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库(共12篇)
就业信息库 篇1
摘要:本文从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入手, 提出创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并对其建立的意义进行分析, 以推动毕业生就业信息档案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就业问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高校存亡的核心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这一支新生力量,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不能忽视。鉴此, 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成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本人就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 经过5年的不断摸索, 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的汇总方面已建立成较为完整信息库, 并在工作实践中, 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类别
最近几年, 随着毕业生数量成倍的增加, 如何把浩如烟海的大量毕业生信息管理好, 进而高效的对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毕业生的信息更应该分类汇总, 建立成数据库, 即就业信息库。
主要类别如下。
1.1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以往学校只有在校生的学籍卡、诚信档案, 这样管理学生信息, 很落后, 查阅学生信息很费时。现在我们在毕业生一些自然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不同的专业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以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 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2 就业成功毕业生的典型人物库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每届都会有一些优秀人物, 他们是学校的财富与光荣。鉴此, 要为这些学生单独建立个人档案, 以他们的就业拼搏历程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对于独立院校, 考研学生的拼搏经历, 这些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1.3 近几年所需专业调查研究档案
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进行, 由于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比较困难, 以及招生和就业的时间差,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层次搭配上都很难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几年来, 我们通过不同的渠道, 根据我们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过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对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做出了科学的预测。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 认真细致的研究, 建立起了五至十年内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调研档案。
1.4 毕业生反馈信息库
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 产品好不好直接影响学校的兴衰荣辱。而毕业生质量的好坏, 最具发言权的是用人单位。我院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在一定时间内, 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追踪调查, 了解他们的流动、发展、薪金、待遇等信息, 按专业、年级汇总信息, 整理成库, 反馈给学校招生就业部门, 促进良性循环。
1.5 毕业生诚信信息库
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均能够本着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 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为避免应聘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必须在高校对毕业生开展诚信教育, 同时规范就业市场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选人用人制度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努力构建诚信就业的制度环境。因此, 毕业生诚信信息库的建立尤为主要。
2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的措施
2.1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主要包括两项信息:一是毕业生个人情况信息:班级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民族、身份证号、入学时间、学制、培养方式等等;二是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联系方式、毕业去向、就业单位、单位所在地址、派遣时间、就业状况等等。这些详细的信息可供档案管理工作和就业管理工作中根据需要兼容并蓄。同时,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可以对每名毕业生在其整个就业过程进行有效的跟踪。
2.2 加强校企合作, 健全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 收集社会评价材料整理成信息库
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 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 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 收集其填写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表。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及时的反馈建议, 可以对学生管理和教学方面进行改进。
2.3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管理办法
(1) 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院长、副院长牵头抓毕业生就业、设置专门负责毕业班就业的辅导员具体抓, 其他毕业班辅导员配合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级联动管理体系, 将工作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地渗入各教学单位。 (2)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与管理的投资力度, 高起点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3) 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使用, 保证其安全性、准确性。对于毕业生个人信息的安全与合理的利用, 尤其是对具有保密内容的信息, 必须派专人负责, 经学校主管领导同意方可查询。
2.4 运用毕业生信息库开展编辑研究工作,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毕业生的信息编织成专题, 成为校刊之一
3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意义
(1) 为高等院校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高校任何一项重要决策, 不仅要求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 还特别注重本校实际情况。对此, 就业信息库为学校的科学决策, 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 根据专业调查研究档案的信息反馈, 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而这方面的人才匮乏, 于是本校果断决定增设了安全工程这一专业。
(2) 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的建立, 对每名毕业生的在校和就业过程进行记录, 可以使就业指导老师对每名毕业生有更加直观和详细的了解。同时, 可以结合每名毕业生不同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3)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改革必须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 一旦脱节, 产销不对路, 就会形成毕业生剩余的恶劣局面。学校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库, 确定重点学科, 对于匮乏和饱和的专业的教学、招生上做出调整, 重视实践实训的教学方法与课时量, 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人才, 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 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改进。在这个竞争的年代,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 一个成功的判断和选择能使毕业生节省很多人生成本。然而选择是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做出的, 具有很浅的时效性。经过时间的检验, 成功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失败的教训都可以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的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家英.大学生档案与就业[J].档案时空, 2005 (8) .
[2]金鑫.档案管理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 2004 (5) .
[3]周凤瑾.创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系统的探索[J].2008 (10) .
就业信息库 篇2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由此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表现为两种结果:一是信息占优方面利用信息优势常常会做出“败德行为”;二是信息处于劣势方面要承担风险,从而使自己在面临交易中做出“逆向选择”。由于“败德行为”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信息不对称市场缺乏效率。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总结了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强调指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与学校提供的大量毕业生之间存在匹配差异。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提供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另一种是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其结果是:当大学生毕业生拥有更多信息,其表现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哪些企业用工,以及用工要求如何;对企业的真实情况、承诺的可信度、工资发放情况、工作环境如何以及劳动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等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当用人单位拥有更多信息时,企业不知道所需人才在哪里,即使有可选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对大学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文化素质不能全面了解,出现企业招工难现象。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大学生资源不能得到有序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表现
1.宏观层面上的表现
(1)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人才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大众化教育理论,认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在9.8%左右,2006年增至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因此,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2)从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精英、“天之骄子”,而是社会普通劳动者。从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98年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达到160万。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9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29万人,几乎达到1998年招生人数的6倍。大学扩招,全国从最初5%的毛入学率一跃到目前的27%,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10年中,“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事实上,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实现了精英到社会普通劳动者身份的转变。
(3)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溃乏,大学生一向被视为“天之骄子”,光彩夺目,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稳定,收入不菲,素有“铁饭碗”之美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所有的毕业生均需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毕业人数增长了,就业机会在同比增长的同时,却相对减少;就业期望提高了,就业岗位质量却相对下降了,因此,双向转变(就业政策转变、就业环境转变)促使大学生务实地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回炉”现象雄辩地证明了就业理念与行为日趋理性。
(4)社会的需求状况发生了变化,企业用人不再是唯学历、唯文凭,而是创造社会效益、个人能力转变。用人单位用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学历论”转为“能力论”。用人单位开始抛弃过去那种“学历论”的人才观,如海尔集团在对待人才方面不是通过“相马”的形式,而是通过“赛马”的方式选聘合适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方式只看学历,以学历论能力,对大专以下的专门人才不屑一顾,事实证明,以“学历论”作为选聘人才的方式有不合理之处,因为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构成的,文化知识仅是其中一项而已。专业壁垒限制逐步淡化,招聘职位需求,不再专门为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在招聘职位时明确表示,专业不限、有从业资格证、工作经历即可。反映了用人单位在用人观方面发生了改变,从实际岗位出发选聘适合岗位的人才。
2.中观层面上的表现
(1)培养人才的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是培养与输送合格人才的阵地,是联结用人单位与学生的纽带。事实上,学校不能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设宽方通道,一方面,学校不了解当地经济状况,用人单位的用人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样,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怎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不甚了解,没有很好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学校无力应付信息时代每日“爆炸性”信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如个别用人单位习惯于政府举办的供需见面会,还是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如何让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分布情况和专业水平有充分认识等等。
(2)教学计划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不明确,不能适用社会需要。一般而论,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责任,目标过于宽泛、不明确,没有合理的市场定位,以致学生学习理论时间过长、理论过多,知识面太宽泛,而专业技能相对不足,到手实际操作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没有一个具体、详尽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不会被市场接受,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必然的现象。课程设置内容陈旧,实践性差。“应试教育、偏重理论”大学课程大部分是原理性教育,而不是案例性学习,更不是实操训练。学完一门课程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掌握到“理解”的层次,缺乏将理论转化成自身——大量的项目实践,学生求职时别人问“你会做什么”,他只能答“我学过什么”。学校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仍然强调理论教学,结果是学生的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损失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少数实践性课程也变成讲技术的课程,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专业理论教学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单
一、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教材中的各种例题、习题,没有和具体项目需求相结合,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对于学生其他素质、能力方面知之甚少,对个人特长与潜质没有完整、清晰的了解。
3.微观层面上的表现
(1)主体意识增强。一方面表现为自身身份认同,大学生自我认识到与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差异,即使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也不会放弃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主体价值观及价值取向认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积极评价。而大学生自身也是素以富有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而著称。在今天就业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以对社会的责任感而积极地应对这一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从自身出发,广泛联系用人单位,通过自荐、他荐的形式,甚至有的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的形式,挖掘社会需求,解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难的局面。
(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生活于“人缘、地缘、血缘”关系的熟人社会,社会关系简单;另一方面,经济还不能独立,加之有的家长管的太多了,使一些大学生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到毕业时还摆脱不了家庭的影响;此外,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家长不愿让孩子毕业后再回到家乡。城市父母的工作不好的,就不愿让子女继承父母之业;相反,父母工作好的,就千方百计让子女回到身边来。
(3)从大学生本人来讲,职业目标模糊、职业意识淡薄。高考目标是进入大学求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入学后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缺乏对社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的了解及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报考学校的专业、报考学校的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着不了解的状况,加之缺乏对自身的理解,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所报考专业不感兴趣,个人特长与潜质不能正常挖掘与发挥。
三、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影响的机制
1.从大学一年级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始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重要性正确认识
(1)从认识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就业的状况,学历已不是大学生就业的通用敲门砖,技术型应用人才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现在,用人单位对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受到青睐。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与发达国家占20%~40%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在人才市场随处可见中专生打败大专生,大专生打败大学生的事例。因此,就业政策与就业环境的变化,技术型应用人才受到普遍欢迎的现状。
(2)从情感层面来看: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学生自主成才目标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给予什么,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随着中国人事制度改革后,大学毕业生直接进人才市场,为大学生自主择业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状况的加剧,也给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才的培养的主攻方向不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精英的模式,而是应当转变到以培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方向上来。因此,从市场需求出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既节约培养人才的社会成本,也节约了培养人才的时间成本。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既不以“精英化”培养方式,也不以普通劳动者的培养模式,而是切实地通过实际训练在短期内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3)从意志层面来看:创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实用的理念指导各项教学工作。大学生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和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应当从市场需求出发,改革专业培养方式,革新陈旧的课程和内容,鼓励教师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代以之实操的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培育集知识、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实践能力于一身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2.重视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课程与项目相结合,培养实际操作能手。以课程为先导,一个课程就是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课程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起来,以用人单位具体岗位目标为指南,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三至四年的训练,学生的各项技能均会有所增长。据调查,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力(56.8%),自我表达能力(54.5%)、专业能(47.7%)和外语能力(25%)。这就为加强技能培训与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通力合作,联合培训应用型人才。学校多到用人单位中走访调查,打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风格,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沟通与交流,把用人单位状况、用人标准等向学生宣传、讲解。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在用人单位技术、设备、作息时间等条件允许下,将教学活动直接迁移至办公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的愉悦。
坚持回访用人单位的制度,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全方位信息,建立高等院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对用人单位反馈的宝贵建议,及时与教学单位沟通,共同找差距,添措施,使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找准了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针对性地进行修正,达到社会的认同。
就业信息库 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对策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型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本专业一些学生经常反映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的专业内容太多太杂、专业技能学习不精,管理也学得不好,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又觉得就业时都用不上,对今后的就业十分迷茫。实际上,由于是一个交叉学科,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到底将该专业放在计算机专业里还是应该在管理专业里,也各有说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一些专业教学目标里看,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重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学校应该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优势,围绕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方向,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二、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
1.课程内容多而杂,学生就业方向迷茫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和技能要求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管理学、经济类、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各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甚至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学生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三都不太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感觉做管理知识不够,做技术自身技能又不精通,就业方向很迷茫。
2.缺少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内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所学的管理类、经济类的知识实训较少,特别是管理能力的训练,因缺少实践锻炼,学生普遍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在就业时出现专业技能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经济知识比不过经济类学生,使得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压力较多。
3.就业实习机会不多,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因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交叉较多,他们在毕业上岗前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有的学校也想方设法联系了一些单位,但因专业对口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前往实习,因此导致学习内容全而杂又都不精且实践能力较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也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无论是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其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是对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当前由于时间短,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经验,都是在摸索着不断提高。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建设不同,培养计划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三是学生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没有规划好学业。很多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对本专业没有系统的了解,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导致一些学生大学四年比较迷茫,没有抓住学习重点,导致毕业就业也比较迷茫
四、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从目前教学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专业学习内容太多、太杂,感觉没有其他普通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方向明确。实际上,该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从当前就业的方向看,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因为既懂管理,又熟悉技术,一专多能,再经过企业锻炼,必定成为今后企业的骨干。因此,课程多而雜也是该专业的优势。所以要求高校应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2.引导学生积极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也才能很好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正视专业教学课程的要求,积极做好个人学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注重培养和锻炼个人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经济、计算机于一体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在校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技能外,对于今后走进社会需要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也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余时间加强锻炼,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与社会接轨,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总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学生积极看待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学校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需要企业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锻炼机会,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定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就业信息库 篇4
一、了解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及行业前景
近几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总量规模看,已位居世界领先位置,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一批重点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在机械工业方面,我国机械装备自主化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大型露天矿及大型施工机械基本实现自主化;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自主化率达到了85%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和一批农机具已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目前,我国机械装备的自给率已从“九五”期间的70%提高到现在的85%。
在汽车工业方面,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排名世界第一,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达22.6%,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产销大国。2010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40.01万辆和1639.54万辆,继续领跑全球汽车市场。与此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也有了飞速发展。
在船舶工业方面,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预计2010年我国造船产量将超过5000万载重吨。“十一五”期间造船产量年均增速将高达34.7%。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国际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17%左右提高到了34.8%,根据现有手持订单推算,预计到2010年末我国造船完工量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39.3%。
在航空工业方面,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外贸和转包生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预计2010年末民用航空工业产品产值(不含维修)将达到46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7倍。
了解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展望“十二五”的宏伟蓝图,装备制造业将会有一个更好、更迅猛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将对机电类高职毕业生有大量的需求,高职毕业生应珍惜现在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机遇,做好首次就业合理化选择,使其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十分广泛,目前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有:学院就业处、往届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互联网、社会关系及新闻媒介等。
学院就业处提供的就业信息在所有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毕业生首次就业选择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表1,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各大中型企业以电子版或纸制版提供给毕业生,使同学们按个人所需、所想对各家公司进行了解和分析,做好首次就业选择的准备。
三、认真分析就业信息
1. 通过互联网、公司、招聘主管或其它途径了解公司的情况
规划好自己的就业圈,瞄准几个就业点,就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对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公司的性质、占地面积、职员数量及不同学历职员的构成、设备、产品及产品发展前景、薪资、生产管理模式、各种保险及福利待遇、食宿方面等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使就业稳定,减少挑槽,达到企业与个人都满意的状况。
(1)了解企业规模的划分及五险一金的基本内容
企业划型标准是以法人企业或单位作为对企业规模的划分对象,以从业人员数、产品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企业规模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根据上年统计年报每年划分一次,参看表2。
在应聘工作时,常提到“五险一金”,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种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参看表3。
(2)对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前景进行分析
(1) 河北金环模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现位于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专业化设计、制造中高档汽车覆盖件模具的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62000㎡, 现有建筑面积33000㎡,总投资已超过1.5亿元。公司坚持实施“高端、精品、合作共赢”三大战略,目前公司具有年生产高品质汽车覆盖件模具3500吨/600标套的能力。公司拥有设备:3台日本产高速数控加工设备与1台意大利产高精度大型三坐标测量机,1台国产2000吨调试设备,20台主要数控加工设备、7台主要模具调试设备、2台主要测量设备。目前已在模具制造工艺、调试技术、制造周期和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很强的行业竞争优势。公司先后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汽车厂家建立了稳固而友好的合作关系。
总结:这是一家中型企业,它的产品是服务于汽车行业,从它的占地面积、设备及生产能力来看在同行业中都是很强的,而且与一些大的汽车厂家有稳固而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及公司产品的前景都非常有优势,选择到该公司就业也是相当不错的。目前,我院有很多毕业生在这家公司工作。
(2) 一则报道:近几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颇受关注的属起重机行业。在近期(2010年底)评出的全球起重机十强的企业名单中,中国占据了四席,其中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集团位列第三,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抚挖重工分列第五、第七和第十位。伴随着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纷纷开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整个国外市场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不断提升,出口的地域也遍及北美、非洲、俄罗斯、印度、英国以及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许多地方。
总结:从这一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工程机械需求量在增加,选择到三一集团就业是正确的,近年来我院有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了三一集团。
通过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不仅通过公司的网站或纸制宣传单来了解公司,也要学会关注新闻报到来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助我们首次就业选择一臂之力。
2. 通过往届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来了解招聘公司
往届毕业生的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他们,能够了解公司的整体概况、公司上下级关系及新老员工的关系。通过了解往届的毕业生在公司的发展历程,岗位变化,专业技术的提高及薪水的变化,便于毕业生为自己到公司的发展定好位,做好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的心理准备与身体调整;了解以往的毕业生在公司的食宿情况、作息时间,做好生活和自身生理上必要的准备。
例如,笔者回访毕业生时,了解到在北京某家公司工作的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工资在试用期中与同行业比不是太高,每个月也不会变,顶多加一点鼓劲奖而已,但他们看到师傅们的薪资能达到相当可观的数值,在心理上对薪资有个高的希望值,工作很稳定;他们在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会根据个人意愿申请调整岗位;公司的作息时间是分工种不同而异,总装的时间因赶任务会长一些,经常出现加班情况;机械加工车间的时间是6小时、8小时、10小时每天三班运转;在食宿方面,公司有福利食堂,主食免费,对一个男生来说,中餐只花5元/顿的菜钱即可,所以,用餐不会花多少钱;每月扣50元住宿费,10元水费,电费免交;宿舍里有空调、电视、饮水机、洗衣机等必备的生活用品;他们的保险是四险一金。对于以上的了解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对就业准备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总之,国家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给我们机电类高职毕业生带来了非常可喜的就业形势,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学会了解和分析招聘公司的各方面情况,并与个人基本情况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与自己相适应;要认识到每家公司都有其优缺点,不会太尽人意,在进入一家公司之前,应做好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的心理准备,为首次就业、工作的稳定及职业发展做一个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高校职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资料[C].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版, 2009.
[2]喻昌学.职业素质与修养[M].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训练[M].机械工业出社, 2004.
[5]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EB/OL]http://www.chi-naacc.com/new/635_654_201105/31ya1714646112.shtml, 2011-5-31.
[6]五险一金缴纳比例[EB/OL]http://www.cnnsr.com.cn/jtym/swk/20100720/2010072014342957294.shtml, 2010-7-20.
就业信息 篇5
一、中央企业名录(排名不分先后)序
企业(集团)名称
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2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5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6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7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8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9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4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6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7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18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19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20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22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7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8 东风汽车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30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31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33 鞍钢集团公司 34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35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36 中国铝业公司
序
企业(集团)名称
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62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64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65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66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67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68 中国工艺(集团)公司 69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71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72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74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75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76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7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80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82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83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85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8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87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88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90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91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92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93 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 94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95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97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98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序序企业(集团)名称 企业(集团)名称 号 号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99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40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100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41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101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42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102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43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103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44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104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45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105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46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106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107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48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108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109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50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110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51 111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1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53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113 彩虹集团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114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115 华侨城集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116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57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17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118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119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20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具体单位情况可到
天津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网址:
深圳市人事局
网址:http://
贵州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网址:http://
海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网址:http://
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网址:http:///
甘肃省人事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网址:http://
青海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网址:http:///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毕业生分配办公室
网址:http://.cn/
附录三校外(高校)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http://scc.pku.edu.cn
南京大学http://job.nju.edu.cn/
四川大学http:///
中国高校就业联盟网http:///home/index.aspx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http://
中国海峡人才网http://
高校人才网
前程无忧http://
JobChina人才网http://
智联人才网http://
中国人才网http://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研究 篇6
(一)对就业量的影响
1、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短期内使企业用工人数绝对减少,萎缩劳动力需求,长期具有刺激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作用。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从而刺激企业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要想嫌取正常利润并打算长期驻足于某一行业,其产品价格应当不低于平均成本。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由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减少,生产既定产出量的单位成本都会相应地降低,这也为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产品降价对刺激劳动力需求极其重要,因为它可以拉动产品需求,扩大整个行业的销售水平和生产规模,从而扩张整个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2、信息化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一些产业萧条、萎缩或倒闭,造成该产业劳动者失去工作,同时使一些新的产业得到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信息化不仅仅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使一些不符合消费倾向的产品逐渐减产或停产,进而使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倒闭或破产,使整个行业或产业退出生产领域,摧毁旧的工作岗位,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被不断挤出,造成该行业或产业的劳动力被迫失去工作。同时信息化通过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信息消费产生更高的需求,使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信息活动的信息产业迅速扩张,创造新型就业岗位。
3、信息技术应用造成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劳动者从劳动者队伍中被挤出和淘汰。信息技术应用将对就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被技术进步所挤出的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采用信息技术的传统产业或新兴的信息产业的需求时,即使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也难以找到工作,造成结构性失业,甚至从劳动者队伍中淘汰出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对劳动力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这一水平,还将会提出更高的标准。在网络经济时代,缺乏网络工作经验和技能,无法适应网络工作模式的劳动者会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
4、信息技术使产业结构重新调整,造成不同产业间劳动力流动加剧,摩擦性失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关口,也是我国改革的重点,它并不是采用信息技术的直接产物,但信息技术应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渗透将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更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资本排斥劳动力的过程。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份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份中不断摧毁大量旧的工作岗位。这无疑加剧劳动力的流动性,而工作机会和寻求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平稳地发生,结果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工作,引起摩擦性失业。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短期的摩擦性失业者将变成长期的结构性失业者。
(二)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年龄结构。知识老化的大龄劳动力转岗就业难,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年轻劳动者就业机会增加。信息化对就业年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年龄段的劳动力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更新换代之频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不同的难度。从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中的年龄结构来看,近几年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员大多数分布在16-34岁这一年龄段,明显趋于年轻化。虽然信息产业的就业结构不能代表所有行业的就业年龄结构,但随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将会渗透到每一个行业,信息产业的这种就业年龄结构也会逐渐影响其他行业的就业结构。
2、知识结构。大学以上的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增加,低素质的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大学以上高素质劳动力不仅通过国家高等教育直接掌握基本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对环境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无疑会使劳动力需求偏向于该群体。与此相对应,对于只有初高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的劳动力来讲,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远不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将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
(三)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信息化建设过程是经济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较高的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必将改变劳动力结构,增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劳动力需求,逐步减少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员。根据刘易斯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型,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动力机制是:在城市预期收入乘以找到工作的概率大于在农村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将会进一步减少城镇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员,改变城镇就业需求结构,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难度更大。
二、启示及对策
1、在新形势下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建设使我国的劳动就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特点。针对新的形势,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加大力度研究解决对策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不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可能解决社会经济的均衡、持久、健康发展。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战略,至少要延续半个世纪,它将对整个社会、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国家国际竞争能力,同时还会产生诸多新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充分研究分析信息化建设对就业等的影响,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启示,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在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基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解决与日俱增的就业需求。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规模,人数多,文化程度和技术要求不高,往往具有投资较少、见效快的特点,且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是普通劳动者较好的就业场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目前的城市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被信息技术替代、挤出、淘汰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失业者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劳动权利,同时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国民经济中的高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协调发展。
3、适应新形势,调整劳动力教育结构,加强培训,以适应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
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篇7
一、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建设现状
(一)就业信息平台的雏形来自于各大高校的BBS
在BBS上发布就业信息虽然方便快捷,但存在难以管理,功能单一,信息准确性及时效性难以保证的现象。随着1997年以后全国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1年的115万猛增到2006年的413万[1]。就业压力日益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关乎学校的声誉,直接影响其招生及评估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知名度及社会认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各大高校纷纷着手建设专门化的就业信息平台。
(二)建设初期的就业信息平台,只具备信息发布功能,页面和功能都非常简单
在此阶段,用人单位通过传真、信件、电子邮件的方式把招聘信息发送给学校就业部门,学校就业部门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发布,学生浏览到招聘信息。此阶段的标志是信息的流向是的单向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无法通过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双向互选,就业信息平台取代了传统的告示栏,实现了就业信息的广而告之和快速传播。初期阶段的就业信息平台功能单一、缺乏交互性的特点即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模式过渡周期决定的。
(三)就业信息平台飞速发展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才招聘和人事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丰富,信息获取便捷的优势,构建优化网上服务体系,实现小成本大收益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2]。随着信息技术、就业指导工作的拓展,就业信息平台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各大高校的系统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往往一至两年就会更新一个网站版本,新建系统的功能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和学生可通过高校就业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并查询对方的信息。此阶段的标志是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3]。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于就业信息平台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信息交互,进而实现即时通信,完全基于网络实现双向互选。
二、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已经基本成熟,且各具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系统的建设还是落后于就业工作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功能单一,缺乏即时协作
现有系统的交互功能通常采用非实时异步模式,异步的信息传递不能满足学生用户和用人单位用户即时协作的需要,也远不足以支持就业中心的业务管理和协同工作,致使相关管理部门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比较低。系统产生的过程信息和过程数据,没有按照良好的管理方式进行归纳、沉淀与传播,实际上是很大的信息浪费。
(二)数据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
现有系统的数据设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由于数据标准的缺失,造成了数据不准确、难以共享等诸多问题。数据不规范的就业信息平台不能适应目前多样化业务形式的增长和发展的需要,造成就业管理工作上的不便,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较差,对原有系统的维护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三)独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系统大多采用单独构建的模式建设,与相关部门的应用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数据交换与共享存在很大困难,数据准确性差,严重影响了就业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更难以支持决策分析。
(四)资源分散,缺乏社会集成
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著名高校就业网站开始锁住自己的独家资源,只有该校学生用户才能浏览该校就业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和校园招聘会信息,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与外界就业信息的共享与交换。
三、加强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最终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在当前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搭建能够提供即时协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就业信息平台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增强系统功能,构建即时协作的就业信息平台
基于电子邮件系统的非实时异步交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传递信息的需要,但是电子邮件系统存在邮件过多、信息过剩、协作交流的实时性不足、垃圾邮件泛滥、应用功能难以扩展等问题。构建基于即时通信技术的协作平台以丰富就业信息平台的功能,能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电话的完整的交互支持,使企业与毕业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双向选择成为可能。“网络双选”的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用户还可以随时查询对方基本信息,并提出相应问题,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通过在就业信息平台中引入即时协作功能,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新技术的合理使用习惯,同时能够减少传统人才招聘会的拥挤和喧嚣,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就业成本。这种方式在未来的招聘就业工作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制定标准规范,构建开放、可扩展的就业信息平台
信息标准数据库设计提供了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信息标准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就业信息平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信息标准建设工作是开展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基础之一。如果把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形象地比喻为修建一座大型的建筑物,信息标准建设则相当于该项工作中的地基建设工作。如果这项工作的设计施工考虑不周,会造成整栋房屋建成后使用中的诸多不便,并且留下难于更改的隐患。
目前,对高校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数字校园信息编码的参照规范主要是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就业信息平台的信息标准应作为数据校园信息标准的子集与其他标准子集统一设计。鉴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制定信息标准应在充分兼容国标、部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学校自定义的信息标准。这是指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积累和总结,将会形成一些在工作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信息标准,也可以成为信息标准的一部分,它对统一信息标准建设起辅助和补充作用。如果自定义的标准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普遍性,还可以上报上级部门,以便成为正式的标准,这样使标准本身不断丰富和完善,以适应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
(三)整合数据孤岛,构建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平台通常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与数字校园中其他应用系统缺乏好的交流机制。随着校园中应用系统的不断完善,各应用系统之间不断提出数据交换的需求,而分离设计的应用系统之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因此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不应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独立建设只会使其成为分离与数字校园的数据孤岛。就业信息平台应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统一规划建设的就业信息平台能够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就业信息平台能够与教务管理平台、研究生管理平台、档案管理平台等相关应用实现从业务流程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就业信息平台与数字校园的有机融合,准确、完整的数据为决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使就业工作的科学决策成为可能。
(四)推进社会集成,构建资源联盟的就业信息平台
目前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校外的就业信息平台工作各自为战,无法实现信息共享[4]。彼此独立的就业信息平台会产生就业信息的“贫富不均”,信息重叠和信息不准确,客观上造成了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心仪的就业机会的现象。推进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省、市人才交流市场之间的就业信息平台联盟,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达到资源联盟———社会集成的目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了整合就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11月成立了以教育、人事和劳动三大行业部门牵头,教育系统为主,吸纳大的行业性用人单位的就业网络联盟[5]。它的目的是联合各大行业部门力量,发挥网络优势,搭建有效沟通供需双方的就业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就业资源信息的深度共享,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广泛就业。
参考文献
[1]李亚军.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就业工作创新,2006,(15).
[2]吴旭东,刘晓辉.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网络化的实践与思考[J].丹东纺专学报,2003,(4).
[3]付光辉.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互动服务平台[J].教育技术导刊,2006,(4).
[4]李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4).
就业信息库 篇8
一、基于数据仓库的就业信息平台系统构建
1、就业信息平台总体架构
基于数据仓库系统的就业信息平台既能够满足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用人企业的数据分析, 又满足学校、用人企业和就业人员的查询。下图是基于数据仓库的就业信息平台系统的组成。
2、系统工作流程
源数据库系统可以是多种数据库, 如DB2、Informix、SQL Server、Oracle、Sy base以及数据文件, 这些数据经过数据抽取、转换组件转移到ODS (Oprational Data Store) 中。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这一过程可使得各种异构数据在语言的标准化、数据移动平台、通讯策略、支持策略等得到统一和规范。在数据仓库管理系统的协调下, 定期将ODS的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中, ODS作为数据加载的登陆平台, 具有灵活处理全局联机事务处理的功能, 为查询提供有效的访问途径。需要注意的是, ODS数据存储平台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考虑到经费限制, 可以不增加ODS存储, 直接将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
决策人员或管理人员通过数据挖掘和在线分析工具对数据仓库进行信息分析处理, 来实现求职人员和招聘单位的自动匹配、预测分析等平台功能。
二、就业信息平台构建的关键技术
1、遗传算法的编码规则
遗传算法是一个基于群体的、具备随机特征的迭代过程。遗传算法操作于一个由问题的多个潜在解 (个体) 组成的群体上, 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编码表示, 同时为每一个个体依据问题的目标函数被赋予一个适应值, 它反映个体之间相比求解问题的能力, 在群体进化过程中, 基因型的变化是进化的本质特征。主要通过三种典型的算子进行基因变化: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
应用遗传算法进行规则挖掘, 编码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也是设计遗传算法时的一个关键步骤。编码方法除了决定了个体染色体排列形式之外, 它还决定了个体从搜索空间的基因型变换到解空间的表现型时的解码方法, 编码方法也影响到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等遗传算子的运算操作。由此可见, 编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进行群体的遗传进化运算以及遗传进化运算的效率。一个好的编码方法, 有可能会使得交叉运算、变异运算等遗传操作可以简单地实现和执行。
DeJong曾提出了两条操作性较强的实用编码原则 (又称编码规则) :
编码原则一 (有意义积木块编码原则) :应使用能易于产生与所求问题相关的且具有低阶、短定义长度模式的编码方案。
编码原则二 (最小字符集编码原则) :应使用能使问题得到自然表示或描述的具有最小编码字符集的编码方案。
2、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遗传算法使用适应度这个概念来度量群体中各个个体在优化计算中有可能接近于找到最优解的优良程度。适应度较高的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就较大, 而适应度较低的个体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就相对小一些。
适应度函数是遗传算法与应用问题的唯一接口, 是种群中个体优劣的一种量化反映, 它的构造直接影响问题求解的效率。
支持度是对关联规则重要性的衡量。支持度说明了这条规则在所有的事物中有多大的代表性, 显然, 支持度越大, 关联规则越重要。有些关联规则的可信度虽然很高, 但是支持度却很低, 说明该规则使用的机会很少, 因此也并不重要。鉴于关联规则的如此特性, 我们考虑用关联规则的支持度来定义适应度函数。我们可以这样来筛选规则, 先用支持度来筛选规则, 然后在满足最小支持度的规则中确定它的关联程度和关联性。因此规则的适应度可以简便的作如下定义:
上式中S’为经过遗传操作所形成的一条新规则的支持度, S为用户给定的支持度的阈值。当Ri为符合要求的规则时, 它的适应度函数值应大于1, 否则适应度函数值将小于1, 这条规则在下一代遗传中就会被淘汰。
三、结语
基于数据仓库的全省就业信息平台除了具有一般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查询功能外还特别具有以下更为有意义的用途:
1) 可实现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自动匹配对接。无论是招聘一方还是应聘的一方为了物色到自己满意的对象而在网上或招聘会上寻找, 这种搜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很浪费时间、精力和财物。该信息平台利用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可以将就业人员的信息进行自动匹配, 来为求职者或招聘者提供一个有效的筛选范围, 而这个范围根据参数设置的不同可大可小, 从而为求职招聘者提供一条走出信息迷宫的捷径。
2) 可进行人才需求趋势分析。该系统可以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变化做出快速反映, 很便于我们从人才需求信息的变化中捕捉到人才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 为高校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信息支持。
3) 发现异常信息。本系统能够对招聘求职中的异常信息进行很方便的提取, 如无招聘单位匹配的求职、无应聘匹配的招聘等。
摘要:本文提出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就业信息平台构建的设想。希望更有效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进行管理决策支持, 进一步整合就业信息资源, 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 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
关键词:数据仓库,就业信息平台,构建
参考文献
[1]、叶传奇, 张涛.遗传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9:40-41
[2]、陈小波, 蒋方纯.高等院校数据仓库的构建与实施[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2-5.
[3]、袁连海.数据仓库技术研究与实现.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2.13-68
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是重中之重 篇9
一、动员千军万马
调动全校力量全员化参与、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是各高校都在努力的方向之一。但从口号落实到操作层面有许多文章可做。目前, 各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构成基本上学校层面是专职人员, 院系层面是由辅导员兼职。从2006年开始, 北京理工大学在部分规模较大的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 由专人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由于人员比较固定, 且都经过专业化培训, 有利于与用人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 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正在继续推广大学院成立专门就业指导机构、小学院联合成立就业指导机构的做法。
北京理工大学从2003年起实施了“就业导师制度” (《人民日报》2007年6月28日进行了专题报道) 。各学院根据自己的学生规模确定就业导师数量, 一般为每90人配备一名就业导师。就业导师为兼职, 各学院选拔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熟悉毕业生实际情况、有强烈责任心的教职人员或退休教师出任就业导师, 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就业导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学生“通风报信”, 利用自身“人
近年来, 吉林大学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在构筑“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过程中确定了“服务、指导、创新”的策略, 把培养毕业生树立“诚信、务实、发展”的择业观作为第一要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服务学生和用人单位
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以基地带动市场, 以市场促进就业”的市场开发战略。近几年, 通过东北五校就业工作协作体, 联合打造就业市场,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年度学校先后在太原、天津、广州等地召开了毕业生信息交流会、毕业生就业推介会, 并与卫脉”资源推荐毕业生。
除了动员全校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外,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协会, 协会每天都有一名同学协助老师搜集网络上的招聘信息, 并在校内各大BBS上以非官方的形式予以发布。
二、走遍千山万水
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结合学校服务面向定位, 积极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走访调研, 收集岗位需求信息和推荐毕业生。例如2007年底, 学校组织各学院就业工作人员大规模走访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足迹涉及陕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等十个省市。此次走访以巩固原有国防系统联系为主, 重点推荐在就业市
生部、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信息产业、汽车等行业、企业集团进行了广泛接触, 交流了相关信息, 达成了校园招聘活动的具体日程。与此同时, 还鼓励各学院根据本学院特点积极建造学院就业基地的建设, 并创造条件加强学院和用人单位的接触, 以多种方式促进毕业生就业。通过不懈的努力, 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 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较好的满足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 已就业的毕业生75%是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成功就业的。
2、继续推进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建设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改版之后, 增加了数据库的容量, 并提高了网站的速度和安全性, 实现了许多新的功能, 并与吉林移动合作, 推出了短信平台以更好更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目前我们已实现与众多行业的近千家企业的合作, 从而增加了网站的信息量。在我们的网站上,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2 0 0 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专题
场上需求较弱专业的毕业生。同时, 由招生就业工作处处长带队第一次“进军”电力系统用人单位。通过坚持不懈的走访调研, 增强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了相互了解, 为不断拓展学校的就业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用尽千方百计
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做好单位和毕业升沟通的桥梁, 学校可谓“用尽千方百计”。首先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例如2007年9月, 学校向2 0 0 0余家用人单位寄送了学校2008年毕业生基本情况和生源信息, 收到用人单位寄回的毕业生需求表300余份。其次举办以集团形式“打包”为主的各类招聘会。从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三江航天集团公
均可发布各自的供求信息, 并查询相关的资料;毕业生还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二、坚持全方位指导的工作方针
1、全程化、全员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吉林大学的就业指导课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 即每年三月份在一年级中开设了以“职业生涯”为主的课程, 计12学时, 0.5学分;九月份在毕业生年级开设了以“就业方法、技巧、政策”为主的课程, 计12学时, 1学分。今年我校还聘请了多名校内、外兼职教师来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师队伍建设, 每一名兼职教师都有其专题讲座, 可以说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已初具规模。
2、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就业指导课解决了共性的问题, 就业咨询要解决的是个性问题。我校的各学院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咨询室, 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解决就业过司、贵州航天集团公司、四川航天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行业集团专场供需见面会10余场次;举办参会单位超过180家企业的招聘会2场次, 各类企业小型专场招聘会260余场次。按照惯例, 学校每年春季只举办一场大型招聘会, 2008年为了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顶着各方面的压力, 于2008年4月2日在奥运主场馆又举办了一场“在京单位专场大型招聘会”。第三, 建设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建有就业信息网——京工英华网 (http://job.bit.edu.cn) , 把各类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在网上。2008年经就业网发布招聘信息2200余条, 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近3万个。为了使信息发布更加快速有效, 学校建立了手机短信平台, 通过手机短信平台, 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在吉大就业网上开通了职业测评, 毕业生只要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就可以进行一个小时的职业素质测评, 并能获得专业的测评报告, 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 选择职业。目前我校已经培养了职业指导师102名, 逐步实现了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
学校还开通了以“解决就业困惑, 相伴就业征程, 沟通从心开始”为目标的就业咨询QQ。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交流方式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交流就业心得, 开解就业中的困惑。
3、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论信息时代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 篇10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的就业安全问题也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飞速的发展, 而大学毕业生数量也不断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发布就业、求职信息开始变得普遍起来。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 随之产生的就业安全问题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的开放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就业信息,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求职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警惕,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二、大学生就业安全
大学生就业安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合同方面的安全。大学生就业安全的人身安全问题是一直都备受社会关注的, 特别是现今传销案件非常普遍, 一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并不成熟, 缺少社会经验的弱点, 许诺毕业生的工作是“待遇高, 发展好”, 等大学生“入职”以后, 再强加控制限制人生自由, 进行洗脑。
财产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情况:入职时要求交纳一定的“介绍费, 求职费”, 此类多数属于以敛财为目的的招聘陷阱, 如一些非法公司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 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 向其收取各类保证金、培训费、上岗费等等, 然后杳无音讯。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试用期被恶意克扣薪酬工资, 此类属于以征用劳动力为目的的招聘陷阱, 招聘单位以试用期为由骗取较为廉价的劳动力, 这也是毕业生最难防范的就业骗局。
劳动合同安全主要包括不签劳动合同和签署有失公平的劳动合同两个方面。一些同学以为签了《毕业生就业协议》就是签订了《劳动合同》, 这是不对的。《毕业生就业协议》只是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 更多用于高等院校的就业统计和就业核查。很多诸如工资薪酬、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的条款并不会在《毕业生就业协议》中有所体现, 即使有所提及也并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之后必须签署正规的《劳动合同》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 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 如违约金、免费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 这些附加条款写进劳动合同中是有失公平的。
三、信息时代下的就业安全防范
为了让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少走弯路, 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危害到毕业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应该注意以下的一些就业安全防范。
首先应该选择可靠性高的网络信息平台来收集就业信息。网络上的用人招聘信息鱼龙混杂, 一般情况下, 学校招生就业办在官方信息平台上发布的就业信息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为防止不法分子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 对于用人单位, 学校会留存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并对营业执照进行相应的审核。可见, 毕业生通过学校网站选择就业信息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可靠的渠道。因此对于网络平台上招聘信息的安全, 毕业生首先应该了解哪些网络平台是更为可靠, 再之后就是仔细鉴别招聘信息及招聘公司的合法性。尽量选择信誉佳、口碑好、比较大型的公司应聘,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是有很大保障的。
然后就是注意加强个人信息保密安全。不要轻易的将个人的所有联系方式都提供给招聘单位, 一般情况下首次与招聘单位联系只要留下电子邮件即可, 互通了email了以后, 再加深了解的情况下, 再把电话号码留给用人单位。而对于互联网上各种渠道特别是qq公共平台, 微信公共平台所发布的招聘信息, 一定要慎重核实, 不要被一些看似很有诱惑的信息迷惑了自己的判断, 不要轻易填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
最后毕业生学习和了解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信息时代的就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规定是在信息产业部2000年10月8日第4次部务会议上通过的, 包括了二十二条相关管理法规, 对于发布合法网络信息进行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办法是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而制定的, 包括了二十七项相关条例, 都是与信息时代的安全服务息息相关的。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中的信息因素 篇11
1.研究信息因素的背景
1.1 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据中国科学院今年1月3日举行的 “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传出消息, 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 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2]。据笔者对本专业就业学生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首先是初次就业率不高,学生对招聘会处于观望状态,十月份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高峰期,但是直到现在,签署正式就业协议的学生寥寥无几;其次是学生对待遇的期望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存在很大差异,在南京这样的一线中等城市,学生满意的起始薪酬大概在3000rmb左右,而大部分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都低于这一数字;其三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以大学生在用人单位面前底气不足,畏前怕后,不能充分展示自我。
1.2 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那么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到底“困”在何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环境因素,二是大学生自身因素:
1.2.1 就业环境因素
虽然我国社会正值高速发展阶段, GDP正飞速增长,但是对职位的需求并没有同比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造成的,许多研发性质的工作在海外完成,我们得到的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这种“后发优势”同时也扭曲了人力资源市场,开拓性工作所需要的庞大人力资源被节省,造成当前社会职位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校输出人才增长速度和人力市场的需求不对称,虽然当前高校的扩招已经放缓,但积累的基数已经很大,在社会找到新的人力需求增长点之前,形势不容易一下子扭转过来。
1.2.2 大学生自身因素
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中,问题显然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而是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虽然整个社会的工作岗位的绝对数量是不足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肯定还不至于找不到任何一个职位,只要“贱卖”一点总还是可以的,然而,鉴于大学生先期的学习成本的投入,他们的期望总是不可能满足于找到工作,而是要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因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受多方面因素左右的。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则是另一个问题,相对整个社会,大学生的素质自然是高的,但是相对于他们期望进入的行业背景来说,他们在能力上不见得有优势,又兼之社会上跳槽大军的存在,更为普遍的状况反而是劣势。
1.3 为什么是信息因素
要想解决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开源节流”,即增加社会对职位的需求或者减少人才输出。但事实上这个方法短期内并不可行,除非找到新的对人力资源有庞大需求的社会增长点,社会的职位需求总是会稳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如果贸然进行宏观调控,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至于大学方面,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减少人才输出,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更不大可能在一夕之间完善。所以,寄望于对就业外部环境的调控来解决就业问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故而只能转向对局部需求的调控,而信息因素正是沟通外部环境和局部需求的桥梁。
1.3.1 信息因素能够同时影响内外环境
当今社会,早已经是信息社会,信息对决策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理论上来说,合作博弈的结果是要优于非合作博弈的,这正是信息的不平衡导致的。实际上,前面所述的造成当前就业困境的两个要素,几乎都跟信息有关:例如当年的扩招,正是由于决策者对于市场的评估不够充分,没有意识到我国的“后发优势”,就匆忙作出决定,影响市场评估的正是信息因素;又如学生对待遇的期望过高,也正是由于对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够了解,或者了解到的都是扭曲的市场信息造成的。
1.3.2 信息因素是可操作的
如果信息因素是我们不可操作的,即便它如此重要,认识和分析它对我们毫无帮助,就像社会职位的需求和大学生输出一样,虽然它们是最最关键的两个要素,但却不是我们能够改变或操作的,因而对它们的研究只应该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信息要素,在就业过程中是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焦点,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且相对于用人单位,我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如果我们操作得当,就可以取得相当理想的结果,因而对于信息因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
2.信息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1 信息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2.1.1 就业市场化已经形成并将日趋完善
所谓市场就是买卖,设若我们建立一个经济学模型,不妨把大学生看做是卖家,揣着一身技艺待价而沽,用人单位则是买家,双方都有交换的需求,所以能够形成市场,人力资源等同于其他一切的社会资源。正如普通市场上当铺出售流通性一样,在人才市场也有劳务派遣公司出售人才流通性,而求职中介正扮演着出售信息要素的角色。整个市场受供求关系调节,围绕着一个平衡点上下波动,买卖双方都在博弈,大学生手里的资源是能力,智慧,合作等等,用人单位的筹码则是薪水,区域,发展前景等等,这个理想的模型,就是所谓的“就业市场”,当前的经济学理论说明,完全市场化有利于社会成本的降低。
其实我国一开始的就业方针并不是市场化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分配,由政治力量统一完成,虽然它在处理信息费用的问题上,由于运用了统一调度的方式是优于目前的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的,但它的没落正说明了市场的优越性,实际上资源以权力为导向进行分配必定是成本为高的,而以市场为导向则是低费用的,因此就业的市场化已经形成并将一步步地完善。
2.1.2 信息因素在就业市场中的作用
信息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市场上专门出售信息的人才中介的存在,正证明了信息资源的价值,而猎头公司的高昂佣金也正是对人才市场中信息费用的支付,除了这些,信息因素实际上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几乎所有方面,比如合约的选择,支付手段的选择,风险的规避等等。
实际上信息因素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举个实例来说:香港的玉石市场,玉石是不剖开来卖的,最多只在玉石表面凿一小口以帮助估价,而对玉石鉴定的费用是极其高昂的,因为培养一个玉石鉴定师,平均需要16年时间,即便这样,评估出错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如果将玉石剖开来,则信息费用(在这一实例中即估价的费用)将急剧下降,但为什么市场乐意支付高额的信息费用呢?[3]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可以类比于玉石,评估人才能力的费用显然是相当高的,但如果出现一种廉价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大学生的能力,市场会不会接受这种方法以减少信息费用的开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合约,虽然合约的信息费用很高,但却将风险让渡到一个各自满意的局面,显然,当风险的费用高过了信息费用的时候,市场就会自动调节风险,这也正说明了信息实际上是调节就业市场的最终力量。
2.2 信息因素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在上面对就业市场分析的过程中,读者想必已经意识到,对人才准确地评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费用高到惊人的程度。而现在的遴选模式也是不科学的,它采取的面试制度并不适合那些长线型人才,而且个案的信息没有累积效用,资源很难复用。但用人单位不太可能为此支付巨大的费用,所以出现了新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是“自助餐式招聘”,第二是诉诸于猎头公司。
所谓“自助餐式招聘”,实际上是用支付弹性的手段来平衡信息费用的不足,就像一个自助餐店,它针对一个群体收同样价格,而不去管他们到底消费了多少,因为评估每个人消费的信息费用是高昂的,人才也是一样,它具有跳变性,不太可能通过简单的抽样作出准确的评估,所以每次招一个群体,这样就具备了一定的弹性,便不再需要精确的评估,然后根据实际表现再进行遴选。至于猎头公司,由于他们专业于信息的处理,能够有效地复用资源,所以信息的边际费用下降,而且他们用于支付信息费用所收取的佣金比例是很高的,它的高佣金比例正说明了信息的巨大价值。
2.3 信息因素对高校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一下高校的身份,如果用以上两个实例作比,大学生可以比作玉石,则高校就是卖玉人,高校需要在他掌握的信息资源条件下做出决策,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显然,卖玉人掌握越多的信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越大。而如果把学生比作食客的话,那么学校就是这群食客的决策者,他知道的信息(包括每个人的肚量,兴趣,自助餐价格,数量,和市场对比状况)越多,做出的决策对食客越有利。因此,高校恰恰是处在这个合作博弈的中心,它可以被看做一个资源节点,对外它拥有比用人单位多的学生信息资源,对内它又拥有比学生多的用人单位信息资源,所以高校正是信息因素实现其作用的拐点。
2.4 信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就业工作中的主体,涉及到他们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最为根本的两点是自身素质问题和择业期望问题:
2.4.1 信息因素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信息因素对大学生能力的影响,更多的并不是体现在就业阶段,反而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有很大的影响。信息因素主要作用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网络平台的构建,使得只要是能够接入因特网的大学生,在信息这块平台上几乎平等,北大学生的确拥有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资源,但如果一个有心的学生能够善用网络的话,也能够很容易获得这些资源。所以信息的作用是用来打破能力上的壁垒的;是用来了解外面的形势的;是用来防止坐井观天,限于园囿的。而这些,对于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2.4.2 信息因素对大学生择业期望的影响
期望说到底是个评估问题,且是一个相对于群体的评估问题,这样自然又要涉及到信息要素,群体的信息从何而来,费用如何等等。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tiglitz(斯蒂格利茨)因为研究“信息费用”而获奖,其得奖的理论脱胎于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一个现象研究,即“为什么戏院里头等座的票价要折价卖掉”,后来这一现象还引申出“效率工资”等等一系列经济理论,但究其原理是信息费用。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好学生总是要折价卖掉的,或者这样说,如果以学生的质量为横轴,公司的质量为纵轴做一个曲线的话,曲线的高端一定是低于理想曲线的。这个正是学生满足期望的信息费用过高,所以要跌一点用来支付这一费用,尤其是市场的职位供给不足的时候,市场向有利于资方的方向发展,人才手中的信息以及博弈筹码不够,必定会折价“贱卖”。
3.信息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自身建设,在信息博弈中占得上风
首要的问题是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实际上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讲座指导和最后的岗位落实的模式,该模式对资源的要求比较小,高校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围绕这一方针展开,所采取的制度则是年级干部为主体环境下的辅导员负责制,这样的队伍一来不专业,对信息的利用效率较低,二来不持久,信息资源不能复用,这样的做法自然不能发挥高校的信息优势来。
所以我们必须把资源倾斜过来,在理念上向猎头公司的运作方式靠拢,相对于企业里专设的人力资源部门,我们也应当专设一个对应的职能部门,组织专人收集,整理,研究信息,一方面这支队伍可以长期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这支队伍可以专注于信息因素的研究,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进而形成信息资源利用的机制和规程,从而在同用人单位的“信息战”中制胜。
3.2 做好内部信息交流
除了加强自身的信息硬件建设以外,我们还必须消除同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因为归根结底,找工作他们才是主体,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学生需要信息对市场,用人单位,以及他们自己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而社会倾向聚焦于一些特殊事件,所以道听途说的信息,包括网络上的很多媒体消息,实际上有可能更加扭曲他们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客观认识,而他们又恰恰是不可能为准确的社会信息付出高昂代价的群体。所以我们在加强“信息源”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内部信息交流工作,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虽然目前高校的信息发布系统已经相当完善,但是信息反馈机制却有待改善,因此,利用网络加强信息反馈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熊丙奇.大学生就业困局“困”在哪儿[J].西北职教,(2).
[2]张五常.经济解释.
就业信息库 篇12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专业的特点及需求
目前, 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因此, 设立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势在必行。从当前的物流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 对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 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如外语、海关、国际贸易等。
其次,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市场对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企业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再从供给的角度看, 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可从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导致了物流及电子商务物流的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所以, 在研究中发现:对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在校学生的培养中, 一定要注重实践务实, 就近两年南宁对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究竟在哪?那么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分为战略型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 管理型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 技术性、技能性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
当然南宁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带如华东、华南地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南宁地区的物流企业以从事运输和仓储类的居多, 但是随着北部湾开发区的发展, 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将是南宁物流发展的重点, 那么随着南宁物流的国际化和供应链的更加完善, 学好英语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专业学生很重要。
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走访, 目前物流人才市场上大量物流一线岗位虚拟以待, 求贤若渴。但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的毕业生出现了平均工资较低的现象, 有的甚至选择了其他行业, 导致物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很低。许多学生误以为, 现在物流企业众多, 专业物流人才又紧缺, 自己毕业后到物流企业去当个部门经理不成问题, 所以对市场上提供的1000-1500元左右的月薪和艰苦的就业环境就有点接受不了, 再加上市场上还有不少对待物流人才的浮躁心理, 大多数公司都是希望吸纳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人才。这种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 导致了我国物流高级人才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为了科学预测就业市场,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客观反映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 及时发现我们在专业设置,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高, 对口就业情况较好。毕业生绝大多数能胜任本职工作, 在单位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 了解到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并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毕业生流动性很大。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趋势及导向
3.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趋势
从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导向上看,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电子商务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工作, 以及一般企业 (工厂, 贸易公司) 里做物流工作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 (收发货, 保管) , 计划, 采购, 运输管理, 进出口关务, 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 销售, 物流企业类型有运输, 有报关, 有货代, 有仓储, 有物咨策划,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 就业前景良好。
3.2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导向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为应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我们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 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较差就业过程中缺少灵活性与主动性, 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能力有限这几个方面, 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 同时也应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得出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就业导向有以下两点:
3.2.1 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 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可使学生对自身准确定位, 客观地评价自己;对现实的社会和就业政策有及时的了解, 能有的放矢;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 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 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与专业选择方面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
3.2.2 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定向性及“宽”和“广”
在课程设置, 应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 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特别在仓储课程设置, 应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 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特别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方面加强力度, 帮助、鼓励学生在校期问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物流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叉车证书、条码技术与应用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满足现代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的需求;同时物流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学科, 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涉及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和交通运输工程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技能, 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 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 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 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
3.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双证书”制度
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逐渐转变教师角色。一方面, 学校可以鼓励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习, 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同时聘请一定比例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 企业应通过举办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班、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途径, 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 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对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学生实施“双证书”制度, 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 最近国家也在落实物流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更新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制, 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与行业联系紧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 (物流信息技术) 高职教育体系, 为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付海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3, (04) .
[2]蒋自远.物流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8) .
[3]马玉新.第三方逆向物流评价决策支持系统探讨安装, 2004, (06) .
[4]刘会亚.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2006, (01) .
[5]徐寿波.关于物流的科学分类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
【就业信息库】推荐阅读:
就业管理信息系统06-28
就业信息化07-08
就业网络信息化05-21
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系统06-20
就业服务信息化06-27
就业创业指导信息平台10-01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05-23
地理信息就业前景07-25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