复引进也直接导致了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生源紧张、无序竞争的局面。一是要定期发布河南省合作办学专业信息参考, 将河南省急缺专业和已经饱和需要限制的专业技师发布, 以供各个高校在洽谈合作项目时作为参考。二是建议制定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指导手册, 根据河南省各个地方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鼓励在能源开发、生物医药、建筑材料、资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专业合作, 引进急缺专业项目, 促进河南省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三) 提高办学质量, 加强人才培养。优秀的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项目运行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中方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培训, 建立外籍教师资质认证体系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加强对上岗外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如定期开展对中外双方教师的教学检查;建立教学巡视员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各教研室应坚持并完善听课、反馈及定期公示制度、同行和学生评教等监督机制。

(四) 创新合作模式, 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目前, 河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处于局部合作状态, 属于短平快项目, 对中方高校的依赖性过强, 并且较少有资金投入, 发展后劲不足, 虽可推动河南省高校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建设与改革, 却不易于进行整体推广。因此, 可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二级学院, 在适当的时期朝更高级的组织模式发展, 大胆创新, 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独立学院等“引进来”的办学尝试。

河南省地处中原, 历史厚重,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其在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随着近年来全省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引进外国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及交流的增多, 河南省在实施国际化教学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 时机逐渐成熟。所以, 应积极开展推进内部高校国际化进程, 吸取西方先进国家来中国办学的经验, 输出河南省优质特色教育资源, 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以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中嫒.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 7

[2]邓琪, 许骏.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上一篇:高中英语的互动式教学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