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渔港发展对策

2024-06-24

阳江市渔港发展对策(共3篇)

阳江市渔港发展对策 篇1

现代渔港经济区是以渔港为中心, 以渔业产业为基础, 集渔船避风补给、水产品集散与加工、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为一体, 辐射和带动沿海地区乡镇 (县) 发展的经济区域。目前, 面对经济社会的复杂变化和渔业活动的多样化, 对渔港的功能提出渔业活动的多样化, 渔货流通及加工合理化和渔港渔村一体化的要求。国外渔港经济区的发展除了设施、设备不断现代化, 渔港多功能化、渔港渔村一体化是代国际性渔港发展的趋势。渔港已成为以渔货装卸功能为主, 兼有加工、冷藏、仓储、旅游、商业贸易、物流、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与渔村结合紧密、同步发展的综合经济体。要打造具有活力的渔港经济区, 前提必须有厚实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渔港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共识。由于渔业资源的逐步枯竭, 部分渔港开始考虑转型和改造, 结合旅游业开展转型是实现渔港功能多元化建设的其中一条途径, 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因此, 合适的战略选择发展多样化多功能是渔港发展的基础。渔港的建设发展必须确定一个既符合地区自身特点又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总体发展战略。

1 广东渔港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1.1 渔港经济区基础发展水平较高

近年来, 渔港经济区的乡镇建设相比多年前有很大不同, 投入了巨量资金开展建设,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2014年反映综合经济的6个指标中, 渔港经济区乡镇有财政收入、年末存款余额、乡镇企业个数和乡镇企业净利润等4个指标高于全省乡镇的平均水平, 分别为高出53.5%、15.3%、19.2%和24.6%;6个基础设施指标中, 渔港经济区乡镇有供水站、垃圾处理站、银行与信用社、电话装机数量等4个指标高于全省乡镇的平均水平, 分别高出58.3%、34.3%、0.4%和14.7%;10个社会事业指标中, 渔港经济区乡镇有学校总数、在校学生总数、教师总数、图书馆与文化站、体育场馆、医生数、病床数、敬老院与福利院等8个指标高于全省乡镇的平均水平, 分别高出11.8%、38.4%、29.1%、18%、6.2%、26.6%、41%、31.6%。因此, 广东大多乡镇渔民的生活水平比农民的生活水平高。

同时, 广东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渔港经济区基础支撑产业——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加工业的发展。2009年远洋捕捞产量达到了109, 474t, 为最高峰。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海洋环境的恶化以及远洋捕捞严重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 从2010年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广东渔港经济区海洋捕捞的市场主要是境外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极为疲软。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主编的2008-201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1.2 广东渔港区渔业经济逐年稳定增长

广东渔港经济区渔业经济总产值高, 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据表2可得, 2007年渔业经济总产值为10, 182, 693万元, 2014年渔业经济总产值为19, 836, 416万元, 增长近94.8%, 年均增长率为11.85%;渔业工业和建筑业2007年为1, 730, 234万元, 2014年为3, 540, 389万元, 增长近104.6%, 年均增长率为13.08%;渔业流通和服务业2007年为3, 043, 599万元, 2014年为6, 612, 999万元, 增长近117.3%, 年均增长率为14.66%。总的来说, 近8年, 广东渔港经济区渔业经济发展良好, 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这与广东省政府的重视息息相关。

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主编的2007-2014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1.3 广东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多样化

1.3.1 以渔为主, 其他为辅的发展模式。

“以渔为主, 其他为辅”就是充分利用渔港的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条件, 积极发展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以及水产品交易、初加工和渔具修造等, 延长渔业产业链, 巩固渔业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这种模式保持了渔港的传统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延伸, 在广东目前全省133座渔港中约占到90%。如, 湛江草潭渔港就是以渔为主, 其他为辅的发展模式的典型。

1.3.2 中介组织带动模式。

目前广东主要的中介组织是专业市场, 约占据40%左右, 他们通过这个能够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流平台来促进渔港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最终达到发展一个市场, 带动一项产业, 繁荣一片经济, 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如湛江市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是中介组织带动模式的典型, 形成集展示、交易、加工、仓储、整理、运输及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海产品物流中心及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 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集散中心。

1.3.3 综合发展模式。

综合发展模式是渔港经济区的全面、全方位发展, 集中了以渔为主模式、体验经济等模式的优势, 实现传统与现代、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市场发育比较充分、交通便利的渔港。目前广东渔港经济区综合发展模式集中表现为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发展。如湛江乌石渔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第一产业发达, 年捕捞产量14439t, 珍珠、鱼、扇贝、虾等水产养殖面积1978hm2。此外还有水产品加工厂、渔具厂、造船厂等渔业第二产业和天成台度假村渔港休闲渔业等第三产业。

2 广东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渔区渔民出现返贫现象

北部湾划界广东高产优质渔场缩减3.2万km2, 6600艘生产渔船被迫退出传统作业海域以及6万个海洋捕捞劳力及2.5万个劳力将面临失业的威胁, 66万渔业人口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据调查:2014年广东年均收入低于2000元特困线的渔民有10万人, 占全省沿海渔业人口的6%。全省渔民劳均收入增长幅度已经严重下滑, 近20年回落了近40%。因此, 由此可判断一些传统捕捞渔区渔民出现返贫现象。

2.2 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由于海捕渔船功率急剧扩增, 捕捞强度加大, 加之北部湾划界, 广东高产优质渔场大幅度的缩减, 海洋环境的急剧恶化, 导致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如:南海著名的六大渔汛已基本消失, 大亚湾、大鹏湾等近海鱼类的“幼儿园”近年出海十几海里仍无鱼可捕。渔业资源衰退主要表现为:一是渔船单产大幅度下降。其次是渔获中优质鱼比例明显减少和捕捞对象小型化。

2.3 大部分渔区产业化水平低, 休闲渔业发展落后

2014年国家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为5:46:49, 而广东为9.2:36.6:54.2, 与国家的标准相比, 表现稍显滞后, 离标准1:6:3还很遥远。水产品加工与浙江福建以及日本韩国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企业水平过低。同时, 水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中间商的多种问题, 导致了鱼多伤渔民的现象。

休闲渔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种需求, 也是渔业资源严重减退和部分难以完全转产转业渔民寻找新出路的有效途经。浙江省在休闲渔业方面也取得初步成绩, 如象山县年渔业旅游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而广东省休闲渔业、旅游方面除了闸坡、乌石渔港做得比较好外, 其他渔港基本上是处于规划阶段。

2.4 发展模式比例失衡, 区域布局不均及发展缓慢

2.4.1 发展模式比例失衡, 以渔为主模式比重过大。

从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来看, 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如中介组织推动、休闲渔业等模式, 但这些新兴模式发展还很不成熟, 所占比重仍然很低, 绝大多数的渔港经济区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以渔为主”的发展模式上。在广东省的133座渔港中形成如霞山渔港、莲花山渔港、万山等新兴发展模式的渔港比重依然很小, 所占比例不足10%。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比例失衡, “以渔为主”模式比重过大, 渔港经济区发展倚重渔业捕捞和养殖, 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不仅会严重制约渔港经济区的引进社会资本进程, 进而影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最终影响渔民就业和增收。

2.4.2 新兴模式发展缓慢, 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广东各渔港经济区从各自的资源禀赋出发,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也出现多样化特征, 一些如休闲渔业模式、科技实体模式、专业市场模式等新兴模式不断呈现, 促进了渔港经济区的发展。这些模式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其优势和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以休闲渔业为例, 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广东以休闲渔业模式为主渔港经济区发展十分缓慢, 不仅落后于国外, 还远落后于浙江、山东等兄弟省份。这些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区域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项目开发不完备、服务质量不高、市场开发和营销手段落后等方面。此外科技实体模式受科技含量不高、专业市场模式的辐射带动不强等局限。

3 广东渔港经济区发展对策

3.1 继续推进和落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是解决返贫现象的前提

继续推进和落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 既是应对北部湾划界后中越渔业协定对广东渔业发展的挑战, 也是适应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富余劳动力的需要和消除返贫现象的前提。同时还是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渔港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 继续推动转产转业议案的实施。在“主攻养殖、减船减人、减税减费”等优惠政策激励下, 推动捕捞渔船“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转移一批”, 减掉一批老旧渔船。扶持渔业产业发展项目。引导重点渔港和渔港经济区, 由渔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使渔业捕养向产业转化。一是应大量发展近海人工鱼礁建设, 二是大面积发展深海网养, 三是规划发展海岛旅游度假村和海上旅游业建设, 四是在各地发展休闲渔业、观光、钓鱼和渔业消费, 使广大转业渔民从事渔业第三产业。

其次, 加强对转产转业渔民及其子女的职业技能培训。按《广东省转产转业渔民技能培训及鉴定操作规范》要求, 结合渔民就业实际, 加强渔民非捕捞就业技能培训, 如电脑、厨师、电工、汽车摩托车修理等, 设置工作岗位及时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引导社会资本向海洋、海岛和综合渔业发展投资, 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

3.2 强化管理和服务理念, 解决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问题

按强化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理念法律、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对渔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的角色是提供制度服务。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者及宏观调控者的主体, 他的支持是渔港经济区发展和遏制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的助力。为此, 政府应扩大遏制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公共服务的范围, 有效控制服务供给, 如提供的渔港码头、岸线、航标、灯塔、气象预测预报、技术咨询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同时有效规范政府遏制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公共服务的领域, 禁止一刀切。

3.3 增加对渔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城镇化水平

渔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报期限长、社会效益外溢的特点, 对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需要建立较为健全的投融资机制, 多形式、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渔港经济区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积极引进民间投入、吸引外国资本、开发海域和临港土地以及通过项目开发带动渔港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注重国家和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对于外国资本的投入要保持一种慎重和防范的态度开展。

3.4 科学选择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

3.4.1 重新审视渔港经济区建设, 厘清建设思路。

每一座渔港并非成为现代渔港经济区。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建设不仅要依靠渔港, 更要考虑渔港的资源禀赋、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人口条件等因素。渔港能否建设成为渔港经济区需要经过调查, 确立一定标准, 进行具体分析。从目前的情况看, 这些渔港中只有一级渔港和部分二级渔港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相对完善的功能配套, 其他三级和未定级渔港基础设施很少, 有的甚至没有任何人工开发, 仅仅是天然港湾用于避风等。以一级渔港闸坡渔港为例, 闸坡渔港基础设施完善, 有完善的冷冻、加工、维修、后勤补给设施和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渔货交易市场, 同时有设施齐全的风景旅游设施。因此, 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以一级和部分二级渔港为主, 重点建设一级渔港, 其余渔港则发挥其停泊、避风功能。

3.4.2 实现渔港经济区合理布局, 推动多样发展。

要实现渔港经济区的合理布局首先要确定渔港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广东现代渔港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定位要与渔港发展的国际趋势结合, 同时也要与国家和地区的渔港功能区划结合, 实现区域对接。由于经济地理、风俗习惯、行政惯例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习惯上把广东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粤东、粤中和粤西三大区域。因此在确定广东渔港经济区的功能时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广东三大区域渔港经济区功能定位及其主导产业可以各不相同。合理规划定位, 如在粤东区域, 以渔港为主体发展“以渔为主, 其他为辅”模式, 例如南澳渔港发展休闲渔业模式;在粤中地区, 可以以万山渔港为依托发展科技实体模式, 以莲花山渔港为主体发展休闲渔业模式;在粤西地区则可以霞山渔港为主体积极发展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以硇洲渔港、乌石渔港为主发展综合模式等。

3.4.3 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 塑造经济区品牌。

无论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选择了哪种发展模式, 都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前所述, 基础设施建设是限制了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开展大量的渔港整治工程, 但远不能支撑现代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如码头泊位少, 防波堤建设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渔港消防意识差, 渔港经济区的道路、环境等不符合现代渔港经济区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创新投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 要强化渔港经济区的市场意识, 塑造经济区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明确市场定位、重视区域营销和区域形象建设, 增强渔港经济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动渔港经济区的品牌形象建设和经济发展。

阳江市渔港发展对策 篇2

《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5)》

今年以来,市水产畜牧兽医局积极协助市发改委编制《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5)》。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实施计划和投资估算:2010年开始扩建能容纳10000艘渔船的新渔港,争取在5-8年将市区周边渔港逐步有序搬迁,让位于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实现主城区周围的海洋环境达到国家生态城市标准,为国际区域性旅游城市建设夯实基础。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工程估算项目总投资约为15亿元。其中,第一期营盘中心渔港一期工程6300万元已落实(国家补助2500万元,北海圣龙公司投资3800万元);第二期计划在 2010年筹措资金3.5亿元建设营盘中心渔港二期工程,筹措资金2亿元建设渔船航修项目、水产品交易市场和鲜活水产品储存中心等,筹措1亿元建设水产品加工区的基础设施;第三期计划在2011-2015年筹措7.8亿元建设白龙渔港以及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养殖捕捞技术培训中心项目、渔民新村、后方产业园区公路网、给排水系统建设和拆迁征地费用等。

阳江市渔港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策;湖北省潜江市

中图分类号:S277.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3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卫生、清洁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生工程之一,是确保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安定发展的大事[1]。近年来,湖北省潜江市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围绕“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这一目标,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力推进,走出了一条适合市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新路子,并取得良好效果。

1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

根据2004年、2009年两次调查核定结果,潜江市农村总人口为85万,其中饮水不安全人口50.66万。按照中央和省级部门要求,潜江市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以《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及2010-2013年规划人口复核报告》为基础,制定了本地“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截至2015年底,潜江市“十二五”期间完成了1.7亿元的总投资,实际解决了28.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出省级规划1.14万人。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模式效益突出、切合实际,被潜江市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2]。

2 存在的问题

2.1 “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人均用水量偏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遵循规模效益,有规模才有效益。工程的盈亏平衡点为“千吨万人”,为保证极端情况的供水水量达标,潜江市在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时都高于此标准。但根据实际供水情况统计,“十二五”期间,潜江市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究其原因,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潜江市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导致农村用水量不高;二是留守人员卫生意识差,手压井与自来水并用。只有饮用时才使用自来水,其他洗用仍使用手压井水和堰塘、沟渠水[3]。根据近3 a《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潜江市农村地区人均日用水量约为0.07 t,其中包含了集镇等用水量较高地区,实际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农村人口,其人均日用水量尚不到设计标准的70%,使水费收入低,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难以为继。

2.1.2 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调查统计潜江市21个供水企业用电情况,年度用电约390万kW·h,电费366万元,用电均价0.94元/(kW·h),使供水计量水费达到2~2.5元/t,相对较高。如果按生活电价0.54元/(kW·h)计,差价0.40元,全年则可降成本156万元。

2.1.3 水质保障能力不足

由于早期工程建设资金、技术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建成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水质合格率不高,主要问题发生在消毒环节。同时,部分私营业主缺乏专业技能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运行中消毒操作不规范或者少投药,使消毒达不到效果。

2.1.4 工程建设易反复

一方面,原调查核定的农村人口中,约40%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即规划外人口),原供水工程经过近10 a的运行使用,部分工程已废弃,或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使调查核定的部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转为不安全。另一方面,由于饮水解困阶段和“十一五”时期的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且多采用PVC管材,抗冲击差,易损坏,水损高,再加上缺乏维修资金,养护不到位,使部分人员没有真正实现饮水安全[4]。

2.2 “十三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

2.2.1 工程投资来源单一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广,工程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采取国家财政拨款、地方财政配套以及群众自筹的模式。由于近年来物价和人力成本上涨过快,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潜江市建设日供水能力1 000 t以上的水厂人均成本基本都在800元以上。按照这一标准,要完全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并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潜江市将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十三五”时期改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资投入比例,采取以地方投资为主体,中央投资为补充的模式,那么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将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大头[5]。但纵观全省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地区往往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配套能力有限,群众自筹也较为困难,如果中央和省级投资较少,将直接导致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2.2.2 水质标准逐步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群众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保护,净化消毒设施完善,技术人员技能强化,水质检测和监测能力提升,以及水质检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提升水质保障的重要内容。

2.2.3 建设管理体制不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下达由发改和财政部门负责,建设由水利部门承担,而水质检测与卫生计生和环保部门相关,多龙管水,涉及面广,不利于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等工作。

此外,公众对自来水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工程建設有待加强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农村传统观念落后,水是商品的意识淡薄,使工程水费收缴困难。这些问题依然是困扰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对策

3.1 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来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为减轻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压力,降低困难地区农民负担,应该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为此,可以采取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解决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PPP模式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可以解决工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建成。李克强总理2014年视察水利部时指出:“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光靠政府,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PPP、BOT、TOT等投融资模式,更多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要用改革破解千年‘治水难题。”通过社会融资引入公司化管理,能打破一般规模农村供水工程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一定程度减轻了政府负担,较好地规避了人事管理方面的缺陷,有利于降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提高供水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多渠道筹措资金,也能保障对规划外人口所使用的饮水工程进行巩固提升,并对年久失修工程进行改造和养护,解决工程损坏和管网老化问题。

3.2 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模式

水厂的经营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水厂的市场活力和人力资源成本支出,通过必要的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高效的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供水企业的生命力。

一是拍卖经营权。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竞标的方式,将经营权予以拍卖。参与拍卖的竞买人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其注册资本应当达到被拍卖农村饮水工程总投资的30%以上。经拍卖取得经营权的竞买人应当与供水管理部门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以及经营者应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等。拍卖所得资金专户储存,由供水管理单位、用水合作组织监督使用,专项用于拍卖期满后,维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更新设备等。

二是租赁承包。以资产评估为基础,充分考虑工程的运行状况、前期投入及综合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租赁承包底价,公开竞标承包。中标者应当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注册资本金不低于租赁资产额的5%,注册资本金作为租赁资产抵押金移交给工程所有者,并与工程所有者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以及相关义务。经营者应当按期交纳租金,存入工程折旧与大修费专户,保证合同期满后资产达到规定价值,否则由经营者给予补偿。

三是股份制经营。对资产价值大,具有良好盈利能力的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发行股份向社会招股,由股东按股份制形式进行经营管理。

四是集体管理。供水规模、供水范围较小的水厂,可以由用水协会或受益户推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管理和水费征收,并按国家规定提取折旧和大修等费用。

3.3 合理确定农村供水水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供应的饮用水作为商品具有公益性,不能等同于其他只有商品属性的产品,因此水价既要体现公益性作用,又要遵循价值规律。一方面,积极采用“两部制”水价,基本水量维持在1.5~2 t/(人·月),容量水费一般为3元/(户·月),计量水费一般执行2~2.5元/t。通过“两部制”水价的实施,促进农村群众使用并节约自来水,既可以填补用水量偏少引起的水费收入过低,又可以通过基本水费计提工程折旧费和大修费,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另一方面,計量水价必须坚持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格下的供用双方协商定价,适当考虑农民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既不能完全市场化定价使水价过高,群众负担不起,又不能不顾制水成本,完全不考虑社会投资获得一定利润的需求。只有群众使用,才能回归工程建设初衷,只有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利润,才能保护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农村饮水安全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3.4 落实维修养护基金

影响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的因素很多,涉及工程规模、管理体制、水价机制、电费成本、税费缴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等,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保证供水企业运行的可持续性,而落实维修养护基金是保证供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在已试行的《潜江市农村饮水工程折旧费和大修费计收及使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落实财政维修养护基金建设,专款专账,按“谁储存谁使用”的原则,在工程运行一定年限,要更新改造时,由经营者提出更新维修养护申请,由市供水管理局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保障工程持久运行,群众长久受益。

3.5 提升水质保障能力

一是配套完善现有水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水质消毒设备;二是建设水质检测中心,提升水质检测能力,实时掌握供水质量;三是加强水质在线监测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潜江市饮水安全自动化监管技术项目,提升监管水平。四是加快生物生态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突出成本低,易操作,便于管理的优势。五是加强技术人员技能培训,规范使用消毒设备,严控消毒药剂剂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化源地保护,加强私营业主的法制教育,加大公众节约水、保护水的宣传,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3.6 执行相关优惠政策

继续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运营税收政策的通知》,执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省物价局《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优惠政策,将工程运行用电价格从工商业用电价0.91元/(kW·h),调至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价格0.57元/(kW·h);维持契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维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地的优惠政策,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张亚平,帅启富,汪乘波.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建管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水利,2009(17).

[2]刘淑英.石家庄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对策[J].河北水利,2013(7).

[3]陈秀煌.浅谈合山市河里乡怀集集中供水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J].广东科技,2012(7).

[4]徐佳,李文斌.浅议农村供水工程清水池建设运行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5(22).

[5]石林,侯荣丽,王琴红.辽宁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与建议[J].水利技术监督,2015(3).

上一篇:高速公路人力资源会计下一篇:选拔公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