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化

2024-07-08

就业信息化(精选12篇)

就业信息化 篇1

2016年毕业季已经结束, 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2017年招聘季即将到来, 预计本年度有700多万大学毕业生, 往届毕业生和出国留学回来的“海龟”们也再次加入到就业大军中, 将近有1 000多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 竞争更是激烈异常。笔者从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就业基地信息化建设是稳定就业关键、以生为本全力提供就业信息化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的应用、建设高素质的就业队伍设专门服务部门等方面构建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长效机制。

1 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

就业信息网的生命力就在于高效、快捷、高质量, 将进一步优化就业无形市场建设, 使校园招聘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首先应保证技术成熟, 运行良好。其次, 网站要设置极具特色的栏目, 如可开辟形势分析、就业创业新闻要点、求职就业论坛、就业创业指导、留言板等, 并不断更新内容, 向毕业生提供详细的面试模拟等一系列服务。第三, 要方便毕业生多方面展示自我风采, 更好地引起用人单位的注目。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背后是一个大型数据库, 要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 应用大数据分析, 挖掘大数据背后的信息, 确保有重点的保证专业对口单位的需求;既要注意收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横向人才需求信息, 又要注意有关本省的纵向人才需求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对就业工作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 帮助学校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 并由此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 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

2 就业基地信息化建设是稳定就业关键

就业市场如果要做到长盛不衰, 其关键就在于建立广泛、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主要采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门, 根据与相关行业集团、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开设有关课程, 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 把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就业的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把学生输送出去;在三、四年级的时候, 主要采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在实施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适当增设应用型课程, 或部分专业也可实行学分互换形式进行联合培养。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数据的整理, 录入数据库, 形成大数据, 建设信息化数据共享平台, 实现多方信息共享。

为进一步开拓就业基地, 建立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 加大就业市场, 就业基地开拓力度, 学校要成立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就业基地开拓领导小组, 走访用人单位, 跟踪了解毕业生情况, 巩固老基地, 建立新基地, 对就业起推动作用。不惜“用尽千方百计, 道尽千言万语, 历尽千辛万苦, 走遍千山万水”, 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开发, 优化市场反馈机制, 建立数据库, 加强信息化建设, 进行大数据分析, 从市场信息中所提炼的市场反馈信息,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价值链, 为学校的工作决策提供了直接的市场依据。

3 以生为本, 全力提供就业信息化服务

作为学校整体的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党政领导, 应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适时的竞争状态, 下大力气根据学科的特点, 进行市场细分, 帮助学生选择目标市场。“大就业”工作格局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学校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联动的政策宣传网络, 学校和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主动宣讲就业政策。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采用图表、动漫等新媒体传播方式, 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 根据毕业生就业需求, 分时段、分类别推送就业政策措施和学生就业典型宣传, 形成鼓励学生就业的文化氛围。这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职能部门和院系的通力合作。

“学校主导型”的就业方式要持续改进毕业生就业市场, 这应当是一种全程服务的方式。了解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和指导学生再次寻找适合他的就业岗位是实施毕业生跟踪服务有两个基本目的。就业市场既有综合性的大型招聘会, 又有小型的专场招聘会, 不管市场的大小, 做到工作的条例化和明细化一整套会务服务流程和方案, 全程信息化管理, 应用大数据分析, 实现动态服务,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4 应用营销组合策略拓展就业市场

高校应树立“大市场营销”的理念, 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的贡献等实际情况, 突出自身特色, 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就业市场做成“品牌化”“信息化”, 使其具有广泛影响力、鲜明特征。对于地方性的普通高校来说, 尤其重要的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和发展定位, 运用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有利于学校集中优势资源, 在数据库里面, 运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大数据分析, 根据近年来学生主要工作地点、行业, 运用数据精准分析, 塑造毕业生在细分市场上的位置, 最大限度地减小毕业生求职和就业工作的盲目性。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加强理论研究, 着重加强对市场变化的研究力度, 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把各种信息录入信息化建设平台, 分析其中的大数据, 得出一般规律, 科学预测经济形势发展趋势, 对市场变化进行快速反应, 及时调整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建设等方面, 要提升和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 实现精准营销, 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

5 建设高素质的就业队伍设专门服务部门

现如今,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 日益呈现出就业工作全程化、信息化的新特点, 为了应对这种新趋势, 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基本形成了校园招聘会常年化、常态化, 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就业服务部门相对稳定的专业人员, 专门管理就业辅导、就业市场拓展等工作。同时, 高校要树立“大就业”的工作理念, 建立数据库, 加强信息化建设, 进行大数据分析, 从市场信息中所提炼的市场反馈信息。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具有不同学科背景, 具备战斗力、服务力、组织力、沟通力等能力,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职业指导、法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 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设置奖惩机制, 制定长效培训政策, 创新培训内容, 提升培训质量。使就业指导教师掌握社会最新招聘动态, 了解用人单位具体招聘需求, 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 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高校的快速发展, 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的校内和校外市场相结合、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和专业市场相结合, 构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市场模式;利用一切途径积极广泛地邀请用人单位, 提供全程化、标准化服务,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招聘服务长效机制, 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摘要:当前, 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 严峻的就业形势摆在2017届毕业生面前。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完善。提供并制订高效、结合实际的战略举措,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关系到高校发展甚至生存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校,就业市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卿海群, 邓珂.新常态下高校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科教导刊, 2016 (1) :31-32.

[2]杨明.高校团组织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师, 2016 (3) :61-64.

[3]毕力格.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发展体制研究[J].中国商论, 2016 (25) :186-187.

[4]吕信伟, 赵子俊.以“学有良教”奠基“成功之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中国西部, 2012 (36) :25.

就业信息化 篇2

王 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虎溪大学城,401331)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校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的现状出发,结合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并分析其特点,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

关键词: 就业信息化;大学生就业;就业平台

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2005年毕业生人数是338万,初次就业率72.6%;2006年413万,初次就业率71.8%;2007年495万,初次就业率71%;2008年559万,初次就业率70% ;

①2009年611万,初次就业率68%;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

人,增量压力基本上得到缓解,但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仍很大。目前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并提出了八项要求。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人员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在“人际市场”与“载体市场”并存的同时,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信息化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高校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率显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高校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实现就业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助力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1999年首家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中国院校人才网”开通;2000年高校开始在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2001年有近10%的高等院校尝试各种模式建设各自的就业信息网。在信息化手段用于就业的起初阶段,高校逐渐树立了信息化的意识。

从2002年至今,是一个政府重视,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就业中的 “一把手工程”,“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准则。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开通,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004年国办35号文要求:“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 2006年11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启动,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五部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组建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立体化平台,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①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第24期《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历》一文:截至9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比例为74%

作的“一号工程”,它标志着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这些举措激活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就业服务网开始建设到现在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预示着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某学校就业信息网读取中心数据库中的毕业生信息,毕业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处理后找出合适职位,降低求职成本,加强求职成功率。

2.信息化就业平台的现状

信息化就业主要目的是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低成本大范围地收集和使用信息,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实时双选平台,实现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动态信息交换,以及对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分析和效果监控等)。纵观当前形形色色的网上就业平台,呈现如下特点:

(1)由各自为战,到成立联盟,逐步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以及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三网”互连互通,达到降低研发与运营成本、信息共享目的。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较快,由于在建设之初缺乏持续发展的思考,基本上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操作方案,更难达到良好的运作效果。

(2)就业信息脱离毕业生的个性需求。目前区域性、行业性的就业网站不下数百,但真正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全过程服务的比较少,特别是优质就业岗位少。网上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包括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资料审核、信息发布、视频洽谈、诚信认证、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它摆脱了信息式人才网站的框架,真正达到了网上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从而保证求职与应聘的成功对接。

(3)信息冗沉,信息可信度不高、针对性不强。非本校的网上就业市场仅掌握招聘求职的信息资源,而不具备用人单位的客户资源或毕业生的实际人力资源,单位与求职者对接的成功率、资料的可信度、实地见面的安排等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所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此类网上就业市场的要求仅仅是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需要,只能以信息发布为主,基本上不能提供全过程就业服务。

3.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的特色。

就业管理平台是将本校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让本校学生、用人单位可以快速地建立个人资料、浏览招聘信息以及内部管理员修改信息,发布消息等,学校能随时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于平台的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和整体的信息维护都采用“适用,简单,智能”的原则,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发布,对于平台的管理员来说可以方便、快速的完成信息的审核、发布、删除、回复等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私密性。私密是把双刃剑,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客观上增加了门槛,限制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人才市场竞争大,为保障学校的联系的招聘单位不被

外校学生竞争走,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系统只对本校学生公开招聘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每年都可以主动出击联系用人单位并发动全校师生提供用人信息,并实现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发布信息的审核、使用分析、统计。

(2)共享与整合特色。围绕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完善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平台运行和软硬件系统,统一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开发整合全国、省级高校联盟、校际内部的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开展个性化深层次服务,增强平台的吸引力。

(3)自助性与互动性。平台具备发布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引入专业化服务,借助就业管理平台逐步开展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择业观、个人素质提高等多项服务,改变不适应用人单位期待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并经培训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工程单位等优质就业单位,并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4)信息权威、针对性强、可信度高。由于平台的“非职业中介”式特征,就业平台的动态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与甄别,又能涵盖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薪酬等重要信息,能满足毕业生的多样性就业信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指导模块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公务员考试、征兵等信息。

(5)更新及时、便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公平分享,实现了信息快递,信息来源广,并进行分级分类;还可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捆绑就业推荐;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实现就业反馈;还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监测进而达到对就业市场的预测。

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使用,除了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外,还能促进高校优化管理机制,为招生的专业、地区分布提供参考,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参考,减轻就业工作人员事务性劳动,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

我们自主开发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做到了四个满意:毕业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院系就业管理工作人员满意,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满意。毕业生用户可以实现修改口令、发布留言、查看专业以及非专业的招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查看重要通知、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用人单位录用信息、查询所报单位统计、查询面试时间地点、查询近期单位面试报名情况、参与职业测评等功能;用人单位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修正用人信息,查看学生报名情况,公布学生录用情况等;院系管理员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查询学生信息,实现各种统计目的等;学院管理员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发布招聘及面试信息,就业录用登记,用人单位信息审核,查询报名录用情况,学院专业介绍,各种数据查询统计等工作。使用两年来,平均每年的点击率接近12万人次。毕业生、用人单位、院系工作人员和就业中心管理员都已经非常喜欢使用平台开展就业活动。

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自主开发了职业测评系统,选取目前最科学、最实用、最准确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性格、基本素质、心理特征、职业性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六大方面42个项目的测评,能准确记录学生测评结果,能详细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

2008年教育部明令就业指导课为必修必选课,通过建立职业发展教学体系、就业讲座体系、就业座谈体系和学生组织体系,提高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研究水平,加大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力度。推进就业指导的制度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社会化、个性化、分类化以及互助化建设。正视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解决求职难、招聘难、信息不对称的矛

盾,努力建成集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 监测评估为一体的高效率的就业信息化系统。

总之,中国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就业水平偏低,要想达到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就业模式。还需要依托网络技术,找出现有就业网络的缺陷,克服自身困难,消除“信息孤岛”,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跟踪和监测,完善职前就业技能的网络培训功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就业,进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6,(3)

2.刘大为.把握机遇,加强合作,努力开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3.孙长林,刘锐.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系统建设思路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6)

4.杨雨龙,徐文.网上教育人才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2)

5.张凤有.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创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作者简介]王文(1968-),男,汉,四川西充,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招生就业信息化研究。

详细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文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 邮编:401331 电话:***

就业信息化 篇3

一、建立新增就业岗位信息网络

劳动就业部门要建立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收集网络,实施全方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一是要大力实施就业岗位资源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的区域内,把用人单位新增的就业岗位信息通过网络或其他现代化手段予以整合,能够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并将所掌握的此类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交流和发布,使就业信息共享,需求者与被需者皆知。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镇、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所管辖的范围相对较小,他们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可以直接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新增岗位信息,并随时随地将所掌握的信息汇总分析,然后由县级劳动就业机构统一整理归类并统一对外发布。三是大力推行兼职劳动力资源协管员制度。通过在部分企业设立一名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兼职人员,及时将所在单位新增岗位信息汇总上报,使岗位信息管理工作在最基层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四是对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控。通过对所在区域内的重点企业进行定期分析,可以基本上掌握在某一个阶段能够提供岗位的企业,对这部分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安排专人负责,随时了解他们的新增岗位情况。五是要随时掌握新开工的各类企业情况。这部分企业往往是劳动力需求的大户,能够提供较多的新增岗位信息。对此可以积极与经贸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园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争取他们的支持,掌握新增的岗位信息情况。

二、引导用人单位申报需求信息

要引导用人单位自觉把新增岗位需求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劳动就业部门必须有足够的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从而吸引企业把新增岗位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企业有了空的岗位,劳动就业部门能够随时向他们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自觉把新增岗位资源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劳动就业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千方百计地为企业用工服好务,真正地把劳动就业部门建成企业不可或缺的“娘家”。对企业在用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劳动就业部门责无旁贷,要积极帮助解决,尤其是要做好职工培训、劳动管理、建章立制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劳动就业部门要做好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申报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把新增岗位信息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

三、加强依法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新增就业岗位信息工作的依法管理也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有效手段。劳动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大对非法招用工、非法职业中介等活动的打击,净化劳动力市场,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用工以及在用工过程中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力就业,促使用人单位自觉向劳动就业部门申报岗位信息。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企业新增岗位申报制度,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企业新增岗位信息申报制定相应的法规,做出必要的规定,从法律角度加以必要的规范,对不按规定自觉申报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处罚,实施依法管理。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篇4

1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现状分析

2014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48.3万人,其中:研究生1.3万人,较2013年增加0.2万人;本科生21.3万人,较2013年增加2.3万人;专科生25.7万人,较2013年减少5.6万人。

1.1 毕业生学历分布情况

2014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研究生为19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04%;硕士研究生为1.3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69%;本科生为21.3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4.10%;专科生为25.7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20%。

1.2 毕业生性别分布情况

河南省2014年毕业生中有男性22.87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7.35%;女性25.43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65%。其中博士生男性104人,女性86人;硕士生男性0.6万人,女性0.7万人;本科生男性9.8万人,女性11.3万人;专科生男性12.4万人,女性13.4万人。

1.3毕业生文理科构成情况

2014年生源中文科专业占毕业生人数的45.93%;理科专业占毕业生人数的54.07%。

1.4毕业生生源数量前十的高校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省内生源中,毕业研究生占省内生源总人数的2.43%,本科毕业生占42.72%,高职专科毕业生占54.85%。其中郑州地区的生源最多,占河南省生源总人数的10.76%。其次为周口地区,占河南省生源总人数的10.18%。其他地区均不超过河南省生源总数的10%,其中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不超过5%,鹤壁、济源地区的毕业生人数低于1万人。

1.5省外生源来源分布情况

河南省省外生源占毕业生人数的8.15%,其中省外生源毕业研究生占研究生总人数的10.12%,省外生源本科生占12.97%,省外生源高职专科占3.89%,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安徽省、甘肃省是省外生源数量最多的5个地区,生源人数超过2 000人以上。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9万,较2014年增加1.6万,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2 就业信息化创新

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权威、公开、公益。运用网络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保信息真实。河南省一直坚持以“诚信”为基准,确保全部上网的用人单位、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有效。要求所有上线的省内高校毕业生信息要经过学校审核上报和维护。

就业信息化两大功能即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工作管理。就业信息化四项服务是:

一是信息服务功能。二是网上办公功能。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功能。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监测功能。

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毕业生在网上可与多家用人单位在线洽谈,扩大了择业空间。学校也可以依照信息网提供的数据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我们了解到环境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职场信息是环境探索的核心内容。专业方向与职业领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搜集职场信息时应以专业方向为主线[1]。

2.1 专业应用方向与动态

通过专业教育、专业教师以及校友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对职业发展方向有初步的认识。从宏观上了解职场对人才的技能与素质要求,提炼出几大核心技能与素质,在大学生活中围绕这几项进行培养与完善。

2.2 职业目标岗位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探索的内容,从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进行判断,在专业方向对应的职场领域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岗位,以平衡专业学习与自我需求,找到最佳的目标岗位。

2.3 岗位要求

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对于相同岗位的要求不同,也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与用人理念。大学生在锁定目标岗位后应重点关注目标岗位的具体要求,例如职位描述、职责范围、工作内容等细节信息,并查看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对同一岗位的要求与描述,描述中的共同点即可作为该岗位的通用要求,对于描述中不同的地方,应结合不同的经济性质予以分析与辨别。具体方法如下:

2.3.1巧用招聘网站的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查询岗位招聘信息。通过高级搜索功能,首先能了解学校对应专业的就业行业,例如:物流/运输、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会计/经融/银行/保险等;其次,根据行业类别,选择公司性质,不同的岗位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要求有所不同;最后,在行业类别、企业性质的基础上选择职能类别,点击职能类别,能看到对应该项职能类别的岗位名称,将岗位名称输入“搜索关键字”,则可以得到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因此按照:行业—公司性质—职能类别—岗位的顺序,可以查询具体岗位的招聘信息[2]。

2.3.2善用岗位招聘信息归纳就业能力要求。在某岗位的招聘信息中,有如下信息值得学生关注:公司简介、公司规模、薪水范围、职位描述,其中,公司简介与职位描述值得重点关注。通过公司简介可查询公司的网站,网站上有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年报等信息,以了解公司的发展概况与前景;通过职位描述,了解公司对岗位的具体要求,即对就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就业能力模型的要素内容,可将公司的具体要求进行按照就业能力的四要素知识、技能、能力、特质进行分类整理,搜寻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职业发展路径、学生的努力方向,以得到岗位就业能力要求[3]。

2.3.3行业专业BBS为就业能力提供进一步参考。基于招聘要求的岗位描述与工作实际有一定差距,行业专业BBS为缩小这一差距提供了信息支持。通过访问各行业的专业BBS,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对知识要素、技能要素的更新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3 提升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集中建设程度

提高认识,形成“以毕业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把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真正建设成为政务公开的窗口、公共服务的平台、毕业生参与的渠道。明确分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运行管理机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及时协调解决网站建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4]。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建设中应该重点从以下方面来实施:

3.1建立有关部门、社会机构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机制,取消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推行学术团体标准,建立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三级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一切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以毕业生满意为服务目标,与毕业生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共治理水平,调整社会关系,缓和社会对抗。

3.2推进网站多层次建设。要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各方协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构建学生、教师、高校、企业和政府协同共建“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3.3加强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安全保障。

4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5]

4.1正确认识电子政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全省全局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政策措施的重要内容,重视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建设。增强推进全省高校全方位立体交互式市场服务平台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2建立共享机制,加强部门资源整合,统一数据中心

4.2.1 Web,即传统网页方式。

4.2.2移动版,基于Web,为手机、平板进行优化。

4.2.3 App,针对运行i OS/Android等智能操作系统的手机开发的应用软件。

4.2.4微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模式提供的接口,实现微信平台与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之间的数据交互。全省使用统一的软件操作系统并设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各网点只经办业务,数据向中心集中,充分实现“数据往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要求。促使招聘信息深入千家万户;使就业指导“信息化、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

高校全方位立体交互式市场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工作主要概括为六个体系: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库建设、维护体系,信息资源目录、定位体系,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体系,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和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确立信息资源相对独立的工作框架将有利于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

4.3通过全方位立体交互式市场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的建设推进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开发利用

建立一个集国家政策及就业资讯发布、就业信息采集、就业趋向分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就业服务平台,使之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式的需要,满足当前国家及高校关于人才供需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全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河南省关于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就业对接的要求。

4.3.1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形势分析系统。通过建立供需模型与设置供需追踪维度,实现毕业生岗位供给、毕业生就业机会需求及供需比例的实时追踪。包括通用岗位、行业岗位、多种就业流向的供给情况变化,供给岗位对学历、专业、地域性需求的情况变化。在任意给定时间内,监测毕业生岗位对于地域的要求比例分布,并可通过对重点城市或地区和河南省主要地市的不同纬度进行统计。

4.3.2就业过程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多维度的指标分析体系(毕业生就业时间、地域、行业等),实现对毕业生就业的实时有效监测,对毕业生规模、就业率、就业去向分布、就业相关的等数据指标进行实时查询,对可疑(非真实)就业数据进行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管理指导服务工作。

4.3.3 就业结果分析及反馈系统。对学科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的各个维度进行类比分析,按照学校就业率、学历层次、专业类别、重点学科、中外合作办学、行业职业教育分别对就业情况分析排序,并对排序中出现的就业率低下专业进行预警反馈。通过系统发现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同时作为调整学科培养方式和调整招生结构的重要参考依据。

4.3.4就业质量评估数据报表系统。通过设定指标体系对单所学校的生源数据,毕业生个人数据,学生就业单位数据,往届毕业生调研数据的汇总与分析,掌握目标学校的整体及各院系专业的就业成果、特色(或亮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指导目标学校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学生培养方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指标体系包括毕业生总体规模、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与往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对比分析、已就业毕业生反馈情况分析等。

4.4开展互动交流与服务、加强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建设和管理

4.4.1门户网站: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4.4.2商业网站:待卵化,商业化运营。

4.4.3网上服务大厅:各种就业手续的在线办理和查询。

4.4.4创业网:毕业生创业工作的网站。

4.4.5就业市场:常设市场、高校市场、分市场、网络市场。

4.4.6培训:培训学校、网络视频课程等。

评估中心:评估中心网站、业务模块等。

稳妥开展在线访谈等互动活动,深入整合各项网上服务,拓展主题服务功能,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加大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力度,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切实提高在线办事能力,加强毕业生参与。政府、单位相关官员可以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河南省毕业生意见,畅通河南省毕业生访求渠道和就业通道,提高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公开性和执政的透明[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就业工作日益成为高等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剖析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移动性、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改革当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尽可能拓展发展空间,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

解析就业信息化合作协议范本 篇5

甲 方:;

乙 方:

甲乙双方就“就业信息化”合作进行磋商,并一致同意建立基于乙方网站(或就业网)的“珠三角就业专区”,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现就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协助乙方在其学校网站(或学校就业网)首页开设“珠三角就业专区”栏目,乙方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在线发布及维护工作。

2、在其所属人才网站平台中国人才黄页/中国工程师黄页[院校毕业生]频道(/edu)提供乙方展示院校风采,发布应届毕业生资讯的平台。甲方为乙方提供登录帐号: 密码:,乙方通过该帐号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i发布、修改院校介绍、下级院系信息;任意发布、修改专业介绍;

i发布、修改应届毕业生综合介绍、毕业生简历信息,向用人单位展示;

i查询网上分类招聘信息、发布校园引才计划;

i发布学校最新资讯、校园招聘会信息、下招生信息;

i协助乙方成立“毕业生就业珠三角办事处”;

3、在其所属人才网站平台中国人才黄页/中国工程师黄页[院校毕业生]频道(/edu)首页为乙方提供文字链接,按地区或院校办学层次顺序排列学校链接。

4、甲方将汇集真实有效的应届毕业生招聘职位信息(实时更新)在乙方“珠三角就业专区”发布,并协助乙方核实招聘职位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在其学校网站(或就业网)网址:

首页导航条上开设“珠三角就业专区”栏目,直接链接到乙方在甲方的发布页面;并在友情链接或合作伙伴栏链接甲方的LOGO,内容由甲方制作。

2、乙方向甲方交纳人民币

元,用于乙方珠三角就业专区建设维护费、信息费、网络广告发布会等费用;1

3、乙方要将甲方所属中国人才黄页/工程师黄页[院校毕业生]频道(/edu)作为每年本校校园招聘会信息的首席网络发布单位,并积极指导和组织毕业生登录简历和查询企业信息。

三、违约责任

1、如甲、乙双方有一方在协议签订之日起拒不履行相应责任的,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

2、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双方的责任不能按规定履行的,可延后履行或终止协议,双方均不承担责任。

四、协议期限

1、本协议有效期

个月,从

****年**月**日 至 年 月 日止。

2、在协议期内发生纠纷,甲乙双方本着互相谅解的态度协商解决。

3、本协议到期如未续约,视为自动终止。

五、其 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作为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一式两份,每份一页,双方各持一份,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 方: 广东锐想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乙 方:

〈盖 章〉

〈盖 章〉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联 系 人:

联 系 人:

2010年

2010年 月

就业信息化 篇6

关键词:就业信息化 移动互联网 微博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59-02

1 就业信息化概念

就业信息化是指运用当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就业管理和服务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加以集成,同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急需的及享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目的在于提升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进而改进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式,全方位地向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空与部门分隔的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2 就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只是单一地建立就业网站,然而大多数就业网站存在很多问题:

(1)大多数就业网站只是挂挂招聘信息,教师、毕业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很少。

(2)信息来源渠道有限,更新速度缓慢且资源匮乏。网站上除了更新政策文件和招聘信息外,有关职业生涯、面试技巧、如何找工作等一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知识很少。

(3)各高校在开发建设就业网时投入的资金有限,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支持,限制了就业网站建设进一步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制作一个功能强大、互动性强、可放置音视频资料的网站,但这样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资金等预算,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人力财力。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的各种应用门槛低、零花费、互动性强、功能强大,且在毕业生之间得到了广泛使用,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快速地传播就业信息和资源,并能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互动交流。

3 移动互联网对就业信息化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有微博、微信、人人网、QQ等,它可以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层面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

从毕业生层面来说,他们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实时性、高效性等特点,使毕业生对它的依赖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互联网和其他媒体,成为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就业部门可在微博、微信等应用上注册账号并告知毕业生,毕业生通过关注学校就业部门的账号,接收就业部门的更新,并与就业部门进行互动,从而广泛地影响与服务每一个毕业生。

从用人单位层面来说,很多企业都在这些应用上注册了自己的账户,提升影响力。就业部门可以关注这些用人单位,及时捕捉并转发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宣传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积极互动,了解其对人才具体需求,按照需求制定就业素养培养方案;通过这些应用提高知名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 以移动互联网热门应用——微博为例探究就业信息化建设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以其门槛低、随时随地、快速传播等特性,成为时下移动互联网最广泛的应用之一,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账户,但鲜有单纯以就业为主题的大学账户。下面以新浪微博为例,介绍其功能及其对就业信息化的作用。

(1)发布功能: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就业部门可以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一个账号,将就业网站上最新发布的通知公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等内容,提取标题和重点内容,字数控制在140字内,并在后面注上此条信息的网址,方便毕业生查看全文内容,并提高学校就业网站的点击率,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每位毕业生制作一张图片形式的“电子名片”,简明地写上个人简历、特长优势和就业意向等,可将每个毕业生的基本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一条微博,并@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宣传推荐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发布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视频或者自己录制的介绍毕业生的短片等。

(2)关注功能:关注就业相关的用户,该用户的更新就会同步出现在自己的微博首页上。就业部门可通知毕业生关注自己,以便毕业生看到就业部门的更新,从而将就业工作渗透到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毕业生在业余时间接受就业知识的熏陶,以培养其就业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关注其他用户时,要注意把用户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按分类查看微博更新,更具有针对性。

(3)评论功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以对就业部门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根据这些评论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例如,召开大型招聘会前,可以将每家用人单位的介绍、招聘信息和招聘当天的位置编号(若用人单位有微博账号可以@用人单位)制作成一张宣传图片发布出来,毕业生可以提前了解每家用人单位的信息,招聘当天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面试,不至于盲目寻找。招聘结束后,鼓励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进行评论,用人单位也可以参考毕业生的评论,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实现用人单位、毕业生、就业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

(4)转发功能:就业部门可以对所关注用户更新的内容进行筛选,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转发时可以加上评论。转发后所有关注就业部门的毕业生,都能看见这条微博,他们也可以选择再转发,加入自己的评论,如此无限循环,信息就实现了实现裂变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工作的效率。

(5)搜索功能:就业部门可以将发布的微博归类成不同的话题,例如通知公告、就业政策、招聘信息、面试技巧、制作简历、搜索工作、职业生涯规划、XX学校XX专业毕业生介绍等等。在每个话题前后各加上#号,例如把#招聘信息#写在每条与招聘信息相关的微博前面,后面写上某家用人单位的具体招聘内容,只需点击任一微博里的#招聘信息#,就可以自动搜索微博上所有的包含#招聘信息#的相关微博,实现信息的快速聚合。有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快速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6)投票功能:点击新浪微博发布框右下角的“投票”按钮,就会弹出一个框,可以发起文字投票和图片投票,需要为投票创建标题,并设置投票截至时间和上传图片进行说明。就业部门可以利用投票功能,调查学生对某一就业问题的看法,或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素质,进一步加强了就业部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

(7)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的按钮被添加到了大部门网站上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的旁边,就业部门可将其他网站上有用信息快速分享到新浪微博,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查看。

5 总结

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就业信息化中的积极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1)健全网上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就业信息管理办法。

(2)组建由校内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学生管理者组成的网上就业指导团队,充实网上指导服务的管理队伍,提供高水平和及时性的就业指导,实现时时互动。

(3)组建一个专门的发布团队负责审核、更新、编辑就业信息,确保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科学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的迅猛发展,体现出移动互联网的强烈互动性和丰富性。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强烈互动性和丰富性,采用合理的组织方式,制定明确的目标,分步骤执行,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琨.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7):96-101.

[2] 席红岩.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0(8):100-101.

[3] 毋彩虹,赵杰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焦作大学学报,2012(3):127-128.

就业信息化 篇7

一、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概况

1.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构成

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包含了以下四大块:

一个平台是指江西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与监测平台, 我们所有的信息化系统均集成在这个平台上。

二级层次是指省级和高校两个管理和服务层次, 在就业信息管理与监测平台中由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二级院系和班主任共同使用。

三大系统是指根据不同的功能而开发的就业监测系统、就业工作系统和就业服务系统。

四个方面是指体系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四个方面的作用,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适时化的统计、专业化的监测、个性化的服务和规范化的审核。

这四项统一构成了江西省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

2.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基本功能

在省级管理平台层面, 三大系统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布就业状况监测报告至省领导、教育厅和高校领导;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系统主要功能是:自动采集高校就业管理数据;就业数据审核;就业报到证签发以及就业率的统计。

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毕业生就业推荐;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宣传、校际就业信息共享等。

在高校二级管理平台层面, 三大系统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分别按不同分类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监测;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

工作系统主要功能是:在此系统中完成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审定和就业方案的制定。

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未就业毕业生推荐、就业政策宣传、用人单位管理及毕业生档案管理等。

3. 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体系的实施关键

信息化体系在全省高校的实施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性的原则, 分别是:一是注重实用的原则。就是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能够基本符合;二是强调共性的原则。就是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实际省级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规则要基本符合;三是保留个性的原则。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些工作特点, 信息化工作体系要与高校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基本符合。

二、信息化提高了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 适时化的统计使政府和高校能按就业形势的动态变化制定工作措施

实时化的统计使得各高校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 工作措施更加到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信息管理和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全方位对全省各校、各院系、各专业、各类毕业生实现就业信息的适时统计并生成报表。就业台帐能够清晰记录每位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过程, 平台成为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掌中宝”。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实现了全过程有效管理;省级就业部门在就业高峰期根据平台数据, 每周向省委、省政府和高校领导印发“全省就业状况监测周报”, 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动态, 适时调整策略,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 专业化的监测使高校能按市场要求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专业化的监测便于各高校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促进高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管理和监测服务平台科学区分统计项目, 采用先进统计手段, 按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就业区域、不同就业形式以及不同就业性质进行定期监测统计, 发布就业状况。根据就业状况, 省教育厅加大招生计划和就业率的挂钩力度, 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市场调整办学模式和专业结构, 提高毕业生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 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近几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全省高校8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实现了就业;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 80%以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的各类推荐活动实现就业的;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 80%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岗位就业。

3. 个性化的服务使政府和高校对未就业和经济困难毕业生关注常态化

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及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处于平台的关注重点, 能够时刻处于系、院、校, 甚至省级就业部门的实时关照中, 及时得到重点推荐。使他们在就业中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

4. 规范化的审核确保用人单位资质的合法和就业状况统计的真实

规范化的数据审核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全过程随时处于监测中, 促进高校毕业生安全就业。数据管理把住一个端口, 三个环节。一个端口, 即“入”的端口, 平台直接将教育部学生电子注册数据和省级招生数据直接导入, 大大减少了基础数据的错误率。三个环节, 即系、校和省级管理部门三个环节, 院、系录入就业过程记录数据, 学校职能部门审核生效, 保证信息质量;省级就业部门进行电子校对和检查, 保证准确性;将毕业生就业单位数据与各地工商企业注册数据进行比对, 用人单位资质一目了然, 提高了安全性。

福建就业统计首次实现信息化汇编 篇8

此次汇编最大特点是首次实现信息化汇编,即通过“福建省就业与失业在线统计软件”对就业数据进行采集、审核、汇总,在提高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保证了数据的质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统计工作量,得到各设区市的肯定。

“福建省就业与失业在线统计软件”是我局致力于推动统计信息化与无纸化,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效率,避免错报、漏报、未及时上报以及数据参差不齐、逻辑偏差的阶段性成果,其依托“劳动99”三版主体架构,设立省、市、县(市、区)三级模块,其中县级模块用于数据采集;省、市两级模块用于数据上报进度查看及数据汇总。上报流程实行“前置审核”,数据审核校验均在县级模块完成,同时,依托现有金保专网与VPN网络,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内、外网在线上报。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 篇9

1 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现状

全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在十几年间,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下,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 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使我国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1.1 就业服务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 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技术的不断进步,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促使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另一方面, 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多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空位。这两者数据的激增, 使负责就业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单靠过去的手工账册式的管理方法, 很难使求职与招聘双方做到合理配置, 再加之国家提出的双向选择的用工政策, 使人员岗位流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于是信息技术被引用到就业服务管理中来了。如果离开信息化这一技术手段, 必将很难完成当前的就业服务工作。

1.2 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各级领导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认识的逐渐提高, 自2004年以来, 各省加大了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 大大提高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为就业服务信息化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 如何使资金保障发挥长效作用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3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网站建设步伐加快

在社会需求逐步发展扩大的情况下, 国家积极投入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满足人才招聘与求职就业的需求, 体现了自身特色。各地建立了“人力了资源市场信息网”, 其内容不仅涉及求职信息和招聘信息, 还包括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信息公告、劳务派遣、县区风采、留言板、网站服务、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党建园地、创业指南等板块, 服务内容丰富, 求职信息种类多, 信息刷新速度快, 用户访问率高, 信息化效果比较明显。但是模式多样的网络系统建设, 以及形式多样的机构管理体制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阻力已显现出来。

1.4 信息技术人才得到锻炼, 实现了网络运行的正常化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 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高技术、好设备还需要有懂业务、精技术的人才来管理使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涌现了一批技术骨干, 锻炼了一批干部, 全面提升了就业服务系统干部队伍人员的现代办公操作技能。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具有了引进人才意识, 逐渐引进能够胜任网络化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当前就业服务信息管理人员的高学历比例日益增加, 这些技术人员已逐渐发展成为具备管理好本地网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但目前信息技术人员总量及技术水平还赶不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提高全体就业服务系统人员信息化水平还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2 就业服务信息化在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与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全面服务的要求和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步伐不能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适应

当前, 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技能素质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就业对象多元化, 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我们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城镇所有劳动力, 比如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平民教育, 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需要按规定到原户口所在地进行失业登记, 享受就业服务。还有包括退役军人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及一些特殊群体, 如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港澳台人员、外国人的就业等。二是供求矛盾复杂化, 要求服务功能完善拓展。目前一些地区缺工现象严重, 同时大量低技能劳动者求职无门, 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更加尖锐。简单的坐等登记和设摊招聘的服务形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需要不断开拓服务领域, 探索新的服务功能。三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多样化, 要求服务更加深入细致。现在企业不仅要求招到人, 在用人条件和劳动保障事务经办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求职者也不仅要求找到工作, 对工作的环境、待遇条件、权益维护和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更多的期待, 这就需要提供更加细致、更加周到、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信息化, 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实际上是和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服务水平提升、就业工作整体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密切相关的。

2.2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本质是要转变就业服务的传统工作方式,

Forum学术论坛

用规范化的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方式, 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协调发展。例如河北省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投资分散,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再加上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 再加之上级部门也没有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开发。这样就造成了全省同样功能的软件种类众多, 应用系统林立, 这不仅造成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浪费, 也为下一步与全省联网和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如果目前全省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仍然继续在缺乏统一建设规划的情况下运行, 将严重阻碍全省整体的就业服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难以实现“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省联网、信息共享”的总体规划, 也使得我省未来的就业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明朗。因此, 认清形势、立足全局搞建设已迫在眉睫。

2.3 缺乏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合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工作, 它的发展靠的是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他们是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最终实施者, 他们信息化知识和相关业务处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称职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 既需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还需要有很强的业务处理能力。但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并没有设置与劳动就业服务直接对口的专业, 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从劳动就业相关部门转过来的, 懂业务但对信息化缺乏了解;另一部分工作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或自动化专业转过来的, 对信息化比较了解, 但不知道把信息化知识如何与劳动就业服务业务紧密结合。由于与之相关的培训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不规范, 短期内还难以实现业务与技术上的协调, 造成了业务与信息化的脱节,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效率。

2.4 数据集中程度低, 信息共享度差, 难以综合利用

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系统, 其中的项目几乎没有一项需求是独立的, 通常一项业务需求总与其他业务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既包括求职、就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等业务服务, 又包括公众查询、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 还包括进行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这都需要对现有的就业服务信息, 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序化、整理和有机集成, 以实现有组织的或更为广阔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的互联互访、管理与技术的匹配, 满足各级信息需求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不同层次的查询。随着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目标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将在就业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促使我国就业服务工作产生重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层次服务向多层次服务转变

各省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为四层, 即:市、县 (区) 、乡镇 (街道) 、社区 (村) 。目前只有部分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了就业服务的网络化, 就业服务信息建设残缺不全,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无法将孤立的、呆滞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共享的信息, 无法发挥整体合力, 不能形成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通过就业服务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市到省的联网, 同时实现市到社区的四级联网, 保障信息网络逐年正常运转, 使得信息化平台支持从省到县 (区) 的大范围、多级化就业服务机构办公, 并支持向社区就业服务点延伸, 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3.2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形式服务向多形式信息服务转变

各人力资源市场安装了触摸屏、LED显示屏、查询机等信息发布设备, 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 但大部分县 (区) 级人力资源市场还处于表格登记的单一服务形式。通过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在市、县 (区) 人力资源市场设置足够的触摸屏、查询机、LED显示屏等信息发布设备, 用户还可通过互联网或现场进行自助就业服务, 也可通过委托的方式, 享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 使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方便地选择相应的服务。

3.3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功能服务向多功能网络服务转变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平台通过建立求职人员、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招聘会信息等劳动就业信息资源库, 以Web方式提供求职者管理、招聘单位管理、招聘信息管理、匹配管理、招聘会管理、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管理等一系列的应用服务, 以上应用服务可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灵活的选择组合使用, 或者进行个性化需求的定制。通过综合性服务, 将单一功能服务向多功能网络服务转变, 为广大求职者及招聘单位提供更广泛周到的服务。

3.4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角色服务向多角色协作服务转变

就业服务工作面向服务对象多, 工作任务重, 因此, 就业服务信息的组织发布, 仅仅依靠就业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同步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者只要在网站上免费注册登记, 就可以浏览招聘信息并向招聘单位发送简历, 招聘单位如果满意, 则可发回电子邀请函邀请面试, 双方在网上即可完成对接, 通过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直接使用系统来发布信息、办理业务, 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减轻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负担, 真正实现网上职业介绍。

总之, 我国不断完善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 整合了各项业务, 优化了业务流程, 实现了就业服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了数据质量, 发挥了信息的导向作用, 促进了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这样, 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必将会建成。

摘要: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 是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的坚实基础。深入总结和探究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 确定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实现就业服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数据质量, 发挥信息的导向作用, 是当前我们要做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就业服务,信息化,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明生.大学信息技术基础[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文件资料集[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就业信息化 篇10

一般而言, 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 将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管理与服务等工作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流程再造和集成整合, 以及对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来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效率、决策质量和调控能力, 改进高校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 全方位地向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空和部门限制的优质、 高效、 规范、透明、便捷的管理和服务。

高校就业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将计算机等硬件和管理系统等软件引入就业工作的过程, 还是一种就业理念提升、就业思想变革的过程, 更是一种通过优化创新、精益求精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实现信息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遵循信息化的理念, 利用技术对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进行集成, 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与工作方式的调整;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以就业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作为支撑与依托;三是综合有效运用技术和信息资源, 为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集服务、管理、监测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服务。

二、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层次不同以及高校间的管理理念、人员素质、经费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 导致现有高校的就业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 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与区域性不平衡的现象。结构性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类型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进度不一, 重点高校相比普通高校、理工类应用型高校相对文史类高校, 就业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 学校信息环境开放程度更强。区域性不平衡体现在:高校所处地域不同导致的就业信息化发展环境不平衡, 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中西部地区高校、省会城市高校相对地市高校, 在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上较高。

随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视,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不少高校在就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都未完全理清的前提下, 盲目推进信息化建设, 并未达到理想预期效果。部分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结合高校就业的功能定位和现实情况, 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 理顺工作机制、简化业务流程,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场招聘、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派遣的全过程管理, 优化就业工作效率、切实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就业信息化平台, 但是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对高校就业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简单的信息共享与传输并不能及时有效满足有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就业信息的基础工作还很薄弱

在国内外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中, 可由学生本人或用人单位在高校就业网站平台登记相关信息, 相关就业信息的最大问题是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在欧美发达国家, 很多高校的就业数据登录系统与政府的诚信系统相关联, 这种途径可督促学生本人或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必须真实有效, 否则一旦发现信息有假, 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主体的诚信, 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中这方面的基础工作还非常薄弱。

2.缺少深入认识和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仍然停留在旧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中。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就业信息网站平台, 但并不意味着实现了高校就业的信息化, 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与高校就业信息化并不能等同。不少高校的就业网站对大学生就业的内外联络、有效指导、帮扶支持、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切实发挥出来。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 各高校都是依据自身条件和需求, 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 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缺乏联动机制, 使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不能同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就业信息的便利性不能够完全体现。许多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一味地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资源整体利用低效, 信息化更多在业务运作层面发挥作用, 常规工作与信息化平台难以有效整合, 同高校就业工作的长远和全局缺少有效的对接和匹配, 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战略思考、清晰定位和顶层设计, 极大制约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3.重视硬件建设, 忽视软件建设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软、硬件设施相配套。当前, 我国不少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办公场地和各项设备等都一应俱全, 急需的是与硬件相配套的软件管理系统。不少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的倾向, 软件设施投入与管理和学校自身的就业环境及现状不相适应。在“人际市场”和“载体市场”永远并存的同时, 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市场过渡, 并最终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化。

4.投入力度不够, 激励机制欠缺

不少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 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中心位置, 重“进口”轻“出口”、重招生轻就业、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能力培养的旧有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成了一句空话, 这就会导致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 旧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僵化的绩效评估方式、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到位等极大地影响到人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少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学校表面重视或重视表面工程的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信息网站平台功能的发挥。

5.缺少对就业信息的深入加工和系统分析

就业信息化是一个在建设中使用、在使用中建设的过程, 既注重建设, 也注重使用。目前我国高校就业信息的采集与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采集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采集的种类不够全面, 采集的来源和方法比较陈旧, 信息库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以及信息匮乏、信息泛滥与信息陷阱并存, 等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整理汇总、深入加工和系统分析而造成的, 它们使得就业指导效率低、就业选择成本增加, 久而久之, 长期的就业信息不对称与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将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困境。

6.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 信息化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往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业务提出需求, 其建设过程中带有浓重的自我封闭性, 容易产生大量的 “信息孤岛”。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相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之间不能通过就业网站平台和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共享共赢, 信息化的便利性就不能够体现, 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 对于高校就业信息网来说, 浏览量是检验就业网站平台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就业信息网要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自己的吸引力, 才能使大家更多地关注网站。 有些高校设立就业信息网之后, 宣传力度欠缺, 一方面不能吸引学生经常上网了解就业信息, 另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不了解本校就业信息网并通过就业信息网招聘本校毕业生。学校各部门在服务学生时不能相互配合, 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

四、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1.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

高校就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便捷、规范、精细的就业管理和服务, 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意识和能力, 促进人才供需双方有效匹配和对接, 只有高校的信息化由外在的虚荣变为内在的需求,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信息化。虽然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是就业信息化的推进是大势所趋。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既要立足当前, 又要放眼长远;既要侧重“量”的积累, 又要强调“质”的优化, 强调物质投入与队伍建设相结合、自主创新与依靠外力相结合。传统的就业内容主要包含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管理三大块, 在新时期, 需要对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的组织结构、 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再进行细分定位、梳理整合, 在对相关用户群体深入调研、明确其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实际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确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2.加强和完善就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支撑保障机制

近年, 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举措, 但在实际贯彻中存在执行不力、政策不稳定、政策不连续等问题。为此, 特别有必要加强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跟踪调研, 做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部署工作, 深入了解相关政策举措的实际执行情况, 不断健全与完善就业信息化管理体制与支撑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 妥善处理就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 保持就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举措的合理性、稳定性与连续性, 通过就业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营造就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形成“点—线—面”的整体辐射效应, 以实现多方资源共享的深度融合。

3.深入持续强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与优化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要改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 综合素养以及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局面, 有目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就业指导人员在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进行专门培训, 逐步完善各层次人员配备, 确保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能够熟练、快捷、有效使用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的采集与应用功能。 就业指导人员也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网, 经常与相关用人单位保持沟通, 以便及时掌握人才需求信息。

4.优化与完善高校的就业信息交互平台

当前, 我国高校已具备就业信息网络形成的技术条件, 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组建、优化与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和政策信息网络系统上来, 并实现这些信息网络系统之间的连接与交互。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要实现内外畅通, 从高校内部来看, 就业指导中心要与学校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有机合作, 建设信息一体化大平台, 实现资源数据共享。高校利用采集的就业信息积极搭建就业信息平台, 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整理汇总、深入加工和系统分析, 提高就业信息利用效率和效果。

5.加强与同类院校、市场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密切合作

高校就业机构通过各种方式采集就业信息, 但相关就业信息并不是直接提供给求职人, 而是经过相应处理才能起到就业指导作用。我国高校应该与国内外同类院校、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规范的地方人才市场积极合作, 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友资源和社会公益资源的整合, 实现信息共享, 将筛选后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就业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我国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平台已经普及, 但整体信息化就业水平并不高, 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信息之间并不能有效链接、“信息孤岛”效应还比较明显。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深入推进, 亟须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发展本土化应用理念与方法体系, 构建和完善国际化、本土化、区域化与校际化相结合的就业信息化体系。

五、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与展望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 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还有许多亟待优化和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落脚点是“服务”, 如何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全面的就业服务是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不应该是一种在就业输出端口的权宜之计, 亟须建立学生和教师需求本位的就业信息采集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 还需要进一步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跟踪与监测,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 提供全方位的、全程化的、有针对性的、侧重点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 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就业信息共享、逐步推进信息化就业, 需要高校主动、社会互动、政府推动, 就业信息化、信息化就业在我国高校的应用和推广之路任重而道远, 需要在移动互联时代开启新的变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祝治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 2010, (4) .

就业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 对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约数万信管的毕业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部分的信管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认知,这种迷茫可能会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信管的计算机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管理好像也不精,经济学也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等。不仅是学生有这种问题,学校、社会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疑惑,有些学校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而有些学校却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说明该专业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可度也需要提升。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加强专业教育

信管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信管的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在目前社会需求中,复合型人才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能够做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过一定的社会培育,这样的人才,潜力是很大的。同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又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比如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等。

信管专业也有它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交叉型专业的各类知识普遍不是太精太专。这样的劣势对于一些同学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的就业竞争在加剧,就业压力也逐渐变大,大学生也不是原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应该要转变观念,向一个就业人转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贪念高薪、名企、有派头的企业或职位,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学校提供大环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自身的兴趣及发展目标,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些信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信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引导,自主的学习,参加国家的软件与计算机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获取软考的证书,增加自己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市场营销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在就业的时候竞争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学生竞争力都是信管专业的培养范畴,都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的需要。信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免培训的就业。比如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某企业的ERP实施,通过这种合作,一些同学受到了项目训练,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总的来说,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他们就业渠道多,择业范围广,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端正好就业心态,是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获取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66-69.

信息化手段在就业教育中的应用 篇12

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高校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进行就业教育工作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工作指导,首先要做好就业教育前期工作,要进行市场调查,设置社会需要专业,同时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实际企业取得联系,加强与企业合作,从而取得良好工作效果。在这一系列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大学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就业教育的方式比较落后

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往往面临着招不到优秀员工的困境,而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造成这种现象原因与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比较落后有很大联系。在就业教育中,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校很多课程仍然沿用传统内容,一些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实际需求,学校课本更新速度没有跟上现实企业发展速度。教师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实施,只是通过课堂上进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都没有提高。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教育方式落后,就业指导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然没有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对未来还是比较迷茫。

1.2就业教育的教师能力不足

为了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很多学校都专门设置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在入学之后就能够知道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职业,明确自身职业方向,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在校期间让学生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对学生未来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作用[1]。如果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在学校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迷茫,学习过程没有动力,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如果学生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就会出现自卑、松懈心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但是在实际就业教育中,就业指导教师往往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往往是其他课程教师来进行授课,教师就业指导能力比较低,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由于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即使通过就业指导课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1.3收集的信息不够全面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就业率。所以,学校在就业教育中,应该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结合现代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就业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进行市场调查的时候,能否收集全面就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就业信息是由学生收集的,学生视野和人脉非常有限,也缺乏一定经验,因此收集的就业信息往往不够全面,甚至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获得全面的就业信息,最终对学生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2信息化手段在就业教育中的运用措施

2.1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来进行就业教育,提高就业教育效率和效果。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网站之后,可以在网站上发布不同专业学生就业招聘信息,将用人单位信息发布在就业信息平台上,学生只要登入就业信息网站,就可以浏览就业信息,了解哪些企业需要哪方面人才。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各大企业往往陆陆续续进入不同学校进行校园招聘。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一个有效渠道。为了提高学生通过校园招聘就业率,学校可以将不同企业在大学中校园招聘信息和计划发布到就业信息网站上,学生通过浏览,就可以全面了解企业校园招聘计划,并根据自己专业合理的选择企业准备面试。通过就业信息网站发布的就业信息,应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不同企业招聘信息[2]。学校还可以在就业信息网站上开展个性服务模块,针对毕业生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一定帮助。

2.2建立完善的就业政策知识系统

就业政策也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通过建立完善就业政策知识系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和现代企业的距离,让学生全面了解到用人单位用人需求[3]。此外,在就业政策知识系统中,还可以建立就业技能视频模块,让学生通过视频平台学习掌握更多就业技能服务,从而实现学校对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在就业政策知识系统中,可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远程面试,有效节约学生到面试单位时间和距离,降低就业成本。在网络视频面试平台上,不仅仅可以进行远程面试,还可以进行招聘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求职登记、信息数据分析和学生素质测评等。建立完善就业政策知识系统,要求学校应该及时掌握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就业指导教师便可以以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就业教育,从而提高就业指导有效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作用。

2.3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就业指导

手机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网站平台上进行就业指导,受到了电脑局限,学生只有拥有电脑才能够查询就业信息。但是,很多学生在校外没有电脑的地方,要想获得准确、及时就业信息,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因此,不同专业和班级可以建立QQ群和微信群,在QQ群和微信群中发布就业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不同企业招聘信息[4]。除此之外,通过QQ群和微信群,也加强了就业指导教师和指导员之间联系。在一个班级中,就业指导教师负责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但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应该是与企业人才需求、就业信息等息息相关的。通过QQ群和微信群,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并根据就业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程作用。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就业教育,应该制定详细教育计划,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真正了解和学到有用的就业知识。

3结语

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高校就业教育中,可以大大提高就业教育效率和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建立完善就业政策知识系统以及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就业指导,从而提高就业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就业教育作用,提高学生就业率。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高校就业教育中,可以更好的对就业教育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就业教育工作效率。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大学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就业教育中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就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邓胜.有关信息化手段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探讨[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24(8):129-129.

[2]赵菲菲.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旬刊,2015,24(5):35-36.

[3]王国华,徐亮.信息化平台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9(5):140-141.

上一篇:支持效应下一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