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分析

2024-11-05

文化价值分析(共12篇)

文化价值分析 篇1

1 媒体文化责任的含义

媒体的文化责任属于媒体社会责任的一种, 与媒体的政治责任, 道德责任并驾齐驱, 其具体表现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抵制歪理邪说, 弘扬社会正气;客观真实全面反映社会现实, 抵制虚假报道, 树立媒体公信力;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 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 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等。

在大众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 媒体必须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前瞻性的责任意识, 强调对大众传播事业积极的思想启迪与行为指导。由于文化产品影响人的规模大、范围广, 更要强调媒体的文化责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中, 社会分层越多, 人们的价值取向越多元化, 对社会稳定要求越高, 要求媒体承担的文化责任越高。

2 媒体文化责任的存在价值

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媒体对于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说是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 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盛行消费主义观念的社会, 消费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后现代社会以自由为旗帜, 是个什么都可以解构消费的社会, 但大众传媒作为价值观念的主要引导者和传播载体却不能丧失原则, 理应成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守护者。媒体承担着文化责任就是为了使媒体的向着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方向努力, 其价值在于:

2.1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体现着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取向, 媒体传播什么声音、放大什么声音, 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选择, 作为媒体的被服务者, 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要受到媒体的影响, 媒体承担文化责任, 规范了媒体的传播内容, 抵制了不良思想和不健康内容对公民思想的侵害, 防止受不良思想影响从而引发的道德上和法律上的不当行为。从这一个角度而言, 媒体的文化责任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而不是某个团体的利益。

2.2 保持媒体间的良性竞争, 实现在媒体市场中的公平

现阶段, 不少节目利用低俗, 不健康的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 提高节目的娱乐性, 增加收视率, 甚至在有些伦理的访谈节目中, 自编自导故事却假借是社会事实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利用不实报道吸引观众投入精力去关注, 这些都是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迎合甚至是培育低俗化市场的结果。而确立媒体的文化责任, 保障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媒体的利益, 保持媒体间的良性竞争, 从而实现媒体市场中的竞争的公平。

2.3 积极提供和谐健康的文化内容传播

构建和谐社会不应是一句空口号, 媒体的文化责任要求媒体要利用自身力量规范媒体传播的内容, 在某种程度上给与媒体自主选择何种内容应当以传媒的途径予以告知公众的权利, 现阶段有一种无害无益的“娱乐泛滥”的节目原则, 正在对电视节目传播的文化责任产生着不良的影响。显而易见, 以“无害无益”为价值取向, 将导致电视节目媚俗、堕落倾向愈演愈烈, 甚至泛滥成灾。媒体文化责任的确立就是要在源头上扼杀不良思想对媒体的毒害, 还媒体一片相对的净土。

3 媒体文化责任与人权的价值冲突

《非诚勿扰》是个收视率极高的节目, 从侧面说明它的影响力很大, 它所承担的文化责任无可否认的要大于那些没有收视率或者收视率较少的节目, 我们应当看到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是鲜明、具体、立体化的。任何新闻媒体传播什么声音、放大什么声音, 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选择。公众在接受到这些价值观的引导时, 会受其影响, 于是我们就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1 当隐私与媒体文化责任发生价值冲突

婚恋节目因为其性质, 本身要承担客观介绍嘉宾各方面的条件, 应当说优缺点都介绍本身应当说是承当媒体文化责任的一个方面, 让大众了解嘉宾真实的情况, 从而使单身男女更好了解对方, 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发展, 节目中, 男嘉宾登台后有几个短片, 介绍他们的“基本资料”“朋友评价”等内容, “朋友评价”是对男嘉宾朋友的采访, 该短片几乎全在说男嘉宾的缺点。该节目主持人孟非曾说, 要采访男嘉宾的哪位朋友、问什么问题等都没告诉男嘉宾, 是“让女嘉宾更全面地了解男嘉宾”, 这样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侵犯嘉宾的隐私权。

媒体的文化责任属于一种社会责任, 它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价值, 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在两者发生冲突时, 应当有所取舍, 根据不同的情况, 对媒体承担文化责任同时, 侵犯个人隐私应当适当免责, 凡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或者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公开的事项, 新闻媒体对其予以报道不被认为是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3.2 媒体节目中嘉宾的言论自由权与媒体文化责任发生价值冲突

首先尊重人及其尊严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 也是所有媒体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 而节目却为了劲爆效果而忽略了该义务。节目用言论对本应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进行调侃或对他人的生理缺陷进行嘲弄, 似乎成了“必要之恶”, “宝马车中哭泣也好”“他说话特别招女孩子讨厌, 我特想拿鞭子抽他”也罢, 有时甚至出现男女嘉宾互相攻击的场面, 引发了口水大战, 节目主持人似乎置身事外, 任由嘉宾争吵。嘉宾们很明显的偏向于那些家世好, 相貌优的男嘉宾, 虽然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 作为婚恋节目, 他更多责任在于提供男女交流的平台, 言论的自由将会导致社会的价值取向, 美丑优劣的标准通过媒体将放大, 我们应该承认世上有形形色色的人, 很多人没长相、没金钱, 但他们也有心理和生理需求, 该节目却只关注优势群体, 看不见绝大多数“平凡人”。边缘主体更需要被看见, 更需要舞台来秀自己。该节目没承担关怀边缘主体的责任, 某些时候, 边缘主体的行为和境遇还会成为他们恶意嘲讽的对象。

节目中如果嘉宾言论明显不利于引导社会舆论, 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 在公共利益面前, 我们应当更加倾向保护公益, 嘉宾的言论自由应当被限制, 媒体应当承担起文化责任, 规范嘉宾言论。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节目中的言论是否代表着社会部分人的价值观?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之高的收视率, 是否节目中嘉宾言论能真实反映社会风气, 婚恋节目也引起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的关注, 其实与其谴责媒体没有承担起媒体责任, 不如深思这些言论为何会形成的社会原因。

3.3 嘉宾自曝隐私不适当是否应当受到媒体监督与制止

每个人的隐私权本身包括决定是否将自己的隐私公开, 在何种场合公开,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中男女嘉宾不时将自己私生活公开, 以博得大众眼球。以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为例, 尺度没有了节制, 将不宜在大众面前提起的个人生活公之于众, 并作为一种可炫耀的资本。但是媒体本身承担的文化责任要求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 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 积极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

在两种价值取舍之间,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莱文较早提出“把关人”概念, 1950年, 他的学生怀特在《“把关人”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西方的学者坦言, 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 存在着有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 不同的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

西方的“把关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即, 媒体承担文化责任, 应当对节目不宜在大众面前提及的话题进行把关, 还观众一个积极健康的媒体环境, 而不应当积极的追求收视率, 提供怀有不正当心思的嘉宾炒作自己的机会, 而忽视大众的集体利益, 他们的有些隐私的曝光, 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误导大众的价值取向, 特别是面对收视率价高的节目, 收视群体广泛,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媒体中内容鉴别程度有差异, 面对公共利益, 个人泄露隐私的行使应当被把关在公众之外, 因为本身对个人的权益没有实际的损害, 因而在这两者价值冲突之间, 更应当强调的是媒体的文化责任。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人群的不安定感增加, 越来越多的“熟男熟女”不能走近婚姻殿堂, 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不少电视台策划了新派的交友节目, 以新型的形式, 提供未婚男女互相认识的机会, 但是, 节目播出不久, 不少嘉宾自曝隐私涉嫌炒作, 内容涉及低俗, 言语犀利, 价值导向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引发社会对媒体文化责任的新一轮认识。本文试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媒体文化责任的存在价值, 在与个人隐私权, 言论自由和大众知情权的价值冲突时, 如何取舍, 从而达到更好的实现媒体的文化责任的目的。

关键词:媒体文化责任,人权,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桂瑶.论市场竞争下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新闻世界》.2009年08期.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76页.

[3]朱辉宇.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道德审视, 当代电视, 2002.12期.

[4]孙玉双, 田蕾.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误区与创新.现代视听, 2001年第1期.

文化价值分析 篇2

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分析

文章运用文化学的原理,就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即蕴含其中的生活价值、方法价值、精神价值以及负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认为无论继承传统文化,还是改造传统文化,都要以其价值特性为主要依据.

作 者:谢热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30(2) 分类号:G0.14 关键词:藏族   传统文化   价值结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分析 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体系构建 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精神既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推动力,又是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指引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国的民族精神。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明确其拥有的基本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讫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数千年不倒的主要原因。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民效仿日月星辰的刚健运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民本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精神独树一帜,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领导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民本精神要求民为贵、君为轻,要求领导者坚持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思想的外在延伸。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社会礼仪,重视社会道德,要求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和睦相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坚韧、勤俭、救国、进取等美德。

(四)和与中的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坚持中庸之道,肯定事物发展的多样性,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促进不同事物的共同发展。这种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求同存异,维护集体的利益,进而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传承方式的建设

传承方式在传承路径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做好传承路径的建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其传承方式具有如下几种:(1)当代民间传承,包括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等,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传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传承的方式存在一定限制,因此必须加以改变,如实现民间传承与现代方式的互补,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1];(2)学校传承,具有稳定性、完整性的特点,但是其文化传承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如文化传承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考试环节设计中涉猎过少等。为此可以采取强化措施,发挥学校传承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类型、地区特点选择不同的传承方式,在进行文化传承中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等。

(二)建设文化传承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文化传承内容的保护,而文化传承保障体系涉及各个方面内容,包括认知、政策、法规等,为此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认识,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对文化传承的规律的认识;其次要完善文化传承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如名村、名居等。完善传承人保护法规,保证文化传承的经费供给;最后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共同制定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树立文化传承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传承氛围。

(三)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传承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传承工作开展较早,经过多年探讨,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传承的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例如法国在1840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法以促进文化传承,如《历史古迹法》、《景观保护法》等[2]。二战后,法国又通过了一系列遗产保护法。统计数据表明,法国政府直接管理的文化遗产不足6%,其中一半以上由私人管理。法国又设立了遗产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已经多到100多处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这种保护手段无疑会促进法国传统文化的传承[3]。再如国内的台湾地区,实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修建博物馆、成立民间艺术团等,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的社会理想,精髓是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都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其提供精神指导。

(二)促进中国人民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建立既有的文化的传承的基础上的。如果否定传统文化,人为地阻断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则会造成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保障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属性,文化要素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高,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进展国民经济的18.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歌舞、医药、工艺等均可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均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四)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认知的基础,是海内外及海峡两岸统一的基石。只有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石。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仅是昙花一现。当代,要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必须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民族风格,展现民族气派,体现民族特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需求和发展的基石。

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的文化及文化价值观不断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出新挑战,正在改变我们的三观。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当代的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溧,余应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4):129-131.

[2]刘雪静,贾佳.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53-55.

大学校园篮球文化价值分析 篇4

1 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学卷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篮球文化, 是指人们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篮球文化在结构上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层面。篮球文化的心态文化是篮球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在篮球运动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成就体验及篮球思维方式等, 这也被称为狭义的篮球文化。

进一步讲, 校园篮球文化是指师生在校园空间的活动过程, 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风气, 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故校园篮球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 它是由校园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等几部分组成的。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教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点, 校园篮球文化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对于高校加强素质教育,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校园篮球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 也包括体育风尚、道德观念、体育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深层内涵。它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为校园师生所共建、共有、共享的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不仅是校园体育现象的简单形式, 而是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2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的特点

篮球文化的特性与文化价值主要是由其自身蕴涵的体能、技巧、智慧和欲望等基本元素所决定。高校篮球文化风格是以群体文化个性为主, 讲究的是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自我表现方面比较逊色。

2.1 高校校园篮球过于强调整体, 忽视个

体, 过多依赖于赛前布置好的战术套路, 注重进攻时的实效性, 攻防转换速度较慢;强调义务和责任, 遵循传统, 在训练方法上, 重视技战术的提高, 忽视力量与对抗性训练。

2.2 高校的校园篮球运动在技术运用上,

遇到对抗性很强的对方, 动作就会变形, 投篮和突破就会不坚决, 传球便会力不从心, 失误增多, 运球移动过程中技术运用也会不合理。

2.3 高校校园篮球运动员缺乏灵活多变和

创新能力, 打法比较呆板, 大多的运动员和运动队, 技术无显著特点, 战术无创新, 国际级的球星为数极少。

3 高校篮球文化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3.1 创新价值。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 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 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科学论断对新时期高校的培养目标给予了进一步肯定。校园篮球文化为学生提供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 它的文化氛围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能尽情展现个性, 不断追求创新、变化的机会和环境。为了赢得胜利, 就必须不断拼搏, 打破常规, 出其不意, 有所创新。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独立性、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尽情显现, 逐步培养成有理想、有信心、有毅力、有志气的复合性人才。

3.2 排解价值。

愉悦身心、舒缓不良情绪是大学生选择和享受篮球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置身于校园篮球文化环境中, 体验篮球文化传导的各种信息, 使自己在紧张学习生活之余, 排解要面对的各种专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备战和就业种种压力及焦虑情绪。通过篮球文化活动来满足娱乐愿望, 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从心理角度分析, 篮球文化的本质具有使人的攻击本能和不良情绪, 通过合理渠道疏导至公平竞争的篮球文化活动中的特殊功能。篮球文化通过营造轻松舒畅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不仅使大学生在观赏体验和享受篮球的同时, 调节情绪、忘却烦恼、缓解焦虑、净化心灵, 更使大学生在参与篮球文化的活动中展示自我, 发挥潜能, 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3.3 文化教育价值。

篮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教育, 是高校篮球文化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德育方面, 篮球完善的竞赛规则和道德规范准则, 约束了场上的每一个不理智的粗暴动作和不道德行为, 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社会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场所;篮球的对抗性与集体性特点, 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中, 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的意义。在智育方面, 篮球文化理论知识中复杂、多变的战术体系, 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在实践中亲身体会篮球运动中传球、投篮时机和战术配合的运用时机, 培养大学生处事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身心健康方面, 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组成, 对促进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神经中枢的灵活性、人体各感受器的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篮球运动也可使大学生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 忘却忧愁和烦恼, 减轻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对自己产生的焦虑情绪等心理压力, 使人心情舒畅、充满活力, 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感。在美育方面, “篮球运动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化艺术, 它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为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气质。”现代篮球比赛已将运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NBA球场上世界顶级球星的表现, 将篮球技术的运用升华到了艺术化的境界, 运动员高超的扣篮、空中接力动作和个性奔放的性格, 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CUBA文化中大学生所表现的朴实、顽强、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球场上音乐美、口号美、环境美、思想追求美有机的融合, 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内在美、理性美, 使大学生在欣赏中, 不仅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意识。

4 结论

校园篮球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溶为一炉, 以赛事为平台, 充分展示校园风采的高校篮球文化显示了它的内涵和影响力。审视篮球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调整认识观念。认识篮球文化的意义, 不仅是人类的文化成果, 更在于它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不可缺的传授关系, 使整个传播过程顺利有效运行, 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秩序鲜明,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校园篮球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充分考虑这一系统与外部的复杂联系, 推进校园篮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大学校园篮球文化价值对锻炼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校园篮球文化进行理性思考, 从篮球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得出篮球文化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校园,篮球,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正峰.中国新篮球文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5) :531-532.[1]高正峰.中国新篮球文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 (5) :531-532.

[2]冯洪, 郭苏芝.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1) :14-15.[2]冯洪, 郭苏芝.对校园篮球文化的理性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1) :14-15.

文化价值分析 篇5

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观演变的文化哲学分析

站在文化哲学的视角,根据百年幼儿园课程发展的特点分六个时期介绍与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观的`嬗变:由“造就实用人才的工具取向”到“儿童身心发展”,然后变更为“社会本位”“为将来作准备”,最后回归到“儿童发展本位”,到21世纪初现“儿童现实生活中求发展”的取向.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园课程价值进行了当代阐释:幼儿园课程应实现“幼儿自我生命的优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作 者:曹桂莲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价值观 文化哲学

文化价值分析 篇6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影《刮痧》是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典之作。通过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价值取向维度对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进行解读,可以加深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电影《刮痧》 价值取向理论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世界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发展,而且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然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因为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而导致文化冲突。电影《刮痧》以中医传统疗法刮痧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华人家庭在美国由于中西文化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为文化上的交流和理解而冲出困境的故事。电影中的主人公陷入困境和冲出困境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理解文化冲突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本文旨在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文化价值观取向维度浅析电影《刮痧》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

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在哈佛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1961年,克拉克洪根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是指“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1]。该理论认为,任何社会和个体都会面临五大维度上的价值取向,即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人与人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和活动取向。但是每个社会和个体在这五大维度上价值取向的偏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构成了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五大维度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可以总结如下:

1.人性取向:人性本恶(Evil)、人性本善(Good)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

2.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

3.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服从自然(Submissive)、征服自然(Mastery)、或与自然和谐共处(Harmonious);

4.人与人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5.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在以上五大维度的价值取向上都有所不同。电影《刮痧》中的诸多情节都体现了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二、电影中反映的中西方在五大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

电影《刮痧》是中国内地著名导演郑晓龙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主人公徐大同在美奋斗八年之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将北京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天,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他的爷爷用了中国代际相传的传统中医疗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病。美国医院的医护人员偶然发现了丹尼斯背后的痧印而怀疑其父母有虐待孩子的嫌疑。面对着对刮痧一无所知的美国律师和法官,许大同有口难辩。法庭宣布剥夺了他对儿子的监护权,美满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最后,许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最终促使种种冲突化解,大同一家重新团聚。这个华人家庭在美国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因刮痧事件而最终爆发并显现出来。影片中展现出的文化冲突从本质上而言可以用克拉克洪的价值取向理论予以解析。

(一)人性价值取向

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德治(人治)精神上的文化冲突可以在影片中略窥一斑。在决定是否剥夺许大同对儿子监护权的重要法庭上,大同慷慨陈词动情演说,法官都几乎为之动容。但是,一旦出现不利于大同的重要证据时,法官最终还是以证据为依据做出裁决。然而许大同却在聘请律师时毫无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作为自己的辩护律师。虽然昆兰的法律专业领域和他的案子并不契合,但是他依然执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好友出于情面一定会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然而,昆兰却因为坚守事实而无意间做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词。这些细节都反映出西方偏重法理的法治思想和中方偏重人情的德治(人治)精神。而西方的法治思想和中方的人治精神的根源在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性价值取向。性恶论的主流思想是西方法治思想的思想基础而性善论的主导观念则是我国德治(人治)精神的思想源泉[2]。西方系统法治理论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说:“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负义、诈伪轻浮、怯懦、贪婪的。当你成功时,他的一切都属于你,他的血肉、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子孙,一切都贡献给你。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4]。与之相反的是,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代表是性善论的信仰者。民间通俗文化第一文本《三字经》的首句训言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文化也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5],人自身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这种乐观性的人性论价值取向,使中方文化重视劝善激励机制而疏于防恶约束机制,重视德治(人治)而甚于法治[6]。影片中大同在法庭上的动情陈词和重视情面都体现出他倾向于通过以德感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来赢得官司。然而,他对中西方在人性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认识不清致使他败诉并陷入困境。

(二)时间价值取向

霍尔认为美国社会是“将来型”时间观念占主导的社会[7]。“将来型”取向的社会认为变化是有益的和必要的,过去的是很容易过时的,很容易被抛弃的[1]。在影片中,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就体现了他们“将来型”的时间观念。与之相反,中国则倾向于“过去型”的时间观念。“过去型”的社会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年龄和经验,崇拜祖先,喜欢引经据典,喜欢依据过往的经验指导当前的事情[1]。影片中的爷爷集中体现了中方“过去型”的时间价值取向。爷爷喜欢引经据典,运用古语来教育自己的儿孙。例如,“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等。同时,爷爷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中医疗法给孙子治病,也体现了“过去型”的时间观念。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中,中医传统医疗方法“刮痧”是将矛盾推向高潮的导火索,也集中体现了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许大同在法庭上试图向美国的法官和庭审人员解释刮痧:“刮痧是一种传统的医疗手段,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有七经八脉,就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体就像非常复杂但看不见的生命网络,如同计算机网络一样。人的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面这一番关于“气”和“经”的陈辞,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无一不感到困惑,直呼“请用我们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但事实上,中医是很难用从西医的角度解释清楚的,因为中西医代表着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文化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8]。“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状态是天人调谐[9]。中医治疗和养生的理念强调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整体和谐的状态[8]。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而与之相反,西医则体现了西方人征服和控制自然世界的基本价值观念。《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上帝说:“我要照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叫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的爬虫牲畜。”人被看作是万物的主人,可以用理性和意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人类是世界的中心[10]。人和自然是分离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西医在治病时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人体各个部分的病变,并不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的思维去寻求治病的方法。电影中的美国法官和庭审人员由于无法理解这种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建立的中医文化而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败。

(四)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

影片中,许大同和美国律师对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的不同解读反映了中西方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在大同的眼中,“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是个善良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然而在美国反方律师则对孙悟空这只“猴子”的道德和价值观表示怀疑:“这只猴子受托管理九千年一熟的桃园,却把桃园占为己有。当别人制止他时,他竟然毁坏了全部的桃树。一个神仙炼出了长生不老药丸。孙悟空不但吃光了全部的药丸,还掀翻了炼丹炉,砸烂了别人的车间。这么一只顽劣粗鲁的中国猴子,却被当成道德与价值的榜样!”在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中国人倾向于附属性取向,注重集体意识,认为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群体的利益[1]。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代表着百姓对强权的集体反抗意识;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不顾自身安危降妖除魔,力保取经团体能顺利完成任务,是机智和勇敢的化身。对孙悟空的推崇和赞扬与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而美国人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上则倾向于个人主义的取向,认为个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1]。个人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一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之下,美国律师对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肆意毁坏他人私人物品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和容忍。他刻意把西游记的这一段描写摘录出来在法庭上宣读,说明这些细节是容易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地方。大同看到自己崇拜的英雄被他人解读成一个粗鲁暴力的形象,顿时在法庭上怒不可遏。这样的表现正好印证了反方怀疑其有虐童的嫌疑。如果大同能够理解中西方对孙悟空的不同解读,认识到这背后潜藏的价值观上的差异,或许就能更加理智地做出反应。

(五)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电影《刮痧》的片头中,许大同获得了电子游戏设计新星奖。他在颁奖台上作出感言:“八年前,我作为一个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这个奖杯证明了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就是我的美国梦。”与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的大同相对比的是,影片中爷爷的老友老霍在美国待了十多年,依旧打着零工。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中国人,但却代表了中西方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美国是社会一个强调“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1]。大同对美国梦的信仰表明他对西方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上的认同和接纳。而中国文化则倾向于“存在”取向,提倡“以静制动”“无为而治”“以不变应万变”。老霍没有拼命工作的意愿而是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赌场上娱乐消遣,便是中国文化在人的活动的上倾向于“存在”取向的表现。

三、结语

电影《刮痧》这部电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五大维度上的价值观差异。正是这些价值观上的分野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陷入文化冲突的困境。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并非不可化解。在影片的结尾,大同的上司兼好友昆兰亲自到唐人街体验了一次刮痧疗法,才令他真正开始理解中方文化,将大同一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方面尽可能一致。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真正做到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冲突便可以化解[11]。在影片的最后,大同扮成西方圣诞老人的模样顺着水管爬进自己的家中而一家团聚的画面表达了对跨文化交际中达到相互理解状态的愿望。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世界,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圈的人都能够积极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偏见并努力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才会实现。

注释:

[1]Kluckhohn F,Strodtbeck F:《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Evanston,OH:Row & Peterson,1961.

[2]黄治东:《西方法治思想与法治制度的人性论基础探析》,前沿,2007年,第12期,第36-38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1页。

[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6页。

[5]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孟子》(上下),北京:人民文学,2005年版。

[6]肖群忠:《论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特点与影响》,齐鲁学刊,2007年,第03期,第38-42页。

[7]Hall E T:Beyond Culture,New York:Anchor Books Editions,1977.

[8]尹冬青,李俊:《“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医学与社会,2009年,第03期,第18-20页。

[9]张岱年:《文化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0]高秉江:《从中西文化比较看超越“人类中心论”的可能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学术研究,1997年,第01期,第28-32页。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足球运动文化的价值分析 篇7

我国的足球运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游戏, 其名曰“蹴鞠”, 是中国足球运动的发源。而现代足球运动并非起源于中国, 是起源于英国足球竞技, 现代足球在英国从起源到成熟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期间, 经历了技术、战术以及形式的完善和改变, 足球的发展趋势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尽可能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文化需求。足球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不断地完善更新自身, 融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形成了属于现代足球的独特风格。而这样的完善以及更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审视, 对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大家去探讨。

2现代足球的文化特征

2.1现代足球的内在文化特征

现代足球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体现了足球文化的内在特征。首先, 足球运动风格和比赛作风作为足球的综合评比标准, 作为现代足球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其每个时代演化进程中, 比赛双方都会优势互补, 在进行足球交流的过程中, 完成了相互之间精湛技术的交流, 并且形成了勇于拼搏, 不骄不馁的作战风格。其次, 足球运动已经不再驻足于男性的运动交流领域, 开始走向女性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女足精神。中国女足的内在文化精神可以简述为“顽强拼搏, 无私奉献, 团结奋战, 为国争光”的精神理念。这样的文化理念已经升华为我国足球文化的新的精神文化高度。

2.2现代足球运动的结构特征

现代足球文化运动的完善和健全, 将其结构性的外层文化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首先, 足球的组织机构是一套完备的机构体系, 承担着足球的训练、比赛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一个职业化的足球组织机构, 已经将世界的足球精神文化渗透到每一个足球竞技者的心中。其次, 足球竞赛制度完善着运动规则机能, 使公正有序的足球秩序规范着竞技体育运动, 这也是足球比赛的魅力所在。再次, 足球的管理工作, 足球运动能够按照严格的秩序运行起来, 使成员各归其位, 勇敢拼搏公平竞争, 都依赖于一个健全、公平的管理体系, 在这样的竞争体系中展示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国足协对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完善, 使得足球运动体系的工作日渐完善, 呈现出崭新的格局, 使得足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愈来愈大。最后, 足球运动技术、战术、以及规模的日益完善和国际化趋势充分体现出其高度发展和现代化的特点。竞技场上的现代竞争拼搏意识融入到足球的训练、竞赛和管理中, 给人一种情感深处的感染, 丰富了一个民族的内部竞争、拼搏、公正的文化内涵。战术的完善, 战术相互切磋的开放性, 使得足球团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 使得现代足球有了极大地发展。

3现代足球运动的文化价值

现代足球迅速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中所体现的价值对我们了解足球运动以及普及运动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1现代足球运动体现的政治文化

足球文化所体现的政治意义主要在政治价值、政治意识以及政治心理等方面。首先,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国家的政治对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本就存在着政策性的影响和控制, 对于足球运动, 其形成发展在一个国家是离不开政治的指导。足球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体育项目, 成为人们爱好的热门运动时, 势必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规范, 这样的被规范过程反过来影响着一国的政治内容。其次, 现代足球运动的政治意识体现在, 政府开始重视国家的体育运动, 重视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体育运动所体现的团队凝聚力, 将会在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集体内放大为国民和民族的凝聚力。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鼓励、支持足球运动文化发展的原因所在。最后, 足球运动所体现的政治心理。在足球运动中, 可以汲取其所体现的团结奋进的思想精华, 和平公正的理念, 对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解决理念运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治影响着足球, 足球也会对政治起着反哺的作用。现代政治格局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歇, 国家内乱、国家间的争端时有发生, 个别国家的战争连绵不断, 因此, 对其国民所造成的创伤已罄竹难书。一个国家所崇尚的现代体育运动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一种竞争、和平、公正的理念, 其对国家、种族之间的政治纠纷、矛盾的解决所体现的作用不容忽视。

3.2现代足球运动所体现的商业文化价值

商业文化的风生水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足球运动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在商业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将不再是运动员的拼搏竞争, 球迷的热血沸腾。其所创造出来的经济元素空间以另外一种价值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领域。足球运动产业链应运而生, 由此而产生的广告商、运动器材产业、球星、交际事业等财富来源, 丰富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内容, 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重要内容。足球运动在一个国家的兴起所推动产业链的发展效应影响着足球产业的专业化, 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行业的投资者回报, 经济宏观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给国家的体育新政部门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3.3现代足球运动的社会文化价值

足球运动的本质特征体现的是竞争和合作, 一个充满着竞争与合作的团队里, 战术、心理、技术身体素质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要达到良好的协调, 从而保证团队的默契性, 在运动场上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战术, 创造出良好地节奏感。现代足球运动文化对社会管理方面有着诸多的可采之处, 比如:比赛规则的遵守对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影响, 借鉴足球文化管理经验也可以减少足球行业的暴力事件。足球团队对各级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个连续性以及长期性的特征。专项队员专项培养的策略值得现代社会人才管理去借鉴。足球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展开对社会整体文化取向和理念的价值体现。对球员和球迷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作用显而易见。倡导减少暴力性的足球冲突事件, 提倡文明的经济活动, 遵守竞技规则秩序, 排除运动竞技产生的负面影响, 让足球运动更加文明, 处理好现代足球在我国的发展产生的矛盾冲突, 使其适应我国的竞技水平, 融入我国社会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

4结语

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带给一个国家丰富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时, 随之而来的, 必有其不利之处, 处置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使足球运动体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决定并且映射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小的方面来讲, 国民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团队协作互助的培养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凝聚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化传入的扬弃, 对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生存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讲, 足球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追求, 恰是现代文明所要体现的文化精神文明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启斌, 姜丽, 鞠鸿.我国足球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6 (2) :120-124.

[2]李纪霞, 徐仰才.“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及其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5 (1) :97-100.

学校体育文化德育价值分析 篇8

1 学校体育文化蕴义

源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定义基础内涵, 一般将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美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共同视为校园文化的四大基石, 并以此为主流, 辅助以社会体育教育、竞技体育运动两大支流, 共同铸就现代体育文化的六项核心内涵。故此, 通常将学校体育文化视为产生学校教育的特质环境, 通过师生的体育互动教学过程而创建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汇聚。

一般将学校体育文化蕴义囊括由外及里的三层要义——物质层、制度层、精神理念层。所谓的物质层其物理呈现是物质存在形式, 诸如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必须的建筑物、运动场所、体育器材和用品等纯粹的物质结构。物质层的逻辑呈现是展现如何创建学校体育文化所拥有的必要的实际物质基础, 这是创建学校体育文化必须的物质依赖。制度层用以解析物质层和精神理念层接口协议, 其物理呈现是有关于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体育的制度、法规等内容, 逻辑呈现是包括顺利进行普适的社会化体育运动的竞技协议, 也能够满足各类型学校体育实践教学的遵循规则。学校体育文化蕴义的核心表达层次是精神理念层, 这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关键层次, 由此确立学校体育文化的主流目标。精神理念层其逻辑呈现主体是有关于体育教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

2 多维视角中的学校体育文化德育价值

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体育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论是传统学校教育理念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理念, 都是将学校视为社会范畴的公众化完成符合教育实践的基础性有效教育载体, 学校的德育教育实践一直被公认为学校教育必备的社会存在使命。因此, 全球公认的常规学校教育实践必须也应该在实施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育实践教育的同时, 应该极尽可能的必要形式和内容, 权利强化针对性极强的在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是源于人类生死存亡的必然需求的高度总结基点, 全面理解和深化学校体育文化对于德育教育实践的人类存在价值体现, 由此无私真切地完成德育教育实践的教育目标, 全面实现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可见, 学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

2.1 物质基础视角中的德育价值

如前所言, 物质层其物理呈现是物质存在形式, 合理有效的物质层综合利用, 必然促进物质层物化结构的德育教育价值功能的产生和积极应用。诸如通过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针对于体育场地的养护、运动器械的保养等, 培养学生优秀的运动场地和运动人员有机结合的习惯, 这不仅完成了针对学生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同时也有效地贯彻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而通过运动场地环境的运动场景宣传资料图片、运动达人、运动名言等均可熏陶在场学生, 激荡和鼓励之中, 传承起奋勇拼搏、力争上游、虽败犹荣的运动真谛。

2.2 制度视角中的德育价值

制度层处于学校体育文化构建层次结构的中间层, 是社会公认的行为文化表达, 作为解析物质层和精神理念层接口协议族, 成为师生体育互动活动的文化载体。制度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 其物理和逻辑呈现无不体现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竞赛等的体育传统、制度等多方面。由于制度层直面于学生, 故其具有最为有效的德育教育价值。源于体育运动产生的历史渊源, 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都会在练习某一体育技能的同时, 同时获得德育教育。这是因为:学生在实践运动技能的过程, 通常都是在模仿、练习、失败、再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做的更好, 而带动这样运动的学生本人及其运动实践活动, 其运行的人和运动项目自身自然带动了运动人员坚韧不拔、不断提升和否定自我的超越进程, 是运动的学生本人能够真切感受在经历了奋发向上、敢于突破自我、踊跃拼搏之后所得到运动带来的喜悦和成功的欣慰的进程;同时, 诸多体育教学内容涉及多人之间、集体之间通力配合, 学生实践运动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协调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过程, 由此增强其社会适应力, 牢固树立其集体主义观念。由此, 合作竞争氛围下的拼搏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全面强化, 社会化制度规范理念的牢固树立, 都将构成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对于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价值。

2.3 精神视角中的德育价值

精神视角中的德育价值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灵魂, 学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最为关切的是学校德育要求是在学校体育文化中得以最为直接的体现。学校德育教育核心源于相同或类似的有关于体育教育的主题美感、趋同思维、核心价值、道德范式等。通常来讲, 能够践行体育运动所倡导的“公平、公正”、“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理念者, 贯穿其价值理念、审美、道德规范的平常行为举止和生活风格都可能表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不畏艰险的昂扬之态。因而在学校体育文化活动中持续呈现出这种生活、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的精神风貌, 源源不断地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学生的人生奋斗之中。正是如此, 学校体育文化活动足以悄然带动学生人格的健全形成。学校体育文化德育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的基础, 学生自觉接受学校体育文化的“正能量”熏陶, 必将陶冶其情操, 满足其高尚的精神享受, 自然就会抵制精神污染, 防止不健康文化入侵, 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由此完成学生社会角色的基础塑造, 快乐运动体验感受, 必将成为其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习惯。也正是这种富于正气的昂扬向上精神面貌, 以锐不可挡之势推动着体育社会化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未来前进。基于此的德育价值呈现, 则顺理成章地在无声之中滋润学生。

3 学校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构建方法

学校体育文化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文化德育价值的构建方法应该包括培育文化环境、实施隐性教育等方法。

3.1 培育文化环境

全面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学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德育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 培育好学生成长的必要的运动物质存在和运动所需环境, 另一方面, 积极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创建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通过丰富的物质层建设, 建设多种体育场馆设施以及体育艺术雕像、名言等物质环境, 以健全的体育设施齐备、优越的运动学校环境, 鼓舞学生以其个人或团体积极推进体育运动, 通过唤起学生们的运动活力和运动勇气, 勉励学生以体育达人为表率而生活动作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运动获得强烈的运动刺激 (姑且不叫熏陶!) 和运动美体验, 进而深刻地涤荡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广大学生的运动理念、运动意识和运动思维。通过激励学生的运动潜质, 勉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 焕发同学们因运动而激发出的创造性满足感, 深化因运动技能的改进而得到的喜悦感, 感悟或因运动失利后决胜艰难的超越感, 欣赏学生因运动而排除艰难所造就骄人成绩的成就感, 也在长期的运动和体育锻炼中不断地跃升学生能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自觉能力, 由此塑造全面有益的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 将快乐的体育运动视为感受人类运动美的文化活动。

3.2 实施隐性教育

学校体育文化有其独到的特殊性价值, 学校体育文化包含了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属性、具有富于健身价值的竞争属性。在通常的体育教学中尤其重视和强化呈现学校体育文化的隐性德育实践。面对学校的全面教育实践工作, 受教育者在体育教育实践环节中, 同为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实践目标。由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实践目标就是育人, 由此说明, 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德育教育实践工作趋于一致, 这就是说, 施教者是可以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而针对教育者成功实践德育教育的“隐性课程”的推进。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在教育环境中通过间接或者隐含模式所表现出的课程式教学方式。故而,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可以安排隐性课程实践教育措施, 隐性德育教育是能够穿插于其中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另一前置条件, 就是实教者本人首先必备较高德育素养并且能够随活动的展开具有相应德育意识。比如, 以体育教育实践中的耐力训练为题, 当施教者在实践特定的耐力项目 (如中长跑、蛙跳、仰卧起坐) 时, 就能够由施教者向受教育者传递来自于教师的言语鼓励、合作者的配合、熟练运动者的垂范等, 这就勉励受教育者在不断地进行运动的实践过程中, 坚持保有其持之以恒、决胜艰难的意志锻炼, 并体味运动带来的满足感、喜悦感、超越感、成就感等感悟。而在诸如进行单杠、双杠等体操活动时, 教育者必须全面施教运动陪护者的保护运动者的功用和方法, 在具备保护措施后, 才能够允许练习并保持与保护者的良好融合, 让受教育者时刻能够感受来自于合作团队成员之间的无间隙责任和信任, 同时不乏团队成员间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等。相形于传统显性德育, 这种德育教育方式更易于感动各位队员, 更能影响期间的思维和意识行为。

参考文献

[1]施吉瑞.体育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2]叶生爱.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包装, 2015 (11) :72-74.

“微积分”的数学文化价值分析 篇9

一、教师活动

(一) 提出问题, 启动思维

问题1如何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问题2你知道圆的面积公式吗?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二) 引入新课, 探究学习

问题3如图, 阴影部分类似于一个梯形, 但有一边是曲线y=f (x) 的一段, 我们把由直线x=a, x=b (a≠b) , y=0和曲线y=f (x) 所围成的图形称为曲边梯形.如何计算这个曲边梯形的面积S?

问题4如何求由抛物线y=x2与直线x=1, y=0所围成的平面图形部分的面积S?结论: (1) 曲边梯形与“直边图形”的主要区别:曲边梯形有一边是曲线段, “直边图形”的所有边都是直线段. (2) 应用“以直代曲”的思想求曲边梯形面积, 共分四步.

(三) 整理新知, 巩固所学

问题5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四个步骤都是什么?这四个步骤间有何关系?

解答第一步:分割.得到区间[xi-1, xi], 其长度Δxi=xi-xi-1;第二步:近似代替.“以直代曲”, 用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 求出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第三步:求和;第四步:取极限.因此可简称为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强调最后所得曲边梯形的面积不是近似值, 而是真实值.

问题6求由曲边梯形y=2x-x2, y=0, 0≤x≤2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四) 课堂小结, 思考问题

小结: (1) 求曲边梯形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具体步骤是什么?最终形式是什么?

(2) 结合求曲边梯形的思想和步骤谈谈你对“以直代曲”的核心思想的认识.

二、设计意图

问题1学生归纳平面图形特点是:各边都是线段组成的图形.同时把思维引向如何求面积的方向上来.

问题2学生感受求曲边图形面积的难度, 回忆圆的面积求法, 为本节课类比做好铺垫.

问题3给出曲边梯形的定义, 明确本节的研究课题, 由具体问题出发, 激发热情.

问题4先研究特殊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简化运算, 揭示思想核心.应用“以直代曲”的思想把求由抛物线y=x2与直线x=1, y=0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归纳为以下步骤: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问题5先分后总整理一般步骤, 得到一般方法, 给出求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四步曲”, 由特殊问题探究上升到一般认识.

问题6通过解决具体曲边梯形的面积, 熟悉求曲边梯形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从而巩固定积分的最本质的思想方法, 为下节课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要求和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谈体会, 反馈和评价本小节学习, 强调重点, 即掌握求解过程的步骤是分割、近似代替 (以值代曲) 、求和、逼近 (取极限) 的思想.

三、文化价值分析

问题1:平面图形的组成形式;问题2:分割思想,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问题3:因为实际需要而产生;问题4:以直代曲, 近似到精确, 逼近的思想;问题5:升华到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从而形成数学概念;问题6:再由一般到具体例题的理论实践过程, 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思维, 理解以直代曲的数学文化价值.

本教学案例设计突出概念教学, 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加强了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与实际问题的迫切联系;加强了定积分本质的理解;借助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 突出学生人文价值的培养.

微积分概念中, 其总体思想是“整体—局部—整体”.这一思维方式在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定积分定义) 中得到了体现, 在每个局部小范围内体现“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和“逼近”的数学思想.求曲边梯形面积包括: (1) “化整为零”, 把曲边梯形分割为若干个小曲边梯形. (2) “以直代曲”, 对于每个小曲边梯形用相应的矩形面积近似代替. (3) “积零为整”, 将所有的小矩形面积加起来求出大梯形面积, 得出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 (4) “回归精确”, 把曲边梯形无限细分, 这时每个无限小的矩形面积就转化为微分、极限式求值, 此时原来的近似值变为准确值 (质变过程) , 得到定积分.同样在其中也包含了化归的核心思想: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动为静, 抽象到具体的数学文化价值.因此, 我们不应该以静止的眼光, 而应以可变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即应善于对面对的问题进行变形.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 篇10

1.1 从产业角度分析

从产业角度看,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系统的主线是文化创意产业, 其辅线是文化创意对产业的支持、配套以及衍生[1]。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效应所形成的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的支持, 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文化创意产业才有可能创造出预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区域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会对产业集群价值效应产生很大的影响[2]。

1.2 从产品角度分析

从产品角度分析, 文化创意产品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 其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总体上应遵循一般的价值规律。一般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遵循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价格机制等价值规律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3]。因而, 企业应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品特点来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

2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2.1 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隐性价值来创造文化消费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应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力, 努力将既有的文化资源向文化内容转化, 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品所包含的隐性价值来创造文化消费。就文化创意产品而言,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内容, 也就是说各式各样、内涵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是由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的,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核心是内容创意, 内容创意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而言, 是处于顶端地位的, 对产业链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再者, 文化创意产品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其关键还在于其包含的内容创意。

2.2 实现显性价值增值, 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创意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同, 它确切的讲是一种观念产品, 具有一定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 一件产品仅仅具有一定的内容创意还远远不够, 文化创意产品的载体形式, 具有的显性价值对于吸引消费者来说极为关键, 因此, 应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显性价值得以实现。

一件文化创意产品仅仅具有一定的文化创意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要求。当一件文化创意产品具有了有价值的内容创意后, 其价值实现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也就是说, 通过各种技术、工艺手段以及各类传播渠道来丰富文化创意产品的外在表现, 这样才能使文化创意产品更好地在市场上流通, 并获取其价值。通过以上方式获得的文化创意产品, 不仅能够使消费者从具体的形式中感知其信息价值, 也可使消费者从产品中收获更大的精神愉悦。

有些文化创意产品的制造者往往只注重其创造理念, 认为消费者可以自己挖掘出具有的价值, 但是, 他们忽略了作为消费者而言, 由于对产品价值的认识及主观评价各有不同, 并且深层次的认识到文化创意产品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 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还应通过多次反复地向消费者推介、展示、宣传, 这样更有利于产品价值被更好地挖掘出来。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文化创意产品生产商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实现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增值。

2.3 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保障价值实现

有关研究及实际经验表明, 对于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而言,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极为重要的, 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形式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若想切实做好文化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首先应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当今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各种信息技术侵权的行为屡见不鲜, 如媒体、出版行业等的版权内容被大肆地下载、复制、传播等。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多部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但由于人们没有对知识产权保护予以足够的重视, 加之知识产权被侵犯后维权成本较高, 在知识产权维护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 严重影响了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

3 结语

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集创意、文化资源以及高科技元素为一身的特殊产品形式, 不仅具有一般产品所具有的特点, 同时, 还与一般产品有很大的差别, 其价值是由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组成的, 因此, 若想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 应充分挖掘其隐性价值, 尽可能实现显性价值增值, 同时, 应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摘要:近年来, 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与之相应的文化创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品出现在市场上。文化创意产品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有很大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产品中新科技的运用和文化要素的植入赋予了该产品特有的属性, 这使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与普通产品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何琦, 高长春.论创意产品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构成——基于市场价值实现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 (2) :83-89.

[2]黄志锋.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初探[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32-38.

文化价值分析 篇11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 对比分析 社交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

一、概念厘定及分类

称谓语在实际的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也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对称谓语的定义也是见仁见智。由于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不同,在对繁杂的称谓语进行归总分类的时候中西方学者也各执一词。

1.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然而英国语言学家法索尔德曾这样简单定义称谓语:称谓语即当交际进行时说话者所用来定名对方的词语(Fasold,2000)。对这两个定义进行比较可发现后者并未考虑到说话者身份地位等因素对称谓语的影响;而前者更有深度地规定了称谓语。但是无论由哪个定义入手来理解称谓语都能得出相似的认识:首先,说话者一般通过叫对方的名字或其他有标示性的代号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因而会话得以顺利开始,不会在交际对象上产生谬误。第二,如若用“嘿”等词开始交流,可能会致使听话者不快,因为不顾忌会话双方身份关系就唐突使用诸词则是不礼貌的表现。

由于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元角色,且会话双方关系也因语境变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根据说话者有无血缘关系,称谓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交称)谓语。这样的分类不无道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就倾向于区分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同样适用于称谓语的分类上。血亲姻亲的家庭关系决定了亲属称谓语不会像社交称谓语一样富于变化又难以预测。此外,社会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到社交称谓语的应用。

2.社交称谓语的定义及其分类。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社交称谓语,对于社交称谓语的定义及分类要单独细究一番。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对彼此的社会身份的认证及对他人印象的塑造。因此,社交称谓语在维系人际关系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正如上文所及,社交称谓语相对庞杂,需要分类。一般来说,西方学界在划分社交称谓语的种类时采用的是布朗和福特在1964年提出的分类模式,他们把社交称谓语分为五大类:交际称谓语、关系称谓语、职衔称谓语、恭敬称谓语、姓名称谓语。而在中国,众多学者将社交称谓语更细致的分为八类,囊括上述五种后又新添加了零称呼、拟亲属称呼、通称这三项类别。由于本文试图对比分析中西方称呼语系统从而发掘在其掩盖之下文化价值观差异,因而选择了中西差别最大的四种分类进行论述。

二、中英称谓语系统的差别

萨莫瓦尔(2011)认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多种多样又互相交织。所以个人的社交称谓语也变化不定。也正是由于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疏忽,无效交际接踵而至。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称谓语系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1.姓名称谓。虽然使用姓名来称呼听话人在英汉语中都很常见,但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从姓名构成上看,汉语中的姓名姓在名前;而英语中姓名通常按名、中间名、姓来排列的。其次从适用范围上看,汉语中互相直呼姓名的范围相对较窄,仅出现在同辈之间;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也常常采用这种称呼模式。而英语姓名称谓使用之广,涵盖了上述情形之外,同时也适用于称呼长辈、上级和刚认识的人。第三,从单称姓或名来看。汉语中一般在称呼某人名字时往往用全称,而单称名与说话双方熟悉程度有关。英语中,除了在某些正式严肃的场合或者是出于特殊的目的,英语中很少用全称形式。且单称名与说话双方身份并无关系。

2.职衔称谓。职衔称谓又可以分为职业称谓和头衔称谓。职业称谓与人职业相关。汉语中职业称谓使用程度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具体的职业都可用来称谓他人。常用的有老师、医生、大夫、律师、警察等。职业称谓的具体使用方法是通过在其前面加姓氏以具体指称,如:王老师,刘大夫。英语中职业称谓并不常见,加姓氏使用仅适用于神父、主教等宗教类的职业、而某些服务性行业,如称呼侍者、司机时,一般直接称呼而不使用姓氏。

头衔称呼即以人的职务相称。汉语中头衔称呼应用范围极广,其中主要包括大小行政部门、军队系统、教育界等领域。上至主席、部长,下至班长、队长,一般来说称呼的方式就是职务前加姓氏。相比而言,英语中的头衔称谓却很有限,涉及学术界,皇族。在学术界,如若有职称的人 “Dr.”,“Professor.”,被称为“Mr.”(先生),则视为含有鄙视被称呼者之意。而称呼皇族也多用头衔称谓,如 “Queen Elisabeth (伊丽莎白女王) ”等。

3.恭敬称谓。恭敬称谓是社交时说话人对受话人所使用的一种尊敬称呼。汉语恭敬称谓基本上是姓名前后加“老”字,如:老李、赵老、冰心老人等。此外,从西方传来的通称也可作敬称,如先生、女士等。英语中若想恭敬称呼某人,即把通称Mr./Ms.改为Sir(先生)、Lady(女士),且独立使用。而Lord(勋爵)、Excellency(阁下)等称谓语则一般用来指称不同位份的贵族。

4.拟亲属称谓。前文强调本文着重介绍社会称谓语,但汉文化习惯于将亲属称谓引入社交场合来称呼非亲属,即拟亲属称谓。汉语中拟亲属称呼的使用非常普遍。无论相识与否,人们经常“称兄道弟”把陌生人称为叔叔阿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方面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想和对方拉近关系的意愿。英语中也存在少量类似的拟亲属称谓。Uncle(叔叔)、aunt(阿姨)多用于孩子称呼父母的朋友以表示亲近。但称谓陌生人时则不会考虑双方年龄差别,只用通称或敬称。在西方社会里,只是在基督教徒中才会有兄弟姐妹等称呼。这是因为教徒们认为大家都是上帝的儿女,而在实际生活中即使是亲兄弟间也很少“称兄道弟”。

三、中英社交称谓语产生差异的原因

1.直接原因。根据《社会语言学》所说,左右人们选择社交称谓语的因素基本如下:特定语境;双方社会地位、年龄、种族的差异;性别、职业、亲属关系的不同(侯旭,2010)。经本文第三部分的称谓语具体对比可看出这些因素造成了语用差异。

2.根本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 VS.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则是个人主义文化。在社会称谓语中也有很深的体现。首先,不同的姓名排序就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氏族这一基本集体的归属感;而西方习惯单称名的做法其实是鼓励体现个性的体现。其次,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下一家”的思想,即集体主义家庭观。而西方连核心家庭内部都较少使用亲属称谓语,说明了西方个人至上的观念,宗族与个人关系并不紧密。

中国的高权势距离文化 VS.西方的低权势距离文化

高低权势距离同样在社会称谓系统中影响深远。首先就职衔称谓的应用范围来说,高权势距离的中国文化远广于低权势距离的西方文化。人们为了表示尊敬,选择更礼貌的称呼方式。这样的称谓语体系使权势高者有受尊敬之感,而权势低者也能凭借礼貌与“关系”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年老者辈分高,用恭敬称谓尊称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合情合理。而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所以人们没有必要用职衔称谓或恭敬称谓体现尊卑以维系社交,反而地位高的政客要弱化头衔以博取民心。类似“老李”的称谓在西方带有歧视色彩。一种文化是可能存在对立的价值观的。西方对服务员等的职业称呼着实体现了低权势距离文化其实也是相对的。在号称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中职业歧视现象也并非绝迹。

四、结论

综上论述比较,我们发现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方方面面。深析两种社会交际语的差异更能发现其文化烙印无法忽视。因此,随着中西方国家的交际越来越频繁,对不同语言的称谓文化进行比较也越来越重要。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的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Fasold,R.2000.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2011).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汽车文化进高校的价值分析 篇1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相比过去都大大提高。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权威数字,截至2012年7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33亿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14亿辆。同时,截至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达到2.47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1.86亿人。[1]我国已进入车轮滚滚汽车时代。汽车不是单纯的机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发达且文化积淀厚实的地区和国家,经过汽车文化长期的熏陶,人们有着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在我国,汽车的迅速普及使关心汽车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展汽车文化推广教育,有利于国民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汽车与汽车产业政策,有利于培养遵纪守法、节能环保、安全文明,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1 汽车文化进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1.1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汽车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汽车文化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高校校园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与较强的理解能力,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他们中很多人希望了解汽车,对汽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的汽车热使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已是普遍现象。而作为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生活现代时尚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带动未来汽车消费的潜在动力,也将是促进汽车健康和谐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深刻了解汽车文化的相关内容。高校师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种家庭,在高校师生中普及汽车文化知识能有效、正确地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更便捷地将汽车文化知识在国民中推而广之。因此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1.2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引导广大学生掌握汽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增加对大学生关于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维修。许多大学生将汽车驾驶证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视为求职必备的三件宝。学考驾照、品评车型、参观车展……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这都说明了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汽车文化不仅仅是香车美女,汽车文化还有更深的内涵。为弘扬汽车文化,推动校园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普及大学生汽车基本常识,引导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为此许多高校纷纷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公选课,将汽车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1.3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

汽车文化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包括五个方面:生产文化、销售文化、管理文化、消费文化和延伸文化。而消费文化是靠司机、靠广大的消费者来建立的。高水平的消费文化是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提高的。[2]汽车已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汽车使用的日渐普及,许多高速飙车、乱闯红灯、抢道、频繁变线、私自改装、低俗等糟粕“汽车文化”也越来越多,因此很有必要弘扬汽车文明和道路交通文明,倡导节俭、环保型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汽车生活方式。社会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而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将汽车文化进高校,促进汽车消费文化的发展。引导校园师生正确认识汽车,提高汽车消费自我约束,从而提高觉悟、提高素质。以此带动全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提高。

2 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工作的价值提升

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普及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汽车的兴趣,再利用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进行汽车文化教育。发挥汽车文化对社会大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1 加强汽车文化课程建设,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汽车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汽车文化推广首先应抓好课堂教学,一是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汽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抓好面向全校大学生的《汽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紧紧围绕汽车文化时代特征,既要体现汽车相关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文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除了汽车基本知识,汽车发展史、汽车新技术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对汽车带来社会问题的思考。如近期议论比较多的雾霾天气、《新交通法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引入课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应紧紧围绕汽车知识普及、汽车品质学习、汽车文明安全和和谐发展展开,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懂汽车基本知识,又有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2 弘扬汽车校园文化主旋律,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紧紧抓住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树立氛围浓郁的汽车校园文化。可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成立社团,组织成立“汽车爱好者协会”、“汽车驾驶员协会”,通过协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汽车专题讲座、校园汽车文化节、汽车知识竞赛、有关汽车的辩论赛等。以吸引全校师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充分挖掘汽车文化资源,将汽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2.3 重视汽车文化课程教育培训,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

汽车文化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引导是主阵地,因重视汽车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从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吸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应重视汽车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带出一批有一定领导力和组织力的学生队伍,让他们开展汽车文化宣传工作。从而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2.4 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的理论研究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对发展一百多年的汽车来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专业技术层面的,有文化素质层面的。开展汽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专人对汽车文化这一内容进行多方面研究。如教学理念的确认,文化特色的挖掘,知识体系构建,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首先分析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必要性,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推进汽车文化普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进一步阐述了汽车文化进高校的方式,有利于加强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汽车文化宣传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

关键词: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汽车文化,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2012年7月份全国汽车保有量过亿辆.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23/555309.html.

[2]申崇明.汽车文化需要积淀.时代汽车,2010.01.

[3]帅石金.汽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养老机构管理下一篇:填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