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精选12篇)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1
现如今, “文化”一词已然成为人们口中的热名词。其实“文化” (culture) 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意义系统。与自然界的存在不同, 文化特指所有“人为的事实”, 它可以传承、传播, 是人类沟通的唯一渠道, 也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文化认同具有凝聚力, 与此同时也具有了排他性。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文明紧密相联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 文明是文化的升华。
文化具有历史性, 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作家梁晓声曾这样描述“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可见, 无论何种文化, 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 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
那么, 什么是校园文化或者学校文化呢?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师生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可见, 校园文化是每一个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其内涵丰富, 渗透在校园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师生的举手投足中, 但核心和灵魂是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 决定于其办学理念的提炼和落实。
武汉市江汉区从2006年开始下文抓校园文化建设, 应该说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 每一所小学都完成了学校文化系统的战略规划, 有各自的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 彰显出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已成为我区学校一种自觉的办学追求和鲜明的发展趋势。但伴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亟待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办学品位, 彰显文化育人的精神, 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正确解读校园文化, 进一步提炼好学校的办学理念, 形成学校共同的愿景
通俗地讲, 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其对应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也是这样。校园的显性文化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 如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校园的隐性文化即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与追求、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对学生的爱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说, 一个没有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学校, 肯定走不远, 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就像一个人的信仰和追求是一个人活着的灵魂一样。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国家, 从统治者到普通大众找不到一个可以认同的价值观, 这是最可怕的。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人都一样, 都必须有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对学校而言, 文化的形成一定要基于促进人的发展, 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着眼。特别是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阶段, 如何按照小学生年龄、心理、学情、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既保证质量, 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并非不要分数, 而是要求我们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去帮助学生形成获取分数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的办学理念从哪里来?首先应该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师生的来源及实际情况、学校的地理位置等因素都是重要元素。另外还要考虑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价值观, 如社会主义24字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著名教育家的思想等。
那么, 如何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出办学理念呢?我认为要发动全校广大师生一起去思考、研究, 让师生都参与进来讨论, 提出初步的理念;然后借助教育专家的力量, 让专家再来把脉, 进一步提炼、打造, 最后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
另外, 学校办学理念不能提得过大, 如“培养领袖人才”, 也不能提得过于繁琐, 更不能简单抄袭。这样办学理念才是自己的, 师生才容易接受和践行。
二、立足学校实际, 因校制宜,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展现和张扬办学理念
近几年, 武汉市江汉区小学通过素质教育特色校评比、小学标准化建设, 各个学校的硬件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校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但是如何因校制宜, 并始终围绕办学理念来搞好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课程课堂文化等物质文化建设, 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对此, 我建议, 一是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展开, 凸显主题, 彰显自己的办学灵魂。“学校无小事, 处处有教育。”各学校应该在环境规划、班级布置, 甚至边边角角的处理上都体现以人为本, 体现育人为上。学校文化主题设计、色调选择、一草一木的摆放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要为教师学生服务。二是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有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课堂是学校教育人、发展人的主战场, 课堂生态直接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课堂是否体现了办学理念;课堂上教师是否真正尊重学生;对待学生是否平等;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真正发挥;学习效果是否高效。这些都是课堂文化要关注的内容, 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要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围绕办学理念, 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来支撑, 用校本课程来强化和落实办学理念, 从而真正物化办学理念。三是立足学校实际, 突出自己的办学风格。学校的办学实际是指学生的来源和构成, 学校的办学规模, 学校的历史, 教师的综合素质及构成等因素。从江汉区来看, 学校办学规模有从100多名学生的小学校到20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学生来源也差异很大, 有的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武汉市常住人口, 有的学校95%的学生为外来流动人口子女, 有的学校武汉市常住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占差不多的比例。从办学历史看, 有百年老校, 也有近期配建学校。南北教师的综合表现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 每一个学校在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和研究, 在学校硬件建设中有所体现。
三、注重落实, 增强执行力, 确保办学理念物化为师生的行为举止
学校办学理念一旦慎重提出, 就要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贯彻落实, 就要逐步把办学理念转化成师生具体的自觉行动。这是一个学校践行办学理念的难点, 也是体现学校执行力的关键。在工作中, 我们了解到, 有的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并形成了体系。但是在具体行动中却存在“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那么如何增强执行力, 确保办学理念能真正物化为师生的行为举止呢?我认为, 学校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加大宣传学习教育的力度, 让师生都能理解办学理念的精神实质, 形成共识。办学理念一旦形成, 学校要上下一致加大宣传学习和教育, 让师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办学理念, 从而更好地自觉践行。拿制度文化来说, 有的学校制定了很好的管理制度, 可制度是如何来的呢?据了解, 没有经过教师讨论, 没有达成共识, 因而缺乏执行力。对学生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也是如此, 没有经过学生的认同, 所以没有效果。
二是抓住教师、课堂、校本课程这个三个关键, 让办学理念成为教学的常态化。教师、课堂以及校本课程是学校落实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和因素, 因此在落实办学理念时, 学校必须抓住这三个关键因素。首先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头自觉践行, 起到示范作用。其次抓好课堂教学的落实, 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贯穿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最后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突出办学理念, 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有计划、有步骤去落实, 日积月累就会收到好效果。
三是抓日常德育工作的检查落实, 让办学理念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说到底, 最后要体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上。因此, 学校必须抓好德育日常工作的落实, 从细节入手, 从小事抓起。一个学校上至校长、书记到教师、学生再到厨房师傅和门卫、保洁员, 都是学校的成员, 都有义务践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管理应该不留空白点,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在言谈举止上给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从小事、细节去落实好, 师生的言行才能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武进区卜弋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在市教育局各级领导的统一领导安排部署下,根据市教育局邯教普(2005)26号《关于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学校实施了以“践行先进办学理念,精雕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早在2007年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出台了《卜弋初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在教育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迅速地拉开帷幕。
我校创建于1935年,在七十多年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卜中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每一个卜中人的骄傲。为进一步传承卜中文化,弘扬卜中精神,我校在积极推进新校区土建工程的同时,结合制订学校第二轮主动发展规划,我们对办学理念作了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认真思考今后学校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把学校办得有品位、有内涵、有特色、有实力。原来,我们的办学比较功利、浮躁,主要关注的是中考成绩,以分数论成败,很少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忽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将原来的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奠基的办学理念修改为“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以争创优质学校为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内涵,将校训提炼为“启智明理、臻善作人”。将学校精神慨括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并明确了三风建设目标。校风为:“明德臻善,信朴自强”。教风为:“厚德博学、敬业奉献”。学风为:“修诚笃学、慎思求真”。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我校在抓好新校区土建的同时,我们认真致力于环境、景观和校园文化建设。我们积极与政府领导沟通,征得同意,修改原来规划的平面布置,将原来设计的400米田径场改为300米,腾出10多亩土地建设景观绿化。开挖了景观河,设置了小桥流水,假山亭台,使学校有了水的灵动,使古老的中国元素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如“长虹卧波”形似白龙小河,寓意卜中人才辈出,“儒山蓬勃”的假山预示卜中蒸蒸日上。
我校结合校区的环境布置,精心设计景观及文化墙和雕塑小品,以丰富文化气息。在校牌反面,建造了浮雕墙,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望子成龙”等元素,体现了卜中人明德尚文、臻于至善的信仰。广场边的景观墙,内容分别为“仁、义、礼、智、信”,融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配以“梅、兰、竹、菊、荷”,花中五君子的浮雕,寓意着卜中将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浸濡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人品格。并将创作于1946年的我校校歌《臻善歌》刻于景墙,彰显了我校的文化底蕴。在路灯和景观灯上,我们精选了古诗名句和励志警句,既美化了校园,又体现了教育功能。在文化景观墙上,我们精选了《诸葛亮·诫子书》和《荀子·劝学》等传诵千古的名篇来浸濡学生。此外,我们还在学校的不同景点选配点缀了“活字印刷”、“司南”、“日晷”等中华古代科技发明雕塑小品,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环境景观和校园绿化布置,既美化了校园,又丰富了文化内涵,还提升了学校的品位,更彰显了学校的个性。
“我的校园我做主”,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献策。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我校多次发出包括征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校歌、校徽、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等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征集校园文明警示语二百多条,并已精选制牌上墙;确定了我校的校徽的图案,并统一设计印制在我校各种用品上。校徽主体由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红色给人以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黄色张扬着快乐、希望和轻快的个性;蓝色象征着博大、深远、冷静。中间核心图案为变形的汉字“六”,代表着“六中”。组成“六”字的“L”和“Z”,为“六中”汉语拼音缩写。数字“1964”,表示六中建校于1964年。整体圆形的构图,象征圆满、完整,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核心图案还是一个舞动抑或奔跑的人,象征着卜中人勤奋进取、奔放自由、快乐而富有朝气。出现在校园各个角落、用品上的校徽图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分展现了卜中独有的文化特色;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的主题,尤其在对校徽的阐释中,更加深了对卜中精神的理解,对卜中这个大家庭的热爱。
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我校依据“启智明理、臻善作人”的校训,致力于将“臻善”作为德育创新的切入点。“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善心是最美的心灵,善言是最美的语言,善举是最美的行为。臻善的过程是“作人”的体验实践的过程,是言行规范的过程,也是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臻善作人”的教育,既是一种基础道德教育,又是一种行为养成教育,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校编写了《臻善作人》和《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代中学生》等校本教材,并设计开展了“臻善作人”的系列主题活动,力求从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中汲取精华,培养学生存善心、讲善言、行善举、做善事,作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有用的“善人”。
同时,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在学校的各个走廊张贴与德育有关的图片。集中展示了弟子规、成语典故等丰富内容,广泛地在学生中宣讲传统美德,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重教教育;宣传八荣八耻,指导学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宣传,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弘扬了我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的内容,也不乏时代特色的思想内涵。在班级设立文化展板,以渗透德育为主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搭建平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思想、心理、文化教育阵地。
学校放眼未来,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启动了以争创科研型学校和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 “校本教研工程”,以“传帮带”,增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为目标的“青蓝工程”。我校高度重视抓好校本培训,大兴学习之风,积极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不断充电、终生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看作是生活和生命自觉需求部分。积极购进新教育的理论书籍,向教师推荐和赠阅。我校常年组建了4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的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班,利用节假日开展培训学习。分别邀请专家和名师为培训班作了《当今课改与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教育论文》等报告;开展了《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培训。还购置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创新教法、经典案例》和《新课程教法》等一批光碟,供培训班观摩。着眼于卜中未来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与教科研中,以集中展示教科研成果为目的,编撰了以《启明》命名的教师优秀论文集。学习型校园的逐步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内涵,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让教师拓宽视野,把握教育教学新脉搏。利用暑期,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我校积极向区教育局争取在我校设立“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师培训送教下乡”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保证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修订《卜弋初级中学规章制度选》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据相关法律修订了《考勤制度》、《中考奖励办法》等学校管理制度,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倡导人文关怀,尊重教职工,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创建教师精神家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工作中,做到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关心教职工的精神需求和身心健康,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使教职工对学校具有一种“家”的感觉,努力使教师享受从事教育的幸福快乐,领导班子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信赖。我校被武进区教育局授予“团结、廉洁、开拓”优秀班子称号。
落实办学理念 践行办学目标 篇3
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已经明晰,如何将之落到实处呢?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教育园
1.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制度时,注重体现教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性。如每年的教学质量奖发放办法,都要通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交代表们审议表决通过,方才付诸实施。2.建立激励机制,形成过程性的评价制度,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如通过制度《景洪市小街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考核细则》,每年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发放、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依据。3.以师为本,开展校本研修,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师培训机制,实施师徒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出去”即把教师送出去参加省、州、市各级各类培训;“引进来”即把省内外优秀的教学专家邀请来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辅导。如我们邀请北京小数专家、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授来校讲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等。4.以生为本,实施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观。学校层面,以少先队建设、少年宫建设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层面,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舞蹈班、美术班、合唱团、器乐班、足球队、篮球队等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三个层面工作的推进,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5.加强勤工俭学建设,提高教职工福利,让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感受人文关怀,享受幸福。一是利用学校区位优势,建盖两栋商住办公为一体的楼房,解决了新来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解决了学校办公场所的问题;还增创了勤工俭学的资金(10个商业门面出租房)。二是结合地理环境位置,开展经济林木橡胶树的种植与经营。三是利用闲置校址校舍,开发养殖业和种植业(原曼掌教学点改成小街小学养殖场,原坝卡教学点改成小街小学生态水果种植基地。)
二、建设底蕴丰厚的文化园
1.以校园内的一株百年大榕树为校园文化的支撑点,挖掘校园文化生长点,形成学校特有的“榕”文化,榕树形状的校标设计,寓意包容、宽容、团结、友爱及百年树人之意。2.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浮雕、《弟子规》竹简、荣誉墙、“榕树广场”的名人塑像、“童眼看世界”雕塑、文化石,师生自己动手种植的花草、树木、草坪,水泥道路上的游戏格子,较为完善的校园设施,校内具有民族元素的亭阁建筑,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优美校园环境育人的浓郁气息。3.以少年宫建设为平台,以少先队组织为活动阵地,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凸出和彰显浓厚的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体育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4.在校园内安装LED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早上早餐后播放实时新闻,下午晚饭后播放少儿娱乐节目,拓宽文化育人的新途径。
三、建设链接未来的信息园
1.加大信息技术投入,为每间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对多媒体设备及时更新换代。2.成立电教室(我校是首创),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培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负责对电教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维修,保障每班的设备正常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率。3.投入70多万元配置安装多功能厅1间,投入50多万元配置安装录播室1间,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培训学习、交流展示、资源存储、互通共用的平台。4.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校园移动数据全覆盖,每间教室班班通,目前,我校的宽带网是100M。5.足额开设信息技术课,认真打造信息技术示范校品牌。
四、建设和谐恬静的礼仪园
1.结合学校实际,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美德伴我行”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求多,不求全,只求实效。国学经典有很多,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重点选择了《弟子规》的学习与践行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2.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小街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要求》《小街小学班级布置要求》等细化文本,扎实开展养成教育,从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规范学生日常行为。3.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对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化,每年根据《小街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结果等次,分别给予表彰与奖励。4.以少先队大队部为活动阵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懂规矩,培养学生从小学会与人协作的团队意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五、建设陶冶情操的艺术园
1.注重艺术学科建设,保证师资,保证场地,保证学时。2.注重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保证教学质量。3.以艺术实验项目为抓手,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在校内开办舞蹈班、美术班、民族器乐班、合唱团等社团。4.搭建平台,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全面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竹竿舞、抖空竹等特色项目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
六、建设地方特色的乡土园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4
一、以行为活动文化为主线,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基础
1、开启智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
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 因此我从不吝啬活动的开展, 只要学校安排的活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我们一般都参与。我们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学生竞赛活动;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通过竞赛,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润泽生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教育学生首先应教学生如何做人, 我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为此, 在人手相当紧张的情况下, 我校仍成立了心理辅导室, 专门主抓德育工作。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 我校积极指导、并参与方案制定、活动的落实。我校现在每期按月进行入“文明礼貌及尊师爱生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等, 一月一个重点, 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一期一次, 收到了较好效果。每年庆元旦文艺汇演, 春季趣味运动化、秋季达标运动会已形成常规;我们规范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两操;常抓感恩教育, 每年寒暑假我都发放《告家长书》, 要求学生完成“记住家长生日, 为长辈洗一次脚, 做一次饭菜, 洗一次衣服”等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严格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与流动红旗的颁发, 每期评出一批“新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分子。习惯养成果冻。我校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学习习惯上, 要求学生早上到校即读书,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 我们要求学生爱清洁, 讲文明, 有礼貌, 团结同学, 尊敬师长。使我校形成了较好地学风和校风, 为学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人才
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是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德现状的现实选择,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 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因素, 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元化人才, 是校园中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特长得到充分展现, 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文化, 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
为适应前形势,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 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 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 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 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 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
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 在管理中, 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 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 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 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在制定方案时, 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 这不算缺勤, 不扣绩效工资, 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 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 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 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 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 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 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 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 不压抑自己, 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 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 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 从招生到发展, 从安全到质量, 从前勤到后勤, 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 畅通的言路, 和谐的关系, 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 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 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 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 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 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 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 教师群体的管理, “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 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 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 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 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 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 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 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随着岁月的流逝, 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 是幸福而温暖的, 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5
全面提升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
——扎赉特旗教育局学校管理经验材料
扎赉特旗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4所,其中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6所,苏木镇中心校8所,旗直小学7所,教学点46个;小学在校生17777人,初中在校生8031人;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2985人。
近年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的主旋律。
2011年是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我盟“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旗委、旗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以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超前发展已经形成了全面奠基、整体提升的大好势头,全旗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师资队伍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应试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二是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三是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管理水平,内涵发展程度差距较大。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局采取了“三大常规、八项严格、五个加强”的强有力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 1 工作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与同行们汇报交流如下:
一、落实三大常规,加快学校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工作目标,几年来,扎赉特旗教育局一手抓“两基”巩固提高,一手抓学校规范化管理,牢固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工作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学校的各项工作在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不断趋于科学规范,促进了全旗学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进一步加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的执行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三是200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开学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放假工作常规》、《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等三大常规,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开学到放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工作重点、工作细节、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科学的梳理和归纳,在工作检查指导过程中加大了对“常规”的执行落实力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对“常规”进行了完善。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大常规”的出台和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加快了我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二、落实“八项严格”,采取“三种途径”强化督查“减负”禁止“四超”
自2005年到目前为止,扎赉特旗教育局先后下发《关于继续做好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义务教 育阶段中小学办学行为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等3个文件。上述文件重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不规范办学行为,旨在着力解决当前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即学科教学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超标”,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超时”,布置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和随意增加考试次数的“超量”,任意违背入学条件规定和招生限制范围的“超限”等“四超”问题,并提出了“八严格”要求:一是严格学区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学龄制度;三是严格执行班额限定制度;四是严格执行学校规模限定制度;五是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六是严格执行借入生免试入学制度;七是严格执行免收费制度;八是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局通过明确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检查以及加大查处力度等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建立了四项制度,形成“减负”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二是加重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四是减轻课业负担的检查制度。
与此同时,我局还通过“三种途径”强化督查,确保“减轻”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一是充分发挥督导作用;二是对各校师生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三是构建社会监督平台,教育局纪检室、督导室、教育股设置并公示了接受社会监督的电话、电子信箱,自觉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一系列措施,使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12月份,我旗音一小、音三小、音三中、音四中、绰勒中心学校参加全盟“规 范办学行为示范校”评比检查,经过学校自评,盟教育局复评,5所中小学均被命名为“全盟规范办学行为示范校”称号,受到盟教育局的表彰奖励。
三、坚持“五个加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是构成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盟教育局下发的《兴安盟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10年2月份下发了《扎赉特旗教育局关于加强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领导小组,并在局机关专门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经过深入学校调查研究、与各校校长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后提出了“理念支撑、文化引领、特色发展、品牌打造”的校园文化建设16字方针和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人际文化”等“五种文化”的具体措施,结合校安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全旗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计划,目前正在进行各校的校园文化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这一举措推动了全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资源。我们认为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 生的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我旗大部分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打破了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天地,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如音德尔一小、二小、音六中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精品屋、特长展示等板块栏目,张挂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电脑作品,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音一中、音二中、绰勒中心学校、音三小、巴达尔胡中心校、巴彦乌兰中学等大部分中小学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与效益,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全旗中小学在制订规章制度过程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赋予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功效。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我局以狠抓德育队伍建设为突出口,建立了培训网络。一是以评选创新型班主任、优秀班主任、首席班 主任为契机,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近三年来,先后组织30余名班主任人赴北京、呼和、上海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培训;二是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各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三是每年举办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班,对各校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教育局的正确引导下,全旗各校德育管理工作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如音德尔三中学校建立了《发展性班主任多元评价制度》,充分考虑了班主任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发展时期不同,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对“适应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常规管理能力;对“成长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其建设班集体和班级文化的实绩;对“成熟期”的班主任,重点评价是否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形成了个人风格;对“专家型”班主任,重点评价科研能力和示范作用的发挥。评价力求彰显班主任的个人的风采,每学期期末评选出勤恳敬业的“师德之星”、科学有效的“管理之星”、笔耕不辍的“科研之星”等。音德尔五小还构建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校长室工作职责》、《教务处工作职责》、《教研组工作职责》、《师德考核方案》、《备课组工作职责》、《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校本教研成果奖励制度》、《体卫艺活动奖励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制度》、《升旗制度》、《学生每月之星评比表彰制度》、《星级示范班级评比制度》、《少先队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全旗中小学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并在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及优秀学生颁奖仪式上,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动情动心、催人奋进。三是加强校园活动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展开(认知活动、养成活动、培养活动、训练活动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使他们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和心理、生理特征,我们组织全旗中小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益。
首先,从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及表现和传承校园文化精神入手,开展好“六大活动”。一是组织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科技节等“四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技能、规范学生言行、陶治学生情操、展示学生才华、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二是组建舞蹈队、器乐队、合唱队、运动队、文学社、书画社,打造笔墨校园、活力校园、雅韵校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创建和形成各校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如音一小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中,经典美文诵读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同学都登台诵读中华经典美文,气势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音五小的读书交流辩论会精彩纷呈,学生们慷慨激昂、争先恐后,通过交流与讨论,使学生从行为习惯到理想信念的升华;音三中以舞蹈、剧本的形式将中华经典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形式新颖,内容充实,让人叹 为观止;音六中充分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有特长的师生调动起来,创造出了以健美操、校园集体舞、民族舞为方队同场活动的大课间活动形式,使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日、纪念日,精心组织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够让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四是以落实《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校园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情趣,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五是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校园、先进人物进校园、现代科技知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安全法制进校园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校园”教育活动。六是以建立有效课堂为重点,加强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文化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动。
其次是在每年3月份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弘扬雷锋精神,爱祖国、爱学校、爱学习、爱做“好人好事”的热情;5月要结合形势开展“献爱心活动”、全旗中小学生球类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德育、文体活动,展现中小学生的助人为乐、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7月份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结伴同行共成长”联谊体验教育活动,使我旗德育管理工作由灌输说服教育向实践体验教育转变。2010年11月,我局被盟委宣传部授予全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同年12月份,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9月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10月份开展的全旗民族中小学《朦根绰尔杯》母语诗歌朗诵比赛,激发了广大蒙古族中小学生“爱祖国,首先爱自己的民族,爱民族,首先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学好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才干。
四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内涵。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抓办学目标的制定,使之成为全体员工一致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学校工作的凝聚点;二抓价值观念的确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树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享有的学校内评价人与事的价值,评价成功与失败,成绩与缺点的观念和标准;三抓精神作风的形成,学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内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精神作风,来推广学校的行为规范,发挥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四抓校园礼仪的普及,在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和精神作风的指导下,利用互致问候、升旗仪式、颁奖仪式、春节慰问、穿校服、戴校徽、升校旗、挂校标、唱校歌等形式很好地激发和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文化意识、礼仪规范,使师生受到浓烈的感情熏陶,产生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是加强人际文化建设,拓展师生人格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内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基于这种认识,我局制定下发了《扎赉特旗中小学德育工作常规》,进一步明确了在学校大家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工作中,“爱”是学校精神的最高境界,首先让教师明确爱自己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醒目的校训是对自己无形的鞭策,优美的校歌是自己心灵的和弦;其次让教师明确爱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师德,才会有无私奉献的心灵,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最后让教师明确爱学校才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沟通的理解,才会有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氛围。
“空气养人”:我的办学理念 篇6
“空气养人”是我对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办学理念的个性表达,也是对二中办学实践的一种提升。
2001年1月17日,肩负着2000多名师生的信任,我走上二中校长的岗位。长期以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好的学校,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探求的问题。
教育不应是刻板的训导,而应是教育生活的一种润泽。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校生活带给师生不同的感受。有的学校生活使人感到很自由、很丰富、很美满;有的学校生活则使人感觉不开心、很单调、不满足。什么样的学校生活才是师生所向往、所希冀的呢?什么样的学校生活是适合师生成长、发展,能够为师生带来幸福的呢?随着二中的建设与发展,看到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多元追求,特别是当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关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讨论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审视二中的“小环境”,试图寻找一个可以表达我们的期待、描绘我们理想的学校生活形态的说法,即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概括。这种寻找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清晰起来。空气是生命之源,当空气清新的时候,人的呼吸通畅了,人的皮肤滋润了,人的身体健康了,人的心情舒畅了。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每时每地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同样需要“空气”——养人的“空气”。正是基于此,“空气养人”的说法渐渐浮出水面。
教育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教育生活大多是无形的。当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甚至影响他们一生的,不是哪一门具体学科或知识,而是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日积月累的,这正如同空气一样,无形、无味、无痕,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时刻刻滋养着每一个生命。由空气对人的滋养给我们教育带来的启示是:我们应当能够创造这样一种教育生活和学校文化,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时时刻刻地受到它的滋养,让教育在学生内心留下更多的痕迹。
“空气养人”是我们对教育的一种追求,是二中办学理念与实践的结晶,是二中无形文化财富凝结的符号。同时,“空气养人”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学校文化发展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不懈地思考、不倦地实践,进而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关于“空气养人”,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一个核心:“空气养人”是建构最适合师生发展的学校文化
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文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追求什么样的文化。理想的学校文化应该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充分体现生命价值的文化,即尊重主体的文化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空气养人”的核心是建设最适合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文化,具体体现在尊重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提高学生的在校生活质量”,是二中近几年一直倡导的理念。
2.它是充分释放生命潜质的文化,即富有创造性的文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二中注重创设发掘创造潜能、激发创造欲望、尊重创造成果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例如:二中为一位极富创造欲望的学生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此举意在以尊重该生的兴趣为起点,为他今后可能成为科技界的大家做一点奠基性的工作。
3.它是与学校历史血脉相连的文化,即尊重历史的文化
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历史继承性,我们不能忽略甚至遗忘历史的血脉联系。二中有280多年的历史,有着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百倍珍视,在师生中形成尊重历史、阅读历史、学习历史、发现历史的风气,使历史在新的时代生生不息。
4.它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即追求进步的文化
我们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例如:学校尊崇和提倡的“和谐”、“敬业乐群”等理念,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5.它是体现育人规律的文化,即教学相长的文化
学校要处处体现和落实“养眼、养心、养德、养智、养体、养行”的育人功能,要“知行合一”。这种“养人”的过程是双向的,是教学相长的。
二、三个维度:建构“空气养人”的目标
“空气养人”旨在创造最适合人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活。它是一种价值期待,具体表现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成。
“三个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互动互促的关系。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与教师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就会落空;正是在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空气养人”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相互成就的有机体。其中,“全面发展”指的是宽度,要让师生拥有做人、做事的宽厚基础;“个性发展”指的是深度,三个主体分别教有特色、学有特色、办学有特色;“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长度,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就学生而言,就是让他们通过学校生活,能够自学自励、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每个人的潜在能量都能积蓄起来,成为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走上社会以后,他们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就教师而言,就是让他们通过学校生活,能够在事业中不断体验生命的真谛,成为自己职业的设计者、实施者:在发展的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
力;在发展的广度上,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在发展的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职业生命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以此为基础,学校必将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五大建设:建构“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
1.物质文化建设
2006年,二中新校园建成。新校园建设之初,我们就提出,“要用文化包住这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我们根据二中的特点,将新校园设计的原则确定为“三看”:“一看”,这是一所学校,较之其他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味道;“二看”,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有很多古老的文化元素弥漫在校园之中;“三看”,这又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有现代化的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学校硬件中的环境建设的功能不仅在于美化,还在于“育人”,在于人与物化的环境之间有心灵的对话。例如:“让墙壁会说话”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时常被我们提及。但是不是在墙上张贴了警句格言、人物肖像、世界名画后,这面墙就“说话”了呢?让墙壁“说话”的关键是师生与墙壁之间要有心灵感应。否则,张贴的东西就会成为摆设。为此我们进行了很多探索。比如:举办“学生手迹展”。我们最初的动机是扶植学生的“草根文化”,不设门槛,无论是一张答卷还是一篇习作,只要学生自己满意,都可以送来参展(这也在无声地提醒学生:在网络时代,不要轻视书写训练,忽略书写的美和意蕴)。第一批“手迹”上墙后,学生反响热烈,纷纷去参观,评头品足,有的学生还在展品上贴了字条加以批注:“你这篇作文有错别字!”“这道题的解法不如我的好!”“学生手迹展”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它成为一块交流与对话的平台,更多的学生盼望在“手迹展”上显示自己的个性。我想,这面墙真的“说话”了,“说”了学生想说的和他们想听的“话”。
2.管理文化建设
在“空气养人”思想的指导下,二中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重点是力争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学校、教职工、年级、班级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人情味”,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达到发展人的目的,从而减少乃至消除人的观念和行为与制度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近年来,二中的管理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已形成“稳健务实、民主宽松、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管理思想,创设了“人和、气顺、心齐”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团结、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群体意识,以及“精心、精细、精品”的工作准则和以引领性和激励性为特征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
3.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特色。二中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基础的、多样的、合作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二中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学生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接受课程的过程即经历“生命历程”的过程。
2007年,北京所有高中学校进入新课改,二中以此为契机,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深化课程文化建设。
(1)深入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精彩的课程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构建,能够引发学生对民族、对未来、对生命的思考,彰显教育精神,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
(2)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并加以规划。例如:为了破解“今日学业的成功者能否成为明日事业的成功者”这样一个难题,我们把“成功学”、“人际关系学”、“未来教育”等内容引入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跳出本学科看本学科,实行跨学科交流备课。跨学科交流备课解决的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问题,它能够帮助教师从“学科视野”扩展到“课程视野”,从“学科知识”扩展到“学科文化”,从备“一节课”扩展到备“一门课”。
(4)积极挖掘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因素。例如: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认为,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精彩的课堂。学生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鲜活的经验,这成为课程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思想、方法、经验、感受、境界、意识、情感、价值观甚至问题和困惑等,也都是重要的、鲜活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的校风、学风、课堂气氛、人际交往与活动、管理模式等,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会大大提升课程的意义。
4.教师文化建设
每所学校都肩负着传递社会主流文化的责任,都要依靠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实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传递。学校文化的积淀对建立教师文化尤为重要。学校的价值取向必须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同时,还应彰显、传承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
2005年12月,二中建立了教师博物馆。在北京,二中是第一个为教师建博物馆的学校。这里不仅收藏学校集体获得的各种荣誉,更侧重收藏教师个人的教学藏品。从建馆至今,教师博物馆共征集到藏品655件(套),其中有上个世纪70年代教师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实验教具;有教师的教案、论文和家访记录;有正式出版的教师的诗集和学术著作;有870多节共28000多分钟的课堂实录资料片、近400条(部)校园电视新闻和专题片、近34万张记录学校精彩生活的照片,以及保留在档案室的记载师生教学活动的档案8600多卷(套)。这些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对话的文字和实物,向人们讲述了教育的过程,讲述了奖杯、奖状背后的故事。教师博物馆为教师立言立传,记录了二中的历史和现实,维系了二中的人脉,传递了二中文化的生命密码。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当自己的一篇总结、一张照片、一本教案被收藏,成为二中史册上的永恒时,其对学校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二中琳琅满目的奖杯上也有我的奉献,我的心里有二中,二中的心里也有我”,这种幸福感会伴随教师的一生。教师博物馆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对教师平凡一生的职业尊重,是对二中文化传统的弘扬。
藏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务实、敬业乐群、作风民主、富有爱心、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扎实创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精神,是二中的“传家宝”。这样的文化积累属于二中,属于二中的所有教师。
5.学生文化建设
二中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相处,体现“向上、向学、向善”的发展态势:有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有心向学、立志求学的精神,以及较好的人格修养,使学生走出校园后依然表现出鲜明的知识能力特征和鲜明的文化特征。
在教师博物馆旁边,我们建立了学生博物馆,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学校的历史,感悟创造历史过程中那些感人的故事,从而内化为一种“今日我以二中为荣,明日二中以我荣”的价值追求。二中的文化节、科技节、读书节、合唱节、戏剧节、体育节,25个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社团,已成为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仪式中的感恩教育,毕业典礼上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教育,彰显着仪式文化的魅力;班级发展目标的制定、班级文化展示框的设立,彰显着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学生“义工制度”的建立,彰显着学生的社会文化特征。学生文化建设需要引领。为此,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导师,还为高三学生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二中老师,一位是特聘的知名学者)。学生通过与特聘导师的近距离接触,听导师的人生故事和感悟,感受大家风范,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
上述五大建设作为“空气养人”的实践体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建设最适合师生发展的文化,是“空气养人”的根本使命,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对校长来说,做教育,是我们对事业的选择;当校长,是事业对我们的选择。这两个选择的结合点,就是用教育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
在我心中,“空气养人”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我的教育人生,注定被这理想所牵引、所诱惑,一路艰辛,却也一路欢歌……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7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理念,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 国际化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诸多高校教育发展的全球趋势。中国的大学承担着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使命, 国际化办学理念下的中国高校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和高校育人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展理所当然要顺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的育人目标。在国际化办学理念下的高校, 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的平台来传播、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中的意义
(一) 符合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国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 党中央在十八大上也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报告指出, 我们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 就意味着我们要在我国现有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 创造一个有传统又有现代文明色彩的, 与时俱进的,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的, 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由此可见, 在文化强国战略里, 传统文化理应成为我们文化的“根源”, 是我们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石”。中国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基地, 更应加以重视, 积极响应并贯彻相关精神。
(二) 有利于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进一步深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大学, 践行“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的校训, 着力培养“双高” (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 、“两强” (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 型人才。所谓“学贯中西”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说明了在国际化办学理念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感染, 就谈不上学生的学贯中西, 也就没有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不能顾此失彼,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截至2012年10月, 广外已经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5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并开办了3所海外孔子学院。2011年, 学校招收留学生人数达1286人[1]。对外国学生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感染, 对他们而言意义重大。这关系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否则就无法实现外国学生的国际化。
(三)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和谐安定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一些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深入进行“三观”教育,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文化为纽带, 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 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和谐校园需要先进的校园文化支撑[2]。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理念, 如“仁者, 爱人”、“和为贵”、“修身立德”、“明礼知耻”等, 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3]。
二、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一) 弘扬主旋律, 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弘扬主旋律, 弘扬民族精神, 促使校园文化活动与活动育人紧密结合。汲取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将他们融入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 借此进行德育的渗透和张扬, 以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审美、树立志向、塑造品质的多种效果, 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塑造人。
(二) 增强底蕴, 提升活动层次。
大学,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都是学生, 反映的应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水平、审美取向、学习生活的一个侧面, 是校园核心文化的具体化。
中国传统文化, 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世代相传而留存下来的精髓,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在校园文化活动里渗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民族精神, 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以史为鉴、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
(三) 创新形式, 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目前看来,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在内容形式上不够开阔。娱乐型的内容偏多, 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则相对较少。重娱乐、轻人文现象比较突出, 形式不够贴近学生心灵深处, 对学生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有限, 感染力不足。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 诸如:传统工艺、武术、汉服、中国书法、本土事物等, 可以使得活动更贴近人们感情, 丰富活动形式, 集娱乐性与启迪性、思考性、教育性于一体, 也可抓住各种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的有利时机, 开展生动、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 极大地扩大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中国文化节”是广外中文学院凤鸣云山系列活动中的品牌活动。其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代表, 承载了多元、雅致、灵动的校园文化特色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文化节通过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美食、书法等展示方式,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蕴藏其中的文化精髓, 有利于学生认知中国优秀文化,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其实施过程与方法如下:
(一) 开幕式表演与摊位展示相结合。
“中国文化节”采用开幕式表演与摊位展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学生自主竞标与班级自行摆摊的形式, 将文化传播寓于实践, 让更多的同学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首先通过开幕式精彩纷呈的表演引出本届文化节的大主题,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为展示环节预热。紧接着通过各班级、校外民间艺人等对传统美食、传统服饰、器乐、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精彩展示, 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办与班级承办相结合。
“中国文化节”充分发挥学院团委、学生会在活动中的协调作用, 鼓励团支部、班级等基层组织参与到活动过程中, 加强与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每届摊位的主题在文化节大主题定位的前提下, 由各班同学自主发挥。如在2012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文化节中, 大主题定为“岭南记忆”, 各班级可以在组委会设置的潮汕、客家和广府三个小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来组织摊位。
(三) 立足特色, 从点到线, 由线到面, 弘扬传统文化。
作为涉外型高校中的中文学院, 理应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 在打造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 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节”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开展, 可以在其中融入某一传统文化元素, 也可以确定某一主题或地域来集中开展。从文化的内涵例如美食、服饰、民俗、工艺等方面着手,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四) 广泛宣传, 提高师生参与度, 扩大影响。
活动前期通过多方位的宣传, 有传统的海报、横幅, 还有微博、校园网、QQ群等方式广泛宣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中联系校内外媒体对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进行宣传报道, 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活动后则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评选优秀摊位等, 以期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仲伟合.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 打造南方教育高地[J].广东调研, 2012 (12) .
[2]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 2006 (03) .
[3]郑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借鉴作用[J].高教探索, 2007 (3) .
[4]闫彩虹.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J].教师。2010 (06) .
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论文 篇8
一、校长的教育目的观制约着学校培养目标特色的形成
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教育目的观。校长的教育目的观是, 指校长对“学校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看法或主张。它涉及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及其实现途径。这里要强调的是校长的教育目的观与教育目的非同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而校长的教育目的观是社会要求在校长头脑中的反应, 是校长个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和认识。因此, 它既可以是校长对人才培养的全面认识, 也可以是对学校培养人才某些特质方面的强调, 还可以是两方面的综合。如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提出了“文理兼通, 英语见长”的育人目标就是全面人才培养和人才特质强调的结合。一方面, 雅礼的校长们认识到教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中心, 要以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另一方面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 教育要强调科学的作用, 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达到内在的统一和有机的融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外语见长”是基于雅礼中学的校长们对英语这一学科重要性, 以及这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 乃至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的特殊强调。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的刘维朝校长说过, “不是说, 英语、计算机、法律、驾驶技术是进入21世纪的入场券吗?那就为学生挣得这张‘入场券’努力。”
正是雅礼的校长们基于这样教育目的观, 所以在学校特色目标的实现途径方面, 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精心选择。如为了突出“英语见长”, 学校专门聘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 使用美国原版英语教材, 学校每周设立英语日, 每两周一次英语角活动, 每月一次外教英语讲座, 每期一次英语演讲, 每年一次英语晚会。不仅如此, 学校还与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合办了一个英语脱口秀栏目, 让学生走上荧屏, 即兴演说, 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正是在这样不断创新、实践、积累过程中, 英语教学成为雅礼中学培养目标的一种特色, 成为雅礼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校长的教师观影响学校特色教师队伍的形成
教师是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策略的实际执行者, 学校有没有一只具有专门特长, 能发展特色项目的教师队伍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特色的重要指标。有特色的教师队伍要求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超群的教育才能,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以及人格魅力。特色教师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校长的教师观是分不开的。
如果校长把教师仅仅看成自己管理的对象和客体, 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上好课、教好书, 那么校长对教师的要求就会以规范化为主、以制度为本, 就会忽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其结果是会阻碍学校特色教师队伍的形成。要建立特色学校, 校长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师观。首先要强调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 也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其次要确定创新型教师的标准, 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 一名创新型教师应该是能够积极地进行角色转换, 变传统型的“统治者”为现代型的“平等中的首席”,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管理者、咨询者的教师。最后, 校长应该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和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 鼓励教师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相应的参与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使教师的创新实践有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 从而充分地激发和挖掘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潜能, 形成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雅礼中学的刘维朝校长就说过:“在雅礼, 对老师没有坐班、刷卡签到等硬性要求, 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允许大胆创新。学校不会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给老师排位次, 更不会因为哪位老师的班级考得好而大张旗鼓地表扬……”, [2]“一所学校, 如果教师没有了宽松的工作环境, 怎么会有思想的自由、创造的激情?又怎么会有学校与师生的个性与色彩呢?”[3]正是在这样的教师观的指引下, 雅礼中学涌现出了, 如以朱全民教师为代表的信息学教师团队, 以邓志刚教师为代表的语文教师团队等许多优秀的特色教师团队。
三、校长的学生观影响着个性特长学生的培养
特色学校的形成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拥有一大批个性特长学生。这与校长的学生观有密切的联系。校长的学生观是指校长对学生以及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观的不同会影响校长对学生管理方法、教育策略的不同。
特色学校的建立要求校长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学生发展观。首先, 校长要树立学生的创造观。而学生是最有创造性的人,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著名的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一生都在向孩子那样学习画画”[4]。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提供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创造, 让学生成为一个想创造、能创造、会创造的人。其次, 校长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差异观, 差异是无处不在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兹这样说过, “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个孤寂的世界, 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尊丧失个性的木偶。”[5]因此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都有可能存在着差异, 但“差异”不等于“优劣”, 所以教育者应该接受和尊重这种差异。同时把这种差异作为教育的基础性资源, 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因材施教, 实施个性化教育, 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一条最充分、最有利于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最后, 校长要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校长应认识到教育是开发一个人的潜能的活动, 正如开发自然界的资源一样, 人的潜能开发必须保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潜能不能过度地、无限制地、随意地被开发, 必须树立教育生态意识。所以校长必须认识学校既要有特色, 但这种学校特色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现阶段要有特长, 但这种特长是为将来学生这种特长得到更快发展打下的基础。雅礼的历届校长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中订立了明确的规定, 使有特长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制度的保障。明确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对这一理念赋予更具体的内涵即, “不仅关注学生3年、6年, 更要关注学生30年、60年”[6]。正是在雅礼历届校长这样的办学理念下, 一百年来, 雅礼中学共培育出八万多名优秀创新型人才, 其中有14位两院院士, 有厉以宁、梅可望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
参考文献
[1][2][6]高宝立, 刘洁.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2009 (5) :108.
[3]李帆.让学生成为个性的海洋——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育人纪实[J].人民教育, 2006 (12) :34.
[4]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开放大学办学理念探析 篇9
一、中外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内涵解读
所谓理念, 指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 或者说是组织的最高领导原则。大学理念则是关于为什么办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思想观念, 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 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 是大学内部管理及运转的哲学基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实践过程和结果。基于对办学理念理解和把握的基础, 我们对四所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一) 英国开放大学
“开放教育”、“为没有机会在传统大学校园里学习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质量保证, 管理先行”, 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英国开放大学创办之初就提出对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和观念开放;即打破年龄限制和校园围墙限制, 使受教育者终生获得和谐发展, 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惟有开放的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所学内容, 选择学习地点, 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这种开放的思想既是对终身教育的诠释, 也是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之源。
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远程教育的成功典范, 发展近四十年来, 它的教学质量跻身于英国乃至世界的著名大学行列, 这也源于其“为没有机会在传统大学校园里学习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与“质量保证, 管理先行”的办学理念。英国开放大学已建立了一个极其成功的远距离教育体系, 它的学生达到20万人, 而开支只是其他大学的50%, 并且质量优异。英国通过经费委员会来对每所大学进行质量评估。按照这些指标,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质量上居全国101所大学的第10名。在实现对公众开放及场所、手段、观念开放的不懈追求中, 开放大学已实现了其高等教育的质量、数量及效益的成功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教育事务助理总干事、开放大学校长约翰·丹尼尔教授指出:“开放大学的高质量是周密的设计、详尽的计划、熟练的运作和细致的评估的结果。”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开放大学在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开放大学对教学质量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多样化的高质量教材, 可以使学生在工作岗位或家中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二是全心全意的教学辅导可以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极大的帮助;三是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可以使学生及时准确地收到教学资源和了解相关信息;四是强有力的研究基础, 开放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是在充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 每门课程需2-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开放大学的质量高还表现在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上。在开放大学, 学生每周必须自学指定的文章,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讲座,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要顺利毕业必须获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在某个指定领域进行项目研究, 必须写出合格论文。开放大学设有大学评定委员会, 制定教学条例并进行监督及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这对教学质量起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是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这样的办学理念, 就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 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服务, 为百姓服务, 为农村服务, 为维护边疆稳定、振兴民族地区教育服务, 为部队服务, 为残疾人服务。30年来, 中央电大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要, 尤其是特定区域社会成员、特定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 使其成为百姓身边的大学, 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同时, 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把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据统计, 电大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毕业生720万人, 开展的各种非学历培训超过5000万人次。中央电大通过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维护边疆稳定, 振兴民族地区教育, 中央电大面向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人才。为推进科技强军, 提高部队士官整体素质, 中央电大先后建立了八一学院、总参学院、空军学院, 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祖国雪域高原、边防海岛, 实现了士官学员“不出军营上大学”的梦想。中央电大还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 为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
(三) 上海电视大学
上海电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提出了“为了一切学习者, 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 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新理念, 也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命题。“为了一切学习者”表达了上海电大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教育理想。它要求全体上海电大人要积极奉行终身教育的理念, 坚持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全民教育观, 使教育服务进一步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为他们创造同等的学习机会, 提供同样优质的教育服务。“一切为了学习者”是上海电大各项工作的总原则。它要求在“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理念引领下, 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习支持服务的完善, 努力营造“人人成才”的育人环境, 满足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需求。“为了一切学习者, 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理念, 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就是要对学习者及其学习需求和发展能力给予特别关注。一是要从学习者报名、教学过程的组织、考试的组织、学习支持服务等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之更灵活、更能适应各种各样学生的需要;二是要在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彻底改变学年制和组班教学, 实行全面学分制,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 让学生更灵活、更方便地按个人需求来学习, 关注学习技术。学习者应掌握的学习技术, 除了应用硬件的技术, 还应包括很多软的技术, 如对学习的管理、学习的策略、学习的技巧 (包括获得帮助的技巧, 克服困难的技巧, 利用成人经验完成学习的技巧, 等等) 。当然, 对学习的管理及学习策略、学习技巧都要尽可能地落到学习工具的支撑上, 要通过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开发和提供很好的学习工具。同时从培养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意识、责任心和能力入手, 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
(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办学理念。这样的办学理念, 是对“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一个具体阐释。“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是人类的崇高理想,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终极愿景, 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目标。有教无类, 即所有社会成员, 只要愿意学习的, 不分年龄、种族、家庭地位, 都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开放大学向一切人开放的理念, 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学有所教, 即不论是在何种状态下的学习者, 都能充分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都能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都能现实地得到教育的服务, 其差别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都应当得到满足。这样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开放大学的目标, 不仅是开放大学的崇高使命, 而且是开放大学的价值取向, 决定了开放大学新型的模式。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以“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为办学理念, 在于昭示开放教育模式的构建正是在电大的根本任务及核心内容。面向所有想学习的人、向全社会开放, 积极探索并构建开放的办学模式、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的支持服务模式, 承担起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以及老年、社会、闲暇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工作, 为实现教育平等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提供一个重要平台。这正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这所开放大学建设的意义及价值所在。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 可以得知, 中外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 虽在文字内容上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本质上包含、体现了以下四个核心理念:
1. 开放。
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和教育资源的开放, 为每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和便捷服务, 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平台和社会化服务。
2. 责任。
强调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重点关注广大基层、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 特别关注弱势社会群体, 以及部队士官的学习需求, 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教育公平。
3. 质量。
强调质量是开放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教学过程保证,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质量品牌。
4. 多样化。
强调适应学习主体多样化和学习需求多样化趋势, 为不同学习主体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 满足学习主体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二、远程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
如上文所述, “开放教育”、“为没有机会在传统大学校园里学习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质量保证, 管理先行”、“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为了一切学习者, 一切为了学习者”、“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等办学理念以及包含、体现的“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的核心理念, 从本质上体现了教育的价值观、人才的质量观、大学的职能观、大学的发展观。这些理念的形成与大学使命、教育本质、大学职能、大学特色、技术手段等息息相关。
(一) 大学使命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20世纪60年代,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委员会讨论中得到确认, 我国在1993年将终身教育列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用法律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上进一步明确了要构建两个体系, 即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由于终身教育更需要给任何人提供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需要学的课程, 因此现代远程教育是开展终身教育的一种最适当的形式。无论是英国的开放大学, 还是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 作为开放大学, 就要勇于承担社会使命。承担社会使命, 就是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是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为此, 开放大学应该着力于面向所有想学习的人、向全社会开放, 为实践教育平等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提供一个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 “为没有机会在传统大学校园里学习的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有教无类, 学有所教”等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形成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 教育本质
一切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教育更要突出人的发展, 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最有效地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需求, 努力培养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来临, 全社会关注的重心已越来越多地由“教”转向了“学”, 整个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在远程教育领域, 对学习者的关注比传统教育领域表现得更突出。这是由远程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远程教育面对的学习者群体状态比较复杂, 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 由于在远程教育过程中, 师生异地, 教学分离, 所以, 更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为之提供适用的学习支持服务, 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另外, 从外部环境看, 随着教育供给的日益丰富, 人们更加重视优质的教育服务, 远程教育更需要从“教育服务”的角度来不断提高为学习者服务的质量。因此, 上海电大提出的“为了一切学习者, 一切为了学习者”的办学理念, 就是要把满足各类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要求作为落实教育核心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使每个学习者通过电大这所开放大学的学习都能学有所成, 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
(三) 大学职能
大学具有培养人、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开放大学作为现代大学, 也具有三大功能, 但其内涵有自己的特点。从办学来讲, 是面向从业人员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从社会化服务来讲, 是搭建远程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共享各级各类优质远程教育资源, 为学习者和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服务。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基层、农村、边远民族等教育资源欠缺的地区, 惠及广大从业人员, 特别是受教育弱势群体, 为改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进教育公平发挥重要作用, 是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今后的发展, 更要坚持创新, 提升能力, 拓展服务功能。要特别服务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的“两个基本, 一个进入”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的总目标, 服务于满足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服务于扩大开放、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为更多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方便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四) 大学特色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良好的办学理念需要办学特色的诠释, 特色是大学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在。30年来, 电大这样一所中国的开放大学逐步形成了以下办学特色:一是通过天网、地网、人网开展远程教育, 形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系统。系统办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最突出的优势。二是通过整合和利用社会优质资源进行办学, 从而使得电大培育和积累了整合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与经验, 形成了独有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实现系统内外资源的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机制, 有效地降低了办学成本,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增强了电大开放教育主动和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变化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能力。三是坚持远程教育方向, 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努力探索和构建适合在职成人的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 逐步建立了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一体化运作机制;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化的远程教育职工队伍;搭建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多级办学和教学网络;形成了以成人学习者及其学习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多种媒体资源建设模式;构建了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支持服务体系。这些办学特色, 是电大竞争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五) 引领社会
目前, 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宏伟目标中, “为了一切学习者, 一切为了学习者”办学理念的提出具有引领社会的意义。学习者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其变化是不间断的、永恒的。对于这种需求的变化, 只有主动适应才能真正适应, 才能“与时俱进”, 才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服务, 以不变应万变。开放大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不断追踪信息技术进步, 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 建设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构建远程教管理、服务平台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远程学习环境。通过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服务模式改革和制度的创新, 建立一种机制、一种共享文化, 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引领广大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潮流, 从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六) 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诸多积极性因素中, 技术依然是革命性力量。在远程高等教育领域, 以Web2.0为基础的新一代互联网、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已经对远程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特别是学习手段愈来愈呈现信息化的趋势。所谓学习手段的信息化, 即学习者充分依托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有效利用网络技术, 选取满足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源;同时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 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支持服务。现代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开发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并将这些优质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和机会,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创新, 促进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开放大学正是适应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终身教育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各国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服务和学习机会的新型高等学校。
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 缘于对成人教育市场激烈竞争的主动应对, 缘于多年来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的实践, 更缘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是经过长期探索而逐步形成的。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只有不断地满足并适应社会及学习者的需要, 才会有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坚持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 必将对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研究英国开放大学和中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上海电视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等四所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形成, 指出“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是开放大学的核心理念, 其形成与大学使命、教育本质、大学职能、大学特色、技术手段等息息相关。
关键词:开放大学,办学理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合作创新继往开来———张德明校长谈上海电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EB/OL].中央电大时讯网, 2003-11-17.
[2]孙福万.中英远程开放教育理念比较———以我国“四个面向”和英国“四个开放”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0, (2) .
[3]刘汉伟.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
办学理念与学校特色 篇10
一、什么是办学理念?什么是学校特色?
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办学者能主动地把先进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是办学灵魂之所在。它是校长教育信仰与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在贯彻教育方针中表现出的办学谋略,是校长办学实践和感悟的结晶。
什么是办学理念?毋庸讳言,办学理念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目前对它的说法也还不尽一致。有人认为,办学理念是介于办学思想、办学观念之间的,针对学校实际的对办学问题的看法;也有人认为,办学理念实际上就是办学思想,说白了就是办学者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办学理念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办学理念应该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想追求;更有人认为,理念就是行动,并且有持久性,它介于思想与实践之间,且兼具有二者特点。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更有科学、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为我们在办学中所说的“理念”,已经不是纯理性的概念,而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一种在坚定信心指导下的持久行动。
校长作为办学者,总要有个客观的、相对稳定的目标要求。“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办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中,“学校怎样管理?”“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等如何处理?”校长都应该有个明确的相对稳定的要求,从宏观的目标引领,明确办学理念,也就是要从大处明白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各部分人应该怎样去做。
有人讲,办学如同自由体操和跳水,规定动作就是规范,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办学中的自选动作就是办学的特色。一般来说,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过去办学经验和办学实践的总结、积淀与升华,是一所学校现在办学的优势、特长之体现,是一个未来办学中的继续追求和优化发展。
二、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关系。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实现学校特色的基础,它制约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显而易见,要实现学校特色必须要以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有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句话给校长的工作定了性。校长要成为一个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校长作为办学的主要责任人,从很大程度上讲,校长的教育理念就是他的办学理念。校长要把学校引向何方,最终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主要决定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校长带领全校师生长期实践、不断总结、逐步提升的过程。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个人,让学校成为师生生活的家园和精神乐园,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得到持续发展。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只有把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即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学校的办学问题,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
我认为,学校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注意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确立办学基本理念是:扎扎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办学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教育。这就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两大特征。
三、体现办学理念和实现学校特色的途径。
我认为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体现办学理念实现学校特色,可通过如下几条途径:
1. 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我们通过“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由点到面,由此及彼,不断向学校各个层面拓展、深化;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育人有方、有浓厚人文关怀的办学特色。我们将校本课程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统一起来,用学校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用校本课程来强化特色,用校本课程来研究特色。同时通过校本课程和学校特色展示活动来宣传提升学校特色,进一步建设学校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而创建特色学校在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工作,只有课程与教学工作出特色了,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于扬长而不是补短。
2. 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和难点。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的一门课程,要真正实施综合实践,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就要理解和掌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2)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3)注重学生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中开展调查、考察、
在应用技术类课程中如何实施艺术素养教育
———以选修课《水族生态技法》为例
王永斌1顾明智2祝燕芳3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常州213164;
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化学工程系,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在文化课、专业课中贯彻艺术素养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结合《水族生态技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探讨在应用技术类课程中对学生实施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对观赏鱼的鉴赏,饲养容器及布景的方法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在审美中的作用,明确和谐是水族造景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
关键词:水族观赏鱼教学艺术
《水族生态与技法》是我院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观赏鱼的养殖与鉴赏、水草的栽培与布景、水族生态基础、观赏鱼病害防止等内容。如何利用本课程的特点和水族造景艺术欣赏的优势,把以单一传授养鱼技能的选修课与艺术素养教育相融合,达到科学与文化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通过对金鱼发展历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人类审美本质的认识
金鱼是世界四大观赏鱼(即金鱼、锦鲤、淡水热带鱼、海水观赏鱼)之一,是人类饲养得最早、饲养历史最悠久的观赏鱼,素来以体态优美、色彩艳丽、性情温柔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资料和现代科学实验均证明金鱼起源于我国的野生黄皮鲫鱼。
金鱼在人类饲养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野生时期(因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具有观赏价值的变异)、半家养时期(将产生变异的野生鲫鱼有目的地在池塘等处放养、繁殖)、鱼池家养时期、盆养时期、有目的选择时期和杂交鱼种时期,从最初在野生鲫鱼中偶然发现了金黄色变种的金鲫,到如今约有500个金鱼品种,共经历了1700多年的饲养历史。
通过了解金鱼饲养和发展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美的本质的进一步认识,即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植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对对象改造过程中对自身力量的肯定。人类逐渐认识和掌握金鱼遗传变异过程中的一些规律,通过自身努力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特定的改变,变自然为人为,是符合人类天性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人类自身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并被自己肯定,从而由衷地产生自豪、喜悦、愉快的感觉,也就是美感。
所以,金鱼是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审美对象,金鱼的产生
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综合实践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活动综合。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知识点方式来组织内容的,它的开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和贡献。
二、观赏鱼品种优劣选择中的审美
观赏鱼存在的目的就是产生美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引种、繁殖,还是仔鱼的养成和成鱼的饲养,都要注意品种的挑选,去劣存优,而在品种的选择上,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色彩、体态和姿态是观赏鱼欣赏的三大指标,也是通常情况下对观赏鱼品种优劣的主要评判标准。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凭借色彩去感知世界、改造世界、传递信息,并习惯性地为色彩定义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观念。比如红色与太阳联系在一起,代表着热烈奔放;黄色与大地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沉稳尊贵;蓝色和海洋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博大深沉……书中对观赏鱼颜色的描述为“白如雪,红似火,黑如墨,似玉胜玉,似霞非霞……”。观赏鱼的色彩是鱼种选择过程中的第一指标,色彩是否艳丽饱满、柔和统一是评判观赏鱼的首要要素。然而,色彩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思想范畴的审美,而不能仅仅从鱼自身的颜色考虑,比如在某些环境下醇厚的黑色有着不幸福的含义。
体形和姿态是观赏鱼品种选择的另外两个指标。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追求新奇也是人类审美观念中重要的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金鱼、锦鲤在人类长期的饲养、选择和培育中才会产生大量优秀的品种。人们通常会认为鱼缸里的观赏鱼跟其他鱼的区别越大(变异越大),则越优秀,比如金鱼中的“龙睛红帽子翻鳃绒球”集众多金鱼的特点于一身而成为金鱼中的极品;热带鱼中体态如魔鬼的光背电鳗、飘逸如穿纱的神仙鱼(天使鱼、燕鱼)、行为特殊的反游猫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在观赏鱼品种的选择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受到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比如国粹金鱼,其外形、姿态深受国人喜爱。上世纪70年代以后,金鱼作为四大观赏鱼品系之一开始大量出口,此间,金鱼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引起了金鱼饲养的热潮,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鱼饲养、品种改良的热情还在国人之上。而金鱼在欧美国家,虽然身价不菲,但爱好者却不多,究其原因,金鱼的美学特点不符合西方文化的要求。再比如,在中国大陆地区深受广大观赏鱼爱好者喜爱的水泡眼金鱼,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放的,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主题或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通过活动来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开展综合活动。
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理念 篇11
一、外造人文景观,内强师资研修
学校文化标识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凝练与概括,是学校形象的表达和诠释。基于此,在学校建设方面,可以以知识景观为框架,建构精致的人文景观。如在我校的景观设置中,参考了多所大学的知识氛围构建,打造了八大景观:一场——行知广场、一路——行知大道、一石——天问石、一树——柿树、一渠——半亩方塘、一池——鉴湖、一园——开心农庄、一馆——生活科技馆,并借助新课改的春风,以“学陶师陶”活动为载体,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出“新生活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围绕读书活动、阳光体育、艺术生活、科技之光,构建了一个以外在景观塑形象,内在核心铸精魂的新知教学体系。对于师资的整合,我校设立名师研修班,设立了“一道门槛”:必须是区级以上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且近两年来有2篇以上市级获奖论文或者1篇文章发表。具备这些条件,研修班的大门随时敞开,从而吸纳了一批爱读书、有底蕴、想上进的老师。这样做是让走进来的老师,感觉是一种荣誉,是一种幸福,收获一种成功的愉悦。
在量化和实效的管理制度下,每位老师每个月都会精读一本教育专著,上交一篇论文或教育随笔,研修中心也会邀请专家学者给予指点,然后再根据文章的特点集中投稿。管理实效很快有了分晓——短短的两年时间,这个团队已发表文章32篇,在区级赛课中13人获一等奖,3人获市级一等奖,在区基本功竞赛中有10人获一等奖。两名教师被评为市名优教师,10人被评为区四优教师。
可见,内外双修的校园管理策略,是有效的校园文化传感器,能够开拓出一条崭新的路径。
二、铸造艺术亮点,开发人文精神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门类,在当下素质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从这个方向多加努力,借此开启学生求知的幸福之旅。管理者可以将体育、艺术等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结合学校及地域要素,进行管理。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要加强身体锻炼。为贯彻这一理念,我校将“每天锻炼1小时,幸福工作50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乘着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推进的东风,着力打造阳光体育之亮点,每天的课间操,师生做广播操、武术操、健美操等,大家乐而不疲,成为师生的向往。
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些校本项目。以我校为例,开发了乡土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打陀螺、推铁环等校本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组建健美操团队,并且在全国啦啦操锦标赛中获小学组团体一等奖,以朴实的功底展示了一所农村小学特有的帅气、智气、神气。
在艺术方面,学校管理者要狠抓落实,进行基础性的文艺推广和普及。这里要进行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师资建设,二是加强训练。我校提出了师生“人人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口号,做到“三固定”,即辅导时间固定、辅导教师固定、辅导教材固定。我们聘请校外人员作指导老师,在去年暑假里就对全体老师进行葫芦丝、陶笛器乐的吹奏培训。开学后,我们向每位家长发放了“告家长书”,动员家长大力支持学校的工作,发动他们为孩子配备乐器,督促孩子在家认真练习。一学期下来,中高年级每个孩子都能吹奏10多首曲子。在学生家长会,学校汇报了特色成果,家长们为之震撼。特别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器乐的演奏展现已是一种规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三、创造科技品牌,营造浓郁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长新,不能发明之则长旧。”为此,学校在新生活教育目标的引领下,提出了生活科技教育的“三化”追求,即实现科技生活教育的自然化——因时因地因人因环境教育;实现科技生活教育的创造化——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实现科技生活教育的儿童化——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为了营造学校科技教育的浓厚氛围,学校注重校园科技场景的创设。开辟了科技种植园,里面有蔬菜、水果、花草……投资建设了新生活教育科技馆,通过科技馆鲜活的示范与体验,让学生了解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新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物质科技、空间与宇宙对人类以后生活的影响。学校成立了航模小组、电子百拼小组、陶艺小组、气象观测小组、机器人小组等兴趣小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定期开展活动。如:“许娃乐”——种植园里乐呵呵,“许娃乐”——漫游天宫身为客等。
学校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了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比赛、金钥匙比赛、航模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参赛数量和参赛质量逐年提高,成绩喜人。在2013年江苏省金钥匙知识竞赛中,有5名同学获得了省特等奖,20名同学分获省市一等奖;在省第二届电子百拼竞赛中,有20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总之,要想创新办学理念,就要抓特色,培育亮点,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演绎成一种精神力量,并内化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之奋斗。
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思考 篇12
所谓办学理念, 是指教育举办方和教育主体在办学和教育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可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对体育高职教育办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办学思想, 应包括体育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的发展方向、目标。
一体育高职院校自我定位的理念思索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是巩固业余训练, 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运动员, 面向体育特长生……各地要疏通体育运动学校与高等体育职业 (技术) 院校之间的生源输送渠道, 适度扩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职业 (技术) 院校的规模和数量, 有条件的省区市体育部门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创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各类体育职业院校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 又是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这为体育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方面规定了基本理念。
1. 办学类型定位
高等院校办学类型定位即是确认自己的“身份”, 明确其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我国创办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和根本目的主要是以体为本, 解决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问题, 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2. 办学特色定位
创出办学特色, 有利于体育高职院校树立独特而良好的公众形象, 取得“人无我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自己的脚跟, 求得生存与发展。体育高职院校要加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以多种方式融入社会, 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把社会关注与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走多途径办学的模式。体育高职院校的生源特色是拥有体育特长;面向特色是为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服务。因此,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具有这方面的明显特征。
3. 办学指导思想
体育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 因校因地制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技术, 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为国家输送更多高水平的体育竞技精英;以市场为导向, 以体育产业和服务为依托, 为地方乃至国家的体育文化建设,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体育文化建设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4. 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体育高职院校应围绕地方乃至全国体育文化建设, 以竞技体育为基础突破口, 积极探索“院校化”培养优秀体育竞技人才的模式和机制;遵循体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改革和创新“训练课程化”的教学和训练方式;结合地方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兼顾普及全民健身体育运动, 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体育服务人才。
二以体为本的思索
1. 以体为本内涵的思索
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运动员, 面向体育特长生, 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技能教育需求为目标, 坚持以体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围绕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以提高运动员和各类体育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职业技能水平为目标, 同时兼顾为各类体育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体为本的内涵有以下两点:
(1) 体育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运动员、体育特长生和有体育技能教育需求的人民群众。
(2) 体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运动员和各类体育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职业技能水平, 同时为各类体育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 以体为本不应仅局限于体育
体育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包括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 也包括退役运动员, 同时还包括有体育技能教育需求的人民群众, 即普通人民群众和普通高考生。对于普通人民群众和普通高考生, 应该满足他们对体育技能的需求, 设置体育类专业;而对于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来讲, 未来从事的职业并非全部是体育职业, 因此更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 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在专业设置上不应仅局限于体育。
3. 坚持以体为本, 办出学院特色
坚持以体育为本, 凝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办学特色。加强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 使各阶段教学密切联系, 逐步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体育知识素养和教练员队伍的文化素养, 加强教学部门与训练部门的协调, 进一步完善教师和教练员的协调机制, 增强教师对运动训练的了解, 提高教练员队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训教双方共同培育优秀人才。探索开展课程化训练和落实训练场实训, 促进训练和教学效果同步提高。把体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提高运动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为训练提供智力和品德的支持。把育人理念纳入技能训练之中,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增强文化学习的毅力和动力, 逐步达到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 加强对体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 以进一步凝聚和深化体育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体育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的初步探讨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第七条中规定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的基本要求。
1. 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均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办学规模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 站在体育看体育, 不识庐山真面目。人们常常将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与体育高等职业教育对立起来。竞技体育是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体育高职院校的基础和根本, 在全国12所体育高等职业院校中普遍认为扩大规模会占用更多资源, 从而对竞技体育造成冲击。虽名为体育高职院校, 在资源分配上仍是以竞技体育训练为主, “体教结合”并未有实质上的内涵进展, 实际上举办高职教育成为辅业。
(2) 认为以体为本就是仅仅局限于体育。这种观念忽略了退役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未来从事的非体育职业的需求以及普通人民群众、普通高考生对体育技能的需求。这样一来, 从专业设置上局限于体育专业, 就业渠道上仅仅局限于体育行业, 生源上主要来源于普通高考生, 规模自然无法扩大。
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类体育职业院校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 又是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发展体育高职教育, 能够为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创造新的学习条件, 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 疏通体育运动学校与高等体育职业 (技术) 院校之间的生源输送通道, 适度扩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职业 (技术) 院校的规模和数量, 有条件的省区市体育部门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创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从文件精神来看,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是了解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 拓宽思路, 树立先进的体育高职办学理念, 适度扩大办学规模, 达到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暂行) 》2000人的基本要求。
2. 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适度扩大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
(1) 积极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 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积极做好学院的生源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
(2) 正确理解以体为本的内涵, 跳出体育看体育, 以市场为依托, 以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为宗旨, 以生源面向和服务面向为基础, 做好学制研究, 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 充分落实教育部就业导向的原则。
(3) 教育部门应该协同体育部门, 给予体育高职院校以相应的招生和就业政策;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 在就业率上下工夫, 以促进报到率的提高。
(4) 体育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其适度规模应在2000~3000人。
四结束语
体育高职院校, 是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体育部门的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成立的。由于办学历史原因和体育行业的特定性质, 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也一直处于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体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笔者相信只要树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 体育高职教育就一定能够办出特色, 进而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高职教育的需求。
摘要:本文从体育高职院校自身的定位出发, 结合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 对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思索, 对以体为本和体育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2000[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 2000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1)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 2004 (1)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6[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