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2024-08-22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精选8篇)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1

信息化集中管控能提升钢铁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是钢铁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不过, 在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断层现象、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缺乏效率、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钢铁企业的集成化集中管控的构建, 使得钢铁企业的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主要问题, 接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 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断层难补

信息对接断层、组织结构断层、复合人才断层是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对接断层指的是钢铁企业由于分头进行信息建设, 各部门、各组织机构无法实现软硬家的有效对接, 导致数据无法及时有效传播、共享;组织结构断层主要的表现是“中间大、两头小”, 两头指的是钢铁企业的决策部门和供应、生产、销售等末梢部门, 其信息建设薄弱、空白;中间指的是钢铁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部门, 其信息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复合人才断层指的是钢铁企业缺乏既懂钢铁企业管理、熟悉业务流程, 又具备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使得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钢铁企业的发展需要[1]。

(二) 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缺乏效率

导致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缺乏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钢铁企业不具备现代钢铁企业管理体制以及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认识程度不够。现代钢铁企业管理体制是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基础, 只有在现代钢铁企业管理体制下,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才能统筹兼顾, 既能符合钢铁企业整体的规划, 又能更好地服务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 否者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建设不单规模小, 效率也会非常低[2]。同时, 如果钢铁企业管理高层不能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将很好获取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撑, 继而影响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在钢铁企业中的地位, 延缓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进度, 阻碍其效率的提高。

(三) 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脱离实际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脱离钢铁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于钢铁企业而言,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只是途径, 最终目标还是要满足钢铁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但在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过程中, 部门钢铁企业的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盲目盲目求大求全, 大大超过了钢铁企业的实际需要, 不仅造成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还导致系统功能的闲置、设备的浪费, 造成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成本的增加。

二、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 提升钢铁企业员工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认识, 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在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过程中, 决策层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钢铁企业员工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认识。钢铁企业各部门领导应更新观念, 加紧学习, 认识到信息化实质以及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 然后调整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业务流程, 把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认识贯彻到钢铁企业的日常事务中。最后, 组织员工定期参加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对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嘉奖。同时,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引入, 培养钢铁企业专业的信息建设队伍, 确保信息建设能契合钢铁企业的发展需要,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总之,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的创新和变革, 钢铁企业的决策上应首先形成统一的认识, 然后通过行政手段把这种认识贯彻到钢铁企业的方方面面, 提升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效率。

(二) 加快钢铁企业现代管理体制的构建, 确保资金的持续投入

现代管理体制构建是钢铁企业未来建设的重点, 也是推进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需要。所以, 钢铁企业应加快现代管理体制的构建, 提升组织机构的科学性、业务流程的合理性, 确保钢铁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传输有序、高效、快速, 为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同时, 对钢铁企业的决策机构进行改革, 确保决策机构能与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实现有效对接, 把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延伸的钢铁企业的核心机构, 对钢铁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部门进行重组, 方便信息建设在钢铁企业末梢部门的开展, 确保信息建设在钢铁企业内部同步推进[3]。此外, 应加大对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投入力度,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仅仅是购买设备和引进技术, 它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以确保设备、技术的及时更新。

(三)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存在使得钢铁企业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造成资源的浪费, 影响数据的共享, 使得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所以, 钢铁企业应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尽快实现各部门子网的互通, 消除信息孤岛, 确保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有效推进。信息资源是钢铁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利于实现钢铁企业各部门资源的共享, 确保信息再钢铁企业的正常流通, 提升钢铁企业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 钢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开展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 确保信息化能提升钢铁企业的运营效率,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为钢铁企业发展壮大做出更多的贡献。不过, 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建设不仅仅是某个钢铁企业内部的事务, 它涉及与该钢铁企业的上下游钢铁企业, 跨越多个行业。所以, 钢铁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也有赖于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 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漆永新.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冶金管理, 2002.

[2]李鑫, 齐少帅, 吴渊, 何红艳, 宋梦龙.关于中小型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1.

[3]蒋育翔, 黄全福, 洪小和.大型钢铁企业能源管理分析与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1.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2

根据某煤矿集团不同阶段精细化管控思想的理解。结合对各单位精细化管控系统的实施及以往项目实施管理经验,分析集控平台应用后其预期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集控平台是一个集中与集成的系统,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能够及时、有效、快速地抽取相关信息系统数据,为集中管控提供及时的数据来源。

2、通过集控平台的建设,将集成产、供、销、人、财、物信息系统,集团领导可以轻松方便的查询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数据自动归集,节省中间手工加工数据的过程,通时实时监控各类业务数据,实现较好集权管理

3、实现集团对分子公司,分子公司之间的一级核算。整合集团管理链、价值链,与各个信息系统形成数据联动,可以保证精细化管控指标的有效下达和贯彻。

4、系统可以将执行的过程数据及时反馈,数据可以及时在线分析、统计,为各分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达到对生产经营过程数据的实时监控。

5、辅助高层领导的科学决策。

6、为整个集团内的对标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7、可以提供建立经营过程的预警机制。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IT基础设施在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采取对IT基础设施运行环境进行集中的在线的监控、远程集中的管理、运维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lT基础设施在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安全。

关键词:lT基础设施环境监控集中管控运维审计

1发电企业作为资金和技术都高度密集的企业。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必然的选择

而事实上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一直在发展,尤其近年来取得迅速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在对信息系统在功能上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其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信息系统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中心机房和设备等IT基础设施的安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想象如果一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都无法保证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还如何保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谈一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在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谈一下浅见。

2发电企业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面对的安全风险分析

2.1中心机房环境给基础设施带来的风险。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都有相对严格的运行环境要求,如湿度、湿度、电源等,如何保证IT基础设施的运行环境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2人员物理接接触带来的风险。技术或非技术人员进入机房时因作业时因失误或意外对lT基础设施造成物理上的风险;

2.3系统运行过程中IT管理人员对IT基础设施进行操作作业时给系统带来风险。

3lT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集中监控及管理系统的构成分析

针对分电企业的IT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风险,IT基础实施集中监控系统必须实现对IT基础设施的运行环境在线监控,在出现异常时必须有多种方式的报警、实现对IT基础设施的远程集中管理以减少运维过程中对其的物理接触、实现对lT基础设施的运行操作进行集中管理、记录、审计。

3.1构筑运行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机房等lT设备的运行环境进行在线监控,系统能对环境进行监控,根据设定的各种环境参数要求,在出现异常时能自动按事先设定的各种方式进行报警,系统结构图1。

3.1.1机房视频监控:监视机房中人员的出入、活动情况。在机房出入口或设备通道处安装网络摄像机,监视记录人员出入及活动情况,并可设置移动侦测报警,警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声音、短信、MSN、Skvpe、SNMP、SNPP等多种方式发送。图像可以同Web浏览器远程监视、设置。

3.1.2机房整体环境监控,实现对机房温度、湿度、漏水、电源、门禁的集中监控,可通过网路浏览传感器状态,修改设置,自定义报警阈值、报警方式、报警流程,实现对机房环境的远程集中监控。

3.1.3机柜微环境监控。通过在机柜中安装无线微环境监控模块实现对机柜微环境进行监控。系统实时显示记录环境参数。随时生成曲线并记录相关数据。管理人员可对每个环境传感器进行报警值的设置,定义不同级别的报警方式。

3.1.4lT设备监控。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路由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磁盘等IT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3.1.5机房动力监控,可以实现对机房的UPS、空调、新风系统等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对于UPS等设备在管理卡的支持下,通过通过SNMP协议即可将UPS等设备的参数读出来并对其进行报警阈值设置,然后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

3.1.6系统支持多种预警方式。根据设定的预警策略系统可实现声光报警、(主机音箱)声音、短信(需要MODEM)、电子邮件、MSN、Skype、SNMP、Ftp、Http、SNPP等多种方式发送警讯。

3.1.7系统需具备完善、科学、灵活的预警功能。有灵活的预警定制机制,包括科学的报警临界值的设置:多途径预警方式;多层次灵活的报警流程;并可触发摄像以及其他系统的动作。

3.1.8系统管理功能:在基于B/S架构的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对机房环境及IT设备的集中监控、远程集中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功能。具体包括:①用户的认证及授权管理;②监控项目的配置管理。包括需监控的设备、监控的参数、预警策略的定制等;③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查询、监控i④系统运行的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并自动形成报表等。⑤远程集中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机房内所有监控设备的远程集中管理。

3.2集中远程管控系统。利用成熟的KVM技术,通过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系统可以实现对中心机房的所有服务器、中心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防火墙、存储系统、UPS等关键的设备进行集中的、远程的管理,并且自身有很好的安全性。

3.2.1通过管理控系统在本地实现对机房内的lT设备的集中管理,实现无人机房。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人机分离”,减少系统管理、维护人员频繁进入机房,物理接触设备,保证设备的物理安全;

3.2.2系统支持对设备的远程、多用户的、远程、协同的管控。即系统支持多个系统管理及技术支持人员从不同的地点通过不同的通信路径远程对所管控的系统(设备)进行协同的管理维护,极大提高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的效率;

3.2.3能支持多种不同管理路径的选择,即有带内和带外的情况下都能实现对所有列入管控范围的设备进行集中的、远程管理,即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IP网,电话拨号网络和本地口带外管理专网等多种途径对系统进行管控,避免管理路径的单点故障:

3.2.4能管理多种平台、类型设备与目标设备的内核系统无关,能支持目前主流的多种类型的平台、设备,如UNIX,AIX、WINTEL,LIN-UX,SOLARIS;与设备的接口无关(KVM,RJ-45,DB9,DB25等。

3.2.5管理终端。系统提供单一的登陆界面和简单的安装操作平台。所有目标设备可以集中管理到单一界面上来,系统安装做到即插即用,操作界面友好简单,要求是基于B/S架构的软件系统,无须安装客户端软件。

3.2.6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鉴于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信息系统的所有核心设备的集中管理,该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就什分重要。要求系统自身要有安全性的设计和功能:包括严格的认证机制;操作授权管理机制;安全日志记录和审计;系统物理设备的安全:传输维护管理信息的安全。

3.3通过安全运维审计系统实现对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IT基础设施在运维过程中的操作进行安全、有效、直观的操作审计,对策略配置、系统维护、内部访问等进行详细的记录,提供细粒度的审计,并支持操作过程的全程回放。实现操作内容的审计,并将身份认证、授权、审计有机地结合,保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使用其拥有运维权限的关键资源。为IT操作风险控制、内控安全和合规性等方面提供一套完善、有效的审计手段。

3.3.1实现对基于TELNET、FTP、SFTP、SSH、RDP、VNC等协议进行审计,支持IBM AIX、Digital UNIX、HP UNIX、SUN Solaris、SCO UNIX、LINUX、WINDOWS等各种主流操作系统环境。

3.3.2系统具有完整的身份管理和认证功能。为了确保合法用户才能访问其拥有权限的后台资源,解决IT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交叉运维而无法定位到具体人的问题,满足审计系统“谁做的”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完整的身份管理和认证功能,并能结合第三方的安全认证方式,实现静态口令、动态口令、证书KEY和第三方的令牌认证方式的安全认证管理,实现密码强度、密码效期、口令尝试死锁、用户激活等安全管理功能。

3.3.3灵活、细粒度的授权功能,系统提供基于用户、运维协议、目标主机、运维时间段(年、月、日、周、时间)、会话时长、运维客户端IP等组合的授权功能,实现细粒度授权功能,满足用户实际授权的需求。

3.3.4后台资源自动登陆功能,后台资源自动登陆功能是运维人员通过系统认证和授权后,系统根据配置策略实现后台资源的自动登录。此功能提供了运维人员到后台资源账户的一种可控对应,同时实现了对后台资源帐户的口令统一保护。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和设备的特性,可以提供托管和只托不管两种方式实现运维用户自动登录后台资源。

3.3.5实时监控功能:监控正在运维的会话,信息包括运维用户、运维客户端地址、资源地址、协议、开始时间等;监控后台资源被访问情况;提供在线运维的操作的实时监控功能。针对命令交互性协议可以图像方式实时监控正在运维的各种操作,其信息与运维客户端所见完全一致。

3.3.6违规操作实时告警与阻断功能:针对运维过程中可能存在潜在操作风险,系统根据用户配置的安全策略实施运维过程中的违规操作检测,对违规操作提供实时告警和阻断,从而达到降低操作风险及提高安全管理与控制的能力。

3.3.7完整记录网络会话过程功能:系统提供运维协议Telnet、FTP、SSH、SF-rP、RDP(Windows Termihal)、AS400等网络会话的完整会话记录,完全满足内容审计中信息百分百不丢失的要求:会话信息包括运维用户、运维地址、后台资源地址、资源名、协议、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流量大小信息;会话信息包括运维过程中所有进出后台资源的数据。

3.3.8详尽的会话审计与回放功能。运维操作审计以会话为单位,提供当日和条件查询定位。条件查询支持按运维用户、运维地址、后台资源地址、协议、起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操作内容中关键字等组合方式。

3.3.9完备的审计报表功能,能根据需要智能定制各种报表。

4结语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4

集团型企业在新的管理框架下, 为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可以对市场、采购、财务、人力资源、工程建设等业务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 形成新的一体化运作的业务系统。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 并非所有系统都适合于实行全局集中经营。能适合于集中经营的应限于共性较强的业务, 例如集中采购、集中销售等。集团全局性经营层包括一体化采购管理系统、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一体化财务管理系统、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风险管控系统和集团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等核心系统; 此外, 也可包括工程项目管理、 科技管理、协同办公等其他系统。下面重点讨论实行一体化运作的这些系统的功能。

4. 2. 1一体化采购管理系统

一体化采购通过统一采购供应管理的制度、流程、方法, 实现资源共享, 取得协同效益。一体化采购管理系统从集团企业的多组织、多法人、多流程等战略角度考虑, 统一全集团物料代码;采用集中采购、现场申请采购等模式并存的方式, 优化采购流程;优化库存结构, 同时满足集团企业的多组织、多到货点的要求。一体化采购系统实现战略集中采购和统一调度资源, 充分利用集团的整体购买力, 整合集团下属各业务单位和地域单位的采购需求, 同时灵活支持跨地域、多模式的运作, 适应集团规模的扩张, 加强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的流程连接和信息协同, 形成跨单位、跨地域、跨业务领域的分工协作, 实现从支持线状的供应链模式到新型、集约型的网状供应链模式的转变。

图5是一体化采购管理系统的一个实例。

4. 2. 2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

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全集团营销资源, 从集团层面统一和规范产品的内外设计, 统一营销渠道, 实现物流全程跟踪。系统对与集团 ( 公司) 往来的各类客户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包括统一客户的开户申请、资料维护、类型区分等; 通过对客户类型的区分 ( 销售类、供应商、承运商等) , 将客户信息传递至相关系统, 达到客户信息统一管理和使用的目标。为强化对客户的服务, 有必要建立完整的客户关系管理 ( CRM) 系统。

图6是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的一个实例。一体化营销管理系统的重点应放在销售的需求预测计划、全局性的物流管控和全面深入的客户服务上。

4. 2. 3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

集团型钢铁企业为构建新型的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下, 可以实现全集团原燃料的集中采购, 对全集团重要的原燃料实行统一采购和物流配送;在综合考虑钢厂内部生产进程、在途运输进程、配送仓库以及下游客户生产计划的情况下进行销售物流的总体控制。当然, 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管理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撑。

面向供应链方式的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 是以钢铁企业为纽带和核心, 将供应商、分销中心和客户连成一个整体, 最大化地利用资产、最大化地形成成本和利润收益, 通过科学的、集中的计划调度和指令管理系统实现原料采购供应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平衡, 发挥集中物流管理的优势。通过对库存控制和系列计划的优化制定, 在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的约束下, 实现物流的整体优化, 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 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面向供应链方式的一体化物流管理系统, 除了各分/子公司的内部物流由属地执行系统自行管理外, 一般包括上、下游两个方面的管理: 上游的一体化采购物流和下游的一体化销售物流。

一体化采购物流管理可以做到: ( 1) 加强信息协同。通过标准化的协作流程和单据凭证管理, 促进原料采购供应链上下游间的紧密业务协作, 及时获取和反馈各方物流信息, 加强外部交流, 提高运作效率。 ( 2) 强化原料采购物流运作。加强包括各分/子公司的需求计划、原料装期计划、配送计划、物流资源、远洋船舶、国内船舶、中转港实物库存等采购物流全过程信息管理, 并实现物流费用的收集和匹配。 ( 3) 进行原料采购物流的优化。通过一系列优化模型, 实现装期计划、中转配送、物流资源调配等物流环节的优化, 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一体化销售物流管理可以做到: ( 1) 实现制造企业与下游用钢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计划协同。通过在钢铁制造企业和下游用钢企业之间实现生产计划、要货计划、配送计划的协同, 提高供应链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总安全库存。 ( 2) 为下游战略用钢企业提供最佳全程物流方案。全程物流方案是为战略客户制定的, 涵盖从出厂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的全程物流中转、运输的总体物流计划。通过物流方案的主线, 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物流调度和优化依据。 ( 3) 实现物流集批优化。对于多制造基地、多分销渠道的销售供应链体系来说, 对同流向的订单可以进行集批优化, 降低总体运输成本。

尤其在当前蓬勃发展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 更可以实现供应商、钢铁企业、客户之间的一体化运作, 形成新型的以钢铁集团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为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带来一个多赢的局面。图7所示为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例子[2]。

4. 2. 4一体化财务管理系统

集团型钢铁企业需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从而充分发挥企业集团集约经营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力。

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财务控制, 而实现财务控制的关键是及时掌握财务信息, 实现信息控制。信息控制的主要内容是要保证子公司的运营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集团总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销售、回款情况、重大合同执行状况等市场信息,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告以及生产计划、实际生产状况等生产运营信息。集团企业管理实质上是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递的过程。如果集团总部对于一个子公司一段时间 ( 如1个季度、半年等) 的运营情况不了解, 那么集团总部就存在对下属子公司失控的可能, 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以往单个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同。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包含更多的内涵, 包括实施财务业务流程的改进, 实施下属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加强财务管理与中央监管能力、数据集中处理的能力, 实施财务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以及集团财务的决策分析与绩效评估等。

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应该纵向到底覆盖集团全层级会计核算流程, 并在完成会计核算基础上更多地向合并报表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发展, 为财务管理活动向经营活动前沿转移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可以在集团统一规范的前提下, 以标准财务为基础, 构建财务服务中心, 用一体化财务系统为全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财务的共享服务, 实现财务服务的工厂化运作。财务服务的标准化运作如图8所示, 按照工序切分岗位, 实现财务业务处理的流水作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集团企业财务业务处理的效率和速度, 真正实现集团财务业务和资金运作的集中管控[1]。

4. 2. 5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不是将所有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进行简单的堆砌就可以了, 而是要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将不同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通用性较强的内容提炼并系统化, 形成可覆盖集团公司全辖区的共性需求。系统建设首先要满足这些共性需求, 并在技术上保证各成员单位差异化需求能够通过系统配置来实现。

为了满足集团型企业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需求, 必须打破信息瓶颈, 发挥协同效应和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势, 建立集团统一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和管理模式, 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平台建立全集团统一的岗位体系、培训体系和薪酬福利模式, 同时, 要考虑在管理整合过程中多组织架构、多管理模式并存的现状, 从而满足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图9所示为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实例。系统面向集团公司高管、管理专员、直线经理、普通员工在内的所有人员, 支持多组织架构、 多管理模式、多薪酬方案、跨地域运作模式, 充分适应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4. 2. 6集团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在实现集团一体化采购管理、一体化营销管理和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同时, 一个不可或缺的系统就是电子商务系统。

集团电子商务是集团企业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协同工作的平台。向外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系统连接, 向内与集团集中管控的一体化系统和分/ 子公司的经营共享和专业管理系统连接。成为集团型企业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和平台。集团电子商务一般包括销售电子商务应用和采购电子商务应用两部分。

销售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实现客户的统一管理, 为集团型企业中的用户提供标准的电子商务服务, 为战略客户提供供应链协同服务, 为贸易各方提供现货交易服务, 同时提供服务热线平台接受客户咨询和投诉。

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立统一的供应商策略寻源平台, 以提高企业的供应商寻源效率, 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 通过构建统一的供应商产品信息目录提高企业获取供应商产品信息的效率、支撑集中采购业务、提高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协作效率。采购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关于采购执行的协同, 即供应商合同签署后所进行的所有合同执行过程的交互和协同; 另一类是在合同签订之前的采购寻源和交易, 主要包括各种网上采购方式, 比如在网上进行询比价、竞价和招投标等。

图10所示为集团电子商务的一个实例。

4. 2. 7风险管控系统

随着钢铁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集团化、一体化、扁平化, 风险管理正在成为企业进行优化运营、提高风险感知度与规范风险控制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也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风险管理在集团型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 我们必须将企业风险管理平台与企业内部ERP系统进行集成, 同时将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进行有效贯通, 从而实现从信息收集、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到监督改进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在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源收集这些风险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 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任务是如何对下属企业实行严格的监控, 对重大风险及时作出预警。预警功能根据全面、综合、突出成效的原则, 选取能够从总体上反映生产经营运行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作为基础监测指标, 根据现行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确定基础监测指标, 诸如营业收入、出口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图11是风险管控系统的实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风险管控主要涉及以下任务:实现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 并在发现风险及预警后及时跟踪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4. 3集团全局性决策层

集团全局性决策层主要是实现战略管理和绩效考核, 为此首先要建立全集团的数据仓库, 实现决策支持, 同时实现知识管理。

4. 3. 1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

随着钢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钢铁企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 实现快速科学地制定战略、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供货周期、及时向客户提供产品并让客户满意等目标。集团型企业实现集中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 集团型企业可以利用所把握的整体资源充分发挥下属企业的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谋求整个集团的协同发展。 企业集团可以利用从下属企业信息系统和集团全局性经营层系统获得的大量信息, 采用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技术, 建立集团全局性数据中心, 管理企业的各种数据和知识资源, 帮助企业更好地整合和应用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 进行全局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实现数据向知识的转移, 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实例如图12所示。企业集团可以利用集团/公司ODS ( 操作数据存储) 层收集来自各一体化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数据, 形成财务经营、人力资源、工程项目、标准业务等不同的主题, 构建起集团/公司的主题层。 在此基础上, 进行集团整体经营的管控类分析和共享类分析, 这些分析包括: 集中采购、集中销售、 集团财务、集团人力资源等,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下属企业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 同时可以采用管理驾驶舱方式对集团整体分析情况进行更为直观的可视化展示。

4. 3. 2知识管理系统

我国钢铁行业在技术方面长期以来一直采取国外引进、内部消化, 再到技术创新之路, 其中,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组织知识增值化的过程。

钢铁企业在产品开发、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等领域都积累了很多经验, 同时, 企业在与同行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也会汲取大量的知识, 这些经验和知识应该在全集团实现共享, 为此建立集团集中的知识管理平台, 在集团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管理系统 ( 如图13所示) , 让集团中分散于各分、子公司的信息与知识, 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 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

5结束语

当前, 我国钢铁行业正进入转型历史时期, 其最主要的标志之一便是“提高行业集中度, 以整合求发展”。一个集团型企业能否取得重组后的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整合的力度和速度, 实现整合的一个重要抓手便是信息化。成功的企业一般采用跨地域、多制造单元的一体化运作模式, 这就要求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业务变化, 充分体现集团内不同企业的协同效应。

由于我国钢铁行业的购并重组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大部分集团型企业还只是致力于做大, 对如何通过整合来优化企业资源的认识远远不足, 尤其是对信息化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能否起到作用更是缺乏研究, 很多工作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所提供的案例只是我们在进行集团型企业一体化运作中所做的初步尝试, 对于集团型企业的一体化运作及其相应的信息化系统架构是否合理、信息化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等, 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另外像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应用等IT新技术也正方兴未艾, 这些新技术无疑可为集团型企业实现集中管控的信息化提供很多新的有效手段。如何应用RFID等技术构建物联网[2], 对供应链上所有的物流过程实现全程跟踪和识别, 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资源,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等等, 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力.宝钢集团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实践[C]//第五届钢铁行业信息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册) .北京:中国贸促会冶金行业分会, 2011:15-33.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5

1推进建设涉密信息集中管控平台的必要性

作为防护对象的涉密电子信息仍分散存储在各计算机中,终端用户不仅是涉密电子信息的使用者,也是涉密电子信息的所有者,使用权和所有权没有分离,致使终端用户手里留有大量的涉密信息,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很难全面掌握本单位涉密电子信息的情况,管理工作跟不上。参照传统纸质涉密文件的管控方法对涉密电子信息进行集中管控,建设涉密电子信息集中管控系统,严格访问控制,严格授权共享,严控移动计算、存储设备使用,采取“集中存储、统一管理、授权使用、全程审计、分权管理”的方法,实现“涉密电子信息集中存储,个人不留密,终端不存密”的保密管理新理念,将涉密文档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彻底解决涉密数据存储安全问题。

2涉密信息集中管控平台实现主要功能

集中管控整体系统由硬件平台和支撑软件组成,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交换设备等,支撑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集中管控系统软件、数据库、热备软件等。

2.1文档集中存储

各用户终端安装集中管控客户端程序,服务器端部署集中管控服务器端程序,用户可在不同客户端上,使用用户识别KEY输入PIN码登录服务器端用户工作域,用户工作域提供安全无痕的工作环境,只使用本地的“内存”、“显存”、“CPU”等资源,当文档关闭保存时,自动存储到服务器端用户个人空间,本地磁盘不可访问、不可存储。

2.2文档权限控制

系统中提供文档权限控制机制,可限定不同人员针对不同文件的访问操作权限,实现对其从生成、分发、使用、编辑、直到最终数据被删除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通过控制使用者的访问权限控制,实现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可以使用文档,并对使用权限进行细分为:“只读”、“打印”、“复制”、“编辑”、“完全控制”、“共享”和“访问时间”等,以保证只有指定的用户,在指定的时间,对指定的文档,进行指定权限的使用操作。

2.3日常协同办公

2.3.1文件流转

单位内部的文档流转,可按照单位用户使用需要,将其文档授权给指定的人员、行使指定的使用权限,用户可随时查询及撤销授权,管理员可进行审计操作。集中管控系统可将权限精确到文件级,实现对每一个文档操作权限的精确控制,可控制文档读、写、复制、完全控制等权限,用户也可对已共享的文件改变授权的属性或取消共享,使得每一个文档的使用状态得到有效控制。

2.3.2文件打印

涉密电子文档应经过审批后进行打印,集中管控系统中提供打印审批流程,单位可按照管理需要制定审批流程。文档打印需通过数字水印系统嵌入隐形水印,可追溯纸质文档源头。集中管控系统可无缝兼容全军保密办推荐的标签水印系统,可在打印文档中嵌入打印单位、打印人、打印时间等信息,水印信息对用户透明,用户不可见、不可改,打印后文件折叠、污染、破损30%以下时,水印信息完整。

2.3.3文件导入

涉密电子文档在导入时可通过单向导入进行导入文件,在终端上部署单向导入,单向导入使用单向光模块实现绝对的单向传输,将普通存储介质内的外部信息单向导入涉密环境中,没有任何反馈信号,避免终端涉密信息外泄。

2.4离线外带管理

脱离集中管控环境的文档,应通过集中管控的审批功能经过领导审批后方可带出,文件带出包括两种方式:

(1)文件审批通过后可下载到安全介质中,实现信息交互。

(2)文件审批通过后可配合涉密笔记本及涉密单机使用,脱离集中管控的文件形成审计记录,使用完毕后外带文件回收至集中管控环境,并通过集中管控环境进行日志审计。集中管控系统中提供文档刻录审计、外带审批、外带文档回收及使用审计功能。

2.5应用环境安全

作为基础办公平台,部署集中管控后,原有各应用系统环境可正常运行使用。同时,为确保办公网络环境的安全,集中管控环境可控制各类应用程序的安装和运行,系统采用白名单技术,防止用户非法使用未经过授权的可执行程序,通过对运行程序的数字签名,确保只有经授权的程序才能使用,避免任何主动或被动行为导致的木马病毒及恶意程序的非法窃密。在安装部署集中管控系统客户端程序后,利用客户端自带应用软件签名工具发起应用程序的签名申请,由安全管理员审批通过后,在集中管控环境中才能使用。

2.6全程日志审计

集中管控系统采用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审计管理员三员分立设计,集中管控环境下的涉密电子文档应强制加注电子标签,记录文档创建时间、文档查看、编辑、打印等行为,系统支持对用户行为、文档流转、设备访问、管理员操作等事件的审计,支持按照事件类型、事件、人员等字段进行查询。

3集中管控平台建设主要作用及配置

3.1核心软件

主要包括集中管理服务器软件、平台管理中心、客户端程序等,主要作用是提供集中管控核心功能,实现涉密数据强制性集中存储、可管、可控、可审计。

3.2服务器

安装2台服务器,2台服务器进行热机互备,主要为集中管理平台提供支撑平台。

3.3磁盘阵列

采用SAN存储阵列,4*4Gb光纤主机接口、双控制器、HBA卡、10T容量3.5寸SATA硬盘等,主要用于涉密数据信息存储空间。

3.4双机热备软件

采用ROSE双机热备软件,支持双机服务冗余、数据冗灾RAID5。

4应用前景

集团管控模式下财务信息化建设 篇6

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 在目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 加强财务监控已经成为现代集团企业的必然选择。加强财务监控、实行财务集中控制有利于保证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 实现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一、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少集团企业实施了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统一会计核算软件, 传统的手工核算过程由计算机核算替代, 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核算规范化, 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虽然一些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随着集团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 现有分散式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已经不能适应集团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不能及时为集团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各个单位使用独立的财务系统, 在纵向和横

向上存在多个“信息孤岛”, 集团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各个单位的财务状况, 以获取真实的财务数据。

2. 现有报表管理系统很难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格式的一致性和实时性, 致使集团的报表汇总工作量大、效率低。

3. 由于各下属会计主体账套各自独立运行, 无

法实时掌握各下属单位内部交易的处理情况, 容易造成内部往来的应收款和应付款存在差距。

4. 目前财务系统信息化的应用仅限于基本会

计核算, 缺乏加强财务管理职能的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及业务预警等系统。

二、目前几种集团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是指在公司治理的视角下, 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通过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完善, 增强企业集团的控制力、防范风险、提升价值的重要管理活动。对大型集团企业来说集团管控极其重要。集团管控方面如果出现漏洞, 给企业集团造成

的打击常常是毁灭性的。集团管控模式没有优劣之分, 只要能提高企业集团的效益与效率, 提升企业价值, 适合企业的发展就是好的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模式从管控力度而言, 可分为三种, 即:财务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 (1) 财务管理型关注企业的经营结果, 关心投资回报率, 在满足预期收益的前提下, 不干预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运作。 (2) 战略管理型是统分结合型的。一方面, 它要求下属企业遵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 并从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进行控制;另一方面, 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运营不作过多控制。 (3) 操作管理型不仅要求企业遵从集团统一发展战略, 而且从资金、采购、销售、生产等多环节参与企业运营。

运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是集权与分权的两个极端, 战略管理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从信息平台的搭建上, 财务管理型的信息系统中一般只局限于财务层面的应用。战略管理型与运营管理型则需要建立一个从财务到物流全面整合的信息平台, 以满足集团对下属企业信息统一管理与监控的要求。无论采取以上哪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都作为控制力构成中的核心环节,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集团管控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基于集团管控模式下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 已列入集团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中, 如何有效实施此项目是摆在集团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不妨借鉴大型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成功经验, 同时结合集团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对本企业信息化系统需求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后,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由于集团企业对成员单位的投资结构不同, 在财务管理方式方法上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 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可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一是对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全资分子公司应采用直接管理;二是对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列入间接管理。而对于同集团公司只有经济协议或合同关系, 没有参股关系的联营、协作企业, 在财务上只有结算关系不具有管理职责。基于集团管控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集团公司的母公司、全资分子公司, 可以建立“集中”应

用模式———“一套账”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应用系统统一部署在集团公司总部, 各单位通过网络实时登录总部服务器进行业务处理, 数据统一存储在总部。成员单位本地无须安装软件, 实现零维护。这种模式对网络要求以及集团总部的服务器配置会比较高。但是可以保证财务数据的实时传送, 实现财务控制的高度集权。集中式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三个层次的集中:数据集中、核算集中、管理集中。同时, 支持多会计实体、“一套账”的财务核算管理体系, 实现由传统的并表处理到并账处理的转变, 既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细化核算的目标, 又可以适应多种财务集中管理的应用模式。

2. 对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 可以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 有条件的控股子公司可以与分公司一样, 按完全集中的模式, 实时登录总部服务器进行业务处理, 数据直接存储总部。第二种形式, 采取分布集中的方式, 在本地部署与集团统一的软件并完成业务操作和数据存储。根据集团总部的要求, 按时将数据同步到总部, 总部建立对应账套接收数据, 完成对数据大集中的需要。第三种形式, 采取完全分布的方式, 在本地部署软件并完成业务操作和数据存储, 集团总部只是对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即时采集 (如合并报表、预算执行数等) 或远程查询 (如远程审计、数据查询等) , 子公司无须将所有的财务数据同步到总部。这些模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实现不同程度的“集中”, 从而实现不同程度的财务控制。

3. 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标准数据体系。

数据在统一的管理体系下, 使得数据维护更加方便, 为数据的统一授权控制提供了前提条件。尤其对于公司往来单位的管理, 如果在一个应用中进行管理, 就可以解决编码不统一的问题。在整个公司实现对往来单位的信用监控和管理, 有效的降低信用风险。

4. 建立实时内部交易处理体系。

在整个公司内部建立起内部交易实时处理体系, 对于内部交易在内部单位进行凭证处理时就进行内部往来的对账, 并且记录详细的核对信息, 在整个公司可以随时查询内部往来信息, 避免内部应收款和应付款的不匹配。

5. 建立强大灵活的报表管理系统, 轻松实现汇总、合并报表。

(1) 构建及时准确的报表合并体系。通过报表汇总获得整个公司各下属单位的汇总数据, 利用系统对内部交易的实时处理功能, 利用抵销汇总数据修改汇总报表, 可以了解总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所有资产和负债的真实财务状况, 通过提供详细的合并过程底稿, 又便于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2) 增强集团对报表的控制能力和查询分析能力。主管单位可以设置报表公式和格式, 并提供加锁, 使下级各单位报送的报表与自己的账务系统一致, 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报表系统具备强大的报表查询、溯源分析功能, 可以对多方位财务核算数据进行分析控制。集团公司可以联查到各单位最底层的数据;上级单位可以按照需要自定义各种条件, 分行业、分类型进行报表汇总和多种形式的分析。

6. 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7

关键词:风险管控,三大平台,报警机制,机房环境

0概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电子应用系统及网络线路不断增多, 我局运行了包括总局下发和省局自行研发的针对“三大平台”需求的多种信息化应用系统,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机制越来越复杂, 系统的软、硬件构建复杂程度高、分布范围广, 日常应用维护工作变得十分繁重。所以如何尽快从人员、技术和流程三方面进行全面设计规划, 建立高效的运维风险管控手段, 保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就变得至关重要。

我局希望通过建设“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 把“电子业务平台”、“电子内务平台”、“电子服务平台”这三大平台涉及到中山路2号及瞿塘峡路70号机房的机房环境、网络线路、电子应用系统及服务器、虚拟机全部纳入运维风险管控中, 通过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手段, 即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各种应用的使用情况实时的监控和分析、检测系统的运行状况, 对故障能及时预警与报警并能制定完善的维护管理、处理流程等;使电子应用系统、网络线路等能够在受控的状态下运行, 保障检验检疫业务流畅、平稳、高效地运作, 并为将来的电子应用系统优化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

1 国内外对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的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 国际上的一些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在管理模式上与我们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 无法直接引用;系统内对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的的研究与应用不多, 且并不全面和系统, 行业内个别兄弟局对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机房环境监控、网络监控, 数据库监控等某一方面, 缺乏ITIL最佳实践和自动化理念, 水平不是很高。经过对各兄弟局进行详细调研, 总结归纳如下共性问题:

(1) 运维平台不完善。我局及系统内部分局的信息化监控平台虽然已可以监控机房环境、网络线路等方面, 但没有对机房环境、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主动监控, 没有建立统一的运维风险管控平台, 在整个运维流程、处置还缺乏规范化管理。

(2) 复杂IT环境中, 故障难以定位, 基本靠后台人工完成, 处理效率低;难以定量分析系统性能, 识别潜在瓶颈以降低风险等。

因此, 比较全面的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未有先例。无法满足目前复杂机房环境、网络线路、应用系统及软硬件设备的运维风险管控的要求。

2 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的建设我们着重从风险管控方面以及从平台的高扩展性、实用性和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风险管控方面

目前信息化运维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 风险分析模式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量化指标的风险模型非常缺乏;我们应积极探索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管控体系, 逐步形成“预防胜于治疗”的风险管理理念, 我们希望据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机房环境等方面进行风险数据采集并根据应用系统的重要性进行分级设置, 在发生问题根据优先级别通过短消息、电话、E-mail等不同手段通知相关人员采取不用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处置。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线路、相关应用系统及软硬件设备的可控、可管、可查, 从而提高质量风险管控能力。

2.2 平台的高扩展性、实用性和高效性以及安全性方面

2.2.1 高扩展性

运维风险管控平台要求灵活的配置方式, 能将其管理范围扩充到多个业务中, 并逐步发展成为全面的IT管理平台。第一, 软硬件配置需要具备可伸缩及动态平滑扩展能力, 通过系统框架和相应服务单元的配置, 适应业务量的变化。第二, 系统架构应建立在开放的应用支撑体系结构之上, 以便于扩展。通过开发或购买相应的适配器接口, 即可整合其他业务系统、不断加入对新应用的管控。第三, IT系统管理应具备开放的API接口, 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对标准的支持能力, 遵循相关标准。应采用模块化设计, 确保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

2.2.2 实用性和高效性

运维风险管控平台需要直接服务于运维的一线工作人员, 系统监控的实用性是建设的出发点, 具体如下:第一, 提供直观易用的使用界面和策略定义工具, 以及各种功能操作方式的一致性, 部门领导及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所关心的监控对象的状态、故障及性能信息。第二, 提供基于Web的浏览界面, 以便于IT管理人员能够在任意地点通过Internet浏览器管理系统, 并能够生成HTML格式的报表。第三, 提供对机房环境、应用服务器、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 当上述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及时地反应到控制台;此外, 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根据运营监控和管理系统所采集的数据, 进行趋势分析预测, 在出现问题之前解决问题, 能从被动处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以避免故障的发生。

2.2.3 安全性

建成后的运维风险管控的综合安全体系应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拥有完善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第二, 与应急处置措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提升处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第三, 具备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技术措施;第四与安全软件、设备、服务和安全管理结合, 形成高效、协同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

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平台建成后, 拓扑示意图如图1。

3 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体系研究技术方案方面

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平台结合ITIL最佳实践和自动化理念, 将支持跨平台、多厂商异构环境统一监测;平台将基于J2EE技术开发, 可跨三大平台部署, 系统支持多级部署模式, 以满足全省运维体系大集中的需求。所有功能模块并非简单集成;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技术架构, 全中文管理界面。有完善的用户管理功能, 不同角色的用户拥有不同的管理监控权限及相应界面, 所见即所得, 支持分级权限管理。

平台主要是风险监控管理。包括:

3.1 机房环境监控

可实时采集UPS的数据;包括主输入电压、主输入线电压以及负载的电压和频率、电池的电压、电流等各种UPS重要参数;点击报警信息, 进入报警信息界面, 当有UPS报警时也会自动弹出该界面, 显示报警装态。可实时采集空调的温湿度、显示模块的运行状态, 还有报警的信息。

3.2 网络线路监控

对网络中第四层的流量进行分析, 提供完整的统计分析功能, 包括网络流量实时监控、超量警示、流量分析、告警历史记录回放。提供了图形化显示、数据表格、文件输出等多种信息交互界面。

3.3 服务器及操作系统监控

支持IBM、HP小型机、主流PC服务器的监控和管理, 包括AIX、HP-UNIX、LINUX、windows操作系统的监控和管理, 同时也支持虚拟化主机的监控管理, 包括物理实体主机及虚机的性能指标。可基于SNMP、syslog、ssh、telnet等多种采集指标方式。

3.4 数据库监控

支持对系统中的ORACLE、SYBASE、SQL SERVER、DB2、My SQL等主流数据库进行监控及管理。能够数据库的实时性能运行状况、各种性能指标进行监控, 以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作。

3.5 中间件及应用监控

监控中间件及WEBHTTPFTP关键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涉及的产品WEBLOGIC、TUXEDO、WEBSPHERE、MQ、TOMCAT、JBOSS、EXCHANGE等

3.6 业务应用监控

支持目前总局下发的CIQ2000主业务系统、统计业务系统、出境电子监管系统、入境境电子监管系统、集中审单系统、电子报检业务系统、电子转单业务系统、统计日报送系统、通关单联网核查系统、口岸内地联合执法系统、入境废物原料业务系统、报检员、报检单位系统、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 同时可以对省局自主开发的应用系统进行定制开发。

3.7 告警模块

接受监测范围内的故障告警信息, 系统能自动接受来自系统自动巡检和被管系统主动发出的告警信号, 并对告警事件进行过滤和归类处理。

告警触发支持文字、声音、短信等方式告警, 通过短信平台, 可以提供与用户现有短信网关互通, 实现告警手机触发功能。

4 结论

通过建设一套信息化运维风险管控平台, 该平台可以实现将我局机房环境、网络线路、“三大平台”核心应用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数据自动采集、数据综合分析、事件关联分析、应急决策反应;实现对IT系统中的各种关键主机 (Windows平台、Linux平台、AIX平台等) 、关键应用服务 (通讯机、数据库业务、中间件等) 以及关键容灾备份系统等资源、性能、故障的实时监管, 并分别通过不同门户, 将系统资源运行状态信息通过可视化的、动态直观的方式展现给IT管理者, 为整个IT系统的安全、可靠、有效运转提供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持, 最终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实现完善的故障管理与报警机制, 方便IT管理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根源, 并迅速排除故障。

参考文献

[1]刘腾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60.

[2]刘志峰.软件工程技术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52-67.

[3]L eszek A.Ma eiaszek著.金芝译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汇编[M].北京:机械I业出版社, 2003:60-80.

[4]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CIQ2000综合业务系统技术手册[Z.

[5]张折, 刘敏三层体系结构在学生管理系统的实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3) :41-43.

[6]李干池数据挖掘预测技术在CIQ2000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 2008.

信息化集中管控建设论文 篇8

集团公司面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集团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要求,对内部管理提出巨大挑战。集团公司业务板块行业跨度大、下级企业类型复杂、人员数量多,依靠人工管理方式,无法满足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和实现集团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1 信息化规划的原则

信息化规划要将集团信息化看做一个整体,对各个局部系统设计、数据流向进行总体分析,从而让各个分系统有统一的标准、架构与接口,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统筹规划、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规划的框架下,将信息化战略要求制定为愿景,通过由点到面的稳步、有序的推进实施,最终使得整体系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2 信息化规划框架

集团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围绕集团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在深刻理解集团战略、组织与业务的基础上,描绘信息化建设蓝图,包括技术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基础设施架构、集成架构和安全架构,并制定相应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完善集团信息化治理体系,形成对集团信息化规划、建设、运维和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图1)

3 信息化规划制定步骤

1)集团战略、管控与业务分析:集团战略发展现状、集团战略绩效管理分析、集团战略绩效管理需求分析、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业务框架。

2)集团业务框架、管控目标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业务模块分析,各职能部门、单位管控目标梳理(3—5年)。

3)依据集团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及管控目标,立足信息化建设,寻求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

4 信息化规划执行要点

1)集团化管控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主要有三点特点:各子公司建设差距较大,不可一概而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不能形成高度统一;信息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应对之策主要是:建设初期特别是夯实基础阶段,职能系统的建设务必由集团主导,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除了自上而下的建设外,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平台整合等,结合考核加快形成制度,避免造成建设中和建成后的责任不明晰问题。

2)分多个阶段完成规划目标

首先要夯实基础,完成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等业务模块基础工作平台的新建或完善工作;其次要全面展开,基本实现集团各应用系统的全面建立,基础设施方面对集团本部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以保障集团数据资源的传输安全及实现集团基础设施资源的集约化建设,降低集团信息化设备及运维管理成本;最后提升发展,完成集团信息化数据平台及决策平台建设,实现集团数据的共享、融合服务,促进集团数据资产化,为集团领导提供管控预警、经营目标考核、经营情况分析等关联性决策主题分析,实现全面的数据可视化决策支持。

5 总结

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的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其具有鲜明的特点,鉴于诸多因素,不可不进又不可冒进。信息化建设应由集团本部自上而下进行统筹规划,从战略发展角度统一布局,避免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各下级单位应根据规划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组织信息化建设。形成统筹协同、重点推进的集团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集团管控和业务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积极探索业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定位与规划:信息化成功两大法宝[J].现代国企研究,2011(8):22-24.

[2]贾之楠,石倩.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

[3]杨超,朱占强,谷丽娜.SAP商务智能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河北电力技术,2010(2):7-8,42.

[4]Jerzy Stawicki,SAP实施项目案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8(9):73-75.

[5]王怀宇,赵英娇.基于SAP系统的ERP系统的设计与规划[J].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0(23):26-28.

[6]付磊,杨颖,潘亚梅.基于关键链技术的项目管理软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563-565,569.

[7]许元虎,余本功,沈浩杰.WSS平台对Saa S模式软件开发的支持[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5):33-35,42.

上一篇:农村青年教师成长下一篇:交直流输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