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建设(共12篇)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1
人类的数学能力与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和研究手段是分不开的.技术发展和数学发展之间的联系是贯穿整个历史的.数学的发展可以导致新技术的出现,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数学的发展[1].以现代数学技术为技术支撑点,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惊人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学思想、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呼唤数学教育的信息化.电子计算机环境下各种形态的技术在数学教学、研究中的适度应用, 必然会促进数学的内容、方法、应用模式以及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数学自信心等发生重大的变化.
1 数学的信息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漫长的数学教育过程中, 形成了相对固定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把数学推上了从来未曾有过的重要地位, 信息时代就是一个“数学化”的时代, 数学已经从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后台直接走到了前台.人们呼唤“大众数学”, 需要“用数学”、“数学能力”和“数学自信心”.传统的观念、内容、方法、媒体在需求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计算机进入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数学的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 广泛开发教育资源, 合理优化教育过程, 以实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和增强数学素养的目标.[2]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双主体 (教师和学生) 教育、创新教育等,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新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折中主义等学习理论和发展教学、结构-发现教学、最优化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等教学理论[3].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顺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数学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法有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几何直观化、数学实验、计算方法与计算数学的扩展、数学机械化思想与方法的推广、网络与远程教育等.其中网络因其集成化、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在教学应用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笔者近年来设计和组织开发了“高等数学网络教学软件”、“数学史资源共享平台”、“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资源共享平台”等教学软件和网站, 尝试和实践了多种网络环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搜集、浏览和分析比较了大量的网上数学教学资源, 总体感觉存在的问题是:①数学教学对网络利用不充分;②数学网络资源混乱和缺少;③信息化方法的欠缺和不当;④浅层次徘徊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
2 网络的利用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 是最主要的信息化教育媒体.网络的利用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问题:局域网与Internet等网络环境的利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2.1 网络环境的利用
2.1.1 局域网环境
1) 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大多数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组建, 至少教师工作站配置网络化的多媒体计算机, 增加一套专门设计的网络教学系统 (软件式、硬件式或软硬件结合式) .在网络教室中, 利用广播、监看、分组、控制等功能, 可以很顺利的实现集体化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同时, 其对结果容易整体和单个回收的特点也为无纸化考评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校园网.如果学校组建了校园网, 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在服务器上挂接课件库、资料库和素材库, 教学中可随时方便的调用, 配合以网络多媒体教室, 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或分组协作, 在讲解、探索、发现、讨论和老师机智点评的过程中, 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利用论坛提出问题, 安排任务, 布置作业等, 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校园网不仅可以重温学习内容, 查缺补漏, 查看任务, 提交作业, 而且可以无忌讳的进行教学反馈, 在线交流等;同时, 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的功能,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避免重复劳动, 建立自己的团队资源中心, 实现个体手工劳动向团队资源共享的转变, 创造教与学的技术环境.
2.1.2 Internet环境
Internet环境的利用是多元化的, 数学教与学中最突出的是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和远程自主学习.数学网络远程教育结合文本, 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技术传播教学内容, 学习者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网络学校、网络教材、同步与异步讲授和讨论、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电子邮件、BBS、新闻组 (News Group) 、在线交谈以及在线搜索素材库、资料库、课件库等数学资源库等.
建立在Internet环境下的数学教育, 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个性化、终身化、全民化、智能化、适时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使数学真正成为大众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2.2 网络资源的利用
2.2.1 浏览、搜索、下载
网络数学资源非常丰富, 通过浏览、搜索、下载和预约等方式, 获取所需信息和资料, 提高数学知识和能力.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和信息库, 海量的知识信息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资源.网络数学资源存在于国内外各种网站之中, 主要类型有:①单一主题数学网站;②数学教学综合网站;③教育网站数学频道;④各大学数学院系网站;⑤数学科研机构网站;⑥数学教育杂志类网站;⑦数学协会网站;⑧数学工作者、爱好者的个人网站等.
如何快速、准确的在网上获取资源应成为学习者的一项基本能力;搜索引擎的使用, 专业网址的收藏与积累, 网上预约与交换等, 都是有效获取资源的基本方式.教师获取的资源往往要经过加工再创新, 然后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组合利用[4].
2.2.2 在线学习和讨论
数学因其自身的特点, 教学中的辅导、点评和讨论非常重要.在比较成熟的网站上, 积累了专家学者针对网络教学所撰写的资料, 存放了对重点、难点的解析和动画演示, 保留了许多学员在实际学习中的典型提问和不同老师的精彩解答, 即使你不是远程教学的学员, 你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在线讨论和解答.国外已经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的网络资源, 如美国杜克大学的跨课程计划 (www.math.duke.edu/education/ccp) 中数学模块的明显特点是把数学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 以纵向的学科模块和横向的应用领域模块交织成一个体系[5], 讲究在学中用和在用中学, 有情景, 有问题, 有引导, 有解释, 有乐趣, 有引申, 充分体现了网上学习的自由、轻松、活跃的思维和对能力的培养.
3 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3.1 建设者
网络资源基本上包括基于课堂学习、基于自主学习和可供综合使用的3种形式.数学资源需要大家来建设.教育管理机构、数学工作者、数学教师、课题组、教研室以及各种数学教研机构都应该成为数学教育资源的建设者和提供者.
数学资源建设初期, 由于数学工作者对信息技术及相应组合平台的驾驭能力不够, 往往请计算机工作者代劳, 以致网络数学资源对数学课型如数学概念课、数学命题课、数学复习课等的特点把握不当, 针对性不强, 泛泛而用.有些资源甚至过度形式化, 为技术而技术, 没有体现数学本质, 没有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 出现了“去数学化”的倾向[6].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数学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与认识的提高, 数学资源的建设逐步由数学工作者自己完成, 真正实现“数学化”, 使数学网络资源的建设逐步专业化, 并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于数学网络资源的标准、序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相关机构已经着手考虑和通过门户网站等手段进行技术实现, 但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仍然是如何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快起来和“货”多起来.
3.2 途径
数学网络教学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数学类精品课程、数学类电子教材、数学问题、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案、课程素材、课程设计方案、大纲、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等.
建设者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网站、课程网站 (如数学史) 、专题网站 (如数学建模) 和综合网站数学频道 (如数学与生活) 以及“发帖子”等途径, 向网络上发布教学资源.
3.3 技术与平台
数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选题与系统设计、内容与素材的开发、网页制作与插入、站点搭建与发布等4个阶段 (如图1所示) :①选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资源的类型, 比如是建立课程电子教材还是建立为突破某个重点或难点的微教学单元,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系统设计和教学设计;②将数学内容数字化, 根据设计加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素材库准备调用, 这是非常关键、具体和劳动强度大, 也是技术性和经验性很强的环节;③网页制作是一门技术, 数学网页资源要充分体现数学的特性, 网页要能灵活地插入到相应的页框中进行组合, 讲究动态性;④数学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要借助相关软件平台, 搭建站点, 经过反复测评后发布出去, 为共享资源增砖添瓦.
数学网络资源因其学科特点, 对动态性、过程性、直观性、交互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要求较高, 在技术上要尽量多采用ASP (Active Server Page) 技术、JSP (Java Server Pages) 技术和PHP (Hypertext Preprocessor) 技术, 使数学资源建设真正基于最新技术, 充分利用技术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笔者在“数学史资源共享平台”的制作中广泛采用了ASP技术, 在“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资源共享平台”中较多的采用了JSP技术, 根据教学反馈评价, 应该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Dreamweaver MX是一个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和网站管理工具, 作为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 支持最新的Web技术, 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属性工具栏、对象工具栏、站点管理窗口以及快速工具栏等工具, 不仅使得制作过程更加直观, 同时也大大简化了网页制作的步骤, 是当今比较理想的平台, 应当成为网页和网站制作的首选.
我们强调信息化教学媒体和资源建设, 并不是屏弃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 厚此薄彼, 而是希望转变观念, 冲破束缚, 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最佳结合, 把握好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和效率.
摘要:计算机进入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网络因其集成化、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在数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推进了数学的开放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向纵深和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David Leigh-Lancaster.数学.技术.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3 (4) :62-65.
[2]石永福.数学的信息化教育方法探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2 (2) :109-112.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7-31.
[4]吴华, 宋西红, 等.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13 (2) :60-62.
[5]齐民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4 (2) :1-4.
[6]张奠宙.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J].数学教育学报, 2005, 14 (3) :1-4.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2
摘要: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知识和信息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档案工作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取得了初步成效。文中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化;作用;途径
档案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最终都服务于档案的开发利用,将档案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转换为现实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档案信息服务于社会的最佳手段,因此当前需要加快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使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3
摘 要: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网络、应用、资源等建设实践,回顾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程。通过建设成果供其它高校借鉴与研究。重点以“十二五”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过程,共同探讨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网络应用;网络资源;集成;数据;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1-0060-02
一、引言
高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将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校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衡量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推进信息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大学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一直遵循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建设为例,共同探讨未来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保障。
二、校园网络、应用与资源建设
1.网络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综合计算机信息网于1995年9月筹建,并实现了与CERNET、Internet的互联及校内网络办公自动化,2001年我校与中国网通联建校园宽带数字网,首期工程为5000个端点,实现了 1000M干线、 10M到桌面的校园宽带数字网的建设。2005年在原来ATM155为骨干的校园网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采用三层组网结构,同年10月,校园万兆网全面竣工开通,实现了万兆作骨干、千兆到接入交换机、百兆到桌面的整体高速覆盖校园万兆网,性能达国内高校领先水平。另外,在没有光缆覆盖的校园边缘区域,通过电话线使用ADSL进行了全面覆盖。2011年以来,多次对校园网络核心和出口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实现了IPv4/IPv6双栈全覆盖。目前,校园网共5个互联网出口,4个IPv4出口,1个IPv6出口,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7Gbps。同时,在我校逸夫馆、21B教学楼、启航活动中心自建了WLAN无线网络,并协助电信运营商开展无线进校园工作,目前已完成学生公寓和部分教学楼共计32个楼宇无线网络的覆盖,为我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网络运行基础。
2.网络应用与资源建设
校园网提供了WWW、E-mail、FTP、BBS、域名解析等网络基础服务。建立了学校网站、新闻网站、专题网站和各部门二级网站。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验室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相继构建,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网络教学应用与资源方面,建设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制作系统、情景教学实时录制系统、ScienceWord科技文档处理系统、网络交互多媒体课程制作系统、VOD点播系统。通过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与中外远程交互教学。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2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00多门我校各级精品课程,自主研发、引进网络课程、学校优秀课件、教学视频、教学网站、100G容量英语教学资源等;加入中国高校教育资源网成为团体会员单位,大量资源动态实时镜像到学校服务器上,方便师生学习、使用;同时引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网上开放式课程公共资源;制作转换 “世纪大讲堂”、“对话”、“百家讲坛”各类讲座、英语原版电影、“空中英语教室”、“法学教学案例”等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一个全新的网络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3.应用、集成和数据整合
根据全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从“基础网络建设”阶段,进入到“网络应用、数据信息集成”阶段。
2008年建起功能全面、运行稳定、扩展灵活、管理方便的“校园一卡通”,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依托“校园一卡通”,2011年建起学校公共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校园综合服务信息门户平台,实现了学校公共数据的共享,全校范围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依托认证平台,实现通过一个账号访问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即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综合信息服务。2012至2013年,依托学校公共数据共享平台,重点加强基础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实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以共享数据平台为依托,新建数字迎新系统,在2013年迎新工作中,全面启动数字迎新,集中新生数据,实时数据共享,新生报到、缴费、住宿等各环节实时网络管理,新生报到要完成工序的99.9%,可提前在家完成,现场实现一分钟报到;新建毕业离校系统,2013年毕业离校,通过电子“离校单”一改毕业生“转战”各部门的状态,毕业生可查看到个人需办理手续的离校项目,并办理相应离校手续,实现了离校手续的在线办理,本科毕业生通过数字离校系统顺利办理了离校手续;新建教育收费系统,学费催缴工作模式转变,实现了各部门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准确确定未交费学生数据,在校园卡消费、学籍注册、选课、开题等各个环节对学生交费情况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提高了学费收缴率、极大减低了各部门的工作量;系统升级与新建,财务信息系统升级,新建14个子系统;后勤信息系统升级,新建13子个系统;数据挖掘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如全校本科生成绩挂科的统计分析、本科生留级预警分析、退学预警分析、2013学生异动情况、一卡通系统消费情况分析等,将枯燥数据变成可利用的数据,为领导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三、“十二五”末期的发展建设展望
根据“十二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路线图,2011年是规划年,2012-2013年是基础建设年,2014年是基础建设提升年,2015年是基础建设完善年,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校园。
1.网络优化及扁平化改造
通过扁平化校园网改造,实现校园网有线和无线认证、计费、管理一体化;简化运维管理,降低维护难度,提高运维管理效率。
2.硬平台的虚拟与优化
本着大数据集中、多点数据保障、多处协同办公模式,将现有硬件设备按需求增长进行扩充,实现主要及重要应用虚拟化和实时双活,避免硬件问题出现服务中断。同时,建立冗余链路、数据备份和容灾管理系统,提供快速恢复和容灾机制。
3.建设校级应用系统
按照学校数据标准,重建科研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电子校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系统建设牵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规范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创建和使用;汇集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建立面向全局、跨部门综合数据应用。
4.通过应用系统建设牵动基础数据平台建设
基于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规范各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的创建和使用,汇集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建立面向全局、跨部门综合数据应用。
5.大数据共用的探索
通过对学校现有数据的整合、抽取和加工,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和统一分析,完成数据对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决策支持,形成数据从孤立到一体化融合的大数据体系架构。
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稳步、有序、可持续推进,伴随着制度、标准、规范的不断制订与完善,已初步实现“基础网络建设”进入到“网络应用、数据信息集成”阶段。“十二五”末期,一个以“四个三”为标志的信息化体系将初步建成:三任——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全体师生(校友)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采用任何方式都能够便捷地成为校园信息网络在线节点;三互——互联、互通、互享——全校范围内实现各类硬件平台、网络终端以及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互享;三全——全员、全程、全域——全体师生(校友)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全范围既能享受到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又全员成为信息化的建设者;三为——为学生、为教师、为部门(院系)——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和为部门(院系)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起全新的数字化环境,朝着信息智慧校园迈进。
电厂信息化网络建设问题分析 篇4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电厂的生产逐渐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有效的提升了生产水平, 促进了电厂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为了与生产水平相适应, 在全厂的管理方面也要提升水平,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所以需要从信息化建设入手,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网络建设是现阶段大的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 这也将是未来企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在电厂实行信息化网络建设, 能够高效的整合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能够对电厂的生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确保物流、生产以及资金管理等各项活动都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 从而确保电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电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
电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从全局入手, 建立统一的全局数据库, 实现全厂信息系统的整体统一管理。电厂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类, 一类是电厂运行后开始的来自各个控制系统的实时信息, 另一类是电厂建设开始就有的来自事务处理系统和办公系统的非实时信息。电厂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应包括:
(1) 功能划分。根据电厂的实际需求, 对全厂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合理配置, 实现功能不遗漏, 不重复, 经济实用, 对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统一规划。
(2) 接口规划。充分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接口问题, 对数据的传送量, 通讯方式, 软件选择和硬件配置等应进行提前规划。
(3) 远期规划。电厂的信息建设必须有远期规划, 在扩建电厂, 对现有设备进行统计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今后电厂增加机组设备时的需要。
另外电厂信息系统要分步实施, 首先, 要实现电厂信息网络系统要与控制系统的通讯, 各项监控设备的接口要求应在初步设计审查时确定。其次, 由于电厂信息系统数据不仅包括实时数据, 还包括大量的历史数据以及纸质文件, 信息数量庞大, 种类繁杂, 很容易丢失。这就需要应用适当的软件系统对信息进行归档管理。
3 电厂信息化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厂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电厂信息化建设的实质目标是为了促进电厂的长久发展, 所以应该从长远的角度、从大局的方向来进行规划。但是由于有些电厂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只是将其当成上级委派的任务来完成, 很多环节都是形式主义, 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将其实质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违背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这种缺乏全局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形同虚设, 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会影响到电厂未来的发展。
3.2 信息网络系统划分不科学, 有信息孤岛的存在
信息网络在电厂的高效运行需要在全厂范围内建立大数据库,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对生产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从而进行全局的支配。但是由于信息化网络建设在我国电厂中的起步较晚, 所以还有很多环节不够成熟, 在信息化网络建设中对于系统的划分不够科学, 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 造成信息无法实现共享, 由此出现信息孤岛, 不利于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有效开展。
3.3 应用软件水平偏低
由于信息化网络建设在我国电厂中应用的时间较晚, 所以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面还比较落后, 为了保证信息化网络建设在电厂中的高效运行, 往往会针对电厂的生产运行模式来开发一些应用软件。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 应用软件的运行效率以及可操作性水平不高, 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短时间内还很难达到商品化的水平。
4 电厂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数据共享应作为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核心
为了提高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发展速度, 确保其能够高效的运行, 需要在全厂范围内建立大数据库, 并且实行统一标准, 从而对其进行全局的规划, 确保整个信息网络系统都处于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而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调配, 优化各项资源的配置, 促进电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目标就是与电厂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电厂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科学系统划分, 减少网络孤岛
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 按照统一的协议正确划分网段。网关数量应尽量少, 以保证网络的传输质量, 减少故障的发生。对事件进行分级分区处理, 以减少数据的传输,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另外, 建立过程数据接口系统, 在全厂计算机网络连接处设置专门的数据采集站, 实现过程数据的有效连接。采集生产中的各个实时数据的同时完成数据的压缩存放。过程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能高效快捷地为全场提供所需的实时数据。
4.3 重视系统上线运行后的工作
在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初步工作完成后, 对于上线后的工作还要给予重视。因为系统本身可能还不够完善, 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这就需要对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实施, 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同时对于操作人员也是一种考验, 需要其对信息化网络建设系统的性能和各个环节的运行进行熟练的掌握, 对于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如果发现存在缺陷, 要及时的调整, 以促进信息化网络建设更加完善的发展。所以在系统上线后还不能够放松, 而是应该更加重视系统的运行状态, 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来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4 应用软件逐渐实现国产化
国内电厂的体制和国外有着显著的不同, 进口软件往往是根据国外环境的需求编制的, 难以完全适合国内的需求, 我们只能尽可能多的吸取部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的数据管理系统, 开发最适合我们自己的国产软件。另外, 进口软件往往价格昂贵, 从经济利益的长远考虑, 支持电厂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国产化是非常必要的。
5 结束语
随着电厂生产水平以及设备质量的不断提升, 在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后, 急需建立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 对电厂的整体运行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从而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由于信息化网络建设在我国电厂中应用的时间较短, 所以各方面工作还不够成熟, 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最终适应电厂的生产需求, 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电厂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实现还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认真对待工作, 不断学习网络信息化知识, 为有效控制信息化网络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促进电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摘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各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电厂生产运行中, 有效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了适应电厂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应该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 与现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 做到与时俱进, 促进电厂节能增效的生产目标。然而在电厂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条件还不够完善, 很多环节处于尝试阶段, 所以难免存在缺陷, 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文章对于电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对于促进电厂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厂,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曹胜余, 虞小虹.电厂信息化和监控系统建设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侯子良.推广应用现场总线全面实现火电厂数字化[J].中国电力, 2004, 37 (3) :72-75.
企业信息化建设之网络安全管理 篇5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局域网员工的上网行为管理已经是企业的重要工作。国内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网管软件众多,以小草上网行为管理软路由为代表的专业网管软件是众多企业的选择。
网管人员常常在选择上网行为监控设备的时候不知所措,网管软件选型出错导致企业部署网管软件失败、投资浪费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所以,本文将讨论一下网管人员将如何选择能够真正适应本单位需要对网管软件来加强管理。
总体来说,网管人员选择上网管理软件或者上网管理设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明白单位内部上网行为管理的目的。上网行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上网行为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所有依赖于网络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等的正常运行,这些系统的正常运行也直接影响到了单位各项业务的进展、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实际的经济效益。所以网管人员要明白的第一要义就是:上网行为管理直接是为了保持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的稳定、健康运行,而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选择网管软件的首要前提。
能够切实实现上网行为管理的具体功能需求。笔者在这里主要是针对国内企事业单位的一些网管人员在选择上网行为管理软件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大型网管软件提供商的产品、总是贪大求全希望网管软件解决所有的网络管理问题。一般来说,能够通过价格较为低廉的、纯软件架构的网管软件实现的上网管理功能,就不要再购买昂贵的硬件监控设备,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采购资金;同时,在采购网管软件时,也必须考虑网管系统的易用性、易部署性等,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网管人员的需要。
网管软件后续的升级、服务费用。企事业单位网管人员在选择网管软件时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软件后续的升级、服务费用。这常常导致在购买网管软件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不能用的情况,强行向客户索要继续使用费和升级费的情况,从而增加了部署网管软件的总体拥有成本,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负担,背离了部署网管软件的初衷。所以,在部署网管软件时需要和厂家明确这些条款,并最好通过合同的形式加以约束,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权益。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信息化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我们党9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信息网络正在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革命带动了人们思维交流方式的变革,为获取各类知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信息交流共享的快速通道。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脚步创新发展,就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以崭新的视角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思想政治保障。下面,笔者就如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在我国兴起并发展以来,信息网络作为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的沟通交流渠道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今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2.1%。而在1997年末,全国上网用户数仅为62万。仅仅十多年时间,我国网民的数量增长了900多倍,互联网络伴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而网络购物、网上银行、在线销售等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悄然改变了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网络终端的推广普及,互联网络在我国迎来了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了传统网络。
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突破了传统的纸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在辨识某种事物的时候,单凭听觉仅能认识到事物的15%,运用视觉仅能认识事物的20%,而视觉和听觉在一起并用可以认识事物的65%。网络信息技术集成了传统信息传输媒体的优点,可以通过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人们得到如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同时,网络已经成为了公众评论公共事务、评价政府服务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领导也将互联网作为掌握公共舆论和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因此,迫切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互联网络作为新的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将学习交流、宣传教育、民主监督等逐渐发展成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全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
二、把握信息网络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一要强化平台建设,精心构建政工信息化网络体系。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需要建设一批吸引力强、内容丰富的优秀政工类网站。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结合信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特点,以一流的标准来实施精品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网络建设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市区级政府宣传部门网站为中心,各企事业单位网站为依托,网络论坛、留言板和貼吧等网络工具为辅助,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时,网站建设的内容方面需要具有新闻媒体的敏感性、前瞻性和时效性,以贴近群众生产生活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形式和网络需求,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提高网站建设水平。对于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热点和焦点问题,适时在网站或论坛上组织专题栏目或拓展阅读,通过主题讨论的形式增加网络交流互动,关注人民群众在网络上的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对网络舆论热点进行正确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要抓好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网络政工干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网络时期的新特点,并实现创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队伍、靠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优秀的政工干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政工干部的自身素质,才能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突出抓好政工干部在信息化网络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进一步提高驾驭网络、运用网络的实际能力。同时,积极引进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政工干部队伍中,增强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岗位锻炼,进而培养一支既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又能胜任思想宣传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是非识别能力,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自觉抵制各类不良信息和有害言论,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
农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思考 篇7
我国农机化域中,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虽起步较晚、比较分散, 但发展很快。近年来,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农业部拟定了2010年的信息体系建设和规划:首先是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用网, 通过补充、完善, 建立国家农业信息中心及行业中心, 形成农业信息传输系统;其次是建立农业服务信息系统, 组织、协调、引导信息资源的开发, 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农业基本数据库群, 并提供网络化咨询服务;第三是建立省级传输交换中心和建设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站[1]。同时, 通过Internet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其他国家或国际信息网联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机信息化在促进农机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来突出。
1.1 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硬件的迅速发展, 带动了各省农机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省农机信息网为主、市级农机网站为辅的网络信息平台体系。
1.2 网络信息化对农机发展的影响逐步加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机信息化在促进农机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来突出。通过推进农机信息化, 可以为有机户找市场, 为用机户找机械, 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信息以及农业生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增强广大农机手和农户之间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
1.3 农机信息网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网络服务功能初步实现
基层农机部门所需的政务信息、用户和销售者最关心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水稻机插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以往主要通过文件及信息通报方式获得, 信息慢且不完整,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 用户能及时打印或下载有关信息, 快捷、准确, 有力地支持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化信息网络以宣传农机化政策法规、公开政务信息、交流农机化工作经验、服务和谐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机化事业发展为工作重点, 以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公众参与为三大主线, 初步实现了监督功能电子化、服务功能电子化和交流功能电子化。
2 存在的问题
农机信息网络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农机信息网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各地对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认识不是很到位, 只求面上过去就可以。部分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2 资金投入不足
而且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上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 乡级农机部门本身的工资有的都没着落, 就更谈不上信息网络建设的专项资金, 很多乡农机部门都是借助其他项目资金来配备电脑。
2.3 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对农机化信息服务缺乏研究, 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大量信息还处于孤立状态, 信息还未联网共享。
2.4 网络信息人才不足、信息渠道不通
信息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还没有专职的网络信息队伍, 各级农机部门一般都没配备专业的电脑信息人员, 因而从事农机化信息的工作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特别是有一些乡级农机部门连一般的邮件收发都无法完成。由于各级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 造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 致使信息不能及时在网上发布, 有的发布的信息质量也不高。
3 农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思路
3.1 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
从事农机化信息工作, 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大局意识,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提高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时刻把农民的疾苦放在心头, 把服务对象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摆在工作首位, 提升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农机化信息工作中去[2]。
3.2 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的扶持, 加大对农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重点建设和改造好具有先进技术、安全可靠和性能完善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向农机管理部门、推广部门、生产流通企业、农民机手及社会提供及时、方便、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市场供求及政策法规等各类农机化信息。
3.3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管理就要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 突出重点, 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入手, 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农户对农机的拥有情况和需要情况, 特别是对农机大户的情况要了如指掌, 要有专人经常性地定期下到基层走访农户了解情况、获取信息, 然后把信息存入计算机的数据库,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把数据库放到网站上, 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
3.4 加强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支撑的, 信息网络的运行及维护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如目前河北省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有不少是兼职的, 专业知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 各级主管部门要舍得投入,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在职培训, 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智力保证。同时, 要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扶持, 有组织、有计划地引进专业人员从事农机化信息工作。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入, 重点突出市、县网络建设, 增点扩面, 尽快实现网络覆盖所有市、县 (区) 。加强网络建设必须的服务器、“防火墙”等硬件设施的配套升级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 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降低受病毒攻击的风险度。
3.5 加强信息平台的横向联系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当前紧迫而又薄弱的环节。为提高信息质量, 要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和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目前, 各基层农机部门办公设备落后, 信息人才缺乏, 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 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 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 从而造成信息流失[3]。因此要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 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同时与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 建立广泛的联系, 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积极利用和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 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大力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研究、加工、处理和应用, 使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与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 加快信息传播速度。
4 总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目前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未来几十年内,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将成为世界农机化发展中的新亮点。农机信息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能否尽快实现农机网络信息化, 将决定农业机械化事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 决定农副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信息化之路, 从而提高农机化整体工作水平, 为我国的农机化工作开创新局面。农机信息工作者要共同努力, 为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机信息化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农机信息化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构想和思路。
关键词:农机信息化网络,网络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李兴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 2009, 12.
[2]汪冰清.江苏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与思考[J].江苏农机化, 2007, 5.
网络信息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发展 篇8
网络信息化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如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网络信息化克服了空间距离、经济发展差距等障碍,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可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民众参与管理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也带来了一些消极挑战。如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在网络社会,民众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且还在不断地制造信息、发布信息。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要正视这些问题,通过信息化网络发展作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影响
1. 网络信息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影响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标就是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创新社会管理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平衡利益,服务社会及群众,这个创新的过程依托社会政策的有效性措施为基础,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权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后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当前国情显示,尽管社会组织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并未改变,转变这种主导模式就是未来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整个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依靠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动力支持。
1.1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梳理社会关系,降低沟通成本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关系复杂情况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梳理,社会矛盾的疏导更便捷,有助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社会管理涉及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公布,建立决策层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有助于政府获得来自社会更加真实的信息。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消除信息与决策层之间存在的沟通不畅通或人为阻碍等问题,能够加速传递信息,降低信息失真的概率,更好地避免信息延迟或拖延导致的决策失误或滞后等问题,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实现社会各方与政府之间的全面交流与沟通,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服务群众的功能。
1.2网络信息化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创新服务管理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政府服务质量提升,并转变政府服务的手段和功能。传统的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差,服务的手段单一,服务的形式简单而非主动,社会公众必须自主寻找服务部门来解决问题,政府传统中服务都是被动处理,服务水平差。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政府,形成电子化办公服务平台,服务手段和内容均可丰富,也有助于加强各个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技术和手段增加,优化服务质量。
1.3网络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精细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降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成本,信息传递便捷和有效率,增强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心。政府服务的内容和管理模式转变,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将公众参与和服务公众相互结合,实现服务平台的高质量服务水平,社会公众认可程度更高。如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服务会抱有更大的信心,对政府的服务满意度提升,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服务平台,缩小与公众的期望差距,提供优质服务。
2. 网络信息化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消极效应
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管理服务,作为新事物的存在,无法避免双重性的发生,首先肯定新型社会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便捷,其次,需要面对信息技术运用差异情况下的负面作用,积极消除不利影响。
2.1网络信息化带来的“过度参与”,使政府面临无政府主义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共享带来的优势在于为公众提供自由言论并且不受时空限制的平台,公众参与其中的自由权力也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引发“过度参与”,政府面对公众信息过度膨胀下的无政府主义挑战,影响社会的有关政策的决定和社会稳定。信息自由流动在团结人心上能产生积极效果,但也能够分化国家,全球网络化带来的信息泛滥,政府面对社会因为“过度参与”导致的无序状态,在前期无监管措施应对下,很容易影响社会、政治和经济健康发展。据此,网络信息化带来自由参与权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参与”下政府管理上的风险,制约了社会管理的创新发展进程。
2.2网络信息化引起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不均衡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所处的阶段不一致,不均衡的情况明显存在,而且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存在状态。20世纪末,全球互联网用户中OECD(世界经合组织)地区就拥有95.6%的份额,94%的网页是英语;部分的发达国家依然是当今世界信息发展潮流的主角,英语占主导存在于互联网络中。这显示信息通信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均衡差异情况严重,一方面少数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化程度高、信息化的应用基础强。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国家与地区利用信息技术水平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弱现实,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讹诈”和“信息安全威胁”,并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外衣,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而被信息技术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没有竞争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明显。
2.3网络信息化引发政治参与的程序化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政务公开已经不是时代的难题,而公众的要求也很高,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首先,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务廉洁和高效运行,公开的信息方便公众,其次,公开的程度大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及信息技术水平,巨大压力也随之产生。同时,政府主导的网络信息平台,很容易因为政府当局考虑自身或有关团体利益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实现目的,甚至通过虚假信息来迷惑公众来达到目的。因此,如何有效遏制和区分真实虚假信息,也成为公众参与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存在严重的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状态,很容易降低公众参与的热情,直接导致政治体系发展与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相悖,民众对社会管理失去信心,不利于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将会走向政治停滞和政治混乱。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对社会管理发展的综合措施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社会管理模式均带来转变,制度创新应运而生,改变现有的社会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管理发展。
1.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监管互联网
法制建设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监督和保障网民权益的作用,依法管理互联网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所在。自1978年来,美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已经出台超过130多项法律法规,该国作为互联网法律制度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西方国家均通过网络安全法律健全,对网络自由言论给予监督,上网行为监控,网络监管覆盖整个国家。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应根据互联网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国情,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给予法律支持,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社会管理的消极作用。
2. 通过制度化建设应对网络舆论
政府构建社会管理体制因为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展而面临巨大压力。公务员的言行将暴露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网络舆论扭曲或放大情况,网络攻击的方式虽然有效起到监督作用,但是部分廉政的公务员也很容易受到攻击,难以解释。统计资料显示,网络舆论监督类信息统计中,占85%的信息是针对政府及有关人员开展的负面信息。当前,在应对网络舆论攻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机制,比如,网络舆论造成网络事件后,政府往往是被动处理,处理过程、结果等有关环节的处理也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讨论。当前政府在网络舆论教育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来应对舆论压力或舆论事件。政府应采用积极的态度来改变被动局面,通过构建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控体系。当前政府也在积极努力,进展程度也有待加强,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纠正网络舆论过于偏激,对网络事件的前、中、后过程都形成信息快速筛选、甄别及处理的全过程处理体系。网络监控体系必须建立在取证清晰有效的基础上来开展有关行为活动,及时通过权威媒体来公布事件或信息的真是情况,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3. 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信息泛滥,政府必须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责,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教育和宣传,有意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避免被动受攻击。政府应对众多网络事件,需要有专业和快速的事件处理能力,并及时在权威网络媒体来公布事件原委,避免谣言或虚假信息误导大众,使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政府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将整个网络环境的舆论信息传播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通过多种渠道来构建舆论传播体系,强化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通过良好的价值观来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强网络舆论的道德提升,在宣传教育下构建良好的网络氛围,建立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机制,政府积极为民众服务,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网络社团发展局面。为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政府必须加强网络监督,有效地应对网络犯罪,严惩不贷,避免网络犯罪危及广大民众的利益。
4. 创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
首先,要掌握社会舆情,疏导社会情绪,防范于未然。其次,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掌握主动权。第一,信息透明是缓解危机的重要前提。第二,让事实真相始终走在谣言的前面。第三,以坦诚的姿态回应议题,主动回应而不回击。再次,要善于举起正义大旗,运用“切割”战术,抢占制高点。最后,善于同媒体打交道,同群众打交道,增强应对力。
5. 强化对新生社会业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
对于潜在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新生业态,比如远程医疗、医疗保健档案交换平台和网络教育等,国家可从政策和投资两方面提供扶持。这样的新兴业态攸关未来国计民生的基础,不适合太多商业气息。由于各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往往不热心开展相关工作,甚至有抵制情绪。国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立法的形式来推进相关工作,并加强宣传,让国民对此形成正确认识。同时必须加强监管,以防服务机构的短视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组织举办网络文化节,评选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树立和完善网络文化的积极形象。IT实训可以市场化操作,教育部门要对其服务质量,物价部门对其服务价格给予指导和监督。
6. 增强网络信息促进社会就业的综合效益
在劳动就业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对业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网络招聘”行业,其次体现在新增职业类型方面。网络招聘行业促进了求职招聘信息的传播,提升了求职和招聘的效率。目前中国的网站招聘模式主要有5种基本模式:基金运作模式、上市模式(前程无忧)、合资模式(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区域性模式(南方人才网等)。应依据不同的模式分类予以引导和管理,加强对收费标准、虚假信息甄别以及网络招聘各个程序的规范化管理。
7. 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政府之间的职责和权利,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服务民众,构建信息全面、服务全面、功能全面的社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对社会矛盾等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和快速。同时,建设过程可以考虑引进多种渠道资金的参与,提高建设效益,整个过程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之中。
8. 提高社区管理的网络信息化水平
企业内部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实现 篇9
Intrane t方案。Inte rne t Inform ation Se rve rr很好地集成到现成的环境。因为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r集成了Windows NT安全性和联网, 可以经常将软件添加到现有的计算机, 并使用现有的用户帐号。它不必使用专门的计算机运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r。
我们计划在矿区通讯机关模型设计中, 采用WINDOWSNT4.0作服务器操作系统, 那么为什么不用我们常见的传统的网络操作系统 (NOS) 如NOVELLNETWARE呢?这是因为WINDOWSNT是新一代NOS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具有内置的联网功能, 但并不把自己的协议和拓朴结构强加到网络上。也就是说, 操作系统既可以使用自己的标准, 也可以和其他的网络综合在一起。NT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它可以和其他类型的协议集成在一起, 而不是只能使用同种类型的协议。而则不同, 它是按照非常完整的系统集成设计出来的。NT除了提供同种类型的客户/服务器联网, 还能提供很好的集成联网支持。所有的NT计算机都可以作为客户机和服务器, 和其他计算机共享文件和打印机。另外, 把其它联网软件和硬件加入一个NT系统也是非常容易的。它包括四种舆协议:IPX/SPX, TCP/IP, NETBIOS和DLC (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其中DLC能够使NT计算机通过网络与IBM的大型机进行通信。
我设计中, 用了6台计算机建立了intranet的企业网模型。网络配置如下:6台K6-2 233 CPU计算机, 128M, 80G硬盘, 52速SONYCD-ROM, 显示卡, NE2000网卡。采用BNC接口及细同轴电缆组成总线拓朴结构网络。
对计划用作服务器的计算机用硬盘对硬盘进行分区, 只分为一个逻辑区, 然后进行格式化操作。放进WINDOWSNTSERVER1.01的光碟, 开始安装。设置如下:服务器名SERVER1, 为主服务器, 文件系统为NT的专门格式NTFS, 域名FSDD, ADMINISTRATOR密码为9608, 服务器只采用TCP/IP通信协议, 服务器IP地址为192.0.0.1, 由于计算机工作站有限, 所以我们采用了静态IP地址。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然后为其它5台WINDOWS95/98或NT独立服务器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为分别为192.0.0.2至192.0.0.6, 再增加用户, 其名分别指定为station1gcfstation5, 不设定密码。服务器中设置DNS服务器主机名为SERVER1, 由于安装NT4.01服务器时, 系统已自动附带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2.0服务器, 版本较低, 于是我们通过安装SERVIAPACK4将其升级到Internet Information Se rve r4.0服务器。主服务器用AD式光纤接入互联网, 而其它5台工作站中, 对DNS进行设置, 在主服务器一栏中输入我们主服务器的IP地址:192.0.0.1, 则可以在任何一台工作站中通过代理服务器运用本地IE进行上网操作了。
网络发布原理:
在前面, 我们已经安装了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4.0网络信息服务器, Web服务器通过返回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页面响应。使得用户通过这个界面可以访问校方提供的信息。首先, 我们得规划内容目录和虚拟服务器:配置单个内容目录、设置默认的文档和目录浏览、创建虚拟服务器、配置内容目录。在较小的Web节点上, Web内容文件通常包含在一个目录树下。较大的Web节点通常将HTML内容文件、Web应用程序及数据库存储在同一计算机或网络中几个计算机上的几个目录中。为使驻留在其它计算机目录中的内容显示在您计算机的Web节点中, 应创建虚拟目录。也可用Internet信息服务器创建虚拟服务器, 它允许一个服务器显示为几个服务器。可将每个内容目录与特定的虚拟服务器相关联。
创建虚拟服务器。通过约定每个域名 (比如www.company.com) 来表示一个计算机。而且可以使单个计算机既可作为主服务器, 同时也可作为公司不同部门的服务器。
要这样做的话, 必须为想要创建的主服务器和每个虚拟服务器从Inte rne t服务供应商 (ISP) 中分配第一个IP地址 (10.212.56.184) 作为www.company.com (主服务商) , 并将C:Wwwroot作为其内容宿主目录。在DNS中注册第二个IP地址 (10.212.56.185) 作为m arke ting.com pany.com, 分配不同的驱动器或目录作为其内容宿主目录。这样, 它显示给Internet上的用户有两台计算机, 而事实上它是运行WWW服务备份的同一台计算机。如果创建宿主目录而不指定IP地址, 则宿主目录将用于所有包含不在其它宿主目录中指定服务器IP地址的请求。可为这些多IP地址分配多块网卡或一块卡。使用Window s NT控制面板中的“网络”应用程序, 将附加IP地址绑定到网卡。IP地址分配到网络适配器卡之后, 必须向此IP地址分配一个主内容目录。在“目录”属性页中, 选定“虚拟服务器”框并输入其IP地址。虚拟目录 (不是宿主目录的目录) 可通过向其分配IP地址而限定为一个虚拟服务器。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10
1 网络信息面临安全威胁
网络系统安全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指基于网络运作和网络间的互联互通造成的物理线路和连接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服务安全、人员管理安全等几个方面。
1.1 信息安全指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及可控性等安全。
1.2 病毒和木马的威胁。
病毒分为传统病毒和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对网络的危害性更大。木马是一段隐藏在宿主合法程序系统中的非法程序段, 进行侦查窃听、信息窃取或进行破坏活动。
1.3 黑客攻击。
一是利用系统的漏洞或后门进行网络攻击, 攻击对象信息系统及数据导致信息系统瘫痪。再就是间谍行为, 进行截获、窃取、破译对方重要的机密信息。
1.4 网站注入代码和挂马。
利用操作系统漏洞对网站进行SQL代码注入和挂马。
1.5 来自内部的威胁。
由于内部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比较的薄弱, 可能会造成无意的信息泄露, 会给恶意的攻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高校的学生多好奇心极强, 也会尝试着利用各类黑客攻击工具进行对内和对外的攻击。
2 应对安全威胁的策略
那么来自方方面面的这些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面对这些威胁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2.1 采用防火墙等设备将校园网与互联网隔离开, 防止外界的非法侵入, 配置访问策略确保校园网内网的安全。
2.2 加强网络间访问控制, 将校园网划分为若干子网, 通过ACL控制, 可以禁止非法访问, 同时也可以避免类似ARP等蠕虫病毒的传播和泛滥。
2.3 操作系统的漏洞及时进行修补, 避免被黑客等利用, 对重要的信息系统还要做系统强化, 甚至需要做堡垒机。
2.4 加强病毒防护, 包括在服务器安装企业版病毒防火墙、用户终端安装病毒防护查杀软件等。
2.5 由于传统防火墙是基于网络层的防御, 而现在的入侵攻击多是基于应用层的攻击如:黑客攻击、网站注入代码和挂马等攻击。因此在数据中心等重要部位还需要增加应用层的防护设备如WAF或下一代防火墙以及入侵防御等防护设备, 加强网站、数据库服务器等防护。
2.6 针对重点数据信息, 需要采用加密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处理。
2.7 对需要登陆内部信息系统的用户, 可以采用VPN技术, 以保证通讯不被侦听和窃取。
2.8 加强内部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规范内部人员的上网行为, 避免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 必要时可以使用上网行为管理器对内部人员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2.9 制定预案, 一旦信息系统遭到攻击, 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按照预案采取措施,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3 结论
针对网络信息安全, 没有绝对的安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除了应该加强技术防范还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制度建设管理, 使技术防范与制度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对校园网中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等级保护的相关处理。
总之,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重要的也是很难的任务,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保护重要的数据不被恶意的窃取, 重要的信息系统不被攻击, 并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能及时的处理好, 降低危险的破坏程度, 使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摘要: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 并对阐述了如何应对安全威胁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程雪松, 赵慧.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7) .
[2]陈强.网络安全管理综合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7) .
[3]晋泳江.浅谈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与设计原则[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7) .
[4]彭沙沙, 张红梅, 卞东亮.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 2012 (4) .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信息化;与时俱进;思想教育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员工在思想上的各种矛盾、疑惑,通过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疏导工作。
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处的信息环境、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在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根据信息化的特点与优势,增强创新意识,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即创建公司局域网、加强网络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加强思想工作者队伍建设等,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1 面对新形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信息化的新变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在环境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相关的落后机制,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多以“灌输”为主,都是一些正统的说教、乏味的理论学习,而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转变、改变过去单一的宣讲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微博、微信、QQ等多种形式与员工进行互动交流,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强化企业文化、荣誉意识,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得以延伸和拓展。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双向互动等特点,备受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欢迎。年青职工更倾向于利用网络放松心情、拓展知识、交流思想。于是博客圈、微博群、朋友圈、QQ群等便成为他们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的平台 ,因此,关注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可以了解职工的心声、思想上的困惑,可以把原汁原味的职工民意汇集起来。同时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内容和观点引导教育职工,开展思想交流或就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 坚持与时俱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打造信息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托平台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渠道为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很多新的手段和方法。信息不再具有专享型,更加平等和容易获取,教育者不再享有“信息垄断权”,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观念,不能单靠说教、靠灌输,更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可以奏效的。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开拓新途径、新方法才会有生命力。
近年来,根据晋煤集团的发展和需要,按照晋煤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铁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搭建起了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依托涵盖晋煤集团到各大矿井、各子公司及分公司网络,搭建了视频会议系统、OA办公系统、新闻信息系统、网络教育平台、信息传递平台、信息发布平台、12366短信平台、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应用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等多媒体硬件设备的配备,在办公大楼中厅等位置设置了电子显示屛,电子触摸屏,在会议室配备电子投影仪等设备,达到了每人一台办公电脑,办公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晋煤集团信息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保障。
3 提高职工思想觉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有潜力的生产力,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覆盖不到的“盲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合实际,灵活多样,有针对性,认真细致,覆盖到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疏导协调、交流沟通,消除职工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思想疑虑和思想隐患。
基层单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和人思想交流的时间比较少。网络的运用,在基层单位和干部职工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是联系职工交流的纽带,有利于增强单位与职工、干部与职工、干部与干部、职工与职工的沟通和联系,从而改善干群关系,营造和谐范围,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为此,晋煤集团铁运公司不断健全了职工信息档案,建立了内部三级帮教流程,构建了包保网络,安全包保工作到区、到片、到点、到人,做到了薄弱环节心里有底,关键人员心中有数,动态掌握没有遗漏,提前预防及时有效,进一步强化了对“三违”人员、关键人员的谈访沟通和亲情关怀。抓住现代人的心里特点,充分利用QQ群、手机微信、微博等有效载体,与职工交朋友。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情、理、法几个关键点,满腔真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做理顺思想情绪的工作,把好职工的思想脉,与职工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切实帮助员工群众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实际问题,真正使做到润物无声,使职工发自内心、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努力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同保持企业的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企业发展上来。
4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坚持以人为本,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与时俱进,时刻贯穿“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从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等实际出发,从职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关系到企业经营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落实好。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开通“绿色通道”,消除思想障碍和阻力,建立好思想工作的保障机制,从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到物质保障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
为了切实解决职工生活中的难题和困难,在晋煤集团铁运公司内形成了基层机关对话交流会、公司领导答复职工意见建议现场会、“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冬送温暖、夏送凉爽、常年送关怀”等长效机制。铁运公司每年都会与职工面对面进行“意见建议交流答复会”,在会上由职工针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难题、公司的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问题都可以在与会现场进行提问,由公司分管领导一一进行解答,并且让执行单位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协调,并有相关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看落实到位与否。同时还通过公司内部局域网、微信、微博、QQ的信息平台,收集职工意见建议、开展厂务公开,让职工真正当家做主,使职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中。
5 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和网络体系,形成多媒体、立体式的现代化办公格局
随着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快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全方位的、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晋煤集团铁运公司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深入实施“一网打尽、一览无余”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党群工作互评系统,客观评价工作绩效,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效率。铁运公司基层各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不断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展示工作亮点,不断丰富各类载体,形成多媒体、立体式的现代化办公格局,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主动应用网络新兴媒体,树立互联网思维,广泛利用铁运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吸引职工关注,凝聚力量。继续推广“一张图”、“动着看”等品牌项目,打造动静结合的宣传方式,适应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设计推送精品栏目及热点内容,实现快速分享与信息互动。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叠加效应强的特点,倾力打造“活力铁运”。
网络信息化建设 篇12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 我国水利行业中, 计算机技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然而, 由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在不同的时期建设的, 由此导致了一些问题:1) 信息资源缺乏, 主要是由于信息规范程度低引起的;2) 信息难以共享, 由于之前计算机系统功能独立所引起的;3) 薄弱的应用基础, 主要是由于应用软件通用性较差, 只针对单一功能设计所造成的。
2 建设基于B/S结构的水利工程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 本文提出建立一套基于B/S结构的水利工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该平台以Internet网络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络技术可为水利项目的参与方提供信息共享、沟通、协作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 进而推进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做到真正的与国际工程接轨。
B/S (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 模式以TCP/IP通讯协议为基础[1], 采用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后台服务器。B/S结构由Browser、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构成, 如图1。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文件资源共享结构, 以及C/S (客户端/服务器, Client/Server) 模式的约束,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共享, 用户仅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数据库, 有效地打破了时空约束。
2.1 系统功能结构
该信息服务平台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 系统整体上包括4大模块[2]:1) 水利工程规划计划模块;2) 水利工程信息服务模块;3)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块;4) 水利工程行政服务模块。
2.2 信息服务
顾名思义, 该水利工程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网路信息服务模块主要负责对外的信息发布。该功能模块可分为6个子功能:1) 信息发布;2) 资源服务;3) 信息交互;4) 工程建设;5) 信息管理;6) 政务分开等。其中1) , 2) 子系统主要负责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人员对建设参与单位发布各种相关的文件以及通知等, 且只对水利工程的参建单位开发。而3) 子系统是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公开日常的工作政务等。4) 子系统则是将水利工程建设的当前进度, 重要的工程情况对外公布等, 对社会负责, 接受社会的监督。信息服务模块有效地提高了水利工程决策调控水平, 促进了工程的对外透明度, 其具体的结构如图2。
2.3 规划计划
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是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内, 相关的策划人员以当前水利工程项目业主的总体目标为依据;从项目规划的角度, 对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对建设工作的整体战略方针系统地进行分析, 合理规划;同时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应进行充分的设想与分析;为项目建设过程中结构、时间与空间三要素选择合理的结合点, 有效地重组资源, 然后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的运作。
2.4 系统网络构架
该水利工程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是以Internet平台作为系统数据的传输介质, 在TCP/IP协议的支持下, 以HTTP作为其信息数据传输协议, 同时采用Access 2003中文版数据库作为其后台数据库, 应用ASP的工作模式, 从而建立的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其具体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该水利工程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网络构成主要6个部分组成:1) 局域网交换机;2) 网络资源服务器;3) WEB网络服务器;4) 智能综合布线系统;5) 应用系统服务段;6) PC机等。该平台基于全新的现代化工程建设管理理念, 具有完善的、高效的可用于水利工程招标以及水利工程投标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 可实时采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数据, 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在线与远程工程管理。
3 结论
21世纪属于网络信息化时代,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科技技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网络信息化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与深度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其有效地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明显, 信息化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水利网络信息化是水利行业现代化的必然手段与路径, 同时也是水利行政业绩的真实反映。水利网络信息化的专业性、真实性等特征, 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21世纪属于网络信息化时代, 网络技术时时刻刻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以及广度发生着变革。本文以Internet网络技术为基础, 建立了B/S结构的水利工程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用以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规划计划、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信息管理功能。从而推动水利工程现代信息化进程, 进而有效提高相关的管理决策人员的决策能力, 有效地增加了水利业务信息交流的快速、准确性。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Internet网络技术,B/S结构
参考文献
[1]吴优, 王树海, 王祖印.基于Internet网络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9, 5.
【网络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新医院信息化网络建设规划07-24
医院信息网络建设06-04
气象信息网络建设10-16
检察机关信息网络建设论文10-10
加快建设网络舆情信息工程,推动反腐倡廉09-25
就业网络信息化05-21
党建网络信息化07-27
物流信息化网络08-25
网络信息化时代09-07
信息化网络平台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