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人才

2024-08-30

物流信息化人才(共12篇)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1

1 概述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是2007年成立的, 2009年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2010年“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原有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物流信息技术涉及物流各个领域、分工复杂、体系庞大, 物流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 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按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当前物流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些偏差。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迫切需要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来推进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形成适应物流企业需要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

2 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 以第一线职业岗位需要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综合职业能力,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职业能力, 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是指职业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二是通用能力, 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联系的, 但对职业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为此, 我们在对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将工作与教学深度融合, 建立了一套“四阶段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 即“1+1+0.5+0.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1+1+0.5+0.5”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是由基础学习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学习实践阶段和学习检验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

2.1.1 基础学习阶段。

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 培养沟通、合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 为进入专业课学习做准备。

2.1.2 专业学习阶段。

在学校进行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必修) 课程的学习, 强化专业知识和能力, 掌握实用技能。通过工作分析与学生兴趣发现相结合, 开设一定的选修课程如兴趣课程、修养课程、知识拓广与提升课程等, 进一步挖掘学生职业兴趣、拓展学生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发展潜力, 体现岗位能力的多元化。

2.1.3 学习实践阶段。

以实践教学为主,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具体工作项目、任务, 完成大作业、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实训任务主要由有经验的专职教师或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完成岗位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结合, 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多元化。

2.1.4 学习检验阶段。

通过基础——专业———实践阶段的学习, 再深入社会实践, 发展应用能力。通过到企业参加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 体现人才培养成果的多元化。同时将企业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学生到具体企业进行实习, 实习结束后已完全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毕业即就业, 使毕业与就业之间实现了零适应。

2.2“四阶段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过程

在这个培养过程中, 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如在第一学年,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生产视频或实地参观企业, 使学生能够感性的认识到所学专业在实际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一年的学习, 暑假组织学生 (或分组) 下企业进行社会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以某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第二学年, 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掌握, 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初步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学年第5学期, 通过大作业、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对提出初步的建议或解决方案进行补充、完善;第三学年第6个学期通过顶岗实习, 对补充、完善后的建议或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验证、补充、完善和再验证, 最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最终, 学生既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又写出了一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毕业论文, 还大大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及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3 教学改革

2.3.1 课程标准的制定。

即根据专业教学标准, 找准每一门课程定位, 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点、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与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料, 包括必读书目、选读书目、重要学术刊物及网站、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等。它既是一个标准体系, 又是一个开放体系, 每一学年都会根据教师教学的新经验、学生学习的新体会以及本课程在国内外最新的进展等, 进一步修订完善。

2.3.2 课程设计的制定。

即依据课程标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以真实任务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按照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程学习任务设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等。

2.3.3 教学资源网站建设。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经验交流的需要, 我们通过世界大学城和学院网站课程展示栏目搭建了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站, 提供包括课程定位描述、课程标准、课程学习资源 (例如整门课程的教学资料、演示文稿、教学视频、项目资料或案例资料以及辅助学生学习的其他资源) 、实训环境与实训项目 (包括实训要求、操作指导等) 、参考文献等内容。尽可能的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4 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

由于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长, 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又被必修的专业课程所占据, 而这些课程不足以支撑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以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不能由教师随意开设, 可以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摸底 (如列出一些课程由学生选) 或由学生自己列出感兴趣的课程, 收集、归纳后再整合出相对应的课程, 再由学生进行选修。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而且还可以让教师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 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本课题研究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经过了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众多职业院校面对学生就业纷纷喊“难”的时候, 该院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4.8%以上, 签约率达到90%以上, 效果显著。

摘要: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过程、教学改革等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研究出了一套针对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四阶段多元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洁, 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0 (3) :124-126.

[2]房学军, 马铁成, 谷秀梅, 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2:65-67.

[3]杨秀英, 李兵.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8, 35:8-11.

[4]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24-27.

[5]鲁燕, 于素秋.高职院校推行产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6) :55-57.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2

昆山位与长三角地区,是一座新兴的商贸城市。由于昆山经济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昆山市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昆山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结构接近于金字塔,物流从业人员中,9%的岗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47%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运营管理,属于中级管理人员;44%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操作,如货物上架、运输、包装等,偏向于体力劳动,为初级水平。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人员的需求巨大。而昆山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源于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岗位转移而来的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昆山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1]。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2]

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较少经过企业调研,较少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较少考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需要,以致专业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不符,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专业设置过窄,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沿用本科教育的方法,忽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没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2实训资源缺乏

各院校虽重视实践性培养,但实训设施有限,只能通过企业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利用实训室已有的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校内实训室由于受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建成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大多实训基地存在综合性差、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校内实训教学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脱节,实训教学效果较差。校外实习主要以校企合作方式展开,通过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加深学生对岗位需求、岗位能力的认识。然而实习岗位比较单一,主要是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岗位,从事的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工作,工作性质重复、单调,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领域,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实习过程中形成的岗位能力不符,造成学生心理落差较大。

3教学方法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上课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脱离实际,违背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流只限于理论掌握阶段,很难应用于实践。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了,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4师资力量薄弱[3]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崛起的行业,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主要由管理类、交通运输类等相似专业演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物流方面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知半解,缺乏物流学科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师资整体水平一般,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调研昆山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物流管理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的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面向地区性物流园区和企业,在一线从事中基层物流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使得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构建符合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1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分析[4]

针对昆山人才市场的需求统计,对物流相关职业进行仔细和认真的研究,以企业工作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以此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得课程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物流企业调研发现,目前物流行业岗位存在第三方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职业方向,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几方面的工作,结合具体的岗位设计整体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学有所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构建“1+4+N”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昆山经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得出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巨大,剖析其岗位素质要求,搭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完全相符的“1+4+N”的体系框架。“1”指职业能力专业平台,即专业课程平台,“4”指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物流职业方向,“N”指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未来的规划任意选择部分课程,选修课共计13学分。第1、第2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课程,如“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第3、第4学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技术课学习阶段,如“国际货运代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并有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1+4+N”课程体系满足了昆山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且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选修课,根据昆山企业需求特点和学校特色把专业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

3采用“三阶段,三循环,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即物流认知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一年级的认知实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的重要环节。通过认知实习,走出去,到社会去参观、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应对等的实际状况,以亲身感受与体会社会的发展及变化,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业务流程等相关工作。二年级的企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物流企业岗位,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加以运用。三年级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及所选专业安排不同的就业岗位,结合四大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得到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技能应用工作的初步能力,完成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三循环”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三重循环,这是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际的有效途径和理想的做法。

它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学生需要找出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后续的学习中重点强化相关知识,使学生直接从学校融入企业,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专业设置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规律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通过校内基础技能学习、校外职业认知实习→校内职业技能学习、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综合技能学习、毕业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三结结合”即德技技、理实、课课证相结合。“德技结合”是指物流专专业在专业课课程研讨时,共共同探讨各门专业课程程涉及的德育育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时把德育教育育与专业知识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加强自身的的道德修养,不仅专业知识识和技能与社社会接轨,思思想品德也能能符合社会需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在讲述理论知知识的同时引引入品德方面面的案例,通通过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此外外,在体验式教学法中中,教师通过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行角色模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体体现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程度,还体现现出团队合作作精神、为人处处世的态度等等德育方面的的内容。“理实结合”是是将理论用于于实践的一种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学中引入真实实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成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知识的学习。“课证结合””是把专业涉涉及的单证员员、助理物流流师、助理采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培养目标结合合起来,把课课程内容与证证书考试范围融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考考试通过率。

4构建校校企合作平台台

为达到到物流管理专专业学生岗位位职业能力的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够在真实职场情境或真实企企业环境下完成相应实实践技能的锻锻炼,物流管管理专业与企企业合作,学学生通过企业业掌握了实践技能,企业员员工加强了技能培训,成为与行业业交流的重要要窗口。一方方面,校企共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与教材,共同同进行员工与与师资的培训训,使学生更更符合企业需需求;另一方面,双方定期期开展双向性的技术培培训和技术合合作,让双方方能共同渗透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专业教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场,与企业人人员共同研讨讨流程管理、物流操作等等课题,同时时企业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方案、培养计划的制订订,参与课程程标准、课程程整体、单元元设计、学习习情境等设计计,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践环环节辅导,使双方的合合作能进入良良性循环,形形成“共生型型”关系。

5建立“双师型”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

构建一一支校企合作作的“双师型型”素质的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重视利用企业和社会会资源,促进进学校与企业的全面沟沟通与合作,实现技能型型、应用型的的人才培养目标标。校内专专任教师,要要有敬业乐群群,对工作精精益求精的态态度,掌握本本职工作基础理论,能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决问题,对本本专业最新成成果有一定了了解。教师要要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与学习,不断提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自身身素质,学校校也要协助教教师实施能力力提升计划,例如,学校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培训、专业实实践技能的培培训、安排教教师到高校继继续进修、选选派教师进企业访问学习和和组织企业人员与学校校教师深度交交流,使教师师能够与时俱俱进。企业兼职教师是由本专业聘请的一批在企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构成的,由于兼职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讲课过程中,能够融入企业案例,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教学效果良好。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开发实训基地,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专兼职师资共同负责完成,实现了课程成绩评定的多元化,打破了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融入了过程性考核。

4结语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3

关键词:大物流时代;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背景

1.1 飞速发展的物流业

物流指的是物件从发出地向接收地的实体输送过程,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环节进行有机的组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物流概念之后,我国物流行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飞速地发展和扩张。到现在,物流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正规化,物流专业也进驻了大学校园,并且涉足本科、专科、高职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但是,物流专业是一门从国外引入的专业,并且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形成热门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能力不足、理论缺失以及实践力不强的缺陷。同时,我国现阶段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因此,在当前的大物流时代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个新的时期和跨越。

1.2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现状分析

①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②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的要求不相适应。

③物流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差距较大。

④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方法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2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有正确及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开展物流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标准。判断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剖析这个专业学生所对口的就业岗位和成功就业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

2.2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2.2.1 设计要求

进行物流人才培养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与培养目标相互符合。

②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

③注重同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2.2.2 模式设计思路

①注重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性。

物流专业涉及管理、交通运输、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因而,这个专业看似简单,却尤为需要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发展中,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安排上,都应该以物流专业所需要人才的技能来组织。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宽口径方式是一种非常值得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当然,宽口径并不与特色培养排斥,特色教学表现在核心课程上。例如,天津市某高职院校根据天津市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的就业去向,在它已经拥有的工商管理和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对其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开设物流专业,其特色定位在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管理上,使其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要,更能迎接市场挑战。

②注重课程体系的模块性。

要依据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按照“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英语课和计算机作为两翼,统筹兼顾经济、法律、文学”的思路,有效合理地编排五大课程的模块:公共统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識模块和相关专业模块。进一步来说,课程体系安排给每一个模块方面都设立和配备必修课及选修课,增大选修课占的比重,增多选修课的数目,学生也可以跨越学科间选课,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1]。

学校要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构建。注重思想政治的教学改革,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实施“理论+实践”的模式,用以提高思想理论课程教学的目标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所有的措施,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习任务,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③注重教学规划的灵活性。

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宽口径培养符合人才,因此教学课程安排可以分为两个时段:大学一、二年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拥有专业上宽阔的视野;大三年级的课程需要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根据市场要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④注重教学管理的多样性。

任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安排进行多样性分组管理,实现科研、教学相结合的目的。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按照授课类型和对应的方向组织教学,并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参与相应的课题研究组织。通过发挥组织管理多样性的弹性优势,让教师在传授课程的同时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相应的科研活动保证教学的质量和进度[2]。

⑤注重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在课程中安排互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给予学生宽松的自主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让学生自主思考,通过运用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专业问题,这可以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适应实际应用的课程体系,物流专业建设重点就是加强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结构设计需遵循培养规律,保证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加以突出,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进行优化和调整以达到预期目的。

通过对物流岗位所需能力的分析提出以下措施。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在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安排理论教学,从而进一步安排专业课程的构架:普通能力、职业基础、职业技能、素质能力开拓四大模块,需要保证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都和学生综合素质紧密配合。

⑥注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在强化课堂教育的同时,需要全面开展相关的学术讨论活动、模拟实验课和行业实践教学。课堂教育要通过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和校园网络资源开展教学的方式,强化师生互动,引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直观而又有启发性的教授物流管理知识,并开展课堂下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教学的延伸性。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课下延伸的企业模拟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际中的工作场景,并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日后进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⑦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性。

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熏陶都有很重要的环境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等职业人才时需要特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让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而提升个人情操。也可以通过安排名人报告、讲座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竞赛的方式让在校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创造性。良好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

3 物流行业需求人才类型分析

3.1 战略型物流人才

市场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物流业人才需求缺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型应用类、物流专业教学科研类、物流管理类、项目开发类。这类战略型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设备研究、管理体制研究和企业发展方向研究等高端工作。战略性人才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全局掌控能力,思维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熟悉行业物流理论的应用,可以进行行业战略分析并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3.2 管理型物流人才

针对于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物流业人才的缺口不仅体现在战略性人才上,更缺乏受到过系统物流专业教育的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贸易人才、电子商务专业人员和精通物流配送管理、资金运作、成本控制等相关知识的管理和执行人员。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熟悉了解现代物流商业运作方式,同时具有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可以提出物流行业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3.3 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最主体的人员是基层的支持级人员,这些人员其实是物流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也是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才。我国当今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大量可以從事设备管理操作、维护保养的人才,信息搜集分类加工人才、配送管理人才和经济核算、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从事具体工作的实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物流业中掌握物流专业理论技能,且具有相应行业英语能力的国贸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参考文献:

[1]崔介何.物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董兴林.试论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定位[J].职教论坛,2003(18).

[3]曹国正.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J].物流世界,2003(10).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4

一、物流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

我们要构建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明确该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我们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业务运作过程与物流设备, 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具备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 能策划物流解决方案, 尤其是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具体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核心专业能力:

(1) 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并能进行日常管理;

(2) 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手段;

(3) 了解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移动通讯系统GSM、无线射频标识技术RFID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等;

(4) 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订单管理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的功能、数据流程, 能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5) 能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供应链上的基础信息进行定向搜集与管理;

(6) 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最优库存水平确定、优化装载配载、车辆调度、路径优化等辅助智能决策的基础与能力。

其中 (1) 至 (4) 应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而 (5) 与 (6) 则是对专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的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的要求, 我们认为首先要在一、二年级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 其次让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并开始接触物流管理的实务, 在大学培养的最后阶段学习专业主干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所有这些课程分属于以下四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1、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为管理科学一个新兴的发展研究方向, 从管理的科学体系来进行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是必然的。主要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

2、数学、系统科学类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 对物流信息管理尤为如此。面对市场及企业内部浩瀚及关系复杂的数据, 对数据的处理需要用到《概率论》、《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市场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知识, 而对物流复杂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物流系统工程》、《物流运筹学》等主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建模工具。

3、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所直接使用的是各种《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但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须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另外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 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 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 如需开设《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课程。

4、物流管理类知识

以上三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又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内容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仓储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技术与装备》、《运输与配送》、《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课程来学习。

三、结束语

对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掌握以上几方面的基础与专业知识, 学生还特别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服务行业,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 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一定要使学生能参与到物流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去, 通过对众多复杂实际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训练, 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不仅能尽快适应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同时能很快地从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应具有的核心专业能力, 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兴建.物流理论研究特点及本科教学思路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7, (04) :41-45.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5

公司想要走向辉煌,最重要就是以人为本,而且,这还关系到总体行业水准的高低。不但要注重我国物流领域快速发展,更是要注重物流工作者。如今,中国的物流可以说发展已久,从二十年前开始就已经出现物流了,不过重点就在于,我国的物流水平相比国外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而相关的专家对物流进行探究,不但会在宏观角度去探究,从经济角度去探究,更是要从其功效和自身特点上进行深入探究,缺少将物流业的发展与人的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缺少对构成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物流人才的研究。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物流这一行业十分繁琐,涉及到很多种的领域,因此,从事物流工作必须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能,不但要有雄厚的知识储备,更是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所以说,必须要对人才进行适当的培养,让其学习更多的知识,领悟更多的技能,自身的素质也要有所提高。

一、上海邮政快递人才概述

1.物流操作员。这种职工就是掌管一些比较详细的物流工作,例如,货物的分类、包装、运送、整理等等,这些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际东后能力,而且必须要有耐心。不过,现在各类设备都已经融入了高科技,因此还需要这些职工自身有更高的技术水准。

2.物流管理员。这类职工主要从事管理工作,每一个人负责一块区域或者是一个部门,这样一来,他们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且对整个公司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让物流公司运作正常。另外,这些人员对物流行业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每一个部门进行合作,这样才可保障物流公司的正常运转。这些职工必须要对法律法规、管理、经济方面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最起码要大学本科毕业。

3.高管。之所以我国的物流行业相比国外比较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高管人才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特别是一些企业家以及物流方面的专家,特别稀少。这类职工必须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依据市场的具体变化,为公司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把控公司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上海邮政人才的需求类型

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表现出旺盛的活力,上海邮政快递物流现代化己经起步,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与当今世界水平相比还非常落后,急需大批高层次物流人才。

1.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三个层次:

高级物流人才:这类职工在公司是处于高层的,而且要对公司的发展目标进行把控,具体说来,他能够为公司指明发展方向,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而在公司里,优秀的经理以及总监就是属于这类员工。

中级物流人才:这类职工就是属于公司的中层人员,普遍担任的是公司的具体管理工作,例如普通的经理以及部门主管。在上海邮政公司中,这类职工一般都需要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高管不同,这类职工要有更优秀的管理技术,比如说对仓储的管理、实际的运作,设备的采购等等。此外,假如要和国外公司合作,那么相应的外语技术也必须要具备。

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这类职工是从事具体的操作工作,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以体力来工作,在上海邮政公司中,这种员工所需要具备三年左右的工作经验,而且必须要学会和他人合作,例如Word等也必须要会操作。

与对高级和中级物流人才的要求相比,无论是对工作经验的时间长短和层次高低的要求都较低。只要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会使用电脑,能吃苦耐劳便可获得上海邮政快递的通行证。

2.从需求数量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初级操作类职位趋于饱和,高层次需求量增加。由于初级操作类职务技能要求不高,进入门槛低,从业人员规模大,因此需求上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对于高层次的物流人才,如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等职位,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主要是企业为了加强物流运作能力,跟上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步伐,因此加大了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体现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旺盛需求。

(2)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需求增加。相对于普通物流岗位,目前上海邮政快递对于懂专业物流知识,具有复合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物流可以说是如今人们购买商品、公司生产产品的流通必须要使用的,而且物流所涵盖的领域特别

的多。比如说生产企业所需要购买原材料,也必须要通过物流,而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货物流通,也必须要通过物流。物流还和公司生产的各个环节直接挂钩,因此,从事物流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对各个方面有十分熟练,相应的技术也必须到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三、上海邮政人才培养措施

(一)完善用人机制,提高物流业整体运作水平

我国物流运作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能更好融合,实现三流合一的一体化运作机制。因此改善公司的整体机构,改变上海邮政快递公司实际运作步骤乃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要建立一种有针对性的部门,对物流的运作进行掌控,在上海邮政公司中,设立物流副总裁,这样对公司的发展进行规划,制定发展战略,善于发现人才,让底层员工能够升职,从事更高的管理工作。此外,上海邮政公司近些年已经达到了快递自动化、智能化,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更加优秀的人员到该公司来工作,而上海邮政公司要尽量的改善员工的待遇,让一些不平等问题得以解决,健全公司对于人才的聘用制度。

(二)加强上海邮政快递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物流培训

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应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就是对现在的员工进行具体的培训,其次,就是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来此工作。而且,对于现有员工进行培训的话,一定要设计出更多的培训内容,要依据员工的特色以及所担负的责任,分别进行系统的培训。

第一层次就是上海邮政的高管,这些人乃是物流培训的关键点。物流能够有良好的未来,公司的领导才是重中之重,而对这些领导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更高的认知。

物流体制的转变、物流资源的整合、物流系统的改善、物流管理模式的改进等等,都涉及到企业根本的决策。如果通快递高级领导缺乏物流意识,物流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对上海邮政快递高级领导进行物流培训的目标应是四个加强:即加强系统意识、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合作意识、加强增值意识。

上海邮政快递物流培训的第二个层次是针对物流管理人员。如今在上海邮政

公司里面,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其他行业转过来的,这些人大部分还是没有一定的物流知识的。如今,有关物流的各类新技术以及新的概念不断出现,而且国内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上海邮政公司来说,还是在很多方面有不足之处的,而且员工们平时的工作都感觉十分的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一定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成本意识一定要到位,效率意识要提高,服务理念要先进。

在上海邮政公司中,有关物流方面的培训属于第三层次的就是具体的实际操控职员。对他们进行培训,一定要注重培养质量、效率、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意识。

通过培训使其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物流过程。

(三)充分发挥企业物流培训的优势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浅析 篇6

关键词 高职;物流专业;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28-02

1 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

就业生毕业单位分布状况 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性的行业,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与经验。因此,物流专业毕业生刚走上社会暂时不具备一个优秀物流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大部分就业单位集中在中小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类企业占就业单位的八成,其余为国有企业或者非物流行业。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是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

就业生岗位分布状况 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刚工作的一两年内工作岗位相对集中在订单员、理货员、库管员、拣货员、调度员等岗位,几乎没有涉及管理的岗位。在就业的两到五年内,逐渐向仓库主管、配送主管、运输主管、信息主管等迁移,涉及管理崗位的占到了一半之多。由此可见,高职的毕业生在刚开始就业时都要从基础的操作层开始做起。

就业薪酬情况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公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物流专业划入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根据毕业生的薪酬跟踪调查,1000~1499元的比例占到15%左右,1500~2499元的比例占到35%左右,2500~3499元的比例占到30%,3500元以上占到20%。从就业薪酬分布比例来看,整体薪酬较低。

2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岗位的衔接不足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高职类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初、中、高级应用性人才。在实际课程设置中,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科研能力参差不齐,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有所差异。高职学校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实训条件、生源情况等客观条件来设置课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层次不清、课程顺序颠倒的现象,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课程与岗位有效衔接。同时,在设置好课程计划之后,缺少对于课程规划效果的有效评估。

忽视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的管理中,综合评定体系不健全,偏重考试成绩,学生都是围绕课程考试来学习。这一体系导致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责任心、抗压能力等素质的培养。致使就业生在就业初期,无法适应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自由散漫等习惯也带到了工作中。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在对即将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在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估时,普遍存在高估或者低估的倾向;

二是学生对职业定位模糊,只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忽略自己能否匹配所选的职业;

三是盲目追求大企业,缺乏对企业以及从事职位的深入了解,随大流地就业。

在对出现以上问题学生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系统地上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对于如何定位自己职业模糊不清。

3 制约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人才定位不清晰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培养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人才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关键。按照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要求,但何为高技能却不清楚。按照国家职业大典的定义,高技能人才可以描述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是否具备解决难题的能力。以高职物流专业为例,学生应该除了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从而在工作中去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如果单纯地只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一个没有任何学历在物流行业打拼一两年的操作工区别不大。

人才培养与实践结合不够 在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受科研水平、经费、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混同于一般日常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经费支持不够,或者缺少企业支持,只能按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教学标准或者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摘抄课程,这样形成的课程方案有的只有目录架构,缺少具体内容支持,系统性不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如何实施、如何编排不具体。这样制订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混乱、内容空洞,与将来学生要就业的岗位衔接不足。

企业培养学生观念陈旧 在传统的观念中,培养学生被认为完全是学校的工作,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一种营运成本,忽略了学生作为一种储备资源未来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这种观念下,企业不愿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一方面,他们认为投入过多的精力会对本企业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害怕投入过多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到自己的企业就业,或者跑到其他竞争企业中。基于这两个原因,企业只想和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合作,比如以企业的名字设置个奖学金或者向学校提供一些设备,来提高自己企业的影响力,从而吸引优秀的毕业生,但自己并不想投入到学生培养中。这样造成了许多学校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化,成为招生的工具。

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以行业协会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 行业协会作为一种自治性民间社会组织,具有沟通协调、整合行业资源的功能,完全可以成为学校与企业的纽带,协助学校帮助企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的人才。行业协会能够以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会员企业,获取第一线的人才需求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学院,将这些需求信息转化为人才的供给。这样既利于学校课程的建设,又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同实施培养工作 以行业的认证证书作为参考,学校提供理论教学,协会支持学校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认证所需要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在企业中进行。

三方共同参与教学与考核 打破传统教学与考核的单一模式,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教学与考核中,行业协会来监督与协调双方的教学实施,以保证学生能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以物流专业中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一般学校都在开设,也是助理物流师的考试科目。在这门课程开课之前,首先由企业的教师来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为什么开设、学好这门课程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在未来工作中什么环节,什么岗位会用到专门课的理论知识等问题。后面的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来完成。快期末时候,将学生再放到企业,去自己实践操作一次,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为走上工作岗位后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最后,由企业和学校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共同考核。现实条件下,学校的生源比较大,单个企业不太可能一次吸纳大量的学生,这时就需要行业协会也参与进来,利用会员企业的资源,协助学校和企业来完成这门课程。

坚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旨思想 物流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率较低,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不尽相同,改变企业内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人才视作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兼顾到短期与长期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林度.中国物流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9(14).

[2]冯涛.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物流科技,2012(12).

[3]余绍军,吴向东,刘灵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

[4]张彤,赵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0).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7

关键词:后信息时代,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后信息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大环境分析

后信息化时代是指信息化时代的后期阶段或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的某些主要指标之后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对信息的获取、流通及其信息自身在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具有的关键作用;而后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则是突出信息的利用、应用价值及其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作用。后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信息时代, 将会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变化, 我们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许多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综合掌握, 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主动对专业领域内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开发和利用。

(一) 政治环境。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 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了《信息化发展规划》, 并指出:“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 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训互为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013人类发展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HDI已在世界中等人类发展水平, 在该组47个国家中位列第7, 各项指标都居于中等发展水平之上。在人类发展、健康、教育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已有前三项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HDI值略高于世界的0.694;预期寿命较世界平均值高出3.6岁, 是各项指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项;教育维度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与世界水平基本持平;但在人均GNI方面中国发展相对落后, 仅有世界人均GNI的78%。与高等人类发展水平组均值比较, 我国仅在预期寿命方面稍有优势, 其它维度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特别是衡量经济水平的人均GNI指标, 中国的发展现状仅相当于高水平地区的69%。

(三) 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

何强、龚振炜 (2014) 在《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国际比较研究》一文中使用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评价了我国信息化的水平。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及5个分类指数排在前25~45位之间, 位次较低。从各分类指数位次上看, 产业技术指数位次相对高于基础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 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亟待加强, 应用消费水平仍存在比较大的改善空间, 对信息化发展的智力支持强度也有待进一步增大。可以说, 信息化发展的智力支持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而言, 目前中国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国家。而且, 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完成之后才开始的信息化, 但中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时进行, 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通过高等院校与政府、企业等部门的深入合作, 以及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重点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信息化人才, 从根本上提升国民信息化素质。

二、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简评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物流的概念,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1992年北京工商大学 (原北京商学院) 向教育部提议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 教育部责成北京工商大学召开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专家论证会, 专家们同意了这项提议, 教育部批复同意。1993年, 教育部修订专业目录时, “物流管理”专业取代了“仓储运输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第一次出现。同年, 北京工商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家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大学。据不完全统计, 开设物流专业本科院校从2001年的2所, 发展到2013年的475所, 更有1, 700余所高职高专和中专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通过比较各类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 我国4年制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在4个学年有不同的侧重, 可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毕业实习与论文。通识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育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类课程是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夯实理论根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战略等课程。在专业方向的定位上有国际物流、商贸物流、港口物流等方向划分。例如:金陵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就分设了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两个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实习与毕业论文是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解释、设计不同层次上的物流问题, 例如: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经过4年的物流管理高等教育, 毕业生应该能够从事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 商贸企业的经营业务, 电商企业的渠道管理等等工作。贯穿于4年的实践内容,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对物流基本技能和物流流程的深刻认知而开设的。主要包括:物流企业模拟运营、物流项目运作、物流仿真实验、物流作业实训、校企合作等。

综合来看, 我国4年制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计划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宽泛、不清晰。随着物流产业分工日趋细化, 以及物流管理与服务需求的不断延伸, “宽口径”培养出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理论教学比重偏大。综合性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多安排在第四学年, 大量的理论课占据了较大的学时比重, 不利于在实践环节中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三是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 需要融合管理、经济、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其中对于管理类、数学类以及计算机类的知识要求比较高, 而大部分学生都反映这些方面的课程开设相对较少, 导致其商业技能、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技能比较薄弱。

三、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育的定位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发展态势上来看,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计算机与网络, 信息处理能力与计算机水平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工作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就信息化的发展而言, 通常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资源来领导和推动。一是适应信息技术的自身发展的电子与通信方面的信息工程技术专家, 即所谓纯技术人才。此类人才能站在信息技术领域最前沿, 洞察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 是后信息时代的领军人物和设计师;二是适应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此类人才的任务是将信息产品、通信服务、各种信息服务推向市场, 其往往熟悉或精通市场营销活动, 善于市场化的运作, 促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三是适应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信息管理人才。此类人才主要是解决情报检索、情报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通常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 能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与创新, 其所具备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决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四是适应信息时代高度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 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劳动者。现代生产力是智能型的科学技术生产力, 生产过程的高速连续性、大型自动化及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多样性、精密性客观上需要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现代劳动者才能驾驭。

现代物流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是一门汇集了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门学科精华的交叉学科。结合以上四种人才资源的划分,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倾向于第三类、第二类人才资源。因此, 后信息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定位应突出以下几点: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面向实体应该偏重于企业。

应用型高级人才强调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 与学术型高级人才的重要差异在于应用型高级人才是培养专业和专门技术上的高层次人才,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能从生产实践中提出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跟踪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 论证引进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延续性,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视角给出建议。就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来看, 可选择的企业类型较多, 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地方邮政、制造业企业、商贸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的物流“专注点”有所差异, 例如:第三方物流 (运输) 企业会专注车辆的路线选择、调度管理、配货效率等。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经过4年的学习与实践应该能够就企业类型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接地气”。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生源区域与高校驻地在地理位置上临近, 毕业生服务于高校驻地及周边地区的概率较大, 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社会服务方面首先要面向地方, 并尽可能满足地方的人才需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的梯度发展态势, 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驻地的物流业发展水平, 结合地方的物流需求, 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完备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知识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物流效率的提升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 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对物流信息化的要求有所不同, 诺兰信息化管理的6阶段模型指出信息化建设不能跨越式发展。应用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在运用其专业知识时, 必须先评价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提出问题, 从而进行合适的信息管理技术或平台推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因此, 完备的物流信息化知识背景就非常重要。

四、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育的定位, 后信息时代下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在通识课程中应该加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

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具备较好的数学逻辑, 能够理解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更新的原因、过程与目标。

(二) 在实习和实践教学中应突出地方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所采用的信息化技术。

高校应与实习单位保持深度的合作, 能使学生跟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例如:将学生实践或实习的课程联系到具体的企业, 4年的实践课程围绕一家或一类企业进行, 让学生持续参与到企业信息化改革中, 将不理解的内容反馈到理论课程上, 这样的循环才能保障学生学以致用。

(三)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4年学习中应以信息的利用为主线。

物流业或物流相关活动看似简单, 但本质上却相当复杂。例如:以物流数据清单调查来说, 可以反映的物流数据就数不胜数, 包括:产品线中所有产品的清单;客户、存储点和供货点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客户对各种产品的需求;运输费率或运输成本;仓储费率或仓储成本。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要能够迅速地分类数据, 抓住主要矛盾数据, 完成物流活动的监控与协调。

五、结语

综上, 后信息时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物流活动与物流管理要依靠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效率,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地方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高等教育要能够优化学生的物流专业信息能力, 为我国物流管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洋.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大学, 2012

[2] .王筱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基于人类发展指数 (HDI) 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3] .何强, 龚振炜.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Ⅱ) 国际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 2014

[4] .李严锋.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5] .沙颖, 郑秀恋, 姚洪权.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8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

目前, 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 学科专业设置渐趋完善,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就福建省来说, 目前福州大学、华大、集美等本科院校均设有本科物流专业, 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高专、中职等院校则更多。但这些院校设置的物流专业大多是粗放型的, 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 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 缺乏特色;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 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方面, 企业与社会大量缺乏物流高级人才;另一方面, 拥有物流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很乐观。要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要对社会物流行业发展和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 构建合理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物流管理人才。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和建设,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 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巨大需求。从福建省物流交易网上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 物流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如宏捷物流集团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苏宁电器是连锁经营企业, 其物流是自营的, 每个配送中心都急需物流人员。虽然物流企业每年都在各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但他们很多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毕业生进公司后, 先经物流专家专门培训后方可上岗。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就业近几年表现较好, 但也应看到, 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企业需要既懂物流实际操作, 又了解物流行业基本知识和情况, 最好具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心态不好。

一些毕业生仍将自己定位在国家干部这一陈旧观念上, 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 而企业对大学生并不买账, 他们更注重的是其工作能力。如福耀玻璃所招的大学生, 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至少下工厂基层锻炼三个月, 这吓跑了一部分求职大学生。

2.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狭窄, 自我学习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此外, 大学生有一定理论功底, 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 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诚信。

多数物流企业反映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 合同期间觉得太累、太苦、没前途就单方面跳槽;不能静心工作, 给企业带来很大困扰, 也给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4.职业技能不足。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 力度也不够, 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素质 (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 的培养。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 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相关行业工作;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社会就业人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很多毕业生捧着毕业书证却找不到工作。

(二) 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教育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特点, 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难以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情况调查

(一)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因为大二的学生学过了大部分的专业课, 大三的学生学过了所有的专业课, 所以选择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调查问卷加以分析。

大二与大三学生对专业课设置的意见基本类同, 普遍认为最实用的三门专业课的依次为:仓储配送管理 (22.3%) 、物流成本管理 (11.7%) 和运输管理 (10.6%)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代实务以9.6%的比例并列第四位;营销管理实务系统和物流设施与设备并列第五位;其他专业课的比例相差不大。

学生希望增设的专业课包括: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报关报检、货代、物流系统工程、物流企业运作实践等。

学生希望增设的试验:模拟物流企业的运作、物流系统软件的操作。

(二) 学院培养人才方式方面

A—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训课较多

B—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 经常涉及企业实践

C—增加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

D—结合企业案例分析进行课堂理论授课

47.1%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能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 经常涉及企业实践, 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本选项的选择比例更是占到50%以上;22.6%的学生希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加实训课。

(三) 教材选择方面

认为教材合适的学生的比例为29.7%, 不太合适的比例为59.3%, 不合适的比例为11%。大一有60%的学生认为教材不太合适, 因为大一还没有开设专业课, 这应该是基础课程的教材选择不太合适;大二有50%的学生认为教材合适, 只有很少人认为教材不合适;大三学生认为教材不太合适的比例更高, 达到69.7%, 很少人认为教材不合适。

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 加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教学大纲, 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剔除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 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成果。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的教学大纲不仅保证了教学的基本规范, 同时使近年来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得到巩固。

2.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建设精品课程。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统一安排基础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实现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精品战略, 促进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当前的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相结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已于2009年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立项, 并经验收通过;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也在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立项, 已经验收通过;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于2011年申请院级精品课程立项, 其他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成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正在往精品课程的方向前进。

(二) 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 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校园网教学等;在实践中, 教师针对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在操作实训时精讲多练;在理论教学时, 注重最新信息的传输和思维引导。具体措施如下:

1.导入任务教学法。

引入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并要求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发言, 可采取奖励措施, 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或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 或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 都会给整个小组加奖励分, 并且经常公布小组得分排行榜, 从而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积极性。

2.以赛促学促教。

物流专业每年有两大赛项:一个是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大赛。学生不仅能够将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训与比赛中, 并且通过实训与比赛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配作业不同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通过这类技能的实训与比赛展示学生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另一个是物流管理沙盘大赛,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与库存管理能力、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与物流成本控制能力等;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及整体运营的全局观、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战略分析规划能力与决策能力。在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带队出去比赛也加强了校际交流, 扩大了视野。

3.完善教学设施,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应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 改进教学手段, 特别注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音像视听教学、模拟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较成熟专业 (如电子商务) 相关电子设施, 现在已购买的物流软件和硬件在提高学生物流综合实践能力方面会发挥较大作用, 并适当增添物流专业相关软硬件, 在图书馆中增加物流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源。

(三) 完善实践与实训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训、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 应注重“走出去, 请进来”, 校企合作, 校企互动, 在合作和互动中寻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实习机制, 落实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基本原则;强化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 培养学生敬专业精神;体认教学实习内涵;拓展公共关系,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实习、实训既提供单项技能训练, 也提供综合技术实践训练, 如基本技能训练、高新技术训练、初步的项目训练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其中, 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保持一致, 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1.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

目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拥有模拟实验室2个: (1) 物流软件实训室, 拥有第三方物流软件、国际货代软件、运输管理软件、ERP供应链软件。 (2) 仓储配送实训室, 该实训室软硬件配合使用, 模拟仓储配送的实践情境。

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与多类型的物流企业合作, 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并根据企业对客户、内部职工培训的自身需要, 校企共同建设培养基地;引入企业最新设备并建立更新机制,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确立组织保障——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正在完善仓储配送实训室的建设和筹划建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研发中心, 预期达到以下效果: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专业设备进行增设和改造, 从而形成一个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软硬件配套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的需要。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物流专业已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如邦利德校外实训基地、福州邦利德配送有限公司、福建大汇冷藏物流服份有限公司、福建荣泰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宏捷物流有限公司、福州超音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实习过程中, 学院及时和公司沟通, 了解公司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情况。公司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也非常满意, 一些毕业生被这些单位直接聘用。这证明学院制订的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今后, 要继续与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沟通, 继续派学生顶岗实习。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3.加强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9

关键词:南充,现代物流,物流人才,智力支持

0 引言

《南充市物流发展规划 (2010-2020) 》, 将南充物流发展战略定位为:立足南充、面向成渝、辐射川陕甘的川东北中心物流城市和“一网、两平台、一园区、四中心、七配送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业发展框架体系和以“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所构成的三层次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南充要成为川东北的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 必须加快南充人才的培养。南充物流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能够加速南充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升南充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1 南充物流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全市货运企业1300余户, 注册物流企业1000余户, 物流营业收入1000万以上的企业15户, A级物流企业6户。浙江传化、深圳友信崧峰、重庆大川等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南充, 顺丰、申通、圆通、韵达等知名快递企业在南通市设立分拨中心, 顺庆宏捷、嘉陵恒生、阆中汇聚等本土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但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传统仓储、运输、配送为主, 相关的包装、加工、信息等增值服务不多, “小、散、弱”特点十分突出。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物流业务剥离及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物流方式的应用几乎“空白”, 没有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

通过对南充市辖区县数十家货运、快递以及物流公司调研, 目前南充市物流人员结构以一般操作型为主,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不足10%, 管理型人才仅占34.4%;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 本科学历占极少数, 大专以下学历占大多数;初级职称在物流人才中占到66.7%, 只有少数中高级职称, 物流员在物流人才中占到62.8%, 高级物流师仅占3%。从抽样调查看, 目前南充市物流从业人员人才较少, 主要以操作为主, 物流平台较低, 这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本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 南充物流对人才需求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市场紧缺人才之一。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朝阳产业和新型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充是川东北重镇, 是成渝经济区的纽带, 区域物流园的崛起加大了物流整合趋势, 物流企业也对物流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经过调研发现, 未来五年对一般操作物流人才的需求依然最多, 占到总数的47%, 物流产业转型在近期还处于过渡时期, 对人才需求依然主要以操作性为主, 不过初级物流人才开始得到了市场推崇和认可, 占到总数的27.6%。学历上更偏重于大专, 占到总数的66%, 大专以下物流人才需求逐渐减小, 仅占到4.5%。从年龄结构上看, 主要偏向于对30岁以下的人才, 占到总数的49.7%, 物流人才队伍逐步年轻化。从岗位上物流企业主要对综合管理和信息单证处理需求最多, 占到64.4%, 运输配送占到21.2%, 仓库管理和采购占比例较小。南充物流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慢慢提升, 既保证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 又为行业深化改革奠定了人事基础。

从走访的物流企业看, 所有的物流岗位人员都需要企业岗前培训, 主要集中在企业内训, 占到55.6%, 委托培训机构的占到34.6%。从数据看出, 物流培训机构在岗前培训中占有一定地位, 而企业内训仍然是主要培训方式。关键在于诸多企业认为高校的培养内容与物流企业实际的岗位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考。同时从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企业人才引进不够, 流动性大, 不好管理, 而且政策创业环境吸引不够, 员工培训成本太高, 以至于留下的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难以满足需求。鉴于此, 物流企业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期望, 具体表现在: (1) 物流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比较零散, 落实不力, 人才公共服务不到位, 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够健全, 缺乏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 人才激励个评价制度不完善。 (2) 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 平台之外的成本压力, 导致利润薄弱, 在人才培养投入较小, 员工的生活工作环境有待提高, 薪酬福利还比较低, 也渴望社会资源的整合, 为物流企业集约化发展提供平台。 (3) 期待行业社会能够完善人才评价体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也希望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 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保障物流人才的输送。

3 南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 本文对当前物流行业的人才配置及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企业的内训, 其次是社会培养, 第三个则是高校职业培养, 其中高校培养占主要地位。反思当前物流行业以及高等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在区域平台物流构建的大时代, 物流人才需求日益旺盛, 物流人才与需求脱离。物流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企业内训

3.1.1 企业重视不够

物流企业重在运作, 对于新招聘员工重在快速培训上岗, 填补业务流程空白。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人员流动大, 而企业依托于固定货源生存, 需要继续运营, 所以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平台较低。同时本身的薪酬福利达不到预期的标准, 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受传统物流影响, 运作过程以操作为主, 现代物流的普及还较慢, 主要以传统货运和快递为主, 信息化水平低, 无需特殊从业经验和技能, 后期并没有开展继续教育以及企业文化的培养, 企业内训直接沦为上岗培训, 对物流人才的提升和培养没有营造一个好的平台。据统计, 在我国只14.6%的企业建立了培训制度, 11.1%的企业按照国家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培训经费;16.7%的职工参加了培训学习。

3.1.2 企业发展缺乏战略眼光

一些企业认为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不仅要增加企业的成本, 而且要占用员工的时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愿意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意识淡薄, 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只想用人, 不愿意进行培训, 只看眼前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

3.2 社会培养

3.2.1 物流人才总量偏少

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南充市的物流人才总量偏少, 被调查物流企业职工总数1311人, 其中物流人才仅285人, 物流人才占职工总数21.74%, 远远低于成都、绵阳等地的水平, 明显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3.2.2 物流人才结构性失衡

目前, 南充市物流人才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 从物流人才岗位层次看, “塔基”为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占54.39%, “塔身”为初级物流人才占28.77%, “塔尖”为中高级人才仅占16.84%,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仅占4.21%、中级物流人才占12.63%。如, 四川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南充分公司现有员工210人, 物流人才为12人, 仅占职工人数的5.7%;高级物流人才为2人, 占职工人数的1%。

3.2.3 物流人才培训市场不规范

物流发展在东西部严重失衡, 川东北物流刚刚起步, 加上物流投入成本大, 回收周期长, 规模较大的物流公司相对较少。一般的物流公司都是做专线, 一些物流公司主要还是家族式经营, 他们依附于固定的区域、行业等货源, 小范围经营。对于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 出于成本和本身业务的考虑, 企业更不会托付于社会培训机构。另一方面现在社会诸多的培训机构主要是针对于考证培训, 而证书的考核范围主要是来源理论脱离了实际的运作, 对实际技能的升华意义不大, 而且培训周期较长, 影响公司的正常工作。所以社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还严重不足。

3.3 高校人才培养

3.3.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 以理论课知识为主, 缺少实践教学, 虽然现代物流实训室在普及, 但是物流实训室内的设备远比企业使用的先进, 原因在于物流规模没有到达极度集约化, 现代物流设备是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甚至其效率和成本赶不上传统设备和作业。

3.3.2 师资短缺, 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师资水平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人才教育的质量, 现在物流专业的老师主要是由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等其它专业转过来的, 教师并非科班出身, 而且没有从事过物流相关的工作, 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 特别是缺乏既懂理论知识又会技能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也无法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的快速崛起[1]。而且一些高校为了生源盲从开设扩招物流专业, 更加剧了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3.3.3 课程设置不科学, 教材脱离实际

一方面, 课程设置不科学。有些专业课的设置随意性大, 有教师上课的就设置, 没有教师就不上这门课, 不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所授内容与当前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主要是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 如具体案例的分析应用。另一方面, 教材脱离实际。现在的物流专业教材, 主要是高校的教师编写的, 教师没有或很少有实践经验, 偏重于理论知识;很少有物流企业的专家参与编写;缺少实践知识, 造成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4 加快南充物流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对策

4.1 强化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

4.1.1 量身定做, 加大投入

企业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以及加强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加强物流人员继续教育。伴随物流产业升级, 以及大规模物流集约化, 发挥物流的规模经济, 更需要新型物流人才, 企业只有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才能解决人才质量不高、人才紧缺的问题。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共同营造一个能够为物流人才理论、实践全能的学习平台, 而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 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当前物流行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 面对物流改革, 企业面临流程再造以及信息化的普及, 所以应加快物流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步伐, 建立健全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提高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4.1.2 支持和鼓励员工参加物流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要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相应的物流职业技能培训, 并根据企业需求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制订脱产和半脱产培训计划。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高层次以上的培训, 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 企业可从员工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被企业聘用在相应工作岗位的, 企业可全额报销培训和鉴定费用。

4.2 完善社会培养, 建设培训基地

4.2.1 建立领导小组

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物流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积极开展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研究和南充市物流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开发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格、数量和质量标准, 并对物流人才在物流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4.2.2 加紧制定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的政策

积极创造条件, 引进企业急需的物流人才。目前南充市物流人才紧缺, 特别是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紧缺, 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 鼓励各种类型的物流人才到南充工作。如中共南充市委和南充市人民政2013年10月31日颁布《“嘉陵江英才工程”实施办法 (试行) 》中大力引进一批南充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重点围绕“4+2”支柱产业 (石油化工、轻工食品、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 (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 、社会事业等领域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及团队。

4.2.3 加强物流人才教育培训, 合力打造物流人才培训链

发挥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 组建南充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加强国家水平的物流人才的考证, 行业资质认证, 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范市场, 发展物流人才培养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和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行物流产业资格培训认证, 实行物流人才培养为专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行业协会的联系, 畅通渠道, 对下指导服务。如, 可以利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机会,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建立南充物流人才培训基地, 可以解决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

4.3 创新和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4.3.1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建设物流师资队伍, 培养优秀的物流专业教师。首先, 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的物流公司学习, 通过具体的实践积累物流实践技能经验。其次, 建立物流专业专项研究基金, 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和教师参加到物流专业教育的研究中。最后,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教师加大力度投入物流人才的培养。

4.3.2 开展物流特色教育

由于现代物流融合了多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操作性, 所以要求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还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目标既要有广泛的应用性也要有专业的针对性。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校园文化、教育特点, 在物流人才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高校的特点, 创办具有高校特色的特色教育。

4.3.3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中, 可以采用“双轨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定向招生, 双向就业”人才培养模、“项目教学, 打包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 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能够便捷的获取当今中国物流行业最新的资讯、最有价值的案例、最前沿的趋势、最权威的解读、最广泛的观点。带动学生融入实践性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资源, 同时打通企业的供求, 提前让学生进入实践。

5 结语

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 未来在产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南充物流的崛起的大好时机, 面对物流产业转型以及现代物流的入驻,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抓住物流业发展机遇的关键。所以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不断地结合当前物流发展需要, 形成符合产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 振兴南充物流行业。

参考文献

[1]赵媛媛.我国物流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电子制作, 2014:233-234.

[2]蔡昭君, 徐勇, 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川东北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 07.

[3]李莉, 朱向宇, 田菲.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J].物流技术, 2009, 28 (2) .

物流信息化人才 篇10

一、中职院校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能够满足物流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物流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现代物流业渗透到各行各业, 是一个操作性, 服务性很强的复合行业。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复合型的, 它不仅要求理论功底扎实, 而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这就对物流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中国物流职业教育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院校的教学需求, 重点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以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 展示物流专业特色, 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的人才。

2、大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能够扩大学生就业机会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当中职院校物流

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 由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 学历与能力不符;培训的仓库保管员, 物流员, 助理物流师与实际操作脱节, 证书与技能不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流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通病: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 从而也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人才需求市场的冷遇。

因此, 作为中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强化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 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运用所学的物流专业知识进行模拟操作实训。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认识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能够清楚了解物流各环节的工作基本流程和操作实务, 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 (仓库保管员, 物流员等) 角色, 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院校开展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室

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 规范的模拟实际岗位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物流模拟实训室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逐步达到企业的需求。

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针对中职院校的物流教育特色, 学校可以在教学设施、仪器和资料上重点投入。包括模拟仓储中心1个;模拟物流部 (运输企业、商场企业、制造企业等相关部门) 1个;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1个。如我院为了弥补在物流实践教学上的空缺, 由专业老师自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物流仓库, 学生通过在模拟实验室的学习, 操作,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另外我院通过与南京和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 引进了一套关于学生物流培训考试软件和物流管理信息软件, 提高了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系统环境中的物流操作模拟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考证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

2、开发物流校本实训教材

中职教育提倡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必须考虑如何编写出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 突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物流专业教材。

现代物流专业是一门新兴, 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校可以紧紧围绕职业教学大纲精神,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制校本实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 明确编写的指导思想, 把握编写的方向, 重点突出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以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 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 丰富教材形态, 转变教材模式, 使教材开发与教法改革与时俱进,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极大地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中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丰富的企业工作和生产实践的经历与阅历, 这样的教师才能在实训教学和现场指导等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物流学科, 目前的职业院校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 缺乏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样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 营销学, 经济学等专业转过来的, 缺乏物流业的从业经验。所以, 中职院校更应该重视专业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 如我院每年安排物流老师定期到飞龙物流, 顺风物流等物流企业下厂实习, 或者聘请企业物流经理来校兼课或来校讲座等。

4、改革物流教学方法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 物流的教学模式也在改革中有所突破。针对物流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特色, 通过改进物流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如课堂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表演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的物流知识,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走校企联合之路, 培养“订单式”人才

农村政策性金融, 是以政府发起、组织为前提,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以配合、执行政府农业和农村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主要目的,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 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 支持、保护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形式。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农 (种植业) 、林、牧、副、渔业, 还包括农村的工业和第三产业, 其市场主体主要是农户 (农民) 、农村私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国营农场等等。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

目前在我国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尽管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 政策金融缺位现象严重, 这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

中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横向联系, 根据不同企业的发挥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走定向培养之路, 采取人才订单方式, 真正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和输送企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 仅为10亿元, 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 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 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 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

从1998年开始, 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 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 粮棉市场全面放开,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 贷款规模明显下降, 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 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 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

(三)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 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 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 农发业实践需要的技能人才。

因此开展校企合作, 一方面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 降低学生就业成本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机会成本,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提升学校的知行的贷款难以回收, 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 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

二、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一) 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

1、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物流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物流教学活动太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性。本人经过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陈旧,与企业具体人才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物流教育仍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往往理论讲述多,实习实践少;同时教学手段也没有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改进创新,教学方法落后。因此,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解决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能与物流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企业真正的需求没有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二)专业师资严重缺乏,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物流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行业,其行业特点决定了物流企业需要大批的操作劳动者。而我们的师资力量恰恰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中职学校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相关或相近专业转行而来,对整个物流学科体系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由于专业教师多数没有物流企业的工作背景,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缺乏深刻认识,难以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生动的案例教学,难以实现岗位与课堂的对接,课堂缺乏生气;由于对岗位的不了解,也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

(三)实验实训缺乏,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由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多、投入大,大多并非以物流为核心专业的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不足。一般就是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仓库,再配备一些电脑。加之物流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领导重视不够,导致物流实训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实训环节空缺,学生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无法提高。

此外,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学校也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兼職教师。虽然各校都在积极探索专业教师进企业顶岗实践,但在时间保障、资金支持、企业接受等诸多层面上都缺少具体的落实方式,顶岗实践流于参观等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和节点性操作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在结合培养目标、现实岗位需求、技术发展趋势和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从教学变革、教师培养、搭建校企桥梁三个方面探索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应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分模块安排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模拟实训主要在校内物流实训室以案例方式进行。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可通过自主式学习、小组分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沙盘演练法、模拟场景法、思维构图法等多种先进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应尽量多的安排现场教学的形式。(1)阶段性实训。在每一学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合作单位进行见习,可由教师亲自讲授,也可请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对企业流程做基本了解,形成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综合实训。要求学生在物流企业或物流部门的真实的专业岗位上,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动手实干。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学习单位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认真、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这个环节应做满一个完整周期,使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为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增加考试灵活度。提倡口试、笔试、技能考试等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特别突出,达到了规定标准,相关课程即可申请免修。建立相应的机制,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资格认证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

(二)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外派教师到高级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定期参加行业研讨;激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物流竞赛,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短期的参观学习效果有限,教师无法真正体会到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必须在具体的企业岗位上从事具体工作一个周期以上。可以借鉴医学专业的临床模式,专业教师进企业工作一个周期,回校任教两年,依次轮回。

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此举既是对教师队伍的补充,又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更多关于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宝贵经验。

(三)抓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并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共同把握实训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师通过到企业定期轮训和挂职,了解了物流实际运作流程,获得实践经验;学生通过岗位实练深入学习,按照“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解决了学生专业学习与实际应用脱钩的矛盾,从而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物流业人才短缺问题与人才培养 篇12

物流业人才的重要性

得人才者得天下, 失人才者失天下。当今时代, 人才是最重要的。刚起步的物流业要做大做强, 就要重视人才。是否拥有大量专业性的人才, 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人才短缺, 无疑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在“二战”中, 作为美国后勤部门的物流发展到现在, 已成为“第三利润源”, 被众多国家所重视。实现综合物流, 实现物流一体化, 发展现代物流, 关键是具备优秀的人才。企业拥有源源不断的物流人才储备, 物流业才能发展,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面对目前物流人才短缺, 招聘人员跟着老师傅学, 显然老一套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面对物流业的管理人才短缺这一状况, 弥补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培养物流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中小型物流企业想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加强物流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专业人才, 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使人才效率最大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各种先进的物流设备从国外引入。但是高效率的设备未给企业带来效益, 有些企业只是把它们作为摆设, 以彰显企业的实力。更多的企业采取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作业方式进行线下操作, 造成效率低。我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迅速, 但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合理运用、设备更新不及时, 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 靠人多力量大发展企业。机器设备之所以利用水平不高, 一是因为其使用未达到规模效益, 二是因为缺少会使用它们的专业人才。

物流业从业人员短缺的现状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随着电商的发展,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物流行业逐渐壮大, 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但也不乏物流行业“用工荒”的现象。物流行业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 一线操作员工劳动强度高, 离职率高

在第三方物流发展过程中, 快递配送人员为企业快速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作为其中物流业一线员工的代表, 企业发出“月薪上万元仍难招到快递员”的感叹。究其原因, 工作劳动强度高、作息时间不规律、客户的催单压力大, 无疑是快递人员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一线员工由于高强度劳动, 导致离职率高;另一方面, 行业之间的高薪诱惑、工作环境、个人发展机遇等因素, 也导致一部分物流从业人员流失。

东部地区在吸收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 更多的是招聘外地员工 (中西部地区) , 由于种种因素, 外地员工干不长、换工作, 春节回家探亲、员工关系处理不当等原因, 导致物流企业人员流动率高, 出现波动性的人才短缺。

2. 缺乏现代物流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更是严重短缺

物流企业在人才短缺和科技落后的情况下, 招收大量员工, 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参差不齐, 只要可以胜任工作即可, 没有太高的要求。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拥有高学历水平的人员比例小, 导致行业内多数从业人员并非物流专业毕业, 甚至未受过高等教育。

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对人才培养未予以高度重视, 也未为人员培养投入资金支持, 因此也未对有潜力的优秀员工开展定期培训, 对在岗人员也缺乏再教育、再培训的认识。目前, 虽然从事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人员数量大, 但是在岗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不仅员工工作内容单一、枯燥, 而且没有晋升渠道, 导致一线人才大量流失。企业的管理层未及时调节, 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 致使人才流失。因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短缺, 使得一些未受过专业物流业务培训的管理人员管理物流部门, 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

3.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是没有太多关于物流专业的教学经验。一些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后, 重组新的师资力量, 调转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转行教物流, 经过专业知识培训, 取得资格证书, 走上物流专业教师的岗位。但是, 对这些教师进行短暂的教学培训是肯定不够的, 教师缺乏物流专业知识的教学技巧, 加上自身未充分地学习物流专业知识, 不利于学生对物流知识的学习。

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注重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实际操作, 再加上学生数量过多、器材有限, 导致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难上加难, 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高校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物流企业发展, 没有充分地进行调研、更新自己的知识也是原因之一。这些都导致了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

物流业如何培养人才

1.科学安排生产计划管理

结合物流企业部门和员工人数安排工作, 根据物流业务的淡季和旺季, 对人员进行分配。进行人才储备, 以应对特殊情况和旺季的正常运作。

各部门的工作分配应明确合理, 制定周工作计划表、月工作计划表。在制定计划过程中, 应预测工作流量, 在物流实际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工作量的平衡。同时, 对各部门的负责人适当放权, 应对特殊情况, 使工作计划符合实际且便于落实,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工时计划应明确、具体, 并向员工强调遵循工时计划的重要性, 依据员工的表现, 实行奖赏责罚。

与招聘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减少人员的不固定性, 同时建立并完善用工制度和生产计划。

2. 制定人才培养政策

物流企业的发展少不了对人才的培养。应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培养制度, 鼓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 再进行能力的培训, 补充员工的见识, 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企业应选拔有潜力人才, 对他们定期开展培训, 增强他们的理论和业务知识, 充实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提供公平的员工晋升渠道, 以留住人才。提高物流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可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对企业内部员工正确引导的基础上, 引进优秀人才, 营造相互竞争、学习、再创新的良好氛围。

培养物流人才, 既需要政策的规范, 更需要管理层的支持。公司体制的转变、人才管理模式的改进等, 都涉及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如果企业管理层缺乏人才培养意识, 人才培养的政策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 对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也是必要的。

引进国外的物流认证机构, 也是培养物流人才的办法之一, 例如, 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 (ILT)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 (CIPS) 。

3. 加强高校教育, 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应加强对物流专业教师的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后续教育的学习、参加专业物流培训。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 到企业去学习, 使教师及时了解物流行业的变化, 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高校应制定物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 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 由教学负责人带领学生开展与物流企业的教学实践。

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人员, 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将外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入教学, 让学生思考。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的结合, 既可加强教学的实用性, 又可充分提高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上一篇:核算特点下一篇:肿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