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2024-10-06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共11篇)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1

本文作者:付建国 邹盛瑜 好范文原创投稿

化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

付建国 邹盛瑜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是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达到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劳动生产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信息化是工业社会那一世小说网 http://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而且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信息化可以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市场数据,高能软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可以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资源,通过电子方式,特别是互联网使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更迅速,能使政府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准确掌握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分类指导,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现代化服务水平。

一、信息化在公共就业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化建设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依法行政、高效行政。

(一)信息化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迫切需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的重要支撑部分,通过信息化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动态管理,构建面向社会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信息,缩短劳动者寻找岗位的时间,节约就业成本,使得就业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效益共享,信息化是保持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是实现科学指导就业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扩大,管理幅度、管理内容范围也在逐步延伸,从指导方式、指导体制和指导手段上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建立市场条件下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目前来看,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谐指导就业缺乏手段。当前,整个就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就业的基础数据库基本没有形成,基础数据存在可信度低、采集渠道不科学等问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就业信息资源快速流通和共享范围扩大,为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有效促进了科学指导就业。

(三)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加、政策规定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构急需对现有的各项就业服务业务流程和标准进行梳理和规范,只有通过加强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才能实现就业工作业务的重组和流程再造。而且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目前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项目不完善且效率低下,通过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延伸了就业服务功能,不仅方便了广大求职人员,同时也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改进了传统服务的提供方式,拓展了服务内容和领域,提高了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具体要求,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

(一)开通一条热线:借助传统的电话通讯技术,开通服务热线电话12333,增加就业信息服务功能,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提供发布、查询、投诉等服务,在招聘与求职服务上通过语音引导求职者或用人单位找到各自需求的信息,并最终自动引导双方实现电话交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12333服务热线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树立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品牌形象。

(二)建好两个网站:一是完善英山劳动保障门户网站的建设。英山劳动保障网自开通以来,对于宣传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英山劳动保障网”建设及改版工作,加大就业资源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是建设英山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提供真正实用的、高效的网络招聘解决方案。通过共享人力资源信息,提供接口给用人单位,方便用人单位借此建立各自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并根据自身特点,网罗意向人才,还可以通过系统与他人共享人力资源。对于求职者则可通过网站展示自己的能力,集中面对更多更广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完善三大系统:一是电话语音自动应答系统。其主要应用于12333服务热线,在原基础上整合人力资源需求和储备数据库,实现按键引导、自动应答、供需转接服务。二是建设短信咨询服务系统。实现短信发布、认证、查询、回复功能。三是建设远程可视面试系统。随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进行市场化的配置,人才的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流动性增大,地域的障碍将逐渐缩小。传统的招聘方式无法满足需要,特别是英山,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不是核心城市,本地无法消化自身的富余人力资源、就业压力大,走出去就业是绝大部分本地人才就业的必然,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招聘方式,应聘者进行面试,就不得不千里迢迢、亲临面试现场。远程可视面试系统让企业和应聘者可以轻松而高效地实现语音、视频、文字那一世小说网 http://、文档多维一体的“面对面”沟通,使得招聘者和应聘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等原因的影响,降低了双方的成本。

(四)建设四个数据库:

一是人力资源需求数据库。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主要内容,收集用人单位需求岗位、所需人才类别、学历需求、职称需求、技能需求和需求条件等情况。数据库根据国家职位类别分类,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数据库自动生成人才需求单位、各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位)需求、所需类别、产业类型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数据,方便查找。

二是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储备的人力资源信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数据库”。包括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储备、可兼职人才储备等多种渠道推进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三是失业数据库。对全县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纳入信息数据库储存,实行动态管理。

四是跟踪服务数据库。对通过系统实现就业人员的择业、从业或者再择业、从业等过程自动跟踪记载,生成数据库。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形势,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解聘动态和失业人员的择业动态。用人单位可以共享应聘人员的择业、从业历程信息,方便择优录用,应聘者可以通过分析招聘单位的解聘信息来合理选择求职意向。

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建立专门的、统一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实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特别是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信息互通,相互配合,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和统一。

二是落实资金,保障建设。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各个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三是建立机制,培养人才。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引进和保留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投入,通过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平台的业务经办人员分批、分期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使用核心模块;强化对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四是完善制度,确保应用。制定一整套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注重工作实效,确保系统的正常应用,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发挥其效用。

湖北省英山县劳动就业管理局

电话号码:0713-7012574

黄龙真人新传 大唐 农奴翻身当地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2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有效实现,有机结合

近年来, 我国农村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 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仍较为滞后, 总量偏低, 结构不优, 层次较低, 较为分散。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应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造提升农村传统服务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包含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体系在内的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服务业, 紧密联系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战略, 以及促进农村产业体系完善、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与就业等发展目标, 有效实现与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

转方式、调结构既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 也是一项重头任务。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尤其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农村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服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质量低、专业化程度低、新兴服务发展不足问题突出,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农业结构调整,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应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指针和方向, 高目标、高起点、高定位, 针对农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要求以及农村服务业发展不足、质量和水平不高等实际, 围绕大力发展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客观需要, 创新思路, 科学规划, 加强引导, 强化扶持, 加大投入, 优化环境, 在对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现代科技推广与咨询、金融信贷、劳动力培训、网络信息、物流配送、商务中介、产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检测、科技与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及经营管理科学决策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发展激发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优化生产经营结构, 进而促进产业水平整体提高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有机结合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 农村三次产业及其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产业是顺应第一、二产业发展要求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并随后者发展量态和质态的提升而不断提升, 并在提升中促进后者的进一步发展。所以, 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第一、二产业充分发展、高度发达基础上的产物, 尤其是当第一、二产业发展到其产业结构和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需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发展来支撑时, 会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并进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农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最具发展空间和潜力的部门;反过来, 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充分发展, 又会大大促进农村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 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工会日趋细化, 协作会日趋强化, 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会更加紧密, 农村产业体系会日趋健全和完善。从当前我国实际来看, 农村一、二产业有了充分发展,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及不断深化和发展, 使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但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强, 关联度还不高, 农村产业体系还不完善, 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不仅发展规模小、比较分散, 而且仍以交通、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尤其传统生活服务业为主, 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不利于农村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此, 加快发展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 必须为农业整体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促进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三、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推进农村城镇化有机结合

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既是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以及实现“十二五”新型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是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推进农村城镇化最为重要的, 是必须调整城镇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优化城镇资源配置, 提高城镇产业水平, 避免城镇的农村化和有城无市。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 发展以生产、生活服务为内容的农村现代服务业, 以提升城乡产业层次, 优化产业结构, 活跃城镇经济;另一方面, 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必须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布局、规划需要, 通过政策引导, 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路子。通过打造综合服务园区、鼓励大型企业介入、增设服务网点等形式, 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覆盖, 打造优质品牌, 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有规模、高水平的服务网络, 既可以为农民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有效服务, 也可以为城镇企业生产经营及居民生活提供有效服务, 既实现了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化、集聚化、规模化, 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拓展了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其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

四、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

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也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而是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任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然趋势, 就是要实现城镇产业、企业、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服务等向农村的延伸和扩散, 这既可以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也为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契机和机遇。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即是二元经济背景下农村城市化程度不高。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 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 完善和强化政策措施, 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 大力开拓发展领域, 充分挖掘发展空间, 积极探索服务内容, 大胆创新服务方式, 努力培育服务热点, 通过现代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业务延伸, 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 以此带动和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创新思路, 深化改革, 更新观念, 优化环境, 完善政策, 加大扶持, 强化服务, 为城镇现代服务业向农村渗透和延伸创造条件、提供动力。与此同时, 由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主办领办的基本医疗、人口计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及政策咨询、信息中介、代办代收等公共服务也要加快向农村基层延伸,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同时, 促进农村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五、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

近些年来, 我国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尤其是把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作为重中之重, 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但总体来看, 农村居民民生方面与城镇居民还有较大差距,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 强化措施, 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旨在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各种有效服务,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更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 必须把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 满足农村现代化生产对服务的需要, 为农民提供技术学习、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高质量的生产资料等;第二,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要, 解决农民食衣住行、文化娱乐等方面单一、同质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三, 满足农民对农村市场公共服务的需要, 通过大力发展养老、教育、医疗、卫生、母婴护理、运动健身等公共产品,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切实促进民生改善。

六、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与农民增收和就业有机结合

从产业特性上来讲, 服务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对劳动力容纳能力较高, 对资本、技术、高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门槛要求较低, 即使现代服务业资本化、科技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产业特点。所以, 在传统服务业严重滞后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既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裕, 资金、技术、高端人才等相对不足的实际, 也能够着眼于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渠道的拓展, 从而切实改善农村民生。因此, 农民收入提高和就业率增加的有机结合, 是当前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目的之一。背离农村现实需求, 把农村现代服务业片面地理解为就是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 是管理层面当前认知的误区, 应看到农村现代需求基础上具有新业态、新内容、新形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和空间。一方面, 在提升现代服务科技内涵的同时, 大力发展以餐饮、商业、运输、家政、旅游等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和新兴服务业, 创造就业岗位, 拓展就业领域;另一方面, 推动新兴服务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培育个性和特色, 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 加快产业升级, 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1]胡胜兰.湖北农村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 2012 (8)

[2]发展改革委就《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答问.国际商报, 2013 (1)

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 篇3

关键词:公民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图书馆服务

公平或曰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基于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的确认,是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我国宪法将“平等权”列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首位,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见平等权之重要。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同样应当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因此,平等的原则也必然应当延续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一、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②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③参与文化生活权;④接受教育和培训权;⑤文化创意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公平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即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服务机会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等的歧视。所谓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平,则指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受到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文化发展战略的制订、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政府各具体部门,以及政府扶持资助的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三、以图书馆公共服务为例看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城市和农村仍然有一支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渴求文化公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公民的文化权利尚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平性原则的提出,很大程度上针对了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公平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中往往会由于制度与技术的设定使图书馆服务的公平性大打折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49年就发布了旨在推进图书馆公共发展的《公共图书馆宣言(1949)》。该宣言阐述了一个具有国际代表意义的图书馆精神与理念,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平民教育及国际互谅的生力军,进而推动和平。”以此为标志,图书馆保障公众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社会功能被突出地强调并付诸实践。

对图书馆业来说,图书馆公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角度而言,政府在进行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订、资源配置、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等重大宏观决策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二是从微观层面看,图书馆在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一视同仁,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近两年党和政府实施了很多新措施来改善图书馆公共服务现状。从当前来看,无论是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书屋工程、城市职工书屋建设,还是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城市工业区外来工图书馆的建设都体现了以全民为文化服务对象的公平性。城市公共图书馆也开始把农民工纳入他们的服务范围,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图书馆公共服务公平性原则得到一定体现。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普遍均.惠及全民——关于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阐释[J].图书与情报,2007,(5):4-7.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4

京口区司法局

我局在收到区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512号提案后,及时与刘秋生委员进行了联系,并在2015年3月25日给予了书面答复。现将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省司法厅决定今年在全系统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公共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法制宣传教育‘四个全覆盖’的工作体系建设,更好地为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提供优质服务。‚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是‘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也被列入我市今10件民生实事项目。为确保该项目按序时推进落实到位,我区司法行政系统强化融合理念,选齐配强村(社区)法律顾问与推进村(社区)司法惠民服务站、社区‚绿丝带‛律师工作室‚全覆盖‛同部署、齐落实。

近年来,我局积极推进基本法律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通过大力开展律师进村(社区)活动,不断深化司法惠民服务站建设、‚绿丝带‛律师工作站建设、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已于2014年年底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全区66个村(社区)全部聘有法律顾问,并采取定期接待与预约接待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真正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法律服务,有效地推进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领导,充分认识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区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矛 盾多发易发。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专业特长,在全区范围开展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进村(社区)活动,组织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纠纷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实践表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开辟新的途径;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的机制和方法;为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要求,我局及时对各街道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建设进行了动员部署,要求各街道社区高度重视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建设,强化措施,将司法惠民的举措落到实处。在创建过程中,局长陈琳和分管领导多次与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对区所属的六个街道司法所进行具体的指导,为节约有效的资源,我们把‚司法惠民服务站‛建设、‚绿丝带‛律师工作站建设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还专门专门组织全体局中层干部和司法所所长赴句容市参观学习,交流关于创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工作经验。召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现场会,有力推进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

二、建章立制,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规范服 在具体要求上,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法律顾问的聘任聘用。明确法律顾问的聘任资格,必须是执业律师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效确保了法律顾问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其次,精心制作法律顾问签约合同格式范本,明确合同必备条款。各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多力齐发,成效明显。二是规范法律顾问的工作制度。明确了村(社区)法律顾问实行定期服务制度、工作日志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法律顾问做到‚六个有‛,即: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过程有痕迹、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制作的‚绿丝带‛法律顾问工作日记本,从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案件回访等方面分门别类做了详细标记。三是规范对法律顾问的监督管理。采用分层管理、量化考评的模式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实行管理,区司法局负责监督、指导、统筹、考核;街道司法所协助村(社区)做好法律顾问工作的日常管理。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经费补助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具体工作中,实行了五项制度:一是集中服务和不定期咨询制度。法律顾问根据所在村(居)具体情况制定法律服务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法律知识集中宣讲活动,集中解决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同时,每周选择确定半天(一般是星期二下午)的时间到村(居)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走访服务群众。二是工作日志制度。法律顾问对每村(居)法律服务的时间、内容、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记载,要求法律顾问做到‚六个一‛,即一村(社区)一本、一事一记、一次一记。三是重大事项报告处置制度。对有影响较大的涉法问题、违法行为和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事项等,要求驻村(居)法律顾问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快速解决。四是定期座谈制度。区局每半年组织法律顾问、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评议工作情况,研究讨论重点工作。五是年终工作总结制度。村(居)法律顾问在每12月底前,写出书面工作报告,由村(居)签署评价意见后,报区司法局,作为评先评优和经费补贴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实效,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优质服务

2014年以来,全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共为社区群众法律咨询1600余人次,开办法制讲座65场,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181件,协助起草、修改、审核社区居民公约、规章制度和各类合同协议112份,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社区的常态化、实体化、长效化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方便村(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及时接受法律顾问提供的公益性法律服务。受到村(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服务质量是村(社区)法律顾问的生命线。根据各村(社区)民主治理的需要,法律顾问从专业角度,发挥职业特长为村(社区)工作‚号脉‛、‚献策‛和‚出力‛。积极充当村(社区)的‚智囊团‛,帮其建立村(社区)工作的‚防火墙‛。

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创建工作上,健康路街道紧紧围绕市、区的要求,以法律惠民为落脚点,以公益、专业、便民为标准,在2013年8月底就在街道9个社区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有效提高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解决了人民群众寻求法律服务不便等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普遍欢迎。目前,在辖区,群众只要走进社区,所有涉法问题都能得到‚一站式‛服务;象山街道将所在社区‚绿丝带‛ 律师聘为社区法律顾问,对创建所需要的各项标牌进行了汇总整理,对各类公示事项进行了整合,按照区司法局的要求统一公示内容,制作了公示牌模板,并统一印制了‚象山街道司法所服务指南‛册页下发到各个服务站,方便办事群众取阅;四牌楼街道社区依托这一工作平台,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公证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综合性法律服务,使广大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实现了司法行政职能向基层村居的有 效延伸,得到了居民百姓的一致认可;谏壁街道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作用,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报告重大矛盾纠纷隐患信息,及时调处一般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雩山村蒋某的儿子在路边玩耍时,不小心将球踢入挖掘机的轮子下面,被正要行驶的挖掘机压到,造成手指粉碎性骨折。当事人家属情绪激动不愿调解,执意要将对方告上法庭。在谏壁街道雩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驻村法律顾问基层法律工作者钟阳广耐心地劝导村民蒋某,听完钟阳广的分析,蒋某自己也觉得没照看好儿子导致此事发生,打官司也会耽误给孩子的治疗,于是放弃了打官司的想法。后经村委会、街道劳动仲裁所、蒋某三方协商,肇事方同意赔偿14.3万元整,一年内付清;大市口街道司法所具体指导社区开展工作,成效明显。各社区法律顾问共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0多起,安置帮教刑释解教人员16名,帮扶教育社区服刑人员36名,开展各类‚法制宣传进千家入万户‛等普法活动40余次,受教育居民超过2000人,‚绿丝带‛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和其他法律服务150余次。有效地延伸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触角,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正东路街道着重提升了司法工作服务基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结对律师,开展了法律咨询服务,利用法制文化阵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利用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刑释人员帮教活动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改造工作等多项内容。共计化解矛盾纠纷26件,提供法律咨询64人次,开展法制宣传31次,接纳刑释解教人员4人次,教育改造社区矫正人员21人次,社区法律顾问的各项服务功能,初步得到了发挥。

四、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知晓率不高。由于是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时间不长,各村(社区)干部及群众都还不太了解此 项工作的具体职能和重要作用。需大力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提高知晓率。

二是经费保障尚有困难。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行的是律师公益法律服务与政府给予经济补贴相结合。目前每名法律顾问每去村(社区)服务一次,由市、区两级司法行政机关补贴交通费100元。按全区66个村(社区)计算所需费用约30万元以上,而区财政并未拨付此项工作的经费,靠区司法局在有限的办公经费挤占实在是难以维系。

下一步,我局将在区在政协的监督和关心下,在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量‛的突破的基础上,坚持规范运作,力求在‚质‛上有所提升。推出‚服务前置化、管理规范化、内容集约化、工作常态化‛ 的‚四化‛服务,通过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推出专项法律服务系列产品,形成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把‚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打造成司法行政基层一线的实战平台、各项职能的宣传平台、惠民成果的展示平台。

一是要把宣传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村(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员作用,深入家庭做宣传;充分利用村(社区)法制宣传栏,对律师的职责和咨询范围进行宣传;在城镇繁华地段采用散发宣传资料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既可以优化法律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法律资源共享,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对法律服务的现实需求,又可以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和村(社区)组织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和谐稳定,为全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战斗力。实施‚三个一‛制度, 通过每月一次业务知识学习、每季一次例会、每半年一次座谈会的形式,切实提升业务水平。三是规范日常细节,提升向心力。将工作人员日常遵守规范行为纳入考核准则,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和整改,确保队伍健康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5

为深入贯彻《就业促进法》,落实《关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186号),根据我省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职能转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xx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就业创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完善功能、保证质量,提高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市局研究,决定成立“xx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XXX副局长任组长,XXX、XXX、XXX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就业局XXX科,主要负责全市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进展情况的收集汇总上报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建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面向全市业务经办机构,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例会

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调联络各有关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并定期汇报工作进度。二是工作简报制度,即定期编制工作简报,向局领导、省厅牵头部门、各区县局领导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三是业务跟踪制度,即工作小组全程跟踪任务落实情况,及时提供高效、可行、安全的解决方案,完成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使新的管理和服务内容实现全程计算机管理,确保业务与信息化管理同步进行。四是定期回访制度,即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基层,了解一线工作所人员的需要,现场解决问题。五是培训制度,即分批次开展配套的系统操作培训,顺利实现新老系统的切换,进一步提高操作人员使用新系统的能力。六是目标考核制度,即将试点建设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目标,年底进行考核。通过以上机制的建立确保了试点建设“五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考核到位,为系统正常有效运转提供保障。

(二)加强一体化建设,实现大市集中。坚持信息系统“数据集中、应用集中”的建设模式,保障全市的业务统一和数据共享。针对各县区对本地公共就业服务在统计分析、宏观管理、信息发布等方面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我市在全面推广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同时,着重加强各县区合理内容的整合,由区县提出申请,领导小组组织需求调研,统一安排开发和上线运行。在确保全市数据安全、集中、统一、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全市业务标准的统一规范。

(三)拓展系统应用领域,逐步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加强《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管理,实现全市《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信息共享和监管。二是创新手段,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水平,借助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高校毕业生信息,拓宽沟通渠道,扩大择业空间。三是加强创业指导,降低创业成本,借助软件信息库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和失业人员创业经营过程中提供政策指导和帮助。四是实现基层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实现服务向基层延伸。五是实现企业就业信息网上申报,实现企业和人员的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企业相关就业登记信息申报、信息查询统计。六是推动系统在报表管理、查询统计、宏观分析等方面的提升。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试点工作对于我市乃至全省就业工作意义重大,要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县区要参照市局工作部署,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推进,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监督,狠抓落实。各级机构采取定期或抽查的形式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的运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确保业务规范和标准统一;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掌握软

件实际应用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抓出成效。

3、密切配合,协调进度。要统一行动,加强配合,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沟通情况,交换有关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的大市集中的顺利实现。

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篇6

前言

从2009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测绘局长会议上,国家测绘局表示将启动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开始,至今已有一年半载。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的平台建设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且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平台建设案例,出台了一个又一个平台建设规范。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2010年的国家测绘局局长会议上再次重申“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的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级互动、协同服务的功能,开展10个左右的省级分节点建设试点,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应用示范。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级部门群策群力,因地制宜,结合了当地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最典型的省份就是浙江,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布了《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运行机制和应用服务体系,有效地破解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地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和及时更新,地理信息数据重复采集和系统重复建设的难题。这对其他尚未建设或者正在建设的地区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实施也离不开各个业内企业的大力支持,很多企业在建设各地平台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优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各个地区在建设平台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启发,避免再走弯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有深远意义的工程,涉及众多行业和政府部门,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诸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统筹规划和大力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一、平台总体构架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一)数据层

主体内容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等。其是在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在线浏览标注和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信息空间化挂接等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进行整合处理,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与管理模式,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并以“共建共享”方式实现协同服务。

(二)服务层

主要包括平台门户网站、服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二次开发接口库。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访问界面,提供包括目录服务、地理信息浏览、地理信息数据存取与分析处理等多种服务,并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普通用户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获得所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专业用户则可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在平台地理信息上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

(三)运行支持层

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集群、服务器、存储备份、安全保密系统、计算机机房改造等硬环境和技术规范与管理办法等软环境。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组成。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三级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纵横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图4-2给出了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的连接关系。

二、主要建设内容

各级节点和信息基地的建设需依据《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规划》、《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设计指南》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组织开展数据层、服务层、运行支持层的建设,同时需结合各自的空间尺度和服务特色确定建设重点。

图4-2 “公共服务平台”节点的连接关系

(一)主节点建设

一是开发并部署“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其中门户网站是普通用户访问地理信息平台功能的入口;总体服务与用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标准的访问接口,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管理、符号化处理、地理信息查询分析、数据提取等功能以及符合互操作规范的调用接口,支持在线服务的发布。

二是根据在线服务的需要,以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内容提取等整合加工,形成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并对其进行持续管理维护与更新。

三是建设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体系,并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办、防总、国家减灾委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各分节点的联通。

(二)分节点建设

一是部署分节点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 二是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整合加工并管理维护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三是建设本级节点软硬件、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实现与主节点、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及信息基地的联通。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本级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

分节点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三)信息基地建设

一是部署信息基地地理信息基础服务软件系统;

二是以1:2000、1:1000、1: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加工并维护管理相应尺度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三是建设本级节点软硬、网络、安全保密系统,实现对本区域公共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存贮管理,实现与分节点及本区域相关政府部门的联通;

四是作为主节点的信息基地,为平台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源,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

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信息基地的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信息基地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平台服务与管理模式

一、服务模式

“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直接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可靠、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开发接口鼓励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开展增值开发,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表5-1给出了平台的基本服务模式。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公众和企业三大类用户,每类用户又可依据使用方式分为一般用户和开发人员。

二、平台管理模式要实现平台主节点、分节点、信息基地协同服务,必须按照一致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对服务和用户进行管理。各级地理信息服务机构需要制作符合平台要求的服务内容、部署各类符合标准接口规范的服务软件系统来实现服务发布。还要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完成服务注册,并对自己发布的服务进行访问权限控制和管理。平台运行管理机构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对平台中各类注册服务和注册用户实现综合管理,包括对服务注册信息审核、用户信息审核、用户权限管理、服务状态监测以及用户行为审计等。对服务的管理依托多级服务注册中心进行,主节点、分节点与信息基地采用星形拓扑连接方式。各服务注册中心负责所辖区域网络内服务的分级注册、服务状态监控、服务组合,并向上级服务注册中心汇集注册信息。对用户的管理采用分布注册、集中认证和分布授权的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行政归属在任何服务节点或信息基地进行注册,其注册信息统一集中存放于平台主节点。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身份和权限认证,用户即可在全国范围实现单点登录。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7

一、服务平台网络运营管理系统

在整个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结构中, 网络运营管理系统是核心, 其主要由服务资源管理系统、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等构成。依托子系统的功能设定, 为企业在线服务等的需求, 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 系统氛围两个部分:一是前台操作;即通过设计前台栏目、实现相关操作, 为系统平台提供服务;二是后台操作, 即通过设定后台服务栏目, 实现对服务资源及活动的管理。

二、窗口服务平台

企业服务需求采集, 是提供服务管理的重要基础。窗口服务平台就是基于企业服务需求的采集, 为企业提供直接服务。因此, 在窗口服务平台中, 现场咨询服务的开展, 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服务。通过窗口服务平台的搭建, 形成专业服务系统, 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的、便捷的服务。在整个平台系统中, 在线服务、呼叫中心的搭建, 是窗口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 通过建在线和呼叫服务系统, 为窗口服务提供更加专业化、远程化的服务;另一方面, 在远程服务之下, 将服务平台的功能进行拓展, 通过“本地专家+远端坐席”的方式, 强化对远端企业的服务提供。

三、数据资源共享中心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协同, 是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所在。从实质而言, 平台数据资源共享中心的主要构建分为了三层。

(1) 存储管理层。在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中, 数据资源贡献中心的存储管理层主要是基于“私有云”的虚拟化存储, 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存储的空间, 满足数据资源的存储需求;

(2) 共享数据库。共享数据库是资源共享中心的核心层, 其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量大部分。其中, 在业务数据库的构建中, 应注重服务库、企业库及资源库的形成;

(3) 数据交换中心。在数据交换区, 交换引擎、前置接口等, 都是重要的内容;而在数据访问区, 数据检索引擎等内容, 是该区构建的重点, 并强化与上级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对接。

总而言之, 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一方面, 系统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系统子功能的设计, 应紧扣市场经济环境, 迎合企业发展需求, 在人才培训、融资及法律、管理等方面, 提供高效服务, 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服务系统。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迎合了企业发展的需求, 也为服务活动管理提供了新举措。

摘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是新时期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构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服务机制, 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通过设计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系统, 分析子功能设置, 阐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实现策略。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8

【关键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对策

一、引言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经济、社会改革方面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接下来民生的发展大计。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相比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外,最重要的是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物品和城市居民相比差距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收入方面的差距,这集中反映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

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而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和财产方面的差距,关键在与从基础性服务出发进而拉近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的鸿沟。因此,必须加快建立惠及十几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现状分析

公共物品中除了国防、外交等是城乡供给均等化之外,其他多数的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供给明显失衡,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远远不如城市,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上匮乏、结构上失衡、总体效率低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1.义务教育非均等

众所周知,作为公共支出的特殊类型,教育财政支出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差距在城乡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一直以来,与城市教育经费的连续且大量的投入相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悬殊,教育公平问题仍待解决。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承诺于2004年以前,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实现4%的目标,但始终没有达到4%的目标。当然,从2005年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来,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上增长较快,相对而言城乡差距有下降的趋势。

2.医疗卫生非均等

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卫生筹资和健康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别。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较少,医护从业人员素质和医疗设备方面与城市还有不少差距。

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较快,从2007年的11573.97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27846.84亿元,增长了3.22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总体来说上升也较大,从2007年的4.35%上升到2012年的5.36%,近几年来都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城乡卫生费用方面,城市卫生费用的涨幅334%明显超过农村卫生费用的288%,城乡比也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反而有所扩大。从2007年到2012年,城乡人均卫生费用都逐年递增,差距也有所缩小,到2012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2.81倍。

3.社会保障非均等

目前,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养老、医疗、事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较高且日趋完善,而大多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刚刚开始进行,从横向比较来看,农村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在农村仍然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来已经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农民,截至2013年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数达到2566个,占全国所有县(市、区)的89.97%。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05亿,参合率为98.3%,基金支出2408亿元,比2008年底的662.31亿元增长了3.64倍,补偿支出受益人次17.45亿人次,在解决农民看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保障水平低、宣传不到位和登记、索赔过程过于繁琐等,种种因素就导致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相对较低,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1.逐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今后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管理,而且有必要进一步促进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制度化,从而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资助。公式化转移支付是目前中央政府调节地方财力差距、实现均等化的重要调节手段。但是,长期以来,该手段却受制于资金规模约束等因素,发挥的作用十分有效。为保证这一手段的充分运用,应使公式化转移支付资金在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的比例与增长速度明确化,逐步扩大其作用。

2.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政府财政能力的水平在决定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均衡合理的财政支持是改变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具体到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应该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中央政府统筹规划惠及全民事宜;地方政府负责所辖地域各项财政支出。其次,政府严格划定各地公共服务供给与实施的行动区域,制定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标准,由中央财政统一拨款;凡其实施可灵活区分行动区域的,其支出属于地方政府。最后,中央财政支出主要负责工程量大技术成本高的公共服务;其他各项基础公共服务支出则归属地方财政。

3.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畅通公共服务表达渠道

公共服务供给的客体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评价则是最直接客观中肯的评价。因此,必须让城市与农村的不同代表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当其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具体途径而言,就是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首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度资源,并积极完善两项制度。其次,进一步完善信访等制度,畅通民众参与大政方针的渠道。最后,强化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建立健全广大农民正常而规范的利益表达通道,使全社会都能倾听到他们的利益诉求。

四、结语

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而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对照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因而政府在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探究,认为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以持续充足的财政支持作为物质保障,同时建构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并落实基层政府的财政政策改革,综合考虑城乡居民的消费偏好从而缩小城乡差距。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供给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的协同治理下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这也符合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德超,贺晶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6):82.

[2]王亮.实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0.

[3] 孔凡文, 张小飞, 刘娇.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分析[J]. 调研世界, 2015(7):9-12.

[4]解建立.当代中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6.

[5]常修泽.公共服务均等化亟须体制支撑[J].刊授党校(学习特刊),2007(4):18.

[6] 范柏乃, 傅衍, 卞晓龙.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15(1):141-147.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9

市县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应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城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为了广大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但因客观环境有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工作也应随之变化,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这中间,转变服务方式,构建新的模式,尤为显得重要.本文试图结合本地区二十余年来的信息服务工作实践.对这一新的历史命题作一有益探索.

作 者:夏曙霞 作者单位:株洲市图书馆,湖南,株洲,41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9(5)分类号:G250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协调发展

公共就业服务必须实现信息化 篇10

2008-12-24 14:32文章来源:巴彦淖尔市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政策

为推动我市外经贸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提出本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我局坚持高端引领战略,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基本上形成了以番茄、葵仁(无壳葫芦籽)、肉食品、脱水菜等农产品为主导的良好出口格局,主要农产品已经进入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今年我市农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价格也大幅上涨(主导出口产品蕃茄目前价格为1200美元/吨),预计全年可实现实际出口额3亿美元(包括区外报关和代理)。

然而对外贸易仍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和约束,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分割,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化经济的状态,农村经济较为内生性封闭型的发展模式,加上农产品大多处在市场的低端、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与产业信息不能有效对接;企业与农户不能有效互动,在市场低端层面打价格战,使市场波动大,资源配置效率低,严重制约农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需要建立结构优化、功能强劲、机制完备的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作用,帮助我市农牧民和农副产品特色产业生产企业扩大宣传,开拓国内、国际高端贸易市场,增加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农副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农牧民和

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综合商务信息服务。

二、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按照由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到信息供应链平台再到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的三级跳战略,以“三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改造为主线,以创新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以提高信息商业价值为生命力,以重点工程为主要推动力,以重大项目为主要支撑,通过供应链平台建设、“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商务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增长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建设重点

(一)供应链平台建设

按照 “一轴两端两极六链”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一轴:特色农畜产品市场产业信息轴;两端: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信息;两级: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组织化的基层组织;六链:番茄、肉食品、脱水菜、葵仁、绒纺、瓜果蔬菜六个特色产业信息链。

1、一轴,依托我市特色产业链条和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一个特色农畜产品市场产业信息轴,即,以特色产业信息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服务载体。利用3-5年时间,力争实现“一轴”对全市农民与农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经济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流通企业覆盖率达到100%。

2、两端:即,连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国际市场包括:欧洲、日韩、俄罗斯、澳大利亚、非洲、东北亚等。国内市场包括:国内上

海、北京、天津等。

3、两极:即,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的基层组织。建设30家龙头企业网站,制定相应规划,并且配备专门人员负责龙头企业信息链的建设工作。覆盖农村专业化基层组织达到100个。

4、六链:即,番茄、肉食品(羊肉、鹅肝、鹅肝疆)、脱水菜、葵仁、绒纺(羊绒、鹅绒制品)、瓜果蔬菜六个特色产业信息链。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建立信息供应链,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收集发布作为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沟通载体,连接、整合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实施质量、成本、准时化、标准化建设、质量溯源体系、产业预警全程监控式的信息服务机制,建立“一条龙式”信息服务机制。

(二)“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三横: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通过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充分发挥充分发挥网络的聚集辐射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

(三)数据库建设。建立对外贸易数据库,以国际市场和产业信息数据为支撑,建立贸易价值链和建立产业价值链分析模型。

(四)电子商务建设项目。一是建立GTM服务项目。二是开通在线广交会。三是筹备在线德国科隆、法国巴黎、日本东京食品博览会。四是开展第三方对外贸易电子商务业务。

(五)公共服务项目建设。(1)制定国际市场指南。(2)建立产业预警机制。(3)设立信息咨询中心,开展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与发布。

(4)建立完善产品质量溯源体系。(5)建立外贸企业诚信和竞争力

评价体系。(6)贸易管理与政策咨询。(7)人才培训。(8)建立对外贸易联系机制。

四、申请支持项目

外经贸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共需投资170万元。其中:供应链平台建设30万元,“三横”信息高速公路建项目10万元,数据库建设项目25万元,电子商务建设项目25万元,公共服务项目建设项目80万元。

关于公共部门信息化服务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公共部门 信息化 服务

中图分类号:C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28-01

1 基本概念

公共部门[1]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组织,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其他还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公交公司等等。信息化服务[2]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手段为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优质解决方案,或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预测与防范的服务。而本文所思考的问题是公共部门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公共服务。

2 目前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手段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丰富和完善对外服务的形式,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3](以下称“《条例》”)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因此自《条例》以后,信息公开和信息化服务更是成了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渴望有高质量的生活和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这就给公共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公共部门信息化服务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2.1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几乎所有的公共部门都是抓信息化建设,自行推出各类的信息化服务,并且相互之间信息不互通、不共享。

公共部门应该提供的便利服务缺乏统一的分类和管理,一般都是由部门自行开发软件或服务平台,并独立对外服务,这样做一方面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建设,比如一个人员信息数据库,其实很多部门的数据库是可以共享的,但现在都是各建个的,使本来可以共享的信息或数据进行了重要的建设,使公共资源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部门间信息化建设不平衡,有些公共服务是需要很多部门共同来完成的,但由于部门间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有的部门很高效的完成了服务,而有的部门还是用原始的工作方式服务,使本来应该高效的服务,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使很多公共服务遇到瓶颈。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

现在很多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都有自己服务网站,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很多的便民信息都很滞后,有些部门网站的信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更新或完善。使很多应该向群众发布的公共信息由于管理不善,不能传递给办事的群众,使信息化服务成了摆设和门面,没有正在发挥其服务群众的作用。

2.3 缺乏有效的沟通

现在很多的公共服务网站都是从管理人员角度来设计服务流程、服务模块、宣传手段等,而没有从用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服务,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比如,要查询高速公路的相关信息,而登录服务网站后出现的往往是“企业概况”“工作动态”“领导视察”等等内容,而没有高速公路的及时路况信息、详细地图分析、路网指南、收费计算等等。比如,医院的网站,主要是的对象是看病的病人,因此显著的位置应该是网上挂号、诊疗时间安排表、专家介绍、公共卫生知识宣传、联系电话、交通指示等,而不是“医院介绍”“院务信息”“工作动态”等。

3 提高信息化服务的建议

3.1 统一、合理规划

信息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在新时期便民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进行统一、超前的规划。所谓“统一”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步调一致,统一规划、协同建设、分步实施。比如:推出公共服务一卡通,卡就是统一的载体,以卡为基础实施服务的公共部门就是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在卡中集成所有部门的公共服务,共享人员信息数据库,实现公共交通、医疗保障、公共文化等等部门服务的一体化。所谓“合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类和构建服务项目,要考虑的服务对象的范围、分布、人员特别有差别的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项目。

3.2 强化管理

管理是分成二个方面:一是制度的管理,二是项目的管理,所谓制度的管理,就是要将信息化服务作为公共部门内容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和工作规范及流程,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所谓项目管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很多的信息化服务项目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要强化对现有项目的评估和优化,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3 建立互通平台

公共部门信息化服务的目标是使公众能高效、便捷、安全的享受公共服务,因此建立双方面互通的平台很重要,比如通过建设网上意见箱,定期举办征求意见座谈会、提供专门热线电话等渠道,认真了解群众的现实需求,从办事群众的角度出发来完善我们的网站布局、优化我们的服务流程、增加我们的服务项目等。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才能使我们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孔凡瑜.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与进路[J].党政干部学刊,2012(2).

[2]雷万云.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实践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运维信息工作总结下一篇:园林工程深化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