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2024-06-29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精选10篇)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1

摘要:文章在指出学科的发展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模式框架, 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等论点基础上, 认为区域公共管理实现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 中央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模式和重新调整行政区划, 各个地方政府按照区域公共事务的需要, 让渡出部分地方权力, 积极地吸纳民间的力量, 统一管辖区域内的公共问题, 形成一种区域同盟。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必然性,实现,模式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至今为止, 国内的学者对区域公共管理还未达成一个统一的界定, 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一些宏观层面上, 并未涉及到一些微观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有学者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崛起, 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府间竞争力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涌现。也有学者从公共管理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角度去研究区域公共管理, 重点分析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核心竞争力, 支持系统等理论。还有学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区域政治研究。

与国内学者强调宏观层面上的理论研究相比, 国外已经形成一整套有效率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操作层面上, 如大都市区的区域管治, 流域污染的协调治理, 交通堵塞的协调监管。从中可以看出, 国内学者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 还处于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起步阶段;国外学者侧重具体方法 、模式的构建, 属于实践阶段。

总体来说, 对于区域公共管理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共同的认识:区域公共管理就是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内的多元主体 (包括政府组织、私人组织和第三部门) 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他领域中产生的区域公共问题, 实现共同的利益, 采取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利益矛盾进行维护以及建立适当的协调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区域公共管理说到底就是一种政府治理形态,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政府组织、私人领域和第三部门;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其他社会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 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 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协商和调解;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同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关系。

二、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性

1.学科的发展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模式框架。

公共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模式, 但是公共管理学以前侧重研究政府职能、管理规律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因素、途径和方法。这些年来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各种博弈规则上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逐渐形成。经济决定政治,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区域行政管理形态与其相对应, 这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这个层面上讲,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断层, 公共管理研究中就出现了一个盲点, 即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区域政府间关系的建设与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区域行政。同时随着政府部门不断地向社会、企业简政放权, 把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地方政府, 努力构建“小政府, 大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 行政管理自然地就会过渡到公共管理, 管理的主体呈现了多元化, 从而取代以往政府的“独角戏”角色。同样的道理, 区域行政也必然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2.区域公共问题的不断涌现为区域公共管理提出了现实要求。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深, 各个利益主体在博弈的过程中,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断运用行政权力去干涉市场运行的规则, 造成政府聚集了一部分不该有的权力, 而市民社会、中介组织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被忽略, “行政区经济”就是这一过程中的畸形产物。从省这一层面上看, 有关的资料表明我国的汽车平均运输距离是50公里,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交易是省内交易, 没有突破省的行政边界, 而这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省与省之间在交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约束, 导致“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出奇地高。现代经济学表明, 从社会的角度看, 至少一方不同意的交易比双方都同意的交易所产生的总效率要低。一些涉及到公共领域, 跨行政区的公共问题就必须要求建立适当的协调组织进行治理。环保问题、网络安全、流域治理、流行病的防治和区域公共卫生管理等公共问题是近些年来区域发展的瓶颈, 怎么样才能打破这个瓶颈, 怎么样才能建立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区域协调模式, 这些都是区域公共管理所需要解决的。

3.电了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一样, 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以来, 电话、电视的普及, 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的运用, 使得各级行政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大大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各级行政主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进行网上办公, 这就大大节小了行政成本, 提高了行政效率。区域公共管理的实质就是让更多的主体来参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 改变过去政府独管天下事的局面, 私人领域、第三部门等都可以参与到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当今的社会, 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组织、专家队伍、支援者协会会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定期举行活动,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将民众的呼声反映给主管部门。这种主体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能否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有效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现代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而信息技术在区域公共管理问题的运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为区域公共管理权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公民社会、善治等理论为区域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公民社会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区域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政府治理的一种规则, 一种理念, 一种模式。善治理论的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问题的合作治理, 也就是说善治理论所推崇的模式是区域公共管理所追求的, 也是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最终目标。公民社会强调的是将政府的治理权力进一步下放, 让广大的民众也参与到日常的管理中去, 让民众自己去治理和决定属于自己的事情。广大的民众是社会问题的第一感知者, 也是政策实施的接受者, 而且这是一个能动的接受过程。民众对各种公共问题认识握有第一手资料及解决问题的智慧, 政府部门要将权力适当地转移, 建立有效的区域公共管理组织, 巧妙地吸收社会力量, 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可以说, 公民社会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在本质目的上是相通的, 共同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区域公共管理实现的可能模式

区域公共管理实现的模式, 可以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上来分析, 这是因为区域公共管理的形成, 既需要中国政府的宏观协调, 又需要地方政府主动让渡一部分权力。

1.中央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实现中的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中扮演的是“裁判”的角色, 主要的功能就是协调各个地方利益主体的矛盾, 对一些重大的区域公共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掌控与部署, 派遣专门的调查小组与区域公共管理组织相配合, 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1) 中央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实现中的宏观调控模式。

这里的宏观调控是指依靠中央政府手中掌握的宏观调控权力, 通过经济、行政、颁布法律法规等措施, 均衡地方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 协调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中央政府对区域利益的协调而进行的宏观调控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实现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工作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控中央政府与地方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中央政府作为各个区域利益主体的共同上司, 从而能够在地方利益矛盾的基础上充当裁判、第三人和协调人。因此, 中央政府在协调区域利益主体矛盾冲突方面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进行思考, 就会发现地方各个利益主体, 尤其是各个地方政府, 他们代表地方的利益, 他们想得到中央更多的支持, 从而实现地方利益的最大化。一旦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不利于地方的利益, 当地政府就会采取各种手段, 变相地执行中央的政策, 这也就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根源。从这一冲突中可以看出, 中央政府的目的是在协调各个地方利益矛盾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而与此相对的地方各利益主体, 它们则是从自身出发, 更多地考虑地方利益, 这就产生了共同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 靠各地方利益主体的自觉性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因此, 需要有中央政府在区域公共问题上的宏观协调和强有力干预。

二是中央政府需要强化财政分配的能力。随着我国多次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 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 直接导致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不如前。对于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之后, 中央财政就得强化财政分配能力, 强化对于公共问题的治理, 可以在各地在区域公共问题上的治理过程中, 充当“裁判”或中间人, 监督各方在区域公共问题上的财政支出, 必要的时候, 甚至直接从各区域内的地方政府抽取区域公共问题治理的财政资金, 然后以专款下拔, 并对这些资金的支出予以监督。

三是中央政府需要强化区域治理的超然权力。从权力方面来看, 中央政府不断向地方下放各种权力, 导致地方政府由原先的纯粹的服从与执行者演变为为了自身利益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者”。这一过程的演变同样也表明中央宏观调控的实力在逐步下降。随着地方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复杂化, 中央政府的调控力量在减弱, 而区域公共问题增多之后, 中央政府需要有一点的干预权力, 这种权力的行使并非强化中央的集权, 而是根据各地共同问题治理的需要, 主动介入到区域治理中来, 以为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服务为宗旨, 这种干预不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 而是为地方政府做好更多的服务, 以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中地方政府治理的失灵。

(2) 重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上看, 当组织的规模一定时,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我国目前的行政层级是中央、省 (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地 (市、自治州、盟) 、县 (县级市、城市的区) 、乡 (镇) 。这样的五个管理层次造成了管理幅度过大, 加重了各个省的负担, 同样的道理, 各个市县管理幅度也偏大, 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效率。行政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 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各个地方肆意割断行政区之间的往来, 大搞地方保护主义, 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政区经济”, 从这样的现状出发, 对行政区划进行重新调整显得十分必要。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减少管理层级, 提高管理的效率,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 从而降低区域内的经济运行成本。

当然,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区划调整的过程中, 应该要明确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由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尽管区域利益主体的矛盾多数是通过行政区划表现出来的, 但是矛盾的根源不是由于行政区划的约束, 而是由于各级地方主体运用太多的行政手段去干预市场运行, 导致市场运行混乱, 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只能从表面上解决各种利益纷争, 而要从深层次解决区域公共管理实现中的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的问题, 还有通过在区划调整过程中, 促进各地政府的行政职能的调整, 归还本属于市场、社会、企业的权力, 实现区域内各政府的超然地位, 只有当区域内公共问题出现, 而企业、社会、市场出现失灵时, 区域政府才能出面干预。

2.地方政府在区域公共管理实现中的模式。

实现区域公共管理还需要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按照区域公共事务的需要, 让渡出部分地方权力, 积极地吸纳民间的力量, 统一管辖区域内的公共问题, 形成一种区域同盟。当然, 区域同盟不是一级行政实体, 不属于区域内的任何一个政府。区域同盟模式包括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和职责及资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区域同盟可以模仿联合国的构成形式, 设立常设机构与非常设机构。常设机构包括:一是区域卫生协调治理办公室, 专门负责区域内的公共卫生治理工作, 及时地将区域内的卫生状况上报给上级。在特殊时期, 如“非典”, 要建立卫生应急处理小组, 协调区域内的分工。避免特殊情况时期再出现各种隐瞒不报的情形。二是区域流域协调治理办公室, 专门负责区域内的流域治理, 尤其是治理区域内的流域污染协调分工问题。三是区域交通协调治理办公室, 专门负责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协调, 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收费统一标准的设定等等。四是区域人才协调治理办公室, 主要负责人才在区域内的交流活动, 这一方面长三角做得就比较好。五是区域经济协调治理办公室, 专门负责区域内的经济协调治理, 保证区域内的商品流通顺畅, 做到统一税收, 统一收费, 减少交易的摩擦。

区域同盟的人员应该包括区域性政府和民间社会。区域地方政府指的是以某种标准划分的特定区域内所包含的各级政府, 是各级公共权力的代表, 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承担着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任务。民间社会实质上是区域公共管理发展的社会基础, 主要包括区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 2004 (1)

[2].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2 (5)

[3].杨龙.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04 (01)

[4].郭济.中国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7

[5].安树伟等.省级“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2)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2

人才资本属于价值范畴,这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同出一辙,是它的逻辑延伸,它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商品属性和特征。资本的形式之一就是人力资本,首先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商品;而人才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精华部分。作为商品,它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人才资本的使用价值由自身价值和价值增殖两部分组成,其价值增殖部分(即创新资本所形成的价值)要比传统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大得多。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商品最核心的竞争力应是技术含量,也就是科技创新。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球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更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处在人力资本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本是能够在更高数量级上创造利润的最可宝贵的资本。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世家靠产业资本成为百万富翁,用了近百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靠资源资本成为千万富翁,用了50年;而电脑奇才比尔·盖茨靠人才资本成为百亿富翁,只用了十几年。为什么人才资本比资源资本、产业资本能产生更为巨大的增值?这就是人才资本的特殊价值所在!李嘉诚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时,他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又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这个年代最为稀缺的资源——创新资本。创新资本,可以让一个“新品”在一夜之间战胜一个畅销几十年的“名品”,这也是人才资本的价值。

人才价值是人才所具有的现实及潜在的创造性的劳动能力,是这种能力所能创造出的现实及未来的新的价值。人才价值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之分:

人才的社会价值是人才或以其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思想品格、非凡的进取精神,或独特的经营理念、超群的管理能力而创造的、为社会组织乃至全社会所推崇的道德情操、改革意识、创新精神、价值观念、管理方法等精神财富与实践经验。人才的经济价值是人才或以其广博的知识、前沿的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创造的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或以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技艺在现实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新的经济收益。

杰出人才通过人才资本的价值增值,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这些贡献,有些是可以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来计量的,而有些则是超价值观念的,非货币形态的价值尺度可以准确衡量,因而是无法推算和不可计量的。例如,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曾挽救过多少人的生命?爱迪生一生的一千多项发明,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而实现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给人类开发了多少能量?

当然,一个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如袁隆平,如果仅仅拿可量化的货币去衡量他的价值,确实难以反映其对人类生存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袁隆平至少有两大贡献:第一是社会价值。民以食为天,仓廪足天下安,从历史看,吃饭从来就是中国的第一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社会功效不可估量。第二是经济价值,水稻单产提高了,种粮的经济效益势必大幅度提升,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近20年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其中也有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有人计算过,中国的杂交水稻每年为世界多养活了7000万人。袁隆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所拥有人才资本的增值倍数能够以天文数字计的杰出科学家。

二、 人才价值衡量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资料中,将经济单位部分人才群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从单位总产出中分离出来。近年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每年都发布比较完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于研发人员所开发的新产品产值等系列数据。工业企业中的研发活动,是与经济指标联系最为紧密、又最能体现研发人才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活动。以此作为分析的切入点,不仅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人才“以创造性劳动为人类社会作出较大贡献”这一本质特征,而且从“研发人才群体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价值”这一角度分析人才资本的社会经济效益,所得结果既可以符合理论上的抽象,又可能接近实践上的真实(见表1)。

从表1可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人才无论是在人均产品产值的创造上,还是人均产品收入的创造上,均数倍于一般的从业人员(少量地区如西藏、重庆等地的比值过高,可能是由于研发人员基数过低的缘故)。

细究其原因,可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人才与一般从业人员所拥有人力资本的结构来分析。研究表明,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才人均人力资本为25.41人年,而一般从业人员人均人力资本为14.91人年,前者是后者的1.70倍;未经过麦迪森系数调整的人均人力资本,前者为13.91,意味着研发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二年级,后者为10.08,意味着一般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一年级。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才所拥有的人才资本在总人力资本中的占比为23.29%,而一般从业人员的人才资本占比为7.45%,前者是后者的3.13倍。

三、人才价值实现路径

人才具有的人才资本只有在工作中、在和其他物质资本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体现。这种价值的体现还会受到组织的管理水平、使用环境和劳动者自身努力程度的影响。人才的经济价值不能像物质资本那样在静态下进行货币计量,也不可能像物质资本那样进行精确的计量,而只能在对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即在人才的动态表现过程中通过对其绩效的评价来加以确定,确定出的人才价值也会因采用的依据和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人才价值的创造,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践。人才所具备的德和才在未发挥出来之前,只是潜在形态的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创造价值的质量,实现价值的程度也决定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必须主动投入国民经济建设各条战线,接受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将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人所具备的品德、知识和才能客观化、对象化为社会财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成果,从而为人才价值的实现提供先决条件;而作为社会各级组织,就是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通过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实现其自身价值,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长足发展。

人才资本价值的实现,要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其中,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充分体现人才资本价值的重要机制,是促进人才资本价值实现和增值的关键机制。

1.构建“以用为本”价值回报机制。各类人才的创新性劳动和创造性贡献都能在机制的保障下得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使尊重人才落到对人才资本价值和贡献的尊重上,实现人才利益需求与岗位能量需求的双向满足。建立合理高效的价值回报机制,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前提,是解除人才资本价值实现的后顾之忧,使各类人才能够心情舒畅、聚精会神干事业的重要保证。

2.构建“以用为本”培训增值机制。通过接受必要的针对性培训,使人才获得新知识、增强新能量、拥有新素质,确保人才资本价值的不断提升和作用的持续发挥,进而不断地去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突破,实现其才能升级和价值增值。建立培训增值机制,通过针对性、拓展性、结构性的送学与培训,用好现有人才资本、盘活存量人才资本、优化人才资本结构。

3.构建“以用为本”流动升值机制。促进人才资本有序合理流动,使人才在流动中发现自身价值、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最佳才岗配置。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一个更加尊重人才资本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单位,比其他单位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要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资本供求调配体系,进一步消除人才资本流动中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促进人才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资本流动升值机制,扩大岗位选拔人才的范围、增加人才资本价值实现的机会,以人才资本流动化解人才供需矛盾,实现人才资本价值的升值和岗位效益的提高。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3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GIS技术对独立区域的空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如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建设规划、通信、供排水、电力、燃气、电视电缆等空间资源的管理。与传统的城市各类管线管理系统相比,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领域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从结构上分为2个部分:一是以空间地理数据录入、编辑、为主的数据维护部分;二是以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为主的业务管理部分。由于空间数据录入、编辑的复杂性,专业空间数据录入、编辑的数据维护部分大都采用的是C/S体系结构。以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为主的业务管理部分,主要是为了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领导可以方便地进行空间信息查询和日常业务办理。该部分基本采用B/S体系结构,具有使用方便,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专业应用软件,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由于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从结构上包括了C/S结构和B/S结构的多个子系统,并且必须针对每个系统控制好每个用户的查看范围、查看资源、维护权限等,因此针对系统多、角色多、部门多等特点,设计实现了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控制模块,便于维护、使用,为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1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安全总体设计原则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的空间位置、属性等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权限:有的用户可查看,有的用户可编辑,有的用户无任何权限。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性,还必须加强对数据的访问权限严格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

1.1 安全性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性设计:

(1)身份认证。

应用软件自身的身份认证,对用户密码可以进行强制的复杂度设置;对密码采取加密存储,即使从数据库中也无法获取用户密码;第三方强身份认证的集成。

(2)强制数据访问控制。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访问控制的特点在于除了传统信息系统中按角色进行功能授权外,还必须根据不同用户,对不同子系统、不同的控制区域、不同类型的图层以及不同图层数据的控制权等进行访问控制授权,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3)审计功能。

用户登录信息与登录结果的审计;用户对应用系统中的功能模块操作的审计;用户在应用系统中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审计;数据库服务器的启动和关闭信息、数据备份和载入信息的审计。

(4)严格实行三权分离制度。

内置职责权分离的3个管理用户(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和系统审计员),进行与系统应用及安全相关的管理和运行维护;这三个管理用户在系统中各自有且只有一个,他们之间的管理权限分离、操作没有交叉。其中,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范围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和备份管理;系统安全员的操作范围包括帐户管理、角色管理和用户角色管理;系统审计员的操作范围只有对审计记录的查询。

1.2 多维强制数据访问控制

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访问控制原则:

(1)对于特定子系统,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进入;

(2)对于特点区域的数据,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

(3)对于所有专业图形数据的编辑操作,只有显式授权的用户才能进行;

(4)对于某具体功能,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

也就是说,该系统要实现按系统、区域、图层、角色的多维数据安全访问控制。

2 权限控制设计

2.1 权限控制分析

根据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安全设计原则,分别对C/S结构系统和B/S结构系统的权限控制进行分析,从中分解出涉及的对象及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针对这些对象及关联关系设计数据结构。

(1)C/S结构系统权限控制分析

(1)首先判断是否有进入此系统的权限;

(2)如果有就要查看登录者所属区域的图层权限;

(3)当编辑某图层时,查看登录者是否有对某个区域的某个图层有此权限。

C/S结构系统涉及的权限控制对象包括:部门(区域)、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

(2)B/S结构系统权限控制分析

(1)首先判断是否有进入此系统的权限;

(2)如果有则获取登录者能查看的部门区域;

(3)添加图层时只能加入有权限查看的图层;

(4)选择菜单项时,如果没有对此图层对象的属性查看授权,则无权查看。

B/S系统涉及的权限控制对象包括:部门(区域)、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菜单资源。

2.2 权限控制对象关系

综合系统权限控制分析,设计对象包括部门、角色、应用系统名、用户、图层名、菜单资源、角色用户表、应用系统名表、角色图层表、角色菜单表,它们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权限控制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权限控制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图层授权管理、菜单管理、菜单授权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如图2所示。其中:

部门管理

系统管理员实现部门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用户管理

用户包括属于超级管理员角色的用户、分系统管理员的用户、及分系统的查看、编辑用户、分系统审计员等类。用户管理模块是系统管理员实现用户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图层授权管理

系统管理员实现对角色进行图层访问控制权限的修改功能;

角色管理

角色包括超级管理员角色、分系统管理员角色、编辑角色、查看角色、审计员角色等类别。系统管理员实现角色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菜单管理

针对B/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实现对某B/S系统菜单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菜单授权管理

针对B/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管理员实现对角色进行菜单访问控制权限的修改功能

日志管理

审计员实现对日志信息的查询、删除功能。

4权限控制在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各系统在登录页面中根据用户名获取其角色,再根据此角色首次获取对应图层、资源的相关权限;在各系统运行期间,C/S结构系统每次对空间数据维护时必须再次确认编辑权限;B/S结构系统访问每个页面必须再次进行资源访问权限的确认,同时对业务数据的查询分析必须再次进行图层访问权限的确认。C/S,B/S结构登录流程如图3和图4所示。

5结语

在区域空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今后的扩展,如区域的变化、新应用系统的加入等,所以在今后不同业务的GIS和WebGIS应用中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该权限控制在体系上已经初具模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希望通过今后的应用在细节与功能上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为相关系统的访问控制安全提供较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宁葵.访问控制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汪伦伟.访问控制框架中多策略模块的组合方法[EB/OL].http://www.ibm.com/developer works/cn/linux/l-acfl,2005.

[3]郝斌.基于角色管理的系统访问控制[EB/OL].http://www.900.ibm.com/,2001.

[4]金步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Z].2006.

[5]石文昌,孙玉芳.安全操作系统研究的发展[J].计算机科学,2002,29(6):5-13.

[6]Department of Defense.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S].DOD 5200.28-STD,1985.

[7]Ray Spencer,Stephen Smalley,Peter Loscocco,et al.TheFlask Security Architecture:System Support for Diverse Se-curity Policies[A].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USENIX Se-curity Symposium[C].The USENIX Association,1999.

[8]Stephen Smalley,Timothy Fraser.A Security Policy Configuration for the Security-Enhanced Linux,NAI Labs TechnicalReport[R].2001.

[9]Peter Loscocco,Stephen Smalley.Meeting Critical SecurityObjectives with Security-Enhanced Linux[A].Proceedingsof the 2001 Ottawa Linux Symposium[C].2001.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分析 篇4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开始逐渐突出。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始朝向环渤海地区住哪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京津冀地区经济环境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而言,仍然处于初级水平,但是其当前具有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结构特征,已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想要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首先应当对其概念进行明晰。虽然当前对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但是仍然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其诸多共性并且加以总结。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地缘毗邻的城市或地区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渠道,制定统一的区域政策制度、区域规划布局以及对接措施,在共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发展目标,并且协调行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利用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地域的相邻性等特点,实现全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借助于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促进地区间的产业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有效的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耗损,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一个动态过程。从这样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重一体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和分工合理化,并且着眼于实现区域环境共赢,注重可持续发展。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主要是需要考虑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是建立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的优势体现。对于动力机制而言,其自身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根源,因此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于动力机制而言,首先应当注意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考虑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要实现区域内部多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发展,因此展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环境中,更为微观的区域性政策将会被统一的政策所代替,这必然会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环境中自由流动,推动其朝向更加具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域集聚,从而实现对于地区环境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这种增长与优化还能够带来扩散效应,形成区域朝向周边的带动。其次,规模经济同样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动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帮助经济的发展打破既有的行政区域格局,而转变向经济区域整合的方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优化利用,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规模经济在更为宽泛的区域环境中,比相对窄的地理环境之下更容易形成。最后,低成本机制的形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低成本并不仅仅局限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而是来源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运输成本以及某些自然资源成本等,都需要考虑在内。由于突破了行政格局,因此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在有效流动的基础上,遵从市场机制实现优化调配,从而实现成本机制。

二、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各有所长,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特征,因此对于该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而言,毋庸置疑地有着积极价值。当前环境下,京津冀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得到加强,从2004年共同签署《廊坊共识》到2008年签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等,这些都无意成为了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实现的诸多里程碑事件。

虽然从政策层面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但是从实际的展开状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首先,不同区域合作主体对于经济合作的认识方面存在偏差,并且尤其是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中,仍然缺乏具有一定高度的市场意识。从合作态度方面看,北京仍然以自我中心的态度十分突出,要求津冀为北京提供对应服务,在产业转移、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此种态度均较为突出,天津同样想要依据港口优势进行自我建设。这种状况造成了河北难以获取和京津两地对等的发展机会,因此从观念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整顿。

其次,區域内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层次区域合作、磋商与协调机制。近年来,虽然京津冀高层领导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是总体说来这种机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想要建立起深入的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更为深入和密切的磋商机制亟待形成。目前仅限于首长联席会、协调会和合作论坛明显无法满足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必须实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磋商机制的建立,才能切实构建起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方针。

三、结论

针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的展开现状,实际工作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导思想,深入把握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不发,并且切实加强不同层次之间主题的密切沟通和配合,建立起更为均衡的政府协作机制。除此以外,应当注意转变观念,打造京津冀发展协同观念,以互惠互利作为发展的根基,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内市场环境成熟,支持资源和生产要素更为自由的流动和分配。

参考文献:

[1]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

特定区域数字识别系统的实现 篇5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 我们越来越多的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业务处理, 通过对名片上电话号码的识别, 快速地在数据库或者互联网上检索电话号码的相关信息 (例如:信息是否和名片上内容一致, 是否有不良记录, 是否诈骗电话等等) , 以便于对下一步的工作内容和重点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本文实现了一种对特定区域数字进行识别的系统, 对于加快业务处理速度很有帮助。

2 系统总体方案

目前, 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电子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本着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的原则, 硬件我们选用日常办公用的微型计算机和摄像头, 操作系统选用微软的Windows 7操作系统, 开发语言选择微软的C#, 在该开发工具下有丰富的开发参考资料和开发资源可供使用。C#语言是从C语言和C++语言演化而来的, 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 并且相对于其他面向对象的语言在参数的交互性上又做了很多改进, 简化很多繁琐的细节, 添加很多集成化的功能, 能够提供程序员编程效率, 缩短开发时间。

3 系统的实现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图像的采集获取、图像的处理以及图像中数字的识别。

3.1 图像的采集获取

图像的采集获取利用AForge.NET类库来实现。这是一个用C#实现的开源框架, 这个框架提供了不同的类库以及和类库相关的资源, 利用该框架, 可以方便地对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领域的进行辅助研究[1]。采集获取模块的基本流程为:枚举所有视频输入设备, 连接摄像头, 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

3.2 图像的处理

在AForge.NET中定义了多种图像处理类, 封装了多种算法实现的图像处理方法, 因此, 图像的处理也利用AForge.NET类库来实现。图像文件按照图像格式的不同一般具有不同的扩展名, 一般情况下, 为了处理起来简单方便, 图像格式大都采用BMP格式。BMP (即位图文件) 格式是一种点阵式图形文件格式, 最早应用于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系统, 它几乎没有压缩, 图像质量较好, 操作方便, 所以在图像的处理阶段, 系统采用BMP图像作为主要的处理格式。图像预处理是为了给图像识别OCR做铺垫, 具体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二值化、倾斜校正、噪点去除等处理。

3.2.1 灰度化处理

灰度化处理有助于减少后续的计算量, 同时也方便进行二值化处理, 在AForge中有专门的类进行处理, 非常方便。

3.2.2 二值化处理

二值化就是把图像像素点处理成非黑即白的情况, 判断白和黑的标准就需要提供一个阈值, 在AForge中的处理也很方便。

3.2.3 倾斜校正处理

由于获取的图像中数字有可能不是水平的, 需要倾斜校正处理。

3.2.4 噪点去除处理

由于图片上还有许多小的噪点, 影响到以后的数字识别, 所以, 需要去除噪点, 当图中某个区块的大小在设置的阈值内, 就将其去掉。

3.3 图像中数字的识别

数字识别利用开源的OCR引擎Tesseract2。虽然它是开源的, 但是它的识别率还是比较高, Tessnet2是用VC++开发的, 生成的是Tessnet2.dll, 我们可以通过.NET来调用内部具体类库实现识别[2]。和添加.NET程序集一样将Tessnet2.dll添加到项目的引用中。然后用Tessnet2进行识别。

4 结束语

本系统利用开源类库对特定区域的数字识别进行了一些探索, 识别的效率和准确率都很高, 还节约了大量的开发时间, 系统的开发思路也可以应用到其它类似的字符识别系统中。

摘要:提供了一种对特定区域数字进行识别的实现方法, 利用开源类库, 通过摄像头获取特定区域的图像, 然后进行灰度化、二值化、倾斜校正、噪点去除处理, 最后进行数字的识别。

关键词:数字识别,AForge.NET,Tesseract 2

参考文献

[1]张晋霞, 王燕玲.基于AForge.NET医疗影像分析系统[J].福建电脑, 2012 (10) :28-29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6

图1所示为一三角开关凸模, 该零件上部分除了有圆凸台外, 还有一个深10 mm的凹槽, 上部由半径为135 mm的凸圆弧形成, 表面比较平坦, 下部分曲面陡峭, 曲面与曲面之间是R2 mm的过渡圆角, 顶部圆凸台处圆角半径为R0.5 mm, 高度是1.15 mm。整体曲面都具有陡斜的特点, 各曲面相对变化较大, 左右两个台阶曲面刚好对称, 整体曲面的陡斜面加工和清角加工是该零件的难点, 结合零件形状特点宜采用“分区法”进行编程加工, 同时需协调好各区域间的刀路控制。

2 区域加工的控制方法

2.1 定义刀具切削边界范围

刀具切削范围 (tool containment boundaries) 是Mastercam系统用来限制数控加工过程中刀具运行轨迹范围的界线。Mastercam进行曲面加工时, 可以根据需加工范围绘制或设定一个特定串连线作为加工范围。通常采用一个或几个无相互干涉的封闭串连 (chain) 来定义刀具的切削范围, 且刀具的切削范围又可以设置为在所选取封闭串连的内部 (Inside) 、外部 (Outside) 或仅在轮廓串连线上 (Center) 3种情况。

1) 制作刀具边界范围。在Mastercam系统中, 刀具边界可以是一维或二维的封闭串连线 (chain) , 对于这个封闭串连线没有深度限制, 只要能满足用户的加工范围即可。为了观察和选择的方便, 习惯将刀具边界作在零件上方。这里, 由于加工时所提供的毛坯大小为100 mm×80 mm×40 mm, 进行曲面挖槽粗加工时, 为了保证刀具边界能加工到整个毛坯, 而且又不会产生过多的空刀, 可将刀具边界范围的取值在原来毛坯尺寸大小的基础上多加一个刀具直径。这里开粗刀具为准10 mm, 因此在零件TOP平面上作一110 mm×90 mm的矩形, 如图2所示。

2) 限制刀具边界的设置。相比Mastercam旧版本而言, 新X版本的在选择完刀具加工曲面后会弹出【刀具路径的曲面选取】对话框 (如图3所示) , 在这个对话中可以定义刀具加工曲面、干涉面、边界范围和指定下刀点, 使操作起来更加集中。复选项中进行选择确定刀具加工范围。在【边界范围】选项栏单击【选择】按钮, 如这里将前面作的矩形 (如图2所示) 作为边界范围。在定义完刀具边界后, 结合其他的加工工艺参数, 系统生成的曲面挖槽精加工刀路如图4所示。可见, 通过定义限制加工边界范围可以起到控制加工区域的作用。

2.2 设置干涉面

干涉面是指为了防止切到禁止加工的表面, 起到“保护作用”的曲面。当曲面形状较为复杂, 定义限制边界线非常繁琐时, 使用干涉面将与加工面相连的周边曲面定义为干涉面, 可以大大提高编程效率。

1) 选取方法。在【刀具路径的曲面选取】对话框中的【干涉面】选项栏单击【选择】按钮进行干涉面选取。如这里对零件右边圆弧台阶曲面作为加工曲面采用平行铣精加工, 将与右加工曲面相连的周边曲面作为干涉面, 如图5所示。

2) 设置方法。在加工参数选项卡如图6所示【加工面预留量】设置栏输入适当的预留量数值。预留量数值越大则说明生成的刀路离干涉面的距离越大, 对于这个数值有时也设为负值, 具体将根据实际加工情况而定。合理设置其它各项加工参数, 经过Mastercam系统的刀路计算, 可以很快生成如图7所示平行式精加工刀路轨迹。可见, 采用干涉面设置的方法同样达到了区域精加工的目的。

2.3 构建辅助线或曲面

当所划分的区域比较细, 零件曲面复杂时, 零件本身固有的图素 (包括线与曲面) 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编程的需要, 这时就必须通过构建新的辅助线或曲面, 以用作刀具轨迹线、加工面或干涉面。辅助线一般用于小区域的清角加工, 如凹圆角曲面或轮廓突然变小的拐角处加工。辅助曲面特别适合于一些出现凹槽的“破面”或形状复杂的零件, 巧建辅助线或曲面对编程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论是构建线或曲面都首先应明确其用途, 然后才能根据所要加工的区域特点进行构建。如曲面作为干涉面为防止刀具对某一凹槽区域进行加工时, 可以在该凹槽区域的上方作一适合的曲面 (方法:在其上方直接做一平整曲面或将原有的曲面进行复制向上偏移一定的距离) , 可起到很好的“遮挡”作用, Mastercam系统计算刀路的速度也会得到很快地提高;对于要加工的破面, 由于破面的不完整性往往会使生成的刀路不流畅或过多的跳刀, 解决的办法是对该破面进行延伸或填孔修补。如零件上部分深10 mm的凹槽, 在采用平行铣精加工刀路加工半径为135 mm的凸圆弧曲面时, 如没有对该破面进行修补时生成的刀路所加工出来的纹路就比较差, 而且刀路也不流畅、优美。图8 (a) 是对破面进行修补后的刀路, 图8 (b) 是通过对该处凹槽填孔修补后生成的刀具路径。

3 结语

以上主要介绍了三种采用Mastercam系统实施区域加工控制的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外, 还可以进行深度与加工余量的设置等而达到控制的效果, 可见区域加工的控制方法是相当灵活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 才能逐渐积累经验, 提高编程技巧和实际应用水平, 从而编制出流畅、优美的刀路, 以获得良好的加工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卫兵.Mastercam数控编程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7

一、泉州区域品牌联动的成功实践

1. 泉州具有实施品牌联动的资源前提

以福建省最具经济活力, 发展速度最快的泉州市为例, 泉州所辖8个市县除永春县外均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 是1978年的315倍, 年均递增22.7%, 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其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成就了泉州市今日的辉煌, 并且是具备了实现地区品牌联动的重要资源。截至2007年1月, 泉州市共拥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8个, 中国驰名商标120件 (其中工商认定22件) , 中国名牌产品39项, 后两项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三名, 居全省首位。还拥有国家免检产品139个, 商务部出口名牌8个, 福建省著名商标353个, 福建省名牌产品291个, 福建省出口名牌产品35个, 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品牌成为泉州形象的最佳表达。2008年泉州再次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成为誉满神州的“品牌之都”, 并跻身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地级市的前列。

2. 市场引导泉州企业品牌联动的成功实践

泉州企业品牌联动行为完全为民间行为, 可分为自发的雏形期和自觉革命期两个阶段:

自发的雏形期可追溯自1999年, 是市场化进程中“比学赶超”的产物。当年的以生产运动鞋为主的安踏为在当地2000多家同类企业中挣扎求生, 以极大的勇气聘孔令辉为形象代言人在央视体育频道 (后改为CCTV5) 广告, 创立泉州企业品牌成功的标杆。她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同质企业的群体效仿, 其后数年, 数十家企业共同发力CCTV5做广告。一时间泉州 (主要是泉州晋江的) 产品充斥CCTV5, 以至CCTV5被戏称为“晋江频道”。虽然一开始是不谋而合的单体行动, 但效果却是让全国记住了晋江, 记住了泉州, 认可她体育用品的地区形象。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代理商纷至沓来, 就连没有能力做广告的本地区企业也蒙其恩惠大受其利。泉州今天大量成功的品牌就是由此契机得到市场认可的, 最终成就了泉州“中国运动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休闲服之都”、“中国陶瓷之都”……等等美名。

有趣的是, 泉州企业自觉品牌联动还成功地解决了广交会摊位“一位难求”, 以及单兵易损的困境, 极大刺激了企业品牌联动的动机。泉州企业多属中小民营企业, 在以OEM为主要生存模式的时期, 产品最终销向哪里与己无关, 但在创牌成功后来自扩张市场的动力和压力, 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雄心壮志将其导向国际市场。广交会历来是中国对外展示品牌的最主要“窗口”, 而广交会展位难获的困境成为阻碍泉州产品推向海外的巨大障碍, 共同的遭遇使泉州企业再祭起联动的武器。2008年十几家泉商为解决广交会展位难获, 展位小而零乱, 难以吸引外商眼球, 参展效果差的困局, 自觉商讨集力建广交会“馆外馆”, 设常年泉州品牌大厅问题。这种效应波及到广交会场外, 当年有千余家石雕企业的惠安, 为避免相互压价自残, 促进良性竞争, 联合共谋本地共同地益, 企业们也已形成共识, 在石雕行业协会的组织下, 正在申请“惠安石雕”地理标志, 以建立惠安石雕产品整体系统的海外推广平台。为抢2008年奥运商机, 高扬品牌, 泉州的企业们又联手打造晋江转播室……。当前品牌联动已成为泉州企业谋发展求强大的自觉共识, 其共同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成熟和有效。

二、实施区域品牌联动必须远虑深谋

1. 品牌联动必须具有持续性

品牌联动的目的是对区域品牌的不懈推广, 促成并维持市场对本地区产品长期的偏爱。不论这一推广是企业品牌还是地区品牌, 都是要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持续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目的。不管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品牌, 在“持续经营”的假定下, 品牌联动的行为也是一个持续过程。为防止出现竞争者信息替代的结果出现, 削弱本地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应摒弃“一曝十寒”的行为模式, 杜绝本地参与企业在此过程中的懈怠与随时可能产生的“搭便车”动机。

2. 形成“保甲”联动, 互为质量承诺、共同进退的机制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是联动达成效果的基本原理。同向“团动”、同向“焦点联动”是达到品牌联动效果的主要手段。“保甲”制度在传统上是承担连带责任的有效形式。为杜绝上述现象的出现, 在地区品牌联动中, 必须集散、小、弱的个体微量信息, 以同向“团动”形式对市场形成高频率的反复、深度的信息刺激, 可以强化市场对输出信息的印象。“保甲”联动可以通过责任承担, 有效防止个别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打击单独的“背叛”行为。品牌联动虽然不一定能使参加联动的每个企业的品牌都产生同样的效应, 但只要这些企业来自同一个地区, 只要让市场记住了其中一二, 就会形成“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效应。晋江企业联动曾产生的CCTV5被人戏称为“晋江频道”而带来的使本地区广受其利“独特的社会资本优势”就是对这一荣辱与共结果的最好注解。

所谓“焦点联动”, 是指针对某个社会热点, 参与品牌联动的企业共同采取行动, 在市场中形成产品新的影响力, 催生新的诉求点, 它是与“团动”结合, 是品牌联动提高效果的有效手段。同向“焦点联动”聚焦于某一热点事件, 参与联动的品牌代表的产品往往具有在基本功能方面的高度一致性特点。这些产品以不同的定位表达, 可以给目标市场提供满意度较高的可选择性, 提高影响强度。

3. 成功的品牌联动需要产品质量的强大支持

品牌联动仅是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形式, 效果最终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始终是竞争的王牌, 是赢得竞争的战略武器。品牌联动活动属于战术层面, 解决的是短期问题。任何联动缺乏过硬的产品质量支撑, 市场会得而复失。创新在产品质量保证上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创新保障企业适应环境和市场发展需要, 质量必须与创新相结合, 与市场需求变动同步。企业的产品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创新, 脱离了市场需要的质量不能实现使用价值到价值的转换。

4. 联动打造优质生态环境, 建立优质区域品牌形象

在工业制造领域, “区域品牌”是区域内企业品牌识别特性的从属副产品。区域品牌一旦形成, 对本地区企业品牌起着提升其竞争力的强大作用。学者Kavaratzis (2004) 认为构成地区的每一个东西, 地区里发生的每一件事, 以及地区做的每一件事, 都在传递有关地区品牌的信息。从区域品牌提升方面看, 任一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 品牌效应并不总是都能持续。“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 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 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更具广泛, 持续的品牌效应, 是一种长期的和基于联想偏见而具有的独特社会资本优势。这种独特的社会资本, 会大大减少区域集群的交易成本, 进一步提高产品差别化和市场进入壁垒, 提高区域集群的经济效率。由社会资本而来的“独立性机制”将带给区域乃至国家持续竞争优势。优良的区域品牌一旦形成, 所有区域内企业的品牌建设必须兼容于并高于“区域品牌”的形象识别内涵。反之, 在各自为利, 短期行为影响下形成的“不良”区域品牌将会提高区域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降低区域集群的经济效率。

5. 品牌联动的选择模式 (分品牌联动、地区品牌联动) 允许联动者重新组合

品牌联动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各企业独立品牌自愿参与联动;另一种是企业品牌从属于统一的地区品牌, 在一定的组织 (如政府或行业协会) 的统一指引下, 作为区域分品牌联动。前者易于操作, 后者必须得到有关宏观政策许可或得到本地区所有企业的高度共识, 具有利益协调的难度。如何选择, 根据本地区企业间、企业与行业协会间、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间的和谐、共识情况而选择。

由于联动形式的多样性, 区域品牌联动伙伴可以随机组合, 也可以固定伙伴, 但必须注意每次联动的伙伴间不得出现产品功能互相抵触的矛盾。

参考文献

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措施研究 篇8

一、培育人民币为区域核心货币

区域核心货币是指在区域内充当“货币锚”并发挥货币稳定器功能的货币,其他国家将本币钉住锚货币。危机时代,亚洲国家深刻认识到采用美元本位制带来的风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基于现实考虑和亚洲区域一体化的特点,无论是日元还是人民币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可能成为能与美元抗衡的国际货币,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来摆脱美国金融霸权的控制更是不现实的,目前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优势突出,短期更难以改变。为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位应该是成为区域核心货币。

培育区域核心货币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区域分工,扩大区内贸易投资往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培育区域核心货币是必须完善区域债券市场,增加区内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培育区域核心货币是必须扩大中国内需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使中国成为亚洲区内国际收支的平衡力量。扩大内需会使得产业加速进步,经济迅速发展,而出口可以增加供给量,同时促进了人民币的大量流通,巩固了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

二、保持或扩大对亚洲国家贸易逆差

保持或扩大对亚洲国家贸易逆差是为亚洲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扩大人民币输出,加快人民币的亚洲区域化;中国内需潜力是巨大的,能够过前几年的货币互换协议有能力通过扩大周边国家进口带动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为了满足区域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足够的清偿力,并满足一定水平的国际储备需要,我国必须保持或进一步扩大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并向亚洲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增加其他形式的投资,扩大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使用。

三、创造人民币区域使用的金融条件

1. 扩大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目前,央行已与大部分周边国家陆续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为人民币区域化做出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为稳定金融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但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还需要有牢固的微观基础,人民币区域化要求中国的银行和企业走向世界,需要扩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或者代理行网络覆盖范围,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提高人民币国际清算服务的便捷程度。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因此,建议尽快在东南亚地区和其他地区设立中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一方面,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扩展东南亚市场,加大区域经贸往来,在境外建立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中资银行要收集当地人民币的流动情况,并为当地金融提供人民币的清算服务与支持。

按照对等原则,我们也需要扩大对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开放,降低准入门槛,给予在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便利,使其纳入人民币的清算体系。目前,我国与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签署65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继续扩大与亚洲其他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尽管货币互换安排主要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但可以继续大胆创新如将货币互换有效期延长至3年以上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促进人民币的区域使用。

2. 将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推广到整个亚洲

目前,人民币结算试点允许400家中国企业在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与香港、澳门和东盟国家的贸易伙伴开展人民币结算。这些国家的试点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与国内银行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在未来3-5年,应尽快扩大试点直至整个亚洲和所有外贸企业。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人民币计价的与贸易有关的保险、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

3. 扩大境外机构在我国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

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为了扩大人民币计价金融资产规模,促进人民币资金的境外运用,我国应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和其他信用好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规模,并推进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股票。

人民币区域化将促使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民币和外汇管理发生重大变化。因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属于货币经营的范围,包括国内经营和国际经营两个部分。由此,将产生境内人民币市场和境外人民币市场、在岸人民币账户和离岸人民币账户、资本项下人民币和经常项下人民币等新概念。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设计是依据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的,许多监管工作也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及发生结售汇开展的,如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收到人民币、进口付汇也支付人民币的现象。因此,人民币区域化将给外汇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包括外债、进出口核销、国际收支申报等相关内容和业务规程将发生重大变化。

4. 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一方面,对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拥有较为成熟而且开放程度较高的资本市场,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我国QFII的持续发展,截至2009年底,已有86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得总计166.7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已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开放,下一步应允许境外居民用持有的人民币直接投资于境内A股和国内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为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提供投资工具和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允许外国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促进人民币对外输出。可以在操作上,重点选择亚洲国家企业作为优先开放的对象。

四、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单一,资产规模有限。因此,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成为区域核心货币的重要前提。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应对办法。

1. 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1)从宏观层面上看。亚洲国家需要百脱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要促进亚洲储蓄在区域内转化成投资,必须建立区域核心货币计价的金融市场,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为了发挥区域核心货币作用,我国需要在亚洲区域内充当净进口国,消解其他国家的储蓄剩余(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净进口国,与多数亚洲国家表现为贸易逆差,日本、东盟和韩国是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在区域金融市场为其他国家人民币提供人民币投资工具;

(2)从微观层面上看:要提高人民币的可接受程度,必须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规模、收益能力和流动性。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投资工具的发展受到投资方(需求)和融资方(供给)的双重制约。

2. 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

(1)供给方面。我国拥有大量贸易顺差和储蓄剩余,在国际市场上是资金的净提供者,在国际市场上融资的需求不强烈,外债管理部门普遍认为我们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国内企业就不应该到国际市场发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资金需求方是美国,美国使用了80%左右的全球储蓄剩余,其中中国提供的资金的方式主要是购买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依目前美元和人民币的地位,美国用人民币从中国借债(美国发行熊猫债的可能性在探讨中),即便成行,也难成规模。即使我们允许外国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外国机构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意愿也不强(因为发债方如果把人民币换成外币使用却用人民币偿还本金,人民币升值使发债机构需要偿还更多的外币)。

(2)需求方面。亚洲的贸易顺差国可能成为重要的投资方,但对人民币投资工具的需求受到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稳定性和可替代货币工具(如日元投资工具)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五、继续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9

关键词:发展质量;ArcGIS;质心点;格局演变;山西省

一、背景概述与研究方法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最新国家行政区划显示全省内辖11个地级市、23个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经济上,截止2012年底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2112.8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0.1%;同时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1.7元,同比增长12.6%;全省财政总收入高达2650.4亿元,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66.2元,增长约21.4%。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县域GDP总量达到7240.2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9.77%,相对于2000年经济增长近8倍。运用传统区域经济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GIS相结合,以此对结果进行详细展示。首先运用传统数据分析软件SPSS 19.0,分别对山西省2000、2006、2012年的12个指标数据进行连接导入到GIS数据视图中,并通过变量描述、变量抽取、变量旋转等步骤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96个县市样本各自得分。其次通过标准化后的主成分得分对各案例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各县市综合得分。

二、GIS在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变中的应用

(1)2000年:A类层次水平除各市辖区外仅有晋南的河津市,所占研究县(市)域数量比例为1.04%,质心点位于朔州市区中心;B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有13个,其比例为13.54%,质心点位于偏关县东南部紧邻神池县;C类层次的县域高达45个,相应比例为46.88%,质心点位于临县西北区域;D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37个,所占比例为38.54%,质心点位于兴县与方山县临界处。(2)总体上看,仅处于C、D类发展层次的县(市)数量占据全省数量的85.42%,也表明全省多数县(市)经济发展迟缓,且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2)2006年:A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除各市辖区外还有6个,分别为河津市、沁水县、襄垣县、孝义市等,所占县(市)数量比例为6.25%,其质心点位于省会中部;B类发展层次的县域有24个,所占比例为25%,其质心点位于沁源县西北邻接介休市;C类县域有32个,所占比例为33.33%,其质心点位于祁县偏北地区;D类县域34个,所占比例为35.42%,其质心点位于应县东部地区,表明晋北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

(3)2006年:A类和B类的县(市)数量累计增加到30个,比例达到31.25%,表明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全面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同时全省各县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与政策落实的滞后性的客观限制,大多数县域仍处于欠发达水平的现状仍未改观。

(4)2012年:A类发展水准的县域除各市辖区外,还有襄垣县、柳林县、孝义市3个县(市),所占县(市)域数量比例为3.13%,质心点位于太原市西北地区;B类发展层次的县域有20个,所占比例为20.83%,质心点位于安泽县偏北部;C类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有35个,所占比例为36.46%,质心点位于兴县东部;D类经济发展层次的县域38个,相应比例为39.58%,质心位置处于繁峙县北部地区。2012年虽然各县域经济均得到较快发展,然而A类和B类的县域数量较2006年减少到23个,C类和D类数量也均有所增加,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度进一步拉大。

综上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如下特征:(1)整体来看,山西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所有的发展层次等级中,处于A、B类县域比例一直较少,绝大多数县市仍长期处于C类和D类的发展层次。(2)山西省相对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因布局上地形多为盆地,大多市辖区位于此结构上,道路的通达性更为其提供助推力,如大运高速、太旧高速、汾离高速等。(3)全省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趋势。A、B类质心点位置均整体转向南偏移,C、D类质心点均转向北位移。(4)晋北县市逐渐沦为经济发展的塌陷区。2000年后D类经济质心点大幅度位移到晋北地区,2006年到2012年质心点仅小幅度在晋北发生偏移。

三、结论

大多数经济发展缓慢,且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趋势,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塌陷区,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引领全省的经济主角。

传统区域经济模型分析方法和GIS空间技术的有效互补,能够更进一步对事物进行定量化的研究,且对揭示区域发展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GIS的可视化分析与表达以及空间制图功能的优越性,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04:19-25.

[2]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08:1085-1097.

[3]谢守红,谭志美,周驾易.中国县级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5,01:38-43.

[4]王少剑,方创琳,王洋,马海涛,李秋颖.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3,12:2244-2256.

区域公共管理的实现 篇10

国际上数字化医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区域化和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其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美英等发达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开展了以国家和地方级医疗卫生数据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而数据信息共享的基础是数据交换。

区域医疗系统运行的环境比较分散和复杂,传统的数据库交换方式和文件交换方式已难以在接入点、并发量、数据量、性能等方面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交换需求。特别是对于特大型城市,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的海量数据如何采集、存储和交换是巨大的技术挑战。需要突破传统的数据交换模式,在云计算架构下设计新型的数据交换系统[1]。

2 现有数据交换方式的不足

如图1所示,目前的数据交换系统采用传统模式,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在数据中心和各家医院各部署一套数据交换平台,通过JDBC(Java数据库连接)访问数据库、直接访问交换文件目录的方式读取数据,组合为数据文件包,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入库。

现有数据交换系统的不足在于:

●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平台无法实现分布式,仅能以单点方式部署,发生单点故障会导致全局数据交换的瘫痪;

●单台服务器处理能力有限,面对医院大并发数据的上传,只能以少量的并发依次处理,导致整个数据交换时间过长;

●医院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进行交换,数据中心处理能力有限或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处理当天数据,导致数据积压严重,影响正常业务。

目前国内外主流数据交换的方式和技术,在区域医疗领域也不完全适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数据库同步与复制

大型数据库一般都提供数据库同步与复制方法,以此进行数据交换,但由于各家医院的数据库不尽相同,数据中心与各家医院的数据库为异构数据库,数据库提供的同步与复制在异构环境下无法实施[2]。

●基于消息的数据同步

一般采用消息中间件的机制实现,医院系统将数据通过消息中间件直接发送到数据中心入库,实现数据交换。但在这种方式下,业务逻辑复杂,需要对医院系统进行大量改造,难度大且周期长,对网络依赖度高,实现难度和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

●基于SOA的数据同步

SOA偏重于业务的编排、互操作,也可以处理分布式业务,但需要对系统进行大规模重构,以适应新的技术架构。医院系统来自于几十家不同的开发商,按SOA方式改造并不现实。

3 海量数据交换系统架构设计

海量数据交换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核心功能包括:负载均衡与任务调度、数据处理和管理平台功能。

3.1 负载均衡与任务调度

通过前置的负载均衡器将数据交换的请求进行分解,分配到不同的数据处理器执行数据交换作业。负载均衡器定期检查数据处理器的运行状态和负载情况,自动识别失活和死锁的数据处理器,由管理平台进行报警和处理。

负载均衡器根据每个数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按权重预设任务分配策略,并结合调度管理、监控管理对任务执行和资源占用的实时状态进行任务分配,在资源不足时可以灵活增加数据处理器进行线形水平扩展。

3.2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器包含完整的单点数据交换功能,从负载均衡器接受任务,并由调度管理进行任务的启动、执行和反馈,以及任务执行期间的状态、资源占用等。

数据处理器存在的形式较为灵活,可以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和PC机上,并且可在一台机器上以不同进程的方式存在;也可以以线程的方式运行,以Java语言开发,支持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统。其在全国产软硬件环境下也能很好运行,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

(1)数据适配器

数据适配器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通过适配器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为后续的数据采集、清洗、加工等提供统一化的数据接入。

数据适配器支持关系型数据库(ORACLE、SQLServer、Sybase、Informix、DB2、My SQL、Postgre SQL、达梦、人大金仓等)、No SQL数据库(Cassandra、Mongodb、Couch DB、HBase等)、文件系统(Windows/Linux/Unix文件系统、FTP等)、内存数据库/缓存(Radis、SQLLite、Mem Cache等)、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FS、Fast DFS等)、消息中间件/ESB(IBM MQ、Tong Link Q、Tong Integrator、Apusic ESB等)等。

(2)全量数据交换方式

全量抽取类似于数据迁移或数据复制,它将数据源中表或视图的数据原封不动地从数据库中抽取出来,并转换成自身数据交换程序可以识别的格式。

(3)增量数据交换方式

增量抽取只抽取自上次抽取以来数据库中要抽取的表中新增或修改的数据。增量抽取较全量抽取应用更广,能够按一定的频率准确地捕获业务系统中的变化数据,同时不能对业务系统造成太大压力而影响现有业务。目前增量数据抽取中常用的方法有:触发器和时间戳等。

(4)消息接口交换方式

消息接口交换方式是一种被采集系统主动推送数据的交换方式,按照接口规范,主动调用相关接口或将数据写入相关接口表。接口由数据交换平台按照目标数据库的数据规范开发,并对外开放,可进行数据采集。

(5)Web Service接口交换方式

由被采集数据的系统调用由企业服务总线所开放出来的Web Service接口,将数据推送给目标数据库。使用Web Service接口方式可以随机应变地处理各个被采集系统的数据整合问题。但与此同时,Web Service采用XML标准进行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加大了传输的数据量,会使得传输效率有所下降。

(6)接口表交换方式

由被采集数据的系统主动将数据推送到接口表中,再使用相关数据采集适配器,从接口表中采集数据并做转换,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数据库。接口表的设计需符合中心数据库相关的数据规范。

(7)HBase数据交换

Sqoop是从关系数据库迁移海量数据到HBase的有效工具,Sqoop充分利用了Hadoop的Mapreduce技术,可同时开启多个导库任务并行操作。通过运行Sqoop工具,启动若干个Hadoop的Mapreduce作业,可将数据在关系数据库和HDFS/HBase/Hive之间进行双向迁移。

(8)数据映射与转换

数据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数据模型之间创建数据元素映射的过程。数据映射是在数据源和目的地之间创建数据转换的第一步。

数据转换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字段映射关系生成新表、进行不一致数据的转换、数据粒度的转换和一些业务规则的计算。

(9)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将过滤的结果交给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是过滤掉还是由业务单位修正之后再进行抽取。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包括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和重复的数据三大类。

3.3 管理平台

(1)主数据管理

主数据管理用于为整个组织内外的所有参与者(用户和应用程序)创建和维护一致、完整、上下文相关且精确的业务数据。这些规则和战略可以与信息管理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在一起,从而为所有不同类型的主数据提供单一的数据视图。

(2)配置管理

提供数据源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器管理、交换策略管理、调度策略管理、任务管理等功能,以B/S架构实现图形化管理,并提供移动端的管理功能。

(3)监控管理

提供自身运行状况、数据处理器运行状况、交换节点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展示当前的整体状态及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运行状态,保证整体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转。具体包括服务器、网络、数据交换软件等的可用性、性能、容量、CPU/内存、资源占用等,通过设置阀值进行邮件、声音、短信等预警和报警。

(4)安全管理

通过集成应用安全认证、数据加密、数据传输及数据隔离、应用审计等技术,保证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安全性。对于区域医疗而言,个人健康档案涉及诸多隐私问题,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加密策略实现字段级别的加密、传输和写入[3]。

4 应用效果

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云平台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沟通所辖各区县的医院,构建了区域医疗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提供包括健康信息调阅、用药智能提示、网上预约就诊、区域影像会诊、医疗资源、电子病历、医疗机构协同、远程诊断、个人健康咨询、家庭保健等服务[4]。

如图3所示,通过海量数据交换系统建立了市、区多级数据交换体系,有效保证了全市1 000多家医疗机构、社区、管理机构与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交换、存储和访问,并以此为数据基础将管理机构、医院、社区等各个方面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海量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日交换诊疗记录、处方等医疗信息超过千万,已形成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超过8 500万个,处方明细4亿多条。

海量数据交换系统满足了区域医疗业务对大数据交换的可扩展性、可靠性、高并发、高性能和海量数据的现实需求,为区域医疗的推广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和新医改的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针对区域医疗领域海量数据交换的要求,分析了现有交换方式的不足,结合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研究和设计了适应大数据量、高并发、高扩展性、高性能的海量数据交换系统,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应用效果,以此作为实现区域医疗业务的数据基础。

上一篇:诚信营销问题下一篇:非预设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