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2024-05-31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共12篇)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1

一、民族舞蹈

一直以来,民族舞蹈都可以体现出民族的特色。如蒙古舞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蒙古宗教舞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萨满教仪式形成的萨满教舞蹈,其二是喇嘛教之“天鹰舞”及“查玛”艺术。所有的舞蹈都是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萨满教的典型舞蹈是《安代舞》。征战也对舞蹈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舞蹈又在长时间中演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所以到后来又出现了鄂尔多斯舞、科尔沁舞、喀尔喀舞等多种舞蹈。

二、现代舞与中国现代舞

关于现代舞,我们长期对其成因、发展和思想主张,以及创作思路做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两个特征:

(一)现代舞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大产物,它是以严谨的理论为基础,是一种先进思想的体现,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一同前进。

(二)现代舞主要是以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体的运动规律,同时还结合了现代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创作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它不仅使舞蹈艺术的领域有所拓展,而且可以给文化一个较好的表现力,从而使舞蹈艺术得到不断的发展。

20世纪末的人类文化面临着转型期,如何清醒地认识这一形势,分析民族舞蹈所处的环境、地位和发展趋势,是在世纪之交回顾与展望民族舞蹈学科前景的重要课题。

三、民族舞与现代舞的融合实例

在长期的民族舞与现代舞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布朗的“放松技术”会经常使人觉得比较容易,而如果要真正地达到身心高度协调的效果,难度就会比较大,民间舞中藏舞就是这样的一个实例,通过长期的古典及芭蕾训练以后,演员会慢慢地放松下来,而接受过“放松技术”训练的演员在学习这一舞蹈是否会比别人容易很多?答案是肯定的。老师在这一训练中,往往会发现一个学生脚步不仅协调而且特别灵活,所以会在民族舞与现代舞融合的训练中,把脚步训练当作重中之重,如是在藏舞的踢踏中就可以把其优势突显出来,这样就不但把传统打破了,同时还考虑了其中的创新元素,使得学生有较大的发展,并使他们在整个表演中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手法的帮助下,不少学生不仅会民族舞,同时在民族舞中还融合了一定的现代元素。

又如《邵多丽》,它不只是继承了传统舞蹈的民族特色,同时又展现了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邵多丽》是用于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向往的舞蹈。在整个舞蹈的中间部分,三个花季少女手拿修长的竹竿,一段快节奏的动作使得傣族舞蹈的婉约含蓄风格有所改变,出现了灵活豪放的元素。与此同时,在这一舞蹈中,又包含了不少的现代舞的感觉和成分,它不再是一个民族舞,而是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融合。而在理念上如此的创新,使得观众特别喜爱,这其中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创作者把舞蹈中的民族风格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此外,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把节奏念白作为主要音乐的创新手法也为整个舞蹈锦上添花。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舞蹈并不是指单纯的民族舞蹈,而是融入了各种现代元素的民族舞蹈,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相互渗透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文化转型时期,要想实现民族舞和现代舞的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两者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从而使双方都获得一定的发展。

四、结语

在文化转型时期,民族舞蹈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要创作多层次、多功能、多种风格特色、高品味、高立意、高水平的民间舞蹈作品,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摘要:我国的舞蹈,尤其是民族舞蹈在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民族舞蹈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可以较大程度地体现出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家庭特色。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化面临着转型,所以民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与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接轨。

关键词:民族舞蹈,现代舞,文化转型期,生存和发展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2

鉴赏

年级:大

学院:通 信 学 院

专业: 通行工程大类 姓名:周洪

性别:

学号:2012019030017

1这学期上了民族舞蹈鉴赏课,我有很多感受,也收获了很多。上课时幽默风趣,性格热情开朗的何洋托美次仁老师老师给我们播放并解析了许许多多的舞蹈视频,其中有气势磅礴的蒙古族舞蹈—《奔腾》,有热情奔放的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有委婉动人的傣族舞蹈—《孔雀舞》,有催人泪下的山西舞台剧—《一把酸枣》、、、、、、、、这些让我们大开眼界,饱览了我们中国各族的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我也从中感受到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不一样的魅力。我明白到民族舞蹈也有现代舞蹈的激情,但也是现代舞无法代替的,它能让我们看到各个民族不一样的魅力。

说起少数名族,我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苗族了。虽然苗族的聚集地主要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等,但恰好就在我的家乡四川省宜宾市的兴文县、珙县以及筠连县,有着这么一个我十分喜爱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服饰也十分独特而漂亮,他们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虽然我对他们也不是很了解,但是这次写民族舞蹈鉴赏,当然写苗族的舞蹈是最好不过了。

说实话,我对苗族舞蹈也不是很了解,我知道苗族舞蹈内容相当丰富,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等。但顿时不知道该去鉴赏哪种舞蹈,于是,我特意去网上搜一段苗族舞蹈来欣赏,偶然间搜到了贵州苗族的民间舞蹈《水姑娘》。它深深吸引了我。

“一群苗家女子,嬉戏在花溪河旁,那清澈的花溪水,时而碧

2波起伏,时而水波涟涟。水一样的苗家姑娘,把缠绵悱恻的柔情,融进了清波绿水间。在如梦如幻的意境中,舞蹈《水姑娘》展现出这般千娇百媚的苗家少女。她们如水般剔透晶莹她们如水般风情万种。” 《水姑娘》正如字幕中写道,《水姑娘》让我看多了苗族姑娘如水般的柔媚。舞蹈里面苗族姑娘都身着靓丽的苗族服饰。姑娘们的服饰是极为精致的,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一身以蓝绿色为主的长的百皱裙,也似乎呈现出流水的清澈。

开头的场景,背景音乐宁静优美,有涓涓流水声,让我仿佛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水从眼前流过。三个俊秀的姑娘, 脸上含着甜甜的笑意,婷婷袅袅,嬉戏水边,仿佛在以水充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山水的眷恋,她们偶尔慢慢地翩翩起舞,偶尔用手扶住自己的脸颊,似乎可以看到苗族女子一丝的害羞。她们素雅,她们亮丽,耐人寻味,让人心动、、、、、、这一段给人较为幽静的感受。接着,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苗族姑娘们加入了进来。姑娘们动作上也放大了幅度,时而扭动迷人的细腰,时而像是在划水,时而摆动长长的裙子,婀娜多姿。渐渐地,舞蹈气势越来越强大,姑娘们表达的情感很热烈,我看到的不再是苗族姑娘之前那种缠绵悱恻,而是看到她们的热情,可以看出她们对家乡山水喜爱。

撩几缕长发,卷起浪花点点,掬一汪清水,揉进思念万千,悠悠的笛声开始响起,铿锵的小鼓敲起,少女们翩翩起舞,纤细的蛇腰冉冉地弄出绚丽夺目的舞姿,她们用长眉,妙目,纤指,蛮腰,用簪

上的花朵,腰间的皱裙,用眼波流动的风情,轻绘出了山的曼妙,用那一扭腰的婀娜多姿,那一抬腕的百回千转,舞出了贵州花溪山水的美轮美奂。舞出了苗家少女的千姿百态。其中的一个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姑娘们围成了一圈,上身强烈地颤动,手拉手围成一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场景效果又显现出水波,感觉她们就是在水中嬉戏,溅起阵阵水花,十分地逼真。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这里美轮美奂相当感人。

最后,舞蹈进入了尾声,开始与舞蹈第一部分互相照应,苗族姑娘们的动作开始变缓慢,静静地抒发她们对水的眷恋以及热爱。最后一幕一女子手捧着水让水从手中慢慢流下,为舞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舞蹈背景效果也十分的好,音乐有起伏,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而就是柔美的鼓点,苗语也渐渐进入,鼓点的强烈也随着情节的需要而切入。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精准的,从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到高潮部分的红光推动高涨的氛围,结尾部分蓝光。十分有意蕴。

看完这个舞蹈,我感触很深,仿佛来到了一个苗族乡的山水间,亲身感受到了苗族秀丽山水,看到了如水般的柔媚,婀娜多姿的苗族姑娘。

以上便是我看完苗族舞蹈《水姑娘》后的感受。上了老师的课后,自己收获很多。明白民族舞蹈必须需要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它是我们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民族的舞蹈代表了他们自己的民

族特色,也过多或少反应了民族的风俗及生活习俗。民族舞蹈继承了民俗文化,更是发扬了民俗文化。可见民族舞蹈在我们生活之中作用之大。

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篇3

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因舞蹈创作原因或是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下面结合我所认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粗略地谈一谈近年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出现的倾向。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民族民间舞蹈的最本质特征,并一边探知本质特征一边寻找民族民间舞发展的方向。

何为民间舞?我们不妨先看看罗雄岩先生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罗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民族民间舞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传承并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2、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出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在这两层意思中,更为重要的是后者,也就是民族民间舞其在文化性上的特点。因为文化性是民族民间舞的个性所在,是民族民间舞相互区别、各具风采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才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

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三、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就如青海来说,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因地域、民族等演化的民间舞蹈更是独具一格,各有所长,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深入挖掘。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五、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发展的方向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结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我认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现代气息的民族制造

随着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该院学生毕业后加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北京二中的作品《欢腾》,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将藏族舞蹈的基本元素结合到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造型、构图以及服饰、音乐之中,使作品给人以“现代藏族舞蹈”之感。

对于这类舞蹈,观众的意见褒贬不一。事实上,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如音乐界的“高原红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观众是接受还是拒绝,它都将会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侠骨风情

以舞蹈《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对于这类作品,反对的声音很少,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基本上都是乐于接受和喜欢的。这类作品在不断的寻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寻求当中进行创作,用舞蹈表现文化和历史,顺应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

(三)原汁原味的山林水月

第三个方向就是被称之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以及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圈舞》等。虽然《云南映象》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应与单个舞蹈相提并论,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舞蹈的气质风韵,《云南映象》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不能忽略。

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从《云南映象》的成功我们就可以看出观众对于这类舞蹈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态”的出发点和纯粹、自然的气质以及未经训练的演员等,都成为引起观众关注的因素。

综合观察民间民族舞蹈的这三种发展动向,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它们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三个分支,都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的合理而正常的现象。那么,在这三种之中,哪一种更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本质特征呢?哪一种更具有生命力并进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代表方向呢?似乎我们的讨论应该更进一步。

在上述三种动向中,很显然,第二种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一种是不会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的,它可以作为一个边缘种类而长期存在,但是与其他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使它的作品不再具有纯粹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不能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要求;而第三种虽然具有“原生态”的特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纯粹追求形式的原汁原味并不能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事实上《云南映象》并不是一点都没有加工创作的,它的成功除了“原生态”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不可或缺的客观原因,而这种类型的舞蹈如果出现很多的话,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将是必然的结果。

文化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个性所在,它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根本原则,上述第二种动向正是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创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民族的就是最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势必要贴近中国的地域、民族等特点,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升华,不断的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才有立足之地,才可以真正称为中国的舞蹈瑰宝。

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篇4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传入内地, 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 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普遍性。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的地位, 他们的舞蹈文化对中原宫廷乐舞的影响与交流, 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传播, 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历史作用,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少数民族舞蹈在祖国艺术百花园中是一簇光彩夺目的奇葩, 无论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 还是在表演舞台上, 总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 热烈奔放的激情, 传神动感的雄姿, 传递着祖国改革开放、人民奋发图强、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 起着用艺术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 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独特的舞蹈语汇, 鲜明的民族风格。比如说, 南方的舞蹈婀娜秀丽, 北方的舞蹈刚健豪放, 高山的舞蹈奇特潇洒, 平原的舞蹈柔美细腻, 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千姿百态。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家, 他们在舞蹈创作、表演、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满族的贾作光, 蒙族的斯琴塔日哈, 朝鲜族的崔美善, 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 回族的马跃, 藏族的卓玛, 苗族的金欧, 傣族的刀美兰, 白族的杨丽萍等等, 都是我们熟悉的全国知名的舞蹈家。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

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 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 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 是创作的源泉。在五十年代初, 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 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 搬上了舞台, 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更高程度地发挥了美的特性, 成为精粹凝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进程

(1) 奠基期

中国舞蹈历史曾经长久地处于自然生长和发展的状况下, 其间有各民族多向交流和融合的辉煌, 也有一些民族舞蹈舞种的无可逃避的湮灭。

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把她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的多个舞蹈作品搬上了艺术的舞台。在连续的十几场的演出中, 场场爆满。当戴爱莲表演《青春演曲》时, 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轻盈的舞步, 婀娜的舞姿, 热烈、豪放的情感, 极大地感染着观众。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些著名的文艺界人士纷纷称赞她开了整理、加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感谢她在挖掘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所作出的贡献, 并称她为“边疆舞蹈家”。她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 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 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祖国所拥有的丰富的舞蹈艺术宝藏, 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由于“边疆舞”热情、活泼、充满朝气而深受欢迎, 它像一股旋风很快在学校中风行起来。

50—60年代是我国各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它们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 而且还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第三届至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 有15个少数民族舞蹈节目获得了奖牌。有: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盅碗舞》, 藏族的《草原上的热巴》, 朝鲜族的《扇舞》, 傣族的《孔雀舞》, 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摘葡萄》等。这些舞蹈不仅揭开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序幕, 而且还向世人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舞蹈家”无比夺目的光彩。

从1949年10月到1966年间, 热心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人, 为这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舞蹈家, 除了贾作光, 还有斯琴塔日哈和《筷子舞》, 崔美善和《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家和作品, 都代表了那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极高成就。

(2) 断裂期

1966—1976年间, 整个中国陷入了所谓“文化革命”的狂风逆雨境地,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大好发展势头横遭截断。那一时期, 中央及地方的歌舞创作处于停顿状态。最初一二年里还有一些零星的民族歌舞蹈表演, 在随后的几年里, 民族舞蹈绝大部分都惨遭禁演!许多曾经献身于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家都被强行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 是民族舞蹈被轻视、民族舞蹈创作被干涉的时期。1972年之后, 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 文艺创作重新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3) 腾跃期

舞蹈艺术从1976年1月至2月起进入了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舞蹈 (独舞、双人舞) 调演中, 贾作光创作并表演的《牧民见到毛主席》, 以风格鲜明浓郁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题, 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于领袖的热爱之情, 在调演中引起观众极大反响。其后的两年里, 全国大规模地恢复了歌舞院团的建制, 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复刊, 各种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节目复排演出, 中国舞蹈界和舞蹈观众们都进入了一个传统优秀剧目复原演出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 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收获季节。这期间有许多可以被称做经典的反映少数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作品问世。1980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水》和《追鱼》分别获得了独舞和双人舞编导一等奖, 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迅猛发展。《水》的表演者刀美兰以她含蓄典雅的舞姿和丝丝入扣的富于生活化的表演, 深入地表达出编导对于傣族生活和舞蹈之美的编织, 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参赛对手。不同的舞蹈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民族舞蹈中体现民族精神, 刀美兰是从傣族日常生活场面中去体现的。她的舞蹈《水》, 充分地体现了她舞蹈的这一特色。舞蹈中描写一个傣族少女, 来到清清的泉水边, 用脚戏水, 用石头搓脚, 在水中洗发挽髻, 这些都是傣族少女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 经过刀美兰的舞蹈表演, 使观众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因为正是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日常生活动作, 表现了傣族少女的柔媚。

(4) 探索期

以1990年第一次举行全国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为重大标志, 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转变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观念, 大胆进行艺术形象创造方式、多种编舞方法的探索, 改变单向接受汉族民间舞蹈创作影响的状况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交融的局面, 成为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舞蹈艺术非常值得观赏的一道风景线。这十年里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和机会得以展现。许多民族歌舞表演团体在外来文化的第一轮冲击之后, 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开始了吸纳百川、自我创新的过程。

“孔雀杯”舞蹈比赛是专门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事业而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首届“孔雀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比赛的范围, 即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这一举措与同时期少数民族群舞和舞剧创作形成有力的呼应, 也从艺术创作体裁方面给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舞蹈编导们提供了机遇。随后又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十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三次比赛都经过全国性的初评选拔, 因此所有获奖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状态。

2001年获得观众极大好评的藏族舞蹈《酥油飘香》, 它是以藏民族妇女为亲人解放军打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的过程为题材表现新时期的军民团结, 以藏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制作酥油茶和用酥油茶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喜爱的习俗, 来展示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爱。在创作上, 它打破了藏族舞蹈含胸垂臂、温柔典雅之风范, 让所有的女演员高高挺起了腰胸、昂首阔步、摆动双肩、爽朗浪漫之态, 赢得了无数的喝彩。它以一个劳动场景为舞蹈场面, 表现了军民如鱼和水的关系, 表达了新时期的藏民对军人的感情, 同时也展示出藏族妇女新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在结构上, 以单纯的一群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聚集、准备劳动、打酥油茶、灌装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等一系列的动作过程为舞蹈的发展结构, 展示了藏族生活劳动的独特情景。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题材的基本走向, 是从民俗风情和简单韵律化动作编排向民族性人物形象创作的高峰攀登, 正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辉煌发展的时期。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走向

在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中有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 二是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生活中的舞蹈, 包括自娱性舞蹈、交谊性舞蹈、仪式性舞蹈、锻炼性舞蹈等等, 这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目前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 它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和发展, 而同步前进和发展。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以来, 我们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面临着改换体制的过渡和变化, 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的选择和人民大众的需要的问题。

随着旅游文化的大发展, 各大城市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或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点的普遍建立, 向各国、各地旅游者展示本民族风情的舞蹈成为了第一需要。因此, 如何保持本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和舞蹈节目, 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向国际友人或是向别的民族人民介绍和宣传本民族的舞蹈文化, 而且是要把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精品展示给广大的观众。所以说, 旅游文化的大发展从客观上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各个民族舞蹈的普及、交流与发展。

1. 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艺术性的舞蹈演出, 是否具有艺术吸引力, 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 直接影响到一个舞蹈团体的存亡和去留问题。我曾经看过一些民族舞蹈家的个人舞蹈专场晚会, 这些舞蹈晚会标志着新一代舞蹈家的迅速成长和他们在艺术上的日益成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和蒙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的舞蹈晚会, 从她们在舞蹈界和广大观众中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来看, 证实了舞蹈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表演艺术水平是吸引广大观众和取得社会效果的关键所在。

敖登格日勒的舞蹈, 把北国草原牧民的骠悍、粗犷、爽朗和豪迈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杨丽萍的舞蹈, 则把南国儿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温柔、秀丽、灵活和朴实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她们的舞蹈不是表面生活现象的再现, 而是对生活和人物情感世界进行了诗意的浓缩和升华。她们用舞蹈动作的语言深刻地展现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敞开心扉和观众进行精神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 能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她们的舞蹈, 不仅是表现一只孔雀、一只大雁, 而是通过孔雀的灵性, 刻画傣族人民的纯净圣洁;透过大雁的雄姿, 展现蒙古人民的凌云壮志。

2.《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歌舞

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上获得金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观众为之倾倒的不仅仅是杨丽萍的婀娜多姿、舒展的双臂和灵性的手指, 而是演员们对生活、对艺术的那份痴情与感悟, 是“原生态”歌舞浓缩和呈现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种地道的“原生态”其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供养”。通过“供养”而达到精神上满足的“人性化”要求像血脉一样支撑着《云南映象》的生命。

这些原生态的歌舞, “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态在舞台上的还原”。它让人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尽情张扬的是大自然的美, 充分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觉得在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各种舞蹈泛行的今天, 很少有像《云南映象》这种真正民族的“原生态”的歌舞, 我认为是很值得提倡的。《云南映象》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强调了舞蹈“原生态”的本质, 在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鲜明地以“原生态”为艺术标识, 创造了在“原生态”土壤上呈现新世纪民族文化的现代神话。

建国以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致力于民族舞蹈事业的舞蹈家们,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 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 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谛。重视民族舞蹈的传承, 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将成为国际舞蹈发展的重要趋势。

摘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自中国大地上有了原始的氏族以来, 中华我民族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 亦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 既有华夏族文化的主导作用, 又有内容丰富的少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共存共荣的过程。总之, 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这一文明的过程中, 各族之间彼此借鉴, 互相影响, 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尽管他们的族体已发生变化, 但仍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中断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事实求是地分析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参与构筑中华乐舞艺术的殿堂并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无疑会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乐舞艺术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k年1月第1版.

[2]于平.中国舞蹈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艺术 (从刊) .文化艺术出版社.

[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3期.

[5]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6]韩萍, 郭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材.高教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7]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8]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

[9]王克芬, 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999年9月第1版.

对民族舞蹈的感受 篇5

莫善杰

交通1192

2011929055

我高中毕业于海南的嘉积中学,很幸运在这个在国内以舞蹈和办学质量闻名的高中度过三年的时光。自然而然,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到了舞蹈,虽然不会跳舞,但是从欣赏中得有了那份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学校的舞蹈排练室就在我们教室的旁边,所以在教室的窗户望出去,总会看到舞蹈团的同学把脚抬高高的在拉筋,还有在练习基本动作。我们都会羡慕舞蹈团的同学形体很好,很有个人独特的气质,但有会觉得他们非常的辛苦。那时候住的隔壁也是舞蹈团的同学,他们每天除了上课还要练舞,每天下午放学之后,他们就到舞蹈排练室一直练到凌晨12点,累到 一回来就睡,他们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他们因为对舞蹈的喜爱,通过刻苦的练习,在劳累中享受中舞蹈带给满足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学校舞蹈团表演的《秦皇点兵》和《士兵》。看完表演之后,深深的被他们的舞台表现力所感染,细腻的情感通过肢体,用美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通过这一学期舞蹈鉴赏课的学习,加深了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民族舞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舞蹈虽然各不相同,但又有联系,他们都是通过舞蹈来反映他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藏族舞蹈反映了藏族人民勤劳,纯朴,善于借舞抒情。他们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赞美爱情和生活,歌舞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藏族舞蹈与歌唱艺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深得国人和外国人的喜欢。傣族舞蹈,在江河纵横,绿树繁荫的原始大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维吾尔族舞蹈是我非常喜欢的舞蹈类型,舞蹈演员身材非常的高挑,眼睛大大的,五官很立体,特别是女生。他们的舞蹈来自于生活,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多样的形式,特别的风格,深受许多人喜欢。蒙古族舞蹈,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们很有气势,表现出了一种英雄的气概,节奏很快。感受到了他们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反映了蒙古族人民

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朝鲜族舞蹈,动作优美,感情细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柔中带刚,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格。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6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影响;发展;趋势

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课程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对学生来说能够激发潜能,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因此,民族舞蹈的教学如何全面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并且将文化与专业充分联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1 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民族舞蹈教学目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我国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来说,大约是从上世纪开始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设立相关民族舞蹈的教学,对于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逐渐配备,并且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不断的经验累积和工作实践逐渐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为舞蹈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些成就之外我们要看到的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民族舞蹈的理论方面研究和发展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更为滞后。

所谓的民族舞蹈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舞蹈,对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表演方式有所体现和融入,民族舞能够通过教学和肢体的表现展现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点,能够体现出地理特点、服装特点以及生活文化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讲解和指导带领学生们在特定的音乐和环境中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中融入了对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且实现了舞蹈的更强的表现力。

在目前的舞蹈课程中来说,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较为单一,教师对于民族舞蹈的特征以及文化的融入不够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对民族舞蹈的认识较为表面,这就造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困难,学生只学到了肢体的特定动作,而对于舞蹈中所融入的内涵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对于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等更是没有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设立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信仰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更能够开放思维,强化记忆,在舞蹈动作中抒发感情。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更为深入地体现民族文化。从而在演绎中将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动作同时展示出来。

2 民族舞蹈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己经越来越受到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应该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结构和主要阶段等,教师通过生动的方法方式传授给学生民族舞蹈的理论和动作,并且在基本的舞蹈动作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新鲜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国民族舞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舞蹈表演能力的体现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民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深刻多变的特点,这就对民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较少不能充分理解舞蹈动作中的内涵,这就需要进行改善,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插进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2.2 强大的师资和硬件配置

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和改进是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根据各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资源有所引进和改造,例如从艺术团体或者高校等引进教学经验丰富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舞蹈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从而促进师资力量的强大,另外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师情况进行分配,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从自身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在教师资源得到了保证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校硬件的发展,硬件包括教材资源和道具资源,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选用与民族舞蹈相符合服装以及配饰等,对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气氛不断优化,从而为舞蹈教学提供实践基础。

2.3 创新的舞蹈方向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对于保留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综合考虑,其中一方面是传承,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必须保留,另一方面则是改善,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进行时代化的改善和推进,所以在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教材的编制时应该多方面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多样化的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进行体现,并且有效的改进,促进民族舞蹈与时代的共同进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仅仅是舞蹈本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对民族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已有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民族舞蹈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承文化和舞蹈。

参考文献:

[1]黄秋野.民族舞蹈教学要注重生命情调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5(2):96-96.

[2]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4):10-11.

[3]李霞.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章,2010(33):126-127.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分析 篇7

一、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 因此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其次,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并且我国地域广阔, 地理环境不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不断地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 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

(1)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 因此, 目前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另外,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 使得无数的人们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肢体舞蹈,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得不到研究与发扬。总之, 由于我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以及发展意识薄弱导致了舞蹈的发展困境。

(2)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支持力度薄弱

我们知道,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 其中最鲜明的则是表现在资金力度不足上。非遗产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不到国家有力地资金支持, 因此很多对于舞蹈热爱的人, 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对于舞蹈的坚持, 因此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后继无人。

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失了生活的气息;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于灯光的运用更加的娴熟, 使得舞蹈成为高科技的附属品, 成为了舞台上的花瓶, 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乏了灵魂。因此在当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真正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 挖掘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灵魂, 从而不断地改善民族民间舞蹈, 使其真正的顺应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华。

例如,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走下了舞台, 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场舞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城市中都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面广场舞的兴起可以使得广大人民得到娱乐, 符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的特点;另外, 一些老一辈的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也走入基层, 真正的体验社会生活, 同时将舞蹈融入到生活中, 创作出一些焕发生机的民族民间舞蹈, 对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

我们知道,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永葆青春, 焕发独特的芳华。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 因此我国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推陈出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 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涌进我国。因此, 面对着巨变的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打开家门, 不断地博采众长,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例如, 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不能够符合传统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时候, 我们不可以一味的固守传统, 应该打开家门, 在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 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总之,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当今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顺势而为, 促进自身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 由于多种原因, 当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困难重重, 但是有危险就会有机遇, 因此我们在树立正确的舞蹈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借助社会经济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外来文化, 博采众长, 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 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不断地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摘要:舞蹈原本起源于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祭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舞蹈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舞蹈反映了普通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化符号, 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 他们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风俗、地理环境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本文着重讲述了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舞蹈,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佩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有感[J].艺术教育, 2011 (01) :10-11.

[2]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艺术评论, 2010 (01) :12-13.

[3]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02) :02-03.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8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特征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表现形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类型分为秧歌舞蹈文化区、花鼓舞蹈文化区、藏族舞蹈文化区、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蒙古族舞蹈文化区、铜鼓舞蹈文化区。不同区域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都有共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在舞蹈产生时期, 舞蹈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向神表示崇敬。像蒙古族人们信奉的是喇嘛教, 如当时的战神舞主要就是于祭奠和出征时, 用来鼓舞人们的。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舞蹈也被保留了下来, 成为体现当时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 这就是舞蹈的继承性。

舞蹈的群众性和娱乐性主要体现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参与者有很多, 且舞蹈主要为了娱乐各族人民, 因而称民族民间舞蹈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如蒙古族的安代舞, 经过“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的融合, 发展成了一种由几十人、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 圈内由两名能歌善舞者对舞, 其他人伴舞的集体活动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具有群众性, 需要很多人的参与。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民族民间的舞蹈具有其传统性和民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也逐渐从民间走上舞台, 例如从民间走上舞台的蒙古族搏克舞蹈, 就是以时间为序, 以蒙古族摔跤手为塑造形象, 展现蒙古族人们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虽然它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但是增加了舞蹈的多形态、多元素的形式美, 是对原有传统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 一) 自然传承。这种传承方式讲求的是上一代到下一代的舞蹈传承, 在宗教仪式中比较常见, 如蒙古族查玛舞, 一般是只有宗教人员才能跳, 而且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言传身教, 老查玛传给小查玛。但是这种传承形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 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去关注传统舞蹈或者一些传统文化, 这就会造成传统舞蹈发展的停滞。

( 二) 在娱乐活动中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大众, 而且是自娱为主。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便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下去, 如蒙古族的安代舞,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在跳时会对传统舞蹈进行一些适当的改编, 就是平常所说的民族融合。如在《造梦者》舞台上, 善舞蒙古族舞蹈的李德戈, 在舞台上既展示了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又传承了其蒙古族民间舞。由此可见, 民族民间舞蹈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和交流是无法避免的, 而如何发展和传承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是世代相传的, 而且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主要艺术形式。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物质基础, 因而民族民间舞蹈应该朝着通俗性和精英文化方向发展。之所以朝着通俗性发展是因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各个民族的鲜明特征, 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发展下去, 只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 所以民族民间舞蹈应该更加通俗化和世界化, 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了解舞蹈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所谓的精英文化发展主要是民族民间舞蹈应该以艺术为基本特征, 能更多的体现舞蹈家的艺术思想和民族精神。随着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 民族民间舞蹈也开始面对一个如何走向世界、与时俱进的发展问题。

如《草原记忆》、《草原酒歌》以及《东归兄弟》等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蒙古族舞蹈已经成为现代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既继承了传统的舞蹈形式也实现了舞蹈的多元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 我们应该提高蒙古族舞蹈的影响力,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增加蒙古族舞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四、总结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且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厚重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华, 所以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 我们应该在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原汁原味的基础上, 将社会文明融入到其中, 从而为民族民间舞蹈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舞蹈文化之母, 同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展现其民族精神和生活内涵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民族民间舞蹈也在逐渐改变。所以我国应该切实关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从而确保它能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 2014, (08) :163.

[2]尹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 2014, (10) :116-117.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9

1.1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劳动与生活, 它是由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地域内的人民按照自己本民族的风格特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并以某一种动作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舞蹈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多以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 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多元化文化和舞蹈类型对民族民间舞蹈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迫切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传承与保护。

1.2 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1.2.1 群众性

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 是普通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的过程中自发创作出来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劳动与日常生活, 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 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民族性。民族民间舞蹈都是由某一个民族的人民根据本民族的风格特色、民族文化精神、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气质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等等而自发创造出来的。

1.2.3 自娱性

自娱性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较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民资民间舞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崇尚自由、自娱自乐的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者通过热情奔放、豪爽无比的舞姿舞态, 能够大大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2.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其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受到极左、极右思想路线的限制和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曾经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而惨遭封杀的厄运, 许多极为针对的民族民间舞蹈几乎面临着失传的巨大危机。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频繁, 外来文化日益进入到我国, 随之俱来的多种多样的外国舞蹈文化也严重地充斥着国内社会, 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舞蹈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化、淡化、丑化”的发展现状, 甚至会被冠以“原生态”、“新观念民族舞”、“土风土著”等为名进行所谓的舞蹈文化“创新”等等, 这些都将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危机, 无形之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失去原汁原味, 背离了真正的传统舞蹈文化所独有的深刻内涵。

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3.1 原生形态与舞台艺术的结合

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多元化文化发展融合的环境影响下, 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原生形态的舞蹈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用于民族活动或者是节日庆典仪式的舞蹈形态称为原生态舞蹈,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形态。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形式的舞蹈艺术, 但是在国家和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形式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 许多艺术家把原生态舞蹈与现代舞台艺术进行结合, 实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民族民间舞蹈趋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

民族民间舞蹈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充分表达少数民族情绪或精神状态的基础上, 更是呈现出了现实化的特点, 兼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当中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现实主题思想, 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逐渐趋于现实主义题材。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民族民间舞蹈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的变革和发展。

3.3 运用现代的编舞理念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要对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 更要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而进行新的发展和创作, 可以把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现代的编舞理念进行结合, 打破传统舞蹈形式的束缚, 在保留和继承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精华的基础上, 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编舞理念, 从而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表现风格、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创作出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 又具有现代社会气息和审美观点的现代民间舞蹈文化新形态。

3.4 经典与现代共存的民族民间舞蹈向着多元化发展

经典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生活方式和民俗逐渐和时代融合, 出现了经典与现代风格民间舞蹈共存的发展局面, 既是对中国经典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又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民族民间舞蹈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改变, 突破固有舞蹈观念, 呈现出舞蹈形态多元共生的特点, 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更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发展的促进和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速度逐渐加快, 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是民间舞蹈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传承与发展历来是文化艺术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近年来, 随着文化思潮的日益繁荣,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承与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概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然后介绍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其发展现状, 最后阐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2]韩珂.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究[J].大舞台, 2012, (08) .

[3]平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2) .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10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即便最偏远的农村也受到了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大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由乡村走向城市, 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由此也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冲击, 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与神髓。诚然, 固守传统文化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然而作为各民族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甚至象征了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兴盛。但时至今日, 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如诞生于汉代的七盘舞, 以及曾经一度流行于东北农村的“四筒鼓”舞蹈, 云南德昂族绚丽优美的“水鼓舞”, 等等。由此, 我们也能够用两个词来概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 一是同化, 二是消亡。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1. 环境传承

文化形成的基底是氛围, 而氛围则是由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具有突出技能的优秀人物构建, 如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州以及杂技之乡吴桥。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中, 环境传承是为第一要素, 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感受本民族文化的本质, 从而形成一种风气, 最终使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得以延续。其中, 环境传承又包括自然传承与群众传承两项内容。自然传承是指父子传承以及师徒传承, 是由特定环境 (家族) 所构成的特定的传承关系, 这取决于民族民间艺术家对自身掌握技能的认识程度, 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舞以及南涧省彝族的跳菜舞, 都是由于祖传传承才能延续至今。群众传承是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最常见以及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与社会上的多种因素融合, 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民间舞蹈艺术家的自然传承不利而导致或是迫使采取群众传承的方式, 而群众传承正是造成民族民间舞蹈只保留形式的主要因素。

2. 社会传承

当前,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政府部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予以重视, 设立各种研究以及专门的传承机构, 并动员社会力量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如河北农村的秧歌舞, 东北的二人转, 以及2002年东巴研究所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的“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 通过我国的教育系统以及发动民间群众的方式,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及时抢救、保护、以及传承发展, 为民族文化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1. 在传承中流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旅游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势必将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如何保持民族民间的舞蹈特色, 二是求新求变。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 事实上是为相同的概念。民族特色一目了然。除了传统的服装以及舞动中的神髓都是延续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之外, 其余都不可能复原最原始的舞蹈形式, 而所谓的求新求变, 只不过是能够彰显时代的特色罢了。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 又如以一支“雀之灵”而享誉国内外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杨丽萍曾说:“跳舞就像种庄稼, 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而我们从杨丽萍的舞蹈中也能够看出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而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创新。

2. 在保护中发展

保护是为更好的发展, 而保护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只求形式, 而忽略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虽说当今世界上许多学者对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笔者始终坚信“舞蹈是源自于远古人们的劳动”理论, 笔者相信, 每支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每个动作在创作之初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当我们在保护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 创新是为延续, 发展是能够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创新与发展都是以领会为前提, 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增加动作, 只求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3. 在趋同中求异

当前, 竞争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之中, 随着异国文化的强势兴起,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应当在趋同中求异, 营造出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这体现在一个民族、一个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儿女的整体素质。要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屹立于各民族舞蹈文化之上, 力争彰显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个性, 突出自己求同存异的特色, 使文化也成为一种强势, 并且使这种强势永久的得以延续。

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站在新的起点, 我们应当反思。有人认为强调“原生态”、强调坚守传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认为“民间舞走得太远”的呼声过高, 乃至危言耸听。然而笔者认为, 传承与固守传统诚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方面,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确如我国的武术般正在逐渐失去神髓, 另一方面, 传承并非仅仅是强调原汁原味, 而更大的意义是为保留一种文化, 首先留其形式, 其次谋求发展, 而这, 也正是我们所要反思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龙亭衣.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陆桥视野, 2012, (18) :85.

[2]姜盼.淡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理论版, 2012, (5) :64.

论民族舞蹈如何体现民族文化内涵 篇11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高潮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发情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一国的国际地位做出重要贡献,文化实力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民族舞蹈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如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通过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插秧情景,表现出中华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劳奋进的精神面貌。

民族舞蹈发展论文 篇12

一、云南新编自身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地位

(一) 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教材来传递

素有“歌舞海洋”美誉的云南, 在全国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 始终具有全国之首。云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生活着26个少数民族, 每一个民族都在自身的发展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并产生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舞蹈。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承载着的是26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内涵与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形态各异,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姿态。各民族都有着属于本民族的舞蹈, 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嘎光舞;纳西族的窝热热、东巴舞;彝族的烟盒舞、罗作舞、阿细跳月、打歌、丝弦舞、铜鼓舞;景颇族的木脑纵歌;哈尼族的棕扇舞、扭鼓舞;傈僳族的琵琶舞;普米族的锅庄舞;拉祜族的芦笙舞等等。纷繁的云南民族民间舞作为云南地区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所代表的是民族的文化, 更是现代舞蹈教材内容中的必须所在。这些舞蹈是民族民间教材内容丰富的基础, 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潜力之源, 更是值得我们去保护、珍惜、发扬的。在云南独有的地理环境上, 形成了其他省份所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 作为艺术文化的舞蹈更是独具魅力, 为了发扬中国舞蹈文化, 我们更应该发挥云南这样多民族舞蹈内容的优势,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 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收集与整理, 并加工成具有教学价值的当代舞蹈教材。舞蹈教材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重要内容, 融合了时代背景、生活状态、以及其他舞种的精华, 这都是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与发展。

(二) 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需要通过教材来标准化

民间舞教材, 是应该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本身就具有多民族的优势, 云南地区更是多民族舞蹈文化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在民间舞教材中, 应该重点打造民族民间舞蹈特色, 将准确的音乐形象植入舞蹈动作之中, 从动作的姿态中间民族气息展现, 同时还要把握要把握民间舞的基本体态、呼吸内涵、韵律神态、气质风格, 深化每一动作的动律、动速、动态、动力的协调掌握。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都是不同的, 他们所展现的是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因而各民族之间的舞蹈是不同的, 在舞蹈教材中, 千万不能将各种舞蹈随意进行糅杂结合, 使得呈现出不伦不类的舞蹈面貌。民间舞的价值与魅力便是其自身的民族特色, 但是随着舞蹈融合化趋势进程加快, 民族民间舞蹈必须有所改变与发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编订中, 就要从人们的生活出发, 将生活内容上升到舞蹈艺术, 在现代意识的引领不断开拓出舞蹈新词汇, 并合理借鉴其他物种精华, 汲取东西方舞蹈文化优势, 不断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扩展, 使得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化与时代化。想要舞蹈教材的生命力永存, 就必须从本民族舞蹈的特点出发, 将“风格”作为编订的主线, 在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可以引用的, 从现实生活中归纳可以升华的, 从艺术文化中汲取可以吸收的。将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不断强化舞蹈风格, 编出更好的教材。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具有特色, 但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她形成了一种相对散漫的形态, 而教材的编订便是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进行归纳整理, 并制作出适应学生学习, 教师教学的内容。发展中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 通过教材编写手段, 获得了另一个发展的窗口, 具有训练目的、教学价值的教材, 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变得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 不仅仅发挥其的特色, 还将其从零碎、散漫的形态变成了规范、整合的形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在多年来的发展中, 所缺乏的便是更加专业化的改进, 尽管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将云南孔雀舞发扬壮大, 但是这仅仅是云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并不具有整体的代表性。而教材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变得标准化, 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并对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发展。

二、发展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作用

(一) 教材有利于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存及发展

社会进程的加快, 城市与农村的都有所进步, 人们对美的定义也开始有所转变, 审美要求更是日益提高, 精神文化需求更大。艺术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不断的转变与发展。城市与农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一种“融合”状态, 城市艺术在地理条件与经济优势的前提下, 成为了艺术文化主流, 而农村则在电视等多媒体设备的引入之后, 受到辐射。农村在受到城市的影响之后, 本民族的原汁原味的舞蹈风格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具体体现为, 老一辈的民间艺人逐渐衰老, 退出了民族民间舞蹈舞台, 而没有来得及将自身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另一方面就体现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 进行现金知识文化的学习后, 或者进入大城市打工后, 更加追求新时代下的舞蹈文化甚至是娱乐手段, 也就对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没有兴趣。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将会的变味、消退、取代。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未来发展的担心, 不是没有理由的。有研究者深入云南滇南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些较偏僻的乡镇, 如:个旧市、石屏县、红河县、龙鹏镇、乐育乡以及鸭子坝等地区, 进行实地观察。在与彝族艺人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 被那种淳朴的民族舞蹈形态深深的感染, 他们热情的跳起“罗作”, 就连八旬的老人都加入其中, 但是在舞蹈将要结束之时, 去发现了另一番景象, 那便是录音机里面传来的是“党啊亲爱的妈妈”的伴唱声, 彝族青年男女们便挑起了另一种舞蹈, 他们满脸微笑的沉浸在舞蹈之中, 但是这类舞蹈是将藏族、维吾尔族舞蹈中一些传统风格的动作编入, 不具有舞蹈的形式美感, 更没有舞蹈内涵, 但是这类舞蹈却成为了当地所追求的的新形态舞蹈形式。彝族舞蹈本身就具有风格独特, 种类繁多的优势, 欣赏彝族舞蹈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但是这一“不伦不类”的彝族潮流舞蹈形态却让人不禁沉思。同时, 在, 龙鹏镇、鸭子坝跳传统烟盒舞的也都是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 想有众多人参与的、集体的、自娱自乐的民间烟盒舞, 在今天已经很难欣赏到了, 也许只能在民间舞集成中去了解一二、老照片上去领略传统民间舞蹈的风采, 不免令人感到遗憾。不管是在那一个民族民间舞蹈中, 人们用智慧进行了创造, 但是当传统丢失后, 而没有进行反思是遗憾的。那些传承民间民族舞蹈的老者们, 也只能是叹息的说着“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电视里面的那些舞蹈, 我们本民族的舞蹈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老、太土了。他们都不愿意看, 更别说学了。”老者饱含着遗憾的话语中, 我们所聆听到的更应该是老者对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得呼喊。

(二) 教材建设有利于云南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办学模式一直被很多学校所借鉴应用, 云南艺术院校多年在舞蹈人才培养上也一直沿用这一模式进行划分、管理与教学。目前, 云南省为了舞蹈教学更好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的壮大与繁荣, 重点抓教材建设, 并研究制定除了突破性的教材建设规划:在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舞蹈专业多年深入云南民族民间抢救、挖掘、收集、整理的原生态舞蹈、音乐、服饰、道具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 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 开始建立以“教材——论著 (论文) ——剧目”三位一体的完整的舞蹈学教学体系, 使其成为扎根民族、立足边疆、领先西南、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影响世界的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重点专业。并且结合多年来的办学条件和特点, 积极探索形成表演、教育、编导、理论、歌舞、群文等多方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时代发展特点, 反映专业特色, 适合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如:《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教材》、《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史》、《云南少数民族民乐演奏》、《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各民族民间舞》、《民族编导理论》、《民族编舞技法》《剧目排练》、《音乐理论基础》等重点课程。计划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探索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模式, 把握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多方向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面向21世纪, 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 有较扎实和宽泛的基础知识, 适应性强, 素质较高的舞蹈艺术专门人才和舞蹈艺术师资, 社会舞蹈等综合性舞蹈艺术人才, 是努力追求的目标。云南省从教材这一教学的基本条件出发, 做出了具有统筹意义的规划, 让人们看见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希望, 而教材建设的长远意义还在于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规范化,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的、人才培养方向, 这也十分有利于云南地区的发展。

三、结语

文化的发展是反应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舞蹈从属于艺术文化, 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舞蹈是具有表现性的文化, 它文化这一抽象概念, 变成具体的, 并能够直观展现给大家, 导致其对素质教育有着强大的作用。学校舞蹈教育是传播舞蹈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而将舞蹈中的民族舞蹈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民族艺术, 展现民族风貌。教材建设中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纳入重点内容, 并在进行加工整理后, 不仅仅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保存与发展, 更是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大范围, 上升高度, 将教学质量水平提高, 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舞蹈文化发展有所帮助, 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弘扬。■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高等教育的未来之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8, 1.

[2]仝妍.论中国当代舞蹈的价值取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 3.

上一篇:美学素养下一篇:资源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