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2024-10-01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通用12篇)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1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到文化旅游的转变是旅游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单一性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复合性的文化旅游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1]。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兴盛与发展,如何实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最大化价值,促进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旅游业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呈现路径

首先,艺术创意与文化真实的结合。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其中创意是有效的路径,艺术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母本,这就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弘扬与发展特色文化,树立旅游品牌意识,以此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最大化价值,需要以个性民族文化为主,对艺术文化渊源进行连接,结合特色艺术的地域特征、时令信息与时代背景等,对艺术本身进行还原,打造创意与真实的立体艺术表演,达到艺术的创新发展与改革突破。

其次,原生态艺术的歌舞展演。如《魅力湘西》中涉及的歌舞很多,包括桑植民歌、大庸阳戏和花灯等歌舞曲艺,其中桑植民歌唱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成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精粹[2]。《魅力湘西》综合了巫傩文化、民族音乐、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化等元素,在“狂野、激情、浪漫、快乐”的基调中上演了所有的艺术表演,并生动展现了大湘西“三民”文化活化石,实现艺术的“保真保质”。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如《魅力湘西》的展演不仅保留了大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也将现代舞台之电、光、声技术与传统民族技艺、艺术等进行结合,使观众形成感觉、听觉和视觉等方面的大落差。

二、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

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是以真实原始生活为来源,是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智慧结晶与生活艺术化呈现,其价值如下:

(一)艺术社会价值。

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如苗鼓是庆祝丰收时表演的乐器、酉水号子是湘西船夫们拉纤的协作曲等。例如:《魅力湘西》让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得到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湘西民族身份的重新构建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湘西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实现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从世界民族文化角度来说,《魅力湘西》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各国游客可以通过对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进行观赏,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魅力湘西的文化,让魅力湘西走向世界。

(二)艺术经济价值。

当前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经济”,许多旅游景区都出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此为旅游创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片面认为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此,这些艺术形式源于自然和生活,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是在展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艺术文化价值。

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能够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与审美体验,实现其观赏价值。由于旅游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功能,旅游者的旅游实质上属于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和购买文化,因此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价值的实现也是文化价值的实现[3]。另外,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艺术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得到新的突破,有效丰富其文化价值的内涵,实现艺术的发展。

三、结束语

要想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需要深度挖掘与推广研究文化旅游在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中的价值,使艺术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利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湘西文化旅游项目是以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为主,只有采用原生态的艺术展演形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重视艺术创意的结合,才能综合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本文对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旅游项目,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实现——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J].中国音乐,2012,(02):198-201.

[2]刘纯.旅游产业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湖南湘西旅游景点中的苗族音乐文化变迁[J].音乐创作,2012,(02):144-145.

[3]李朋朋.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07):94-97.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2

事实上,在中国新舞蹈艺术语言体系的时代建构中,思想启蒙的功能在抗战时期很自然地让位于拯救民族危亡的政治宣传功能。而这种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终于使舞蹈在一定的时期内上升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艺术形式。

其中,“边疆舞运动”在当时负有特殊的政治使命,并迅速传遍全国。这种舞蹈文化运动开始于戴爱莲、彭松等人旨在搜集传统民间舞蹈素材的采风活动,并通过传习等手段迅速将其传播给广大民众和大学生群体。正是在这些中国舞蹈艺术拓荒者的努力下,民族舞蹈语言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实际效果的文化运动。这种文化运动带有明显的自我性质,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出殖民地半殖民社会阶段的集体性文化冲动的自然流露。艺术家贴近自然、贴近民间的舞蹈语言采风行为不仅为中国舞蹈艺术语言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及动作素材,而且还以新的舞蹈方式鼓舞了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拯救中国的政治激情。在那个民族情绪高涨的救亡运动时期,中国舞蹈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让许多中国人找到了一种表达和沟通的工具。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

事实上,无论是这种“边疆舞运动”,还是曾经风行一时的“新秧歌运动”,其实质都是政治性的文化运动。对于舞蹈艺术的本体语言建构来说,这种艺术与社会的直接互动都在某种程度遮蔽了中国舞蹈艺术语言自身的创造。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中国舞蹈艺术语言的本体建构工程自发启动以来,中国舞蹈人始终以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在推动着这种民族艺术的本体发展。

这种高度的使命感与一个时代的身份政治意识相结合,最终促使中国舞蹈的第一批实践者开始了以艺术语言鼓励社会进步的艺术创作实践。这就是关于舞蹈艺术语言本体的“新舞蹈艺术运动”。这一运动包括两个主要层次:一个是新舞蹈艺术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另一个就是新舞蹈艺术的创作实践。

浅析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 篇3

摘 要 美是一切艺术的最基本特征。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融合丰富多彩的舞姿与高雅艺术的活动,是旺盛生命力和超俗的生命情调的最佳表现。通过体育舞蹈,可以使人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让人在欣赏的同时陷入高雅的艺术境界。体育舞蹈文化应全面提升审美价值,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提升其文化价值。拓展其文化领域,精神领域,以完备当代国人对体育舞蹈生命文化的精神追崇和心灵慰籍。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蕴含着众多美之要素的体育项目,也正好符合了人们目前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体育舞蹈审美价值的研究,便有了实际意义。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审美价值 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强烈吸引着每个人的心。体育运动力求实现美和力量的完美统一,体育之美,是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具有现代感的新概念,是现代社会下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和娱乐需求所产生的新追求,它是一种运动拼搏之美和生命力之美。体育舞蹈与美密不可分,在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不断地接近完美与无暇,带给观众更好的美感感受。因此,充分展现出体育舞蹈所包涵的美学精神,对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和竞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舞蹈审美的内在价值

(一)节奏感和韵律性

体育舞蹈通过音乐来展现舞蹈,要求舞蹈音乐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性,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音乐强弱来有规律的展现动作表达情感,韵律性则是在节奏的基础上形成音乐的美感,使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流畅的音乐表现线条,使舞蹈深刻的表现舞蹈形象角色的性格,节奏和韵律则是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情感的体现的主要工具。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体育舞蹈作为时空艺术,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双方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同时展现出来,通过时间的缓慢发展,体育舞蹈在反应人们生活的同时表现人们的情感发展方向和变换,使舞蹈具有更强的丰富性。

二、从多角度分析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

(一)姿态美与形体美的结合

展现体育舞蹈之美,运动员用自身肢体展现每个技术动作,如手、臂、肩、胸、颈、头发、五官、腿、足、臀等都是重要的舞蹈肢体工具。体育舞蹈既具备体育属性,又兼备了舞蹈的特点,良好的体育舞蹈美与舞蹈者的健康密切相关。健康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美,体育舞蹈必须借助健康的身体才能展现最高境界之美。在体育舞蹈中,健美的肢体动作、高雅大方的表演姿势、美轮美奂的姿态以及轻盈的舞步动作,在美妙的舞曲中带给了观众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美主要在于形体美与姿态美,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形体、姿态、动作等的协调一致,将体育舞蹈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舞伴默契的配合与典雅的礼仪

体育舞蹈是一种双人舞蹈,强调男女舞伴之间的配合和默契。舞伴之间彼此要心灵感应,才可达到协调一致的整体性效果。体育舞蹈注重男伴的主导作用,在女舞者的配合下共同展现舞蹈的风韵,到达水乳交融、珠联璧合之极致。舞者双方的步子必须踩着音乐节奏共进退,通过身体的移动带动步伐的变化,达到同时同步进退的效果。要注意保持舞蹈动作的同一性和均衡性,男女舞者之间的力量和动作幅度需恰到好处,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和整体协调性,只有这样,舞蹈才会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流畅与美感。举手投足之间都要求体现舞者之间的默契与合作,遵循基本的舞蹈技术要求、礼仪和比赛规则,这不仅是评价舞蹈表演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对观赏者的敬意。

(三)舞蹈动作的艺术造型感

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每种舞蹈动作的艺术造型和内容都十分丰富,风格迥异,动作变化多端:既有大方高雅、严谨细腻、难以投机的舞蹈动作造型;又有貌合神离、变化万千、飞扬洒脱的拉丁舞动作;既有讲究高度对称性的“重倾斜”“击剑步”造型,也有反差鲜明的“同脚步”、“反截步”造型。由于不同舞蹈具有风格迥异的风姿,因而每种舞蹈造型都具有与之对应的审美标准。这样的舞蹈动作会带给观众十足的美的享受,舞蹈者在表演中创造美,观赏者在观看中体验美。在每个身体部位中,融入舞蹈思想,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才能趋于完美,顿生优雅。

(四)舞曲与舞步的协调之美

旋律和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旋律的作用,音乐不但赋予了舞蹈情感更强的表达力,也和舞蹈动作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以此提高了体育舞蹈的艺术美感和审美情趣。与舞蹈相似,音乐同样以节奏为运动基础,借助音乐的作用,得以表达运动抽象的一面,音乐能够展示舞蹈动作的轻盈和难度,它的前进与后退,或弱或强,平和或者剧烈,欢快或者沉重等,都可以在与之对应的音乐节拍中得到体现。在体育舞蹈中,舞曲和音乐是用来服务体育舞蹈的,只有借助合适的舞曲,体育舞蹈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它内部深刻的美感。

三、结语

体育舞蹈是运动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使人们的审美层面进一步提高,从中获得一种体育艺术的力量,并使观众在观赏中产生美感是它的魅力所在,以求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练习者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提高审美能力探讨体育舞蹈的发展,学习新的知识点,将体育舞蹈与美学关系有机地结合,挖掘体育舞蹈新元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史俊.试论国际体育舞蹈的“体美共育”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5).

[2]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 李云.体育舞蹈的审美[J].秦皇岛:燕山大学学报.2012(2).

[4] 黄宽柔,蒋桂萍.舞蹈与体育舞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谈舞蹈的审美艺术价值 篇4

1. 实施美育。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它是在引导鉴赏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过程中, 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功能。特别是在当今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 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是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必由之路, 而美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人事的教育, 还有提高鉴赏力和审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如果说爱美是人的天性, 那么在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学生时代, 青少年热爱美、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愿是最强烈、最迫切的。舞蹈教育就是一种美育。通过学习优秀的舞蹈作品, 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恨, 使人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和升华, 在思想道德上得到净化和提高。舞蹈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要靠长期积累, 不断熏陶, 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 久而久之在掌握了技艺的同时也熔铸了美好的心灵。舞蹈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形式, 它与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 生动地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可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开发智力。

一个人的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模仿能力、创造力、注意力等诸多方面构成。舞蹈训练从手、眼、身、法、步、韵等方面着手, 首先解决学生原有的不良体态, 使其形体发育健康、匀称、挺拔, 姿态优美, 气质高雅。因为舞蹈艺术的载体是人体, 没有体态的美, 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 所以首先要进行形体训练。其次是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潜能。当代中国舞蹈是在吸收提炼传统舞蹈元素的基础上, 借鉴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经过长期的积累实践而形成的, 它有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体技能训练体系。其实, 对于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 舞蹈训练不必要求腿踢多高、腰有多软, 而在于适当对学生身体的各韧带、肌肉进行延展训练, 造就其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 加强其对身体的支配力, 使学生亲身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 在形态、动作规律及精确的表达方式上具备自己民族的风格特色, 从内到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同时, 芭蕾的基础训练也有一套科学的要求和法则开、绷、直、立是芭蕾艺术的精髓。在进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蹈基础训练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博大精深的芭蕾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技术训练, 就能使学生发育健康、体态匀称, 不但体形、举止优雅, 而且还提高了对舞蹈的鉴赏能力。

通过舞蹈训练的课程, 学生在训练中有效地提高了对时间、节奏节拍的感知和空间形象、动静状态等的判断、观察及想象力, 同时通过训练还提高了身体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做不同动作的注意力分配的能力、身体平衡协调的能力, 创造力和想象力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3. 锻炼体能。

舞蹈是肢体运动。因此, 对青少年进行舞蹈训练, 是让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科学运用舞蹈训练的方法, 可使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舞蹈训练中的形体训练, 使学生身体线条优美舒展。欢乐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 使学生的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并通过舞蹈训练矫正不良的形体, 改善过于肥胖或瘦弱的形体, 从而使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促进其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舞蹈艺术中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动作都渗透着真情, 蕴含着思想。它可以教会学生用心去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 从中发现美的真谛。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5

主办单位:xxxx 承办单位:xxxx

一、比赛目的:本届舞蹈大赛以党的十八大及历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坚持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提高我院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推动“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的进程,紧扣“理想与信念”的主题,通过大赛,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观、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从而展现学生的中华审美风范,体现学院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

二、比赛时间及地点:6月16日(星期五)西校区大礼堂

三、参赛要求:

1、参赛舞蹈积极向上,清新高雅,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审美追求。

2、舞蹈种类:中国舞、芭蕾舞、爵士舞、国标舞、现代舞、流行舞蹈、街舞、交谊舞等。

3、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其中独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双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群舞比赛人数不超过30人,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4、比赛时选手所穿服装要求得体。舞蹈所需音乐、道具自带。

5、要求学前教育学院、艺术表演系、院健美操队必须派队参加并且不得少于两个节目,其他系部踊跃参加,必须派队参加并且不得少于一个节目。

6、参赛选手分专业组(学前教育学院和艺术表演系)和非专业组(其他系部),分项评比。

四、评分细则:

本次比赛采用10分制,评委打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8名评委现场打分,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后,其他6名评委公布成绩的平均分,为最终得分。

1、舞蹈整体编排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完整性(2分)

2、舞蹈的编排、表演形式新颖有创意。(1分)

3、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准确,舞蹈动作符合音乐旋律,有节奏感。(1分)

4、表演过程中动作流畅协调,具有强烈表现力。(1分)

5、作品表演过程中技术技巧的展现。(1分)

6、舞蹈表演具有时代感,抒发健康情怀,能够展现大学生风采。(2分)

7、表演者精神饱满、台风端正、现场反应良好,如遇突发情况处理得当。(1分)

8、服装造型符合舞蹈表演形式,表演者表演过程中流露出一种良好的艺术气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舞台效果。(1分)

五、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最佳组织奖一名,优秀奖若干名。

本竞赛规程的最终解释权归艺术表演系所有。

附:2017年文化艺术节舞蹈大赛评委组名单(待定)组长: 副组长: 评委:

Xxxx

舞蹈编导中的文化性与艺术手法 篇6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化性;艺术手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艺术审美的提高,在国家对艺术项目的大力扶持下,大量的舞蹈作品、舞剧,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然而一部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一定是文化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文化是舞蹈的内容,艺术手法是表现的形式。本文对舞蹈编导中的文化性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舞蹈编导的概念

所谓的舞蹈编导,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对舞蹈进行编排和导演,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舞蹈剧本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使舞蹈演员们积极排练。在进行舞蹈编导时,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的舞蹈专业性比较强,还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从舞蹈剧本的生成到实体演出,舞蹈编导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演员们一定要引起重视。[1]

2 提升舞蹈编导者的文化修养

对于舞蹈编导者来说,一定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是艺术作品的根基。但是,文化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不断充实自己的情况下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编导舞蹈。而且,在进行舞蹈编导时还应该注重使用艺术手法,一定要在自然、生动的基础上将情感融入舞蹈编导中并且表达出来。其实,大多数的舞蹈动作都来源于生活,实际上是对生活情感的提炼。因此,一个受人欢迎的舞蹈编导者,一定要不断吸取生活中的知识。但是,只凭一个人的力量去感受生活中的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多看一些文化方面的作品,感受一些文化的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且将其融入舞蹈编导中,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另外,舞蹈编导者要想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多读一些文化方面的书籍,充分了解舞蹈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特色,进而创作出更多的好的作品。

3 舞蹈编导中的文化性和艺术手法

3.1 舞蹈编导中的文化性

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每个因素之间都具有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相应的实践,以往大部分的舞蹈编导都是将语言文化艺术和舞蹈动作联合起来。但是,在现在的舞蹈编导中,比较注重编导作品的文化性,每当编导一个舞蹈作品,都要对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文化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舞蹈作品更加完整、真实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进行《天鹅湖》的舞蹈编导时,要先对其文化背景进行详细的了解。《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的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柴可夫斯基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并且将柴可夫斯基的思想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舞蹈编导,能够将该作品以完整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感受,体会到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这也是舞蹈编导的最终目的。

3.2 舞蹈编导中的叙事抒情艺术手法

人们常说艺术来自生活,但是又高出生活,舞蹈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诠释。舞蹈就是一种表现生活艺术性的形式,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有它内在的涵义,而舞蹈的产生都是从叙事开始的。因此,在进行舞蹈编导时,要对生活的善恶美丑进行认真的观察,通过专业的舞蹈技能将观察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并且创造成为一个个舞蹈故事,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落实到一个个的舞蹈动作上。另外,舞蹈编导还要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能够将文学素材中的知识反映到舞蹈中。其实,舞蹈也是一种抒情的途径,能够将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表现出来,不需要用文字来描述。观众在观看舞蹈时,不仅是为了娱乐享受,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舞蹈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例如,在《白毛女》的舞蹈编导中,主要通过叙事的手法将芭蕾舞与现代舞结合在了一起,而且是一个充分体现革命感情的舞蹈,其中的抒情手法也使用得非常自然。《白毛女》是根据革命时期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创作的,通过舞蹈编导,白毛女的精神已经深入人们的脑海中。这是一个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舞蹈表达形式,它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都表达了出来,观众在观看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这正是舞蹈编导想要实现的目的。

3.3 舞蹈编导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在舞蹈编导中,象征手法充分概括了生活的基础特点,而且反映了生活的本质,使观众产生了共鸣。例如,在《红高粱》的舞蹈编导中,就是通过红红的高粱地来贯穿整个舞蹈,爷爷和奶奶的相遇、罗汉大爷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故事,都和红高粱联系在了一起,这个舞蹈中的红高粱象征了很多种食物,而且也充分表达了爷爷和奶奶的感情。当时正处在战争时期,红高粱就好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也体现了人们对敌人的仇恨。以舞蹈的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象征艺术手法的使用,能够将更加真实的情感传递给观众,使观众感同身受。由此可见,舞蹈编导通过象征的手法,激发了观众情感和舞蹈表现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联想的空间和深刻的思考,陶冶了观众的情操,使观众久久不能从舞蹈动作带来的震撼中回过神来。

3.4 舞蹈编导中的哲理和寓意艺术手法

舞蹈编导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在舞蹈编排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服装、动作、造型等舞蹈具有的主要因素以外还要再加入一定的寓意和哲理。例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春晚上编排的舞蹈《孔雀舞》,除了服装、造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外,更多地表现了《孔雀舞》具有的哲理和寓意,即在生活中要充满激情和阳光绿色的心情,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加深了舞蹈作品的内涵,从而引发观众的深思。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含义,从而把舞蹈动作和含义联系在一起。[2]其实舞蹈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行为,通过舞蹈动作把编导要表达的寓意和哲理表现出来。其次,舞蹈编导在设计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动作的华丽,更要对相关的动作附上情感。只有在舞蹈动作中附上舞者的感情,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才能将编导的寓意展现出来。

4 结语

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中舞蹈已经成为最普通的内容,它不仅是高雅艺术的体现,也是锻炼身体的途径,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舞蹈不仅是一门文化艺术,更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舞蹈编导在舞蹈的设计、排练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的质量。所以,舞蹈编导一定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升舞蹈作品的质量,从而使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宝勒尔.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才智,2014(35):321.

[2]李韵葳.浅析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大众文艺,2014(11):184-185.

[3]黄艳琳.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J].大众文艺,2016(02):164.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7

舞蹈道具可以被视为人体的延伸、扩展、有意的变形,还有的是为了表达感受的冲动,是为舞蹈服务的。舞蹈道具就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结合的一种或多种的工具或物品。在不同的舞蹈作品当中,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就不同。道具的运用并不是盲目地强加于作品当中,它必须符合舞蹈的需要,有利于加强效果。它不单将舞蹈表现的炽热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还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

在不同的作品当中,道具所诠释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思想也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道具,更多的是成为了舞蹈演员肢体语言的延伸和扩展,成为舞者身体的一部分。道具的种类很多,各式各样,可以是手绢、彩带、桌子、凳子、椅子等。扇子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扇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众多舞蹈道具中的一种,它不但具有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在舞蹈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扇子在民族民间舞中运用居多,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等。它们都是把扇子运用得丰姿婀娜,为舞蹈增添了许多亮色。扇子作为许多民间舞必备的道具,在地方特色中凸现出了独特的美感。扇子本身也在舞蹈中有了新的变化,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很强的东西,如花边和珠片等。尤其是花边,不仅增加了扇子的美感,更使舞蹈具有了那种灵动飘逸的感觉,不仅少了生硬感,而且增加些许柔美,更符合女性那种温婉妩媚的感觉。

当然,在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中都有扇子的踪影。它们作为舞蹈的辅助,在整个舞蹈作品中也是舞蹈演员身体的一部分。是情绪发展的需要,是更好表达主题的必要手段。2001年荣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的作品《扇舞丹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借用了一把延长手臂的折扇,用舞蹈塑造出了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体态形象。该作品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这个作品的扇子被舞者挥舞得“似扇非扇,似剑非剑”,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感情,把中国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完美地演绎出来。

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无外乎是能让观众对它耳目一新,给人难以忘怀、记忆深刻的感受。而《扇舞丹青》正是由于道具扇子的选择和运用的协调,使得备受关注,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作品选择用扇子来表达该作品的主旨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书法气韵,指的是书法作品中映现的节奏、韵味等,是一种韵律。书法家通过自己的领悟与技巧实施,把自然中的节奏、韵律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出来。恰巧这种“气韵”需要在中国古典舞中充分表现出来,但光靠古典舞中“拧、倾、圆、曲”的人体形态,往往是不够的。因为舞蹈动作是舞蹈的基础,而道具则可以是舞蹈动作的扩展和形象的外化。编创者选择了用扇子来表达这个作品,就是抓住了舞蹈与书法都有的一个基本要素,那就是它们都是以线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舞蹈中的线条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在动作过程中产生的,它凝结为观赏者头脑中留下的运动路线。我们现在可以想象一下,无论选用水袖等道具,是不是都无法准确地诠释丹青的描绘。而收发自如具有超强表现力的折扇,却恰巧是最适合不过的选择呢?

有一首诗精辟地概括,准确地描述了这个作品:“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行,韵点丹青行在心。提沉冲靠磬是移,却是虚谷传清音。”在整个作品《扇舞丹青》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者随着节奏将扇子“转、甩、开、合、拧、圆、曲”等一系列的动作。它一会儿把扇子比喻成“笔”,一会儿又比喻成“弦”。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气度、气势,因为整个作品里的“拧、倾、圆、曲”,结合扇子的实际运用,充分地表现了古典舞的高雅、高品位,体现了舞者和整个舞蹈作品的人格精神。

在近年的春节晚会中,有个舞蹈作品《小城雨巷》让人记忆犹新。这个舞蹈通过道具和布景的运用,加上现代科技的艺术效果,使它备受关注。作品描述的是一群江南女子雨天打伞在小城的巷子里漫步的情形。舞蹈演员们打着雨伞,不但使舞台更加丰满,更有说服力,还把该表达的剧情一下子让观众一目了然。在整个舞蹈编排工作中,道具和布景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中的舞者更加清新,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给观众充当参照物的有效物质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也使“构思”具体化。

道具舞蹈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意愿和高度的艺术创造,给人们带来幸福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舞蹈作品《红扇》中扇子的运用,并没有特别的寓意,它只是运用扇子的开合、节奏的不同处理来表达了青少年积极向上、热情如火的青春气息。扇子在整个作品中不但起提高舞蹈难度的作用,促进了舞者技艺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舞蹈作品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这无疑证明了它超强的实用性。

总之,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虽然有音乐、服装、灯光、布景等辅助手段的支持,但是编创人员和舞蹈演员如果要准确地表达其舞蹈作品,必须借助道具的作用。所以说,道具在舞蹈中起了不可忽视、举足轻重的作用。扇子的运用在许多舞蹈作品中对舞蹈主题的升华、形象的外化、气氛的渲染以及它的协调性和实用性,都充分地证明了它的重要艺术价值。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扇子, 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历来有很多成功的舞蹈作品编创者都很好地运用了道具扇子。道具的存在和使用对舞蹈作品来说, 可以大大地丰富和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道具运用得当, 会使舞者更快进入角色, 使观众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本文以具体作品为例, 说明道具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舞蹈,道具,扇子

参考文献

[1]田静.中国舞蹈名作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8

关键词: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价值,传承策略

河南民间舞蹈在中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也是中华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原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它的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它承载河南民间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河南民间舞蹈的研究, 能够有效拓展它的艺术价值, 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分析

民间舞蹈在河南流行极广, 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能够有效的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 在中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民间舞蹈的发展最为活跃, 在每逢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 民间舞蹈的演出比较活跃, 可以说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与重大的民俗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 为河南民众提供普适性的精神生活。

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与民众的生活、节日、祭祀、红白喜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能够为人民提供仪式共享的精神愉悦, 而且民间舞蹈的价值观赏性极强, 贴近民间大众的生活, 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一般是多人表演的活动, 是集体艺术的一种体现。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与原始的巫术仪式、祭祀仪式等相关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舞蹈的参与者即使没有理解这些活动的涵义和具体的营造氛围, 也能够与舞蹈本身融为一体, 获得很大的快乐, 在后来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古老的印记一直被流传下来, 这种艺术仪式共享的愉悦能够给民众带来快乐, 而且它还具有集体性的表演方式, 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也能有效地提高人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提高人们艺术审美水平。

民间舞蹈艺术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能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一个审美意识的虚拟空间, 由于民间舞蹈具有艺术的普适性, 容易被民众接受, 这样, 人们就可以利用普适的价值对民间舞蹈进行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没有功利性的因素存在, 使人的胸怀开阔, 更加脱俗, 在舞蹈融于的民间音乐, 也是历代艺术家的结晶, 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能够将人们的思想融入到舞蹈艺术中, 有效的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培育人们良好的心灵、无私的性格和品质, 提高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欣赏能力, 进而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的演出和观赏有利于提高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能力, 增强中原地区的民族心理和性格, 也能够有效的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继承和强化, 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也有利于河南民族文化传统的发展、创新、继承和弘扬。

3. 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对人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和影响作用。

河南民间舞蹈中体现出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对人们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 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同化和感染, 净化人们的心灵。例如, 在河南的舞狮、舞龙灯舞蹈表演中, 要求整个舞蹈队伍能够紧密的配合, 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合作的意识, 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 潜移默化的陶冶人们的情操, 提高人们整体参与的积极性, 河南的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它必然包含河南地域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髓, 这种文化形态, 也是整个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 人们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欣赏, 必然会将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反复欣赏的过程中, 就会将民间舞蹈的内涵进行不断的强化, 将地域文化的心理因素有机地融合到民间舞蹈中, 这样就会对人们起到很强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二、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记载着中原民间文化发展的轨迹, 作为民间文化发展社会意识形态, 它反映着人们的思想精华, 反映人们的信仰、追求、生活理想和社会的审美发展,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间舞蹈的发展出现淡漠化的形态, 如何有效的探究民间舞蹈的发展策略和有效的传承机制, 保护河南民间文化的发展是河南人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1. 政府文化部门应加强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支持力度。

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依据, 而如何有效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需要人们积极的参与, 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提高民间舞蹈艺人的待遇, 重点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民间舞蹈, 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支持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在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的引导人们和舞蹈团体以及民间艺术团体, 政府应设置相关管理部门, 对民间舞蹈的团体进行帮扶和管理, 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民间艺人走访调查, 对河南民间舞蹈的文化和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和整理, 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重要文献资料, 积极的引导人们参与到民间舞蹈的活动中, 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文化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 建立河南民间舞蹈艺术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沟通机制。

在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 民间舞蹈艺术和教育的发展都是一种明显的文化现象, 教育的发展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还起着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通过教育传承对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也是传承民间舞蹈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将河南民间舞蹈引进高校的艺术教育, 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高校的通识教育中, 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公共意义舞蹈课程, 可以有效的将河南民间舞蹈融入到公共舞蹈教育中, 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是手段, 开设公共舞蹈欣赏课, 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全面地认识河南民间舞蹈, 为河南民间的传承提供后备人才, 另一方面, 在大学校园成立河南民间舞蹈社团, 组织社团开展河南民间舞蹈活动, 不能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有利于促进民间舞蹈在学习之间的传承;另外, 还可以在高校的舞蹈专业的课程中融于民间舞蹈的内容, 利用高校舞蹈学生的专业知识对河南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有利于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中, 可以将民间舞蹈编写到课程教学中, 通过民间舞蹈与专业舞蹈的组合, 加强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创新, 提高民间舞蹈的欣赏层次, 传承河南民间舞蹈的精髓。也可以将民间舞蹈艺人引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中, 由他们向学生传授民间舞蹈的知识, 提高民间舞蹈传承的有效性。

3. 树立河南民间舞蹈文化品牌意识, 提升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如何有效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需要通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对河南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充分的调动一切有效的舞蹈资源, 支持舞蹈的工作人员对民间舞蹈的创新和发展, 积极鼓励舞蹈专业的工作人员到民间采风, 进行实地创作,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人们喜好进行分析, 创作出更多的、具备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作品, 提高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可度, 充分的利用河南地方的一些文化艺术的演出, 对创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进行推广, 提升河南地方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还可以让人们能够好的熟悉和理解本地区的民间舞蹈。树立良好的河南民间舞蹈品牌, 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认识。做好河南民间舞蹈品牌, 还需要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对舞蹈品牌进行推广, 可以采用报纸、电视媒体都方式对河南民间舞蹈品牌进行推广, 提高河南民间舞蹈的知名度, 加深人们对民间舞蹈的理解, 可以有效的打造河南民间舞蹈独有的品牌, 能够有效的带动河南民间舞蹈的整体行业发展, 激发河南人们对民间舞蹈自豪感, 进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使得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能够走出河南, 面向全国发展, 让河南民间舞蹈绽放在世界舞台上, 促进河南民间舞蹈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要受到地域和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的限制, 在考察民间舞蹈的传承时, 需要详细的考虑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 不仅要关注民间舞蹈的地域, 还要能够对民间舞蹈进行创新和传承, 需要加大对河南民间舞蹈的相关资源进行搜集、整理, 提高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范围, 促进民间舞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徐赣丽.生活与舞台——关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J].民俗研究, 2010 (4) .

[2]袁玛琍.汉族民间舞蹈[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3]陈涓.我国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及旅游开发[J].福建地理, 2011 (10) .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9

舞蹈和武术在形式上没有本质的差异, 他们都是“舞”的成分,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有艺术表演的技巧和美的韵律感。武术中的“舞”与舞蹈中的“舞”是有区别的, 舞蹈中的“舞”是没有技击含义的, 武术中的“舞”是有技击含义的, 前者为赏后者为用。

历史上武术又称为“武艺”、“功夫”、“国术”、“挤击”等。武术是一种内外兼修, 术道并重的运动形式,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重, 广集技击的精华, 摄取养生的精髓, 以深邃莫测的玄机秘法, 开创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的中国功夫。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 蕴涵着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 以其内容广博, 层次纷杂的理论体系在华夏花园中焕发异彩。

作为以形体为表现形式的舞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它不同的社会功能, 或者兴盛于宫廷, 或者融入于民间,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 都赋予了它不同的表演形式和流派, 它再现了中国文化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理念的风俗习惯,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华夏百花园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 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繁养生息, 从洪荒野蛮的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高科技建设。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 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民族、地域的生态环境影响, 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的意识观念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武术和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表现出民族特定生存环境的不同风格特点, 在这些民族民间武术和舞蹈中都有这些民族古代文化的遗存。

武术、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带有浓厚的民族形式, 除了用语言、文字表现外, 主要是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征。

其实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以演习原始人狩猎出征和氏族部落战争为特征的舞蹈。随着人口的繁衍, 氏族部落的不断扩大, 部落间为争夺猎物和狩猎场地时常发生战争。为使自己的氏族部落能够战胜对方, 就必须使氏族部落成员都能够掌握战斗的本领, 因此, 战争前后都有对付战争的演习活动。这类舞蹈形式后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舞蹈门类, 即武舞。这类原始的“武舞”, 在历史书籍中也曾有过一些记载。《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这虽然是神话, 却透露出远古神话时代的信息。在云南有这样一幅崖画:有不少一手执盾, 一手执矛的人物形象, 他们挺身, 叉腿而立, 姿态雄健, 从周围的画面看, 不像是实战中的人物, 更好似手执武器的舞者。广西花山崖画中, 有人形高大的首领, 腰佩环形刀, 手执环形刀, 作骑马蹲裆势, 张臂而舞的形象。在他的周围有数行排列整齐, 舞蹈动作一致的群舞者, 也许他们是在为欢庆胜利起舞。

还有发展于商周时期的武舞, 是和祭祀等宗教活动结合起来的。如奴隶社会广泛开展的舞蹈活动——“娱神”。他们在祭祀祖先和神祗的时候, 用最好的物品来祭神, 同时跳各种舞蹈让神来享受, 神的娱乐也化作人的娱乐。祭祀不仅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还表示一个国家民族的昌盛。能够参加祭祀, 参与让祖先神祗高兴的祭祀舞蹈, 是一件光荣的大事, 从而成了人人争相参加的事了, 所以学习各种舞蹈就成为当时社会普遍开展的活动。当时除了开展祭祀舞蹈外, 各种宴会礼节中也有舞蹈, “舞者, 乐之容, 用之于武事, 则为武舞”。原始的武舞, 对后世的舞蹈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历代皇朝都制礼作乐, 继承和创立歌颂其武功的武舞。从历史渊源看, 两者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武术原本是为了军事训练的。两军交战前, 举行阅兵式, 士兵手持作战的兵器跳舞;战斗胜利后, 在庆祝活动时, 又把那些在战斗中获胜的经验拿来即兴表演, 以示威武和荣耀, 这就是典型的武舞。

如武舞中的“大武舞”, 不仅有兵器, 还有队形变换和攻防击刺等动作《史记·乐书》中曾记载一段:周武王得取天下的舞蹈, 分为六段, 从周武王兴兵灭商到建立强大国家“盛威于中国”止, 舞蹈者按一定的情节规定“击刺进退”, 这种按情节规定的攻防击刺, 表现了艺术美的动作。此外还有羌族的“铠甲舞”, 景颇族的“刀舞”也都是远古战争舞蹈的形式。

无论是操干戈还是持矛盾, 其动机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演练军事技艺的因素, 所有的操练不仅有各种身体活动, 而且练习的动作也多是进攻和防守的内容。无疑, 这些原始的军事技艺, 对后世武术套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以后, 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增多, “武”的攻防格斗因素减少, 逐渐被练兵中的军事训练内容所抛弃, 成了专门供人欣赏的宫廷艺术了。但武舞中的套路形式及其丰富的演练技巧却成了以后武术套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

虽然, 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间的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 不同于打仗, 也不是舞蹈。武术的形成和成熟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与格斗技术融为和谐的一个整体, 久需要更长的时间, 更为特殊的。幸运的是, 历史慷慨地给了中华民族发展武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

中国古典舞中的剑舞, 作为历史状态, 可以追溯到上古。剑舞也属于古代武舞的一种。由防身御敌的古老武器, 在掌握剑的练习过程中, 精湛的击剑技艺和各种舞剑的动作姿态被创造出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舞蹈。可见, 剑舞是由武术转化为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吸收、提炼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身体语言的共性特征的深厚基础, 且也摆脱了武术的套路化模式, 建立起极具特色的独立的舞蹈表现形式。直至今日, 中国各民族仍保留及其丰富的手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利用刀、抢、剑、矛等武器起舞, 舞姿雄健, 技艺高超, 特别是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 更体现出技艺融合, 气势浩荡, 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

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使中国武术和舞蹈的滋养源源不断, 无比丰富的养料孕育了这二者的形成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有分有合,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在不断地分和中相互影响。武术和舞蹈文化中的“形”与“意”的相互交融, 使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透过中国武术和舞蹈, 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审美观念, 心态模式, 价值取向, 人生观和宇宙观。

它们既是联系的又是区别的。原初的舞蹈与人类生存本能相关, 但从一开始, 它就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而是带有影响他人, 维系社会的目的。随着人类的演进, 舞蹈逐步产生了各种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这一切依然带有明晰的社会性, 它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一般说来并非由个人而是由社会来认可的。舞蹈在不断发展中一部分实用功能渐渐地减弱甚至消失。但它已形成了自身的形态, 并且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加强而不断提高着自身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的舞蹈, 参与者在特定的环境里尽情宣泄情绪, 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美的追求传递给共舞者, 力求深刻地反映人生, 并使观者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受……它作为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从人的精神力量出发, 以表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情感为追求目标, 删除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 随意性而造成的繁琐, 逐步形成了体现人体美的具有韵律感的动作——即舞蹈语言。而这些系统的动作样式是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民众在传承过程中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淀, 选择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它是舞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异性。

而武术的民众特异性较为鲜明, 这与舞蹈有类似之处, 但是, 以自卫、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武术, 其实用功能与舞蹈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武术在练功中虽然也有基本套路, 形成了动作系列, 但是在用于防身、克敌时, 仍然要根据对手情况而应变, 其动作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和一定的随意性, 与舞蹈动作的相对稳定的动作系列和对人体美的追求中所表现出的韵律感和技艺性相比较, 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战争的出现、自然灾害的影响, 迫使原来相对独立、相对单纯居住的民族生息之地乔迁异乡。在各民族交往和杂居中, 形成了民族之间文化意识的相互异乡和融合。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和习俗的差异, 产生了各有区别, 特色各异的种类和流派, 这些种类和流派带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武术和舞蹈,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智慧和知识。

吴晓邦先生85岁高龄时, 在《武术与文化艺术研讨会》上曾感慨地讲到:“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 研究舞蹈不研究武术是不行的。”可见, 在武术中是蕴藏着丰富的舞蹈素材的。

发展武术和舞蹈文化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武术和舞蹈的不同层面分析和比较, 又可以使双方进行相互的补充和吸收。■

参考文献

[1]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民族出版社, 2006.

[2]温柔.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9.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10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堂教学,舞蹈教育

在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上,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师舞蹈课堂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在学习上,是学生由课堂模仿走向舞台表演的必经之路。在教育上,是推动师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学生 由课堂走向舞台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舞蹈课堂是为舞蹈学子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系统规范动作的学习平台,那么,舞蹈艺术实践就是一个通向更高标准和更多创意的广阔空间。

首先,舞蹈艺术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感觉力、表现力和驾驭舞台的能力。无论是在舞蹈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学生舞台经验的不足和表演艺术的贫乏。尤其是普通院校学生更为普遍。

其次,避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 提高学生舞蹈综合水平。参加一台大型晚会的实践演出,无疑是走进了一所底蕴丰厚的舞蹈知识与经验的大堂。艺术实践能打破教学常规手段,跳出僵化的动作套路,是让学生自我深入领会、揣摩舞蹈的基础,是丰富肢体语汇、累积经验的平台,是开阔视野、与时俱进的源泉。

二、舞蹈艺术实践是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

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性决定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舞蹈艺术实践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教学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实践的自主性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以高标准、高品质、高要求去认真学,积极做,主动承担应有责任。

综合素质,并非是一时的机灵,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大量的实践和学习,自我沉淀和升华的结果。

三、舞蹈艺术实践是普通 院校舞蹈教学的延伸

1. 舞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反应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 在课堂上接受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就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表达与展现。

2. 注重动作,忽略表演

舞蹈界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动作机器,而是能用肢体表达内心世界最本真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情调的舞蹈演员。没有情感的动作,没有思想的主体,没有生命的艺术,再完美的技能技巧,还有何意义?

3. 队形流动,发现教学“死角”

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队形在硕大的舞台上进行频繁的流动和变化,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在第一排,甚至是舞台正中心。而这其中,便会有在课堂学习、考试汇课时始终站在或被藏在角落里的学生,教学“死角”便这样暴露无遗。

4. 将舞蹈艺术实践引入教学工作

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一直作为舞蹈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实践在各高校兴起,有些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参加艺术实践会影响到教学。

笔者认为,艺术实践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还会提高教学的质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敏老师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在系内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训练与演出,课堂与舞台紧密相连, “以赛代训”的舞台强化训练法。在教学之余,大量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由此改变了军艺舞蹈演员在舞蹈中偏重技巧而缺乏情感表现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问题,也改写了军艺十五年来在桃李杯大赛上与金奖无缘的历史。

5. 将舞蹈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

“没有文化,舞就跳不好。没有学术,事业就难发展。”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进行中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 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相关理论的指导,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将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及效益最大化,以促进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与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优化舞蹈知识结构,促进舞蹈事业的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11

关键词:中国 东盟 舞蹈文化 高校艺术教育

东盟舞蹈文化是具有神秘的东方色彩文化,东盟国家包括与我国临近的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东盟艺术丰富多彩、内容独特,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在东方舞蹈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东盟的经济交流必然伴有人文艺术以及其他交流,使国家与国家在交流中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加深中国与东盟等国家人民的感情,而舞蹈是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舞蹈是承载国家文化的无声语言,加强双方的舞蹈交流可以促进国家与区域间各个领域的合作,是全球化、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一、中国与东盟舞蹈文化交流的意义

东盟各国在地域上与我国广西、云南很近,而且东盟国家许多民族与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出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相互交融,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彩,给亚洲以及世界文化艺术增加了很多宝贵的资源,同时促进各国的艺术交流与学术活动。

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各国的教育,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新的舞蹈文化形式。中国与东盟舞蹈院校的频繁交流,有利的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舞蹈教育发展历程。近年来广西各大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进行学术访问以及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舞蹈文化与东盟舞蹈文化进行相互学习与展示,促进中国文化艺术与东盟文化艺术的交流,同时带动了两国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

二、中国与东盟舞蹈的共同之处

中国以及东盟国家在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与东盟舞蹈文化的交流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与东盟文化的共同之处就是对“佛性”的传承。

东盟国家的舞蹈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印度文化的影响,这种外来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已经融入到东盟各国当地的民族信仰和民族风格,印度宗教文化与东南亚地方特色文化中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舞蹈文化风格,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扩大了文化的传承范围,同时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容,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增姿增彩。佛教宗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与印度在地理环境上非常相近,从古至今都有频繁地经济、文化交流,印度文化主要以佛教的形式传入我国,深远的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以及艺术发展。印度文化的传入,是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早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在中国广为流传,当时的皇帝也信奉佛教,寺院发展规模很大。据史料记载,在唐代燕乐以及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带有佛教色彩的舞蹈,可见佛教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也是有着深远的历史的。

三、东盟代表性舞蹈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

1.教学内容丰富、新颖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外国民间舞课程中学习了解欧洲的民间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其他国家的舞蹈,所以学生对其他国家的舞蹈了解也不多。东盟各国民间舞蹈课程的开设丰富了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了解、掌握东盟地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及独特的舞蹈文化,我国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引进具有东南亚风情的舞蹈课程体系,将东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课程实践性教学中,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2.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我国高校中推行“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设置,推进东盟各民族舞蹈在中国的交流与传承。有助于我国文化艺术界研究东南亚十国民俗舞蹈文化。比如泰国、越南等东盟舞蹈教学,将两国的经典原生态民俗舞蹈添加到高效课堂中来,设置特色舞蹈专业,使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旅游业以及社会团体的活动。了解东盟各国的舞蹈文化特色,促进东盟舞蹈文化教育的实施,各大高校进行民族风情舞蹈教学时,要依据创新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开设实用性强的东盟民族舞蹈课程,促进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

3.创新教学模式

(1)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舞蹈专业学生

广西与东盟在高校中开展舞蹈文化交流课程,通过各种方式把东盟各国具有代表性舞蹈文化及舞蹈形式设置在我国高校学习课程中,为中国学生学习东盟舞蹈提供便利的条件。在设置课程时,多设置一些实用性与应用型的舞蹈课程,不要过于理论,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关于宫廷与民间舞蹈风格的舞蹈类型,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能为中国学生了解东盟各国文化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院校要多开设一些实用性的舞蹈课程,促进年中国-东盟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2)培养地域性民俗舞蹈人才

各大高校要定期与东盟各国的高校进行联谊活动,定期深入东盟各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理论研究,收集和整理东盟各国间的民族特色舞蹈形式,再结合当地文化艺术特色进行舞蹈创新,打造新型民间舞蹈课程实践性教学。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使地方性特色舞蹈教育更加具有特色。利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使东盟舞蹈艺术促进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

四、东盟舞蹈文化在我国高校的实施

1.教学方式的改变

(1)改革教学方式

以东盟等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各个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具有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蹈教学改革试验,寻求一条中国-东盟舞蹈改革之路,是东盟各国的特色舞蹈专业融入到广西地方性民族舞蹈中来,促进各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

(2)开设特色舞蹈课程

各大高校要积极改革传统的以欧美民间舞蹈为主的课程教学形式,在外国民间舞蹈课程中多增加一些东盟国家的地方特色性民间舞蹈组合与元素,打造特色精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创新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实用性的教学理念。

(3)加强国际交流活动

在各大高校的舞蹈专业中,加强广西民间舞蹈与东盟民间舞蹈的对比研究,加强国际交流活动,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掌握他们各自的发展特点,对这二者的舞蹈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学习与研究中更好地融会贯通。

2.教学内容的改变

在进行东盟舞蹈教学时, 教学内容要以具有东盟民间特色的舞蹈为主要素材,比如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特色民间舞蹈。高校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各国的文化特色,结合各国民族音乐材料、民族舞蹈材料等进行设计,真正的打造一流的教育、先进的教学,为中国-东盟的各项交流活动提供良好的契机。

3.教学理念的改变

对教学理念的在设置,目前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蹈课程在各大高校教学实施非常普遍,为东盟等国的民族音乐以及民族舞蹈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可以从实地考察、调研活动中了解东盟各国的音乐、舞蹈文化特征,把东盟舞蹈的精华带到课堂中去,使学生的舞蹈更加精湛、纯属。

以区域性民俗特点为出发点,坚持民族特色舞蹈文化的发展,依据东盟当地各个舞蹈文化特点,结合高校的教学特点以及高校的地方性特点,打造特色、新型民俗音乐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地方性特色,与实用性特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联谊活动,促进各国舞蹈文化的交流;改变传统的高校舞蹈教育,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外国民俗音乐舞蹈,丰富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

五、中国与东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1.传承区域文化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民族构成、历史渊源、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点。在舞蹈文化传承方面,可以进行适当的实地考察,了解东盟各国的舞蹈历史、音乐特征、以及民间特色舞蹈,收集著名的舞蹈视频,整理出一套关于东盟各国舞蹈特色的教学材料。再将这些材料结合中国的民间舞蹈特色,整编出一套具有中国与东盟特色舞蹈专业的课程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舞蹈文化以及艺术特点。尤其是关系特色舞蹈文化的与东盟各国舞蹈文化的交流,使之走进高校课堂,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将各国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广西各地旅游区、文化区、生态区进行展演,是中国特色舞蹈与东盟各国的独特舞蹈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广西舞蹈文化盛宴。

2.传承特色文化

东盟舞蹈文化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泰国的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等舞蹈元素中都与宗教有关,也就是说这些舞蹈无一例外的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印尼的面具舞、巴厘舞等舞蹈也深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舞蹈元素主要来源于印度民族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与印度文化是东盟舞蹈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说佛教对东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进行舞蹈文化交流时要特别注意宗教文化的传承,在高校教育中多让学生了解舞蹈的来源,抓住舞蹈的特色,积极传承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蒋玲.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的桥梁[J].今日南国2010(9).

[2]杜蕾.繁荣年代的自省——2005年中国舞蹈盘点[J].艺术评论2006(2).

[3]陆丽静.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教学[J].研究戏剧之家2013(7) .

[4]农春雀,李飞锐.中国与东盟舞蹈的“佛性”审美体现[J].文艺研究2012912) .

[5]张成霞.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新格局——新世纪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1(11).

[6]于小晶.浅析泰国舞蹈的艺术特征与人文家价值[J].北方音乐2013(10).

[7]熊怡,唐明.东盟风情迷醉山城[J].今日重庆2011(10) .

[8]粟景妆,李翠霞.广西——东盟教育合作现状及对策[J].社会发展2009(11).

[9]金秋.中国——东盟当代舞蹈文化发展研讨会会议发言[J].广西当代民族舞蹈的发展2009(13).

[10]于萍.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J].教育文刊2012(3) .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 篇12

一、东南亚舞蹈艺术背景

东南亚舞蹈主要以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的舞蹈种类居多, 这些国家的舞蹈风格是较为突出的, 其中泰国舞蹈中的长甲舞、诺拉舞、穆鲁娜、蜡烛舞;印尼的爪哇舞、面具舞、巴厘舞;越南的京族舞蹈都是东南亚舞蹈的特色。

东南亚舞蹈艺术具有较强的宗教特性, 宗教文化在东南亚舞蹈中的体现是较为明显的, 其包括宗教舞蹈、祭祀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 舞蹈作品中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东南亚特色。东南亚舞蹈与欧洲民间舞的文化差异、地理位置差异、习俗差异、音乐差异以及舞蹈风格差异很大, 我国对欧洲代表性民间舞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 建立了俄罗斯、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家的舞蹈教学教材与课程录像, 然而东盟舞蹈的研究是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的, 需要加强东盟舞蹈艺术的研究力度, 建立起东南亚特色舞蹈文化研究数据库, 对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的舞蹈语汇、艺术特征、舞蹈风格、舞蹈服饰、舞蹈作品文化背景、宗教舞蹈等进行调查研究, 促进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从而提高东南亚舞蹈的宣传与研究力度, 打造广西特色舞蹈教学, 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是十分有利的。

东盟十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学以及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那么, 对于某一区域的舞蹈文化研究, 有利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广西地处东南亚国家相邻之处, 具有较有利的研究东南亚国家文化、民俗、经济、艺术的地理位置, 能够较好的进行专业艺术采风与国际交流活动, 是东盟舞蹈文化与中国舞蹈文化交流的一个理想区域, 应该重视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有利于加强东盟舞蹈文化艺术研究, 舞蹈文化学习与交流。

二、泰国宗教文化背景

东南亚地区是宗教文化盛行的一个区域, 独特的东盟宗教文化是十分值得研究与探讨的。作为众多的宗教之中, 佛教是东南亚国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在东盟国家影响很大。“黄袍之国”——泰国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 95%的国民主要信奉佛教, 大多数泰国人信仰四面佛, 在泰国很多寺庙景区学校周边都能看到佛龛, 足以说明泰国人的宗教信仰程度。由于人们对宗教文化的信仰, 对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不同, 泰国的宗教文化也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佛国, 古老的寺庙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设计精细的建筑, 都是泰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信仰

泰国原名暹罗, 从公元1238-1378素可泰时期建立素可泰王朝开始, 古老寺庙中的浮雕、壁画中就突显了佛教文化在泰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几乎在泰国的每一个地区, 都能找到宗教文化的影子, 寺庙是泰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也是社会生活与宗教生活的中心, 无论是泰国当地人还是游客, 都遵循着神秘的泰国佛教文化的基本规则。佛教, 是由佛陀传承的, 佛陀被誉为“启蒙之神”。佛教是一个讲求怜悯和包容的宗教, 旨在减轻苦难带来的伤害。因此, 泰国人非常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对信佛之人有着特殊的情感, 与佛有缘之人, 他们很乐意和到泰国旅游的游客们谈论他们的佛教思想以及信佛理念。

泰国有很多知名的佛寺, 也是泰国的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如著名的泰国玉佛寺是泰国王族供奉的与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泰国有95%的泰国人信仰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是泰国的国教, 而且泰国宪法是支持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 对佛教教徒有一定的保护盒约束力。可以说, 佛教文化作为千年的历史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禅”学特征, 佛的理念深深的植入泰国人民的心理, 已经在泰国人民心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甚至渗透到每一个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佛教, 泰国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 泰国的穆斯林主要居住在临近马来西亚和泰国边界的南部省份, 信仰的人数大约占国民的4%左右, 大多为马来族。泰国的其他宗教还包括印度教, 天主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2.节日习俗

泰国有很多传统节日, 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节日也较多。其中万佛节是泰国的著名节日, 泰历三月的满月之际, 庆祝当年1250为僧侣前来听佛祖讲经布道, 人们手持香烛和佛像, 进行节日的庆典与活动。此外, 宋干节是泰国较为重要的节日, 是泰国的新年, 其包含世俗和宗教的结合, 也被称为泰国的“泼水节”, 这个节日有盛大的宗教庆典活动。泰国佛徒们把佛像放在重要的寺庙里清洗, 清洗完佛像取出后, 一并接受僧侣的祝福, 实行放生活动, 意为带走前一年的霉运, 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同时还伴随着传统的民间舞蹈、花车巡游等民间艺术活动。“水灯节”也是泰国较为传统的民间节日, 节日当天有大量民间歌舞表演。

三、泰国舞蹈艺术的宗教文化体现

1.舞蹈种类与特征

泰国按照国家区域划分将舞蹈分为:泰国东部、泰国南部、泰国北部、泰国中部舞蹈, 每一个地区的舞蹈种类、舞蹈形式、舞蹈语汇以及舞蹈音乐都有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泰国南部舞蹈主要有传统舞蹈孔剧、诺拉、穆鲁娜等, 舞蹈具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 舞蹈取材于民间或是神话传说, 既有真实反映泰国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文化等各方面, 亦有反映泰国传说的题材。泰国南部舞蹈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 手势、手型的变化, 表演者采用半蹲形式, 身体关节一般做三道弯的体态, 赤脚做身体动作的屈伸, “双手合十”与“拈花指”, 都是较为常用的手势。舞蹈主要在节日庆典、祈福还愿、祭祀活动中表演。

泰国北部舞蹈主要有长甲舞、玛拉舞、蜡烛舞、布廉舞、北方舞等, 该地区舞蹈是泰国宫廷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保留柬埔寨与缅甸舞蹈的元素, 用于礼佛与盛大节日时候表演。

泰国东部与中部主要以民间舞蹈为主, 其中包括丰收舞、婚礼舞、农作舞等等, 舞蹈题材主要以泰国人民日常生活、劳作、爱情、婚嫁、农事有关, 是表现传统民俗文化的舞蹈形式。

2.宗教文化的体现

宗教舞蹈是舞蹈文化的一部分, 它体现了舞蹈艺术与宗教艺术的完美结合。泰国舞蹈艺术中将宗教文化深深植入舞蹈作品表演。

第一, 优雅的舞姿。泰国舞蹈以缓慢的舞蹈动作进行, 其体态一般以手部动作为主, 基本体态以下身半蹲, 身体呈三道弯的姿态, 随着音乐做基本动率屈伸。手部动作是泰国舞蹈的亮点, 舞蹈过程中千变万化的舞蹈手势, 代表者不同的宗教寓意, 其代表和平、祈祷、礼仪、宗教、祭祀等佛教文化理念, 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宗教的佛家思想。

第二, 独特的道具。例如长甲舞, 作为泰北地区常常能看到的古老宫廷舞蹈, 它流行于清迈府一带, 其主要特征是舞蹈表演对道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 表演者十指佩戴金色的长指甲, 表演手部动作, 表演具有一定的技术技巧性, 动作过程中较为缓慢, 将金色的长甲塑造出造型性的动作, 其表演与泰国佛教有着息息相关的理念。

第三, 华丽的服饰。长甲舞属于泰国宫廷舞蹈, 表演者服装以金色的布料为主, 头饰一般为高高旋起的螺旋塔的形状的金色帽子, 象征着舞蹈演员头戴塔形金冠, 是泰国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物“佛塔”的华身一般;服饰华丽, 珠光宝气, 色彩鲜艳, 就像泰国的佛寺一样, 在舞台上散发金碧辉煌的感觉, 从服装的色彩上体现了宗教文化底蕴, 体现佛教的佛性色彩, 体现泰族的佛教传统文化, 将宗教文化渗透到长甲舞的道具与服饰中。

第四, 传统的音乐。泰国舞蹈中较为突显佛性本色的一部分便是它的传统音乐, 泰国作为佛教大国, 其音乐形式也与宗教文化有很大的联系, 泰国音乐根据区域划分种类, 不同地区的舞蹈都有各自的传统音乐。泰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曾先后受到中国、印度音乐文化的影响, 但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因此, 泰国舞蹈音乐选用传统民间音乐, 根据舞蹈的风格与作用选取舞蹈音乐。东南亚国家中泰国舞蹈音乐具有独特性, 其最著名的传统音乐形式是“康”和“拉坤”, “康”是以宫廷生活为基础, 在宫廷的礼仪, 婚丧嫁娶, 宗教活动中演出。“拉坤”则是与“康”一起演出的舞蹈剧, 其动作源于印度舞蹈, 泰国人把音乐进行改良, 加入更多的佛教音乐元素。

如长甲舞的舞蹈音乐以民族乐器配乐, 几乎是梵文的, 强烈的宗教音乐元素贯穿在音乐作品中, 根据不同的佛教祭祀活动配以不同的音乐与舞蹈, 体现出较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四、结语

人文视野下的东南亚舞蹈艺术宗教文化研究, 是中国东盟文化、东盟舞蹈艺术、宗教艺术探究的主要研究部分, 透过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探究东南亚宗教文化的本质, 对东南亚宗教文化、民俗、艺术的学习、传播与交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更加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宗教文化与舞蹈文化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颜小华.东盟宗教/东盟文化研究丛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黄小明.东盟艺术/东盟文化研究丛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晓农.阳国亮.中国-东盟艺术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4]蒋述卓.宗教艺术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第一门课下一篇:责任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