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管理系统(共12篇)
区域管理系统 篇1
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缓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发展迅速赶上地区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内外的发展差距,继而缩小地区间差距,分析影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进而提出适应对策十分必要。
一、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
1.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管理的严重短缺存在。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管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是严重短缺的,难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负担减轻的“拦路虎”。为此,就必须要实现农村的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管理,就必须认真研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短缺成因。
2.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的管理问题,目前的农村征地制度,是以先将农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为手段,然后再进入市场当中。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农民是没有土地所有权,加之实际征地的过程缺乏民主和监督,各级政府和官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取消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使得农民不可能获得土地出让后属于自己的的可观增值收益。而农地流转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和实现。
3.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农村教师缺乏和素质低下成为各地农村教育管理改革和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管理的劣势地位。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音、体、美、英课程普遍缺乏师资、缺乏资源,“音乐基本靠吼,体育基本靠走”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此外,有些地方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管理新的突出问题,也是老少边穷岛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面对“三农”金融需求增加,我国目前只能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初衷在于促进整个农村金融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村镇银行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 年10 月13 日,我国村镇级银行的数量已经达到1000 家。2009 年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 2011 年工作安排》,其中要求设立村镇银行1027 家,而到2013 年10 月村镇银行的数量才达到1000 家,发展甚为缓慢,与目前有需求扩大趋势不相适应。
5.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管理。农村市场体系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结晶。目前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合作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必须统一认识、统一规范建设。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不够,农业部门创新产销衔接工作方法不足,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市场预警体系尚未建立。
6.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是大国农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凸显重要。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实力向外延伸。但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高产稳产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适应规模经营的农田基础设施还不完全配套。现代技术装备的短板。与国际市场相比,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也是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路货多,品牌产品少;带动农民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当前,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农村需要,民政部也正在积极地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方式、办法,政府政策顶层设计正在加强。有些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农民工工伤等方面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范围有限,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是非常小,无法惠及整个农村地区。
二、影响农村区域发展管理的原因
第一,目前农村土地的市场发育具有相对滞缓性,造成了农民的农地产权明显缺失、农地的流转市场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现状的出现等。这些因素突出地表现在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上,导致了政府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实现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这就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阻碍了农地的自由流转,拖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进程,增加了农村区域管理的难度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二,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农村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村教育管理,农村教育管理的关键是难点问题的破解。然而,农村教育管理一直是我国教育管理比较薄弱的一环,基层对此更是忽视。
第三,从已经成立的农村村镇级银行来看,大多数村镇级银行设在行政中心地区,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村镇级银行布置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布局规划,其经营范围不是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是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显然,这已经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政策宗旨。
第四,农村的市场体系其培育规划和监管有待建立,农村市场的各主体水平不高,农村市场体系有序不足,农村消费群体的维权意识不强,农村市场体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又有不断强化之势,农村市场发展资金短缺,市场的开拓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的信息和技术援助双重缺乏,这些是困扰我国农村市场很多年发展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第五,农村公共产品管理供给总体上质量不高,矛盾突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状态,城乡两级投入差距明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县乡两级财力有限,又无力保证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管理形成,难以提供有力支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主体的错位,财权和事权这两权不对称,中央和地方划分财权,但事权不清,尤其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管理有些却要由下级政府提供,造成这种供给管理的主体错位现象极其严重;另外,税费改革遗留的投资缺口暂时还无法得到及时弥补等。
三、促进农村区域管理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农村区域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实现农村全方位发展管理提升。为此,促进农村区域管理适应性的对策建议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大力促进土地流转,调整政策确保农产品价格有序提高;.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促进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工业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职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方面加快推进步伐;发挥好财政支农作用,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的不足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从而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要想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状况,应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机制,以政府为主体、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等部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规范和引导各类供给管理主体的供给管理行为。
第三,重视基层农村教育管理。应加大政府一级的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有效地均等化,确保一般农村教学区都能够有相对独立的教育运行经费;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形成制度鼓励优秀教师乐意并愿意服务农村教育;妥善解决教师工资待遇,政府和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联手加强研究,确保教育质量等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努力使农村教学点基础配套设施尽快得到完善,实现均衡的义务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亟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城乡幼小教育健康发展、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起步。因此,必须形成多元融资和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政府主导和投入的责任意识,构建一个适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必不可少,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教育管理发展的现代化。
第四,加强政府金融政策扶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农村当中引致金融需求不足的因素正在发生一些变化:(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不断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金融需求扩大;(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3)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4)农村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金融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险市场,为村镇银行信贷保驾护航,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规范化、合理化。
第五,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管理。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市场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强农村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有生机与活力,要依靠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适应农业的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第六,加大措施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力。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来说,应该把创新提升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和活力,必须在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上下功夫。采取引导科研教学与推广部门联合攻关形式,以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机械化步伐。加大农业的物联网的试验示范的力度,推进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增值的关键。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农业的产业化推进力度,强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设施以及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的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创建促进农村区域加快发展的全国性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以及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集群集约式发展;打造产业优势突出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完善与基地、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
摘要:农村区域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强现代化农村管理,提高农村区域发展质量和速度,这对于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缩小地区内外差距,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同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适应性对策建议十分必要。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管理系统 篇2
区域经理是一个县区的负责人,相当于战时的阵地指挥官,职位至关重要,一个区域经理的综合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公司业务进度的快慢、所需投入资金的减少等因素。
一、区域经理工作内容:
1.对施工队伍的安全、进度、质量进行监管、督促。
2.与监理、甲方搞好工作与社会关系,以便于以后长期合作过程中能接到更多的业务以及日后工程款的结算、工程签证(变更)的审批过程更加顺利。
3.对公司负责,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公司的资金投入,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利润。
二、具体管理方案: 1.基站选点
当接到甲方提供经纬度后立即对该经纬度范围进行实地考察,初步确定塔基位置,(尽量选取水泥路边或者方便施工的位置)然后联系当地村干部确定业主身份,再与业主联系签订租地合同。
2.施工队伍的划分与管理
施工队伍进场必须签订安全、质量保证协议,材料进场必须提供材料质检证明文件,混凝土必须提供混凝土配合比开盘通知单、混凝土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所进场施工队伍必须提供所有施工人员的身份证,并给所有施工人员买上意外保险。
同一基站的土建及外电尽量采用同一施工队进行施工,并且外电 施工要在塔基垫层施工完毕后立即施工。
这样施工的优点:一般阻工出现在基坑开挖后,如果垫层已经施工完毕,阻工出现的几率就会很低,此时施工外电避免以后碰火时二次协调,同一施工队进行外电施工,碰火费用也会相应降低,施工队在进行混凝土施工时也可方便用电。
如特殊原因也可划分不同的队伍分别进行土建、外电施工作业。但是,垫层施工完毕时外电队必须立即进行外电施工。
外电施工:根据本期施工经验,下期开始时应及时联系甲方区域经理借阅室内设备安装图,确定配电箱位置,以便预留外电引入孔和设计外电引入方案。
以上两张图片不是我们施工的,明显违背设计图纸,但是甲方和监理非常认同这种施工方式,下期施工时我们也可考虑用这种办法施工。
具体的施工工法是将外电引入孔放在配电箱下面的地面,墙外采用砖砌方式进行覆盖保护,室内用PVC管进行遮挡,这样施工室内室外都看不到线,增加美观效果。
机房施工重点:地板砖施工、屋顶防水、接地扁铁预留、馈线窗 位置。以上几点都是机房施工中的重中之重,根据一期施工的结果,地板砖普遍出现中空现象,机房关门后馈线窗漏光,出现这种现象,验收时甲方会提出返工处理,为了施工完成后顺利验收,所以做好以上几点的重中之重。
施工队伍的划分:
如果同时接到很多甲方站点经纬度,施工队施工区域划分尽量采用就近原则,就是同一施工队所施工的几个塔基相距很近,以便施工方便,此时首先考虑施工队伍的施工能力是否满足同时施工多个站点。如若甲方的站点经纬度零星分下,可安排每队伍施工一个,根据队伍实际施工进度决定施工队下一站点,例如:甲方分下a、b两个站点经纬度,A、B两个施工队同时进行施工,无特殊因素下,十天后A塔基完工,机房未建,B塔基还剩立柱及连系梁未浇筑,那么这时甲方分下第三个经纬度,经询问A、B施工队,他们都说有同时施工两个的站点的能力,这时优先考虑A队。
以本期太康为例,本期太康六个点,如果就近原则分布可以将a、b两个点分给一个A施工队,c、d两点分给一个B施工队、e、f两点分给一个C施工队。如果甲方下点速度缓慢,先下abc三个点,可以将abc三个点分给ABC三个施工队,等甲方再下第四个、第五个点时,经询问和实地考察,三个队伍都具备同时施工的能力,a点塔基完工,准备建机房,b、c两点塔基未完工,其中b点连系梁及立柱未浇筑,但模板均已安装完毕,c点筏板刚浇筑完毕,立柱和连系梁钢筋未进行绑扎,那么第四点A队B队优先考虑。详见下图:
本期太康站点分布图
就近施工原则分配图
根据甲方下点速度和施工队伍施工进度分配图
3.施工工序(以本期为例,下期我可自行重新编制):
塔基施工工序
机房施工工序
4.施工队伍的奖罚措施及付款方式: 4.1奖罚措施
根据工程大小确定工程工期,按期完成给予奖励,故意拖延工期给予处罚。阴雨天气除外。
例如本期施工的塔基,塔基选址在水泥路边的,正常施工工期20天,因新施工队施工水平不行或对首次建设该类型的塔基的,每延迟完工一天罚款500。
因施工环境影响,如土路太长,雨后路面泥泞不堪,区域经理经实地考察后给予书面文件进行工期延长。
如天气、道路环境正常,施工队故意不施工,或者一次性承接太多塔基而投入的施工人员、设备不足等施工能力不足的原因导致工期延长的,每延长一天罚款1000元。
施工队长电话工作时间必须保持畅通,如区域经理发现联系不上施工队长,每次给予100元罚款。
对于施工中偷工减料、采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发现一次警告并将不合格材料清除,发现两次直接清除出场,所施工的工程款只结算50%。
施工现场禁止无图施工,禁止不按图纸施工,施工图纸模糊或者有理解难度可向区域经理询问,禁止自行改变设计,如若区域经理巡视首次发现施工队未按图纸施工,责令施工队整改,所花费用施工队自行承担,两次直接清除出场,所施工工程量结算50%。
如施工现场出现阻工事件,施工队可先自行协调,但不允许对阻工人员承诺任何损失公司利益的事情,如若发现一次,所承诺的事情 自行承担并给予500元罚款。
施工现场若在路边,基坑必须拉起防护网,夜间无施工时,必须设长明灯并在基坑两边设置反光标牌。发现一次不设给予500罚款。4.2付款方式
根据现有情况,我们所属施工队分为两类,一类自养,一类外包。4.2.1自养队伍付款方式
以现在为例,每个塔基加机房8万元,可以给施工队伍定价为7.5万元,如按时完工,给予5000元奖金,不按时完工,奖金没有还要给予处罚。进场给2万元,待塔基筏板浇筑完成后给3万元,等机房封顶后给1.5万,机房全部完工后经区域经理初步验收后结余款,结算时暂扣20%资金作为保证金,待铁塔公司验收合格后再给予返还。
4.2.2外包队伍付款方式
进场先向公司缴纳不低于10000/基站的保证金,也是把价钱定到7.5万,如按时完工,给予5000元奖金,不按时完工,奖金没有还要给予处罚。每基站施工完成经区域经理验收合格后给予结清工程款,保证金待铁塔公司验收后给予返还。5.与监理、甲方的沟通
施工开始时请先请监理与甲方区域经理吃饭,进行人际交往。其实施工质量、进度的上升,是送甲方区经理以及公司最好的礼物。但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是必不可少的。
工程签证是按承发包合同约定,一般由承发包双方代表就施工过 程中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是施工单位对设计不符的地质所付出的特殊处理的经费一种弥补。
可以办理工程签证的内容如下:
在非正常施工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技术措施费;
(1)定额直接费中未包括,按规定允许计算的各项费用(包括赔补费用);
(2)不可预见的地下障碍物的拆除与处理费用;
因施工场地限制或业主要求,对施工场地附近的耕地、水田及土地附属物等造成损失的赔补费用(如青苗费);
(3)受建设单位委托,发生的其他零星工程(如抢险保通);(4)由于建设单位原因增加的其他费用项目。
(5)施工场地不能通车,需要人工搬运,产生二次搬运费用的,施工单位应在签证单中注明人工搬运工程量及人工工日数量,经监理和分公司项目经理核准后予以签证。
办理工程签证需提供的文件:
施工说明、施工简图、设计签证隐蔽工程的过程照片。对于我们已经完成的工程,甲方相关部门施工时遇到阻工,我方可以协助甲方协调,但具体协调费用需要向甲方提前说明协调费用甲方承担。
施工过程中区域经理发现质量问题,为保证公司形象,不通知监理与甲方,责令施工队立即整改。如被监理或甲方发现问题,应及时联系监理或甲方,向其保证一定限期整改,待整改完毕后通知监理或 甲方再次巡查。
根据目前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难题,如外电线已走好,但因设备未安装到位无法接火,导致后期接火费用升高,可向甲方区域经理申请机房配电箱交由我方安装,费用问题尽量向甲方申请,如果甲方不批,也可免费安装,毕竟是为了避免以后碰火费用的增加对公司照成大额的开支。还有,下期塔基可以尽量向甲方申请机房防盗门由我方安装,避免以后安装不及时导致后期修补门缝。5.与阻工人员的协调
塔基施工顺利的灵魂能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快”,尽快的结束一个基站,能避免很多意外阻工因素的发生。
施工前协调问题应该已经完全解决,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生阻工情况,应先了解阻工者主要意图,如若只是单纯的要钱,可以尽最大可能的压低对方所开的数目;若对方因为迷信,应对其阐述共产党宣言,告诫其不要相信迷信说法,取得对方的信任;若对方相信辐射类的说法,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一些辐射的正面宣传资料,打印出后让其浏览,并耐心解释,直至解决问题。
区域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结构系统 篇3
区域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内涵是“一个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本质属性就是事物之间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教育性。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教育性,是一定条件下社会个体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应该由演绎这一现象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来体现。事物结构化的特征可以使每一个组成元素再细化下去,形成网状结构,而这个网状结构就是本质属性的总和。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因而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又具有中小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打上中小学教育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网络烙印。而浮现在表层的,是教学目的、对象、手段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的元素以及其交互状态,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内涵。
“区域”在本文特指重庆市沙坪坝行政区域以及其中小学教育事业。
“管理科学化”在这里指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合规律合目的的组织行为。
结构系统
结是结合之义,构是构造之义,合起来理解就是主观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构造的意思。结构既是一种观念形态,又是物质的一种运动状态,是系统元素的有机整合后的总体效果。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支点,区域是框架,学校是轴心。
(一)核心支点:教师教学胜任力管理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有意义的互动。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抓教学管理科学化,首要的就是要抓教师的教学能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高度;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管理应着眼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度。教师教学胜任力管理是我们开展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一个尝试。
在课题研究的初期(2010年),我们就以中小学教师教学胜任力为标的,遵循“问题——假设——验证——改进”的思路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课堂观察、召开座谈会、课堂验证等环节,近500人次参与,历时两年,初步编制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量表》。该量表从学科专业性向、学科专业基础和学科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入手,围绕教师的情感、学科知识系统、学科方法论知识、背景知识、课程资源创生能力、课程资源呈现能力、反馈评价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素设计了100个观测指标,引导教师从中找差距,弥补短板。
制作这个量表的目的就是从类上面去探寻教师发展的主攻方向,导向性是主要价值。把它运用到教师群体或者个体身上,有助于群体或个体的进步。参与测试的教师,大多对此表都很感兴趣。我们有意识地要将本量表作为教师能力诊断的技术之一。
这个量表的研制是实证性的,不是经验主义的东西。到目前为止,虽然这项研究工作持续了两年,但并没有结束。因为还需要大量的实证,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解释。
(二)学校轴心:编组的新模式管理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来自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的支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科学化,是对传统的反动,其核心在于在贯彻落实新的学生观、课堂观、质量观基础上,聚焦课堂,低投入,高产出。创新模式,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形态之一。
编组管理分为两个级次:一是校际编组管理;二是课堂教学的编组管理。
校际编组管理
沙坪坝区有近90所中小学,180余所幼儿园,分布在广大的东西部地区,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片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何促进学校之间的发展,缩小校际之间的差异,提高教学品质,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关键还在于学校办学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激发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好差异资源,则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难题。
2003 2008年,沙坪坝区一直在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项目组指导下开展校本研修,有很好的群众研修基础,学校之间也有一些不稳定的、自发的小团队,课题组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借助进修学院的教研力量和教学管理能力,根据区域特点和地理优势,我们分出若干个教研片区,或成立研修联合体,并派出负责点片联络的教研员,整合多方面的教研资源,达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课堂教学的编组管理
首先,建立学习小组。
根据实际,把全班学生按优、良、中、差各个等次及性别等因素,分成6—8人为一个学习单元,同时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计划、步骤及专题研讨合作学习方法,在小组中选出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在组长负责制下,分工又合作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其次,明确学习规范。
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步骤大致是:
①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自主性自学;
②小组内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相互讨论学习心得,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疑点;
③小组汇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中的收获,学习中的未能解决的问题;
④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采取集中讨论式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教师帮助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重点为学生解惑。如此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学习规范,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学习规范教育。
第三,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在家中完成预习任务,为此要开设学生预习课。此节课为学生预习专用,组长按老师的预习要求组织本组成员有计划地进行自主预习,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以此实现“兵教兵”。班长或学科代表要对各组的预习情况进行监控。如有需要,学科教师可进班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第四,抓好组长培训。
组长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其地位作用十分关键。学校集中对组长进行多次培训,各班主任及教师也都要跟进培训,让他们尽快成长为小组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区域框架:过程性管理
区域教学科学化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学的优质均衡,彰显社会的公平公正。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改进已有的评价方式,遏制以分数论英雄的势头,正确引导中小学沿着素质教育的大道前进。
我们制订了《沙坪坝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该方案从学生学业成绩、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工作情况三个方面入手,借助日常的教学检查、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测、教学质量的定期检查、教师教学信息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反馈以及学生学业、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工作情况进行监控。教学质量监测的指标涉及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课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校本研修管理已经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能力、教学绩效等若干个方面。在加强对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同时,还出台了《沙坪坝区中学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中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提高”,探索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相配套的评价方式。
《沙坪坝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和《沙坪坝区中学教学质量增值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优化了教学管理的评价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质量标准,对推动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而教育科研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也促进了全区中小学运用科研思维去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制定的全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宏观布局区域内中小学科研路径、重点、难点;研制《沙坪坝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督导评估量表(试行)》,对改变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动态反映学校教育科研对本校教育教学的促进程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管理的捷径,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从实践层面来看,由于概念明确,结构系统清晰,措施得力,因而成效比较显著。
区域管理系统 篇4
(一)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强调地区经济的发展依靠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或产业的带动, 这些地区或产业就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城市, 同时也是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区域物流中心的极化效应体现在对区域内部各类资源与要素的聚集, 扩散效应体现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方面。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 各种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断由区域物流的中心“辐射”出。点轴开发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更好地完善和拓展了增长极理论, 将区域物流体系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推向了更加显著的位置。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而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 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 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发挥其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进而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的升级。区域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是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与生产专业化发展的产物, 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非均衡发展理论
由于区域分工协作的加强与生产专业化的高度发展, 区域物流迅速发展起来, 按照关联效应原理, 这一产业发展会对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经济产生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 通过该产业的扩张和优先增长, 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 带动后向联系产业、前向联系产业等的发展, 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地区经济的增长、提高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效率。
二、区域物流系统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区域物流发展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集聚, 增强和壮大产业集群增长极效益递减规律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依然不可逃避地发生作用。在经济集聚的过程中, 总是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通过区域物流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 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 化解经济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离心力;另一方面, 由于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及其他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 一部分厂商、劳动力和产业不堪承受激烈竞争和高额生产成本, 从中心区搬迁到与原集聚区有紧密联系的新区位, 从而转移经济集聚规模过大的压力, 使原集聚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集聚层次和功能, 使区域经济增长极蓄积更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量。
(二)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中心功能向周边扩散
区域物流的发展将会加速产业集群中心功能向周边扩散, 扩大产业集群地理半径和影响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 而是通过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换代, 实现更高层次的均衡。产业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后, 区域物流发展又成为经济增长极向周边实施经济辐射和推进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一方面, 区域物流的网络体系将经济集聚中心的一些经济功能向周边扩展;另一方面, 沿着交通运输线和物流网络扩散都市绵延经济功能, 逐步在高速路口、火车站场、航运港口形成新的经济集聚, 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 区域物流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在区域间的扩散, 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 最大的难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通过区域物流的支撑, 可以加强区域间产业集群的经济联系, 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这个层面, 经济集聚和扩散与区域内部的运动规律大同小异。在运输和交易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 跨区域贸易难以实现。随着区域物流的发展, 运输与交易成本降低, 部分区域“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加强, 形成经济集聚。通过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 经济增长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功能得以发挥, 在区域物流系统的作用下, 强化了产业集群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的集成以及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产生“1+1>2”的效应。
三、区域产业集群物流系统构建的内在机理与思路
(一) 产业集群的形成本质上需要物流的配合, 对物流存在强烈的依赖性
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是经济集聚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P.Krugman认为, 经济集聚是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存在运输和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要素流动的前提下, 经济系统存在着经济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两种不同力量的对比导致经济在空间里的集聚或扩散。整合区域物流资源, 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 可以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此同时旧的产业集群的瓦解和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也缘于厂商集聚使得区域房价和地价上涨、交通堵塞、物流系统容量发展滞后, 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等, 使得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低成本区位, 产生“离心力”。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和向心力的驱动因素就是运输和交易成本的存在, 其中交易成本又明显地受到运输和物流状况的影响。所以无论从生产的可分性还是从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来看, 物流都是促使产业集群顺利实现的必备条件。
(二) 区域物流系统构建和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物流系统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基础。因此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对于产业聚集过程中所要求的生产流程的可分性、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而产业集群向心力和离心力直接受到运输成本的影响, 物流系统效率也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甚至可以把产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大的物流系统, 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产品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保管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等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产业集群理论强调, 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集中。这种集中建立在采购———供应链、共同技术、共同采购、供销渠道共享的基础上。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通过对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利用供应链将所有节点企业联系起来, 利用供应链模式促进相关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 在区域内缔结起既合作又竞争的产业网络, 进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系统。
(三) 区域产业集群物流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互为基础
要推动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首先要进行物流系统规划, 增加物流设施设备投入, 加大政策倾斜, 形成较好的物流产业基础, 降低区域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 吸引更多的厂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等加强物流企业的集群, 集合分散力量, 形成完整的、全程的、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能力。另一方面, 物流系统的规划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规划。作为支撑和服务产业, 物流系统的规划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的, 而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不仅与运输有关, 而且不同类型的产品对运输的依赖性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 为保证每一个产业集群的畅通运转, 必须根据这一产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与之相配套的物流系统。这种配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构的配套、能量的配套和内容的配套。结构配套即区域物流系统结构必须和产业集群要求的物流结构相配套;能量配套即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应该能够跟上产业集群发展和扩散的步伐, 在服务能力上游刃有余;而内容的配套则表示, 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四) 在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根植, 发展集群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要能够顺畅地运转、无缝衔接, 离不开快速准确的信息渠道。集群物流系统作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 将各企业的信息孤岛连接在一起, 以战略合作伙伴思想为指导, 通过舆论、政策促进物流企业与其他基础企业之间的整合, 形成战略合作机制是重要的策略。同时, 要发展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在核心物流企业的带动和集聚效应下, 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相互支撑的机构和顾客在地理上集成一个准社会生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成员间拥有互补性的资源和信息。在产业集群各企业间, 物流信息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 而是沿着物流系统不同的节点方向 (网络结构) 并行传递。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策略, 如ECR、QR以及VMI等的顺利实施建立在物流信息的整合共享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上的要素的整合功能, 并实现自身结构的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物流系统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社会资本的深度作用, 社会资本有助于有效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 建立弱磨擦甚至零磨擦网络。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Humphrey, J.and H.Schmitz,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chain research[R], IDS Working 2000:120.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纪玉俊.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J].财经科学, 2010 (2) .
[4]金潇明.产业集群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 2010 (1) .
办公区域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日常办公秩序的管理,发扬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节能降耗的同时创造一
个安全、整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并严格遵守。
第二章办公区域内各项管理的具体规定
第三条 水电使用规定
1.员工均有义务留意办公设备的用电状况,不使用时将设备关闭,以避免长时间待机造成的电力损耗;
2.员工应关注办公电脑的用电状况,待机时应关闭显示器,长时间不使用时(或因故外出)
应将电脑关闭。下班时务必关闭电脑,检查总电源;下班后不安规定关闭电脑的,将给予
20元的爱心捐款。
3.员工下班时应做到随手关灯,人走灯灭。特别是最后离开公司的员工(或值班人员)应仔
细巡查,关闭办公场所、走廊等区域电灯;
4.在用完接待室、会议室的情况下,应关闭室内的照明、空调,如发现不按规定执行者,将
给予20元的爱心捐款。
第四条 空调使用规定
1.下班后,各空调区域最后一个离开的员工,应自觉关闭各自办公区域的空调。以杜绝浪费。特别是最后离开公司的员工(或值班人员)应仔细巡查;
第五条 办公耗材使用规定
1.复印、打印时须本着节约原则,非重要文件应考虑使用二次纸复印或双面复印;
2.除工作需要的资料可复印打印扫描外,禁止复印其他私人资料。严禁因私大量复印文件、小说、书籍等非工作性文件;一经发现将给予50元的爱心捐款。
3.每位员工均有义务和责任对办公耗材的合理使用和维护,若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备行政人
员。
第六条 办公资产使用规定
1.不允许在公共区域的墙面、桌子椅子上乱刻乱画和其它破坏公司财物的行为;
2.个人使用的电脑,其日常管理工作由使用人负责,电脑被认为损坏或管理不善丢失,由使
用人按折旧价格赔偿。
3.电脑维修工作由网络管理员负责。违反规定擅自拆机、维修电脑者,对电脑造成的损坏,按折旧价赔偿。
4.不得私自移动、挪用办公区域内的设施设备,如有需要向行政人员报备。
第七条 员工环境卫生规范
1.尊重保洁人员的辛勤劳动,不得有侮辱之行为、言论;
2.有责任和义务保持个人办公区域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保持地毯的清洁无污渍;
3.不在厕所、洗手槽乱扔垃圾、饭菜、茶渣,防止堵塞管道,污浊外流;
4.各部门的办公区域内,对外的窗户在下班后或下雨时,必须保持关闭。各部门应指定专门
人员负责,公共区域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5.杜绝往花卉中倒茶水、扔烟头,员工有责任爱护和维护我们的绿植。
第八条 保持办公环境安静、整洁
1.不在办公区域内抽烟、化妆、吃饭,不得大声喧哗,不准嬉戏打闹;
2.桌面只可摆放电话、电脑设备、笔筒、水杯等物品;待处理文件和已处理文件不能散放于桌面,要及时存放于文件架内或摆放有序、整齐美观;
3.长时间离开办公桌时,不得有书籍、稿纸和文件等置于桌面;
4.离开办公桌,应随手将椅子推进桌子下面,随时保持办公区域的整洁有序。
第九条 钥匙管理规定
1.独立办公室钥匙由使用人(或其委托人)管理;公共办公室钥匙由负责人指定专人管理;会议室的钥匙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2.公司25、26入户门钥匙,每日值班人员负责轮流保管,行政人员有钥匙备留;
3.重要场所钥匙不允许私自配置,如工作需要,应提交行政人员配置并做好登记;
4.若每日或周末有员工需要加班,人力资源部的值班人员须把钥匙转给他人,并在《钥匙交接表》上予以记录,否则产生的不良后果,由双方承担。
第十条 来访管理
1.凡是外来人员进入公司,行政前台在礼貌的询问来由后指引来宾到等待区静候,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
2.相关部门人员需要接待访客时,应在制定的洽谈室、会客区等场所会谈,严禁将来访人员带入工作区;
3.违反规定擅自将来访人员带入办公区者,将给予50元的爱心捐款,给公司造成不良后果或者经济损失时,必须做出同等价值赔偿。
4.由于行政前台工作失职,导致外来人员擅自闯入办公区者,将给予50元的爱心捐款;给公司造成不良后果或者经济损失时,必须做出同等价值赔偿。
第十一条 电话管理
1.各部门均要使用标准的企业电话术语,尤其是前台总机,无论是内线外线只要电话响起的三声之内,必须接听电话,并报以热情的标准电话术语;即:您好,欢迎致电企商;
2.工作区的座机由使用人管理,共同的座机由共同使用人管理。座机上发生的非正常费用,由使用人或共同使用人负责;
3.禁止使用办公电话拨打声讯台电话和私人电话,违者一经查实,除补交话费外,另给予话费一倍罚款。
第三章其它规定
第十二条 以上行为的检查者为人力资源部及质量监察部,检查部门有权依据该制度对不良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第十三条 员工需提高节流开源的意识,互相监督,对浪费现象加以制止;并集思广益,积极对公司电、暖、资产的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办公区域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为规范工作区管理,确保工作区安全、整洁和良好的工作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办公区、前台接待、大厅等工作区域的管理。
二、分则
3、空调管理
a.空调的适用温度夏季为:温度30摄氏度以上;冬季为:温度5摄氏度以下。在没达到此
温度标准时,办公区不允许开空调(接待重要客户和来宾期间除外)。违反上述规定将予以责任人50元/次罚款。
b.启用空调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并由启用人负责空调的关闭。空调启用人外勤或离开工作区域30分钟及以上,应关闭空调。属公共区域的空调,启用人先离开时应委托另外人员负责空调的关闭。违反上述规定,导致空调未关,对启用人予以100元/次罚款。
4、门窗管理
员工外勤或下班离开工作区域,应关好办公室门窗。属公共办公区域的岗位,原则上由最后下班的员工负责对公共办公区域的门、窗关闭锁好。如果公共办公区域已指定值勤人员,则由值勤人员负责对该公共办公区域的门、窗关闭锁好。违反上述规定未关门的,将予以100元/次罚款;未关窗户的,将予以50元/次罚款。
5、电脑管理
a.个人使用的电脑,其日常管理工作由使用人负责。电脑被人为损坏或管理不善丢失,由使用人按折旧价格赔偿。
b.电脑使用人员应加密管理好重要的文件和资料,必要时应备份。
c.外勤或离开工作区域30分钟及以上,应关闭电脑主机和显示器。违反规定未关主机的或显示器的,将予以20元/次罚款。
d.电脑维修工作由网络管理员负责。违反规定擅自拆机、维修电脑的,将予以50元/次罚款;擅自拆机、维修电脑造成电脑损坏的,按折旧价赔偿。
6、照明管理
工作、教学期间,应多采用自然光。如工作区光线不足或遇阴雨天气,应本着节约用电的原则启用照明电器。启用人负责照明电器的关闭。启用人外勤或离开工作区域30分钟及以上,应关闭照明电器。属公共区域的照明电器,启用人先离开时应委托另外人员负责照明电器的关闭。违反上述规定,导致照明电器未关,对启用人予以20元/次罚款。
7、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管理
配置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工作区,由该工作区负责人指定专人对其进行日常管理。管理员下班离开工作区时,除传真机不关外,复印机和打印机应关闭。对下班离开工作区未关闭复印机、打印机的,将予以每台20元/次罚款。
8、用水管理
使用饮用水或自来水后,使用人应及时关闭水源,防止水溅到地面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厕冲洗应人离开时关闭水源。发现水源设备损坏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
9、钥匙管理
a.独立办公室钥匙由使用人(或其委托人)管理;公共办公室钥匙由负责人指定专人管理;会议室的钥匙由行政部管理。
b.重要场所钥匙不允许私自配置,如工作需要,应提交行政部统一配置并做好登记。
10、办公用品管理
公司各级员工可根据工作需要按月向行政助理申领适量的个人办公用品。办公用品使用时应摆放整齐,以保持桌面整洁、干净。
11、环境管理
a.不允许在公共办公区内吸烟。违反规定的,将予以20元/次罚款。
b.不允许向室外扔垃圾。违反规定的,将予以20元/次罚款。
c.不允许在工作区域的墙面、桌子板凳上乱刻乱画和其它破坏公司财物的行为。违反规定的,除对损坏的财物按折旧价格赔偿外,将予以50元/次罚款。
d.不允许在工作区大声喧哗、说脏话,影响其他人办公。违反规定的,将予以50元/次罚款。
e.不允许在工作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违反规定的,将予以30元/次罚款。
12、卫生管理
工作区内的公共卫生原则上由保洁员管理,对无保洁员管理的场所或保洁员不能及时发现垃圾的场所,使用人或发现人有责任维护场所卫生,如遇到实在难以处理的清洁问题,应及时通知相关专业人员。
严禁将烟头、烟盒、大件纸团等扔到如厕器具内,违者责令清理并罚款30元/次。
13、来访管理
来宾接待,统一由行政部负责;工作关联客户接待,由关联人负责;私访人员接待,由被访人负责,但工作时间内一般不允许接待私访人员,应在前台接待大厅等待。
对工作上的关联客户原则上不允许在公共办公区接待,需要接待时,应在会议室内接待。不允许来访人员擅自参观工作区。一经发现应引导其离开,以确保公司安全。
14、电话管理
a.手机须每天8:00至21:30保持开通状态(含节假日)。授课或参加重要会议期间手机允许暂时关闭,但授课或会议结束后要及时开通手机。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接听的公司电话,在特殊情况消除后应及时回电话。违反规定,扣10元/次。
b.工作区的座机由使用人管理,共用的座机由共同使用人管理。座机上发生的非正常费用,由使用人或共同使用人负责。
禁止使用办公电话拔打声迅台电话和私人电话,违者一经查实,除补交话费外,另给予话费一倍罚款。
15、安全管理
工作区的日常安全工作由负责人负责该工作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公司各级员工均有责任维护好工作区的安全,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予以制止,情况严重时应通知保安、本部门领导和报警。
16、其它管理
a.除非得到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否则不允许在工作区使用大功率自带电器。员工外勤或下班离开工作区应关闭自带的所有电器。违反规定的,将予以50元/次罚款。
b.办公室内的热水器等电器,由最后下班的员工关闭。违反规定的,将予以20元/次罚款。
区域活动培养幼儿 自我管理能力 篇6
放权:“自创自玩”
一直以来,在环境的创设中,教师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往往忽略幼儿的作用。其实,创设的区域环境最终还是为孩子所用,要为孩子所喜欢。所以,在区域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尝试着放权,让孩子来构思、准备。
区域设置孩子划分——评选小小执行官 区域作为幼儿活动的“小天地”,是孩子们最为向往的地方。新学期刚开始,孩子们就来询问:“老师,今天我们会玩区域吗?”孩子们向往的眼神让我们眼前一亮:既然孩子们这么在意、喜欢区域活动,何不将区域设置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进行划分。于是,笔者就询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想在哪里玩?”通过与孩子们共同交流,我们商定需要设立的区角,并且请孩子们推选出一名区域的代表,由这些“执行官”进行商讨,决定区域设置的位置。活动中,笔者发现孩子们考虑得非常周到:将娃娃家设置在午睡室,说是这样宝宝睡觉时就不会感到太闹;将建构区安排在走廊拐角,说是方便展示以及继续建构……
区域资源孩子收集——举行资源征集会 当区角位置划分好之后,各个区角的“执行官”便组织组内孩子一起讨论这个区角内需要哪些物品、材料。讨论之前,教师会先看一看其他班或幼儿园的区角照片,了解他人在玩些什么、有哪些材料。这样,他们在讨论中就更有目标,内容也更丰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区角内所需要的材料,一起帮忙收集,孩子们就在班内开展一场资源征集会,每个组由“执行官”或一名组员来进行征集。在征集会上,有的孩子为自己的区角打着广告,煽动大家一起收集;有的孩子诚恳地请求大家一起帮忙收集;有的孩子还拉拢教师,对我们说:“老师,你喝不喝养乐多的?那你以后喝了不要扔掉哦!”
其实,孩子们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只要我们愿意放权,让孩子们有做主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做得比我们想象的好。
放手:“自定自玩”
以往,区角的规则、游戏方式更多的是教师制定、孩子遵守,这样的方式,常常不能调动起孩子的主动性。其实,孩子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教师更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所以,教师尝试放手,变“我定你玩”为孩子“自定自玩”,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自我管理的内趋力。
活动规则孩子制定——规则大家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区域活动中,也是需要存在一定的规则,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因此,在区域环境创设之后,孩子们还会分区域讨论本区角活动的规则,并通过绘画、图示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再在集体活动中颁布规则,最后再将规则、要求贴在区角醒目的位置上。比如,在探索区,孩子用绘画、表格提示小朋友用完物品要归位,操作之后要记录等。当规则与实际情况出现冲突时,孩子们也会主动进行调整。又如,当建构区出现人员拥挤而造成大家都不能建构时,建构区的成员就提出新的规则——限定人数,并且在大家的商量中,采用了用鞋印来控制人数的方法。
活动方式孩子创意——玩法大家想 原材料收来了,如何投放也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将大多数区域材料的玩法,交给孩子来设计,随便他们怎么玩。这时,教师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真是千奇百怪,创意无限。比如,多米诺骨牌,孩子们想到了排队、摆长城、搭鸡窝、叠高、抓不同……这种“玩法大家想”的方式,让孩子们的思维少了很多限制,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也更加自主地进行着自我管理,班级氛围也更加和谐。
在教师的放手中,孩子们不断地带来惊喜,他们的自我管理更多的是内动力的驱使,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
放心:“我看你玩”
对孩子放心,就是要信任孩子。情商专家分析,信任孩子的能力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少用嘴,多用眼 区域活动,是孩子探索、尝试,交流、交往的时候,这时的孩子常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是享受着快乐,或是发愁着困难;或是玩得和谐,或是矛盾百现……这时,作为教师,要沉得住气,等等、再等等,看看、再看看,到了非动嘴的时候再开口也不迟。例如,孩子之间即将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孩子尝试未果,马上就要放弃了;或者孩子主动与你交流。当然,教师还可以基于对自己班内孩子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孩子控制不同的“看”与“等”的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此时间内发展自身的能力。
少帮助,多提问 当教师到了必须出马介入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时,会采用少解决多提问的方式来和孩子一起探讨方法和途径。例如,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纷纷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活动。突然,睿睿的一声“干嘛?你想打我!”响彻了教室,笔者循声看去,睿睿和宇宇两人的小手都扬了起来,看架式有升级的可能。询问之后,笔者了解到,他们是在活动的方式上发生了分歧。考虑到他们都是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笔者就将他们俩请到一边,把问题的解决交给他们:“你们看动手有没有解决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通过提问式的引导,他们的小脸上露出笑容,又继续玩了起来。
孩子是通过成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如果得到的反馈是自己值得信任、有能力的,那么孩子会唤醒内在的资源去发展这样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放松:“你展我赏”
每次区域活动的最后都会有一个讲评环节,笔者更喜欢叫它交流分享。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放松自己,让自己成为欣赏者。
缤纷的展示方法 区域活动中,孩子总会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发现和创作,因此,他们就需要有展示的平台。在笔者班级,展台的形式是缤纷多样的。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原地的,有移位的;有高处的,有低矮的;有小角落的,有大平面的;有悬挂的,有落地的……而这些展台的设置,也是由孩子自己设计的。他们会和“执行官”一起协商,商量出本区域内产生的作品展示的地点、方式,并且由专人负责一周一次整理、清理,将展示多日的作品归还或收藏入成长档案。这样,展台上就会一直亮丽如新,一直吸引人驻足欣赏。
丰富的交流形式 区域活动最后的交流与分享,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可谓形式多样。有时,笔者会请“执行官”来主持自己相应区域中的活动分享,当然,“执行官”也会定期更换,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尝试,都能得到锻炼;有时,笔者会通过电子设备——照相机、摄相机来再现游戏、活动过程,当然,总是会拍摄一些充满正能量的镜头;有时,笔者会采用情境表演的形式分享游戏中的快乐镜头;有时,笔者针对出现的问题,还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交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交流也是如此,教师在传递正能量、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下,尝试着各种不同的交流、分享的方式。
有这样一个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笔者想说的是,平台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强。教师的放权、放手、放心与放松,所带来的四个“变”,让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区域的主人,也真正成为了自我管理的主人!
区域管理系统 篇7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 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 我国区域性公共问题如环境污染、流域治理、公共危机、资源配置等急剧滋生起来, 并且“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 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打破政府行政区划的刚性界限, 以行政命令的方式, 对本地区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垄断管理, 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机械性的行政区行政。这里的区域不是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范畴, 而是基于公共物品 (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公共利益) 标准上的同质性域场。在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上, 区域公共管理以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为基本价值导向, 而非以行政区划的切割为出发点, 即“内向型行政”为“区域性行政”, 打破行政区域的刚性壁垒, 把日益凸显的“外溢性”公共问题和“区域性”公共事务纳入自身的管理范围之内, 从而实现对区域公共事务的综合治理和分层治理。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选择上区域公共管理奉行的是合作治理的理念, 是一种“强政府”的治理模, 在治理主体的选择上, 既包含了代表官方的政府组织, 也包含了非营利性的第三部门和私营部门等。在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上, 与行政区行政的刚性切割必然导致治理上的盲区不同而区域公共管理观认为, 区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这个“单中心”, 在传统科层制的框架下, 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区域公共问题分地区、分层次地解决。这种解决方式必然伴随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因此, 要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 必须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通过区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通力合作, 借助科层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自组织制等复合机制进行“多中心”治理。在公共权力运行向度上区域公共管理追求的是“多中心”的、分散的、合作的权威, 强调区域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以公共权力运行的多元性和分散性为其基本特征。
2 目前区域环境治理的困境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合作也日益成为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政府开始寻求环境治理的合作如:2004年6月, 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环保合作的“区域环境合作高层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 论坛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合作倡议书》, 为打造“绿色长三角”提供了合作平台。2005年, 在原先《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中和9+2政府共同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 由广东省牵头, 又进一步编制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专项规范 (2005-2010) 》。然而, 我们在看到地方政府之间开始形成一定合作的同时, 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区域环境治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法制薄弱、机构缺乏、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
2.1 对于环境合作治理认同上的困难
(1) 中国行政区行政的观念根深蒂固, 使得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再加上分权制改革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的地府之间的恶性竞争。 (2) 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 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原则, 这使得按行政区划切割的地方政府, 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博弈规则, 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政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 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 资源缺乏有效而系统地得到整合与利用, 环境污染跨区域转移, 结果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这些都给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3) 公共管理主体协作机制滞后导致对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缺乏效力。一方面指政府之间的协作机制缺乏。区域公共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式是依靠政府间的横向协调机制自行解决, 然而由于目前政府横向协作的法制基础薄弱、利益博弈的客观存在, 加上公共问题的“外部性”特征和“搭便车”心理的存在, 使许多具体问题还要诉诸于具有直接共同管辖权的上级政府来协调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及其内部相互的协作机制, 在区域问题的解决中政府仍然是主体, 环保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数量少、规模小、能力不足、这些都限制了其在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2 区域环境政策供给不足
区域环境公共的治理, 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纵观我国区域环境政策的实践, 既有像奥运空气质量保障这样成功的经验, 也有太湖、滇池等流域污染防治政策难以奏效的案例。应当说, 我国的区域环境政策还远未完善:区域环境政策的法律地位缺失以及政策执行能力不强, 也是阻碍我国区域环境政策发展和完善的障碍。其次, 区域政策手段存在“简单化”和“单一化”问题,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政策为例, 强制性的政策手段居多, 而经济调节性政策、鼓励性政策以及针对公众的自愿性政策手段很少;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涉及的利益方众多, 单一化的政策手段难以应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化治理诉求, 致使区域环境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三是缺乏相应缺乏有效的环境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
3 对区域环境治理的展望
3.1 理念的转变
由各自为政到合作治理。社会治理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生态环境领域作为一个系统的出无序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确定性等各种复杂性决定了区域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依靠某个政府或某个组织各自为政能解决, 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是历史的趋势和选择。应该认识到环境合作治理, 应当是指面向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合作形式, 是在环境领域中建立的一种超越环境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的环境价值理性的合作形态。不断树立政府的环境合作理念。这种环境合作理念既包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生态环境理念, 也包含基于自我与共同体共在的总体性体验以及人的道德自主性的合作理念。树立政府环境合作理念的目标就在于使政府人员成为“生态人”和“道德人”, 其核心在于能够激发政府人员的原始道德冲动。因为这里的环境合作在主观上主要是基于一种真诚的信任而不是某种强制力量或互惠诱导的作用, 所以, 树立环境合作理念也不能通过传统的知识教育或知识灌输就可以完全做到的, 而是主要在于通过体现包括生态环境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规范在内的伦理化或道德化制度的引导和保障才能见效, 当然也在于通过一定的环境合作的舆论导向和典型的环境合作的行为示范和感化去得以实现。
3.2 合作机制的创新
综合运用科层制、市场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 提高地方政府对于中央下达的环境政策的执行力, 在对于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政府因各自利益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上级部门应该做好调解协调工作, 必要时应采取行政强制命令。区域政府之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市场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生态环境的整治。发挥网络治理机制的优势:网络治理是建立在交易互惠的基础上, 主要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 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另外, 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向度上, 网络倚赖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上下互动的权威, 彼此间是合作网络和交叉重叠的关系。参与者之间“并不具有任何的权力平等, 只是意味着权威是分散的”。权威中心的分散化能够代表多样化的利益团体, 能够更好地将区域环境问题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呼声反映出来, 可以更好地修补不同决策机制产生的偏差, 保障政府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每一公共事务都具有相应的权威中心, 这些权威中心彼此交叉重叠, 共同构成一种公民自主自我服务与民营、政府服务相结合的复合的网络治理体系。在当前我国区域合作中, 主角仍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 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未有积极参与。尽管很多人认识到区域公共问题的解决应当留给市场和社会, 但事实上市场是否有自由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合作选择仍值得怀疑。区域合作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市场和社会的自发合作创造和提供适当的制度框架, 让它们能够自由地寻找自己觉得最为必需、也最为合适的资源。至于它们是否选择合作, 以及是否按照政治家或学者们的意愿进行区域合作, 则不应该受到干涉。
3.3 完善区域环境政策
(1) 建立多样化的区域政策手段。环境问题形成机制复杂多样, 涉及的因素众多, 为确保区域环境政策能够发挥效力, 就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工具来以应用。而简单化、单一性的政策工具, 已被证明难以应对区域公共环境问题的多样化治理诉求。因此, 在充分了解区域境问题本质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 采用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劝说鼓励型等多管齐下的政策手段, 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 形成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体系, 将是确保区域环境政策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 (2) 完善区域环境政策保障体系。首先, 完善我国区域环境政策的法律基础。目前已有的环境法律尚未对实施区域环境政策进行清晰地界定, 从而使得区域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缺少法律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策的效力。其次,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中央政府由于没有相应的利益存在, 因此可以公正的监督区域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相关各方的利益, 从而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就监督机构而言, 应充分发挥区域督查中心的能力, 作为环保部的派出机构, 其可以代表环保部行使监督的职能。再次,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采用区域联席会议、区域论坛等多种形式, 建立区域间的协调机制, 将有助于促进了解, 增强信息、技术的交流, 增进区域互动, 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5) .
[2]马小伟.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11) .
[3]黄爱宝.论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合作治理[J].社会科学, 2009, (3) .
区域管理系统 篇8
区域创新系统, 是在一定区域内由相关部门与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创新网络, 主要职能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倍增效应、优化创新效率。目前, 科学技术逐渐制约了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甚至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热点,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竞争态势十分严峻。当今时代, 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息息相关, 区域创新能力也成为地区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保障。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 再加上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带来的不可靠因素等, 区域就业大幅度增加, 产生诸多压力, 因此提高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持续竞争力的推动十分紧迫, 在此大背景下, 必须积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 加大创新力度,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持续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一) 推动区域竞争优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区域内的企业发展情况决定,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研发, 落后的技术与产品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依赖于其所在区域的创新系统运行状况。与竞争对手生产的产品及服务水平相比, 一个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只有具备独特优势, 才能吸引消费者、占领市场, 这就是特有的竞争优势。首先,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大多认识到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并以此类推影响到市场有关产品的价格情况, 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最终为企业赢得更多利益。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体现在诸多方面, 但是所有的竞争优势形成都离不开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机制。例如, 企业可以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加强基础创新, 从性能、品种、包装、质量等多方面体现竞争优势, 并对生产设备加强技术创新;同时, 在流通领域也可推行技术创新, 以优质的售后服务等加快企业发展。其次, 从产品流通的生命周期来看, 一个企业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生命周期也是与核心技术周期及核心产品周期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以及人民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 主导产品的寿命也有所缩短, 所有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都会过时, 并且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只有加强区域创新系统, 不断以新产品替代旧产品, 强化市场的生命周期, 才能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阶段, 提高可持续竞争力。
(二) 促进区域知识水平进步
通过知识的优化整合实现区域知识创新, 可提高可持续竞争力。在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知识资源, 广泛分布于各区域的各项组织或个体中, 如果一个区域缺乏促进个体实现知识共享的机制, 那么个体知识层次的高低就与区域竞争优势毫无关联, 区域中各个阶层组织的知识积累与扩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知识扩散与传播程度, 如果组织内不能建立科学的学习环境, 那么组织知识层的提高就会趋向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对于特定的区域来说, 在各项组织与个体中存在的知识可能是杂乱无章, 这种堆积的知识数量较庞大, 但也正是由于此杂乱无章, 才无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或发生应有的作用。因此, 通过区域创新系统解决知识的无序化与分散化, 充分发挥知识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并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充分调动区域知识主体的积极性, 对现有知识实现有效整合, 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聚集并扩散知识的过程中, 注重过滤与筛选, 剔除不良信息, 确保区域知识运动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持续竞争力。
(三) 加强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多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与前提, 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 就不可能振兴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增长质量, 主要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不断开拓创新, 因此区域创新系统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个主体, 首先, 可以为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技术与经济保障, 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转化科技成果, 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实现质的飞跃。其次, 区域创新系统利于引入优质的经济资源,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物资及服务动力, 促进区域可持续竞争力, 加快经济发展。另外,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还可加快区域经济朝向现代化进程迈进, 给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技术动力。还应认识到, 区域创新环境也为区域持续竞争力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氛围, 确保区域竞争力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
(四)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中各主体间的互动, 持续提升创新动力, 加快创新的传播、推动产业发展, 由单个产业的创新发展扩散到产业集群中, 进而加快区域产业的结构升级。首先, 区域创新系统能较好调整产业结构的类型, 以高新技术产业改善传统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与替代产业, 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以此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原有产品的变化, 当推出全新产品时, 可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上, 赋予产业结构新内涵。其次, 区域创新系统能提升产业的发展方式, 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会加剧激烈的竞争, 产业模式也会有所转变, 最终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 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再次, 区域创新系统能有效扩大技术产业的规模, 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深加工的精度, 最终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 促进产品质量和利益的有机结合, 形成产业持续竞争力的规模优势。
三、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关系模型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及持续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再加上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持续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可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模型。区域持续竞争力主要来自区域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产业结构升级, 这三项活动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发挥。同时区域创新系统的正常运转也与区域创新环境及创新资源密切相关。因此,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关系如下:首先, 区域环境的改善、区域资源的流入、创新机制的正常运转及创新主体的积极配合, 都能有效确保区域创新系统作用的发挥。其次, 区域创新系统有效促进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形成区域持续竞争力。在关系模型中, 创新系统应处于核心地位, 是区域持续竞争力发挥的源泉。再次, 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改善了原有的竞争环境, 提高了人的动力因素,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另外, 区域创新系统体现了资源的潜在收益, 进而吸引更多的资源, 在改善创新资源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形成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持续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由上可见, 本文主要分析并阐述了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持续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同时,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给区域创新系统带来了物质保障与环境基础, 有效激发创新力。但是应注意二者关系的处理, 只有二者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促进区域发展能力的提升, 利于区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忠吉, 姜春林.区域自主创新的自组织机制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 .
[2]、付丹.区域创新系统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
[3]、牛冲槐, 芮雪琴, 王聪, 樊燕萍, 郭丽芳.区域创新系统优化对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 2007 (4) .
[4]、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 2007 (2) .
[5]、詹湘东.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 2005.
[6]、陈晓红, 宋洋.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及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 .
[7]、章杰宽.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与应用[J].学习与实践, 2010 (10) .
区域管理系统 篇9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在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人才集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明显推动, 因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提供物质保障, 并经过创新系统内各主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产生持续的激励创新的动力, 进而提升系统的创新效率, 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向最优方向演化。现有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换机制从不同视角进行富有成效探讨, 但这些研究在系统整体性上缺乏对它们之间互馈机制的关注。为此, 本文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看成互馈的循环整体, 并建立互馈模型以揭示它们互馈发展的内在决定机制和关键因素。
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强化与激发系统内各主体的创新意识, 不断促进与增加创新行为的有效供给, 以及通过提高创新系统演化效率和加强系统主体的合作创新动力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阻滞因素, 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加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当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时, 才能吸引顾客, 占领市场, 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首先,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使区域内企业在性能、质量、制造工艺、品种、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企业竞争优势。其次, 区域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开发新产品替代旧产品, 延长企业产品和其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 使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第二,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指区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以及技术、知识创新使其由劳动与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转化的过程。首先,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扩散、应用与产业化, 打破创新系统原有平衡, 扩大创新活动空间与范围, 使得原有产业部门与产业分解形成新兴产业部门和新产业。其次, 创新系统还会利用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改进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 使得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间过程和产品创新加速, 促进区域内产业间联合与创新扩散。最后, 创新系统利用技术创新扩散使区域内传统产业不断更新换代, 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综上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动区域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不断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 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 区域创新系统最有演化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依据区域内经济资源总量和分别情况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中去, 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优化。其次, 创新加快技术进步, 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节约资源使用, 从而增加资源和能源总量, 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方式, 吸引了优秀人才的涌入, 凸显了区域内人才优势和价值。再次, 区域创新系统有机整合了区域内创新资源, 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可持续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的激励机制
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 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推动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与相互作用, 激发了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提升了区域创新效率。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区域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通过市场机制的内在功能使市场需求信息被真实、完整的输出给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 诱发他们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区域创新主体通过对市场信息准确地捕捉来确定市场和创新需求方向, 推动区域创新并提高其创新收益。区域创新活动不仅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而且进一步丰富、扩大了市场需求, 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和融合。
第二, 各类主体间竞争与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外在压力。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们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与市场份额益必然在市场经营中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其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独特性, 因而企业必然投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活动提升其竞争优势;反之, 企业若不进行创新, 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因此区域系统主体之间竞争压力迫使区域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促进其市场竞争优势提升。
第三, 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为区域创新提供充裕的物质、资金、人才等重要创新资源, 通过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使创新资源得到最优效率使用。首先, 创新资金筹措渠道的优化增加创新资金投入总量;其次, 创新投入成本约束和创新收益激励将使区域企业把创新投入转向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 实现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优化创新资金投入结构。再次, 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创新资源得潜在收益大大提高, 引导创新资源合理流动, 增强了区域创新资源保障。
第四,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创新环境的优化。区域经济增长增进了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相关政策的完善, 有效改善了创新制度环境。首先, 创新成果产权的明确界定以及其交易行为规范化使创新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极大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为充分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 区域经济发展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重塑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精神、进取心和创新积极性。
四、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模型构建和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表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准确反映二者之间的互馈关系, 本文拟采用LOGISTIC方程为工具, 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模型, 以全面反映二者动态互馈与相互作用关系。
1.模型假设
(1) 选取区域经济增长潜力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选取区域创新潜力代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整体情况。
(2) 区域经济增长潜力与区域创新潜力都是时间t的连续、可微函数。
(3) 单位时间区域创新潜力的增加对其经济增长潜力的反馈系数为 α1, 单位时间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增加对区域创新潜力的反馈系数为 α2, 其中 α1>0, α2<0。
(4)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都满足LOGISTIC演化规律。
2.模型建立
科技创新对区经济发展与增长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支持作用, 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引入新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而促进区域经济资源有效配置, 使得经济源得到更为合理利用,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 增强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而区域创新系统的最优演化能有效助推了经济增长。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区域创新潜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假设其影响因子和系统创新效率有关;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对区域创新潜力有重要影响, 假设其影响因子值和经济实际增长有关。区域经济发展与其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相互作用模型可用以下微分方程组表示:
3.模型稳定性分析
上述微分方程组 (1) 本质上一个2 维分线性动力系统, 其本质属性是由系统的定态决定, 而系统定态常用系统的不动点方程来刻画, 它是由系统中所有状态变量对时间的导数为0 的点组成。当系统处于定态时, 系统状态不再发生变化, 即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 (1) 的不动点方程为
由 (2) 可得到系统 (1) 的4 个局部平衡点:E1 (0, 0) 、E2 (M1, 0) 、E (0, M2) 、E4 (M1 (1-α1) / (1-α1α2) , (M2 (1-α2) / (1-α1α2) 。因为只有平衡点在第一象限时, 模型才有实际意义, 所以E1, E2, E3都无意义, 只有E4在 α1α2<1 时有意义。系统 (1) 是一个由微分方程描述的动态演化系统, 通过对系统 (1) 均衡点雅可比矩阵J进行局部稳定性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
由表1 可知, 系统 (1) 共有4 个局部均衡点, 其中均衡点E1E2, E3是系统 (1) 的不稳定点且无意义, E4在 α1α2<1 条件下是局部均衡且有意义。利用相轨线分析法对E4进行全局稳定性分析, 可以发现E4也是系统 (1) 的全局稳定点。
综上分析可知, α1α2<1 在条件下, 当t→∞ 时, 无论x1, x为何值, 系统都会向E4演化。因而, 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会通过动态反馈作用都可以达到快速、稳定的相对均衡的演进状态。
五、仿真分析
由上述对系统 (1) 稳定性分析可知, 系统 (1) 的稳定条件α1α2<1, 下面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进一步分析在系统稳定条件下,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规律。假设时刻t=0时区域创新能力x1 (0) =1.5%, 区域经济增长潜力x2 (0) =1.5%, 区域创新系统最大创新能力M1=10%, 区域经济最大发展潜力M2=15%, 区域创新能力的固有增长率r1=3%, 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固有增长率r2=5%, 单位时间区域创新潜力增加对区域经济增长潜力的反馈系数为 α1=0.4, 单位时间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增加对区域创新潜力的反馈系数为 α2=0.6。取25 个时间单位进行仿真如图。
从仿真图可以看出, 初期 (0-12 时间单位) 由于受知识、技术、服务、市场、资金、制度、政策等各种条件限制,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性不强, 因而区域创新
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也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虽呈正相关, 但是发展水平和规模都较为缓慢。黄金期 (13-25 时间单位)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仍正相关, 但是发展水平和规模都有非常大的提高。这说明在黄金期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均衡的互馈关系。较高水平创新能力可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增长, 而较快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因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互馈机制。
仿真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之间不仅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馈关系, 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强度也是变化的, 随着它们演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其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强。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正是在二者相互作用、共生演化过程中, 实现其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跃迁演化。仿真分析也说明, 本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科学、客观的描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馈机制。
六、政策启示与建议
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互馈的循环整体, 不仅要强调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机制, 而且强调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创新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激励机制, 有效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循环共生演化。因而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有深刻政策含义, 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 完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间互馈的关键要素, 因而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互动模式, 实现了各类精英人才在产学研项目中良性互动与合作, 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同时也要加大区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 完善创新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创新系统最优演化的关键。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多主体的复杂系统, 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既可能存在一致性也可能存在矛盾性。打破区域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人才交流制约因素, 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完善和健全创新协同机制, 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循环共生演化。
第三,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而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定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相互补的产权制度、专利制度、税收制度、奖励制度等来推进区域创新环境优化, 健全激发创新的机制, 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 完善区域创新投入机制与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发挥区域创新投入中政府引导作用, 拓宽创新投入的渠道, 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政策激励企业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以及引导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参与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区域自主创新, 让科研机构和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进而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祥兵, 严广乐.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12, 33 (11) :1-8.
[2]张宇, 王蒲生, 李平.深圳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27 (5) :52-54.
[3]张战仁, 杜德斌.研发产业与上海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互动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09, 23 (10) :91-94.
[4]孙捷, 王斐波, 朱艳, 杜威漩.市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其互动机制[J].商业研究, 2006, 15:42-45.
[5]洪进, 余文涛, 郭韬, 朱云浩.区域创新系统的AIITD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32 (12) :94-101.
[6]张振刚, 田帅, 陈志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0, 28 (5) :89-94.
[7]王祥兵.金融监管信号传递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 36 (9) :2-9.
[8]王祥兵, 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 2014, 26 (11) :55-65.
[9]王祥兵, 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评论, 2013, 25 (4) :59-68.
[10]王祥兵, 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J].系统工程, 2012, 30 (4) :10-17.
[11]王祥兵, 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混沌特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15, 55 (1) :1-9.
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篇1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自2011年12月27日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北斗系统又完成了4箭6星发射,扩大了系统覆盖范围,增强了星座稳健性,提高了系统服务精度。目前,在轨卫星和地面系统工作稳定,通过各类用户终端测试和评估,系统服务性能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如何破解多区域IT管理难题 篇11
其实,老陈遇到的这一问题并不是个例,多区域集团类公司的CIO们需要做出的两难选择在于,如果为各地单独配备IT管理人员,不饱和的工作量必定意味着资源浪费,而若由集团总部集中支持,服务响应效率和质量又较难保证。
随着IT应用的不断深化,企业IT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多分支机构的IT服务管理需要CIO在成本与质量间做出最佳平衡。一般来讲,企业在发展初期会自然形成各自为阵的IT管理格局,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IT应用的增多,分散式IT管理不断推高IT成本,此时CIO开始考虑进行IT标准化和集中化。
“标准化是集中化的基础。企业进行集中IT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集中权力,而是简化管理难度和降低成本,而集中的前提则是统一的IT标准环境。”拥有10多年IT运维管理经验的金道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勇,结合其公司服务上百家世界500强外企驻华机构的实战经验指出,“在标准的IT环境基础上,企业即可建立集中IT服务台,通过一线方式快速解决掉全国各地的绝大部分普通IT服务需求,可降低整体IT运维成本。对于小部分较复杂问题,如果考虑用户体验和服务响应速度,也可在各个分支机构现场配备专职二线IT服务人员。”
但是专职二线IT服务人员工作量又很难做到最大程度饱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会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CIO该如何进行持续优化·
对此,王勇跟我们分享了金道公司的成功经验:“我们在一些客户那里会采用‘虚拟服务台’模式,主要做法是在二线IT服务人员比较闲的时候,安排他负责一部分一线服务台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分公司现场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又不至于浪费。”据介绍,采用此方法,金道服务的多家企业在三年周期里,整体IT服务效率可提升15%以上,相应IT运维成本亦得到显著降低。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必要的IT服务管理工具来记录、分析二线IT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如果企业的IT运维进行了外包,那么IT服务商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持和配合是CIO会面临的一大现实难题。”王勇补充到。据了解,传统人员外包服务商会因服务费用按服务人头计算而缺乏主动改进服务效率的动力,而如果是管理服务外包提供商则因为按照服务结果计费而会积极主动与企业一道持续优化服务效率及成本。
强化特色管理打造区域名校 篇12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特色,名校
小学学校管理要树立文化奠基、科学育人、敢为人先的现代办学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目标, 积极构建和谐民主校园。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分段管理, 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计划;坚持特色社团建设, 引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打造名师工程,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教学要素进行科学评价, 提升更多教育教学管理正能量,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分段管理, 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计划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 特别是学生构成复杂、学生人数众多、师资队伍庞大的城郊学校, 学校管理面临新挑战。采取分段教育教学管理, 不仅是学校管理细化的需要, 而且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意识体现。
首先, 在分段教育教学管理中, 学校根据实际需要, 成立了分段管理专门小组, 主要领导具体分管。每一个分段管理机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 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层次分明, 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计划制定、工作落实、绩效监管, 形成完整管理链条。其次,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细化、精化, 学校管理制度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制度众多, 只有细化、精化这些规章制度, 才能提升管理制度执行力。将这些管理制度细化到每一个环节, 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创造条件。再次, 学校需要强化常规管理, 管理制度要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才能呈现成效。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常规管理, 教导处、教研室、年级组、学科组等具体管理单位严格执行学校管理制度, 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及时汇报给学校领导, 由学校组织力量展开救援。学校管理采取分段管理, 细化管理措施, 这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2.特色社团, 凸显现代教育理念
提倡科室、学生团体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特色社团建设。学校安排有特长的教师担任技术指导, 并定期组织社团成果展示活动, 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机会, 极大提升了学习实践氛围, 为打造特色学校管理品牌做出积极努力。
首先, 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积极探索, 主要针对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展开社团建设。学校师资力量雄厚, 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众多, 为建设特色社团奠定了基础。除了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突出之外, 还有语文学科的专业教师, 为学生进行普通话、作文等辅导;英语教师承办外语角, 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外语交流;数学教师组织学生搞专项社会调查, 感受数学的生活应用。其次, 分工合作, 搞好协调管理。学校特色社团成立之后, 相关管理要及时跟进。社团有一定范围, 涉及到科室、教师的具体分工, 学校要在统筹监管的同时, 尽量给予支持。在进行管理分工时, 要体现对应性, 既要进行宏观调控, 又要进行微观指导。特别是社团活动与学校管理工作产生冲突时, 需要学校进行有效协调, 确保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学校社团建设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规范要求。学校在具体社团组成、运行、监督等环节要发挥正效应, 多多给予支持和帮助, 保证社团建设能够维系在较高水平之上, 这样才能为打造名校创设更好的基础条件。
3.名师工程, 蓄积雄厚师资力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教师素质塑造管理中, 要注意体现人文性, 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首先要从改变教师工作态度的角度入手,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校要从最基础的管理因素抓起。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慵、懒、散、旧”意识。治“慵”能够提升教学能力, 治“懒”能够增强工作效率, 治“散”能够纠正校风、学风, 治“旧”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其次要从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管理工作, 教师不仅有自身特质, 而且有巨大潜力, 学校为其提供施展平台, 教师可以在其中施展自身才能。学校组织教师备课大赛、讲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论文评选活动、课题评价活动, 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 这些骨干教师就是学校的名师。在名师的带动下, 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各项管理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再次要推演“名师效应”, 学校推出学校级名师, 继而根据上级的名师推选要求, 确定名师称号。为提升名师效应, 学校定期举办“名师观摩课活动”, 组织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辅导, 举办各种形式的名师讲座。学校建立专门的宣传栏, 对学校名师进行专门宣传, 这在教师中引发积极效应。学校呈现“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态势, 教育教学管理进入健康轨道。
4.素质评价, 成就学校管理特色
学校管理呈现系统性, 在教学评价管理方面, 无论是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 还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学校都给出具体的制度规范。
首先是对教师的绩效评价, 紧紧围绕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素质提升来进行。但由于规范比较模糊, 导致学校对教师展开评价时出现操作困难。特别是在评先树优活动中, 难免要出现一些偏差, 造成部分教师不满意。因此, 学校在对教师展开绩效评价时, 要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效度、工作奉献等具体细节展开评定, 给出赋分标准, 进行量化考核。教师异议少了, 工作热情更高了。其次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在学生管理和评价时, 学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过程多元的原则,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动态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体评价多元, 是指学生展开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从不同角度形成评价动力;评价方式多元, 是指学生学习成绩可以采用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 用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力;评价过程多元, 是对不同评价内容展开不同的评价操作, 灵活运用评价方式, 不墨守成规, 提升评价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