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精选9篇)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对舞蹈啦啦所表现的艺术性进行研究, 发现中国舞蹈啦啦存在形式单一, 盲目跟随国外流行趋势, 一味的模仿照搬, 缺乏自我创新意识, 重视技术, 忽视艺术内涵等问题。本文就如何深化与升华舞蹈啦啦队的艺术魅力, 提升舞蹈啦啦队的发展空间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能对中国舞蹈啦啦向更高层次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舞蹈啦啦队,艺术性,融合
0前言
“啦啦队运动, 英文原名cheerleading, 它是起源于美国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 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舞蹈动作, 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 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运动[1]。啦啦队在我国是一项新的体育运动项目, 自传入我国就很快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且在全国的很多赛事中都可见到啦啦队的表演。啦啦队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展较早, 包括竞技啦啦队和舞蹈啦啦队, 比赛项目的设置也是分为竞技啦啦队和舞蹈啦啦队比赛。自2000年中国举办了“冰红茶杯”首届大学生动感啦啦队比赛后, 啦啦队便在我国校园里迅速开展起来[2]。
舞蹈啦啦在中国发展至今,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也渐渐的走出国门, 但是可以看到我们在舞蹈啦啦的艺术性上, 特别是在舞蹈啦啦的发展上过分的看重了技术流, 而忽略了舞蹈啦啦的更多的可塑元素, 舞蹈啦啦的多元化问题。
舞蹈啦啦既是一个竞技项目, 同样也是一个艺术表演项目。一方面关注舞蹈啦啦竞技水平发展, 同时也需要关注舞蹈啦啦未来的走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艺术品位的不断提升,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只是单独的存在。而互动的、全方位的、立体的表演形式, 是社会和时代对这一项目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不与时俱进, 必然为时代淘汰。
如何将舞蹈啦啦更好地与其它多元化艺术融合, 本文以舞蹈动作技术特殊的表现形式为思考的基本要素, 努力突破原有技术层面的内涵, 将其它各类与之相联系的多元化艺术形式有机、有效的结合, 促进舞蹈啦啦在艺术门类的可塑性, 延展性。本文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舞蹈啦啦与其它多元化艺术创造融合的几种方法。
我们迫切需要将舞蹈啦啦不仅仅单纯的局限在技术层面, 对其艺术性的发掘, 对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证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了。很多人仅仅只是一味的借鉴和引用, 只知道拿来而不知道创新,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这样的话我们也许永远只能跟随国外的潮流。要超越就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东西, 要知道越民族的东西, 往往可能就是越世界的潮流。舞蹈啦啦队是咱们从外国引进的, 跟外国人比我们没有起源优势的, 只有创新是唯一出路。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是重要的, 因而舞蹈啦啦融合其它多元化艺术是必要的、迫切的。而舞蹈与啦啦的结合产生了舞蹈啦啦, 因此舞蹈啦啦必然要多向其他舞蹈, 如芭蕾、现代、爵士、民族等舞蹈形式上, 以及其舞蹈剧的编排和发挥上多学习, 多取经。中国要想更好的发展舞蹈啦啦, 只有不断的去粗取精, 才能更好的获得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综上所述, 由于舞蹈啦啦自身的构成的多元特点、自身舞蹈特点构成要素的多元化、以及舞蹈和舞蹈啦啦的共性与个性不同特征, 包括舞蹈啦啦作为一门艺术, 其艺术的深化与升华必然也必须进行与其它多元化艺术相互融合, 这样才可以使舞蹈啦啦艺术更具有生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至2012年参加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队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1.2.2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 对各种信息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并论证了有关结论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体育舞蹈与其它多元化艺术融合的启迪:
2.1 舞蹈啦啦是在各个民族一元化的特色基础上, 逐步融合发展形成的多元集合产物。
无论是舞蹈啦拉的艺术性还是体育竞技的变化, 都离不开音乐、舞姿、图案的多元素的介入, 艺术的求新求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 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在竞技还是艺术欣赏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舞蹈啦啦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迹象, 而最终又再次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中去的这条路径。
舞蹈啦啦从本身的起源到未来的发展, 以及今天的成熟, 其多元化的轨迹至始至终都在延续, 也必然讲继续延续下去。面对多元化的时代, 以及不断发展进步中的人类艺术形式, 舞蹈啦啦要想在艺术之林中永葆艺术的青春, 就必须要在求新求变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开拓向前。面对这样的一个外来文化, 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零起点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综合实力和世界水平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在艺术修养以及对外来文化, 以及舞蹈啦啦源文化的理解上我们还存在的相当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盲目的跟从, 我们更应该积极的思考, 在求新求变, 与时俱进的道路上拓宽思路, 研究将一元的舞蹈啦啦融入更多的积极的多元化的相关艺术经典, 最终良好的服务到舞蹈啦啦中去, 在艺术之林中永立不败之地。
2.2 舞蹈啦啦要与时俱进:
只有与时代最紧密的结合, 才能形成一种新颖的吸引人的艺术形式, 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代讲求以人为本, “文章合为事而作”不合时宜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舞蹈啦啦必须要开拓创新:创新是艺术的一大主题, 舞蹈啦啦的表演、比赛历来都是有新风格、新套路、新音乐的, 陈词滥调是不可以引发人们经常性的共鸣的。发展一些新鲜的形式, 比如将音乐剧、文学剧、电影剧结合舞蹈来演绎, 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3 体育舞蹈应该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艺术。
舞蹈啦啦是世界舞蹈的大融合, 例如, 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 现在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存着, 它们的生存哲学就是简单、通俗、变化以一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为蓝本, 其挖掘的深度必然是广阔的。因此, 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更因为其独特的异域风情魅力, 加之其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 以及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 而倍受世界舞蹈爱好者们的追捧。舞蹈啦啦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艺术是未来舞蹈啦啦融入中国并在中国更大发展的突破口。
2.4 应该多变舞蹈啦啦的表现形式消除人的审美疲劳。
人是不能满足的。但正因为人的不满足, 才造就了我们现今可以看到和享受到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审美疲劳使人们对舞蹈啦啦的要求更高, 但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给予了我们继续拓展和思考自己的机会。以时尚、动感、青春、健康为主题风格赛场拉拉表演队队员年龄在18~24岁之间, 表演服装及表演形式体现了时尚、现代、富有活力的风格;表演动作节奏快, 变化多, 幅度大;经常与观众互动、与吉祥物表演者逗趣、为主队加油助威;通过表演动作或其他肢体语言煽动观众情绪, 营造热烈的赛场氛围;服装采用短装、紧身, 体现活力与健美, 同时颜色鲜明、亮丽。一系列设计措施和表现形式体现了赛场啦啦表演队时尚、动感、青春、健康的主题风格[3]。
2.5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有着5千多年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
这种深厚是一种广袤与博大;中国历来就不乏诸子百家齐放的学术盛世, 中国更不缺乏海纳百川的气概和胸怀。尽管舞蹈啦啦是西化的艺术, 然后中国是以一种敞开胸怀的方式迎进来的。艺术本身就是要我们不断的去追求美、探索美;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 中国的人文精神亦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我们完全可以沿着自己的轨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完善, 树立自己的形象, 用先进的中国文化和优良的外来文化艺术更好的结合, 产生出舞蹈啦啦的中国化成果, 形成舞蹈啦啦的中国风。
3 结论与建议
3.1
虽然强调舞蹈啦啦的艺术性, 但是不管规定动作还是成套动作的编排都不能过分舞蹈化, 就淡化了啦啦队的技术风格特征。在比赛当中有些队伍甚至除了四组规定动作外, 全部都是民族舞蹈, 肢体类动作没有很好地通过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来实现啦啦队特有的力度感,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啦啦队的发展。
3.2
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 必须用优秀的著作和动人的形象来表达它的先进性, 以达于不朽。而舞蹈啦啦在中国, 只有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特色, 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化的优秀舞蹈啦啦艺术佳品, 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只有这样, 才能是我国的舞蹈啦啦事业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3.3
本文提出的应该融合更多通俗的艺术元素;应融合更多S时尚艺术元素;应该借鉴新舞蹈门类灵活的艺术特点为我所用;应该向地方、地域性艺术元素融合;应该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应该多变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消除人的审美疲劳。
参考文献
[1]徐中秋, 邱建钢.IASCA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年版[S].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惠娟.对我国啦啦队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5-5.
[3]刘国富.从包装学的视角看赛场啦啦表演队的层次及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 2.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2
【摘要】舞蹈考级作为儿童舞蹈学习的检验载体和成果展示,为儿童的舞蹈兴趣发展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创设了相对公平、客观与直观的学习和监督体制保障。本文认为,儿童舞蹈考级对少数民族聚居且具有歌舞传统的西藏儿童舞蹈艺术,具有教学规范性、舞蹈艺术教育普及、文化多元传播与提升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舞蹈考级 西藏儿童舞蹈 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95-02
“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少儿舞蹈普及教育”[1]。西藏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少数民族歌舞的习俗和传统,舞蹈考级在西藏地区儿童舞蹈艺术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挖掘该地区的民族舞蹈艺术,也可以推动不同舞种之间的相互融合,更能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
1.舞蹈考级对西藏儿童成长的帮助
舞蹈考级自身的规范性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有效地推动了西藏儿童舞蹈学习的开放性,使他们在原有的民族传统舞蹈基础上学习更多的舞种与艺术。
1.1传播中华民族多元文化
由于国内有多家舞蹈考级资格单位,且其考核的舞蹈种类都有侧重,西藏儿童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可接受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专项教育和熏陶。首先,学习其他民族的舞蹈艺术及其文化。当前考级的舞种有中华民族舞、民间舞、芭蕾舞、爵士舞与其他体育舞蹈等,西藏儿童在这些舞蹈动作、技术技能和文化内涵的学习中,会接受其原创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教育,如藏族儿童学习彝族民间舞,会受到彝族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教育等。其次,传播本民族的舞蹈艺术及其文化。在西藏儿童的学习和考级展示中,除了表现其学习的舞种基本技能和要求外,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耳濡目染的本民族的舞蹈元素(如藏族舞蹈元素),达成对其本民族文化和信仰的传播。
1.2引导西藏儿童愉悦中学习舞蹈
舞蹈考级中其级别设置与应用,直接为西藏儿童制定了学习计划、进步计划、短期奋斗目标和长远的奋斗目标,甚至舞蹈学习的理想等。其对西藏儿童舞蹈学习的快乐引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级进步的快乐引导。每个级别层次的阶段学习与每次考试的成功晋级,都会用直观且努力可以获得的考官肯定与级别证书,由此不仅保护了西藏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激励了他们继续进取的精神与支持他们快乐地坚持。二是,舞蹈美与个人素养提升的精神愉悦引导。儿童在舞蹈学习和考级的目标引导下,个人的身心将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尤其是身体机能优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以及个人体型的不断健美,会让他们在与其他同龄人、周围的亲戚朋友的比较中,发现和树立较好的身材美感,推动他们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形体美而继续快乐地学习。
2.舞蹈考级对西藏儿童舞蹈艺术的教学意义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天地,也是艺术启蒙的摇篮。”[2]学校舞蹈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一起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合力。
2.1舞蹈资源考核性普及
所谓舞蹈资源,是指以各种舞种为载体的舞蹈技术技能、舞蹈理论知识、舞蹈艺术研究与相关的音乐和服装等元素。在不同的舞种考级中,其考核标准的不同直接推动着舞蹈资源的强制性和自觉性普及。首先,标准统一的强制性资源普及。为了达成考级和升级的目标,无论是校外的培训机构和学校的专门教育教学,都会严格按照考级的要求去教学。这些资源会按照不同级别的标准,既有单项技能动作的强制教学与高标准掌握,也有系统技能动作的熟练掌握;既有既定舞蹈剧目的学习与表演,也有其他即兴的创作要求。通过这种强制性意味的普及,不仅强化儿童的考级意识、学习意识与努力意识,更让儿童们把这些作为自己理想和成长必备的素质内化,对他们未来的舞蹈发展、艺术修养、兴趣发展和个人高雅志趣的培养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其次,个人追求的自主性资源普及。舞蹈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行为艺术,西藏儿童舞蹈的学习既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引导,也需要儿童自己对其充满天赋性的喜爱,并且把其树立为自己发展的某种理想,甚至是长远的人生理想等。除了他们接受培训机构和学校老师的系统教育教学外,他们还运用家庭的有利条件以及学校的相关条件,开展自主的学习和练习,如对学习技能的巩固练习、对其他兴趣舞蹈种类的模仿性学习等,使自己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得以增长,最终实现舞蹈资源的自主性普及。
2.2提升西藏儿童艺术素质
舞蹈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艺术,不仅舞蹈种类多、舞蹈道具多、舞蹈服装要求多与舞蹈音乐类型多,其蕴含的艺术素质也非常丰富,对西藏儿童而言,舞蹈考级能从两个方面提升他们的艺术素质:一是,提升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是指舞蹈艺术内的造型艺术、姿态艺术、表情神态艺术、团队协作艺术与气息控制艺术等,随着西藏儿童舞蹈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艺术素养会越来越高,且逐渐内化为他们的个性,被以更多样性的个性特色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儿童年龄、学识和舞蹈技能的提升,他们会逐渐地以更多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舞蹈和个人形象更加美观。二是,提升儿童的舞蹈关联性艺术素质。是指与舞蹈密切相关的其他艺术,如音乐艺术、服装艺术、道具艺术、色彩艺术、化妆艺术、灯光艺术与舞美艺术等,这些对儿童的舞蹈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辅助性作用,且会对他们的舞蹈艺术效果起到助长的作用,彼此之间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这些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有效地培养儿童舞蹈训练和表演的适应性,包括对场地、音响、舞蹈氛围和其他方面等的适应。
3.结语
舞蹈考级作为一种具有硬性规定,且儿童自愿参与的考核形式,其运用共性的标准激发西藏儿童学习舞蹈艺术的兴趣和舞蹈潜能,引导更多儿童在积极的参加学习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习更多的舞种及其文化,为文化融合和发展、民族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虹.对少儿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115-118
情感对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分析 篇3
关键词:情感,音乐舞蹈,升华作用,分析
在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之中, 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最为紧密。学界有一种说法, 音乐最早就是从舞蹈中产生的, 它依靠舞蹈进行发展, 最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当音乐得到很好的发展之后, 它又反过来对舞蹈产生了不小的助益, 使舞蹈得到了来自音乐的帮助。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共鸣, 那就是情感, 它是音乐舞蹈表演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对比与变化。舞蹈情感实际上就是舞者本身对情感做出的反应与表现, 它利用人的形体姿态以及动作变化进行体现。舞蹈可以没有音乐陪伴, 但是离开情感就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舞蹈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
一、舞蹈和音乐的关系
形体的舞蹈艺术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艺术雕琢和提炼人的肢体动作等表现方法, 展现表演者的思想情感, 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其重要的组成要素包括三个部分:舞蹈艺术, 动作姿态, 节奏以及表情。而音乐艺术主要重视的是对声音的表达, 它所展现的艺术形象主要依靠的是有组织的音乐符号, 它所表现的也是人们的思想情感。音乐常见的主要因素包括旋律, 节奏以及和声。在艺术领域中, 舞蹈和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有这样的观点了:“舞为乐之容”, “乐之耳曰声”, “有目者曰容”等等, 究其意思无外乎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 音乐是舞蹈所表现的内容。
作为情感生活的形体表达, 舞蹈的表现形式趋于外向。音乐旋律与节奏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人的情感的表达, 它的这一作用在日常舞蹈表演中也有所表现。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性格以及情感状态都可以利用这样乐舞结合的方法进行完美生动的展现。尽管音乐可以离开舞蹈独自进行表演, 但是舞蹈离开音乐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对于音乐而言, 舞蹈就像是它的情感注释, 有了它音乐将得到更完美的表现。此外, 不同形式的艺术和谐的统一之后, 将会呈现出更加瑰丽的美感。阿诺在他的著作《美学研究》中提到“统一性是我们所知道的一种最重要的内在价值, 审美客体的重要性要依它能体现多少统一性而定。”事实上, 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就是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 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 将幻想和形体动作结合到了一起。从它们的发展历程来看, 音乐和舞蹈能够实现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 舞蹈能够对音乐进行解释, 它给音乐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强调出其中的特质, 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推动故事情节等。它们互相辉映, 能够实现彼此推动的作用。舞蹈家与音乐家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可以真正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令人震惊的作品。
二、情感表现和情感起到的作用
笔者所谓的“情感表现”就是把内部情感通过一些形式表现给观众, 并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情感表现对于艺术活动的意义尤为重要。艺术活动的目的就是表现情感, 将创作者的情感宣泄出来。舞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 它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表达人们的感情。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舞蹈艺术相较于其产生之初的自然状态, 已经渐渐向表现形态过渡了。这为它表现人类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情真意切是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舞者应该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与感悟, 这是他们进行艺术表现的基础。只有当舞者真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感悟, 他们才可以将感情倾注到作品中, 使创造出的形象更加丰富生动。笔者认为, 尽管一些作品里的动作比较惊险刺激, 能够使受众产生浓厚的观感刺激, 但是这些作很难使受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只有对人们的感情世界进行表现的作品才可以使人们印象深刻。将内心世界和形态动作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才可以使人物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作品才能叫做艺术珍品。
三、情感对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
(一) 一部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情感萦绕于始终
18世纪法国舞蹈家诺威尔曾经说过:“舞蹈没有平静的对话, 凡属冷冰冰的议论的一切, 它都没有能力表达。为了取代语言, 需要很多可见的东西和行动, 需要鲜明有力地表达出激情与感情……”音乐和舞蹈就像是一家人,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需要音乐的陪伴, 它们相互结合一起表达故事需要表现的情感。音乐和舞蹈有着三个共同点:一是节奏。舞蹈离不开节奏, 音乐也是这样。舞蹈可以利用音乐来对自己的节奏进行强化, 这就像船工号子一样;二是抒情。舞蹈音乐本身就是感情的表达, 音乐本身是抽象的, 它并不会对舞蹈产生影响, 只是进行必要的烘托和渲染。他们能够共同表现人类的情感;三是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进行。舞蹈的动作设计需要依赖音乐, 所以它们二者还是非常和谐的。
(二) 一部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是思想和情感的融合
音乐舞蹈的形式要和其本身的内容相互影响, 它们应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动作, 还需要帮助观众理解音乐舞蹈背后的意义。舞蹈作品体现出的是编舞者本身对音乐的感悟以及对情感的表达。站在舞者的角度来看, 意境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和情绪, 它应该是情理结合的产物。情理能够帮助意境变得更加有意义, 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
(三) 一部优秀的音乐舞蹈作品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升华
艺术作品情感的审美升华就是人们常说的“格调”。通常而言, 高格调的音乐舞蹈作品的内容都比较健康, 思想也较为深刻, 它可以反映生活的真谛以及音乐舞蹈家的专业技能, 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却毫不矫情做作。如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作品《黄河》正是利用气势磅礴的音乐《黄河》创作出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相结合的群舞。这部作品将音乐和舞蹈完美的结合起来, 表现出抗战过程中, 中国人民誓死抵抗、保卫祖国, 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顽强力量, 最后, 伴随着《东方红》的音乐, 观众很容易在舞蹈演员的引导下感受到那段岁月中的坚守和激情。在这种时刻, 音乐能够帮助舞蹈作品强化情感表达, 帮助观众进入意境。这部音乐舞蹈作品不管是在古典舞的动作语汇的角度, 还是站在逻辑审美的角度, 都表现出了舞蹈创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思想。
四、小结
情感对于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值得学界进行重视和研究。所谓情感对音乐舞蹈的升华作用离不开音乐舞蹈的情感、形象、审美等等其本身的艺术形式特征。人的喜怒哀乐上是其对外在世界的一种反应和态度, 但如果这种态度并没有和情感相互融合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 更不必说音乐舞蹈的审美了。音乐最早是从舞蹈中产生的, 它依靠舞蹈进行发展, 最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当音乐得到很好的发展之后, 它又反过来助益舞蹈。舞蹈和音乐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共鸣, 那就是情感, 它是音乐舞蹈表演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对比与变化。舞蹈情感实际上就是舞者本身对情感做出的反应与表现, 它利用人的形体姿态以及动作变化进行体现。
参考文献
[1]仝皓天.有意味的形式:浅谈舞蹈创作中的动态语言[J].神州, 2013, (06) :369.
[2]戴利.谈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02) :123.
[3]杨艳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12.
舞蹈艺术的优美文章 篇4
文字,是人的灵魂在跳舞,是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之精髓,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舞蹈艺术的优美文章吧!
舞蹈艺术的优美文章
当我们穿梭在文字中,就是人的灵魂在欢畅,在跳跃。有思想的人,就有灵魂;有灵魂.就得用文字展现出来。
文字中,有的人呈现悲哀,有的人呈现欢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人生的长河中,患得患失,有时心潮起伏,有时平静如水。我们用文字演绎我们的角色,我们用文字舞蹈我们的情怀。
喜欢在文字里跳跃的.人,说明他的思想在颤动。多少名人作家写下了不少的巨著,说明他们的思想一直在飞舞。他们紧跟形势,随时代的脉博跳跃。他们不知疲倦,为世人著下了认可的名卷。他们的文字,就是灵魂的表现;他们的巨著,就是思想的反映。我们仰慕这些作家,我们也喜欢这些文字。可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躯体,也是有思想有灵魂的载体,为何不也去舞蹈一下,阐述我们的灵魂呢?
在大千世界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释放一下自己的灵魂。在文字中展现,在文字中舞蹈,跳出我们的心情,唱出我们的梦想。
文字,灵魂之舞。就是要用文字彰显我们的思想,用文字唱出心中的最爱,用文字书写最新最美的画面。一旦被文字所倾,我们的灵魂就暴露于天下,我们的思想也就欢畅淋漓。请用文字舞出自己的精彩,请用文字唱响自己的梦想。文字,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座桥梁。没有文字,舞不出我们的精神面貌;没有文字,舞不出精彩的世界。只有文字的飞扬,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只有文字的飞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呈现明媚的色彩。
文字,灵魂之舞。就是要用文字描绘我们的深邃,用文字唱出天下的喜事,用文字书写最新最美的前途。一旦被文字所迷,我们的灵魂就大白于天下,我们的思想也就无所讳忌。请用文字,舞出我们国家的新貌,请用文字唱响祖国的未来。文字,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文字,舞不出大国的非凡;没有文字,舞不出我们智慧的潜力。只有文字飞扬,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只有文字飞扬,才能实现我国的强盛。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5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盛装是指参与民族舞蹈的人们所穿戴的节日服装, 这些服装因其款式、色彩、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风采, 是各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场合所穿用的服饰, 而民族舞蹈服饰就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演化改进而来的。民族舞蹈服饰去除民族盛装中那些随意性和不合时宜的设计,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筛选、重构和演化, 设计出既具有鲜明视觉效果, 又蕴含形象精神的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有着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和精神化的艺术特征。
(一) 舞蹈化。
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是从多层次、多视角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四肢、腰部、手部等方面的表现潜力, 捕捉人体的细腻情感变化, 开发舞蹈服饰的韵味, 揭示肌肉运动线条变化的表情性。在民族舞蹈中经常会见到将衣袖、裤口或裙摆特意放大超宽设计, 以发挥这些丰沛余量面料的作用, 营造神韵美妙的“衣装舞”。例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中, 男裙裤口的宽度被扩展到2至3米,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男裙裤口的两倍, 这种超宽的裤口既能够表现挥舞出山的造型、飞舞的鹰的雄姿, 刻画出民族精神, 还能够营造出奇妙无比、妙曼抒情的视幻效果。
(二) 符号化。
随着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民族盛装中不合时宜的装饰性图案和饰品被解构, 而一些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元素则作为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象征被保留在民族舞蹈服饰中, 成为民族舞蹈服饰的符号化艺术特征。巴珠头饰、藏袍款式是最具藏族民族服饰特色的符号元素, 这些元素被充分地运用到民族舞蹈《牛背摇篮》中的女服设计中, 体现出藏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 体现了藏族少女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舞蹈服饰缩短藏袍袍摆、删去衣身, 只留下饰于后腰部位的两只袍袖作为藏袍的象征符号, 这种消减式设计在外观上与传统的藏袍仍具有相似性。
(三) 审美化。
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盛装相比更注重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虽然民族盛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但这种设计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随意性、重复性和繁杂性, 既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不相适应, 又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不相适应, 更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特征不相吻合。因此, 还要对民族盛装进行审美化改造, 在设计舞蹈服饰时不仅注重服饰的审美化, 还将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同时融入审美理念中。如哈萨克族群舞《一朵可爱的玫瑰花》为配合舞蹈立意该舞蹈服饰在民族盛装的继承上做了大胆的裁剪, 不仅裁去了衣袖和肩部的衣料, 还将膝盖以上部分设计成合体的吊带式样式, 既使得服装适合民族舞蹈表演, 又突出了演员婀娜多姿的身姿曲线。
(四) 精神化。
在设计时民族舞蹈服饰并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简约以及款式、色彩等的鲜艳奇特, 而应根据舞蹈主题与内容的实际需要、舞蹈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设计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化是舞蹈服饰舞蹈化和符号化的核心, 支撑漂亮、新颖、独特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如朝鲜族舞蹈中的服饰多以素净、淡雅和轻盈为主, 短衣长裙的服饰风格反映的是她们温顺、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德。而羌族舞蹈《尔玛姑娘》中的服饰绚丽多彩, 白色的羌袍、玫红的裙裤、翠绿的滚边以及红绿相间的装饰图案, 表现了羌族姑娘的美丽、善良。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分析
(一) 民族舞蹈节奏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每场民族舞蹈演出就是一场色彩斑斓的服饰展览。舞蹈中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元素, 也是舞蹈本身的一种诠释, 在民族舞蹈中服饰与演员的心理节奏、舞蹈韵律内涵具有一致性,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奏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是舞蹈就一定具备节奏性, 节奏性是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的根本区别, 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的节奏性相吻合, 如简洁精短的舞蹈服饰应与欢快活跃的节奏相匹配。民族舞蹈中为主题服务的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节奏保持一致, 如朝鲜舞蹈《顶水舞》中演员的服饰与舞蹈欢快的节奏共同演绎了水之色、人之形、天地共融的艺术特色。舞蹈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不同的节奏变化, 如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柔性律动, 即内外气韵彼此连接又彼此对抗的组合;再如《桔梗花》中腰间飘动的蓝色结带如同随风摆动的蓝色桔梗花在舞蹈韵律中翩翩起舞, 体现出含蓄柔韧的舞姿和由内而外的气韵, 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风格和情感特色。外在节奏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强、速度快的节奏要求服饰必须简洁、短小, 而力度弱、速度较慢的节奏则适合宽衣阔袖, 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柔美的音乐旋律与多层硕大裙摆和波光闪烁的吊带连衣裙融合起来, 创造出小溪柔弱的、奔流不息的生动形象。
(二) 民族舞蹈形象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相吻合。舞蹈服饰依附于人体因而具有直观的造型意义, 服饰的运用能够强化演员的肢体造型、展现演员动作的自由性, 同时还能使艺术形象更精炼、更典型、更真实, 能打动人心,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白毛女》第四场中依靠服装语言的转换在几分钟之内就展现了喜儿从一个黑发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白毛女的漫长岁月转变, 刚躲入深山时喜儿是黑辫、红衣、绿裤, 随后依次转变为灰披发、灰衣、灰裤, 最后变为白披发、灰白色的衣裤, 使岁月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真切地体现出来。朝鲜舞《鹤》以长裙和头饰来塑造鹤的形象, 表演者头戴红冠、身穿白衣鹤尾服、脚蹬红头船形鞋, 栩栩如生的鹤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三) 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有助于展现演员的体态美, 还有助于展现动态美, 因而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协调。如《淘米舞》中主要运用的是上肢动作, 因而上身服饰选用了无纽扣的宽袖上衣, 下身服饰为长裙和围裙;维吾尔族的《顶碗舞》中细碎的舞步和旋转的身体是舞蹈的主要动作, 为使舞蹈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 在舞蹈服装的内外裙摆上饰上了金质亮片, 而蒙古族的《顶碗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蒙古风格的揉肩和抖肩动作, 所以在亮片的基础上还特意在肩部装饰上金色流苏, 增添舞蹈的感染力。
三、结语
舞蹈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服饰, 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服饰紧密相连, 二者既是迷你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呈现出多层面的样式, 也形成了形态别致、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 而民族舞蹈服饰在运用典型符号元素时不仅注重舞蹈主题与形象的定位, 更注重在最大限度上对动作表情的辅助作用。一部成功的舞蹈演出既需要有优秀的演员和动人的音乐, 还需要有优秀的舞编和恰当的服饰, 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对舞蹈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清.民族服饰对民族舞蹈功能之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2] .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篇6
舞蹈服饰的艺术性, 即舞蹈服饰本身所具有的, 或是被设计者后加上去的能够表现一定“美”的方面, 富含一定内涵或意境的一种特性。舞蹈服饰的艺术性是基于舞蹈服饰被制作出来的作用, 或被寄予的某种特定含义而存在的。在舞蹈服饰的艺术性中, 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元素, 比如: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 可以说舞蹈服饰就是舞台上一本小而丰富的百科全书。
1. 舞蹈服饰造型的艺术。
对于舞蹈服饰而言, 许多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绚烂”“花哨”等肤浅的理解层面, 其实际上, 舞蹈服饰与众多流行服饰一样, 在造型上具备相当的艺术性。首先, 舞蹈服饰为了彰显舞蹈本身的意境, 力求与舞蹈语言进行配合。这种配合就犹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诗句一样, 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在舞蹈服饰的造型上, 往往还流露出设计者对舞蹈的理解或对广义舞蹈的理解。细观各式各样的舞蹈服饰, 其异样别致的造型无不是为了给人一种直视舞蹈内涵的感觉。甚至于许多舞蹈服饰在设计的同时, 还融入了人体学、几何学等元素, 可谓是视觉冲击与内涵兼备。譬如, 我国历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儿童的参与, 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多与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有关。而舞蹈服饰设计人员正是基于小朋友们审美观的特点, 将舞蹈服饰设计成为了能够对自然事物有着高度像真意义或是仿真效果的造型, 令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更为直观地看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2. 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
图像和花饰向来是舞蹈服饰的主要元素, 在时代发展下, 这种沉浸于服饰表面的装饰图画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有讲究的整体, 即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首先, 服饰的颜色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能够对舞蹈主题进行阐述。其次, 舞蹈服饰上的花纹具有渲染特效。许多舞蹈服饰为了表现特定的事物或意境, 在环纹和表面图画上做了很多工作, 使得舞蹈服饰就像是一幅写实画卷一般。
3. 舞蹈服饰中的民族艺术。
民族舞蹈服饰除了具备上述艺术特点外, 必不可少地还同时具备了民族艺术。民族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复杂的图案或是装饰物将属于他们的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外人而言, 民族舞蹈服饰自身就是能够代表该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艺术品。通过这些纹路或装饰物, 人们能够感受到该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原始而崇高的社会哲学、自然认知等, 因此, 将民族舞蹈服饰看作是同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一样的艺术事物是完全有其令人信服的根据的。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如果说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那么范, 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 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 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发展, 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重大的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 随着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 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舞蹈服饰就只能是舞蹈艺术中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觉醒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的艺术性主要通过形体、造型、音乐等元素来进行表达的。
1. 形体艺术。
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具备相当丰富的动作语言, 基于民族舞蹈产生环境的特殊, 其中的形体艺术较诸于西方舞蹈或是现代舞等舞蹈种类, 在表达思想或主题上更为直白和浅显。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 民族舞蹈能够将一些生物的习性、本民族的意识和观念等进行展现。这些形体动作相互配合, 还能够对该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等进行还原。比如,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有一部分仍然流传着古老的祭祀舞蹈, 他们通过手舞足蹈的跳跃, 对未曾现于人前的鬼神行为进行了描述, 观众在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 仿佛又看见了另一本山海经。而像藏族、傣族等文化浓厚的民族中, 舞蹈的动作常常是相当丰富的。藏族舞蹈注重展现其内心的豪迈和兴奋, 傣族舞蹈则多注重一种小家碧玉似地温和柔美。
2. 造型艺术。
我国自古图腾文化和“天人”观念就较为盛行, 在这样的文化基调下, 一些经典的图腾或是其他造型常常伴随民族舞蹈出现。从包含深意的面具舞, 到装扮全身的拟兽舞, 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元素通过舞蹈被展现出来。其中, 舞龙和舞狮可以视作是我国汉族的特色舞蹈, 虽然舞蹈中的龙狮形象在我国南北地域造型差异较大, 但不管是何种质材所做, 不管是体积大小, “龙”和“狮”的造型无不别具艺术特点, 不但将我国文化之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将“舞蹈”这种相对高雅的事物进行了异样的诠释。
3. 音乐艺术。
古人曾以“载歌载舞”来描写人们在喜庆之时无以复加的情绪波动, 足见音乐在舞蹈中地位和作用, 即音乐为舞蹈指明节奏, 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充当导索。舞蹈伴奏即为音乐, 就自然会被纳入音乐艺术之列, 既被包含于民族舞蹈艺术当中, 又未能脱离音乐艺术的范畴, 因此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艺术是广义音乐艺术与广义舞蹈艺术之间的桥梁。
舞蹈服饰是民族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事物, 通过舞蹈服饰的设计, 能够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归属、风格, 并且舞蹈服饰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 能够为舞蹈本身增添趣味和活力, 使舞蹈更加有特色。民族舞蹈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文化的兴盛与否, 直接展现了该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状态、审美观、社会魅力等。从艺术的角度讲, 舞蹈服饰是一种以服饰设计艺术为手段, 展现舞蹈艺术的辅助性事物。而民族舞蹈本身则是以行为为表现手段的社会艺术。因此, 两者均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两者进行艺术性的研究, 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 还能够使他们在新时代下结合得更加紧密继而实现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的腾飞。
摘要:舞蹈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于放松神经、感悟生命的工具。因为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特点, 也使得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元素也附带了艺术性。舞蹈服饰便是结合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为一体的事物。而民族舞蹈则是具备民族特色的形体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等的集合。探究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有利于人们运用普遍联系和辩证主义观点审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一条科学的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关键词:舞蹈服饰,民族舞蹈,艺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建.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
[2].张琬麟.剧场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设计特征[J].装饰2003.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7
舞蹈艺术创作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熟悉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以及要表达的意境都是舞蹈创作者对日常生活工作的认真观察,逐步积累来的大量生活素材的积累,并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和思考,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以及象征性意义的部分,并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感受、体会之后才提炼而成。舞蹈艺术创作要具备夸张力和表现力,舞蹈艺术创作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吸收,进行艺术创作,并最终通过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 呈现给观众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舞蹈创作需要的专业素材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不仅仅包括对人体动作的熟练掌握,还要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性动作深入了解,包括形态特点,动作规律,节奏等进行分析、提炼。舞蹈学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样式和价值的艺术学科,内涵丰富而复杂, 外延宽泛而多样,已经构建起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一是来源于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在舞蹈的训练,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提炼和总结出了大量的应用性理论成果, 具有舞蹈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方法体系。二是以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文化研究,目前已经为学科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史学和基础理论的体系,形成了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充分借鉴其他交叉学科的成果,行程丰富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00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各校纷纷开始设置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来吸引大量的生源,然而学校一味为了增加招生量,没有进行全面的考量和计划,导致舞蹈学科在大学的设置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各综合类院校中设立的舞蹈专业在艺术性和专业性上大打折扣,导致舞蹈的文化普及遭遇阻塞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我国高校的舞蹈专业设置中,大致分了四个方向,即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舞蹈学(舞蹈理论)。如果细分的话,舞蹈学具体还会分史和论两个大的方向,而舞蹈本身就因内容和风格分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国标舞等, 各院校匆忙开设的专业大多数是舞蹈教育专业,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第二,缺乏学科带头人,许多综合类院校因为诸多原因, 在成立舞蹈这一专业学科时没有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式的高端人才,致使舞蹈这一专业的负责人不了解甚至完全不懂舞蹈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整个学科的未来发展策略上缺乏高远见地。因此导致了专业方向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现状或者根本原因。
第三,专业盲目设立,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的最大问题是办学目的不明确,对舞蹈专业知之甚少变盲目上专业和招生,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重要知识点的关键问题。更有甚者学生进校后还不知道要上什么课。
中国民族民间舞共按照八大地区来囊括,其中每个大区的舞蹈类型类型、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能进行细致划分,那么学生如何成为该种舞蹈的驾驭者?综合类院校习惯性安排大量的基础课程,忽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因此课程的设置上少的可怜,让学生对每个民族民间舞都有所涉猎,很都很泛泛、浮浅的。无法与专业类院校的学生相媲美。
第四,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现在普通院校的舞蹈专业老师相当匮乏,缺乏素质高和专业的老师任教;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前只是限于某个特定的专业或者方向,但是在就业后要担当非专业或者兼顾很多其他课程,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部分的综合类大学里面相当的普遍;因此这类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虽然也很尽力但是却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很多学生应该学到的专业知识无法掌握,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毕业但是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导致毕业后就业时面临巨大挑战,不具备竞争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无法达到职位相应的要求。
三、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的改进建议
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在设立舞蹈专业时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鉴于学校的地方文化特色,也使得其在引进相关师资力量上具有先天条件。师资力量配备必须专业化,细分化,目标化, 明确化。作为生源最多的综合类院校应该更正对舞蹈专业的认识并将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重视,调整舞蹈专业的设置目的和方向。
首先,引进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上给予专业的意见和把关。创建符合舞蹈艺术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坚持舞蹈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办学思想。
其次,师资力量的配备,需要坚持聘请有资历的符合学校特定地域文化氛围的舞蹈方向设置上的专业性的老师任教。并组织教师对该领域舞蹈进行科学研究和细分,从舞蹈历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到理论等多方面对舞蹈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树立学校在该舞蹈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代表性;组织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使得学生不仅仅对此种舞蹈动作熟练运用,更是在文化水平上能达到专家的程度,创造便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舞蹈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条件。第三,注重舞蹈细分,根据学生的特质而设立课程,舞蹈和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其在细分上区别,不同民族或者地方的舞蹈无论在肢体语言还是在表现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生源的特色来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擅长不同舞蹈的学生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这样能保证在入学前舞蹈天赋的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因而获得提升;
第四,结合自身师资力量与人才需求着重培养相关人才。纵观全国,舞蹈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从各级大专院校、 中专院校、专业歌舞剧院和团体、业余艺术团、大学艺术团、 艺术高中、文化宫及各类艺术培训学校等,这些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于舞蹈类别的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而且鉴于类别不同,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度也不相同。因此大学在舞蹈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特点, 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再某一特定领域有所专长,那么就业的问题相应的就会有所缓解。
第五,跨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跨界已经成为如今的风尚以及生存必须的技能,无论跨学科的,或者是跨门类,或者是跨国界的跨界。鉴于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学生已经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授课而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的和其他地区、学科、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在某些领域可能学生对信息的掌握会超过教师,因此建议多多鼓励学生之间的创意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会转变为指导者,在方向或者某些节点上适当的给予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其所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些实习或者参与实际组织等工作的机会,多了解,多学习实际操作, 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融会贯通。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此种跨界,让学生找到在实际工作中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兴趣所在,真正的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天才是培养出来的,以及实践出真知。
四、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观念性的,有客观性的, 有主观性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制约着舞蹈艺术创作的基础因素,要改变这个现状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带头作用或者单纯的引进某个学校的成功经验就可以的,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立和建设舞蹈专业,并将舞蹈专业当做重点学科建设,包括舞蹈发展史,方法论等多方面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多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创作,鼓励学生走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多参与实践,多多积累舞蹈创作的素材,为更好的舞蹈创作打下基础。
摘要: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诸多因素影响了舞蹈艺术创作和舞蹈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等,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些相应的改进建议。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8
首先, 作为舞蹈演员, 是让观众直接感悟和接触舞蹈这门表演艺术的媒介, 是让大众领悟和感受舞蹈艺术魅力的窗口。人们了解一支舞蹈的好坏, 从某种意义上讲, 往往就看舞台上短短的几分钟, 全凭舞蹈演员的临场表演和现场发挥。舞蹈演员并不是把教员教给的舞蹈动作在舞台上简单地展示出来就可以了, 他一定要传达出该舞蹈的创作意图, 把编导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动作过渡到舞台上, 把编导头脑中一些模糊概念和思维意识通过舞蹈动作的形式固定下来, 形成确定的舞台动作肢体语言, 所以舞蹈演员承载着把编导脑中我们看不到的思维内容和想法、情感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让人们可见的重要职能。既然作用如此重要, 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不能有丝毫含糊, 必须要全力以赴。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所以要想完美而准确地呈现创作者的思维意图, 舞蹈演员要在台下进行持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表演技巧的训练, 这都需要一边演练, 一边用心揣摩。所以这是对舞蹈演员耐力和领悟力的考验。另外, 既然是舞台表演艺术, 还涉及到一个临场能力的考验, 即当你临场发挥突然出现意外或表演失误怎么办?能否马上想到办法来弥补?比如在跳双人舞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托举, 一旦出现动作上的失误决不能停顿在那里, 而是要借助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和两个舞蹈演员之间的默契, 巧妙地遮掩过去, 至少在观众看起来舞蹈仍然是流畅而不出破绽的。演员之所以是演员而不是“表演工具”就因为演员具备清晰的思维和应变能力, 在上台表演之前, 演员需要调整好心态, 把握好作品, 运用舞蹈思维能力, 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 把内在情感和内心感受完整的呈现出来, 打动每一个观众。
其次, 作为舞蹈的幕后编导, 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一套舞蹈动作要是没有好的编排和设计, 就不会是完整的作品, 自然也就无法打动观众。作为大多数观众因为无缘走到幕后去观看舞蹈的排练、演员的演练、教员的教导, 而是只能通过直接的演员舞台表现来感受舞蹈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也就是说舞蹈编导是根本没有机会向大众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设计匠心的, 所以这就对舞蹈的编导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舞蹈设计和思维的独创性, 即一定要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舞蹈思维还要具有发散性, 即观察到一种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 诠释它;另外舞蹈思维还要具备深刻性和批判性, 即要求舞蹈的编排设计要有深度, 要对舞蹈素材进行大胆的破坏和重新构建;编导还要具有创新意识、独特的审美气质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努力发掘身边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和优秀演员, 找到演员的表演优势及存在的缺陷, 如何克服演员自身不足, 用适合演员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自己的作品。如果舞蹈编导非要给一个擅长现代舞表演的演员去编排一段民族舞作品来表现, 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对方身上的优势和劣势, 这样做不能给该演员在舞台上提供更大发挥的空间, 自然难以做到双方的满意, 也无法让观众满足。
再有, 对于承担着手把手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舞蹈教员, 他们在整个舞蹈环节中的角色也是极为重要的。每一个舞蹈学生都要在舞蹈教师的悉心教导下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台下走到台上。因此舞蹈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思维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制作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舞蹈基础、表演优势和不足, 通过授课和训练使得学生获得必备的舞蹈知识和表演技能, 同时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补充心理学、音乐、美术、文学、艺术等课程, 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另外作为教师的舞蹈教员还要通过生活实践, 教给学生如何做事, 如何做人,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对学生整个的舞台之路和漫长的人生之路也是大有帮助的。
总之, 舞蹈动作是在舞蹈思维意识下通过复杂而高级的思维活动把编者的创作意图赋予有组织、有顺序的肢体动作, 通过舞蹈教员的领会和传达, 然后借助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而具有生命力的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舞蹈思维的过程在内, 单纯的生活动作不能称之为舞蹈;舞蹈动作的提炼一定来自于生活, 但是因为有了有意识地思维活动在内, 经过了加工和升华, 所以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维和表现艺术。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年。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年。
[3]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 篇9
文化艺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的因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舞蹈表演艺术在中国文化建设的长河之中, 犹如是一条源源不断汇入主干的支流般充满生机, 绵延流长.
在专业舞蹈院校进行了系统的八年舞蹈学习过程, 尤其是在大学的深造中, 我对舞蹈表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 因为只是一些理论知识, 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对表演的领悟还只是在表面的层面上。不过, 2007年我进入了专业的舞蹈团体成为一名职业的舞蹈演员, 从事舞蹈表演至今已经有5年的时间, 有了这5年的真正的舞台表演的洗礼和陶冶, 我很难得的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表演学习中, 我想我对舞蹈表演也渐渐的产生了自己的认知, 有了一定的感悟。因此, 在这次少得的机会中, 我对能够简单论述一下对舞蹈表演的观点和感悟非常珍惜,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工作和学习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吧。
在舞蹈表演当中的主体是演员, 这个舞蹈精彩与否最重要的是看演员, 我认为演员除了外在的身体条件外, 最为重要的, 最能提升作品质量的是看这个演员的“思维”, 演员思维到位了, 才能体会到作品的情感, 体会到作品的关键了才能用思维进行加工创造, 用思维来支配身体, 从而完美的体现, 展示出作品。才能传达给观众。然而, 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演员的表现力呢?
活跃演员的舞蹈形象思维。舞蹈思维特性的问题, 一直是舞蹈人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舞蹈人在这个问上有了广泛的研讨。如今尤其在教学中依然感受到对舞蹈思维特性的认知理解是舞蹈及舞蹈编导学习时的关键所在和作用意义。而且同样也依然感受到舞蹈实践者对它的陌生甚至有些概念还多存误区没能真正理性地意识到其思维特性是什么, 以及它的意义何在?
一、艺术源于生活
一般来说,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应该具备三方面基本的技能, 即基本功能力、技巧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舞蹈演员在台下对每一个动作的训练, 是在完成形象的积累,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是舞蹈存在的物质载体。
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艺术也不例外。生活当中的每一个典型的形象都可以运用到舞蹈当中, 例如, 在我表演舞剧《骑楼晚风》时, 我的角色是要塑造出一个“女高中生”的形象, 那么, 我就要在生活中观察现在“90”后的形态是什么样的。要思考, 他们和我这个“80”后有什么不同呢, 是不是比我思想更加前卫呢, 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会有什么表现呢, 对戏中其他人又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加上对生活中高中女孩儿的观察, 加上自己的一些联想, 再加上自我的一些舞蹈夸张, 出来的舞蹈形象就既真实又生动了。所以, 作为一个演员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只有平时掌握更多的知识, 对特定的情景才能理解至深;只有平时积累更多的情感, 才能沉淀和营造出表现舞蹈意境的足够的激情;灵感才能在关键时刻一触即发, 营造出人人久存于心、进发一刻的难忘的意境美来。
玉不琢不成器, 舞蹈演员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 完成了这些积累, 才能获得表现舞蹈美的自由, 才能以美得动作、美的姿态、美的线条、美的构图表现出美得内容、美的人物、美的心境,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二、“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舞蹈演员反复的练习动作后, 达到熟能生巧, 渐渐从对动作的亲身实践中感受舞蹈编导的创作意图, 用自身的情感去体会。生活是无比生动丰富的, 正是在对生命和自然的观察、体验感受中, 在以生活为基础的提炼、加工中, 艺术家们找到了营造舞蹈意境美的正确途径。
舞蹈形象是包含情感的形象。在舞蹈形象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情感活动。舞蹈是人们的情感在高度激动时的审美创造和形象反应。只有当舞蹈演员激情满怀, 不能不予以表现时, 方能浮想联翩, 欣然起舞。
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想要完全体会舞蹈的意境, 只能用自身的感情去体会。舞蹈文化给人们以心灵沐浴、精神享受、审美滋润。它又是用肢体技巧表达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感情表达, 去感染观众的一种艺术活动。舞蹈家在现实中发现和研究了人体在某种动态中表现出来的美、力量和技巧, 提炼出来进行加工, 升华成了舞蹈创造和表演的技术。当舞蹈家在不同的情况下恰当地组合这些技术时, 也就成了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和感情的工具, 正是所谓的自然为本, 形情并茂。比如, 同样在舞剧《骑楼晚风》中, 我们要表现出当时四川大地震现场的情形, 试问, 如果我们不去看当时的图片新闻, 不去用情感切身的体会那种情景, 怎么可能完美的表现出那种悲痛呢?
由此可见, 没有心灵深处的深切感受, 没有娴熟高超的技巧, 没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成熟升华, 创造优美的舞蹈意境是难以想象的。纵观我们熟悉的舞蹈家, 无不是经历长期勤奋学习和持之以恒的刻苦锻炼、钻研琢磨, 才能获得艺术上的高境界的。
三、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的二次创作
舞蹈演员在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达过程中既是舞蹈美得创造者, 又是舞蹈形象赖以生存显现的物质材料, 同时又是让观众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对象, 是舞蹈美在传达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可以说, 舞蹈演员是集创造者, 创造工具, 创造成果于一身的艺术家。他们以有生命的人体为材料来表现的情感, 也就是“生命情调最直接, 最实质, 最强烈, 最尖锐, 最单纯又最充足的表现”, 因此, 也最容易被观众所感知, 所接受, 也最容易引发观众的美的情感, 最容易获得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在经过了这些积累后的演员, 在舞台表演实践中就会出现忘却自我, 完全融入到所塑造的角色之中, 抛弃了内心一切与之无关的事象, 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一来, 演员反复练习的动作就转化为他所塑造角色的无意识的动作, 让观众感觉到演员的动作就是他所塑造角色内心的自然表露, 于是舞蹈者就进入了内心的“无意识空间”。也即是能够炉火纯青的表演出舞蹈作品里任何一个血肉丰富的角色扮演了。我想, 到达了这一步就能极大的提高演员的表现力了。
结论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的话:“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她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美的意境来源于艺术家将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和思维感情有机融合, 达到炉火纯青、流畅自然的程度。来源于艺术家把语言与技巧化为形象的骨骼和血肉, 在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在广东歌舞剧院做了专业演员5年, 深知想要做一个好的舞蹈演员有多难, 也深深的感觉到了舞蹈表演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从舞蹈的积累到创造再到表演是一个漫长的寻觅过程。这是需要人生阅历及人生过程的。但是, 通过学习和摸索我已经清楚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因此, 我想, 这对我今后的表演生涯会有巨大的帮助, 帮助我走向更好的舞蹈演员生涯。
参考文献
[1].《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 主编:黄宗贤;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
[2].《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 徐充尔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
【舞蹈艺术舞蹈的升华】推荐阅读:
舞蹈的语言艺术06-19
舞蹈创作舞蹈艺术07-05
舞蹈艺术的动作特征08-18
舞蹈语言的艺术功能09-19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10-01
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11-01
舞蹈开头的艺术设计07-13
舞蹈艺术的功能与价值08-23
用心舞蹈的艺术性09-19
艺术舞蹈的起源和发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