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设计

2024-08-25

基层设计(共12篇)

基层设计 篇1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90%的沥青路面都采用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承载力、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但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容易产生路面裂缝,早期破坏严重,养护维修成本高。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抗弯拉强度和耐疲劳性,同时由于结构材料均为颗粒状材料级配成型,路面结构排水畅通,路面结构不易受水损害[1]。与半刚性基层相比,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不易产生收缩开裂。

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采用半刚性材料作为路面结构的底基层,柔性材料作为路面结构的基层。该结构充分利用半刚性材料较高强度和承载能力,可以减少沥青层的厚度,大大节约初期投资,同时半刚性材料层位的下降,大大改善了路面结构的受力条件;柔性基层可以对半刚性底基层反射裂缝起到缓解和止裂的作用,还可以改善路面结构的水温条件[2]。

常用的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采用沥青稳定碎石作基层,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作底基层的结构形式。由于采用这种柔性基层加半刚性基层的特殊路面结构形式,故导致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受力等与传统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受力状态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已建相关路面结构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组合式基层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与标准。

1 设计控制指标的选取

我国新建公路沥青路面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以弯拉应力作为控制结构层疲劳开裂的设计指标。在国外沥青路面,以沥青层层底拉应变εr作为控制沥青层疲劳开裂的设计指标、路基顶面压应变εz作为控制永久变形的设计指标、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σm作为控制半刚性底基层疲劳开裂的设计指标。

我国长期采用路表弯沉作为控制指标,并建立了一整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测试换算体系,而且弯沉指标的测试比较便捷,设计施工单位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这点考虑,采用路表弯沉作为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

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力来控制疲劳损伤,但由于疲劳损伤产生的裂缝不是规则的横向裂缝,而是产生在与沥青混合料最大拉应变垂直的面上,而用水平拉应力去分析沥青面层疲劳损伤是不当的,故应选用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变控制沥青层的疲劳损伤[3~4]。

为了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刚度选择用半刚性底基层是一个好办法,一方面是既考虑了半刚性材料强度高、板体性好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我国半刚性材料使用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半刚性底基层,可以适应目前我国对路基强度要求较低的现状。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半刚性底基层无疑将承受一定的弯拉应力,因此,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应作为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控制指标。

2 设计控制标准

2.1 沥青路面路表弯沉设计标准

路表设计弯沉值是表征路面整体刚度大小的指标,其值应根据公路等级、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当量轴次、面层和基层类型计算确定。由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设计弯沉公式得

式中:ld为路面设计弯沉值(0.01 mm);Ne为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Ac为公路等级系数,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1.0,二级公路为1.1,三、四级公路为1.2;As为面层类型系数,沥青混合料面层为1.0,热拌沥青碎石为1.1,沥青表处为1.2;Ab为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0,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为1.6。

由于力学计算模型,土基回弹、材料特性和参数等方面在理论假设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论弯沉值与实测弯沉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使实际测量弯沉与理论计算弯沉结果一致,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出了弯沉综合修正系数F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s为路表计算弯沉值(0.01 mm);p为标准车型的轮胎接地压强,MPa;δ为当量圆半径,cm;E0为土基回弹模量值,MPa。

式(2)存在反常现象,即随着土基回弹模量的增大,设计出的路面厚度反而增大;并且该式对路面结构层厚度没有作必要的考虑。另外,因半刚性基层是当前最为广泛采用的基层形式,故该修正公式主要适用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但随着柔性路面结构、组合式路面结构的日益广泛采用,有必要提出新的弯沉综合修正公式。在分析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弯沉综合修正系数F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场试验路的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5],提出了新的弯沉综合修正系数F,计算式如下:

式中:D为当量圆直径,cm;h为路面结构的总厚度,cm。

2.2 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变设计标准

疲劳破坏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重要的设计指标,可以通过控制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来达到控制沥青层的疲劳开裂。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沥青层层底拉应变εr与路面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Nf为疲劳破坏时的标准轴载累计当量轴次,次/车道;K1、K2为与路面结构和材料有关的系数。

由于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沥青混合料(如孔隙率、弹性模量的不同)K1、K2的取值就不相同,同时国内还没有具体成熟的研究,因此K1、K2的取值还不能具体确定。

根据国内外柔性沥青路面基层材料的调查,柔性基层主要以沥青稳定碎石为主。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底拉应变的计算需要根据材料的疲劳方程进行确定。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沥青稳定基层的研究,选择4种应变控制水平、2种油石比进行LSM混合料的4点梁弯曲疲劳试验,并采用AASHTOT321和简化能量消散率方法进行试验数据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LSM沥青混合料在低应变水平下存在疲劳极限现象,并提出LSM混合料的疲劳极限为70με。由于低应变水平下的疲劳极限试验难以实现,再加上疲劳试验本身存在极大的离散性,至今国内外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极限大小仍无定论。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极限取为65με。

2.3 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设计标准

在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中,将半刚性材料作为路面结构的底基层。因为半刚性材料具有强度高、板体好等特点,可以减少沥青层的厚度,降低路面结构的造价;利用半刚性材料做底基层,可以改善国内目前对土基强度普遍要求不高的现状。但是半刚性材料作为底基层,在荷载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难免会产生开裂的现象,所以必须对其受力条件进行限制。

国内采用控制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底基层拉应力计算公式:

式中:σm为半刚性底基层设计计算弯拉应力,MPa;σR为半刚性底基层材料的容许拉应力,MPa。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力学指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提出了组合式沥青路面的设计控制指标:路表弯沉、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底基层层底拉应力。

2)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肖亮.组合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3]胡春华,孙立军.考虑层厚的路面弯沉修正系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6(7):895-898.

[4]黄卫.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1994.

[5]张志祥,陈荣生,白琦峰.LSM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的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4):19-22.

基层设计 篇2

——基层员工薪酬福利设计特训营

2012年4月20--21日(深-圳)

2012年4月27--28日(上 海)

2012年6月9--10日(深-圳)

2012年6月16--17日(上-海)

━━━━━━━━━━━━━━━━━━━━━━━━━━━━━━━━━

【主-办-单-位】

【学-员-对-象】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经理、主管、专员;薪资福利经理、专员;厂长、生产管理部门经理、生产管理人员及负责计件型薪酬设计相关人士等。

【费-------用】2800元/2天/人(包括培训、培训教材、两天午餐、以及上下午茶点等)

━━━━━━━━━━━━━━━━━━━━━━━━━━━━━━━━━

【课--程--背--景】

---基层员工薪酬与福利设计,企业基业长青的保障!

当下人力资源已是稀缺资源,如何满足企业的人力需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迫在眉睫的难题。然而薪酬设计问题没有解决,必然导致在招聘上的盲目和低效或人力成本偏高。

在众多的实证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占据员工多数的工人,其薪酬体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性合理性不强。通过薪酬设计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方面往往非常缺乏,更多的企业采取的是简单的计时发放,所以磨洋工现象非常严重。

◆这些情况,大多数企业都曾出现:

---工人薪酬在计时与计件中徘徊;

---一个工价,不知人力成本几何;

---工人工资如坐山车,旺季时老板心跳,淡季时工人造反;

---干活的挑三拣四,分工的顾虑重重;

---一张单价调整申请单,难倒多少英雄汉;

---企业总感觉给得太多,工人总感觉不满足......◆工人工资没有得到科学的设计,必然是员工与企业的矛盾重重:

---工序、岗位之间薪酬分配没有体现公平原则;

---工作量没有得到清晰的测算,工资或产品单价不合理;

---单价与工人薪酬水平之间的联系没有经过评估,工人薪酬波动过大;

---品类与单价的关系错乱,产品销售一波动,则薪酬水平失控;

---薪酬没有测算,以至于薪酬总额失控......工人的薪酬体系得不到科学的设计,企业的运营效率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制约。薪酬激励模式的选择从很大层面上决定了工人积极性的发挥。如何真正意义上做到富有激励性的按劳分配成为每个企业经常性思考的问题。━━━━━━━━━━━━━━━━━━━━━━━━━━━━━━━━━

【 课--程--目--标 】

◆全面破解基层员工计件型薪酬设计难题;

◆让老板清晰:利润、工人工资、员工积极性应如何才能做到最好的兼顾;

◆让人力资源从业者系统的掌握基层员工薪酬福利设计的相关技术;

◆让生产管理者掌握如何通过对单价的掌握,从而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课--程--大--纲】

第一讲:计件型薪酬设计的基础理论1、6D薪酬设计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6D薪酬设计理论

□6D薪酬设计模型分析

□6D薪酬设计技术在计件型薪酬设计的应用

□如何确定薪酬设计的方向

□基于战略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效率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公平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成本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环境导向的薪酬设计

□基于综合型导向的薪酬设计

2、标准工时的测定

2.1时间研究与薪酬管理

□时间研究与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三大内涵

□标准工时的用途

2.2标准工时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秒表法与抽样技术

□标准工时研究的工具及应用

□测时方法

2.3标准工时研究的步骤

□如何划分作业单元

□评比尺度

□款放时间

2.3时间研究应用实例

3、标准工时在工人薪酬设计中的应用

3.1标准工时与单价的关系

3.2标准工时与薪酬总额的关系

3.3标准工时与工人薪等薪级的关系

4、某制造业标准工时应用案例分析

5、各类定岗定员方法介绍

6、如何确定标准定额

7、标准定额与单价的关系

8、计件型薪酬适应的范围及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二讲:操作类岗位评估

1、如何选择工人岗位的评估系统;

2、操作类标杆岗位的选择技术;

□基于岗位梯度的先择

□基于通用岗位的选择

□基于特殊岗位的选择

3、岗位评价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回归分析技术

□标准差分析技术

□中位值分析技术

□常规分析技术

4、基于岗位评价的薪等薪级设计技术

□如何划定分数期间

□分数期间与企业特性的关系

□分数期间与薪等薪级的关系

5、工人岗位评价要素

□劳动技能、劳动责任

□劳动强度、劳动环境

6、操作类岗位评价的程序及方法

7、某五金加工业计件类岗位评估案例分析

第三讲:基层员工计时型薪酬设计

1、基层员工计时型薪酬设计的基本工具与方法

2、如何将基层员工计时型薪酬设计得多元化

3、基层员工计时型薪酬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4、基员工计时型薪酬的利弊分析

5、基层员工计时型薪酬如何与计件型薪酬结合6、基层员工复合型薪酬的提出与应用领域

第四讲:计件型薪酬设计相关环节

1、工人薪酬的结构设计

1.1 什么样的结构才更具有激励性

1.2 工人薪酬的结构都有哪些内容

1.3如何设定保底工资

1.4劳动法当中明确规定的薪酬部分

2、工人薪酬等级设计

2.1如何划分薪等薪级

2.2薪等薪级与单价应如何对接

2.3某制造业工人薪等薪级表实例分析

3、计件方式的设计

3.1集体计件

3.2个人计件

3.3综合计件

4、如何设定工人的计件单价

4.1总额测算法

4.2标准工时劳动定额法

4.3成本测算法

4.4品类分析法

4.4计件工资系数分配法

4.5劳动法对计件单价的设定要求

5、计件单价的调整

5.1计件单价调整的前提条件

5.2计件单价调整的程序

5.3人力资源部门在单价调整中所扮演的角色

6、如何测算工人薪酬总额

第五讲:计件型薪酬的实施

1、新旧单价如何调整与对套

2、单价调整中如何与工人协商

3、当计件型薪酬丧失激励性时的对策

4、如何平衡淡旺季给工人薪酬水平带来的波动

5、计件型薪酬实施过程中的劳动法律风险规避

6、如何规避计件薪酬所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

7、如何定期对工人计件单价开展评估

8、劳动生产效率变化后劳动定额该如何调整

第六讲:计件型薪酬关联性问题的处理

1、工人薪酬设计风险的规避

2、劳动法如何影响单价测算

3、符合劳动法下的单价利弊分析

4、推式生产下计件型薪酬设计的注意要点

5、拉式生产下计件型薪酬设计的注意要点

6、品质系统如何与计件型薪酬对接

7、实行薪点制的企业如何明确单价

8、如何通过单价设定工人薪酬的上下限

9、敏捷制造下的工人薪酬设计

10、均衡生产与计件型薪酬的关系

11、由工人流动率过大对劳动效率及单价的影响分析

12、品类过多下的单价处理

13、薪酬解决不了的企业三大问题

第七讲:经典案例分析与答疑

1、计时与计件复合型薪酬设计案例

2、某日化企业计件型薪酬案例分析

3、某印刷企业计件型薪酬案例分析

4、某制衣企业计件型薪酬案例分析

5、某食品业企业计件型薪酬案例分析

6、现场就企业某部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

━━━━━━━━━━━━━━━━━━━━━━━━━━━━━━━━━

导师介绍:陈啸语

陈啸语---原上汽某事业部管理部经理、尚德机构副总裁兼首席顾问,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英国剑桥CIE人力资源中国区培训导师,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天津考试中心主任,广东中小企业管理局培训示范基地客座教授,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讲师,清华大学研究院企业成长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知名院校总裁班特邀培训导师,多家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技术指导顾问。陈老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战工作经验,其在组织运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颇有造诣,深受企业及学员的好评。代表性著作:《高效组织运营》、《职场薪酬战略规划》等。

授课特色:

◆特有的5+1培训模式:前沿理论知识讲授,互动式经典案例分析,辅导式方案设计,现场问题诊断、精辟点评,加上NLP教练技术,独特的“5+1”授课模式可彻底杜绝空头理论,全面提升管理者的实战能力。◆课堂学习与企业体验相结合学员将课堂所学知识,结合所在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体验式消化,边学习边研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管理能力。◆理论与行动相结合老师讲解,结合行动学习法,学员现场开展设计,老师点评,在讲解中掌握,在动手中深化与巩固。

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哲学 篇3

焦作财政的确一直在改革,焦作财政的确干了不少大事。但是,在焦作实地待了多日,与焦作财政人同吃同住,笔者冷静下来后,一种总结性分析则是:焦作堪称神奇的一系列的事,只是基层实践。

笔者绝没有它意。

焦作财政改革行为,的确是一种基层实践。

我们都知道,改革性的基层实践,可以分两类,一是上面安排的基层实践,二是自己主动性的基层实践。前者,说难,其实也容易。后者,真难。

焦作财政改革行为,是一种自发性的基层实践。

难能可贵。因难,而可贵。

笔者能间接感受到之难。

当大家都在依照原有的体制规则落实时,你却创新性地自己在独自探索,即使成效显著,大家都不会贸然表态。

说实话,每个人内心里都会为焦作的自发性基层实践而致敬;但在体制人群层面,则是沉默。

沉默的压力可能是申相臣们所遭受的最大压力。他们不怕改革中的一个个具体困难,但肯定被一张沉默的大网所笼罩。

所以,申相臣在与我们用餐时笑言:自己有时候故意把自己灌醉,醉了,什么烦恼好像都没了。

他还称,自己有四个地方,遇到困难时,就到这四个地方去静一下。云台山就是一个,比如爬到云台山顶,看看辽阔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一切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这种自发性的基层实践,虽难,也能穿越困难,因为:她不仅是一种基层实践,她不仅是一种自发性的基层实践,

以财政信息公开为例,焦作从2004年开始就已逐步改革,“晒工资”、“晒预算”,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水电费等明细全部列出。透明的“钱箱”让公众哗然,那些呼唤预算公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也纷纷而至。对此,焦作财政局局长申相臣只是淡淡地回应:“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公共权力回归人民,公共财政服务人民。”

时间飞快地走过了6年,2010 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公开政府信息。

这应该是顶层设计对基层实践的互动与肯定。

中央”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次使用“顶层设计”这个字眼,表述为“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而在其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顶层设计”是决策学领域的概念,它是一种主观活动的体现,而“设计”与“实践”能否有效结合,决定了“主观”与“客观”能否相互适应与平衡。“顶层设计”需要“基层实践”一次次反复的探索和修正,而这,应该是焦作财政改革更深一层的意义。

而焦作的基层实践,无疑符合“顶层设计”的根本趋向。

所以,焦作财政改革行为,是契合顶层设计、自发性的基层实践。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组织设计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车辆的增多, 超载现象随着出现, 公路结构层若达不到设计要求, 就会影响公路的使用年限。对于如何对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如下体会。

1 施工方案

按照公路基层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采用1套500型拌合设备, 分1个作业面摊铺, 混合料采用自卸车运至摊铺现场, 作业面采用2台基层摊铺机呈梯队式全宽一次铺筑成型, 基准钢丝法控制标高和横坡, 压路机压实, 在施工完基层后, 养生完毕检测合格后立即进行同步沥青封层的铺筑, 减少基层的暴露时间。

2 施工准备

2.1 水泥

水泥执行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用于混合料的水泥采用32.5级水泥, 水泥初凝时间不少于4 h, 终凝时间不小于6h经委托实验检测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水泥进场时, 必须提供产品合格证及化验单, 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 不同标号、厂牌、品种、出厂日期的水泥, 严禁混合使用。

2.2 碎石

基层碎石经自检、抽检、委托试验, 各项质量指标应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材料储备数量应能够满足工程进度需求。

2.3 级配范围满足设计要求

混合料级配和拌和机计量系统均已调试正常。

2.4 人员、机械准备

施工人员和机械调配台数、性能应均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2.5 技术准备

试验段结束后, 项目部应组织全体现场技术人员、测量人员、试验人员及各机械操作手进行技术交底会。技术交底采取三级交底的形式进行, 先是项目总工对部门进行技术交底, 然后是部门对各作业班组进行交底, 最后由各作业班组对本班组工人进行技术交底。根据基层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等, 对上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通过交底要明确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各工种的岗位职责、技术标准、质量要求、施工工艺、操作规程、施工安全措施及施工注意事项等项。

3 施工工艺

3.1 测量放样

在施工范围内, 每10 m在碎石基层半幅宽度外侧30cm处设两边木桩, 分别在已放好的两侧边桩位置处插打基准钢钎, 在钢钎上设置横杆, 在横杆缺口处架设直径不小于3 mm的基准钢丝, 并用紧线钳拉紧, 拉力不小于800 N。用水准仪测出各木桩顶标高, 并将此标高移至横杆缺口处基准钢丝顶面, 调整好正确标高和横杆位置。根据碎石基层宽度, 放出外边缘线, 培土槽并压实切槽。

3.2 混合料拌和

作业面采用1台WDB500型厂拌设备集中拌和, 连续生产。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复的配比参数进行拌和。

拌和设备将水泥、碎石、水分级进料, 应计量准确, 拌和均匀。为减少底基层、基层表面的温缩、干缩裂缝, 施工中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 根据气温高低及蒸发量的大小采取最佳含水量拌和。拌出的混合料应色泽一致, 均匀、无离析, 含水量适宜。应保证混和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监理人员也应随时抽检, 若发现偏差应及时纠正。

3.3 混合料的运输

运输混合料的车辆应根据需要配置并装载均匀, 及时将混合料用15 t以上的自卸汽车运输至施工现场。

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卸料,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当摊铺路段距拌和厂较远时, 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加以覆盖, 以防水份蒸发。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通过时, 速度宜缓, 以减少不均匀碾压和车辙。

3.4 混合料的摊铺

成品混合料由自卸车运至现场, 基层施工由2台摊铺机全幅单层一次铺筑成型。摊铺机在起始位置就位后, 按照铺筑试验路段所确定的虚铺厚度调整好摊铺机熨平板厚度, 运料车向摊铺机卸料, 摊铺机推动运料车匀速前进, 边卸料边摊铺。每个工作面由2台摊铺机组成梯队联合作业, 前后两台摊铺机应保持5~10 m的距离, 成梯队同步向前摊铺。摊铺后一起进行碾压, 避免产生纵向接缝。在摊铺机后设专人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铲除局部粗集料“窝”, 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运输能力应与摊铺机摊铺速度相匹配, 摊铺机前至少应有5辆以上的运料车等候, 以便开机后连续铺筑, 尽量减少停顿次数。摊铺机应保持匀速、连续、不间断进行摊铺, 摊铺速度控制在2~2.5 m/min为宜。铺机无法工作的部位, 可以考虑人工摊铺。

3.5 混合料的辗压

混合料经摊铺和整形后, 应立即在全宽范围内进行碾压。一个工作面配置2台单刚轮压路机、1台胶轮压路机。先用轻型压路机跟在摊铺机后及时碾压, 然后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光轮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碾压密实并收光。碾压过程中压路机既不要漏压, 也不要过压, 不允许压路机在已压好的水稳层上调头、转向, 起步刹车要缓慢, 不得在未压好的基层上停置、转向, 以免造成凹陷、壅包。施工人员应在现场检测混合料含水量,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查压实度;测量人员在压实过程中, 应跟踪检测标高, 以保证铺筑层的厚度, 设专人负责碾压工作。基层的压实度不低于98%。

3.6 养生及交通管制

基层碾压完成后, 检查合格立即开始养生, 采用土工布覆盖, 根据天气情况控制洒水频率, 及时进行洒水养生, 保持表面潮湿, 养生时间不少于21 d, 避免时干时湿。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严禁其他车辆通行, 应有维护人员统一指挥, 严格控制行车速度 (应≤30 km/人) 。

4 基层施工注意事项

1) 基层施工现场应每天进行一次或每2 000 m2取样一次, 检查混合料的级配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 并按JTJ057-9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标准方法进行混合料的含水量、水泥含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已完成的铺筑层上按JTJ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进行压实度试验。

2) 基层施工期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 勿使水泥和混合料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 已摊铺的混合料必须在下雨之前尽快碾压密实并覆盖;被雨淋的松散混合料应予铲除废弃。

3) 当天拌和当天碾压完成。严格控制混合料施工的延迟时间。施工中, 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得超过4 h。

4) 在摊铺前下承层表面应洒水湿润。

5) 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控制集料的含泥量、混合料的级配组成与含水量, 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摊铺、碾压, 加强覆盖保湿养生, 以减少铺筑层产生裂缝。

6) 摊铺和碾压密实后, 应立即养生, 基层养生21 d后方能施工同步沥青封层。

5 质量检验与控制

1) 基层质量应符合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相关检查项目的规定。

2) 混合料应拌和均匀, 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碾压应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养生符合要求。

3) 在施工过程中, 应对原材料、混合料及铺筑层的质量进行检验, 并达到要求标准。

6 重点和难点的质量控制及保证措施

6.1 重视加强碎石化面板复查与缺陷处理

在基层施工前, 应将对碎石化面板质量进行复查, 复查内容有平整度、拱度、压实度、外形组成尺寸等, 只有复查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 才能进行基层施工。对有下沉、断板严重区域, 应利用碎石进行处理后, 再进行基层施工。

6.2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与加强试验检测

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 引起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之一就是粗细集料的质量问题。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1) 基层骨料除磨光值不作要求外, 其他与面层材料一样均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碎石质量不得低于规范要求, 每批材料到场应自检。

2) 用于堆放集料的场地, 地面必须硬化, 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不同的材料分类堆放, 并留有一定间距的隔离带。

6.3 混合料级配的控制

结构层设计都有其相应的级配要求。首先应对每一档骨料进行筛分试验, 检测其粒级情况, 然后进行各粒级掺配试验。设计级配应尽量配成“S”型曲线且适顺, 做到均匀、嵌挤、密实, 并据此确定每一级配的材料掺配量。当材料料场不同时, 需及时对材料进行筛分试验, 以及时调整和各粒级掺配量。对此, 要加强自检, 并做好级配试验的记录, 按规定报监理审批和备查。

结构层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试验, 是保证路面施工质量的基础条件。对于各类结构层的混合料配合比的工作重点要求如下:

1) 基层:对于水泥稳定类基层骨料级配的要求非常严格, 要求集料从粗到细连续级配。为确保骨料质量、破碎率、含水量的正确与稳定, 基层集料在使用前先进行场拌, 闷料24 h。除级配必须满足要求外, 水泥质量应按规范要求严格检验, 并报监理签认。施工前, 必须先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测定其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并应达到设计要求。

2) 拌和:拌和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合料拌和的质量, 而拌和设备好坏的关键就要看其骨料、粉料、水等各种物料的配合比精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本标段选用WBD500型稳定土厂拌设备, 能较好的保证各种物料的配合比, 且拌和均匀, 性能稳定。拌和设备有自动进料和计量装置, 拌和料应均匀、无结团现象。拌和要严格控制含水量、水泥含量、砂砾、碎石的级配, 并在工地挂牌明示各种材料配合掺量和加水量。

3) 运输及摊铺:混合料的运输应避免车辆的颠簸, 以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在气温较高、运距较远时要加盖毡布, 以防止水分过分损失。摊铺要点是平、匀、快。因此, 应采用摊铺机摊铺。摊铺时, 发现混合料拌和不匀的, 应停止摊铺, 严重的要回料重拌甚至废除。严格控制碾压厚度、表面应平整, 混合料要均匀, 对局部的粗料集中区块, 应人工拌匀。

设置横向接缝的处理方法是, 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 将已碾压密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一个横向垂直向下的断面, 摊铺机返回到压实层的端部, 用木垫板垫至虚铺高度, 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继续下一步施工。

4) 碾压:混合料经摊铺机摊铺成型后, 即可用压路机碾压, 碾压长度需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果实测混合料的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 且气温较低时, 可适当延长碾压长度, 如果混合料已接近最佳含水量且温度较高、蒸发快时, 应缩短碾压长度, 确保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碾压重点是碾压机具的配套组合、碾压时间的掌握和碾压密实度。禁止在已完成或正在碾压层上调头。未压实的端头混合料应铲除废弃, 并作接缝。混合料必须在水泥初凝前完成, 一般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应超过2 h。混合料的碾压含水量 (即最佳含水量) 应先经试验确定, 碾压必须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进行, 密实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5) 做到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 限制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限制含水量。

6.4 施工期间养生和养生交通管制

对已完成碾压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应立即进行养生, 不能延误。施工中对碾压成型的基层养护不重视, 交通管制不严, 结构层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就过早的损坏, 是导致路面早期破损的主要因素, 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期养生和交通管制工作。

6.5 高度重视基层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基层的裂缝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 基层裂缝的危害有二个方面:一是降低基层的整体强度, 二是发展后会形成反射裂缝, 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有规则的横向裂缝、起拱。出现第二种情况后, 若不及时处理, 雨水从裂缝内向下渗透, 沥青混凝土和基层裂缝缝隙处充满自由水, 在车辆荷载反复冲击下, 就会使沥青混凝土中粘附在碎石表面的沥青剥离, 基层的细集料形成灰浆被挤压出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坑洞、碎裂、松散, 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 影响其使用寿命。

为了减少基层裂缝,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严格控制级配和压实度。 (2) 严格控制混合料中0.075以下的颗粒含量, 因为0.075以下的颗粒含量增加时, 不但增加了水泥的用量, 而且基层表面还容易起皮, 严重影响水稳层的质量。 (3) 严格控制塑性指数, 因为当细集料增加时, 混合料的温缩系数随温度降低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温度越低, 细粒料对温缩的影响也越大。施工时, 严格控制塑性指数, 可以减小水泥稳定粒料的收缩性。 (4) 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和碾压时的最佳含水量, 因为水泥用量越大, 基层刚性越大, 越易产生干缩性裂缝, 缝宽也增大,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应变随混合料的含水量增加而增大。施工碾压时含水量越大, 结构层越易产生干缩性裂缝。即使铺筑了沥青面层, 在旱季或冬季也可能产生干燥裂缝。因此在施工时, 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拌和用水量。例如, 在夏天施工气温较高, 即使在同一天施工, 混合料的拌和用水量也应早、中、晚各不相同, 并且, 还要根据运距远近、运输车辆配置情况不断地调整, 确保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 (5) 重视基层养生的管理。

7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1) 质量目标。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的生命, 应当全面实现业主提出的质量目标。在施工全过程中, 应牢记“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的思想方针, 认真依照招标文件明确的各项施工技术规范、规则和各项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去组织实施, 确保验收时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达到90分以上。

2) 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保证所建合同段的工程质量, 应在经理部内部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经理部、分部及施工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责任, 积极配合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控制好各环节的施工质量。

8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为确保施工安全, 经理部和各施工段应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分别由项目经理和施工队长任组长、副组长, 经理部设专职安全员2人, 各施工队设兼职安全员4人, 具体负责安全工作的实施,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 确保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2]JTJ058-2000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S].

基层设计 篇5

对沥青稳定碎石排水基层混合料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成型方法、级配范围、沥青用量确定方法、性能验证指标等,可供同类项目ATPB混合料设计时参考.

作 者:臧立丹 倪大尧 陈李峰 Zang Lidan Ni Dayao Chen Lifeng  作者单位:臧立丹,Zang Lidan(江苏省锡山经济开发区,江苏,无锡,214101)

倪大尧,Ni Dayao(无锡市锡山区公路管理处,江苏,无锡,214101)

基层设计 篇6

“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

《经济》: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讨论受到了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也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一个热点,您是如何看这一问题的?

俞可平:关于“中国模式”,我们可以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一些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精神是三个“一”: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策略。

“中国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区别也是极其明显的。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实行全面私有化,而实行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土地和森林、矿山等资源也不实行私有化。在资源配置上:虽然我们采用了市场经济,但政府调节和干预的程度比西方国家要强大得多。在政治上的区别就更明显:中国不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但已经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这些都是与西方发展模式的基本区别。但这并不是说在社会发展战略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分的结果。

“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价值,我想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看作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国情太特殊了,建立在这种特殊国情基础上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恐怕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简单地效仿的。

我还想特别说明一下:在我看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并没有完全定型。虽然它的一些典型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但我们的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对“中国模式”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可能探索的路途还很长。以为“中国模式”已经是一条成熟的现代化道路,既可解决国内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又可供他国模仿,这不仅过于乐观,对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甚至是有害的。

“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需良性互动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政府管理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是什么?

俞可平:经济的发展势必催生社会政治的变迁。在30多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创新遇到了新的严峻挑战,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开始出现了。例如,近年来,鼓励地方和基层改革创新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一些实际效果很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并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地方改革创新举措,迟迟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从而得不到及时的推广;一些很好的基层改革创新实践,因为得不到上级的支持而不能持续;一些已经在其他地方得到推广的改革创新措施,在另一些地方却受到抵制和排斥。甚至,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优秀基层改革创新举措,并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积极支持和肯定,一些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地方基层干部,也因为其改革创新的探索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凡此种种,都会严重挫伤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精神,弱化地方的改革创新动力。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过去10年的申报量为例,地方政府近年来申报的创新项目不增反降。

改革创新,应是时代最强音。但比较“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和“美国政府创新奖”,我们发现,在创新项目的申报数量上,我们比不上美国。过去10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申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数量是年均146个,美国则是1500多个,中国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社会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的大国,政治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必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事关国计民生和民主法治的重大制度改革,事关社会政治经济的全局性制度改革,只能由中央决策层规划,由中央统一推动。没有中央的权威性支持,最出色的地方改革举措,也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因此,“顶层设计”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但是,“顶层设计”离不开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创新探索,中央的许多制度设计和改革举措往往是对地方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高层和基层的良性互动、政治和经济的增量发展、改革和创新的重点突破,不仅是过去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也仍然是目前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不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不营造一种激励创新和竞争的制度环境,不仅会挫伤和扼杀地方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阻碍地方的发展,还必然会影响国家的整个制度设计,增大改革和发展的代价,降低中央的权威,削弱全社会的活力。因此,在强调“顶层设计”的同时,必须大力拓展地方改革创新的空间,鼓励地方政府大胆推进改革创新的探索,允许地方在科学发展方面展开良性竞争,为地方的多样性发展创造合适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基层社会的活力。

社会创新发展趋势

《经济》: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不仅需要创新型的政府和创新型的企业,同样需要创新型的社会。请您分析一下我国社会创新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俞可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我国社会创新的重要实践,借鉴发达国家社会创新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创新的七条发展趋势。

首先,社会创新将成为政府、企业和民间三方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党和政府在社会创新中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的社会创新区别于西方社会创新的重要特征。党和政府应当为社会创新提供宏观的制度环境,企业组织则主要为社会创新提供物质条件,民间力量将是社会创新的主力。换言之,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对于社会创新来说,缺一不可。只有三方的团结合作,社会创新才能生机勃勃。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将在社会创新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责任。

第三,各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在社会创新中正在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形式的社会组织的作用正在下降,而新生的一些组织形式则在社会创新中作用日益突出,例如形形色色的网络团体、主题团体和临时团体。在我国,由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传统组织形式的作用并没有下降,也处于上升时期,但新兴的组织形式的作用则已经开始在社会创新中变得更加突出。

第四,社会创新的领域将不断拓宽。随着公民社会的壮大以及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办理,社会创新的领域将从传统的慈善救助、扶贫济困、社区自治等领域,扩展到生态、教育、就业、消费、养老、住房、卫生保健、疾病控制、能源节约、人口流动、动物保护、气候变迁、城市管理、交通疏导、体育竞赛、新闻传播等。

第五,社会创新的效益日益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创新的效果而言,制度和人的因素无疑最为重要,但科学技术的作用显然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甚至像微博、脸谱、QQ等工具,也已经成为社会创新必须依赖的技术手段。

第六,社会创新将日益网络化。我们处在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网络化可以大大增强各种创新行为的效果,使创新产生出连锁和传动效应。政府和企业各有自己的网络,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主要发生在政府网络和市场网络内。社会创新要取得更大的效果,也必须创建并且借重自己的网络。

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的设计方法 篇7

1 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方法

1.1 材料的选取

合格的原材料是确保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良好性能的前提, 所以配合比设计时对原材料的各项性能要经过严格检测, 须选用符合规范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的材料进行。

1.1.1 一般土木工程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主要技术指标包括细度、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胶砂强度等, 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1.1.2 碎石集料的压碎值、细粒料塑性指数、液限、颗粒级配, 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的规定标准, 规范规定的级配应符合如下规定 (ru如表1) 。

表1规定的液限和塑性指数值适用于级配碎石, 在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时可以适当放宽, 具体参照水泥稳定土的要求。

1.2 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步骤

1.2.1 根据所用水泥、碎石原材料情况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设计之前, 可按3%、4%、5%、6%、7%五种不同水泥掺量制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 并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的方法进行击实试验。

1.2.2 根据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规定方法, 根据碎石最大粒径选用相应尺寸试模, 在规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养护6天, 浸水1天, 测定其无侧限抗压强度, 还应适当考虑其力学性能、抗裂性、耐疲劳性等各项路用性能的。

1.2.3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对比, 确定出经济性、适应性较好的方案为生产配合比, 并铺筑试验路段。

2 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案例

以某省道为例阐述其设计过程。

2.1 材料选取

2.1.1 水泥等级采用32.5R, 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强度各项指标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 见表2。

2.1.2 该碎石集料为花岗岩碎石, 其级配、压碎值、塑性指数各项指标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的规定, 见表3。

2.2 根据设计图纸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的要求,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 结合原材料检验的实际情况和既往经验, 采用以下四种不同水泥掺量配制混合料:水泥用量占碎石用量分别为4%、5%、6%、7%, 依次将上述各种掺量称为A、B、C、D方案。

2.2.1 制备上述A、B、C、D四种混合料, 测定其各自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试验方法见《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击实试验, 见表4。

2.2.2 根据上述四种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规定的压实度制作无侧限抗压试件, 此例每种混合料制作无侧限抗压试件两组, 试件规格为150mm×150mm, 每组各13块, 按规定养护6天, 浸水1天, 测定7天, 28天抗压强度, 见表4。

2.2.3 综合实验证实, A方案中7d无侧限抗压强度刚达到设计要求, 由于材料的变异会引起质量波动, 不能满足要求, 故不予考虑;D方案中7d无侧限抗压强度远大于设计强度, 该方案刚性较大且经济行最差, 故不予考虑;本例中B、C方案符合设计要求, 、但C方案对机械摊铺以及其搅拌设备的限制更小, 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 宜采用C方案为施工配合比。省道1941线第二期工程通车将近三年, 路面状况良好, 几乎无裂缝出现。

3 结束语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比《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00) 中的级配碎石基层更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 对提高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有更积极意义, 建议用水泥稳定碎石代替级配碎石作为本地区各等级公路的路面基层结构。

摘要:根据南方地区现场施工经验, 完善了设计方法, 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作为本地区公路路面基层的必要性。水泥稳定碎石具有较高的强度及稳定性等特点, 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基层原因引起的路面板早期破坏。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集料级配,配合比设计

参考文献

[1]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2000.

抗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探讨 篇8

1 配合比设计的要素

配合比设计的要素有: (1) 集料的级配 (关键筛孔的通过率0.075mm、0.6mm、4.75mm、19mm) ; (2) 合理的设计强度; (3) 合理的水泥剂量。

(1) 合理的级配要求: (1) 降低4.75mm筛孔通过率, 可形成骨架密实结构, 一般通过率控制在35%以下; (2) 提高19mm筛孔通过率, 粗集料比例适当增加可减少离析, 一般通过率控制在80%左右; (3) 降低0.075mm和0.6mm筛孔通过率, 能大幅度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能力, 0.075mm筛孔通过率不超过5%, 0.6mm筛孔通过率不超过15%。

(2) 合理的设计强度。强度和裂缝是一对矛盾的指标, 影响强度的主要因数有:水泥剂量、含水量、级配 (特别是0.075mm的通过率) , 设计强度一般要求较宽, 在3.0Mpa-5.0Mpa左右, 不同工程有不同的设计强度要求。如何确定合理的设计强度避免裂缝的产生是抗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的重点之一。根据设计经验, 采用静压成型强度不小于3.0Mpa是合适的;采用振动成型时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在4.0-4.5Mpa也是合适的。

从实体已完工程强度调查情况图分析: (1) 设计强度。3.0Mpa-4.2Mpa取出芯样的完整率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线上, 可见设计时不必一味提高设计强度; (2) 设计强度越高横向裂缝数量越多, 可见强度和裂缝是一对矛盾的指标, 当然横向裂缝的产生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造成的, 设计强度并不是产生横向裂缝的唯一因素。

(3) 合理的设计水泥剂量。水泥剂量是影响强度的决定因素, 一般水泥剂量增加一个百分点, 强度提高30%。为了保证尽可能少的裂缝, 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 目前工程一般采用4.0%±0.3。

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中的两个怪圈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中的两个怪圈为: (1) 按室内重型击实试验取得的最大干密度值计算现场压实度很容易出现“超密”现象; (2) 同样的混合料, 室内设计的强度远远小于现场的7天后的实际强度。两个怪圈现象多是目前设计的室内重型击实法惹的祸, 室内重型击实法属于静力压实法, 不适合大粒径的混合料, 集料的颗粒只能上下移动不能够模拟现场实际压实, 目前的室内重型击实法的单位面积压实功和大吨位振动压路机单位面积压实功不匹配。导致的问题: (1) 最大干密度小, 现场实际检测的压实度出现虚假的“超密”; (2) 室内试件强度小, 成型的试件容易松散, 于是继续增加水泥用量, 导致裂缝的出现。

克服这两个怪圈的权宜之计: (1) 采用振动成型法确定最大干密度值和水泥剂量。实践证明振动成型能够很好的模拟现场压实, 设计的混合料更接近现场压实混合料的性质, 能购指导现场施工;采用振动成型法比重型击实设计更能减少水泥剂量, 减少裂缝出现的机率。实践证明采用振动成型法确定最大干密度值更接近现场施工的实际密度; (2) 通过试验段试铺检测总结分析现场实际的干密度反算最大干密度值, 以反算的干密度值作为压实度计算的依据; (3) 根据施工实践经验, 实际确定的最大干密度约为室内重型击实试验的1.02-1.04倍; (4) 通过室内重型击实试验成型的试件强度确定的水泥剂量不超过4.5%。

3 结束语

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但可以通过对集料的级配、设计的强度、水泥剂量、室内试件的成型等配合比设计方面进行合理优化, 从设计上解决部分裂缝的问题, 减少基层裂缝, 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承载力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卫晓光, 黄山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及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J].交通科技, 2014 (S1) :102-104.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S].

基层设计 篇9

第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基层党组织是学院的政治核心,但是由于制度缺陷或空白,有的学校的学院党委在学院全局性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在新形势下,学院党委应当在学校党政领导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学院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的机制,建立院务会议制度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学院党委主要成员代表党委和纪委参加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执行。

第二,党内监督制度。党内监督的主要方式是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监督的内容应当包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完成上级党组织任务情况,党的干部勤政廉洁情况,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情况,党员干部培养教育管理情况,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党的制度执行情况,党费使用情况等。

第三,对行政执行的监督制度。对学院行政执行的监督制度,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职称聘任、经费使用、教学科研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等与人、钱、物有关工作,学院党委和纪委应当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帮助行政系统提高执行力。

第四,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制度。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不仅是学院党的自身建设、密切和民主党派教师关系的需要,也是学院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促进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可以采取定期联系会议、与民主党派成员座谈、情况交流通报会等制度,听取民主党派教师对学院党委和行政工作意见和建议,听取对党员干部和党员教职工的意见,通报学院的重要发展规划、政策和决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

第五,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为了保证基层党员的政治权利,学校和学院的重大事项,应当视情况在党委会议、党委扩大会议、党代表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员大会等范围进行通报。

2 党员进出制度

第一,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与党员发展制度。从群众具有入党的愿望到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需要按照党章的要求和程序,制定一套的制度,不仅有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的具体化外,还应当有具有操作意义的程序规定。从而保证入口的严格性和严肃性。从普及党的基本知识、指导写入党申请书并介绍申请入党程序、递交入党志愿书、确定党员联系人、党组织交给入党积极分子一定的任务、党组织考察、推荐进入党校学习、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填写入党志愿书、入党前谈话、发展预备党员支部会、党委审批会议、转正申请报告直到党员转正审批等过程环节,其要求、条件、时间规定都需要非常明确具体。

第二,党员退出制度。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应当建立党员退出机制。制度应当包括劝其退党、开除党籍、自动脱党、退党等情况的条件、程序等等。

3 组织生活与党员教育制度

第一,党内民主制度。学院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扬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学院党组织在讨论重大问题时,要充分听取意见,充分酝酿协商,应当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经生效,党员必须坚决执行,有不同意见可以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完善这一制度,是基层党组织工作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所必需的。

第二,组织生活制度。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应当按照学校组织部的要求,按时组织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并应当坚持每年一次的党内民主生活会。支部生活会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党员学习、讨论研究本单位发展方向及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党员等基本问题。学生党支部应围绕学生党建的主要问题开展组织生活。组织生活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讲究实效性。

学院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到一个党支部组织生活,还需要通过双重民主生活会的方式,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第三,学习制度。坚持和完善学院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每月至少应当一次。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有效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及形势政策教育计划,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思想政治建设。系所教职工党支部应当结合教学、科研实际,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提高教职工党员的基本素质,推动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第四,个人重大问题自查汇报制度。为了提高党性修养,加强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自觉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和国家的纪律与法律、保守党的秘密,应当实行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个人重大问题自查汇报制度。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应当定期给党员讲党课,或者讲解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或者介绍学校重点工作,通过党课和报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时,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和党员都有义务解答群众的疑难与困惑;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基层党组织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机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利用身边正反面的典型实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利用重要纪念日、重大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4 党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党委工作制度。学院党委主要通过四种机制开展工作:党员代表会议,党委委员会议(含党委扩大会议),党委书记碰头会,党支部书记例会。

要发挥党员代表大会的职能和作用,按照规定期限召开学院党员代表大会,讨论职权范围内的重要事项。党委的任期届满后,应当及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本届党委工作,进行换届选举。

学院党委委员会议一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可以随时召开。党委会议由书记主持召开;工会主席、团工委书记和学生会主席可列席学院党委有关会议。党委书记、副书记应当在党委会上通报参加党政联席会议的情况,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党委书记碰头会主要讨论解决日常党务以及突发事件。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当参加,也可吸收相关委员参加。

定期召开党支部书记例会。通过例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使各支部书记做到心中有数,以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第二,集体领导制度。学院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制。应当在制度上规定议事规则和责任,以保证党委书记、副书记既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能防止党委会“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第三,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制度。学院党委负有管理和教育干部的职责。为了保证干部选拨程序与结果的公平公开公正,将为学院工作的优秀分子选拔到管理干部岗位上来,需要根据学院基层干部的工作性质,依据学校干部管理权限,制定科学的干部选拔条件和程序,对于学院协助学校选拔校管干部以及学院自己选拔院管干部的工作加以规范。学校和学院在干部教育管理的职责方面,应当在制度层面予以厘清,避免交叉或真空。

第四,请示汇报制度。在学校内部,下级党组织哪些方面应当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汇报,哪些方面不必请示汇报而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避免因人而异。这一制度的确立,在学校实行管理重心下移的新形势下尤为必要。在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工作机制中,也应建立相应的请示汇报制度。

第五,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在高校,由于科研工作、教师培养和对外协作交流的需要,部分教师、学生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在校外、省外甚至国外。针对这种新情况,应当制定外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第六,党费收缴与管理制度。党费收缴与管理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反映党员的党性修养。党员按时缴纳党费,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应当在制度上避免集中一次性缴纳党费和代缴党费等现象,真正起到缴纳党费的意义。对于党费的使用应当明确规定用途,要把有限的经费使用得更加有效果。

5 党员和党组织考评制度

第一,民主测评党员制度。党员应当自觉接受其他党员和党外群众的监督,听取别人的意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影响,保持党员先进性。民主评议党员就是为了在制度上保证群众对党员的监督,在德能勤绩等一般性指标外,还应考核党员先进性情况,从而促进党员更加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民主考评党员领导干部制度。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体现到党员干部的考核中去。党组织对人才和干部的监督管理,需要通过制度加以确认。完善对学院管理干部的考察及考核制度,是实现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的关键之一。同时,学院党委有义务协助学校对学院的校管干部的考评。重点考察是否完成了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是否认真履行了党员干部的义务、坚持了勤政廉洁、坚持了党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作风等。

第三,党员干部辞职与罢免制度。建立党员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在制度上保证党员院系领导在感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职责时,或者不再适合在岗位工作时,能够及时退出领导岗位,辞去现任职务。在群众认为党员院系领导不能胜任领导工作,应当可以及时按照程序提出罢免。

第四,学院党委工作目标考评制度。实行学院党委工作目标管理,就是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根据《党章》和上级党组织对学院党委工作的要求,将学院党委工作目标分解为总目标和若干具体目标,从而学院党委工作目标更加明确的一种科学化管理机制。

第五,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制度。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标志。对党员干部通过他律的方式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立廉洁自律报告制度,可以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按照党章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及身边的亲朋好友,防微杜渐,保护干部,体现惩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治党理念。

摘要:学院基层党组织是学院的政治核心,加强学院一级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以学院党委政治保障制度与监督制度、党员进出制度、组织生活与党员教育制度、党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党员和党组织考评制度等五大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构建的设计思路。

浅谈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篇10

1 路面结构简介

32 cm 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 cm GRH-25级配碎石基层+16 cm ATB-25密级配沥青碎石土基层+6 cm AC-20沥青混凝土下面层+4 cm AC-13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2 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过程

2.1 原材料检测

根据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原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对于笔者所在工程,则满足《浦南高速公路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指南》中对集料的要求,见表1。

2.2 进行矿料级配合成

根据各档集料的筛分结果进行级配合成,提供1组~3组供优选的矿料级配,在浦南高速公路中规定提供3组,确定矿料级配的原则:首先要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其次是级配曲线尽量呈现“S”形,再次是设计曲线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 mm~0.6 mm范围内不出现“驼峰”。《浦南高速公路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指南》及设计图纸级配范围要求见表2。选定设计级配表及矿料级配曲线见表3。

2.3 进行重型击实试验

对选取的三条级配曲线分别进行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相应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1)配料:对各档集料按照设计比例进行掺配,加入预设含水率的水量后拌和均匀,进行焖料。2)进行重型击实试验。3)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含水率—干密度关系图,确定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

2.4 计算固体体积率

计算体积指标时采用集料的毛体积密度,固体体积率为最大干密度除以混合料合成毛体积密度。混合料合成毛体积密度计算方法见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第83页式(B.5.3)。

注:CBR为最佳含水量下三层击实98次、4 d饱水的CBR

2.5进行CBR贯入试验

确定最佳含水量后,选取最佳含水量为各种级配类型的含水量,进行焖料击实,总共击9个试件,粗、中、细每种级配98击3个击完后泡水96 h,分别进行CBR贯入试验,其确定的试验结果见表5。

在《浦南高速公路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指南》中,固体体积率及CBR值要求见表6。

根据《浦南高速公路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指南》中3.3.4“选取CBR值大的,而且固体体积率在85%~90%的为设计级配”的要求,对结果进行汇总选定,见表7。

3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1)级配曲线在规定范围内,呈“S”形,严格控制0.075 mm以下颗粒含量及0.6 mm以下颗粒的塑性指数;2)进行CBR贯入试验配料时,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多加部分水以防拌和过程中损失,必要时通过进行含水率检测试验确定应加水量;3)对于级配碎石进行CBR贯入试验时,应采用100 kN测力环,在贯入过程中应保持贯入杆垂直防止偏心弯曲导致贯入杆损坏。

参考文献

[1]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S].

[2]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S].

[3]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基层设计 篇11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不会一劳永逸。财富“蛋糕”做大了,“怎么切分”的问题随之而来。解决制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要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使得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这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后风险增加、难度增大的一个新的特征。

近年来,改革继续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同时由于改革尚不到位,某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苗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遭遇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致使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难度加大。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着力突破改革瓶颈,既是过去攻坚克难的成功经验,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

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同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探索相结合。政策的生命力总是源于实践。从安徽小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深刻变革农村经济格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经济体制转轨等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活力,关键在于改革领导者对群众意愿的深度关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基层探索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重视基层鲜活实践,是确保“顶层设计”符合实际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

“顶层设计”意味着决策者具有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改革攻坚期的“顶层设计”既需要执政为民的情怀、科学合理的谋划,也需要坚定笃行的勇气和决心。根据中央决策部署,今年政府改革确定的重点任务分别涉及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事业单位和政府自身等方面,并将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入年内重点工作。这种直面难点矛盾、回应民众关切的鲜明态度,扎实稳健、攻坚克难的务实作风,必将有力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深化改革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顶层设计”需要站在国家层面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条件下,能否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谋划设计方案,决定着“顶层设计”的成效。创造条件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机会充分表达,在最大范围倾听民意,最大程度集纳民智,最大限度整合民力,就会形成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时代进步潮流的改革方案,凝聚起最广泛的改革共识,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阶段性重点,也要通盘考虑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只有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才能排除利益纠葛的干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等各项改革。

基层设计 篇12

关键词:基层河道,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措施

一、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资产分类看, 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其中专用设备数量大、种类多, 主要有监管巡逻船、养护作业船、救生艇、泵站、水闸、船闸、排涝泵车、水文站、水质监测设备、防汛指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其他固定资产主要是河道及附属设施。

从资产来源看, 主要有五种。一是单位购建, 如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办公用房等;二是上级部门划拨, 如排涝泵、抢险用车船、应急发电机及照明设备等;三是上级部门托管, 如防汛指挥系统等;四是建设单位移交接管, 包括综合整治竣工的河道、闸站、管理用房及其他附属设施等;五是其他单位移交的资产, 如其他单位职能调整, 将其原管辖的河道及附属设施整体移交。

从管理模式看, 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用自管, 如公务用车、办公设备、办公用房等;二是招标托管, 如河道附属设施、廊亭、绿化设施和防汛指挥系统等资产, 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专业单位进行日常养护。三是直接托管, 如防汛排涝泵、闸站设施、应急抢险车船等, 直接托管给市应急抢险任务的具体承担单位。

从存在问题看, 在制度方面, 虽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 但不满足内控制度要求, 执行方面也不够到位。在记录方面, 部分移交接管的河道设施设备, 因档案资料不全尚未进行会计处理。在维护方面, 托管类资产因管养单位维护不到位, 容易出现设施设备安全隐患和灭失的风险。在使用方面, 托管的车船有可能被管养单位挪作他用, 而排涝类设备在非汛期处于库存状态, 使用效率低下。在程序方面, 资产购建、改造、处置程序还不够规范, 存在人员舞弊风险。

二、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应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 合理设定内控目标

要把握好风险防范、控制成本、工作效率的平衡点, 合理设定固定资产内控目标, 把“防范人员舞弊腐败, 保障资产安全完整, 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作为主要目标。

(二) 整体设计内控制度

要遵循内控整体性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把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作为单位整个内控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业务整体设计, 业务流程相互融合, 岗位相互牵制, 发挥共同控制作用, 形成统一的内控体系。

(三) 风险导向确定重点

要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固定资产及其相关业务领域存在的财产风险 (资产灭失、设备故障) 、人员风险 (舞弊和腐败) 、法律风险 (合法合规、合同违约) 等, 确定固定资产内控的关键点, 要综合采用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合同管理、考核评价等内控方法, 实现交叉牵制、复合多维的内控措施。

(四) 内控措施流程固化

固化流程既便于经办人员对照流程执行, 又防止经办人员违规操作, 防范舞弊和腐败。务必使固定资产内控制度简明清晰, 明确各业务部门责任和审批权限, 固化资产决策、取得、使用、维修、处置等业务的控制流程。

三、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设计的关键点及控制措施

(一) 确定固定资产内控的关键点

从业务流程分析, 固定资产购建、使用、维修、处置及资产接管和托管验收等业务环节, 易发生舞弊问题, 应作为内控的重点, 其中资产购建和托管的招标采购环节是重中之重。从资产类别分析, 专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数量多和价值量大, 又事关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和河道水环境质量, 应作为固定资产内控的重点, 其中托管类专用设施设备易出现管养不到位或被挪用、闲置浪费等问题, 应作为内控的重中之重。

(二) 设计固定资产的内控措施

1.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内部控制内容建设的核心是“控权”, 难点是“制衡”。单位要明确财务、管理、使用部门具体职责、权限和责任人, 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全过程, 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机制。

2. 建立授权审批控制机制

单位要按照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等级、内控重点和业务流程, 明确各岗位办理资产业务和资金收支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 严禁部门和个人办理未经审批固定资产相关业务。凡风险等级高、内控关键点、无预算安排的资产购建、重大资产处置、资产对外投资、托管资产招标和合同签订等均须集体决策和会签审批。

3. 预算控制

单位要根据事业发展规划、资产现状和资产配置标准等因素, 编制固定资产年度购建计划, 并经领导集体决策确定预算, 防止盲目决策和重复购建, 避免资产闲置浪费问题。同步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4. 流程控制

第一, 购建控制。有无资产购建预算和采购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控制重点。资产购建必须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 禁止采取化整为零, 分解整体项目、增加采购批次等手段规避政府集中采购。资产的零星采购要实行双人采购制, 最大程度减少舞弊空间。

第二, 验收控制。托管类资产养护到期收回要对照托管清单逐一核验, 出现资产数量缺失或质量问题的, 要按照合同约定扣减养护经费或要求其赔偿损失。移交接管资产的验收必须对照移交清册, 清点实物, 核对资产档案资料, 双方签字确认, 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接管资产档案资料缺失的, 要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报上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进行会计处理, 做到账实相符。

第三, 使用控制。建立托管类资产定期检查制度, 对将托管单位的养护情况进行考核, 并与养护经费的拨付控制衔接。对可移动的车船设备安装GPS定位系统, 防止养护单位挪作他用。

第四, 维修控制。虚列维修费用和托管资产维修责任界定是内控重点。维修工作必须采用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控制措施, 使用部门负责日常保养, 管理部门负责大修及技术更新改造, 财务部门负责审核、支付和记录。托管类固定资产必须明确双方在日常维修和大中修上责任范围, 防止责任界定不清而失修。资产大修应纳入预算、收支和合同管理共同控制。

第五, 处置控制。处置程序是否合规和处置收入上缴是控制重点。办理资产出租出借、转移调拨、对外投资、提供担保、报废报损等业务, 必须集体研究决定, 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后能实施。资产处置收入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及时上缴财政收入。单位要定期对固定资产使用绩效进行评估, 提出处置意见, 盘活闲置资产,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5. 信息管理系统控制

一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固化业务流程, 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必须按设定流程审批, 否则就无法进入下一道程序;二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将固定资产内控与预算、收支、建设项目、合同等控制系统关联, 实行复合控制, 提高单位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三是形成信息威慑, 每一项业务处理在系统中留有痕迹,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控因素, 让经办人员不敢违纪。另外, 单位还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控制, 保证账实相符;建立记录控制, 形成规范的业务记录, 实行痕迹化管理, 便于资产核对和责任追究;建立资产保险制度, 将那些位于野外、无人值守、易盗易损类设施设备列为重点投保对象, 减少资产损失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功.浅论交通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设计[J].会计师, 2013, (9) .

上一篇:艺术评析下一篇:物流信息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