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用9篇)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1
0 引言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不仅可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和电网崩溃, 而且可作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二和第三道防线。而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策略的制定、策略计算的工具和方法、策略制定的实际应用效果验证等决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功能能否实现。
1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结构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安装在两个及以上厂站, 经光纤通道和接口设备连接, 其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包括稳控主站、稳控子站和稳控切负荷执行站, 其结构如图2所示。
(1) 控制主站将离线计算的控制策略表输入主站系统, 在运行中通过收集的区域电网电气量信息, 识别运行方式并做好状态评估, 动态安全估计区域电网给定的预想事故集, 最后将有关运行方式信息和控制策略表传送到各子站。
(2) 控制子站将采集到的本站运行的电气量信息传送给主站, 在接收到系统故障信息时根据子站内已录的控制策略, 接收主站发出的控制命令, 并将控制命令发送到切负荷执行站以执行切负荷命令, 维持电网区域稳定。
(3) 切负荷执行站接收控制子站发送的控制命令, 按控制命令执行切负荷操作, 并将反馈信息上送至控制子站。
2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制定方法
2.1 制定依据
2.1.1 稳定判据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的计算需同时考虑电力系统的热稳定性、暂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根据规程规定, 电力系统的稳定包括功角稳定、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
(1) 热稳定:正常运行不超过设备的热稳正常电流。事故后控制考虑设备的事故过载能力。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 导线的负载率不超事故限流值, 是线路的热稳定极限。而视在功率不超过其额定容量的1.3倍, 是系统故障后变压器的热稳定极限。
(2) 动态稳定:电力系统中的区域间振荡模式及与大机组强相关的局部振荡模式, 在小扰动及大扰动情况下的最低阻尼比标准应分别不低于0.035和0.025。
(3) 功角稳定:电力系统故障后在同一系统中的任意两台机组的相对角度摇摆曲线呈同步减幅振荡。
(4) 电压稳定:暂态和动态过程中系统电压中枢点母线电压下降持续低于0.75p.u.的时间不超过1s, 且动态过程平息后的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中枢点母线电压不低于0.9p.u.。
(5) 频率稳定:任何时刻系统频率低于51.5Hz、高于47.5Hz, 且事故后能迅速恢复到49.2~50.5Hz, 并考虑计算可能出现的误差。
上述条件下, 若出现个别小机组与系统失步, 而整个系统能保持稳定的情形, 或系统振荡虽然平息较慢, 但是逐渐衰减的情形, 则仍认为系统是暂态稳定的。
2.1.2 计算工具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的系统潮流计算采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SD-BPA潮流和暂态稳定程序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工具, 主要包含PSD-BPA潮流计算程序、PSD-BPA稳定计算程序、PSD-CLIQUE格式潮流图和地理接线图绘制程序。
2.1.3 计算模型
暂态稳定计算中, 发电机的变化采用E″d、E″q的详细模型, 并将励磁和调速系统的作用加入计算。负荷的计算模型, 综合考虑恒定电流、恒定阻抗、恒定功率及频率特性因子。其中恒定电流占比40%, 恒定阻抗占比30%, 恒定功率占比30%, 三者取和;有功频率因子为1.8, 无功频率因子为-2.0。
2.1.4 故障类型及切除时间
稳定计算的主要故障类型:500kV线路无故障跳闸或三相短路故障跳闸;500kV双回线路故障同时跳开。
500kV线路三永故障切除时间, 故障后线路近端跳开时间取0.09s, 远端跳开时间取0.1s;主变故障后跳开时间, 故障后取0.1s。220kV线路三永故障切除时间, 故障后取0.12s;安全稳定控制装置远方切负荷切机时间, 故障后取0.3s。
2.2 策略制定方法
首先, 策略制定的依据是电网出现暂态稳定时必须满足电力系统的稳定判据, 因此需使用上述计算工具、计算模型以及计算参数 (故障类型级切除时间) 进行稳定计算。
其次, 要收集该区域电网基础数据, 作为稳定计算的资料。
再次, 选取常见的四种运行方式 (故障方式“N-2”方式、检修方式“N-2”方式、主变“N-1”方式和220kV线路“N-2”方式) 计算系统的稳定性。通过潮流和短路计算分析, 得出稳定计算结论, 进而制定出稳定控制配置策略。
2.3 策略制定方法实用案例
下面以某电网500kV某站 (待投运) 为例介绍安全稳定控制策略制定方法。
2.3.1 收集电气计算基础资料
首先, 考虑2014年深圳电网及周边的主要电源开机方式:海丰电厂装机2×1 000MW全开;大亚湾核电装机2×900MW全开;岭澳核电装机4×1 000MW全开;沙角C厂装机3×660MW全开, 不考虑沙角扩建;平海电厂装机2×1 000MW全开。
其次, 考虑500kV某输变电工程投运后的主要潮流方式, 正常方式下某站主变及近区500kV、220kV线路潮流均在允许范围内。经核实, 深圳电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线路及其它元件均能满足N-1方式下的安全运行要求。其中, 夏季大方式下“N-1”重载线路主要是岭深甲乙线, “N-1”情况下线路电流为2 757A, 按事故限流值3 052A考虑, 负载率为90%。
再次, 收集主要元件正常限流值和事故限流值, 采用夏季标准进行核算, 具体见表1、表2。
2.3.2 稳定计算分析
(1) 计算全接线方式下500kV线路“N-2”检修系统的稳定性。
500kV电网发生线路或主要元件“N-1”故障时, 系统要求不能出现稳定问题, 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校核系统“N-2”故障的稳定情况。选取上年度夏季大方式校核系统的主要稳定问题, 利用PSD-BPA潮流计算程序计算主要500kV线路“N-2”故障时系统的有功功率分布, 并与表1限流值进行对比, 若超过限流值或功率极限则认为系统不稳定, 反之则认为系统稳定。
由计算结果 (见表3) 可知, 在检修方式下, 若某些重要通道潮流不加以控制, 则其它通道发生“N-2”故障会引起剩余线路过载。对于深圳500kV电网, 检修方式下, 500kV岭澳-深圳线路会发生过载情况, 需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MW
(2) 计算500kV线路“N-2”故障方式下系统的稳定性。
利用PSD-BPA稳定计算程序计算主要500kV线路“N-2”双回永久性故障时系统的有功功率分布, 并与表1限流值进行对比, 若超过限流值或功率极限则认为系统不稳定, 反之则认为系统稳定。计算结果显示系统无暂稳和热稳问题, 保持稳定。
系统全接线方式下, 深圳电网500kV重要通道发生“N-2”故障, 导致其潮流通过其它通道迂回至负荷中心, 但无稳定问题。系统薄弱环节为500kV岭澳-鲲鹏线路, “N-2”故障下, 岭澳-深圳线路潮流最重 (2×1 915MW) , 但可满足运行要求。
(3) 计算220kV电网的稳定问题以及主变“N-1”方式下系统的稳定性。
按同样的计算方法计算, 可见220kV电网“N-2”故障情况下无稳定问题, 而在美视燃气电厂停机, 某站一台主变故障时, 另一台主变下载的有功功率为1 410.8MW (负载率为141%) , 高于主变限流值1.3倍的标准, 需采取切负荷措施限制主变的负载率。
(4) 稳定计算结论。
通过以上计算, 某站安全稳定控制子站需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检测站内500kV线路、主变以及220kV线路的运行工况;美视电厂停机, 某站一台主变故障时, 需根据控制策略切除下属220kV执行站负荷;某站主变一台检修, 另一台故障时, 剩余的一台主变过载时, 需根据控制策略切除下属220kV执行站负荷。
(5) 稳控策略制定方案。通过以上分析, 500kV某控制子站的稳控策略作以下配置。
(1) 岭澳-深圳检修, 其它重要通道“N-2”, 岭深线过载。按照采取切负荷措施后, 元件负载不超过事故限流值控制, 并留有适当裕度的原则, 策略制定如下:桢州-大亚湾“N-2”, 切除紫荆站负荷386MW (执行站西乡、廷苑、甲岸各30%的负荷) 和深圳站负荷184MV (执行站李朗、水贝各30%的负荷) 后, 岭深有功功率为2 500MW;桢州-某“N-2”, 切除深圳站负荷262MW (执行站李朗、水贝各30%的负荷和东湖25%的负荷) 、鹏城站负荷281MW (执行站腾飞、育新各30%的负荷) 及某站157MW (执行站皇岗站、滨河及梅林各30%的负荷) 后, 岭深有功功率为2 470MW。
(2) 美视电厂停机, 一台主变故障, 导致另一台主变过载。按照切负荷后主变电流低于1.3倍限流值的标准采取措施:切除梅林、滨河、皇岗各30%的负荷, 约160MW的功率, 主变下载的功率达到1 274MW (低于1.3倍限流值) 。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际, 通过分析图表和数据, 阐述了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应用, 以及策略制定方法和实际应用, 符合工程实际要求。随着全国电网的互联, 大网架结构的建立, 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的策略将越来越系统化, 不再局限性地考虑稳定问题。其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提升,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功能也将实现信息化, 主站和子站、执行站间的信息交换量将增加, 通过电气量数据分析, 策略制定将更加合理、及时。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2
当代东南亚各国仍然将美国、日本、俄国引入区域,以牵制中国,这表明仅靠中国—东盟一体化的单边设想是难以实现经济安全发展。
中国引领式东南亚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与动态变量系统研究。
从思想而言,东南亚各国的治国理念多是佛教、伊斯兰教、或民俗意识形态,多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习俗性思维方式,使得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步伐缓慢。
近三十年以来,中国贸易出口指数占东南亚各国之首,这是中国引领东南亚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与动态变量系统研究的精神与物质基础。
二、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实践研究
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实践研究,应从产业化安全、产品安全,产业经营主体安全,产业组织安全,产业政策安全,产业市场化安全,产业动态化安全,产业时态安全等多方面展开研究。
东南亚的产业化安全,是指各行业产业生产形成的行业化稳定态状。
在消费领域,可以有第一、二、三……产业,这些产业安全化指标就是正常生产。
在生产领域,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具有科技性和安全性,而不是核能技术的负面性。
在市场领域,是贸易可持续化运行,减少贸易保护主义。
而东南亚地区产业化大多是原始产业,由此不能为现代化产业构建提供资本资源;而另一个方面,在于东南亚各国长期以来所对产业化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个产业化是替代技术化的一种更为综合的国家实力,产业化也是国家安全化发展所具备硬实力的支撑节点。
产业化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一直都被政治权力所替代,认为权力强大产业化也就强大,是东南亚各国对产业化的看法所在。
而产业的化则与政治权力非对等体系,这是构建产业化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中国化需求所在。
作为经济安全式产业化发展,应超越这消费、生产、市场的现有格局。
这就是中国主导的经济安全式产业化发展系统。
动态推进各产业化的科学技术含量、动态推进各产业化的幸福化受众面,让东南亚经济安全具有原始产业化的纯正、又有科技化的安全,还有综合化提升产业化的居民劳动力价值、资产价值、财富价值升值的可能与实现,从而以人为本,以人的良性化全面发展构建产业化的新架构与新系统。
产品化安全。
东南亚各国的产品安全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特别是经济核心产品——金融产品,一直处在被劫持、被一夜间可蒸发的态势,这种朝不保夕的产品何谈以安全呢?此外,农产品靠天吃饭,工业没有规模,服务业没有形成体系,产业化的产品还处在原始的手工机械化产业结构中,所有的产业依靠与外国的产业化外包加工运作态势。
作为邻国,中国广西产业化安全就在于超越东南亚的手工机械化现状。
不是东南亚各国所依赖的外国加工体系,而是中国化系统的轻型工业化、产业化结构。
三、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时效研究
研究分政府、军方、高等院校、企业、民间四格局,这样可以有多个设计样本,也可能有更多的预期空间的准确度的测评格局。
从运行而言,也可以有更多的主体的介入,利于多方面的深入东南亚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推进,同时也将提供就业多方面空间。
而在布局上,政府侧重于经济安全式发展战略性布局,军方侧重于经济安全发展式军事战略性布局,高等院校侧重于经济安全发展式产品类布局,民间商人侧重于区域市场流通性商品布局。
而各面上的顶层布局则是一统于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研究中心,由其中心协调各方面制作运行。
时效是研究实践效果的反映。
这是一个设计、理论与实证系列化研究运行,利于检验研究效绩,然而,不应成为彼此竞争的局面,这样不利于研究、实证的可持续性。
首先,时效是对每一个模式的检测,是对相关研究、设计方案是否可行的评价系统,是对经济安全式的发展系统的预期效应的考测。
其次,时效实现还需有操作机制、体制运行方略。
这就是研究方案实践的中介环节。
操作机制的时效性在于把握时间时态性,而时态性是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理区位优势。
时态的实现依托于中国各省的产业化制作与产品的生产的新布局,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超东南亚的轻微型产化化结构创新布局。
最后,是时态的区间设计是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战略与实践的时间上、空间上的设计,就是改善与提升生活时态区间;生活安逸时态区间;甘愿沉浸于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时态;东南亚各国以此为本国核心,此时,经济安全式发展系统成功达到时态区间效应。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2】
摘 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模型,得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互馈条件。
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且有相同运动方向;较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较快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仿真分析验证了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理论描述和逻辑结论。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区域经济发展;互馈机制
一、引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创新系统成为区域竞争力提升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区域创新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在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人才集中、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等方面起到明显推动,因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提供物质保障,并经过创新系统内各主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产生持续的激励创新的动力,进而提升系统的创新效率,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向最优方向演化。
现有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交换机制从不同视角进行富有成效探讨,但这些研究在系统整体性上缺乏对它们之间互馈机制的关注。
为此,本文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看成互馈的循环整体,并建立互馈模型以揭示它们互馈发展的内在决定机制和关键因素。
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强化与激发系统内各主体的创新意识,不断促进与增加创新行为的有效供给,以及通过提高创新系统演化效率和加强系统主体的合作创新动力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阻滞因素,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加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当企业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时,才能吸引顾客,占领市场,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首先,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使区域内企业在性能、质量、制造工艺、品种、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体现出企业竞争优势。
其次,区域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替代旧产品,延长企业产品和其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竞争优势得以持续。
第二,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指区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以及技术、知识创新使其由劳动与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转化的过程。
首先,区域创新系统通过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扩散、应用与产业化,打破创新系统原有平衡,扩大创新活动空间与范围,使得原有产业部门与产业分解形成新兴产业部门和新产业。
其次,创新系统还会利用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改进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使得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间过程和产品创新加速,促进区域内产业间联合与创新扩散。
最后,创新系统利用技术创新扩散使区域内传统产业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综上分析,区域创新系统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不断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三,区域创新系统最有演化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快速提升。
依据区域内经济资源总量和分别情况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中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优化。
其次,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节约资源使用,从而增加资源和能源总量,实现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
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吸引了优秀人才的涌入,凸显了区域内人才优势和价值。
再次,区域创新系统有机整合了区域内创新资源,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能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系统最优演化的激励机制
区域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推动各创新主体的互动与相互作用,激发了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升了区域创新效率。
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区域创新提供内在动力。
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内在功能使市场需求信息被真实、完整的输出给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主体,诱发他们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
区域创新主体通过对市场信息准确地捕捉来确定市场和创新需求方向,推动区域创新并提高其创新收益。
区域创新活动不仅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而且进一步丰富、扩大了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和融合。
第二,各类主体间竞争与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外在压力。
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它们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与市场份额益必然在市场经营中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
而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其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独特性,因而企业必然投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活动提升其竞争优势;反之,企业若不进行创新,则必然在市场竞争中淘汰。
因此区域系统主体之间竞争压力迫使区域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地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促进其市场竞争优势提升。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3
大型钢铁企业的用电量大,担负着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以及制氧、给水等重要负荷的供电任务。由于钢铁企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为了保证鞍钢的正常生产,必须保证不间断地供电,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冶炼、动力负荷更不允许短时间停电。
当故障导致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与外系统大电网解列后,供电系统进入孤网运行状态,此时系统的功率、电压、频率全部由自发电厂维持,其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的威胁。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能否在孤网运行时仍保证重要负荷的正常供电,已成为钢铁工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稳定性。
1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简介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作为大型工业用户电网,具有与区域电网显著不同的特点:
(1)典型的有源受端电网
钢铁企业一般建有自发电厂,通过220 k V双回输电线路与外系统相联,共同构成工业生产的电力来源,由钢铁企业自身负责维护内部供配电网络的运行。
(2)运行方式多样化
供电系统结构复杂,不但有几种常用运行方式,更有多种检修运行方式;厂变二次侧母线的出线较多,且负荷分配可随运行情况变动。供电系统大体采用分裂运行方式,两子系统分别与外系统相联,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两子系统与外系统的交换功率随运行方式和负荷分配的不同而变化。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有功欠缺时,从外系统吸收有功;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当有功富裕时,向外系统输出有功。
(3)负荷波动大[1]
钢铁工业的总负荷主要由在钢铁冶炼锻造等工业工程中产生的负荷组成,受其生产特点的影响,存在一些较大的冲击负荷,如电炉负荷、热轧负荷等。这些负荷的投入、退出较频繁,且工作过程中功率也会不断变化,从而引起潮流的变化。
2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进行大量的稳定性计算分析发现,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在绝大部分内部故障下均能够依靠自身的继电保护装置及原有的就地控制装置保持系统稳定,但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与外系统交换功率很大时,一旦220 k V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跳闸,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将与外系统断开而孤网运行,由于有功严重不平衡,导致供电系统频率大幅变化,如不能采取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恢复有功平衡,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将失去频率稳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3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简介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2]是指为解决一个区域电网内的稳定问题而安装在两个及以上厂站的稳定控制装置,经通道和通信接口设备联系在一起组成稳定控制系统,站间相互交换运行信息,传送控制命令,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稳定控制。
3.1 总体配置结构
由结构上看,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可分为就地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就地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结构较简单,无远方功能,只负责处理本地任务和策略。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结构则相对复杂,一般由控制主站、下属若干个区域控制子站,以及控制子站下属若干个执行站级联而成。控制主站与控制子站、控制子站与执行站相互通信,实时交换信息和命令。在电网发生严重故障时,区域控制主(子)站经过故障判别和策略搜索后,确定下属各执行站须采取的措施,然后自上而下地发送命令,最终由执行站执行各自的切机或切负荷命令[3]。
3.2 策略表的形成
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控制策略的分析计算应在事故前进行,实现方法[2]分为两种:
一种是离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它由控制装置实时检测当前的运行工况和故障,然后从由工况和故障组成的二维表中查找控制措施并执行。其控制决策表是离线预先准备的,即由调度和运行方式人员,对各种典型运行方式下可能遇到的故障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形成控制策略。
另一种是在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这种方案不是按预想工况,而是按实际工况来制作策略表,并假定工况在几分钟之内不会变化,由在线决策系统的计算机根据当前电网的实时状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想故障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形成当前电网的控制策略。在线刷新控制策略表,同时给调度员进行预防性控制的提示。
由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多,电网潮流变化快,离线计算难以考虑所有的工况,容易出现工况失配问题。在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方案不仅避免了工况的失配问题,还能够自动适应系统的发展变化。
3.3 稳定控制措施
电力系统稳定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系统内有功功率或/和无功功率的平衡状态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维持电网稳定的控制措施就是针对上述机理的[4]。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中有足够的无功调节设备,而有功备用容量不足,为了确保供电系统在孤网时的稳定运行,可采用切负荷、切机、减出力、合母联、控制解列等稳定控制措施。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搜索策略表,选取对应实际运行工况的具体稳定控制措施。
对于功率送出型电网,配置的执行站一般为切机执行站,设置在区域内的电厂或功率倒送的变电站,切除对象主要为电厂内的机组,也包括变电站内功率倒送的线路。
对于功率受入型电网,配置的执行站一般为切负荷执行站,设置在区域内能提供一定可切负荷量的变电站[3]。
整个紧急控制过程,包括远程通信、决策命令和策略实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间隔(例如200 ms)内完成。
(1)切负荷
钢铁企业发电厂的大型发电机一般均满发,系统运行在零备用状态。供电系统一般从外系统吸收大量有功功率,若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解列,供电系统的发电机总出力小于总负荷有功时,只能采取切负荷的措施。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根据负荷的重要性决定切负荷的优先级,根据系统有功缺额确定总的切负荷量,快速切除非重要负荷。由于被安排切除的线路所带负荷量受生产中设备检修及冲击负荷影响而不断变化,故每个执行站的可切量大小也随之变化。而区域控制子站的可切总量为区域内各执行站可切量之和,故其同样实时地变化。在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发生严重故障,需安稳控制系统动作时,控制子站在完成故障判别、策略搜索,得出须切总量后,还应根据系统的实时工况,将切除总量合理地分配至各执行站,以保证切负荷的准确性。
(2)切机
当故障后供电系统中发电机总出力大于总负荷有功时,可以通过切除部分小发电机恢复系统有功平衡。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简称TRT)是利用高炉冶炼的副产品——高炉煤气具有的压力能及热能,使煤气通过透平膨胀机做功,将其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或其它装置发电的一种二次能源回收装置。其发电量随尾气的排放量变化而变化,一般数值较小,对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当这些TRT发电机的总出力大于或等于系统故障后的有功超额时,迅速切除部分TRT发电机,即可以维持供电系统的稳定。
(3)紧急减出力
当故障后供电系统有功超额过大,发电机总出力远大于总负荷有功,切小发电机不足以恢复系统有功平衡时,有必要对大发电机采取快速减出力的控制措施。
如果原动机的调节很灵敏,使原动机的功率变化跟上发电机的电磁功率变化,则轴上的不平衡功率便可大大减小,从而防止暂态稳定破坏。
为了减小故障后发电机的输入功率,对于中间再热式汽轮机可以采用汽轮发电机快速调节汽门与发电机功角检测装置和微机控制组成的高速系统,根据发电机功角变化的情况,快速调节汽门,以平衡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提高暂态稳定。
(4)合母联开关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一般采用分裂运行方式,两分裂母线接近准同期运行。当故障后一个子系统有功欠缺,另一个子系统有功富裕时,若将两个子系统快速准同期并列合并成一个系统,既可减小有功缺额,从而减少总的切负荷量,更能提高电网的稳定调节能力。
(5)控制解列
解列作为稳定控制的后备,是防止系统大面积停电和保护重要负荷供电的最后一道防线。
钢铁企业的重要负荷区域单独配置小发电机组,且通过联络线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联接,属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失去稳定时,通过解列其联络线以保护重要负荷区域的可靠供电。
(6)与低压装置配合
钢铁企业某些大型设备(如大型制氧机、空压机等)须配置低压控制回路,在电压低于允许值时瞬时切除设备,以防止设备损坏。一些贵重的大型进口设备往往配有低压脱扣装置,同样具有瞬时低压保护的功能。
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系统电压瞬时下降,故障区域的这类负荷将首先切除,因此需要考虑切负荷控制与低压装置瞬时动作的配合问题。
通过在负荷侧装设DVR电压补偿装置,使故障后负荷电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既保证了设备的不间断供电,又不会影响切负荷控制的准确性。
4 仿真计算
以某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为例,仿真计算选取其正常运行方式,A、B两子系统分裂运行,A系统通过一条输电线路向外系统输出功率,B系统通过另一条输电线路从外系统吸收功率。预想故障为这两条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继电保护装置正常动作。
无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时,A系统频率升高,B系统频率降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失去频率稳定。系统频率(标幺值)曲线如图1所示。
应用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后,A系统执行切机、减出力等措施,B系统执行切负荷措施,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能够保持频率稳定,系统频率(标幺值)曲线如图2所示。
5 结论
经过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大量仿真实验,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能够综合供电系统的运行信息、实时检测功率平衡情况,能够在各种正常及检修运行方式下快速、准确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维持系统的频率稳定,提高了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摘要: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已经在区域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区域电网,钢铁等大型工业企业供电系统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且对其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其稳定性分析发现,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由于故障一旦与外电网解列后,自身难以独立维持稳定运行。针对上述稳定问题,提出了切负荷、切机、减出力等稳定控制措施。仿真分析表明,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区域安全稳定控制,频率稳定,运行方式
参考文献
[1]周佃民,李凯,李关定,等.钢铁企业负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1):28-30.ZHOU Dian-min,LI Kai,LI Guan-ding,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Electric Load Management System in Iron&Steel enterprises[J].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2008,10(1):28-30.
[2]周全仁,张海.现代电网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ZHOU Quan-ren,ZHANG Hai.Modern Power System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nd Application[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2.
[3]陈兴华,吴烈鑫,吴国丙,等.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切负荷量分配算法[J].继电器,2007,35(11):26-29.CHEN Xing-hua,WU Lie-xin,WU Guo-bing,et al.Distributing Algorithm of Load-shedding fo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J].Relay,2007,35(11):26-29.
[4]李宝兴,全宇文,任敏哲.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分析与展望[J].西北电力技术,2005,(5):13-16.LI Bao-xing,QUAN Yu-wen,REN Min-zhe.Analysis&Prospect of Power System Safe and Reliable Control[J].Northwe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5,(5):13-16.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4
2022年,全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稳定工作部署及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校园安全政治责任,坚持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以实而又实、细而又细的作风和举措,全力保障师生人身安全,确保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一、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夯实安全工作责任
1.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基础和前提”的理念,主动扛起“促教育发展,保师生平安”的政治责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作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和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内容,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2.履行安全“四个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尽职免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推动学校安全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学校主体、家庭监护责任落实,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校园安全治理监管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亲自抓、负总责,不当“甩手掌柜”,做到责任、投入、培训、管理、应急处置“五到位”。加强家校共育共管,督促家长履行教育与监护责任。
3.落实落细“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明确领导班子成员与科室(单位)安全责任,将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检查,确保安全工作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照《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建立全员安全岗位职责清单,将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具体到教职工,建立“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过程管理”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全员知责尽责。
二、抓牢抓实风险防控,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4.强化校园“三防”建设。进一步提高校园安防建设“四个100%”质量,在严格落实“有”的前提下确保“管用、好用”。督导保安配备及专项经费落实情况,强化保安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落实校园封闭化管理,严格出入校门人员管控。校园“一键报警”联得通、出警快,直达110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做到全覆盖、无盲区、无死角。严格落实“护学岗”制度,上下学时段学校带班领导、值班教师、执勤保安、家长志愿者和公安干警全部到岗到位。
5.持续做好防溺水工作。严格落实《XX市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实施细则》,建立“教育、包靠、督查、通报、问责”闭环管理机制,厘清压实防溺水工作责任,落实落细防溺水“看人”“管水”责任。健全“三包靠”“一日两提醒”及学生网格化、水域管理“两个台账”等有效机制,加强案例警示教育,强化家校联管共育,织密织牢未成年人溺水防护网。健全常态化督查队伍,强化督查人员培训,提高督查质量。
6.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处置机制,常态化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法治、团结友爱和防欺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建立矛盾冲突排查、报告、处置机制,重点摸排家庭经济困难、有矛盾纠纷、有暴力倾向、有抑郁倾向等重点群体学生,发挥好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宿管员作用,做到及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将欺凌打架行为纳入校规校纪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实施欺凌暴力的学生予以教育惩戒,情节严重、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处理。
7.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健全全员育人导师制,配强学生成长导师团,做好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与帮扶。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组织学校常态化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加强学情会商,协同解决好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寄宿制学生安全管理,完善登记、点名、监管、巡查等制度,及时消除管理漏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配齐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立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干预。
8.强化传染病及疫情防控。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常见病防控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两案九制”机制(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预案,疫情报告、晨午检、因病缺课缺勤追踪登记、复课证明查验、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通风消毒、环境卫生检查和免疫预防接种查验等制度),发挥康育副校长和校医作用,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从严从细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坚决杜绝“搞应付、走过场”。
9.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强化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全面推广学校食堂4D管理模式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实行每日采购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加强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预防和营养健康知识教育,做好学校饮用水监测、食源性聚集性病患者的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10.做好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学生不乘坐私揽客源、无营运资质等非法营运车辆、超员面包车等,自觉抵制非法载人的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严防交通安全事故。提升校车公司精准化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校车营运方案,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对校车公司的补贴,支持校车公司加大校车购置配备,提高运力。建立校车违反交规抄告通报制度,联合交警开展校车安全行驶明察暗访,对违反交规情况进行通报处理。
1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开展防盗窗(网)排查整治,重点对学生宿舍设置封闭防盗窗(网)问题进行整治,打通消防“生命通道”。严格规范教职工用电,突出抓好宿舍、食堂、供暖设施设备消防安全。扎实开展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电气线路检测等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各类场所消防器材配备完善、完好有效,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保持畅通。加强实操培训,培养教职工和适龄学生消防“四个能力”。
12.加强校舍及施工安全监管。及时排查校舍、设施安全隐患,落实警示、修缮、重建等措施。加强学校施工安全,实行施工区域与师生活动区域严密隔离,防范新建、改扩建校舍导致学生安全事故。防范新建校舍新增设施污染,条件不完善、具有污染和安全风险隐患的校舍,不得迁入和招生。对幼儿园使用老旧闲置校舍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措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不得使用。
13.强化校园周边治理。建立校园周边常态化治理机制,联合政法、公安、城管、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整治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混乱、人员杂乱、无照摊点经营、占道经营、出售伪劣品、危险品、低俗书刊等问题,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秩序。推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完善学校周边高峰勤务机制,做到重点时段学校门口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强化学校周边交通疏导,及时设置、维护学生安全通行警示标志等交通设施,为学生出行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14.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七个不允许”目标,细化工作措施,盯牢重点人员,强化联防联控,做好摸排、思想疏导、教育稳控等各项工作。县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开展教育系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好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咨询答复等工作,维护教师、学生、家长的利益,推动工作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持续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安全、考试安全、校外培训机构安全、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等工作,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三、加强安全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5.加强安全工作队伍建设。出台《XX市学校安全工作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完善安全工作队伍配备、履职、培训、评价、激励等机制。规模较大的学校,设置安全工作专职副校长和安全工作机构,规模较小的学校,明确1名校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安全工作,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安全工作。安全科室负责人为中层正职,专职或其主要精力从事安全工作。完善学校安全工程师制度,建立分级培训考核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至少一名安全工程师。加强安全干部表扬激励,评选表扬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
16.提升安全教育培训质量。加强安全教育教研,落实教研员配备,开齐开全安全教育课程。落实1530安全教育机制,用好安全教育平台,定期邀请公检法、卫健、食品、消防等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防性侵等专题教育。将安全内容纳入校长培训和新任安全管理干部、新进教师培训,每年组织安全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全员培训,市级不少于1次,县级不少于2次。加强教职工应急救护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意外伤害现场施救能力。
17.加强应急能力建设。落实中小学每月至少一次,幼儿园每季度至少一次应急演练,结合学校环境、布局、人数等情况,进一步做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定期组织消防、防踩踏、防震、防暴恐等应急疏散演练,邀请卫健、消防、应急救援等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观摩指导,增强学生、教职工避险自救意识和能力。严格落实突发事件、紧急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对迟报、谎报、瞒报导致事态扩大、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强化督导问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18.提升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安全促进体系建设,鼓励安全项目对外交流。研究制定学校安全岗位职责、安全标准、规范操作“三个手册”,安全隐患排查、督查、问题、反馈、整改、评价“六张清单”,建立校园安全全流程、全覆盖监管机制。开发校园安全管理督查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加强与水质检测、环境检测、应急救援、消防救援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提高安全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四位一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落实“一月一排查、一月一研判”机制,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醒函。
19.建立校园安全常态化闭环督查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督查、专项督查、第三方机构抽查、县市区交叉检查”四位一体督查体系,制定完善学校安全督导检查办法,完善“反馈、整改、查验、评价”闭环式管理机制。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年内市级督查学校数不少于总数30%,县级做到全覆盖。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学校安全工作视频会议,充分发挥视频曝光典型问题的震慑作用,探索建立校园安全“黑名单”制度,持续传递“不履职尽责就要被严厉追责”的警示信号,倒逼安全责任落实。
20.落实经费保障。建立学校安保经费保障机制,将安保经费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保安专项经费落实,保障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安防设施配备、安全巡查等顺利进行,以奖补形式支持校车运营。
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策略 篇5
在我国, 对电网稳定性进行控制的技术关注还算较早, 使用的方法大多数是通过断路器或者继电保护器进行稳定性控制。后来有些系统也采用了一些预定的逻辑控制, 逻辑控制装置主要是由机电式继电器组成。它比传统的继电保护器更加灵活, 能控制更为复杂的系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我国研制成了集成电路的紧急控制装置, 在八十年代后期, 一些科研单位开发微机控制系统。
国外, 很多发达国家也在对电网稳定系统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研究, 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在这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日本的电力公司和三菱公司联手研发了TSC集中式的稳定控制系统, 日产公司和东北电力共同研制了BSPC稳定控制系统, 西关电力开发的BSS装置也是这些较为典型的电网稳定控制系统中的一个。
二、造成电网不稳定的原因分析
(1) 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利用。电力系统中有各种数字仿真数据还有系统装置所采集到的实际测量数据。例如我们所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仿真软件生成的数据。但是工作人员通过这些数据获得的信息只是全部数据信息中的一小部分, 在隐藏的数据后面就是电力系统会失去稳定的各种模式, 挖掘出这些数据的价值, 找到内在的关系和规律, 对电力工作人员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2) 系统稳定性的评价和控制。由于电力系统扰动的类型很多, 而且都复杂多样, 根本无法预测, 很多电网调度工作人员都需要更多的信息以及有经验的专家来进行预测, 并采取控制措施来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 这就对实时评估电网安全稳定提出了挑战, 这种评估不仅要做到实时, 而且要保证准确性以及智能性。
(3) 县区地方电网的投入不够, 而且设备老化, 技术含量和自动化水平都不高, 所以要对配电设备、电网等进行改造, 提高自动化水平。
(4) 城镇、农村中电网遭受到自然灾害或者外部破坏, 威胁了电网的安全性。
(5) 在生产管理等工作环节的安全意识薄弱, 全民参与的意识不强。在电网整理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运作、维修等方面, 必须做到全方面, 全方位的管理。
三、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策略分析
3.1减小扰动对系统的冲击。减小扰动对系统产生的冲击主要包括快速切除产生故障以及线路重新合闸措施, 这是两种目前用的较多的方式。高压输电线路中, 可以通过切除故障来抑制发送电端机到受电端机的不平衡功率的累积, 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很多电力系统中的故障都是瞬时性的, 如打雷、闪电等, 可以采用重新合闸的方式让电力系统迅速恢复。
3.2减小送、受端系统功率不平衡程度。我们可以采取投入制动电阻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院里是电路发生故障的时候, 快速吧大容量的电阻投放到加速端的发电厂的母线上, 让发电机增加电磁功率, 从而产生制动作用, 通过直通提高系统状态稳定性。在实际运用中, 投入电阻是“保护启动和定时切除”, 其容量和动作生成的时间需通过大量离线极端得来, 只有在特定的运行方式和特定故障下才是最为适用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故障都是不确定性的, 因此此种控制方式有时候会引起欠制动, 有时候则会超制动。
3.3强行励磁和快速励磁控制。此种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是当电机的端电压低于4/5的额定电压时, 启动强行励磁, 通过增加励磁来提高电势, 增加输出功率。当电力系统发生不稳定或者故障时, 励磁装置检测到电压异常, 会通过升高或者降低励磁的电流来维持电机端电压, 从而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电网的不断发展, 电网运行的工况和方式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随之带来的系统安全稳定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电网安全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正在被广泛地研究应用。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 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对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得出有效地能够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性的措施, 进而推动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首先阐述了电网稳定控制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 分析了电网不稳定产生的原因, 并且针对这些原因, 提出了几点提高电网稳定性的策略, 为性电网运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策略
参考文献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6
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简称稳控系统) 是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和电网崩溃的主要技术手段。为满足我国电网目前和未来规划的大区交直流互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 现有稳定控制技术正向在线决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从而保证电网稳定控制技术适应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 适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本文根据电力系统最新发展的特点, 对现有稳控系统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介绍在线预决策和广域测量系统在稳控系统的最新应用, 并对稳控系统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思考。
二、区域电网稳控系统的新特点
在稳控系统发展初期, 稳控系统在增强电网薄弱环节、提高电网输电能力、防止电网严重故障下的暂态稳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系统的引入, 各区域电网的主网结构不断加强, 相应地稳控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 主要稳定问题反映为热稳问题
由于许多地区电网500kV主网架已基本形成双环网结构, 尤其是在大电源送出地区电网不断加强, 电网稳控系统解决的主要稳定问题已不再反映为暂态稳定问题, 而是局部地区的热稳问题。
(二) 稳控系统控制功能主要是解决局部地区的电源送出问题
电网一般在局部电网送出通道上的大型电厂及枢纽变电站装设安全稳定控制子站和切机/切负荷执行站, 以解决电源送出通道较为薄弱的问题。
(三) 稳控系统的基本配置原则由原有的“分层分布、相互协调”转变为“简单可靠、就地为主”
随着稳控系统日益复杂和庞大, 稳控装置及通信通道的故障风险和稳控策略的误动风险也不断提高。因此, 为了更好地规避以上风险, 应该更合理科学地实现分布式稳定控制, 稳控系统应多考虑以简单和就地的配置模式。
(四) 稳控系统的策略整定思路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1. 在保证稳控功能的前提下简化稳控策略, 弱化不同区域稳控子站之间的联系。
2. 稳控子站应以解决就地控制功能为主, 防止稳定问题扩大化;同时增强稳控执行装置的就地判据功能, 减少稳控装置对通信通道的依赖性。
3. 对于极端条件的故障情况, 如500kV站的主变N-2故障情况, 不考虑加以稳控措施而是以紧急调度方式作为控制措施。
可见, 随着区域电网主网环型网架的加强, 稳定问题主要集中为局部送出断面或独立供电分区中, 基本不存在跨区域性的大范围稳定问题, 因此, 针对网络结构和主要稳定问题的变化, 应该进一步加强稳控系统的分布式控制, 对原有主网稳控装置的控制功能进行简化整合。怎样以更简单可靠的稳定控制策略形成整个电网安全稳定防线,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在线预决策稳控系统
(一) 在线预决策稳控系统的特点
对于大型跨区域的互联电网, 送出断面的稳定问题与电网运行方式、电厂机组开机方式等均密切相关。因此, 为了提高稳控系统对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以及系统发展变化的适应性, 有必要推广在线预决策稳控系统。
“在线预决策、实时匹配”技术是指决策系统根据从调度系统SCADA/EMS和各稳控子站的准实时遥信、遥测数据在线生成各稳控子站的策略表, 并实时刷新各稳控子站的在线策略表。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 各稳控子站在判别故障后, 根据当前运行方式下的策略表, 执行相应的切机、切负荷等稳定控制操作, 以保证系统的暂态稳定。在线预决策的稳控系统, 可从根本上解决对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以及系统发展变化的适应性问题, 并以最小的控制代价换取最大的电网运行效益, 同时将运行人员从繁重的离线计算中解脱出来。
(二) 在线预决策稳控系统的应用
1. 福建电网在线稳控系统
福建电网在线预决策稳控系统分别在后石电厂以及厦门、泉州、福州3个变电站装设稳控装置, 与调度中心的稳控主机组成在线预决策稳定控制系统。该系统从刷新数据到状态估计、暂态稳定分析计算、形成新的策略表、下载到厂站上的稳控装置, 整个策略表刷新时间可控制在20秒以内, 满足“在线预决策”所必须的5分钟内快速决策的要求。目前, 福建在线预决策稳定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已投入正式运行数年。
该系统的总体配置示意图见图1:
2. 江苏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
江苏省电力公司联合国家电网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成功研制了“江苏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EMS系统、自动电压控制 (AVC) 和自动发电控制 (AGC) 等系统资源和信息, 重点研究和实施大电网安全稳定的实时预警、智能辅助决策和预防控制, 以及主干电网发生严重故障、多重故障、连锁故障等严重问题后的电网紧急控制和协调控制, 防止因这些严重故障可能导致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发生。
“江苏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投入运行后, 使得连锁故障紧急控制手段从人工调度转变为智能化控制, 反应速度从过去3~5分钟缩短为0.1秒。
四、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
(一) 广域测量系统在稳定控制的应用
广域测量系统 (WAMS) 已在电网中全面开展建设, 如何突破传统WAMS的离线分析的局限, 将广域测量信息应用在稳定控制方面是研究热点之一。而WAMS由离线分析拓展到在线控制的技术关键有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全网数据的采集:WAMS应用局限于事后分析的原因之一是现有WAMS是一个孤立系统 (信息孤岛) , 由于相量测量装置 (PMU) 的布点数量只是整个待观察电网中的一部分, 采集到的信息不能对整个电网的运行方式作在线分析。因此, WAMS与能量管理系统 (EMS) 的数据连通是研究重点之一。
二是系统暂态稳定分析的快速算法: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实践, EEAC算法已被证明是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快速分析这一世界难题的重大突破。该方法不但精确, 且比积分法求临界条件快数10倍, 还能提供其他方法不能提供的受扰轨迹稳定裕度及轨迹模态等重要信息。
(二) 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的特点
广域测量分析保护系统 (WARMAP) 是综合WAMS、电力系统分析、控制与优化和计算机与通信等诸多技术于一体的集成应用。它是基于我国独创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定量分析理论和算法———扩展等面积准则 (EEAC) , 在线跟踪大电网实际工况, 在庞大的决策空间中快速搜索能保证系统稳定, 给调度员提供在线决策支持, 对运行方式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
由于电网日益庞大和复杂, 传统电网安全控制模式和人工调度手段很难有效控制突发事故。过去, 人工调度处理电网异地、多点故障, 一般只能分析十几条数据, 处置突发状况需要3~5分钟。而广域测量分析保护系统 (WARMAP) 当大电网发生紧急故障时, 一套计算机系统能运算、分析上万条调度决策参考数据, 处置紧急状况只用0.1秒。
(三) 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的应用
华东电网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是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研项目, 主要从广域动态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进行研究, 综合利用EMS、保护动作和事件汇录在内的电网静态、动态信息系统资源, 兼具控制功能的分析处理和决策系统为最终目标。
目前华东电网WARMAP使华东电网实现了事故时三态数据的整合与管理, 电网运行的动态监控, 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该项目通过国内知名的电力专家参与的专家组的验收, 认为这套世界首个大停电事故自动防控系统, 大幅提升了电网防范大停电事故的能力, 能以秒级速度拦截、控制大停电事故的发生和扩散, 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 “集中协调、分层控制”、“EMS、WAMS、AVC集成的一体化平台”、“连锁故障及异地多点故障的自动识别”等成果为世界首创。
五、结论
随着区域电网的发展, 针对网络结构和主要稳定问题的变化, 应该进一步加强稳控系统的分布式就地控制, 以更简单可靠的稳定控制策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而针对跨区域互联的大型电网, 在线预决策技术和广域测量系统的引入, 将为调度员提供决策支持或实施控制决策, 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性, 全面实现电力系统广域的监测、动态分析、保护和控制功能, 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光辉.区域稳定控制中若干技术问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 23 (3) .
[2]樊阳文, 刘志, 白杨, 等.RCS-992稳控装置在福建在线电网稳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 .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研究 篇7
一、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
电力系统中各同步发电机间保持同步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能使各发电机相互保持同步或在暂时失去同步后不能恢复同步运行, 这就使电力系统失去稳定。电力系统稳定问题最早应追溯到20世纪初。当同步电机由单机运行发展到与其它同步发电机并列运行后, 就出现电力系统稳定问题, 特别是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 有可能使发电机失去同步。电力系统稳定的破坏, 往往会导致系统的瓦解和崩溃, 造成大面积停电, 所以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在电力系统稳定研究中, 除了维持发电机间同步运行的稳定性外, 还开展了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和频率稳定性问题的研究。
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研究
对电力系统而言, 安全和稳定都是系统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条件。安全和稳定是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安全”是指运行中的所有电力设备必须在不超过它们允许的电压、电流和频率的幅值和时间限额内运行, 不安全的后果是导致电力设备损坏。“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可以连续向负荷正常供电的状态, 有三种必须同时满足稳定性要求:一是同步运行稳定性;二是电压稳定性;三是频率稳定性。电力系统失去同步运行稳定的后果是系统发生电压、电流、功率振荡, 引起电网不能继续向负荷正常供电, 最终可导致系统大面积停电;失去电压稳定性的后果, 则是系统的电压崩溃, 使受影响的地区停电;失去频率稳定性的后果是发生系统频率崩溃, 引起全系统停电。
(一)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研究。
电力系统的同步稳定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电力系统的同步运行稳定分析一直是电力系统中最为关注的一种稳定性。在中国的现行规程上, 把电力系统的同步运行稳定性分为三类:静态稳定、动态稳定和暂态稳定。但迄今为止, 国际上对电力系统同步稳定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1982年IEEE提出新的建议, 并定义如下:
1. 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性。
如果在任一小扰动后达到扰动前运行情况一样或相接近的静态运行情况的话, 电力系统对该特定静态运行情况为静态稳定, 又称为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
2.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如果在该扰动后 (如三相短路等大扰动) 达到允许的稳定允许情况, 电力系统对该特定运行情况或对该特定扰动为暂态稳定。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水平一般低于系统的静态稳定水平, 如果满足了大扰动后的系统稳定性, 往往可同时满足正常情况下的静态稳定要求, 但是, 保持一定的静态稳定水平, 仍是取得系统暂态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有了一定的静态稳定裕度, 就有可能在严重的故障下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技术措施去争取到系统的暂态稳定性。
(二)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研究。
电力系统调控中心进行在线安全分析的目的是对电力系统在当前运行情况下的安全状况作出评价, 从而预先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近十年来,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研究取得如下几方面成果:
1. 静态安全域思想。
在静态安全分析研究中, 过去很长时间广泛采用的是逐点分析法, 它需要对偶然事故表中所有运行条件逐一解潮流方程, 取得潮流的再分布状况, 对所求的母线电压和各支路的功率进行越限检查, 并检查是否满足安全性, 因此计算量大。静态安全域思想是由E.Hnyilicza等人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 它的优点是减少了大量潮流计算。
2.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活跃分支。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 包括机器感知 (如模式识别、人工神经元网络等) 、机器思维 (如问题求解、机器学习等) 和机器行为 (如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当前发展迅速、应用最广泛的学科, 其中专家系统 (Expert System) 和人工神经元网络 (ANN) 是人工智能的两个很活跃的分支。
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国内外电力系统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大面积和长时间停电事故, 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已受到极大重视, 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但到目前还有不少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如超高压远距离输电与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分析方法与控制策略问题;大容量机组投入电力系统运行, 如何解决好系统与大机组的安全协调问题;如何最优解决有功调度中系统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协调问题等。
另外, 近年来实时相角测量技术的发展已为现代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为超高压大电网的安全运行监控提供了新的手段。
摘要:当今, 电力已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 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供电不稳定, 特别是大面积停电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例如2003年的纽约、伦敦和东京大停电事故。因此, 对现代电力系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保证安全、可靠和经济地发供电能, 又要求保证合格的供电质量。但是, 现代电力系统是一个由电能产生、输送、分配和用电环节组成的大系统。同时, 由于电能的发、送、变、配、用电各个环节同时进行, 这样现代电力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实时动态系统, 这个系统除了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设备外, 还包括监测系统、继电保护系统、调度通信系统、远动和自动调控设备等组成的二次系统。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现状, 供电力工程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新进展
参考文献
[1].韩祯祥.电力系统自动监视和控制[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
[2].王梅义等.大电网系统技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
[3].滕福生.电力系统的调度自动化和能量管理系统[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4].袁季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6
[5].韩祯祥.电力系统稳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5
[6].韩祯祥, 童建中.大规模电力系统紧急状态控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88
[7].袁季修, 孙光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现状与进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89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电网规划
1 电网规划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转情况中的规划原则
电网规划过程中应该谨遵下面的原则方式才可以完全保证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
1.1 保障电压层级的科学性
电压层级是电网规划里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一个规划方式, 它对全面的电网规划的质量和适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保障电压层级选取过程中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是保障电网运转过程中可以具备较高的安全稳定性和牢靠性的主要方式。实际上, 要是在电网规划里选取的电网电压层级发生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 过大的电压会构成电路负载过大或是过小的情况, 过小的电压就很有可能构成电路负荷过小和不适合全面电网项目的设计需求, 通常来讲电网规划里针对电压层级的选取应该使用尽量简便电压层级、减弱变压次数的方式来建成对电压层级的选取任务。
1.2 保障电网供电的合法性
电网规划的过程中, 还需要保证电网用电的合法性。举个例子, 电网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保障电网规划的方式要和我国发布的《电网规划设计标准》中的有关条款相吻合[1], 保障电网规划里电网项目的安全稳定性和稳固性可以使用与我国法律里N-1标准和N-2标准的相应部分, 其中N-1标准的要求主要是针对电网运转过程中电力体系有关设施故障因素的安全稳定性需求, 要求电网规划的方法里听该保障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 保障电网咋运转设备发生障碍的状况下电压和频率仍然维持在一个安全稳固的范畴里。通常来讲电网规划只要保障负荷N-1标准的有关准则就可以, 可是更深层的N-2标准也是现在电网规划里愈发重要的规划准则。有关设计组织在电网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终于思考上面两点原则。
2 电力设计在电网安全运转情况的设计准则
最初应该确定的是电网运转过程中针对不一样的电压层级的电网具有不一致的设计准则, 有关设计部门在电力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注重这部分, 保障电力设计可以依据不一样的电压层级完成对电力安全设计的方式。用110k V和220k V的变电站的电力设计举例子, 电力设计在电网安全运转状况下的设计准则一般涵盖下面几点。
2.1 11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
通常来讲11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准则一般包含下面几点:
1) 11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范围, 必须在全面考虑当下地区的现实电量需要之后再完成对应的设计准则, 同时在电力设计的过程中充裕思考电力设计资本和电网运转安全稳定性的全面需要, 保障电力设计可以在使用资源最弱的状况里起到最重要的电力供需要求, 保障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2]。通常来说110k V变电站的电子设计需要使用双绕组变压器设施, 与此同时使用110k V/35k V的两极电压方式;
2) 在11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方案里, 需要充裕思考到电网运转构架里的线路方式、出线路径数值、供电电源灯多种方式, 保障以上方式的科学选取和合理运用。比如在110k V变电站电力设计里的接线方式的选取里, 通常都会选取使用双电源路径还有上桥式接线的方法, 最后完成对设施投电源的充裕联结的方式来达成对接线方式的设计[3]。有例如在供电电源的设计过程中, 电力设备应该尽量选取一个主电源和一个备用电源的设计方法来提高110k V变电站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和稳固性。
2.2 22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
通常来讲, 220k V变电站的电力设计准则主要包含下面几部分:
1) 220k V变电站一般担负着程式电力运送的智能, 所以在220k V变电站电力模式的设计里组要全方位的提高变电站的设计程度, 保障变电站电网运转过程中电网设定容量和电力运输效率的需求。通常来说220k V变电站的建成程度需要保证在至少两个以上的电源用电方式、变电所里的变电设施需要保证在两至三台之间, 变电站的首要运转容量需要在150MVA或者180MVA程度里, 从而高效的保障220变电站可以适用于程式电网的运转需求, 不会发生电压层级过大或者过低的不安全情况。
2) 220k V变电所电力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顾虑到电网运转过程中的有关安全技能和节能技艺, 保障程式电网这样的大型电网的运转过程中可以拥有较好的安全稳定性和节能性, 从而高效的提高电网运转的安全稳定性[4]。通常来使220k V变电站电网设计的方法里需要充裕的顾虑到无功补助、谐波政治等技术方式, 保障这两种技能在电力设计里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用无功补偿举例子, 220k V变电站电力设计里需要装置电容器补偿设备, 在高峰负载的功率元素达成0.95k V以上的可以采用主变容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
3 结束语
根据以上观点, 此文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标准展开了具象的解析, 有关部门在电网规划和电力设计方式里应该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标准, 提高电网运转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姗姗, 孙华东, 易俊, 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相关标准对大电网的适用性综述[J].电网技术, 2013, (11) :3144-3150.
[2]张红光.大容量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09.
[3]王刚.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的探究[J].科技展望, 2015, (11) :89.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篇9
电力工程的发展是工业发展和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 以及工业用电量的增加, 促使电力系统的设计要具备大机组、超远距离供电的特点, 电网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我国当前的电力系统设计, 当电网某一段发生单一故障或者多重故障时, 可以通过常规的自动化控制装置实现自动动作来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和稳定。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装置和设备是确保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也是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的根本途径。虽然目前电力系统中自动化装置投入相对较多, 也获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 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到整个系统附件装置的配置, 还没有较为成型的规定和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 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针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的建立对于电力工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中的计算分析原则
2.1 稳定计算扰动等级的设计原则
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中的相关规定, 电力系统稳定标准根据其运行稳定性、供电形式、电力负荷损失和电力系统局部设备的非同步运行等情况, 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稳定计算扰动等级的划分, 则可以根据以上标准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级, 其分级主要依据其发生故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 分别有轻微故障类型的等级;严重故障等级和多重严重故障, 其级别的不同, 故障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轻微型的通常是指单项线路的瞬时故障或者多回线路中某一回的永久性故障;严重故障级则是相间出现短路问题;而比较严重的三级故障通常指的是由多种故障造成的至少两个电力元件跳闸的情况。
2.2 稳定计算的运行方式
通常来讲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可以分为正常接线、检修接线和正常潮流接线三种方式。其中检修接线方式, 是根据电网元件处于脱落状态下, 为了减小断面对于稳定功率传输而设计的;而潮流接线方式是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 发电机组超出额定功率和额定负荷后, 为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水电超发的情况而设计的。
2.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系统设计中稳定计算的主要内容
计算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加合理的配置电力系统中的安全自动化装置, 为此计算的重点内容通常集中在电力系统中的断面正常接线或者潮流接线方式上, 在容易发生轻微等级的故障的情况下, 需要确定电力系统的相应控制措施。当系统无法保持稳定运行时, 需要找出不同步运行的断面, 及时调整和控制区域内的电力功率达到平衡状态。最后再稳定计算的基础上, 分析计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基础信息不完整、计算误差以及设备误差等因素, 通过留存裕度的方法, 综合分析后得出相对比较合理的结论。
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3.1 电力系统中安全自动装置的分类和应用特点
按功能性分类的方法, 电力系统中的安全自动装置可以分成四个类型, 第一类, 具有预防机制的稳定破坏的安装自动装置, 这种类型的装置通常是在发生短路时, 在自动重合闸的周期内, 降低输送功率, 或者避免系统发生故障时, 功率失衡造成的超负荷或者超频、超压的问题。其主要应用在经常出现功率过剩的部位, 从而能够实现快速降低系统运行功率, 避免超负荷事故的发生。第二类, 为减少非同步运行的安全自动装置;第三类, 类似于低周期减载装置, 可以消除可能造成系统内损坏设备的高频、高压的局部安全自动控制装置;第四类, 主要用于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的安全自动装置, 将其他一些安全自动装置暂停或者断开的部分进行重连。一个成熟稳定的电力系统中通常会用到以上一种或者几种搭配使用的安全自动装置, 且不同位置的不同装置都有其独特的使命, 既可以实现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及时停止运行或者降低影响, 又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处理故障的效率。
3.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2.1 可靠性原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中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十分严格。通常意义上的可靠性主要是指电力系统装置在需要动作时及时动作, 在不需要进行动作时保持其不动作状态。即, 不能在接到动作指令时, 处于拒动状态, 而不需要动作时反而产生误动的问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可靠性不仅仅是建立在安全自动装置上, 还包括装置在设计、研制过程中的制作材料和生产工艺等诸多原因,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动作界面来对其进行监控和判断。当前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中可能存在安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共存的现象, 通常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会因为一个设备的元件的误动或者拒动而造成整体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降低, 甚至会威胁到电力系统中的发电机组, 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安全装置同继电保护还是要尽量减少彼此之间的关联, 或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发生作为辅助控制作用。
3.2.2 有效性原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中的有效性原则可以概况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是一方面是指在控制量方面, 当电力系统发生较大幅度的扰动时, 控制量为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而采取的控制系统局部机组的动力或者负荷量, 如果系统设备动作后, 控制量不足的话, 就会造成系统失稳, 起不到应有的稳定控制作用, 其安全性系数也会随之降低。为此,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通常要求系统配置一定的备用容量, 当系统具备机组出现功率过控时, 一般不会导致负荷损失;对于切负荷的控制, 选择比较常规的二类或者三类非重要负荷切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影响;第二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控制对象的选择问题, 在出现控制对象有多个, 影响因素有多重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寻求控制有效性高的对象, 在关键对象上做到有效控制。
3.2.3 选择性原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 是建立在分层分区控制的基础上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的保护对象没有继电保护装置控制的那样明确, 其控制方式是以范围为界限的。诸如实现远距离供电的发电厂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通常控制范围为电厂出线, 范围稍广一点可以延伸到下级对出线故障的控制。而电网间的稳定性问题是需要网间控制装置完成的, 特殊情况下, 还是需要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电厂的控制装置加以实现。为此, 在实际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做好控制的选择性, 以确保系统运行的协调、安全、稳定。
3.2.4 适应性原则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通常会出现为满足不同时期供电要求而采用不同控制设计的情况, 这时候就要求对电力系统中的控制装置进行适应性评估, 可以认为是适宜性的确定, 控制装置在不同电力系统环境下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装置在系统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兼容性, 只有保证安全控制装置的适应性符合电力系统控制要求, 才能使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功能应用方面实现模块化和系列化, 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结构组成
从上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中我们可以发现,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中的安全自动装置通常要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 (即主保护装置和后备保护装置) 。也就是说,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中, 其结构组成要遵循分层、分区的控制原则。
4.1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中对于安全装置的配置要求
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系统设计中安全装置的配置通常有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首先, 配置系统安全装置要做双重配置的考虑, 主要是为了确保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采用双重配置可以使冗余达到最佳可靠性的要求, 也是减少硬件装置拒动故障的重要保障;其次, 是系统安全装置的选择要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简化。即在实际的装置配置中尽量避免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同后备装置合在一起的情况, 减少因为装置自身组成复杂性造成的后备冗余失效的问题。同时, 装置结构的简化也更容易实现模块化和规范化, 缩短装置生产周期, 有利于设备投产率的提升。
4.2 快关汽门装置的配置应用
快关汽轮机汽门是作为快速减出力的有效控制措施之一。其配置应用的优点在于, 在需要瞬时快关操作时, 弥补操作人员的反应时间;在需要进行持续快关操作中, 可以利用稳定控制装置实现与机炉自动化系统的协调控制, 是减少人员干预, 减少设备损伤、提高操作准确性和快速增减负荷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原则是对电力系统在系统控制方面实现设计安全稳定、运行安全稳定和故障排除操作安全稳定的总结和概况, 是在长期电力系统设计中经验的积累和整合。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也是电力系统设计质量安全控制和系统运行安全性、稳定性要求的基本要求,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的提出和应用对于电力工程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是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也呈现出了无比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设计弊端也层出不穷,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本文就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研究, 希望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曾敏.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的设计与测试[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03) .
[2]张保会, 康小宁, 袁越, 葛耀中等.关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系统) 基本要求的再探讨[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5 (09) .
[3]Fei Xiao, McCalley, J.D.Power system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rol in a multiobjective framework.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2009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推荐阅读:
区域安全06-26
跨安全区域10-15
区域粮食安全10-22
区域金融稳定10-20
安全区域网络09-29
办公区域安全检查报告08-14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10-03
炼焦生产区域安全检查内容10-18
物业区域安全防范管理规定10-18
高炉风口区域煤气泄漏安全防护工作措施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