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艺术

2024-08-18

蒙古族舞蹈艺术(精选7篇)

蒙古族舞蹈艺术 篇1

蒙古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 东起大兴安岭, 西至新疆阿尔泰山的浩瀚的蒙古高原, 曾经是众多的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与驰骋的舞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 创造了文明, 传承了草原文化, 同时也创造了独具文化特质的舞蹈艺术。千百年来,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 作为表达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 草原文化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 既是对传统游牧型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草原舞蹈文化的形象诠释, 所以才有蒙古族能歌善舞,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之美誉。

在历史长河中, 六十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内蒙古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来说却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坎坷斐然了。

蒙古族艺术舞蹈, 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表现内容划分,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一是借才有特有的雄浑壮阔的自然之美, 抒发某种民族精神气质, 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 但却蕴含在感性的表现形式当中;二是借物畅想抒怀, 通过对蓝天白云、才有景象或不同鸟兽形态的模拟, 表现历史中的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三是选取某种独具畜牧业生产生活特点的动作或积淀在民俗风情中的舞蹈元素, 构成一幅幅带有民族色彩的风俗画卷, 展示鲜明的民族生活和浪漫情调;四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 通过某种特定的人物与情节的设定, 明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五是只要体现人物的美感, 虽然具有一定的寓意, 但思想立意和含义可以有着多义性的解释, 主要通过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六是选取某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通过人物之间的个性化表现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 给民族生活、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烙上鲜明的印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六种类型在蒙古族艺术舞蹈中时有所见。遵循民族舞蹈的创编规律, 通过诗情画意的表现, 抒发出某种意境或境界, 渲染出某种特定的民族精神、名族生活和地域风情, 起到健康的赏心悦目的作用, 也就等于实现了它的审美价值。例如, 《鄂尔多斯》《盅碗舞》《筷子舞》《牧人浪漫曲》《喜悦》《草原酒歌》《蒙古风韵》《盛装》等优秀舞蹈, 皆可属于这种情绪舞蹈的典范之作。

天高地阔的内蒙古草原, 作为酿造草原文明的自然依托, 哺育出了内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倾向。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 长期伴随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间舞蹈艺术, 蒙古族舞蹈在创作、表演、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提供着不可尽数的艺术养料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无论从何种角度看, 这种浑然天成的雄浑之美、端庄之美, 始终保持着不

善与成熟, 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 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5]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 历史发展演变, 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 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 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 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 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 清新, 淡雅, 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 丰富的舞蹈语汇, 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可分离的本质联系。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从形成初始到如今, 皆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审美情趣紧密交织, 与人文情怀和自然生态密不可分, 尽可表现民族历史、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六十年来蒙古族艺术舞蹈中富有民族特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语汇、姿态造型、经过不断的积累、发展与创新高度体现出当代蒙古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蒙古族男性舞蹈既粗犷豪迈又阳刚大气;女性舞蹈既端庄蕴藉又绮丽激情的动态之美、神韵之美、意境之美、证实蒙古族艺术舞蹈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追求,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与艺术功力的提高, 正在积极探索舞蹈表现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扩展深化舞蹈。弘扬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体现草原各族人民和谐与共, 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以及古往今来的蒙古族舞蹈艺术, 既葆有上下一贯的美学风貌, 又富有时代特征的风姿舞韵。

例如:男性的《博克雄风》。“博克”在蒙古语中是摔跤手的意思, 摔跤手们以率意展现的雄鹰飞翔之资、雄鹰之态, 为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元素。舞蹈通过性格鲜明的形象塑造、舞姿神韵, 展示了草原骄子的那种风采和阳刚之气。又如女性的《巴林蒙古女性》。端庄典雅、含蓄蕴藉, 历来是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美德。通过表演者雍容高雅的气质神态, 举止舒缓的风姿舞韵, 凸显出蒙古族女性与生俱来的心境礼仪和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 既需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攀升, 又需要富有艺术个性的创造, 因为艺术历史是的每一次进步, 都是传统突破的结果, 都是引进融合新的文化思想, 新的艺术观念的体现。理论层次的更进一步研究, 理论实践相结合, 斯琴塔日哈老师在这一点做的很完善, 她既有一套完整的授课内容, 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 名叫《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让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蒙古舞的内涵。

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的、时代的特征的形成与扩展, 离不开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与民族现实生活的多种复合营养。

在历史舞台上, 蒙古族舞蹈在汇聚我国诸多民族舞蹈结晶基础之上, 于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才最终才形成了以其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为基本的艺术属性与本质特征, 并作为草原文化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族舞蹈文化齐头并进, 共创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辉煌。为蒙古族舞蹈划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为草原人民那可爱的面孔描绘出了另一番动人的妆彩;为热爱蒙古族舞蹈的人民编创出了动人的舞姿;为新新学者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35-336][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25.

[3]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145.

[4]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49-250.[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6-37

[6]刘丽嘉.长袖善舞-浅析身体与水袖的关系[J].艺术研究, 2007,

[7]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0.[8]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216.

蒙古族舞蹈艺术 篇2

舞蹈《梦中的额吉》中的动作最基本的是体态包括前点地步和后点地步位, 手在身体的两侧方位、后背挺拔、风格粗犷。如:肩部 (硬肩、柔肩、碎抖肩、甩肩、耸肩等) , 臂部 (柔臂、绕臂、曲臂等) 。《梦中的额吉》的肩部动作类型很多, 而且动律和韵味突出。这些动作, 与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他们的动作大多以上身和手部的动作为主, 如拉马头琴、挤奶、剪羊毛等动作, 这些动作表现在舞蹈中如:笑肩、柔肩、硬肩、纵肩、甩肩等。肩部动作既是蒙古舞蹈的基础, 也是欣赏《梦中的额吉》的重要标志。随着蒙古舞蹈的发展, 《梦中的额吉》表现形式也更注重于手臂、手肘和手的结合;稳、准、敏、轻、健、韵、美等审美特征更加突出。

在《梦中的额吉》作品中“马步”的种类繁多, 包括:轻骑马步、轻跑马步、奔驰马步、刨吸马步、奔驰步等。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蒙古族人穿靴子, 用牛皮制成, 挺拨, 秀气, 厚重。因此就形成了舞蹈中步伐的沉稳、厚重。如《梦中的额吉》中的平步、蹭步、碎步、颤步、回身步等洞可以看出。可见蒙古族人民居住在大草原上, 因此地域环境对蒙古族舞蹈有着特殊的影响。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梦中的额吉》含蓄沉稳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

《梦中的额吉》的手臂动作例如硬肩、硬腕等动作都体现出了蒙古族舞蹈中的圆润之美, 展示了蒙古族舞蹈鲜明的特点。《梦中的额吉》的肩部动作最为多样, 包括了柔肩、硬肩、碎抖肩、弹肩等等六种动作, 在舞蹈中柔肩的动作最具特点, 就发力点而言相对较一慢些。而硬肩则是有规律的运动有度, 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灵活性。柔肩的动作相对比较美, 整个动作弱化了肩部的僵硬, 并以夸张的方式将舞蹈力度、韧性、灵活性揉化开, 并且起伏有律的波浪状将舞蹈的美延伸到观众心里, 看上去更有民族舞蹈特色, 将蒙古舞的圆润表现出来。表演者一直保持着蒙古族的舞蹈基本体态, 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特点。表现出运气、情感、发力、形态等的典型特点, 在舞蹈中, 舞蹈者把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 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 都通过节奏的把握增强整个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梦中的额吉》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硬肩到柔肩, 柔肩即具有对硬肩的“夸张化”的特征, 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发力缓慢, 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 但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又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梦中的额吉》表演者在手腕上的功力也不容小觑, 手掌与手腕的上提、下压带动手臂展开动作, 可以说手腕动作既是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又是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动作。在手臂的表现方面, 可以参看模仿大雁的动作, 手臂弯曲有度, 大臂带动小臂, 再加情感的配合, 草原上儿女们爽朗欢快的场面立时出现在观众眼前。《梦中的额吉》主要的特点是身体的每个部位, 从头、肩、腰、臂再到脚趾等每个部位都有动作, 而且都有其特色, 并且全身配合起来。还能在节奏上做很好的把握。我们看到在这个舞蹈里, 表演者分为了两拨, 但是两拨人都以不同的形式却以相同的表演节奏进行表演, 特别是在昂首、挺胸、直腰等体态上有着鲜明而明显的特征。特别是在动与静的结合、大小动作等方面、抖肩等装饰性动作方面进行足够的点缀等, 整体形成了热情奔放、豪放细腻的风格。

从舞蹈步伐上看, 《梦中的额吉》舞蹈步伐讲究扎实沉稳, 在做训练时, 膝盖下沉要柔韧, 双脚实在落地, 下身有力量, 在舞蹈中, 上身运动的同时, 腿上脚上的动作更是不能停, 时而配合圆场、时而轻快利落, 如在空中飞翔的大雁, 像在草原奔驰的野马, 又如人们心中的律动。而且整体的特点还在于:

首先, 膝部会有连续性的微颤动作, 或者在变幻动作前有微颤的行为, 让整个形体动作看起来更加的柔美而自然;其次, 舞蹈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表演人员会相继进行快速的旋转、各种姿态结合以及戛然而止的行为, 利用这些不懂形式的舞蹈切换,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具特点的蒙古族舞蹈。

在《梦中的额吉》的舞蹈中肩部的动作呈现出流动的性质表情明朗豁达。蒙古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变化多端而富有表现力的肩部动作。它始于模拟鸟兽形态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肩部动作铸成了蒙古族舞蹈个性结构的主要横断面。蒙古族的先民们创造出优美、生动、独特的肩部动作, 用以抒发他们的情感, 刻画不同的性格, 表现没得形象, 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蒙古族人民跳起舞来步伐、以及眼神、面部表情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东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立体化。蒙古族人民舞蹈时的基本体态、动律、节奏。舞者眼睛时而极目远眺, 时而俯临前方。都能够看出变化多端而富有表现力的肩部动作。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在所有的艺术中, 尤其是在表演艺术中是最为显著的。蒙古族舞蹈中的节奏是感情的基础也是舞蹈的力度把握。由此看来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 是为了更好地凸出蒙族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我们都知道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因此对于蒙族族舞蹈来讲, 这就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族精神化。蒙古族舞蹈的节奏的把握可以完全视作为是舞蹈技术意义上的再次升华, 所以, 审美亦是舞蹈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舞蹈审美作用的完全体现。在蒙古族舞蹈的节奏、表情和构图上能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和在舞者舞蹈的过程中也能够完全获得身心上的愉悦。蒙古族舞蹈的情感表达不仅感染着观众, 也鼓舞着舞台上舞者的情绪, 在舞者与舞者之间的情绪互相影响下, 从蒙古族舞蹈强烈的节奏感夏获得了更大的满足。但蒙古族舞蹈的审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结合着动机或感情去为某种目的服务, 舞蹈通过动作细节传达给人们。

《梦中的额吉》这部作品主要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舞蹈。通过舞蹈形象的塑造, 使我们认识到蒙古族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以及整部作品的审美评价。以及舞蹈表情的艺术, 舞蹈家将内心之情外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但仅仅有形象还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舞蹈在音乐的律动中表现音乐的内容, 音乐为舞蹈做伴奏, 助力诠释内在情感深意, 使观赏者更容易接受、理解。蒙古民族能歌善舞, 除了舞蹈独具艺术风格外, 音乐更是鲜明有味。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舞蹈家的创作, 以贾作光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舞蹈家从民间收集素材, 经过加工、整理编创了一批风格浓郁的蒙古族族舞蹈作品, 为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将原始粗犷的蒙古族族民间舞蹈推向了舞台。贾作光老师的创作运用传统的蒙古族舞蹈素材, 结合其狩猎生活特点, 生动地再现了蒙古族人民大气、粗犷、热情的民族性格。舞蹈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气质, 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特色。

传统的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现代的蒙古族族舞蹈更加注重观赏性与艺术性。所以, 编创方面增加了更多的动作元素, 并且按要求选择舞蹈演员, 男舞蹈演员挺拔、剽悍、雄健、粗犷、开阔。女演员挺拔、端庄、含蓄、稳健、开阔, 使动作做到更加艺术化和观赏性, 充分的显示出蒙古族族粗犷大气之美。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是老一辈舞蹈家、专家、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编导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 吸取其丰富营养。“求异存同”不断地向其他民族借鉴、吸取, 融合又保持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风采。将蒙古族族民间舞蹈推向了舞台, 得到艺术上的升华对蒙古族舞动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草原文化遗产中,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舞蹈艺术, 以粗犷、矫健、优美、豪放的风姿, 日益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舞蹈工作者。本文论文以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为例,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帮助人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蒙古舞蹈的艺术魅力, 激发人们对蒙古族舞蹈的热爱。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9.

[2]韩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3]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 篇3

一、情感质朴, 积极向上

提起蒙古艺术, 尤其是蒙古舞蹈和歌曲, 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蓝天、成群的牛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是蒙古文化独有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 内蒙古民众所拥有的那种生于自然、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天然的生活环境, 势必会给蒙古舞蹈带来深刻的影响。蒙古民众长期以游牧、狩猎等为主, 在内心深处, 他们对大自然的供养和馈赠非常感恩, 自然而然地, 他们也将对自然的感恩和领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从而使得蒙古舞的主题、动作、情感和内涵都与自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蒙古舞蹈都离不开草原环境和草原生活, 也正是在开阔自然的草原环境中, 蒙古民众才养成了开朗质朴、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 从蒙古舞蹈中, 我们也可以对蒙古舞蹈自然天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特征管窥一二。以蒙古舞蹈《牧马舞》为例, 该作品以牧民日常生活为主题, 所有的动作都是从牧民骑马、驯马、挤奶、摔跤等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来的, 动作形象、经典。舞蹈中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动作, 更是充分体现了蒙古民众粗犷英武、激昂向上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动作, 观众仿佛可以看到绿草遍地、骏马飞驰的大草原。

二、造型多样, 极富体态美

舞蹈造型丰富, 体态形式多样、极富美感, 是蒙古舞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 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一样, 蒙古舞蹈造型和动作技巧都是为表现舞蹈内容和舞蹈精神而生的。蒙古族素来有“马背民族”、“舞蹈民族”的美称, 蒙古民众放牧中的拍手、顿足、挥帕动作, 骑马时的马步、姿势, 宴席时敲碗击盅、载歌载舞的动作等等, 都以舞蹈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并构成了蒙古舞蹈最基本的动作造型与姿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舞蹈中的许多动作, 都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带有鲜明的草原风情。蒙古舞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马步动作, 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技巧性和感染力, 譬如, 马儿饮水、马儿腾空飞跃、马儿跪地休息等, 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模拟和创造出来的, 兼具造型美和体态美。在不同的作品中, 舞者可通过马步动作来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塑造不同的形态。

三、节奏明快, 韵律独特

在许多舞蹈作品中, 为了表达舞者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人们通常会利用动作力度的轻重变化、动作幅度的高低强弱来体现其主题和气质。如在蒙古舞蹈《草原酒歌》中, 很多时候, 脚步动作幅度都较大, 脚下重心移动的速度也非常快。为了使上肢动作与脚步动作保持一致, 演员的呼吸、上肢移动幅度也会随之加快, 上下肢动作在快慢、幅度大小上都有严格的节奏要求。为了增添舞蹈的艺术魅力, 舞者会根据舞蹈节奏调整呼吸、手臂动作。如许多蒙古祝酒舞中都有趟步、拖步动作, 在趟步过程中, 舞者通常要以呼吸引领手部动作走向, 并在拖步、呼吸频率变换的同时, 控制好整个身体的协调性, 目的就是强化舞蹈动作的整体节奏感, 增强舞蹈的立体化视觉效果。

四、意蕴丰富, 意境深远

一望无际的草原, 塑造了蒙古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 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舞蹈是一种用身体语言去进行艺术构造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蒙古族民众对生活、对舞蹈的热爱, 赋予了蒙古舞蹈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许多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步伐、造型, 都带有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感和民族性。譬如, 蒙古族有鹰崇拜思想, 在他们的舞蹈中, 也有许多模仿雄鹰的手部动作。如在模仿鹰击长空的气势时, 舞者的硬手动作要干脆利落。在模仿雄鹰平缓下落的姿势时, 软手动作要柔软连贯。但是, 不管是软手还是硬手, 都具有大开大合、舒缓大方等特点, 这与蒙古族的鹰崇拜心理、图腾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 蒙古舞蹈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它们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 我们可以蒙古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为基础, 加强与异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走民族舞蹈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蒙古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典范, 也是民间舞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舞是蒙古民众长期艺术实践的产物, 它带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个性和历史特色。文章从动作、风格、节奏、内涵等方面, 探讨、分析了蒙古舞的美学特征, 以期能为人们学习蒙古舞知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蒙古舞,造型,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成菊.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探究[J].大舞台, 2014, (12) :201-202.

[2]张骥.浅谈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 2015, (08) :140-141.

浅谈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篇4

一、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蒙古族舞蹈, 热情奔放, 语汇新颖, 涉猎广泛、蒙古族人民善于用淋漓尽致的表达牧人的生活和美好情感。舞蹈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在各种节日里, 人们欢聚在一起, 尽情欢歌跳舞。模仿生活中“山羊顶角”、“骏马奔驰”、“雄鹰展翅”等形象动作, 前俯后仰、动肩、抖肩, 半蹲移动或拖擦步等即兴发挥和表演。传统蒙古族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舞、安代舞、婚礼舞、驯马舞、查玛舞、盅碗舞、“挤奶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舞”、“鼓舞”等。踏歌舞蹈是其中风格独特、古老神奇、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祖辈呼图刺被推荐为“汗”的庆典上, “于豁儿豁纳黑川, 众人围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 没膝之尘矣。”从踏出没肋之蹊, 没膝之尘的情景分析, 踏的动作是用力的, 全身动作沉稳, 踏的时间长, 越踏兴致越高, 只踏的大地“颤抖”, 出现非常壮观的景象, 古老的谚语中说:“蒙古民族有双翼, 一个是骏马, 一个是民歌。”这就是载歌载舞中的踏歌舞蹈。

我们从绵延至今, 极具原生态风格的“安代”中, 就能看到古代“踏歌”的影子。“安代”顺拐重重的踏地动作非常有特色。由于身体的重心都移至腿部, 上身略前倾, 使舞蹈动作稳健、厚重、有力。手持红绸或甩动衣襟, 身躯横向晃动“绕圈”的动律, 舞者们排成走圈的队形, 猛烈地跺踏, 咏唱着古老的歌谣, 一跳就是几天几夜不止。这种沉稳顺拐踏地的舞蹈特征与一直踏出“没肋之蹊, 没膝之尘”的动势如出一辙。

二、风格独特的审美特征

蒙古族舞蹈独具特色、律动鲜明、动作舒展。在动态上能体现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的部位有肩、臂和腕。蒙古族舞中的“肩功”分柔肩、耸肩、弹肩、甩肩、抖肩等。多用来表现蒙古族姑娘开朗奔放、风情优美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硬朗豪迈、动作轻盈洒脱, 表现了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 雄劲有力之美。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在发掘、传承、提炼和发展蒙古族舞蹈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创作的群舞《鄂尔多斯》男子在出场时慢板上就有着独特的展示。如舞者迈着矫健的步履, 挺胸遥望, 双肩和臂膀在“绕圆动律”的带动下, 不断舒展地伸向远方, 显现出刚柔相济的风格, 精彩地表现了蒙古族男子剽悍、豪放、潇洒中又有厚重、深情的气质和胸中有天地的性格美。“绕圆动律”是查玛 (跳动和跳鬼) 中额勒格汗 (阎王) 和鹿神高扬双臂做着绕圆动律以召唤幸福, 或显示“佛法无边”的威力。这个动作在群舞中反复出现, 如果女子为外圈, 里出外进交换位置时, 演员双臂在旁侧绕圆摆动, 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人们欢乐、幸福的心境, 这支舞蹈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中一举夺魁。

把这些从生活中汲取来的独特元素都融入到舞蹈创作中, 这是贾作光先生灵感的飞扬、智慧的迸发。他创作并表演了《牧马人》, 牧人双手交替单手握疆, 手腕上下提压, 双肩前后摆动, 全身有棱有角、俊美地、有条不紊地错步前行, 这是人和马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英姿, 是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并提炼成舞蹈语言, 是美的升华。他创作的《彩虹》、《顶碗舞》和自编自演的《雁舞》都说明这一点。他有着洞察生活的慧眼, 有着对时代精神的感悟, 有着汲取、升华肢体语言的深厚功力, 他不愧为创造美的殿堂级舞蹈艺术家。

三、蒙古族舞蹈的新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蒙古族人民安居乐业, 生产迅速发展, 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民族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相继建立, 创作和表演艺术都空前发展。随着舞蹈事业的不断进步, 表现的手段在不断丰富,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 除《鄂尔多斯》外, 还有《筷子舞》《盅碗舞》《雁舞》《牧人舞》《马刀舞》《喜悦》《挤奶舞》《摔跤舞》等一系列优秀作品陆续问世, 这些作品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新生活、新风貌和新思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有的作品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

四、结语

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研究 篇5

一、柔臂的概念和特点

柔臂即借助手、腕、臂、肘、肩传导而做出波浪运动, 以使臂膀看起来柔顺连贯、流畅自如的舞蹈动作方式。根据不同的手臂、手掌使用方式, 蒙古舞中的柔臂动作被分为双柔臂和交替柔臂、手心向下和手心向上柔臂、手心相对柔臂和手背相对柔臂、碎抖肩+柔臂等不同的种类。其实, 从实质来看, 柔臂是在上肢和肢体带动作用下而做出的舞蹈动作, 它是一些硬化手臂动作的“夸张化”呈现。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和与雄心壮志。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柔臂是舞蹈审美取向、审美价值的体现。柔臂通常要与手部、肩部动作搭配运用, 它与肩部、手部动作一起, 充实了蒙古舞蹈词汇, 彰显了蒙古舞蹈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征。其次, 柔臂可以传达舞蹈的主题。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民众生活积累、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产物, 许多舞蹈作品、舞蹈动作都是“天之骄子”豪迈气概的折射, 是它们对日常生活的艺术模仿和加工。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常用来表现流动的溪水、飞翔的雄鹰、飘香的乳汁和美酒。其实, 很多时候, 只要一说到柔臂, 人们就会想起一种动物, 那就是蒙古族图腾崇拜的“神物”——鹰。确实, 用双柔臂表达雄鹰展翅高飞的状态, 是蒙古舞蹈中最常见的动作。其实, 它更多的是民众对日常现象的模仿。我们可以通过柔臂动作, 了解蒙古舞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管窥蒙古族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

动作连贯、柔美, 手臂线条流畅, 整体呈圆弧状, 具有美感, 是蒙古族舞蹈柔臂动作的基本要求。通常来说, 要想做到这一点, 舞者要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时间的锻炼, 在舞蹈过程中, 还要注意发力的力度、运气的频率、动作的形态和肢体的内在韧性, 只有在延续慢发力、动作延伸具有质感的基础上, 才能舞出波浪状的柔臂动作, 才能增强舞蹈的美感。

二、柔臂在蒙古舞中的运用

(一) 在《乳香飘》中的运用

任何一个单独的舞蹈动作都不具有讲述完整故事的能力。所以,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 为了表现舞蹈的主题, 揭示舞蹈的内涵, 突出舞蹈的一些特征, 人们会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融入到作品中去, 也会放大某个情节, 强调某些动作的运用。如在由哈斯其其格编创的蒙古独舞《乳香飘》中, 挤奶、捣乳汁的姑娘是主角, 乳香是舞蹈的主题。如何表达迷人的乳香以及主角在乳香中的陶醉和欢乐之情, 是舞蹈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表现乳汁的鲜甜可口呢, 舞蹈创作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动作:一、女舞者将奶碗放在左臂肘部, 右手用柔臂做出抖肩的动作, 同时伴着深深地吸气和陶醉的表情, 好像闻到了飘散的乳香味, 以传达“陶醉在乳香中”的意味。二、舞者在舞台上半脚尖碎步横移, 由左到右, 同时快速旋转, 双手相对做柔臂动作, 动作方向是在胸前从上到下。通过不同角度的柔臂的运用, 形象表达了乳香飘动、诱人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将柔臂与其他动作结合起来, 巧妙运用柔臂动作, 可以强化动作的叙事功能, 营造美好的舞蹈意境, 体现舞蹈的主题。因此, 广大舞蹈创作者在创作时, 要慎用柔臂, 善用柔臂, 巧用柔臂。

(二) 在《嘎鲁——大雁》中的运用

《嘎鲁——大雁》是2003年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参赛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有许多模仿大雁飞翔的动作。舞者在舞蹈中, 为了凸显大雁飞翔时自由流畅、松弛结合的状态, 左臂长伸做雁形, 高仰头, 目光远眺远方, 表情明朗而坚毅, 同时伴以飞势柔臂与碎抖肩, 双臂伸展力度刚劲、有力。在极具动律的臂部动作感染下, 大雁翱翔天空的喜悦之情和激越的情怀, 大雁飞翔时的庄重沉稳感, 都得以完美体现。在舞蹈结尾处, 有一个急速旋转和一个稳定止步的动作, 演员要平躺在地面上, 然后快速挺起腰身、伸长双臂做雁翅舞动状, 最后以柔臂加抖动手尖的动作结尾。这一组动作, 刚柔相济, 柔美灵动, 形象表达了大雁优雅端庄的气质和窈窕的体态。

(三) 在《翔》中的运用

《翔》舞是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自编自演的独舞《翔》, 该作品曾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三独”舞蹈大赛双项一等奖。在这部作品中, 敖登格日勒对一些传统舞蹈表达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同时大胆借鉴了现代舞台表演元素, 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张力。在柔臂动作中, 她更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意全部融入进去。如在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时, 她借助灯光, 使轻微抖动的双臂和灵活的双手看起来若隐若现, 舞蹈意境也更加优美。在模仿鸟儿饮水、戏水的动作时, 她头部微微转动, 眼睛自然张合, 双臂时而张开, 时而交叉做软手, 拢在胸前。通过这些人格化的动作, 大雁的千姿百态乃至蒙古族女性特有的亲切动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都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乔秀艳.浅谈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J].金田, 2014, 03:141.

[2]刘洋.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J].内蒙古艺术, 2013, 02:39-41.

蒙古族文化与蒙族舞蹈创作研究 篇6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文化

蒙古人民居住得比较分散,从古时候起,热情待客,礼貌待人就成为了每个游牧人民遵循的礼仪。礼仪风俗体现在舞蹈方面主要是丧喜事、交际、饮食等等。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婚庆仪式有很多种,在娶亲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寓情于歌舞,欢快的场面,喜庆高雅。其中典型的摔跤舞、顶碗舞、筷子舞都能表现出蒙古人民多姿多彩的具有民族气息的婚庆仪式。

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很强的,他们对神的崇敬一直都没有改变,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信仰习俗。蒙族舞蹈最初的形态就是从宗教舞蹈开始兴起,逐步创新和发展到现在的繁荣场景。宗教对于蒙族舞蹈来说,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风俗是绚丽多彩的,蒙古族舞蹈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蒙古人民生活在草原上,生产的主要模式是畜牧业,奶制品和肉类食品。蒙古族人民个性奔放、热情开朗,非常喜欢饮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欢乐。蒙古族人民经常借酒抒情,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往往会伴随着音乐起舞。舞蹈动作经常也会出现喝酒时的场面,给人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方面,蒙古族也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人们最爱穿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袖子厚而大,颜色鲜艳多彩。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蒙古族人民穿蒙古靴,靴子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而成,挺拔且厚重,从而使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显得沉稳而厚重。在居住方面,蒙古族游牧人民称他们居住的住房为蒙古包,蒙古包结构简单,易于拆装,使游牧人民的生活变得轻便无压力。里面空间适当,也可供人们娱乐玩耍,在舞蹈方面多以原地动作和上半身动作为主。

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外界因素的制约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蒙古族舞蹈的文化依托,是蒙古族舞蹈风格、民族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显著体现。

蒙古族居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唱歌和跳舞,人们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爱。游牧人民情感上较为丰富,有了高兴的事就喜欢跳舞,用舞蹈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每一个动作,舞蹈时的步伐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出蒙古族人民勇敢淳朴、热情奔放的心情,所表现的民族特色非常的明显。蒙古族姑娘很多都以翻腕和抖肩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活泼美丽和热情开朗。蒙古族男性勇猛彪悍,舞蹈步调一般是无拘无束的。

蒙族舞蹈的基本舞步是平步、踏踮步、马步等(马步主要有软骑马步、硬骑马步、跑马步、踏点马步、进退马步、摇篮马步、跟马步、滑步马步等)。

一、平步:就像是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但是跟平地走路又有些不同,主要要求是要挺胸立腰、两个肩膀跟着步伐的走动前后自然晃动。

二、马步:马步最常见的应该是摇篮马步,摇篮马步的主要动作是双腿小腿前后交叉,两个脚的脚踝靠在一起,双脚向外展开,重心放在左脚,全脚着地,然后经过两个膝盖的屈伸,重心从坐脚移向右脚。

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大致从浓郁、神秘、古老的宗教色彩开始,经过了反映真实、淳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舞蹈,到今天典雅、奔放的唯美性舞蹈这样三个发展过程。岁月如梭,时代发展的大潮滚滚向前,人类不断地认识、了解和改变自己,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这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一大进步。

如今,在创编蒙族舞蹈的时候,编导们都积极的挖掘民族艺术文化,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编创出新的舞蹈作品。在创编的同时,又必须研究蒙族舞蹈的基本韵律、风格、特点以及音乐的节奏,牢牢地掌握蒙族舞蹈的规律和韵味,提炼出有价值的舞蹈语汇。

蒙古族舞蹈艺术 篇7

一、蒙古族舞蹈的形成背景

蒙古族舞蹈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生活生产方式。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蒙古族顽强坚韧、沉淀着民族性格。草原和天空的辽阔就造就了蒙古族人性格豁达的一面, 去留随意。

民族舞蹈的形成与民族的审美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蒙古族的舞蹈中含有很多模拟飞禽走兽的舞蹈如《勇士顿踏》等。早期生产力非常低下, 蒙古族生产非常的不稳定, 因此蒙古族精神有着非常强烈的英雄主义、尊重生命等特点。在长久的蒙古族的生长中, 以草原森林为主, 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 人的生命非常脆弱, 因此蒙古族人认为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呵护。

二、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特征的把握

蒙古族舞蹈在中国的舞蹈表现艺术中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 只有充分认识到蒙古舞的创作背景等, 才能更好的把握蒙古族舞台表演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具有一些特征需要把握好。

(一) 热情豪放和优雅柔和的风格

热情豪放几乎是蒙古族舞蹈的精神支柱, 人们众所周知蒙古人热情好客, 在这点的表现中完美的表现在了待人接物中的各个方面中, 尤其是在舞蹈的表现中更加明显, 很多舞蹈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风格, 如在“安代舞”中豪放风格表现的最为强烈。热情豪放的舞蹈在我国的黑龙江地区、辽宁地区等流行的舞蹈中是普遍存在的, 在比较严技巧上可以说并没有很大的难度, 很多游玩的人也很乐意参与到舞蹈中, 这是蒙古族民众来招待来客的最主要的舞蹈形式, 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舞蹈热情豪放的表演风格。

在蒙古族舞蹈中, 虽然很多都体现出了热情豪放的特点, 但是也存在不少的舞蹈具有非常明显的柔和优雅的内涵, 如在“盅碗舞”的舞蹈中, 这种舞蹈在鄂尔多斯等地区非常流行, 这种舞蹈在表演中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以及形式等, 因此舞蹈者在表演中更能表现出舞蹈功底和才华, 舞蹈方式更加轻松随意, 在历史中主要是以祭祀和祝贺的形式存在。

(二) 敏捷机智和粗犷不羁的表演风格

蒙古族民族受到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等决定了蒙古族民族具有骁勇善战, 这点在前文已经提到, 蒙古民族显著的表现特点在于身体反应、敏捷性以及头脑反应灵活等, 这点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有很大的体现, 如在蒙古族的“牛头虎舞”中, 表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 在表演中讲究的是动作迅猛、反应灵活, 舞蹈意识感染力表现非常强烈, 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气息。

游牧民族所特有的特点还有一个便是粗犷不羁, 在恶略的环境下, 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中, 与大自然相抗争, 还会存在起其他民族相争斗的情况, 因此在民族特点中有非常明显的粗犷不羁的性情, 在蒙古族舞蹈中, 这种性格特点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摔跤舞蹈进行表现, 摔跤舞通过木偶的形式来进行表现, 采用夸张的风做获取更加生动的表演效果, 表现蒙古人人民的粗犷豪放和热情。

(三) 具有明显的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族民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环境相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 因此就造就了蒙古人民的无搜畏惧、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蒙古族舞蹈中很多都能看到人们乐观向上的特点, 如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 表演人员一边唱歌一边敲打筷子, 舞蹈气氛非常的明快、乐观、活泼, 每个参观舞蹈的人员都能够随着舞蹈和音乐感受到表演的欢快, 很容易感染到其他参观人员, 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蒙古族舞蹈所具有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先分析了蒙古族舞蹈形成民族精神、性格以及审美等特点, 进而研究蒙古族舞蹈舞台表现风格的把握, 在本研究中所论述的蒙古族舞蹈舞台表演风格比较浅显, 没有与其他相似舞台表演风格相对比, 如内蒙古民族舞蹈等, 更深的研究还需要人们努力去实现。

参考文献

[1]魏琦.关于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探析[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4 (02) :161.

上一篇:中法家庭教育下一篇:重要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