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网络(精选12篇)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后勤保障正逐步向装备现代化、指挥数字化、供应网络化、管理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求后勤部门必须在时间、空间、品种和数量上提供适时、适地、适量的物资保障。被装保障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将被装 “信息流与物资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适时的筹措、调拨和供应。因此,进一步发挥网络功能,建立被装网络管理系统,加强被装物流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前提高被装保障效益和水平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 被装物流信息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1. 1 现状分析
被装物流是指作战、训练、生活所需要的各类被装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加工、包装、装卸、储存、供应等环节,最终到达用户手中被消耗,实现其空间( 或与归属权同时)转移的过程。它是后勤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军需物资生产和消耗的纽带。高效顺畅的被装物流对实现 “军需保障有力”至关重要。在现行联勤体制下,总部与各大单位、保障部门与被保障单位之间的物流信息量急剧增加,交换频率明显加快,整个被装系统的物资筹措、供应和管理的运作与信息反馈,对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要求会更高。而目前各被装实体相对分割,被装信息网络尚不健全,传递速度慢,效率低,与保障 “打赢”的要求差距较大。被装管理软件尚为单机版本的 《被装业务管理系统》,物流信息获取仍局限于数据上报和邮寄凭证等传统手段,缺乏较快的信息传输能力,致使各级间尤其是上下级间物流信息传递相对滞后,达不到实时管理的要求,影响了被装保障的效率和效果。可见,如果没有先进的被装信息技术手段和传输能力,被装保障势必会因信息不畅而影响保障效率,影响被装联勤的顺利实施。
1. 2 问题分析
一是被装物流重要性认识不够。20 世纪90 年代初,物流理论被引入后勤领域,尽管此后该学科的发展一直很快,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大环境的制约,对军事后勤物流重要性的宣传相对欠缺。不少军需干部对军事后勤物流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不知其为何物,更谈不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目前,联勤体制的启动为我们利用物流知识优化被装保障工作、提高保障效益和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不及早改变认识上的偏差,面对日益复杂的保障环境和艰巨的保障任务,未来被装物流的健康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
二是被装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调查表明,目前被装工厂的加工设备普遍老化,运行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不少被装物资包装的标准化程度低,一些裸装、散装和大量小型非标准包装的被装物资,使装卸机械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装卸、仓储、运输环节物流的顺畅性; 仓库机械化程度低,据统计,部分被装仓库的机械化水平仅达50% ,不少仓库的保管条件差,装备维修经费和专业维修力量短缺; 被装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刚刚起步,硬件配置落后,软件开发还不完善。
三是被装物流的管理水平较低。尽管在实行联勤体制后,由于保障关系进一步顺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装物流的管理水平。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被装物流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尚未健全配套; 军需人员,尤其是基层军需人员文化素质低,个别同志缺乏责任心,物资人为流失、损坏现象严重; 军需人员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合理组织和统筹安排被装物流工作的能力不足,造成被装物流成本高,效益差,满意程度低。同时,被装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大量新型被装的出现使保障内容日益增多,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被装保障环境愈加复杂,因而必须有大批精通现代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合理有序地组织被装物流活动。但是,目前后勤领域既精通市场经济和联勤保障体制,又懂得现代物流知识的后勤人才较为缺乏,军需领域更是如此。即使那些懂得物流知识的军需人员,其知识结构因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和更新而老化严重。
四是被装物流的开放程度偏低。计划经济条件下,被装保障完全依托内部力量,资源配置范围窄,保障环境封闭。由于军地物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因而随着市场的日益繁荣、第三方物流的异军突起,以及联勤体制的启动,被装物流从筹措、运输、储存到供应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设法利用地方物流力量。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来看,尽管筹措环节有了一定改变,但绝大多数环节仍沿袭过去那种封闭的模式,整个被装物流的网络开放程度偏低。
2 实现被装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支撑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被装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借鉴社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贸易的经验,应当进一步加快建立军需系统局域网,并依托此局域网研发功能综合、模块兼容的被装信息化管理系统。
2. 1 硬件支撑
如今,无论机关及基层都配发了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能够满足各类软件的运行要求,从而为发展被装勤务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各大单位自动化指挥网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传输速率高,整体性能好。依托该网加快被装信息化建设,在其覆盖地区建立被装信息局域网可收到投入少、见效快、功能强的效果。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光缆、微波、卫星、无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通信网络。在我们内部网络未覆盖地区,可依托社会信息网络,加快被装网络信息化建设,少数还可依托社会信息网络,利用超级终端实现与全军被装信息化局域网的链接。
2. 2 软件支撑
通过内部培养和社会人才引进,被装信息化人才队伍已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由总后统一牵头,组织相关科研院、所、校研发新型 “被装标准和实力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被装实力数据库和被装标准数据库,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型数据库可有效弥补基于网络的被装管理软件的空白。此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将会大大增强被装物流信息的实时反应能力和保障的精确性。
3 强化被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实现被装物流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技术领域广,经费投入大,军需部门在抓建设的同时应综合衡量、重点建设、稳步推进。
3. 1 规范网络建设,强化安全管理
要遵循统一的规范,抓网络标准化建设不能脱离指挥自动化网络以及军需自动化网络建设的大环境而盲目发展,必须遵循统一的规范流程和规则。在搞好计算机联网的前提下,保证软件在分析、设计、维护、运行等各个环节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局域网络。同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由于任务特殊,资料的价值关系着国家的安全,若发生泄密或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专人管理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被装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对病毒防护、防电磁泄漏、物理安全防护、系统安全防护、密码保护等技术手段,管理措施要严密,使网络具有防黑客、防病毒、防电磁泄漏等功能。利用超级链接的地区要加装军内认可的加密设备,从技术上确保军需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保证被装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转。
3. 2 整体谋划部署,确立发展规划
被装物流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覆盖了仓储、军交、运输、物资等各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其发展必须纳入军需物流建设的总体框架内。此外,实行联勤后,各兵种通用物资实施统筹统供,这也为我们从整体上筹划被装物流建设提供了契机。军需部门制定本系统物流发展规划时,首先应改变以往自行其是、自成体系的 “小而全”局面,克服重复建设的问题,将其纳入后勤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后勤物流发展的总体方案中统筹规划。其次,适应联勤体制的需要,将物资综合考虑,统一计划,统一调度。最后,着眼于高起点,谋求“跨越式”发展。同时,还不能盲目照搬外军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应立足我们物流建设现状,结合在编制体制、作战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被装物流建设规划。后勤物流理论体系已初步成型,并对被装物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新军事理论和物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又将推动被装物流理论继续向前发展。当前,被装物流研究的重点包括,联勤保障体制的启动和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被装物流建设的影响及对策、高技术局部战争被装物流的特点和规律; 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对被装物流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精确物流理论等。
3. 3 坚持软硬结合,加快建设步伐
在 “硬件”建设方面,利用革新、改造、研发等手段,建立完整配套、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设施、设备和工具系统,重点提高硬件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 合理调整仓库布局,适当减少实物储备数量,改善物资储备结构,以满足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调整、联勤保障体制运行和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在 “软件”建设方面,加快制定配套完善的物流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人才使用制度; 利用军地院校培训和在职学习等手段,培养大批精通物流知识的物流决策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推动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尽快实现军需物流过程的 “可视化”和 “精确化”。在人才培养上,还要注重提升实操技能。人才是被装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关键,就目前来讲,既熟悉被装业务,又精通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大部分被装业务人员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缺乏系统学习和掌握。因此,抓被装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精通被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抓好微机应用、网络技能的训练; 另一方面也可依托社会有针对性地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引进相关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推动被装信息化建设,为被装信息网络化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
3. 4 内外协同,搞好与地方物流的衔接
应会同地方有关部门,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在征集调用地方物流资源时有法可依; 各地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时,应综合考虑任务需要; 加强地方物流资源的调查,准确掌握地方各类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能力,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和数据库,以便需要时利用; 探索社会化、货币化保障模式,将通用物资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利用演习、训练,摸索利用地方物流资源的具体途径,并制定出各种预案; 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军地物流信息网络的联网,以便互通有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军事变革的推进,作为后勤物资的重要组织部分,被装物资不断地从传统供应走向现代供应。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快速整合、网络技术的无缝介入,使得被装物资在供应保障方式上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强化被装物流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平时与战时被装物资保障效益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功能,被装物流,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小亿.浅析物资现代化管理[J].中国市场,2015(37).
[2]苗书元.浅析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2(28)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2
中国物流配送行业运行发展形势良好,企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我国物流配送行业运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物流配送行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需要更多的企业来填充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机遇。在信息互通的时代中生存,没有时间等待一个行业的成长,物流配送行业中网络的普及,信息及时更新的需求已经亟需解决!这也是一个挑战。
顺应中国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深圳敏思达技术有限公司在E3快递信息平台的推动上,进一步本着“适应,满足,引导,提升”的思路,研发出D3物流配送信息管理软件,全新重资打造的产品,突破了地址库自动分拣,全程路由监控,货款智能监控等核心技术,E3快递信息平台已成为行业标准和发展推动力之一。那么D3网络化物流配送信息管理软件在现在和未来物流配送行业中将成为行业的标杆性产品。
就目前物流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无外乎是配送最后一程,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最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物流配送行业长久的发展,是直接影响的!消费者喜欢透明,公开,这需要物流配送企业有一套完整而强大的系统来维持。敏思达专注做物流配送软件系统,针对中国特色市场的需求,满足大市场的发展!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物流;结构特点;安全防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75-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的结构和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服务型产业发展为集管理、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产业[1]。一个信息化综合体系已初具规模,物流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必然。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物流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
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构建的必备设施,就如同一台巨型计算机,将信息计算、处理、存储、传播以及交换等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共享。按照规模划分,互联网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现代物流所依赖的互联网,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多大的规模,但首要的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构建资源高度共享的公共平台,包括计算机、存储、通信、信息、专家以及软件等资源的全面共享[2]。
1.2 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指在物流产业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方式方面实现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构建的全新的物流产业体系,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信息集成、交通运输以及货物仓储等物流环节[3]。
在以往物流发展中,物流企业所重视的是物流硬件方面的建设,却忽视了物流管理应用软件方面的重要性,由此便导致了部分企业还停留于最基本的运输服务和仓储服务上,未能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物流管理对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01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徐冠巨委员的提交的议案《加快发展以信息化武装的现代物流体系》指出:“我国是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物流运行效率低下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瓶颈”[4]。在我国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无疑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3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网络为实现跨地域的物流服务构建了良好的公共平台。从客户信息的采集,订单的数字化处理,物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到实现信息传达的实时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物流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物流中接收、存储、传送、发布及查询等的实现方式,全面提高了现代物流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效率。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网络信息系统建构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时代趋势。物流信息系统建构和应用的一大主体是物流企业,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是物流企业的网络(广域网/局域网)系统结构[2]。
2.1 物流网络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物流企业的网络是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结果,它是物流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物流网络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和重要平台。结合物流企业的属性和特点,在物流企业的内部网构建中,还可以根据不同部门和结构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内部网。
物流信息系统中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结构由一个Web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用来存储信息和一个Web服务器组成。
企业内部网的全部服务是以客户机/服务器模型为核心的[5],内部网的计算模式属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一种外延和拓展,是建立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客户端的所有计算机只要具有浏览器功能便可对应用程序进行随时访问。
在物流企业的广域网和内部网之间通过防火墙实现连接,这同一般企业的网络连接方式基本相同。而在物流企业的内部网中,则根据不同部门具体划分为货物采购部门、库存管理部门以及运输配送部门,并相应地为其配备WEB数据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建立完善的子信息体系。
2.2 物流网络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流企业网络信息系统能够非常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处理以及协调作业。企业内部网扫除了信息共享的障碍,全面实现了跨区域协作,创造了一个开放、动态的互动型网络信息交流环境,是对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
此外,用户端在相应的工作平台上利用NT系统网络集成实现透明化网络操控,用户网络协议能够有效应答用户发出的网络管理与服务请求,利用不同的网络协议和不同的服务器实现相关操控的灵活调用。
企业内部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企业网络的连接方式和方案,对于目前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而言,其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实现许多复杂网络问题的简单化和标准化。
企业内部网以网络通信协议、邮件传输协议以及域名服务作为基础,以万维网服务和文件传输协议作为支撑,实现了网络服务器的共享式连接。由于实现了客户端浏览器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应用系统的界面统一。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现代社会带来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但同时人们也希望在网络世界中自己的隐私权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以确保网络信息传播与网络交易的安全性。
由于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不乏从事网络犯罪的黑客,比如在网络交易过程中安插病毒,或是进攻用户网络窃取有效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一大威胁,因此不论是主观需求还是客观需要,都必须加强安全防御意识,构建物流网络系统的安全防御体系。
3.1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因为网络协议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区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所以相应地会滋生一些网络非法行为和问题,包括非法访问、信息窃取以及数据盗用等严重的网络安全问题,特别是在无线网络广泛普及的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和棘手。由此可知,只有不断强化对网络交流安全的敏感性,才能有效培养自主防范的网络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网络体系的安全系数,而且加强了网络管理的规范性和严格性,拒绝不相干人等进入网络核心地带。
3.2 注意IP地址的隐藏
非法入侵的关键在于IP地址,若是无法获取计算机的网络IP地址,必然无法侵入电脑进行非法操作,比如DOS攻击和FLOOD攻击。由此可知,物流企业内部网的IP地址对于构建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体系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
而有效防御非法入侵的关键则在于隐藏IP地址,而目前常用的隐藏途径就是使用代理服务器,当黑客对计算机IP地址实施入侵时,就需要跨过代理服务器的IP障碍,这样就加强了IP地址的安全性。
3.3 身份认证
这一安全防御措施主要是针对非法访问用户,用户在登陆界面前需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只有在正确输入之后才能顺利进入相应界面,否则便无法登陆系统,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在普通用户眼中,这看起来似乎形同虚设,但这却为非法分子的入侵设置了一道防御墙。
目前,比较常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实名认证、手机认证、动态口令认证以及证书认证等,系统通过识别用户身份实现对系统登录权限的有效控制,借此来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御等级。
3.4 黑客诱骗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专门针对网络非法入侵的全新安全防御技术,它主要是采取一种拖延战术,对潜入网络系统想要进行非法操作的黑客加以信息诱骗,为防御者争取充足时间来解决这一安全漏洞,进而最大程度降低入侵损失的新型网络防御措施。
该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便是制造虚假信息,诱导黑客对一些可有可无的程序进行破解,以此来拖延黑客的入侵行为,同时还可以帮助防御者充分了解入侵者的攻击方式和入侵目的,最终构建更加完善和坚固的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4 结 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必然。通过互联网将处于不同区域的物流单位、供应商以及客户等紧密连接起来,构建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网络平台,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郭杰锋,汤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 学,2015,6(5):47-48.
[2] 南岳松.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
2012(11):177-178.
[3] 杨雷.现代物流发展方向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6):44-45.
[4] 徐冠巨.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J].中国经贸导刊,
2016,(7):28-30.
[5] 王学东.基于SOA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J].物流技术,2013,32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4
1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信息化的概述
计算机实现了信息、数据以及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并且通过系统可以对这类数据资源进行高效的集中处理、安全维护以及管理协调等操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则是通信功能和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两者的优势。物流信息化的出现, 实现了物流运营过程中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使得其中所涉及的采集、分类、传输、汇总、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一系列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具体到单个订单的管理, 则如图1所示。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设施的不断普及, 我国的信息化已经有很深入的发展, 也为我国各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助力和保障。然而, 目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并不高, 信息系统的交互性和传输功能存在明显的不足。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有超过75%的信息化水平仅只是单点应用的初级探究阶段。对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进行优化, 并以此来转变自身经营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水平的企业也只有20%左右。而可以实现物流信息的系统性收集、分析和管理的物流企业还不足5%。由此可见, 我国的物流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同时也是说明了我国物流企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从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来看, 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 终端信息处理阶段
该阶段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在物流信息化中发挥了信息归集、传输和简单整理的基础作用, 同时也能够对部分个别的信息进行处理, 并且从中引入了不少的软件和工具, 来实现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例如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办公室文件管理软件、企业通讯邮箱管理软件、电子标签 (RFID) 、条码识别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设备只是对单一个体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提升, 并不能对多项业务和环节进行交互和综合, 缺乏系统性功能, 阻碍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2 流程信息处理阶段
该阶段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在物流信息化中发挥了数据存储、信息交换以及资源共享的功能。同时, 也针对部分企业业务流程或管理职能的特点进行功能开发, 而且可以对部门进行专门的系统构建, 通过这类信息处理系统来对各项工作进行优化和改善。该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到运输途中的管理和跟踪, 仓储的管理和配送, 物流状态的查询以及配送管理系统 (DMS) 等。该阶段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单环节和单人的信息处理工作, 实现了多个环节的信息共同处理功能。
2.3 综合信息管理阶段
该阶段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在物流信息化已经实现企业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决策。同时, 这一阶段的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客户关系和信息的管理、物流运营管理以及企业资源管理 (ERP) 等方面的作用。这一时期, 企业已经可以实现对部门的跨界管理, 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和数据信息已经能够进行高效的互联互通, 并在此基础上, 实现信息的集中查询和集中发放。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已经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不断加重必要性的同时, 也促进各行业原有生产模式的改进。对于物流行业而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极大的提升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也形成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具体来看, 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实现了高效的信息数据共享采集与应用交换
物流信息化的全面开展需要将数据的科学采集和高度共享作为基础, 然而, 目前我国的物流体系却并不能提供这一基础。因为当下我国的大多数目前信息录入仍旧以手工操作实现, 不仅缺乏高效的工作水平, 也使得数据录入的误差率增加, 是不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 在融合一系列诸如条形码、二维码、智能识别、射频识别以及智能化标签等技术之后, 使得物流服务的数据录入工作可以在任意网络终端进行, 使得效率和准确度都被大幅提升。除此之外, 网络技术也使得信息数据得到了更加快速和准确的采集、传输、交互以及全方位共享, 真正的实现物流行业的优质信息化发展。
3.2 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的建设
供应链作为物流管理的重心, 在该传统过于单一的管理模式后, 融合了信息化物理的技术和理念, 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对协调物流供应链条, 不仅保障各方面的综合利益目标实现, 而且也充分强化了供应链的核心效率和竞争力。由于该模式需要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 因此, 信息化系统对于该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仅需要优质技术作为管理的支撑, 更需要高效的信息交互对供应链的各个节点进行有效的协调。这样一来, 供应链的各个创建成员便能够充分发挥互惠互利的原则, 使得整个供应链变得更加稳固和畅通, 充分实现效益目标。
3.3 实现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基础的强化
物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标志着我国的物流产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和现代的发展阶段, 同时也说了该项工作质量的重要意义。然而, 从目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状况来看, 该项工作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现代化的GIS和全球定位等技术的应用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物流企业的重视, 应用率不足12%。这也说明现阶段需要选取合理的方式推广和引入这类技术, 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具体来看, 除了需要强化业务拓展 (开展外贸服务) , 丰富物流运输体系 (空中物流网络的建设) 之外, 更重要的便是对国内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建设和完善。并且对物流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的协调, 合理运用航空、铁路、水路以及公路等运输模式, 还可以将物流工作融入到生活服务当中, 例如生鲜派送、搬家服务等等。从而, 实现各网络终端整体性工作水平的提升, 尤其是效率和经济性, 切实保障网络体系建设的安全和高效, 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3.4 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发展意识与工作水平的优化提升
从目前的行业实践情况来看, 我国不少的物流企业并没有对物流信息化形成深入的了解, 也缺乏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魄力, 导致该项工作长期处于初级探究阶段, 该项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只发挥出来低端作用。具体来看, 之所以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是因为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无法对物流信息化发展形成了有效的规划。因此, 对于目前的物流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便是通过管理理念的革新推动技术的融合, 为物流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以真的应用, 最终使得物流工作的开展实现更加高效、实时共享、高度集成、高精确度、高度智能化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目标。除此之外, 各个物流企业也需要重视对该类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以及平台运营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保障物流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对相关的企业人员进行信息化理念的教育, 保障物流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得到各方面的共同认识, 结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良好的信息化企业文化。促进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一体化、集成性信息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促进物流的产业化、系统化、全面性发展与提升。
4 结语
从我国物流产业的现状来看, 已经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 并在不断的拓展和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和平台。对于不同规模的物流企业而言, 这一阶段是充满机遇的阶段, 不仅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时期, 也是企业实现发展, 突破自身瓶颈的重要阶段。面对未来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 众多的物流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所淘汰, 就必须要深化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信息化物流平台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摘要:物流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大型工程,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正不断改进原有的工作模式, 将物流业推向更加高效、快捷以及低耗费的方向发展, 为配送体系的扩展和完善创造更加宽广的发展前景。据此, 文章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信息化的阐述为切入点, 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并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技术,物流,信息化,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毛子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01:150-151.
[2]李晓飞.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1:178+180.
[3]杨涛.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物流信息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02:210.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5
作为现代物流的灵魂,在我国信息化早已成为物流企业的关注点。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比比皆是,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尽人如意,物流信息化标准的缺位、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的不足,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等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障碍、瓶颈。
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使得其对作业系统信息化的需求相应的呈现灵活化、个性化的状态。由此一来,很多物流软件就不能针对性的对个性化的物流公司提供个性化程序。再加上二次开发成本过高,中小成长型物流企业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一旦业务模式发生变更,后续的再次开发变更成本更高,这就在物流软件供应商与中小物流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矛盾:既有的物流信息化系统成本高昂、功能刚性化与需求方可用资金有限、需求个性化的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则导致了物流信息技术大系统和中小企业低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严重的错位,使中小物流企业在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盲区的困境。
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的不足以及对信息化意识的淡薄,也会成为物流信息化的一种障碍。一些中小物流企业还停留在勤奋地、单纯地搞运输和仓储的阶段,他们谈到信息化软件,认为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求资源是一种浪费,是一种不值得的做法。选择大于努力,一味的走传统模式的物流流程不是当今信息时代选取,第三方物流服务行业网站是现在一些中小物流企业推广、寻求资源的一个选择之策,像中国物通网—中国最大最专业的物流行业网站,在这里各类物流从业公司注册会员超过30万,参与物信通会员即会赠送企业个性网站、线路竞价优先、第三方认证、专享绿色通道、企业在线订单五大服务,对中小型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网站推广。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6
[关键词] 现代信息化物流 传统物流 资源整合
一、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虽然当今国内部分物流企业的成长性高达20%以上,但仍然难以掩盖我国传统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1.服务水平欠佳,落后于市场需求
传统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普遍存在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客户的高要求现象,服务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提供的功能单一和服务质量差两个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由原来的仓储、运输和货运代理企业转型而来的。这些企业主要的业务仍然局限于转型前的基础性服务,成功开展综合业务的公司并不多。
2.系统规模弱小,缺乏网络支持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离最优规模经济状态还很远。物流系统的小规模,有其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不利的方面。首先,开拓市场乏力。其次,开展业务困难。最后,抵抗风险能力弱。和规模小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物流系统缺乏完善网络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规模小,覆盖面窄。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地方性的运输或仓储服务提供商,业务网络的覆盖仅限于邻近的省市;二是有点无线。即使物流公司有自己的网络节点,但却除公路线路以外,没有可供调配使用的长距离的铁路运输线路和航空运输线路。
3.技术设施薄弱,信息系统不健全
传统物流企业现有的设施基本上是按传统的物流方式配置的,与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管理的单一化和粗放性,致使物流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服务复杂化和时效性的要求。由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具有依附性和功能单一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作为生产和流通的附属企业只注重与母体行业储运要求的符合性;只注重相关硬件的投入,对于软件的投入几乎为零。因此,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业应用并不普及,比如自动识别和条型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应用更是尚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也将为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间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供应链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功能不健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传统物流企业一定要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趋势,做好企业资源整合。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将原本互相联系却被分割开来进行管理的各种物流活动,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它的重要性在于,物流资源种类很多而且十分分散,如果不经过整合,不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甚至长期维持小生产的状态,这对物流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尽管不同的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物流企业的视野。它们是客户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
1.客户资源整合
包括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的整合。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我们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信息化: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目前例如客户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客户资源整合中,信息化使客户资源整合更加容易,并形成一个客户资源的综合服务中心。
(2)柔性化:这本来是生产领域提出来的,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有效的整合了客户资源。
(3)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运作的能力,以及对供应链上的前向洞察力。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实时沟通与协同,企业一方面能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同时对其供应能力也有较好地预见性,为自己长期的、充足的供给业务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更快的响应能力,跟踪和监控需求满足的过程,准确、及时、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只有企业间真正达到了彼此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满足客户的需求。
2.能力资源整合
物流服务能力资源既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有形的实体资源,如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又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无形的技能资源,如货运组织方式和存货控制能力等;还包括物流服务的知识资源,如拥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对具体产品的物流运作具有透彻的了解等,更包括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团队等。因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2)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 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条码技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回来技术,自动存取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技术,货物自动跟踪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自动化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自动化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强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
(3)电子化:所谓电子化是指商业过程实现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它同样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化具体表现为:实现业务流程及其每一步骤的电子化、无纸化;所有商务涉及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数字化;业务处理过程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之间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电子化使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不仅要成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成为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市场和消费中心。
(4)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而供应链上的企业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過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上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以及更快地对终端市场和整个供应链上的需求作出响应。
3.信息资源整合
(1)要有IT系统的支持,就必须注意标准化,标准化技术是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作业标准。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2)做好物流服务知识管理和决策机制的变革,就必须要采用集成化和智能化。供应链物流业业务是由多个成员、多个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方式要求物流业务中的所有成员和环节在整个流程上的业务运作衔接的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对这些成员和环节的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使各环节的业务更加接近客户和客户的需求。这种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过程的优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决策、优化、计划、执行等方法和功能来予以支持,并使所有成员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资源集成。智能化是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与优化、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每次运输的装载量选择,多种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处理,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借助优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现代物流知识来解决。同时,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智能商务、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作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三、结论
总之,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必须以战略调整方案为基本依据,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找到最佳结合点,并实现物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成耀荣:浅论物流资源整合[J].物流技术,2004,(1)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7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化的简述
1.1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化的涵义
计算机网络拥有共享软件、硬件以及数据资源的基本功能, 具备对所共享的数据资源统一处置以及维护管理的功能。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起来的产物, 是将计算机网络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的各种技术总称。
物流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于物流当中形成的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加以汇集、分类、汇总、辨识、跟进、查询等一连串的处置行为, 以达到对企业物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目的, 从而减少物流运行成本, 提升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以及服务水平, 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行为。
1.2 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实状况
伴随我们国家信息化以及基础网络设施的不断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推广为我们国家的物流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就当前现实状况来说,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程度仍然比较低, 信息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互通障碍。有关调查表明, 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停留在单点运用阶段的占据总物流企业比率的70%以上;正在考虑优化管理以及业务流程, 并且通过该举措来减少成本、加速周转、提升竞争优势的企业只占据总物流企业比率的24%左右;而已经完成对信息系统优化整合, 并建立了系统化的物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企业占据总物流企业比率的不到6%。由此可见, 我们国家物流信息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令人欣喜的是, 我们国家于2009年3月份颁发了物流业调整以及振兴方面的规划, 明确了应当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 以信息化以及物流一体化作为主线, 从而加速发展当代物流业。这表现, 国家已将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将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当作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的关键工程, 这为我们国家的物流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 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了物流信息的价值。物流企业先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 搭建了网络信息管理平台, 形成了和顾客沟通、交流以及互动的网络信息媒体, 构建了对物流全部过程实施协调、监控的物流业务GPS等指挥体系, 借助条形码技术使得物流工作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在这当中, 不管是网站还是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 还是协调监控体系以及条码技术, 所有的控制措施均是根据信息量的种类、数量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等来完成对信息的辨识与传输的。所以, 物流信息化建设核心内容就是信息流, 使物流信息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也是引领资金流以及物质流的重要内容。我们甚至可以说, 如果没有了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流, 也就没有了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物流信息管理对于当代的物流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 国内的大部分物流企业均意识到了信息管理的关键作用, 并投身到了建设物流信息化行列之中, 其目的是为了提升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以便能够在物流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协调过程中, 更加高效、快速、准确, 提升物流企业运用信息的水平, 使得物流信息管理能够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强劲动力。
3 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因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程度比较低, 信息化的管理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为:
3.1 许多物流企业并未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网站
国内有许多的物流企业主要精力用于硬件设施投入, 物流设施非常先进, 物流设备一应俱全, 物流专业人员的水平也比较高, 完全具备承揽大型物流业务的水平。然而这部分物流企业大部分并未注重建设物流信息化, 只是停留在单纯运用诸如电话、传真等通信技术, 而有关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比较缺乏。特别是许多物流企业并未建立自己的网站, 收集与发布物流信息仍然使用原有的方式。
3.2 许多物流企业并未建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
部分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 但在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网站之后, 大部分物流企业网站的页面内容非常单一, 长时间不对内容加以更新, 对相关物流信息的说明非常不全面, 特别是缺少网络交流互动体系。即并未体现物流企业和顾客在网络上的交流、沟通以及互动, 并未构建起信息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所以, 网站的职能还不符合物流信息的实际要求, 不能及时向顾客传达最新的物流信息, 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回复顾客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合理建议, 从而不利于物流企业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 也丧失了一个和顾客沟通、交流、发展以及稳定市场的关键渠道。
3.3 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建立物流控制体系
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对物流全部过程的协调以及对物流业务的监控。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构建一个基本的、完善的信息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从物流的包装、配送、输送、仓储、卸货、交货等各个环节, 均可以对物流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 掌控每一单物流业务动态进程状况, 并且根据该体系能够随时掌握每一单业务进程的情况与问题, 使得物流企业能够快速反应, 应急处置等。而许多物流企业在建立实现控制物流动态的体系的方面比较欠缺, 造成物流业务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模式。
3.4 许多物流企业在标准化的物流信息方面相对滞后
标准化的物流信息指的是在相同物流流程当中运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的、对管理有利的信息编码。不一样的信息说明信息的内容不相同, 表达不一样的物流状况。而许多物流企业缺少相关的信息软件, 出现编码不清, 标准比较混乱, 造成信息的表达存在错乱以及滞后的问题。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信息编码, 物流企业的信息编码工作的滞后, 说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上尚需完善。
4 从提高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信息化水平做起, 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物流企业应当建立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推进信息化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能够提升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所以, 应当立足于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做起, 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4.1 要按照物流业务的实际需要, 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设计与规划
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从投入技术到配置人员, 从建立网站到软件的应用, 从物流企业的内部信息化管理到外部的物流业务管理, 从建立物流信息的沟通互动平台到物流信息的协调与跟踪等等, 均要求进行基础的网站设计与规划、技术投入的设计与规划、系统性设计与规划, 对规模以及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与规划等。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精心设计与规划, 才能更好符合当前的需求, 也能着眼于今后的业务发展以及规模的拓展。所以设计与规划十分关键, 要制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标、编制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工作程序以及日常的经营管理等方面。
4.2 要增加资金以及硬件的投入, 保证实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建设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前期必须投入必要的计算机数据服务器、网络设备、客户终端等这些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此过程, 应当选择目前先进的主流型号设备, 由于当前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非常快, 只有选择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主流设备才能满足目前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此外, 物流企业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资金, 不断提升物流企业的效益, 购买的硬件设备应当科学合理, 切勿盲目, 以免造成巨大的浪费。
4.3 强化投入建设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软件, 使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得到优化
物流信息化管理投入的硬件是基础, 不投入硬件信息化管理将无法建立。而投入软件同样十分关键。软件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物流控制以及物流设备等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物流业务、通信设备相配套的软件, 拥有良好的软件才能让物流硬件有效运行。当然, 购买的硬件与软件必须配套, 应当选择最新的、能够升级的版本, 以符合建设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4.4 强化整合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使得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实践管理工作协调统一
在建设信息化之前, 原有的业务流程往往是粗线型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和当前信息化管理以及业务流程有着差异甚至发生冲突。所以, 物流企业必须在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的同时, 使物流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整合, 优化业务流程, 精细管理过程, 明确管理职责, 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和顾客的互动等, 应当体现信息化管理业务流程与相关制度协调统一, 以切实发挥好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切实发挥信息化管理给企业产生的经营管理的效果。
4.5 高度重视建立不同的物流信息系统, 使得物流信息的管理更加科学、分工更加合理
应当按照当前物流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针对物流企业的财务、行政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工作等进行模块化的细分, 根据不一样的职责与功能加以区分, 完成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分区以及不同功能的划分。一般而言, 物流企业检索信息包含了企业本身的信息交流互动以及系统外部的管理系统。其中, 企业本身的信息交流互动系统主要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以及内部日常事物管理系统等等;企业系统外部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资金结算、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物流查询等系统。这两种系统自成一体, 功能不同, 分工明确, 同时也有着联动与协调的关系, 为物流企业平稳、高速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化涵义, 分析了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实状况, 指出物流企业实施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物流信息的价值。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未建立企业网站、未建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未建立物流控制体系以及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物流企业应立足企业发展, 精心设计与规划物流信息化建设战略, 加大建设投入, 强化整合相关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物流,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惺锋.现代信息化物流及实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2]孟令全, 王晓霞.浅析物流信息技术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8
关键词:传统物流,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化,计算机网络
1 物流的定义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1 物流的两种定义
物流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过程。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给出了传统意义上物流的定义: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中的物质资料与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间,人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资流动,即Physical Distribution,这也是传统物流的英语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现代物流 (Logistics) 的概念。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转变,它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的定义扩大到生产领域,将物流,商业活动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将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方向。
1.2 我国物流的发展问题
我国国标物流术语 (GB/T 18354-2006) 指出:“物流是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物流色彩的。自从2000年以来,我国物流行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行业竞争加剧使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与技术条件也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我国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3%左右,行业内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率14%。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物流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但KPMG最新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的运输成本占中国GDP的18%,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10个百分点。对厂家来说,物流成本可以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中国物流成本过高的现状并没有改观,全社会的物流总费用依然在大幅增长。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11年1月到10月,全社会物流费用总计6.4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8.7%。过高的物流成本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可见,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我国物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2 物流信息化
2.1 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物流信息化是指在物流活动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流调控和主导物流,有效配置物流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方法,使物流活动具有更好的业务处理能力、客户反应能力和产业链协同能力。
2.2 信息化在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单一职能的信息化应用阶段。这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阶段,如各项财务处理与商务订单处理; (2) 单层次跨环节信息化局部集成阶段。这也是我国目前信息化的主要推进过程,如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等; (3) 跨层次全环节信息化的综合集成阶段。如管理控制一体化的物流系统; (4) 多主体跨领域的信息化融合发展阶段。这也是在物流行业内刚刚尝试的极端,如供应链的管理、公用平台与物联网等。
2.2.1 信息化在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它在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需求的全球化使现代物流服务日趋复杂,通过信息化提升物流产业效率,是物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道路。
(2) 通过提高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物流行业面对临行业分割,专业水平与规模效率低下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助于促进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协同联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应对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选择。
2.2.2 目前我国信息化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在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具备物流监管与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流信息资源,形成了较强的监管能力和一定的服务能力,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应用上也蓬勃发展。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普遍实现了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单向信息化,少数物流企业初步实现了综合集成。大部分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开展了物流环节的信息化工作。
但在信息化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电子政务系统中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重点物流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信息采集和交换的水平低下;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制约着物流协同运作水平和多式联运水平的提高;物流企业和切物流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有效地支持供应管理,难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仍不成熟。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在我国仍是一个重要且困难的课题。建立良好的物流信息化平台需要诸多方面的努力,如国家政策的正确导向,行业内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先进技术的运用。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前文描述过物流信息化的核心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一大特点为信息量的巨大。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当今信息科技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最大的增值服务。世界最大零售巨头Wal-mart公司每年需要对全球4000家连锁超市进行超过8万种以上货物的配送,年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里程高达6.5亿公里。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信息化的物流系统,难以想象如此庞大物流活动如何展开。
从目前来看,物流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之上的跨行业全区域性融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之间的无缝连接,实时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数据传输,最大限度提高二者之间的系统性,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有效降低目前物流的高成本问题。
3.1 计算机网络对物流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提高物流行业服务的集中性与便利性。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购买商品以此产生的物流配送更加便捷,所享受的服务更加集中。网络信息化下的物流服务提供集中完整操作管理规程,通过现代化的设备与网络实时电子跟踪系统,可以保证物流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获得某种物流服务时比以往更加便利,更加周到,操作更为简单,这是对商品服务的无形的增值。因为在网络环境下,物流的服务将提供完备的操作管理、现代化的设备和电子跟踪等体系,这样的物流在产品信息,配送过程与反馈上具有及时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整个消费流程的环节,无形中降低了商品的附加成本,同时也使消费者享受了更加便捷与快速的消费体验。
(2)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物流的发散式控制。传统物流的过程是与商品的运动过程相关的。商品经过生产——运输——消费——运输这个过程,是一个线性化的一维过程,这导致物流的运动方式也是线性化的,必须在完成一个物流环节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物流环节。但基于网络信息化的现代物流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它是以在整个物流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为中心,信息多方向运动来实现的。因此,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与实时的控制。能够把物流的每个环节通过信息的流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连接,各环节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这样有效地降低了物流过程的时间成本,并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各环节的联动,而不是单项环节的运动。从宏观上来看,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流需求有机结合,这在本质上即为信息网络的网状拓扑。
(3) 计算机网络促进了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要实现上述物流过程的发散控制,除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之外,更重要的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基础硬件设施的支持。对于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化的物流,高效性、全球性与快速性是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也是对交通运输环境、运输工具的技术水平与网络技术的可靠性与流畅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交通高速公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并行发展”。
4 结语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化物流体系相适应和协调的物流信息化体系,为信息化带动物流发展奠定基础。”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这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挑战期。在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中,行业整合是一个趋势,目前数量众多的物流企业将面临被淘汰或生存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的有效利用,建设高效的信息化的物流平台才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宋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 2007 (7) .
[2]佟宁, 安然然.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物流[J].物流工程, 2007 (5) .
[3]黄磊.计算机技术应用对现代物流管理体系的发展影响[J].管理研究.
[4]张洪涛.物流信息系统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意义[J].科技信息, 2006 (11) .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9
关键词:物流信息,ebXML,区域物流
随着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相当数量的地区已着手建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少部分地区已经实施了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区域如何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物流行业效益,已经成为区域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1 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意义
1.1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为物流企业提供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查询和交换等。当客户需要物流企业的服务时,物流系统可以为客户快捷、方便的匹配信息服务。区域协作和服务的基础是企业信息的异地共享,区域物流信息系统,为异地企业信息共享和传递提供了有力支持;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也使异地虚拟服务成为可能。
1.2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看。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促进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目前迫于物流业竞争的压力,各物流企业都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各区域物流企业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能够从客户的需求中获得直接、丰富、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所用,也能为其它企业及社会所用。
1.3 从主管部门来看。
区域物流信息的共享有利于实行物流行业的宏观管理。只有物流信息得以有效的共享,才能为我国物流宏观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提取分析,辅助管理政策的制定。如重大灾难发生时物资资源调控,物流发生量和物流成本的统计等。
1.4 从社会整体情况看。
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出现,如1998年我国的特大洪水,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的我国四川大地震以及今年八月台湾的“莫拉克”台风。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及时的抢救和物资的补给是降低灾难损失的关键。重大事件发生后,区域物流企业又是物资运输和调度的承担者,如果没有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就没有物资调控及时准确的进行,通过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资源交流具有特殊的安全性和快捷性。
2 区域物流信息系统采用联合国电子商务架构标准的可行性
eb XML(电子商务可扩展标记语言,Electronic Business using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由联合国贸易促进与电子商务中心(UN/CEFACT)与美国结构化信息标准推动组织(OASIS)共同开发的一项电子商务基础架构标准。它向全球各贸易参与方提供一种可互操作的、安全稳定的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模式。eb XML是一系列构成电子商务模型框架的技术规范的统称,通过这些技术规范来构建一个全球电子化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不分地域和规模的各类企业能够彼此交换业务信息。eb XML的基本构件包括注册中心(Registry)、合作协议概要(CPP)、合作协议契约(CPA)和信息结构(IAS)。
eb XML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B2B电子商务中电子合同传递的技术障碍和成本问题。将eb XML方案的设计思想移植到物流信息交换过程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
2.1 参与文件交换的主体具有相似性。
eb XML主要是解决企业之间商务文件的交换问题,不同的企业是文件交换活动的主体;而参与物流信息平台活动的主体是不同的物流企业,这种信息的交换模式类似于B2B的模式。
2.2 交换的文件都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易于标准化。
合同都是格式化的文件,由于eb XML是一种电子商务可扩展结构化标记语言,因而同样可以作为是一种定义描述物流信息结构的元语言。eb XML文档的自含结构,使得系统间交换的物流信息可以互相“理解”。因此,以eb XML作为物流企业间文件交换的基础是可行的选择。
2.3 文件交换的载体相同。
传统合同和信息文件的都是以纸张为载体,只是所记载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同样,电子文件和电子合同是以数据电文作为载体。
2.4 交换的过程相似。
无论是电子合同的交换,还是电子信息文件的交换,都需要首先到信息中心查找相关文件,然后发送请求,对方回应后,再进行磋商,最后达成协议,二者在过程上基本相似,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3 采用联合国电子商务架构标准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的优势
基于联合国电子商务架构标准的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具有下列优势:
3.1 投入成本低。
在过去几十年的B2B电子商务中,商业组织之间主要通过电子资料交换(EDI)交换商务文件。但实施EDI的费用高,覆盖面小。eb XML正是针对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成本过高的问题而提出的,区域物流系统采用eb XML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信息的交换成本。
3.2 具有被广泛认可的技术前提。
首先eb XML是以XML技术为基础的。由于XML本身具有不受操作系统限制、良好的可扩展性、传输内容与传输方式相隔离的优异特性,这使得基于eb XML的电子信息文件交换具有被广泛认可的技术前提。其次eb XML也得到了微软、IBM、SUN、Sybase、思科等许多IT巨头的支持,他们将eb XML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许多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eb XML标准推向物流行业,Sun就是其中一员。
3.3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物流标准。
区域物流信息文件交换的技术规范不仅仅是涉及到eb XML技术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物流运作的流程和管理方法结合到其中,从而为加盟企业创造一个公共的系统,形成一个共同的区域物流行业标准。这也是各区域物流企业开展物流信息共享的前提。
3.4 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
eb XML为区域物流企业电子文本信息交换提供开放式交换标准,可被更多的物流企业采用和接入,使区域物流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共享,提高物流企业的效益。
3.5 安全可靠。
eb XML的信息服务采用了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它是一种发送eb XML消息的方式(如图1),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通信。eb XML发送消息的规范可以保证文件传递的可靠性、安全性、持久性和可扩展性。
4 联合国电子商务架构标准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尽管eb XML的电子商务标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但是支持这个标准的基础技术已经成熟,将eb XML的理念应用于区域物流企业之间信息交换在基础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4.1 区域两个物流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借鉴eb XML的商务文件交换模式,提出区域物流企业间物流信息系统架构的方案。首先假设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在两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参与物流信息交换的主体有4个:(1)物流信息注册和交换中心;(2)甲企业;(3)乙企业;(4)客户。
图2说明了区域电子物流信息文件在两个物流企业之间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的基本方式。电子物流信息在两个物流企业之间的共享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物流企业的应用服务界面。甲、乙两个企业根据规范要求建立适应自己情况的应用服务接口,该接口能够将不同的物流文本信息转换成标准的eb XML文档格式,以满足通信的要求。
(2)注册应用的详细情况。企业根据规范要求向区域物流信息注册和交换中心提交基于eb XML的规范性文件,该中心检验提交的文件是否满足行业的标准,如果满足,则存储企业提供的信息;否则,反馈提示修改的信息。
(3)甲企业接收客户提供服务的请求。
(4)甲企业查找该客户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下载注册和资料交换中心的标准化文档,提交希望获得的有关物流信息资料CPP。
(5)审查文件。乙企业在注册中心发现甲企业发出的CPP,下载文件,审查有关文件。
(6)谈判和协议。在物流信息交换之前,乙企业直接给甲企业应用服务界面寄送一个合作协议建议,甲企业审查后再反馈给乙企业表示同意或修改的信息。
(7)经过几轮谈判,形成最终的合作协议(CPA)。CPA概括了物流信息文件设想的协议、信息传输的要求、可能的计划和安全要求。
(8)处理物流信息文件交换事务。两企业根据最终形成的CPA,完成现实的区域物流信息共享、交换等。
4.2 三个或多个区域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系统构架模式。
当客户的有关信息存放在两个以上的企业时,就会出现三个或多个企业之间电子信息文件交换的情况,这种情况同两个企业之间电子信息文件的交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多个企业之间的通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顺序依次在两个企业之间进行,三个企业间的电子物流文件交换模式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UN/CEFACT and OASIS.ebXML Technical Architecture Project Team,ebXML Technical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v1.04[EB/OL].2001[2009-08-01].http://www.ebxml.org/specs/ebTA.pdf.
[2]UN/CEFACT and OASIS.ebXML Business Process Project Team,Business Process Specification Schema v1.01(XML schemaand DTD examples available separately)[EB/OL].2001[2009-08-01].http://www.ebxml.org/specs/ebBPSS.pdf.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10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物流业逐渐摆脱简单的经营方式, 向现代化发展方向转变。物流业在新的形势下, 实现了物资流转和信息化管理, 而且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促进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革, 逐步完善了我国的信息化和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开启了我国的网络时代, 从而不断推动了我国的物流信息化进程, 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结合我国的物流业现状分析, 我国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信息系统存在明显的障碍。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在整个物流行业中, 有75%的物流企业其信息化水平未取得显著提升, 仍处于单点应用阶段; 20%的物流企业开始转变观念, 以期优化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从而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实现资金的自由流转,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仅有不足5%的物流企业不断整合孤立的信息系统, 为物流业的系统化管理提供广阔的平台。由此可见, 我国物流业要实现物流信息化任重道远。《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于2009年3月下旬公布, 旨在全面提升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规划》指出, 物流业要将科学技术作为其发展的着眼点, 实现物流信息化和一体化, 同时不断提升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始终放在突出位置, 为我国物流业实现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1]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目前, 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逐步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得出, 物流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
2.1 终端信息处理阶段
在终端信息处理阶段, 物流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强,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适用于基础信息的传输和采集, 而且它能实现信息处理的个别化, 并能及时引入各类软件工具, 逐步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GIS) 、自动识别软件、全球定位系统 (GPS) 、电子标签 (RFID) 、物流仿真软件等单点应用系统, 同时还可以引进企业邮箱、办公套件等通用软件。在终端信息处理阶段, 信息化设备一般不涉及企业业务流程与各环节的信息交互, 它只是一种个人使用工具。
2.2 流程信息处理阶段
流程信息处理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发挥管理职能或者作为个别业务流程, 并能实现流程信息的共享、交换和存储, 而且能够不断优化信息处理活动, 强化信息系统建设的有效性, 从而改善物流业的信息化状况, 为改进管理职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流程信息处理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配送管理系统 (DMS) 、运输管理系统 (TMS) 、电子报关系统、仓储管理系统 (WMS) 、网上跟踪查询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间的数据对接平台等, 同时涉及财务管理系统、OA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多种信息系统。在流程信息处理阶段, 计算机网络技术针对各环节开展信息处理活动, 不以个人或者单个环节为信息处理依据, 所以在开展业务流程时要协调多环节、多个人的关系, 做好信息处理工作, 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的高度统一。
2.3 综合信息管理阶段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综合信息处理阶段一般发挥总揽全局作用, 对物流企业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科学决策, 能在宏观上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有效和及时更新, 推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综合信息管理阶段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内容。在综合信息管理阶段, 企业要打破部门限制, 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 实现信息和数据交流, 互通有无, 不断推进信息的集约化, 保证信息的集中查询和发放[2]。
3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物流信息化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同时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快了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缩短了基础信息采集、共享以及交换的时间
物流业必须将基础信息的采集、共享以及交换作为其物流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仍有较多企业将手工录入作为基础信息的采集方式, 在操作过程中出错率高、效率低、信息更新缓慢等现象频发, 由此阻碍了后期信息的共享以及交换。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也不断普及和推广, 物流企业在进行产品识别时可以借助智能标签、条形码和RFID射频技术, 从而提高物品识别和扫描效率。除此之外, 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大力推广, 提高了信息采集传输、交换以及共享的效率, 降低了工作量, 而且保证了信息处理的及时、准确,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供应链并发 挥供应链的管理作用
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变更, 目前正形成以供应链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模式, 它能及时反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信息, 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益, 不断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供应链的基础和核心是物流信息系统, 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由此可见,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协调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利益, 形成利益互惠机制, 推动供应链的形成, 加强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3]。
3.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 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目前,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不完善, 调查显示, 我国有23%的大型企业使用GIS和GPS技术, 而物流企业的比重仅为12.5%, 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对这类技术的使用基本为零。目前, 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 全面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为物流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将极大的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打破外贸物流和空中物流占主导地位的物流市场形势, 完善中国物通网。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强有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3.4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意识 和提高信息化水平
目前,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深, 信息化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呈现出分散化和低端化趋势, 缺乏总体设计和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及实施策略显得极为重要。同时, 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受到人才资源的制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人们逐渐深化认识, 在客观上提升了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化理念, 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除此之外, 管理人员会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 提升员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 为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
4 总结
总而言之,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实现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技术, 能从整体上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进程。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成熟, 它进一步拓宽了物流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 在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前景喜人, 为物流业实现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为建立物流业低成本、快捷、高效的配送体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并阐明了其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突出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保证物流业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朱利.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3 (05) .
[2]杨涛.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响物流信息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 (01) .
[3]秦秀媛, 唐友;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 (03) .
计算机网络与企业物流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物流
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107-02
一、计算机网络与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在社会经济不断稳步发展的今天,“企业物流,信息先行”已经成为企业物流的共识。现代物流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融合了传统物流仓储、运输等环节,并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工业电气自动化实现发展的新型产业,它涵盖了物流流程中的仓储、运输等流程点。具备了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化和智能化。那么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就变得不可或缺了,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控制软件来处理物流流程,才能促使物流业高效、快捷,并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加快决策速度,确保决策准确性。
在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是物流信息系统使其中的关键,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变成了重中之重。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联通,接受指令信息,实现现场模拟,使得物流生产自动化程度全面提升,优化库存、整合设备、远程控制,使得整个企业物流流程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在各行业生产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今社会已步入了网络时代,优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资源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网络化程度如此高的体系当中,既提高了物流效率,又体现了物流管理节点当中的互相联系。通过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完善精益化物流流动,促进企业能够持续性的发展。
二、企业物流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度整合、兼容的必然结果。已经成为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企业物流正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企业物流中常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智能物流调度系统、数据库技术、条形码技术等。
(一)智能物流调度系统
智能物流调度系统是集物流生产管理、物料管理、仓库管理、物流调度于一身的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灵活可变的物流管理和调度策略。并实现物流监控功能,在组态软件平台上开发的专用物流监控软件,提供形象直观的三维物流布局仿真界面,实现物流情况的计算机再现。
(二)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如下特点:尽可能不重复,以最优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的多种应用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物理数据层、概念数据层、逻辑数据层。
(三)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识别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了对物流生产中对货物进行标识和识别的技术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数据准确、采集迅捷的特点。 其利用扫码器来采集并实现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传输,是现代物流系统中基础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满足大数据量、快速准确的采集需求,能满足物流高效顺畅的数据要求,从而大幅度提高物流生产效率。
在企业物流自动化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涌现,如ERP系统、射频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极大的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作业成本,在物流运行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物流的影响与促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企业物流实现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物流的各个环节和流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最终将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强大的助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提升企业物流生产数据的采集、处理的效率,并有效实现生产任务、管理数据的全面共享,提升物流管理工作效率;此外,計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促进了物流信息化管控平台的构架,实现仓储、运输、设备管理以及基础管理的规范化要求,有效地促进物流自动化、智能化的科学应用、有效运行。
四、计算机网络化现代物流体系的搭建
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搭建在物流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物联网体系在物流信息数据库基础上使生产数据、管理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互联和共享。网络通过交换机、路由器、以太网线和光缆相互连接,通过强大的物流管理软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处理的信息网络。随着企业物流计算机网络化的不断推进,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在企业物流的生产当中,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渗入物流流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准确及时的沟通与互联增强了物流各流程、物流与其它生产流程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覆盖面积广、流程长、节点多,同时能及时收集并处理实时性较强的信息数据。
五、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依托其高效、智能、准确、可靠,能够全面集成管理的优势。实现了企业物流工程自动化、效率化、精益化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信息数据的畅通传输,辅助物流单位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实践服务。为企业物流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企业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集成了各类物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内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这将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必将为企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F].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物流信息化网络 篇12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物流地理,高效课堂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物流地理学科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肯定。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通过多角度的应用来构建出高效的物流地理课堂, 进而在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发挥物流地理的作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物流地理教学的结合来确保课程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 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网络信息技术下的物流地理课堂进行论述, 以确保物流地理课堂顺利实现。
一、物流地理课堂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物流地理知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 都没有接触过, 如果教师采取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我们选择了将网络信息技术与物流地理教学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目的就是给枯燥的课堂注入一定的生机。那么, 在物流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物流地理的作用
比如, 在教学《中国商业中心的分布》时, 我借助网络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商业中心, 一是让学生在视觉的推动下了解什么是商业中心, 二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物流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继而使学生积极地走进课堂活动之中。
(二) 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比如, 在教学《航空运输的商流与物流》时, 我组织学生自主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内容, 自主对“航空物流与快递 (快件) 物流的关系、中国航空商流与物流运输网”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解, 并以某物流公司为例进行交流, 以丰富学习内容。
总之, 在物理地理课堂中应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 以期能够为地理课程价值的实现, 为学生良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物流地理课堂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
在明确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后,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来从多方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 在实际物流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课堂中掌握知识。
例如, 在教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商流与物流》时, 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 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建筑材料”的运输工具, 比如大卡车、汽车等, 一来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来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建筑材料工业的物流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又如, 在教学《中国规模比较大的铁路物流公司》时,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比较大的物流公司的图片, 并选择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思考物流公司的现状, 当前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 并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自主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当然,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了解更多的物流地理的知识, 了解国内外的物流地理知识等, 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网络信息技术下物流地理课堂应用中需注意的事项
网络信息技术在物流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在整个应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注意。
(一)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恰当应用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是为了应用而应用, 并没有真正展示出其价值。就以“中国规模比较大的铁路物流公司”这节课为例, 很多教师就是简单地展示了几张公司的图片, 并没有后续的活动, 导致网络技术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展示, 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 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于依赖
很多教师为了省时省力直接在网上找一些“差不多”的PPT来进行教学, 很显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是不利于课程价值的实现的, 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师要立足于物理地理教材, 要通过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而使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找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 也为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及物流地理综合应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国楠, 吴晓晨.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改革之浅见[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4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