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体系

2024-05-13

物流信息化体系(精选12篇)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1

1 引言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由于物流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企业招聘物流人才时基本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物流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供需矛盾。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主要来源于实践教学。物流实践教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分阶段地推进;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物流涉及的环节、技能等,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实施。这需要科学地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所以,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成为物流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关于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最近,李家斌(2014)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指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物流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识实践、校内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并包含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和实习保障等分体系[1]。金细明(2015)针对国内人才培养单位物流实验室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系统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然后构建了基于物流实验室的实践课程体系[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综合为一个整体,使物流整体性优化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因此,信息处理是物流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本文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以期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物流人才。

2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达成一定的共识,如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物流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加物流实践课时的比例等,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这反映出我国高职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的时间较晚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重视的现实。当前,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实践课程从属于物流理论课程。认为物流实践课程是物流理论课程的延伸,是对物流理论课程的补充。所以,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往往在理论课程增加对应的实践课程。虽然在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对应的实践课程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但是这种“验证式”的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这与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相违背。所以,需要构建一个与物流理论课程体系相互促进、独立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2)物流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物流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物流设备设施,由于物流设备设施投入资金较大,导致了有些高职院校通过购买相对便宜的物流仿真系统建立物流仿真实训室;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搭建物流沙盘模型建立“参观式”的物流实训室;有些高职院校只有一两间设备陈旧的物流实训室。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物流实训室,如“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校内物流实训室;到校外与企业共建校外物流实训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做好物流实训室的规划,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3)物流实践教学交叉重复、不衔接。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如师资,物流设备设施等)的限制导致一些实践课程设置不了,以及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决策,造成了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着交叉重复、不衔接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物流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成立一个物流教学团队统筹规划实践课程体系。其次,根据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完善物流实践教学条件。

(4)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与现代物流不适应。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周元福(2005)提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不同点在于现代物流是以信息革命作为技术支撑来实现其功能整合。现代物流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现代物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不能分开[3]。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忽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多半仅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而没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中。为此,下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3 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3.1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

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指的是实践课程的确定过程。高职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开发的第一步是调查物流行业、企业需要怎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物流专业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确立物流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通过物流岗位群的分析,确定培养物流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接着,按照职业能力的性质(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设计物流课程体系(包括物流理论课程体系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其次,开发物流实践课程。在开发物流实践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有效的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典型任务和基于项目等方式建设物流实训项目。为了提高实践课程效果,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即教师可以提前发布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实训前就主动地学习实训内容或做好实训准备,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对于物流管理系统实训,如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实训,仓储管理系统实训和运输管理系统实训等较为有效。对于技术性的物流实训,如打包机实训,叉车实训等,教师可以把实训视频发布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让学生重复和个性化地学习。最后,总结学生对物流实践课程的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归纳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微课等形式建设实践课程资源库。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3.2 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以及学习规律,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如下表1所示。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为第三、四学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学期的综合技能,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本实践课程体系以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在信息化下,如何收集、分析和使用物流信息,如物流信息平台实训;如何使用物流设备设施,如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运输实训和仓储与配送实训;如何运营物流企业,如仓储管理系统实训,运输管理系统实训,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实训,配送中心管理系统实训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训以及如何提高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如智能物流实训。

当前,某些高校已经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展智慧物流的研究和实训。虽然智慧物流将会是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受技术、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物流企业的推广和使用仍需时日。所以,高职院校是否要开展智慧物流实训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服务区域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

表1 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4 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

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但是要落实实践教学,实现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4.1 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训基地

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能够开展必须要有物流实训基地支撑。根据表1的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5个物流实训室组成的物流实训基地,如表2所示。

表2 物流实训室

4.2 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从高等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从企业转职而来,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理论。如何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源头获取”规定被招聘的物流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和研究生学历;“以老带新”,让具有丰富物流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和培养缺乏经验的年青教师;开展“双师型”考核和认证工作,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中获取实践经验。

4.3 实践教学方法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活动不同于理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具有实操性,以学生是否掌握某一动作、技能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动手实操为中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奏效。因此,需要采用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符的教学方法。当前,较为有效的物流实践教学方法有行动导向教学法[4],任务驱动教学法[5],案例教学法[6]等。

5 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本文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的适应现代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应用于本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已初见成效,如近几年本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物流毕业生满意度达95%以上。当今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物联网,智慧物流将会是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智慧物流的教育改革有待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没有物流信息化就没有物流企业现代化。文中在物流实践课程体系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的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以期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物流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物流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33(1):390-392.

[2]金细明.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4):311-313.

[3]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2005(4):82-83.

[4]谢祥添.行动导向教学在仓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6,39(4):134-136.

[5]陈路平,周小俊.任务驱动法在物流运输教学中的应用[J].商情,2012(5):82-82.

[6]马成林,李洋,肖生苓.问题驱动法与案例教学法在企业物流与设施规划教学中的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3):242-245.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2

一、公司概况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始创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在张勇董事长确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指导下,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在管理上,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公司自成立之日起,赢来了纷至沓来的顾客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海底介捞物流配送体系简介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四个大型物流配送基地分别设立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以“采购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仓储标准化,配送现代化”为宗旨,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位于成都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已通过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海底捞生产基地、配送基地机械设备及店内设备的发展

1、目标:加工、生产设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流水线

(1)、五年实现火锅红味底料自动化罐装流水线生产、白味、海鲜、滋补类包装已实现,多种类进料自动化包装实现每分钟60袋以上的包装速度

(2)、加工生产基地各种装卸实现机械化:仓储管理水平接近或达到麦当劳水平

(3)、增设一条原料选料流水线,运用水选和金属探测方法,实现自动化选料、择料

(4)、店内设备、设施:豆浆及各种饮料生产,配制计量,实现自动化:后堂设备添置洗碗机、洗菜机、切菜机,提高后堂工作效率和标准化程度(为今后把店开到港、澳、台及国外做准备)

达成途径和办法:考察国内外食品机械制造厂家,选用现存的设备和根据自身需要提出设计要求委托制造两条路

2、步骤: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步:用三年时间完成如下目标

(1)生产基地装卸机械化

(2)红味底料实现自动化灌装;白味底料实现多种类进料自动化包装。

(3)店内饮料制作机械化、自动化。

第二步:店内设备实现机械化

(1)选料、择料自动化流水线作业。

(2)店内后堂作业机械化(洗碗机、切菜机、洗菜机)

三、海底捞面对餐饮物流配送难题的对策

1、统一配送,降低门店运营成本

对于餐饮企业异地开设连锁店来说,物流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物流配送跟不上,就不能保证食品的原汁原味。

本公司是一家大型的餐饮连锁企业,现在全国各地分部大概四十多家,经营面积超过80000平米,公司拥有大型的物流配送、装饰装修工程、原料加工等各个子公司。

海底捞在北京、上海、西安和郑州设有4个配送中心,分别为各地的门店服务,负责片区门店的“区域要货、区域配送、区域库存”的管理。为了尽可能降低库存,配送中心每天的原料进货量及生产量,经过各个门店报送需求后,由计划部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后确定并下达采购及生产任务。计划部门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查询到实时库存,一方面,可以参考实际库存安排合理的采购量,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各门店的业务经营需要。各门店只需将订单通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便能以最快速度将所需物品送到门店,有效降低了门店的运营成本。与各个门店分别采购食品相比,集中配送的管理模式,无疑使餐饮成本降得更低。统一配送的运营模式将采购的“入口”大大减少,最大限度保证了食品安全。海底捞的四大配送中心以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和成本管理提供了获取最大程度营业额和利润的可能。

2、动态盘点,有效规范库存管理

餐饮企业由于菜品品种繁多,规格多样,保存条件特殊,库存管理工作是一件较繁琐的事情。以往每月底海底捞仓储部和生产部的库存都要进行大盘点,了解保鲜库、粗加工库等各仓库的实际库存量和分布情况,盘点数据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反馈到总部决策人员手中,而盘点工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库存商品的准确性。

通过应用金蝶ERP系统后,海底捞逐步规范库存管理并采用更为灵活的盘点方式,月底针对仓储部和生产部进行大盘点,月中由仓储部对任意仓库进行动态盘点。盘点前,盘点计划表作为盘点通知的附件一并报知相关领导批准,批准后发布给物流站、片区办公室、财务以及各门店等相关部门。盘点过程中,通过系统提供的备份盘点数据、打印盘点表、输入盘点数据、编制盘点报告表等业务处理功能,实现对盘点数据的备份、打印、输出、录入,自动生成盘盈、盘亏单据,并快速生成盘点汇总数据,以便管理人员实时核对,保证企业账实相符。

海底捞目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盘点工作,使得盘点对营业的影响减到最少。同时,月末盘点误差由系统上线前的上万元降低到几十元,库存盘点误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自然损耗范围之内,确保了库存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

3、应用效果

(1)实现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管理,既满足了各门店的合理采购需要,又降低了公司整体运营成本。

(2)通过规范和统一物料等基础资料,并引入动态盘点等灵活的管理手段,有效规范了进、销、存等业务流程,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管理。

(3)实现全公司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和控制,有效推进公司人员能力快速复制策略的落实,全面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郑操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海底捞北京大兴物流配送基地在“采购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仓储标准化、配送现代化”的宗旨下,负责北京、天津地区22家直营店的产品采购、加工、仓储和配送服务。近年来,海底捞投入巨资和人力搭建大食品体系,并成立专门管理部门对整个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监管。从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到用基地化管理控制原材料搭建了一条涵盖种植、采购、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为消费者构建食品安全的可靠防护网。

北京大兴区海底捞物流配送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基地品控人员会对每一样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只有合格的菜才允许收货,在源头上保证菜品质量。在清洗加工环节,蔬菜加工车间控制在6~8摄氏度。在产品配送和储存环节,要求整个过程必须保持0~4摄氏度,对配送车辆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和设备要求。同时,海底捞还建立安全追溯制度,有效监控原材料生产的地头到加工、配送、上桌的全过程。所有门店还专设48小时各类菜品留存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迅速反应。

四、发展前景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3

摘要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应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构成。为了实现物流园区的高效运营,应采用合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在规划建设时注意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与园区各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长远目标的先进性与阶段性目标的实用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物流园区;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物流园区是多个物流实体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物流服务与管理设施的集结点。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看,物流园区实物空间的占位作用在逐步退化,而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作用在逐步强化,现代物流逐渐趋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网络为平台、供应链为主体、电子商务为手段,构筑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正在成为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目标定位

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在于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费用传输高质量的信息。其目标定位:一是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及协作:二是加强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三是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在线交易,实现电子商务。其具体目标为:(1)建立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数据交换提供基础设施;(2)引导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建设,接人共用信息平台系统;(3)完善行业管理部门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提高行业管理水平;(4)提高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效率,使这些作业环节更省力、更合理;(5)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6)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7)使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二、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框架体系构建

物流信息系统平台规划的关键是构建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并对其进行技术分解,确定各系统之间的衔接要求,明确信息组织方案等。根据信息属性和可实现的技术方法,物流信息平台由共用信息平台、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共用信息平台是中心。从服务性质上来看,共用信息平台是广义的,基础信息平台是局部的(园区内物流企业),作业信息平台是针对某一具体物流企业的;共用信息平台服务于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而基础信息平台和作业信息平台的企业相关数据信息又服务于共用信息平台,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共用信息平台

物流共用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力支撑,其作用是: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货物与车辆跟踪,提高交货的可靠性;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企业直接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利用其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性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的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共用信息平台由各基础功能系统组成,通过基础功能系统实现与交通、运输等管理部门信息分系统,与港口、铁路、机场及其他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信息系统,与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构成共用信息平台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基础功能系统为参与者各方提供一种信息沟通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共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系统,支持物流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共用信息平台的需求,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层次上的信息等。物流共用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物流行业、各个企业的综合性特大物流电子商务社区,它提出面向企业和用户服务的虚拟电子交易市场和管理咨询的经营理念,以各行业的供应链交易和咨询管理为中心,涵盖各行业的制造、商贸、服务成员,既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交易平台,又为各会员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信息,实现在线交易等。

2.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园内物流企业的接入和园区获取的物流需求信息的抽取,构成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为园内物流企业的接人提供技术支持,向相应数据库抽取服务于物流企业的相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信息共享功能;抽取园内物流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政府的物流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物流基础信息平台是对园内物流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平台,通过物流企业的接入,实现园内物流企业的统一管理和服务物流园区(或相应机构):搜集、处理、储存信息,再通过基础信息平台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园内物流企业通过基础信息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3.作业信息平台

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主要是向园内物流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生产作业平台,以满足物流企业完成生产过程的各项功能需求。设置物流作业信息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自建信息网络系统的物流企业的需求,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具体被租用的物流作业信息平台以虚拟网的形式寄存于物流园区中心信息网络系统,共享中心信息网络系统资源。企业租用作业信息平台时,不承担“共享协议”之外的任何责任和义务,与有独立信息网络系统的企业具有同等的待遇,企业的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及相应数据信息的保存,以完全独立的形式存在于物流园区的中心信息网络系统。作业信息平台由多个分系统组成,其主要的分系统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货贷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射频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结算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平台规划建设对策

1.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

共用信息平台建设方式有两种:一是政府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是政府建设物流园区共用信息平台,通过租赁等方式转让经营权给商业企业,共用信息平台由商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行商业化运作;二是企业投资、企业化运作,这种方式下共用信息平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并按照一定的协议由企业来管理和经营。

2.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应注意3个“有机结合”

第一,与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实现不同程度的有机对接。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用户包括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物流

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企业、客户企业和一般的公众用户,从时间上又可分为永久性客户、长期固定性客户、短期流动性客户和一次性客户。由于不同用户对物流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也不一致。由于物流园区用户存在着层次多、范围广、需求各异、变化快等特点,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不仅通过共用信息平台为各相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场所,也为不同用户提供了不同的接入方式和接人权限。如对长期固定客户企业,可以直接将该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Intranet或Extranet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直接作为该客户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向外延伸;而对仅有一次性需求的用户来说,则只需向其提供最基本的需求信息发布、公共信息查询等公共功能即可。

第二,与物流园区内的各种物流信息系统有机结合。由于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除了涉及各个物流企业间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外,更涉及多个物流枢纽、物流环节、物流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系统必须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功能。Internet和Web365JT技术的出现为物流平台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Browse/Server系统结构模式。

在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处理好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现有信息平台之间的交互和标准统一,对已在实际应用的各种单一功能的物流软件系统提出有机整合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必须为物流园区企业用户提供一个规范化的、可递进开发的框架和标准。为增强系统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高度符合高聚合、低耦合的模块设计原理,使各功能模块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的物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再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度开发和功能整合,并实现多种模块叠加式升级能力。

第三,长远目标先进性与阶段目标实用性实现有机结合。区域性物流园区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地区今后几十年物流业的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与速度,所以物流园区规划的长远目标应有一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超前,二是技术适当超前。思想与管理模式的超前是发展的根本,技术的适当超前是发展的保证。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不适当超前,很可能建好以后就落后了,而且会使后来介入的企业遇到很大的技术障碍,也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目前物流企业应用GIS和GPS技术还不多,但引进该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几年后企业发展的趋势,所以在规划期间就要考虑到这种明显的后期需求。

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篇4

1. 两层C/S模式的体系结构。

两层客户端/服务器 (C/S) 结构, 是一种存储、访问和处理数据的分布式模型, 由服务器和若干台工作站组成如图1。在这种结构中, 客户端软件不但要完成用户界面的人机交互, 还要完成对商务和应用逻辑的处理工作, 因此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程序。对于用户的请求, 若客户机能够处理就直接给出结果, 反之则交给服务器来处理。客户端提出访问请求, 由服务器响应, 最后仅把用户需要的数据返回客户端。该结构具有:客户机是智能化的, 它向用户提供界面, 并把用户的命令进行转换, 变换成服务器能理解的语言传给服务器, 还可把服务器传回的结果交给用户;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和较快的数据传输能力;轻网络通信负担小, 网络利用率较高;抗灾能力较强。其不足是:兼容性和扩展性差, 升级困难等。

2. 三层C/S模式的体系结构。

两层C/S结构中, 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同一平台上, 因此, 当客户端数目激增, 且同时访问数据库服务器时, 服务器的性能因无法均衡负载而迅速下降, 这样带来两个突出问题:系统的可伸缩性较差和安装维护较困难.基于此, 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层C/S体系结构 (如图2) 。

从图2可知, 三层C/S结构的特点是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不同的平台上, 同时, 应用逻辑被所有用户共享, 这是两层C/S结构与三层C/S结构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三层C/S结构中, 应用服务器 (应用逻辑) 的工作机理是接受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请求, 然后根据商务和应用逻辑将这个请求转化为数据库请求后与数据库交互, 并将与数据库服务器交互的结果传送给客户端应用程序。同时, 由于用户与应用逻辑位于不同平台上, 所以系统应提供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之间的连接, 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据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自定义传输协议。

二、B/S模式的体系结构

C/S模式的体系结构并有较强事务处理能力, 但是, 对数据库信息的使用, 一般只限于局域网 (LAN) 环境下, 无法充分利用Internet的网络资源。物流信息系统将作为一种产业逐渐进入网络化、全球化, C/S体系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需要, 于是, 基于Internet和Web的体系结构——三层B/S结构 (如图3) 被开发并得到实践。该结构弥补了C/S结构的不足, 其客户端只需安装Web浏览器, 就可直接访问服务器。服务器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处理由应用服务器完成, 并将服务器端的计算结果返回客户端。

三、C/S与B/S模式混合结构

1. 结构模型。

C/S模式具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 B/S模式具有跨平台和较好的网络扩展性。结合两者的优势, 并与Internet、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相结合, 提出一种基于C/S与B/S混合模式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如图4) 。

2. 模型分析。

对系统模块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处理数据量大企业内部用户, 可采用直接基于更底层的TCP/IP协议, 使用户与应用逻辑之间建立联接, 然后通过相应的数据引擎与数据库服务器 (DBS) 进行数据交换;通过在DBS中查寻到的结果, 返回给应用逻辑, 由应用逻辑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使用C/S体系结构。对于大量的用户可以在TCP/IP协议的基础上, 通过HTTP协议和WEB服务器间接地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 使用基于Internet和Web的三层B/S体系结构。因此, C/S与B/S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 能巧妙地将所有客户在TCP/IP协议基础上, 通过不同的网络协议接入企业的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 从而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 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的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和需求。

四、结束语

分析了C/S与B/S模式的体系结构的不足, 提出了二者混合模式的新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对于开发大众化、标准化、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德邦物流培训体系 篇5

新员工入职培训(认识德邦物流/企业文化培训/职业素质培训)1.在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

2.专题培训(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培训)3.与公司高层领导面对面的交谈 4.户外拓展培训

5.储备经理初选(转正后三个月)

 

副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管理培训/岗前技能培训)

2.专题培训(价值观培训/管理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培训)3.储备经理培训

 

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培训)2.专业管理技能培训 3.实战特训营 4.专业研讨会 5.《接班人计划》 6.储备高级经理培训

 

高级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提升培训)2.专业管理技能培训 3.实战特训营

4.《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和《事业部总裁级接班人计划》 5.储备大区总经理(总监)培训

 

总监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研修/领导力训练)2.MBA训练 3.专业研讨会 4.商务考察 5.《继任计划》

 高级总监级/事业部总裁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研修/领导力训练)2.MBA训练 3.商务考察 4.《继任计划》

培训体系

规划明确的培训体系,竭尽全力帮助员工成长

员工级

新员工入职培训(认识德邦物流/企业文化培训/职业素质培训)1.在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

2.专题培训(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培训)

3.与公司高层领导面对面的交谈 4.户外拓展培训

5.储备经理初选,转正后三个月

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培训)

2.专业管理技能培训

3.实战特训营

4.专业研讨会 5.《接班人计划》 6.储备高级经理培训

总监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研修/领导力训练)

副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管理培训/岗前技能培训)

2.专题培训(价值观培训/管理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培训)3.储备经理培训

高级经理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提升培训)2.专业管理技能培训 3.实战特训营 4.《关键岗位接班人计划》和《事业部总裁级接班人计划》

5.储备大区总经理(总监)培训

高级总监/事业部总裁级

1.德邦优才项目(企业文化培训/管理技能研修/领导力训练)

2.MBA训练 3.专业研讨会 4.商务考察 5.《继任计划》

中国的物流体系激变在即 篇6

中国的物流行业遭遇的困境与很多其他行业遇到的问题并无二致。这个行业同样呈现出碎片式局面,从个体快递员,到大型的货车运输和船运公司,物流服务提供商数量众多。此外,这个行业还表现为各地区各自为政、千差万别,每个地区都决意保护自己的利益,但这种策略往往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

博斯公司高级合伙人、设在香港的博斯公司大中华区办事机构总裁谢祖墀谈到,虽然面临着法律和监管的难题,而且竞争激烈,但中国市场对外国物流公司依然颇具吸引力,因为这个市场极为庞大,而且发展非常迅速。

“零碎的”供应链

最近20年来,虽然大规模的建设迅速发展,但中国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以及空运服务的整合状况依然很糟糕,这意味着供应链往往被以低效、零碎的方式组合到一起。部分出于这个原因,而且也因为每个地方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国家现有大约7,000家快递公司。“公路货运运输支离破碎。中国有大约100万家汽车运输公司,很多公司的车辆都不足10部。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不足5%。”科尔尼上海公司的负责人、运输和物流分析师颜志伟谈到,“从事邮政服务的邮政特快专递(EMS)和顺丰速运在快递市场中以大约一半的份额居于领先地位,但很多非常小的公司只运营当地城市的快递业务。”

这一局面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比如,如果一位消费者需要返回一个物品,零售商就很难让最初递送这个物品的快递公司去取件递回,因为回递是不能带来收入的。有时候,快递公司并不是收取快递费的公司,快递费是由获得授权的其他公司来收取的。对他们来说,资金的往来太过复杂了。

有些地方性机构已经成长为拥有全国性网络的可靠快递公司,但截止到目前,联邦快递公司(FedEx)和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PS)等外国企业在中国国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而扩大市场份额则需要庞大的投资,因为中国的快递公司往往通过大幅降价来争夺地方快递服务。国外快递还要面对《邮政法》修订草案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些外国公司退出了国内市场,转而专注于国际快递服务。

寻找利基市场

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认为,外国公司不应该与中国邮政或本土快递公司竞争,而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高利润率利基市场。“这个市场非常分散,外国运营商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市场必须有非常明确的定位。” 物流专家、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支机构的合伙人杰弗里·翁谈到,他们不应该与中国邮政展开肉搏战,而是要专注于保证交货时间等特定的快递产品,以及制药等特定行业。“这样,他们就能为特定的客户群体更好地塑造市场了。”

日本的快递公司大和运输公司就采用了这种策略,2010年1月,该公司开始在上海为公众提供小包裹快递服务,并从2012年2月开始在香港开展业务。这家以其一只母猫正在运送一只小猫的标识闻名的公司,试图复制自己在日本提供的高效、准时宅急便快递服务。“我们提供按指定时间送达以及非常小心处理包裹等非常优质的服务。”大和(中国)运输公司董事长野田稔谈到。“在上海,我们是唯一一家提供‘冷链宅急便’服务的快递公司。这是我们的战略性产品。”

有人认为,如果愿意,DHL、联合包裹以及联邦快递等大型国际快递服务运营商可以进一步挺进。“如果他们真的想赢得中国国内市场的份额,那么,他们就有能力给本土快递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东京法政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李瑞雪表示,“这些国际运营商可以利用将其国际快递业务与其积累的技术诀窍和经验形成的协同优势,来对本土快递公司构成很大的威胁。”

权宜之计

这个市场中的其他主要运营商还包括申通快递、圆通速递、韵达快递、中通速递、汇通快运、海航天天快递和宅急送快运等,这些快递公司均为授权经营。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和当当网等电子商务公司也构建了自己的快递网络,不过,徐勇认为,比起一般的快递公司来,他们的成本要高得多。

即便是亚马逊,在美国也没有自己开展快递服务。颜志伟认为,这种策略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构建一个全国性的快递网络代价高昂,从长期来看,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是构建自己的网络,还是交由其他公司来处理的决策。”他指出,“如果是你自己的网络,在某些时候,你的业务量可能就没有为所有人提供快递服务的公司那么大。”

业内人士认为,劳动力、土地和燃料成本的上涨要求企业的规模要更大,在接下来的5到10年中,这个行业应该向合并的方向迈进。“那些拥有更强大品牌、更大的运营规模以及更强财务实力的公司,会不断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

谢祖墀认为,从电动自行车、手机销售商,到汽车制造公司,在中国,几乎每个行业都是高度分散、过度拥挤的,而且都饱受产能过剩之苦,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快递领域的现状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是,只有顺丰速运等少数几家公司赚钱。”他谈到,很多小型快递公司并没有按照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运营。即便是中国庞大的需求,可能也无法消化7,000多家公司提供的服务。“人们只看到了快递服务的需求一面:电子商务正在不断成长,所以,需求也会更多。但竞争如此激烈,利润率也下降了很多。”

已在进行中的合并能走多远尚是个悬疑问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杰弗里·翁认为,虽然某些全国性网络和电子商务公司会购并地区性快递公司,但这个行业可能还会保持分散的状态。因为各个地区小型公司的运营模式大相径庭。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7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因此,物流技术也成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升学当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但传统的《现代物流技术》的教学方式一直“重理论轻实践”,以基础课的授课方式讲授应用型技术类型的课程,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与当前的建设应用型大学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不符,同时,也难以真正让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核心技能。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通过感知认识、理论教学、系统实操、系统开发与设计等多层次立体教学模式,将技术带入课堂,案例引导式教学,学生互动式学习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针对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前社会与行业背景的应用型物流信息人才。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设计

为了实现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设计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本系统将用RFID技术替代传统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条码技术,并结合物联网及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与可视化管理。整个系统以商品的销售为驱动,以数据共享为前提,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对包括生产环节、仓储环节、配送环节、运输环节与销售环节的闭环供应链系统进行全程运作模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全部通过互联网传输并存储在数据中心中,数据中心处理相关信息后,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关的生产、仓储、配送、运输、销售与消费者等不同环节的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整体系统流程与架构如图1所示。

2.1 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编码体系的设计

为了完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产品物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解决物理实体编码标识与信息采集的问题。本系统中,将采用RFID技术作为系统标识与信息采集技术,EPC编码体系对物理实体编码标识。

在本系统中,通过贴标与数据绑定与数据服务注册来完成。贴标过程包括单品贴标、包装箱贴标、托盘贴标、车辆贴标等,产品在生产环节完成单品贴标,这一过程的作用在于赋予单品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编号中可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多种含义、多种信息的RFID,而且由于RFID采用无源标签,信息的存储不会丢失。该编号在以后的过程中与物品绑定在一起,在赋予编号的同时注册产品的EPCIS信息服务,包括产品信息、生产企业信息等;在装箱过程,将若干个单品绑定装入一个包装箱,并为包装箱赋予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包装箱编号分别与单品编号绑定,并将数据上传到数据服务器;当产品在出入库过程中,会把若干个包装箱装入托盘,每个托盘贴有固定的RFID标签,并实时的上传数据。负责运送物品的车辆在接收运送的货物之前,会通过RFID标签的阅读获得运送物品的编码,在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车辆上的移动终端提交物品的即时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物品的位置、状态(温度、湿度等)等信息,以为其他过程应用。当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有关货物及车辆的必要信息可实时记录在数据库中,有利于物流计划中心对车辆和货物的适时控制,并且有利于客户即时的查询货物信息。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由生产工厂开始模拟,当生产工厂接收到配送中心的生产加工订单后,制订生产计划,开始生产,生产过程包括贴标与加工两个环节,完成后,带有唯一标识的产品运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管理过程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出库、装箱贴标、托盘贴标、准备运输六个环节。当配送中心接收到来自超市的订单后,根据订单生成出库单与配送单,然后出库发货;发货后商品进入在途环节,在途环节车辆向数据中心发送在途信息,以供配送中心与超市实时查看;当货物送至超市后,则进入超市后台管理环节,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以及货物的上架;当超市后台接收到前台的补货单后,则根据补货单生成出库单,进行货物上架在超市前台,顾客使用智能购物车选购商品,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更新在库货物信息,当有商品数量减少到一定数值后,发出警告,管理人员根据库存情况与销售情况下补货订单,通知后台补货。系统各环节的功能设计见下表。

3 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资源,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介绍基础的物流相关知识,了解供应链各环节,初步认识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智能物流系统进行实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技术,对供应链系统也会产生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解剖”智能物流系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搭建智能物流系统,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各种技术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最后学生通过对流程与技术的理解,自己设计相关的物流系统,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方法,对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智能物流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详见图2。

3.1 通过软件实操,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完全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实训过程中,首先通过系统软件的操作与运营过程,理解供应链系统相关的概念、运作模式、特点等。同时,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论教学,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将技术直接带入课堂,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实操,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技术,帮助其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认知技术。

3.2 通过硬件搭建,提升技术应用教学效果

应用技术教学的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搭建。通过搭建不同的系统环节,对于技术在不同系统过程中的应用,产生深入的理解,并在实际搭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条码技术为例,可以在课堂演示条码的生成(软件生成),演示条码的读取,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手机体验条码的读取过程(二维码),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同时,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将RFID技术、GPS技术直接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演示。

3.3 设计阶梯式实验内容,打通关联课程屏障

传统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以参观演示为主缺少互动以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将利用智能物流系统,开发立体式实验内容,以课堂演示为基础,实验课程学生通过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层层深入,并为未来物流识别技术的开发内容打下基础。建立:演示—实操—设计—开发,四级递进阶梯式实验内容。并与C#面向对象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期等教学等环节互为基础打通屏障,全面推进。

3.4 综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在学习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企业的案例进行综合案例分析,如GPS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解决运输问题、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Zigbee技术结合解决冷链监控的问题等。在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当前技术基础,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4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智能物流系统,探索构建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理论讲授、参观演示的主物流信息课程现状,建立从讲授—感知—实操—应用—创新的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认知过程。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同时,本文仅对智能物流系统做了初步的设计,所以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深入完成,本文旨在为后续的物流信息实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发展方向的背景下,文章主要设计了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并在实训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实训教学体系。

关键词:教学体系,智能物流,物流信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深圳远望谷科技有限公司.RFID贴标技术智能贴标在产品供应链中的概念和应用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赵文哲.RFID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5):1309-1310.

[4]戴定一.信息共享是RFID应用的焦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8):30-35.

[5]Gewin V..Mapping Opportunities[J].Nature,2004(427):376-377.

[6]Wolfe E.,P.Alling,H.Schwefel,S.Brown.Supply Chain Technology-tracking to the Future[R].Bear Stearns Equity Research Report,Bear Stearns,2003.

[7]Alexander K.,Gilliam T.,Gramling K.,etal.Applying AutoID to Reduce Losses Associated with Sddhrink[Z].IBM Business Consulting Services,MIT Auto-ID Center White Paper,2004-11-01.

[8]Alexander K.,Gilliam T.,Gramling K.,etal.Focus on the Supply Chain Applying Auto-ID within the Distribution Center[Z].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2002.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8

近年来,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集团化建设以及由内涵式发展培育造就出一批大社名社。这些大型、优秀出版单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使出版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空前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效益与品种同步增长,中国出版跻身世界的竞争能力逐渐显现[1]。

与此同时,世界大型传媒、出版集团皆有意进入中国文化市场,为能迅速卡位正纷纷通过投资方式试图建立自己的行销网络,并积极地透过各种方式尽快建立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现代物流体系,包括仓储、代理、配送、运输等[2],中国出版业将面临极大挑战。

2 图书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之际,现有图书物流越来越不能满足对于流通效率和成本的要求,逐渐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2.1 出版社和流通企业各自为政,物流资源重复设置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出版发行部门各自设置仓库、运输车辆、信息系统、管理和作业人员,从采购到销售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自营完成,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图书物流系统尚未形成,这种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现代图书物流服务的发展。同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导致大量物流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2 各个图书发行单位信息流通不畅,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企业自行开发的内部信息系统或区域内部信息系统,通常无法与其他企业或其他区域的信息系统相对接,信息的交换和信息共享受到限制,EDI和EOS都难以实现。导致各个出版社不能共享有关的信息和需求,仅从自己的需求预测制定生产或销售计划,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从而造成供给和需求的脱节。

2.3 供应链体系不够完善,物流作业标准化程度低

出版社、流通企业以及销售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无法保证图书品质稳定,进而影响自身声誉,同时也影响图书流通效率,造成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另外,物流器具的材质、规格不统一,物流包装材料、包件规格与物流设施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尤其是托盘、周转箱等物流器具的材质、规格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企业均有自己的规格和式样,器具不能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周转使用,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这就造成了物流中心在进行图书进货验收的时候,需要增加更换托盘、周转箱等倒装作业,既降低了物流效率,又增加了作业成本和人力成本。

2.4 业务流程存在重复作业,信息系统应用有待完善

在图书物流的业务流程中,无论是分散经营模式,还是行政区域集中经营模式,都存在着重复倒装、重复录入信息、重复编内码、粘贴条形码等情况。这些重复作业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图书物流的效率,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3 依托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构建图书第三方物流体系

图书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输入社会需求文件信息和出版文件信息,形成出版能力计划、印刷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物流能力计划,并进行成本核算。要使这样一个纵深庞杂、涉及面广的物流体系快速、高效和经济的运行,需要信息这一“润滑剂”。图书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快速、及时、准确,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工作流程的平衡[3,4]。

鉴于我国图书物流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优势[5,6,7],立足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出第三方物流体系框架(见图3-1)。该体系中,图书出版商可以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联盟,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主业;作为专业化信息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联盟,采用委托代理的形式,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设施和装备,通过专业设计的物流通道进行图书物流业务的运作。

该系统中运用的物流信息技术解析如下:

3.1 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

EDI的主要功能是电子数据传输和交换、传输数据的存储、文书数据标准格式的转换、安全保密、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将其应用于本系统,可以利用它的网络化优势来建立和强化图书供应链伙伴关系,并有助于改善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3.2 条码(Barcode)技术

条码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对货物上的条码进行自动扫描实现对货物信息的自动输入系统,这种方法快速、准确、可靠、有效。将其应用于本系统的仓库入库跟踪和客户的销售跟踪,可以解决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物流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它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

3.3 POS系统(销售时点信息系统)

POS系统是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如收银机)在销售图书时直接读取图书销售信息(如书名、单价、销售量、销售时间、销售地点、购买顾客等),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率。

3.4 EOS(电子订货系统)

EOS是指企业间利用网络(VAN或互联网)与终端设备以在线方式进行图书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息交换的系统。它的应用可以实现:(1)缩短订货交货期,减少出错率,节省人工;(2)减少库存,同时防止缺货现象;(3)判断畅销和滞销图书,方便出版商调整出版销售计划;(4)使物流信息系统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方便迅速。

3.5 RF(射频)技术

RF的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本系统将其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

3.6 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一种能够获取、存贮、管理、查询、模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通用地理信息技术。由于物流对地理空间有较大的依赖性,采用GIS技术可以实现物流系统的可视化及实时动态管理。

3.7 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具有定位精度高、全天候、实时性、使用方便等优点,本系统将其应用于汽车的自定位及跟踪调度。GPS的应用可使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并大大地削减物流成本。

3.8 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

在本系统中,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评价和智能化管理。

4 图书第三方物流体系评价

在该体系下,出版发行单位和图书销售单位可以将物流工作全部以契约或合同方式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得到更高物流服务的同时,将精力集中在发展自己的主业上,从管理层面达到了双赢。

该体系中,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了原有出版发行单位的配送资源,达到了协同配送的效应。在技术层面上,EDI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供应链;POS、EO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图书物流效率,节约了成本;RF、GIS、GPS的应用提高了仓储、配送、运输、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的效率,提高了图书物流的整体服务水平;专家系统为本体系实现总体最优起到了全局控制的作用。

然而,本体系中所用的各信息技术都属现代物流的高新技术,需要很高的投资,这就要求体系内各单位都能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为行业长期可持续、低成本、高增长式发展,做出理性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文民.中国图书市场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2]陈晓静.出版业应发展现代图书物流[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6):30-31.

[3]潘小华.信息时代提高图书的流通率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52.

[4]王静.探析网络环境下科技图书的物流配送[J].商场现代化,2007(8下):131.

[5]杨扬.构建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J].山东交通科技,2004(2):83-84.

[6]黄淑萍.第三方物流的信息化及信息系统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6(2):91-94.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9

基于信息技术物流课程与教学,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 最大限度地改革创新物流实训课程与教学, 建构起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促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拥有着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与此存在种种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现在甚至有不少人看作为是一种时尚, 教育的信息化等同于物流实训的虚拟化, 而且有的被看成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的工具手段。但是就笔者看来,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实训课程的改革, 就是把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在物流实训课程教学的每一堂课中, 从而可以形成一种高效的教学环境。在科学技术信息的作用下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而使教学课程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背景

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国家将我国物流业纳入到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中。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 当地的政府也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 并且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使其发展更加迅速。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对人才的收纳有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传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变化, 必须要对我国物流管理课程的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创新。

3 现在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课程改革满足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 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任课教师一般都会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并不能够很好满足物流企业和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 这当中有5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课程教学和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也说明需要我国对物流实训课程进行改革。然而,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数据中有90%以上的学校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学校并没有运行或采取相关的实质性的方案, 也没有采用什么具有什么成效的措施。现在的这种状况和物流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对物流信息化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众所周知,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与核心, 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已经有好多年了, 仅从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 这些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对物流实训管理的改革也有所转变, 为了让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物流实训改革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开展了有关试点试验的研究, 并且在有关充分考虑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时间的特点, 从而提出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项目制多种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希望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不断的改进, 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可以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的区位优势和专业建设, 提出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这些课程体系构建方法的提出为以后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但是现在经济发展, 新形势下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变。这些人才的需求的变化, 相关机构要做出一定的反应, 提出相应的政策, 鼓励学校开展课程改革, 促进学校教育与时俱进。

4 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第一, 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现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归根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学校教学团队的, 学校必须先要打造一支较为专业的、具有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应对当今时代的发展, 经济模式的转变, 需要人才的素质也不一样, 所以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要转变, 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也要有所改变。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手段, 还有新的教学环境。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要转变以前一门课程一个老师的做法, 并且要构建基于课程的课程教学团队, 学校要凝聚所有的力量开发好、建设好、实施好专业课程。面对新的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此情况下, 对老师的要求也有所改变, 新课程体系的开展和建设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多才能的老师, 从一方面来说, 应该从政策上去引导老师, 积极钻研, 努力奋进, 奋发图强, 鼓励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鼓励在校老师积极参与, 努力实践, 甚至可以激励老师进入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 从而提升自己为专业服务的能力。只有建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才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 从而保证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构建, 促进课程体系的实施。

第二,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相关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 相互努力。只有各个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才能很好地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新的课程体系相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 最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上课课程的那个学期。因为课程可以自主选择, 课程相对来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这便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交流, 相互合作, 相互配合。例如在教务的管理上, 要运用更加灵活的班级组织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灵活性, 从而可以保证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可以顺利实施。除此之外, 在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构建的过程中, 需要相关人员、相关的部门在人、财、物、力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鼓励和帮助, 给予一定的扶持。只有各个方面的齐心协力, 一同努力才可以促进新的课程改革完成, 并且促进新的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三, 还要构建内外并举的生产性实训。面对经济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前进, 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进行相关的改革。新时代下, 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所以在新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 要更加注重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在遇见新的问题和在突发情况下, 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现代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物流实训课程改革的重点, 还有就是现代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生产性实训课程。但是, 这些相关课程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条件, 只有在具备一定的实训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所以相关的学校在一方面要做出相关的规划, 建设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校内教学的需求, 在另一方面, 要开展广泛并且深入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定期派遣相关学校的老师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要让老师有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 让老师去开展更多实践, 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在企业中不断提升老师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 学校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训活动, 包括校外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训课堂。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可以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第四, 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一般来说, 在一堂课内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 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刺激学生, 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当课堂涉及到物流配送内容时, 应当适当地让同学们在多媒体上展示物流配送的全部过程, 其中包括:接受订单、货物分拣、配货、货物流的配装、运送等过程。与此同时, 在配送的过程中可以加上一段背景音乐, 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五,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结构严谨的知识网络体系。只有将知识组成一个严密的结构体系, 才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效的学习, 通过高科技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有机融为一体, 这可以扩大知识容量, 充实学习的内容。运用现代科技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 实现高效、清晰的学习。利用科技将有些复杂、难懂的问题进行形象模拟、展示, 帮助同学们更加形象地认识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后, 还有利于同学们构建知识体系, 帮助老师更简单、更清楚地演示教学内容, 并且也有利于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

5 结论

应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展有效的物流实训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各部门、各成员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为物流实训课程改革做贡献, 促进其更好进行。在物流实训课程中适当使用现代高新科技进行教学,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个大背景, 加快物流实训课程改革,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 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进步。

摘要:随着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 信息化的进步, 对物流实训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当前我国物流实训课程发展的现状, 分析它存在的问题, 并且结合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要求。在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重新构建其系统的基础上, 总结了产业转移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要求的特点。为了构建更完善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 培养更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并且提出了相关课程体系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钟宁.物流实训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9) .

[2]李联卫, 卢建君.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室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 2007 (45) .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10

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 同时也暴漏出很多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行业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同时物流信息网络面临诸多安全问题, 本文论述的是以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 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进行体系模型的讨论, 希望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网络安全的设计实施方面提高借鉴。

1 物流信息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物流信息网络基于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 很多机密性数据在网络上传输和在数据库中存储。这些重要的数据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安全处理就会产生很多安全性问题。数据的安全性、安全的通信、用户管理、访问控制等方面面临非常多的安全问题。对于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我们从网络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层次结构进行分析, 从物理层, 网络层, 系统层, 应用层及管理层等几个方面考虑。网络的物理层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周边环境和物理特性引起的网络设备和线路的阻断, 进而造成网络系统的阻断。网络层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如数据传输、网络服务等。系统安全漏洞和病毒威胁, 电子邮件传输, 数据库访问等方面。

2 物流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模型分析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商业系统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性的。结合目前国内外商业物流系统的建设情况, 同时借鉴美国DISSP计划中的安全框架, 我们提出了适合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该模型由安全服务、协议层次和系统单元三个层面描述, 且在每个层面上, 都包含安全管理的内容。该模型在整体上表现为一个三维立体框架结构 (见图1) 。

安全服务取自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安全体系结构模型ISO7498, 作者在ISO7498的基础上增加了审计功能和可用性服务。协议层次的划分参照TCP/IP协议的分层模型。系统单元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的组成。安全管理涉及到所有协议层次、所有单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管理。安全管理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各种安全技术的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

2.1 安全服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定义的安全体系结构中包括五组重要的安全服务, 这些安全服务反映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这五种服务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且不同的信息系统应用环境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图2给出了主要安全服务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不同的协议层次, 实体都有主体和客体 (或资源) 之分:在网络层, 对主体和资源的识别以主机或协议端口为粒度, 认证服务主要指主机地址的认证, 网络层的访问控制主要指防火墙等过滤机制;在应用系统中, 主体的识别以用户为粒度, 客体是业务信息资源, 认证是指用户身份认证和应用服务的认证, 访问控制的粒度可以具体到某种操作, 如对数据项的追加、修改和删除。在开放式应用环境中, 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认证非常重要。

从这一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对资源的访问控制是安全保密的核心, 而对实体的 (用户、主机、服务) 认证是访问控制的前提。

2.2 网络层次安全模型

基于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建立物流信息网安全体系模型, 如图3所示, 图中给出提供安全服务在7层协议中的位置。

结束语

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 带给物流企业很大的变革, 收益的同时, 物流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对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应用应贯穿整个物流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各个阶段。世界上没有一个通用的安全体系, 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将随着应用和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在设计实施物流网络安全系统时, 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进行灵活运用。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物流企业面临很多的信息安全。分析物流信息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结合网络安全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物流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模型。

关键词:物流,物流信息化,网络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泽虹.物流信息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8.[1]张泽虹.物流信息网络安全的风险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8.

[2]徐琴, 王永平.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分析[J].软件导刊, 2008, 6.[2]徐琴, 王永平.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风险分析[J].软件导刊, 2008, 6.

[3]陈亮, 章雪岩.大型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J].物流技术2009, 10.[3]陈亮, 章雪岩.大型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设计[J].物流技术2009, 10.

略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 现代物流物流法律体系物流立法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时期,并逐步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需要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依靠法律手段去理顺物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然而,我国现有的关于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构建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如何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构建物流法律体系框架,从而最终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物流法,进而建立一个专业性强又赋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法律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国,物流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我国的物流立法工作却相对滞后,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两者间形成的反差越来越大。事实上,物流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也必须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之加以规范、约束和引导,否则,将会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将阻碍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完善的物流法律体系是物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是提高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对现行的物流法律制度的研究,确立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国已经出台的主要物流法律法规来看,从效力层次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法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有些通过后又有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二是行政法规,如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等;三是国务院各部、委、局颁布的行政规章,如原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民航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交通部发布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等皆属此类。从我国的现有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突出呈现出以下局面:

其一,从总体构成上看,缺乏核心的物流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专门而系统地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部门法。相关规定散见于近百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当中,涉及海陆空运输、消费者保护、企业管理、合同管理、海关管理,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规程和管理办法之中,呈现出“政出多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和杂乱无序的状态。

其二,从法律效力上看,部分物流法律法规层次不高,法律效力较低。由于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表现为由国务院各部、委、局,以及各个地方自行制定和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通知等,规范性不强,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难以产生实实在在的法律效力,多数法规在诉讼过程中只适合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对物流主体行为制约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

其三,从时效性上看,物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飞速发展的物流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就要求相关立法的周期相对要缩短,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形势。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国现行有效的部分物流法律法规还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它们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微观约束能力均显不足,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也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物流业国际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目前我国现有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问题的分析,可见,我国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面对方兴未艾的现代物流业,现有的物流法律制度日益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工作,构建现代物流法律体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思路

我们认为,目前首先应疏通各单行法律规范之间的层次结构,以及承接与递进关系,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其次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为持续性的立法和司法解释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脉络;再次构建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最后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如日本制定的物流法,以及美国对物流业者的审批制度等),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物流法。具体而言,可参考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

目前,当务之急是对各种物流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补充和整合,以提高物流法律规范的层级效力和立法水平,增强其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尽快完善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的新局面和新情况。在物流立法方面,我国目前尚缺少基本的立法,主要法律规范表现为层级较低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法规,且不少规定已经不适应物流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应抓紧开展对这些规范的清理工作。对于老、旧的且确实已经不再适应物流业新发展的法律规范应及时废止;对于相互重复或彼此冲突的法律规范应及时进行整合;对于层级本来相对较高的法律规范,应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使其能够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出台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2.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

首先,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原则。通过共同原则的确立,能够避免新的跨部门的立法出现重复和矛盾,防止地方与中央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分歧和冲突局面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和实现物流产业的内部自律。

其次,加强地方物流立法。在建立统一性的物流立法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各地方可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制定出一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物流法规。这样,既能为下一步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法提供参考依据和积累经验,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物流企业根据地区特点加快发展。

再次,加强电子商务物流立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推动了商业、贸易、营销、金融、运输、教育等社会经济领域的创新。物流的发展与电子商务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物流体系的相对滞后。因此,应抓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物流法律规范,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物流两方面进行联合,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3.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从日本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我国物流法律体系框架的建构应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物流主体法。即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与退出规制的法律规范。与其他企业一样,物流企业也必须具有由法律所确定的主体资格。物流主体可以是从事物流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是具有法律人格的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物流企业自身的主体资格和权益是由法律来确定和保障的。首先,作为物流主体,必须符合法律对主体的资格要求,包括作为物流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经济组织,必须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具有完全的意识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责任;其次,物流主体必须具各一定的注册资本和经营条件,经过合法注册才能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再次,物流企业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益,物流主体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各自享有自己的财产权,对自己的财产负有完全责任,法律保障物流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二,物流行为法。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它是各种物流交易行为惯例法律化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维护公共利益,需要调整与运输服务有关的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物流服务也需要专项立法。有关运输服务市场的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市场秩序、物流交易或委托关系及有关货物损失的赔偿责任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是相互独立、地位平等的主体,从事交易活动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进行欺诈活动,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物流供需交易只能在意思表示真实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物流法律体系应包含物流主体的行为规范,使各个主体按统一的原则建立相互关系,规范物流经营行为,对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保护;对违反法律规范的物流行为和弄虚作假的企业给予惩罚和制裁。

第三,物流宏观调控法。即调整国家与物流主体之间以及物流主体之间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按照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迅速改变物流业管理政出多门且不协调、物流运作功能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外超国民待遇对内非国民待遇等状况。总之,物流法律体系在物流业发展中要从制度方面提供保障,为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四,物流标准法。即确定物流行业相关技术性标准的法律规范。通过物流标准法,逐步使物流信息系统像纽带一样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伙伴、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整体,实现代码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及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物流标准法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化,包括供应链伙伴信息标准、产品信息标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标准等;二是名词标准化(如目前已有“物流术语”标准等);三是实施框架,即企业间物流信息交互的实施框架标准化。

4.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物流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在经历过一定立法积累的基础上,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特征,以及物流发展的客观实际,制定出系统、完善的物流法时最终的目标。通过物流法统一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明确其业务范围、权利与义务,把所有主体的经营行为都纳入到处于核心地位的物流法和与之相配套的附属法规中来加以调整,既能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能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从而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构建现代物流法律体系的紧迫性是不容质疑的,但立法工作需要步骤也不能忽视,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坚持效率的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思路应当是首先整合现有物流法律法规,确立目前物流立法的重心,构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促进物流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和效率,进而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法,从而促进物流业的高速而有序发展。

物流信息化体系 篇12

一、物流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

我们要构建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明确该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我们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业务运作过程与物流设备, 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具备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 能策划物流解决方案, 尤其是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具体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核心专业能力:

(1) 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并能进行日常管理;

(2) 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手段;

(3) 了解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移动通讯系统GSM、无线射频标识技术RFID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等;

(4) 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订单管理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的功能、数据流程, 能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5) 能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供应链上的基础信息进行定向搜集与管理;

(6) 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最优库存水平确定、优化装载配载、车辆调度、路径优化等辅助智能决策的基础与能力。

其中 (1) 至 (4) 应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而 (5) 与 (6) 则是对专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的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的要求, 我们认为首先要在一、二年级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 其次让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并开始接触物流管理的实务, 在大学培养的最后阶段学习专业主干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所有这些课程分属于以下四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1、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为管理科学一个新兴的发展研究方向, 从管理的科学体系来进行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是必然的。主要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

2、数学、系统科学类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 对物流信息管理尤为如此。面对市场及企业内部浩瀚及关系复杂的数据, 对数据的处理需要用到《概率论》、《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市场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知识, 而对物流复杂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物流系统工程》、《物流运筹学》等主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建模工具。

3、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所直接使用的是各种《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但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须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另外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 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 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 如需开设《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课程。

4、物流管理类知识

以上三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又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内容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仓储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技术与装备》、《运输与配送》、《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课程来学习。

三、结束语

对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掌握以上几方面的基础与专业知识, 学生还特别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服务行业,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 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一定要使学生能参与到物流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去, 通过对众多复杂实际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训练, 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不仅能尽快适应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同时能很快地从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应具有的核心专业能力, 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兴建.物流理论研究特点及本科教学思路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7, (04) :41-45.

上一篇:传递对准论文下一篇:物理促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