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网络信息化

2024-05-21

就业网络信息化(共12篇)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1

21世纪是信息化管理的时代, 信息畅通、快捷, 已成为时代的象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如何在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

目前, 各类高职院校均成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借此推动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 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 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科学化的管理。但网站主要的内容多为以下方面: (1) 多年来发布的与高校毕业生有关联国家就业政策; (2) 就业求职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巧; (3) 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发布。以上内容使得高职院校信息网络平台存在内容单一、过于空洞、缺乏实用性等特点, 没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网站的建设和定位上缺乏新意和创意、缺乏互动性, 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快捷、丰富的层次、强大的功能等特点有效地为企业、学生服务。

一、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网站高效运行的因素

1. 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多数均在中国市场经济大发展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一背景下, 应市场的需求由中专、技校或职工大学升格而成; 由于变迁的历史短暂, 它的办学思想、定位、思路及管理的模式明显带有中等 ( 成人) 教育的横迹; 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忙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尚未摸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升格前学校的员工, 这些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突破已有的、陈旧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 加上自身综合素质等的约束, 在学校已经发生质的飞跃情况下, 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思维、理念、意识仍停留在原技校、中专或职工大学的情景下, 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工作成效、工作创新、工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较本科院校而言存在较大的差距。

2. 缺乏充足的资金

前已述及, 高职院校均是在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应变而生, 在它们匆匆步入市场过程中;但机制方面尚未理清, 它们仍隶属于升格前的不同的地方厅、局管理, 在获取教学资金渠道来源方面不如本科院校的充余, 加上近几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趋势, 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 为满足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征地以满足扩招带来的人数的急速扩张, 同时为了打造高职院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在正常扩张情况下各高职院校纷纷将有限资金投放到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上, 力求为学生打造从理论教学知识过渡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衔接平台, 在少的可怜的资金运作上, 高职院校的资金分配主要是投放到学校硬件设置上而忽略了软实力的打造, 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内部的均衡发展。

3. 缺乏宣传的主意识

当今互联网功能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取代了我们曾经习惯的、使用的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模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论已成为过去式,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 除有坚实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 还与其在广告宣传的独树一帜分不开; 高职院校要突破陈旧的工作观, 顺应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踏着市场的步伐用时下年轻人都能接受方式: 鼠标一点、信息进千家万户的方式来宣传学校。

4. 在校学生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录取批次处于第四批次, 位于民办本科录取之后,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 高考的生源质量明显下滑, 导致高职院校面对的学生基本是高考分数在三百分的群体。而这类学生由于在义务教育期间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我的约束力, 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较弱, 由于自身存在的因素使得他们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起点定位低、缺乏超意识的理念, 致使很大部分对学校的就业网站关注力度不大, 也是导致高职高专院校网络建设、网络创新力度不够的因素之一。

二、借助网络特点构建多功能的信息化平台

按照“高校搭台、学生参与、校企互利”模式建立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 应成为涵盖企业和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交流咨询、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 它不是一个就业信息发布平台, 还应成为交流平台和业务平台。是一个能够形成全方位的供需信息收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立体化的信息发布、多渠道的、信息共享的、综合的信息化网络平台, 以此推动毕业生求职由传统模式向数字化应聘发展。

1. 构建以学生信息为主的网络平台,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 它是一个须全体成员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 是一个需要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之日就非常清晰知道它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以学生个人信息为主的, 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为辅的一条线的信息网络平台; 学生从专设窗口用学号、密码登录后出现以下几块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感悟、社团活动、个人风采等模块; 学生负责录入自己的基本信息、每学期学业总结、学业的感悟、参加社团的体会及在校三年期间所有与他个人相关的感悟内容, 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从系 ( 部) 窗口注册登录, 可通过上课和平时的接触对所教学生的直观感觉叙述在此, 负责任地书写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 同时也包含对学生客观的个性点评。教学部门通过各自的窗口注册登录, 进行对学生成绩录入、成绩修改、奖罚记录等事宜。窗口设置目的是通过学生、班主任、课任老师及辅导员从不同的视线有效记录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 及涉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项目, 记录学生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实习与理论创新、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窗口模块的设置动态地记录了每个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轨迹, 在他书写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也时时提醒要学会珍惜眼下第一分钟时光, 健康快乐享受生命、学习。

2. 构建以企业信息为副的网络平台,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互联网互动、自主、平等及多媒体等特点, 可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多形式、多途径、多样式、功能强大并与企业、学生直接相联的沟通交流平台。介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性、介于行业内各企业的不同分布地区、介于企业在选择学生时的快捷性、便利性、时效性,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交流平台, 开发网络宣传企业、网络求职投档、网络求职交流、网络视频面视、网络就业签约等一系列与企业招聘有关联的窗口项目, 如设置企业登录的窗口, 企业从该窗口进入后可浏览本院应届毕业生的所有详细资料, 包括三年来在校的学生成绩、三年来在校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辅导员所给的评语, 以及学生在校的各种奖罚情况和学生在校学习中所涉及的学习、生活的感悟, 可让企业在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 减少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了解所要学生的情况、减少因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层层了解所当误的时间差, 可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段掌握企业与学生对彼此之间是否有进步了解的要求, 对后续工作有个度的把握。

3. 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桥梁的网络平台,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通过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 多数网站均是以宣传本校和提供相关信息为主, 网站内容基本上是缺少互动功能、网上沟通业务、在线就业政策咨询、在线就业心理咨询、在线就业求职等基本功能没有实现,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低成本性的特性,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信息功能, 启动和创新互联网的互动交流功能, 把握互联网的快捷、低成本特点将其运用在日常就业工作中。

(1) 开辟网上在线咨询业务, 网上心理测评, 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职业生涯发展而困惑的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涉及学业、职业之间关联的困惑。

(2) 开辟企业通道窗口, 将已联系地过、未联系过企业分别设置, 将本校毕业生的详情第一时间通过企业通道窗口传递给企业, 对于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可进行下步的联系, 按照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匹配。

(3) 通过信息平台的整合, 将高职院校内部涉及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实现联网共享, 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快捷信息查询。平台整合的功能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化系统可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即时查询, 随时随地掌握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各专业人数、各专业实习分布情况、就业签约状况等详情, 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 缩短就业工作时效性、确保就业工作有效性和就业工作准确性。通过此平台的构建, 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大学生基本信用档案、消除大学生实习、预就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延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第一时间赢取就业的机会, 尽量减少因时间差而造成的延误学生顺利走入社会的环节, 把握时间, 提高就业签约的准确率。

笔者认为,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好手中的指挥棒———网络信息化系统管理, 有意识地将品学兼优学生利用网络快捷方式首推给企业, 主动出击、搭桥牵线, 第一时间让企业、学生寻找到适合彼此的人员, 从而也有意识地把握学院的就业大局分布、通过将优秀的学生引入到各类大型国企、有发展前景民营企业以及正在形成一定规模、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私营企业, 让优秀的学生做为“药引子”在这些企业生根开花结果, 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就业品牌, 以此在行业内各企业布局有属于自己“药引子”领域的就业品牌。本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构建数据库网络化建设, 紧紧跟上信息化主流这一趋势, 让网上“购人”成为推动就业工作大发展、提高在其它高职院校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实力的重要竞争手段, 同时在学生学业进取上也做好危机意识, 让学生在进校之时、不浪费光阴, 让青春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中升华。将日常就业工作与学院品牌就业融合考虑, 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05) .

[2]张爱君.试析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中国科技博览, 2011, (34) .

[3]高晓红, 闫贤良.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应用研究.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2

为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落实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全国就业信息联网”的要求,现就加快推进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覆盖全国、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建立部、省、市三级组成的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全国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发布,为各类求职人员免费提供“信息真实、内容完整、岗位有效、查询便利”的就业岗位信息服务。一是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服务全部达到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质量;二是以地级城市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的联网共享和统一发布;三是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实现招聘信息“一点登录,全国查询”,为社会公众提供招聘信息服务,为各级政府掌握就业形势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二、工作任务

(一)统一服务规范,确保信息服务质量

制定实施《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基础业务规范》(附件1,以下简称《基础业务规范》)和《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数据指标规范》(附件2,以下简称《数据指标规范》),作为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招聘信息服务的统一规范要求。

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要依据上述规范,健全本单位招聘信息服务质量保证制度。要按照《基础业务规范》要求,加强信息质量管理,拓展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要根据《数据指标规范》,对所使用的互联网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互联网系统)或业务专网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专网系统)的数据指标进行核对,逐步形成遵循全国统一规范的招聘信息指标体系,为跨地区或全国招聘信息联网奠定基础。

(二)实现省、市信息联网共享,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以地级城市或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实现不同机构间、系统间招聘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全辖区的共享发布。

要以积极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为基础,整合现有专网系统信息资源,建立市级或省级统一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互联网站,支持全市、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际的招聘信息共享发布。要延伸信息网络,做到劳动者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就可以查询全省或全市的招聘信息。要进一步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在发布招聘信息和招聘会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将信息服务范围延伸到职业供求分析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相关政策信息。要不断拓展信息发布渠道,逐步形成互联网系统发布与服务场所发布相结合、专网系统查询与其他媒介(公告栏、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移动通讯等)宣传相结合的全方位就业信息发布服务的工作格局。

(三)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我部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以下简称全国公共招聘网,域名为),分批次逐步实现与全国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间的联网贯通和信息共享(附件3),提供覆盖全国的招聘信息服务。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按批次安排与全国公共招聘网实现联网上传数据(附件4),同时鼓励安排在后续批次的单位创造条件提前联网。首批完成与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按照统一要求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上传工作,为后续批次单位提供示范。

我部组织开发“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管理系统软件”,包括全国公共招聘网管理系统和招聘信息采集程序。其中,全国公共招聘网管理系统在部端安装,招聘信息采集程序由我部负责在地方联网单位安装。招聘信息采集程序每个工作日定时从地方联网单位获取数据,并上传至全国公共招聘网面向全国进行共享发布。

(四)建立跨地区信息共享对接平台,形成工作合作机制

按照部分地区间劳务对接和人才流动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共享招聘信息为基础,搭建一批省际劳务对接和人才交流的工作对接信息平台,推动形成区域性和对接性省际就业工作合作机制。

在我部和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的基础上,依托全国公共招聘网管理系统或通过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省际信息共享工作对接平台,支持跨地区流动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工作。

(五)建立信息服务质量评估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根据全国统一的《基础业务规范》和《数据指标规范》,我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招聘信息公共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对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服务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定期通报评估结果,推动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招聘信息的采集、发布、更新和维护等环节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招聘信息质量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范围、信息内容质量、信息发布方式等方面,质量评估主要采用定期质量抽检与接受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招聘信息质量评估的具体方法另行制定。

三、工作步骤

(一)2011年

1.制定全国统一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基础业务规范和数据指标规范,指导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按全国统一要求提供招聘信息服务。

2.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在10月底前实现第一批50个联网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联网上传数据,11月中旬开始试验性面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招聘信息服务。

3.省级和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起草制定本地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并报我部备案。

(二)2012年

1.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30个联网地区的省级和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全部实现与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上传数据。

2.各地省级和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开展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

3.组织开展招聘信息公共服务质量评估试点和省际招聘信息共享合作试点工作。

(三)“十二五”末

1.全部省级和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全部实现与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上传招聘信息。

2.全面实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质量评估制度,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服务全部达到全国统一的规范要求。

四、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

我部组成全国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就业司、规划司、市场司、职业能力司、专技司、事业管理司、农民工司、失业司、信息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人才中心共同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就业司,相关单位参加,负责全国相关工作指导,并对各地参加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情况进行定期工作调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工作组,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保障措施

各地要提前做好招聘信息的数据整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与部端联网单位要提前做好本单位信息系统与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传输数据的技术准备工作,每日批量上传单位要提前做好按规定时间上传数据的人员和制度安排工作。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经费(具体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软件购置以及开发应用支出)可按规定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近期工作

1.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将本文件转发给地级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省级和市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及时上报相关材料(本通知正文及其附件可在中国就业网上下载)。

2.第一批联网地区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应于9月30日前以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填报《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单位登记表》(附件5),并及时做好招聘信息的采集、发布、更新、维护和数据上传等准备工作。第二批和第三批联网单位应于2012年2月底前上报《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单位登记表》。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情况,按照本通知的统一要求,制定本地区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于2012年2月底前以传真和电子邮件方式报我部。

联系方式

电话:010-84208463,84202266,84661167,84215604

传真:010-84201538

邮箱:zhaopinfuwu@mohrss.gov.cn

附件:1.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基础业务规范

2.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数据指标规范

3.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地区与联网批次

4.全国公共招聘网数据上传技术规程

5.全国公共招聘网联网单位登记表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3

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创新就业工作、优化就业服务水平,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成为广西财经学院重点思考的问题。2008年,我院除做好传统的就业工作外,在网络宣传、开拓就业无形市场、推动网络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数字”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2008年学院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2008年,毕业生实现就业3340人,总就业率92.01%。其中本科就业1467人,就业率91.97%;专科就业1873人,就业率92.04%。

(二)岗位供给情况。截至2008年8月30日,共有1 233家单位到我院招聘,提供有效岗位数6 120个,与毕业生人数之比为1.68:1。提供的岗位主要集中在营销、会计、文秘、管理、金融服务、计算机、物流等专业。

(三)通过网络实现就业情况。从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共有60家用人单位通过我院网络进行登记、宣传。121名毕业生通过校园网络向用人单位投档实现就业,106人参与各类就业市场网上招聘活动实现就业。

(四)网络招聘单位分布情况。到我院进行网络招聘的单位:广西21家(其中南宁14家,贵港3家,桂林2家,柳州2家),广东26家,北京4家,海南3家,贵州、江西、香港各2家。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完善配套设施,构建网络招聘“数字”桥梁。要推动学校网络招聘活动开展,相应的场地和设施是首要条件。2007年,我院划出相应的场地作为远程面试活动实验基地,当年共有7家单位参加了网络招聘活动。2008年5月,学院领导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决定划出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立远程视频面试室,共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电脑、投影仪等相关设备。建成的视频室具有企业网上远程宣讲、网上面试、毕业生查询投档、毕业生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广播教学五大功能,远程视频面试室的建立打破了过去邀请单位进校宣讲招聘的单一模式,极大提高了就业服务工作的效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洽谈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桥梁。

(二)严格进行网络招聘管理。保障网上求职安全有序进行。2008年,我院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远程视频面试室管理规定》和《毕业生网络求职手册》,一方面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远程视频面试室的使用,另一方面优化网络软硬件配置,完善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发布信息的审核方式。

(三)利用网络开展毕业生宣传工作,开拓就业无形市场。我院非常重视就业无形市场的开发和宣传工作。2008年,我院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就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全国部分专业招聘网站实现链接、与软件公司合作建立毕业生数据库及测评库;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收集用人单位提供的招聘信息,在认真浏览和审核单位信息的前提下,组织毕业生进行投档求职,2008年我院共有3400多人次参加网上投档;三是加大网上宣传力度,根据筛选出来的单位,将学院和毕业生基本情况及优秀毕业生推介资料压缩,向用人单位发送电子邮件,2008年我院共向全国近3000多家单位发送电子邮件,推荐和宣传2009届毕业生;四是成立专门信息工作小组开展网络信息收集和宣传工作,学生职业规划与成才协会负责学院网上就业情况信息收集和宣传发布工作,对开拓就业无形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四)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招聘工作的开展。要实现网上招聘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密切配合。我院正在大力向招聘单位推荐使用远程视频面试,并积极在校内做好宣传。只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了预约,招生就业处就做好配套服务组织好远程视频招聘会。现在已有6家单位预约与2009届毕业生进行远程视频宣讲。

(五)加强毕业生网上求职技巧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网络招聘正逐步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但面对海量的就业信息和各种就业欺诈、就业陷阱等问题,如何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多数毕业生对此仍是认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学院和各系部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使毕业生对网络招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我院通过构建信息就业平台,拓宽就业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开展就业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网络求职招聘利用率还不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互动性不够等,这些都是学院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4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联系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纽带和桥梁, 其宗旨是帮助学生合理进行人生规划, 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适的人才, 帮助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因此,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 我们必须拥有更高效率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媒介, 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需要。

(一) 网络信息化建设丰富学生信息来源渠道

网络时代, 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中搜寻信息资源。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能力和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职业信息。本着以“学生为本, 服务为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全面利用网络这一新型平台, 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职业信息, 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但由于网络具有筛选性。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 容易迷失在此类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因此, 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用网络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 复旦、同济、交大、上外等沪上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均采用严格的单位注册审核制度, 在为学生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保障了学生权益。

(二) 网络信息化建设缩短用人单位招聘时间

现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主要通过“双向选择”的洽谈达成就业意向。学生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信息, 用人单位也就必须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需求声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使得任何单位和个人, 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 只要有网络环境, 就可以发布需求信息。这就使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沟通成为动态的相互响应机制。这样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就会不断扩展, 吸引用人单位的加入, 大大拓展了毕业生就业市场, 形成良性循环。

(三) 网络信息化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效率

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处理必须严格遵守, 异动和修改必须按照相关规则和手续办理。在没有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 在高校系统中, 各院 (系) 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于学生信息的管理往往流程繁琐, 周期长, 并且没有统一操作办法, 容易产生误差。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具有良好的控制性, 可高效处理毕业生就业普遍的业务工作。仅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在每年十月的毕业生生源数据报送中, 传统的数据报送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源提取、数据源修改审核、数据源制作、数据源报送几大部分。其中数据源提取来自招生部门和教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数据审核需对应学生本人进行手工核对后, 重新制作修改;数据最后制作需按报送准则重新编译等。由于各数据涉及部门分别在各自数据库中修改数据, 最终数据需经过多人次手工处理, 容易发生遗漏和误差, 如要保证数据精确需反复进行核对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数据源统一同步处理, 并可以实现与全国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

网络信息化建设将改变过去使用办公软件静态记录用人单位与学生信息的形式, 将用人单位信息与学生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 建立更丰富和更强大的数据库系统。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并有条件完成长期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分类特征

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就业的业务管理工作, 即建设毕业生数据管理平台;二是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发布工作, 即就业信息管理平台。基于这两个维度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情况的不同进度, 当今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别, 分类如下图所示:

毕业生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毕业生数据信息维护、毕业生推荐表管理、毕业生去向管理、毕业生档案管理等模块。此外还包括毕业生调查问卷管理以及涉及上述各种模块统计分析报表的生成与查看。

就业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注册与注销管理, 用人单位招聘职位发布, 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预约管理等。此外还包括用人单位调查问卷管理以及涉及用人单位信息的各项统计分析报表的生成与查看。

(一) 传统模式

即毕业生数据管理与就业信息管理均属于较低水平。毕业生数据管理采取手工统计和制表的方式, 没有统一数据库管理。信息收取和报送采取简单的信息栏张贴以及其他的行政传达等方式进行。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入, 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信息化建设, 这种极端情况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二) 门户网站模式

即主要以开发就业信息管理为主, 毕业生数据管理为辅的网络信息化开发模式。该类型着重于网站的职位信息的发布, 涵盖包括全职、实习、兼职等多种职位类别, 可按照多种分类方式对用户展现。这类模式主要以人力资源机构的门户网站为主要特征, 注重用户点击量。例如, 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自助创业开发的应届生求职网、北京过来人网站以及诸如HIALL、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这类网站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信息搜集人员, 因此信息量大, 时效性强, 深受毕业生推崇。然而这类网站不涉及毕业生数据管理内容, 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功能较弱, 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数据统计处于空白, 而且通常这些网站为求时效性和信息量, 信息真实性时常无法保障。

(三) 信息系统平台

即主要开发以毕业生数据管理为主的网络平台, 配以职业发展测评系统, 以发布公告、职业信息为辅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模式。该类型着重于对毕业生数据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着重于毕业生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其优势在于对毕业生数据维护已成规模化、系统化, 然而对信息发布的缺失, 使得毕业生在平台的使用上自觉性不足。这类型主要存在于部分高校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中。

(四)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综合平台

即对毕业生数据管理和就业信息管理均有高度开发的毕业生就业系统平台。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趋势。网络信息化建设完备, 可以使学生自主维护信息, 查阅职位信息发布情况, 网络自主投递简历等;用人单位自主注册发布职位信息;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根据需要管理数据库, 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目前上海各大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迈进, 交大、复旦、同济、上外等均走在此类系统平台前列。

三、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和未来

尽管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并可以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和高效运行。然而网络信息化就像任何一个新兴的事务一样, 也存在推进的难题。

(一) 全程信息化建设是网络信息化的保障

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它涉及面广, 与其他工作部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共同推进。例如, 在学生信息数据的提取和维护中, 就需要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院 (系) 等的共同协作, 将学生数据的相关信息整合起来, 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在大学四年中, 各相关管理部门需将学生各时段信息即时维护完成, 保持数据信息的动态和准确。当学生进入毕业生程序, 进行数据提取时, 才能省却审核环节, 保证数据报送的准确高效。如果各部门间数据同步协调工作没有统筹管理和联动机制, 网络信息化建设仍不能解决学生数据审核中反复确认的问题。

(二) 网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网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涉及学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 工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情况做出不同调整。而网络信息化进程往往需要流程的标准和规范。这就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网络信息化需要经过长期的使用和试运营, 并在使用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并根据就业政策的不断变化而更新。

(三)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交互式网络是未来的趋势

目前, 交互式的网络社区正在兴起。开心网、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为各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互空间。各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 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未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在于职业发展教育。如何与学生沟通,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网络的交互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快速的更新信息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也就有可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一个拥有职业发展教育氛围, 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互动的平台。未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 将以互动性程度为一个全新维度, 构筑一个集管理、信息和互动为一体的全方位整合平台。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本文尝试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分类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天威, 徐峰.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理论界 (双月刊) , 2002, (4) .

[2]高海军.基于网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2) .

[3]倪伟, 杨军诚, 刘丰义, 赵亚华, 马卫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6) .

[4]汤幼龙.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J].出国与就业, 2009, (15) .

[5]李文吉.信息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 2009, (6) .

网络优化就业前景 篇5

网络工程师的就业范围相当宽广,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需要网络工程师帮助用户设计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几乎所有拥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需要网络工程师负责运行和维护工作。因此,网络工程师的就业机会比软件工程师多,可在数据库管理、WEB开发、IT销售、互联网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开发和客户支持等领域发展。而且,薪酬待遇也不错,统计数据显示,网络技术人员平均月薪约3000~4000元,高的则在10000元以上。

要成为网络技术人员,一般得具备以下知识:

网络工程师(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服务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网络工程师职业规划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一般工资在3000~4000之间

第二步,进入大中型企业,同样的网络管理工作,工资就可能完全不同了,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做了部门经理时,还可以高达6000元或以上;

第三步,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成为普通的网络工程师工资就高达6500元以上;

第四步,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成为专业的网络工程师,如网络存储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的工资就可以达8000元以上,做大型企业或专业网络公司IT经理的工资就更高了,可能在万元以上。

总之,网络工程类职务具备以下优势:

1、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3、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8-14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4、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5、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升值空间一路看涨

6、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Manager

网络营销师成就业新选择 篇6

安博职业教育运营集团总裁黄贵洲说,这一计划是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认证体系下的互联网营销职业认证。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百度认证则将彻底改变未来互联网营销行业。

据调查,2012年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量约为116万人,整体缺口为55万~65万人,且未来三年还会以30%以上的幅度持续增加。巨大的人才缺口为业内专业的培训机构带来了机会。黄贵洲说,安博教育是国内领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商,一直致力于为大学生和职场人士提供专业的就业和职业提升服务,安博将把百度认证有机地融入安博认证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和丰富的认证培训经验,规模化培养互联网营销专业人才。

黄贵洲介绍说,根据目前互联网营销人才全国分布状况,安博将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置百度认证考试中心,并定期组织认证考试。同时,考试中心将面向高校学生及社会人士提供以百度互联网营销为核心的认证培训,服务北上广及其周边区域的有志于互联网营销的人才。

今年7月,安博在安博(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正式启动了“百度认证网络营销微课堂校园行”活动,面向在校大学生,普及网络营销专业常识,为企业及百度代理伙伴培养并输出能满足网络营销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搜索营销行业的健康发展。

黄贵洲认为,目前,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分为百度认证营销推广师、百度认证营销顾问、百度认证高级营销顾问和百度认证营销专家4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不仅有不同的课程,同时也有不同的实战演练项目和操作实训。“我们希望通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帮助学员提高营销理念、投放策略、数据分析、账户执行与管理、效果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成功的营销工具和行业经验,并及时分享先进的业界理念和方法。”黄贵洲说。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建设,趋势

前言

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出最新数据, 国内上网人数已经高达13 000万人, 上网的电脑总数约有5 500万台, 网站有80多万个。其中在超过1亿的上网人群中, 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占百分之五十, 其中学生占百分之四十一, 教师占百分之九。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 教育网站的建设已成为学校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网络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 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乃至择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顺应时代的要求, 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 全面启动网络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的选择。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其在教育的层面起步较晚, 因此在就业方面, 高职毕业生仍然处在初期尝试阶段, 与高校毕业生相比, 缺乏社会的认同度, 在就业方向上缺少应有的品牌化的建设, 而全国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研究与实例的分析也非常少见, 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背景

(一) 高职院校就业率现状

近年来, 高校在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而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各个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很好地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其实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可以保证的, 而说现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主要还是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上。

从2006年到2012年, 普通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在逐渐地下降, 到2012年时, 就业率仅有百分之七十。而近几年,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不断的提高, 但与研究生、本科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到2012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五, 待分配百分之三十五, 高职毕业生仍处于就业难的现状。

(二)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在现今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状态下, 坚持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就业的可行性实施调研、讨论, 不断对专业的设置进行调整, 对就业困难的部分专业进行合并与停办, 对市场需求强烈的部分专业加以增设。

(三) 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 就业市场的不规范以及政策的落后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当前,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自由、自发、分散的特点。就业市场现状为小市场没有种类划分, 大市场则种类众多, 而且互不照应各自为战。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毕业时都会举行各种招聘会, 这些招聘会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就好比是小商品的经营, 把毕业生分散开, 然后零散的分配,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就会进入不同的招聘市场乃至是校园招聘, 进行多次的选择, 而毕业生也希望自己有多种选择, 拥有多个机会, 就会选择众多的招聘会。这样, 就会使得双方都有极大的困难, 在精力和时间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无法达到人才资源配置优化的愿望。

此外, 现阶段各个企业的人事制度还存在着地方行业保护以及户籍限制等重多的问题,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 大多数都在就业的落户问题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给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处于初级不成熟的阶段, 这给毕业生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从而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无法正常地运行。

2. 用人单位要求不合理, 高职毕业生遭遇学历限制

国内人才市场并不完善, 政府以及众多企业都没有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运用人才, 更没有把人才与成本合并起来考虑。所以, 很多企业都存在人才浪费的情况。很多的招聘会, 用人单位强调“高职院校不录”, 甚至于很多技术类的岗位也要本科以上学历, 使得本适合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位被挤占。

3. 人才市场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适应

各个企业人才市场的招聘, 种类十分复杂, 招聘层次各不相同。各个企业对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信息不健全, 毕业生的就业体现出群体性、初次性、时效性等特点, 此外还受到学校的限制与影响。市场的就业信息不流通, 市场的中介也不健全, 从而导致人才市场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出现短路情况, 人才市场与高职毕业生毕业时间上不适应。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目的不明

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加强, 无论是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都是具有极大帮助的重要举措。但在目前看来, 高职院校对就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意向并不明确。

(二) 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高投入、低产出

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中非常地明显, 当认识到自身在网络的建设上有很大的不足时, 于是投入巨大, 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为此投入。但建成之后, 使用率却非常低。此外, 绝大多数高职类院校的就业网络信息的建设在设备及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 很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持续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能力。

(三) 就业信息没有正确的传播渠道

在我国, 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信息建设的方面都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建设的模式也是千篇一律。从而导致在网络建设上出现了极大的封闭性, 大量的信息无法流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没有做到足够的宣传, 从而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当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想通过信息化方式为自己增添成功的几率时, 就会去求助一些社会人才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使得学校资源大量的浪费, 从而达不到信息网络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目的。

(四) 信息审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运营过程中, 学校是连接着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因此, 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必须严格把关, 首先对企业的信息要多次审核, 其次, 也要保证毕业生信息的真实。企业的招聘存在一定的风险, 很多的企业, 在招聘时, 夸大了企业的人员规模以及前景乃至薪资, 从而欺骗学生在不平等合约上签字, 如果信息机制没有完善和健全, 就很容易让企业钻空子, 使得很多毕业生的利益受到侵害。由此可见, 信息审核的完善是信息网络建设的最为重要的环境, 涉及到双方的根本利益。

(五) 网站维护和管理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 缺乏管理

浏览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站后就会发现, 很多院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网, 但是却很少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很多学校就业信息根本没有维护, 网络平台利用率非常之低, 就业信息老化, 无法保证信息及时有效的发布和利用。

2. 缺乏规范性

很多高职院校就业信息网站发布的信息都缺少应有的审核, 只要是信息就往网站上发, 怕信息遗漏, 从而导致信息缺少应有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缺少应有的规范。

3. 缺乏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站都是极为单调的, 缺少应有的创意, 同时缺少针对性, 千篇一律。

三、高职院校建设高效信息网络的途径和思考

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化的应用有待提高, 为使得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一) 开发研究网络招聘功能, 融合企业信息与学生反馈

就业信息的服务网络要在服务的功能以及服务的空间上进行拓展。同时结合最为传统的招聘方式, 使得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高职院校就业网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的毕业生以及各个企业, 与普通的就业网站有所不同, 网站上提供的服务仅面向学生和招聘的企业。就业网站需要企业主动地提供招聘的要求, 积极与院校做好沟通, 同时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 来完成毕业生就业的工作, 从而使得毕业生与招聘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直接沟通。毕业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发布一些个人简历, 同时招聘企业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招聘信息, 使得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真正成为连接毕业生与招聘企业的桥梁。为了确保发布的所有信息准确、真实, 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进行最基本的审核工作。

(二) 丰富就业信息网络的内容, 扩充网站功能

学习优秀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经验, 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对优良的运行机制加以探索, 从而极大地提高就业的服务水平, 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便利。一个正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应具备指导人员, 使招聘企业与应聘学生有相互沟通的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些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中, 不但有就业的信息和指导, 同时还有在线问答以及论坛等互动功能。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实时在线互动, 得到了毕业生和招聘企业的一致好评。在加入这些功能以后, 毕业生在签约前, 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来进行咨询, 对签约的程序以及注意的事项进行全面完整的咨询。

(三) 整合就业网站, 达到就业资源共享

就业信息网是为众多的高职类毕业生以及招聘的企业提供信息的平台, 因此, 高职院校应不断地加强其网络建设, 对网上的服务功能要做到全面的应用, 从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毕业生网络就业体系, 使得人才、具有前景的企业、毕业生互相沟通, 为毕业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

(四) 完善网络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就业信息的维护有非常大的工作量, 网上信息的维护功能就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对网络管理系统的运用, 可以对已签协议的基本的信息进行管理, 进一步完善数据库, 使之可以统计出各种就业数据并加以收藏, 实时地对就业的情况进行统计, 并进行分析总结, 这样就可以避免信息老化、数据不详等现象, 可以极大地加快就业计划报批工作的效率。

(五)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监控机制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联通性等特点, 因此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和就业网站运行过程中, 同样存在着被黑客破坏网站信息的风险。对网站的信息进行保护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针对就业网络建立有效的长期的安全监控机制。

(六) 信息筛选功能

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社会各个招聘企业的信息种类繁多。一些招聘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十分适合, 很多学生在看信息时, 需要将不适合或者自己不达标的招聘信息进行排除。在网络建设中, 应有信息筛选的功能, 可以直接把一些需要研究生学历等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企业筛选掉, 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论

高职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极大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近几年, 高职学生的就业趋势以及市场都有了极大的转变, 而企业、毕业生以及各高职院校都存在自己的误区。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够减缓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上,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 找出自身的缺陷, 克服自身的困难,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政府、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招聘企业, 都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 并多方联动。现阶段, 高职院校就业网络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建设发展阶段, 网站建设还需要完善, 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柏清.谈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2]姜献生.高职院校学生骚动性异常行为探微:“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

[3]张振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探索: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8

1 当前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开发的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现如今的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政府和高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准则,就业市场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有力监管制度,再加之毕业生对于就业需求的偏好使得就业市场信息泛滥,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为了节省用人资金,在发布的就业信息中常常会夹杂一些带有欺诈性的附加条件,当毕业生签订合同之后再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给毕业生带去极大的就业危害。

1.2 就业需求信息受阻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胡晓峰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在信息公布平台上,并不是所有的就业需求信息都是共享的,有些高校仅仅为本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需求信息查询权限,而外校毕业生则无法查看相关网站所公布的就业需求信息。还有些专业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了抢占市场,避免信息源的外泄,而采取不循序转载申明,或者使用专业应聘限制的方式,极大的阻碍了就业需求信息的扩散,导致就业信息源不能够及时被毕业生获取,很多就业机会也因此而造成了流失。

1.3 信息资源过于杂乱

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充了信息发布的渠道,毕业生只需要拥有相应的就业资源获取途径,就能够找到相关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由于信息资源的无限扩展,导致信息之间的资源增长迅速,信息的杂乱化消弱了信息管理力度,毕业生即使在就业信息平台也难以找到满意的求职信息。我国目前相关机构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弱势阶段,信息获取仅限于搜索和传递,不利于就业信息传递。

2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2.1 合理采集就业需求信息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采集是资源网络开发的基础,要想做好该阶段的工作,我们可以进行采集数据技术手段对毕业生就业信息源进行采集。就业需求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人工查阅将所有就业信息源转到信息平台,通过人工干预的就业信息源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质量保证。但当就业信息源过于庞大时,人工操作显然无法应对,这时就可以借助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在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采集中运用最多的是爬虫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快速、有效的获取网络资源程序,并通过对信息源的分析进行相关就业信息源的抓取,在信息进行采集后,再由人工进行文字的加工处理,即可对就业需求信息就行采集。

2.2 有效整理就业需求信息

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整理是一个繁冗的过程,尽管我们能够运用爬虫技术在大量的就业信息源中提出毕业生就业需求数据,但受到由于数据格式和计算机本身无法识别的问题影响,爬虫技术所抓取的信息数据无法自动转换为文字表述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注意信息识别与整理的准确性,就业信息是否准确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高校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通过用人单位的性质对就业需求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明确标注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和录取程序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等等,让毕业生便于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不同就业信息的选择。

2.3 及时发布就业需求信息

信息发布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就业信息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指导人员应当用最快的速度将就业需求信息发布出去,并通过多种渠道通知毕业生进行查阅,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要将获取到的就业需求信息用于指导毕业生进行就业准备,让毕业生对于就业需求信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及时与用人单位尽心协商与沟通,确定好毕业生的面试时间与地点,方便毕业生进行就业面试。就业需求信息的发布平台承担着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的攻击,只有做好信息平台的服务,才能更好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资源。

2.4 加强相关规范制度建设

在获取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之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就业信息质量。对于目前就业市场的复杂环境来说,虚假就业信息不仅影响毕业生求职或就业,甚至很有可能会给其带去巨大的利益伤害。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强就业监管制度,加大就业信息发布的监管力度,对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筛选进行严格把关,从根本上杜绝虚假就业信息的潜入,维护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的个人利益。建立就业信息发布注册制度和企业资格审查制度等等都能够有效阻止不良就业信息的进入,另外,还要对学生的注册信息进行规范,保护学生个人隐私,防止信息外流。

3 结语

总之,加强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的开发,对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进行合理采集,运用相关技术做好信息资源整理工作,并及时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净化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监管力度,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获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毕业生个人合法权益,保证其顺利完成就业。

摘要:随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增大,如何有效收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利用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点。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市场正以其简便、快捷的优势迅速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但就目前局势而言,我国网络市场就业信息渠道管理制度仍不甚完善。本文将针对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网络开发现状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资源网络开发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高校就业工作网络构建的思考 篇9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三对矛盾

1.就业指导阶段性现状与就业指导全程化要求的矛盾。

从就业指导时间的角度看, “全程化指导”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但其应有的局面还远未形成。我国就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的状态, 而就业指导全程化应该是贯穿大学四年生活始终的系列性工作, 这样便于学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 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现行的大学生面临毕业的指导, 不仅从时间上看已经太晚, 而且在内容上也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 显然不可能在提高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策划创业方案等方面对大学生有帮助。

2.就业指导主动服务少与被动求助多的矛盾。

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力量整体来讲是薄弱的, 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就业机构建制与设施不健全, 工作人员数量少且缺乏专业性。现实的状况决定就业指导服务能力不强, 更谈不上主动服务, 因此目前就业指导大多采用集体辅导的形式。而大学毕业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和获得工作岗位的过程中对于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是较大的, 而且各人不同的状况对就业指导有不同的需求, 这些需求也往往表现在就业指导机构的被动求助。

3.就业指导的低层次现状与就业指导的高层次需求的矛盾。

现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办理就业环节手续、提供需求信息、传递就业政策制度、训练求职技巧等, 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开拓,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修订、落实, 提高学习成功率, 素质拓展训练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开展工作。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网络

从以上就业指导存在的矛盾可知, 帮助学生尽早确立就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所在, 相应的, 学校相关组织机构改革就要围绕这一工作重心展开。为此, 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改革要改变机构单一化、独立化的状况, 代之以网络化、基层化、职业化为重要标准。建立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和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组成的就业工作网络, 提高培养质量,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 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1.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平台, 实现学校、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及时将社会信息、行业发展动态、人才需求状况介绍给学生,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人力资源主管、专家走入校园, 走上讲台, 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让学生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有理性的认识。

通过直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的方式, 以求得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 这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通过建立就业单位、毕业生信息交流机制, 建立虚拟、实体信息网络, 拓展毕业生就业面, 减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环节[2] 。

将学校毕业生工作情况、就业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 增强高校办学的透明度, 让社会大众了解学校, 增强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信心, 让更多的考生放心报考, 实现“出口畅, 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2.发挥校内教学部门、职能部门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换器功能。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员化工程。就业指导中心从外部获取的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资源, 需要进一步内化, 及时传递给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例如, 用人单位反映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依赖性强、盲目自信、盲目焦虑、心理素质差、缺乏主见等现象, 需要众多教职工的长期努力, 尤其是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党团干部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听取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对社会职业发展态势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调研分析,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汇总, 反馈给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部门, 促进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招生数量、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有效改革。

3.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通过了解、调查, 一方面可以知道毕业生走向, 及时掌握这些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求职技巧;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心理素质的要求, 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增强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

4.培训二级院系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

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更谈不上个性化指导。建立二级院系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推动工作重心下移,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二级院系的就业指导队伍应该与院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教师相统一。

(二) 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

随着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院系自主权的扩大, 构筑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设立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就是积极应对措施之一。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是指协助个人塑造适当的自我形象, 同时也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 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 以满足个人的需要, 同时也造福社会。职业生涯以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奠基人、美国著名职业学家萨柏指出, 当个体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关注的“主题”后, 他就能发展出一个清晰的自我概念, 在工作中就能更好地按照这个自我概念的角色去行动, 从而能更圆满地在工作领域实现自己的生命主题[3] 。

在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因素中, 学生的学科专业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二级院系的划分一般以学科专业为依据, 因此在二级院系中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是比较科学的, 符合就业指导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学生进行动态指导。

高等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 将科学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 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 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 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 为之排忧解惑。例如南京审计学院从新生一年级开始, 就开展职业教育, 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二年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质、专长和兴趣, 参加相关活动, 进而选择专业;大三了解雇主资料、市场需求, 参加社会实践与招聘会, 使其对职业有直接感受;大四开始进行如何制作求职材料和参加笔试面试的专题训练, 让学生学会捕捉需求信息, 掌握求职技巧。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形势下发生的现实。在精英教育时代, 高校毕业生短缺, 他们是在社会精英岗位上就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 一部分毕业生通过竞争, 进入到社会精英岗位, 与此同时, 必然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工作。因此要指导学生认清形势, 端正思想, 面对时代的发展, 重新确立就业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

3.与校内外实务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加强职业实践环节。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提高就业能力, 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从目的和内容角度来划分, 大学生实践应包括专业实践、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就职业生涯工作设计室而言, 主要帮助学生开展后两者的实践。

4.注重学生择业时的分析指导, 帮助学生满意就业。

学生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的顺利毕业、实现就业奠定了的基础, 而学生满意就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才是这一问题的关键。就业市场每一年都有新的变化, 每一个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的就业处境,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 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室可以利用与本专业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实现个性化指导, 疏导学生内心矛盾, 排解就业压力, 帮助学生满意就业。

如果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并大力推进改革, 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我们的大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前进, 提高学习动机和质量。

(三) 设立学生学习支持中心

即使较低的考试不及格率, 也会由于扩招而导致的学生总量的庞大, 每学年都会出现数百个不及格的学生, 甚至于因此而导致许多学生无法毕业。基于这样的考虑, 南京审计学院创设了学习支持中心。学习支持中心主要是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网上专栏等形式, 接待、咨询、解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学籍等学业方面的问题, 并对问题予以梳理、归纳、分析、总结, 将共性问题向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等有关部门反映。另外, 根据教学管理条例和学籍管理办法, 为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设计务实的解决途径。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 提高学习成功率。许多心理学实验表明, 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考虑如何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从事学习 [4] 。

2.学习支持中心主要功能是针对学生在专业的选择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信息汇总, 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解答、辅导。加强学生的专业背景教育, 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培养内涵,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专业观。

三、在构建就业工作网络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者定位准确, 分工明确。

就业指导中心可以挂靠在招生、学生管理等部门, 便于形成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与教学密切相关, 应作为教务处的一个分支而设立, 便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为现实个性化指导, 应该在每一个院系都成立。

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在用人市场需求与学生之间搭建平台, 为学生指引就业的方向, 其本质还是大纲化的指导, 进一步细化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来完成。就业指导要突出个性化,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和满意程度, 尤其要加强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如女大学生、贫困生、性格内向学生、专业面狭窄的学生及自主创业的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具有这样的优势, 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率, 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实现就业规划服务。

2.三者沟通信息, 相互协作。

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以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为工作中心, 这为三者的相互协作奠定了基石。以三者为基本点构建的就业工作框架, 实现了社会需求、学业生涯、专业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每年三个部门信息汇总在一起, 就可以拿出比较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供领导班子参考决策, 不断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网络体系的完善。

3.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下移。

把就业的工作重心从学校下移到院 (系) , 使院 (系) 成为抓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把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院 (系) 的发展实绩结合起来, 和院长 (系主任) 的工作实绩结合起来, 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形成立体监控的就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在院系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 就是推进就业工作重心下移的积极表现。

4.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需要广大教师参与。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是就业指导工作成败的关键, 许多国家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完成指导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包括职业心理学与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 同时还要有就业指导技能, 并获得就业指导资格证书。结合我国实际, 对就业指导教师和职业规划教师要实行聘任上岗制, 要加强他们的就业理论学习研究和政策、业务培训。

由于学生本身千差万别, 性格、特性各不相同。如果要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单凭职业生涯设计工作室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让所有教师参与进来。具体办法是改革辅导员制度, 实行班级导师制, 即专职辅导员各年级只设置一名, 各班级配置专业老师担任班级导师。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三对矛盾, 文章认为, 高校应建立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设计室和学生学习支持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就业工作网络, 探讨了在构建就业工作网络时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自身困境,学校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蒋雪岩.构建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7) .

[3]曹金华, 曹爱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 2006, (1) .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10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营销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与传统的就业方式的比较来描述大学生利用网络营销寻找就业机会的优势。

请看下面的几个简单比较:

第一, 传统的就业方式, 是用人单位与应聘者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有效的传递信息的空间, 使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而是随时随地的。

第二, 传统的就业方式, 很难确定那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单位。通过互联网, 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所有的用人单位, 并能快速的加以比较、选择, 提交你的简历。

第三, 传统的就业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距离的约束。通过互联网您可以完全不考虑距离的因素, 远在天边与近在咫尺都变成了理论上的距离, 更多人关心的不再只是某个应聘单位、而是某个地区、甚至是整个国家的。“网络可以随时提供各种信息, 全天候为网民服务, 信息更可以随机更换, 速度快, 瞬间即可传到全球。”

因此, 根据以上的几个简单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运用网络营销就业的优势所在。

根据网络营销在就业求职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实践, 有这样一些策略值得我们参考:

策略一:权威网站一定要去看。以身边的同学为例, 有很多想考公务员, 但是除了上网查信息外就没什么好做的了。想给人事主管发封电子简历, 也很难找到他们的电子信箱地址。所以政府网站一定要看看。上这些政府网站, 会帮助你找个收入稳定、比较传统的工作, 对你报考公务员也会有所帮助。

同时, 我们虽是利用网络寻找就业机会, 但也不要漫无目的地在所有招聘网站上瞎逛, 既浪费时间又不会有所收获。一些招聘网上的用人单位几乎都要求工作经验, 而且相当多的单位是不能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小公司。

策略二:网上简历要有特色。优秀的简历无疑是网上求职中的重要一步, 写出出色的个人简历的一个原则是要有重点。不要忘记用人单位寻找的是适合某一特定职位的人。因此, 如果简历的陈述没有工作和职位重点, 或是把你描写成一个适合于所有职位的求职者, 你很可能将无法胜出。

例如, 家住河北的赵宁希望毕业后回河北工作, 因为学校地处吉林的长春, 而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多在河北召开。为此, 他不得不经常坐车赶回河北, 十分不方便。于是, 他便萌生了在网上试试看的想法。按照网站上规定的格式, 赵宁填写了一些个人基本信息, 此外还要填写希望工作岗位的条件、工作的地区和薪水, 以及外语、个人专长或特殊才能等。这让他仔细斟酌了一番。他说:“网上求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招聘单位只能从简历获得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 然后才谈得上面试或录用。我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重点院校, 但我的优点是动手能力强、做事认真, 而且我还当过学生会干部, 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我把这些优点全都写在简历中, 可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注意。”

但是赵宁的简历在网上挂了一段时间, 很少有人问津。他又试着给几家公司发过邮件, 也是石沉大海。这种平铺直叙的描述很难产生令人眼睛一亮的效果。请记住, 人事部门通常会收到上百份申请同一职位的求职信和简历, 因此你要做的, 是从其他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给对方深刻的印象, 以此争取获得面谈的机会。这时, 你就成功一半。

策略三:把简历看作一份广告, 推销你自己。工作介绍不要以段落的形式出现, 一句话即可;尽量运用动作性短语使语言鲜活有力。“有了好的思维方式, 寻求到了创意内容, 还需要好的表达, 才能把创意内容展现出来。创意的内容与创意的形式归结于一点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例如, 把自己的优势列出综合性的几条;在简历页面上端写一段总结性语言, 陈述你在事业上最大的优势, 然后在工作介绍中再将这些优势以工作经历和业绩的形式加以叙述。

千万不要忘记求职主页是你的杀手锏。如果你是一位程序设计人员, 网页设计制作者, 艺术家或者演员, 一些图片、图形、动画或声音可能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时你可以考虑制作个人主页, 把你的网址告诉人事主管。

如果你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 不妨准备一堂高质量的专业课, 让用人单位在网上就可以看到你得体的服饰, 自然的教态, 精练的语言, 简洁而引人入胜的引言, 精心设计的板书, 和你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策略四:要有针对性地发送简历。许多求职者认为网上的信息来得方便, 所以以为“捡到篮里都是菜”, 频频向招聘单位发简历, 殊不知最后只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例如, 为了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林虹用搜索引擎找到许多网上求职站点。上面有许多用人信息, 按地区按工种都可查询, 相当方便。林虹发简历时秉承“多多益善”的原则, 对自己心仪城市的学校一个不落地“全面发送”, 觉得这样就可以增加保险系数。如果遇到特别中意的学校, 在第一次发出简历没有面试消息后, 她总会将简历重复发送一遍。

一转眼, 林虹上网求职已有一个多月, 她遗憾地对我说:“我每天都上网查看我的电子信件, 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只是害了‘单相思’, 好长时间过去了仍杳无音信。”

许多求职者与林虹一样, 殊不知只求量的“广种”, 其结果往往会是“薄收”。首先, 如果不合“硬”条件的话在第一轮过滤条件时就会被刷下;其次, 这样做会让人力资源经理认为你不明确自己的定位, 缺乏明确的求职意向, 不具备职业素质。所以, 请把自己最好最适合的一点加以突出表现, 有针对性地发送简历。

另外, 尽量避免在三天之内重复发送简历至同一个应聘单位, 这种行为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过滤掉你的邮件。

策略五:多管齐下, 了解用人单位的可信度。一些信息量大、发送个人信息成本低以及职位针对性强的招聘网站受到普遍欢迎, 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空间, 但是网上也存在着诸多陷阱, 比如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等, 这些都令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识别。比如, 大学毕业生小楠今年的求职就有些惊险。为了能寻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小楠不得不整天泡在网上。一次, 他在某人才网上得知一家企业广告部正在招聘, 曾经在报社实习过一段时间的小楠感觉很适合, 就将自己的简历通过电子邮件发了过去。不几天, 对方就回信说基本同意小楠的应聘申请, 但得经过考察后, 才能签订协议。小楠欣喜不已。

过了几天, 小楠又收到该企业的E-mail, 并被告知, 按照招聘程序, 他需要先期交纳存档费、培训费、工装费等各项费用。为不失去这个不错的就业机会, 心存犹豫的他最终还是将钱寄了出去。但在这以后, 小楠就再也没办法与该公司取得联系。200元对小楠来说不是个大数目, 却还是很心疼。他找到了当时求职的那家网站, 却被告知该网站只负责登载招聘广告, 不负责确认广告的真伪。

事实证明大学生应该抓住机遇, 同时也应小心陷阱。大学生利用网络营销扩大就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也是社会向更高文明发展的体现。招聘人才的工作是不会停止的, 有形市场也许是千里之遥, 但无形市场就在你的眼前, 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 积累一些技巧和经验, 最终实现网上求职。

“在因特网上, 消费者不会看到同样的商品。”大学生正是新时代网络前线的“消费者”, 面对就业, 用人单位就如同“商品”一样供他们选择。如果说大学生活的勤学苦练是择业成功的基础, 那么, 掌握择业技巧则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两者缺一不可。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利用互联网求职, 方便快捷, 能够向更多的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让这杯“美酒”香飘万里, 事实会证明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最佳的选择。多年艰辛, 多年耕耘, 我们在收获的季节更应再接再厉, 摘下属于我们的丰收之果。可谓今朝运筹网络之中, 明日决胜千里之外!

摘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 要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实现最大的自身价值, 利用网络推销自己是尤其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应抓住机会,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 积累一些网络营销的技巧和经验, 最终实现网上求职。

关键词:网络营销,就业,策略

参考文献

[1]、褚福灵.网络营销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杨坚争, 汪芳, 李大鹏.网络广告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杨猛, 许乃学.广告创意之神[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中职;信息资源库;优化管理

一、中职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量日益增加。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37.72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19.7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65%;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就业稳定率非常低,这加剧了企业的用工荒和岗位空缺。

笔者以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就业的702名2008-2010级毕业生和78家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从毕业生方面来看,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追求高薪、轻视后续发展;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作中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心理等问题。因此,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

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试图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改革尝试,来阐述它对中职生就业的作用,尤其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二、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内容

就业信息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信息,二是学校和学生信息。

企业信息是指用人信息,是推荐就业的前提。它包括企业用人数量、工作岗位、工资薪酬、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教育培训、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信息。

学校和学生信息是企业选择用人的依据。它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专业特点、学生整体素质等;学生信息,如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等。

目前中职学校常规的就业信息管理,大都是将学校搜集到的企业用工信息直接张贴或是发布给学生即算完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就业率高,但稳定性低。

三、优化就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

1.广泛收集企业信息。

一是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三是学校全员行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四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即时进行发布,发布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让毕业生自主选择。

学校成立相关机构:①组成信息小组,收集、甄选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查找相关信息的效率;②成立就业信息分析、统计小组,成员由相关教师担任,负责对信息收集小组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和甄别,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就业信息;③就业信息的跟踪小组,负责对本校、本班学生投递简历的情况做好登记,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④就业网站,加强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快速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2.分类整理信息。

在前述广泛搜集企业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这些信息,剔除对学生无用的信息,再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可按招生企业的地域、性质类别、行业类别、所需的专业和岗位类别、工资薪酬情况进行分类,也可按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或特殊需求进行分类,以满足学生对地域、企业性质、行业、岗位和工资薪酬等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3.研究开发企业信息资源库。

在进行上述信息整理、分析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即时进行更新,及时和学生交流。因此将这些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开发信息资源库就是最好的选择,它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形式能及时、快速地和学生交流,实现信息高效快速流动,甚至还可以实现与其它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学校宣传、树立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知名度的建立与推广,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效果与效率,因此在进行就业信息的管理时,也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其流程可以与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同时合并进行。

(三)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

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材料,记载着学生成长经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各方面信息,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学生资料信息的收集可采用入学填报、定期修改、调查(如表2所示的调查表)等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学业情况;行为表现情况;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学生技能水平情况;社会活动情况及效果,学生在校任职情况及评价;信用情况以及企业的其它需求等。

(四)建立就业信息开放平台。

就业信息平台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指导教师平台,二是资源信息化平台,即前面所建立的两个信息资源库。

1.就业指导教师平台。

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平台,能使这些就业信息经过指导教师的吸收、消化后转化为学生就业的有用信息。因此就业指导教师的平台建设,应包括了学生班主任、骨干课任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就业管理部门人员、学生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等。

2.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融合相应学生就业资源库,即将前述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学生信息资源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学生就业信息资源库,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相关企业开放,真正实施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就业率和高稳定就业的局面。

四、方案实施前后学生就业情况对比

通过优化管理学生就业信息方案的实施,学生在高就业率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就业的高稳定性,表3列举了该方案实施前后跟踪调查某中职学校5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论与分析

(1)高的一次就业率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优势所在,通过优化管理就业信息资源库后,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历年的一次就业率都在100%。

(2)从2008届和2010届毕业生的用工企业数来看,相差不大,企业类型和需求也基本一致,而学生入学时的基本条件是越来越差,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却大幅度提升,这说明了学生和企业,通过全面、细致的信息资源库,都找到了双方满意的对象,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和喜欢的,企业能留住学生,学生也愿意在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一次工作年限和专业对口率的大幅度提高,也得益于就业之初学生、企业双方的深入了解,这正是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才能实现的。

(作者单位:朱文生,安徽化工学校;储则中,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梅,陈宝森.浅论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2008,(2).

[2]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2-14.

[3]郑桂年,贺湘辉.职业规划与成功就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4]王滨有.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探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5]李东.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就业网络信息化 篇12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根据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 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699万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 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比2014年增加22万人, 达到了749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经济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网络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某地区1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从事网络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整理前人关于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通过网络和现场发放的形式对从事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问卷580份, 其中有效问卷570份, 问卷有效率为95%。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 男性网络创业者为360人, 占总体比重的60%;女性网络创业者为240人, 占总体比重的40%。从就读学校类型来看, 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网络创业者为330人, 占总体比重的55%;来自民办专科学校的为78人, 占总体比重的13%;来自民办本科学校的为102人, 占总体比重的17%;来自公办专科学校的为48人, 占总体比重的8%;来自其他学校的为42人, 占总体比重的7%。将以上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2 研究假设

电子商务具有门槛低、限制少、机会多等优点, 因此, 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近几年最受欢迎的创业平台之一。大学生具备知识和科技优势, 网上开店成功率较高, 网络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也正在成为潮流。在电商环境下, 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或间接就业都需要创业支持体系给予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主体自身特点和创业支持系统是实现网络创业成功缺一不可的条件, 学生创业主体自身特点是实现网络创业直接就业或间接就业的内在驱动力, 而学生创业主体自身特点只有在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的培育下才能持续的发展, 学生网络直接就业又能带动间接就业, 因此建立如下假设。

H1: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有正向影响。

H2: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促进学生网络创业间接就业有正向影响。

学生是网络创业就业的主体, 只有构建适当的创业支持体系,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从而间接带动就业, 因此建立如下假设。

H3: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学生获得创业主体自身特点有正向影响。

H4:学生创业主体自身特点的获得对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有正向影响。

H5:学生创业主体自身特点的获得对促进学生网络创业间接就业有正向影响。

H6: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对学生网络创业间接就业有正向影响。

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3 假设检验

经过对该地区10所大学毕业生网络就业创业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65%的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者具有经管类专业背景, 网络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成员少, 企业平均规模在12人左右, 团队核心成员为2~5人, 其中个人网店是其主要的创业形式, 76%的被调查者没有进行正式的工商注册而直接开网店, 只有24%的被调查者是在先进行工商注册后再开网店。笔者就网络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从事网络就业创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研究框架进行了验证, 验证结果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经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验证,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良好的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促进学生的网络创业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及高校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三者协同合作构建的创业支持体系越良好, 学生进行网络直接创业中所获得的资源支持也越良好, 带动的间接就业也就越明显。研究发现, 筹资困难是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最关键的因素, 加强资金的扶持力度是构建创业支持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首要问题。第二, 学生创业主体自身特点的获得对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主体自身特点越强, 促进学生网络创业直接就业就越明显。

4.2 建议

4.2.1 优化网络创业环境, 加大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融资扶持

缺乏资金是网络创业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落实和完善网络创业政策, 加大网络创业扶持力度, 设立“电商扶贫”专项资金, 引导大学生依托电子商务创业, 鼓励银行加大金融工具创新和创业信贷支持, 规范发展风险投资、小微企业集合债券、众筹等融资方式, 带动各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创业资金问题。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先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运作环境, 大力推动开源技术发展, 尤其是推动开源软件、开源硬件等工具性技术发展, 为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支撑。举办大学生网络创业培训班, 聘请资深讲师为参培人员传授网店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其中就网店推广与营销、店铺装修、视觉营销、网店交易安全、销售物流、网店经营规避纠纷等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现场指导, 以引导和推进大学生网络创业, 从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4.2.2 构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培训平台

高校要加大创业教育与培训力度, 从多个角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联系网络创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走进校园, 为大学生传播网络创业创新理念, 传授大学生网络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 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网络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举办网络创新大赛、网络创新创业沙龙等系列活动, 开展创新创业分享, 通过专家、校友、学生自身不同层面的创业经验交流, 扩大覆盖面, 营造人人关注创新创业、主动参与网络创业的良好氛围, 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意识的形成。

5 结语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 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增长点, 在国家鼓励“双创”的背景下, 政府部门和高校要带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帮助和支持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 让更多有志于网络创业的大学生展示才华, 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楠.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 2012 (32) .

[2]杨增玉, 林海.论创业者关系网络能力、网络位置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J].商业时代, 2014 (12) .

上一篇:商务英语的现状和发展下一篇:动画场景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