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2024-05-15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精选12篇)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1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很难想象脱离IT技术的企业将如何健康的生存。中国幅员辽阔, 中央企业作为关系到经济民生、国家命脉的支柱, 在保利润、稳增长的任务下更加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然而, 在央企实施IT信息化的进程中, 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推进, 正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往往实施后的信息平台问题重重。情况好一些的信息系统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融入日常管理使用中, 而情况不好的一些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使用人员的抵触甚至最后的荒废。为什么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信息系统最后被各级操作人员所鄙弃甚至束之高阁, 本文总结了一些中央企业在信息化部署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仅供参考。

一、信息孤岛问题依然严重

信息孤岛通常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孤岛概念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 最近十年更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部署最为看重的问题之一。然而在广大中央企业, 截止目前, 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是信息化部署中的顽疾, 相比十几年前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究其原因,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统一规划, 缺少跨界人才参与项目

信息孤岛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信息化的整体统一规划。目前, 各企业在信息系统的部署上依然是以单个功能项目为单位单独进行立项、开发、推进实施, 例如OA系统、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甚至档案系统等等。而且在项目的规划中往往只会考虑与自身相关的功能, 与自己不相关的内容几乎不会考虑, 例如OA系统的项目人员几乎不会为财务系统的开发动一点脑筋。另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企业中, 缺少大量的了解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领域具体工作经验的跨界人才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就是说很少有人了解两个单独的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共享。比如财务人员只了解财务业务及财务系统, 业务人员也只了解业务操作及业务系统。而具体信息系统的立项规划过程中, 就造成很少有人去想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问题。

2. 准信息孤岛

前些年, 很多企业为了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实施的企业门户系统, 意在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个性化企业信息平台来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电子邮件等各种数据, 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处理。然而, 经过若干年的沉淀后, 我们不难发现, 企业门户系统在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情况下, 除了将各个系统最基础的用户登录信息及最简单的一些新闻信息共享外, 几乎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共享交换, 与最初的大数据时代构想往往相差甚远。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准信息孤岛, 即仅仅实现了最简单的数据共享交换功能, 各个信息系统间的重要业务数据依然相对独立, 系统间毫无数据交换。这样的结果与我们企业最初的构想大相径庭。

3. 对于已实施系统不愿再投入精力开发数据接口

在现实工作中, 由于不同上下级单位的IT规划进程的不同, 经常会出现上级单位在规划某一信息系统时, 下级单位已经早先实施完毕了同一功能的系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 更多的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信息系统缺少统一规划。然而在实际面临这样的问题时, 往往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消极的态度。即不做任何形式的数据对接, 直接造成上下级单位间同一类型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产生;或者强制要求下级单位更换与上级单位同一平台的信息系统。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对企业资源严重的浪费。前者会造成信息交换的严重瓶颈, 后者则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在了解了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后, 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 培养精通IT技术, 通晓各项业务的高素质跨界专家型人才队伍, 是企业未来信息系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具有信息技术知识教育背景, 从事过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工作, 了解IT最新前沿技术, 具有敏锐的IT技术嗅觉;

(2) 在除信息部门以外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 通晓各项业务, 了解日常业务中最需要的东西;

(3) 勤于思考的品格, 不断深入研究如何利用IT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4) 具有比较良好的数学基础, 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分析数据, 探寻数据间潜在规律。

(2) 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中, 应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哪些数据可以在未来提供给其他系统作为数据共享, 并为日后的数据共享创建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逐步实现各系统间大数据共享。

(3) 对于已经实施完成的信息系统, 如果有大量的数据交换需要, 目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统一的数据共享规划下, 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开发相应的数据接口, 最大程度发挥现有系统的潜力, 完成和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交换。

二、信息系统操作的复杂

我们的企业在新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就是用户的抵触。在这其中有些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用户抵触是短暂的, 而另一些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用户抵触则是长期的, 严重的甚至造成新系统的弃用。这里我们不禁有个疑问, 为什么用户会对IT信息系统有抵触的态度呢?原因之一, 就是操作的复杂。这里我们又会有个疑问, 信息系统不是让操作更便捷么?的确, 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用户的操作更加便捷。然而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 由于缺少对实际操作用户的足够了解, 往往结果背道而驰。这里我们为了更清晰的了解, 将用户分为五个群体, 逐一对每个群体进行分析:

1. 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中往往几乎不需要数据录入, 这一群体更多的是浏览数据分析结果, 审批数据记录, 然而由于其管理地位的特殊性, 往往也是反映意见最受系统规划重视的群体, 他们提出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建议也可以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回复及改进。但是这一群体却是对信息系统最宽容的群体, 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最少的, 也是最容易解决的。

2. 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中往往不需要有较多的数据录入, 这一群体更多的是审批数据记录, 查询数据结果。这一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业务数据以及审批记录本身, 他们提出的建议并不复杂也比较容易得到有效的回复及改进。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并不多, 但是处理起来有时存在一定难度。

3. 底层一般操作人员

底层一般操作人员由于数量庞大, 在信息系统中有较多的数据录入, 对信息系统的感受往往最容易反映出来。由于人数众多, 他们提出的建议数量也众多, 而且相对庞杂, 对于系统的改进难度较大。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关键性的, 处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

4. 重要节点操作人员

重要节点操作人员数量很少, 但是在信息系统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群体在信息系统中有巨大的数据录入量。一个不简便的操作, 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某一个操作如果需要多点5下鼠标, 那么几年下来则可能需要多点几十万下甚至上百万下鼠标。然而由于这一群体的工作性质 (重复性体力劳动) , 他们的意见却最难得到反馈, 也是最不受重视、最易忽略的一个群体。在实施过程中, 这一群体可能根本还没来得及了解清楚自己可能要在未来几年面临的“灭顶之灾”时, 信息系统的实施人员已经收拾行囊结束实施过程了。所以在系统实施结束后, 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一般是最大的, 由于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 因此最后对系统的影响也是最严重的。

5. 系统维护人员

系统维护人员和重要节点操作人员一样数量很少, 但是在信息系统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实施过程结束后, 大量的后期维护操作就落到了系统维护人员身上。如果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 那么后期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将呈爆炸式增长。所以在系统实施结束后, 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一般也是比较大的, 由于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最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此最后对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在分析了上述五个群体的操作特点后, 我们不难看出, 往往我们花精力最多的高层和中层人员群体, 他们的抵触情绪却是最少的。而我们往往忽略的底层关键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 他们的抵触情绪却是最高的。因此在系统规划及实施过程中, 我们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底层一般人员、底层关键节点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上, 认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做到精益求精。修改每一处可能给他们未来带来障碍的问题, 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更大的简便他们的工作过程,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新系统是为了简化他们的操作而设计的, 让他们从繁杂的数据操作中解放出来,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系统平稳健康的运行。

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困惑

信息系统的本质目的是简化手工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管理流程, 追求的目标是更加便捷。然而便捷与安全永远是一对矛盾, 如何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施中找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 是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关键。

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系统规划时考虑到了安全性因素, 做了很多安全性方面的工作, 但是实施后却发现依然存在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以至于系统在运转后承担大量的不可控风险。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当初规划时安全性方面的工作没做到位。之所以安全性方面工作没做到位, 很大原因在于部署系统安全时, 往往都是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在做安全性部署, 并不是安全专家在做安全性部署。而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本身追求的目标是系统的便捷, 这与安全工作背道而驰。另外, 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往往将安全性寄托于外部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 而外部咨询公司及咨询顾问虽然有着比较全面的系统安全设计经验, 但是他们在并不了解本公司系统安全性特性, 因此, 往往造成实施后系统依然存在大量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 在信息系统规划时, 得到本单位保密及密码部门的支持。在信息系统成立规划及实施小组时, 要求保密及密码部门全程参与, 提供安全性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确认各个实施步骤, 利用保密及密码部门的安全防范经验, 保证信息系统设计的安全性部署。

2. 在信息系统规划时, 聘请专业的信息安全咨询顾问或信息安全咨询公司, 对系统安全性做出全面评估。

3. 培养本企业的信息安全专家, 对所实施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安全专家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具有信息技术知识, 从事过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工作, 了解IT最新前沿技术及最新安全技术;

(2) 在本单位保密及密码部门工作, 或有保密及密码部门工作背景, 熟悉国家保密及密码要求, 熟悉本单位保密及密码要求;

(3) 拥有IT安全性方面的认证资质, 如CISSP等。

四、软硬件的投入怪圈

在中国, 近年来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但是长期盗版软件的泛滥, 人们对于软件与硬件的投入似乎总逃不出一个怪圈, 认为硬件投入比软件投入更加值得。这里我们打个比喻:花钱买橙汁。在总投入一定的前提下, 有时我们宁愿花大价钱买一个很贵的杯子也不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最好的橙汁。究其原因, 我们总认为如果橙汁不好喝我们至少还得到一个好杯子。然而我们却总忽略真正给你带来愉悦感的鲜美橙汁。杯子再好也无法提高给你带来的味觉的体验。虽然我们得到了名贵杯子这个实际的有形资产, 然而却没有得到一流橙汁这个无形的价值。软件和硬件就好比橙汁和杯子的关系。

在软硬件的投入中, 我们应当更加科学的进行分析, 确定最佳的软硬件投入比例, 从而发挥软硬件的最大效能, 有效提高实施效果。

五、维护与改进后期投入的吝啬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 信息系统前期的高投入理所应当, 而系统上线后的高投入不可想象。然而我们的很多信息系统之所以运转起来困难重重, 往往就是源于后期投入的吝啬。一个完美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 不断改进的有机体。为什么我们对诸如淘宝、京东等网站系统存在的不满远远小于对企业内部运转系统的不满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网站系统在不断的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改善。“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是开心网给用户的最真切的承诺, 而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为什么不能做到每天在进步呢。

企业内部的业务平台要想做好, 需要一个常设团队, 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采集各层人员对系统的新问题、新需求、新建议, 及时做出研究、改进。任何项目都应该是长期的, 加大项目后期维护及改进投入比例, 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系统更加适应企业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步的过程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回报将远远大于支出成本。

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一些我们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时所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顾虑, 其中很多问题都是一目了然的问题, 然而多年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只有正视这些问题, 我们才能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系统, 才能为中央企业保利润、稳增长保驾护航。

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使用习惯、业务模式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 它凝结着企业各层人员的经验与智慧, 金钱只能堆积出代码, 却堆不成智慧。一个企业各层人员离不开, 主动参与献计献策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开发者的系统, 也不是管理者的系统, 而是全员的系统。

摘要: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中央企业作为关系到经济民生、国家命脉的支柱, 在保利润、稳增长的任务下更加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然而, 在央企实施IT信息化的进程中, 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推进, 这些问题包含诸如:信息孤岛问题、统一规划问题、数据接口问题、人才队伍培养问题、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软硬件的投入怪圈问题、维护与改进后期投入等问题。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流程、使用习惯、业务模式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 它凝结着企业各层人员的经验与智慧, 金钱只能堆积出代码, 却堆不成智慧。本文总结了中央企业在信息化部署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央企,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马巍.谈企业信息孤岛[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04S) .doi:10.3969/j.issn.1672-190X.2007.07.032.

[2]随进科.信息孤岛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消除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doi:10.3969/j.issn.1008-5793.2009.03.011.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2

关键词 信息化 侦查 基本构想

作者简介:司军英,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272-02

随着以公安部“金盾工程”(二期)顺利通过验收为标志的公安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化侦查已经逐渐成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主要模式,提高了侦查效率和打击精度,同时也是侦查破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笔者就信息化侦查问题做一些分析探讨。

一、信息、侦查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侦查的含义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现代社会,信息的处理多采用电子技术,存储通常以电子技术来记录。而我们所讲的侦查信息也是大量信息中的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案件本身,它与犯罪活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它不仅仅包括侦查专业、公安业务方面信息(如作案工具、痕迹、赃物、遗留物、尸体、户籍信息等),同时还包括社会资源信息(如就业、乘车、住宿、商业注册、上网等信息)。尽管社会资源信息无法直接反映犯罪活动,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搜集来分析、研判与其他犯罪活动有关的犯罪信息。

侦查信息化,是指在侦查破案中,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被侦查部门广泛应用,并且全方位支持侦查工作的过程。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立完善侦查信息平台,通过运用信息平台侦查办案;二是利用各种商业运作信息网络展开侦查活动。侦查信息化是当前公安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侦查,是指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以情报信息为主导,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优化和完善侦查业务的同时,使侦查过程智能化,从而提高侦查效率的新型侦查模式。信息化侦查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在搭建的信息平台上开展犯罪事实查证,对收集到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研判,提高反应速度,准确、高效查获犯罪嫌疑人。信息化侦查是信息社会对侦查工作的必然要求,其基础是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各种数据库的建立,其效能依托于侦查人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操作水平,但更取决于侦查人员的侦查思路和侦查观念以及侦查水平。

二、与传统侦查模式相比较下的优势

信息化侦查模式与传统侦查模式,都是基于犯罪事实的发生,通过对现场的勘验检查,发现痕迹,提取物证,固定证据,了解和还原发案现场的相关情况。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信息化侦查突出情报信息在侦查工作中的地位作用。首先,侦查人员依托信息平台与高科技手段,特别是对有组织犯罪、流窜型犯罪、侵财型犯罪以及因果关系不明显的等犯罪在侦查中突破了空间限制,具有相当优势;其次,侦查人员通过警综平台、刑侦信息网等信息系统在网上开展案件的串并以及重点人员的排查,或者通过查询旅馆住宿信息,采用技侦手段分析手机通话等,发现其行动轨迹,是否与发案现场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从而快速判定嫌疑人与案件的关系;再次,侦查人员运用网上取证、网上摸底排队、网上追逃、网上阵地控制以及网上串并案件等措施,有效提高了侦查效率,也是适应信息化背景条件下的新型侦查模式。

三、信息化背景下侦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盾工程”(二期)通过验收,“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公安部“四项建设”之一)建设深入推进,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在侦查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信息主导侦查、网上作战等模式在实践侦查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量案件也得以侦破。然而,在这种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数据的维度和密度呈爆炸式增长,公安信息化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相融合的现象,侦查实践中仍然存在制约信息化侦查的许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采录不准确,信息失真

内容上表现为漏采、重复采、应该采而未、应录而未录、标准化程度低、可用信息少与关联信息少、海量信息无法获取等,无法为信息化侦查的深度运用提供鲜活、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特别是在物品信息的采集、特殊行业、“二手”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方式上表现为设备单

一、程序复杂、海量信息筛选技术缺乏、身份验证系统自动化采集方面存在不足,信息与侦查实践的融合方面有待提升等不足。

(二)信息资源整合不到位,共享程度不高,研判预警迟缓

公安部在“金盾工程”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指导原则,但“信息孤岛与壁垒”、“互不共享”、“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信息化建设难以突破的瓶颈,也给信息化侦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在当前犯罪动态化、网络化、隐蔽化以及流窜化的背景下,全国没有统一的犯罪资源整合机制,昨天在沿海出现的犯罪现象,今天就会在内陆出现,昨天在某一省出现的作案手法,今天在另外一个省就会出现,违法犯罪信息没有做到及时整合共享,导致侦查工作中研判不准,预警迟缓。

(三)信息化服务于侦查实战的水平较低

从当前信息化侦查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对指纹、逃犯等信息的建设完善相对重视,对遗失物、损失物品以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建设重视程度依然不够,网上串并案、网上阵地控制等信息化侦查措施没有有效发挥,信息化侦查深度不足。同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多数处于浅层次的查询、比对,高端服务于侦查实践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与实践结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依托信息化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利用信息化平台与高科技手段搜集、整合、研判信息的机制还不尽完善,尤其是与工商、烟草、银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较大难度。公安基础信息建设是信息化侦查的前提基础,也是一项创新、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调整不平衡、民警行为思想转变较慢、经费保障不足以及民警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立体化和一体化的构建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过于依赖信息科技侦查手段

与传统侦查模式相比较,信息化侦查手段在发现线索、获取证据、定位犯罪嫌疑人方面有绝对优势,破案效率也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导致部分侦查人员过分依赖高科技,侦查手段变成简单地依靠查询手机号码、视频监控、网上检索等三板斧,传统侦查手段逐渐弱化。而且,部分民警对侦查信息的深层次分析、筛选、研判、整合等方面能力有限,信息支撑破案的能力相对较低。

四、推进信息化侦查的基本构想

目前,就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侦查部门的相关人员工作现状来讲,信息化侦查的运用还未完全成熟到可以支持全部刑事案件侦查的程度,故而,建立和完善我国独立的一套标准化的信息化侦查工作机制迫在眉睫。

(一)树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侦查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长期以来,侦查人员树立了一种以特定案件为核心而不是以信息为核心的侦查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加之受到功利性的驱使,难以发挥信息应有的作用,造成大量信息资源的浪费。只有树立信息在侦查中的核心地位,将创新的侦查理念与信息化建设以及侦查实践工作结合起来,熟练掌握信息筛选、甄别、整合以及高科技设备的运用技能,信息化侦查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完善侦查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侦查的实施是逐步建立在侦查工作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在强化视频监控、计算机、网络宽带、gps定位与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日常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输入、研判、运用等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查询、指纹自动识别、现场勘验信息系统、旅店业信息查询、失踪人员信息系统、在逃人员信息系统等平台建设,加大数据库中人案关联、人物关联、人车关联等有用数据的完善力度,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侦查信息中心的数据,最终形成有机的数据仓库,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才能更好地为侦查决策服务。

(三)强化信息化侦查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信息化侦查的运作涉及信息收集、报送、研判、预警、发布、反馈以及奖励等众多机制,通过强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扩大区域侦查合作范围。只有消除地区、部门、行业以及不同警种之间信息保护壁垒,对分散在人员信息库、逃犯信息库、案件信息库、现场勘查信息库、赃物信息库等不同类型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筛选、整合、存放,发挥信息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做到“多网”(公安网、互联网、各类专网)融合,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服务与侦查实践工作。

(四)建立健全打击犯罪的“大侦查”工作机制

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调动、整合公安机关内部的各种侦查资源,打破公安机关内部壁垒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以刑侦、网安、技侦等单位合成作战的“大侦查”工作机制,共同参与案件的分析、研判以及侦查措施等的制定,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侦查主体责任,形成“分工合作-信息共享-一体运作”的工作模式,构建起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大侦查”工作格局。

(五)强化信息化侦查工作的立体保障

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42-02

近年来,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无论是在应用的范围、软件质量还是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使医院信息系统在促进医院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差错,为公众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信息化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科学、明晰的管理流程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然而在许多医院,由于管理职能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管理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无法配合和承载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与管理产生了隔离,使得大量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信息化在有意或无意中变成了“技术和信息”的孤岛。

一、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人们都说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而实际上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较长、投入巨大,短期效果不明显、又无显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医院来讲,很难将其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院长更是不能深入其中。这导致了在医院信息化进程中,需要调整医疗流程时无法做到彻底,需要配合管理措施时执行不力,需要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之间配合时无法很好地协同工作。其实不是医院不重视,而是院长的重视不够,如果医院的院长能够像对待财务和人事那样亲自主管,并深入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未能有效运用于主体医疗业务管理

医院最难于管理的,实际上就是占绝大多数的主体医务人员。在手工管理模式下,即便医院制定了再严格的行政管理制度,总有一些人不会去严格执行,所以医疗行为是否规范完全取决于一线医务人员的人为因素,而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加以限制。但是在多数医院的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意识较差,并且参与程度也不够,所以对医疗管理方面的需求很少,导致信息化技术手段未能很好起到规范医疗操作的作用,也使得信息化的数据资源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医疗业务管理。

(三)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够准确

在信息化建设之初,院长往往想像着,坐在办公室能够随时了解到实时的业务和经营信息、能够随时提取到决策方面的支持信息、能够分析预测出医疗业务走向,更希望信息化能够节省运营成本、高效利用医疗资源、简化患者的就医流程。所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很清楚,而实际上由于院领导都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精力往往更多地集中于医疗业务和行政管理上,很难对信息化建设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所以在进行决策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的把握难免出现一些偏差。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项目,需要医疗业务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的密切沟通来保障医疗过程有效的融合于信息化建设当中,更需要院领导的直接和深入参与来保障信息化能够配合和承载更多的管理手段。这就要求院领导对信息化的基本环节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误解和顾虑,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主体医疗业务和医院的整体管理,下达及时、准确、有效的决策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四)信息化建设缺少严格、规范和有效的管理保障

医院信息化建设既包含有技术的因素,也包含有管理的因素,还存在着很多人为的医疗因素,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环节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其它环节的使用。

二、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通过在医院实施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储数据及信息的功能,将原来手工环节中的检查单、注射卡、纸张处方、门诊日志等,通过网络传递来解决,信息化建设大大节省了日常开支。通过检验科信息系统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对同一时间、同一仪器上可以检验的标本进行计算,自动合并检验项目,只需一管标本,机器通过条码,调入合并后的检验项目,既减少了试管成本,又减少了工作量,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品牌工程,不仅方便了病人,控制了成本。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伴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这种保障机制就是“与医疗流程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操作规程”和”与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只有配合了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高效运用,反过来才能促进信息化承载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信息化建设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冲击,某些科室或某些人的工作职能随之有所改变,并且随着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深入,一些在医疗活动中不正常的潜规则,如私自检查、坐车开药、私下调换药品等偷费漏费行为逐渐被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所禁止,许多人一下子很难适应这样的改变。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管钱、管帐或管物等个别关键岗位的一些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会以工作为借口对信息化建设加以阻挠,此时只有院长站出来才能化解这些人的抵触情绪。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信息化发挥直接作用的是承载医院管理的应用软件,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由于管理需求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所以信息化的应用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医院管理应用软件需要适时地调整。这决定了医院管理应用软件不同于其它软件产品,如果缺少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购买技术服务,所以医院管理应用软件的售后服务资金保障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医院信息化建设本身虽然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它能够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高效处理业务、能够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能够简化就医流程、能够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能够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所以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自于“工作效率、医院管理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间接效益。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来自于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而不应以直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

(三)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员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加强和调动医院各技术人员学习高科技、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医院各个部门工作的员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本科室的情况,从而使得医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并且更加适应了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与发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医院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搞好全院的信息开发、管理以及利用,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为医院服务,能够更好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三、结束语

医疗行业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也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处理的行业,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多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建设进程步履艰难。有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的因素,有应用软件厂商的因素,也有医院本身和医疗行为复杂性的因素。这里结合本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围绕这些问题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和总结,以此引导医院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找到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田田,宋睿妍.医疗保险的信息化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医院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能够有力的提升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现代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2]。目前省内各主要医疗机构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重视, 随着后续大型综合医院的逐步投入运行, 我院将进一步面向社会, 扩大服务范围。因此, 想要提高我院的市场竞争力, 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更好地服务社会, 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1、医院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及资金投入不够

就现阶段而言, 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针对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缺乏相关理论和规划短视行为, 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认为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经济增长提升力度不大, 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效益较高的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身上, 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最终造成发展停滞不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的信息化进程。

2、医院信息化复合型人才较缺乏

通过对市内各级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调研, 就目前而言, 各医疗机构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员中, “木桶效应”频频出现。一方面是临床知识和医院管理经验丰富, 一方面是信息化专业技术知识匮乏和实际应用能力欠缺, 反之亦然。通俗来讲, 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处于一个极度匮乏的阶段。医院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高素质的人才缺乏直接导致技术落后, 最终导致医院信息化建设滞后[3]。

3、信息化与医疗业务“两张皮”情况的出现。

信息化技术与医学的融合绝非易事, 医学的复杂性、特殊性和管理的不确定性, 导致信息技术与医学、管理工程的融合极其困难。

与此同时在医院综合发展的过程中, 它又经常是得不到重视一个环节。表现或是“只安排信息科独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大梁”, 或是“将信息科看成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机构,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所有事情完全由业务人员来决定”, 结果造成信息化的技术实现手段与医疗业务流程“两张皮”, 不是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无法被有效利用, 就是信息化的医疗流程还得辅助许多的手工操作过程才能完成。

4、信息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医院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 涉及到网络交换设施、物理存储设备、相关客户服务终端、专业技术业务系统等诸多元素, 这些元素都需要相应安全措施来保证正常运转。而采取传统的防控方法, 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已不能保证每个环节都是绝对安全可靠。一旦出现重要数据丢失、网络系统崩溃等情况, 不但会造成医院业务网络瘫痪, 还会威胁到患者的隐私数据甚至是生命安全, 由此带来的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安全, 已成为摆在各个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重视加大投入

首先要做到转变旧观念、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明白医院信息化建设, 能够加强医院的经费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医疗行为,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其次要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 其实施过程几乎涵盖了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因此, 作为院方应重视医院信息化的建设, 统一部署, 长远规划, 重点投资, 分步实施。我院在吸取原有医院建设的经验上, 对于大医院的建设做到了提前规划、逐步实施。以大型三甲综合教学医院为设计标准, 整体推进实施了医院信息化建设, 提高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2、注重培养加强交流

医院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 要在加强信息化整体硬件和软件设施投入建设的基础上, 将信息化人才培养列为医院重点发展战略中去;同时要注意培养院内自我开发、维护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力量, 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升级, 并不断地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我院在实施推进工作过程中, 为加强此方面领导, 成立了由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医疗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促进了学术交流, 为后续建立高水平的复合型信息化队伍提供了铺垫。[4]

3、信息与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伴随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 这种保障机制就是“与医疗流程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操作规程”和“与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 只有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制度, 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被高效运用, 反过来才能承载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

我院在建设发展过程中, 采取了管理职能部门直接参与的方式, 副院长任信息科主要负责人,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并得到了强有力的贯彻实施。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手段, 让各自为战变为统一指挥, 达到了以管理促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促进医疗水平和医院管理水平提高的效果。

4、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医院信息安全责任制

我院从以往积累的信息安全经验总结出, 医院的信息安全解决思路大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从技术手段上严格杜绝篡改、泄密数据信息的隐患, 二是从管理手段上规范了各级管理员的权限, 便于统一实施安全管理。与此同时落实医院信息安全责任制, 管理到点、责任到人, 谁出问题谁负责。避免因人为或自然等因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 影响医院的日常诊疗服务, 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期间出现的问题我们应理性看待, 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实现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还能提升医院的整体服务功能, 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使医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参考文献

[1]陈红, 戚建伟, 龚伟伟.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J].中化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10, 8 (8)

[2]赖晓军.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9, 4 (2) :77-78

[3]李莹, 王军, 郝俊峰.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 2013 (8) :523-524

[4]李雪丽.浅谈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6, 21 (3) :46-50

中国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与研究 篇5

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信息化无疑是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管理的协调还是产能控制、环境污染控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各个企业存在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39家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文献调研,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财富软件总裁何雪峰总结说:企业信息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企业重点关注硬件设施的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对于人员与设备的融合、业务流程与软件的配套还未关注,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拥有容易维护的信息系统,一般以协同OA、简单会计核算、企业网站、简单的薪资核算和简单的员工考核等应用为特征;(2)局部覆盖阶段:企业内部部分实现了信息化,如办公软件的使用,在某些业务上实现了信息化,各个应用模块却并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主要的应用代表有全面会计核算、基本的成本和资金管理、企业核心业务系统(采购、生产、营销、库存等)和人力资源管理等;(3)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介于创新应用与局部信息化之间,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人员素质、流程再造等问题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但还没能在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益,这时信息化应该是面向整个流程的,跨领域、跨组织的信息化应用,代表性信息化应用包括:全程供应链应用、CRM、电子商务等集成的应用;(4)创新应用阶段:当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直接的反映到管理层,管理层又可以利用企业信息系统指定发展战略,传递管理决策时,企业信息化就进入创新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信息化机制来制定整个企业的战略部署,整个企业和信息化系统完全融合,代表性的应用有:商务智能、全面绩效管理、随需应变的架构和机制等。

企业信息化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有所不同,有的行业由于其本身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早的开展企业信息化,而有些传统型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较迟缓,信息化改革则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39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资料的整理(资料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座谈会交流资料),对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做了统计,其中既包括石化、冶金这样的重工业、也包括纺织、造纸类的轻工业,以及物流等新兴工业门类,主要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也包括像美特斯邦威这样的民营企业,因此本次企业信息化调研样本涵盖了大中型企业的多个行业类型。

在被调查的39家企业中,24.5%的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重点关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3%的企业处于信息化局部覆盖阶段,各单项业务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尚未开展。22.2%的企业正在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10.3%的企业处于创新应用阶段,在市场开拓创新、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着。其中,冶金和石化行业进入创新应用阶段的较为普遍,重型机械和棉纺织行业总体处于由局部覆盖向集成过渡阶段,化工、造纸和食品行业基本处于局部覆盖阶段。

1.3 信息化各阶段的代表性技术及企业数量

调查显示,39家企业全部实现硬件设备架设和OA办公自动化,说明我国大中型企业均已进入信息化建设时期。有46%—70%的企业安装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仅有11%和13%的企业实现了ERP整体实施,建立了像金蝶,财富软件等大品牌下的管控与决策信息平台。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两头小指的是处于起步阶段和深度创新阶段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处于局部覆盖阶段和过渡阶段,单项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趋近成熟,但是协同集成尚未展开。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存在认识误区

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将其看做技术层面的东西,并没有将管理中的问题融合进去,某家纺织品制造企业,其使用了财富的ERP系统可以统计“每日断纱数目”和“每日走机次数”等数据,对质量反馈做出反应,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国外的纺织企业,通过ERP实现的是“质量成本控制”。仅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两者的实施难度没有多大差别,资金投入也没有太多的增加,最大的差别在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上。

2.2 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困难预期不足

现代的企业信息系统是对企业业务活动和各种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例如广药集团成立后,各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数据无法共享,而下属各家公司采用的信息系统不一致,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商业体系信息系统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为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集团委托财富软件整合下属8家制造企业和3家商业公司的信息系统,但之前各个子公司,如广州医药公司、药材公司、采芝林的信息系统都不一致,信息化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商业体系信息系统的整合3年都没有完成。

2.3 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是整个组织的变革,不但涉及修改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管理体系的升级仅仅依靠技术人员、IT经理,根本没能力完成这样的转变,而如果追求在不触动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也没有实际价值。只有企业领导、中层经理和IT经理共同参与实施、分担责任,才能动员全体员工使各部门朝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才能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企业对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转变缺乏准备,或者是过多地以现行的流程评估系统,都可能造成信息化失败。

2.4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流程相脱节

信息化实施的困难,主要还在管理问题上。企业信息化通常要求部门间建立新的工作关系、分享原来独享的信息资源、还要承担独立抉择的责任;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对原先的利益关系带来冲击。这些变化往往引起内部人员的消极合作、甚至抵触情绪。某国企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各车间、分厂的主管认为系统使他们的管理过于透明,阻碍了他们运用权谋治理下属,因此消极观望。企业信息化也使得流程简化、责任明晰,高层领导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监督,但中下层的管理者和基层工人则排斥、拒绝这种管理方式,在这种压力下,ERP最后也无法推行下去。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以业务为主导,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对企业信息化认识的误区,我们更应该以业务为主导进行企业信息化。什么是以业务为主导?财富软件何雪峰提出,第一,企业应有发展战略,无论是否形成书面性的文字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明确。第二,支持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必须明确。第三,明确核心业务之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企业流程、实施信息化,即企业信息化是以业务需求作为建设的基础,是以解决企业问题为目的的。

3.2 打破信息化规律,摆脱企业信息化“黑洞” 企业信息化初期很容易出现信息化“黑洞”现象,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却离企业家的理想越来越远。信息化“黑洞”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对企业及其员工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不但要求技术层面的支持,更多的是要求员工素质、管理理念与具体的信息化系统相匹配,而各种软件条件的缺失使得信息化的投入越来越多,但是离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却越来越远,形成“黑洞”。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首先应该高层管理者应该确定企业是否有能力投入信息化建设,从而设立企业信息化项目;立项后企业应该进一步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需要对企业有一个完整的“勘察”诊断;充分认识企业管理所处的阶段,企业管理划分为隐性管理阶段、显性管理阶段、量化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阶段以及优化管理阶段,企业在充分认识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信息化规划。

3.3 分阶段建设,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存在的困难

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工程,其实施要经过支持、排斥、磨合、认同和协同应用多个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要获得投资和最初的立项,首先应该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和支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企业原来的工作习惯和管理制度,甚至组织结构也都会发生变化,这时员工会感到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遭到排斥。在这一阶段,如果领导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信息化建设就会夭折。度过排斥期,企业还将与新建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磨合期,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多不契合的地方,企业在经过调研后与软件厂商协调,对具体的不适进行调整和改进,除了技术方面之外员工的工作方式也需要重新适应。在磨合到企业的员工认为,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变得更透明、公正,这时,企业进入到认同期。统一的办公平台提升了企业管理,使得企业业务处理更加流畅,这时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除了利用信息系统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利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各个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员工与系统融合,整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信息化建设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3.4 以标准化促信息化,实现系统与管理的衔接

企业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应达到逐步提升,从规范化、标准化走向信息化。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无法管理起散沙一样的企业,有一定标准化基础的管理才有可能走向信息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先进的技术促进标准化的推行,而最后能进入信息系统的模块都是流程梳理通畅,标准化制定完成的,逐步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只是相对与具体的企业而言的,企业应用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是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却必须渗透下去,只有企业思路清晰,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予以实施,才能可以获得很大的提升。

3.5 建立有效评估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往往强调企业应用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形中导致企业对有效发挥信息化价值关注不足,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黑洞”的出现。建立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促使企业重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避免信息化建设“黑洞”现象重要举措。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现代化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IT)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企业管理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管理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而是更高层次上的一个全新管理革命,它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柔性化IT在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如CAD/CAM、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虚拟制造、MRP、Ⅱ/ERP、CIMS等等,实现开发设计、生产、供销、库存、人力资源和管理等全方位优化,从而达到精简、灵活、高效,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2、管理职能集成化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使得企业内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传递、交流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系统取代了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管理层和机构明显减少,管理职能综合集成,企业组织结构达到一个“精良”状态。

3、资源获取便捷化IT实现了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利用生产资源和信息资源方面,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传统的沟通手段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的原材料采购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由于信息闭塞,沟通渠道不畅,造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Intranet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化的采购渠道,企业经营都可以足不出户,从网上获取原材料资源,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沟通成本低廉,沟通方式灵活、快捷、广阔。据报道,如果实施EMI,借助先进的IT网络,将使我国企业原材料采购以成本每年降低500亿元人民币。

4、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利用Internet技术,按照现代营销理论中“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宗旨,以较低成本、较高的效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商务活动,如市场调查、客户分析、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进行管理,以期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盈利。

二、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信息化管理投资匮乏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近年来逐年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仍处于资源紧缺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企业的标准,这也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推进的一大问题。

2、信息技术条件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大量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类人才进入企业,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信息技术产品不断更新,价格不断下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网络得到迅猛发展,共用数据交换网络日益普及,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较为落后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为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更高层次的管理承租,然而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在设备上的投资较多,却忽视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使得企业不但没有收回成本,甚至在管理上出现了大的差错。

三、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一是要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资金投入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因此,要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除政府继续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财政补贴、银行增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贷款外,还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多元投资体系,全面增加企业管理信息化投入。

2、在软件开发上软件行业的快速成长和管理软件的日趋成熟,也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一是企业自主开发管理软件实施管理信息化。一部分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自己设计开发应用软件,逐步实现采购、销售、库存、生产与财务等各环节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并使企业管理中的监督、控制、协调功能更为规范,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购买国产软件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相当多的企业都使用了国内的软件公司提供的商品化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均带有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软件功能基本满足现阶段企业的需要,服务比较完善,实施的成本费用大大低于国外软件。

3、注重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开展岗位的继续教育

在企业中,人才队伍的构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而我们在对于管理信息化的设计方案只是系统工作的一部分,当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才是管理信息化最难以对付的“硬骨头”。在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中,企业的外部软件咨询队伍是必需的,但是由于队伍中的人员不能长期留在企业中,因此企业选择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是稳定管理的保证。企业需要加大力度培养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并且能够形成企业内部岗位凝聚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企业管理流程中,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管理创新。企业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包括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信息化,它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各项管理业务的协同性有很高的要求,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宋杰: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电脑知识与科技,20011(13).

[2]付源.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012(3).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7

一、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 我国各地政府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 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

目前, 我国许多政府部门领导由于缺乏对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 导致采购信息化管理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对已购进的各类物品资产进行信息录入和归档以及为各部门资产的存放、调用等提供查询, 仅仅将信息化系统作为资产存储管理的方法, 导致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改进, 使得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二) 缺乏健全的信息网络平台

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 即将资产设备采购工作的供货商选择、 采购协商、物品输送等环节通过信息网络来完成。虽然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采购信息网络平台, 但由于受到硬件、软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采购信息的资源共享效果不佳, 政府对采购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较低, 各部门、 科室间的采购信息无法实现统一化、联网化的调度和管理, 其采购信息网络建设存在较大的不健全、不到位问题。

(三) 缺乏完善的应用管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采购管理工作中都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由于缺乏具体、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使得有些地方采购工作信息系统在录入相关资产信息后, 没有在后期对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 导致系统中的资产信息陈旧, 无法完全同实际情况匹配, 造成采购信息价值的降低或消失。 同时, 由于有些采购人员习惯了传统的手工式记账办公模式, 对信息化管理模式不适应, 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采购信息系统的应用次数较少, 有些甚至成了摆设。

(四) 采购管理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自身性质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导致在运行应用期间可能受到电脑病毒、黑客等的侵入攻击, 导致政府采购工作的相关信息出现泄漏、缺失等恶意破坏, 造成采购信息在保密性和安全性上缺乏保障。同时, 由于采购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再加上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水平不高, 导致在实际的系统管理操作中经常出现数据备份不及时、 系统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也对采购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目前, 我国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由于缺乏充分的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 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以及计算机系统应用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这就使得在实际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 大部分采购人员对采购信息化系统软件存在“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等问题, 导致采购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无法真正发挥其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作用和优势, 更加不利于采购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

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各地政府部分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方面的措施, 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采购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一) 积极提高和创新思想认识

各地政府领导人员要深入学习和认识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和优势, 在思想上加强重视, 并给予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从而有效保障和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 同时, 还要积极加强在思想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 确保在管理思想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从而积极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 完善采购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完善, 健全和更新采购工作的各类信息数据库 (如目录数据库、资产应用数据库、人员数据库、薪资数据库等) , 并通过专业技术将其进行数据链接和资源共享, 提高各部门、科室采购信息的统一性和关联性。

(三)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各地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 制定和完善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的、岗位职责、具体流程和监督标准, 提高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严格采购信息系统在应用、管理、维护、更新等环节上的工作任务, 加强对系统信息录入、更新的监督管理, 从而更好的确保采购系统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 加强采购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

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着重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对采购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防火墙、杀毒软件、网络权限、加密软件等安全技术的设置和升级, 以便对网络病毒、黑客等进行动态化的实施监控和防范。 同时, 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让保密意识警钟长鸣, 严格规范采购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完善对采购工作相关信息的备份工作, 从而有效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泄密、失密等问题, 提高采购工作信息的安全性。

(五)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重视和加强对采购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进行定期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 不断提高采购人员在电子商务、采购信息化管理、互联网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加强他们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技能水平, 从而更好的应用和发挥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优势和作用。 同时, 各地政府还可以积极吸纳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信息管理人才, 优化采购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 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进而打造一支信息化管理知识丰富、 操作技能水平高、 业务素质强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采购管理人才队伍, 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采购工作是各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政府各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 对采购工作实施信息化建设管理也成为政府采购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和要求。 因此, 各地政府在开展采购信息化工作时, 必须要积极提高采购信息化管理意识, 积极改进和创新采购工作模式,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强化管理人员在信息网络方面的素质水平,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芦艳荣.信息化背景下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 2009 (05) .

[2]李慧萍.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2) .

[3]杨凌云.对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27) .

[4]陈永成, 陈光焱.政府电子采购、供应链管理与信息化——基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模型[J].经济论坛, 2010 (01) .

[5]李素霞.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 2010 (05) .

[6]王宁红, 徐焕东.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体系的构想[J].中国政府采购, 2010 (10) .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8

一、审计信息化研究的两个方向

关于审计信息化的研究, 理论界百家争鸣, 其中许多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向:

1. 智能工具论: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科技是服务于人的, 那么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 审计信息系统是和算盘、计算器一样, 仅仅是审计人员的工具武器而已, 它的作用不过是将人类思维能力的一部分扩大了。

显然, 智能工具论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而这种思路在中国审计工作技术的提高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提升, 这一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审计信息化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它将广义的人类缩小为具体的人, 把信息系统的概念浓缩于一台微机。这在相当程度上“窄化”了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审计信息化绝非对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系统进行审计, 而是具有更深层次上的内容。比如马克思所言, 生产工具代表的不是物, 而是生产发展的阶段。以算盘为例子, 算盘产生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种工具的发明和计算速度的大幅提高, 它实际上是人类对十进制理解的一种飞跃, 它将人对十进制的具体认识 (手指脚趾等) 提高到抽象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到指数、开方运算的系统化、普遍化;在生产力的层面上看, 算盘的普及反映了宋代中国封建工商业的高度发展。

智能工具论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将审计人员的工作分为两类: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和不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那么,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 审计人员利用软件的协助, 把自己的精力体力节约出来, 作用于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另一方面, 审计人员的解决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时, 在软件帮助下可以有更高的效率。

2. 技术导向论:

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 社会的信息化、生产消费的信息化、经济的优先信息化使得金融、财政、保险、证券等行业的财务软件已经全面进入实践, 这一系列的条件使审计软件取代注册会计师工作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在具体工作中, 许多具体传统的工作方法程序将被革新, 如网络审计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审计理论的提出。

这种理论的创新性无可置疑, 但问题在于, 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财务软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 (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 都限制着新思路的应用和生产力的形成。如果把以上两种思路作一比较, 可以看到区别的关键在于:审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是什么, 是人?还是制度?

由人的理智、经验、主观能力来选择对信息反馈做出的行为或不行为的决定, 审计软件仅作为人的工具, 这时人就是其中的接口。考察现有的财务软件, 仍然将“人”放置于软件内部联系的核心, “人”是作为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软件的接口。而这就是审计软件工具化思路的实践基础, 也是理论研究的客观环境。

另一方面, 当前许多审计机构要求审计人员通过熟练使用信息系统, 设置因果关系、往来流程, 利用不断增加的硬件运算能力和不断扩展的信息网络, 将判断交由系统做出, 而且这种情况的比重越来越高。若我们能将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所形成的构架作为设计审计信息系统的背景, 把制度本身看做系统的核心, 审计信息系统的研究就会沿着“技术导向论”的方向前进。

二、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审计软件使用已经超过十五年, 期间审计软件的发展有过高潮, 也遭遇过低谷, 但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仍然不甚理想。这种情况部分上由审计软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审计软件是一种有专业使用群体的产品, 即使在软件业已经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 世界知名的大事务所使用的工作软件也往往是定制或自己开发的 (这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 , 这种“与邻为壑”的经营思路使商务审计软件的推广遇到不少困难。对于国内市场, 政府审计采购的主观作用过于明显, 使正常的发展难以实现。另外, 在审计软件发展过程中, 审计软件公司体现出了不成熟的一面:对既得利益的过分看重, 导致软件公司分崩离析, 元气大伤;全国范围内盲目销售而服务却无法跟进, 无法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 导致用户对审计软件丧失信心;对同行的恶意中伤以及过度的价格竞争, 导致审计软件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三、理想的审计信息体系构建

1. 对人的培养。

培养大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审计业务能力同时又有全面知识、判断能力的审计人员队伍是审计信息化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虽然中国有充足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审计应用人才的储备, 但是真正同时拥有以上能力的人才可谓一将难求。此外, 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也是对审计人员的一种挑战, 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面对不同的审计工作。当然审计人员不可能都成为计算机与网络专家, 因此, 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对审计参与将是必然趋势。

2. 对数据库软件的设计。

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无法达到要求。以企业财务软件为例, 作为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财务经营情况进行审查的审计工具, 审计软件的数据必然来自于财务软件。没有财务软件的数据, 审计软件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目前财务软件实施情况来看, 全国一共有三百多家财务软件提供商。他们提供的财务软件在数据库的选用, 数据库的格式上不尽相同, 这给审计软件导入财务软件的数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 各家审计软件公司都提供了不同的数据接口, 以分别导入不同的财务软件数据。但是, 审计软件公司提供的数据接口只占到了全部财务软件的1/5, 在很长的时间内财务软件数据接口都将成为制约审计软件发展的瓶颈。

3. 建立各种法律法规, 对磁信息、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加以正名。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会计核算程序中的每一步都在纸介质上留有文字记录及经手人签字, 审计线索十分清楚。而将来会计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部分消失。各种单据, 票证和账簿等都以人眼无法直接辨识的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 只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审查;并且这些线索还具有被无痕删改、不能永久保存等缺点。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 可能到审计时才发现只留下业务处理的结果而不能追索其来源。

4. 完善审计的各项法律法规, 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审计信息系统涉及的法律问题涵盖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民法、行政许可法等多个法律领域。然而, 由于中国审计法是在以手工审计为主导审计方式的背景下制定的, 而对与手工审计相对应的计算机审计方式没有予以规范, 其他法律文件中对计算机审计的规定也是少之又少, 因此, 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如审计机关是否具有检查计算机的权力、拒绝计算机审计是否属于拒绝审计等。

参考文献

[1]吕新民.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专业判断[J].财会通讯, 2006, (6) .

[2]张丽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状及建议[J].财会研究, 2006, (1) .

[3]彭建平.加快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市场化[J].中国审计, 2004, (7) .

医院档案信息化的任务与问题探析 篇9

医院档案的工作地位日益凸显, 信息化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 具体内容如下:

1. 档案信息管理的的流程要规范。

为确保医院档案的一致性, 规定必须配备与医院档案的管理系统相匹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从而通过使用专用的软件系统对相关档案进行分类、编目以及排序等, 因此, 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之前, 必须先要对管理的流程进行相应的规范, 确保相关单位的人员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工作, 避免无关人员的调控及干扰。

2. 医院档案资源的信息化。

医院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主要指将医院原有的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的过程, 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开发, 进而确保资源在全社会的共享。这一流程主要包括相关信息的加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及其保存等。

3. 医院档案检索的分级化。

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在检索有关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 因此, 对于档案检索的流程应该进行分级化的处理, 使其按照一定的检索制度, 在医院的相关网站以及因特网上准确无误地检索到各种资源, 如存档文件以及原始记录, 抑或影像文件和医疗文献等。

二、医院档案信息化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1. 更新观念, 健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

首先, 由于观念的陈旧, 人们习惯于手工记录相关信息, 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归类审阅上依旧以手工为主, 没有充分运用网络的优越性对其进行相应的整理。其次, 由于传统观念的干扰, 使人们认为对于医院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只是少数领导人员的事, 与个体人员无关, 致使相关单位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的软硬件措施不够重视, 使整个体系不够完善。对此, 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中, 应注重人们对信息化资源共享的认识, 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工作, 培养相对专业的管理人员, 使其对档案的信息化形成充分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 医院还应该健全相关的软硬件设施, 使信息化得以在医院实现长远发展。

2. 确保档案信息化的安全, 寻求法律保护。

在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实施中, 首先, 由于医院档案部门在经费上并不充足, 致使其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其次, 各种病毒软件以及医院档案部门软硬件设备的缺陷也会对医院档案的安全构成威胁。最后, 在信息安全的技术问题上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约束, 使其在管理性、技术性以及业务性上都没有明确的标准, 从而很容易导致档案信息的网络系统出现瘫痪。无法确保信息服务的高效性。

3. 建设医院档案的统一管理体系。

由于医院体系比较庞大, 在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上, 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信息资源, 但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 医院可以将各种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 从而使其处于统一的管理体系中, 使医院档案部门同其他个客户在管理上实现无缝连接的同时更加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 伴随医院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在医院建立一套高效合理以及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对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的任务以及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 医院还应该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 确保信息的安全分享, 进而实现医院档案信息的现代化, 使其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慧.医疗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整改措施[J].西部中医药, 2011 (12) .

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0

1 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严格的档案管理标准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严格的标准。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实行了档案标准化, 在国家标准局强有力的推动下, 我们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化文件的管理办法, 并不断加以发展完善,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较为复杂, 增加了档案自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此外, 档案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 分散管理特点突出。在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中, 过分强调本单位特殊, 管理方式不可更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现阶段, 虽然各行业、各单位都把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档案管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受到经济条件、硬件设备、软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数据不完整现象仍然明显。这些都致使档案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进程受到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影响, 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也因此只能发挥辅助管理的职能而无法继续向前发展。

1.2 缺乏专业人才

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 尤其在新形势下, 档案管理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专业的分工, 从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档案管理辅助人员、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高级档案管理专业人员这三个等级层次构成了现代档案管理人员。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 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现代管理技术则是高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他们精通档案业务, 能科学有效地制定政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划, 能更好的组织协调档案业务发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进而能科学及时地制定决策, 在学术理论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而档案管理人员群体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掌握现代化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更为缺乏。[1]据河南省档案部门调查,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是各级档案管理部门中最好的, 但其档案工作人员的学历远远低于高校教师的学历, 如: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达24%以上, 而档案员只有2%, 教师中大学本科的比例为74%, 而档案员只有56%, 大学本科以下的老师只有4%, 而档案员中却有42%。[2]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影响, 档案管理人员个体素质偏低, 档案群体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1.3 缺乏重视, 投入不足

目前, 人们的档案意识普遍较低, 档案部门没有经济地位、社会地位, 政治地位也无足轻重。而领导不会像对待经济建设那样, 下力气去抓档案工作, 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深入。这些都导致了资金投入的严重短缺, 使档案部门无力购买现代化的设备。河南省高等学校档案馆 (室) 的调查显示, 截至目前, 仍有10%的学校没有给档案馆 (室) 配备计算机, 其中3所学校配置10台计算机, 占14%, 1所学校配置8台计算机, 占5%;1所学校配置3台计算机, 占5%;3所学校配置2台计算机, 占14%;13所学校配置1台计算机, 占62%。[3]这些数字表明了档案室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奢求, 投入不足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不能回避的是, 比起其他部门, 档案工作人员的待遇较差, 在很多单位都只能充当清水衙门的角色。同时, 档案工作人员职称晋级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这些都造成了人才流失及员工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等问题。

很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房间, 硬件设施陈旧, 缺乏管理设备;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较为随意;档案管理工作物质支撑不足, 资金投入短缺。

2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文化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档案管理工作记录了历史, 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可靠的借鉴资料。它所掌握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不仅能够再现历史, 而且具有其他资料所不能比拟的真实性、说服力和可靠性。档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是民族文化的“根”, 集中体现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蕴涵着文化发展的丰富资源, 为文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素材和坚实基础。就一个区域的文化建设而言, 档案能够极大地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味、拓展文化发展空间。[4]当前国内外文化竞争愈演愈烈, 占据文化制高点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深入开展国家软实力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 更好地为中心服务、为大局服务。

2.2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新时代的发展进程要求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变迁, 档案工作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它已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 融入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成为了人们单位工作和日常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档案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信息服务功能越来越强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涌现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已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则有助于实现档案的日常管理、分类、查询等大量烦琐工作的高效完成, 能准确、简捷、及时、高效地满足学校以及社会各类人员对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5]

2.3 促进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

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任务对速度与质量的要求, 既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则有效地结合了档案管理与信息科技, 改善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手段, 优化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方式, 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手段上使档案管理实现了由传统方式向科技方式的转变, 从服务方式上也由原来的封闭管理转变为新型的开放式管理, 更能重视在管理环节质量及成效上的转变。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是实现档案管理全民性、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在现价段全社会都强调效率与质量的大背景下, 档案信息化管理也将促进档案资源不仅实现量的积累, 更能实现质的飞越。因此,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推动档案管理系统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

3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管理行业标准

实现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要求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标准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要求具体全面、系统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实践证明, 虽然文书处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截然不同, 但由于文书是档案来源, 所以文书处理人员必须保证公文制发中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牢固可靠的基础保障。做好文书处理工作, 首先要使用高质量的公文用纸, 统一、规范的幅面尺寸, 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标准的排版形式, 符合审批要求的公文签发手续。[6]其次,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先进的技术、严密的分工和广泛的协作。在信息时代, 档案信息的共享与网络的沟通更依赖于统一的标准规范, 如各种档案交换数据、信息传递、资料共享等, 都需要制定和建立各类档案管理标准从而形成档案管理标准体系, 进而能够确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各项工作的有效实现, 遵循标准, 推进标准。就党和政府来言, 将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实绩考核应成为工作的重点。就单个部门、单位而言, 要着重加强档案管理, 完善相应工作机构, 贯彻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注重发挥档案工作的作用, 创造有利于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条件。[7]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 要提高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 建立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相应的管理制度, 使整个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3.2 加大人才培养, 优化整体素质

我们要牢固树立“档案工作提高生产力, 档案管理科学讲效率”的观念,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管理模式, 着力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档案管理队伍。[8]只有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较强的业务能力, 档案管理信息化才能得以顺利发展。除此之外, 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手段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人才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这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使人员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高素质的档案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 还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学习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录入、网络、数据库使用、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内容的计算机技术, 有效的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9]在此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 更要重视整个档案管理队伍配合, 注重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从而提高队伍的效率、凝聚力。

3.3 加强管理意识, 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要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支持。有的领导片面认为, 档案工作的质量无关紧要, 经济建设才是发展的关键环节。这种错误想法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含糊、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的产生。要改变这种现象, 必须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领导要重视加强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弥补档案现代化管理上的不足,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工作水平。第二, 各级领导都应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并了解档案工作现状, 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更应如此。只有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指导档案部门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才能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的进程。第三, 增加投入档案工作经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必须依据档案法律法规, 将档案事业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的计划, 档案工作的经费开支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要改善档案馆 (室) 的办公环境、优化档案馆 (室) 的办公设施, 配备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空调机和去湿机等基本办公设备, 把提高档案办公效率与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稳定档案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要广泛开展档案信息化的宣传工作, 增强群众对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由于档案工作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知名度不高, 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也不够, , 很多人对档案工作还不太了解, 因而档案配合工作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展开。为此, 必须重视群众档案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首先,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板报、橱窗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法的有关内容, 普及档案工作的相关知识, 使全社会了解档案、了解档案工作、了解档案法律。其次, 广泛开展档案培训、档案讲座、档案知识竞赛等有关活动, 为人们学习档案知识提供最便捷的途径和渠道, 提高人们对档案的认知度。[10]为人们更好地配合和支持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新时期下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旨在提出档案信息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进而探索一条档案信息化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记铭.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5) .

[2]胡丽清, 徐慎元.档案管理现状与改革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6 (12) .

[3]李喜梅.浅谈档案管理现代化[J].中州煤炭, 2007 (5) .

[4]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1) .

[5]童亚芬.现代档案管理人员群体结构模式及优化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 2003 (2) .

[6]马海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7]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1) .

[8]徐雁.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9]马海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建设;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我国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越来越向信息化靠近。然而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为不成熟,尚且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完善高校的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呢?

1.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的图书馆主要是供给学生以及老师们知识的场所。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传统的图书馆一直都是纸质的书籍,因此,学生以及老师们接收到的信息也就比较狭隘。但是现在各个高校的图书馆除了有之前传统的纸质图书之外,现在还建立大量的数字图书馆以供老师和学生们使用。现在的这种图书馆增加了现代化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新型的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同时也减轻了图书馆老师们的负担。但是,因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的管理,还涉及到如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创新、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1.2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我国对于各个高校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投入方面还是存在着经费不够的问题。有的高校的经费困难,所以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够购买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等网络设备。因此,对于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完善。而有的学校虽然硬件设备非常齐全,但是软件方面又大大欠缺。由于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于软件的开发和设置的水平还不够,因此,数字图书馆的软件设备相对较差,大部分的软件都是根据本馆的实际工作要求购置或开发的,同时受软件开发人员水平的限制,使得应用软件不甚完善、互不协调、盲目发展。而且,有些数据库的信息不够完善,工作人员对数据库的更新非常缓慢,导致学生以及老师对知识的认识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学生需要与先进的知识技术相接轨才能更好地学习、创新。

1.3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除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的设备方面存在问题之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与其信息化建设有关。现在信息化的发展史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在与时俱进,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各个高校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却不是很高。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年龄比较大,一般都是五十多岁面临退休亦或者是四十岁左右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的人员。因此,他们对于图书馆的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不是非常高。大多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因为年纪比较大,而且大多数的工作人员知识具有高中、中专或者大学的学历,因此,他们缺乏图书馆情报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图书馆的专业素养是不够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难免出现差错。更不要说是信息化方面的管理。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因为年纪比较大,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不是很好,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能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工作人员更加重视图书的借与还,但是对于互联网的作用却忽视了。

1.4图书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现在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够。首先就是对于图书馆信息化的管理方面。还有就是信息数据库的管理。在进行数据库的管理方面不够系统、也不够规范。工作人员在加工和整合信息的时候不够系统,因此,学生们在查找资料的时候非常困难。而且有的信息对于学校的数据库是不兼容的,这样的话学生们就不能更好地查找资料,同时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2.如何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2.1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就应该加强图书馆的设备的配置。首先,学校的领导应该重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合理规划学校的资金流动,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图书馆的信息建设的使用当中,购买计算机等网络设备,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保图书馆可以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多联系一些投资者,校友或者一些企业家来对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投资,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注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高校的图书馆还应该加强相关的软件设备。根据各个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应的软件,比如适合大规模、多分馆等各项功能的软件。

2.2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现在的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因此,这些高校还应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熟悉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高校的图书馆工作还应该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培养一些专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本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培训的工作,同时建立一个专门培训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团队,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各个高校更应该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活动,而学校也要定期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之后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除此之外,培训活动组织部门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并且根据工作人员的考核情况来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够做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因为现在的图书馆在向数字化方向演变,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多加关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熟悉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2.3加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为了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首先,学校要明确图书馆对于学生和老师们的意义与定位,从而根据其要求来确立定位标准。首先对员工进行规范。及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如果工作人员出现问题比如其计算机技术掌握的不够熟练从而对图书馆的建设有影响的话,就应该增加培训课程的时间,或调到其它合理岗位或者不同的工作环节中去,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加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的质量的把控。对数据库的资源进行整合,将不能兼容的资料进行格式的转换,减少资源的浪费。还有就是加强对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的开发。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更新图书馆的资料,不仅是国内的资源,还有国外的信息技术。

3.结束语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目前高校更加需要重视的。只有将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都解决掉,才能够完善其信息化建设,最终为学生和老师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中,肖霖,陈送华等.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化[J].建设的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5):228-230.

[2]张军杰,杨铸.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27-29.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 篇12

关键词:乐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管理,高校信息化管理

随着上世纪末信息革命的到来,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为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带来了新的契机, 对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等, 水平的高低直接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运行效率。当今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改革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使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高校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取代手工操作和传统管理方式, 实现工作流程的重组, 达到高效率、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目标。具体来说, 即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来实现高校职称部门信息管理的自动化, 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 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基于校园网络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 不仅能满足高校日常行政办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校内的管理效率。

为保持和提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的浪潮, 目前各高校都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 并都已通过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以加强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持。管理系统的建设情况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高校各部门的各项业务。主要包括高校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 及其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加强对高校管理信息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有:1) 高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自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持;2) 高校管理信息化是现阶段切实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3)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

二、目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 但建设速度非常迅速, 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作为各高校的重点建设项目, 专门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开展管理信息化, 进行网络课程远程教学改革, 加强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工作, 积极地开展数字化校园网建设,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并出台了一些相关制度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但也发现各高校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正影响或阻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和发展, 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加以改进。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的角度认识, 它是教学上水平、管理上台阶、科研上档次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得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提供获取更多资源、协调工作的有效途径。

2) 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软硬件不匹配。不少高校投入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效果不佳。由于领导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直接影响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硬件设备相应的软件跟不上, 导致配置的硬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造成设备的低效率运行, 甚至无法使用, 造成了在教学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资金的严重浪费。

3) 部分管理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低, 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学校事务的效率。尽管各高校开展了一些信息技术管理的培训, 但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 且管理者本身业务繁忙, 还没有完全体会到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最主要的表现是管理者缺乏主动把握管理信息化的意识、热情和能力。

4) 各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很低, 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高校开始引入管理信息化时, 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规划, 各部门在选择或开发信息系统时没有整体的思考。这种政出多门的状况, 使得即使在同一个学校中也会出现各部门、院系使用不同教学、管理系统的状况。从技术角度来说, 其直接后果就是, 各部门、院系在资源共享、教学、管理、软硬件升级以及技术维护等方面无法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因此,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高校必须解决的就是系统与资源整合问题。在指标体系中, 将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纳入管理信息化中信息化共享水平的考察范围。

三、高校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1) 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协调发展。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不仅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持, 还要体现对科研、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支持。要让管理信息化带动整体信息化协调发展, 首先注意前期进行详尽的需求分析, 做好总体规划;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标准、按步骤进行;然后就是发展途中各级管理人员务必抓住工作重点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注意把握建设与运行的关系并处理好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2) 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庞大的管理系统, 不但包含硬件网络、设备、应用软件, 还包括了管理的主体, 即各级管理人员, 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资源。信息化不能涸泽而渔, 应该尽力进行优化配置, 充分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同时还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维持和保护, 充分并长期保持发挥资源的效用。

3) 加强能力建设, 不断深化信息化进程。应该不断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研究、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尽力满足除基层管理人员以外的广大师生和高层管理者的信息化支持需求, 满足除教学科研过程管理支持以外的管理决策、质量保障、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全面信息服务。要将工作重点从管理调控逐渐转移到以用户服务为中心, 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4) 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 将信息化共享当作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在不断发展和变迁的信息社会, 信息化本身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遵循信息化发展螺旋上升的规律, 高校教学管理整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松散耦合的系统结构、开放的技术体系以及标准化数据与接口, 以实现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高校信息化建设队伍应不断探索和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共享水平, 勇于创新和实践, 鼓励公开和合作, 支持和鼓励广泛的技术协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 正推动着包括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 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尤其是高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建设已成为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也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郭宝增.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上一篇: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下一篇:立法与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