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2024-07-15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共10篇)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1

羊册镇信息化教学现状与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设备的投入,农村中小学校电教设备日益增多,功能更加强大,为搞好电化教学工作,更好的管理和使用电教设备,保证教育信息化有效的实施,现就羊册镇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发展及面临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羊册镇的信息化教学现状:

1、硬件建设。羊册镇有两所初中和十多个小学。两所初中以及羊南、羊北、羊东和古城四所小学实现了“三通”。中心学校建有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一个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平台,拥有自己的网站、校园电视台和小记者站。学校建有有两个电脑教室,可供80位学生同时上课。今年新建的录播直播教室也已经投入使用。中心学校为各个办公室装备了电脑,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轻松实现网络办公。羊册镇第二初级中学也装备了五个教师办公室以及政教处教导处,共有45台电脑可以用于信息化办公。其余小学也至少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

2、人员配备。中心学校设有专职信息员、网站管理员和电教员各一名。羊册镇第二初级中学设有专职电教员一名。其余各小学没有信息化专业人员。

二、面临的问题。

1.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亟待提高。农村中小学由于受陈旧管理观念及办学条件限制,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先进的电教设备管理不适应,个别学校领导对电教设备管理认识不足,电教设备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电教设备管理工

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或者是虽有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2、设备陈旧,亟待更新。中心学校五个教师办公室,只有两个办公室电脑较新,是2013年配备的;其余的为2009年以前的配备的,配置低,运行慢,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他中小学的电脑也多为2009年以前的老设备,操作系统还是已经被别人抛弃的XP系统。急需更新设备,升级系统。大多数小学缺少电脑,没有光纤网络接入,无法登录信息共享平台,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持。

3、教师需要信息化培训。大量教师进城,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新招录的教师不熟悉信息化设备的操作与应用,无法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培训;许多小学教师因为学校无电脑无网络,信息化教学技能几乎为零,这些教师也急需培训。

4、学校特色亟待拯救。校园电视台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农村校园电视台,与羊册镇中心学校网站是羊册的特色,也是驻马店市的一个重要窗口。校园电视台的录播设备是标清的,现在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清化的要求,急需更新设备和录播软件。学校网站的服务器设备也已陈旧老化,UPS电源损坏,需要添置和更换设备,才能维持正常运行。校园电视台和小记者站需要专业的教师的教师和辅导员。

5、缺少电教设备专职管理员。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学校编制少,无法配备电教设备专职管理员,电教设备管理员一般由其他科任教师兼职,这些兼职管理员对电教设备的管理,学校也没有标准,有些学校不计工作量,他们对电教设备的管理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主动。这些兼职管理员对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设备的技术档案整理与保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等现代化电教设备管理业务不熟悉。由于兼职管理员对电教设备管理业务水平不高,在学校里不能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对现代化电教设备不会熟练使用,导致大部分的电教设备使用效率低。

6.电教设备出现故障难以维修,一部分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人员,建立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处于无人管理和维护的状态。要知道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不经过很好的维护,其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正常使用。

三、发展方向

1、提高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配备专职的信息员、管理员和维护人员,保障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站服务器和电视台录播设备能正常运行。

2、保持和发展学校特色。羊册校园电视台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农村校园电视台,学校将配备专业的教师的和辅导员,组织发展小记者,继续依托电视台开展活动。组织教师登录学校网站,完善信息,补充资料。利用学校网站开展教育教研活动组织开展网上培训。

3、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培养教师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的方法和能力,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4.优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置,引进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让教学、教研、培训以及管理、考核等实现数字化、精细化。

四、硬件及软件需求:

1、急需光纤入每个校园达到班班通;

2、大部分小学教室没有多媒体电子白板;

3、中心学校更新办公室设备,需要60台电脑。打印机5台。全镇其他中小学校需要电脑200台,打印机20台。

4、、羊册镇中心学校更新网站服务器一台,添置UPS电源一台。

5、羊册校园电视台需要添置编辑机一台、播出设备一台,高清摄像机2台,数字切换台一台。其他中小学也需要拍照和拍摄视频的记录设备,合计照相机20台,摄像机5台。

羊册镇中心学校

2016年9月27日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2

一、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 我国各地政府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 缺乏正确的观念认识

目前, 我国许多政府部门领导由于缺乏对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 导致采购信息化管理内容往往只局限于对已购进的各类物品资产进行信息录入和归档以及为各部门资产的存放、调用等提供查询, 仅仅将信息化系统作为资产存储管理的方法, 导致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改进, 使得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二) 缺乏健全的信息网络平台

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 即将资产设备采购工作的供货商选择、 采购协商、物品输送等环节通过信息网络来完成。虽然目前我国许多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采购信息网络平台, 但由于受到硬件、软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采购信息的资源共享效果不佳, 政府对采购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较低, 各部门、 科室间的采购信息无法实现统一化、联网化的调度和管理, 其采购信息网络建设存在较大的不健全、不到位问题。

(三) 缺乏完善的应用管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采购管理工作中都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由于缺乏具体、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使得有些地方采购工作信息系统在录入相关资产信息后, 没有在后期对数据库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 导致系统中的资产信息陈旧, 无法完全同实际情况匹配, 造成采购信息价值的降低或消失。 同时, 由于有些采购人员习惯了传统的手工式记账办公模式, 对信息化管理模式不适应, 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采购信息系统的应用次数较少, 有些甚至成了摆设。

(四) 采购管理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于自身性质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导致在运行应用期间可能受到电脑病毒、黑客等的侵入攻击, 导致政府采购工作的相关信息出现泄漏、缺失等恶意破坏, 造成采购信息在保密性和安全性上缺乏保障。同时, 由于采购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 再加上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水平不高, 导致在实际的系统管理操作中经常出现数据备份不及时、 系统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也对采购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 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目前, 我国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由于缺乏充分的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 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以及计算机系统应用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这就使得在实际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 大部分采购人员对采购信息化系统软件存在“不认识”、“不了解”、“不会用”等问题, 导致采购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无法真正发挥其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作用和优势, 更加不利于采购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

二、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在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各地政府部分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方面的措施, 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采购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一) 积极提高和创新思想认识

各地政府领导人员要深入学习和认识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和优势, 在思想上加强重视, 并给予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从而有效保障和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开展。 同时, 还要积极加强在思想观念上的改进和创新, 确保在管理思想上紧跟社会发展趋势, 与时俱进, 从而积极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 完善采购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采购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在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 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完善, 健全和更新采购工作的各类信息数据库 (如目录数据库、资产应用数据库、人员数据库、薪资数据库等) , 并通过专业技术将其进行数据链接和资源共享, 提高各部门、科室采购信息的统一性和关联性。

(三)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各地政府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 制定和完善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目的、岗位职责、具体流程和监督标准, 提高采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严格采购信息系统在应用、管理、维护、更新等环节上的工作任务, 加强对系统信息录入、更新的监督管理, 从而更好的确保采购系统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 加强采购信息系统的安全水平

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着重加强对采购信息网络安全的关注和重视, 聘请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对采购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防火墙、杀毒软件、网络权限、加密软件等安全技术的设置和升级, 以便对网络病毒、黑客等进行动态化的实施监控和防范。 同时, 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让保密意识警钟长鸣, 严格规范采购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完善对采购工作相关信息的备份工作, 从而有效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的信息泄密、失密等问题, 提高采购工作信息的安全性。

(五)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重视和加强对采购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进行定期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 不断提高采购人员在电子商务、采购信息化管理、互联网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加强他们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技能水平, 从而更好的应用和发挥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的优势和作用。 同时, 各地政府还可以积极吸纳和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信息管理人才, 优化采购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 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进而打造一支信息化管理知识丰富、 操作技能水平高、 业务素质强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采购管理人才队伍, 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政府采购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采购工作是各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政府各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 对采购工作实施信息化建设管理也成为政府采购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和要求。 因此, 各地政府在开展采购信息化工作时, 必须要积极提高采购信息化管理意识, 积极改进和创新采购工作模式,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强化管理人员在信息网络方面的素质水平,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芦艳荣.信息化背景下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与对策建议[J].电子政务, 2009 (05) .

[2]李慧萍.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12) .

[3]杨凌云.对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27) .

[4]陈永成, 陈光焱.政府电子采购、供应链管理与信息化——基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模型[J].经济论坛, 2010 (01) .

[5]李素霞.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 2010 (05) .

[6]王宁红, 徐焕东.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体系的构想[J].中国政府采购, 2010 (10) .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问题

医院是社会医疗服务提供实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公益化性质的特殊机构。医院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具体包括合理进行预算编制、健全内部财管制度、强化成本收益核算、管控财务活动与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一般主要以财务主管院长或总会计师为领导,财务管理部门具体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规模以上医院中典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制度是在院长及院管理委员会领导导致下以总会计师或医院cfo为主要财务管理负责人,下辖财务会计资金计划等各个具体财务管理职能部分进行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并与医院行政、后勤、和临床、门诊等各个职能部门财务相关需求和管理工作发生联系与互动共同促成医院财务运行有序高效、医院管理稳健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安排。由于医院具有的公益化性质,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纯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具体国情国力的实际条件所限,医院又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来提高和发展其医疗服务供给的能力和质量。国家对医院财务管理总的要求是“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般而言对大中型医院采取定项补助的方式,对小型医院采取定额补助的方式进行补助,医院须严格遵循国家和军队相关物价政策,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票据。由于医疗服务消费的非弹性性质,医疗价格和由此衍生的医院财务管理相关活动必须首先遵循国家财政部门统一的政策规定,但是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上,基本的程序和处理手段与常规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一致的。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和军队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及其军队医院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一些不容忽视和问题。

一、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大体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项目的管理阶段,主要围绕具体医院财务管理的单个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第二阶段,多个项目的综合信息管理,是将财务管理整个系统多个项目进行集约式的整合管理;第三阶段,是医院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建设,将医院经营管理的信息进行聚集和汇总,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院整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第四阶段,是面向市场面向医疗服务的以病人为中心构建的综合性统一信息管理与决策智能平台。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数十年发展,根据卫生部2008年的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大致的情况是大型医院的发展水平处在第二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中型医院处在第二发展阶段,小型医院和偏远地区的医院尚处在第一发展阶段或者信息化建设还尚待启动。在大中城市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会计核算信息化为主,进行单项和多项业务集成管理,发展迟缓的财务系统和信息较高的临床系统同时存在,严格的计划预算与急需改进的预算控制手段同时存在,严格的审批和迟钝的信息反馈现象并存,总体而言,财务信息化的进程与医院管理对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上的完整规划思路

医院财务管理是整个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医院管理信息化大局出发进行总体上的科学规划,医院财务信息规划必须与医院总体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相协调。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仲忽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对其时效性要求考虑不够充分,没有科学合理且设计思路清晰的完整的规划方案,较多地是对集成系统进行的削足适履的应急性改造和应用,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在计划、控制、决策、考核、分析、预测等工作上不能做到统一协调组织,对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医院财务信息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财务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流不顺畅,信息编码不规范,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从而使财务数据的整合性、调用度和利用率不高,严重地浪费了资源。对财务数据资源没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业务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共享,且缺乏集中和控制,使各业务程序与环节较多重复操作,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易疏漏、易出错等现象,数据结构不合理,没能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对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作用受到制约。医院管理经费与业务开展相关账目日渐增加,各种经费的存取及财务管理工作量不断扩大,财务数据统一规范工作如不加快进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缺乏应有的功能与层级

财务管理信息化目前只是对会计业务进行了电算化处理,财务处理的内在逻辑和范式还是沿用传统事后核算的会计操作,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立和隔绝,“信息孤岛”问题还较为严重,严格意义上的财务信息集约管理还未能实现。管理会计层上缺乏基于医院全局的预算决策功能设置,对资金流向和运行状态无法进行密切追踪,导致财务风险管理状况改善不力。目前财务信息化建设中较多的是对会计语言和账目记入、录用、呈报等传统财务管理操作进行的信息化处理,未能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成与共享,尚不能对医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参考。

(四)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缺乏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包括医院门诊系统、住院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和医院日常办公系统等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由于医院各个功能子系统在目前信息化建设阶段大多是各自独立构建,都具有自己的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加上有的情况下各个系统的开发商不同,数据统计口径和信息形式的不一致,在系统构建时在系统对外兼容性上考虑的不周全,导致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与系统对接不通畅,从而严重掣肘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度,造成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与浪费。

(五)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精通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医院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是财务工作人员大多对传统的会计财务操作驾轻就熟,而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储备不够,信息化操作熟练度也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才的财务管理知识欠缺,不能胜任财务专业性事务的处理。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是能够既懂财务专业知识又能进行信息化操作和分析的符合型人才,同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功能和决策分析功能的充分发挥也要求相关的决策人员大力提升其对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充分发挥效用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总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的相关问题,还需要医院部门群策群力想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不一一细谈。(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

参考文献:

[1]占永平.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沈林,杜亚平.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4):239-240.

[3]杨帆.军队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张京.基于web service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4

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在中华大地近几年掀起的信息化浪潮中,称得上是一支生力军和领头羊,具有投资少,实用性强,普及率高,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为我国政府系统“精兵简政”,实现“三转变”、“两提高”(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我作为一名参建多年的老兵,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和前景之美好,同时更关心他的发展。在此,从开拓者和应用者的视角,谈谈中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不妥之处请指正。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5

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 其具体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很少进行单独的列示和披露, 国内关于知识产权信息的相关披露研究也较少。“信息披露质量”的内涵不能规范, 则评价指标难以统一, 所以, 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评级制度呼声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知识产权披露制度作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一个子系统, 无论是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质量的界定, 还是质量测度, 都是一种探索。

2004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指导意见》, 2006年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募集说明书》和《信息披露规范第1号———招股说明书》, 在这三个文件中做出了对于知识产权披露的初步规定。同时,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但事实证明, 会计准则的规定不仅范围过于狭窄, 而且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公司的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 信息。2010年6月29日, 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1号———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中知识产权信息做出进一步规范, 强调对无形资产情况的披露, 明确提出对知识产权的披露。

通过对沪市A股年度报告的统计, 剔除不涉及无形资产的年报, 查找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年报, 从而得到, 由2001年的299家上升到2011年的652家, 可以看到, 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公司数在不断增加。但是, 仍有很多上市公司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日益受到投资者关注的今天, 这样的披露对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不够全面、有效、充分。为了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以及信息使用者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一种会计改进, 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1.知识产权数量、权属、取得方式和时间、使用期限或保护期;2.知识产权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增减变动信息;3.知识产权纠纷信息以及交易情况 (特别是关联交易) ;4.知识产权技术储备情况;5核心技术人员及变动情况;6.自主研发所需的时间。

结合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内容的界定, 本文认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 应符合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五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能够客观及时完整地向报表使用者传递公司知识产权的内容。这些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价值影响、业务活动、股价变化和对投资者利益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的查阅, 发现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随意性强, 内容粗略, 缺乏规范性。

第一, 披露项目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直接将拥有的知识产权列入工业产权中进行整体披露, 不进行明细分类和具体披露;还有的列入无形资产明细表中, 进行总体披露。这些披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投资者无法辨认公司所披露的项目属于哪种知识产权, 并且也无法正确估测其价值, 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第二, 披露的具体内容不规范,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上市公司根本没在附注中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有的公司仅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简单描述。

(二)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公司较少。

披露知识产权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总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虽然在逐年递增, 但这一比重仍不高, 对于报表使用者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数量的不足导致投资者决策时相关信息缺失, 从而引发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已有研究表明, 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提升公司市场价值。

(三) 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价值反映不真实。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知识产权比例较低, 这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美国S&P500企业的无形资产占到总资产的80%, 知识产权也占到总资产50%左右, 而我国知识产权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重历史轻公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原则要求对外、对内披露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无虚假性陈述。然而, 在实践中, 许多上市公司都做不到这点。他们通过弄虚作假、操纵行为、披露不真实或不充分的知识产权信息来达到股票上市需要、影响股票市价、筹集资金方便等目的。

(四) 已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更新不及时。

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目前仅在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 (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 中进行披露, 很少发布临时报告对它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 这样直接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 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知识产权由于其本身无实物形态, 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就需要上市公司对已披露的知识产权信息做到及时更新。现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上市公司年报从1月1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由此可见,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跨度过长, 最早披露时间和最晚披露时间相差3个多月。为保证上市公司不给公众过时和陈旧的信息, 应尽量保持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 否则, 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性将会使信息披露失去本来的意义。

三、规范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制定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相关监管措施。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披露是迫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自愿披露的程度较低, 对此, 监管部门应协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健全法律体系。一方面, 制定相关措施, 提高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要求;另一方面, 加大监管力度, 督促上市公司在实际应用中遵循公平、真实、可靠原则披露知识产权信息。

(二) 颁布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准则,

在财务报告中对知识产权进行多层次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对公司成长的影响已成共识, 就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言, 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仅对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如知识产权数量、类型等做简单呈报, 但这种披露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言是远远不够的。考虑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本文认为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多层次披露并且单独进行披露, 不在任何明细下披露。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知识产权信息时包括一般性描述, 具体包括:1.研发组织管理水平;2.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公司所从事的研发项目及其进展情况、影响、拟达到的目标;3.未来期间企业研发战略;4.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5.知识产权交易情况 (特别是关联交易) ;6.上市公司独立或与第三方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取得重要进展, 该进展对公司盈利或者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另一方面规定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的强制披露范围, 具体包括:1.知识产权价值;2.自主研发所需的时间;3.核心技术情况 (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成熟程度) , 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4.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变动情况;5.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种类与数量。

(三) 适时加快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以及持续披露。

考虑到股东、投资者以及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最新状态的需要, 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及时性以及持续披露。持续披露的方式可采取定期报告兼顾临时报告, 并且在公司知识产权出现重大变动时, 及时、持续地发布临时报告, 将有关情况进行详细披露, 这样才可以保证知识产权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贡献以及便于投资者及时了解公司的能力、发展前景, 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正确性和预见性。

(四) 提高披露责任人知识产权素质与能力。

有些上市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与实际不符, 并不是完全出于故意和不负责任, 而是由于披露责任人缺乏专业知识。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涉及面非常广, 不仅涉及到申请授权、权利归属、交易利用、争议纠纷处理等, 而且还涉及到披露的范围和程度、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如何协调等, 这些方面都要求披露责任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技能。因此, 需要上市公司负责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员工认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升知识产权素质, 进而提高有关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业务能力。S

参考文献

[1].韩鹏, 彭韶兵.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测度及制度改进[J].财经科学, 2012, (7) .

[2].Seethamraju.Accounting:empirical mea-sur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0, (20) .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3) .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34-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学的知识之一被编排到学生的学习范畴之内,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高中新课程的教材问题,是新课程实验中各学科都反映出来的问题之一。无论新课程的理念如何,也无论其确定了哪些目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信息技术是技术学科的一个分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心脏,技术素养、技术需求是信息技术的左膀右臂,两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联。种种迹象表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操作性差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一路走来,信息技术课程不断演变,不断更新,从简单的程序教学到说明书式的软件操作,从任务驱动式的主题活动到信息需求下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教材在一步步的完善自己。在时代步伐的驱赶下,信息技术有限教材走进了全国各地的课堂之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起跑线的制约

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很大的悬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技术课在各地的开展实施;方法游离在技术之上,由于起跑线的不同,造成了技术学习不完整、不系统,加之有很大的零散型和跳跃性,这样就很难区分出哪些学生具有哪些基础。信息技术学科在目前仍然没有找到各个学段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大众化软件操作为基础仍是人们的普遍认识。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得信息技术的教育注重理论大于实际的操作更为明显。

2、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

五指伸开,还各有长短,在主观的学习能力方面,人们也不例外。由于个人各自之间的差异,造成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学习、掌握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客观方面,受地理环境、师资力量的影响,在很多区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反思的程度不深入、教学反思的方法不丰富、教学反思的环节不完整、教学反思的经验不交流等问题都限制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自由化"教学

新教材遵循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不过分限制教学内容,避免把知识学死了,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创造性的丢失。教学空间留大了,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自由式教学,书的参考价值有限,把书带去机房成了多余,干脆就不带书去学习。能力强的教师对教材只是参透了一点点,仍然自由发挥,即兴教学;理解能力差点的教师,就是以书为根本,导致了知识的死板性,这样一来,就远远地背驰了编者的意愿。

2、在学分认定方面,存在矛盾

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改革,所有学科的各个模块的学分认定原则: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成绩的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久且程序頗多,导致了过程性评价实施起来不易。另外,当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的班级课程过多时,平时成绩的评定就非常麻烦,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在过程性评价中,也许不是很公平,存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完成作业的情况;旷课的记录和课堂表现的记录都是由人为操作的,在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差;再者,社会、学生、家长不是很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在学分认定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3、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在不同区域发展的步伐不同。受投资、设备、师资力量的影响很大,学生多,设备少,上课条件、时间的限制等,都给课程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麻烦。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性、创新性的去学习,然而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很难普及。学生们面临着在学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在间隔一周或数周的情况下,掌握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所有内容,无疑不是天方夜谭。面对着书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的任务,离开这些辅助,信息技术对学生来说又好比是对牛弹琴。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策

1、理清思路,明白编者目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和工具",只有清楚了编者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死板的规则,而是学生借以研究和创新的阶梯。要想学的更好、更多,就不能单单的局限于教材,要站的比教材更高,从而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理顺教材思路,做到张弛有度,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对症下药。例如,在实际学习中,按章分配,每一章进行总结,每章中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再对整本书进行汇总掌握。

2、实行小组教学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个个去教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将水平不一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可以根据班级人数具体定制每小组的人数。这样,不仅锻炼小组内的合作意识,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精神,可谓一箭双雕。

四、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不断解决,在以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反思与总结,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使用教学设备,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开创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王爱胜.提高技术科的技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6(06)

[2]林美玉.新课标科学对生物学科改革的导向[J].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7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都是进行单一的数字运算,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而自从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广使用之后,该类课程教学水平开始有所改进,不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点整合讲解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理想之处。因此,笔者决定针对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整合问题,以及日后科学化控制策略,加以分析阐述,希望能够尽快改变小学生传统学习模式,令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并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问题;创新应用

前言

数学作为一类抽象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发现、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而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便将直觉思维忽略,使得整个教学工作转变成纯粹的逻辑思维指导活动。之所以当前信息技术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全面普及,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克制。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时间并不是十分久远,有关教师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必然会发生诸多问题。表现为:

(一)数学课程主导地位被严重忽视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工作期间,主导因素始终是课程,绝不是信息技术。部分教师为了在公开和试验课中凸显全新课标教学理念,将一些和课程关联不大的信息技术案例直接引入课堂之上,模棱两可之间模糊小学生思维和视野,并严重影响了课程讲解进度。

(二)学生主体适应性的全面削弱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实践项目规划的参与者,也是学习动力开发者,以及兴趣培养者,理应动态化调查分析不同学生资质状况和学习需求,同时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之余,保证小学生长期拥有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可现实中,许多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声像资源,尽管说将一类知识产生过程细致地演示出来,不过却和部分学生思维模式相互冲突,无奈状况下只得被动地听和看。整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切实体验知识的衍生和发展细节,更加无法透过实践中探究问题并发现规律。

二、日后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科学合理性的处理方式

(一)强化教师培训指导力度,提升其对课程、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水平

想要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和探究技能,实际教学期间,便需要教师尽快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同时灵活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同步学习和教育。

第一,教师务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自然整合过后,教师就要快速过渡转化为课程设计、学习指导、实践项目组织和参与者等角色,同时督促小学生自主地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并且站在他们立场上去理解有关意见,力求激活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最高端的软硬件操作技能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必须要求教师事先熟练掌握不同硬软件资源操作规则,同时持续开发沿用创新型学习资源和指导工具。

第三,教师要保留较强的信息获取技能和交流技能。基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极力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余人群进行深度交流,完成既有知识的加工任务并解决以往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具体就是要求教师针对相关教学信息技术进行类型划分、验证评估,保证日后网络工具应用的灵活性和教学质量的实效性。

如广西高教改革工程“十一五”重点立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之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过近2年的研究,现已获得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高教改革工程“十一五”第2批立项,并获得限额申报广西高教改革工程“十一五”第2批立项资格。

(二)将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内容转化,保证重难点的突破

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优点,就在于日常教学中一切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其能够利用许多直观样式的运动图像,辅助小学生群体进行独立、深刻地思考。

如在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长方形的具体特征,同时利用计算机闪动功能表现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之后进行相关动画演示,令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令学生观察后结合已知的长方形特征进行正方形特征推理,之后配合教师提供的器具进行观察验证。

另一方面,不断收集整合最新网络信息,扩充数学课堂信息含量。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学校资源库和网络上进行所需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并结合相关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性探讨。如在进行年月日等时间因素讲解期间,教师便可以督促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阅相关信息,部分学生明白地球自转一圈即一天,围绕太阳转一圈即一年的道理,并且明白平年和闰年的差别。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世纪即知识信息时代,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学生优良品质。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全面迎合时代革新发展需求,使得书本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得以充分融合,令学生在自我探索和教师辅助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教师在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过程中,要把握适时、适度和适当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并且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发现并分析问题,保证设计情境和教学手法的科学人性化,最终令整个小学数学课堂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赵伟华.漫谈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0.11(07):75-81

[2]张美玉.论信息技术敲开了小学数学教育之门[J].数理化学习,2012.12(09):120-135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8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教育

0 引言

2014 年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将有600 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此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到来。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学生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的状况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教育作为职业型人才自学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与基本工具,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就业及职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信息素养教育溯源与意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 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1]。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询、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2]。传统的文献检索仅适合在信息量不大的社会环境中查找信息,而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还需要具备明锐的信息意识、清晰的信息诉求、合理的信息分析与组织、信息利用等信息素养,信息素养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具备丰富内涵的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

1.1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溯源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在美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和公民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这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学生可以运用信息工具创造性地发现、探索、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工具迅速地从社会、文化中获得思想和经验;日本于1998 年6 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韩国开设了信息素养的相关课程,并实施信息素养认证考试,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1.2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

相较于大陆,港台地区较早开始重视信息素养教育。香港中文大学信息素养教育实施认证考试制度,内容包括面向图书馆的教育、数据库搜索方法和技巧、专业相关电子资源、网络免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有关香港或其他的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我国大陆地区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 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2002 年教育部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成信息素质教育,表明文献检索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本科院校基本实现文献检索课,有些院校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课程,但是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只有部分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相关课程开设,且形式较为传统,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2 江苏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现状与问题

在2014 年全国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江苏代表团中、高职组一等奖总数双双居全国第一,实现了国赛“六连冠”,这客观地反映了江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和水平。多年来,江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江苏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拥有49 所本科院校,24 所民办学校,25 所独立院校,81 所专科院校,教育资源丰富,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笔者通过网页检索浏览、电话访谈及邮件形式,选取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具有代表性、师资及办学能力较强的7 所高职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对其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如表1 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省内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数量和实施力度方面都有待提高。首先,高职院校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尚且不够,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仅少数“示范校”“骨干校”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其他普通高职院校尚且停留在新生入馆培训的层面,甚至有的根本不涉及此类相关教育内容。其次,在已经实施的高职院校当中,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尚不理想。由于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都是由图书馆承担,需要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员支撑。但目前我国高职图书馆人员结构落后,学历和专业背景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学历低、图情专业人员较少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匮乏,同时开展的形式也较为传统、单一[3]。最后,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试图从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与受众的角度提出推进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信息素养教育

3.1 信息素养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历来备受国内外高校重视,在未来其重要性将更加突出。2013 年8 月发布的《国际图联趋势报告》中指出,不断扩大的数字宇宙给信息素养技能带来了更高的价值,这意味着那些不具备信息素养技能基本阅读和写作技巧以及访问互联网技术能力的人将越来越多地面临融入社会的障碍[4]。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信息素养教育正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使命及职能迎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创新带来契机与动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离不开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支撑,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的作用不言而喻。

3.2 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职能

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对教学、科研起到重要作用,首当其冲应当承担起本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任务,而高职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开展定位于本校师生,即技能型、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与基础理论知识较弱,加之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切合本类院校师生特点,不可照搬照抄本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模式。

4 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现状,笔者认为未来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推进应从学校、图书馆(主体)、学生(受众)3 个方面立体化推进,即学校领导重视、图书馆人员专业结构提升、多元化教育形式等方面开展,自上而下地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推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继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4.1 改善图书馆人员结构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结构落后,“收容所”的情况仍然存在,人员学历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高职图书馆工作开展中困难重重,特别是具备图情专业背景人员匮乏,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缺少人员支撑,导致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无法良好开展。未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结构建设上,除了图情专业人员之外,应注重高职院校的技能型特色,引进与本校专业贴合的专业人员,此类人员对行业的发展与现状更为了解,同时也为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员保证。

4.2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传统形式的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和掌握程度和效果差强人意,导致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如果将信息检索等基本信息获取技能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则事半功倍。针对高职院校某一学科专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可由图书馆图情专业人员及与本校专业贴合的专业人员来共同承担,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入针对本专业信息检索、获取与应用方面的信息素养类教育课程,如旅游类院校,可由具有旅游管理专业背景的馆员来承担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结合旅游行业特色与发展前沿,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

4.3 多元化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开展形式多以新生入馆培训、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形式较为单一。网络普及的时代,大学生多是原生数字一族,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可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之上借助网络教学的形式开展,即学生通过浏览、学习图书馆网站上的网络课件、图书馆宣传资料、信息素养教育视频课程等来完成个人信息素养教育,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流方向。图书馆在通过网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可通过学分或者考试的形式来控制和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如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图书馆信息素养相关内容,并通过考试,给予学生一定数量的创新学分或者通过考试激活一卡通、图书借阅证等。新型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特色,为学生提供灵活与多样的学习形式,同时又能通过一定的测试和激励措施来控制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

5 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为“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培养针对某一专门领域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知识体系性略显薄弱,自学能力较差[5]。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正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具备再学习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教育正是推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环节与基础性保障工具。

参考文献

[1]Michael B E,Carie A L.Kathleen L S.Information Literacy:Essential Skill for the Information Age(2nd ed)[M].London:Libraries Unlimited,2004.

[2]ALA.America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ce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M].Final Report.Chicago,1989.

[3]李曙光,李艳杰.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8):124-126.

[4]IFLA.IFLA Trends Report[EB/OL].[2014-08-12].http://www.ifla.org/node/7942.

[5]莫铄.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6]刘诠路,曹聪.职业教育与信息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61-62.

[7]云瑜.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5-46.

[8]杨建兰.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凯里学院学报,2014(4):185-186.

[9]胡秋儿.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探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05-108.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9

关键词: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日趋深入,信息安全建设及其应用正在成为教育科研单位日常教育管理和科研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教育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高。

1 教育科研单位存在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于科研单位的重要性,有些科研单位已经成立了相应的“信息部门”实现统一规范的管理与信息安全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大限度的保障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从安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解决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问题,以此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保密工作。

虽然教育科研单位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安全和信息管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在信息安全和管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育科研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人员缺乏完备的安全意识,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不高;

(2)忽略了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信息安全的教育投入不够;

(3)信息安全管理不足,实施教育硬性条件不够,不能有效的实施和执行相应的信息安全教育措施;

(4)缺乏技术深厚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进行实践教育;

(5)信息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教育管理制度,导致管理松散等等。

许多教育科研单位对其信息系统不断增加,对教育基础设施存在着依赖性,在信息系统运作业务的安全风险、教育效果等问题上,缺乏有效性验证与评价,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安全技术的优势,反而当成了管理的躯壳。

但是,现实中的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一串复杂的环节,信息的安全措施必须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连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测试人员和使用人员都不知道。因此,信息的不安全因素总是存在的。没有一个信息系统是绝对安全的,也没有一个信息管理的方法是绝对的灵丹妙药。

教育科研单位在认识和教育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同时,应该着重加强基层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虽然信息安全建设及其应用不是一个能够创收创效的平台,但它是一个保障创收创效的平台。教育者必须做出适合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实施的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在管理实践上的投入,严格有效的实施和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制度,以避免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时的固有风险。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经指出:“没有安全的工程就是豆腐渣工程”。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单位接连不断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泄密事件,其原因就是由于信息安全及其管理的问题而导致的。这些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巨大的国防安全问题、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说经济损失还能弥补,那么由于国防安全问题而引起的骚动事件对整个国家造成的威胁和危机,可就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恢复的了。

虽然各大信息系统工程和信息化程度要求非常高的相关行业,也出台了对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的应用标准和规范。但是,没有一个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又怎能保障信息真正的安全性呢?

2 用模拟企业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信息安全及其管理的实践教育

假设被教育者都是企业的成员,在信息管理的工作中应用大量的信息系统,时间越久,其安全与保护问题就会日显重要。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系统,是绝对无法完成信息管理工作的。所以说,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教育,也必须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管理问题提到战略性的高度来看待。

(1)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信息安全提出的建议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受破坏、更改、泄露”。

信息安全管理教育是当今信息社会应当重视的问题,同样信息安全也涉及多方面,信息安全一般包括实体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方面的内容:实体安全也就是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运行安全是指为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连续不断地运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包括风险分析、检测、监控与审计跟踪、应急计划和应急措施、计算机病毒检测与预防等。

(2)信息安全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安全也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造成的破坏、更改、泄露。

从广义上说,凡是涉及信息的保密性(未经授权,信息的内容不能被泄露)、完整性(存储在计算机上或者在网络上流动的原始信息没有被破坏和恶意的篡改)、可用性(合法用户提出访问时能及时响应)、可控性(信息处理是可以监督和管理的)与不可否认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者不可否认其发送行为,信息的接受者不可否认其已经接受信息的行为)5个方面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和管理规程的有机集合都是信息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

在这里,人指信息系统的主体,包括各类用户、支持人员以及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人员;网络则指以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传输介质及其操作系统、通信协议和应用程序所构成的物理的和逻辑的完整体系;环境则指系统稳定和可靠运行所需要的保障体系,包括建筑物、机房、动力保障与备份以及应急与恢复系统。

信息安全的最终目标是: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处理功能的范围内,通过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信息保护和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3)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管理问题,如果说能不能对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是信息安全的根本问题之一,那么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就是保障对信息实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信息安全管理是对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符合安全等级责任要求的科学管理,它包括:落实安全组织及安全管理人员,明确角色与职责;制定安全规划;开发安全策略;实施风险管理;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计划;选择实施安全措施;保证配置、变更的正确与安全;进行安全审计;保证维护支持;进行监控、检查、处理安全事件;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人员安全管理等等。

经过安全管理,可以达到强化信息安全意识,规范信息安全行为;对关键信息资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维持竞争优势;在信息系统受到侵袭时,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果再经过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教育,那么对信息的管理又增加了安全的一道防线,也促使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作用。

安全策略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各种策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等,他们都是信息安全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整个信息安全建设的依据。

但是,究竟采取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是否有效呢?而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通过结合目标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两方面的有效性评价来实现的。

所以,信息安全的管理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没有目标,这个工作必然被忽视。信息安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管理,当模拟的企业确定了信息安全的目标后,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有效性评价和考核。这样才能够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最大化的把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做好。

2009年10月18日,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信息安全“国家漏洞库”正式投入运行,并对外开展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服务的消息。

“国家漏洞库”的建设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的一项极为关键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目前,“国家漏洞库”已初具规模,开始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及社会提供信息安全漏洞分析和风险评估服务,建立的漏洞手机、分析、通报和面向应用的工作机制,运行一年来,收效明显,必将极大地提高国家信息安全的威胁应对与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当然,模拟的企业也可以建立和依托“企业漏洞库”,利用数据资源和软件代码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进行信息安全产品“自主原创”的测评业务,在信息安全领域积极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确保其信息安全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无论对于个人、科研单位、国家,还是信息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行使和保障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也是模拟的企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信息时代的企业正常运作是离不开信息安全的,要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信息安全管理教育问题就不容忽视。

本文只着重强调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的模拟企业实践教育的层面。当然,信息系统安全的风险、病毒防护,人员管理,应用安全策略等也都是对信息的安全性保护。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维护信息安全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对于信息安全的管理,我们必须综合多方因素,慎重考虑,尽可能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安全策略和信息安全管理与教育,切实满足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经过合理的配置与管理将各种信息安全风险降低到最低,发挥最高的效率,保障科研生产顺利进行,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羊册镇信息化教育现状与问题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1.在教育教学方向上,有忽视信息道德教育的倾向

当前,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都突出围绕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普遍加强信息意识宣传教育,强化信息硬件设施建设,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等专业课程,而信息道德的培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出现了在校学生在网上散布病毒、私闯校园网及图书馆防火墙和盗用他人电话号码、私人帐号、信用卡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有的造成了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这些问题暴露出了高职院校信息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

2.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是为学生当前的专业学习提供支持、帮助,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者说定位不准确,不清楚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信息素养,形成什么样的信息能力,将信息技术课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教学。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没有列为教学重点,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多数高职院校大学一年级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制作设计》等必修课程,而把一些软件应用类、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和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分布在此后的不同学期由学生自主决定是否选修。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学生在选修课程时主要考虑完成学业、拿到学分,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完全不能够实现。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视数字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获取信息的策略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应用技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进行实践活动和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这也是导致学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根本原因之一。

3.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教学模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仍然占有一定位置,教学中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形成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主体意识的发挥。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普遍热情不高,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有些专业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实现,或者说某些学科的素材相对来说不充裕,教师并没有积极收集、整理、丰富资料素材库;有的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来改善课堂气氛,还没有认识到其中信息储备是何等的丰富,没能充分发挥它的实际效果。这样使课堂教学停留在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的传授上,而与实际生活、工作需要联系不够紧密。

4.在教学效果的衡量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高职院校普遍对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开展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卷面测试,或者是做一个相对固定的检索课题作业,形式固定、内容单调,无法真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应对措施探析

(一)突出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1.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德育教育决定着人才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又红又专合格人才的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否则,就可能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制造者、社会生产的阻挠者。高职院校要在着力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信息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政策、法律法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责任感,使其自觉遵守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和方式,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不传播、不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產权、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培养敏感主动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需求的认知水平及对有用或可能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高职院校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使其对于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具有一定的自觉程度,并对信息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潜在的信息需求表达出来,以实施具体的信息行为。

3.培养运用信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搜集整理必要的信息,掌握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知识与技巧。

4.培养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的可选择性、相关性和可获得性,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评价、整合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5.培养信息创新能力。教育学生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直觉、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面,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内容要着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其他学科教学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在教学内容设置和学科整合过程中,应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应用所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正确的决策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将新获得的信息结合到自己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采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地利于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能力培养,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将信息素养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能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和科研能力。这就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笔者在信息素养培养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的教学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借鉴推广。

教师课前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包括进行技术和学术课题研究,挖掘有用的信息,积累经验做法,形成了一定有价值的结论性成果。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倾向和学校软件技术平台,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展开教学。首先,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内容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单独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既定任务。第三,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学生提问题,谈体会,交流经验;教师进行释疑解惑,归纳总结。第四,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课后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总结,形成研究报告。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原来只是听讲、看书转变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独立或协作完成课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一些跨学科领域,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整个教学过程较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极大地调动了其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突出教育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

上一篇: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纠正下一篇:敦化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