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2024-09-19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共9篇)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1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要把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成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才能保证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此,班主任不仅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要从人本思想出发,在教育教学上多下工夫,具备管理班级的技巧和艺术,工作方能得心应手。

一、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班主任的身教重于言教。首先,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小学生,以自身的品德感染小学生,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小学生的言行,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小学生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个性倾向都不成熟,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依恋倾向比较强,会产生对班主任的亲切感、崇敬感,他们相信班主任所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也是他们最可依赖的模仿对象;再次,班主任的示范性还表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上。如班主任如何总结工作,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如何待人接物等,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不能只满足于管理好班级,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以过人的学识、高超的管理技能、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学生的尊敬。

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当好一个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催化剂。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关爱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用爱换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事实证明,感受了师爱的学生,其自信心大大提高,因而产生开放、接纳的态度,这样教育教学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三、明其理,导其行

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班级环境,营造有利于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抓住一个“理”字,把道理讲透,用真理服人。日常活动是正面教育的有利时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思想,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在集体舆论引导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如笔者班上有名争强好胜的男生,他经常打架,我找他谈心,帮他明辨是非,让他明白同学间的小矛盾不能用打架的方式解决。事实表明,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比简单批评更让他们认识深刻。

四、严爱兼顾,讲究方法

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小学生,他们受到长辈的呵护,衣食无忧,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私、任性,作为老师单单从爱护的角度去教育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求教育方法和策略。平时我们对爱的理解过于偏狭,认为爱就是一味的表扬、赏识和赞扬,使爱渐渐偏离了美好的初衷,致使一些不求上进、不守纪律的学生产生了毫不在乎、无所畏惧的心理,使老师的教育工作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团和气、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却隐藏了祸患,滋长了邪气,这种包脓养疮式的爱,最终会害了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爱兼顾,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在纪律上要严加管教,通过严格管理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从而汲取教训。只要班主任讲求爱的艺术,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严而有度,学生一定愿意接受批评,这样双管齐下,学生一定会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班主任工作复杂、琐碎,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成才,又要讲究方式和策略。在具体工作中既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又要严慈相济、爱而不纵。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教育方法,艺术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2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论文【1】

摘要:近年来,舞蹈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渐提高,在舞蹈艺术中流行舞蹈对大众有强大的号召力。

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尝试着把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本文就如何把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进行了浅述,以期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更好的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舞蹈;艺术舞蹈;结合;教学

1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

流行舞蹈,是一种表现方式比较自由、娱乐休闲色彩强烈、适合大众广泛参与、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运用的舞蹈艺术形式。

例如:街舞、拉丁舞、国标舞、劲舞、现代舞、Disco等等。

流行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并且喜爱的,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在年轻人群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且会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广泛流行。

艺术舞蹈,是指由舞蹈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行的艺术创造,所创作出的舞蹈主题鲜明,感情思想丰富,舞蹈形式完整,舞蹈的艺术形象也比较典型化。

艺术舞蹈是由舞蹈艺术家用舞蹈动作作为语言诠释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是一种规范、高雅的舞蹈艺术。

然而由于艺术舞蹈偏重于对舞蹈的艺术呈现,因此在普通群众里的应用并不广泛,致使大众对艺术舞蹈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不良局面,与流行舞蹈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冷热反差大的情况,我们要积极的扭转和改变这一局面。

因此,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改变不良局面的重要举措,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同发展。

2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发展

(1)转变观念,有助于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了解和掌握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要树立转变这一不良现象的信心。

转变传统舞蹈教学中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毫无联系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之间的共通性和两者相结合教学的可行性,明确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

(2)改革教材,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在目前舞蹈艺术教育机构的舞蹈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恰恰相反,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寥寥无几,而艺术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却是铺天盖地。

舞蹈教学的课程和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多数舞蹈专业的毕业生多半是在与普通大众联系紧密的领域,因此造成了舞蹈的教育与就业的脱节,这也是舞蹈教学体系的弊端。

因此,对舞蹈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于艺术舞蹈教育而忽视流行舞蹈教育的舞蹈教学模式,适当的增加对流行舞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进一步促进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舞蹈教学。

(3)取长补短,推动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流行舞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趣味性,流行舞蹈的节奏动感,表演的方式比较自由,不仅融合了多种时尚元素,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酒吧、歌厅等娱乐文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这就为流行舞蹈提供了展示平台,人们在这些娱乐场所应声起舞,通过流行舞蹈交流感情、释放压力。

流行舞蹈的时尚、潮流、前卫的特点有效的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因此流行舞蹈是离群众最近的舞蹈。

而艺术舞蹈的情况与之截然相反,因此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有很强的互补性。

艺术舞蹈在舞蹈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是艺术家根据生活体验创造的艺术形式,因此具有表达情感、诠释人生哲理的核心价值。

所以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取长补短,进一步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发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性。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虽然不同,但是作为舞蹈中的两种类别,在本质上还是有共通性的。

首先,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表现的主要载体都是人,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进行表现;其次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要求表现者的身体有柔韧性和舞蹈的基本功;还有就是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是将人体动作与音乐、戏剧、诗歌等因素协调统一,给人美的享受;最后是在当代,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在一起的舞蹈艺术作品越来越多,并且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喜爱。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正确认识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共通行,才能有效的促进两者相结合的教学的发展。

(5)具体实践,实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的教学。

舞蹈艺术的实践性很强,在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结合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舞蹈技巧训练,并且重视学生对舞蹈的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的感受流行舞蹈或艺术舞蹈的气质特点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对舞蹈的理解和领悟以及舞蹈表现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审美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

(6)嫁接流行元素,创作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将流行舞蹈的`时尚、自由与艺术舞蹈的正统、严谨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和谐共生的舞蹈艺术作品。

将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集为一体的舞蹈艺术作品,将具有更强更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例如,在演绎传统的大鼓舞时适当的融合播滚音乐,融合作品的结果是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的超过了两个个体之和。

所以,把流行舞蹈元素和艺术舞蹈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创作的舞蹈作品,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的。

(7)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舞蹈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人们对艺术舞蹈的不闻不问、敬而远之的冷漠态度并不完全是他们讨厌艺术舞蹈,更多的是因为对艺术舞蹈的接触不多,根本不了解和不懂得欣赏艺术舞蹈。

那么加强舞蹈知识的宣传和舞蹈技能培训、提高舞蹈艺术审美水平和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感和领悟能力对艺术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重要环节。

例如,舞蹈剧院可以引进艺术舞蹈剧目以地量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适当的添加舞蹈教材和舞蹈知识的教育;舞蹈教育培训机构要做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课程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均衡发展等等。

(8)合理的利用媒介资源,使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随着高新科技和媒介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目前,许多关于舞蹈艺术的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比如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和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等,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结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为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的发展开辟多种渠道。

3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两者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和共通性。

所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两者融合统一、和谐共生的舞蹈作品,促进流行舞蹈和艺术舞蹈相辅相成、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增强舞蹈艺术对大众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朱奕,邓俭.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通发展[J].飞天艺术经纬,2011(02):8485.

[2] 李元珍.把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相结合舞蹈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2(01):124125.

[3] 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1):46.

[4] 宋薇.大众舞蹈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7.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2】

摘要:文章试从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不均衡发展的现状中,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并就两种舞蹈艺术如何结合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借此找到两者结合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并最终实现两者共同繁荣。

关键词:流行舞蹈 艺术舞蹈 结合发展 可行性分析

流行舞蹈,是指表现方式相对自由、大众参与性较强、有较强的娱乐色彩、在较长时期广泛流行的舞蹈艺术形式,如现代舞、国标舞、街舞、拉丁舞、迪斯科、劲舞等都属于流行舞蹈的范畴。

艺术舞蹈则是指由艺术家用舞蹈语言诠释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而创造出来的舞蹈,偏重于对舞蹈的艺术呈现,是一种相对正统、规范、高端的舞蹈艺术。

流行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舞蹈普通大众则敬而远之,这是人们对舞蹈艺术的社会需求现状,也是当前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发展不均衡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程度的提高,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元素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对流行舞蹈热烈追捧,对艺术舞蹈几乎不闻不问,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日益加剧,促进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发展成为业界日益关注的课题,笔者就该课题提出一些建议。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篇3

舞蹈服饰的艺术性, 即舞蹈服饰本身所具有的, 或是被设计者后加上去的能够表现一定“美”的方面, 富含一定内涵或意境的一种特性。舞蹈服饰的艺术性是基于舞蹈服饰被制作出来的作用, 或被寄予的某种特定含义而存在的。在舞蹈服饰的艺术性中, 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元素, 比如: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 可以说舞蹈服饰就是舞台上一本小而丰富的百科全书。

1. 舞蹈服饰造型的艺术。

对于舞蹈服饰而言, 许多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绚烂”“花哨”等肤浅的理解层面, 其实际上, 舞蹈服饰与众多流行服饰一样, 在造型上具备相当的艺术性。首先, 舞蹈服饰为了彰显舞蹈本身的意境, 力求与舞蹈语言进行配合。这种配合就犹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诗句一样, 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在舞蹈服饰的造型上, 往往还流露出设计者对舞蹈的理解或对广义舞蹈的理解。细观各式各样的舞蹈服饰, 其异样别致的造型无不是为了给人一种直视舞蹈内涵的感觉。甚至于许多舞蹈服饰在设计的同时, 还融入了人体学、几何学等元素, 可谓是视觉冲击与内涵兼备。譬如, 我国历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儿童的参与, 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多与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有关。而舞蹈服饰设计人员正是基于小朋友们审美观的特点, 将舞蹈服饰设计成为了能够对自然事物有着高度像真意义或是仿真效果的造型, 令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更为直观地看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2. 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

图像和花饰向来是舞蹈服饰的主要元素, 在时代发展下, 这种沉浸于服饰表面的装饰图画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有讲究的整体, 即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首先, 服饰的颜色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能够对舞蹈主题进行阐述。其次, 舞蹈服饰上的花纹具有渲染特效。许多舞蹈服饰为了表现特定的事物或意境, 在环纹和表面图画上做了很多工作, 使得舞蹈服饰就像是一幅写实画卷一般。

3. 舞蹈服饰中的民族艺术。

民族舞蹈服饰除了具备上述艺术特点外, 必不可少地还同时具备了民族艺术。民族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复杂的图案或是装饰物将属于他们的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外人而言, 民族舞蹈服饰自身就是能够代表该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艺术品。通过这些纹路或装饰物, 人们能够感受到该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原始而崇高的社会哲学、自然认知等, 因此, 将民族舞蹈服饰看作是同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一样的艺术事物是完全有其令人信服的根据的。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如果说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那么范, 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 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 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发展, 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重大的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 随着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 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舞蹈服饰就只能是舞蹈艺术中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觉醒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的艺术性主要通过形体、造型、音乐等元素来进行表达的。

1. 形体艺术。

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具备相当丰富的动作语言, 基于民族舞蹈产生环境的特殊, 其中的形体艺术较诸于西方舞蹈或是现代舞等舞蹈种类, 在表达思想或主题上更为直白和浅显。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 民族舞蹈能够将一些生物的习性、本民族的意识和观念等进行展现。这些形体动作相互配合, 还能够对该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等进行还原。比如,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有一部分仍然流传着古老的祭祀舞蹈, 他们通过手舞足蹈的跳跃, 对未曾现于人前的鬼神行为进行了描述, 观众在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 仿佛又看见了另一本山海经。而像藏族、傣族等文化浓厚的民族中, 舞蹈的动作常常是相当丰富的。藏族舞蹈注重展现其内心的豪迈和兴奋, 傣族舞蹈则多注重一种小家碧玉似地温和柔美。

2. 造型艺术。

我国自古图腾文化和“天人”观念就较为盛行, 在这样的文化基调下, 一些经典的图腾或是其他造型常常伴随民族舞蹈出现。从包含深意的面具舞, 到装扮全身的拟兽舞, 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元素通过舞蹈被展现出来。其中, 舞龙和舞狮可以视作是我国汉族的特色舞蹈, 虽然舞蹈中的龙狮形象在我国南北地域造型差异较大, 但不管是何种质材所做, 不管是体积大小, “龙”和“狮”的造型无不别具艺术特点, 不但将我国文化之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将“舞蹈”这种相对高雅的事物进行了异样的诠释。

3. 音乐艺术。

古人曾以“载歌载舞”来描写人们在喜庆之时无以复加的情绪波动, 足见音乐在舞蹈中地位和作用, 即音乐为舞蹈指明节奏, 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充当导索。舞蹈伴奏即为音乐, 就自然会被纳入音乐艺术之列, 既被包含于民族舞蹈艺术当中, 又未能脱离音乐艺术的范畴, 因此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艺术是广义音乐艺术与广义舞蹈艺术之间的桥梁。

舞蹈服饰是民族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事物, 通过舞蹈服饰的设计, 能够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归属、风格, 并且舞蹈服饰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 能够为舞蹈本身增添趣味和活力, 使舞蹈更加有特色。民族舞蹈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文化的兴盛与否, 直接展现了该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状态、审美观、社会魅力等。从艺术的角度讲, 舞蹈服饰是一种以服饰设计艺术为手段, 展现舞蹈艺术的辅助性事物。而民族舞蹈本身则是以行为为表现手段的社会艺术。因此, 两者均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两者进行艺术性的研究, 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 还能够使他们在新时代下结合得更加紧密继而实现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的腾飞。

摘要:舞蹈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于放松神经、感悟生命的工具。因为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特点, 也使得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元素也附带了艺术性。舞蹈服饰便是结合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为一体的事物。而民族舞蹈则是具备民族特色的形体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等的集合。探究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有利于人们运用普遍联系和辩证主义观点审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一条科学的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关键词:舞蹈服饰,民族舞蹈,艺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建.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

[2].张琬麟.剧场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设计特征[J].装饰2003.

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 篇4

舞蹈是表演艺术,是人体内在的爱与外在的美神韵的再现,也是天人合一的协奏曲。贾拉路丁.鲁米诗云:“你跳舞时,整个宇宙也在跳舞。” 《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易.系辞上》:“鼓之舞之以尽神。” 追溯文明之源头,可以看出,舞蹈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不言而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构成于“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总体来看,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又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的相互关照、协调统一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华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范围内,依循艺术发展的时间线索来探究它的时空关照问题。

一、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

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通过劳动而达到目的的,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发展而来的。

我国的舞蹈,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出现专业舞人。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这一史实。尽管当时他们的身份是奴隶,但是他们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舞蹈的发展已具相当水平,否则是达不到这种审美要求的。至于商代,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的,都是一些巫师,巫师都是舞蹈家。《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 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 和“傩舞”,同属巫舞,但由于傩舞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的抗争精神,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流传至今,并影响到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到了宋代以后,作为“傩舞” 这个较有影响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它被融入了当时的戏曲之中,发展成为“傩戏”。正因为这一发展,使这个极具生命力的戏引起了世界、特别是亚洲的极大关注。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人们已不再关注它了,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兴起。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同时也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 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舞蹈名目有《盘鼓舞》、《巾舞》、《bǐng@①舞》、《拂舞》、《铎舞》。考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巾舞》是今日《长婴》的源头。《bǐng@①舞》是一种鼓舞,如同今日的太平鼓。《拂舞》是执拂而舞,我们现在见到的戏曲中神仙、和尚、尼姑等角色常常拂尘舞蹈,也许与这种古老的传统有关。《铎舞》是执铃而舞,至今土家族还有《八宝铜玲鼓》,藏族“热巴” 也有摇铃动作。汉族《巫舞》也有摇铃的痕迹。古今映证就会发现,我国许多种民间舞都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之中相互影响,不断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唐帝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舞蹈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可以说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又一高峰阶段。它继承了周汉传统,发展了舞蹈艺术,其中最具影响的有《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 等。此外还有《踏谣娘》等颇具戏剧因素的歌舞戏,在当时也很流行。沿着这种趋势,到了宋元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戏曲兴起,而原来的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是被吸收、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式及程式。作为戏曲主要表演手段的唱、念、做、打四功,其中的做与打都是舞蹈或舞蹈性极强的动作。

文化靠不断积累、艺术要不断发展、创作要不断革新,整个文化的发展是随时代进程而发展的。纵观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历史时期流行的舞蹈形式都不仅适应当时的时代潮流,还保留和发展了前代的舞蹈艺术,这就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时间性,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概念的体现。在这个流动的历史过程中,舞蹈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不仅如此,舞蹈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也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的研究。如果不能把握好舞蹈艺术的时间性特征,就无法准确地去欣赏、创作和发展舞蹈艺术。

二、舞蹈艺术的空间特征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使舞蹈艺术的欣赏、创作、发展达到较高的境界,仅仅注意舞蹈艺术的时间性还不够,还要注意到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性。

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特别是民间舞蹈,它与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这便是舞蹈的空间特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狮舞》、《龙舞》,藏族的《锅庄》,蒙族的《安代》、《查玛》,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朝鲜族的《农乐舞》,壮族的《蟆拐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跳左脚》等等。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各族民间歌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范围讲,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空间性。恰恰是这些地方舞蹈的个性差异和相互兼容,才使得我国舞蹈艺术的百花园姹紫嫣红、长盛不衰。透视舞蹈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此类现象俯拾皆是,屡见不鲜。择其典型,当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舞蹈类型最具代表性。其时,国家分裂为两部分,乐舞也形成了南北两种鲜明特色:南朝继续保留着汉代的舞蹈传统,北方因为多是胡族统治地区,所以胡乐大盛。南朝宋武帝时代,一直续承着汉族的乐舞传统。南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因此把南朝盛行的《清乐》也带到了江南。《清商乐》原是汉魏时在汉族地区的传统歌舞形式,东晋之后传到了南北朝。清商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王都沦丧,遗声旧制,散落江左”。可见是晋代东迁才把这种歌舞形式带到南方。南方的歌舞具有温柔典雅的情调,因此大量的南方原有的民间歌舞形式,都被吸收到《清商乐》这一表演形式中,经过加工成了精致、优美的舞蹈。在北朝的统治中,北方的少数民族乐舞大量涌入中原,城市内外“胡乐胡舞” 普遍盛行。特别是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的北周时,更是盛极一时。当然,传入少数民族的乐舞不是从南北朝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已带回西域乐舞资料,但是在那时还是少量和间接的,到了南北朝期间,丝绸之路已经畅通,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已经交流频繁,西域诸国来朝,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唐国之乐,大聚长安,著名的龟兹乐人苏祗婆,就是这一次随从突厥皇后阿史那氏来到中原的。自此形成了女爱胡装,伎务胡乐的风尚,促进了中原乐舞与外域乐舞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如《西凉乐舞》不是西凉的乐舞,而是龟兹乐与中国乐混合而成。

龟兹舞乐当是舞蹈地域空间交流的典型代表。龟兹舞乐是诞生于我国古代新疆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是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民族的伟大创作,也是西域史上著名的龟兹文化和西域舞乐的杰出代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所带来的东方艺术西渐,或西方艺术东渐,沟通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古代西域正是这一文化交流聚集融汇的地方。这便是舞蹈艺术发展的空间作。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龟兹舞乐得天独厚,受东西方艺术之熏染,汲取东西方艺术之精华,经过数百年的广采博取,融汇提炼,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或为西域舞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无可再现的高峰。丰腴多姿,舞彩缤纷的龟兹舞乐,充分体现了以龟兹人为代表的我国新疆古代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它遍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东西方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

舞蹈艺术的完善与发展,包括创作都离不开艺术的时空关照。靠一种单一舞蹈艺术的发展,或仅靠几种不同形式舞蹈的交流都是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完美境界。只有既注意到舞蹈的时空性,又注意到舞蹈的空间性,舞蹈才能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在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文艺有了很大发展,乐舞也呈现了一个鼎盛局面。

当时隋朝的乐舞,基本上是把南北朝留下来的乐舞和百戏集中起来加以发展,隋文帝开国初年制定出《七部乐》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龟兹伎》、《文康伎》、《高昌伎》,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又增加《康国伎》和《疏勒伎》成为《九部伎》。这些乐部,每部都包含舞蹈,来自不同地区与民族。

隋炀帝杨广,是个极会享乐的人,对于乐舞方面,感到周齐音乐都杂有胡歌胡音,便吸收民间乐歌加以改造。从大业二年开始集中乐工,收留在太常寺,还收了许多学徒,称为博士弟子,专门学习技艺,因此创作了许多新曲。隋炀帝大制艳篇,他对前代的乐舞有了改革。此外,唐代很流行的《柘枝舞》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特性。

《柘枝舞》传入中原以后,在广泛、长期的流传中已逐渐发展变化。从保持原有民族风格的单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双柘枝》,此外还有儿童舞蹈《屈柘枝》(或作《屈枝》),可能由于表演风格不同,《屈柘枝》不属“健舞” 类,而属于“软舞类”。据《乐府诗集》引《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帽施金铃,bian@②转有声,其来也于于二莲花中藏,花坼则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 “健舞” 《柘枝》与“软舞” 《屈柘枝》,一为羽调,一为商调。实际是舞蹈伴奏乐曲采用不同调式,其主旋律还是同出一源的。从舞蹈的内部关联讲,《屈柘枝》是从《柘枝》发展变化而来,舞蹈表演形式比较大。“健舞” 《柘枝》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民间舞,“软舞” 《屈柘枝》则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表演时用两个女童,先藏莲花中,花瓣慢慢张开,女童从花中钻出来进行舞蹈,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从舞蹈到布景装置都按中原人民的审美要求做了较高的艺术加工。

今天西安博物馆的唐兴福寺残碑中的汉族儿童和西域人像,两人舞姿相同,这就说明唐代的汉族人和西域人都在跳一样的舞蹈。这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站在一起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敦煌莫高窟中的盛唐壁画中有两个站在莲花上跳舞的伎乐天,实际上这是一对被神化的舞人形象,正是它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唐代《柘枝舞》的风貌。

唐代的《柘枝舞》的表演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经过各地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的交叉、交流、交融,《柘枝舞》成了当时既流行、又有相当品味的舞,没有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仅如此,《柘枝舞》还成了当时即流行又有相当品味的舞,没有较深的舞蹈功底是表演不了的。不仅如此,《柘枝舞》还成了当时极具生命力的舞蹈。经盛唐,直至晚唐,《柘枝舞》仍盛行不衰,生命力极强且流行甚广。当时京都长安以及同州、常州、杭州、潭州、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柘枝舞》。这种舞蹈历经唐代、宋代,直到明清之际,还有伎人朗圆舞时穿《柘枝》服装的记载,可见影响之深远。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5

一、舞蹈技术动作的选择要合乎舞蹈内容

(一)舞蹈要有自己的思想

无论是何种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思想,因为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创新式的舞蹈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积极影响。舞蹈艺术离不开创新式的表现手法和技艺。舞蹈对于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但是更高的则是舞蹈艺术的思想层面,舞蹈艺术是由心而引发出的一种新式理念。在传统的舞蹈发展中,很多人对技术方面过于注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生硬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实际上,舞蹈要想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价值,就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如果一场舞蹈表演中没有涉及任何的心理活动,那么这场舞蹈表演必定是失败的,没有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不会创作出优秀艺术作品的。舞蹈一定要有着自己的思想,这样才会令舞蹈变得活灵活现,而在现代化的艺术表演中,人们过于注重将情感融入舞蹈,所以也就会导致舞蹈出现了弊端。一个舞蹈演员必须掌握好的技巧,好的技巧主要就是让观众看到舞蹈表演的时候感觉更舒心,如果一整套舞蹈都是生硬的技巧,而没有融入表演者的情感,那么这样的舞蹈必将是死板的,强迫让观众看的舞蹈一定不会受人欢迎。所以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让舞蹈技术能够达到顶峰,就应该让表演者将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融入到舞蹈之中,让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这样所创作出来的舞蹈艺术才会更加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也会更受观众的喜爱。通常情况下舞蹈中的人物和主题要紧紧相扣,只有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作品,才堪称好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高超。[2]无论是任何的舞蹈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否则舞蹈必将会成为空谈,没有思想的舞蹈就犹如一些空壳,只有融入思想的舞蹈才会更好地彰显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一些舞蹈编导在实际的舞蹈编辑中,过于注重对舞蹈技术和舞蹈形态的表现,而忽视了舞蹈艺术的表演,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舞蹈表演变得非常枯燥。为了促使表演者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关表演者可以将舞蹈技术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实际的舞蹈创作中。

(二)避免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

如果因为“技术而技术”所衍生出的舞蹈,那么必将会成为死板的舞蹈。就是因为人们过于看重舞蹈技术技巧的独立价值,将技术技巧作为舞蹈表现的最终目的,然而这样最终只能够导致其走向灭亡。舞蹈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情绪的表达。仅仅因为“技术而技术”的舞蹈创作形式必将导致舞蹈走向绝境。例如在古典芭蕾舞的发展史上,就曾经因为“技术而技术”导致舞蹈创作形式变得枯燥乏味。舞蹈形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舞蹈具有自身的优美性,不仅能够让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有着心灵的碰撞,还能够让表演者将舞蹈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一定要注意舞蹈不能够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卓越,也应该追求艺术上的创新。早在18世纪的时候,巴洛克与其难兄难弟洛可可对芭蕾舞进行了“洗礼”,此后,芭蕾舞的舞姿变得更加拘谨,并且舞蹈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可见,对于任何一种舞蹈都不能够采取强加式的改革,一定要将表演者的情感与艺术完美的地融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所创作出的舞蹈艺术才会具有更好的观赏价值。[3]很多时候,一些舞蹈过于强调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必将会令人感到空洞无味。有时候,舞蹈编导在设计舞蹈的时候,也会存在错误的思想,认为尽可能多地运用舞蹈技术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难度,进而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舞蹈的优美程度在于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而不在于舞蹈技术运用的多少,如果表演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那么这样所表现出的舞蹈必将会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也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二、舞蹈技术动作的数量使用不能喧宾夺主

(一)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

有舞蹈表演者曾经一度认为,在舞蹈表演中,丰富多彩的动作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其中一点,就是动作如果过多就会导致视觉上的冲突,让观众感受不到其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避免出现繁多的舞蹈动作。不仅如此,如果舞蹈动作过于繁琐,就会令观众感觉是在欣赏舞蹈技术,而不是舞蹈艺术。这样的舞蹈语言就是人文内涵降低而沦为娱乐和杂耍的舞蹈。所以在与观众进行舞蹈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方法,不要过度地注重舞蹈技术,而忽视了舞蹈表演艺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现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之间有着一定的依托关系。舞蹈表演技术应该融入舞蹈艺术当中,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否则即使再精彩的舞蹈技术也只是枯燥无味的表现形式,能够带给观众的也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不是心灵上的交织和碰撞。有些时候繁多的舞蹈动作会令观众眼花缭乱,失去了观赏的重点,所以在实际的舞蹈艺术表演中,表演者一定要对自身的艺术形式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不断的创造出新式的舞蹈表演形式,才会更好地与观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4]。

(二)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

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不仅如此,在实际的舞蹈艺术发展中,舞蹈表演并不仅仅需要繁多的技术种类,更多的则是需要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的相互融合。只有技术的舞蹈表现形式是枯燥的,并不会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如果能够将舞蹈表演中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就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自身价值和艺术的魅力。例如张继刚编导的巅峰之作《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该部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情感表达性。现如今该部作品已经融入了杂技的行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张继刚导演了解杂技与舞蹈的交叉点,并且将舞蹈艺术完美地融入实际的舞蹈表演当中,在带给观众视觉冲击的时候,也让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蹈的表演而发生变化,这样的舞蹈艺术作品是成功的。因为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舞蹈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舞蹈的动作的丰富性和多元化,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也跨越了专业限制,让舞蹈既有芭蕾舞的特点,也有杂技的惊险之处,并且随着舞蹈种类的变化也能够将演员的自身情绪融入到实际的表演中,这样的创作形式是前所未有的。可见《肩上芭蕾———东方天鹅》这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5]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学会运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会更好地提升舞蹈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很多时候人们在创作舞蹈艺术的时候,忽视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过多地关注观众的情感和视觉享受,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想令舞蹈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性,就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形式,将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形式充分融入到实际的舞蹈艺术当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凸显出舞蹈的多样性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采用动静结合的舞蹈演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三、舞蹈技术动作出现的时间要恰到好处

(一)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

将舞蹈技术运用于舞蹈的“高潮”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技术虽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却不能够随意地乱用,否则将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导致舞蹈表演者的表演疲惫。所以,在实际的舞蹈技术表演中,有关表演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表演的重要性,不能够随意滥用舞蹈技术。由于技术性动作存在炫、奇、高难度的特点,所以往往会被舞蹈编导用于推动舞蹈高潮的特殊作用。当舞蹈的高潮快要来的时候,将舞蹈特殊技术融入到其中,必将会令观众感受视觉上有着较强的冲击力。可见舞蹈技术对于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能够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那么就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特殊的视觉享受。例如在《天鹅湖》中黑天鹅奥吉利亚的32挥鞭转,只有放入第三幕的特定情节中,才能充分表现奥吉利亚情场获胜的得意心情,进而将整个舞蹈推向巅峰。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舞蹈艺术表现的最根本特征,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舞蹈技术的运用一定要融入一些情感和艺术表现力。否则所展现出来的舞蹈必将是枯燥、乏味的。将舞蹈技术运用到舞蹈的“高潮”阶段是一种创新式的使用形式,很多时候,人们在演绎舞蹈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舞蹈高潮与舞蹈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使舞蹈技术能够更好地彰显出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就应该学会合理地编辑舞蹈,将舞蹈的高潮与舞蹈技术完美的融入到一起,为了实现舞蹈的创新式发展给予更有力的保障。[6]

(二)舞蹈创作中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

舞蹈创作中学会合理把握舞蹈技术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舞蹈表演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舞蹈表演与“度”之间的关系,学会充分的运用舞蹈技术,并且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最本质价值。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不要整个舞蹈都被舞蹈技术所覆盖,一定要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只有学会灵活地运用舞蹈技术,熟练地掌握舞蹈艺术,才会更好地推动舞蹈行业的发展。[7]舞蹈创作中对于舞蹈技术“度”的把握是一门学问,尤其是技术性动作的把握、数量的把握和出现时间的把握。如果把繁复庞大的技术动作安排得恰到好处,才是能够彰显舞蹈特性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对于任何的舞蹈表演艺术者而言,舞蹈艺术的创作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价值,只有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会良好地把握舞蹈技术“度”的运用,通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最终使得技术性动作能够达到艺术美的完美体现和创新发展。[8]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中“度”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学会科学合理地掌握舞蹈技术的运用,将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完美融合到一起,这样才会更好地彰显出舞蹈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进而为赢得观众的喜爱奠定坚实的基础。[9]学会适当地掌握舞蹈技术运用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舞蹈艺术快速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而言,创新式的舞蹈表现形式必将会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而如何掌握其中的“度”就是需要编导人员注意的内容。舞蹈技术与舞蹈艺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何运用舞蹈技术中的“度”已经成为了一项标志性的内容,学会掌握舞蹈技术的“度”,将舞蹈技术更好地展现给观众。[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论述了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的艺术性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舞蹈创作在实际的舞蹈表演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舞蹈艺术与舞蹈技术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想更好地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舞蹈技术的创新式发展和舞蹈技术的合理化运用。[11]近些年我国舞蹈创作中较多地融入了繁多的舞蹈技术,久而久之,这种繁多的舞蹈技术反而会令舞蹈艺术显得枯燥乏味。要想创作出具有价值的舞蹈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地去了解舞蹈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且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舞蹈技术,要适度运用。如果过多地使用舞蹈技术,也会使整个舞蹈缺乏核心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在实际的舞蹈创作中,一定要学会融入适当的舞蹈技术,这样才会更好地凸显出舞蹈艺术的自身价值,在带给观众情感表现的同时,也会给予观众更多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谭波,王家华,李梦瑶,张天浩.论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舞蹈技术提高舞蹈艺术性[J].大众文艺,2013(9):123-134.

[2]王世斌,张悦悦,李红飞,张天.谈谈体育舞蹈特征[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6):134-135.

[3]单亚萍,李绕敏,王岳伦.关于体育舞蹈美术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6):113-118.

[4]赵铁春,李张飞,李红刚.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与学科定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9):116-121.

[5]徐瑞,张洋洋,杜飞,李鹏月.改革开放30年,中国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J].舞蹈杂志,2012(6):145-167.

[6]李顺扬,孙慧佳.关于建立满足舞蹈教学体系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5):89-90.

[7]王伟,张卫红,张家辉.彰显特色,构建优势——发展中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J].舞蹈杂志,2014(2):143-156.

[8]苏晓敏,王家宏.论体育舞蹈艺术性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9):109-121.

[9]刘烨,王家华,李妮妮,王鸿飞.从央视舞蹈大赛看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转型[J].大舞台,2014(1):189-192.

[10]芦荻.基于我国当代舞蹈发展的“现代性”研究[J].现代交际,2016(7):115-117.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6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盛装是指参与民族舞蹈的人们所穿戴的节日服装, 这些服装因其款式、色彩、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风采, 是各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场合所穿用的服饰, 而民族舞蹈服饰就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演化改进而来的。民族舞蹈服饰去除民族盛装中那些随意性和不合时宜的设计,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筛选、重构和演化, 设计出既具有鲜明视觉效果, 又蕴含形象精神的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有着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和精神化的艺术特征。

(一) 舞蹈化。

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是从多层次、多视角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四肢、腰部、手部等方面的表现潜力, 捕捉人体的细腻情感变化, 开发舞蹈服饰的韵味, 揭示肌肉运动线条变化的表情性。在民族舞蹈中经常会见到将衣袖、裤口或裙摆特意放大超宽设计, 以发挥这些丰沛余量面料的作用, 营造神韵美妙的“衣装舞”。例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中, 男裙裤口的宽度被扩展到2至3米,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男裙裤口的两倍, 这种超宽的裤口既能够表现挥舞出山的造型、飞舞的鹰的雄姿, 刻画出民族精神, 还能够营造出奇妙无比、妙曼抒情的视幻效果。

(二) 符号化。

随着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民族盛装中不合时宜的装饰性图案和饰品被解构, 而一些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元素则作为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象征被保留在民族舞蹈服饰中, 成为民族舞蹈服饰的符号化艺术特征。巴珠头饰、藏袍款式是最具藏族民族服饰特色的符号元素, 这些元素被充分地运用到民族舞蹈《牛背摇篮》中的女服设计中, 体现出藏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 体现了藏族少女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舞蹈服饰缩短藏袍袍摆、删去衣身, 只留下饰于后腰部位的两只袍袖作为藏袍的象征符号, 这种消减式设计在外观上与传统的藏袍仍具有相似性。

(三) 审美化。

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盛装相比更注重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虽然民族盛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但这种设计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随意性、重复性和繁杂性, 既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不相适应, 又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不相适应, 更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特征不相吻合。因此, 还要对民族盛装进行审美化改造, 在设计舞蹈服饰时不仅注重服饰的审美化, 还将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同时融入审美理念中。如哈萨克族群舞《一朵可爱的玫瑰花》为配合舞蹈立意该舞蹈服饰在民族盛装的继承上做了大胆的裁剪, 不仅裁去了衣袖和肩部的衣料, 还将膝盖以上部分设计成合体的吊带式样式, 既使得服装适合民族舞蹈表演, 又突出了演员婀娜多姿的身姿曲线。

(四) 精神化。

在设计时民族舞蹈服饰并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简约以及款式、色彩等的鲜艳奇特, 而应根据舞蹈主题与内容的实际需要、舞蹈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设计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化是舞蹈服饰舞蹈化和符号化的核心, 支撑漂亮、新颖、独特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如朝鲜族舞蹈中的服饰多以素净、淡雅和轻盈为主, 短衣长裙的服饰风格反映的是她们温顺、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德。而羌族舞蹈《尔玛姑娘》中的服饰绚丽多彩, 白色的羌袍、玫红的裙裤、翠绿的滚边以及红绿相间的装饰图案, 表现了羌族姑娘的美丽、善良。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分析

(一) 民族舞蹈节奏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每场民族舞蹈演出就是一场色彩斑斓的服饰展览。舞蹈中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元素, 也是舞蹈本身的一种诠释, 在民族舞蹈中服饰与演员的心理节奏、舞蹈韵律内涵具有一致性,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奏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是舞蹈就一定具备节奏性, 节奏性是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的根本区别, 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的节奏性相吻合, 如简洁精短的舞蹈服饰应与欢快活跃的节奏相匹配。民族舞蹈中为主题服务的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节奏保持一致, 如朝鲜舞蹈《顶水舞》中演员的服饰与舞蹈欢快的节奏共同演绎了水之色、人之形、天地共融的艺术特色。舞蹈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不同的节奏变化, 如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柔性律动, 即内外气韵彼此连接又彼此对抗的组合;再如《桔梗花》中腰间飘动的蓝色结带如同随风摆动的蓝色桔梗花在舞蹈韵律中翩翩起舞, 体现出含蓄柔韧的舞姿和由内而外的气韵, 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风格和情感特色。外在节奏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强、速度快的节奏要求服饰必须简洁、短小, 而力度弱、速度较慢的节奏则适合宽衣阔袖, 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柔美的音乐旋律与多层硕大裙摆和波光闪烁的吊带连衣裙融合起来, 创造出小溪柔弱的、奔流不息的生动形象。

(二) 民族舞蹈形象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相吻合。舞蹈服饰依附于人体因而具有直观的造型意义, 服饰的运用能够强化演员的肢体造型、展现演员动作的自由性, 同时还能使艺术形象更精炼、更典型、更真实, 能打动人心,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白毛女》第四场中依靠服装语言的转换在几分钟之内就展现了喜儿从一个黑发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白毛女的漫长岁月转变, 刚躲入深山时喜儿是黑辫、红衣、绿裤, 随后依次转变为灰披发、灰衣、灰裤, 最后变为白披发、灰白色的衣裤, 使岁月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真切地体现出来。朝鲜舞《鹤》以长裙和头饰来塑造鹤的形象, 表演者头戴红冠、身穿白衣鹤尾服、脚蹬红头船形鞋, 栩栩如生的鹤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三) 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有助于展现演员的体态美, 还有助于展现动态美, 因而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协调。如《淘米舞》中主要运用的是上肢动作, 因而上身服饰选用了无纽扣的宽袖上衣, 下身服饰为长裙和围裙;维吾尔族的《顶碗舞》中细碎的舞步和旋转的身体是舞蹈的主要动作, 为使舞蹈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 在舞蹈服装的内外裙摆上饰上了金质亮片, 而蒙古族的《顶碗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蒙古风格的揉肩和抖肩动作, 所以在亮片的基础上还特意在肩部装饰上金色流苏, 增添舞蹈的感染力。

三、结语

舞蹈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服饰, 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服饰紧密相连, 二者既是迷你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呈现出多层面的样式, 也形成了形态别致、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 而民族舞蹈服饰在运用典型符号元素时不仅注重舞蹈主题与形象的定位, 更注重在最大限度上对动作表情的辅助作用。一部成功的舞蹈演出既需要有优秀的演员和动人的音乐, 还需要有优秀的舞编和恰当的服饰, 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对舞蹈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清.民族服饰对民族舞蹈功能之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2] .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 篇7

一、数字化的舞蹈艺术

数字化舞蹈艺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化舞蹈艺术是指数字化的舞蹈创作, 也就是不再让舞蹈真真正正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而是依靠计算机中的编程等手段使自己心中所想展现出来的舞蹈依靠这种方式虚拟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使得舞蹈爱好者不再单单依靠自己的体力在舞台上将自己心目中的舞蹈展现给大家, 而是可以不耗费体力将自己心目中的舞蹈创作出来。广义的数字化舞蹈艺术可以说是狭义的数字化舞蹈艺术的下一步, 只有在狭义的数字化舞蹈艺术有了较好发展的情况下, 广义的数字化舞蹈艺术才有可能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在今天, 数字化舞蹈艺术暂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 它的主要形态就是游戏舞蹈, 因此它暂时只是在舞蹈的趣味性、表演的方式及观念上发生了一些改变, 舞蹈欣赏及教育还未发生巨大改变。

二、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

(一) 自娱性和娱乐性

舞蹈原来只是特定的表演者向特定的观众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它逐渐从一种仪式性的小众艺术发展成为了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而向大部分人予以分享的大众艺术。舞蹈艺术的数字化让心目中具有自己的舞蹈创作思想的人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他们完全可以以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在计算机前利用编程等技术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屏幕中跳动的人物, 在发挥自己思想的同时, 还可以使得大众借助舞蹈创作者的创作进行娱乐。在数字化的影响下, 舞蹈逐渐成为了使得舞蹈创作者及欣赏者都可以得到放松的一种艺术。

(二) 互动性和即时性

舞蹈艺术的数字化给予了舞蹈创作者创作舞蹈所需的空间, 并且无需舞蹈创作者自身进行尝试, 仅需在计算机上让自己鼠标下的人物按自己的想法转动、跳跃, 通过不断变化鼠标下人物的动作, 创作出舞蹈创作者自己想要的舞蹈。但是, 当舞蹈不再是单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艺术, 而是在网络上进行反复的呈现, 那么, 舞蹈创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就应该吸取观众以及其他舞蹈创作者的意见, 让自己的舞蹈变得更好。而即时性就是指舞蹈创作者一有自己的新想法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作, 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和观众及时分享, 这就保证了人们随时随地观看舞蹈表演及舞蹈创作者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创作的需要。

三、数字化舞蹈艺术的优点

(一) 减少进行舞蹈编排浪费的资源

舞蹈创作者如果要将自己心目中构思好的舞蹈表现出来, 舞蹈编排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的编排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并且还需要有进行舞蹈编排的场地。这首先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其次, 舞蹈编排过程中, 舞蹈创作者需要让舞蹈人员都懂得你所想的舞蹈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他们所有人都懂得了之后才有可能把你想要的舞蹈展现在你的面前, 而这恰恰是最难的。不说舞蹈人员知道你所想要的有多难, 仅仅让他们在舞蹈中配合协调就是一个不小的难处。而数字化的舞蹈编排使得舞蹈创作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创作的舞蹈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感受, 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舞蹈。

(二) 提供了新的舞蹈教育方法

舞蹈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有进行表演的人的, 而为了有人可以进行表演, 且表演得到位, 是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的。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 往往学生多, 老师少, 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办法得到老师较多的帮助, 更多的只能自己去琢磨。因此对于数字化的舞蹈艺术来说, 其为舞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效率,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舞蹈自学, 而且对于自己的错误动作可以在计算机的监控下得以指出并纠正, 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效率及动作的标准性, 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还可以使得社会上喜好舞蹈而没有条件的人也可以得到舞蹈学习的机会, 这无疑为舞蹈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为舞蹈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四、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数字化的舞蹈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舞蹈艺术的数字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娱乐性, 并且为人们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舞蹈提供了一个机会, 还为舞蹈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总之, 数字化的舞蹈艺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有益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雪.数字舞蹈艺术初探[J].戏剧之家, 2015 (01) .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8

一、开发少儿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 他们的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 礼记中记载“观其舞, 知其德”其中表达了人的情感思想以及道德情操都会赋予到舞蹈作品当中去, 然而舞蹈创作对于这些活泼天真的孩子们, 更有些千姿百态的感染力和创造力。在舞蹈的世界里少儿可以去探索他们好奇的一切, 使得某种纯真天性勾画的美妙图景出现, 当然这个全新的世界无论何事都会激发出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更会模仿他们接触到的一切可以吸引到他们的事物。儿童天性活泼, 富有奇思妙想, 对万物充斥着他们甜美的爱, 孩子们爱着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 爱着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 爱着河水中活泼跳跃的鱼儿, 爱着充满神奇的星空, 他们用灵魂爱着对他们充满好奇的一切, 他们拥之入怀, 与之共舞。孩子拥有强烈的求知欲, 和好奇心。少儿舞恰恰与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互动, 舞蹈为孩子提供了音乐、节奏、肢体动作使得孩子们可以更好的经行模仿, 他们伴着花儿草儿一起成长, 陪同鸟儿一起飞翔, 学着鱼儿一样的游来游去, 在舞蹈的世界里不知不觉的模仿能力得到了培养, 并且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让孩子们的想象、好奇、活泼、感性等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

二、少儿踏入艺术的殿堂

第一, 舞蹈艺术的学习过程就是人体的右脑做体

育运动, 那么对于右脑的开发是必然的, 第二少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 而舞蹈的世界也正恰恰为其创造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给予孩子们的“知觉促动”。舞蹈有机的结合这一特点采用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赏识教育, 充分发挥着孩子们活跃好动的这一天性, 将其被动的接受教育变成主动的发掘、追寻、创造的去学习领悟其中的含义与艺术的意义。

舞蹈是艺术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艺术包含着舞蹈, 那么舞蹈就同样具备着艺术的共同特点——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然而少儿舞蹈大多数都有着一定的故事性、情节性以及教育性, 孩子们在模仿、学习、表演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就能认识到事物的善、恶、美、丑。例如舞蹈《让座》就表现了一个小女孩在公交车上让座的故事, 舞蹈作品中有情景在现多种礼让、搀扶等细腻的动作情节表演, 让孩子们在整个排练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模仿动作, 而是通过作品散发出来的内容意义, 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体会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并将其付诸于行动并以舞蹈动作表演出来, 再加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孩子全面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 使得孩子们进入舞蹈的意境, 然而意境在舞蹈艺术中又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也可以说意境使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意境使得舞蹈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也将孩子们慢慢的带入了艺术的殿堂。

三、舞蹈对少儿经行全面培养

舞蹈艺术通过协调身体动作、姿势、表演等方面培养了多种身体和心理的机能, 为孩子们创造了富有童趣的艺术空间。舞蹈以它独有的寓教于乐的形式, 潜移默化的使少儿学会了喜爱世界里的一切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 憎厌所有恶、丑的事物。使得孩子们学会了通过舞蹈作品中的具体的人物以及事物的形象来感受、认识七彩缤纷的世界, 从而培养学生们感受事物、欣赏美、追寻美的特有能力。最后升华到使其得到艺术的修养。让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童年时代的教育可以说是人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舞蹈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思想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都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意义。少儿舞蹈是少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科目, 并且结合了音乐、表演、乐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养, 大大加强了孩子们对其的兴趣也使得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表现艺术的形式, 也同时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义务教育, 少儿舞蹈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操的陶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少儿舞蹈有着促进素质、修养、智力多方面提升的特殊优势。

多年以来, 在其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中, 经常客观地强调让孩子们“乖”“听话”“安静”, 而压制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和限制了他们创造动作美的能力。因此, 在不断重复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当今, 我们是不是应该多注意发挥少儿舞蹈教育在培育健康、全面的新一代外形与气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 未来的社会人将要在综合素质上有飞跃式的提升, 才可以在世界中有立足之地。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 综合素质就要从他们身上抓起, 通过舞蹈的熏陶让孩子们不仅可以接触舞蹈, 同样可以接受到艺术的感染力, 让他们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形体姿态、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人生, 那就让我们投身于少儿舞蹈的教育当中来, 用舞蹈的艺术吸引力感染着每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们, 让舞蹈化作春泥以滋养正在成长的祖国的花儿们, 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摘要:少儿舞蹈培训的重点并不是让孩子学习舞蹈高超的技术技巧, 而是应当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和艺术的陶冶。既训练了孩子们的专注力, 又更近一步的加强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让其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天性,舞蹈,专注力

参考文献

[1]《少儿舞蹈基础训练》[J].崔智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2]《浅谈儿童舞蹈创作》[J].王蕾.程鹏民.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3]《试论少儿舞蹈创新教育》[J].宋新梅.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08/06

[4]《浅谈少儿舞蹈教育的情与趣》[J].宋新梅时代教育 (教育教育版) 2008/04

[5]《试论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胡中美.大众文艺 (理论) 2008/04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 篇9

舞蹈艺术创作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熟悉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以及要表达的意境都是舞蹈创作者对日常生活工作的认真观察,逐步积累来的大量生活素材的积累,并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和思考,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以及象征性意义的部分,并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感受、体会之后才提炼而成。舞蹈艺术创作要具备夸张力和表现力,舞蹈艺术创作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吸收,进行艺术创作,并最终通过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 呈现给观众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舞蹈创作需要的专业素材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不仅仅包括对人体动作的熟练掌握,还要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性动作深入了解,包括形态特点,动作规律,节奏等进行分析、提炼。舞蹈学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样式和价值的艺术学科,内涵丰富而复杂, 外延宽泛而多样,已经构建起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一是来源于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在舞蹈的训练,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提炼和总结出了大量的应用性理论成果, 具有舞蹈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方法体系。二是以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文化研究,目前已经为学科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史学和基础理论的体系,形成了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充分借鉴其他交叉学科的成果,行程丰富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00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各校纷纷开始设置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来吸引大量的生源,然而学校一味为了增加招生量,没有进行全面的考量和计划,导致舞蹈学科在大学的设置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各综合类院校中设立的舞蹈专业在艺术性和专业性上大打折扣,导致舞蹈的文化普及遭遇阻塞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我国高校的舞蹈专业设置中,大致分了四个方向,即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舞蹈学(舞蹈理论)。如果细分的话,舞蹈学具体还会分史和论两个大的方向,而舞蹈本身就因内容和风格分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国标舞等, 各院校匆忙开设的专业大多数是舞蹈教育专业,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第二,缺乏学科带头人,许多综合类院校因为诸多原因, 在成立舞蹈这一专业学科时没有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式的高端人才,致使舞蹈这一专业的负责人不了解甚至完全不懂舞蹈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整个学科的未来发展策略上缺乏高远见地。因此导致了专业方向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现状或者根本原因。

第三,专业盲目设立,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的最大问题是办学目的不明确,对舞蹈专业知之甚少变盲目上专业和招生,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重要知识点的关键问题。更有甚者学生进校后还不知道要上什么课。

中国民族民间舞共按照八大地区来囊括,其中每个大区的舞蹈类型类型、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能进行细致划分,那么学生如何成为该种舞蹈的驾驭者?综合类院校习惯性安排大量的基础课程,忽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因此课程的设置上少的可怜,让学生对每个民族民间舞都有所涉猎,很都很泛泛、浮浅的。无法与专业类院校的学生相媲美。

第四,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现在普通院校的舞蹈专业老师相当匮乏,缺乏素质高和专业的老师任教;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前只是限于某个特定的专业或者方向,但是在就业后要担当非专业或者兼顾很多其他课程,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部分的综合类大学里面相当的普遍;因此这类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虽然也很尽力但是却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很多学生应该学到的专业知识无法掌握,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毕业但是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导致毕业后就业时面临巨大挑战,不具备竞争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无法达到职位相应的要求。

三、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的改进建议

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在设立舞蹈专业时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鉴于学校的地方文化特色,也使得其在引进相关师资力量上具有先天条件。师资力量配备必须专业化,细分化,目标化, 明确化。作为生源最多的综合类院校应该更正对舞蹈专业的认识并将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重视,调整舞蹈专业的设置目的和方向。

首先,引进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上给予专业的意见和把关。创建符合舞蹈艺术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坚持舞蹈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办学思想。

其次,师资力量的配备,需要坚持聘请有资历的符合学校特定地域文化氛围的舞蹈方向设置上的专业性的老师任教。并组织教师对该领域舞蹈进行科学研究和细分,从舞蹈历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到理论等多方面对舞蹈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树立学校在该舞蹈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代表性;组织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使得学生不仅仅对此种舞蹈动作熟练运用,更是在文化水平上能达到专家的程度,创造便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舞蹈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条件。第三,注重舞蹈细分,根据学生的特质而设立课程,舞蹈和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其在细分上区别,不同民族或者地方的舞蹈无论在肢体语言还是在表现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生源的特色来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擅长不同舞蹈的学生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这样能保证在入学前舞蹈天赋的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因而获得提升;

第四,结合自身师资力量与人才需求着重培养相关人才。纵观全国,舞蹈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从各级大专院校、 中专院校、专业歌舞剧院和团体、业余艺术团、大学艺术团、 艺术高中、文化宫及各类艺术培训学校等,这些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于舞蹈类别的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而且鉴于类别不同,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度也不相同。因此大学在舞蹈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特点, 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再某一特定领域有所专长,那么就业的问题相应的就会有所缓解。

第五,跨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跨界已经成为如今的风尚以及生存必须的技能,无论跨学科的,或者是跨门类,或者是跨国界的跨界。鉴于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学生已经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授课而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的和其他地区、学科、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在某些领域可能学生对信息的掌握会超过教师,因此建议多多鼓励学生之间的创意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会转变为指导者,在方向或者某些节点上适当的给予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其所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些实习或者参与实际组织等工作的机会,多了解,多学习实际操作, 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融会贯通。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此种跨界,让学生找到在实际工作中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兴趣所在,真正的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天才是培养出来的,以及实践出真知。

四、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观念性的,有客观性的, 有主观性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制约着舞蹈艺术创作的基础因素,要改变这个现状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带头作用或者单纯的引进某个学校的成功经验就可以的,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立和建设舞蹈专业,并将舞蹈专业当做重点学科建设,包括舞蹈发展史,方法论等多方面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多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创作,鼓励学生走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多参与实践,多多积累舞蹈创作的素材,为更好的舞蹈创作打下基础。

摘要: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诸多因素影响了舞蹈艺术创作和舞蹈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等,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些相应的改进建议。

上一篇:膝关节重建术下一篇:准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