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共9篇)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1
本文作者:付建国 邹盛瑜 好范文原创投稿
化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
付建国 邹盛瑜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那一世小说网 http://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高能软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可以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资源,通过电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更迅速,能使政府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分类指导,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一、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
(一)信息化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迫切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信息化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面向社会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信息,缩短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时间,节约就业成本,使得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效益共享,信息化是保持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指导就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管理幅度、管理内容范围也在逐步延伸,从指导方式、指导体制和指导手段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谐指导就业缺乏手段。当前,整个就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就业的基础数据库基本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存在可信度低、采集渠道不科学等问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信息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范围扩大,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有效促进了科学指导就业。
(三)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急需对现有的各项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标准进行梳理和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才能实现就业工作业务的重组和流程再造。而且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项目不完善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延伸了就业服务功能,不仅方便了广大求职人员,同时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改进了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一)开通一条热线:借助传统的电话通讯技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12333,增加就业信息服务功能,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发布、查询、投诉等服务,在招聘与求职服务上通过语音引导求职者或用人单位找到各自需求的信息,并最终自动引导双方实现电话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12333服务热线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树立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形象。
(二)建好两个网站:一是完善英山劳动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英山劳动保障网自开通以来,对于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山劳动保障网”建设及改版工作,加大就业资源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建设英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提供真正实用的、高效的网络招聘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接口给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借此建立各自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并根据自身特点,网罗意向人才,还可以通过系统与他人共享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则可通过网站展示自己的能力,集中面对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完善三大系统:一是电话语音自动应答系统。其主要应用于12333服务热线,在原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需求和储备数据库,实现按键引导、自动应答、供需转接服务。二是建设短信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布、认证、查询、回复功能。三是建设远程可视面试系统。随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人才的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流动性增大,地域的障碍将逐渐缩小。传统的招聘方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英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核心城市,本地无法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大,走出去就业是绝大部分本地人才就业的必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应聘者进行面试,就不得不千里迢迢、亲临面试现场。远程可视面试系统让企业和应聘者可以轻松而高效地实现语音、视频、文字那一世小说网 http://、文档多维一体的“面对面”沟通,使得招聘者和应聘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等原因的影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四)建设四个数据库:
一是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主要内容,收集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所需人才类别、学历需求、职称需求、技能需求和需求条件等情况。数据库根据国家职位类别分类,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数据库自动生成人才需求单位、各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位)需求、所需类别、产业类型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方便查找。
二是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储备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包括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储备、可兼职人才储备等多种渠道推进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三是失业数据库。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纳入信息数据库储存,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跟踪服务数据库。对通过系统实现就业人员的择业、从业或者再择业、从业等过程自动跟踪记载,生成数据库。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形势,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解聘动态和失业人员的择业动态。用人单位可以共享应聘人员的择业、从业历程信息,方便择优录用,应聘者可以通过分析招聘单位的解聘信息来合理选择求职意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特别是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各个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引进和保留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投入,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人员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使用核心模块;强化对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应用。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系统的正常应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其效用。
湖北省英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电话号码:0713-7012574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2
1 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现状
全国的就业服务机构在十几年间,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下, 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 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使我国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1.1 就业服务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
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 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技术的不断进步,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促使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另一方面, 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更多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就业空位。这两者数据的激增, 使负责就业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单靠过去的手工账册式的管理方法, 很难使求职与招聘双方做到合理配置, 再加之国家提出的双向选择的用工政策, 使人员岗位流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于是信息技术被引用到就业服务管理中来了。如果离开信息化这一技术手段, 必将很难完成当前的就业服务工作。
1.2 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各级领导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认识的逐渐提高, 自2004年以来, 各省加大了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 大大提高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为就业服务信息化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 如何使资金保障发挥长效作用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3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初步形成, 网站建设步伐加快
在社会需求逐步发展扩大的情况下, 国家积极投入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满足人才招聘与求职就业的需求, 体现了自身特色。各地建立了“人力了资源市场信息网”, 其内容不仅涉及求职信息和招聘信息, 还包括政务公开、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信息公告、劳务派遣、县区风采、留言板、网站服务、高校毕业生网络联盟、党建园地、创业指南等板块, 服务内容丰富, 求职信息种类多, 信息刷新速度快, 用户访问率高, 信息化效果比较明显。但是模式多样的网络系统建设, 以及形式多样的机构管理体制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阻力已显现出来。
1.4 信息技术人才得到锻炼, 实现了网络运行的正常化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 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高技术、好设备还需要有懂业务、精技术的人才来管理使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涌现了一批技术骨干, 锻炼了一批干部, 全面提升了就业服务系统干部队伍人员的现代办公操作技能。就业服务机构已经具有了引进人才意识, 逐渐引进能够胜任网络化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当前就业服务信息管理人员的高学历比例日益增加, 这些技术人员已逐渐发展成为具备管理好本地网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但目前信息技术人员总量及技术水平还赶不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提高全体就业服务系统人员信息化水平还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
2 就业服务信息化在发展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与人民群众对高效便捷全面服务的要求和与之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步伐不能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适应
当前, 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和技能素质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给就业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就业对象多元化, 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我们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城镇所有劳动力, 比如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平民教育, 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需要按规定到原户口所在地进行失业登记, 享受就业服务。还有包括退役军人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及一些特殊群体, 如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港澳台人员、外国人的就业等。二是供求矛盾复杂化, 要求服务功能完善拓展。目前一些地区缺工现象严重, 同时大量低技能劳动者求职无门, 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更加尖锐。简单的坐等登记和设摊招聘的服务形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需要不断开拓服务领域, 探索新的服务功能。三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需求多样化, 要求服务更加深入细致。现在企业不仅要求招到人, 在用人条件和劳动保障事务经办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求职者也不仅要求找到工作, 对工作的环境、待遇条件、权益维护和职业生涯发展也有更多的期待, 这就需要提供更加细致、更加周到、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信息化, 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 但实际上是和就业政策贯彻落实、就业服务水平提升、就业工作整体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密切相关的。
2.2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本质是要转变就业服务的传统工作方式,
Forum学术论坛
用规范化的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方式, 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协调发展。例如河北省在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期, 由于投资分散, 管理机制不健全, 再加上由于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 再加之上级部门也没有对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统一开发。这样就造成了全省同样功能的软件种类众多, 应用系统林立, 这不仅造成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浪费, 也为下一步与全省联网和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如果目前全省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仍然继续在缺乏统一建设规划的情况下运行, 将严重阻碍全省整体的就业服务网络信息化的发展, 难以实现“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省联网、信息共享”的总体规划, 也使得我省未来的就业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明朗。因此, 认清形势、立足全局搞建设已迫在眉睫。
2.3 缺乏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合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工作, 它的发展靠的是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尽职尽责。他们是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最终实施者, 他们信息化知识和相关业务处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称职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人员, 既需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 还需要有很强的业务处理能力。但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并没有设置与劳动就业服务直接对口的专业, 该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从劳动就业相关部门转过来的, 懂业务但对信息化缺乏了解;另一部分工作人员是由计算机专业或自动化专业转过来的, 对信息化比较了解, 但不知道把信息化知识如何与劳动就业服务业务紧密结合。由于与之相关的培训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不规范, 短期内还难以实现业务与技术上的协调, 造成了业务与信息化的脱节,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服务信息化的效率。
2.4 数据集中程度低, 信息共享度差, 难以综合利用
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系统, 其中的项目几乎没有一项需求是独立的, 通常一项业务需求总与其他业务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既包括求职、就业、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等业务服务, 又包括公众查询、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公共服务, 还包括进行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这都需要对现有的就业服务信息, 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序化、整理和有机集成, 以实现有组织的或更为广阔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的互联互访、管理与技术的匹配, 满足各级信息需求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不同层次的查询。随着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 就业服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目标
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将在就业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促使我国就业服务工作产生重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层次服务向多层次服务转变
各省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分为四层, 即:市、县 (区) 、乡镇 (街道) 、社区 (村) 。目前只有部分就业服务机构实现了就业服务的网络化, 就业服务信息建设残缺不全, 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无法将孤立的、呆滞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共享的信息, 无法发挥整体合力, 不能形成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通过就业服务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市到省的联网, 同时实现市到社区的四级联网, 保障信息网络逐年正常运转, 使得信息化平台支持从省到县 (区) 的大范围、多级化就业服务机构办公, 并支持向社区就业服务点延伸, 将形成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3.2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形式服务向多形式信息服务转变
各人力资源市场安装了触摸屏、LED显示屏、查询机等信息发布设备, 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 但大部分县 (区) 级人力资源市场还处于表格登记的单一服务形式。通过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在市、县 (区) 人力资源市场设置足够的触摸屏、查询机、LED显示屏等信息发布设备, 用户还可通过互联网或现场进行自助就业服务, 也可通过委托的方式, 享用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 使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方便地选择相应的服务。
3.3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功能服务向多功能网络服务转变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平台通过建立求职人员、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招聘会信息等劳动就业信息资源库, 以Web方式提供求职者管理、招聘单位管理、招聘信息管理、匹配管理、招聘会管理、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管理等一系列的应用服务, 以上应用服务可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灵活的选择组合使用, 或者进行个性化需求的定制。通过综合性服务, 将单一功能服务向多功能网络服务转变, 为广大求职者及招聘单位提供更广泛周到的服务。
3.4 就业服务实现由单一角色服务向多角色协作服务转变
就业服务工作面向服务对象多, 工作任务重, 因此, 就业服务信息的组织发布, 仅仅依靠就业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同步发布招聘信息, 求职者只要在网站上免费注册登记, 就可以浏览招聘信息并向招聘单位发送简历, 招聘单位如果满意, 则可发回电子邀请函邀请面试, 双方在网上即可完成对接, 通过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直接使用系统来发布信息、办理业务, 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减轻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负担, 真正实现网上职业介绍。
总之, 我国不断完善了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 整合了各项业务, 优化了业务流程, 实现了就业服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了数据质量, 发挥了信息的导向作用, 促进了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这样, 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必将会建成。
摘要: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 是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的坚实基础。深入总结和探究我国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 确定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实现就业服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提高数据质量, 发挥信息的导向作用, 是当前我们要做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就业服务,信息化,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明生.大学信息技术基础[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文件资料集[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3
关键词:省级 公共就业管理服务 信息化
0 引言
就业信息是实现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就业信息就难以获得就业机会。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涉及的人群覆盖面广、服务手段要求日益复杂,数据量大,仅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基于网络的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的交互功能,大力促进公共就业信息的整合,已经成为目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省各地州市现在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一些公共就业信息平台,但这些公共就业信息平台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构建省级公共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实现公共就业信息资源在省内共享, 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需求, 提高就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必要性
1.1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是保障民生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保障民众的就业才能有效改善民生,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向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传递就业信息,实现有效的双向选择,达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的目标。
1.2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采取常规的报表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种模式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人为因素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而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则可以实现就业信息的自动更新与传递,这样可以快速的将就业信息等传递给政府相关部门,便于政府部门根据信息化统计的数据制定相应的决策。
1.3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需要。通过就业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益,促进办事人员的管理手段,同时我国在积极构建电子政务制度,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进行公开,政府部门由过去的管理部门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
1.4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实现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社会化的需要。通过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全省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功能覆盖到全省范围内,尤其对于基层的就业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比如通过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可以为基础再就业人员进行登记、领取就业补助等。
2 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现状和问题分析
总体上看,新疆的就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有待提高,而且新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新疆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疆人才网(www.xjrc365.com)的建设,通过网上人才市场提供就业服务,就业信息丰富,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基本处于发表信息的状态,对于信息处理和整合不足,各地州人才市场信息没有实现集中、共享。另一方面是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业务专网覆盖全疆区、市、县、乡劳动保障机构,但是服务难以与市场接轨,业务开展不够全面,没有全面满足求职者的需求,信息使用率较低,覆盖用人单位不足等劣势。
目前新疆的就业信息化建设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如下:①缺少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传递时效性差,各就业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数据重复采集等问题比较突出。②经费不足,投入分散,重复建设,基础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的需要。③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应用水平较低,设备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服务空间有待于拓展。④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制机制不健全。新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因为体制不健全,机构的经费难以落实,导致就业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而影响服务质量,过低的经济待遇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⑤硬件配套和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公共就业服务受新疆各地经济发展的限制,新疆各级政府对公共就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支持力度不同。而且新疆各地信息网络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信息化平台衔接会存在问题,比如可能因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而导致不同省份之间的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根据新疆目前的就业形式,建立以失业登记数据库和异地匹配交换数据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目标
①信息网络全覆盖。在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完成自治区、地州(市)、县三级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业务专网向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服务网点延伸,实现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全覆盖。②信息资源实名制。通过夯实就业信息资源实名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支撑全疆促进就业工作一体化经办、全过程管理、跨区域协作多渠道服务、科学化决策。③应用系统集约化。必须坚持全疆大集中的原则,就业领域核心业务、公共服务、监督管理类等应用系统由自治区统一开发、统一部署,与社会保险、人事人才领域应用系统实现全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④公共服务多渠道。根据全疆三网融合进程,建立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就业服务向互联网平台、向移动网平台、广电平台延伸的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合作机制,为全疆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化、多渠道、均等化的就业公共服务。
4 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主要功能
①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求职信息查询、网上洽谈、发布简历,形成开放、灵活的网上招聘集市。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实现就业政策查询、毕业生档案查询、毕业生落户、求职登记、网上签约、就业辅导服务,实现大学生就业全程跟踪服务。③高端人才服务。对研究生、高技能人才、专家等提供专项服务,增加外文服务、在线服务、远程视频面试等高端服务。④信息采集。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平台汇聚各级人才市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各类用工单位相关用工信息。⑤综合信息发布。通过展板、广播、电视、报纸、签约网站等媒体对广大求职者发布招聘广告,对各类招聘企业推荐求职人员。⑥宏观决策。提供就业相关数据,为政府部门制定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5 完善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
5.1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整合和服务功能。首先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整合,针对我国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体制不统一、经费来源的多渠道问题,我国政府部门要优化与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加快全省覆盖体系;其次加强基层平台服务职能。在促进就业再就业、获得基础信息等方面,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要健全基层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并且将其加入到市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中;二是进一步提高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基层公共就业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5.2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管理。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将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提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财政经费支出比例;二是加大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的扶持力度。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在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对财政困难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给予适当奖补。
总之,建立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是各省就业
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必将开
创公共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公共就业管理
服务工作效率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
6 结束语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发展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对于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对公共就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对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是为了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各项就业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通过省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可以将全省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以及就业状态变化等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监控,信息共享。所以本文对建立省级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飞鹏.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2]陆海深.有待深化的课题: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J].中国劳动,2010(2).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4
一、严格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求执行。
二、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卡,由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及时收集、登记、核对后按规定的时限上报。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应按规定的时限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卡上报当地卫生组。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疑似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和放射污染等可能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报告人应当立即(事件发现后2小时以内)电话报当地防保科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小时疫情值班电话:8688120)、市卫生监督局。经市CDC核实疫情后(接到报告2小时以内)再上报市卫生局,卫生局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 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缓报、瞒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严格执行 “日报告”、“零报告”和“有事即报”制度。未按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专职疫情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收集、登记、核对、报告和自查工作,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按规定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每天上午8时及下午2时开始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核对工作,并在上午11时前及下午5时前(必要时全天候24小时内任何时段)完成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微机录入和审核。
六、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发生或流行时,各单位要实行疫情24小时值班制,并向辖区内各报告单位通报疫情值班电话、传真号码,保障电话、传真全天24小时通畅,对值班电话进行详细记录。除特殊原因或另有规定的外,尽量使用国家统一使用的软件或文字传真的形式报告。
七、各单位要派专人完善和维护已建立的国家疫情报告网络。如遇网络不通的情况,系统管理员要及时调试网络或向分管领导、上级部门申请解决。专业人员应每天上、下班时间要上网收取网上通知,以便及时收到各种文件和数据,同时做好登记,并及时送分管领导阅示或相关科室办理。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5
镇江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隶属于市人事局,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行政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有:制定政策、宏观管理、就业指导、监督检查、协调服务等内容。依据国家、省、市规定开展的服务项目有:举办毕业生就业专项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赴高校招聘毕业生;为大中专毕业生办理“双选”协议鉴证、就业报到、就业合同登记备案、身份确认、户口迁入、人事代理等相关手续,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见习实训、推荐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
主要服务项目介绍: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我中心致力于建立有形(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无形(网上)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定期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专场人才招聘会,毕业生免费进场,对招收高校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单位招聘费用给予减免。开展岗位需求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通过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
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降低择业成本,提高择业效率。
★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
我中心是镇江市内唯一法定办理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手续的部门。普通院校毕业生凭就业《报到证》和毕业证书,成教、自考等非普通院校毕业生凭家庭户口簿和毕业证书到在我中心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凭户口迁移证和就业报到证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外地生源非普通院校毕业生和普通中专毕业生办理《工作寄住证》手续。为依法保护毕业生的权益,我中心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镇江市毕业生聘用(劳动)合同书》进行登记备案。
★毕业生就业代理服务
凡自愿参加就业代理并符合就业代理条件的毕业生,其档案转至我中心,户口落入我市人才中心集体户口。毕业生就业代理期限为两年,两年内找到接收单位的,为其代办毕业生就业手续,免收违约金。提供的服务有:
1、为寻找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就业咨询。
2、为毕业生升学、考研提供服务,出具相关证明;依据档案和有关材料出具出国(出境)政审、婚姻状况等证明材料。
3、办理接转党组织关系,办理预备党员转正。
4、根据毕业生申请,可为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的申报手续(正常情况下,高校本科毕业生一年后可定初级职称)。
5、对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按规定提供优惠扶持。
我中心对参加国家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和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为其免费代理保管档案、落实户口。
★镇江籍未就业毕业生登记
毕业离校后仍未落实单位的镇江籍未就业毕业生在当年12月前可以持本人毕业证书、报到证、户口本(或户口迁移证)、身份证、近期一寸彩照,到我中心办理返籍落户及就业登记手续。
我中心将为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组织毕业生到就业见习基地参加见习实训、毕业生创业培训等活动,并定期向社会发布就业毕业生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的推荐工作,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我中心为需要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出具失业登记证明,毕业生凭此证明到劳动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镇江籍特困生就业登记
1、登记对象:入学前户口在镇江市(含市区及丹徒、京口、润州、镇江新区),尚未落实就业单位且自主择业存在较大困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应届普通高校、普通中专毕业生:
(1)经市总工会或各区总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的家庭子女。
(2)经民政部门认定的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子女。
2、登记办法: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持以下材料,到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进行登记:
(1)市总工会或各区总工会出具的2005特困家庭证明,或民政部门发放的在有效期内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2)家庭户口簿及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子女关系证明;
(3)毕业生所在学校发放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身份证、学习成绩单和个人求职材料。
吴江市七都镇农业信息 篇6
第 十三期 七都农服中心(农技-12期)编2014年7月30日 水稻病虫第二次总体防治意见
当前,水稻大面积进入生长旺盛的中期阶段,也是各种病虫害繁殖和危害的明显上升时期,对下阶段水稻的生长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当前的虫情分析,三代纵卷叶螟一峰已进入盛发;二代白背飞虱、三代灰飞虱,虽经前阶段的用药防治,但大面积残留虫量仍然偏高;水稻纹枯病也进入发病期,因此做好当前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控制当前为害、压低后代基数的关键,也是促进分蘖成穗、争取大穗、夺取水稻丰收的关键。为此,务必要统一认识,加强宣传,全面适时抓好防治,以确保水稻正常生长。-、防治意见
1、防治对象:主攻纹枯病、三代纵卷叶螟一峰,兼治稻飞虱。
2、用药范围:所有水稻田(包括直播稻田)。
3、用药时间:8月2-3日。
4、用药方法:40%敌百·毒死蜱100克加5.7%甲维盐水分散剂10克加6%井冈·蛇床素6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二、注意事项
1、提高用药质量,要先上水、后用药,施药时田间要有浅水层,药后保水3天,特别是要兑足水量,每亩不少于50公斤水,喷雾要均匀,药后遇暴雨要补治,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2、甲维盐对水生生物比较敏感,药后田水不得直接排入鱼虾池。
3、高温季节要注意安全保护,提倡早晚两头打药,避免中毒中暑事故。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7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 其GDP总量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镇江市是该省的地级市, 1978年—2011年, 按当年价格计算, 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1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1.45亿元。经过30多年的发展, 镇江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27元增加到2011年的73981元,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1978年的2.465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26.94亿元。据初步核算, 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73%, 生产总值突破2311.45亿元, 比2010年增长16.29%;其中, 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60%、13.54%和19.45%。但是, 与此同时, 镇江市就业增长却较为缓慢, 由1991年末的157.73万人增长到2011年末的190.26万人, 根据镇江市2012年统计年鉴, 可以得到镇江市1991年—2011年期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与就业增长率情况,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991年, 镇江市的第一产业增长率基本上都是负值, 说明随着镇江市经济的增长, 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作用基本消失, 甚至在不断的挤出就业, 由1991年的56.33万人减少为2011年的25.64万人;第二产业大多数年份都在吸纳就业, 从1991年到2011年间, 只在1996年-2001年这六年间就业人数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一直都是正值并呈稳步上升趋势, 说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不断显现, 年均就业增长率达到了4.62%。
二、镇江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镇江市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1991年以来, 镇江市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不断优化与升级,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可知, 自1991年以来镇江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 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根据图1, 我们可以得到镇江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分布。从中可以看出, 镇江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由1991年的21.5%下降为2011年的5.8%, 年平均下降0.7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呈现出一个“M”型曲线变化, 在1991年-2011年间,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升有降, 但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整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的局面, 从1991年的28.9%提升到2011年的43.1%, 年均增长率为0.63%, 在三大产业中是增长最快的。由此可知, 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并有所提高, 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 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2. 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
根据图2, 我们可以得到镇江市就业人数的产业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从1991年到2011年间, 镇江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从1991年的56.3%到2011年的21.0%, 年平均下降比重达到了1.7%, 下降趋势十分显著;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维持平稳状态, 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增长的局面, 1991-1995年, 从28.7%提升到32.1%, 此后虽略有下降, 但仍长期维持在30%-31%左右的水平。从2000年开始,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开始缓慢上升, 在2011年已经达到42.1%;与2011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比明显偏低, 说明镇江市第二产业的GDP增加值并没有带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上升, 吸纳就业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1991年的15%增加到2011年的36.9%, 上升了21.9%, 年均增长率达1.04%, 高于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速度, 说明镇江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强烈。从中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镇江市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有效地吸收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 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总体而言, 镇江市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使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经历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转变。
三、镇江市GDP总量对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分析
通过查阅2012年镇江市统计年鉴资料, 运用Eviews5.0对1991年-2011年期间镇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了GDP与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 (L1、L2、L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
GDP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从回归方程显示的结果看,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不但没有带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 反而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在不断地被挤出。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 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的采用, 以及农民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逐渐饱和并开始呈现过剩的状态, 这就迫使剩余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 或者表现为隐性失业。
GDP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由回归方程显示的结果来看, 在经济增长与第二产业就业关系方面, 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为0.083, 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 便可以带动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应增加0.083%。说明第二产业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但就业效应不是很明显。
GDP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如下:
从回归方程显示的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就业关系来看,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约为0.15, 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 就带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相应增加0.15%。说明相对于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第三产业进行倾斜,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就业的吸纳作用逐渐增大, 增加就业的潜力逐渐增强。
通过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各产业就业人数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从结果可以发现, 经济增长对各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并不相同。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最大, 其次是第二产业, 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最小。各产业的就业弹性表明,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增加的作用不太明显,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可以有效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要比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高, 表明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最强的。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保证镇江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应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来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当前高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镇江市更要注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努力降低失业率, 保持就业率增长, 提高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有效性, 充分发挥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的作用。只有这样, 镇江市的经济才能取得稳定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1. 加强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
第一, 健全职业培训体制
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是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基础, 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计划, 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 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同时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推动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
第二, 实施分类培训模式
一方面需要密切跟随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培训, 积极适应社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贴近市场、贴近企业, 实现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建立比较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 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 促进培训后直接就业比例的提高。同时, 改进培训服务形式, 下移培训重心, 深入基层、贴近街道、乡镇、社区 (村) 展开培训辅导。
2.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容量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容量是避免镇江市出现“增长型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镇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和企业的劳动者就业比重将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三产业和企业的就业人数将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 镇江市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更应该把握机遇, 迎难而上,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应协调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足够竞争力, 同时又能够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应的就业增长, 兼顾更多的劳动者就业问题。
3.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创造就业机会
镇江市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大型企业虽然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但是其数量较小, 吸纳就业的作用并不大。而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 由于劳动力需求较大, 吸纳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因此, 必须发挥镇江市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努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 从而创造就业机会, 扩大就业范围。
4.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 优化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和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同时完善并落实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场地保障、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 奖励基层平台扶持创业, 将创业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政策拓展到农民群体, 将平台奖励等政策延伸到农村地区。
第二, 实施创业重点工作
推进京口大学生创业示范区建设。以驻镇高校为中心, 按照专业化、集聚化、规模化的要求, 建设文化创意社区、归国博士园、学府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促进创业项目的积极转化, 建立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 完善项目实施审查机制, 有效促进扶助重点创业项目的进行, 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重点创业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网站.江苏统计年鉴2011[EB/OL].2011, http://w 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2011/inde x_212.html.
[2]李从容, 祝翠华等.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研究——以中国为例的经验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 (9) :1429-1434.
[3]王忠平, 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 (11) :115-117.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8
关键词:公共就业 ;就业失业;实名登记
就业失业实名登记是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十八大有关就业工作总目标、总要求、总方针和总基调的重要举措,是分类推进和提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工作提档次、上水平的重点和抓手来推进。截至目前,制度建设完善、经办流程规范,横向到边,含括信息采集、信息复核与更正、系统录入、章证管理、监督考核,纵向到底,贯通市、县、镇街和村居四级经办服务机构,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服务体系在我市基本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就业人才服务业务的开展。
二、就业失业登记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氛围基础良好
上面有政策、群众有需求、基层有条件。一是充分认识建立就业失业实名登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意义。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明确要求“要健全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我市连续两年将该项工作纳入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县区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宣传到位,单位及群众认同度高。《就业失业登记证》不仅是劳动者就业与失业状况记录的载体也是享受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和失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证。三是基层基础条件好。我市对于基层平台建设始终坚持系统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推进,从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二)制度体系完善
一是加強了制度建设。研究出台一系列制度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失业登记范围、业务经办流程及市、县、镇街及村居四级经办职责。二是市县组建成立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实现了人员、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形成了工作合力。
(三)借鉴经验、选树典型
一是借鉴先进地市经验。组织相关业务科室人员进行专项考察,重点对制度设计、信息系统设置、经验做法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挖掘总结本地经验,选树先进典型。按照季度通报有关规定,结合调研结果,对业务开展较好的五个镇街进行了通报表扬。
三、就业失业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经办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级经办机构或平台都不同程度存在经办力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镇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人员数量少、业务不熟练且变动频繁。原因有四:一是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编制、人员及经费管理等权限在镇街人民政府,县区人社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人员岗位等受镇街内部机构整合和人员调整影响较大。二是所承担的业务工作量大。调研中发现,有的镇街业务对应县区人社局、卫生局、民政局等众多科局。三是镇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工作人员中“三支一扶”或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大学生占比例较大,因其年龄小、有学历,流动能力和流动性较强。四是业务培训跟不上,也没有建立一套轮岗交流、师带徒、签订责任书等形式的良性的业务交流传承和制约机制。
(二)职责权限有待进一步下放
一是受传统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影响,担心放权、不想放权,主观认为镇街不具备工作条件。二是受“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等考核指标影响,将部分应下放的权限收紧管控。就失业登记职权有待进一步下放。
(三)经办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在:一是超范围打印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单纯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或申领培训补贴等业务登记打印证件。二是基础信息登记不准确,重复录入,调研中发现有的登记人员常住地址信息重复录入达5次之多。三是受镇街机构改革影响,站所的名称、经办印章不统一。县区间、同一县区不同镇街的名称都不同,有的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有的叫便民服务中心、有的叫劳动保障事务所。
(四)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完善
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信息系统问题。一是系统繁多,且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镇街一级有劳动监察、劳动99、基层平台、居民养老等多个信息系统,工作人员操作难度大。二是UK权限设置不科学,多数没有明确到个人。三是多数镇街用VPN连接内网,速度满且不稳定,影响工作效率。
四、下一步工作对策及建议
(一)严格政策
进一步实现职责权限下放、工作重心下移,严格登记、发证经办职责和证件办理审批程序,严控登记及证件发放范围,努力在2015年底前实现全市人力资源就业信息录入的全覆盖及就业失业分类管理服务的目标。
(二)规范管理
协调镇街明确专人负责,及时申请经办UK,并科学设置UK权限;加强设备设施管理,确保齐全配套、完整能用;积极协调解决网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培训
建立基层业务经办人员培训制度,纳入县区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政策、系统操作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培训。
(四)强化督导
同江市公共就业信息网 篇9
牡丹江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考核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准确掌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任务实现程度,加强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决定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考核制度,现制定本评估考核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监督与管理作用,以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创新发展人才为目的,加强引导,注重实效,创新发展,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推动和支撑作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评估考核目的建立全市教育信息化评估考核机制,以评促“建”,调动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市教育城域网工程建设深入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市信息化教育环境;以评促“管”,加大 1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以评促“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加大应用软件的创新研发,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具体作用;以评促“优”,创建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突出的优秀示范学校,培养一支高标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骨干队伍,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三、评估考核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考核按评估对象分对区县的评估和对直
属学校的评估两类,其中县区评估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组织与管理机制、基础环境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应用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农远工程建设与应用等主要指标;学校评估考核主要内容包括组织与管理机制、基础环境建设、网站建设与信息报送、资源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主要指标(主要内容详见附件一、二)。
四、评估考核程序
1、对区县和直属学校的评估考核工作,实行自查自评和组织复评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评估考核工作。
2、自查自评。每年11月30日前,直属学校对照《牡丹江市
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考核细则(学校)》自查打分,撰写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自评报告,将自评报告和自评得分表等书面材料上报市教育局远程教育科;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牡丹江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考核细则(学校)》或自拟评估考核标准对本区县学校进行评估考核,同时对照《牡丹江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评估考核细则(区县)》自查打分,撰写本区县教育信息化综合自评报告,并与考评得分表等书面材料上报到市教育局远程教育科。其中自评报告是区县、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概括和总结,既是自评情况的综合体现,又是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改进的重要依据。它的基本结构包括评估简况、评估结论、主要经验与特色、主要问题与建议等部分。
3、复评考核。在自查自评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将组成考核评估组以随机抽查或全面考核的方式对区县和直属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复评,对区县、直属学校的自评结果进行验证、核实,考核成绩计入年终综合考核分值。其中对区县评估考核还将采取实地抽查学校的方式进行。复评考核具体时间届时确定通知或与市对区县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一并协调安排。
五、评估考核方式
评估考核的主要操作方法有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课堂观察、平时考核、个别谈话、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全面、广泛地收集考核对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信息。其中平时考核以市教育局远程教育科、市教育信息中心专项检查情况和不定期对县区、市直属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检查情况为依据。
六、评估考核结果的运用
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根据上一对区
县、市直属学校的评估考核情况,对成绩突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停滞不前、管理运行不畅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与教育。评估考核结果在牡丹江教育网上通报。
各县(市)、区要按照本评估考核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对所辖区域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做好指导、评估和督促工作。
对区县、市直属学校年终综合考核结果作为督导评估教育信息化项目分值和目标管理工作教育信息化项目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