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的艺术形式(共11篇)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1
摘要:形式美是艺术美中最易发现的表现范畴, 舞蹈形式美历来被舞蹈家重视, 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形式美的另一个原因是由观众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 舞蹈形式美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且其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惊人的, 只有当形式美充分体现融合于舞蹈之中时, 它才会成为精功的艺术品升华为一种更集中更典型, 更高的艺术美。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形式美,人体语言
艺术美作为一种社会意部优形态在美的各种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形式美则是艺术美中最易被人们感觉发现的重要表现范畴, 缺少了形式美的艺术将会显得分散而粗糙, 故舞蹈艺术中的形式美是非常重要, 不容忽视的, 不过也只有准确恰当地表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它才能被称作美的。
舞蹈形式美历来为舞蹈家们所重视, 首先是由舞蹈艺术特征所决定的, 舞蹈艺术是通过直观的具体感知的, 动态的, 美化的人体语言来传情达意, 状物抒情的, 如果这些动态形象不新颖, 不生动, 无变化经, 无美感平淡无奇, 那么就失去了这门艺术独立存在的价值, 所以有人说舞蹈的第一要素是美——形体的动作的, 节奏的, 情调的美。其次, 舞蹈艺术十分重视形式美的另一个原因是由观众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 人们对众多艺术品种的欣赏品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经示同艺术品种有不同侧重的审美要求的欣赏心理, 那么作为动态的礼堂的表演艺术的舞蹈来说, 观众对其形式美的要求就更加强烈。例如, 我们所欣赏到的舞蹈《梁祝》很少有人会去想到封建社会制度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命运, 而是完全被这个舞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正是那些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彩的性格舞蹈, 旋律优美的音乐, 及特别是在种艺术因素完整和谐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所以, 舞蹈形式美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而且其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惊人的, 只有当形式美充分体现融合于舞蹈之中时, 它才会成为精功的艺术品升华为一种更集中更典型, 更高的艺术美。
我们知道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的物质材料是人体, 那么人的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意识目的而产生的行动同时它又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手段, 舞蹈者既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和表演的创造者, 又是展现创作意图、担负艺术传达职能的表现工具, 同时又是使审美者直接欣赏到审美对象。
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生活动作, 它即来源于生活动作而又必须对其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美化。法国舞蹈家诺淮尔曾经形象地反编导比作画家把舞台比作画布, 而把舞蹈演员比作画笔和颜色, 也就是说, 舞蹈演员的整个身躯是他 (她) 表达特定的内容、创造艺术形象的开具。人体是创造舞蹈形象的物质基础, 但人体美并非就在于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形式美远比人体美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它是在具备了人体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人体各部的表现功能, 并按照艺术规律在运动中创作展现的, 舞蹈既要有图形舞步、手势、力度和技术, 同时还要有音乐和服装这些与之密切有关的要求来配合, 才能达到更大的效果, 也就是说并非任何动作都可称之为舞蹈, 只有对其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和美化才能称得上是舞蹈动作。
一个舞蹈作品更重要有它独特的形式才能吸引观众, 引起反映, 而形式成就是形式美最根本的体现舞蹈动作的形式感为舞蹈表现的内容提供表现的实体, 鲜明的形式, 也是民族生活, 情感, 性格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 我国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艺术中对于节奏性, 造型性。技术性和表情性等特点, 新表现的非常鲜明, 如舞蹈《奔腾》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 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 动作是构成舞蹈最基本的无素。一部舞蹈作品就是在一定的时空中, 通过人体各部位连续的有节奏的、有韵律的动作来完成的。从形式上它就是相同动作的重复、发展、丰富和变化, 不同动作的交替呈现和衔接配合。舞蹈中的动作一般都不是单部位单一的, 而是两个以上部位复合的运动。这种人体几十个部位, 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 以不同的速度、幅度和力度, 并同赋予各种不同的情感, 进行有规律和目的的运动, 就会产生和变化出无穷无尽的舞蹈动作, 组成丰富多彩、变幻多端的舞蹈形式。
(2) 舞蹈艺术是动态艺术, 但不是只动不停的艺术, 舞蹈的动态美是动静结合中呈现的。舞蹈语言中如果没有相对静止的造型, 而只是无休止的“动”的话, 那就像一个人说话时没有呼吸、没有停顿一样, 不仅不能完成传情, 而且必然既不动又无美感。舞蹈艺术正是一动静相宜、辨证统一中发挥其艺术表现力, 显示其美感的, 而且富有典型意义和性格特征的姿态、造型。有时往往比动作过程更能打动人心,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秦俑魂》中的人物姿态就是很好的例证。
(3) 舞中有技, 技艺结合式是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舞蹈中的技巧, 就是具有高难度的动作过程, 高难度的姿态造型与高难度的动作过程与高难度的姿态造型的组合。舞蹈技巧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轻捷的、翻、转、腾、越等动作过程和稳定的造型控制。二是准确地反映和体现特定的舞蹈风格、韵律和妙肖的摹仿生动的创作舞蹈形象的能力。如武巍峰在《风吟》中作出的各式各样的复合式快速旋转技巧, 都使人感到惊险、稳定、富于美感。杨丽萍表演的傣族舞蹈, 崔美善表演的朝鲜族舞蹈能在一弹指、一投足、一拧腰中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强烈地显示出舞蹈艺术的动态美。高难度的技巧, 奇绝独特的风格之所以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给人以较强的审美感受, 是由于它们具备的个别性、变化性、独创性都能成为一种强化的剌激信息, 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 使欣赏者对舞蹈形象能保持强烈而持久的印象。
上述的动作姿态型, 技巧是舞蹈艺术创造形式美的主要造型手段。
由于舞蹈在流传发展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和创造, 形式美更无时不在处处体现出来, 舞蹈中的节奏与韵律是形式美的一种规律, 它在舞蹈中占有必不可少的地位, 就是“任何舞蹈动作都离不开节奏”。舞蹈动作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节奏的组织, 它既是舞蹈动作有规范化, 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内在基础, 又是使舞蹈动作具有多样情感表现的外化条件, 但是舞蹈动作只是结合了节奏的要求, 或是能按节奏做出各种动作, 还不一定能够作的好看给人以美感。动作的美与不美, 还要看舞蹈动作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的韵律性, 这种韵律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要有内在的节奏感, 只有动作的舒展和流畅、力度、速度、幅度合谐一致, 节奏鲜明和完整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我国民族舞蹈的韵律美来。
舞蹈动作形象是种动态性的形象, 任何单一的舞蹈动作都必须具有动作准备, 动作运动和动作结束的完整过程。而单一动作的重复或不同动作的组合还必须有辅助的过渡连接动作。任何表现运作所体现出的各种情感和情绪既使有些不是十分具体的, 它们也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 不论何种动作要能够给观众以较好的审美感受。还必须具有舞蹈动作形象鲜明性这个特质, 而这个形象的鲜明是舞蹈作品中占据了一定的因素, 因为舞蹈作品动作的鲜明是舞蹈作品中创造鲜明、具体、生动的人物的舞蹈形象, 所应具备的前提和条件。
另外, 多样与统一性也是舞蹈作品中时是体现的一种形式美规律。就如舞蹈语说的“造型性”与“流畅感”来说吧, “造型性”是艺术普遍的审美要求, 也是艺术的普遍规律, 任何舞蹈作品缺少了舞蹈的造型性就失去了它的表现性, 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功了。所谓造型性就是借助姿态来构成形式表现一种意识与美
浅论山西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
程轶婷 (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510225)
摘要:本文以山西传统民居的代表平遥古城与王家大院为研究对象, 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其追求“天人合一”、讲求宗法血缘、“商、文”并重的审美特征, 为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字:建筑美学;山西传统民居;审美特征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三晋大地上, 一大批极具鲜明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与其悠久的文明历史相映成辉。作为我国保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称之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明清以来, 由于商业票号在山西的繁荣与发展, 一些发迹的富商纷纷回乡建宅, 他们巨大的财富为修建精美的民宅提供了经济实力, 从而带动了山西民居建筑水平的普遍提高。
山西民居中常见的合院形式, 同时也是北方民居的重要形式。如果说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四合院, 更多体现出一种官宦住宅的文化品位。那么, 山西的大宅可以说是一种商贾住宅文化的代表了。商业文化的融入, 对民居的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形成了山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平遥古城与王家大院作为山西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 其建筑风格尤其鲜明地体现出山西传统民居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展现
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 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协调, 而不反大自然。”这种说法准确地道出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意境。“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审美观念几乎贯穿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之始终, 对中国传统建筑能形成有别于其它国家民族的建筑文化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追求“天人合一”成为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山西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体现着注重“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1、适应自然的选址
“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山西被山河阻隔, 自然封闭, 土地贫瘠, 因此千百年来, 山西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观念:崇拜皇天厚土, 遵从风水禁忌。凡有建筑营事活动, 人们首先要察考环境, 以保家宅平安、诸事顺利。“风水”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思想。从本质上说“堪舆”思想的主脉也就是“天人合一”意识, 所谓“风水宝地”首先是自然环境优良、适宜居住之地。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 古城的六座城门各有不同的象征和寓意:南门为龟首, 面向中都河, “龟前戏水, 山水朝阳, 城之修建, 以此为盛”, 先前在南门外还有水井两眼, 象征着龟的两只眼睛;北门为龟尾, 是整个平遥古城地势最低处, 雨天全城的积水都会由此处排出;东西四座瓮城两两相对, 上西门和下西门以及上东门城门开启的方向都是向南的, 形状如同乌龟的三足向前屈伸, 仿佛在往前爬动。可以说整座古城都是在“堪舆”感。这些造型运用了美好的艺术手段。优美的人体语言, 绘画般的意境, 待意样的激情, 音乐似的动律使我们充分体会造型所反映出来的形式美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作品时要借助多样的造型来表现不同的方面, 而这多样的造型又必须反映同一个问题, 表现共同的内涵一一意象。这就要求“造型性”必须处处体现它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规律, 只有时时抓住这一规律才能将作品表现得完美和谐, 另外, 舞蹈作品“流畅感”也处处反映着多样与统一性这一形式美的规律。诗情画意的流畅构图、绘声绘色的流畅动作是动态流畅的基本表现形式, 而这些流畅的动作不单只是思想指导下规划建成。
2、“尚中”的建筑布局
晋商多重儒学, 因此儒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刻影响到其居住场所。《乐记》称:“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儒家“天人合一”观, 最重人伦教化, 强调礼、仁、乐及礼乐中和, 主张依礼治国, 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 倡导依顺天地阴阳秩序以便实现“天人合一”。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 “尚中”成为平遥古城规划布局的一大特征。在封闭的城池里, 以市楼为中心, 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在一起, 它们功能分明, 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 轴线明确, 左右对称, 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二、建筑艺术与伦理规范相整合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 其核心是等级和宗法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 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 以等级分配为核心, 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晋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儒学的约束与支配。这种伦理规范深深渗入了他们的生活领域, 影响到其住宅的布置原则。
1、以人论秩序为布置原则
《礼记·礼运》曰:“范金合土, 以为台榭、宫室, ……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齐上下, 夫妇有所。”指出建筑布局以人伦关系为准则。我国古代社会所注重的“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 概言之, 主要体现为“尊卑有序”和“男女有别”两种秩序。王家大院主体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的礼数、程式和规定进行秩序的编排和顺从, 深刻体现了这种以人论秩序为原则的布局理念。
首先各院建制依照官位品级的高低等级而有差别。如官职三品以下的, 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 门屋不得超过三间五梁;五品以下的, 堂舍五间七架, 门屋三间两架;六七品以下的, 堂舍三间五架, 门屋一间两架。其次院落内各建筑务必做到功能分明, 主次有序。正房为长辈居住, 晚辈住厢房, 且有“兄东弟西”之别。最后作为配套建筑的各个院落, 也都因地制宜, 时刻体现着等级的差别。如王家十七世孙王汝聪的住宅区, 总体结构是按中轴对称形式建造。厨房前后七道门将厨院分隔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 走不同等级的门, 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
这种布局格式, 在封建社会宗法礼教制度下, 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分等、贵贱分野、上下有序、内外有别、男女归位, 是大院等级性的集中体现。
2、以家族观念为建筑特征
晋中南地窄人稠, 外出经商谋生成了许多人的选择。但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 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 留家眷在原籍, 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 把能够享受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视为最高追求。于是大院不仅仅是居住之所, 还是联系一借助一两个动作, 动机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有多样的流畅性动作才能表现情节的冲突。营造出情感意境, 形象性的风格, 也才会将主题表现的鲜明透彻。
舞蹈形式美所具备的这些因素, 都不能孤立存在于作品中, 只有它们谐同的共存在一起的时候, 才能使舞蹈作品成为我们眼中的艺术珍品。总之,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舞蹈动态美, 是按照舞蹈艺术规律和目的性的发展所创造出来, 能够传情达意、状物抒情的人体动作舞蹈语言的美!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2
舞蹈作为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态,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舞蹈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往更高的阶段发展的艺术。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舞蹈现在也发展成为对人的学说,对人生哲学的追求。通过艺术的创造,表现社会的人类,反映出人民的愿望,这是它的使命。从没有装饰的生活中攫取诗意.不仅表现出存在着或存在的还要表现人民所期望的,暂时看不见然而可以想到的东西,把握并反映出生活发展的主要方向。舞蹈创作者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观众灌输一种思想,利用感人的形象说明过去存在过的、“应该发生”和“应该如此”的事情。高尚的思想应当成为创作在选择主题时的先决条件.编导者从已选择的内容中创作出代表主题的动机,再一把这种动机变成舞蹈中的主题动作,发展这一主题动作构成一部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舞蹈发展规律琢磨出整个作品的节奏、合理的空间构成和形式一一这就是一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
舞蹈是空间性和时间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在舞台空间利用具有节奏的身体运动塑造出某种形象的艺术.空间构成、时间构成和表现动作,是舞蹈创作的三个重要因素。要创作出能够体现自己使命的名副其实的好作品,舞蹈编导必须全面、灵活.地掌握赖以创造的各种有用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形式。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舞台舞蹈结构形式.
一、对称二
对称分同时性对称、异时性对称和不对称三种。我们平常说的对称指第一种一般性舞蹈结构形式一一同时性对称.即指以舞台中央为分界展现在两侧的现象一律一样,有人亦称“镜子反射”(如图一)。类似这种对称,在诸如绘画、雕刻、建
筑等空间形态艺术中都存在.为什么对称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呢?因为对称具有稳定感,具有统一的、严肃的和静止的感觉.但是,这种对称由于给观众的印象较为单纯,也容易引起腻烦.因此,有火甚而至于认为利用对称的方法不太好。但这纯属如何依据主题拟定形式的问题。
异时性对称也叫交替性对称.这种对称只有在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舞蹈艺术中存在.像美术和建筑艺术等不具备时间性的空间艺术,像音乐等只具备时间性而没有空间性的艺术,不会存在这种形式.在异时性对称中,以舞台中央为分界,右侧出现的运动现象开始于左侧运动现象结束的瞬间,运动虽然互为对称.但时间却不在同一时向,这样反复几次。这里有两种运动现象之间距离多长时间发生才能互为融和、给人以对称的印象的问题.显然,只有在左侧运动的残象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时候发生右侧运动现象,才能形成如同同时性对称一样的印象。相反,如果左侧现象难于使人记住或不鲜明,那么就不会给人以对称的印象.原则上讲,异时性对称的右侧和左侧的运动现象,必须首尾相顾,开始与结尾必须互相衔接。当然,在复合的异时性对称中则有稍微不同的地方。这种异时性对称在舞蹈基本训练中较被普遍使用(图二)。
如果把这种对称加以发展变化,就可以表现出复杂而美的现象。就会产生复合节奏、对比和平衡。如下图所示(图三),当结束A的时候B展开了,这就形成了复合的异时性对称。也就是说,A的左右按同样长的距离进行,当这个行动结束的瞬间B的左右也按同样长的距离进行运动。与同时性对称相反,不对称则给人一种有运动、变化的感觉(图四).在舞台中央两侧同时发生共同基础上的不对称现象,只有在平衡起作用的时候才能给人们稳定感。如果没有平衡,不对称、对比都没有任何作用可谈。
二、并列、对比、平衡
并列不等于对称,它并不要求以中央为界平分舞台,它是不管在舞台的正面、侧面、背面都可以自由排列的一种形式。
对比则以舞台左右两侧出现的现象正好相反为条件.要有成效地使用非同时性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则必然要有对比.对比中间发生并且同时比较的因素必须是两个以上的。造成对比现象,必须在共同基础上进行比较。例如,具有明暗的共同基础的黑与白.具有几何形体的共同基础的四边形和圆形,具有人类情感这
一共同基础的欢乐与悲哀等等。显然,黑与白对比,就会使人感到黑更黑、白更白,具有更强烈的印象。对比有两种:一种是空间中的单一对比,一种是时间的连续对比。前者指舞台空间中同时产生的对比,后者指给人以双重印象的对比。下面谈平衡问题.严格说起来,平衡与其说是一种结构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条件,一种作用。因为只有平衡才给人稳定感,对称和对比中必须有平衡的作用。没有平衡,谈不上比较两个运动现象,也谈不上对比。对称、并列、对比、平衡这四个形式是舞蹈舞台形式结构的重要条件。
三、时间性的形式
在一般艺术中,被作者组织起来的素材构成艺术的形式。在舞蹈中,则由具有一定秩序的动作单独排列起来,形成舞蹈形式。要使作品符合逻辑性地展开下去,必须有贯穿整个作品的统一性和综合性。而又只有具备统一性和一贯性的作品,才能按逻辑性展开,清楚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主题内容。舞蹈编导必须具备这种综合性的组织能力.如果我们把并不具有一贯性的动作盲目地加以联结起来,那当然不能向观众传达一种确定的意思。罗列一大堆不三不四的动作,绝不能表达任何意义.只有用一定的方式联接一贯性的动作单位,才有可能表达某种内容.只有把符合表现内容的主题动作按一定的秩序联结起来,并具有一定技巧的时候,动作因素才能具备一种形式。任何作品都要按适合表达内容的形式和计划展开.为了实现这一点,编导者必须精通一系列形式,在利用这些形式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新形式。下面举几个有用的舞蹈时间形式。
1.三部形式(A、B、A)
这种形式的作品,由开头导入部的主题动作A和与此相对比的主题动作B,以及头一次主题动作A的反复这三个部分构成。这是最常见的和有成效的形式之一。
主题动作A是代表作品主题的动作,有统一作品内容的作用.具有新的发展性质的主题动作B是为了和A动作产生对比性质被导入的,也是为了表现作品主题的动作.为了加强给人的印象,A动作在重复的时候,或者同原先动作一样,或者在不失掉开初形式主要特征的前提下有一些变化。通常重复A动作(或A部分)时,反复使用A的发展形态A动作或A动作,缩短它们之间的延长时间。一编导者除了利用这种连结部分外,还要采取A动作与B动作两部分的共同
因素,在相互关联的联系中延续下去。乍一看,虽然A与B两部分相比较,好像一点联系都没有,简直是表现各自
不同内容的动作.但是最终说来,B部分还是A部分的发展形态.编导应该使A和B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变得圆浑,符合逻辑要求,并把各个段落部分的不同性质明确起来.使得三部形式的作品具有平衡与统一性。
2.回旋曲(RONDO)形式
回旋曲形式由三个以上的动作部分构成,并有贯穿整个作品的一贯主题。在这种形式里,作品最初的主题动作或主要的主题动作(A),在别的动作部分(B、C、D“一)导入后使A隔一反复,新的动作(B、C、D一)也规律性地间隔隔入.主要主题动作A至少反复出现三次。A在反复过程中可以有细微的变化,由此加深作品的印象,增加兴趣.新的部分(B、C、D„„)之中插入基本的主题动作A;这是典型回旋曲形式,主题A可以几次反复使用,只是以不令观众厌烦、增加兴趣为限.A以外的部分动作,最好使用满足观众愿望的、有个性的动作.也有把A部分动作各由一组演员的全体动作来进行,B、C、D部分动作各由一个人的独舞来进行的时候,A部分动作反复秩序井然,与插入的部分动作一起形成平衡.
回旋曲式形同三部形式一样,必须保持部分动作之间的宝贵联系,保持延续性,也必须保持各部分虽受主题动作制约、但仍具有新鲜特征而发展、变化。当A变成A’,进行A的反复的时候,其方向、位置可以有细微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五)
A B A C A D.“:. A1
图五
A动作····一个节奏单位,或包括它的一系列动作
B动作„„不同于A的动作
A’动作”一跟A相同的动作,空间方向、位置等与A不同
C动作·“„不同于A、B的动作
A’动作·一当A动作终止时,完成A’动作
3、卡农(CANON)形式
这原先也是音乐中使用的形式之一。这一形式(图
六、图七)一般在出现两
个舞群以上的舞群中使用。在独舞中不能用这一形式。
第一舞群:
A B C D X
图六
第二舞群:
X A B C D
图七
在这种两个舞群的卡农形式中,当第一组做完A动作后开始做B动作时,第二组接着做第一组做过的A动作。然后,第一组按动作小节B、C发展下去,第二组接过第一组动作,但总是保持晚一节。这些都在同一舞台上同时发生。动作A与B变成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现象,给观众以特殊的兴趣和印象.四个舞群的卡农形式,其效果也不错.一个作品完全由回旋曲形式或卡农形式,这在过去是常见的事情;可是到了现代,这些形式都变成了一个作品的构成部分。上面我们谈到的是时间形式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这种形式上再结合空间条件和舞群的数量条件,就会形成复杂而美丽的表现.这种舞蹈作品的创作形成中应当注意的是:舞群和个人动作的谐调一致和有对比性。
四、主题动作
舞蹈编导在创作中最初阶段的步骤往往是这样的:经过确定主题,寻找对象进行观察、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观察,构思出主题动作.舞蹈创作中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根据动机寻找出主题动作.创作者经常用很大精力苦苦思索的就是这个如何寻找的问题.创作的成功与失败关健首先在于是否正确地寻找出主题动作,其次才是如何把那个主题动作发展下去。因此,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寻找出合理的主题动作。创作者只有以作品中某一个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考虑角色的身体形状和心理状态,并根据作品的主题真实地用自己心身去体验后,才能找出比较准确的、合理的表现动作.这里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被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即从思想上把握住角色的人物性格和事件中的情感变化;二是用自己身体把握住被塑造人物的内在性格,尽量做到对立面的统一。一般说来,人们的感觉和行为都要经过内在的和外在的互相统一。艺术家应该有自由自在地把握这种统一体的技能,应当能动地发挥这种技能。这就是说,应当掌握利用外部身
现代媒体对舞蹈表现形式的影响 篇3
一、现代媒体的发展
现代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涵盖了很多内容的词汇,具体的来说,现代媒体可以比较宽泛的和以下一些事物相关,数字和电脑技术/信息交流技术/不断产生的媒体样式/互动技术/高/新科技等等。”做“顺民”,自然有做“顺民”的好。天子门生,有权有势,做什么都很方便,其中也包括现代媒体的艺术成就。这样的艺术成就容易被上流社会认可和接纳。在家长制的皇权社会中成为正统、主流,主导整个社会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趣味。
二、现代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表现形式的影响
1.舞蹈在现代媒体中得以广泛普及。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是一种现在时的艺术,观众只能现场接受,其在舞台、舞厅上表演,所容纳和吸引的观众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曾经是圣殿上的艺术,是阳春白雪。在我国古代,由于局限于舞谱单一的传播手段和舞台狭小的传播空间,舞蹈只是小部分人的专利。到了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舞蹈如同时代的变迁,大跨步前行,作为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开始完善、成熟。
2.提升舞蹈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代媒体利用多种艺术手法,多维地、更加充分、形象地展示舞蹈艺术的主题,有利于迅速扩大舞蹈作品的知名度。现代媒体可以通过运用蒙太奇手法,进行必要的、恰当的镜头剪辑组合。以能够更真切、更富有情节感、起伏感、韵律感、情趣感地展现舞蹈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舞蹈主题、舞蹈内涵的领悟与感知,透视与把握舞蹈的精髓所在。
现代媒体丰富了舞蹈艺术的美学思想。舞蹈艺术在现代媒体上播放之后,体现的就是舞蹈编导和现代导演共同的审美意志,在没有现代媒体之前,舞蹈作为传统艺术门类更多体现的是舞蹈编导的审美意志,而舞蹈艺术在现代媒体上播放之后,体现的首先则是现代导演的审美意志,现代导演根据舞蹈编导的审美意志,决定舞蹈中的哪些成分应该运用哪些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是舞蹈编导和现代导演共同的审美意志体现。
3.更加完美呈现舞蹈的内涵。传统舞台通常局限在一个平面空间范围,又因为剧场舞台与观众席的分离,观众与舞者有较大距离,舞蹈所传达的情绪、细节上的展现等均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国的舞蹈艺术精神一直和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有了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底蕴以后,舞蹈艺术思想上的“道”与“禅”一直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舞蹈艺术精神。
4.使舞蹈艺术日趋完善,促进了它的传承和弘扬。舞蹈影像资料作为舞蹈教学片,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渐进性,用于舞蹈教学的录像片,它不仅能使学习者从中循序渐进地学会每一个舞蹈动作,还能从中掌握纯正的舞蹈风格、舞蹈韵律,是学习舞蹈的有效工具。
三、加强传统舞蹈作品中现代媒体的合理运用
1.影像舞蹈。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处于计算机交织的网络中时,无论手机、MP4、掌上PC,还是办公楼、家中、汽车飞机上的电脑电视屏幕,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依赖影像捕捉、获知和存储外部世界印象记忆的时代。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影像舞蹈体系的变化,应该源于影像舞蹈内在精神的变化。其实已经在影像舞蹈精神上远远背离了早期人们所要求的无为和禅宗出世的精神哲学,他们真正选择的是一条由释、道入影像舞蹈的道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虽然影像舞蹈的艺术精神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文人舞蹈的发展,但是从中国传统的影像舞蹈样式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影像舞蹈的这种新的艺术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中国影像舞蹈传统,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游戏舞蹈。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地区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密切。但世界性的艺术交流并不是平等的,因为人们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程度很深,认为只有西方的影像舞蹈艺术才是优秀的,只有西方的影像舞蹈经得住考验,我们需要紧跟西方的后尘。加上利益的驱使,我们创作的影像舞蹈艺术大大的疏离了传统,类似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影像舞蹈经不住时间的推敲、检验,会慢慢自行消失与历史长河之中。这就像陈传席先生说的:“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只是中国的,或西洋的,或日本的等等。今人好言‘中西合璧’,似乎第一流影像舞蹈家很少提‘中西合璧’,徐悲鸿先生是最反对‘中西合璧’的,称之为‘中西合瓦’。即把西方优秀的做营养,来补充中国影像舞蹈之不足,而不是为了‘中西合璧’、林风眠提出‘调和中西’也和‘中西合璧’不同。但仍不是西方的,而一眼便可看出是中国的。游戏舞蹈正在成为广大青少年网民热衷的网络娱乐形式。
四、结论
现代媒体技术不但在舞蹈创作中给予新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并且在舞蹈传播方面也给予强大的帮助与支持。现代媒体艺术的探究没有尽头,明天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纪元是需要舞蹈编导与时俱进的眼光来领引的。现代媒体—高科技的雨露将继续滋润着舞蹈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颜庭梅.“舞蹈网络:一个新的传说”[J].舞蹈,2007(11).
[2]汪代明.“游戏舞蹈后现代语境中的舞蹈艺术”[J].舞蹈,2008(3).
(作者简介:陈宣霏(1989-),女,浙江丽水人,本科,浙江丽水学院,研究方向:舞蹈学。)
谈塔吉克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 篇4
塔吉克族舞蹈的风格与艺术特色的形成, 受着环境、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并通过特有的节奏、动律、形态体现出来。高原氧气稀薄, 行动不能过度急促, 呼吸上需要适当缓冲与喘息, 因而形成深吸慢呼的规律, 也形成了动静结合, 急缓交错的节奏特点。动作上, 发力起步后, 多不变姿态而伸延。另外山民们平时都穿平底的软靴, 在山路行走轻便, 因此形成膝部的松弛与微屈。这一习惯造成舞蹈时腿部保持微屈, 并结合特有的7/8 与5/8 节拍, 使动作柔韧富有弹性, 步法沉稳有力, 形态开阔舒展。塔吉克族民间舞蹈风格别致, 形式多样, 表演质朴无华, 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刀舞”、“马舞”等。
一、恰甫苏孜——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恰甫苏孜一词, 塔吉克语意为快速、熟练, 既是节奏的, 又是舞蹈形式的名称。该节奏为7/8 拍, 由3/8 单拍加4/8双拍组成, 单拍活泼、跳跃;双拍沉稳有力, 从而形成塔吉克族舞蹈的特有风格。恰甫苏孜以双人对舞为主, 形式活泼, 舞者可自由进场或退出, 可以两三组同时进行, 亦可男女同舞。开始时多由一名男子表演, 然后邀请另一男子同舞, 两人徐展双臂, 沿场地边缘缓缓前进, 如双鹰盘旋、翱翔, 节奏转快, 互相追逐嬉戏, 忽而肩背近贴侧目相视, 快步行走, 又蓦地分开跃起, 如鹰起隼落由低到高拧身旋转, 扶摇直上, 最后, 在舞蹈能手的竞技旋转中结束。这些动态形象, 显然是来自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的技艺升华。
恰甫苏孜的步法有“单步”、“蹉步”、“蹉步转”、“退转步”等, 手式有“单翅”、“双翅”、“交替式”等。跳法各地大同小异, 风格却略有不同, 靠近城镇的塔什库尔、塔哈曼、提孜那甫等地动作柔和、细腻, 接近牧场的达甫达、瓦恰等地则粗犷、豪放, 而且肩部的动作较多。
二、买力斯——塔吉语意为“特定节拍”, 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节拍为5/8, 由3/8 单拍加2/8 双拍组成。鼓点打法是“冬嗒嗒冬塔”, 节奏特点是连续伸延中有跳动感。舞蹈形式以单人表演、单人歌舞为主, 也可以两人、三人同时各自表演。步法多用连走步, 以5/8 拍中走四步的典型步法最为出色, 尤为妇女所喜爱。此外也可以运用恰甫苏孜的一些步法与技巧。伴奏乐曲有《白鹰》、《雄鹰》、《罂粟花》等古老民歌。单人表演《白鹰》时, 表演者边唱边舞, 众人帮唱衬词为舞者助兴, 充满生活情趣。
三、拉泼依——自娱性舞蹈。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 有时也在室外进行。有专门的伴奏曲调, 为7/8 拍, 伴奏者还可以边奏边舞, 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提孜那甫地区的拉泼依, 可把热瓦甫放置肩上弹奏起舞。这种乐师把弹拨乐器置于肩上弹奏起舞的形式, 可能是西域乐舞的一种风习, 所以敦煌壁画上绘有“反弹琵琶”的舞蹈形象。
四、刀舞——是表演性单人舞蹈, 持波斯式长型弯刀表演, 节奏为7/8 拍。因技巧性较高, 一般人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民间也不多见, 只有在塔什库尔干县城一带仍有流传。动作有“挥刀进”、“蹉步跳”、“劈转”等, 颇具古代武士之风。
五、马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 塔吉克语叫“阿路戛玛克”, 节拍为7/8。表演者腰间系特制马形道具 (近似汉族“跳竹马”所用道具) 边歌边舞。歌词内容多称赞马如何善走山路, 矫健顽强能阻击敌人等等。舞蹈中有模拟马的跑、跳、闪、转等动作。表演中道具可用一具或两具, 可单独表演, 也可以配合其他歌舞形式同时进行。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5
【关键词】 高校;舞蹈专业;毕业形式;多元化
毕业考核,是对高校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高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的门槛,但门槛的设定因以专业性质为依据制定。而目前对舞蹈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依旧沿用着与非艺术专业一致的毕业形式——毕业论文。不但与舞蹈专业培养专业型舞蹈人才的目标相悖,更失去了其检验所学成果的目的。
一、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形式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考核仍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为主,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而近年来,我国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从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抄袭的现象屡有发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出现选题和研究路径固化,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毕业形式有待于创新和完善。
(一)选题和完成路径固化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逐渐形成操作标准,如组织专家组审核选题,在答辩环节引入专家组集体评议等。然而指导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需求转而迎合专家组,基本不会提出具有突破性的选题,更不会放手让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另辟蹊径。容易形成选题和实践完成路径的固化,导致许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业界真正的需求。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关注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一名教师在有授课任务的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写作,而学生会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离校参加就业招聘会,考研复习或各类社会实践,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往往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大部分固有选题的解决方案应付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的一再发生。
【作者简介】
杨蕾(1995-),女,汉族,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舞蹈表演。
*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类(项目编号:W2015249)课题论文。
(三)无法实现教学相长
对大多数指导教师而言,选题和完成路径的重复让指导流于形式,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起不到促进作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的必要性
高校舞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教学,表演,创作等能力的高精尖舞蹈人才。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仅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更涉及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毕业形式则是对舞蹈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多元,合理的毕业形式应该是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配合相应的教学模式,向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行进的。因此,针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重要且必要。
(一)学生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有利于培养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及独立完成学习成果展示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得到极大发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程度。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毕业形式,诸如教学成果展示,毕业晚会等,增强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以及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多元化的毕业形式可使舞蹈专业学生消除对毕业论文的应付心理,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形式,真正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形式与毕业后的工作意向息息相关,多元化的毕业形式亦对工作经验积累有着积极作用。
(二)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所谓“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理论研究人才,也包括实践型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针对性,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毕业形式正是很好的契合了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结语】
对舞蹈专业学生实行多元化的毕业形式,既有效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又增加了学生的舞蹈实践机会;既符合专业特点,也满足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助推力,是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志坚.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7日。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黄萍.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8):23-25
[4] 寇红召,高承实.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6
一、舞蹈表演与舞蹈文化表达之间的关系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舞蹈动作是舞蹈文化得以表现出来的重要载体, 是表现舞蹈文化的精髓所在。舞蹈动作的创作, 是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将社会生活和精神内涵进行展现, 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 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得到传承和发扬。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不同的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例如, 在2005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这一舞蹈中, 一群聋哑姑娘在一个个手势的指挥下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在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沉淀的文化内涵, 表达了对社会中存在真善美的追求与期许。还有, 在2006年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俏夕阳》, 在舞蹈中融入了皮影戏的元素, 运用“剪影”的艺术技巧, 将“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活灵活现的搬到了舞台上, 使和谐社会“天地人和万事兴”这一时代寓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舞蹈表演中, 除了舞蹈动作对舞蹈文化的表现之外, 其服装、道具、场景等, 也是舞蹈文化得以表现的重要元素。以《俏夕阳》为例, 在这一舞蹈表演中, 由于其融合了“皮影”的元素, 因此在服装造型上, 也是按照“皮影人”的服装进行制作, 袖子、裤腿等部分, 都具有强烈的皮影色彩。同时, 老年人的服装着色采用的是绿色, 是青春的一种意象;而孩子的服装着色采用的则是红色, 象征着朝气与活力, 两种颜色在舞台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另外, 在道具和场景的布置上, 通过采用“剪影”的艺术技巧, 将春晚的舞台布置成一个大型的皮影演出舞台, 从而使《俏夕阳》这一舞蹈所蕴含的舞蹈文化, 得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二、舞蹈动作对舞蹈文化的表现
在舞蹈表演中, 由于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舞蹈动作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使得其所代表的舞蹈文化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例如, 蒙古族、藏族舞蹈中常常出现的如雄鹰展翅的舞蹈动作, 所体现舞蹈文化就是民族中对雄鹰的崇拜之情, 类似于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还有很多, 笔者在下文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 塔吉克鹰舞
塔吉克民族居住在雪域高原帕米尔山脉, 受到地域和环境的影响, 使得鹰舞成为了塔吉克族的传统舞蹈。地势海拔平均在四千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除了是塔吉克族人居住的地方, 同时也是鹰的聚集地。在长期的生活中, 塔吉克族人逐渐将鹰作为了自己民族的图腾, 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并将鹰的活动动作和飞翔的姿态融入到了本民族的舞蹈中。同时, 除了塔吉克族以外, 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 出于同样的对鹰的信仰, 在其民族舞蹈中, 鹰舞也有一定形式的体现。
(二) 傣族孔雀舞
傣族是一个跨国的民族, 除了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外, 在缅甸、老挝等地区都有分布。由于早在一千多年前, 傣族领袖出于对孔雀的喜爱, 而对其优美的姿态进行模仿, 并在之后漫长的生活中, 由民间艺人对孔雀舞进行加工, 最后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舞种。在孔雀舞中, 经常出现三道弯, 也就是“S型”的动作, 表达的是一种优雅、恬静的气质, 体现了傣族人民对恬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舞蹈动作在安徽的鼓灯舞、云南的花灯舞以及朝鲜族的舞蹈中都有体现。
(三) 壮族火猫舞
《火猫舞》属于一种祭祀的仪式, 壮族人民在丰收后, 为了防止粮仓中的稻谷被老鼠破坏, 壮族中的年轻男女将会打扮成猫的模样, 并戴上事先绘制好的面具, 求猫神保佑, 使粮食不受到老鼠的破坏。火猫舞的舞蹈动作是对猫的行走、扑食、弓背、嬉戏等多种形态的模仿, 然后与扮演老鼠的人进行搏斗, 最后以老鼠被消灭作为祭祀活动的结尾。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丰收的喜悦,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舞蹈表演中, 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可以通过服装、道具、场景、舞蹈动作等进行表达, 其中, 舞蹈文化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就是舞蹈动作。舞蹈动作受到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舞蹈体系和舞蹈动作, 都承载着各族人民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也是舞蹈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彭伟, 张蕾.浅析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戏剧之家, 2016 (04) .
[2]马凯.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分析[J].戏剧之家, 2014 (15) .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作 篇7
舞蹈语汇 (动作) 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 只有相当的积累, 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 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 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 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他习惯动作进行分析, 了解它们的形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 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形象。如《浪里人》的创作, 作者深入到渔民中, 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 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 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形象。
二、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 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 还要通过其他的艺术手段, 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 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理解。[1]例如, 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 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 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 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二者理解不同, 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其次, 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 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 感到它变化无穷, 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 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 虽然动作简单, 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形, 迭幻繁复的变化, 描绘出深邃的意境, 令人回味无穷, 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 《中国人》舞段, 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形、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 给人以很强的震撼。
再次, 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 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得好, 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 渲染浓烈的氛围, 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 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 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 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 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 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 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 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 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 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 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 不符合作品的要求, 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 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 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 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 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 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 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最后, 编导要充分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能力 (联想、幻想) , 使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 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想象, 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 就像童话中的魔杖, 点到那里, 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舞蹈《水》的意竟是充满想象力的。从少女头发的摆动中感受到水的流动, 又从水的流动中透视了少女的美;《雀之灵》通过手臂和指尖的形态, 塑造出孔雀雍容典雅、端庄高贵的仪态;大学生开幕式序幕《黄河之水天上来》通过四条象征巨龙蜿蜒翻滚、腾空而起的浩大场面, 隐喻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无穷的力量, 以及龙的传人崛起腾飞的气势。也有作品缺乏想象, 因此主题再好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少儿舞蹈《老虎枕头》本意是表现中华化、民俗风情的久远灿烂, 表现少儿天真活泼的童趣。但作品想象力不够丰富, 情节平平, 无闪光点。如果把老虎枕头变大, 使其拟人化, 加入“枕头”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艺术创造的活动, 是创造者动心动情的活动, 热切的情感冲动贯穿着创作的始末。舞蹈表演不时舞姿、动作、技能的堆砌, 而是有角色的情感线、视像线穿织而成的艺术生命形象的整体。[2]因此, 表演素质、表演技能是舞蹈演员众多技能因素的组织因素, 有了这个组织因素, 才能使大大小小的技术, 应角色的情感应运而生, 推动角色内在生命的运行, 充分发挥技术、技巧的效应, 形成协调的整体, 构成艺术的力量, 技术、技巧也才能显现光彩, 获得艺术生命的活力。可是长期以来, 对舞蹈表演研究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舞蹈表演理论建设还很稚嫩, 与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不相适应, 很多理论问题有待探讨。在舞蹈排演中违反表演艺术规律, 不能进入艺术境界的情况随处可见。因此, 只强调了人体生理技术方面, 而忽略了心理艺术方面, 这是过去教学上的缺陷。设置舞蹈表演分支, 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研究价值, 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总之, 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屹立于艺术世界之林, 这本身就决定了舞蹈表演分支在舞蹈学科体系中的坐标位置。
结语
舞蹈表演分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独立学科, 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系统, 它有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诸如:舞蹈表演艺术的本质与特性: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舞蹈表演艺术生命;舞蹈表演艺术的技术系统、智能系统;舞蹈表演与生活:舞蹈表演与音乐、美学、哲学、心理学以及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在这众多的研究中, 舞蹈表演艺术生命是核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作光, 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8
一、表现主义舞蹈
舞蹈表现主义以拉班、邓肯, 玛丽·魏格曼为代表人物。这种舞蹈形式主张通过艺术的形势来表现自我心灵真实和深层的浅意识, 宣扬艺术即自我表现。舞蹈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借助舞蹈这种语言以较高的水平来表达人的内在情绪的意向和譬喻, 并传达给观众。表现主义舞蹈强调一种“艺术的启示”和“内在情绪的意向和譬喻”。它不再是自然主义模仿派的那种对“大自然”的“再现”, 观众并不能够对舞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而是需要去发掘它潜在的内涵。表现主义舞蹈最看重的是情绪与表现性, 他是唯一可以发掘出舞蹈潜意识的途径, 因此这类舞蹈被称为“启示性舞蹈”。
二、形式主义舞蹈
现代派舞蹈的反叛造就了形式主义舞蹈, 形式主义舞蹈以“动作”至上, 完全排斥舞蹈的叙事性和对舞蹈动作赋予的意义, 舞蹈动作没有逻辑的确定性, 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形式主义舞蹈认为舞蹈作品就是纯粹的形式, 是有舞蹈的形式来决定其内容, 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 只有舞蹈的形式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形式主义舞蹈的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充满了随意性, 因此难以形成明确的含义与象征表现, 把舞蹈完全局限在纯动作上, 这种形式化的舞蹈被称为“纯舞”。在西方现代舞蹈大量作品中, 就有相当一部分此类舞蹈,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舞蹈家坎宁汉。他称这样评价他的舞蹈“只要舞蹈者在舞蹈, 那便是一切。如果你希望有什么含义的话, 这就是含义。”他曾经潜心研究了中国的《易经》, 在此基础上独辟蹊径地开创了“机遇编舞法”。美国另外一位现代舞蹈家泰勒说:“他所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纯粹动作, 是为眼睛而不是为脑袋而舞。”
形式主义舞蹈着重变化, 改变了以往传统有关舞蹈的概念, 反对一切与舞蹈不相干的元素, 把舞蹈动作放在了第一位, 音乐、舞美等处于次要位置, 使舞蹈无任何意义, 但给观众却留下了更大的遐想空间。
三、中国舞蹈的“两条腿走路”——形式化舞蹈 在中国的缺席
中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形式主义舞蹈, 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舞蹈只出现了现实注意到模仿派和非写实主义的表现派, 从而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局面。
中国舞坛之所以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我认为是与中国自古以来悠久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有关。中国人的性格向来是含蓄而内敛的, 写诗作乐编舞等都蕴含着莫大的含义。《礼记·乐记》中载:“诗, 言其志也, 歌, 咏其声也, 舞, 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阮籍集·乐论》:”故歌以叙志, 舞以宣情, 然后闻之以采章, 昭之以风雅, 播之以八音, 咸之以太和。”由此论述可见我国古代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
由此可见, 中国的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与人类思想而赖以存在的, 而且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 导致中国的观众十分的善于接受情节。即使后来现代舞在中国发展, 但形式主义舞蹈也没有在中国出现, 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们在自身的舞蹈启蒙教育中, 虽都曾尊名师学习过地道的西方现代舞, 但他们创编的舞蹈更强烈的追求着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精神。因为舞蹈是与人的生命最本能最贴近的文化, 舞蹈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认为乐 (舞) 与政相通的, 观其乐就知其政, 就更能说明这一点。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特征, 普遍善于接受再现的艺术和表现的艺术, 排斥纯形式主义的舞蹈。
我认为舞蹈形式论早晚会在中国有所发展的, 他对中国的编导来说, 尚有一个消化和变为己有的过程, 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也要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其实, 纯形式化的舞蹈已经在中国出现了萌芽, 比如我们平时用来训练的芭蕾、古典舞基训课, 不也是无任何情节的形式化舞蹈吗?既然中国已经出现了形式主义美术, 如果中国能把纯舞蹈放在首位, 只是单纯的去欣赏舞蹈的话, 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终究会弥补上形式主义舞蹈的。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社, 2003.
[2]杰伊·弗里曼著, 欧建平、宁玲译.当代西方舞蹈美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9
“巴渝宋蔡, 文林颠歌”出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句中“颠”这一字, 根据学者考证其实是“滇”字。这也是考古历史中到今最早的关于云南彝族音乐歌舞文化的文字记载。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发现的“双人舞”铜扣饰物和附属在铜饰上镂刻的头以羽饰、身穿长尾的滇人舞蹈姿势与古籍中所记载的滇人歌舞动作十分符合, 生动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滇人的艺术活动, 也是迄今最早反映彝族舞蹈艺术的出土文物。而关于滇人舞蹈时佩戴羽饰, 多种文献均有记载。如元代李京《云南通志》载:“蒲蛮, 首插雉尾, 突如驰飞”;《南诏野史》也有记载:“仆喇……男插鸡尾。拇鸡……椎结插羽, 佩刀弩。”如今, 在毕摩舞蹈的时候还是会“首插鸡尾”, 这是属于云南省石屏县中哨冲镇莫测甸一种宗教节日祭祀活动, 名为“咪嘎哈”。[1]由此可见, 彝族的人们多数都能歌善舞, 还一直沿传至今, 文化艺术保存完好, 而且在舞蹈艺术与其他文化艺术方面的历史也很悠久。
2 彝族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功能
进行《舞蹈集成》的工作已经有长达10年的时间, 考证人员经过不断搜集并保存了的彝族民间舞蹈一共达1800多个不同的舞种, 其中还包含有2300多种不同的舞蹈步法, 并且遍布在云南的十几个市、州、地之中。[2]就怎么样对如此繁多复杂的彝族民间舞蹈进行很好的概括分类问题的讨论来说, 有的学者从舞蹈的主要功能和内容、使用的道具和乐器、舞蹈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形态、风格韵律特征和地域特色对彝族民间舞蹈进行分类;也有学者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方式、表现内容、性质进行分类;还有学者采用“两级分类法”、“四级划分法”对彝族舞蹈进行分类等等。无论从何种角度分类, 分类结果都存在共性与交叉, 其中祭祀性舞蹈、征战舞、兵器舞、狩猎舞蹈就是各种分类中共同存在的结果。正是因为彝族舞蹈所具有的这种交叉共融性, 间接促使了彝族体育舞蹈这一特殊舞蹈形态的产生。
试从彝族节庆活动、祈神祭祀活动、丧葬活动、军事活动四方面对彝族体育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功能进行论述。
2.1 节庆活动中的体育舞蹈
节日是展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大观园”。在节日文化的大舞台上, 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交相辉映, 异彩纷呈。在节日文化活动中, 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 [3]而体育舞蹈因其固有的“体育性”自然成为这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彝族传统节日丰富多样。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二月八”、“插花节”、“密枝节”、“三月会”等。在这些节日庆典活动中, 大都有舞蹈内容的展现。这其中, 打歌是节庆活动中最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体育舞蹈。
工具书对“打歌”的定义为[4,5]:“彝族舞蹈。亦称‘打跳、打乐、左脚舞、跌脚舞’。‘打歌’彝语称‘歌开’。‘歌’即唱, ‘开’即舞。为此, ‘打歌’亦称‘跳歌’。是云南大理哀牢山区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正月十五的‘打歌节’和‘二月八’等盛大民族节日及庄稼丰收、农事闲暇的夜晚, 彝族人民都要围着熊熊篝火, 尽情打歌, 通宵达旦, 热闹非常。打歌场地一般选在宽阔的草坪, 舞时数十人或百人围成一圈, 由一人吹芦笙或笛子伴奏领舞, 大家面向圈内, 沿顺时针环行, 视情绪变换曲子和舞步, 众舞者步步紧跟。其规律性的动作为一步一抬脚, 两步一抬脚, 三步一抬脚, 膝部微颤, 手牵手或搭肩摆动身子。”
节庆活动中的体育舞蹈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自娱和娱人, 同时增添节日气氛。研究认为, 较之节庆活动中出现的丰富多彩的舞蹈种类而言, 体育舞蹈的种类并不多见。除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打歌外, 其他舞蹈的主要功能要么用于祭祀各种神灵, 要么用于丧葬, 要么突出的是舞蹈的军事内容, 而对于节日的喜庆渲染却是不足的。也就是说, 真正适于节庆活动的体育舞蹈微乎其微。节庆活动中出现的舞蹈类型只不过是因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多元价值而同样达到自娱、娱人的功能罢了。
2.2 体育舞蹈多表现在祈神祭祀活动中
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宗教信仰、祭祀神灵的活动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相互影响。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古代西方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它的的形成和发展是跟随着宗教活动的存在发展而不断的发展。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彝族人觉得“世间万物都有有灵”, 在人类世界中自然有“神灵”的存在, 所以祭祀神灵这样的活动薪火相传, 一直发展至今。[6]彝族信笃原始宗教, 主要体现为对的自然崇拜、对图腾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及对鬼神的崇拜。特别表现在对图腾崇拜的活动之中, 主要以凤、虎、龙等作为有重大意义象征的图腾, 一般以自然的山山水水、各种动物、各种植物作为人们的姓氏, 并且还较流行各种巫术、占卜与“祭密枝”、“祭山”、“祭龙”、“祭祖”等原始祭祀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也会安排时间, 使得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祭祀中摆设的场景也比较华丽壮观, 祭祀过程中也会展现出很多民族性强的歌舞或者一些体育活动的表演。[7]据此来看, 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出的舞蹈更多的属于体育舞蹈的范畴。
(1) 祭祖祖先——烟盒舞。《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中队烟盒舞的解释是[8]:“彝族民间舞蹈。也被称作‘跳弦’、‘跳乐’、‘跳三步弦’。这种舞在云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元江等彝族居住地区比较盛行。因舞者两手各拿一个竹皮或树皮做的圆形小烟盒, 边弹边舞而得名, 是深受彝族男女老少喜爱的具有较高技艺的群众性舞蹈。有‘是人不跳弦, 白活几十年’的民谚。历史悠久。形式上分正弦 (母弦) 和杂弦 (子弦) 两种。舞时, 由月琴等伴奏, 先跳正弦, 后跳杂弦。跳正弦, 只舞不唱, 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弦’等十多种动作。跳杂弦, 一般边舞边唱。杂弦又分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种:自娱性是集体圈舞和六、四、三人穿花跳的对舞, 内容丰富, 有表现劳动生活和爱情的;表演性的多由二人舞, 内容较简单, 但形象逼真, 表演生动, 动作造型富有技巧性。传说烟盒舞有一百多套, 其特点是动作丰富, 节奏鲜明, 手舞足蹈, 配合自然, 富有韵律感。整个舞蹈轻快而健美。”
彝族对祖先崇拜观念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烟盒舞”的产生。现今, 这种舞在滇南彝区比较流行。据传说, 古时候也就是在现今石屏县的异龙湖畔有一位名叫罗色的人, 在当时是彝族部落首领。他骁勇善战, 英俊潇洒, 并一度领导广大人民抵御外来的侵犯, 在保卫土地、保护人民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从此以后, 彝族人民便开始在小湖边的五爪山上建立了一所罗色庙, 从而表达自己对民族英雄祖先的崇敬和怀念, 也为了使祖祖辈辈永远记住英雄祖先的大恩德。彝族人民还在在每年的二月初十进行祭祀活动以表对祖先的崇拜, 同时年青妇女还会集聚在庙里集体跳裸体烟盒舞。[9]
(2) 祭虎——虎舞 (老虎笙) 。《红河彝族辞典》对“虎舞”的解释为[10]:“民间祭祀舞蹈。流行于弥勒、泸西撒尼颇地区。渊源于彝族图腾崇拜。主要用于正月十五祭虎日。以虎头虎皮作道具, 模拟老虎习性和动作进行表演, 随意性较大。虎的翻、扑、滚、跳, 勇猛矫健、眨眼、闭目养神等姿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个名叫麦地冲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方双柏县法裱镇的彝族山村中居住着116户人家, 他们把老虎当做祖先, 也把自己当做是虎的后代, 还自称为“罗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这个时候, 他们会举行时长为八天的老虎节, 又名跳虎舞 (老虎笙) 。他们利用音乐并和体育舞蹈有机结合, 通过一些形体动作来表现祭祀活动中的内容, 主要是歌颂天地祖先神灵对民族的恩泽, 诅咒作崇人畜的不祥之物。现今, 我们看到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老虎笙, 可以说是彝族人民对所崇拜的图腾——虎的傩仪的再现。[11]
祈神祭祀活动中的体育舞蹈的主要功能显然是用于祭祀神灵并达到娱神的目的, 其中的自娱、娱人的功能微乎其微。较之节庆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舞蹈, 更具有严肃、呆板、繁琐的礼仪特征与神秘的宗教气氛。
2.3 丧葬活动中的体育舞蹈
在各地彝区普遍盛行的在丧葬风俗中所表现出的那些舞蹈, 受到彝族祖灵永不会灭观念和万物都由鬼魂崇拜思想的影响支配。因此, 彝族地区在祭祀中所表现出的舞蹈会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人们对死者的悼念情怀和追求功利的目的。主要的, 他们会通过歌舞的形式, 把阻碍祖魂返回祖先发祥地路上的妖魔鬼怪——铲除清理, 再者也会对死者生前的功德进行赞颂。[12]
各地彝区人民对于丧葬活动较为重视, 在滇东、滇南、滇中的一些市县, 发丧时都要舞耍各种器械, 意为给死者开路送魂。云南石林县的一位彝族老人过世之后, 会有头戴狮虎面具在前面开路, 并且跳狮虎舞, 意思是开煞驱邪。流行于云南红河彝族地区的兵器舞, 在另外的一些地方又称作为刀叉棍棒舞, 又因为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又带有一些健身杂技性成分, 所以又被称作为“杂耍舞”, 主要包括:哨棒、大刀、关公刀、三尖刀、流星锤、三节棍、霸王鞭等兵器。在云南弥勒县, 存在自称为阿哲颇、石屏自称为尼苏颇的彝族民间相传, 在原彝族祖先六祖分支时会举行的一种名为武士舞, 而今多表现在丧葬中, 还同时和霸王鞭、镰刀舞等现结合的舞蹈。在舞蹈的时候舞者们一手拿关公刀, 并进行对舞, 还要求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相伴奏伴奏, 动作包含穿刀、插刀、磨刀、翻身砍刀等一些动作。
丧葬活动中的体育舞蹈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告慰死者的英灵, 歌颂死者生前功绩以及娱鬼以其死者的灵魂能够得以顺利安息。同祈神祭祀活动中的体育舞蹈相似, 也具有气氛神秘、严肃、端庄, 程序繁琐等特征并以各种武舞、兵器舞为主要形式。
2.4 反映军事活动的体育舞蹈
民族史学者一般都认为从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铁器时代一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各类彝族兵器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达到维护彝族奴隶制社会和部落战争掠夺的功利目进行服务的。可是, 人们在长期广泛的使用各类兵器的过程中也使得彝族民间和宫廷的各种武舞的产生与发展。棍舞、矛舞、大刀舞、猎钗舞、画面刀舞等舞蹈都广泛存在于彝族民间中, 这种需要持兵器而活动的一种武舞, 也就是对军事活动有所反映的体育舞蹈。
反映军事活动的体育舞蹈, 其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彝族历代英雄人物、歌颂祖先的战争功绩、同时也可彰显彝族人民“强悍”、“武勇”、“善斗”、“尚武”的民族心理特性。其舞蹈动作粗犷有力、张力十足、节奏明快, 因而较之其他活动中的体育舞蹈更凸显体育的特征。与上述论及的节庆活动、祈神祭祀活动、丧葬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舞蹈不同的是, 反映军事活动的体育舞蹈并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合, 而是散布在节庆活动、祈神祭祀活动、丧葬活动之中。兼有节庆的娱人、自娱功能, 祈神祭祀的娱神功能以及丧葬活动的娱鬼功能。
3 结语
彝族体育舞蹈作为彝族舞蹈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 作为彝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于彝族先民的生存需要与生产实践, 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遗存特色。彝族体育舞蹈主要体现在彝族节庆活动、祈神祭祀活动、丧葬活动、反应军事活动四方面, 具有自娱、娱人、娱神、娱鬼等多重功能。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 从历史学、宗教学及民间故事与传说视野, 对彝族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与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彝族体育舞蹈主要体现在彝族节庆活动、祈神祭祀活动、丧葬活动、反应军事活动4方面, 具有自娱、娱人、娱神、娱鬼等多重功能。
关键词:彝族,体育舞蹈,表现形式,功能
参考文献
[1]龙倮贵.试析彝族原始宗教舞蹈[J].毕节学院学报, 2008, 26 (1) :32-38.
[2]石裕祖.云南彝族舞蹈简论[J].民族艺术研究, 1995 (6) :3-11.
[3]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3:3-4.
[4]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5]钱木尔·达瓦买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109.
[6]罗建新.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与传承[J].体育学刊, 2008, 15 (7) :106-109.
[7]饶远.民俗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 :78-80.
[8]祁庆富, 何长华, 张长彬.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文化习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348.
[9]孙官生.论云南原始宗教舞蹈之辐射[J].民族艺术研究, 1991 (3) :10.
[10]师有福.红河彝族辞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270.
[11]王建中.虎图腾崇拜与彝族传统体育舞蹈——老虎笙[J].科技信息, 2010 (20) :427-428.
“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篇10
人类曾经有过怎样的阅历,我们现在并不清楚,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史前先民如何完成了超越时代的工作。在中国5500年前的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个玉人,扁平背面有一对钻出的小孔,这对孔径0.15毫米的微孔竟是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打出来的,它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就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这的确是一个技术课题。
现代专家们在复制这一点上费尽心机,也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神韵,就像一个蹩脚的画家临摹了一幅经典绘画。因为对一种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同,只能猜测一个大致的方向,不是所需的时间长短或技术的熟练程度就可以达到的。很难说我们已经得到了远古先民的那个技术的结果,心灵的能力如果说被忽略不计,也很难说真正地懂得那个过往的文化精髓。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人员,确定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只是用普通的熟油调颜料,就画出了令数代画家百思不解的绘画效果,但这更是让人百思不解了,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精彩?这一点如同我们看远古先民们的巨石文化现象。
人们如果以平视的眼光来审视狮身人面像雕像,它人的头的部分与身体的比例,和狮子的头部与身躯的比例是有差距的,人形的头部要大一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调整?另外狮身与狮爪之间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塑造得略大,爪子就更大了。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都来自审美的角度,观看者在欣赏这巨大雕像时,必须要站在一定的距离上,才能得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巨大的脚爪,可以增加它高大有力的形象,足以显示狮子威猛无敌。头颅较之狮子的要大,是因为在将近20米的高度上,如果按照真实狮子的身体比例来做,它的容颜就会显得略小,从仰视的角度看就会很不舒服,也不和谐。按照某种审美标准形象很不体面,这一切真的来自4000多年前工匠们的审美经验?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像时,他就考虑到了观者的欣赏角度,于是把大卫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做得就有些失调,头部略大,却让人们仰视雕像时从视觉上感受很舒服。看来他在古代埃及人的审美观念面前只能是后生晚辈了,使人惊叹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同样的记忆,被复制后得到的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很多时候在远古先民那里不是以数据为标准的,意会得来的是对目的把握的精准,而有可能偏离了过程中的标准。对此的唯一解释是想象力赋予了创造以动力,这可以是一个使后人惊诧的结果,那就是主观感情和对自我的认定方式。
石器时代的文化使人看到了心灵的伟力,众人被巫术引导着,完成了人类智慧力量的第一次爆发。而画家伦勃朗用巫术般的效果,征服着他作品的欣赏者。多年以后,现代科学也很难全部解释史前文化中的“智慧”,我们也仍然深信科学也解释不清艺术。
来自心灵的直觉感悟,可以使人性获得最有力量的释放。
从史前先民建造的巨石建筑上,还得以窥见当时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他们因为内心的脆弱而陷入一种沉迷,而这种心理机制直接导致了宗教感情的泛滥,宗教虔诚之心和它对理想国的描述,令向往他的信徒在观察自然时,更加地细腻而专注,也因此致使在蒙昧的时代出现了科学的灵光。这个幽灵般的“科学灵光”,对于我们今天的科学时代,真是带有颇多迷幻的色彩!然而其中艺术的感悟却直接导致了对美学法则的运用,这方面的诸多因素,倒是很值得我们细细研究。
史前时代的人群,面对洪荒自然,时时感到精神的孤独与无助,他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支点,那时尚没有出现释迦牟尼、孔子与基督来指导内心的方向,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自然神来护佑他们的繁衍与收获。巨石也许就是展示他们获得精神力的最典型表现方式。从历史的发展演化来看,用巨石建造神庙寄托精神向往,一直保留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时代。至今,宗教的圣地与巨石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然而史前巨石文化应该是人类用巨石体现心灵的一个最高的形式表现。通过巨石的建造,显示宗教的力量,进而反映了人性中从脆弱渐趋强悍的精神进程。不用过多的解读和理论,就会有深刻的直觉体验,这就是艺术的思维,蒙昧时代极具真理性的标志。
当艺术史翻到了人类的科学时代,我们发现艺术的思维以迅猛的速度从人类建造精神的庞大结构——宗教中剥离出来,这是一种认识的反叛,与史前先民截然不同的,是这群离经叛道的人不再需要以神明的名义,规范道德、凝聚社会公理,他们更强调特立独行地解释人性本身,一反数千年来有记载的文明史所特有的虚饰或矫饰的功能。
舞蹈诗的艺术形式 篇11
一、体育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有世界语言之称的体育舞蹈不但可以健体强身, 而且还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有很好的欣赏和美学价值, 所以深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纵观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初期, 英国皇家协会通过搜集世界各国舞蹈资料后进行了整理和改编, 然后使之更具有了技巧性、系统性及规范性后而形成的。英国皇家协会将体育舞蹈分为了二个大的系列, 然后细分了大约有十个舞蹈种类, 随后开始向全世界推广, 到目前为止, 已经大约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体育舞蹈有时候也是被称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 意思是体育舞蹈应该是是由社交舞蹈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体育舞蹈相比其他的运动项目来说, 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体育舞蹈运动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肢体语言的同时还传达了细腻的思想, 肢体动作同思想是非常完美的统一。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特点, 体育舞蹈可以说是风靡世界, 中国人民也不例外。因为体育舞蹈传入中国时间还比较短, 在中国对于体育舞蹈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层次, 对于体育舞蹈美学的研究更是甚少。其实, 从美学角度来看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呈现出来的音乐美、力量美、服装美及体态美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和魅力的。
二、体育舞蹈的种类及美学特征
体育舞蹈是一种需要男女双方互相搭配才能完成的运动, 并且要求男女双方都必须使用统一的技术步法才能完成, 另外, 通常来讲体育舞蹈都是需要凭借经过加工提炼的人体动作来直观动态表达思想情感的。如果对体育舞蹈进行分类, 可以按照其风格及技术结构的不同分为标准舞和拉丁舞两大种类, 其中的标准舞有华尔兹、探戈及狐步等等, 其中的拉丁舞则包含了大家熟知的伦巴、恰恰及桑巴等等。上述体育舞蹈的各分支舞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都能展示出各自的独特的魅力, 比如标准舞中的华尔兹给人的感觉就是其音乐舒缓流畅, 并且舞姿雍容华贵, 其动作更是典雅大方。但是拉丁舞中伦巴则表现出了不同的美, 其音乐缠绵, 舞姿甜美含蓄。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的体育舞蹈, 他们都是将人体艺术、造型艺术及音响艺术实现了完美融合, 给人视觉带来的冲击和享受就是优美、清新和高雅。
体育舞蹈有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可以给观赏者带来愉快、赞赏、满足或舒畅等心理感受。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观赏者在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时候, 在看到舞者协调匀称的体型, 细腻光泽的皮肤及优美的姿态时能从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带来的青春之美感。如果我们对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加以分析, 我们会发现, 首先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主要就是通过男女舞者来表现的, 比如男舞者挺拔稳健的体态就同女舞者苗条轻盈的体态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美。其次体育舞蹈通常会配以色彩、线条及服饰, 这些元素的结合便会烘托出一种富有美感的可视可觉的形象。再次, 因为体育舞蹈的造型时刻发生着静态及动态的瞬间变化, 这些或粗扩、或挺拔、或优雅的动作便会都能给人一种跳动活跃之美。最后, 体育舞蹈的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能体现和展露美的创造。不管是体育舞蹈用来健身强体, 还是用来抒发情怀, 体育舞蹈都是需要用人体表演来完成, 在这个人体表演过程中时刻都会创造出美的元素, 而表达这些美的元素的最好载体就是体育舞蹈本身。
三、体育舞蹈的美学表现形式
(一) 体育舞蹈的形体健康美。可以说在大自然中最完
美的东西就是人体, 人体整体上看曲线分明, 轮廓清晰, 有分明的棱角, 这是其他形体无法比拟的。因为体育舞蹈是必须要借助人体为载体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 并且是需要男选手和女选手配合来完成。其中男选手有着矫健的肢体与发达的肌肉, 有着棱角分明的脸颊和魁伟的身躯, 无时无刻都透露出雄健之美, 而女选手则有着均匀的体态及圆润的肩臂, 有着纤细的腰肢及丰满的胸部, 时刻透露出动人身心婀娜多姿的美。两者虽然有区别, 但是又和谐统一, 整个过程都蕴含了千姿百态和变幻无穷的刚柔之美, 给人以完美绝妙的审美体验。另外, 体育舞蹈本身也是一种运动, 是一种能将动静结合的全身性的运动, 多种变化的运动形式能对人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况且, 体育舞蹈还要求舞者必须要健康挺拔的形体, 要有好的心态修养, 要有优雅的言谈和举止, 这足以不但能够使舞者从内心到外在形体得到美化, 而且还能使他们的身心得以不断的健康升华。
(二) 体育舞蹈的服饰美。
体育舞蹈中表现舞者的外在美的媒介就是服饰, 体育舞蹈中舞者高雅的气质配以华丽的服饰也能呈现出独特的另外一种美。体育舞蹈是一种要求有着非常高的技巧性的表演艺术, 同时对服饰的要求也非常讲究, 比如对男士的服装要求通常是要呈现V型的设计, 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表现男子的强健及英武之气, 表现男子强壮有力的阳刚之美。而对于体育舞蹈中的的女士服装设计则要求必须要呈八型设计, 这种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表现女性的文雅和娴静, 表现女子端庄矜持的阴柔之美。比如在摩登舞中的男士通常是身着燕尾服, 女士则身着鹅毛长裙, 这样的服饰给人一种华贵高雅之感。在比如对于拉丁舞男选手的服饰要求是穿着紧身的舞蹈裤, 并且上衣要多为宽松式长袖衫, 对拉丁舞女士穿着要求则是穿露背和露腿的草裙子, 或者短裙子, 这样的着装和服饰很好的突出了男士和女士人体各部位的曲线美。还有的体育舞蹈舞者的服装上还会附加一些明亮饰物, 这样更能舞者足下生辉, 让观者目不暇接, 最终给人一种服饰上的美感震撼。
(三) 体育舞蹈的音乐美。
所有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配合, 体育舞蹈也不例外, 甚至可以说体育舞蹈的灵魂就是音乐。体育舞蹈中的音乐可以对舞者的动作及节奏起到很好的指挥和引导作用, 并且还能用其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微妙动人之美。总体上来说, 体育舞蹈中的音乐一般都是刚柔分明, 变幻多样, 不但有惊天动地之感, 而且还有婉转柔和之觉, 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美感。通常来讲, 体育舞蹈中的摩登舞中的音乐就多表现出了柔性, 同时旋律也非常强, 有着典雅还不失庄重, 意境异常深邃。而拉丁舞中的音乐通常是以刚为主, 节奏感强, 给人一种铿锵有力, 粗狂奔放的感觉。再比如摩登舞中的探戈音乐却显得非常刚劲和深沉, 而拉丁舞中的伦巴伴奏音乐却颇具拉美风韵, 不但婉转动听, 而且甜美柔媚及含蓄, 这样的音乐常常是令人心驰神往, 遐想万千, 给人心灵一种美的震撼。
(四) 体育舞蹈的礼仪神韵之美。
现代体育舞蹈应该是来源于宫廷舞蹈, 后来经过英国皇家舞蹈协会的整理后才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国际标准交际舞, 也就是现在的体育舞蹈。于是体育舞蹈就表现出了很多的礼仪方面的特点, 比如体育舞蹈的舞姿非常庄重典雅, 体育舞蹈的舞步比较严谨和规范, 一般要求男士体态要端庄挺拔, 女士体态要优雅秀丽, 这样给人的感觉不但是健康、素养、礼貌和尊严, 同时还给人愉悦和活力感。这些规范的动作要求和典雅的行为举止礼仪给人以绝美的享受。另外, 体育舞蹈中还蕴含着一种无形的神韵, 这种神韵只能用心灵去感悟才能感悟到男士与女士内在的精神、气质、艺术生命力及感染力。比如有风格典雅的华尔兹, 有潇洒奔放的探戈舞, 有华贵雍容的维也纳华尔舞, 有流畅稳重的狐步舞, 有行云流水般的快步舞。还有拉丁舞中浪漫抒情的伦巴舞, 还有热烈欢快的恰恰, 有风格别致的桑巴舞、激情奔放的牛仔舞及刚健英武的斗牛舞。凡此种种体育舞蹈都完美体现出了体育舞蹈的礼仪神韵之美。
(五) 体育舞蹈的意境气质美。
体育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 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确保体育舞蹈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体育舞蹈时而表现出欢乐、时而表现出轻盈、时而表现出飘逸, 不管怎么样都是要么表达舞者的激动心情, 要么表达舞者的欢快愉悦心情。比如颇具拉美风韵的伦巴舞蹈在深情中露着眷恋, 内涵了恋人间缠绵悱恻和轻柔温馨的美好意境。另外, 体育舞蹈区别与其他舞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但要求舞者要有熟练的舞蹈技巧, 而且还要求必须要有高雅的气质, 要有礼貌得体的言谈和举止。比如体育舞蹈中的摩登舞系列都是以动作的典雅端庄著称。再比如被称为“舞中之王”的华尔兹更是呈现出了雍容华贵的舞姿, 绅士风度非常浓郁。再就是拉丁舞系列表现出来的热情奔放和缠绵悱恻之情感更是让遐思, 其表达出来的气质美让人心旷神怡。
总之, 体育舞蹈从其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始终将人类的各种审美实现了有机结合, 同时将人类的审美情趣带入了一种更好和更高的境界, 从而使人们从体育舞蹈中体验和感悟到了形体美、气质美、健康美、礼仪美及音乐美等各种绝美的享受。■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种将体育和艺术、健身与审美相互融合的一种运动, 要求在运动中不但要遵循对称及和谐之美, 而且又要能体现健康、力量及速度。本文阐述了体育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然后对其分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 最后重点探讨了体育舞蹈的几种美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体育舞蹈,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孙俊生, 体育舞蹈的健身及美学价值,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01
[2]陈燕, 体育舞蹈的美学艺术探讨, 电影评介, 2009/16
[3]王丹,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S1
[4]韦广忠, 体育舞蹈的美学特征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