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价值

2024-10-23

区域文化价值(精选12篇)

区域文化价值 篇1

一、广告的概念

广告 (AD) , 即广而告之。广告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载体, 由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或服务的商业广告, 为推销商品或服务, 人们通过广告获得某种需要。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广告指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 旨在将经济效益最大化, 也叫商业广告。广义的广告则指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公益广告旨在传播信念、理念等, 也叫非盈利广告。

二、广告的文化价值

广告的文化价值, 主要是指在广告活动、广告设计、制作、传播过程中形成的, 由文化因素所赋予的超出产品或服务本身的使用价值的部分价值。广告文化价值的寻求对企业成长、企业运作、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广告传递文化价值、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企业诉求等为广告主带来利润和价值。

从人类诞生以来, 有了某种工具才有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因此, 在当今时代, 传播四大媒体和新媒体互联网成为了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主要载体。作为传播形式之一, 广告在塑造与传播文化价值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 广告已然成为传播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其他传播形式不同的是, 广告是广而告之, 面对所有人, 覆盖率最高, 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广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商品或服务的强化。通过反复、无时无刻的嵌入强化消费者的观念和印象, 其本身就凝聚了广告主的主要思想和企业文化, 毫无疑问, 广告本身是文化价值的体现。而文化价值是社会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群体性的事件, 是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 广告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购买方式、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动机等。广告主通过广告希望向所有人展示自己企业的文化价值, 是其核心内容。对广告人而言, 他们需要将企业的文化价值和产品的“优点”结合起来, 产生大于产品本身或企业文化本身的价值, 以使得其价值高于使用价值, 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售出商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者身上实现了价值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例如, 勤洗手被赋予为人们带来健康。这一广告诉求具有价值, 是因为健康是被社会和群体所认同、接受和希望的, 能够引起共鸣。

当然, 在公益广告中, 广告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强有力的社会力度。如2014 年小短片的《中国共产党与你一直在路上》用小短片的方式, 展现了一个充满朝气与梦想, 大气磅礴的中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每个百姓的梦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前进的道路上愿与世界同行共赢的信念和决心。短少啊用中英文字幕, 配上英文独白,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农民朋友、工人、学生、运动员们、快递员等等平凡又普通的人们的梦, 视角非常新颖独特。从此, 《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走红中国网络, 并让官方以及民间团体乐于在公共场合播放。所有看过该片的人都称赞该片清新大气, 接地气, 其传递的传统文化价值很受鼓舞。尽管现在的人们很少接受正式的传统文化教育, 且在有些领域传统文化还受到批判, 但并不影响传统文化是国人的根, 当人们实现初步小康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 因此,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深层记忆已经开始回归了。精神在哲学上认为是一种劳动生产, 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而进行的脑力劳动。近几年来, 国家不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 呼吁建立现代化国家,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三、广告的技术价值

广告的迅速发展, 正在潜移默化改变我们的传播形式、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互动交流形式等。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无聊感非常突出。人人都会无聊, 处处都有无聊。我们等地铁等公交的空档感到无聊, 在等飞机办理业务排队的时候觉得无聊, 在等候缴费的时间感觉无聊。由于技术和科技的发展, 我们总会去思考这等待的时候要怎么才会在无聊的时代让它有聊。因此, 虽然无聊时代来了, 帮助人们打发无聊时间获取经济利益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路上随处可见的广告单, 高楼里随处可见的公寓电视联播网, 地铁上到处都是各类广告形式, 公交车的车身广告无休无止, 甚至卫生间的镜子和卷纸筒上都有广告的影子, 远处的楼宇户外滚动屏多得不知道哪是哪。任意一处哪怕只能稍许吸引过客留意的时间空间内, 商机都被无限捕捉。市场的潜力价值进一步挖掘, 受众的无聊时间也不再无聊。这些的实现都源于对广告技术价值的实现。

人类正在经历的新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不同的是解放人的脑力和解放人的体力。如在新媒体工具高度发达的今天, 各类工具高度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甚至人类已经成为工具的载体, 各种形式的广告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再如, 由于新媒体互联网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实现了“在家里上课”, “用遥控器上网”, “用机器人完成家务”, “在家买东西”等。就拿2015 年的双十一晚会来说, 这场天猫晚会收视率创下又一个新高, 将近30%。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 在同一个时间点收看这场晚会的有3.9 亿人, 还不包括同时段进行的微博、手机等媒体。远远超过了2014 年双十一的最大值。而当天凌晨00:31 就200 亿的成交额, 是四年前“双十一”全天的成交额。而为了办这样一台“广告晚会”, 达到最好的效果和利润最大化, 在晚会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技术的转播、展示, 淘宝提前很长时间开始与团队进行策划、包装和宣传, 均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七年来, 双十一为淘宝创造一个又一个的销售神话。7 年的时间, 天猫团队让“双十一”走向全世界, 从简单的造势走向国际化, 从市场营销走向全民营销社会营销。

因此, 亿玛公司首席创始人、总裁柯细兴曾说:“未来广告技术公司将越来越值钱”。原因在于, 网民投入时间增速放缓, 广告投放更关注流量和营销效率。互联网广告公司经过几年技术积累, 如今被收购的价值已经体现。

区域文化价值 篇2

试论群舞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群舞是舞蹈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同时它又是舞蹈文化中历史最悠久,而又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样式。它不仅是舞蹈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段,而且它更是舞蹈艺术中最具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如果我们用一种探寻的目光,从艺术文化学和艺术美学的角度来挖掘一下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我想,我们将会对这一古老而常见、独特而平常的舞蹈表现形式产生一种更深和更新的认识。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分别探究一下它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化价值是指某一事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能本质地反映或保留着人类某种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的一种事物。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表现形式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文明史上群居生活的一种本质反映

考察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方式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类的群居生活。这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历经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

群居不是一种简单的聚集,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构成,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认同。人类自从开始了群居生活后就进入了文明发展的阶段,就进入了文化创造的时代。人类从远古能走向今天,能创造那么伟大而灿烂的文化,都是因为人类先择了这种群体性社会化的生存方式的结果。这种方式无论在抵御自然灾害、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谋求发展出路等方面都使人类积聚了智慧,聚集了力量,创造了文化、开创了历史、最终成为自然界中唯一一类独具灵性的伟大生灵,开始了辉煌而伟大的文明历史。

群舞就是这伟大的文明历史前期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反映。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在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时期由血缘和早期文化而结成并产生的群体关系、群体意识,本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类在文化认同,社会关系认同下而形成的一种群体性生存方式,使众人合一,团结与共,同心同德,社会大同的现实生活状态再现的完美无缺,致使人们看到了群舞就想到了人类的一种凝聚、一种共同,一种力量。

二、群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漫长的人类群体性、社会化生存历史中,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需求与精神娱悦,不断地重复着进行劳动作业、与休闲娱乐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文化,在休闲娱乐中人们享受文化,同时在享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形式。群舞就是典型的文化享受形式与文化活

http://

中国舞蹈网

动方式。早期的人类处于文明初期,所创造与使用的文化艺术形式自然不是很丰富。那时,人类的文化生活只能是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容易的手段。在那时,人类除了能使用最方便的声音来表达情意外,最容易动用和最方便利用的无疑是人的动作与身体。这时舞蹈自然成了人类最早而最便捷的娱乐手段。

在这个时候,由于人的文化发展还很落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自然任何时候的娱乐活动都是一种群体性的参与,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群体性活动更能激发情感享受快乐。所以,群体性的劳作,群体性的快乐享受就成为当时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主要的形式。而群舞无论从本质上、从功能上,从形式上,都符合这一文化生活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他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创造、一个缩影。

另外,从人们跳舞的理由和舞蹈所表现的内容上看,当时的文化生活与舞蹈娱乐都是人类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如:狩猎舞、战争舞、采集舞、丰收舞、祭祀舞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完全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文化状况与文明程度。这更进一步说明群舞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一个缩影,更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三、群舞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和媒介

自从群舞成为原始人类的主要文化活动形式之后,群舞就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并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包涵了人类的劳作文化、享乐文化,而且还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与审美文化的全部信息与创造成果。人类的所有意识形态几乎都可以通过群舞这种活动方式表达出来,传播下去,同时,在循环复始的传承中,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更新与丰富中发展繁荣。(比如舞蹈的动作内容、形式、节奏、队形、服装等等,都可以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识及文化观念。)这样他们在一代代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自然地起着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谋介作用,使人类的文明源源不断,奔流不息。这是群舞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四、群舞是人类集体凝聚、团结的一种“力”的象征

人类自远古走到今天,从原始蒙昧发展到如今辉煌,所依靠的就是两种“力”。一种是在强烈的生存欲望下转化而成的勇于探索追求的意志力;另一种就是人类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发展而凝聚、团结在一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后者的这种“力”不但是体现了人类的社会性本质,而且也是成就人类文明进步,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类是依靠这种“力”首先从野蛮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的。同样人类也是依靠这种“力”在不断地与自然抗争中完善自己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体”“宇宙的精灵”的。人类还是依靠这种“力”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同样,人类更是依靠这种“力”并正在以最大可能发挥与利用这种“力”,来开创自己辉煌

http://

中国舞蹈网

灿烂的未来。可见,这种集体的“力”、团结的“力”、智慧的“力”、战无不胜的“力”,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它是真正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群舞正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象征,是这种伟大的“力”的表现,是这种伟大的“力”在舞蹈艺术中的形式化弘扬。它的存在完全说明这种“人的力量”的特别与强大,它的本质就是人的这种特有的集体的、凝聚的、团结的、“本质力量”所在。

群舞除了具有以上的文化价值之外,它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这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群舞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高表达方式

首先,我们知道,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舞蹈本身就是最强烈、最充分的抒情手段,人们一般都是在“言之不足”之后,“嗟叹之不足”之后,“咏歌之不足”之后,“而手之舞足是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了舞蹈在情绪表达,在感情抒发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或不可达到的效果。也正如闻一多先生所精辟论述的那样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人类无论是在原始时代或进入当今的现代社会,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生产与生活,是人类传达情意,抒发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岂止远古时代,在其他艺术形式还不发达阶段是如此,就是现代社会,在高度发达的表现方式的今天,人们仍然离不开舞蹈,离不开用舞蹈的方法,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意,甚至是发泄心中的各种郁积。因为只有舞蹈才来的充分、来的强烈、来的干净、来的彻底。

自然,群舞就更是这种情感抒发的最高形式了,因为它不只是个体的单个的情绪表达,它更是一种群体的造势,一种激情的感染,一种性情的放纵,一种氛围的升腾,一种肉体与精神的陶醉与满足。是人的情感渲泄的最高境界。

它的那种阵式,那种情境、那种力量,那种和谐,那种尽情,那种同心,那种强烈,那种境界,是任何抒情形式都无与伦比的,它理所当然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最佳手段和最高形式。

(二)群舞是舞蹈形式化特征最完美的体现

舞蹈是一个形式化很强的艺术门类。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达方法完全依赖于舞蹈动作,造型,节奏,构图等形式上运用与创新。

舞蹈的形式化是指舞蹈的动作,舞姿、节奏、构图、调度等语言要素,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构成规律和组成模式。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在动作、节奏、造型、画面等方面进行规律化、风格化、模式化的设计与创作,使其成为具有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化语言与意象符号。可

http://

中国舞蹈网

以说舞蹈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化的构思与创新,舞蹈表现或舞蹈表演也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的展示与演绎。

舞蹈的表演与展现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不同方式,它们都是舞蹈形式化特征的最本质的载体,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将舞蹈的艺术美与形式美完全展现出来,让人们得到最全面的审美满足与美感享受。然而在这几种表达方式中,群舞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它不仅是这几种表达方式中最悠久、最基本、最具舞蹈本质特色的方式,而且它还最集中、最突出、最完美的体现出了舞蹈形式化的这一重要特征。

首先,群舞在舞蹈的动作与节奏上比其他几种表现方式,更具形式化特点,它动作简练、节奏强烈,重复强调,对比鲜明。这都是由于群舞是多人(众人、集体性)的舞蹈形式,为了体现其整体性与规模性,为了达到强烈的抒情效果,它在动作的表现、动态的展示,步伐的组合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都更需要有规律性与形式化的要求。

其次,群舞在舞蹈的流程、画面的构图、队形的调度等方面,也更体现出了舞蹈的视觉图画,空间图案,流动的线条,变化的图形等典型的形式化特征。这也是群舞在表现手段上最具特色的一个优势,它不仅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拓宽了舞蹈的表现手法,而且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内容,最完美地体现了舞蹈的审美特征。

(三)群舞是最具视觉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的最佳审美对象

我们知道,艺术表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动人的情感内容,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来感染观众。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来打动观众、让观众不仅得到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且能感受到心灵上的性感震撼。这也是所谓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的本质所在。

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任何高质量的艺术欣赏都是视觉与心灵的最佳愉悦。纵观人类的各艺术表现方式(如:文学、美术、音乐、工艺、建筑等),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抒情与表现的目的,虽然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审美欣赏的要求,但无论在表现的形式和运用的材料以及存在的方式上对艺术作品的充分表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与制约。有的受到了听觉的制约(如:文学、绘画等),有的受到了视觉的制约(如音乐等),其作品无论多么的完美,多么的有感染力,都会因为所存在的局限与制约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缺陷与遗憾(当然这一点在后来的综合艺术中如电影、戏剧等得到了充分的弥补与完善,其中舞蹈也属于这类综合性艺术。)然而,舞蹈艺术,特别是群舞这种艺术形式却在这方面是最有优势也最具特色的。群舞不仅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而且它更是一种现场艺术,是一种最具激情,最具气氛、最具阵式、最具视觉美感、最具心灵震撼的艺术形式。每当欣赏这种舞蹈时,那舞蹈的人们在或强烈或舒缓美妙的音乐中,在众人统一协调、整齐一致的舞步表演中,在流动的线条与静态的图案组合变化中,在舞者与舞者相互情绪激昂,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

http://

中国舞蹈网 的互相感染与交流中,时儿优雅、让人甜蜜;时儿舒展,令人陶醉;时儿激烈,使人兴奋;时儿变化,令人惊讶,高潮之处更是令人振奋。如此台上台下,视觉听觉、情感与智慧、舞姿与心灵共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高质量的艺术欣赏活动。这就是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中的群舞艺术,给人类艺术欣赏与艺术审美带来的奇特效果。也只有这效果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得到最高质量的审美享受。

当然,群舞的美学价值与审美特征可能还不只这些,这里只是初略地提纲式论述一二,它的更有价值的审美特色以及文化内涵有待大家更深入的研究与深层次的发现。以上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转载自:中国舞蹈网http://

业文化产生价值 篇3

文化产生价值,首先要解决文化落地生根的问题,空喊口号不行,理念提炼出来了,印在本本上,不开展宣贯活动员工还是不知道,对其行为起不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不是文化不产生价值,而是文化没有宣贯到位,没能转换为生产力,价值自然体现不出来。

如何解决文化落地生根的问题?建设股份进行了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机制的探索和运用。所谓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机制就是以培训、宣传、宣贯活动为手段,以“理念、行为、物质”三大系统为理论支撑,通过“1+8”推进机构深入开展“文化进室组”活动,依靠“文化墙”“最美建设人”等评选活动为平台,以“文化宣贯活动”为互动桥梁,充分调动全员的视觉、听觉和感观系统,使之对公司企业文化工作有所参与、有所互动,以达到对企业文化认知度、认同度提升的积极的工作方法。

建立“1+8”推进机构

建设股份建立“互动式”落地机制“1+8”推进机构,强化了企业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即1个党群工作部(企业文化管理中心),站在公司层面,切实发挥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企业文化建设办公室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确立部门在企业文化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并负责牵头统筹开展5项核心理念的专项落地活动。8个子文化落地部门,依托各子文化理念对口单位,成立8个子文化理念落地专责组,增强各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抓好子文化理念落地。如:生产管理部牵头负责精益理念的落地,品质保证部牵头负责质量理念的落地等。

着力规划牵引

总体规划。建设股份在公司层面发布了企业文化六年规划,安排部署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建设股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提出了创建传承百年军工基因、彰显市场竞争精神的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体系。

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公司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责任人”,确定了基层企业文化管理员,建立了基层文化建设队伍,负责上下沟通。高级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倡导者,发挥精神领袖的作用;中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文化的传扬者、指导者,发挥以身作则、指导部属的作用;基层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推动者、变革者,发挥上下联动、学以致用的作用,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搭建和各级人员的作用发挥为文化落地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经费保障。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行政预算逐年给予安排,经费保障助推了公司文化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强化理论支持

理念系统。建设股份定位于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以“超越领先”为精神内核,引导、激励、约束广大员工立足岗位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保持持续领先。目前,已形成了JS158超越领先理念体系,即JS:公司名称“建设”的拼音首写字母“J”“S”,1:一个文化定位,5:五个核心理念,8:八个子文化理念。

行为系统。建设股份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各项对生产经营管理起规范保证作用的规定和条例。如:制定实施了《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公司流程管理办法》《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汇编》《公司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及关键综合管理流程汇编》《公司绩效指标库汇编》等。行为系统的搭建为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

物质系统。通过视觉识别标示的应用推广,《画册》《形象片》《VIS手册》等各类文化载体的宣传和运用,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完善美化公司外在之“形”。

以上三大系统的建立为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提供理论支持。

搭建落地平台

滚动推进,实现全员覆盖。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机制的推进要求深入开展“文化进室组”活动,搭建“文化墙”“最美建设人”评选等活动平台,按照《“文化进室组活动”实施办法》要求,2013年,建设股份在2012年度标兵班组中成功实施文化进室组活动;2014年,参与单位逐步深入生产一线班组和职能处室,企业文化“互动式”管理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

上下齐力,实现六次互动。文化管理部门作为管理牵头部门,按照推进计划确定实施文化进室组活动,上下齐力,实现“六次文化互动”。

首次文化互动就是对实施“文化进室组活动”的室组进行走访,梳理各室组工作特点、了解各室组文化需求、对公司文化理念进行再宣传、指导活动开展。第二次文化互动以各室组为核心,文化管理部门参与,一起完成了“室组文化承诺”“室组文化故事”“室组明星”“室组公约”“室组特色形象”等的梳理与完善工作,使参与班组成为“有图腾、有承诺、有偶像、有约定、有故事、有文化”的“六有”班组。第三次文化互动通过“优秀室组文化墙”评选活动和“十佳室组正能量故事”评选活动等宣贯方式,使各室组在评比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第四次文化互动加强对相关室组的走访检查,文化管理部门会同子文化专责组在走访中查找问题,加深文化理论学习。第五次文化互动各单位在实施本单位企业文化年度计划时,通过本单位室组文化墙这个平台展示文化活动成果,实现对“文化墙”的常态化管理。第六次文化互动以“文化进室组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了公司标兵班组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示范作用,有效推进了公司JS158超越领先文化理念体系在室组层面的制度化、故事化、图腾化、偶像化、仪式化,为企业文化落地奠定了基础。

管理成果显著

内化于心。企业文化“互动式”落地机制管理以培训、宣传、宣贯活动为手段,以“文化进室组”活动为平台,全员参与,上下联动,提升了企业文化管理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子文化理念落地部门的参与解决了基层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加强,心态的改变转化为执行力,自觉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提升了公司的服务质量、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品牌美誉度,也改变了员工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自律习惯,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建设股份现有的企业文化,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广大员工的认知与认同。

外化于形。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纸上谈兵,是展现在员工面前,让大家看得到,并且认同的,如同一个人着装,表现的是这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取向。建设股份的外在形象、企业的名称、商标、厂房、厂歌、产品的外观、公开活动、员工着装都已有了统一的模板与规格,很容易被识别,形成自身的品牌文化。建设股份一贯坚持“服务大众、回报社会”的宗旨,不断以各种方式来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促使国家繁荣富强,推进社会共同进步。2013年,向雅安地震灾区支援的100辆JS125-6F(V6越野摩托车)、100顶帐篷、300件御寒衣物等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同年10月,向重庆三峡博物馆捐赠JS250ATV、CY80、JS110-5等3辆摩托车、历史照片59张,以美化企业外在形象。

固化于制。当前,建设股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脱离了初级阶段,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但文化的持续管理需要企业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引导企业和员工行为,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因此,战略管理方面:确立了“231”发展战略:合资合作业务实现规模不断壮大,合作范围不断拓展;车用空调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力推进“311”工程,用三年时间实现产量300万台,销售收入、利润翻一番;自主品牌实现扭亏脱困,市场结构与产品结构得以优化,发动机与高端加工业务迅速成长,盘活企业存量资源,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到2015年,实现合并利润4 800万元;到2016年,实现本部经营盈利,企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环境的塑造,不能被模仿,但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会不断探索新的文化管理方法。建设股份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文化产生价值。未来,为助力企业围绕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企业的发展愿景,建设股份将不断创新,行进在探索的道路上。

(颜学钏系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倩系公司企业文化专员)

(责任编辑:郝幸田)

区域文化价值 篇4

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W客统计-读《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有感·黄晖拿到UI东省委原高校工委副书id II!建国及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 在大学推进文化向觉和:<_3»年《·>田原、李晶所著的《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文化内信道路上, ?丨:聚陴大的精沖力丨jl:、深刻的是在2014年暑假。反复地阅读与思考, 也是反复道德力發、巨大的感召力iii�, 育人树人与作荇对活、h身逐渐成氏的过程。每次阅读.都"把发展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啓重人作为根觉得是新的开始、新的旅程。本准则, 把依靠人作为根本途径, 把为r人作为这是一本关于文化育人特征、理念, 加强核根本目的。”书中这段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心价值引导、教育, 把握意识形态导向、转变教育解读, 尤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科学发展观的本文化观念, 以及实现大学德育科学化、全面实施质就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竹之根本任务在于立德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人格的书。该书特别对大学树人。如何坚持育人为首, 学生为中心、为主体, 课堂通告规章制度建立、构筑学科创新机制、幵展创新教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实现自觉自中寄在後文化·阅读学, 坚持协同创新方向, 打造人才创新絮质、训练信成长成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 是高校拓坧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个性、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展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等功能的基础中囷名家敢文格选弘扬创新粘神.让设创新W队、推进特色名校建和前提而核心价值就是要解决育德育魂的问敢文在线设等方面做r详尽阐述阅读此朽, 如沐春风, 更题.解决“未来人”, 即中闻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荇‘共筑中®梦·专栏网沁人心脾。和接班人学思悟行果的问题, 是人才培养的崇高近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 不如说, 这是一个以文G笆目标和根本引导竹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化心、以义化人、以义育人的课堂, 主讲荇将对大确历史使命, 张持政治方叫, 明内做人道现, 学会所有文档学教疗的热爱和忠诚, 对核心价衍观的领悟和解生活I:作, 丨‘丨觉成k成才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读, 对未来发展的唂定和深意通过桁炼规整的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丨"丨答“培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字载道而写, 化人Ifu作与其说, 这是一本丨5, 不育人”问题的要旨。t5中提出通过中国梦教育、科如说, 这是一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学发展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行、做人修养教育M发展文化的有益践行, 在精神上、氛围上、行动上会责任教育、现代公民教竹和民族精神教疗的论给人以点拨和赘醒, 给大学教丨:作荇以厚望和述, 为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提供r力M读俺这本15, 也就读愦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依据和实施方略文化强国、增强N1家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15中关于履行高校职责, 深化内涵建设, 提文化方向, 培养高度文化卩丨觉及丨‘丨信的路径和方高教育质量, 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法;也就读惮丫,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已经成建设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闸述, 史是让笔荇醍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和全_掀起文化建设高潮的灌顶。名校, 应该匹配名师、名楼、名家、名学生背景下,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追如何让一所学校具荷自己的生命力和驱动力, 在求文化信念、把握文化育人内在规律的脉搏, 读亍如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可替代的成长盛石懂了大学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宵人观念, 加强对和生长养分正如15中所说.每个大学都有1'1己学生道德、索质、做人等方而的教育, 培养德才旅的历史、传统、文化个性, 都有卩|d独特的优势备人才的方法;读懂了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突出特色, 就是要选择方卩>1, 贲点突破, 强化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巨大力量, 促进学校文化育人和文 (巩固传统优势, 强化比校优势, 谋求新的优势) 。化传承与创新健康发展的不二法门。谈及此, 作为一名辅导员、一名高校德育T.作者, 大学的文化建设既要有世界眼光、闰际意转变教育文化观念, 训练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识, 又要有民族自信心。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个性, 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辅导员W队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荇和接班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會Ml队应该是一个新的奋人。培养人才, 不能只注觅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强斗旅程立德树人路h, 我们需要更加深人研读调人的内在素质的提升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和践行核心价值, 弓I领文化育人, 以义化心, 以文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 这是化人。·《核心价值引领文化育人》一书选题之根本, 要以 (作者单位:赣南师芑学院) 责编:晓成

集团价值文化 篇5

统一集团价值文化

培育“厚德和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集团共同遵守的的价值理念。集团公司各单位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本单位的整体核心价值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目标、统一精神、统一宗旨,以集团整体利益为重,以集团大局为重,凝集共同力量,追求大事业,谋求大发展。

二、建设集团人本文化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将职工从以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企业的人”转变为视企业如家的“企业人”。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无边界沟通,畅通职工群众反映意愿和问题的渠道;保障人才待遇,在薪酬分配上向开拓型、效益型、创新型人才倾斜。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让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确立集团诚信文化

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确立诚信的道德信仰和价值取向,建立诚信制度规范,树立诚信经营、诚信立业,诚信做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集团文化品质。

四、推进集团制度文化

开展企业制度的清理和完善工作,对集团总公司历年制定的制度进行清理,对已不符合政策和企业实际的制度予以剔除,对不完善的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对需要进一步建立的制度尽快建立起来。通过制度的清理和完善,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五、建设集团廉政文化

将廉政思想、廉政信仰、廉政规范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建立健全廉政制度,确立“顶得住歪理、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的廉政文化品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推进党建科学

区域文化价值 篇6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政治文化价值 思想文化价值 精神文化价值 道德文化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上产生的”[1 ](P406)。“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2](P139)(P326)因此,价值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这种主客体之间特定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与价值观相关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涉及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基本或普遍的价值原则的理解和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强大、经济地位的雄厚势必要求文化发展上的强盛,而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文化层面所体现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势必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级、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的同时,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更大限度的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把握住这一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才能真正的把握和谐文化的建设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基础、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思考,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与政治家、军事家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深刻的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但马克思主义却做到了。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世界的面貌、格局天翻地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做到呢?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對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对人类解放的一种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来关注、关怀人类发展的理论。它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想消除一切束缚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不合理的东西,因为资本发展的本身有他的限度,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推动力,也会带来贫富差距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资本主义不能够克服资本的限度,没有力量去约束资本,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危机就不会解决,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过去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人类面临重大问题、困境、危急之时,马克思主义都能给人以前进的方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西方社会尘封在书店多年的《资本论》突然脱销,要重印,一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宫川彰写了《解读〈资本论〉第一卷》,他是从日本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开始观察日本的经济现象,用《资本论》来解读这些问题,他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此我们回顾20世纪,人类是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主义、不缺乏理论的,经常是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却又纷纷退场,但始终在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了将来”。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文化层面就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有史以来,理想一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国家和民族,乃至于个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所谓的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我国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现阶段,这个共同理想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事实也证明,今天成绩的取得,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统一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

社会主义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时就确定的道路和高举的旗帜。建国63年,改革开放33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丢掉这面旗帜,改变这面旗帜,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邓小平1992年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伟大贡献。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反对神圣化,,用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社会实践,借鉴他国社会发展模式与保持独立自主统一起来,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003年4月,德国《我们的时代》杂志发表前民主德国驻华大使贝特霍尔德的文章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他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他列举了南北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暴力、战争等事实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的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胡锦涛主席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强调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价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不断融入了文化思想、民族传统、思维习惯;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融入时代烙印。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起来,是因为除了作为固定的共同的生存空间以外,还具有共同认可的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或民族利益遭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华儿女都能够团结一心。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期间,遭遇阻难,全世界的中华儿女无不义愤填膺,表现了正义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又表现出来血浓于水、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突破1000亿元。也正是有全国30多个省和自治区进行帮扶,灾区重建,三年时间就已经大变样。为此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围绕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问题,日本妄图实现“国有化”,中华儿女义愤填膺,团结一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爱心、顽强与不屈唤起了多数人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追求。正是因为有了更多人受到了这种感动和洗礼,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平台浮现于中国大地,融入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间。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中华儿女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鼓舞人民前进、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精神是任何时代维系全民族的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也是激发全体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精神是可以被传染的,雷锋精神,跨越半个世纪,雷锋却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了几代中国人,他的形象永远都是那样的高大。也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了无数的“雷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全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成果,在其演进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的大传统,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他超越了地域和阶层,成为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代代傳承,不为外力所打破、所改变,彼此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精神总体。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实践,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共同的民族心理。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谱写大爱、大美的崭新篇章。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和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轰轰烈烈,就是对道德的讨论。这些都凸显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本位价值应当是什么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清晰的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

荣辱观教育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般来说,是通过所有个体成员的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我们感知社会道德问题不就是通过一个个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事件吗!所以说,社会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状况,对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对人们荣辱观的培养,使大多数的人都具有正确的荣辱观,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思想基础。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业,应该经得起荣辱观的考验,经得起羞耻的考验。

荣辱观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因为它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直接现实形式。首先,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性教育和培养。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定型,还缺乏人生的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新观念、新思想、新浪潮的冲击,对他们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德培养。其次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进行荣辱观教育就是一种基本的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观的培养,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什么知识结构的人,什么职业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有涵养、有道德的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素质才会越来越高。

荣辱观教育是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方法。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领导干部具有廉洁自律的道德素质,在内心深处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所以荣辱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领导具有了抵御腐败侵蚀“免疫力”,同时还在全社会形成了抵制腐败的群众性的道德氛围,群众对待腐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与各种腐败现象、腐败行为作斗争。

国家的强大除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外,还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统一的理想信念。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我们这个社会要能够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使每个人自信起来,另一方面也真正的实现了从国富走向国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尹轶(1977-),女,河北省饶阳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

吉林西团山文化概述及其文化价值 篇7

1 吉林西团山文化的基本概况

在距今约3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吉林市进入了青铜时代, 该时期在吉林市占据统治地位考古学文化的就是西团山文化。西团山遗址位于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辖区内的西团山上, 山呈漫圆形, 海拔196米, 相对高度约60米。山的东北麓陡峭, 西南坡平缓, 为遗址分布中心区, 遗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从20世纪30年代起, 国内外考古学家就开始对西团山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日本考古学家三上次男、左竹仲匕和我国考古学家李文信等先后对西团山做过考古调查。1948、1949年, 东北大学历史系对西团山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1950年, 国家文物局成立东北考古发掘团, 以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为团长,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李文信、佟柱臣等为成员, 对西团山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 在1964年由佟柱臣先生执笔的《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1]中, 将以西团山遗址出土的遗迹和器物组合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正式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西团山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处正式科学发掘的东北青铜时代遗址, 西团山文化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第一个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而驰名中外。西团山遗址作为该文化的命名地, 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中部、北部和黑龙江南部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西团山文化遗存。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西团山文化内涵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西团山文化遗迹主要为墓葬和房址, 墓葬多为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的石棺墓, 晚期出现土坑墓及婴儿墓;房址多为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半地穴式建筑;各遗址和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的斧、刀、锛、凿、铲、锄、矛、剑、网坠、环状器、有孔石球等石器, 鼎、鬲、罐、壶、钵、碗、豆、纺轮等陶器, 斧、刀、矛、剑、饰品等青铜器以及少量的玉器、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关于西团山文化主人的族属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时曾有学者主张其为东北古民族肃慎族的一支,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团山文化主人的族属为东北古民族濊貊族的一支, 其社会形态处于氏族部落时期, 尚未形成国家。

西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吉林省中部至黑龙江省南部地区, 董学增先生在《吉林西团山文化六十年研究成果概述》一文中综合各家说法, 指出西团山文化分布的四至为“东至威虎岭, 西至伊通河东岸, 北至拉林河流域, 南到东辽河北岸一线”[2], 其中以吉林市及周边永吉、蛟河、桦甸等地分布最为密集。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 吉林市船营、昌邑、龙潭、丰满等四个城区及永吉、舒兰、蛟河、桦甸、磐石等五个县市共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存740处, 较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213处, 多出了500余处。吉林市地区西团山文化遗址分布密集、遗物典型而丰富, 可以确定其为西团山文化中心分布区。吉林市周边除西团山遗址外, 几百处西团山文化的遗址中较具代表性的还有二道狼头山墓群、东团山遗址、乌拉街杨屯大海猛遗址、永吉星星哨遗址、江北猴石山遗址、长蛇山遗址、泡子沿前山遗址等。

经数代学者多年的潜心研究, 西团山文化其文化面貌及内涵已经基本清楚, 但由于已发掘的西团山文化遗址及墓葬多数缺乏遗迹相互间的叠压、打破关系, 目前在西团山文化的分期问题上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还不尽一致, 有待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主动发掘项目, 在取得更为丰富的考古材料后, 通过系统的考古材料比对与研究可有助于此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西团山文化源流研究方面, 吉林大学赵宾福教授结合辽宁考古学资料做出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突破。目前, 西团山文化晚期遗存研究应成为考古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吉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上, 西团山文化之后即进入夫余文化时期。此前虽已有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但对夫余文化的进入方式、西团山文化与夫余文化的衔接、两种文化如何的交汇与融合的研究相对薄弱,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此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2 西团山文化的文化价值

西团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 其文化价值与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历史研究价值。

西团山文化作为第一个命名的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 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西团山文化命名人佟柱臣先生指出“西团山文化在东北考古学史上是最早发现并提出的一个文化。由于这个文化的揭示, 对于周边地区诸文化的区分, 提供了有益的对比资料, 因而它对于东北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以吉林大学考古系创始人、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张忠培教授、吉林市博物馆董学增研究员为代表, 众多的东北地区考古工作者和东北民族与地方史研究者对于西团山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发掘与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使西团山文化在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全面厘清西团山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 对于深入了解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构建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同时, 深入发掘西团山文化自身的文化元素, 对于全面认识东北民族的源流、分布与融合, 社会生活也具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2.2 展览展示价值。

吉林西团山遗址作为西团山文化的命名地, 具有着唯一性、典型性, 对于吉林市而言展示价值极大。西团山遗址目前保护现状基本完好, 但因遗址距离居民区较近, 存在着的隐患。因此, 在编制西团山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其遗址保护的完整性及其与遗址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以实现其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地的遗址整体展示价值。西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众多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骨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品, 其造型多样、品相精美、文化面貌独特, 极具地方文化特色, 可在西团山遗址附近适当位置选址建设西团山文化专题博物馆, 以充分展示其灿烂、独特的文化遗存与器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 充分研究和展示西团山文化, 对于不断丰富吉林市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3 旅游宣传价值。

目前,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 其形式从初期的游山玩水逐步发展为深度游、文化游。吉林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在继续强化冰雪雾凇旅游、度假休闲游等传统优势项目的下, 应充分发掘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宣传推介以西团山遗址和文化为代表的吉林市地方历史文化, 将其与吉林市帽儿山、龙潭山大遗址考古公园项目相结合, 开发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吸引广大游客、市民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吉参观、考察。

参考文献

[1]佟柱臣.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64, 1.[1]佟柱臣.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 1964, 1.

文化价值的回归 篇8

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 必然会带来文化价值的回归 (亦或复兴) , 这在社会发展史上已经得到证实。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受外部经济政治环境影响的。1979年之前,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 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扩大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矛盾, 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空前紧张, 使得传统价值受到破坏。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打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到洗礼。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个有力的促进。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 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重新审视企业文化的价值, “实用、有效”等标准逐步得到公认, “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中国企业的文化回归之路仍然漫长。从我们接触到的客户实际看, 重视表层“文化味”而忽略实质文化内涵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有些企业仍将文化看作是孤立的精神建设, 并没有意识到文化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没有将文化与管理很好地融合。

地理环境与唐家湾区域文化价值 篇9

珠海唐家湾地处岭南, 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北部。近代以来, 在多个领域涌出一大批引领风骚的时代先驱, 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作为太古洋行总办长达六十多年的最大买办的莫仕扬三代,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 中国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 大实业家蔡昌。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探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目前只是对个体人物的研究, 范围非常局限, 主要集中在唐廷枢和苏兆征二人身上; 是以描述性为主的, 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价值的发掘还远远不够, 而对这一区域文化价值的成因的探究更是匮乏, 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仅就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探究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地理位置与弱势文化创新再造

珠海地处岭南,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局限, 珠海一带的开发较之中原和江淮地区明显较晚, 在明中期以前, 珠海还是一片尚未完全连成陆地的岛屿群。首先,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相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强势文化来说, 岭南文化始终属于弱势文化, 自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以来, 该地区就划为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此, 中央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礼俗都影响着这一地区, 再加上历代战争中所产生的流民以及岭南地区与中原及荆楚蛮越文化的交流, 使得中原主流文化一直主导着岭南区域文化, 中原主流文化是岭南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 由于地理上远离中原, 岭南区域始终是中央主流文化鞭长莫及的地方, 在历代封疆大吏中, 岭南籍只是占一小部分。近代以前, 珠海区域文化就处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

然而, 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并没有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牵制, 而是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造, 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近代国门打开以来, 珠海区域文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形成了留学文化、买办文化、 商业文化。容闳、黄宽、黄胜率先留学欧美, 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唐绍仪、唐国安作为公费留学生留学美国, 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家湾会同村的莫仕扬三代作为英商太古洋行的总办长达六十多年; 唐家村人唐廷枢、唐廷植兄弟, 族兄弟唐翘聊、唐瑞芝也是广大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买办。香山县三大买办家族唐家湾就占有两席。商界巨子蔡昌创立了驰名于海内外的大新公司。唐家湾人不断地推动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 整合的结果便是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独特的区域文化, 从而引导了岭南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是如何实现文化的创新再造呢? 笔者认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遥远的距离削弱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处于祖国边陲的珠海虽然以中原文化为其文化的核心内容, 但并没有像黄河流域那么厚重的传统文化, 而是根据现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作出适当的调整。一方面, 唐家湾人并没有把读书作为人生唯一的出路, 没有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仕途理想, 因此有些人念了几年的私塾就外出谋生了。唐廷枢只接受过六年的正规教育, 之后就从事商业活动。另一方面, 唐家湾人摒弃了守旧、保守、顽固的封建思想, 他们敢于和洋人接触, 敢于学习西洋先进的经济制度, 颠覆中国千百年来 “士农工商”顺序, 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 “破冰” 意义的先锋。②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遭遇了危机, 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下, 中华文化本身也在寻找着自身的变革, 不能继续主导弱势文化的价值取向; 同时, 弱势文化在国难当头, 其领袖人物将进行文化反思, 洞察传统文化的劣根, 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再造。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图强的道路, 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见证了中国人作出的努力, 唐家湾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西学东渐的指引下, 沐浴着 “近代化” 风气的浸润, 积极向西方学习, 形成了不甘落后、开放自由、开拓进取的精神。

3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化, 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 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相结合, 由于土地是固定的, 中国人的生活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 他们建立的社会是区域性的小型社会, 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太多的沟通交流。农耕民族不需要像海洋民族那样出海远游, 也不需要像游牧民族生活地点随牧草、随季节迁徙, 几千年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重稳定的民族心理。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 宗法制在中国根深蒂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由家庭组成家族, 由家族组成宗族, 进而组成国家, 实现了家国同构。因此, 只要宗法制的农村不解体, 中国社会就能获得这种超稳定形态。

位于珠海的唐家湾, 却不具备形成这种文化超稳定的条件, 居住在唐家湾的居民大部分是由北方迁徙过来的, 没有强烈的家族观念, 打破了地域上的稳固性, 这些都为唐家湾人摆脱守旧、迂腐的封建文化创造了条件。

3. 2珠海地理环境与珠海经济形态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文化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

从地形特征上看, 唐家湾镇有山丘、台地、冲积小平原、沙滩、海滩。其中台地就占陆地面积的53. 9%, 而山丘、沙滩、海滩又不适合农业耕种。从气候上看, 唐家湾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候风气候, 暴雨台风频发。同时又经常发生旱灾, 据史料记载, 唐家湾地区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 ( 1965年) , 共发生11次特大自然灾害。这些表明唐家湾镇没有条件形成稳定的农业生产, 唐家湾人过着半农半渔的生活, 渔业生产没有稳定性,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过着贫困的生活, 因此, 依儒家耕读传家的文化制度设计, 他们虽同有求取功名、 严守道德伦理之想法, 但贫困却使此种想法不可能实现。 由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唐家湾人必须出去闯, 去外面寻找更多的谋生之道。商界巨子的蔡昌只读过三年的私塾, 十四岁就随兄蔡兴到澳洲, 从此投入到商业经营。唐廷枢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 ( 1842—1848年) 的殖民地教育。离开学校之后, 唐廷枢从洋行最低的职位做起, 进而在港英政府做翻译, 最后由自己代理洋行生意到接任买办。莫仕扬自幼聪颖过人, 富有经济头脑, 从家乡来到广州做生意, 从底层做起, 慢慢站稳脚跟。在广州, 结识了十三行的洋人, 粗通英语, 深谙洋务, 很快得到洋人的赏识。1860年赴香港经商。1870年出任太古洋行第一任买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唐家湾人形成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敢闯敢拼、开拓创新的精神。

4地理环境与海洋文化

唐家湾毗邻澳门, 是珠澳文化的走廊, 澳门对唐家湾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以1535年市舶司从广东电白迁至蚝镜澳为标志, 澳门开埠至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接触的过程中, 澳门在经济、政治、 文化上的优势日益突显, 由此对珠海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澳门对珠海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说珠海文化是香山文化, 有人认为其实就是岭南文化, 甚至可以称为珠澳文化, 但笔者更赞同把珠海区域文化归为海洋文化, 这是因为珠海区域文化具备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 ①珠海区域文化的开放性; ②珠海区域文化的多元性; ③珠海区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显然, 澳门对于珠海区域文化中的海洋文化特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宏观方面来讲, 首先, 珠海人通过澳门最先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前, 澳门一直是中国唯一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吸纳了许多西方先进科技文化成果, 这些成果很快就往珠海传播, 大大拓宽了珠海人民的视野, 澳门是一个窗口, 珠海人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世界。其次, 珠海人最先从澳门走向世界, 澳门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澳门开埠以后, 为出国留学和移民海外打开了方便之门。再次, 澳门不断传送来西方的新思想、 新文化的信息, 使香山珠海人大受启迪, 逐渐形成了一种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文化精神。

从微观方面来讲, 也就是对珠海普通民众来说, 澳门是他们日常讨生活的重要出路, 很多人将自己的子女送往澳门求学。为了讨生活, 不仅他们自己要学外语, 甚至逼迫其子女学外语, 将来如果能当个翻译, 家里生活就有保障了。这种为日常生活所迫而产生的需要, 客观上却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唐家湾人也开始了解和学习一些外国文化, 并开始摸索和运用西洋的经商之道, 这一过程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宽广了他们的胸怀。他们开始对出国留学、外出学徒或打工已经习以为常。这些都应是珠海唐家湾出产留学生和大买办的真正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唐廷枢少时即在澳门学习英语, 后接替同乡林钦任怡和洋行总办。他深悟掌握英语对与洋人经商至关重要, 遂与兄弟费时两年编出实用英语读本, 以 《英语集全》之名正式出版。正是由于澳门这块跳板的激发, 珠海人才能接触到先进的西方文化, 出现了一大批大买办, 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从而引领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结论

唐家湾历史人物与珠海区域文化的形成, 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形成的珠海区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而是代代相传, 不断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唐家湾这种区域文化价值激励着珠海人民不断拼搏、奋斗, 不断开创。在当今中国的转型困局中, 广大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尤为复杂, 传统文化的遗产、计划经济时代的包袱以及自身文化积淀的薄弱都会对中西部地区社会改造转型和历史文化创新制造各种障碍。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吸收像珠海这样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市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区域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鲜活样本, 其文化价值创新再造的内在运行机制和经验, 一定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后发展地区实现跨时代发展的他山之玉。

参考文献

[1]孙刚.文化遗产价值论[J].中国文化遗产, 2009 (1) .

[2]马奔腾.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问题[J].理论前沿, 2009 (2) .

迷迭香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探讨 篇10

河南省泌阳县于2011年由泌阳县金庚农林专业合作社引种栽培迷迭香品种, 现已发展333.3 hm2, 并建有年产迷迭香精油500 t加工企业一处, 为该品种在豫南区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示范作用, 为研究迷迭香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1,2,3]。

1 迷迭香的使用价值

1.1 食用价值

迷迭香在生活食用中常当作香料使用, 通常在羊肉、海鲜、鸡鸭类等肉食烹调好后添加少量迷迭香粉, 能去腥提味;在烤制食物腌肉之时放入一些迷迭香粉, 烤制出来的肉食味道特别鲜美;在调制沙拉酱时放入少许迷迭香可以做成香草沙拉油汁;把干燥的迷迭香用葡萄酸浸泡后, 可作为面包类的蘸料。在西餐中部分食料也经常使用迷迭香, 使西餐风味更加独特[1,2,3]。

1.2 美容价值

迷迭香不仅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 用于美容, 让皮肤更加细腻平整, 同时还具有消除脂肪、紧实皮肤的功效。迷迭香同时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毛发再生改善脱发的功能。

1.3 医疗保健价值

迷迭香是目前公认的具有高抗氧化作用的植物, 是天然抗氧化剂, 医疗用途极其广泛。迷迭香具有消除胃气胀、增强记忆力、提神醒脑、减轻头痛症状的保健功能[4]。迷迭香茶拥有能令人头脑清醒的香味, 可改善头痛, 常饮用能改善语言、视觉、听力方面的障碍, 还可治疗风湿痛, 强化肝功能, 降低血糖, 有助于动脉硬化的治疗, 有助于麻痹的四肢恢复活力。迷迭香还具有镇静安神、醒脑的作用, 对消化不良和胃痛具有一定的疗效[5,6,7]。

1.4 观赏价值

迷迭香为唇形科多年生常绿芳香小灌木, 叶狭长型似松针, 边缘反卷, 灰绿色革质, 茎方形, 小花由叶腋着生为总状花絮, 花有蓝色、淡蓝、粉红色、紫色、白色等颜色, 花期6个月, 茎叶花香气浓烈。综合迷迭香的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枝繁叶茂, 花型姿态优雅, 清香宜人, 而且花期长,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5 工业价值

迷迭香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植物, 迷迭香的茎、叶和花均具有宜人的香味, 花和嫩枝提取的芳香油可用于调配空气清洁剂以及香水、香皂等, 还可以应用于饮料、护肤油、生发剂、洗衣膏中。

1.6 生态价值

迷迭香对种植土壤要求不严, 能够在造林困难的砾石含量较大的区域成活, 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施用普通农家肥即可满足生长需求, 因此特别适合在水源保护地种植, 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 迷迭香的文化价值

2.1 国外迷迭香文化价值探讨

西洋民间流传着诸多迷迭香的浪漫传说。据说古代匈牙利女王喜欢用迷迭香泡澡, 同时迷迭香也有海上灯塔之称, 迷航的水手们可以凭借迷迭香的香气判断大陆的方向。另外2则传说为迷迭香与基督教有关。一则说迷迭香的味道是耶稣所赐, 具有神的力量, 可以净化驱魔;另一则说当圣母玛利亚带着圣婴耶稣逃向埃及时, 途中神圣的外衣曾被迷迭香勾到, 迷迭香的小花瞬间由白色变成天蓝色, 以示对圣母的敬意, 从此, 迷迭香的花就转为淡蓝色。迷迭香被定义为爱情、忠贞和友谊的象征。在婚礼中被编织成头冠戴在新人头上, 代表忠贞;意大利人也在丧礼仪式上将小枝的迷迭香抛进死者的墓穴, 代表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4,5,6]。

2.2 国内迷迭香的文化价值探讨

根据文献和史料记载, 三国时期迷迭香就被引种到中原, 相传是魏文帝曹丕从西域引种栽培的, 当时主要作为庭院栽培, 在我国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本草纲目》中记载:“时珍曰:魏文帝时, 自西域移植庭中, 同曹植等各有赋。大意其草修干柔茎, 细枝弱根。繁花结实, 严霜弗凋。收采幽杀, 摘去枝叶。入袋佩之, 芳香甚烈。与今之排香同气。”魏文帝非常喜欢迷迭香, 曾邀请当时的有名诗人王桀、曹植、陈琳等人一起作《迷迭香赋》诗, 脍炙人口, 流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我国大量从国外引种栽培迷迭香, 到现在为止其已发展成为园林绿化、生产栽培及观赏的重要植物, 其自身功效被充分挖掘, 其文化价值也被人们所重视。2000年世界香草协会将其定为千年禧香草, 国内围绕迷迭香为主题制作了由周杰伦演唱的歌曲《迷迭香》, 并拍摄了长20集的电视连续剧《迷迭香》。随着迷迭香功效的挖掘, 其文化价值正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有待人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主要从食用价值、美容价值、医疗保健价值、观赏价值、工业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介绍了迷迭香的使用价值, 并探讨了其在国内外的文化价值, 以期为该品种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迷迭香,使用价值,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殷国栋, 高政, 张燕平.迷迭香引种栽培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 (4) :86-92.

[2]邹淑珍, 胡小红.迷迭香引种栽培与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 2009 (5) :65-66.

[3]魏金庚, 徐德平, 肖义, 等.泌阳县迷迭香引种栽培初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24) :108-109.

[4]王跃兵, 刁德方.香料保健植物迷迭香在北方的栽培及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 2009 (4) :50-52.

[5]闭志强, 严华兵, 董伟清.迷迭香非试管快繁技术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 2010 (6) :62-63.

追寻数学的文化价值 篇11

[关键词]数学 文化价值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说静态的、文本化的数学知识技能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更是指拥有一定数学意识的人群所特有的,并被共同接受或认可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精神领域的观念意识同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的文化价值更是指在第二种层面上的理解和关注。借用郑毓信先生的话:“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数学对于人们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以该视角去关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各种版本的课标教材中都开辟了类似“你知道吗”的课外小知识介绍。教师在教学时也引入了相关数学家的故事,或是数学历史发展的背景资料等等,这些确实是对“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意义追求。但笔者以为。除了采用上述办法(从历史层面考察数学的进步)给予学生“文化的滋养”外。还应该有微观的深刻的一面。即以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本身为载体,从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感悟过程中去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传播数学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日常数学学习,使学生都能养成一种理性的精神,拥有一种客观的认识方式,形成一种新的追求,体验一种不同的美感,感受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积淀一种新的性格。这才是“数学文化性功能”的真正体现。

一、数学给予学生追求精确、步步为据的认知方式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编排的:第一步,通过计算发现“每块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度。”由此产生探究的话题——“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第二步,给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采用沿中位线对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合并成一个平角,从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下面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交流。

生1:我是用测量的方法来证明的,我量了一个钝角三角形,∠1=100度,∠2=30度,∠3=50度。

师:哟,正好是180度,量得真准。

生2(演示):我的方法是把三个角都剪下来。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平角。

生3(生在前排):不对,中间有空隙的。

师(连忙打住):拼的时候可要仔细点。

生4:我的方法跟他差不多。我先画了一个平角。然后再把这三个角分别画下来。顶点重合,我发现这个拼成的大角正好等于原来的平角,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该生展示的作品中两个角的边是叠在一起的。)

生5:我是采用折的方法来证明的。(和书上一样。)但是我发现有点难。(这位学生的演示也是不精确的。)

如果仅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开发等角度看,应该说本节课已经很好地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多种多样,活动的体验也是丰富有效的,最终指向同一个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笔者以为。除了上述这些各门学科都通用的“教学关注点”外,还应该让我们的数学教学体现出它本身的特性。即引领学生去感受蕴含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数学的精神,一种数学的态度,一种数学的认知方式。

我们都知道,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抽象的客观实在,不为人类的情感所转移或更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公理化的方法和抽象的逻辑证明的形式来获得对事物的精确认识。有了这样一种对“数学”的认识,再来重新品味这则案例:课堂上学生呈现的这些方法,其实均属科学研究领域的实验论证法,其证明结果的可靠性也正如学生普遍感知的“差不多”、“有误差”。这样的认知并不是数学的本性。所以当学生提出他们各种证明方法时,教师要做的不是故意替学生“打圆场”。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引导。有意识地激化学生的怀疑之心。诱发他们进一步寻求科学的数学理性证明方法的欲望:“有没有一种能精确证明这一结论的方法呢?”那么究竟有没有?有,很简单,运用平行线定理“内错角相等”即可轻松获证(见图1)。

也许学生暂时还不能理解这种方法所蕴含的道理,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探究的欲望。更不能丧失这样一种感受数学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的机会。这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要给予学生超越现象、探求本质的理性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数之间关系的探究以获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数学规律或结论。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对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

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第81页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三个连续奇数或偶数的和呢?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并在小组里交流。”

“要交流哪些内容?”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理解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教学行为。笔者以为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结论固然重要,但结论获得以后是否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呢?笔者试着做过以下的教学尝试: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一致的结论: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非常棒!但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不能仅问几个“是什么”。更要问几个“为什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呢?

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学生显然不适应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才真正涉及数学的本性。经过一番小组讨论,终于有结果了。

生1:我们是这样思考的:用几个连续自然数除以3后,余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任意截取其中一段的三个数,其中必含有0、1、2。只要我们把余数1和余数2合起来,那么奈数就变成了3。正好可以再分一分。所以我们认为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生2:我们组想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就是中间数。那么用中间数乘3就求到这三个数的和,所以这个和也就一定是3的倍数。

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外在形式。本质是存在于现象内部,贯穿在各方面现象之中的内部的稳定的东西。人们只有深刻地把握了

事物的本质,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同样道理,数学上任何一个规律的出现都不是一种偶然,其背后必有支撑它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因此数学家们总是不满足于某些具体结果或结论的获得,总是希望能获得更为深入的本质的理解,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抽象,这也直接促进数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并不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数学家,但希望通过日常的数学学习,我们的孩子都能感悟数学家的思维方式,能形成“追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积淀,成为他们分析处理事情的有效工具,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积蓄前行的动力。我想也许第一次、第二次甚至更多次,需要我们老师去点拨思考的方向,但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你会欣喜地听到孩子们激动的声音“老师,我知道这是为什么了?而且我还想到了……。”

三、数学要给予学生不断超越、求精求简的意识

简洁是数学的重要特性之一。这不仅是指外在的符号表达形式,还指数学化的抽象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理论科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以不断追求简洁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他们总是试图找出比现行策略方法更简单、更有效、更一般、更抽象的方法。以达成对自然界的真正认知,促进数学的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数学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养成自觉求精求简的意识。

请看下面案例:

学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常规习题:从840里连续减去()个5,结果是O。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组织这样的交流:

师:(故意为难状)840-5-5-5-……,减到什么时候结果才是O呢?

生1:(急着举手)不用那么麻烦,只要用840÷5就可以得到是168个5。

师:不对,明明要求用减法,你们却用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行吗?

生2:行。因为用减法做太麻烦了。

生3:8400,就是从840里先拿出一个5。再拿出一个5,……,也就是840里有多少个5,就要减多少次。

生4:每次都要减去5,也就是把840平均分,每5个分一份,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师一开始的故意为难,实际上是把学生的认知退还到更原始的、朦胧的自发状态,为后面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领悟努力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了可能。

师:进行减法运算时,有时我们发现连续减去同一个数太麻烦,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了除法。由此你联想到——?

生1:乘法也是这样。很多相同的加数相加,我们就可以用乘法计算。

生2:乘法是对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也是对减法的简便运算。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是否有这么一无我们也会觉得乘法计算也不够简便呢?

生3:我觉得会的。乘法就是比加法先进,那为什么没有比乘法更先进的呢?

生4:那我想肯定也会有比除法更简便的运算。

生5:老师,我好像听过什么“乘方”。

数学本身就是在不断追求简洁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前行的。我们知道加法是把两个集合的元素合并在一起的运算,而乘法是对加法的一种超越。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中的某种特殊类型:若干个相同加数相加比较麻烦,我们就创造出了乘法这种新的运算,数学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有若干个相同的因数连续相乘时,数学的家族便会再次扩充,一位新成员“乘方”进入了大家的视野。随着数学的发展,我们相信这种变化还将一直持续,但不管如何发展,凝结于其间的不断努力,求精超越的意识和精神正是人类文化的精髓,也是数学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数学要给予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坚持的性格特征

数学历来被认为是真理的典范。“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数学本身蕴藏的理性探索,求真超越的精神又不断促使人们对数学的真理体系产生怀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集中体现了数学的批判精神。纵观整个数学发展进程,每一次重大的数学变革都是源于对既有数学观念的一种反叛性思考。对权威是一次挑战。

我们要结合数学史中翔实的事例,引导孩子们形成尊重事实,崇尚真理的精神品质。比如六年级总复习“数的认识”时,引入这样的数学史料:

“公元前580年。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赞同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万物皆数。当时他们认定的数,一般是指整数,即使是分数也不能算伴正常意义上的一种数。然而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却根据勾股定理用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能用整数的比来表示。这种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虽然无理数因此暂时被重新埋没。但希伯索斯的理性批判精神。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激励一批又一批的数学家为之奋斗,最终在几何学中被成功解决。”

当然我们更要寻找日常教育教学的契机,有效点拨,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的这种特性,使他们从小做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立自强的人。

听过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判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边形和圆这五种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大家的意见不一。“究竟听谁的?”教师有意识地问。“听我的。”“听我的,我妈妈告诉我的。”“我看书的。”“让老师说吧。”……教室里一片吵嚷声。可角落里还有一个声音与众不同“还是动手折一折吧。”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最后结论出来了,教师并未就此告结,而是进一步追问:“当结论不一致时,咱们究竟应该听谁的?”“应该相信实验的结果。”“对。教学学习中没有谁是权威,真正的权威是数学本身。”教师的最后一席话可谓是点睛之笔,对学生精神的滋养是无限的。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文化价值 篇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内涵,价值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限定

笔者认为, 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应仅指学生, 也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 而且其存在的形态也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 还应包括精神形态的文化;其核心应是价值体系, 而且该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为学校成员提供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等等。

从目前来讲,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已经广泛地受到重视, 而且许多大学都在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创建自己的大学校园文化, 但许多大学只是重视了“有意识的或自觉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却忽视了“自在的”经验性文化之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学者李继兵指出:在大学校园中, 既存在“自在的”、“经验性”文形态, 也存在“有意识的或自觉的”文化形态。

1. 经验性文化。

大学校园中的“经验性”文化主要是指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或活动图式, 是通过习俗化、常识化的交往方式以及生活中的行为示范等经验性的文化因素表征并体现出来的。从这一认识和理解上讲, 大学校园中的“经验性”文化, 既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的和直接的感受及体验, 也是大学人的大学生活经验的历史的积淀, 是大学人自发地形成的满足其现实的大学校园生活需求的较为适宜的思维方式或活动图式的稳定化表征和体现。

2. 组织性和规范性文化。

关于大学校园中的组织性和规范性文化, 笔者首先是在区别大学文化中“自在的”“经验性文化”的意义上凸显校园中生活文化的“自觉性”, 体现校园文化中的有意的组织性和规范化部分;其次, 笔者是在有意剥离学科文化和院系文化的意义上, 单独探究校园中的“非自在”的、自觉的文化因素和存在形态。从校园中存在的“非自在”的、自觉的文化因素和形态意义上来讲, 大学校园中的“自觉”的、“非自在的”文化因素和形态至少有三: (1) 物态文化, 主要指图书资料、文化设施、文化科技活动展览以及学生自办的报刊等; (2) 方式文化, 即校内有关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运行方式、社会性团体活动以及营造或积极倡导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及规范、消费方式等; (3) 精神文化, 这里所说的精神文化, 不是在自发自为的“自在的”意义上, 而是指通过校园舆论、认同意识、人格典范等形式或途径有意倡导或营造的师生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文化价值

1. 大学校园中经验性文化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

大学校园中经验性文化所营造的生活化的文化氛围及内在的精神风貌和品格等, 现实地表征着大学校园文化所营造的“精神场域”, 大学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这一“精神场域”, 已经成为大学中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它对大学生的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修养、内在素质等方面发生着沉浸和熏陶功能。虽然这种功能在其形式上只是潜移默化地发生, 但其功能作用绝不可低估。

2. 大学校园中组织性、规范性文化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

其一, 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在大学校园中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 通过组织性、规范性的制度的确立以及教学管理活动等, 把大学的办学理念张扬并弥散于大学校园中, 营造出一种明确的目标指向。其二, 校风、校训在大学校园中所营造出的“精神场域”。无论是校风还是校训, 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自在性”的文化存在, 但更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组织性、规范性, 在大学校园中营造着具有明确的和“自觉”的目标指向性的“精神场域”。如果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 那么, 在大学校园就形成着反浮夸、焦躁、妄自菲薄以及懒惰、保守等的思想作风, 倡导和张扬一种踏实、务实、求真求是、开放民主、锐意创新等精神品性和文化性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神经网络系统下一篇:带压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