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体现

2024-11-29

文化价值体现(精选12篇)

文化价值体现 篇1

学校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只有了解学校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 传承和发扬学校科学文化精神, 才能将学校档案文化进一步提升, 全面提高学校档案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 提升学校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良好的学校档案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重要园地, 需要吸收大量的文化素材, 来丰富校园的文化, 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休闲的学校环境和良好的档案文化, 能够从多个方面为学校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 例如, 在一些学校的档案室里收藏了一些教师和学生们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学校成立及发展的珍贵照片等。通过精心的加工和制作, 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挂在学校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 这样可以方便师生们观看和学习。

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学校需要从各个方面挖掘各种档案资源, 这样才能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墙上面记录学校创办的历史、学校名称的由来、学校的校风、教学的教风、学生学习的学风等等, 这样可以让学校的师生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精神所在。另外, 还要让广大师生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深入挖掘学校档案文化内涵

首先, 可以在学校内, 可以将学校的档案文化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 将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历程都展现出来, 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增强学校档案文化的内涵。比如学校在每年国庆节来临之际, 可以举办爱党、爱国家的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活动, 让学生对现在的生活有所感悟, 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此外, 还可以从各方面挖掘一些先进个人和优秀事迹, 将这些事迹装订成册并放入学校的档案室中, 对学生们的学习和做人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也会起到很大的反响。

创办学校档案文化宣传讲座, 也是体现学校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新学期里, 学校可以从新生入手, 学校档案室搜集的一些与学校相关的记录片、录像、照片等多媒体档案播放给新生观看,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档案文化, 感悟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激励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热爱校园的文化生活。另外, 可以在学校定期举行学校档案文化讲座, 将学校实际的档案管理、收藏工作讲给学生们听, 同时开展师生交流活动, 提高学生对学校档案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三、深度开发学校档案文化产品

对学校优秀的文化产品进行整理及分类, 例如, 对学校建校以来的历史照片进行汇编, 将优秀教师的课堂录像进行光盘存储, 整合学生的优秀作品, 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 使学生更加有信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每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和特色都是不同的, 学生的自身价值能否显现出来, 需要学校给学生创造更加优雅的校园档案文化氛围, 例如有的学生酷爱书法和绘画, 那么学校应该抓住学生的特长, 定期的举办书法和绘画比赛, 给他们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 对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将其作品在学校档案室走廊内进行展览, 这样就会吸引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 使他们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气息。

此外, 对学校的档案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有利于挖掘到更多的档案文化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四、创造学校档案文化平台

注重德育教育, 使德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使校园的文化更健康, 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深入校园内给学生讲解健康知识。还可以将校园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传输的平台, 将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知识上传到网络, 给学生打造更宽阔的学习平台。

其次, 还可以建立学校校园文化宣传网站。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网络宣传学校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文化宣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可以将教师风采、学校社团活动剪影、校园文化活动图片等进行归档编辑在网站上展示。还可以把学校领导的一些事迹、学校获得的荣誉、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荣誉、学生在学习和参加各项活动中获得的荣誉等在网站上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 .傅姣萍.学校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浅析[J].浙江档案, 2011.09

[2] .冯美成.刍议学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成功 (教育) , 2010.08

[3] .林纬.学校档案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 2012.06

[4] .窦丽娟.刘丽佳.学校档案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12.04

[5] .曾波.档案文化的理论解读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学园, 2013.08

文化价值体现 篇2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符号;现代平面设计

一 中国传统艺术概述

(1)民俗文化涵括的范畴及源头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民间美术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的地位,常见的民间美术种类有:民间面塑、民间刺绣、剪纸、年画。中国五千年积聚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文明、精深的文化内涵。它无处不在的广博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元素,其创作和发展也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如绘画、书法、音乐、舞戏曲、建筑、雕塑、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形语言。中国传统艺术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2)民俗艺术的定义以及特征

民俗艺术主要指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人民大众在民间习俗中,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所进行的创作活动,并且以世代传承为主要的流传方式,在视觉上包括剪纸、绘画、刺绣、雕刻等。民俗艺术符号是在民俗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民俗事物和现象的表现体,是对民俗事物和现象的高度概括,将民俗艺术寓意在某种特殊的符号之中,通过符号这一客观的载体来表达人的主观意念,这些符号所蕴含的意义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

(3)民间美术“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在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或的标本,它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造物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造物观主张与外在世界的沟通融合。主张与客观、心理与物理、情感与理性、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民间艺人借助自然万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把自然万物同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在创作过程中注入了人的情感因素。

民间美术之所以让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家入了人性的味道,给予了人的愿望和情感,如果能把这种温暖人心的人情味(即“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那么,人们会体会到的一定是久违的亲切。

二 现代平面设计

(1)现代平面设计定义与范畴

现代平面设计是面向大众的视觉艺术,因而视觉语言的识别能力直接影响大众的信息接收程度,识别语言的清晰准确是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功能得以最终实现的有力保证。现代平面设计虽然紧随时代,但与民间美术却有着惊人的共通之处和内在联系——同宗同源的生活背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稳固成熟的审美心理将它们统一于今天的民族语境之下,实用与审美永远是它们的共同命题。中国民间美术善于运用艺术语言来抒发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有着强烈的装饰美感和象征性,与现代平面设计通过视觉语言的象征性传达信息、表现内涵的功能性是相互统一的。由于中国民间美术本身的多样性所产生的视觉语言、造型元素和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为现代平面设计民族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资源,从而为现代平面设计的持续健康与多元化发展有积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2)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

西方设计发展了百余年,而在中国,真正意义的设计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融合,强化了中国设计师的竞争意识,参与国际平面设计竞争和交流已经是家常便饭,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设计大赛中获奖也是十分频繁的事情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多元化的国际并存已经融人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中,这是中国平面设计事业成熟的表现。然而,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现代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现代设计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三 民俗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及影响

平面设计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所表现的内容和隐藏的意义,可以引导受众对民俗艺术的重视,平面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形式,其承担更多的是唤起人对真、善、美的追求的责任。典型案例有中国联通标志,它从中国结这种吉祥图形中获得灵感,采用中国结的造型,取其“渊源流畅,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体现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日久天长、无穷无尽。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设计少了些商业意味,更对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相互交融,利用民俗艺术符号的认读性和可读性,在平面设计中充分的利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加强平面设计的冲击力、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和加快广告的传播速度。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符号,将现代文化与传统的民间文化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平面设计的竞争力和感染力。平面设计大多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在广告设计中利用民俗艺术符号,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赋予平面设计的现代感,必然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神秘韵味,增强平面设计的竞争力。在平面设计中加入民俗艺术符号,可以引起人们的“乡土情结”,唤醒国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的热爱,从而关注传统的民间艺术,将这一文化传承的文化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大大的增强平面设计在人们心中的感染力。

在当今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我们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将民俗艺术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去,发展真正的“中国设计”。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传承下去,使这种文化精神永恒存在。

参考文献

[1] 《广告创意与表现》饶德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 中国书店,1991.

[3] 《构成艺术》赵殿泽.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文化价值体现 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 价值体现

数学有著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然而,多少年来,在学生的心目中,在数学课堂里,数学总是与符号、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数学文化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实际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

一、数学文化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

(1)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事实上,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几乎影响了人类智力活动的所有领域。数学以其特有的精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充满理性精神。数学对于人类理性精神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亦清楚地说明数学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的重要性。正如M.克莱因指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3)一种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它研究客观对象量的变化、量的关系等,并在提炼量的规律性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有关量的推导和演算的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现着它作为一般方法论的性质和特征,是物质世界质与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最有效的表现方式。

二、数学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就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言,教授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数学教育中所蕴涵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关注甚微,二者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被割裂状态;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局限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范围比较狭窄,较少关注与数学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没有把数学看成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三、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构建的新课程充满着数学文化气息,如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部分提出,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数学文化的魅力。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受到人格品行的教育。

四、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1、数学精神

美国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己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因此,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2、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

《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的最大区别是对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的强调。《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明确指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与应用意识”等数学观念与数学意识,旨在促使这些原本处于“隐性”状态的数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1)数感的体现。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在教科书中有多处体现,比如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还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号、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或单元)号码、汽车和自行车牌的号码;估计l页书有多少字、1本故事书有多少字、1把黄豆有多少粒等。对这些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这对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2)符号感的体现。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比如从第二学段开始接触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要尽可能从实际问题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水凤. 从美国数学课程标准的变革看现代数学课程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 2000 .

图书馆组织文化价值体现研究 篇4

为了更好地分析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 制定相应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发展策略, 就需要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要更好地认识图书馆组织文化, 我们就先要对组织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所谓的组织文化, 实际上就是组织成员共同形成或接受的价值观体系, 它包括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其有大量生存发展实践基础, 同时组织文化内容正是这些基础的抽象化, 故而其往往有着很强的价值判断、导向、辐射等作用。图书馆组织文化实际上就是图书馆组织的文化, 其也包括价值观、制度、行为、标语、口号、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优秀的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有着很大的提升作用, 能够提升图书馆人员的凝聚力, 提升组织行为态度的一致性, 更好地保障图书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粗劣的组织文化, 若是在组织文化上存在缺失的话, 组织的管理水平、人员的凝聚力、组织的一致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问题, 这样就会限制图书馆的发展。

二、图书馆组织文化价值体现

组织文化的价值和其包含的内容有着重要的联系, 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方面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使其接受管理实践检验的重要的支撑, 也是彰显其价值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组织成员的激励

激励是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所谓的激励就是激发人的愿望、力量、热情等, 提高其行为的集中度和效度, 以更好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在图书馆的管理实际中, 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培育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进行判断、选择、自我要求、自我实现的基础, 优秀的组织文化的价值导向十分明确, 这样不但可以增强馆员的认同感;还能建立更加扁平化的组织机构, 促进上下的交流和沟通;完善的价值观还会使组织制度更加健全, 更好地对馆员进行约束和激励, 使其养成良性的职业心理体验, 进而不断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其二, 营造良好的氛围, 工作方法、制度规范、工作态度等组织文化内容实际上早就了图书馆的工作氛围和服务生态, 馆员的职业专业性、敬业精神体现得更加充分, 这样就使得整体的环境竞争向上。

2、组织管理的规范

在图书馆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产生了图书馆的组织文化, 这些组织文化来源于日常的管理实践, 同时高于这些实践, 其是对图书馆管理规律的总结。组织文化有些体现为图书馆管理制度, 有些则以口号、标识等体现出来, 无论是有形的制度, 还是无形的口号, 这些都会成为组织管理中的规范, 由于得到了组织的公认, 这些有着很强的约束力。一旦馆员在管理上违背了这些有形、无形的规范, 无论从制度层面, 还是从舆论层面, 其都会受到很大的谴责, 在这样的环境下, 组织成员的行为会得到有效地统一, 以便实现图书馆的规范化管理。

3、组织发展的导向

图书馆组织文化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观念, 正是有了价值观念, 图书馆的管理行为才更加明确, 使其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感, 为馆员树立了明确的价值标准, 在其实际工作的时候产生导向作用。这种组织发展的导向价值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 规范了馆员的价值形成, 当新的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之后, 图书馆的价值, 会使其明确自身的工作、服务的方向, 使其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感, 这样就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其二, 共同的价值标准, 使得人们的行为、态度等趋于一致, 这样就使得相互之间的默契和认同感增加, 从而减少了组织人际关系的摩擦, 保障了整个工作的和谐, 使得图书馆的组织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

4、组织形象的辐射

图书馆的形象对于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象建设越好, 其影响力也就会越大, 这样图书馆就会得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获取更好地发展。此外, 图书馆的发展, 还会增强图书馆成员的自豪感、荣誉感。而组织文化规范了组织的价值、制度、行为、态度、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形象建设和文化规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只有严格落实组织文化的要求内容, 才能更好地建设图书馆的形象, 从而实现组织形象的辐射, 提升图书馆的竞争力, 创建图书馆品牌。

三、图书馆组织文化发展策略

通过对图书馆组织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体现的分析, 我们对图书馆组织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 为此, 就需要提出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发展策略, 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展现领导魅力

在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领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人的能力、言行、价值等对馆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为此, 应该充分展现领导魅力, 发挥领导的带头模范作用, 发挥领导的远见卓识, 将其言行塑造成为员工的指南, 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组织文化的落实, 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发展。

2、打破部门局限

以往的图书馆机构设置建立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而现在文献工作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解决, 为此, 图书馆各个部门的首要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引下, 各个部门应该打破以往的部门界限, 以共同目标为核心开展工作, 加强合作、沟通, 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这样才能增强图书馆组织的作战能力、反应能力, 提高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效率。

3、促进知识共享

为了形成良性的图书馆组织文化, 应该形成成员之间的共同理念, 促进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 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之间的沟通。此外, 还需要建立知识库, 并鼓励馆员的知识交流、个人创业, 以便对图书馆的知识进行更好地再创造, 这样才能增强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学习和共享能力, 形成利好的图书馆文化和价值观念, 促进图书馆管理的发展。

4、创建共同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管理的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用户为中心, 促进知识共享, 是现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理念支撑, 其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共同理念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重要的内容, 为此, 图书馆应该在致力于提升用户服务水平, 建立知识数据库, 加强知识之间的共享和交流, 开展图书馆之间的战略联盟, 增强知识共享能力, 实现优势互补,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 增强图书馆发展的后续力量。

四、总结

无论是对图书馆的管理, 还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凝聚、激励等方面, 图书馆组织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 就需要加强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研究, 本文先是分析了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 加深人们的了解, 进而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体现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组织文化发展策略, 希望能够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涛.论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建立[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2]迟伟凡, 张洪钢, 王宇.略论组织文化建设与图书馆发展[J].图书馆学刊, 2010 (02) .

[3]黎洁华, 周萃萌, 梁丽玲.以员工为本的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7 (01) .

人生价值的体现 篇5

人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贡献,讲奉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每一位大学生都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都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建功立业、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谓人生价值.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个哲学范畴。人生的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它包括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个方而。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既有一般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属性。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面。因此.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客观世界解决客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人生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克思虽然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但他对世界的根本观点从对人生的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永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导向作用

理想就是人生奋斗、追求的总目标。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成才方向。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越强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越大;追求的目标越明确,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

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奋斗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自身价

值,片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重要的内容。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在于创造,索取的越多、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极其荒谬,因为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一个人只有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生甚至走向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的根木原因所在。

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好高鹜远往往一事无成。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己经开始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尝试.比如学校组织的暑期志愿支教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等.虽然时间短暂.但对大学生毕业以后步入社会.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意义重大。

价值体现在民间 篇6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本期的“封面故事”,强力推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五大商业模式解析专题组稿的原因之一。说到商业模式,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想,这跟我有“几毛钱关系”?这该是企业主和股权投资者们讨论的话题。

事实上,商业模式尽管从定义上属于一种反映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但它的核心问题,是价值主张。一个企业通过产品或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是什么,结合渠道和网络,反馈到企业的盈利点本身,形成特定商业模式。

尤其在大众化消费领域,消费者通过打车APP叫到了的士、通过淘宝买到了商品、通过微信联系好友时都构成了商业模式的重要部分。而PE/VC们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投入企业发展,关键看的也是这四个字。但什么商业模式才是有前途的,还是广大群众说了算。又回到价值体现在民间的老话,好的商业模式能盈利并持续发展,主要在于真正能为消费群体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让消费者买账。

文化价值体现 篇7

1茶文化定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从广义来说,分为自然性和科学性两个方面,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是指其人文性和精神价值功能。如今所提到的茶文化更偏向于人文科学范畴,即茶被人们所赋予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茶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不同层面的茶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效用。

1.1茶文化的物质体现

茶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其最表层的体现,也是茶最基础的功能体现。茶最早的功能是饮用,人们在饮茶中感受茶香。茶是自然之物,由于受生长环境和气候影响,茶有着质朴坚强的自然特性。正是由于这种茶性特点,茶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茶叶的种植、采摘、生产和品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茶的物质特性,与茶相关的茶具、茶书、茶馆等事物,都是茶事活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结果,渗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茶文化中也包含着物质特征,这不仅是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体现了较丰富的文化特性。

1.2茶文化的行为体现

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是从饮茶开始的。从古至今,人们的饮茶活动经历了一系统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茶文化的行为层面主要包括饮茶方式、风俗、方法以及各种茶文化民俗活动,这些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行为体现,例如在唐宋时期,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到各种茶事活动中,由此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特色,有些活动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民俗特色。茶文化的行为体现主要是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形成的模式,主要通过茶礼、茶艺等形式展现出来。行为层面的茶文化不仅具有时代特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与时代背景与民族风俗有着密切关系。

1.3茶文化的制度体现

茶文化的制度主要是指人们在从事茶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行为规范,例如古代的茶政、现代的茶叶管理制度等。由古看今,茶文化的制度主要是对茶事活动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更多地是为了完善茶事活动管理行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以进一步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茶文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和文化进步的体现。在古代,茶与时代发展和政治都密切相关,例如古代的茶马古道正是茶文化外交活动的有力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一文化现象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不可否认,对茶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饮茶、茶贸易是自由的商业行为,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就可以自由买卖,合法竞争。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茶叶贸易发展日趋繁荣,茶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茶叶的出口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中国茶叶品牌享誉中外,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特色,而且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由此可见,茶文化制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是推动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可见中国人对茶的喜爱与重视。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同时也是馈赠亲朋的佳品,是身份和品质的象征。茶最早起源于中国,古籍中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著作,其中详细地记载了采茶、制茶、饮茶等丰富的茶事活动,概括了茶的物质与精神内涵,其中对饮茶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融入到饮茶文化中,这也是中国茶道精神的起源。茶道主要是指以茶为载体的饮茶礼仪,不仅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也是茶文化的重要体现。茶道是茶文化的艺术体现,主要以修行悟道为主旨,是饮茶与修道的统一。道属于哲学范畴,一般是指事物运动规律及本质。道也包括儒家之道、道家之道和佛家之道,各家的道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茶道也有所不同,这与时代背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崇尚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又倾向于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茶道中的道也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可以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之道,不同人对茶道有不同的体验。从一般角度来说,茶道中所提到的道是各家道之综合,是集合道之精华。修身养道的体现就是以茶养生修性,怡情养身,给人深刻的思想精神体验,以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证道,也是茶道的最高追求,是人们追求的境界之最。证道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将道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人生的发展规律,因此,道在中国人心中并没有详细的体现,茶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也是能够将饮食活动升华为道的唯一体现。

3茶文化中的道德价值体现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茶文化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墨客对茶十分钟爱,以茶为载体,创作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的茶文化特色更加浓郁,思想内涵更加深厚。将茶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艺术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和艺术内涵,也赋予了茶文化更广泛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茶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自然社会科学,而且也汇集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人们对茶性有了更丰富的了解,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将饮茶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体验,这正是茶文化中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发展进入一个繁荣时期,文人雅士以茶为题,创作了大量的茶文化作品,并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融入茶作品当中,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质朴的情怀。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茶的自然特性,人、茶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有俗语说,茶如人生。从饮茶中可以感悟人生,不仅能够满足物质需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转化为生活情趣和精神体验,感受茶文化中的道德价值。

茶德是指对饮茶之人的道德要求,茶德的高低也体现了道德的优劣。可以说,茶德是将茶艺上升为更高的精神层次,是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茶道精神是集儒家含蓄之美、道家豁达自然、佛教空灵融于一体,形成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理念,即和。和是最好的茶德体验,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个层面。中国传统茶文化体现了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构成了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价值观一直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当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较大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不仅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其中的人生价值观与思想精神与人们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相融合,在整个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体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茶道、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中道德价值的体现,不仅对我们了解茶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茶道精神的发扬。当前我国的茶文化发展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期,尤其是茶的使用价值逐渐弱化,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茶文化价值的开发和推广,通过发挥茶的文化特色优势,提升整个茶行业的认知度,使茶成为文化消费品的代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饮茶不再是单纯地饮茶,而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品味,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也是对道德价值的体会。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

[2]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36.

[3][唐]陆羽、[清]陆廷灿著,志文注译.《茶经续茶经》[M].三秦出版社,2005.

[4]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胡长春.茶文化的定位与学科建设之我见[J].农业考古,2006(5):25.

档案文化是档案社会化的价值体现 篇8

一、档案文化的内涵

1. 档案。

档案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凡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历史上的档案称谓, 可以说各个时代各有不同, 商代称为“册”, 周代称作“中”, 秦汉叫做“典籍”, 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1]52, “档案”一词出现在明末清初。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认为:“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反映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2]35。”

在我国古代, 档案也是图书, 它们有着共同的起点:从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到刻版印刷。从现代档案的形式看它分为:文种、载体、记录、保存、表达等多种方式。在档案的应用看, 分为国家档案、地方档案、单位档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出生档案, 上学有学生档案、个人档案, 人事档案将陪伴人的一生。现如今像私人档案、家庭档案、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也相继问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的多元性文化。

2. 档案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档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体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规范行为。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所以说档案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现。

档案文化是档案组织机构具有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以及相应的档案宣传教育活动的总和。档案文化包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是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统一体。狭义文化也是档案文化的内在本质, 一般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文化体现档案文化的外在表现, 即档案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挖掘、开发馆藏地域特色档案资源, 利用网络、电视制作各种展览、展示、编研、编著、以及各种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国家史、地方史、县志、乡志、村志、教育史、学校史、组织史、名人史, 这些无一不是档案文化丰富内涵的积淀和凝结[3]18。

二、传播是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

档案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与传播文化。加强档案与社会媒体: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网络信息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努力扩大档案资源与社会公众的接触面, 经过对历史档案的筛选、加工、提炼、编纂, 把档案这个“原料”转化成现今覆盖面大、亲民大众化、社会最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 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熏陶、感化、教育、提高。档案与文化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档案与文化建设多元探索的成果。

1. 利用档案制作的电视节目。

通过探寻与揭示尘封的珍贵历史档案和资料, 回溯历史, 还原真相, 通过采访相关人物、积极追踪事件发生地、努力搜集档案资料, 将历史、人物、军事、宝藏、地域文化等各领域的史实再现荧屏。这类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四套的《国宝档案》、北京电视台的《档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星期五档案》、广东电视台的《解密档案》、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发现档案》、江苏卫视的《黑白档案》、江西电视台的《经典传奇》, 还有凤凰卫视台的《凤凰大视野》等。含有“档案”一词的电视节目格外引人注目,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细节, 展示勾连现实和历史的时空, 贴近民众,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很受群众欢迎。这充分显示了档案文化的博大厚重。

2. 利用档案制作的文献电视片。

档案具有存史育人的文化功能, 要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 是档案人与读者的梦想。我国第一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18集文献电视片《共和国脚步》;365集文献电视片《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27集文献电视片《自从有了共产党》;10集文献电视片《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历史档案》、《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等文献电视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8集大型纪录片《清宫秘档》是一部集档案展示、文物考证为一体的文献纪录片, 它以秘藏多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珍贵历史档案为依据, 揭开清宫历史的真相。

网络视频也是档案文化的一大亮点。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精选了365件毛泽东档案, 拍摄网上视频《档案天天看—毛泽东档案系列》, 包括毛泽东不同时期亲笔起草的文件、书信、论著、题词等。还有近年来较吸引读者的《老照片》、《影像纪录》、《档案珍品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校史档案展览》等, 都是以大量文献档案为基础, 以历史档案为题材, 以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产品。

3. 利用档案资料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数不胜数。含有“档案”一词的电影也屡见不鲜, 比如国产反特题材的《梅花档案》、公安题材的《红色档案》, 翻拍自同名经典电影《蓝色档案》、香港警察题材的《刑事侦缉档案》等。还有美国科幻片《科洛弗档案》、《X档案》等作品。内容取材于历史档案, 具有一定的纪实性的战争题材影片, 如:《大决战》、《西安事变》、《东京审判》等电影。

湖南根据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5年学习工作留下的大量珍贵档案史料, 编拍的《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天字一号》、《最后的较量》等作品都取材于档案中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小说《红旗飘飘》等也是以档案为基本依据,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发掘、内容的筛选、艺术的再造, 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档案文化作品。

三、网络数字化是档案文化的未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 博客、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01亿, 微博用户数达到3.31亿, 网络视频网民达3.89亿。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阵地。档案文化要体现亲民化、社会化, 就要档案信息网络化, 档案管理发生新转变。

1. 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上往往把档案和档案工作列为一项“文书”工作。从“文化”视角看, 档案既是文化资源, 又是文化载体, 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档案机构必是文化资源存储器和传播源。档案工作者是文化资源维护者、开发者、传播者[4]38, 依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档案信息网站,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建设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网络化。要自觉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从“文书”到“文化”的转变。

2. 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支持与推动档案文化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特别是在现代化社会中, 随着广大公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年来, 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直线上升, 且对所需利用的档案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由封闭型、半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只有开放, 才能够更好地传播优秀文化, 使越来越多的档案利用者成为了档案网站的在线用户。“数字化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应比“传统档案开放利用”具有更深的内涵, 更注重服务理念、渠道、模式、技术的开放性, 更注重符合用户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3. 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档案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资源, 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官本位”的政治色彩, 怎样体现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转变, 就是要把档案文化这种“官方文化”推向大众。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与档案传播这两大社会化服务功能, 利用网络技术, 扩大档案信息受众范围, 增强档案信息传播效果, 更能贴近符合大众需求和社会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4. 从“传承”到“传播”的转化。

声像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是数字档案的珍贵素材。声音、影像、图像、图形文件, 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图文并茂的活档案, 更适合网络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对于那些珍贵档案, 可以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 减少磨损, 延长档案的寿命。所以, 要做好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复制和保存等工作。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把作品取材于档案的真实资料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共享技术, 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化, 拓宽档案的传播功能, 让档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进一步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5. 从传统档案向数字档案的转化。

数据时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产业, 也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在保存、研究的同时,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建立全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 构建“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库, 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利用需求的愿望。数字化资源是一种可以复制、可以共享、可以无限使用的信息资源。电子载体和数字传播方式的便捷、快速和远程多人利用的形式, 更能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使得档案的传统形式向数字化形态转化, 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档案服务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存史文化, 要充分发挥档案保存功能、研究功能、利用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档案工作者就要在收集整理中发掘档案文化, 编研工作中提升档案文化, 传播方式中创新档案文化, 才能更好发展档案文化, 提高档案社会化服务功能。

摘要:档案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本文从全面认知档案文化功能, 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分析论述档案文化在继承历史, 传播文化、发扬文化、提升文化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价值。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档案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秦蓉.新形势下的档案文化建设[J].档案, 2012 (2) .

[2]方立霏.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表现[J].北京档案, 2003 (3) .

[3]张云超.档案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档案学研究, 2002 (4) .

文化价值体现 篇9

体育院校图书馆担负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训练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和各类信息服务的重任。作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要顺应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体现出体育院校的时代主题价值。作为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它是图书馆的灵魂和无形资产,它体现在图书馆的各个方面,维系并推动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全面发展、创新起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的为读者服务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

1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内涵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图书馆在高等院校中一般属于中小型馆,所以无论是在经费投入还是软硬件设施上都无法与大型、综合性高校相比,但是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上都是相同和相通的。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精神文化与图书馆制度文化这两个方面上。

1.1 图书馆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它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主要由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形象等方面构成。

图书馆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各项活动,来自于价值观对图书馆员的感召力和向心力。这种价值观常常体现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抱负,激励图书馆员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指引图书馆员追求正确的精神价值,在自身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将图书馆的工作也列为其中,只有这样图书馆价值的目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抬升到相对高的层次。

图书馆职业道德:图书馆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在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作用中必备的品德,一方面是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是图书馆员在新时期对图书馆道德规范认识的不断升华,它是图书馆的规范性文化;是调节图书馆员行为的自律手段,也是妥善处理图书馆上下级之间、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包含了责任、义务、纪律、行为、荣誉等等方面。是以公共舆论与教育等方式,来影响图书馆员的心理和意识,使之成为馆员行为的原则和规范。

图书馆形象:它是指读者对图书馆各方面情况的总体看法和印象,也就是指读者对图书馆整体的印象与评价,它标志着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展现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荣誉度,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图书馆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有利于图书馆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成为激励图书馆员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形象包含了内部形象、外部形象与表层形象、深层形象这4个方面,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图书馆形象作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1.2 图书馆制度文化

图书馆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管理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为目的,是一种以图书馆规章制度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群体行为规范,学习、科研、工作、习俗等等软件环境。

图书馆的秩序能否正常的运转,就要依靠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图书馆制度文化通过限制行为规范,以此培养图书馆员道德修养,因此有特定的规范性,同时还能够引导读者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体现在具体方面上,包括:图书馆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文献借阅保护规则等各种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立,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作用。可以对馆员工作的任务及效果作出明确的规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且,以制度为基准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办法,对馆员的业绩进行考评,可以激发馆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促进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个人利益符合集体和图书馆利益的目的。

2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凝聚人的粘合剂。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对生活、工作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使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有着基本相同的方面,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可以极大的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 有助于体育院校图书馆内在凝聚力的产生

群体凝聚力的产生是通过文化建设,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就是图书馆产生群体凝聚力的根本源泉,它能够促使图书馆全体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意识,牢固地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根本服务宗旨,用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统一全体馆员的行动。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在网络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现出了其本身所应有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服务精神。这些精神文化的体现,可以更好地促使体育院校图书馆这个集体拥有主动化的服务观、有效化的竞争观、快速应变化的效率观,拥有精诚团结、互助、互爱、以馆为荣的集体主义精神,拥有主动为体育文化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讲文明礼貌、懂服务的道德规范。

2.2 有助于规范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资源的管理

图书馆文化之所以能够创建与发展是基于人类文化的创造、积累以及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的获利就是人的因素,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强调人的因素,表现出了引导疼、关怀人的价值,培养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基于此,明确了图书馆的群体意识,完善了其行为规范,进而形成诸如管理条例等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以此来规范图书馆员,以他们自觉地行为去达到实现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最高价值的目的。

2.3 有助于推动体育院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体育院校图书馆。而体育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有其图书馆文化。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群体,即院校的师生员工,其职责使以管理好服务的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院校图书馆要有共同的图书馆创新意识、图书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使院校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同师生员工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交流互动,进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力量,构建体育院校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

3 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具体价值体现

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面对时代对体育院校各项工作的新要求,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人才,以提高体育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

3.1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物质环境建设:通过图书馆建筑外形的个性化,内部装修的风格化与现代化设备等各种物质所体现出的独特的环境氛围,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以及适应体育院校读者需求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在功能上具有灵活性和多元化性的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加强馆舍馆容的建设,如图书馆内外部建筑所体现出的思想、风格、个性、美感,内涵等厚重的文化韵味,在精神上给读者以朴素、简洁、美观、优雅、安全舒适、整洁、充满绿色、生态型的环境氛围,在宁静、幽雅的空间中让读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节和消除视觉疲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启迪,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有利于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发展和对信息的收集,大大提高体育院校馆藏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

对馆内的书刊架位、阅览桌椅、电脑设备、花草绿叶等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从服务功能的角度进行设计,配合工作流程使读者感到实用舒适、朴实高雅、简洁大方,为读者提供亲切、方便、快捷的服务。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把体育院校图书馆建设成学校文化中心,图书馆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馆藏文献。根据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各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元化、多级次的立体资源结构体系,以突显体育特色为主线,覆盖所有相关的学科领域,且多种载体并存。以此原则来制定科学合理地文献资源的采购计划,及时补充馆藏文献。同时,作为体育院校图书馆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体育院校校园思想文化领域,严把质量关,抵制那些不健康、低劣、有害的读物进入馆内。应给读者提供一些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喜闻乐见以及多种形式的优秀文化精神产品,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化的需求。

提高体育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图书馆的整体水平由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建设程度直接地决定,相反,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也受到图书馆的整体层次的直接影响。所以,增快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步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图书馆文化的建设。另外,在这一进程中,首先就要再资金的投入方面下功夫,确保图书馆的各种设备能够及时的得到更新;二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各种远程网上服务,在网络上开展信息咨询、动态信息知识导航和建立馆外信息资源数据库的镜像点,进而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资源,让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利用多途径和网络的多方位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这必将是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最佳方式。

3.2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

开拓体育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创新:体育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强弱直接反映出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建设。体育院校图书馆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一是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积极开展导读服务工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建成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等,开展各种网络化的检索服务工作。因此,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就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所拓展,应建立起完善的导读系统,利用搜索引擎,对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序的分类、整序、链接,建立信息导航库,引导读者正确检索网络信息。如在网上编制导读书目,开设新书通报专栏,将网上的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其次,有针对性的对馆藏文献进行深加工,编制出对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活动有指导意义的书目、索引、文献、题录,办好宣传橱窗。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使他们真正熟悉了解图书馆,得心应手地利用图书馆,为活跃图书馆文化活动注入新的内容,提供新的服务方式。

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创新目标、规章制度、文化引导来丰富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首先,体育院校图书馆能够制定特定的发展目标来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目标不但切实可行还要高瞻远瞩。使图书馆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促进情感、组织和思想凝聚力的形成;第二,为了能够达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就应持续地完善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确保体育院校图书馆常规地运行;第三,基于充分理解体育院校发展目标,体育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有忧患、职责意识,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将责、利、权有机地统一在起来。只有这样,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才会受到其制度文化的更大影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图书馆应大力加强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不断提升体育院校图书馆地位,体现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最高价值,更好地推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分析了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其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具体价值体现。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许开凤.图书馆制度文化浅说[J].图书馆论坛,2005(4):26-28.

[2]康存辉.图书馆组织文化的价值体现[J].现代情报,2006(5):108-109,112.

[3]葛秀芹,张晓燕.论图书馆文化氛围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12-14.

文化价值体现 篇10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泰山皮影文化,也沉没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皮影戏班的许多工作者纷纷转行从事其他行业。皮影艺术表演家已廖廖无几,皮影的表演和制作的技艺也日渐衰落,泰山皮影戏已然陷入困境。本文从民俗摄影的角度来记录泰山皮影艺术,挖掘泰山皮影制作工艺与表演特色,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一、民俗摄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之研究

(一)民俗摄影真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性

摄影是一门独立于一切文字之外视觉符号体系艺术。从传播学角度来讲,它是由一系列能够产生视觉冲击的图像符号所构成,其所独有的视觉体验是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替代的,正所谓“一图胜千言”正是基于其直白的视觉魅力而言的。目前,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泰山皮影戏等一些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面临消逝。因而从民俗摄影的角度出发记录泰山皮影戏的现状,不仅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且对于展现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一张照片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而且从思想形态、审美取向、文化演变中都可以了解时代变迁的轨迹。

(二)民俗摄影纪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性

漫长的农耕文化和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生态,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天才般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之一的泰山皮影艺术独具地方特色,是工艺与戏曲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有着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摄影作为影像记录手段,不仅需要发挥其影像记录功能,同时可以较好地呈现泰山皮影技艺的独特魅力,展现泰山皮影艺术的地域性、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俗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它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带动观众的思考与专注,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对生活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想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融入了摄影师本人的情感与审美,能通过直观影像传达给观众一定的价值观。

二、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一)民俗摄影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照相机瞬间记录的功能,以其独有的视觉造型语言和表现技巧,记录泰山皮影文化遗产、记录当前皮影文化的传承现状,并使之视觉化、具像化。通过影像保存史料,并起到宣传的作用。在拍摄过程中,亦是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沟通的过程。从摄影的角度解读泰山皮影文化不仅可以宣传和保护皮影文化,对于丰富摄影的人文内涵也有深远的意义。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呈现方式和记录手段,对于反映和记录泰山皮影文化遗产、再现当前皮影文化的传承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真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纪实性是民俗摄影超越其他表现技巧的特殊性能,而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摄影作品也是以纪实方式呈现的。摄影的这一本体特性能够将生活中的人或物逼真地再现在画面中。摄影师不仅承载着记录社会现实生活的使命,其影像更是记录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视觉档案。纪实性是摄影的本体特性,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必须尊重客观、尊重现实,从生活中攫取题材。民俗摄影如果离开了对现实的思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总会被时间遗忘,具体到泰山皮影戏的拍摄中则通过微观意义上的专题呈现,记录皮影艺人的生存生活现状以及皮影技艺的传承现状,再现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镜现眼睛所观察到的景象。

伴随现代文明的冲击,皮影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之一,泰山皮影戏享受着国家经济补贴,但其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日益偏离人们的现代审美需要,也难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和活力。为维持泰山皮影戏的演出市场,非演出时间工作人员则外出发传单,鼓励小学生们观看皮影演出。同时,需要制作更多新颖独特的皮影道具,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演出。

三、结语

民俗摄影在“非遗”保护中,让许多面临绝迹的传统文化和记忆得以保留和延续。在打破时空的界限,立体呈现“非遗”的生存空间以及“非遗”所处的文化背景方面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自接触并拍摄泰山皮影戏以来,在整个记录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泰山皮影戏作为传统民间文化,其传播与继承的艰难性让这门精湛的工艺渐渐远离受众的视野,皮影艺人也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们对于皮影技艺传承的担忧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民俗摄影在记录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影像记录手段和传播方式,摄影将泰山皮影戏的保护与现状传播给大众,唤起人们对泰山皮影文化的关注。

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曾说过:“当摄影离开了对现实的思考,那就没有了力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民俗摄影以其纪实特性,通过照相机这一记录手段表现和再现真实的人或事,并通过镜头语言将作者的所观、所悟、所经历融合自身情感还原于立体影像中,而受众对于作品的解读也相应地思考作品所暗含的思想。摄影不只是记录生活点滴,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具体呈现。其具体而细微的记录方式,使人类的视觉文化和历史记忆更加清晰可读。影像的直观性使摄影真实无误地记录着时代的面貌、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情感的变化,为人类留下值得记忆的瞬间。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言:“时间最终会把大多数照片——甚至包括那些业余水平的照片——定位在艺术这一水准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关键词:民俗摄影,影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鲍昆.观看再观看当代摄影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有效取舍适度调整体现价值 篇11

一、观点碰撞篇

【案例描述】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罗列出大班“谢谢你”主题中教材上的所有教学活动。请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贴粘纸方法对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取舍与安排。其中,“服务到我家”“爸爸(妈妈)是牙医”这两个活动被大多数教师舍弃。主要原因为:“服务到我家”是让幼儿了解家政服务的内容和特点,而乡镇几乎没有家庭请家政来家中服务,幼儿缺乏相关知识经验:幼儿的父母中没有人从事牙医工作,“爸爸(妈妈)是牙医”活动缺少有关的教学资源。

【案例分析】教师往往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学资源条件等方面的考虑而决定是否删除某一教学活动。那么,上述被删除的教学活动是否存在教育价值呢?“谢谢你”的主题目标之一是让幼儿了解到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的劳动和付出,从而体会到接受他人帮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恰恰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一点。其实,细细挖掘家政服务内容,乡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有接触。比如,每家每户都需要送煤气,部分家庭会订报纸或牛奶。因此,幼儿对家政服务还是有所了解的,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搞卫生、做饭菜等家政服务的其他内容又不了解,这对乡镇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挑战。既然教学活动存在着教育价值,那么轻易舍去的做法是否可行,怎样开展好被舍去的教学活动,体现其教育价值,就成为我们一个新的研究点。 二、现场教学篇 【案例描述】在对“服务到我家”各活动环节讨论后,我们将该教学活动进行了优化。比如,“服务到我家”原有的导入环节是情境表演活动:妈妈在家打字时电脑坏了,打电话请家政人员上门修理后电脑恢复正常,继续工作。考虑到我园幼儿缺乏修理电脑的生活经验,我们将活动的导入环节更改为课件播放:幼儿园阿姨在食堂烧菜,烧到一半时煤气没有了……通过“怎样帮助阿姨解决煤气”的问题引起幼儿思考,在幼儿自由回答后播放阿姨打电话请煤气站的工作人员送煤气来的课件……从而让幼儿知道这种上门为家庭提供的服务叫做家政服务,初步感受家政服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案例分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当教学活动的内容稍稍偏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有关活动环节,以使幼儿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分享感受篇

【案例描述】在对“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后,我们请一位教师示范教学。从幼儿的参与性来看,此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执教者从送煤气的家政服务开始,引导幼儿了解了月嫂、修理管道、送外卖等平时不接触的家政服务内容,“服务到我家”让幼儿知道了家政服务的概念,了解并感受了家政服务带来的便利,拓展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乡镇的幼儿同样具有教育价值。通过观看后的讨论,教师一致认为当初随意舍去某个教学活动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案例分析】从教学活动的取舍——具体分析——现场教学,教师们的感受得到了升华,经验得到了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学到了教材取舍和调整的一些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的某个环节;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或教学方法;等等。另外,从教学效果来看。修改后的“服务到我家”教学活动发挥了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达成了主题活动目标。

论公益广告的价值体现 篇1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倡导社会的理想价值观, 并以正确的社会理想价值对人们的行为价值进行引导和规范,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1]。

1 聚焦社会热点, 彰显舆论导向

毋庸置疑, 公益广告是对公共利益的表达, 这就决定了公益广告必须表达社会的意志、社会的价值观。因此, 公益广告表达的主题和关注的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集中性、独特性。但从总体上来讲, 公益广告的主题表现归根结底属于社会道德范畴, 而社会道德的评价和标准又与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意识和社会形态密切相关。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 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传统的美德[2]。道德被中国人称为做人的准则, 成为评价为人和行动的标准。中国古代哲学家讲究“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由此可见, 思想品质和道德对于人而言永远都是第一性的, 离开了此标准, 其他都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 几千年来道德以它无形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 如果失去道德标准, 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秩序, 因为道德的基座一旦垮塌, 社会的正气必将荡然无存。所以公益广告的发布者, 无论是政府、公益机构还是企业, 其投入都不能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 而要清晰地表达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 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体现和代表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

公益广告的特征决定了从广告的策划、构思、设计表现、制作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因而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明察秋毫, 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和事件进行分析, 从不同的表象中发现本质, 在偶然的问题中寻找必然, 从特殊中认识其普遍性, 然后进行归纳, 这样才能发现问题, 引起社会和公众的关注, 成为社会焦点。因此, 不论是影视媒体的公益广告还是新闻媒体、平面媒体中的公益广告, 都会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使社会舆论导向更具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这将促使人的诚信理性回归。

2 铸造社会形象, 突出时代价值

客观地讲, 公益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广告主的形象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因此所有的广告发布者都会借助传播的功能打造形象, 使塑造出来的形象完美、优秀, 具有社会价值取向, 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社会公众的情绪和积极性, 倡导社会公众的社会价值观具有健康性、正确性、时代性, 这样才能使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产生裂变的作用, 以抵制社会上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公众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在一个社会中, 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总是不断滋生, 如果不对这些错误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抵制, 就不能使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并具有主导性。因此, 公益广告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引导功能, 打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由于公益广告重在公益, 因此它所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和公众休戚相关, 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讲, 社会的属性统领着每个人, 社会的包容性、广泛性构成每个人的行为, 而每个人的认识论和世界观也千差万别, 特别是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和看法更是受利益的驱使形成差异化。因此, 公益广告的表达能使社会的思想意识和认识问题置于公众之中, 反映社会的诉求, 在善意友好的提示中使受众的良知回归, 认同感加强, 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实际上公益广告对政府的形象也起着无与伦比的形象宣传作用, 政府机构利用公益广告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信誉度。

同样的, 公益广告还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彰显他们的社会责任, 起到传播社会文明的作用, 以社会的、道德的力量突出时代的价值观, 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时代的价值观。例如, 哈尔滨制药六厂自2001年开始连续播出系列公益广告, 一改以往明星代言的商业广告方式, 这种全新的公益广告产生了轰动效应, 改变了以往社会上公众对哈尔滨制药六厂利用明星产生“唯利是图”的商业广告的看法和评价, 使公众由以前对该企业的心理抵触转变为认为该企业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强化了社会公众对该企业形象的认知, 加深了受众对企业形象标志的记忆, 提升了该企业的形象, 无形中达到了重塑企业形象的广告目标诉求, 对传播企业形象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我国著名演员濮存昕是防治艾滋病的形象大使, 在关爱艾滋病人的公益广告中, 传播的是社会的关爱, 关注的是病人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以, 他的形象有一种亲和力、感召力, 充满友善与真情, 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新时代的道德楷模形象。

3 传递心理慰藉, 释放感召力

不可否认, 公益广告能以新奇的视野捕捉社会的热点, 引发社会公众的注意和思考, 并在审视中得到快乐感, 以正确的导向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但是公益广告不可能具有法律的地位, 甚至超越法律。因此, 它不可能以硬性的、强制的手段逼迫社会公众接受其理念、意识、行为。公益广告所倡导的理念、意识、行为必须让社会公众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使其模范地

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其关键在于说理性, 即要以理服人、以理教育人。所以公益广告是否具有极强的说理性, 直接关系到公益广告传播的效果, 并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思想家历来重视思想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 认为人的力量是由精神支撑的。而要说服人, 其出发点和动机必须是好的, 充满善意才能让受众接受其真诚的态度, 能让受众感到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从而引起双方的共鸣。

公益广告的说理性不能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去教训人, 在情与理的沟通中, 要使社会公众感到这是爱的力量与真情, 是心理上的真情与友善传递。因而公益广告的表达必须艺术技巧高超, 传达给社会公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吸引公众的视线停留在公益广告上。这种吸引力能使公众不愿离开, 其魅力在于它的表现形式新奇, 从而使公众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图形和文字的描述中, 公众能欣赏到情景交融的内容;鲜明的主题表达使公众油然而生特别的感悟, 特别是公益广告中的趣味性、幽默性更使社会公众对其反复观看、回味无穷。

公益广告作为传播社会价值的平台, 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 它对人们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 对社会不正之风有巨大的抑制作用, 特别是能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美德能, 使人类的道德观永不偏离正确的价值观, 并不断创造有益于人类的新的精神文明。

摘要:文章对公益广告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诠释, 并围绕其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公益广告关注的热点应注意舆论导向性, 以免偏离社会公众关注的视线, 并要善于塑造社会形象, 使社会形象具有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

关键词:公益广告,社会价值,舆论导向,时代

参考文献

[1]孙肇伦.论公益广告的伦理价值[J].青年记者, 2013, 08∶30-31.

上一篇:模具管理下一篇:工程造价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