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2024-08-30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共12篇)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1

在舞蹈表演中, 舞蹈服饰是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渲染氛围、凸显舞蹈主题、塑造人物形象, 还可以传达舞蹈的情态美。民族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而民族舞蹈服饰是体现民族风格不可或缺的元素, 演员们一旦穿上民族舞蹈服饰就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盛装是指参与民族舞蹈的人们所穿戴的节日服装, 这些服装因其款式、色彩、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风采, 是各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场合所穿用的服饰, 而民族舞蹈服饰就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演化改进而来的。民族舞蹈服饰去除民族盛装中那些随意性和不合时宜的设计,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筛选、重构和演化, 设计出既具有鲜明视觉效果, 又蕴含形象精神的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有着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和精神化的艺术特征。

(一) 舞蹈化。

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是从多层次、多视角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四肢、腰部、手部等方面的表现潜力, 捕捉人体的细腻情感变化, 开发舞蹈服饰的韵味, 揭示肌肉运动线条变化的表情性。在民族舞蹈中经常会见到将衣袖、裤口或裙摆特意放大超宽设计, 以发挥这些丰沛余量面料的作用, 营造神韵美妙的“衣装舞”。例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中, 男裙裤口的宽度被扩展到2至3米,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男裙裤口的两倍, 这种超宽的裤口既能够表现挥舞出山的造型、飞舞的鹰的雄姿, 刻画出民族精神, 还能够营造出奇妙无比、妙曼抒情的视幻效果。

(二) 符号化。

随着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民族盛装中不合时宜的装饰性图案和饰品被解构, 而一些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元素则作为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象征被保留在民族舞蹈服饰中, 成为民族舞蹈服饰的符号化艺术特征。巴珠头饰、藏袍款式是最具藏族民族服饰特色的符号元素, 这些元素被充分地运用到民族舞蹈《牛背摇篮》中的女服设计中, 体现出藏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 体现了藏族少女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舞蹈服饰缩短藏袍袍摆、删去衣身, 只留下饰于后腰部位的两只袍袖作为藏袍的象征符号, 这种消减式设计在外观上与传统的藏袍仍具有相似性。

(三) 审美化。

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盛装相比更注重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虽然民族盛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但这种设计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随意性、重复性和繁杂性, 既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不相适应, 又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不相适应, 更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特征不相吻合。因此, 还要对民族盛装进行审美化改造, 在设计舞蹈服饰时不仅注重服饰的审美化, 还将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同时融入审美理念中。如哈萨克族群舞《一朵可爱的玫瑰花》为配合舞蹈立意该舞蹈服饰在民族盛装的继承上做了大胆的裁剪, 不仅裁去了衣袖和肩部的衣料, 还将膝盖以上部分设计成合体的吊带式样式, 既使得服装适合民族舞蹈表演, 又突出了演员婀娜多姿的身姿曲线。

(四) 精神化。

在设计时民族舞蹈服饰并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简约以及款式、色彩等的鲜艳奇特, 而应根据舞蹈主题与内容的实际需要、舞蹈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设计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化是舞蹈服饰舞蹈化和符号化的核心, 支撑漂亮、新颖、独特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如朝鲜族舞蹈中的服饰多以素净、淡雅和轻盈为主, 短衣长裙的服饰风格反映的是她们温顺、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德。而羌族舞蹈《尔玛姑娘》中的服饰绚丽多彩, 白色的羌袍、玫红的裙裤、翠绿的滚边以及红绿相间的装饰图案, 表现了羌族姑娘的美丽、善良。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分析

(一) 民族舞蹈节奏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每场民族舞蹈演出就是一场色彩斑斓的服饰展览。舞蹈中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元素, 也是舞蹈本身的一种诠释, 在民族舞蹈中服饰与演员的心理节奏、舞蹈韵律内涵具有一致性,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奏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是舞蹈就一定具备节奏性, 节奏性是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的根本区别, 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的节奏性相吻合, 如简洁精短的舞蹈服饰应与欢快活跃的节奏相匹配。民族舞蹈中为主题服务的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节奏保持一致, 如朝鲜舞蹈《顶水舞》中演员的服饰与舞蹈欢快的节奏共同演绎了水之色、人之形、天地共融的艺术特色。舞蹈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不同的节奏变化, 如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柔性律动, 即内外气韵彼此连接又彼此对抗的组合;再如《桔梗花》中腰间飘动的蓝色结带如同随风摆动的蓝色桔梗花在舞蹈韵律中翩翩起舞, 体现出含蓄柔韧的舞姿和由内而外的气韵, 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风格和情感特色。外在节奏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强、速度快的节奏要求服饰必须简洁、短小, 而力度弱、速度较慢的节奏则适合宽衣阔袖, 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柔美的音乐旋律与多层硕大裙摆和波光闪烁的吊带连衣裙融合起来, 创造出小溪柔弱的、奔流不息的生动形象。

(二) 民族舞蹈形象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相吻合。舞蹈服饰依附于人体因而具有直观的造型意义, 服饰的运用能够强化演员的肢体造型、展现演员动作的自由性, 同时还能使艺术形象更精炼、更典型、更真实, 能打动人心,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白毛女》第四场中依靠服装语言的转换在几分钟之内就展现了喜儿从一个黑发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白毛女的漫长岁月转变, 刚躲入深山时喜儿是黑辫、红衣、绿裤, 随后依次转变为灰披发、灰衣、灰裤, 最后变为白披发、灰白色的衣裤, 使岁月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真切地体现出来。朝鲜舞《鹤》以长裙和头饰来塑造鹤的形象, 表演者头戴红冠、身穿白衣鹤尾服、脚蹬红头船形鞋, 栩栩如生的鹤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三) 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有助于展现演员的体态美, 还有助于展现动态美, 因而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协调。如《淘米舞》中主要运用的是上肢动作, 因而上身服饰选用了无纽扣的宽袖上衣, 下身服饰为长裙和围裙;维吾尔族的《顶碗舞》中细碎的舞步和旋转的身体是舞蹈的主要动作, 为使舞蹈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 在舞蹈服装的内外裙摆上饰上了金质亮片, 而蒙古族的《顶碗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蒙古风格的揉肩和抖肩动作, 所以在亮片的基础上还特意在肩部装饰上金色流苏, 增添舞蹈的感染力。

三、结语

舞蹈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服饰, 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服饰紧密相连, 二者既是迷你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呈现出多层面的样式, 也形成了形态别致、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 而民族舞蹈服饰在运用典型符号元素时不仅注重舞蹈主题与形象的定位, 更注重在最大限度上对动作表情的辅助作用。一部成功的舞蹈演出既需要有优秀的演员和动人的音乐, 还需要有优秀的舞编和恰当的服饰, 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对舞蹈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清.民族服饰对民族舞蹈功能之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2] .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3] .纪兰慰, 邱久荣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71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2

摘 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风格多样。民族舞蹈教学课程,是我国的本科舞蹈教育的专业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及民族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民族舞蹈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民族文化特征,充分利用民族舞蹈文化来实施教学。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舞蹈 教学 高校

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理应注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第一,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也停留在舞蹈工作和技巧当中;第二,教师仅仅通过一遍遍示范和一遍遍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使得民族舞蹈教学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气息,也打击了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积极性。为此,积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已成为了当前民族舞蹈教学的必然选择。

1注重民族文化特色教学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授的具体舞蹈相对应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入手,让学生更确切地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真谛及富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藏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进而引入藏族人民歌舞中呼吸较慢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藏族舞蹈的慢呼吸特色。再例如,蒙古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蒙古族人民的.豪迈性格特征,进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蒙古舞蹈中的翻腕、抖肩等工作。总之,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富含的文化特征,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舞蹈中的各种特色动作及特征,才能将舞蹈表演得淋漓尽致。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民族文化特色,还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举例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营造情境等让学生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民族,体会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2注重动作剖析教学

民族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动作和技巧,从而掌握舞蹈艺术。而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民间的艺术经过了长期的总结、探索、实践、修改、整合等而形成的特色艺术,其动作和方法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规律可循,在动作、体态、韵律上都彰显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教师要做好舞蹈动作剖析工作,深入地从舞蹈动作的来源、发展、要领出发,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舞蹈动作的精髓,进而实现灵活运用的效果。例如,对于东北秧歌的教学,动作要领是上身向前倾,膝部微微弯曲,重心保持在前,这些动作和形态特点是由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所影响的,因而教师可以从东北人的居住环境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舞蹈动作的文化特征。

3注重民俗情境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但是,因为学生整天与家长和学校打交道,接触社会生活的经验比较少,因而很难理解劳动过程中的舞蹈艺术,也就很难将这种艺术绘声绘色地表现到舞蹈中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民俗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生动的民俗情境中来,进而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舞台中的灯光、音响营造出一种舞台化的艺术氛围,生动地再现出民族舞蹈当时的劳作场面,进而带动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学习维吾尔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身穿维吾尔族服,头梳十几条维吾尔族小辫子,打造一种真实化的舞台表现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语言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促进学生较快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玉米、高粱等丰收作物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出来,营造一种真实化的情境。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民族文化中的图片、场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营造一种想象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蒙古舞蹈的时候,教师一般是很难讲蒙古族的宽广大草原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再现出来的,这时可以用投影仪展示蒙古草原、蒙古族地域环境、生活环境让,让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很容易学习蒙古舞蹈了。

总之,民族舞蹈与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如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在民族舞蹈中体现出来。为此,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结合民族文化来进行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的技巧和方法,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文化,通过生活经历和文化理解提升对民族舞蹈的感情,进而感悟民族舞蹈的真谛,更好地学习民族舞蹈。

参考文献

[1]陈明.试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理论),(15):112-113.

[2]刘桂莲.关于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攀登,(2):175-178.

[3]闫振伟.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5):121-122.

[4]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54-61.

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舞蹈教学 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极其丰富,诸如文、史、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播非常之决捷。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积存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仅从民族舞蹈艺术来看,它的舞蹈样式、动态及表演方式、动作风格、节奏变化等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如蒙古族舞蹈,它的动作力度大,节奏铿锵,肩部张放劲收,马步轻快敏捷,表现出蒙古族豪迈剽悍和英勇无畏的性格。通过各民族舞蹈风格来比较,那真是各有千秋,色彩纷呈,区别很大,风格特色令人赞叹。通过各民族的舞蹈可以看出,各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的影响不同,从而形成的艺术风韵和民族舞蹈语言的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果把56个民族的舞蹈集中起来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对待民族舞蹈的态度上也大有差异。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传统文化,原始舞蹈遗存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用肢体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今,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改革,使中国民族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相融合,让民族舞蹈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有一段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见国家已经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了课程范围,证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创造性的教学任务。作为学校课程,除正式课程外,要有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活动课或选修课来进行这项教育工作,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化,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和情感表现都是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来,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中国民族文化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将单纯的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才能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表现舞蹈,还能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去领会民族舞蹈的真谛,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我国民族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表现形态,只有充分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表现民族舞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从民间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来掌握该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语言的动态,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从内在的去表现舞蹈的真正含义。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民族舞课堂教学活动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更加宽泛、深入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律动流于形式的结合模式产生的弊端,而多渠道的采用由直接获取文化知识、间接引导与生活体验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达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的结合。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舞蹈文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多途径入手,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使其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密不可分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民族舞蹈教学有影响,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影响的。

参考文献

[1]王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结合的探讨.大众文艺,2010,08期,190

[2]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山东师范大学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篇4

舞蹈服饰的艺术性, 即舞蹈服饰本身所具有的, 或是被设计者后加上去的能够表现一定“美”的方面, 富含一定内涵或意境的一种特性。舞蹈服饰的艺术性是基于舞蹈服饰被制作出来的作用, 或被寄予的某种特定含义而存在的。在舞蹈服饰的艺术性中, 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元素, 比如: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 可以说舞蹈服饰就是舞台上一本小而丰富的百科全书。

1. 舞蹈服饰造型的艺术。

对于舞蹈服饰而言, 许多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绚烂”“花哨”等肤浅的理解层面, 其实际上, 舞蹈服饰与众多流行服饰一样, 在造型上具备相当的艺术性。首先, 舞蹈服饰为了彰显舞蹈本身的意境, 力求与舞蹈语言进行配合。这种配合就犹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诗句一样, 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在舞蹈服饰的造型上, 往往还流露出设计者对舞蹈的理解或对广义舞蹈的理解。细观各式各样的舞蹈服饰, 其异样别致的造型无不是为了给人一种直视舞蹈内涵的感觉。甚至于许多舞蹈服饰在设计的同时, 还融入了人体学、几何学等元素, 可谓是视觉冲击与内涵兼备。譬如, 我国历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儿童的参与, 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多与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有关。而舞蹈服饰设计人员正是基于小朋友们审美观的特点, 将舞蹈服饰设计成为了能够对自然事物有着高度像真意义或是仿真效果的造型, 令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更为直观地看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2. 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

图像和花饰向来是舞蹈服饰的主要元素, 在时代发展下, 这种沉浸于服饰表面的装饰图画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有讲究的整体, 即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首先, 服饰的颜色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能够对舞蹈主题进行阐述。其次, 舞蹈服饰上的花纹具有渲染特效。许多舞蹈服饰为了表现特定的事物或意境, 在环纹和表面图画上做了很多工作, 使得舞蹈服饰就像是一幅写实画卷一般。

3. 舞蹈服饰中的民族艺术。

民族舞蹈服饰除了具备上述艺术特点外, 必不可少地还同时具备了民族艺术。民族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复杂的图案或是装饰物将属于他们的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外人而言, 民族舞蹈服饰自身就是能够代表该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艺术品。通过这些纹路或装饰物, 人们能够感受到该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原始而崇高的社会哲学、自然认知等, 因此, 将民族舞蹈服饰看作是同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一样的艺术事物是完全有其令人信服的根据的。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如果说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那么范, 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 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 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发展, 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重大的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 随着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 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舞蹈服饰就只能是舞蹈艺术中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觉醒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的艺术性主要通过形体、造型、音乐等元素来进行表达的。

1. 形体艺术。

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具备相当丰富的动作语言, 基于民族舞蹈产生环境的特殊, 其中的形体艺术较诸于西方舞蹈或是现代舞等舞蹈种类, 在表达思想或主题上更为直白和浅显。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 民族舞蹈能够将一些生物的习性、本民族的意识和观念等进行展现。这些形体动作相互配合, 还能够对该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等进行还原。比如,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有一部分仍然流传着古老的祭祀舞蹈, 他们通过手舞足蹈的跳跃, 对未曾现于人前的鬼神行为进行了描述, 观众在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 仿佛又看见了另一本山海经。而像藏族、傣族等文化浓厚的民族中, 舞蹈的动作常常是相当丰富的。藏族舞蹈注重展现其内心的豪迈和兴奋, 傣族舞蹈则多注重一种小家碧玉似地温和柔美。

2. 造型艺术。

我国自古图腾文化和“天人”观念就较为盛行, 在这样的文化基调下, 一些经典的图腾或是其他造型常常伴随民族舞蹈出现。从包含深意的面具舞, 到装扮全身的拟兽舞, 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元素通过舞蹈被展现出来。其中, 舞龙和舞狮可以视作是我国汉族的特色舞蹈, 虽然舞蹈中的龙狮形象在我国南北地域造型差异较大, 但不管是何种质材所做, 不管是体积大小, “龙”和“狮”的造型无不别具艺术特点, 不但将我国文化之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将“舞蹈”这种相对高雅的事物进行了异样的诠释。

3. 音乐艺术。

古人曾以“载歌载舞”来描写人们在喜庆之时无以复加的情绪波动, 足见音乐在舞蹈中地位和作用, 即音乐为舞蹈指明节奏, 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充当导索。舞蹈伴奏即为音乐, 就自然会被纳入音乐艺术之列, 既被包含于民族舞蹈艺术当中, 又未能脱离音乐艺术的范畴, 因此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艺术是广义音乐艺术与广义舞蹈艺术之间的桥梁。

舞蹈服饰是民族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事物, 通过舞蹈服饰的设计, 能够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归属、风格, 并且舞蹈服饰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 能够为舞蹈本身增添趣味和活力, 使舞蹈更加有特色。民族舞蹈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文化的兴盛与否, 直接展现了该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状态、审美观、社会魅力等。从艺术的角度讲, 舞蹈服饰是一种以服饰设计艺术为手段, 展现舞蹈艺术的辅助性事物。而民族舞蹈本身则是以行为为表现手段的社会艺术。因此, 两者均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两者进行艺术性的研究, 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 还能够使他们在新时代下结合得更加紧密继而实现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的腾飞。

摘要:舞蹈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于放松神经、感悟生命的工具。因为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特点, 也使得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元素也附带了艺术性。舞蹈服饰便是结合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为一体的事物。而民族舞蹈则是具备民族特色的形体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等的集合。探究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有利于人们运用普遍联系和辩证主义观点审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一条科学的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关键词:舞蹈服饰,民族舞蹈,艺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建.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

[2].张琬麟.剧场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设计特征[J].装饰2003.

民族舞蹈串词 篇5

浩浩清江,巴土名疆;悠悠人文,是我长阳!

金色九月,溢彩流光;巴楚风流,欢聚长阳!

欢乐的歌儿唱起来,热情的手儿拉起来.远方的客人啊,让我们一起放歌,唱响长阳,唱响清江,唱响荆楚大地!

歌舞《欢聚长阳》

第二章 生命之舞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现有人口800多万,广泛分布在湘、鄂、川、黔、渝等地.清江长阳,是土家族的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土家文化.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用生命的激情演绎的歌舞――摆手舞,展现土家少女的婀娜多姿;长阳山歌,高亢的歌声唱出土家人的粗犷豪放;毛古斯舞,再现远古巴人的原始风情……

舞蹈《摆手女儿家》

长阳山歌《花咚咚姐》

舞蹈《生命之舞》

第三章 清江放歌

清江,是鄂西南土家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美丽的清江哺育了勤劳朴实的土家人民,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赞美的歌.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古老的清江更添靓丽容颜.百里长湖,碧波荡漾;筱风含翠,丹桂流芳;美丽清江,四季如歌;幸福土家,放声歌唱.男声独唱《我的故乡有条江》

舞蹈《竹枝之声》

舞蹈《土家撒叶儿嗬》

歌伴舞《清江画廊土家妹》

第四章 巴土风情

走进清江长阳,浓郁的巴土风情扑面而来.木鼓声声,带你追寻巴男楚女的脚印;南曲悠悠,邀您品味郁郁山花的风韵――这独特的巴土风情,从远古走到如今,承载着一方水土的人文风景,熠熠生辉.舞蹈《木鼓声声》

长阳南曲《土家吊脚楼》

女声独唱《巴土风情》

第五章 锦绣巴山

长阳巴山舞,源自土家族的民间舞蹈,曾荣获中国群星奖广场舞蹈金奖,成为普及最广、最受欢迎的“东方迪斯科”.“青山绿水相映出,锦绣巴山入梦来.”让我们跳起欢快的巴山舞,预祝湖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圆满成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广场舞蹈《长阳巴山舞》

---------

刚刚的一曲《天路》让我们领略了雪域高原带来的温馨祝福,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异国的火热风情,有请一群热烈奔放的西班牙女郎为大家带来《热情之舞》!

...既是这块土地上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藏族文化既包括...烤肉串时,点燃炭火,待烟尽火旺时,即将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烤羊肉串用的铁杆子也很别致

随着经典的外国歌曲的旋律的落幕,一群藏族姑娘小伙不禁跃跃欲试地要跳上台来,以他们灵活的身姿展示出古老舞蹈的美妙。

...用舞蹈祈福未来。女:亲爱的朋友们,首先进入今天晚会的第一篇:新年迎好运。请欣赏的由针织公司带...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了又优美的藏族舞蹈《哈达琴》,他们是真正的希望之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6

我国民族舞蹈的特點分析我国民族舞蹈实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都具有十分明显的艺术特色,并且不同民族舞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从整体上看,我国民族舞蹈具有以下十分显著地特点:首先,我国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十分活泼,我国民族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喜欢使用载歌载舞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十分常见的二人转,以及我国蒙古族的舞蹈等等,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其次,在我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中很多舞蹈的表现离不开道具的使用。例如,在我国新疆地区的民族舞蹈当中手鼓和铃铛是进行舞蹈表演的重要工具,通过工具更能表现我国民族舞蹈的美感,也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更具有表现力、气氛和感染力。[2]同时我国民族舞蹈往往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能够通过民族舞蹈的形式,传达漫长的民间故事,这样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生动活泼,也是的民族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再次,我国民族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我国很多民间舞蹈都具有即兴的行为,并且民族舞蹈种类比较丰富没有具体的形式和要求,民族舞蹈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民族舞蹈动作的编排,因此,民族舞蹈的形式十分活泼,经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最后,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由于不同民族生活的环境有着十分大的差距,同样不同民族的生活的文化环境也有巨大区别,这导致了人们的思维和习惯存在有巨大的区别,因此,在舞蹈的表达形式也有着巨大的区别,这导致了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舞蹈。2

民族舞蹈在当代大学生艺术气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1

民族舞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3]民族舞蹈艺术在进行肢体表演的过程中,会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抬手、举足等各种动作,人体的各个关节之间也时常伴随着曲、直等动作,这样能够在刺激进行舞蹈的过程中的动感、平衡杆、听觉等人体感受器官,这样,产生的神经冲动会直接作用到人体大脑,通过大脑多种分析器官的综合参与,能够通过民族舞蹈动作感知到美的意识。尤其是练习和表演民族舞蹈时,当人的肢体动作与音乐和冬绿形式真正吻合的时候,能够通过舞蹈使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举得提升力,这样学生的审美就得到了满足和锻炼。民族舞蹈艺术能够净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民族舞蹈集中体现了我国各个满足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不同的理解,因此,通过民族舞蹈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真、善、美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对没好事物的赞美,也能够使学生的喜怒哀乐通过舞蹈表现出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内容,通过认识、理解选择适应世道也正的舞蹈素材,能够培养学生自己组织编创歌舞表演,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舞蹈智慧和对舞蹈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通过舞蹈表演,来不断满足学生对艺术审美的需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民族舞蹈表演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这样大学生能够通过审美体验,吸收审美文化的营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综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2.2

舞蹈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气质高校开展民族舞蹈教育,能够通过具体的教育形式使当代大学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任何一个舞蹈学习者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高校舞蹈教育在学生舞蹈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身体是与大学生的情感、知识和社会相互分离的,而通过舞蹈教育正好能够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性。在人的发展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实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个性的发展必须要与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相符合。从一个健康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来看,人应该是和谐发展的,从人的外部效能来看,应该要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从伦理上讲则具体表现为人的智力与体力、知识与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直觉、美的展现于体验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发展。高校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舞蹈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情感,锻造自己的灵论,并且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当代大学沈大哥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2.3

促进学生艺术修养能力的提高通过民族舞蹈艺术能够给当代大学生一个积极的正面审美感受,在高校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工作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高校民族舞蹈艺术来自于我国不同的民族,因此,舞蹈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其中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且期每一段舞蹈和每一种风格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和传说。这些舞蹈本身就是一段丰富的历史或者是一个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故事通过舞蹈的形式刘川下俩,因此通过舞蹈艺术教学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艺术气质的理解。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我国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可以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对艺术进行综合把我,这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民族舞蹈推动大学生气质培养的策略分析3.1

民族舞蹈的选择要具有原生态性我国民族舞蹈实在独特的民族自然区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民族舞蹈带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并且由于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导致了我国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艺术价值,表明了不同的艺术馆。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工作能够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认识。同样,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民族舞蹈能够帮助大学生对不同的民族舞蹈进行比较,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价值特征,进而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气质。但是,要真正发挥民族舞蹈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气质方面的作用,在民族舞蹈的选择方面必须要具有原生态性。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在民族舞蹈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选择在民族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中诞生的舞蹈,不能因为为了方便教学,选择在民族区域舞蹈上衍生出来的舞蹈作品,这样对于民族舞蹈教学工作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样也不住与使用民族舞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也不利于帮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3.2

民族舞蹈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大学生是时代大宠儿,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接受新事物,但是对于旧事物却存在本能的排斥,因此,高校在利用民族舞蹈队当代大学生进行艺术气质培养的过程中,要选择时代性比较强的民族舞蹈艺术。同时,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素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具有针对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时代发展为基础,以当代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在尽心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同时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合理选择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加强民族舞蹈教学的针对性,只有引起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民族舞蹈的兴趣,才能通过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发挥民族舞蹈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气质方面所应有的作用。3.3

民族舞蹈教学中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气质培养通过舞蹈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仅仅通过选择合理的民族舞蹈还远远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提高當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作为主要目标。在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民族舞蹈的选择都是为了推动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艺术气质。因此,高校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紧紧围绕着这一教学目的进行。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在进行民族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气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气质培养。其次,在高校进行民族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自己认识到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将课程学习和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结合起来。这样只有教师和学生从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艺术气质。最后,利用民族舞蹈队大学生的艺术气质进行培养,还需要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进行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独特的教学环境,通过情景设置帮助我国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艺术气质。4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7

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创作, 使民族民间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表演、影像资料、电视播放、网络传播等传统表演途径与现代高科技方式进行保留和展示, 将原本自发的、娱己的、群众广泛参与的舞蹈形式, 变成审美的、娱人的、群众广泛欣赏的舞蹈形式。这不仅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也是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保留。作为舞蹈编导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从民间取材, 创作中国民族民间舞, 以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一、民族学实地调查法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民族学专业是研究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专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 弄清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1换句话说, 想要弄清民族文学艺术, 必须要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民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的一种, 必然与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意识形态有共性, 并相互作用。但是民俗, 乃是社会意识形态诸形态之一, 因之本身亦有其‘个性’, 它与道德、艺术、哲学、科学等有所差别。”2同时, 各民族的文学艺术, 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家庭婚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因素, 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它们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它们也都可以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素材和表现内容。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也在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之中。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 也必须以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 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 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3民族民间舞的艺术创作, 同样需要到其原生的环境中, 对动作元素及舞蹈语汇进行实地取材, 获得原生态的第一手资料。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作为总编导, 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在创作初期, “杨丽萍一头扎进西南民族地区的山水村落, 进行了长达15个月的采风。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 她走遍了整个云南和西藏、四川甘孜、凉山的大部分地区, 行程近20万公里, 一处一处地选景、一个一个地挑演员、一件一件地购置服装道具, 不断感受和收集民族歌舞, 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4经过了杨丽萍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云南映象》终于一炮打响, 不仅在全国舞蹈“荷花奖”大赛中囊括了五项大奖, 连续演出超过2000场, 而且在海外48个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巡演。一方面, 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播至全球, 让世界各个国家对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有所了解, 另一方面, 也使“原生态”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学者和民众眼中。尽管学术界对于“原生态”这个名词颇有争论, 但是《云南映象》确实将这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状态下的民族民间歌舞“原生态”形式, 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扬。

《云南映象》的成功, 证明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想要得到受众群的广泛认可, 必须根植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因为民族民间舞蹈同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等有所不同。它们或是经过现代舞蹈工作者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的提炼加工、或是在几个世纪的流变中产生了标准的范式、或是脱胎于传统古典舞蹈种类并与之形成完全不同的审美规范、或是重视竞技……民族民间舞蹈生产于民间、生存于民间, 因此, 其生命力也必须存活于民间。

二、民族学实地调查特点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民族学的实地调查特点包含社会性和多元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四个方面。5其中, 每个方面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阶段的艺术采风, 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更是如此, 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动作元素及舞蹈素材。

1. 社会性和多元性

舞蹈艺术重于抒情拙于叙事, 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以抒发情绪、娱人娱己为主要目的。但是其中也不乏表现性的舞蹈形式。如, 彝族传统舞蹈“老虎笙”中, 就有很多模仿老虎劳动、生产、生活时的仿生性动作——“老虎捉食”“老虎播种”“老虎交尾”等。

2. 历史性和现实性

“民族学的调查不仅有着深沉的历史性, 同时还表现出敏锐的时代感, 即现实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没有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昨日的现实, 是今日的历史, 今日的现实, 很快又会成为明日的历史。”6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同样如此, 一方面, 从历史性的角度出发, 对于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而言, 保护与传承, 是最为重要的课题, 如何将那些由老祖宗创造, 并依靠口传身教为方式, 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完整无损的保存下来, 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送其生命, 是我们急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 从现实性角度出发, 时代在变化,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都为传统文化的保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眼中成为了过时的、老掉牙的, 一些人不再认同传统文化, 一些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我们尽管鼓励后者, 但是这其中也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僵硬、死板的保护, 也许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在一个活态的环境中, 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使之适应现代审美观念, 达到宣传效果, 也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一条合适的道路。

源于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和“现代芭蕾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芭蕾舞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经过漫长的演变, 在法国形成了沿用至今的标准范式, 由俄罗斯人推广至全世界, 成为流传至今的唯美艺术的代表。现代舞脱胎于芭蕾舞, 由于芭蕾舞的僵硬守旧、题材单一, 早期现代舞家, 为了摆脱因循守旧的枯燥艺术, 脱掉足尖鞋、白纱裙, 告别仙女、王子、公主般的表现内容, 赤足展现真实的自我。二者看上去互不兼容、甚至对立博弈, 但在近现代, 这对姐妹花竟然也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和补充, 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现代芭蕾”也广泛被世界各地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由此可见, 站在现实性角度而言, 完全推翻一种古老的规则, 创建一种全新的方法, 可以创造一种新鲜事物的产生;将两种看上去互不相容的规则, 混搭成为一体, 也可以使传统事物发挥新生光芒。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而言, 这也不失是一种方法。因此, 对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我们应两手抓, 一手注重历史性, 将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以文字记录、影像资料、口传身教等形式完好无缺的保存下来;一手抓现实性, 将其融入现代审美范式, 乃至加入全球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为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发展, 创造条件。

3.实践性和探索性

无论是民族学还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 所谓“采风”“田野调查”“田野作业”, 都必须由人, 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受、亲自去了解。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很多舞蹈动作有着其独有的内在含义和表现情节。如彝族烟盒舞中的技巧性动作“蚂蚁走路”, 是由男女两个人共同搭配完成的。动作时, 男性四肢着地, 像动物爬行, 女性手脚同时倒挂在男性身上。两人头尾呈相反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一个具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舞蹈动作, 只有亲自感受、了解、体验了整个动作过程, 才能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实践的经历, 看这个动作也许只是觉得好玩、不知所云。

此外, 我国拥有的56个民族中, 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 很多少数民族舞蹈还没有完全的被人们了解, 因此, 需要我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者去探索和挖掘。找到这些散落于民间的舞蹈形式, 将其进行整理、规范、创造、传授, 最终展现在舞台上, 为世人所欣赏和了解。

4. 艰苦性和变化性

对于民族学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采风”“田野调查”大多不在高楼林立、钢筋混泥土充斥着的发达城市, 很多地方交通还很不方便, 甚至没能通电。“田野工作是了解他人最极端的方法之一。它意味着数月或者数年彻底地参与或融入其他人的生活中。它包括寂寞、混乱和极度的不便。它是困惑与惊异相伴。它也许会危及生命。它可以是任何事, 浪漫除外。”7尽管这样艰难, 我们仍然不能停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开拓和探究。“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中间去, 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 尤其应该加以注意。以艺术本身而论, 它们都有接受注意的同样的权利……如果我们有能获得文明民族的艺术的学科知识的一天, 那一定要在我们能明了野蛮民族的艺术的性质和情况之后……所以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 乃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8

结语

对民族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中必须经历的田野采风相对比, 笔者欣喜的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性。尽管他们的目的有所差距, 但是他们使用的方法和经历的过程, 是相同的。除了上述实地调查的特点之外, 实地调查的类型、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实地调查的记录和调查报告等方面内容, 也都是我们到民间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采风时所必须的。这些内容贯穿在实地采风的前期准备、实践阶段和后期整理资料的全部过程, 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注释

11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45397.htm, 2012.5.

22 .梁钊韬著:《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4:320.

33 .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72.

44 .唐自然.从《云南映像》看我国文化产业生态环境[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文学院, 2008.

55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78-181.

66 .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4:180.

77 .[美]詹姆斯·皮科克著, 汪丽华译.《人类学透视 (第2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6:82.

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篇8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传入内地, 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 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普遍性。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的地位, 他们的舞蹈文化对中原宫廷乐舞的影响与交流, 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传播, 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历史作用,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少数民族舞蹈在祖国艺术百花园中是一簇光彩夺目的奇葩, 无论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 还是在表演舞台上, 总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 热烈奔放的激情, 传神动感的雄姿, 传递着祖国改革开放、人民奋发图强、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 起着用艺术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 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独特的舞蹈语汇, 鲜明的民族风格。比如说, 南方的舞蹈婀娜秀丽, 北方的舞蹈刚健豪放, 高山的舞蹈奇特潇洒, 平原的舞蹈柔美细腻, 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千姿百态。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家, 他们在舞蹈创作、表演、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满族的贾作光, 蒙族的斯琴塔日哈, 朝鲜族的崔美善, 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 回族的马跃, 藏族的卓玛, 苗族的金欧, 傣族的刀美兰, 白族的杨丽萍等等, 都是我们熟悉的全国知名的舞蹈家。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

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 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 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 是创作的源泉。在五十年代初, 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 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 搬上了舞台, 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更高程度地发挥了美的特性, 成为精粹凝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进程

(1) 奠基期

中国舞蹈历史曾经长久地处于自然生长和发展的状况下, 其间有各民族多向交流和融合的辉煌, 也有一些民族舞蹈舞种的无可逃避的湮灭。

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把她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的多个舞蹈作品搬上了艺术的舞台。在连续的十几场的演出中, 场场爆满。当戴爱莲表演《青春演曲》时, 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轻盈的舞步, 婀娜的舞姿, 热烈、豪放的情感, 极大地感染着观众。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些著名的文艺界人士纷纷称赞她开了整理、加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感谢她在挖掘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所作出的贡献, 并称她为“边疆舞蹈家”。她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 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 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祖国所拥有的丰富的舞蹈艺术宝藏, 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由于“边疆舞”热情、活泼、充满朝气而深受欢迎, 它像一股旋风很快在学校中风行起来。

50—60年代是我国各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它们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 而且还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第三届至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 有15个少数民族舞蹈节目获得了奖牌。有: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盅碗舞》, 藏族的《草原上的热巴》, 朝鲜族的《扇舞》, 傣族的《孔雀舞》, 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摘葡萄》等。这些舞蹈不仅揭开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序幕, 而且还向世人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舞蹈家”无比夺目的光彩。

从1949年10月到1966年间, 热心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人, 为这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舞蹈家, 除了贾作光, 还有斯琴塔日哈和《筷子舞》, 崔美善和《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家和作品, 都代表了那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极高成就。

(2) 断裂期

1966—1976年间, 整个中国陷入了所谓“文化革命”的狂风逆雨境地,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大好发展势头横遭截断。那一时期, 中央及地方的歌舞创作处于停顿状态。最初一二年里还有一些零星的民族歌舞蹈表演, 在随后的几年里, 民族舞蹈绝大部分都惨遭禁演!许多曾经献身于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家都被强行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 是民族舞蹈被轻视、民族舞蹈创作被干涉的时期。1972年之后, 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 文艺创作重新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3) 腾跃期

舞蹈艺术从1976年1月至2月起进入了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舞蹈 (独舞、双人舞) 调演中, 贾作光创作并表演的《牧民见到毛主席》, 以风格鲜明浓郁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题, 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于领袖的热爱之情, 在调演中引起观众极大反响。其后的两年里, 全国大规模地恢复了歌舞院团的建制, 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复刊, 各种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节目复排演出, 中国舞蹈界和舞蹈观众们都进入了一个传统优秀剧目复原演出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 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收获季节。这期间有许多可以被称做经典的反映少数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作品问世。1980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水》和《追鱼》分别获得了独舞和双人舞编导一等奖, 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迅猛发展。《水》的表演者刀美兰以她含蓄典雅的舞姿和丝丝入扣的富于生活化的表演, 深入地表达出编导对于傣族生活和舞蹈之美的编织, 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参赛对手。不同的舞蹈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民族舞蹈中体现民族精神, 刀美兰是从傣族日常生活场面中去体现的。她的舞蹈《水》, 充分地体现了她舞蹈的这一特色。舞蹈中描写一个傣族少女, 来到清清的泉水边, 用脚戏水, 用石头搓脚, 在水中洗发挽髻, 这些都是傣族少女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 经过刀美兰的舞蹈表演, 使观众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因为正是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日常生活动作, 表现了傣族少女的柔媚。

(4) 探索期

以1990年第一次举行全国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为重大标志, 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转变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观念, 大胆进行艺术形象创造方式、多种编舞方法的探索, 改变单向接受汉族民间舞蹈创作影响的状况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交融的局面, 成为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舞蹈艺术非常值得观赏的一道风景线。这十年里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和机会得以展现。许多民族歌舞表演团体在外来文化的第一轮冲击之后, 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开始了吸纳百川、自我创新的过程。

“孔雀杯”舞蹈比赛是专门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事业而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首届“孔雀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比赛的范围, 即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这一举措与同时期少数民族群舞和舞剧创作形成有力的呼应, 也从艺术创作体裁方面给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舞蹈编导们提供了机遇。随后又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十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三次比赛都经过全国性的初评选拔, 因此所有获奖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状态。

2001年获得观众极大好评的藏族舞蹈《酥油飘香》, 它是以藏民族妇女为亲人解放军打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的过程为题材表现新时期的军民团结, 以藏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制作酥油茶和用酥油茶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喜爱的习俗, 来展示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爱。在创作上, 它打破了藏族舞蹈含胸垂臂、温柔典雅之风范, 让所有的女演员高高挺起了腰胸、昂首阔步、摆动双肩、爽朗浪漫之态, 赢得了无数的喝彩。它以一个劳动场景为舞蹈场面, 表现了军民如鱼和水的关系, 表达了新时期的藏民对军人的感情, 同时也展示出藏族妇女新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在结构上, 以单纯的一群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聚集、准备劳动、打酥油茶、灌装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等一系列的动作过程为舞蹈的发展结构, 展示了藏族生活劳动的独特情景。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题材的基本走向, 是从民俗风情和简单韵律化动作编排向民族性人物形象创作的高峰攀登, 正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辉煌发展的时期。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走向

在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中有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 二是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生活中的舞蹈, 包括自娱性舞蹈、交谊性舞蹈、仪式性舞蹈、锻炼性舞蹈等等, 这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目前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 它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和发展, 而同步前进和发展。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以来, 我们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面临着改换体制的过渡和变化, 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的选择和人民大众的需要的问题。

随着旅游文化的大发展, 各大城市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或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点的普遍建立, 向各国、各地旅游者展示本民族风情的舞蹈成为了第一需要。因此, 如何保持本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和舞蹈节目, 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向国际友人或是向别的民族人民介绍和宣传本民族的舞蹈文化, 而且是要把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精品展示给广大的观众。所以说, 旅游文化的大发展从客观上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各个民族舞蹈的普及、交流与发展。

1. 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艺术性的舞蹈演出, 是否具有艺术吸引力, 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 直接影响到一个舞蹈团体的存亡和去留问题。我曾经看过一些民族舞蹈家的个人舞蹈专场晚会, 这些舞蹈晚会标志着新一代舞蹈家的迅速成长和他们在艺术上的日益成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和蒙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的舞蹈晚会, 从她们在舞蹈界和广大观众中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来看, 证实了舞蹈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表演艺术水平是吸引广大观众和取得社会效果的关键所在。

敖登格日勒的舞蹈, 把北国草原牧民的骠悍、粗犷、爽朗和豪迈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杨丽萍的舞蹈, 则把南国儿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温柔、秀丽、灵活和朴实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她们的舞蹈不是表面生活现象的再现, 而是对生活和人物情感世界进行了诗意的浓缩和升华。她们用舞蹈动作的语言深刻地展现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敞开心扉和观众进行精神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 能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她们的舞蹈, 不仅是表现一只孔雀、一只大雁, 而是通过孔雀的灵性, 刻画傣族人民的纯净圣洁;透过大雁的雄姿, 展现蒙古人民的凌云壮志。

2.《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歌舞

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上获得金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观众为之倾倒的不仅仅是杨丽萍的婀娜多姿、舒展的双臂和灵性的手指, 而是演员们对生活、对艺术的那份痴情与感悟, 是“原生态”歌舞浓缩和呈现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种地道的“原生态”其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供养”。通过“供养”而达到精神上满足的“人性化”要求像血脉一样支撑着《云南映象》的生命。

这些原生态的歌舞, “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态在舞台上的还原”。它让人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尽情张扬的是大自然的美, 充分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觉得在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各种舞蹈泛行的今天, 很少有像《云南映象》这种真正民族的“原生态”的歌舞, 我认为是很值得提倡的。《云南映象》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强调了舞蹈“原生态”的本质, 在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鲜明地以“原生态”为艺术标识, 创造了在“原生态”土壤上呈现新世纪民族文化的现代神话。

建国以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致力于民族舞蹈事业的舞蹈家们,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 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 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谛。重视民族舞蹈的传承, 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将成为国际舞蹈发展的重要趋势。

摘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自中国大地上有了原始的氏族以来, 中华我民族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 亦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 既有华夏族文化的主导作用, 又有内容丰富的少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共存共荣的过程。总之, 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这一文明的过程中, 各族之间彼此借鉴, 互相影响, 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尽管他们的族体已发生变化, 但仍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中断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事实求是地分析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参与构筑中华乐舞艺术的殿堂并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无疑会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乐舞艺术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k年1月第1版.

[2]于平.中国舞蹈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艺术 (从刊) .文化艺术出版社.

[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3期.

[5]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6]韩萍, 郭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材.高教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7]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8]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

[9]王克芬, 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999年9月第1版.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9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常常伴随着某种仪式活动而产生

云南少数舞蹈的产生大多数是先民巫术、宗教祭祀等仪式的需要。由于云南地势复杂, 使许多地区处于相对阻隔、封闭的状态, 各少数民族文化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进程也比较缓慢。因此, 云南许多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古老的祭祀仪式和举行仪式后跳的舞蹈, 这些舞蹈作为整套仪式的一部分, 通过对一些民族原始信仰物的膜拜, 或对生殖模仿, 反映了特定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观念, 通过对神灵的膜拜则反映了对各种神灵的崇敬与祈求。例如彝族崇虎尚黑, 自古以“虎”为图腾。在楚雄州双柏县的小麦地冲村, 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神秘的宗教舞蹈活动“老虎笙”, 其核心内容是由人妆扮成虎驱邪求福习俗性仪式中表演的舞蹈也有显著的仪式性特征。“老虎笙”既包含彝族“罗罗”的祖先崇拜, 也具有驱邪禳灾、祈福求安之

Ⅰ乐句Ⅱ乐句Ⅲ乐句Ⅳ乐句

这是我国民歌中常用的方整乐段结构。由八个乐段或十六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是比较少见的。

方整乐段的产生与歌唱中的歌词结构及舞蹈性音乐对于准确节奏的反复和旋律的周期性循环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 方整乐段在民歌中的广泛使用是我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具体体现与实践。因此平衡、整齐、对称、“和谐”的组合关系是方整乐段的构筑的美学原则和“数学逻辑”。

非方整不段凡不符合方整乐段条件的都称非方整乐段。大致上分为三种类型:

1. 乐句及小节数均不是2或2的几何级数, 如广西民歌《招兵歌》 (例略) 其图示为:

这是非方整乐段的典型结构。

2. 乐句是2或2的几何级数, 但组织乐句的小节数不是。如陕西民歌《红马又拉双铧犁》其图示为:

3. 小节数均是2或2的几何级数, 乐句数不是。如山东民歌《小大姐赶集》图示为:

无论方整的或非方整的乐段, 都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曲式形态。它绝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方整的一定是美的, 反之是不美的;更不能说谁依附认谁而存在, 谁由谁派生而来的。意。此外,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伴随着仪式活动而产生还表现在:首先, 其表演的时间是在一定的喜庆节日或各种民间庆典, 舞蹈的表演也是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其次, 舞蹈的动作、舞蹈道具和音乐节奏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或者为民间生活的模仿, 或者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 这些舞蹈活动表达了各族百姓对子孙繁衍, 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例如, 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 鼓声是人们向“摩米” (即天神) 对话的道具, 因此, 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

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以世间灵性万物的为题材,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复杂而丰富, 云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 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在这些原生态舞蹈中, 有许多作品在舞蹈中展现自然美, 展现世间有性灵的万物, 如:山、水、树、孔雀等。把自然美体现为舞蹈美, 体现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云南傣族孔雀舞作为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 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 是吉祥的象征, 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歌颂美好的生活。1980年在大连由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 以傣家少女与大自然之水的真切之情为题材, 表现傣家人喜欢水, 勤于洗灌, 似水柔情的民族心态, 歌颂生命之源滋润万物, 歌颂

方整或非方整乐段的使用及其结合关系, 是由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及创作者审美观、技法等方面的需要和要求来决定的。

六、从乐句规模看乐段

乐段规模很不固定, 大小相比可能出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别。从形式上看分为两种类型:

单乐段即单一结构的乐段, 如上各例皆是。

复合乐段包括双重、三重、四重乐段等。即一个大的乐段内部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段, 各乐段间的材料关系是平行的或重复的关系, 相对独立又彼此依附, 成为不可分割、共同表达乐思的重复的统一体。这一现象在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屡见不鲜, 成为中国民族曲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里还需要讨论一个问题, 即乐段的重复是否具有新的结构意义, 这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乐段的反复有两种类型, 严格的或不严格的, 从音乐角度讲无论是哪一种反复一般不具有新的曲式意义。如例七, 第二、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反复, 第四段是第一段的非严格反复 (调式的需要) , 这种现象无论反复多少次, 它还是一个乐段结构, 既不能把它看作是复合乐段, 又不能认为它是其它曲式。复合乐段中的各单乐段, 都是以变化重复前面乐段的形态而出现的, 具有明显地变奏性和派生性, 无论出现多少次它还是一个大的乐段结构──复合乐段─乐段结构的复杂化。是否所有的乐段反复都没有新的曲式意义呢?回答是否定的。当反复的乐段被插入的对比乐段断开时, 反复的乐段就在音乐对比中有了明显地再现意义。如A (B) A', 如分析为三重乐段显然是不妥当的, 应该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 (单三部曲式) 。如果没有B的插入, A'的反复毫无新的结构意义。在循环体中更是如此:A+B+A'+C+A2是典型的五部性结构, 如分析为是不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显然是错误的。

总之, 中国民歌领域中的各种曲式形态是十分多样的。除了上述外, 乐段还可以其它形式存在, 从不同角度划分, 进而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

民俗事象中的民族舞蹈

范莹

(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000)

舞蹈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感情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人体动态文化, 通过运动中人体的形态和神态来传情达意, 抒发情感。早在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 就用“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了。那时的舞蹈活动就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劳动、战争、祭祀、娱乐等。人类是舞蹈的创造者、表演者和传承者, 因此在舞蹈中必然积淀着人类行为的演进和发展的痕迹。如果我们从人类和艺术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民间舞蹈的特性和发展规律, 就会发现民间舞蹈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著名民俗家钟敬文先生说过:“民俗现象, 主要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 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 并不断加以修缮、丰富而发展过来的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它深印着广大人民的足迹, 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是普通文献所缺少的历史的珍贵资料。”[钟敬文《民俗学人门》) 民间舞蹈也是“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 也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 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差别仅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 如果我们对大量的民间舞蹈作一些深人的调查和研究就会发现, 民间舞蹈和民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互为依托,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共同发展。一方面, 民间舞蹈的创造和传承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进行的, 通过人体规律性动作, 体现民俗事象的意图和目的, 因而舞蹈动作中必然保存民俗事象的烙印, 并不断受到民俗文化内涵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 在民间舞蹈创造和传承的同时, 也是民俗事象产生的传承的过程, 民俗事象既为舞蹈传承提供了特定的时空环境, 它也凭借舞蹈生动的形象保存着民俗的原初文化内涵和功能, 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所以说, 民间舞蹈是民俗事象中最生动最形象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民俗事象多种多样, 总的来讲, 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类。民间舞蹈与它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

傣家人的美好生活。杨丽萍1986年在北京首演了自编自演的《雀之灵》, 犹如一只神化的孔雀, 带着我们走入纯净、神秘的境地, 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三、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具有生活化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 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 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的一种艺术。因此,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最典型之处就是它有着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云南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从而衍化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稚拙古朴的审美特征。如彝族“烟盒舞”, 传说最早起源于狩猎, 先民们模仿野兽跳舞 (也有传说起源于挑秧走路、上山下山的动作) ;白族的《田家乐》模仿了劳动生产中犁田耙地的动作, 反映了这一地区农耕的生活场景, 通过“套犁具”“吆牛”“扶犁”等动作的模仿, 从而形成舞蹈的扶、拉、扯、推的动态、动律, 并将农耕过程中喊、叫、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在这里, 《田家乐》已不是单纯地展现其劳动过程, 而且通过稚拙古朴的动作和情节,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舞蹈审美的需求, 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这些艺术特点的形成, 主要由于舞系。

傣族舞蹈感情内在含蓄, 舞姿富于雕塑性, 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 身体和手臂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弯曲, 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舞动时一般前脚掌着地, 但不强调有力的踏和跺, 相反落地时要轻轻放下, 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傣族舞蹈的这些内涵及其形式风格特征, 是和该民族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信仰观念是分不开的。

在岁时活动中, 舞蹈可谓是最吸引人的, 有时是民俗活动的主体。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的夜晚.华夏大地普天同庆, 龙腾虎跃大闹花灯。在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的民俗节日中, 龙灯、狮子、高跷、莲船和各种花灯, 竞放光彩, 各异其趣, 生动的舞蹈形象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群众兴高采烈地投人到民俗活动中去。与生产劳动的习俗相联系的民间舞蹈也有很多, 如在我国南方各地, 立春期间表演的以迎春、劝耕和祈望五谷丰登为内容的跳春牛、秧歌、推小车、采茶、织网、采莲船等。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舞蹈更体现了民间舞蹈与精神民俗的密切相关。佛教从天竺传到东南亚诸国后, 约在一世纪以前, 又从缅甸、泰国传人我国傣族地区, 对傣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象傣族的孔雀舞等就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此外, 与傣族临近的布依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不少娱佛的舞蹈, 如德昂族的象脚鼓舞、阿昌族的白象舞、布郎族的腊条舞, 以舞贼佛成了这一地区人民舞蹈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舞蹈是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相融合的形象外化。

在民俗活动中, 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蹈以其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者, 使民俗事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 舞蹈也因有了在固定日期、固定地点举行的民俗活动为其活动和发展的特定时空, 才得以代代相传。

蹈艺术乃是民间共同创造并反映民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云南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神秘色彩, 以及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流传久远、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根本原因。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云南民族舞蹈所具有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云南四川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索 篇10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目的,价值,问题

一、课程体系搭建方面

(一)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教育、编导的高级人才。然而课程设置与专业划分产生了偏离。首先, 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体现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雷同, 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及方法也基本一致。很难想象当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如何教授他们教育专业的学生, 这种长期以往的恶性循环只能使得舞蹈教育走向下滑。其次, 总体课程设置繁杂缺乏重点。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以全面为原则, 忽略了专业特色。一些院校课程臃肿繁多, 既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也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压力。由于对专业的片面理解, 造成许多课程成了摆设。

(二) 实践课程的缺失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重点,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舞蹈专业院校的课程安排大多以灌授知识为主, 基本上处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习什么的填鸭式学习状态。在知识结构的搭建上, 每门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纵向联接, 而仅仅是不同训练版块拼接, 学生对每学年不同的课程设置所产生的意义也不了解。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 让学生大量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将重点放在打基础阶段。大学三年级以及四年级的学生应以实践课程为主, 让学生充分反馈所学习到的知识, 老师给予指导。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强调专业的特殊性, 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相互衔接。比如说表演专业的学生加大表演以及剧目排练的课程, 教育专业的学生加大教学法以及学生自我教学、教师指导的课程,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作用。除此之外, 加强学生对学院自身优势学科的熏陶, 让学生们感受到宽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专”为特色, 以“宽”为基础。

二、教材方面

(一) 教材发展过于缓慢

目前, 一般的专业舞蹈院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了研究比较成熟的汉、藏、蒙、维、朝、傣等民族的单元组合课, 并增加苗、彝、佤等民族舞蹈的选修课作为其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那些以培养“民族舞蹈艺术家”和传承民族文化为职责的、具备了能够丰富更多民族民间舞种能力的专业舞蹈学院来说, 应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新的教材。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都已经行动起来, 努力建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发展就显的尤为缓慢, 远远的跟不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探讨如何纳入更多民族的民间舞蹈丰富其教学体系以及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对于教学体系建构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应值得关注。

(二) 教材的不完善

首先, 语言系属不完善。“语言系属”的分类方法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分类法。这种方法可以尝试性的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设置的参考。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语言六十一种, 按语系归属可分为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南亚语系, 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其下又可分为各语族和语支。单从包含民族最多的汉藏语系而言, 进入到教材实践中的大多也不过只有四个民族:藏族, 傣族, 汉族和苗族。对于其语系中其他一些具有鲜明风格及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 以这四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代表整个汉藏语系丰富的舞蹈文化实为不妥。然而, 在众多的民族中如何挖掘出符合进入专业舞蹈学院课堂的舞蹈素材, 我认为再细化到语族上是一个方法。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族别, 在汉藏语系中所包容的民族最多, 共有十七个。但真正进入教材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只有藏族以及地方的艺术专家们经长期实践总结的彝族、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民间舞蹈教材。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短的中专以及本科阶段学会上万种民族民间舞蹈, 但仅仅以几个民族的舞蹈来涵盖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也较为不妥, 对于人口众多, 且风格鲜明的土家族与羌族的民间舞蹈关注的较少。如果对这两个民族的舞蹈加以整理, 提炼使之进入课堂, 进一步总结出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使之形成系统的藏缅语族舞蹈文化格局, 对于完善藏缅语族深层的文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因素。其次, 风格的把握不够明晰。专业舞蹈学院教材的提炼一般遵循“风格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加工等手段使素材转化为教材进入课堂。综观现已成熟的教材无不符合这样的条件, 任何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系统特点,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因此“风格性”和“系统性”是每一个民族舞蹈具有的本质特征。在我看来, 这样的“风格性”是针对一些风格差异较大的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从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较为接近的民族来看, 这样的风格差异在课堂中就体现的不很明显, 比如许多业内人士称苗族舞蹈与土家族舞蹈是“土苗不分家”, 我们的这种看法是否混淆了这两个民族的舞蹈个性, 在舞蹈形态上这两个民族究竟有什么区别, 尤其是土家、苗、汉等民族错居杂处, 各民族间文化的转化与融合在民间舞蹈中是否造成影响, 在教材中如何把握这种细微的差别。通过不同各民族舞蹈的训练, 要求学生不仅能更好的训练身体各个部分的能力, 使身体灵活自如, 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与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的比较, 找到其共同点及各自的差异。

三、保护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是贯彻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的有效载体。专业舞蹈学院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明确, 教学目标始终以教授文化作为其职责。但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 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的出现, 只是强烈呼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民间舞蹈, 并没有有效的具体行动。在我国, 还没有像韩国国立国乐院那样有指定的对传统的舞蹈形态进行保护的机构, 也没有专门指定的无形文化财产保有者。因此, 需要教师必须能一心二用、做到一师二艺, 一方面使收集来的原生态资料不走样保持原貌, 另一方面在其基础上提炼元素及动律特征, 使其成为教材。在这个广泛搜寻、整理素材的过程中, 其实已经起到了对传统舞蹈文化的人为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这样一个集“教、研、编”职责于一身的舞蹈学院除了传授知识以外, 还担当起以保护文化的使命。

四、结语

不可否认经过了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索, 我们的舞蹈教育事业已经开拓出一条道路。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教育事业而言我们也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族民间舞蹈正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文化环境, 如何拯救这一局面是舞蹈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民间舞蹈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丛帅帅.《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 2014 (4) .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舞蹈教育 发展现状 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114-02

“舞蹈是一门动作的艺术,舞蹈是一门感觉的艺术,舞蹈是一门表现的艺术,因而,舞蹈的教育应该成为一门通过对人的动作、感觉、表现的训练,促进身体、心理与思想发展的艺术。”[1]舞蹈教育作为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均落后于沿海地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是如此,很多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再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部分人群对于中小学开展舞蹈课程的不理解与不支持的现象。基于此,要不要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开设舞蹈课程?如何发展与普及舞蹈教育?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普查现状

2014年笔者就甘南藏族自治区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普及进行了实地调查,先后对甘南合作市三所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四个群体展开调研,内容包括舞蹈教育普及情况、对舞蹈教育课程的认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采用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对所获得的数据、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一)学生对于舞蹈教育的态度及意见反馈

调研就甘南合作市:合作第二小学、合作藏族小学、合作中学三个学校进行调查采访,在发放问卷中涉及的“对学校开设的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喜爱程度”这一问题的数据调查分析中,喜爱舞蹈课程的学生约占36%,肯定了该地区学生对于舞蹈教育的喜爱程度。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甘南合作市艺术教育中并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教学,通常舞蹈教学仅限于第二课堂活动,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学生对于舞蹈教育喜爱是肯定的,很期待开设舞蹈课程。

(二)家长对于舞蹈教育的意见反馈

通过对问卷问答题中家长对于学校师资和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的整理,家长们普遍认为:对于舞蹈类课程的教师教学,教师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尝试和体验舞蹈艺术的乐趣,增强课堂气氛,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舞蹈教育的魅力,享受舞蹈带给他们的快乐。而对于硬件设施方面,家长对于学校现有的设施配备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但更希望校方尽可能的提供更多的设施设备,让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培养孩子更为全面的艺术特长。

(三)学校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舞蹈教育的态度

表1:甘南合作市各小学艺术类教师统计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甘南合作市主管部门认为未来甘南合作市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景非常可观。他们所拥有的民族艺术资源,为当地发展舞蹈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仍然存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场地较少、设备单一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甘南合作市的舞蹈教育。

二、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类教师的短缺和舞蹈特长生较少的“回环”问题

根据甘南市教育局提供的艺术类教师情况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艺术类师资力量相当缺乏,舞蹈专业教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且影响到了正常艺术课程的开设,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舞蹈教学的开展和教育的普及。

因为缺少专业教师,学校方面在舞蹈课程的开设上首先面临:“有场地、有设备、有学生、无老师”的问题,如:合作藏小由于全校只有1名艺术类教师(音乐专业),无法开设全校近20个班级的音乐、舞蹈课,所以全校公共音乐、舞蹈课变成了“选修课”,只在每班通过报名和选拔方式,对个别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授课方式来进行“个别教育”。很多喜欢舞蹈的学生不能真正接触、了解和学习舞蹈课程,致使他们的艺术天赋得不到很好的挖掘,从而影响他们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因此,培养不了更多的舞蹈专业特长生。

所以,舞蹈类艺术特长生的缺少,影响到当地向专业院校、团体输送的舞蹈专业学生的数量,学生毕业回生源地工作的舞蹈教师更少,由此产生了这个回环顶针的链条关系是影响当地舞蹈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场地不足

当地专业的舞蹈教学场所几乎没有。通常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共用一间艺术教室,而教学条件也大多比较简陋。如:合作市藏族小学,全校只有一个专门的音乐教室。

(三)教学硬件设施单一、陈旧、缺乏

通过对校方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采访,音乐教学方面:只有简单的电子琴、钢琴和手风琴;舞蹈教学方面:几乎没有专业的舞蹈训练场地、道具;美术教学方面:只有一些画架、雕塑和石膏像。各种教學设备及硬件均比较单一、损坏情况严重,而且设备较少。

(四)地域特殊性对于艺术类教师的招聘限制

由于甘南合作市的教学模式分普通类(即汉族、藏族、回族、保安以及其他民族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般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模。)和藏民族类(即只针对藏族学生的教学模式)两种。所以在招聘舞蹈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尤其是藏族教学模式的学校在招聘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推广本民族的艺术教学,合作市采取了对本地区生源的保护政策,优先录取甘南籍的艺术类教师,因此,其他生源地的教师招聘受限,无法被聘用。

三、甘南藏族自治区舞蹈教育普及的发展建议

nlc202309081919

本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教育均衡”的原则,综合以上调查过程中舞蹈教育的普及出现的问题,现将主要问题的发展建议概括如下:

(一)扩展师资队伍

通过(表 1)甘南市教育局提供的艺术类教师统计情况显示,甘南地区极度缺少艺术类教师,尤其是舞蹈专业教师。因此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发展当地艺术教育。

1.培养定向舞蹈特长生,服务当地舞蹈教育

在初高中生中培养专门的舞蹈艺术类特长生,并签订就业合同。当地相关部门给予经费的支持,能够提供或分担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上学所需费用,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回生源地工作。当地少数民族考生优先考虑培养,以便稳定师资、更好地交流,避免师资易流失的现象。

2.平衡专业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通过与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谈话我们了解到,现在甘南合作市招聘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如果可以降低舞蹈专业教师的招聘标准,能够允许大专学历舞蹈专业或舞蹈特长的毕业生、老师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聘工作,以便更好地扩大舞蹈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招聘过程中,能够提供给愿意到当地就业的舞蹈专业教师较为优厚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引进教师资源。

3.非专业教师转型,扩充舞蹈教师队伍

藏族人民通常能歌善舞,因此可以就地取材,在现有教师队伍中挖掘有舞蹈特长的教师,委派他们去专业的艺术学院进行短期的专业培训,更好地服务与促进当地舞蹈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4.高校服务地方,加大教育实习

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各大高校均有开设舞蹈艺术类专业,这为我们普及和推动艺术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资源,安排高校大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在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力的同时,带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推广艺术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

为更好地推动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或有能力承办艺术演出的单位,以“流动舞台”(拥有专业演职人员、配套道具设备、花车等演出场地组成的可以流动性演出的专业班底)的形式,在各中、小学进行进校园的专业演出,让学生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舞蹈艺术的氛围和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舞蹈艺术,从而产生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形式。

(三)发展当地特色的舞蹈教育

我们常说:“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极为丰富的特色艺术资源,希望在以后的艺术教育(舞蹈类)中能够加强藏族特有的民族歌舞教学,如:课间操可以将传统的广播体操改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集体“锅庄”,这样既能够达到锻炼身體的目的,又可以更好地推广特色艺术教育

(四)扩充教学场地,完善教学设备

由于舞蹈教学设备的单一、缺乏和损坏,教师无法让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学生也无法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和校方能够提供专项经费建立专业的舞蹈教室并购置舞蹈课程所需的教学设备、服装、道具等。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更好地促进舞蹈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综上所述,此次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三所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四个方面的舞蹈教育状况调查,针对教学设备、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出现的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设备陈旧和缺损、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剖析,得出以上结论。希望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98.

民族舞蹈艺术教育 篇12

所谓美学, 就是以研究各种具有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学科。它的种类繁多、内容具体, 是通过某种具体行为或事物传递给人们在视觉、听觉或者触觉上以美的享受, 从而使审美主体得到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振奋精神等作用。它的这一特点在舞蹈美学上尤其能够充分体现, 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细致完善的刻画出来。

舞蹈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 具有理论性和指导性, 它是人们对舞蹈表演实践规律的总结和提高, 是无数舞蹈艺术家心血的结晶。它存在于每一个艺术作品中, 是各种舞蹈艺术都应该遵循的一种普遍性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舞蹈表演艺术呢?

首先, 舞蹈表演艺术是利用演员的肢体语言加以恰当的音乐、场景、服装及道具等, 来表现一种特定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艺术, 是刻画人物、烘托意境和挥发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 是独立的、夸张的。舞蹈表演艺术多数体现在舞蹈作品当中, 一个好的作品除了具备高素质的演员之外, 必须要有独树一帜的体裁、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与之相匹配的服装道具, 再经过编导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之后, 才能创作出具有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舞蹈表演艺术从历史上和地域上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流派, 如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等等。传统的中国舞蹈有着它自己的表演艺术特点, 不论如何划分, 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比如说东方文化的中国舞, 满清宫廷舞还有乡村体裁的舞蹈作品, 都是中国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中最典型的舞种之一了, 它分为汉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汉族舞蹈比较常见, 而少数民族舞蹈由于它地域文化的差异, 在风格上保持了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尤其是以蒙、藏、维、鲜几大民族为主。

就在不久前我为基层的某个单位辅导了一台民族晚会, 其中就包含了以上几个民族的舞蹈。在这些舞蹈当中, 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蒙族舞了。那是一个以《蒙古人》歌曲为基调并加以修饰的背景音乐, 是领舞和群舞相结合的舞蹈。我在最初排练时因认识不足, 只一味的要求领舞演员在表演上夸张模仿, 结果造成动作呆板、体态僵硬, 全无蒙族人民豪爽奔放的艺术特点。后来我

3.添加程序

要使页面可以呈现出服务器上的资源, 就必须要添加程序, 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如果制作静态网站, 只需要用到html、Java Script即可, 动态页面则需要使用ASP程序、PHP程序语言。数据库的选择则是以网站的大小和数据的多少为标准, 最常用的是Accese、Sql和Oracle。

Accese适合用于一般的企业网站, 它的优点在于开发技术简单, 而且在数据量不是很大的网站上, 检索速度很快。但它的安全性不高, 很容易被黑客攻击。Sql的安全性要高于Accese, 它可以提高海量数据检索的速度, 因此大型政府、门户网站选用Sql数据库。而Oracle获得最高认证级别的ISO标准认证, 性能很高, 因为开发了较长时间, 兼容性强, 没有任何风险, 但操作较为复杂。

小结

在这个日异月新的网络世界里, 每天都有一种新的设计思潮产生, 客户已经习惯于发现一些与自己的审美习惯大不相同的网又重新翻阅资料, 参考了诸多的蒙族舞蹈视频, 又通过对舞蹈内在思想意义的揣摩, 认识到蒙族舞不仅有着彪悍威猛、粗犷骄傲的气概, 同时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民族, 既要注意体现蒙族人们刚毅坚强的一面, 又要透过一些例如眼神、华彩、柔臂等相对细腻的动作来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有了这些进一步的理解, 我在工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领舞演员在我的启发和辅导下, 将舞蹈表现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充分的发挥出蒙族舞蹈的特点, 最终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在处理藏族舞的创作表演中, 我特别注重区分藏族舞和蒙族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我知道藏族人民是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民族, 长年的高原气候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域和柔美的舞姿。藏族人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人群, 那高亢的歌声和深情的弦子至今让人们想起来仍心潮澎湃。因此在对藏族舞蹈的把握上, 我就根据这些特点着重运用了膝盖的屈伸和藏族的拖步, 让表演者用心去表现舞段中的柔美, 做到每一个举手投足间都仿佛是在轻轻地诉说, 让真诚的微笑, 似潺潺溪水般缓缓地从人们心头流过,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一种幽幽地、不露痕迹的美。

鲜族舞蹈是舞蹈表演艺术中最难掌握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集聚了蒙族的豪放、藏族的亲切和维族的热情于一体, 自始至终由气息贯穿到底, 是以生生欲动的气韵美为民族特色的舞蹈。它的形态抽象、内涵丰富, 是鲜族人民最为偏爱的艺术类型。此外, 还有很多典型的少数民族艺术风格, 比如具有线条美的傣族舞蹈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创作出的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我们在表演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在延续民族风格的基础上, 将自己置身于角色中, 与角色融为一体, 进一步运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用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 更为细腻地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从而使作品更加光彩夺目、更加有生命力。

在舞蹈美学的领域中, 无论是粗犷的美、幽然的美还是朴实憨厚的美, 归根结底都是和舞蹈艺术分不开的。它们就像一条锁链, 环环相扣, 形成了特有的艺术体系。因此, 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 不仅要从实践中不断积累出丰富的表演经验, 还要从理论中具体的分析舞蹈美学和舞蹈表演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较全面细致的理解舞蹈表演艺术作为舞蹈美学一部分的重要性, 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页。在这个没有权威的空间里, 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再肤浅地用好和坏, 对和错来评价看到的网页。在信息容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 网页设计的风格也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不断创新。

门户网被视为企业或相关部门在网上的“脸”, 使用户可以有条理的对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商业信息进行浏览, 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窗口。作为一个商业型的网站, 它的目标是盈利, 快速方便地给客户提供资讯, 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潘基凯, 江泓.大视觉创意宝典——网页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08月.

[2]姚国章.中国电子政务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

上一篇:安装工程预算下一篇:产品支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