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2024-10-13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精选12篇)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1

千百年来, 勤劳聪明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是举世瞩目的。不必说诸子百家、皇城古都、古道雄关, 单就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就能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中, 少数民族的舞蹈虽然只是我们丰富灿烂文化资源的沧海一粟, 但却百花齐放, 熠熠生辉,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品种丰富多彩, 艺术表现美妙独特, 文化价值深远浑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 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所以许许多多少数民族舞蹈, 经过人们世代相传到今天不但愉悦千千万万的人们, 而且还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 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有数百上千年的历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传入内地, 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 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普遍性。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 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的地位, 他们的舞蹈文化对中原宫廷乐舞的影响与交流, 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传播, 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历史作用,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少数民族舞蹈在祖国艺术百花园中是一簇光彩夺目的奇葩, 无论在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 还是在表演舞台上, 总是以它旺盛的生命力, 热烈奔放的激情, 传神动感的雄姿, 传递着祖国改革开放、人民奋发图强、城市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 起着用艺术形象鼓舞人的巨大作用。

少数民族舞蹈源远流长, 根深叶茂, 它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独特的舞蹈语汇, 鲜明的民族风格。比如说, 南方的舞蹈婀娜秀丽, 北方的舞蹈刚健豪放, 高山的舞蹈奇特潇洒, 平原的舞蹈柔美细腻, 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千姿百态。

在近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舞蹈家, 他们在舞蹈创作、表演、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满族的贾作光, 蒙族的斯琴塔日哈, 朝鲜族的崔美善, 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 回族的马跃, 藏族的卓玛, 苗族的金欧, 傣族的刀美兰, 白族的杨丽萍等等, 都是我们熟悉的全国知名的舞蹈家。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

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 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 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当代舞蹈体系中一个重要领域, 是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根, 是创作的源泉。在五十年代初, 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 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 搬上了舞台, 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更高程度地发挥了美的特性, 成为精粹凝练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进程

(1) 奠基期

中国舞蹈历史曾经长久地处于自然生长和发展的状况下, 其间有各民族多向交流和融合的辉煌, 也有一些民族舞蹈舞种的无可逃避的湮灭。

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在重庆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把她在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的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的多个舞蹈作品搬上了艺术的舞台。在连续的十几场的演出中, 场场爆满。当戴爱莲表演《青春演曲》时, 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轻盈的舞步, 婀娜的舞姿, 热烈、豪放的情感, 极大地感染着观众。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些著名的文艺界人士纷纷称赞她开了整理、加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感谢她在挖掘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所作出的贡献, 并称她为“边疆舞蹈家”。她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 较早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 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祖国所拥有的丰富的舞蹈艺术宝藏, 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由于“边疆舞”热情、活泼、充满朝气而深受欢迎, 它像一股旋风很快在学校中风行起来。

50—60年代是我国各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它们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 而且还登上了国际的舞台,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第三届至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 有15个少数民族舞蹈节目获得了奖牌。有: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盅碗舞》, 藏族的《草原上的热巴》, 朝鲜族的《扇舞》, 傣族的《孔雀舞》, 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摘葡萄》等。这些舞蹈不仅揭开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序幕, 而且还向世人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少数民族舞蹈家”无比夺目的光彩。

从1949年10月到1966年间, 热心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和表演的人, 为这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舞蹈家, 除了贾作光, 还有斯琴塔日哈和《筷子舞》, 崔美善和《长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家和作品, 都代表了那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极高成就。

(2) 断裂期

1966—1976年间, 整个中国陷入了所谓“文化革命”的狂风逆雨境地,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大好发展势头横遭截断。那一时期, 中央及地方的歌舞创作处于停顿状态。最初一二年里还有一些零星的民族歌舞蹈表演, 在随后的几年里, 民族舞蹈绝大部分都惨遭禁演!许多曾经献身于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家都被强行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 是民族舞蹈被轻视、民族舞蹈创作被干涉的时期。1972年之后, 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 文艺创作重新受到了一定的重视。

(3) 腾跃期

舞蹈艺术从1976年1月至2月起进入了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舞蹈 (独舞、双人舞) 调演中, 贾作光创作并表演的《牧民见到毛主席》, 以风格鲜明浓郁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题, 抒发了蒙古族人民对于领袖的热爱之情, 在调演中引起观众极大反响。其后的两年里, 全国大规模地恢复了歌舞院团的建制, 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复刊, 各种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节目复排演出, 中国舞蹈界和舞蹈观众们都进入了一个传统优秀剧目复原演出的高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 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与表演的收获季节。这期间有许多可以被称做经典的反映少数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作品问世。1980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水》和《追鱼》分别获得了独舞和双人舞编导一等奖, 充分证明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迅猛发展。《水》的表演者刀美兰以她含蓄典雅的舞姿和丝丝入扣的富于生活化的表演, 深入地表达出编导对于傣族生活和舞蹈之美的编织, 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参赛对手。不同的舞蹈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民族舞蹈中体现民族精神, 刀美兰是从傣族日常生活场面中去体现的。她的舞蹈《水》, 充分地体现了她舞蹈的这一特色。舞蹈中描写一个傣族少女, 来到清清的泉水边, 用脚戏水, 用石头搓脚, 在水中洗发挽髻, 这些都是傣族少女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 经过刀美兰的舞蹈表演, 使观众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因为正是这些经过精心加工的日常生活动作, 表现了傣族少女的柔媚。

(4) 探索期

以1990年第一次举行全国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为重大标志, 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转变艺术创作和表演的观念, 大胆进行艺术形象创造方式、多种编舞方法的探索, 改变单向接受汉族民间舞蹈创作影响的状况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交融的局面, 成为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舞蹈艺术非常值得观赏的一道风景线。这十年里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以多种方式和机会得以展现。许多民族歌舞表演团体在外来文化的第一轮冲击之后, 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开始了吸纳百川、自我创新的过程。

“孔雀杯”舞蹈比赛是专门繁荣少数民族舞蹈事业而举办的全国性大赛。首届“孔雀杯”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比赛的范围, 即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这一举措与同时期少数民族群舞和舞剧创作形成有力的呼应, 也从艺术创作体裁方面给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舞蹈编导们提供了机遇。随后又举办了第七届和第十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三次比赛都经过全国性的初评选拔, 因此所有获奖节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状态。

2001年获得观众极大好评的藏族舞蹈《酥油飘香》, 它是以藏民族妇女为亲人解放军打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的过程为题材表现新时期的军民团结, 以藏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制作酥油茶和用酥油茶来款待客人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喜爱的习俗, 来展示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爱。在创作上, 它打破了藏族舞蹈含胸垂臂、温柔典雅之风范, 让所有的女演员高高挺起了腰胸、昂首阔步、摆动双肩、爽朗浪漫之态, 赢得了无数的喝彩。它以一个劳动场景为舞蹈场面, 表现了军民如鱼和水的关系, 表达了新时期的藏民对军人的感情, 同时也展示出藏族妇女新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在结构上, 以单纯的一群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聚集、准备劳动、打酥油茶、灌装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等一系列的动作过程为舞蹈的发展结构, 展示了藏族生活劳动的独特情景。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题材的基本走向, 是从民俗风情和简单韵律化动作编排向民族性人物形象创作的高峰攀登, 正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辉煌发展的时期。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走向

在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中有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 二是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生活中的舞蹈, 包括自娱性舞蹈、交谊性舞蹈、仪式性舞蹈、锻炼性舞蹈等等, 这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目前得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 它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和发展, 而同步前进和发展。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以来, 我们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面临着改换体制的过渡和变化, 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的选择和人民大众的需要的问题。

随着旅游文化的大发展, 各大城市民族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或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点的普遍建立, 向各国、各地旅游者展示本民族风情的舞蹈成为了第一需要。因此, 如何保持本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和舞蹈节目, 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新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向国际友人或是向别的民族人民介绍和宣传本民族的舞蹈文化, 而且是要把本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精品展示给广大的观众。所以说, 旅游文化的大发展从客观上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各个民族舞蹈的普及、交流与发展。

1. 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艺术性的舞蹈演出, 是否具有艺术吸引力, 能不能把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 直接影响到一个舞蹈团体的存亡和去留问题。我曾经看过一些民族舞蹈家的个人舞蹈专场晚会, 这些舞蹈晚会标志着新一代舞蹈家的迅速成长和他们在艺术上的日益成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和蒙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的舞蹈晚会, 从她们在舞蹈界和广大观众中所受到的欢迎程度来看, 证实了舞蹈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表演艺术水平是吸引广大观众和取得社会效果的关键所在。

敖登格日勒的舞蹈, 把北国草原牧民的骠悍、粗犷、爽朗和豪迈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杨丽萍的舞蹈, 则把南国儿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温柔、秀丽、灵活和朴实的性格与情感特色作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她们的舞蹈不是表面生活现象的再现, 而是对生活和人物情感世界进行了诗意的浓缩和升华。她们用舞蹈动作的语言深刻地展现着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敞开心扉和观众进行精神和情感之间的交流。因此, 能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她们的舞蹈, 不仅是表现一只孔雀、一只大雁, 而是通过孔雀的灵性, 刻画傣族人民的纯净圣洁;透过大雁的雄姿, 展现蒙古人民的凌云壮志。

2.《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歌舞

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上获得金奖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观众为之倾倒的不仅仅是杨丽萍的婀娜多姿、舒展的双臂和灵性的手指, 而是演员们对生活、对艺术的那份痴情与感悟, 是“原生态”歌舞浓缩和呈现的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华。这种地道的“原生态”其实是我们祖先在劳动中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的供养”。通过“供养”而达到精神上满足的“人性化”要求像血脉一样支撑着《云南映象》的生命。

这些原生态的歌舞, “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态在舞台上的还原”。它让人听到了来自母系社会的一声又一声历史的回音;让人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迹”;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感”。尽情张扬的是大自然的美, 充分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我觉得在现代舞、芭蕾舞、古典舞等各种舞蹈泛行的今天, 很少有像《云南映象》这种真正民族的“原生态”的歌舞, 我认为是很值得提倡的。《云南映象》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强调了舞蹈“原生态”的本质, 在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鲜明地以“原生态”为艺术标识, 创造了在“原生态”土壤上呈现新世纪民族文化的现代神话。

建国以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致力于民族舞蹈事业的舞蹈家们, 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 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 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谛。重视民族舞蹈的传承, 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将成为国际舞蹈发展的重要趋势。

摘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自中国大地上有了原始的氏族以来, 中华我民族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 亦可看做是中华民族的多源多流、源流交错, 既有华夏族文化的主导作用, 又有内容丰富的少民族文化的融入以及共存共荣的过程。总之, 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创造这一文明的过程中, 各族之间彼此借鉴, 互相影响, 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尽管他们的族体已发生变化, 但仍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可中断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事实求是地分析出古代少数民族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参与构筑中华乐舞艺术的殿堂并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无疑会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中华乐舞艺术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k年1月第1版.

[2]于平.中国舞蹈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艺术 (从刊) .文化艺术出版社.

[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音乐?舞蹈研究.1996年第3期.

[5]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6]韩萍, 郭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材.高教出版社, 2004年9月版.

[7]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8]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杂志.

[9]王克芬, 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999年9月第1版.

[10]纪兰慰, 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第1版.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2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理念: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说:“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音乐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舞蹈情绪或舞蹈剧情展开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舞蹈是将音乐外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艺术。《音乐与舞蹈》这个模块,作为一门高中生望而生畏又知之甚少的课程,如何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来,在音乐与多元的艺术融合教学中软化学科的边缘,“让学生在音乐中起舞,在舞蹈中获得知识与快乐”是值得我们每个音乐老师思考的。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与舞蹈》课本中的第三单元,该单元一共2课时。介绍了蒙、藏、维、朝鲜四个少数民族歌舞的主要风格。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学生相对熟悉的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歌舞。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了他们爱好音乐与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通过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舞蹈的欣赏及体验三个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

2、了解蒙、藏、维民间舞蹈的特点。

3、初步掌握三个民族的基本动律。

教学重点:

在感受三个民族音乐风格和体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基础上,了解蒙、藏、维民族舞蹈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蒙、藏、维三个民族舞蹈之间不同的动作特点与风格。

教学现场:

课前播放视频: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营造课堂氛围。

(一)、组织教学,以问答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聆听的那首《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师:这是一首彝族的民歌,请大家说说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彝族还有哪些民族?

生:藏族、苗族、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

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舞蹈。

设计说明:试教时,我以展示各民族服饰,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风情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使得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在教师单一的讲解中兴趣逐渐减退,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因此,我改成了由问答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发表言论,教师加以补充总结。既节省了导入的时间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新课教学

蒙族舞蹈赏析

1、感受对比蒙族长、短调音乐风格

(1).视频播放草原风光及长调音乐《天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蒙族地理风貌、生活习性及长调音乐风格。

师:蒙族同胞长年累月生活在大草原上,辽阔的草原让他们的心胸变的宽广,更让他们所创作的长调音乐象草原一样的宽广、悠扬。

(2)、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骏马》

学生思考:这段舞蹈中的音乐跟刚才的有何不同?配合音乐出现的是什么动作居多?(音乐节奏欢快,配合音乐出现的以骑马动作居多)

2、体验蒙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骑马勒缰绳、硬腕

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模仿练习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跟随视频音乐练习骑马勒缰绳、提压腕、耸肩等蒙族舞蹈基本动作。

3、归纳蒙族动作特征:肩部松弛、臂部强劲、腕部灵活、朴实豪放

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出:“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重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这个环节由对比聆听蒙族的长、短调入手,学生既在视频中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族人的生活风情。又感受到了蒙族不同风格的音乐,由此延伸出了蒙族舞蹈中的两种代表性

动作----欢快的骑马勒缰绳动作与抒情的鹰飞翔动作。这两个动作掌握难度不大,又能体现蒙族动作的特征。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舞蹈动律,继而归纳出蒙族舞蹈动作的特点,既淡化了基本动作枯燥的练习,又充分的把音乐与舞蹈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维吾尔族舞蹈欣赏

1、引导学生依据平时掌握的课外知识讨论新疆的风土人情。

师: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那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大方、活泼开朗。他们经常在节奏丰富的手鼓声中翩翩起舞。同学们想不想看老师来表演一段新疆舞?(生热情高涨,齐声回答:想!)

2、教师示范新疆舞蹈《大阪城的姑娘》(教师要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设计说明:课堂就象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维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扭脖子 生2:翻手腕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维族舞蹈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动作就是移颈。另外象托帽、翻腕也都是新疆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

1、教师分解动作要点,学生跟学维族舞蹈基本手型、翻腕、托帽等动作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不同动作姿态的夸张示范以让学生对维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1、归纳维吾尔族舞蹈特征:舞姿以昂首、挺胸、立腰为基本特征;具有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2、邀请个别学生与教师即兴表演新疆舞,其余学生在桌子上跟随音乐打节拍。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节奏欢快的《掀起你的盖头来》音乐中,师生随乐共舞,师生因舞同乐。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藏族舞蹈欣赏

1、观看藏族舞蹈视频

思考比较:藏族和维吾尔族的舞蹈姿态有何不同?

藏族舞蹈中最突出的动作特点是什么?(颤膝)

2、教师通过介绍西藏历史以及让学生体验背着重物走台阶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形成藏族含胸、颤膝等舞姿动律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新课程中指出,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于软化学科边缘、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该环节中,教师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从藏族农奴的社会地位介绍,到让学生感受体验藏族同胞他们长年累月的一种生活方式----背着重物行走在颠簸的山路上。这种文字解说和亲身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形成藏族含胸、颤膝等舞姿动律的主要原因。

3、教师介绍并示范藏族舞蹈中两种代表性舞蹈(弦子舞、踢踏舞)

4、师生集体拉手围圈跳锅庄,再次感受藏族舞蹈的魅力。

设计说明: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艺术课,应该明确地凸现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何让学生把良好的学习状态保持到最后,结尾部分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锅庄作为藏族舞蹈中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其动作简单,步伐容易掌握,舞蹈的气氛又极其热烈,能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课堂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大家只是领略了众多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的三个民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去关注、探索我们绚丽多彩的民族舞蹈。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三、案例反思: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喜爱流行音乐,崇拜偶像,追求时尚。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心理又异常的敏感、怕羞。如何让时尚的他们对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表现,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该课上过后,我个人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是:

一、课堂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音乐老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上课的风格。教师幽默、生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舞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 篇3

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因舞蹈创作原因或是编舞技巧运用的不同,或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重点不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不同气质和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下面结合我所认识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粗略地谈一谈近年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出现的倾向。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民族民间舞蹈的最本质特征,并一边探知本质特征一边寻找民族民间舞发展的方向。

何为民间舞?我们不妨先看看罗雄岩先生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罗先生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民族民间舞是劳动群众直接创作、传承并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2、民族民间舞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表现出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在这两层意思中,更为重要的是后者,也就是民族民间舞其在文化性上的特点。因为文化性是民族民间舞的个性所在,是民族民间舞相互区别、各具风采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才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

由于我国各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千百年来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民俗事项;“特定群体”指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都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时,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舞蹈家对原生态的舞蹈进行整理,从纯民间风格、动态中提取了大量可以单独使用的动作素材并使其“元素化”,成为能够遣词造句的语素。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造就一个不同以往的结果,民间舞被“肢解”了,但是民间舞的功能被扩大了,虽然看上去似乎离“民俗”远了些,但离舞台却更近了。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和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激动时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其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生态的舞蹈特征,具有史前舞蹈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三、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七八月,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做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特点,就如青海来说,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等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因地域、民族等演化的民间舞蹈更是独具一格,各有所长,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

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的定位是,以中国各民族民俗舞蹈文化为基础、本土文化特征为依据,以加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性建设为目标,同时在比较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科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其继承和发展的同时,要继续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动态的本质特征,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走到民间,深入挖掘。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而不是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五、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发展的方向

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上下功夫,否则必将在舞蹈的海洋中失去个性,失掉性别,消失在人为的、主观的舞蹈臆造中。研究民间舞,必须从本质出发到现象,再从现象出发回归本质,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们并不固守,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变革、创新永远是继续生存的标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结合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我认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

(一)现代气息的民族制造

随着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该院学生毕业后加入到舞蹈编导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具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这类作品有很多,例如北京二中的作品《欢腾》,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将藏族舞蹈的基本元素结合到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造型、构图以及服饰、音乐之中,使作品给人以“现代藏族舞蹈”之感。

对于这类舞蹈,观众的意见褒贬不一。事实上,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如音乐界的“高原红组合”、“女子十二乐坊”等。我认为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观众是接受还是拒绝,它都将会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侠骨风情

以舞蹈《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对于这类作品,反对的声音很少,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基本上都是乐于接受和喜欢的。这类作品在不断的寻找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探索和寻求当中进行创作,用舞蹈表现文化和历史,顺应了观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

(三)原汁原味的山林水月

第三个方向就是被称之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例如著名的《云南映象》以及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的参赛作品《圈舞》等。虽然《云南映象》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应与单个舞蹈相提并论,但是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舞蹈的气质风韵,《云南映象》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不能忽略。

这类作品追求的是舞蹈的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画卷。从《云南映象》的成功我们就可以看出观众对于这类舞蹈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它“原生态”的出发点和纯粹、自然的气质以及未经训练的演员等,都成为引起观众关注的因素。

综合观察民间民族舞蹈的这三种发展动向,在我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对错高下之分。它们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三个分支,都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的合理而正常的现象。那么,在这三种之中,哪一种更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本质特征呢?哪一种更具有生命力并进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代表方向呢?似乎我们的讨论应该更进一步。

在上述三种动向中,很显然,第二种是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因为,我们都知道,第一种是不会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的,它可以作为一个边缘种类而长期存在,但是与其他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使它的作品不再具有纯粹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不能符合大部分观众的欣赏要求;而第三种虽然具有“原生态”的特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纯粹追求形式的原汁原味并不能保持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事实上《云南映象》并不是一点都没有加工创作的,它的成功除了“原生态”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更多不可或缺的客观原因,而这种类型的舞蹈如果出现很多的话,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将是必然的结果。

文化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个性所在,它是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根本原则,上述第二种动向正是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创作的,其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

综上所述,民族的就是最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势必要贴近中国的地域、民族等特点,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升华,不断的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才有立足之地,才可以真正称为中国的舞蹈瑰宝。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4

(一) 生产生活

中华民族以其厚重而又朴实的民族智慧创造了丰富且灿烂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 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世界文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 舞蹈更是具有鲜明的特点,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使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各种出土的文物还是史料记载, 舞蹈都是其构成因子。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 还是人类情感以身体形态展现的直观反应。舞蹈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一部分。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方面, 传递民族感情, 起到了一定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宗教祭祀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在那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作为民族文化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发展了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晋宁县石寨山起、江川县李家山的文物出土后,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边吹着乐器边跳着舞的形象, 还有很多各不相同的舞蹈形象。除了这些还能看到的是小发髻挽在头的后面, 身着紧身衣裤, 两只手分别打开各自拿着一个很小圆盘, 腰里还别着一把长长的剑, 两只都打着赤脚, 踩在一条长蛇的背上, 边歌边舞。另外还有十分生动的男性双人形象, 盘舞透雕铜扣饰。剑川石窟中的很多舞蹈, 人物形态也十分得生动。沧源的崖画中, 还有着很多三个人或五个人围成一个圆圈或是横排跳舞的画像。

(三) 自然生态环境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使得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 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而且风格各异、种类繁多。云南地势复杂, 不仅高山林立、峡谷纵横, 地貌环境复杂, 切生态环境跨度极大, 不仅有丽江香格里拉皑皑雪上, 也有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在经济欠发达的过去, 自然环境的特点使得交通及不便利。这就使相当多地区处于一个比较封闭、阻隔、滞后的状态。像怒江州怒族、独龙族居住的滇西北贡山一带, 沿江两岸, 至今有的地方还须借助古老的溜索作为交通工具由于这个因素, 使得各个地区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而这些民族文化无法在一定程度的交融、影响、发展、传播。这是这样看似不利因素使得许多特有文化得以保存。这种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 使不同的民族, 形成不同风韵的舞蹈。就是同一民族, 因地理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 所跳的舞蹈也不尽相同。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需要创新推广

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 首先就是各少数民族舞蹈本体的创新与创建。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发展确是很不均衡:傣、佤、彝、哈尼等民间舞蹈比较多, 云南的满、回需要创造自己的本土民族民间舞蹈。布朗、阿昌、德昂受到的傣族影响大, 需要从中脱离, 显现出自己民族的舞蹈特点;云南的蒙古族竟然跳了上百年的“跳乐”, 而这种舞蹈确是彝族的舞蹈;白族民间普遍流传的是汉族“霸王鞭舞”。因为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相距甚远, 而各个民族民间舞蹈又多是展现当时当地的生活劳动内容, 用“小莲”“三道弯”来体现四化建设的内容和气质, 是比较尴尬的。我们这样做, 根本就是不合适, 会给人落下笑柄的。把一些具有时代感的题材, 硬生生搬进本土民族舞蹈的动作中去, 这样做根本就是削足适履。所以,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从舞蹈语汇上根本的创新。也就是在舞蹈本体上下功夫, 必须要创造创建出本民族舞蹈的标志性语汇系列动作。就像家喻户晓的“足尖舞”, 一提到它我们的反应肯定不会是国际交谊舞。也不会把“双人拥抱旋转”看作是出自欧洲宫廷的芭蕾舞。这两个舞种, 也因为这两个动作成为系列而风靡全世界。这就要求应该从内容出发, 突破形式, 崭新的内容可以创建新的形式。例如大理州歌舞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霸王鞭”丢掉, 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创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了其肩上和腰上的动作。创作了很成功的两个作品。看不出任何从霸王鞭分解出来的痕迹, 自此有了白族舞蹈的一个代表性——“摆肩甩手步”。少数民族舞蹈的“本体”必须是他们“土生土长”的舞蹈动作。这些“本体”就是我们首先要重视的一部分。另外舞剧《阿诗玛》的创新也看得出诗化了情节, 更突出了舞蹈。

三、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措施

(一) 提高民族遗产保护意识

作为“弱势文化”的少数民族舞蹈, 我们当然可以很肯定的说, 少数民族舞蹈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树枝。少数民族舞蹈、民歌、服饰是一种“显性文化”。就是说, 你可以很容易从他们的舞蹈、民歌、服饰中发现他们的特点。很容易看得出来, 但是也同样容易消失。现在形成一种趋势:有的少数民族认为穿民族服装, 跳民族舞蹈是令人害羞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民族文化的消失, 也就是民族的消失。历史上因为有许多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同化了, 融合于其他民族中去了。所以我们就认为是这个民族消灭了。云南舞蹈界常说的“走民族化道路”, 其实就是对少数民族舞蹈进行继承、发展、创新。“继承”, 是动态的保存;“发展”, 是要使少数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共同前进;“创新”, 就是要创作出代表少数民族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品。

云南舞蹈的发展之所以在全国能占一席之地, 就是因为云南是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宝库。纵观云南的编导, 几乎没有一人的代表作是外省的题材, 而且都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资源而大有作为。这些成绩都是在继承、发展、创新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上, 获得的成功。云南舞蹈从业者对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舞蹈有很深的热忱, 他们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做出更进一步的创新、完善。

(二) 保留民族精华, 多种方式发展

在这里用“元”来表示各民族所特有的民族个性, 我们之所以能称为是这一民族的舞蹈是因为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那特有的民族特色。因为现在大多数还是汉民族, 如果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出这些原汁原味的本土知识会使很多汉民族读者有很大的障碍, 甚至完全不能读懂。这是纵观现今少数民族本土作品所呈现的一种现象。正因为我国大多数观众都通晓汉语的, 所以戏剧、文学是用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那么我们之所以要求舞蹈作品要以本民族舞蹈语汇为载体来表现本民族的题材, 那是因为舞蹈、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 不受这些任何限制。这样才能体现出是这一少数民族的舞蹈。

(三) 政府对继承、发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支持

在云南政府的带领下继承、发展、保护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正在开展。还相应的提出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努力把云南建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一任务也被落实在省政府的任务里。在发展创作的“精品工程”规划中, 把民族歌舞放在“龙头”的位置。省人大制订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包括舞蹈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根据每个舞蹈艺人的不同成绩, 分别命名为不同称号, 也就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级别。有大师、有艺人还有舞蹈家。省旅游局还另外有一项提议, 就是本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云南的艺术瑰宝应该把它放在更有分量的内容里——“云南秘境之旅”, 其次, 人文景观里的一项首次出现了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歌舞。

我们可以说, 现在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已经在政府的保障下, 进行继承、发展、创新的工作。所以, 我们要重视这个实际情况:政府有关的行为将会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为了我们对云南本土化少数民族歌舞、戏剧、文学的继承、发展、创新走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当中, 包含着少数民族舞蹈这一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样少数民族舞蹈也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肱骨部分, 有着不能取代的重要历史位置。它们的舞蹈种类丰富, 历史长久, 服装风格各不相同。近些年来, 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有着很大的提高,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 迫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冷落, 与此同时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表现出民族属性有所淡化的表象, 本文就是从如何传承和发展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这一个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9 (2) .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4]袁荣辉.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之浅见[J], 民族艺术研究, 1995, (5) .

[5]陈申.云南民族舞蹈研究[M], 民族出版社, 2010.

[6]张亚锦.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J], 民族艺术研究, 2002, (4) .

[7]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8]周孟军.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J], 群文天地, 2011, (16) .

民族舞蹈鉴赏 篇5

鉴赏

年级:大

学院:通 信 学 院

专业: 通行工程大类 姓名:周洪

性别:

学号:2012019030017

1这学期上了民族舞蹈鉴赏课,我有很多感受,也收获了很多。上课时幽默风趣,性格热情开朗的何洋托美次仁老师老师给我们播放并解析了许许多多的舞蹈视频,其中有气势磅礴的蒙古族舞蹈—《奔腾》,有热情奔放的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有委婉动人的傣族舞蹈—《孔雀舞》,有催人泪下的山西舞台剧—《一把酸枣》、、、、、、、、这些让我们大开眼界,饱览了我们中国各族的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我也从中感受到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不一样的魅力。我明白到民族舞蹈也有现代舞蹈的激情,但也是现代舞无法代替的,它能让我们看到各个民族不一样的魅力。

说起少数名族,我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苗族了。虽然苗族的聚集地主要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等,但恰好就在我的家乡四川省宜宾市的兴文县、珙县以及筠连县,有着这么一个我十分喜爱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服饰也十分独特而漂亮,他们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虽然我对他们也不是很了解,但是这次写民族舞蹈鉴赏,当然写苗族的舞蹈是最好不过了。

说实话,我对苗族舞蹈也不是很了解,我知道苗族舞蹈内容相当丰富,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等。但顿时不知道该去鉴赏哪种舞蹈,于是,我特意去网上搜一段苗族舞蹈来欣赏,偶然间搜到了贵州苗族的民间舞蹈《水姑娘》。它深深吸引了我。

“一群苗家女子,嬉戏在花溪河旁,那清澈的花溪水,时而碧

2波起伏,时而水波涟涟。水一样的苗家姑娘,把缠绵悱恻的柔情,融进了清波绿水间。在如梦如幻的意境中,舞蹈《水姑娘》展现出这般千娇百媚的苗家少女。她们如水般剔透晶莹她们如水般风情万种。” 《水姑娘》正如字幕中写道,《水姑娘》让我看多了苗族姑娘如水般的柔媚。舞蹈里面苗族姑娘都身着靓丽的苗族服饰。姑娘们的服饰是极为精致的,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一身以蓝绿色为主的长的百皱裙,也似乎呈现出流水的清澈。

开头的场景,背景音乐宁静优美,有涓涓流水声,让我仿佛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水从眼前流过。三个俊秀的姑娘, 脸上含着甜甜的笑意,婷婷袅袅,嬉戏水边,仿佛在以水充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山水的眷恋,她们偶尔慢慢地翩翩起舞,偶尔用手扶住自己的脸颊,似乎可以看到苗族女子一丝的害羞。她们素雅,她们亮丽,耐人寻味,让人心动、、、、、、这一段给人较为幽静的感受。接着,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苗族姑娘们加入了进来。姑娘们动作上也放大了幅度,时而扭动迷人的细腰,时而像是在划水,时而摆动长长的裙子,婀娜多姿。渐渐地,舞蹈气势越来越强大,姑娘们表达的情感很热烈,我看到的不再是苗族姑娘之前那种缠绵悱恻,而是看到她们的热情,可以看出她们对家乡山水喜爱。

撩几缕长发,卷起浪花点点,掬一汪清水,揉进思念万千,悠悠的笛声开始响起,铿锵的小鼓敲起,少女们翩翩起舞,纤细的蛇腰冉冉地弄出绚丽夺目的舞姿,她们用长眉,妙目,纤指,蛮腰,用簪

上的花朵,腰间的皱裙,用眼波流动的风情,轻绘出了山的曼妙,用那一扭腰的婀娜多姿,那一抬腕的百回千转,舞出了贵州花溪山水的美轮美奂。舞出了苗家少女的千姿百态。其中的一个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姑娘们围成了一圈,上身强烈地颤动,手拉手围成一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场景效果又显现出水波,感觉她们就是在水中嬉戏,溅起阵阵水花,十分地逼真。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这里美轮美奂相当感人。

最后,舞蹈进入了尾声,开始与舞蹈第一部分互相照应,苗族姑娘们的动作开始变缓慢,静静地抒发她们对水的眷恋以及热爱。最后一幕一女子手捧着水让水从手中慢慢流下,为舞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舞蹈背景效果也十分的好,音乐有起伏,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而就是柔美的鼓点,苗语也渐渐进入,鼓点的强烈也随着情节的需要而切入。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精准的,从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到高潮部分的红光推动高涨的氛围,结尾部分蓝光。十分有意蕴。

看完这个舞蹈,我感触很深,仿佛来到了一个苗族乡的山水间,亲身感受到了苗族秀丽山水,看到了如水般的柔媚,婀娜多姿的苗族姑娘。

以上便是我看完苗族舞蹈《水姑娘》后的感受。上了老师的课后,自己收获很多。明白民族舞蹈必须需要人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它是我们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民族的舞蹈代表了他们自己的民

族特色,也过多或少反应了民族的风俗及生活习俗。民族舞蹈继承了民俗文化,更是发扬了民俗文化。可见民族舞蹈在我们生活之中作用之大。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6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影响;发展;趋势

在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课程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对学生来说能够激发潜能,对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因此,民族舞蹈的教学如何全面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并且将文化与专业充分联系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内容。

1 民族舞蹈的特点以及教学现状

我国的民族民族舞蹈教学目前以师范类高校为主,在我国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来说,大约是从上世纪开始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设立相关民族舞蹈的教学,对于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逐渐配备,并且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不断的经验累积和工作实践逐渐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为舞蹈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在这些成就之外我们要看到的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民族舞蹈的理论方面研究和发展相较于实践课程来说更为滞后。

所谓的民族舞蹈是一种传统形式的舞蹈,对于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表演方式有所体现和融入,民族舞能够通过教学和肢体的表现展现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点,能够体现出地理特点、服装特点以及生活文化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讲解和指导带领学生们在特定的音乐和环境中了解学习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中融入了对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并且实现了舞蹈的更强的表现力。

在目前的舞蹈课程中来说,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通常是较为单一,教师对于民族舞蹈的特征以及文化的融入不够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对民族舞蹈的认识较为表面,这就造成了民族舞蹈教学的困难,学生只学到了肢体的特定动作,而对于舞蹈中所融入的内涵不能深刻了解和认识,对于民族特色以及风土人情等更是没有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民族舞蹈的教学中设立特定的文化背景,通过民族的特点和风俗信仰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更能够开放思维,强化记忆,在舞蹈动作中抒发感情。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在肢体动作的表现上更为深入地体现民族文化。从而在演绎中将民族文化和优美的动作同时展示出来。

2 民族舞蹈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己经越来越受到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民族舞蹈教学应该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教学模式的基础结构和主要阶段等,教师通过生动的方法方式传授给学生民族舞蹈的理论和动作,并且在基本的舞蹈动作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新鲜感,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素质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我国民族舞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舞蹈表演能力的体现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民族舞蹈具有多样性和文化内涵深刻多变的特点,这就对民族舞蹈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进行实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较少不能充分理解舞蹈动作中的内涵,这就需要进行改善,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插进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2.2 强大的师资和硬件配置

对于师资力量的开发和改进是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要根据各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资源有所引进和改造,例如从艺术团体或者高校等引进教学经验丰富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舞蹈专家进行讲座交流等活动,从而促进师资力量的强大,另外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和教师情况进行分配,教师也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从自身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在教师资源得到了保证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校硬件的发展,硬件包括教材资源和道具资源,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选用与民族舞蹈相符合服装以及配饰等,对学习条件以及学习气氛不断优化,从而为舞蹈教学提供实践基础。

2.3 创新的舞蹈方向

改变以往常规舞蹈动作、理论知识方面的局限性教学方式,开拓眼界,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积极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经典视角及自身视角鉴赏不同的民族舞蹈、大胆创新表演。

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对于保留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综合考虑,其中一方面是传承,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必须保留,另一方面则是改善,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对舞蹈教学进行时代化的改善和推进,所以在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教材的编制时应该多方面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多样化的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进行体现,并且有效的改进,促进民族舞蹈与时代的共同进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是我国舞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仅仅是舞蹈本身,在文化上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性,从而推进对民族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完善,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已有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民族舞蹈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传承文化和舞蹈。

参考文献:

[1]黄秋野.民族舞蹈教学要注重生命情调的渗透[J].科学导报,2015(2):96-96.

[2]董乐.关于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4(4):10-11.

[3]李霞.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章,2010(33):126-127.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篇7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述

所谓民族民间舞蹈, 指的是世代在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具体来说, 它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民族文化艺术上的反映, 其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中, 从远古流传到现在的整个演变的形象, 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承载着慰藉心灵、愉悦精神、传导知识、传承文化的功能。当前, 民族民间舞蹈在其活动中, 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三种:一是原生态, 二是变异态, 三是再生态。

1. 原生态。

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 在中国各民族的原始舞蹈的发生、发展中, 从古流传至今, 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原始观念在舞蹈中的表现, 较多的保留或遗存着原发生态的舞蹈形象。如鄂温克族的“跳虎”“篝火舞”、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战争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都属于此类舞蹈。

2. 变异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变异态指的是, 在尽可能多的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 基本保持原有舞蹈的表现风貌、风俗习惯, 原有的表演形式、结构、人物, 原有的服饰、道具、乐器等的表现形态。所谓的“变异态”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 依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民族民间舞蹈自身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结合的一种形态。

3. 再生态。

民族民间舞蹈的“再生态”是以“原生态”中的风格、素材、基本动律为依据, 进行创新、再造的一种新型的舞蹈形态, 这种创新的基础是现实生活的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 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是随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推进, 以满足人们对民族民间舞蹈更新更美的审美要求。如刀美兰创作的傣族舞《水》、杨丽萍创作的傣族舞蹈《孔雀舞》、马跃创作的蒙古族舞蹈《万马奔腾》等。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舞蹈市场呈现出了一片繁荣, 但受近年来娱乐文化多样化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 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过于追求新奇而过多地融入了现代化的一些内容, 导致了民族性和民间性的流失。

1. 民族性流失。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而形成的, 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然而, 目前, 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这一特性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 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已在逐渐减弱。现在很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 却完全没有民族民间舞的内涵, 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 民间性流失。

现今, 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 受此影响,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偏离了轨道, 不再保留其民间本色, 即使宣称民族民间舞蹈都还有民间性, 也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宣传口号, 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 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1. 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法规, 这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政策仅停留在口头上, 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制度层面。为此,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加强政策保护, 将其纳入会议讨论, 并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为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经费保障,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为广大学者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保证。

2. 做好保护传承人的工作,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属于非物质文化, 承载艺术的方式是人体自身, 传承的方式是家庭式或是师徒式。因为它的承载方式是人体自身, 所以, 当艺人存活时艺术便在, 当艺人离去时艺术便无。而有些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 我们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舞蹈的承载人, 发展好传承人。一方面, 要从娃娃抓起, 让传承者从小就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 学习技艺, 从而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 并将其传承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 需要正确引导, 在物质上予以支持、在精神上予以鼓励, 以切实保证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干, 带领更多的人进入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行列。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记录与宣传民族民间舞蹈。

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猛, 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已经普及百姓家庭。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我们既要做好记录和整理, 运用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 把民间舞蹈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 又要加强宣传, 通过专题汇报、现场表演、建立网站、印发宣传手册、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 , 与社会各界进行沟通,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 吸引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 在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4. 将民族民间舞蹈纳入学校教育, 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最好阵地, 为其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良好环境。一方面, 学校要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成立各类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兴趣班, 并建立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骨干队伍, 从而逐步使民族民间舞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使更多的人受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熏陶。另一方面, 学校要将民间艺人引入课堂, 让其带班授课, 以引导少年儿童学习民族民间舞蹈, 从而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提供资助, 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总之, 做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舞蹈工作者, 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 以有效的方式传承舞蹈, , 并创新舞蹈表演, 追求民族民间舞蹈特色的呈现, 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它的有效保存、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做了一整体概述, 并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 主要从四方面就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具体探究,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现状,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 2010 (15) .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分析 篇8

一、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 因此其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其次,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并且我国地域广阔, 地理环境不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不断地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风俗的文化因素, 因此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2. 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现状

(1)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 因此, 目前我国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另外, 民间舞蹈的大众性, 使得无数的人们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肢体舞蹈,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得不到研究与发扬。总之, 由于我国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以及发展意识薄弱导致了舞蹈的发展困境。

(2)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支持力度薄弱

我们知道,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 其中最鲜明的则是表现在资金力度不足上。非遗产属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得不到国家有力地资金支持, 因此很多对于舞蹈热爱的人, 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对于舞蹈的坚持, 因此这就容易导致我国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后继无人。

二、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 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失了生活的气息;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人们对于灯光的运用更加的娴熟, 使得舞蹈成为高科技的附属品, 成为了舞台上的花瓶, 从而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缺乏了灵魂。因此在当代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意识。真正的将民族民间舞蹈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 挖掘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灵魂, 从而不断地改善民族民间舞蹈, 使其真正的顺应社会的发展的同时, 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华。

例如,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走下了舞台, 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场舞在任何一个中国的城市中都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方面广场舞的兴起可以使得广大人民得到娱乐, 符合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大众性的特点;另外, 一些老一辈的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也走入基层, 真正的体验社会生活, 同时将舞蹈融入到生活中, 创作出一些焕发生机的民族民间舞蹈, 对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与发展

我们知道,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永葆青春, 焕发独特的芳华。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 因此我国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推陈出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社会,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 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涌进我国。因此, 面对着巨变的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打开家门, 不断地博采众长,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

例如, 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不能够符合传统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时候, 我们不可以一味的固守传统, 应该打开家门, 在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 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促进自身的长远发展。总之,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当今时代,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顺势而为, 促进自身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 由于多种原因, 当代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困难重重, 但是有危险就会有机遇, 因此我们在树立正确的舞蹈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借助社会经济促进自身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外来文化, 博采众长, 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 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 不断地促进我国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当代文化的发展。

摘要:舞蹈原本起源于古代人们对于鬼神的祭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舞蹈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舞蹈反映了普通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化符号, 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 他们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风俗、地理环境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本文着重讲述了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当代舞蹈,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佩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对话——2010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论坛有感[J].艺术教育, 2011 (01) :10-11.

[2]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艺术评论, 2010 (01) :12-13.

[3]孙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02) :02-0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及创作探析 篇9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

1. 民间舞是人体的动态文化

早在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 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狞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

那么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 不断积累, 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 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它是特定社会与时代的产物, 是人类生命意识的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艺术显现, 是人体文化之母。

2. 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 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 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 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 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 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 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 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相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 不是简单的更替, 而是累积和融合, 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 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 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 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结构, 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 符号象征物, 具有指称意识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

二、民间舞蹈的发展状况

50年代初, 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 这使得中国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对各民族的民间舞进行了广泛的普查、挖掘和整理, 许多民间舞经过艺术加工后走进剧场, 搬上了舞台, 使一些自娱性民间舞蹈节目发展成为专业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更高程度的发挥了美的特性。许多节目在历次世界大赛中获得殊荣,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红绸舞”“荷花舞”“跑驴”“鄂尔多斯舞”“草原上的热巴”“孔雀舞”“摘葡萄”等等。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个时期, 以民族民间舞蹈为基础创作编排的舞蹈作品, 事实上成为舞蹈作品的主体。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创作舞蹈、现代舞蹈、中国古典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发展, 中国民间舞蹈在多种形式、风格的舞蹈的竞争中, 由原来的“霸主”地位逐渐滑坡, 门庭冷落, 观众日稀, 创演不景气, 于是有人产生并提出了“民间舞还有没有生命力的忧虑”。但是, 民间舞蹈拥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黄河儿女情”, 到90年代初得“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月牙五更”等一排新的民间舞作品, 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有力的回击了“民间舞消亡论”。

随着时代对艺术的期望逐步提高, 舞台民间舞创作在原汁原味地反映广场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新的时空环境内改编得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

可以说人永远是舞蹈创作的主体与核心。以人的本体为手段, 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 这就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之所在。因此, 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思想, 是舞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 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舞蹈作品所应遵循的审美创造规范。

三、我们的舞蹈艺术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 不同的舞蹈编导“开始对所要表现生活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舞蹈创作就是将生活形象转化为舞蹈形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也是艰辛的, 需要编导们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 勇于从最基本的舞蹈元素中去提取适合自己编创作品的舞蹈动作。同时也要运用一些创作手段, 它包括音乐、灯光、布景、服装、道具等等, 这都是跟作品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我觉得舞蹈不光要单一的在动作上创新, 而是所有的创作手段也要创新。

提到创新这个词, 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创新”是进几年被舞蹈创作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因为在现在的舞蹈创作中与其他行业一样, 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压力。整个舞蹈界的发展趋势, 便是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 从而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 而这种发展势头的推进, 则是要靠“舞蹈作品的创新”来完成。我想将创作比喻条龙, 那么创新将是之中的“龙睛”。

有人认为现在的民间舞更“民间”了。例如“伊娜麦达”“山娃娃”等作品。这都对民间舞的大面积丰收所尤感满意。此类剧目一大特点便是更“民间”了。编导们自觉使自己的作品更靠近民间, 使它们的特色更加显著。有的还以民间舞蹈作为所创作的舞蹈作品的动作元素, 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当然还有其他的类型和做法。如“年铃声生”这是藏族中的“热巴”为题材的舞蹈。整部作品以情至动, 而没有传统的叙事的结构来表达情感, 也没有局限于民间舞的模式套路上, 以主题动作衬托出主题情感。其次“出走”这部作品, 编导的坦荡而又大胆的创新, 给民族舞中注入了现代感, 将音乐加以变化和处理。他是将民间舞素材与现代舞编舞技法进行融合, 创造出了一种新兴的舞种。现代舞台上的民间舞蹈创作, 要考虑它们的“现代包装”问题, 这在编舞上就表现为编导章法及手段, 如果手法得当会更强化其民族民间特色。

创作是欣赏和批评的基础, 而欣赏和批评又促进创作的发展。所以可以说批评与创作是互相依存、促进的关系。我们的舞蹈艺术也只有在这样批评中成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前进方向,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前提下, 创作出健康的、科学的、大众的舞蹈作品。

未来舞蹈的发展方面将呈多元化趋势。随着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带动了时代的步伐, 也大大加快了舞蹈面向国际化。在思想上、精神上、视觉上, 形式结构上, 乃至空间上都将达到一定的国际水平。在这一次与知识、科技、文化的碰撞之下, 定会创造出许许多多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摘要:五十年代初, 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重视, 这使中国民间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而更要求编导在创编上能有更深的造谐, 能创造出更深的境界层面, 多向发展。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的需要, 给艺术批评提供广泛而扎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舞蹈艺术要如何面向未来, 奔向世纪。

关键词:民间舞文化,民间舞发展,作品创新,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芬, 隆萌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10

1.1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普通人民群众的日常劳动与生活, 它是由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地域内的人民按照自己本民族的风格特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并以某一种动作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舞蹈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多以载歌载舞的集体舞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 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多元化文化和舞蹈类型对民族民间舞蹈造成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迫切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传承与保护。

1.2 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1.2.1 群众性

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 是普通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繁衍和发展生息的过程中自发创作出来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劳动与日常生活, 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 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民族性。民族民间舞蹈都是由某一个民族的人民根据本民族的风格特色、民族文化精神、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气质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等等而自发创造出来的。

1.2.3 自娱性

自娱性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较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民资民间舞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崇尚自由、自娱自乐的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者通过热情奔放、豪爽无比的舞姿舞态, 能够大大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2.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其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受到极左、极右思想路线的限制和影响, 民族民间舞蹈曾经一度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而惨遭封杀的厄运, 许多极为针对的民族民间舞蹈几乎面临着失传的巨大危机。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频繁, 外来文化日益进入到我国, 随之俱来的多种多样的外国舞蹈文化也严重地充斥着国内社会, 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舞蹈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化、淡化、丑化”的发展现状, 甚至会被冠以“原生态”、“新观念民族舞”、“土风土著”等为名进行所谓的舞蹈文化“创新”等等, 这些都将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危机, 无形之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失去原汁原味, 背离了真正的传统舞蹈文化所独有的深刻内涵。

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3.1 原生形态与舞台艺术的结合

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多元化文化发展融合的环境影响下, 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原生形态的舞蹈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用于民族活动或者是节日庆典仪式的舞蹈形态称为原生态舞蹈,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形态。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形式的舞蹈艺术, 但是在国家和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原生态的舞蹈艺术形式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 许多艺术家把原生态舞蹈与现代舞台艺术进行结合, 实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民族民间舞蹈趋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

民族民间舞蹈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充分表达少数民族情绪或精神状态的基础上, 更是呈现出了现实化的特点, 兼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当中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现实主题思想, 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逐渐趋于现实主义题材。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民族民间舞蹈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做出的变革和发展。

3.3 运用现代的编舞理念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仅要对传统的文化艺术进行传承, 更要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而进行新的发展和创作, 可以把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现代的编舞理念进行结合, 打破传统舞蹈形式的束缚, 在保留和继承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精华的基础上, 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编舞理念, 从而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表现风格、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创作出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 又具有现代社会气息和审美观点的现代民间舞蹈文化新形态。

3.4 经典与现代共存的民族民间舞蹈向着多元化发展

经典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生活方式和民俗逐渐和时代融合, 出现了经典与现代风格民间舞蹈共存的发展局面, 既是对中国经典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又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民族民间舞蹈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改变, 突破固有舞蹈观念, 呈现出舞蹈形态多元共生的特点, 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更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发展的促进和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速度逐渐加快, 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 是民间舞蹈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传承与发展历来是文化艺术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焦点。近年来, 随着文化思潮的日益繁荣,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承与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概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然后介绍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其发展现状, 最后阐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2]韩珂.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究[J].大舞台, 2012, (08) .

[3]平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2) .

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 篇11

引言: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包括傣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等。自然风光优美,拥有纯净至极的丽江,安静的西双版纳,众人向往的大理,险象环生的怒江等许多无暇的风景地。云南地方民族风情浓厚,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宝地。本文主要讨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如何传承。

一、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文化的发达程度代表了民族的发展程度。没有了文化,民族就会灭亡。反过来,并不成立。例如苏美尔人发明了车辆运输,推算出太阳历,楔形文字。苏美尔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可是苏美尔人未能注意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可耕地减产。这些帮助阿卡德人征服苏美尔地区。但是一直到公元前1770前左右古巴比伦人已如日中天时,仍延续着苏美尔文化。文化拥有伟大的、无形的力量。

舞蹈是人类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表达出来的文化艺术。人类在舞蹈中表达思想,传递情谊,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内容形式各不相同,有战争,生活,祭祀,劳作、武术等。

文化造就舞蹈。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文化内涵,风俗特点是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前提。否则,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二、深化少数民族舞蹈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与自身环境,生活习惯,民习风俗,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云南地形复杂,少数民族族种繁多。二十一世纪初期,各个少数民族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各族宗教信仰、经济方式、生产作物都不一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舞蹈。云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彝族、白族等。本文简略讨论这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

傣族,信仰佛教,喜欢居住在大河流域和坝区。傣族人生性温柔,勤劳勇敢。他们的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充满内在力量。最具代表性,最为被国人了解的是傣族 “孔雀舞”。该舞是来源于孔雀优雅的动作及傣族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舞蹈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但是各地的孔雀舞也有不同。井洪县流传的是双人孔雀舞。潞西县芒市的孔雀舞是獨舞。景古县表演的是佛经故事召“贺汗打孔雀”。“孔雀舞”流传比较广。广为人知的杨丽萍老师,以“孔雀舞”被百姓们熟知。

彝族:彝族舞蹈多来源于劳作,充满力量。比较著名是的“烟盒舞”。舞者手执烟盒起舞。舞蹈分为“正弦”和“负弦”。当地有“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说法。说明了舞蹈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白族大多聚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舞蹈主要分为三种,庆祝节日的舞蹈,劳作舞蹈,祭祀舞蹈。

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需要深入了解。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人文背景等方面内容。如果认识不深,只观看舞蹈,只能看到舞蹈动作的表面现象。对于外来文化,简单的封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封杀一种文化,还会下一种文化的流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融入到自身的舞蹈中。让少数民族舞蹈处于保持根本因素,并不断发展的状态中。

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都不一样,信仰也各有自己的特点。经民族艺术舞蹈研究普查认定,云南共有1095个舞种,6718个舞蹈套路。少数民族舞蹈脱离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音乐,就不再有鲜明的特色。舞蹈与音乐一样,没有国界,没有语言的阻碍,是国际通用“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必须坚持少数民族语言,音乐与服装。例如:由于彝族“烟盒舞”比较出名。当地许多酒店都设有“烟盒舞”专场,为前来吃饭的客人提供娱乐。跳舞人员较为混杂,服装不正规,云龙混杂。客人对“烟盒舞”缺乏深入了解,仍为这样的舞蹈鼓掌。这样的行为大大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的“血统”。

二十六个少数民族都应当发展自己的舞蹈,并不断创新,多元化发展。每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元”,坚持走自己的舞蹈特色,坚持发扬光大,登上国家舞蹈,登上国外舞台。

云南现有省、州、县三级歌舞表演团队一百多个。他们的演出对象,表演地点,演出条件都不相同。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需要。特别是省、州的舞蹈团队,创作了几十台大型歌剧、舞蹈会等。在表演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提高了舞蹈团队自身水平。

四、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少数民族舞蹈

中共云南省委六界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把云南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之后云南政府颁布相关鼓励政策,提出建立“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千里边疆文化工程”三大工程。在这样的保护政策下,对一些舞蹈家进行了评名,如“云南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师”、 “云南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家”等。这些行为大大激励了民间舞蹈师、舞蹈家们对舞蹈的积极性。云南省政府每两年举办一次“云南省民族歌、舞、乐展演”、“新剧目展”。活动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例如《泼水节》、《瑶水瑶》等。不可否认的功绩,表明,政府是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创新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聂乾先.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J] . 民族艺术研究.

[2]杨琼.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特点探析[J]. 民族文化研究 .

少数民族舞蹈发展 篇12

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我们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 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1.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新文化的冲击而濒临消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文化观念自然也会发生改变, 从而带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不断改革及更新。由于新文化的冲击, 本民族传统文化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临消亡。比如说我国的“四筒鼓”舞蹈, 其起源于东北农村, 是一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 自娱性较强。但近些年来, 为节约土地资源, 我国大力实施火葬, 使这种存在于葬礼上的舞蹈也慢慢消失现“四筒鼓”舞蹈只存在于偏僻的乡村。另一个是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而面临同化的威胁。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讲究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大融合。如今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 各国人民以及各族人民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文化的相互融合, 且这种文化大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 一个民族要想保护其传统文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国不少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同化的威胁。比如说我国的“水鼓舞”, 其是我国德昂族为祭祀而进行的舞蹈, 一般多出现祭神活动或是泼水节。但由于受周边汉族及傣族强势文化的影响, 其已慢慢被同化而被傣族的“嘎秧”舞所替代。

2.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面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濒临消亡及同化的现状, 为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传承。通常来说, 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环境传承;另一种是群众传承;还有一种是社会传承[1]。

环境传承是指通过特殊的环境及气氛, 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及魅力, 在对本民族舞蹈风格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将本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文化展现于传统节日或是祭祀活动当中, 使人们能够将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民间舞蹈本身就具有群众性, 其表演者就是参与活动的人员, 因此其传承是发生于一种特定的环境下的。如东巴舞蹈, 其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舞蹈, 通常多出现于民俗节日或是祭祀活动, 而本族人民自然也可借大祭风或是祭天等活动将东收舞进行传承。

群众传承是指在群众当中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现群众传承的主要方式有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又由父子传承及叔侄传承构成。由于亲情关系, 家族传承受外界影响较少, 传承内容相对纯正, 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比如“跳菜”舞, 其是南涧彝族的特色民间舞蹈, 其传承方式就是家族传承, 也正是因为家族传承, 其才得以流传至今。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虽没有亲情的联系, 但其进行传承的范围更为广阔, 不同传承师者门其指导方式不同, 使得传统舞蹈文化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从而补充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四筒鼓”舞蹈, 其就是以师徒传承方式而使其得以发展并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社会传承是指利用社会力量来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方式。我国向来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因此对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倍加重视。现我国已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研究并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如2002年, 我国东巴研究院联合云南民族大学设立了“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以社会传承的方式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

3.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世界文化也已呈现大融合的趋势。在此社会背景下,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必须有所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

首先是在传承中发生改变。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在很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地区, 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进行传承的过程当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其保有的本民族的“土风味”, 同时也会注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此必然会进行适当的改编及加工。如云南的傣族, 其在表演傣族特色舞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元素, 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新时代特色舞蹈, 比如《雀之灵》、《水》等。

其次是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说, 传承的前提是保护, 而保护又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2]。现人们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度已越来越高, 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当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有些还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再次是在同化的过程当中树立自己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通过网络,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而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不少民族通过吸取及借鉴的方式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发展, 同时也让各民族舞蹈文化呈现出趋同的状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 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势必也会作出更大的努力, 以突显出本民族的特色。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由于经济的发展, 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我们不能迷失自我, 要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同时也要分析国际形势,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吸取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 给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注入新的元素, 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江源.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2 (24)

上一篇:ERP教学软件下一篇:城市绿化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