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024-10-03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精选11篇)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1

0 引言

大型钢铁企业的用电量大,担负着烧结、炼铁、炼钢、轧钢以及制氧、给水等重要负荷的供电任务。由于钢铁企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为了保证鞍钢的正常生产,必须保证不间断地供电,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冶炼、动力负荷更不允许短时间停电。

当故障导致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与外系统大电网解列后,供电系统进入孤网运行状态,此时系统的功率、电压、频率全部由自发电厂维持,其安全稳定运行受到严重的威胁。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能否在孤网运行时仍保证重要负荷的正常供电,已成为钢铁工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稳定性。

1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简介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作为大型工业用户电网,具有与区域电网显著不同的特点:

(1)典型的有源受端电网

钢铁企业一般建有自发电厂,通过220 k V双回输电线路与外系统相联,共同构成工业生产的电力来源,由钢铁企业自身负责维护内部供配电网络的运行。

(2)运行方式多样化

供电系统结构复杂,不但有几种常用运行方式,更有多种检修运行方式;厂变二次侧母线的出线较多,且负荷分配可随运行情况变动。供电系统大体采用分裂运行方式,两子系统分别与外系统相联,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两子系统与外系统的交换功率随运行方式和负荷分配的不同而变化。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有功欠缺时,从外系统吸收有功;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当有功富裕时,向外系统输出有功。

(3)负荷波动大[1]

钢铁工业的总负荷主要由在钢铁冶炼锻造等工业工程中产生的负荷组成,受其生产特点的影响,存在一些较大的冲击负荷,如电炉负荷、热轧负荷等。这些负荷的投入、退出较频繁,且工作过程中功率也会不断变化,从而引起潮流的变化。

2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进行大量的稳定性计算分析发现,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在绝大部分内部故障下均能够依靠自身的继电保护装置及原有的就地控制装置保持系统稳定,但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与外系统交换功率很大时,一旦220 k V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跳闸,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将与外系统断开而孤网运行,由于有功严重不平衡,导致供电系统频率大幅变化,如不能采取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措施恢复有功平衡,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将失去频率稳定,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

3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简介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2]是指为解决一个区域电网内的稳定问题而安装在两个及以上厂站的稳定控制装置,经通道和通信接口设备联系在一起组成稳定控制系统,站间相互交换运行信息,传送控制命令,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稳定控制。

3.1 总体配置结构

由结构上看,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可分为就地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

就地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结构较简单,无远方功能,只负责处理本地任务和策略。

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结构则相对复杂,一般由控制主站、下属若干个区域控制子站,以及控制子站下属若干个执行站级联而成。控制主站与控制子站、控制子站与执行站相互通信,实时交换信息和命令。在电网发生严重故障时,区域控制主(子)站经过故障判别和策略搜索后,确定下属各执行站须采取的措施,然后自上而下地发送命令,最终由执行站执行各自的切机或切负荷命令[3]。

3.2 策略表的形成

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控制策略的分析计算应在事故前进行,实现方法[2]分为两种:

一种是离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它由控制装置实时检测当前的运行工况和故障,然后从由工况和故障组成的二维表中查找控制措施并执行。其控制决策表是离线预先准备的,即由调度和运行方式人员,对各种典型运行方式下可能遇到的故障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形成控制策略。

另一种是在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这种方案不是按预想工况,而是按实际工况来制作策略表,并假定工况在几分钟之内不会变化,由在线决策系统的计算机根据当前电网的实时状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想故障进行稳定分析计算,形成当前电网的控制策略。在线刷新控制策略表,同时给调度员进行预防性控制的提示。

由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多,电网潮流变化快,离线计算难以考虑所有的工况,容易出现工况失配问题。在线预想计算,实时匹配方案不仅避免了工况的失配问题,还能够自动适应系统的发展变化。

3.3 稳定控制措施

电力系统稳定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系统内有功功率或/和无功功率的平衡状态受到不可恢复的破坏。维持电网稳定的控制措施就是针对上述机理的[4]。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中有足够的无功调节设备,而有功备用容量不足,为了确保供电系统在孤网时的稳定运行,可采用切负荷、切机、减出力、合母联、控制解列等稳定控制措施。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搜索策略表,选取对应实际运行工况的具体稳定控制措施。

对于功率送出型电网,配置的执行站一般为切机执行站,设置在区域内的电厂或功率倒送的变电站,切除对象主要为电厂内的机组,也包括变电站内功率倒送的线路。

对于功率受入型电网,配置的执行站一般为切负荷执行站,设置在区域内能提供一定可切负荷量的变电站[3]。

整个紧急控制过程,包括远程通信、决策命令和策略实施,必须在很短的时间间隔(例如200 ms)内完成。

(1)切负荷

钢铁企业发电厂的大型发电机一般均满发,系统运行在零备用状态。供电系统一般从外系统吸收大量有功功率,若高压输电线路故障解列,供电系统的发电机总出力小于总负荷有功时,只能采取切负荷的措施。

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根据负荷的重要性决定切负荷的优先级,根据系统有功缺额确定总的切负荷量,快速切除非重要负荷。由于被安排切除的线路所带负荷量受生产中设备检修及冲击负荷影响而不断变化,故每个执行站的可切量大小也随之变化。而区域控制子站的可切总量为区域内各执行站可切量之和,故其同样实时地变化。在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发生严重故障,需安稳控制系统动作时,控制子站在完成故障判别、策略搜索,得出须切总量后,还应根据系统的实时工况,将切除总量合理地分配至各执行站,以保证切负荷的准确性。

(2)切机

当故障后供电系统中发电机总出力大于总负荷有功时,可以通过切除部分小发电机恢复系统有功平衡。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简称TRT)是利用高炉冶炼的副产品——高炉煤气具有的压力能及热能,使煤气通过透平膨胀机做功,将其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机或其它装置发电的一种二次能源回收装置。其发电量随尾气的排放量变化而变化,一般数值较小,对系统的影响也较小。当这些TRT发电机的总出力大于或等于系统故障后的有功超额时,迅速切除部分TRT发电机,即可以维持供电系统的稳定。

(3)紧急减出力

当故障后供电系统有功超额过大,发电机总出力远大于总负荷有功,切小发电机不足以恢复系统有功平衡时,有必要对大发电机采取快速减出力的控制措施。

如果原动机的调节很灵敏,使原动机的功率变化跟上发电机的电磁功率变化,则轴上的不平衡功率便可大大减小,从而防止暂态稳定破坏。

为了减小故障后发电机的输入功率,对于中间再热式汽轮机可以采用汽轮发电机快速调节汽门与发电机功角检测装置和微机控制组成的高速系统,根据发电机功角变化的情况,快速调节汽门,以平衡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提高暂态稳定。

(4)合母联开关

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一般采用分裂运行方式,两分裂母线接近准同期运行。当故障后一个子系统有功欠缺,另一个子系统有功富裕时,若将两个子系统快速准同期并列合并成一个系统,既可减小有功缺额,从而减少总的切负荷量,更能提高电网的稳定调节能力。

(5)控制解列

解列作为稳定控制的后备,是防止系统大面积停电和保护重要负荷供电的最后一道防线。

钢铁企业的重要负荷区域单独配置小发电机组,且通过联络线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联接,属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失去稳定时,通过解列其联络线以保护重要负荷区域的可靠供电。

(6)与低压装置配合

钢铁企业某些大型设备(如大型制氧机、空压机等)须配置低压控制回路,在电压低于允许值时瞬时切除设备,以防止设备损坏。一些贵重的大型进口设备往往配有低压脱扣装置,同样具有瞬时低压保护的功能。

当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故障时,系统电压瞬时下降,故障区域的这类负荷将首先切除,因此需要考虑切负荷控制与低压装置瞬时动作的配合问题。

通过在负荷侧装设DVR电压补偿装置,使故障后负荷电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既保证了设备的不间断供电,又不会影响切负荷控制的准确性。

4 仿真计算

以某钢铁企业供电系统为例,仿真计算选取其正常运行方式,A、B两子系统分裂运行,A系统通过一条输电线路向外系统输出功率,B系统通过另一条输电线路从外系统吸收功率。预想故障为这两条输电线路故障跳闸,继电保护装置正常动作。

无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时,A系统频率升高,B系统频率降低,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失去频率稳定。系统频率(标幺值)曲线如图1所示。

应用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后,A系统执行切机、减出力等措施,B系统执行切负荷措施,钢铁企业供电系统能够保持频率稳定,系统频率(标幺值)曲线如图2所示。

5 结论

经过对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大量仿真实验,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能够综合供电系统的运行信息、实时检测功率平衡情况,能够在各种正常及检修运行方式下快速、准确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维持系统的频率稳定,提高了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摘要: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已经在区域电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区域电网,钢铁等大型工业企业供电系统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且对其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其稳定性分析发现,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由于故障一旦与外电网解列后,自身难以独立维持稳定运行。针对上述稳定问题,提出了切负荷、切机、减出力等稳定控制措施。仿真分析表明,区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钢铁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电系统,区域安全稳定控制,频率稳定,运行方式

参考文献

[1]周佃民,李凯,李关定,等.钢铁企业负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10(1):28-30.ZHOU Dian-min,LI Kai,LI Guan-ding,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Electric Load Management System in Iron&Steel enterprises[J].Power Demand Side Management,2008,10(1):28-30.

[2]周全仁,张海.现代电网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ZHOU Quan-ren,ZHANG Hai.Modern Power System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nd Application[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2.

[3]陈兴华,吴烈鑫,吴国丙,等.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切负荷量分配算法[J].继电器,2007,35(11):26-29.CHEN Xing-hua,WU Lie-xin,WU Guo-bing,et al.Distributing Algorithm of Load-shedding fo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J].Relay,2007,35(11):26-29.

[4]李宝兴,全宇文,任敏哲.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分析与展望[J].西北电力技术,2005,(5):13-16.LI Bao-xing,QUAN Yu-wen,REN Min-zhe.Analysis&Prospect of Power System Safe and Reliable Control[J].Northwe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5,(5):13-16.

[5]范文涛,薛禹胜.电力系统紧急控制[J].继电器,1998,26(3):1-5.FAN Wen-tao,XUE Yu-sheng.Power System Emergency Control[J].Relay,1998,26(3):1-5.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2

为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搞好农产品质量区域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着效益优先、注重生态、强化服务、重在示范的原则,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二)任务目标

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到2010年底达到以下目标:全镇共有耕地6.08万亩,其中土豆0.8万亩,大姜0.4万亩,西瓜0.7万亩,小麦良种生产1万亩,果品生产0.32万亩,食用菌生产0.06万亩,标准良田建设2.92万亩,全部纳入区域化管理区;严格区域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基地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有关标准;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投入80%以上、化学肥料投入20%以上;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实行统一管理,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兽药。

二、组织领导

成立饮马镇农产品区域化建设工作,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畜牧、工商、供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区域化建设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区域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农业标准化基地规划建设

1、基地建设农技部门负责引导各村及相关企业搞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要加大对认证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资料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确保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2、龙头企业的建设与管理农业、畜牧部门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行业自律在不同的区域和行业内成立专业合作社,尽量吸纳社员,规范合作社章程,加强会员和社员的相互监督,提高自律能力。

(二)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1、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本着政府主导,部门引导的原则,以镇农资合作社和华夏农资超市为依托,年内建立起2-3家农资配送中心,在各社区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统一进货渠道,降低农资价格,保证农产品质量,及时为

农产品生产基地供应优质、高效、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逐步形成农资供应主渠道,确保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建立严格的农资配送制度,各经营门店进货、销货台账明晰,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质量抽检。农业部门负责办理农资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在办理《营业执照》时,继续实行审批前置制度,审查经营业户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农药经营许可证》是否有效。对无证经营、以次充好以及经营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农资的,坚决予以取缔。对非食用农作物使用的农药,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销售网点,实行定点销售,建立严格的销售档案和责任追溯制度,对违规经营者,坚决取消其销售资格。

2、产品质量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龙头企业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农业部门负责生产基地的初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工商部门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进行合法性、规范性监管。

3、联合执法

相关部门加大对《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生产、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农业、畜牧、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对农业、畜牧、水产、工商等部门的相关检测结果。要运用到执法过程中去,对违规销售、使用假劣农药、化肥、饲料和兽药等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企业及个人,公安部门要全力配合予以打击。

(三)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1、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服务信息网站,及时发布与我镇农业有关的信息重要手段,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及时在网上发布有关技术、信息,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业户、种植大户上网,设立服务电话,配备相关专业人员搞好农业科技服务,根据基层群众的需求做到有求必应,上门服务。

2、农产品质量检测要整合农业、工商等部门的质量检测资源,加强配合和沟通;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也要配备农产品质量速测设备,农产品质量检测做到快速、便捷。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质量检测,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在日常监管中要加大速测频率和扩大速测范围,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执法部门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通过联合执法的形式予以销毁或取缔。对有异议及重点检测样品,要送上一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各农资经营业户、农产品交易市场、生产基地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质量抽检,对产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饮马镇人民政府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文化建设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久经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职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一、何谓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有企业专家指出“安全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是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等等。表述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传统的安全管理不同,安全文化的本质在于不断提升人的安全修养、安全素质,因此只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参与、才能抓好每个细节,落实每项制度,有效预防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如果说传统管理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冰冷的、被动的,那么安全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温和的、主动的。它的潜移默化性和联系性把不同的思想观念集合到一个方向,它特有的亲和力会通过点滴小事的积累和文化要素的渗透,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自主约束倾向和潜在准则。当这种约束和准则普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时候,就会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转变为自觉主动地按照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法”转变为“我要遵章守法”,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持续提升到“我会安全”。从而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变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不足,弥补安全管理的漏洞,那就标志着企业安全文化就真正的落地生根。

二、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 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而并非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对一些具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所引领的优秀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不妨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而且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内增凝聚力、外增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我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创建本质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本质型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点: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辨证扬弃,使企业安全管理以“事”和“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进而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最终实现本质安全企业。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自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危机和风险,能够主动地并不断地去识别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生产,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围。企业鼓励企业人人都发表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企业鼓励人人学习、研究并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提高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企业依靠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更新和充实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应该是创建一种组织环境,即创建一个群策群力的系统来共同关注安全绩效的改善,以使企业员工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推进

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一管理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使领导和管理层具备“动态组织执行力和领导力”。在传统的、静态的企业环境中,最可靠的是经验,也就是如果你做过这件事,对这件事很熟悉,那么就能有权威、有能力来组织领导;而现在的企业环境更多的是动态,一切都在千变万化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也没有旧的权威可以依赖,所以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管理者全力组织实施。否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半途而废或无法达到预期收效。能否顺利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承诺、执行者的责任和实践者的能力。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管理转型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1、创造危机感——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识别并讨论危机与机遇,向职工表明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宣传与培训唤醒整个组织的情感动力,营造转型的氛围。2、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如果想让转型有成功的机会,必须依靠最高管理层的权威、可信度和组织力量来有效地领导企业的转型。3、制定远景和战略——为职工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能激励人的、有资源支持的发展蓝图,用清晰的发展蓝图和可使职工得到实惠的方案去指导管理转型。4、持续一致的沟通——人最怕的是未知,因此企业转型时,要通过沟通机制让职工知道,转型将把他们带往何处,不但要讲危机,也要讲成长及对每个人所带来的实际益处。5、各级职工的参与——授权职工实施远景规划,改变阻碍转型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各种培训来发展职工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广大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让职工对企业蕴育温暖感、成就感、自豪感,进而激活其内因,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激情参与其中、形成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是安全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职工普遍缺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追求优异成就的目标可以激励企业取得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几年前,淮南煤矿提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提出了“零死亡、零重伤、零重大非死亡责任性事故”管理目标,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集团公司主 要领导思想非常坚定,认为“零安全事故”目标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对是正确的。“零安全事故”是管理的大目标,不是具体的考核目标,其内在要求是把“零安全事故”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淮南煤矿的安全管理理念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已成为普遍追求,其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其安全生产指标连年创新。过去有的二级单位认为安全可能影响生产进度、安全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现在已有很多二级单位从自身实践中真正体悟了“安全是企业的命脉”,“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等理念的价值。

苏辙在批评宋仁宗的策论中说:“古之圣人,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夫无事而深忧者,所以为有事之不惧也”。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战略之举。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企业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安和谐企业,是企业领导者时刻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样,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发展,这样才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制订周密的规划,形成强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当这一模式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之后,在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之上,形成本质安全型企业,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就真正开花结果了。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4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管局2006年成立, 尽管成立时间较晚, 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依然走在全市前列, 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11年, 全国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就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3月21日, 记者作为北京市安全生产走基层活动采访组一员走进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佰利建设安全为双赢标准的文化

对于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 安全生产的意义重大。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以“促进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融合企业安全文化”为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用文化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许多企业形成特有的安全文化, 不仅让企业保持了自身较高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而且对全区、全市的企业都有借鉴意义。当天上午, 记者来到了北京金佰利个人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金佰利) 。

美国金佰利公司是全球健康卫生护理领域的领导者, 是全球500强企业, 业务分为个人健康护理用品、家庭生活用纸、商用消费产品和医疗健康护理用品4部分。美国金佰利公司1994年进入中国, 北京金佰利1995年正式运营, 现有员工160人, 7条生产线。金佰利公司的知名品牌有Kleenex舒洁、Huggies好奇、Kotex高洁丝、Depend得伴等, 都占据着主要消费品种类中前两位的市场份额。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关注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职业健康。

进入北京金佰利办公区域, 一上楼梯, 记者被墙上挂着的横幅吸引了。横幅以数以千计的满脸洋溢幸福的员工照片打底, 左边是意为家庭的3个牵手的人物, 右边写着“安全, 为了家人和朋友的牵挂!”记者之后了解到, 这是金佰利公司2012年安全文化主题, 厂长程志远说:“我们的安全理念是‘谁在牵挂你’, 员工每天看到这个问题都会想, 我要安全回家, 因为有家人朋友的牵挂。”

2012年北京金佰利的营运策略是5个零, 即零伤害、零缺陷、零损失、零忧虑、零对手。厂长程志远说:“我们要创造零伤害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对员工和社区负责, 因此零伤害永远是放在营运策略第一位的。”在营运过程中最具道德规范企业全球最新排名中, 金佰利公司位列第9, 道德规范里涵盖了安全和健康。“大家应该相信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按照体系标准, 所有进入现场的人, 我们都要对他的安全负责任。”他指着所在的会议室说。同时记者也注意到了放在每个人桌上的来访人员安全规定卡片以及附带的耳塞和帽子。从一进入办公区域, 记者就感受着时时处处存在的安全呵护。

“技术落地、制度生根”是北京金佰利的安全管理原则。在厂长程志远看来, 尖端的行业技术伴随的是尖端的安全标准, 要实现长久安全, 不能简单达成当年制定的目标, 而是要让安全标准落地, 让员工受益。他与我们分享了北京金佰利多年的安全实践:一是技术领先, 工厂的机器都是封闭式, 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进不去, 确保不受伤害;即使机器门打开, 里面也都设置隔离挡板。在生产车间采访时, 记者看到机器都有隔离挡板防护, 并听到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响起, 生产经理蔡茂正说:“不同工序衔接时就会有不同的音乐提示, 而且还有红、橙、绿3种灯作为警示、机器降速、正常运行的提醒。”员工的沟通在北京金佰利也被看作是技术, 其中培训矩阵是一种, 横向是工厂所有工位, 纵向是技术规范, 电器、能源、起重、有限空间, 培训矩阵保证所有的人知道自身职责内的安全;另外一种是北京金佰利和中国联通联手建立短信平台, 每天把关于安全方面的信息发送到个人的手机上, 将培训、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变得简单。二是投资保障, “得意不可再往, 谋定而后动”是工厂投资的主导思想。安全工作做得出色、安全绩效好, 都不能骄傲, 不能因此而减少投资, 而且每年年底工厂都会统筹考核全年的安全投资。三是以人为本, 工厂鼓励员工发现隐患, 设立点子银行, 员工要把发现的每个隐患写下来投放在车间墙上设置的各条生产线隐患发现栏中, 主管看到后及时安排负责人去核实整改, 这样就把安全的管理责任由单纯的领导层管理、承诺, 变成员工的自我管理;并结合积分奖励制度, 每个核实并整改的隐患都会给予发现者积分奖励。另外每次获得安全明星的员工也会得到积分奖励, 员工可以利用这些积分去买书、考试、看电影, 引导员工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操作工班长李永红说:“点子银行的设立, 让我们积极发现问题, 上个月班组提出了机器防护罩有安全缺陷, 主管人员15天之内就整改完了, 对我们的伤害几乎减到了零。”李永红2004年进入北京金佰利工作, 这么多年的工作感受他总结为安全培训越来越多, 安全防护越来越周到, 安全隐患反馈越来越快。四是身体力行, 为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建立安全总值班制度, 由领导层轮流值班, 并在值班过程中携带点检清单, 对1 400多个检索点进行检查, 掌握风险控制情况。同时也对领导进行安全领导力建设的课程培训, 由教化命令员工转变成员工自主的安全行为。

北京金佰利厂长程志远介绍工厂的安全文化冯瑾/摄

北京金佰利工厂办公楼内张贴着2012年安全文化主题宣传画冯瑾/摄

此外, 每年10月为金佰利公司安全生产月, 世界各地公司都开展安全隐患和风险识别、紧急救护、紧急应变等活动, 每年还会有家庭日, 把孩子、妻子、丈夫聚集在一起, 感受安全对于家庭幸福的重要性。李永红说:“安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准点接收安全信息, 并及时给家人提醒。”在记者问到, 做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 如何使不同国界的文化融合, 厂长程志远给出的回答是信任和知行合一。他说:“金佰利公司把中国作为最大的潜在市场, 一是要建立信任, 踏踏实实做事, 另一是建立和公众双赢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安全, 即事故为零。”

北京奔驰树立汽车制造企业安全标杆

针对企业主导型区域,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的工作完全围绕直管的近500家工业企业展开, 按照“服务、引导、督促、执法”的8字工作方针, 并根据不同的生产场所、不同的行业类型进行分类分级管理。2010年, 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开展的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成效, 2011年, 制订“分行业、逐步走”的方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今年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推进年, 全区将全面推开机械、电子、制药、印刷等行业的创建工作。当天下午, 记者采访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国家一级企业——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简称北京奔驰) 。

北京奔驰是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原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戴姆勒股份公司以及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 2005年8月成立, 占地面积198万m2。北京奔驰拥有先进的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4大工艺, 目前主要生产和销售梅赛德斯-奔驰全新长轴距E级和C级轿车, 是中国最先进的世界级汽车制造企业, 也将努力成为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的中国高端轿车品牌标杆企业。

图为一工厂发动机&车桥车间绿零图展板冯瑾/摄

高级经理和安全员现场检查平衡器安全使用情况 (图片由北京奔驰提供)

北京奔驰不仅在品牌、质量、效益和制造能力上走在前列, 安全生产管理同样独具特色。公司以“坚持以人为本, 平安北京奔驰, 安全和谐发展”作为安全理念, 对员工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高度关注, 处处体现“保障员工生命安全, 保障企业财产安全”的安全宗旨。公司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 加强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不断规范、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逐渐形成具有北京奔驰特色的安全管理体系。

据北京奔驰安全环保与公司服务科科长尹燕生介绍, 为落实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2010年7月19日, 总裁布切克和高级执行副总裁蔡速平共同签发了《关于开展北京奔驰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认证工作的通知》, 正式全面启动了北京奔驰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认证工作, 并在2011年获得安全生产标准化国家一级企业称号。

随后记者走进发动机&车桥车间, 在车间现场看到行人和物品、车辆有严格的分区, 并且在区域内清楚张贴物品名称, 分门别类有序摆放。记者在行走的安全区域两侧就见到叉车停放区域、发动机一线曲轴储备区等。7个车间近1万m车间通道的标线和各车间所有设备器具都完成了这样的定置管理。对地面标重新增贴标识, 起到了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和安全生产的作用。同时各车间按照国家标准, 将安全标志粘贴在车间进出口、库房、生产现场等部位, 对进口设备无中文标识的进行了完善, 对无设备编号或辨认不清的设备编号标牌重新制作更换, 起到警示和提示作用。据尹燕生科长介绍, 北京奔驰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整改中, 用于设备设施改造、作业现场环境整改、基础管理投入等共计325万多元。

2012年, 北京奔驰将编制《北京奔驰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南》, 结合企业实际, 将安全基础管理、设备设施 (含易燃易爆、通用机械、电气安全) 、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等5类标准化考核项目形成有机的整体, 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 促进北京奔驰成长为国内高端轿车的标杆企业。

截至2011年, 北京奔驰在职员工7 000人。企业安全建设不仅有领导层的重视和推动, 有安全标准化为抓手, 更有全员的参与和全员安全素养的提高。提高安全素养, 能在更深层面上帮助员工有效规避风险。首先, 北京奔驰建立完善安全培训机制、科学规范安全培训工作, 针对不同群体规划和建立有差别的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外籍员工实行“外籍人员入职前安全提示”培训机制, 组织新进厂外籍人员进行安全须知面授, 使外籍员工进入工厂就立刻感受到安全管理的有序状态, 了解企业的安全现状和安全措施, 树立起安全责任意识。其次, 从2008年开始, 所有一线生产车间、班组开展绿零图站例会活动。即每个班组每个工作日早会时、每个工段每周第一个工作日早会时、每个车间每月第一个工作日早会时, 都要对安全工作做出评价, 并且在绿零图上画上相应的颜色, 即绿色表示没有事故, 黄色表示有轻伤事故, 红色表示重伤事故。绿零图作为年终公司对部门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公司在产能、人员都快速增长的前提下, 千人轻伤事故率由2008年的2.48降至2011年的1.95。这样显著的成绩在发动机&车桥车间可以感受到。车间的安全员关威对记者说:“我们车间在整个北京奔驰公司连续6年没有轻微伤害, 我们是公司惟一一个获得了‘安全杰出贡献奖’的车间。”

在安全管理方面, 北京奔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的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走在前列, 也多次获得区的荣誉:获2007年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月优秀组织奖, 2008年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安奥运行动平安企业”称号等。显然, 北京奔驰已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制造企业的安全标杆。

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 篇5

1.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安全文化素质有:(c d)

A.强烈的班组安全要求B.深刻的安全生产意识

C.自觉遵章守纪的习惯D.勤奋履行工作职责

2.企业员工应当具备下列哪些安全知识:(c d)

A.国家安全生产法规B.多学科的安全技术知识

C.较多的安全技术技能D.熟练的安全操作技能

3安全教育的对象包括:(a b d)A.企业领导B.企业职工C.职工家属D.安全管理人员 4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a b d)

A.建立法制观念B.制定法规和规章

C.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D.严格的执法程序

5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a b c d)

A.安全观念文化B.安全行为文化C.安全管理文化D.安全物态文化

6、三不伤害”活动指的是(a b c)

A不伤害自己、B不伤害别人、C不被别人伤害、D、不伤害环境

7、金川特色安全文化四层次构架体系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分为五阶段,分别是人管人管事阶段、(a)、制度管人管事阶段、(b)和(c)。

A人制并管阶段

B制度管人流程化管事阶段

C文化管人模式化管事阶段

D强制被动阶段

8、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的是(b c a)

A工艺技术本质安全化建设

B安全标志、标识标准化建设

C安全文化长廊建设

D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

9、金川公司安全文化理念体系包括(a)和(c)。

A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

B安全目标、安全行为准则

C安全使命、安全目标

D安全行为准则、安全愿景

判断题

1、不安全因素的分类可概括为:物的不安全、人的不安全和安全管理上的不安全。×

2有了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后,还必须进行定期的安全复训,因为人学会的安全知识会产生遗忘。(√)

3三级安全教育就是高级、中级和初级教育。(×)

4有了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后,就没有必要进行安全复训了。(×)

5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观念文化。(√)

6安全文化建设仅仅涉及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

7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8安全生产主要是为了预防伤亡事故,没有任何经济效益。(×)

9人的安全行为不仅受生理的影响,还受心理、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进行安全文化建设。(√)

10、安全理念文化是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1、岗位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石。(√)

12、安全制度文化是安全理念文化转行成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的纽带,是安全理念文化固化于制的具体体现。(√)

13、手指口述本质安全操作确认法是安全心理学原理在具体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14、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块包括一个主导模块和一个配套模块。(×)

15、金川公司四层次、五阶段安全文化建设完成后,人的安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那时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可以取消。(×)

16、行为文化建设是制度文化固化于形的体现,是在理念文化引领下、制度文化约束下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

17、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

18、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就是生产现场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可靠性建设。(×)

19、企业安全理念文化是否形成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的标志。(√)

20、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不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21、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区别在于制度治标不治本、文化可以正本清源。(√)

22、本质安全的核心是塑造本质安全型人。(√)

23、金川公司目前开展“无隐患、零违章,实现零伤害”活动,就是让系统不存在隐患、员工不违章操作,达到零伤害。(×)

单选题1、2009年5月13日,出版的《镍都报》刊登了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强和原总经理汪海州署名的文章(a)。

A《以特色安全文化托起金川的平安》

B《文化引领、安全发展》

C《建设金川特色的安全文化》

D《以上都不是》

2、企业的本质化安全是指:(d)

A 人的本质安全

B物的本质安全

C环境的本质安全

D人、机、环的本质安全

3、金川公司五阶段安全文化建设完成的标志是:(d)

A员工安全行为依赖管理者监督出现

B员工能安全、会安全,但需要制度约束

C员工能自我安全管控

D员工的安全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4、安全监察是一种带有(a)的监督。

A.强制性 B.规范性 C.自觉性d其他

5、对于企业岗位操作者来说,下面哪一部分的安全教育内容最为重要(a)

A.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

B.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与教育

C.安全生产方针、法规

D、安全管理方法

6、金川公司的安全目标是(a)

A无隐患、无污染、零伤害、零违章

B无隐患、无污染、零伤害

C无污染、零伤害、零违章

D无隐患、零伤害、无违规

7、安全生产管理五要素包括(a)

A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投入

B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心理

C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心理

D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技术、安全投入、安全心理

8、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是(a)

A约束作用、导向作用、影响作用、激励作用。

B约束作用、导向作用、影响作用、强制规范作用

C约束作用、导向作用、影响作用、强制规范作用

D导向作用、影响作用、强制规范作用

9、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a)

A观念文化是其他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基础

B制度文化是其他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基础

C行为文化是其他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基础

D物质文化是其他文化的核心、灵魂和基础

10、塑造本质型安全人的三要素是(c)

A人、管理、环境

B人、管理、法规

C人、管理、监督

D其他

11、行为养成阶段的本质特征主要是指:员工按章办事,(b),无一例外;安全生产融入了企业组织内部的每个角落。

A高度认同 B高度自觉 C严格执行 D自我管控

12、(a)是金川集团在借鉴杜邦“四阶段”安全文化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法。

A“五阶段”梯进式安全管控模式

B金川模式

C层级领导“四安全”研究

D安全文化建设

13、金川公司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包括决策层安全行为文化、管理层安全行为文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6

企业的发展需要安全的保障,无论是秩序安全还是人身安全,都需要企业当中的安全部门来进行负责和实施;企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安全来作为基础,因此企业自身应该创造出属于企业专有的安全文化,才能使员工收到感染,真正的形成完善的安全意识;对于企业而言,安全保卫部门是唯一能够真正有效合理的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同时也是企业安全保障的唯一有效手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本身都离不开生产,而生产的过程中,往往就会遇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腐蚀等生产运作问题,这同时也是企业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无法避免的问题,是企业安全的硬性指标;企业的安全文化能够有效的领导员工的行为、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养;很多的企业都发生过因为人为疏忽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想要真正的避免这些悲剧一次次重演,就需要我们的安全保卫部门对企业安全文化多加以宣传和引导,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意识,彻底杜绝人员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同时及时的处理有可能会发生的一切潜在隐患,使企业的员工从根本上形成一种安全文化意识,自觉主动的产生自觉行为,从思想观念上有意识的避免悲剧的发生;企业安全保卫部门对员工整体的教育和安全行为的养成,是我们各大企业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落实的关键所在。

企业安全部门推进安全文化的有效方案

安全习惯养成方案:企业安全保卫部门通过对员工的专门培训和指导,使员工们初步的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文化认知,随后通过日常的安全标准和安全价值教育,对员工们的安全文化进行持续的巩固,并且在巩固认识的基础之上逐渐的让员工养成遵守安全规范和行为的习惯,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引导,让员工真正的意识到安全隐患所造成的事故,对家庭、对企业所带来的巨大伤害;要通过安全部门的宣传,让每一位员工明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同时适当的进行应急演习,树立标语和警示牌,使员工在一种浓厚的安全氛围之下逐渐的将安全习惯带入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设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安全文化的建设仅仅只靠安全习惯的养成来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各大企业还需要十分完善的安全制度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只有严格且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失;企业的安全部门要适当的进行安全责任检查,严抓、狠抓各个级别的责任落实情况,保证企业的安全情况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相关责任人员的手中,使企业处于安全高效率的环境制度之下平稳的发展和运行;与此同时,作为企业当中的一线员工,往往很多企业的安全隐患都是由这些一线人员发现的,一线的工作人员既是及时排除险情和安全隐患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触发的导火索,因此企业应该充分的调动这些工作人员,实行严防死守的安全制度,真正的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风险和隐患,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完整的的安全保障。

完善企业软件和硬件的安全强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但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企业员工们的努力配合,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安全设施来维持和巩固;要保证在完善企业各项硬件安全设备的同时,强化企业在软件层面的安全保障。一个企业的安全基础主要是由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企业安全制度规范以及企业的相关设备的完善这三个大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决定的;企业的安全和运行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同样也离不开设备的安全可靠,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在完善内部设施硬件安全的基础上,对一线员工整体的管理和思想进行严格且细致的培养训练,真正的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企业的硬件设施和员工安全意识思想教育的软件强化之上,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真正的得以完善和强化。

建立高素质的安全保卫队伍: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建设,保证企业内部排除安全隐患的同时,还应该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安全保卫队伍,对于企业而言,风险和安全隐患并不仅仅是来自于生产过程当中,同时还来自于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当中;因此,企业的安全保卫部门也就十分有必要建设这样的一支队伍来应对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的危险同时,对于安全保卫人员,企业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其素质和能力,使其执法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不断的进行提升,从而胜任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部安全保障工作,并有效的施行企业安全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建设。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7

1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

1.1 数据的存储

存储工作在数据安全中是最底层的方面,属于硬件范畴。如果数据中心的存储出现故障,数据将直接丢失,从而给个人和各医疗机构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3]。数据的存储安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存储介质的冗余。区域卫生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收集大量的数据,对存储器是个巨大的考验。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双柜,双柜中又有同步与异步之分,各有优势。使用双柜可以保证当一组存储柜发生故障时,另一组可以较快的接替,有的甚至可以做到无缝对接(同步)。对业务不会产生过于明显的中断。

(2)数据库管理。在大型数据库的管理方案中,比较常见的是小型机+Oracle方案、Linux+Oracle等方案。也有采用X86 系统+Oracle的,但不多见,较常应用于小型数据库。在小型机+Oracle方案中,由于小型机的稳定性和Oracle数据库的成熟和管理优势,使数据库的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让人满意,因此,如果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这种方案。而Linux+Oracle方案中,部分版本的Linux系统不采用图形界面,使得系统的稳定性相当可靠,这种方案也可以考虑。而X86 系统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兼容性问题,大型数据库中较少采用此种方案。

在数据库防灾方面,可以选择HA或是RAC来保证高可用,当数据库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基于操作系统的HA或是RAC应立即启动,实现“漂移”,将所有的资源和配置文件都交接到备用服务端,实现无缝对接,前台业务不发生中断。当故障排除后,该资源应可以自动“漂”回。

(3)容灾及异地备份。容灾,就是在灾难发生时,在保证应用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维持系统业务的连续运行[4,5]。本地数据库或是服务器自身的高可用,并不能保证数据及其内容的物理安全性的,数据必须在本机、本地和异地进行3 地备份。数据中心机房还要在异地设立灾备机房,当主机房发现灾难性故障时,所有的主机房资源可通过网络转移,由灾备机房接手,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1.2 数据的传输

数据在传输的访问通道、开始、过程、落地等几个环节均易出现安全性问题,要传的数据是否按照标准进行了转换、传输过程是否加密、到达数据中心是否有对应的解密工作以及入库的过程,均需引起注意。

(1)数据访问通道的安全管理。现在的网络环境非常发达,不光单位内部有网络,单位外部也有大量的接入,比如城域范围内的网络接入,VPN拨号进入,U盘接入等情况。传统的端级防护、单点布防安全解决方案能起到的作用甚微[6]。1 针对单位内部的网络,首先要对网段进行划分、管理,数据中心的网段必须与其他服务器分开,也需要在核心交换机上进行设定,仅允许某些可信网段进行访问。同时还要使用堡垒机,对数据库访问的用户和权限进行管理,并且记录其中的操作行为,做到实时监控; 2 对于城域网间的接入访问和数据交换,中间建议使用网闸和前置机进行摆渡。物理隔离网闸是一种具有多种控制方式的固态开关读写介质,它连接于两个独立的主机系统之间,对传输数据进行安全保护[7]。确保对方获取数据时并未直接对中心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是通过一个可信中间的代理设备进行交换。而部分前置机可能还会提供B/S的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建议使用WAF(简称Web防火墙)结合边界防火墙对页面进行保护,防止篡改和SQL注入式攻击等行为;3 对于外部VPN拨号进入内网行为,建议使用带有VPN管理功能的边界防火墙进行管理,可以选择SSL VPN和L2TP等方式,均带通讯加密功能,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窃听。

(2)数据的采集方式选择。尽管数据采集工作与数据中心的数据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方式选择不当,极可能将中心数据库的地址或接口暴露出来,造成隐患,须引起注意。其中,应尽量采用“前置机+ 中间库”的方式,将下级单位生产库的数据采用某些技术手段导入到中间库,再通过中间件传输到中心机房的前置机上,再通过中间件的服务写入到中心数据库。应避免中心数据库直接与对方发生接触。而区域卫生VPN与数据中心之间,需要架设防火墙,防止中心端网络直接向各业务单位无限制开放。

(3)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果不借助工具,将会以明文的方式进行传输,如果中间被人窃听,数据将会被盗取。对数据进行加密是当前保护数据私密性的主流方法[8]。目前一般的平台中间件,比如东方通,会提供消息队列插件。这个插件是通过调用JMS(Java消息服务)插件,来访问前置机数据库中的数据,拆解转换成Xml格式,通过自身的消息队列管理功能,将这些Xml信息打包成队列,一个队列对应一条消息记录,这些消息记录都是加密的。接口中传递的数据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比较可靠的做法是将若干个接口再次封装,组成一个服务,统一对外提供服务,这样可避免接口的直接暴露;而接口中传递的数据,也需要进行加密,比如通用的BASE64 加密算法,如果没有对应的解码算法,将是一堆乱码。

(4)数据落地后的备份工作。数据采集尽量争取做到只采一次。基于这个思路,数据落地后,在往主库中写的同时,也需要再写一份到备份库中,这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这样,当下级机构的前置机数据丢失时,可以保证在数据中心还有一份备份,保证采集结果可追溯。

1.3 数据应用管理

数据的应用环节是数据最容易泄露的环节,如何确保数据既被合理使用,又不外泄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数据的查询控制。数据即使不落地,仍有泄露的风险。在查询过程中,截屏软件或其他记录软件都可记录下查询出来的数据。所以,在无法限制数据查询的前提下,增加查询的合法性,即增加授权环节,可降低数据外泄的风险。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中,CA认证是最好的方式[9],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投入与使用范围的局限性。首先是投入成本过大,不适宜广泛推广;其次是医疗机构的操作人员过多,口令牌的管理是一个难题。

比如:区域卫生信息化中最主要的数据就是EHR(电子健康档案),如果医生在就诊时要调阅病人的健康档案,那么就要为每个医生配备一个CA,这笔投入将是非常庞大的,而且管理者并不能保证每个拥有CA口令牌的人都能遵守职业道德。而如果是通过健康卡(市民卡)或身份证的验证方式来实现的,那么医院端的压力就没有了,所有隐私泄露的风险将不再由医院和医务人员承担,转而由患者承担个人的数据信息开放授权,当他们觉得需要给医生提供信息时,就可以由其自行授权。

CA认证比较适用于数据共享等平台,因为操作者数量有限,而涉及的对象仅仅是数据,使用CA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

(2)操作者权限管理主要考虑:1 硬件,使用堡垒机,根据不同的操作者进行分级管理,并且记录每个账号的登录及使用情况,保证可以进行追溯;2 软件层面,通过软件自身的权限管理和分级功能,使不同的角色、权限用户仅能看到自己该看的部分,减少数据外泄的风险;3 制度的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来减少信息人员的非法操作行为。

2 应用实例

2.1 数据存储的实例

存储器方面,我局采用EMC VNX5700 双柜+Vplex机头组成双冗余存储;备份方面,通过Commvault备份软件+ 腾保带库组成备份平台,利用Commvault自带的MA(介质管理)进行备份管理,确保本地一份,异地机房有一份落地数据,带库中有一份备份数据;边界管理方面采用边界防火墙+ 网闸+WAF(Web防火墙)组成防护网;数据库方面,针对数据库服务器做高可用,将小型机划分为若干个虚拟分区分组成集群,俩俩互备,通过HA保证高可用,当发生故障时,数据库可实现自动“漂移”。

2.2 数据传输的实例

我市数据采集模式,乡镇一级统一为前置机+ 中间库,市级医院统一为前置机+CDA(HL7 临床文档结构),数据传输使用东方通中间件提供的消息队伍插件,数据中心有一个备份库用于存放备份数据。接口中的实时数据,如慢病报卡,则通过BASE64 加密方式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密。

2.3 数据应用管理的实例

在EHR数据查询中,我市卫生系统采用健康卡(市民卡)或身份证授权方式,每个医生站均配备三合一读卡器,并且完成了对全市各级卫生信息系统的改造工作,只有刷卡才能读出平台上的数据。

在操作者权限管理中,硬件上通过堡垒机实现账户及权限的分级管理和监督;软件上,通过强化平台的权限和角色管理模块的功能来加强信息的安全;制度上,通过不断加强科室管理制度和思想教育来保障数据安全。

3 结论

在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数据的存储、传输、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以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例,本文提出的数据存储实例,经过3 年的使用,边界防护承受了大小近千次网络攻击,其中有300 多次为大批量长时间的泛洪攻击,未有数据在其间泄漏;存储器运行稳定;异地备份策略在多次生产库宕机或意外情况下,顺利将数据库及时还原;在几次机房突发意外情况下,小型机资源顺利通过集群实现了自动“漂移”。证明该方案是有效的、可靠的。

在数据传输实例中,目前通过该方案已进行了2 年多的数据集成、1 年半的区域检验外送、慢病报卡、传染病报卡、学生体检、市外转诊等服务,所有数据均未外泄,该方案有效保证了数据传输中的保密性。

在数据应用管理实例中,对内,通过堡垒机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同构建了用户权限和分级管理的目标;对外,通过授权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隐私保护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本文结合自身的应用实践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措施,希望对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建设的单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鞠鑫,戴春林,沈婷.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实践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5,(2):77-80.

[2]胡坤,刘镝,刘明辉.大数据的安全理解及应对策略研究[J].电信科学,2015,(2):112-117,122.

[3]高睿.计算机数据丢失的预防及有效恢复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3):132-135.

[4]曹婷,王珅,陈芳.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容灾措施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4,(8):100-103,106.

[5]肖辉,张方,李汉民.医院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139-140,147.

[6]丁珂.大数据时代下的安全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27):10.

[7]黄洋.探究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3):138-139.

[8]薛矛,薛巍,舒继武.一种云存储环境下的安全存储系统[J].计算机学报,2014,(43):987-998.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8

一、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的原则

要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必须充分考虑到原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遗留、组成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各成员带来的原来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的种类以及这些文化种类特有文化差异和在新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冲突。如果说区域性金融机构是树根的话, 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一颗大树的树干, 而原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遗留、组成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各成员带来的原来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的种类就是大小树枝。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一) 继承与扬弃相结合是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前提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要对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要采取宽容的精神, 大胆的借鉴和继承。只有这样, 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才能相互尊重, 才能相互对话、理解, 才能达成共识并加以分享, 才能实现可能的融合。不同文化间的宽容, 需要企业人之间相互尊重, 在人格上是实现相互平等。在区域性金融机构, 由于管理者与员工处于不同的层面, 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非正式沟通, 使管理者与员工处于一种相对自由、民主的方式, 达到观念上的相互认同。另一方面, 要认真分析比较原有企业的企业文化遗留、组成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各成员带来的原有各不相同的企业文化的种类与区域性金融机构自身的特点, 查找究竟哪些文化因子是真正的对自身发展起推动作用, 哪些文化因子对自身发展起阻碍作用。只有辨识清楚这些成分之后, 弘扬其优异因子, 引入新文化要素, 抛弃其糟粕的因子, 作为构建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因素组成部分。

(二) 发展是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内核

区域性金融机构个性塑造是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精神所在。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既要强调员工对企业主张和价值观的共识, 统一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目标, 鼓励各尽其职, 又要充分尊重员工个性, 提供个性化岗位。所谓发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 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理念, 既保持其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继承性, 又具有时代气息和本企业特色。

二、包容性企业文化建立的基础和表现

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就是指区域性金融机构有意识地、有目的对业已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具有不同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的企业亚文化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创新, 并将结合为一个步调一致、自成体系, 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的企业层面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它处于亚文化多元主义向企业中心文化一元论转型的过渡中, 是建立稳定、整体企业文化的基础。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基于区域性金融机构巨变时期已过, 处在巨变延伸时期向企业平稳发展的过渡中, 自身稳定、完整企业文化的建立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而各种亚文化之间相互弥散、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和冲突的考虑。也就是说,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完整、稳定的企业文化的需要, 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作出的特殊选择。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过程, 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形成整体共同意识、共同价值观念的必经阶段。一个企业的文化, 对其员工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 短时间很难改变的。对区域性金融机构而言, 由于其现有员工来源企业的不同, 对其员工带来的各种文化, 短时间内完全整合是很困难, 因此建立包容性的文化机制便是最好的选择。戴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著作《塑造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塑造公司文化需要“建立共识、彼此信任、建立技巧、耐心和保持弹性”。

由于区域性金融机构员工的来源不同, 其企业亚文化种类包括政府文化、金融监管机构企业文化、国有银行企业文化、股份制银行企业文化、证券企业文化、其他企业文化等。由于各种企业文化之间跨度、差异很大, 所以在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思维模式中完全不同。即使是属于同一企业文化的子文化差异性也很大, 如四大国有银行各自的企业文化之间, 在其的员工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其出台的各种制度就具有浓厚的原企业文化的特征, 有的制度甚至是照搬过来的;其行事的方法更是与原企业一样。

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整体目标、总体战略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的传播方案、企业愿景、经营方针、治行方略、发展观、风险观、营销观、产品研发观、科技观、服务观、组织观、用人观、育人观、绩效观、薪酬观、权责观、沟通观、企业精神、风险管理文化、信用风险管理目标等。目前, 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 重点放在“公司愿景”、“核心价值观”和“员工核心素”等方面。

三、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巨变延伸时期向企业平稳发展的过渡中, 从多层面对众多企业亚文化进行梳理和逐渐同化的过程, 也是引导各种企业亚文化逐渐向企业管理机构渗透, 向生产和经营行为渗透的过程。它在维系区域性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同时, 又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过渡过程中, 区域性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建立包容性的机制才能进入高层次的状态, 才能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冲击, 才能使亚文化和自身整体文化组成体系和谐, 发展健康的局面。

(一)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防止各种不良亚文化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要求企业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 更好的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在一个企业文化共同体中, 孕育着各种亚文化群体, 通过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可以对各类亚文化进行吸收、同化、改变和创新, 防止亚文化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健康文化。不健康的亚文化包括派别文化、内耗文化、拆台文化、吹捧文化、谗言文化、见风使舵文化、迎合文化、欺瞒文化等等。因为这些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和蔓延, 一旦成为企业文化中的主流, 会侵蚀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机体, 致使其走向灭亡。

(二)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建立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根本依据, 是企业对客观存在的、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事物评价和总体观点。区域性金融机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可以很好的协调、平衡其社会目标、整体目标、其内部各作业单位目标、员工个体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将耗散于其内部的相互异质的文化认同统摄到其所确立的目标上来, 使价值观成为影响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三)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个体意识服从企业整体意识

企业整体意识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的感知和实现目标所具有的信念和意识, 以及对企业的情感和归属感。共同价值观的认定和实现是由不同层面的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就是将各个企业员工的个体意识与企业群体意识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企业意识、一种核心价值观, 得到企业所有员工认可的整体意识。从实践来看, 每一个员工进入企业, 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企业整体意识的整合。但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初始阶段,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根本任务是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 并对各种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能够使员工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 走出嵌构于自身的原企业的文字符号、系统和认知模式, 积极地与区域性金融机构的企业行为、组织意识、团体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培养和孕育高度认同的企业整体意识, 实现对其的企业资源最优整合、协调和配置的一种管理职能。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区域性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创造适合员工发展的各种内部环境;而且员工在和谐的内部环境中, 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保持顽强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

四、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区域性金融机构往往只重视企业的有形资源整合, 而忽视无形资产的整合, 重视企业物质的整合, 忽视文化的整合。区域性金融机构如果不重视文化的整合, 在企业运营中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这时, 有形的制度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自然会对企业的效率产生影响。面对新的工作环境, 员工们发现原来得到认可的行为在区域性金融机构不再得到赞扬、不被允许甚至可能得到惩罚。员工们会感到不适从, 然后是失望、接着便是抵制。于是文化冲突开始凸现出来, 冲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影响企业办事效率。因此, 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符合区域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努力营造多亚文化共同融合的局面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且需要长期的努力。初期, 在新的工作环境中, 员工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 所抱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难免在亚文化的层面上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同时, 即使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人们也总有感觉不合理的成分;不好的企业文化, 人们也有感觉存在合理的地方。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是兼顾了二者的长处, 多方都能理解。区域性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者, 应该认真分析各种企业亚文化中的重叠和互补的成分, 作为建立新的文化规范的基础;应该从共融的角度充分考虑文化的互补问题, 根据员工来源不同的特点, 有选择的接受共同的价值观, 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 更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二) 将员工的教育贯穿到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

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成立提供了一次文化更新与文化升级的良好契机。其发展战略与目标确定, 必须用先进的思想指导, 构建符合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包容性企业文化。在现阶段, 完整的企业文化机制可能还没有形成, 需要以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作为过渡。这种文化应该是能被区域性金融机构员工认可、并得到强化的需要, 需要区域性金融机构肩负起对员工进行长期的教育的任务。

(三) 建立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维系文化

文化是纽带, 是能够包容企业员工个人不同意见却同时维系组织于一体的共识。文化的培植和维系把企业所有的人团结在一起, 文化就像人体, 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并自发的履行着这一功能, 每一个细胞——无论其功能如何卑微, 都携带整个身体的总体信息。

参考文献

[1][美]克雷顿·克里斯滕森.创新者的窘境[M].南京:江苏人民出社.2000

[2][美]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美]戴维·S·博扎克, 特里·皮尔斯.激情:创造激情四射的企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美]琳达·希尔.上任第一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美]戴维·玛吉.起死回生:卡洛斯.戈恩如何拯救NISSAN[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刘光明主编.企业文化塑造—理论.实物.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9

区域性产权交易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问题。自2009年开始, 我国政府即选择北京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广东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共计5家产权交易机构 (以下简称试点机构) 作为我国现阶段针对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单位。笔者认为, 目前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交易品种, 创新交易方式;完善交易市场建设, 发挥市场功能;开展未上市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股权流通试点工作等。本课题以吉林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界定为自身的研究方向。吉林省具有独特的地方性特色, 其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成为吉林省国资委、吉林省金融办以及吉林省科技厅等部门极为关注的课题。从法律视角审视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及其规制细则的优劣, 进而剖析深度根源与法律对策, 成为本课题的核心。

国外的产权交易制度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制度已经较为完善, 但是我国国内的产权制度仍处于一个蹒跚开启之际。尤其是, 我国国内对区域性产权交易的研究自2009年刚刚起步, 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在互动体系。目前, 针对企业产权交易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法律规制仍缺乏系统的规制, 至于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法律规制, 更是处于一个近乎于空白的领域, 亟需我们探讨并及时给出应对之策。

二、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现状评价

(一) 吉林省基本情况

产权交易市场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金融平台。近年来, 中小企业在吉林省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逐渐重要的地位, 其企业数量总额占99.5%, 经济总量占47%以上, 上缴税金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接近1/3, 就业人数占全省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总数的70%以上。中小企业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

可见,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在实践中地位极其重要。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重要功能就是融资, 通过办理股权转让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业务,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 吉林省内已经出具一批较为成熟的产权交易中心。例如, 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所属机构———吉林省股权登记托管中心在做好股权登记托管业务的同时, 办理股权质押业务, 积极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目前中心正在积极筹建区域性股权交易所, 为全省非上市公司股权流转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特征

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的核心与服务载体, 是集各类资源类、权益类资产交易的场所, 其完备的市场网络体系, 公开透明、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和先进的交易手段, 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优质服务。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特征:首先, 产权交易法律规范不完善;其次, 产权交易平台中企业产权交易规模不大;其三, 产权交易中心未能与省外产权交易中心形成良好的互动。

(三) 主要问题与原因

金融风暴以来, 银行银根紧缩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本来就不易的形势下, 更加难以获得流动资金, 而产权交易市场无疑成为了企业获得融资的一个有效平台, 但在金融动荡背景下, 产权交易中心仍然难以有效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

首先, 吉林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但基础还较为薄弱。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资本积累时间短, 同发达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比, 还有较大差距。突出问题是总量小、质量不高、配套性差、企业人才素质低;同时, 思想观念滞后, 体制机制存在障碍、要素服务较为薄弱、创业氛围不浓等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吉林省中小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验下, 吉林省中小企业自身也暴露出产品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科技企业仅占全省企业户数的中较低的比例, 中小企业的发展间接严重的影响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四) 问题与基础性建议

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五句话:布局散、规模小、业务少、进场低、思路窄。布局散:全省几个地市中仅有为数极少的地市存在独立的产权交易机构, 其他机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其他省份产权交易业务已经扩展至行政事业及金融性国有资产、城市公共资源、矿业权、林权、环境权益、知识产权等领域, 而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品种曾经还只是为国有产权转让提供鉴证服务。进场率低:由于业务未能覆盖全省, 致使场外交易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国有企业进场率不高, 有的地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均在场外交易。思路窄: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已逐步将定位调整为基础性资本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已经拓展到为股票市场外的各类企业提供股权交易、融资服务, 而我省产权交易市场虽然也有所进步, 但没有大的突破。整合吉林省的产权交易市场, 继而建设吉林省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法律环境, 最主要的想法是, 解决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让产权交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之, 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建设水平, 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引导产权合理流转、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为打造一个全省统一、规范、高效运作的产权交易市场迫在眉睫。基于此, 为建构一个富有效率的吉林省金融体制, 继而融通金融产业与实业之间的互通, 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目前, 在吸取域外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吉林省范围内产权交易市场, 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内针对中小企业的交易规制平台进行法律策略方面的研究。应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整合现有法律规范, 为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宏观层面的法律支撑;2.细化现有法律规范, 对吉林省产权交易市场内当下极为关注的产权交易安全、产权交易效率问题等, 从一个微观的视角进行规制, 进而达到法律原则细微化;3.以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 构筑吉林省内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规则。

三、吉林省地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法律建设完善的建议

从经济学层面观察, 吉林省产权交易平台制度的完善, 是融通资本的极佳策略。资本的自由与融通, 是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 更是实业部分借重金融工具强化自身的有力工具。当下国有资本自由流通, 中小企业作为吉林省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享受由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益处。从法律层面观察, 吉林省中小企业主要是非上市公众公司为主要的商事组织, 现阶段《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对公司这一商事组织的调控已经较为完善, 但通常前述法律规范的对象为资本市场的大型上市企业, 而较少具有针对性的对中小企业进行规制。对于公司内部治理规则相对落后的中小型公司, 其在吉林省内的产权交易平台更为弱势。探究公司这一商事组织内部另一较有影响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内部治理与外部股权交易即产权交易平台的治理显然具有理论上的重大意义。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这个平台的法律建设, 应从法律与经济层面对中小企业产权市场法律环境的建设均进行改革。至少应在明晰以下几个问题的前提下提出改革建议:其一,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其二,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监管现状;其三,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地域性特色;其四,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地域性对法律建设的影响;其五, 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比较缺陷;其六, 吉林省中小产权交易市场地域性法律特色之处;第七, 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法律监管模式;第八, 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视野下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模式。

构建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平台的改革性试点, 此类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试点机构应在针对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设施、产权交易模式、产权交易程序、产权交易规章制度、产权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产权交易市场中的中介服务及其相互之间的整合状态等方面进行剖析, 继而达到突出地域性产权交易法律规制特色, 优化各类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法律策略层面的内在与外在互动。

其一, 交易设施。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交易的特殊需要和区域性特色, 就产权交易平台的近期规划与长期目标进行设计, 不间断的完善交易试点机构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在借用现代科技工具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信息这一有力的平台, 具有持续性的保障产权交易信息的更新与保存, 对于信息披露、交易竞价、交割结算等重要环节均进行强力度的安全性保障, 以切实提升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的信息化程度, 继而满足以中小企业为主题的多元化进场交易需求。

其二, 信息披露。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区域性特色, 以产权交易的信息发布、统计、交易报告、信息查询等为出发, 对此类产权交易的核心信息, 进行安全性及时披露, 以对产权交易中中小投资者利益进行保护。

其三, 交易程序。根据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环境, 规范并探索适合吉林省中小企业产权交易特点的交易业务具体细则流程, 进而能够达到保障产权交易活动公平、公正, 继而以标准化交易业务规则约束中小企业产权交易。

其四, 规章制度。交易费用、仲裁、交易监管、交易程序、登记信息、入会管理、股权托管以及清算交割等内容均应较为细致的记载在产权交易所的规章内。

摘要:在全国企业融资平台日趋成熟的背景下, 金融业与实业之间的共同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规范即已经成为限制吉林省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瓶颈, 需积极应对。为加快构建吉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应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重要任务之中, 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法律环境的完善则充当着首要变革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法律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春玲, 张玉清, 柳青.挺进产权交易市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

[2]李明良, 吴弘.产权交易市场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年4月.

[3]曹和平.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 (2009~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10月.

[4]周茂清.产权市场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年12月.

[5]赵尚梅, 陈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2月.

[6]徐洪才.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年6月.

[7]张杰斌, 陈鸣, 周莹.企业产权交易法律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年8月.

区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篇10

区域内企业发展必将历经一条由少到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松散无序到集群抱团的发展之路, 任重而道远;唯有内部控制的保驾护航, 才能增强企业抵御内外风险的冲击, 才能实现规范、稳健、高效发展。为了解经济区内企业内控建设的现状, 2013年1~6月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物流中心市的 (4+2) 行政区域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旨在为北部湾经济区域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一、北部湾经济区域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依托北部湾经济区27家大中型企业。从属地来看, 南宁9家、北海4家、钦州6家、防城港4家, 玉林3家、崇左3家;从所属行业来看, 农林牧渔业2家, 采掘业2家, 制造业16家,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家, 交通运输、仓储3家, 批发和零售贸易1家, 社会服务业1家, 综合类1家;从单位隶属关系来看, 中央直属企业1家, 自治区级企业8家, 地市级企业12家, 其他企业6家;从公司所有制来看, 21家股份制企业, 6家非股份制企业;从规模来看, 大型企业18家, 中型企业9家;所调查企业在所处北部湾区域均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二)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结果

1.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认知、宣传、培训情况

(1) 认为对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熟悉程度一般的有18家企业, 认为熟悉程度很高的有9家企业, 占比分别为66.7%、33.3%。

(2)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途径主要有: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10家、政府部门组织培训5家、外部网站和杂志家5家、公司组织培训4家、自己参加社会培训2家、公司内部网站1家, 占比分别为37%、18.5%、18.5%、15%、7%、4%。

(3) 认为公司没有对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宣传的有1家公司, 认为宣传力度一般的有16家, 认为宣传力度很强的有10家, 占比分别为4%、59%、37%。

公司平均每年组织员工参与内部控制学习或者培训的场数为0场的有4家, 1场的有7家, 2场的有8家, 3场及以上的有8家, 占比分别为15%、25%、30%、30%。

2.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

(1) 专门设置内部控制建设职能部门的有4家, 兼职的有10家, 没有指定部门的有13家, 占比分别为15%、37%、48%。

(2) 认为公司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很弱的有2家, 一般的有11家, 较强的有14家, 占比分别为7%、41%、52%。

(3) 公司负责内控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学历结构为专科5人、本科17人、硕士5人, 占比分别为18.5%、63%、18.5%。职称结构为初级职称13人, 中级职称12人, 高级职称3人, 占比分别为48%、44%、8%。

(4) 认为公司按照要求实施了《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有22家企业, 没有执行的有5家, 占比分别为81%、19%。

(5) 以希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促成企业目标实现为目的而实施《企业内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有19家, 由于国家强制规定而实施的有4家, 为了应对境内资本市场的要求而实施的有4家, 占比分别为70%、15%、15%。

(6) 制度设计合理性, 平均得分3.7 (满分5分) ;制度设计的全面性, 平均得分3.6 (满分5分) ;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 平均得分3.3 (满分5分) ;制度设计的可理解性, 平均得分3.5 (满分5分) ;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适用程度, 平均得分3.4 (满分5分) 。

(7) 企业建立IT系统全覆盖的16家, 一般覆盖的有6家, 不健全有5家, 占比分别为59%、22%、19%。

(8) 认为IT对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18家, 作用一般的有6家, 不太清楚IT和内部控制关系的有3家, 占比分别为70%、22%、8%。

(9) 单位每年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有6家, 不定期评价的有10家, 从来没有评价的有11家, 占比分别为22%、37%、41%。

(10) 明确内部控制缺陷标准的企业只有2家, 13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含糊, 12家企业没有明确制定过内部控制缺陷标准, 占比分别为7%、48%、45%。

(11) 对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前后评分 (各项满分5分) 如表1所示:

(12) 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前后评分 (各项满分5分) 如表2所示:

(13) 认为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完备的有16家, 占59%;认为我国目前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已经形成了统一、权威、高效的体制的有11家, 占41%;认同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监管部门、企业自身、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监管主体格局的有26家, 占96%;认为有必要在我国推进国家层面在内部控制强制标准方面的相关立法的有25家, 占92%。在目前法律规章不尽健全的情况下监管部门的意见成为左右企业内部控制推进的重要力量, 企业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施。

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制度建设和执行欠主动

内控体系规范建设是一个全员、全面、全程、持续的过程, 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相关领导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真正目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等控制意识的认知不统一, 部分人员没有认识到其必要性和目的, 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 制度培训、建设和执行的积极性不高。

(二) 缺乏组织保障, 进程推进比较缓慢

近一半的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建设职能部门, 全面规划内控建设工作, 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队伍不是很稳定, 且高学历、富有经验的人不多, 没能从战略角度全面分析影响企业的风险进而制定一系列应对的策略, 不利于统筹安排制度建设和实施, 停留在“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阶段, 进程推进比较缓慢。

(三) 内控专业水平薄弱, 持续管理难度较大

企业内控专员虽然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跟着外部咨询机构“学中干”、“干中学”, 相关能力和技术有所提升, 但由于这些人员之前普遍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和详细的内控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理论基础薄弱, 且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参差不齐, 导致内部控制建设完成后的持续管理压力较大, 制度执行效果甚微。如何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内控人员的专业水平, 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 内控和业务流程切合度不高, 价值未能全面体现

企业对内控规范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得分较高, 但其可操作性和适应程度较低, 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究其原因, 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一步到位”或“多快好省”地实现“合规性”目标, 直接摒弃原有的管理基础而照搬所谓标杆企业的管理经验, 导致内部控制与企业实际脱节, 后续落实和推广工作难以开展。还有的企业虽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包括控制活动梳理、流程文档完善、控制有效性评估等基础工作, 满足了“合规”目的, 但事实上,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并没有深入了解, 不能从业务出发识别风险, 进而考虑控制活动的恰当性;还有的企业偏重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忽略了其他管理目标,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价值未能全面体现。

(五) 缺乏IT内控经验和投入, 影响了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从内部控制建设效果前后评分来看,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内控环境、控制活动等因素影响程度较大, 对信息与沟通因素影响较小;对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前后评分来看, 财务真实、合法合规成为最具保证程度的目标。其次是实现战略的保证程度, 经营效率效果的保证程度最低。说明不少企业信息化控制建设的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措施不得力直接影响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六) 内控监督缺乏制度化, 影响预期控制目标的实现

调查表明,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还很不规范, 缺乏监督制度, 缺乏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更谈不上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内控监督基本流于形式, 加上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没有与责任人利益直接挂钩, 必然影响执行人的责任心和制度的执行力, 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和预期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与应用的建议

(一) 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突破口, 实现管理创新

目前, 北部湾区域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和业务量呈现外延式高增长的特点, 管理层级迅速增多,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只有内部管理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企业才能发展得既“快”又“稳”。回顾西方管理理论的百年史, 理论管理模式强调“硬”, 通常意味着更严格的规章制度, 从员工角度看就是“要我做, 而且要按照规定做”;文化管理模式强调“软”, 通常是以文化来感染人、激励人, 从员工角度看就是“我要做, 而且我知道怎么做才符合规定”。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即完全的文化管理模式。达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的前提条件是员工需要明确有哪些规定。因此, 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形成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运用风险管理的思维和手段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是企业达到最高管理境界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将分散零星的培训整合为风险管理知识系列培训, 本着“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内外结合”的原则, 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评估方法到关键风险指标等专题, 逐步深入, 结合案例演练, 普及风险管理理论知识, 促进和提升各企业风险管理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 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为管理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以整合资源为途径, 形成合力格局

为了实现内部控制建设预期目标, 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建设初期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内控建设工作小组”。“内控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董事长担任, 项目组成员由董事会审计部、战略发展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生产部、营销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内控建设工作小组由各部门抽调内控专员组成, 受“内控建设领导小组”领导,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骨干力量开展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后期应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 外引内培, 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实施及日常监测工作。

(三) 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 全面规划内部控制体系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全员参与、涵盖企业全范围和业务全过程的管理活动, 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意味着管理变革, 但不是推翻重来的剧烈变革, 而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渐进式变革, 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企业需要结合管理现状, 以系统论为基础, 分步骤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首先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需要的特殊指引, 全面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并将其固化为标准的企业制度手册;其次, 分解资金活动、采购、销售、工程项目等重点流程, 形成重点流程手册;再次, 完成重点流程的内控评价手册;最后, 待重点流程运行平稳后, 再完善其他方面的流程、内控和评价手册。

(四) 将“管理”和“控制”相互融合, 协同推进内控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业务流程相衔接, 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监管等要求相融合。企业应以成本效益为原则, 充分考虑企业各方面的管理要求, 在理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其他管理要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找到企业管理与企业实际情况的融合点, 将各项管理工作融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中。具体而言, 企业可按照先“管理中的控制”、再“控制中的控制”两个层次进行实施:

“管理中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是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或优化, 形成统一的制度规范, 制定管理制度手册, 制度手册包括目录索引、岗位职责说明书、工作内容和要求等, 保证职责清晰、责权利匹配;二是按照制度手册, 系统梳理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 制定出流程 (运行) 手册, 包括流程地图、流程操作手册 (相关表单工具及管理报告体系) 、流程相关部门的业务考核指标、模板工具、分级授权体系等。

“控制中的控制”突出企业风险的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自身控制机制。“控制中的控制”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风险内控体系, 通过测试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识别关键风险点, 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优化风险评估措施, 形成企业风险内控手册。该手册与企业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相互索引, 既可以通过该手册索引查询有关的制度, 也可以通过制度索引查询相关的风险内控手册;二是研究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方法, 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和体系, 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手册, 增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力。

“管理中的控制”和“控制中的控制”将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充分调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从而全面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度。

(五)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 注重内控体系建设实质性成效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是否应大干快上、全面铺开?规范的流程管理是不是要以效率效益作为代价?内部控制如何有效实施?诸如此类是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企业衡量和改进的标准就是能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是重资产, 而是包括规范的流程管理、治理机制、企业品牌、核心技术等在内的轻资产优势。在内控体系建设方面, 企业尤其应注重其对轻资产的促进作用。

在内控体系建设的节奏上, 企业应在按照“重点流程先行、重点风险先行、重点内控评价先行”的思路, 稳扎稳打, 逐步实现控制全面化, 同时也为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层层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管理流程的规范上, 对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重点业务流程, 企业设计流程时不应受成本效益原则制约, 更多的是注重流程控制效果;为了降低各业务模块分块控制对流程效率的影响, 企业积极探索以价值链为基础梳理业务流程, 将业务部门控制、辅助部门的控制统一到为客户提供价值的链条上来, 以提高企业整体对外部信息的灵敏应变能力。

在内部控制的运行上, 适时引入内控信息系统工具, 将内控固化于内控信息系统中, 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而且可以增强内控体系的执行效果, 实现内部控制建设的真正“落地”。内控体系信息化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最终方向。

(六) 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价结果, 增强内部控制执行的约束力

内部控制评价对内有助于企业自我完善内控体系, 对外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和社会公众度。企业应该注重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注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利用, 将内控评价结果、内控缺陷与责任人的绩效考核相结合, 增强内部控制执行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安全浅谈 篇11

班组安全文化是指班组在安全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为班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实现安全生产,班组是关键,文化是保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作为股份制企业,瑞平公司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引领,积极倡导“互爱互助,心和人安”的班组安全文化理念,在围绕文化引领班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班组安全文化包括班组安全物质文化和班组安全精神文化,还可以细化为班组安全制度文化、班组安全物质文化、班组安全理念文化和班组安全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瑞平公司坚持以集团“1161”班组管理模式建设为核心,以实现班组安全“三零”为目标,以“平安班组”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学习型、安全型、团队型、温馨型”班组,从理念、行为、物质、制度四个层面入手,强化班组现场管控流程,努力推动安全文化向基层、向现场延伸,积极促进文化与管理的高度融合,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1 重引导,班组安全理念文化塑造人

班组安全理念文化是员工关于班组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是班组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集团“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等安全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整合、规范、创新班组安全理念,形成了“互爱互助,心和人安”的独特班组安全理念,该理念的特别之处就是:努力培养每个员工的互爱之心和责任之心,增强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倡导员工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言必思和,行必思安,实现心和人安,从而为安全生产浇筑起牢固的思想根基。在班组安全理念文化宣灌方面,实施了“五重”宣教方法。(1)重舆论引导。(2)重阵地宣传。(3)重亲情感化。(4)重潜移默化。(5)重典型带动。

2 重规范,班组安全行为文化管理人

班组安全行为文化是在班组安全理念文化指导下,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彼此尊重理解,实施情感化的管理,在员工之间,员工与班组之间培养一种互相帮助,相互关爱的关系。(1)推行全员军训,促进安全行为养成。全面推行班组准军事化管理,班组员工都能自觉遵守《瑞平公司员工行为规范》,把各项安全管理规定落实到班组、到现场。(2)深化双述展示,强化安全行为养成。深化“岗位描述、手指口述”操作法,全面推行岗前、岗中、岗后安全确认制,做到班组内每项操作,每名员工都能认真执行岗位作业标准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无冒险蛮干,无违规操作,无“三违”现象。(3)强化三大流程,引导安全行为养成。各基层区队规范班前会流程,严格执行班组长工作流程和员工岗位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十项制度,使班组现场安全管理做到程序化、精细化、制度化,保证现场安全;(4)实行安全互保联保,促进安全行为养成。班组成员之间实行安全互保(联保)制,工作中互保(联保)对子之间要对对方人员的安全负责,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监督、互相保证。(5)坚持“三必谈、三必访”,培育亲情文化养成。大力实施以“组织上关心、生活上细心、情感上交心、培养上精心”为内容的“四心”工程,及时了解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建立班组长档案,做好班组长职业生涯设计,对优秀班组长进行重点培养。

3 重投入,班组安全物质文化保护人

班组安全物质文化是整个安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安全器物和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常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好“五防五到位”。(1)实施“物防”,安全设施到位。坚持“三同时”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确保新建、改建、扩建装置安全。凡有危险源点的班组,必须在醒目的危险源点设置警示标志,每个员工对本岗位的危险源点及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达到熟知会用。(2)实施“技防”,技术保证到位。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科技兴安,解决安全技术难题,加强现场管理,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科学的预警和救援体系,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3)实施“环防”,质量标准化到位。加强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生产优质产品,打造精品工程,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4)实施“人防”,责任落实到位。大力开展本质安全人实践活动,动员广大员工成为强安全、促生产、保稳定过程中的标兵;提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思路,每一个员工都当安全员,每一个员工都是裁判员,做到“人人心中有安全,人人肩上有责任”,实现了由围绕到参与,由渗透到融合的转变。(5)实施“互防”,监督检查到位。班组长要组织班组员工进行班前、班中和交班检查,及时查处安全隐患,做到班组内的机器设备、工具及工作现场等无隐患,安全防护装置、设施齐全可靠,保证安全生产有序进行。

4 重创新,班组安全制度文化激励人

班组安全制度文化是班组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组安全理念文化的物化体现。如何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特别是班组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键在于建立公平竞争的管理制度。一是创新班组管理制度。在全面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安全生产实际,总结提炼出了“八定”现场管理法,做到定岗、定员、定标准、定制度、定措施、定责任、定检查、定监督,努力实现安全工作“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全方位管理,着力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班班保安全的“受控细胞”。二是创新班组安全培训制度。为基层单位装备7个多媒体教室,为两矿建了广播电视站,建成5个图书阅览室和20多个员工学习书屋,更新和补充一批专业书籍、影视资料。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班组安全培训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岗位安全操作的技能训练,举行反事故演习,掌握处理各种故障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定期组织员工安全“拓展培训”,采用能者为师、导师带徒的方式,把地面修理机房和井下现场作为“培训课堂”、“实践车间”,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实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员工应知应会和现场技能操作能力。三是创新班组激励制度。实行经济激励。建立班组绩效考核办法,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由相关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组成联合考核小组,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效益工资发放和评先的主要依据。实行政治激励。做到从政治上关心,唯才重用,将优秀班组长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优先发展他们入党,政治上给予重点培养,充分调动班组长的工作积极性。注重把“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班组长选拔到区队管理岗位,激发班组长的竞争意识。2010年以来,有40多名班组长先后走上副科级岗位。实行荣誉激励。严格按照“明星班组、明星班组长、明星员工”评选标准进行考核,每年进行评比,在大会上让班组长和优秀员工披红戴花隆重进行表彰,并利用学习会、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班班争先创优,人人争当明星的局面。

企业班组安全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理念和一项有效的安全工作模式,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总结完善。只有科学地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班组安全文化背景,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只有充分不断巩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提升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才能使企业安全得到长治久安,实现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摘要:实现安全生产,班组是关键,文化是保证。瑞平公司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引领,积极倡导“互爱互助,心和人安”的班组安全文化理念,在围绕文化引领班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安全,瑞平公司

参考文献

[1]潘波.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专题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2]彭小华.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实践创新[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上一篇:公路工程路基施工技术下一篇:本科教学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