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蹈(精选12篇)
蒙古舞蹈 篇1
蒙古族,人们口中的在马背上生活的民族。他们一直延续着,祖先们世代相传的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蒙古族舞蹈艺术正是由这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有的草原纯自然生活环境创造的,它真实的展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独有的生活特点。作品《奔腾》由马跃编创一部将蒙古族男子性格生活特点充分展现的群舞作品,蒙古舞蹈中独有魅力都可以从作品中的每一个动作中清晰的呈现出来。草原小伙洒脱、勇敢,草原姑娘迷人、温柔。草原舞蹈动人浪漫。“它以蒙族民间舞为基础,以炽烈的激情展现了浩瀚草原的时代风貌,象征着蒙族人民以万马奔腾之势建设着社会主义的祖国,传达出蒙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信念,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和民族特点。”
一、《奔腾》中所运用的蒙古族舞蹈元素
1、第一部分快板舞段
号角声伴随着烟尘滚滚的马蹄从远方阵阵地传来,舞台上草原景象的幕布也随之被轻轻地的拉开。一个年轻的扎路(小伙子)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他做着蒙古舞蹈中以绕肩带动手臂向前做圆弧运动的上肢舞蹈元素,松弛洒脱。脚下选做蒙古舞马步中上下蹦跳运动的舞蹈元素,生动的展现了草原马儿的自由,牧民牧骑的欢乐场景。随之而来的是一组前勒马后扬鞭的,取自于草原真实生活场景的舞蹈动作,舞者一只手握空心拳,放于胸前与胸同高,手臂成最远弧线。另一只手模仿扬鞭手型,手臂向脑后斜上方斜举。舞者们的目光时而像苍天中了雄鹰,极目远眺,又时而像草原上了苍狼,俯临前方,通过这来自草原原生态的舞姿以及蒙古汉子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方式真切的将蒙古族男子的独特魅力呈现给大家。接着则到了这部作品的主题动作,舞者双手至于跨侧斜前方处,腕部松弛的有节奏的随着乐曲做以提压腕为基础的勒马动作,脚下为蒙古舞马步中具有代表性的踏步吸腿步动作前后移动,扎路(小伙子)的人数也由少变多,英俊帅气的蒙古族青年小伙们骑着心爱的马儿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场面被完美的呈现了。舞蹈的伴奏音乐跌荡起伏,舞者们以舞台中心为基准,迅速的移动集中,一手掐腰,另一手为骑马手,用肩部的碎抖肩配合脚下的原地碎步呈现出马蹄阵阵、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碎抖肩的发力点是后背的肩胛骨,它通过人体肩胛骨的抖动带动肩部,做自然的抖动,要求抖动速度频率做到极限。犹如你站在清澈的小溪边,将一块卵石至于缓缓流淌的水中,顿时间溪水泛起涟漪,由内向外慢慢扩散,演员的情绪正如这溪水中的涟漪,随着肩部的抖动像观众娓娓道来。给观众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力。接下来演员们运用蒙古舞马步步伐中的大回身步步伐,逐渐的将紧凑密集居中小方框队型展开铺满舞台画面。编导在第一舞段中编创舞蹈动作的时候巧妙的深入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让演员通过一些专业的肢体动作,如:身体的向后仰靠、手臂动作尽可能的向远外撑、腋下放空以及眼神视线的不同路径以及脚下步伐的灵活运用来充分释放内心,占有空间。第一部分的舞段中主要的蒙古舞蹈元素是提压腕(腕部的上下提放)、碎抖肩(由肩胛骨带动肩部的自然抖动)、挥鞭(不借助任何道具通过肢体模仿牧骑中的挥鞭动作)、勒马(身体前俯,模仿牧骑时手握疆绳的动作)等动作,这些动作均是从草原牧骑中的景象提炼出的。
2、第二部分慢板舞段
作曲老师将舞蹈的音乐旋律由第一舞段的强劲动感转为了优美抒情,还加入了蒙古族乐器中最具民族风格的马头琴的音色,伴随着乐曲强到弱、快转慢的转变,舞者们的舞姿也变得舒展细腻不再仅限于马背之上,将观众从马背驰骋这个小景象带到了广袤无垠、一眼望不到边境的大草原,仿佛可以亲身的感受草原宁静安详,牧民的悠闲自在。第二部分的舞段中主要采用了蒙古族舞蹈马步中的走马步、平步、旁踢步、回身步为元素,上肢则采用了舒展柔美的大柔臂、双甩臂,跨前勒马手等元素,回身步步伐的运用切实的表现了草原儿女对茫茫草原美丽景象不舍眷恋的细腻感情,流露出编导马跃对圣洁草原的一片深情。下肢动作选用了骑马蹲裆式配合脚下起伏的同时通过肩部的松弛带动双臂于身体两侧的摆动展现了马儿在草原悠闲、自在、无拘无束,青年们恬淡、自然、真实的生活场景。舒缓的柔臂和干脆利索的提压腕配合脚下平步的前进后退来表现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之情这一种情感的抒发,其构图独具匠心,画面壮观。最后通过用上肢的大波浪柔臂动作,依次传倒,整个画面好像是微风轻抚着草原的脸颊,丰茂的草儿随着温柔的风儿柔柔的摆动。又好像是马队中马背上扎路(小伙子)的背影,随着马儿的前进颠簸不自然的晃动,雄伟壮阔。如果想要通过第二舞段中的舞蹈语汇将无所束缚的天之骄子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就要求舞者必须将后背的挺拔肩臂的开阔始终贯穿于舞段之中,这就是蒙古舞蹈的魂。
3、第三部分快板舞段
音乐再次以响起了第一舞段熟悉的旋律,优秀的作曲老师通过对乐曲合生的变化,为音乐重新的注入了新的血液,是它更加的炽热,情绪更加的饱满。舞蹈画面也不同意第一部分又少聚多的画面而是直接丰满一涌而上。虽然舞蹈动作与第一部分的动作近乎相似,但由于舞台构图密度的加强,动作的层层递进,恰似地动山摇,震撼人心。紧接着编导在舞蹈中合乎主题的加入了一组技巧,横飞燕、蹲叉、勒马远眺、旋转等。不知不觉的将舞蹈推向高潮。正当所有全身心投入的参演人员以及正在目不转睛欣赏演出的观众们情绪高涨的瞬间,音乐如丘而止,舞者们挥鞭起跳,以不同的姿态定格,有的挥鞭,有的勒马,有的恰似马儿奔腾,形态万千、姿态不一,形成了舞蹈最终高潮的同时也演出缓缓地落下了帷幕。
二、舞蹈《奔腾》代表性的韵律
马跃创作的优秀作品《奔腾》是一部蒙古舞风格特点特别强,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的情绪性舞蹈。所以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不同于其他舞蹈的韵律。例如:丰满圆润的绕圆动律、有着气吞山河之势的横韵动律、以及可以充分展示人体曲线之美的拧倾动律等。蒙古族舞蹈之所以魅力无穷可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的将它区别于我国甚至是别国的其他风格的舞蹈,真正的缘由就是蒙古舞拥有其特有的风格和独特味道的韵味美。这不仅是蒙古舞的魂,也是优秀舞者跳好蒙古舞的核心与本质,是不容忽略的关键点。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遵循他固有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他做好,蒙古舞中的韵律就是其运行的规律,在不同于其他舞蹈韵律的同时也有着与其他舞蹈相通的规律。即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松先紧,欲动先静,等等即协调又辩证的舞蹈规律。《奔腾》这部作品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蒙古族舞蹈艺术作品的典范,就在于编导不仅将风个性及强的舞蹈动作作为舞蹈语汇,同时也恰当的运用了蒙古舞蹈应遵循的舞蹈规律将蒙古人民、蒙古草原的生活场景完美的搬上了舞台。
三、结语
马跃所编排创作的舞蹈作品《奔腾》,上肢运用了典型的风个性明显的肩部、腕部、臂部等动作为该舞蹈的上肢舞蹈元素,下肢则选用了蒙古舞中的马步作为下至舞蹈元素。舞蹈元素风个性明显,舞蹈动作编排的合理准确贴合主题,用牧骑场面作为创作题材也符合当时改革开放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是一部真实反映了生活在地处祖国北疆草水肥美的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小伙牧骑、牧野场面又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其美化升华的优秀舞蹈作品。编导智慧的通过和谐草原这个小的画面映射出了改革开放后伟大祖国的朝气蓬勃的景象,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学习传承的艺术作品。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他的北部,有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居住着纯朴豪放的蒙古族民众,他们犹如天空中的雄鹰,草原上的苍狼骏马。舞蹈作品不乏以其为原型进行编创,本文通过对作品《奔腾》的舞蹈赏析对这个作品中所运用的蒙古舞蹈元素以及蒙古舞中独有的风格特点做了浅析。
关键词:舞蹈,蒙古族,舞蹈元素
蒙古舞蹈 篇2
第10周
任课教师:杨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舞蹈的硬臂组合动作。
2、熟练运用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
二、教学内容:蒙古族舞蹈硬腕组合动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硬腕基本动作。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蒙舞硬腕组合音乐
七、教学实施:
活动一:
1、(师生问好)热身活动:跟着老师做头部运动(向前低头、向左倒头、向上仰头、向右倒头;顺时针旋转头部、逆时针旋转头部),肩部运动(向上耸肩、放肩),手臂运动(双手举高左右摆臂),双脚跳等热身动作。
2、基本功训练:腿、手、腰的软开训练。活动二:复习上节课藏族舞蹈靠步组合。活动三:了解蒙古族舞蹈
老师介绍:
1、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什么?
颈部后靠 下颌微抬 上身重心微后仰 目视远方。
2、蒙古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有八种?名称分别是: 硬腕 柔肩 硬肩 耸肩 绕肩 抖肩 柔臂 软手。
3、蒙古族舞蹈的基本手位有哪些? 答:蒙古舞蹈共有六种手位,名称:叉腰位,胯前手,斜下手,平开手,斜上手,胸前手。活动四:硬腕组合教学:
1、蒙古族舞蹈《硬腕手位组合》训练。第一个动作:胯前手,1个8拍 第二个动作:平开手,1个8拍
第三个动作:右脚侧点地面,胯前手,1个8拍 第四个动作:左脚侧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五个动作:斜上手和斜下手,2个8拍 第六个动作:小碎步、斜上手,2个8拍 第七个动作:胸前手,1个8拍
第八个动作:右脚前点地面,平开手,1个8拍 第九个动作:后退步,胸前手,1个8拍 第十个动作:后退步,斜上手,1个8拍
第十一个动作:左右小跳步,胸前手,左右平开,4个8拍 活动五:每个动作都要让学生记住拍子数,再熟悉动作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心里默默数着拍子舞蹈。老师要边教边提示学生舞蹈动作要领。
八、教学反思:
因这节课是新教师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安排的内容简单了一些,因担心内容设计过多,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已达到。我重在让学生多进行练习以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因我校学生是聋哑学生,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学中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形式。例如:学习新组合前,老师可以先师范一下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接着老师提问:蒙古族舞
关于蒙古族舞蹈表演的风格探析 篇3
关键词:蒙古舞;风格;特征
蒙古是我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舞更是蒙古族文化艺术思想和生活特征、场景的完美融合。通过对蒙古舞风格的把握,可以为人们欣赏蒙古舞的艺术美带来更加深刻的认知。认真了解蒙古舞蹈表演的风格,对于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蒙古族的群体性格特点和文化风俗意义
重大。
一、热情豪放的风格
蒙古族的热情好客是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在蒙古待人接物的各个细节都有很好的表现,不过其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舞蹈方
面。蒙古舞的豪放风格在“安代舞”中体现的最为强烈。在我国黑龙江地区、蒙古地区和辽宁地区普遍流行这种舞蹈,多个人一起表演,在技巧上并没有多大难度,游客的参与度非常高,是蒙古族民众用来招待游客的常见舞蹈形式,最能够体现蒙古族豪放热情的待人风俗。
二、优雅柔和的风格
蒙古族的舞蹈也并非全部都是热情豪放的风格,在一些特定的舞蹈中,更多地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柔和优雅的内涵。比如蒙古族中的“盅碗舞”,在鄂尔多斯等地区大为盛行。这种舞蹈讲究动作的随意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根据场内的气氛来做调节,具有比较灵活的舞蹈动作和形式,因此也更容易充分地表现舞蹈者的舞蹈功底和才华,是一种在节奏上较为轻松、随意的舞蹈方式,在历史上曾经被作为祭祀和祝贺的主要舞蹈形式。
三、敏捷机智的风格
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骁勇善战。而在身体反应、头脑反应方面的机智、敏捷和灵活可以说是这种民族特点的最佳体现。蒙古族的“牛头虎舞”,就是一种再现牛虎争斗场景的舞蹈,它讲究的是动作的迅速、敏捷,反应的快速,灵活,充分表现出了野兽争斗场景的激烈和生动。舞蹈者的表演越机智、敏锐,表现出来的舞蹈艺术感染力越强烈,是一种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
四、粗犷不羁的风格
粗犷不羁,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格。长期在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在与大自然抗争,与牲畜做伴和与其他部落进行争斗的过程中,粗犷不羁的性情得以凸显。在蒙古舞蹈中,以蒙古摔跤最能够体现这种粗犷的风格。在蒙古摔跤舞蹈中,一个人饰演两个角色,用木偶的形式将摔跤舞表现出来,通过夸张的动作可以获得非常生动的表演效果,非常灵活地彰显了蒙古族那种粗犷豪放的舞蹈风情。这种粗犷之中有着浓烈的情感和热情,并不是粗野和无礼,非常能够体现草原生活的热烈昂扬,让人观之印象深刻。
五、愉快乐观的风格
蒙古民众在与大自然抗争、与艰苦生活环境抗争的过程中很容易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也历练了他们无所畏惧、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情。在蒙古族的筷子舞等舞蹈动作中,舞蹈者一边唱歌一边用筷子敲打身体各个部位,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明快、乐观、活泼的舞蹈气氛,让每一个参观舞蹈的人都能跟随着舞蹈和音乐的节奏享受那种欢快淋漓的感觉。这种愉快乐观的风格很容易感染大家,让人们见识到草原民族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有比我们想象中更好的精神状态。
蒙古舞是一种风格迥异而特色鲜明的舞蹈形式,其中根据舞蹈要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创立的背景不同、舞蹈表演的场合不同,其具体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对蒙古舞的欣赏和认知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舞蹈背景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这才能确保对蒙古舞的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何佳.飞翔中凝聚的民族精神:试论蒙古舞中的飞翔情结[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1).
蒙古族舞蹈艺术 篇4
在历史长河中, 六十年只是一瞬间。但对于内蒙古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来说却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坎坷斐然了。
蒙古族艺术舞蹈, 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表现内容划分,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一是借才有特有的雄浑壮阔的自然之美, 抒发某种民族精神气质, 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因素, 但却蕴含在感性的表现形式当中;二是借物畅想抒怀, 通过对蓝天白云、才有景象或不同鸟兽形态的模拟, 表现历史中的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三是选取某种独具畜牧业生产生活特点的动作或积淀在民俗风情中的舞蹈元素, 构成一幅幅带有民族色彩的风俗画卷, 展示鲜明的民族生活和浪漫情调;四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 通过某种特定的人物与情节的设定, 明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五是只要体现人物的美感, 虽然具有一定的寓意, 但思想立意和含义可以有着多义性的解释, 主要通过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六是选取某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 通过人物之间的个性化表现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 给民族生活、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烙上鲜明的印记。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六种类型在蒙古族艺术舞蹈中时有所见。遵循民族舞蹈的创编规律, 通过诗情画意的表现, 抒发出某种意境或境界, 渲染出某种特定的民族精神、名族生活和地域风情, 起到健康的赏心悦目的作用, 也就等于实现了它的审美价值。例如, 《鄂尔多斯》《盅碗舞》《筷子舞》《牧人浪漫曲》《喜悦》《草原酒歌》《蒙古风韵》《盛装》等优秀舞蹈, 皆可属于这种情绪舞蹈的典范之作。
天高地阔的内蒙古草原, 作为酿造草原文明的自然依托, 哺育出了内蒙古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倾向。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 长期伴随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间舞蹈艺术, 蒙古族舞蹈在创作、表演、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提供着不可尽数的艺术养料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无论从何种角度看, 这种浑然天成的雄浑之美、端庄之美, 始终保持着不
善与成熟, 是中国古典舞民族文化精神的当代延伸的体现, 也是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5]
结束语
浅析中国古典舞水袖的历史发展是在宏观上分析和概括水袖的发展, 历史发展演变, 水袖的技术技巧表现以及美的体现。丰富而绚丽的袖舞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沉淀, 吸取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 在圆转、回荡与流动的曼妙风韵中, 展示奇崛雄肆、清婉柔丽的无穷魅力, 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东方艺术。袖舞就像一股清泉, 清新, 淡雅, 婉丽。凝聚着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追求, 丰富的舞蹈语汇, 折射出变化、演化、幻化的无穷意境。可分离的本质联系。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从形成初始到如今, 皆是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审美情趣紧密交织, 与人文情怀和自然生态密不可分, 尽可表现民族历史、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六十年来蒙古族艺术舞蹈中富有民族特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语汇、姿态造型、经过不断的积累、发展与创新高度体现出当代蒙古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蒙古族男性舞蹈既粗犷豪迈又阳刚大气;女性舞蹈既端庄蕴藉又绮丽激情的动态之美、神韵之美、意境之美、证实蒙古族艺术舞蹈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追求, 随着艺术观念的更新与艺术功力的提高, 正在积极探索舞蹈表现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扩展深化舞蹈。弘扬草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 体现草原各族人民和谐与共, 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 以及古往今来的蒙古族舞蹈艺术, 既葆有上下一贯的美学风貌, 又富有时代特征的风姿舞韵。
例如:男性的《博克雄风》。“博克”在蒙古语中是摔跤手的意思, 摔跤手们以率意展现的雄鹰飞翔之资、雄鹰之态, 为蒙古族舞蹈的创作提供了许多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元素。舞蹈通过性格鲜明的形象塑造、舞姿神韵, 展示了草原骄子的那种风采和阳刚之气。又如女性的《巴林蒙古女性》。端庄典雅、含蓄蕴藉, 历来是蒙古族妇女的传统美德。通过表演者雍容高雅的气质神态, 举止舒缓的风姿舞韵, 凸显出蒙古族女性与生俱来的心境礼仪和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
蒙古族舞蹈的发展, 既需要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攀升, 又需要富有艺术个性的创造, 因为艺术历史是的每一次进步, 都是传统突破的结果, 都是引进融合新的文化思想, 新的艺术观念的体现。理论层次的更进一步研究, 理论实践相结合, 斯琴塔日哈老师在这一点做的很完善, 她既有一套完整的授课内容, 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 名叫《斯琴塔日哈蒙古舞文集》。让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蒙古舞的内涵。
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的、时代的特征的形成与扩展, 离不开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与民族现实生活的多种复合营养。
在历史舞台上, 蒙古族舞蹈在汇聚我国诸多民族舞蹈结晶基础之上, 于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才最终才形成了以其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为基本的艺术属性与本质特征, 并作为草原文化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民族舞蹈文化齐头并进, 共创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辉煌。为蒙古族舞蹈划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为草原人民那可爱的面孔描绘出了另一番动人的妆彩;为热爱蒙古族舞蹈的人民编创出了动人的舞姿;为新新学者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35-336][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25.
[3]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145.
[4]邵未秋.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49-250.[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36-37
[6]刘丽嘉.长袖善舞-浅析身体与水袖的关系[J].艺术研究, 2007,
蒙古舞蹈 篇5
【摘要】在生活中呼吸是个很小的动作,但是却与生命息息相关。舞蹈艺术中,呼吸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艺术生命密不可分。在民间舞训练中合理的运用呼吸,不仅有利于人体内部循环的平衡性,而且有助于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民间舞蹈训练与呼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舞训练是受呼吸牵制、操纵的,只有两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整个民族民间舞表演才是成功的。本文就呼吸在民间舞蹈蒙古舞为例,详细介绍呼吸在蒙古舞中的作用和应用。
【关键字】:呼吸 舞蹈 民族舞 蒙古舞 作用 应用
一、呼吸的含义和与蒙古舞的关系 呼吸的含义
1.1 生理呼吸
生理呼吸也就是广义上的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吐故纳新,以及人体内部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从而从外界不断摄取氧气,同时释放体内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完成了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做成的全部呼吸过程,称之为自然呼吸、生理呼吸,它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呼吸能体现人的心理状态,呼吸频率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呼吸,不同的呼吸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新平是呼吸沉稳,紧张、激动时呼吸急促,呼吸和情绪是相互的。自然呼吸使得心脏跳动,血液流通,是维持生命存在的根本。1.2 艺术呼吸
舞蹈中的呼吸也称之为艺术呼吸。艺术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控制、处理、合理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理性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韵律、风格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相比生理呼吸来讲,艺术呼吸就是舞蹈的“动力线”,它给予舞蹈的肢体语言以内涵,赋予舞者肢体以生命,使观者和舞者之间达到很大程度的共融。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
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的肌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
民间舞中的呼吸一般由吸气、提气、屏气、呼气四种形式组成。呼吸一般为“起法儿”做准备,提气是为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是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的停止;吸气是为了换气与放松身体,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
l、快吸、快呼。这种呼吸方法常出现在动作小而快,并带有跳跃性的动作,它所表现的情绪多为欢快、喜悦的。
2、慢吸、慢呼。这种呼吸的方法常出现在节奏较慢,上下起伏,节奏平均的动作中,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缓慢、悠长、恬静、连绵不断。
3、慢吸、快呼。这种呼吸方法常出现在慢起快落的动作中,呼吸可使动作显得流畅,有重量,脚下有根。
4、快吸、慢呼。这种呼吸的方法常出现在快起慢落的动作中。给人的轻盈、柔美、秀丽感。呼吸与蒙古舞的关系
任何艺术都需要运用气息,无论它是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还是舞蹈。呼吸之于舞蹈,不仅仅只局限于舞蹈的力量和协调能力,它更作用于舞蹈的姿态、舞蹈的感觉、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之更加自然、更加流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和艺术生命力。呼吸能够烘托舞蹈的语汇、舞蹈的内容,使之更加充满活力、更富于激情。呼吸是舞蹈的感觉、舞蹈表现力的支点和精髓,是舞蹈得以完善体现的原动力。通过完美的呼吸,并使之贯穿于舞蹈作品的始终,这样舞蹈作品才能让人感动、催人奋进、使人陶醉。只有这样的舞蹈作品才能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呼吸在舞蹈中运用的成功与否,是一个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讲究不讲究舞蹈时的呼吸,决定了舞蹈初学者的进步;能不能自觉地、完美地、有创造力、有感染力的呼吸就决定了舞者的终身成就。由表及里、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的舞蹈艺术表演,是由呼吸伴随着舞感和舞蹈表现力而成就的。
由此可见,呼吸是保持舞蹈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的针对蒙古舞也不例外。它是保持节奏的基本,一呼一吸本身就是节奏,而蒙古舞就是充斥着节奏的模式。它表现出来的起伏、张弛、动静都是由呼吸起伏张弛的节奏夸张而形成的,这样的节奏给予蒙古舞以生命,使其动作中充满了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产生了不同质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通过意念支配、控制的艺术呼吸,从而体现出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使节拍变得有节奏性与表现力。
二、呼吸在蒙古舞当中的作用
呼吸是民族民间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赋予民族民间舞蹈以生命,塑造了民族舞蹈的灵魂,中国的民间舞蹈追求“以心带情,以情带动”,心与呼吸紧密相连,在舞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
呼吸是由节奏产生的,而节奏的起伏和张弛恰恰是通过呼吸节奏构成,这些节奏可以丰富舞蹈的生命,促使动作充满节奏感,通过轻重缓急的呼吸表现出质地各异的变化,从而赋予身体动作的节奏和层次感、产生对比度。艺术呼吸通过产生节奏的变幻,促使风格的差异能较好的表现出来。对于民族舞蹈来讲,关键是要体现出风格。
正确合理的运用呼吸,其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将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对舞者自身所要表现的艺术内涵与思想感情将有完美的体现。我们常可看到有些舞者在舞蹈中上身僵硬,气都弊在胸上,妨碍呼吸肌的松驰,或气喘吁吁,满面通红,这都是呼吸不加控制不会正确运用的结果。它会直接影响剑舞者的表现力,会破坏舞者所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如果一举手一投足都没有呼吸的运用,光舞动一融虚假的外壳.谁能认为这是舞蹈?谁还能承认这是一个舞者呢?所以在民问舞训练中,只有正确的运用和把握各民族的呼吸特点,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肢体的表现力,使节奏、呼吸、舞姿、技能等方面融合在各民族特定的风格和情感中。才能创造各民族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
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人民的精神风貌。蒙古草原,广袤无垠,四季鲜明。历史上草原民族面对天运和人运的和谐统一,徘徊于生存的主动与被动之间,四时有序、生命无常。磨砺出蒙古族处变不惊,去留随意的心理韧性。蒙古族舞蹈中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胸背训练,在收与放、关
与开的对立统一中运动进行。胸背训练以呼吸控制肌肉感觉,自然牵动胸背部的每个关节,收是那样的细腻而深沉,放是那样的苍劲有力,犹如在风雪中迎风而上的苍鹰,傲然挺立,充分显示了蒙古人作为游牧生活的主宰者那种挺拔豪迈、气壮山河、洒脱奔放的刚劲有力之美,展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它和蒙族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呼吸是蒙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和掌握蒙族舞蹈的同时,要把握好对呼吸的控制能力,从而体现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蒙古舞也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
三、呼吸在蒙古舞中的具体应用
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彪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
舞步、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中必须有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进行动作的衔接,表达感情。由于蒙古族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差异,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质。蒙古舞中后靠的姿态,横抻的动态就跟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英雄年代、“马背民族“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蒙古族舞蹈多以呼吸带动动作的起伏,以流畅自如的气息体现工作的轻重缓急,大小强弱、抑扬顿挫。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呼吸主要是重拍慢吐气,弱拍快吸气。重拍慢吐气可以表现蒙古民族彪悍、健壮、粗犷的个性;弱拍快吸气可以表现出蒙古民族沉稳、豁达、洒脱的形象。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壁等,慢吸慢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训练,通过肩部的延续,出现波浪形的延伸,增强膝部的平衡能力,加快动作的移动,在动作中,呼吸下沉。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稳,并步的动向移动,在动作中,手臂向下压,一节节抹,手臂都要走下沉的曲线,双膝稍弯,重心慢慢下移。到换反面上步时短暂的快吸气,以此类推,最终完成整套动作。
正确、合理的体会和把握呼吸,可以很好的表现蒙族舞蹈的魅力。完美的运用长吸气、慢呼气,通过这样的气息,可以更好的表现人物置身大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舞蹈中丰富的肩类动作也需要呼吸的支撑,使得动作在快吸快呼中交错进行,呼吸与动作交相呼应,更好的表现蒙古舞蹈的魅力。
结论
呼吸是人的“生命线”,科学的艺术呼吸又是一个人艺术生命的“生命线”,呼吸在民族舞蹈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各个民族舞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因而要很好的使民族舞蹈发展下去就要合理的运用呼吸,明确呼吸的重要性和切实的运用,希望通过对呼吸在民族舞蹈蒙古舞中的作用与应用的研究,可以为大家带来一点启示,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扬增加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新.呼吸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08年第1期
【2】 李蓉.浅谈“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艺术探索.2009年第4期 【3】 周力澜.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探析.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
蒙古舞蹈 篇6
关键词:中国蒙古族舞蹈 民族文化 传统习俗 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95-02
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于2015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自2004年创办并举办第一届开始,经过十年的摸索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项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级别的专业蒙古族舞蹈品牌赛事,对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蒙古族舞蹈现如今已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及人民群众的喜爱,不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舞台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端庄、优美又不失粗犷豪迈风格的蒙古族舞蹈,舞蹈动作语汇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而来,与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届大赛突出的特点是转化工作思路,改进评奖机制,特别增设了组别,更加注重广泛性、普及性,更加面向基层,为旗县乌兰牧骑、演出团体搭建平台;参赛队伍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都具有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典型特征,“第四届中国蒙古舞大赛暨第四届内蒙古电视舞蹈大赛”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
参赛团队有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分布着蒙古民族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从事民族舞蹈,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演员不远万里聚集在这里,40支队伍近100部作品参赛,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无论是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及人数,本届大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点。大赛所呈现出的优秀作品主题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实为丰富多样,既有散发着人民群众古朴气息的真切作品,其特点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关,传承坚守着民族文化的根;另有不失表现社会环保责任意识的作品及能够触碰到心灵的情感深切的作品。
其中涌现出众多值得赞扬的优秀作品,如:群舞《戍边的鹰》通过军旅题材努力突出了军人戍边卫国的英雄主义气概,热烈而充满温情,表现出了军人一以贯之的军风;群舞《巴林·德布斯乐》蒙古语直译为:跺踏,舞蹈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舞者们激情的为观众展现了召唤踏步、踏襟踏步、摆巾踏步、左脚踏步、跳跃踏步、翻转踏步等众多舞步,以优美挥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揉、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欢乐场面,表现了蒙古人热情、纯朴、勇敢豪迈的气质;群舞《守护绿色》则是一部环保题材的作品,积极向上,通过满舞台的绿色树苗作为道具来呼吁倡导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予人以启迪,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另有多部独、双、三优秀舞蹈作品凸现,如:双人舞《情系绿草地》是一部带有情节的抒情性舞蹈作品,将对哺育我们的草原那份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心灵的震动;同样,独舞《奶茶飘香》对蒙古族顶碗舞做了创新性的挑战,道具方面提高了难度,碗和茶壶一起顶在头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欣赏的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女性舞蹈那优美曼妙的舞姿,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笔者认为,独舞《我的牧场》这部作品在本届赛事中,在独双三部分略胜一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从编导编创方面还是演员表演上都尤显突出,因为独舞优秀作品近些年少之又少,这样既表现出人物思想情感又能将内容描述透彻的作品更是罕见,面对如今独双三作品本身的薄弱,我们希望今后能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本作品带有叙事性,表现了年逾古稀的牧民回忆着自己青年时在牧场的生活场景,充满对草原无尽的热爱之情,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编创手法值得编导学习和揣摩。以上独双三作品编创者敢于将创新的意识付诸于实践,是值得大家肯定和鼓励的。由此,在探索编创蒙古族舞蹈作品的同时,要做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上继承并良性发展,努力编创有质量、有水平,三性统一的优秀作品,舞蹈之路才会更坚固、更长远。
另外,有一部分来自全区各盟市、县乌兰牧骑参赛的作品,其获奖作品不亚于其他组别,正是因为处在基层团体的编创者对生活体验颇深,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才能用自然淳朴的心态潜心创作属于自己、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作品,许多作品是由年轻编导所编创,现如今民族舞蹈正需要这样给人民大众观看,让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作品。如群舞《卫拉特斯布格日》《布吉格勒耶》《跳起幺赫尔》《吉祥靴》等。笔者认为在当代蒙古舞组中,来自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中心群舞《骑着马儿过草原》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作品,特点突出,其一,选用旋律质朴新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选曲是在舞蹈创作中运用较少的。其二,舞蹈内容的表现方式有别于其他作品,虽然群舞人数只有16人,但编创者的创作思维别具一格,并没有一以贯之将所有演员始终固定在台上,而是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具,如:马鞭、旗子、酒壶等,每个人手持道具,结合各种马步动作不断从舞台两侧循环进出切换式的画面调度走过草原,虽然演员数量有限,利用如此巧妙的调度将生活中每一幕场景展现给观众,其中有搏克摔跤场景、有展现骑马竞技表演,内容欢快丰富且质朴无华。群舞《出嫁》为四人舞蹈,其中三男一女,作品其实所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姑娘要出嫁远方,是蒙古族生活习俗中常见的一幕,演员依依不舍的情感表现给人们留下了较深印象,但是三个年轻小伙子来送出嫁的姑娘,也许是儿时玩伴,也许是亲朋好友,然而人们都知道玩伴可以男女都有,问题在于这样的角色,编创者利用的都是小伙子,使得观看者难免云里雾里不明真相,也就是说人物关系之间的问题没有处理得恰到好处,如果将其再把握得贴切一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给观众呈现得再清楚明了些,或许可以是一部比较好的作品。
“原生态”舞蹈一词,我们已熟知,是散发着泥土气息,未经雕琢的非常接地气的一种舞蹈形式,如今以“原生态”为名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渐渐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受到欢迎。其中涌现出一批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升华为艺术的舞蹈作品,如在传统民间舞组中群舞《陶里雅特博克》(巴尔虎摔跤)、《夏嘎》 (羊骨拐)、《熟皮》《萨吾尔登》《心中的乌力格尔》《杨西格》等。这些作品中除了区内参赛队伍,还有来自甘肃省蒙古族自治县乌兰牧骑参赛团队及新疆地区参赛团队,真实展现了当地本土气息,为大赛增添了一道亮彩。我们要鼓励这样的作品,因为这些舞蹈形式,经过长年累月依伴着蒙古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其保护还是发展,都得到了各界广泛尊崇,在蒙古族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nlc202309090115
大赛为广大基层舞蹈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广阔平台,是赛制的亮点,是一次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高编创者和表演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与平台。随着大赛圆满落幕,浮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优秀舞蹈人才,这正是举办大赛的意义所在。为了使广大热爱蒙古族舞蹈的编创人才及演员得到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期间召开了“中国蒙古舞论坛”,区内乃至全国各地专家、学者近160余人出席会议,对当前蒙古舞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与交流,认为蒙古族舞蹈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作品立意不深刻,主题不够明朗,在表现上地略显牵强附会,在三性统一方面欠缺一些,更多的是外在形式上的挖掘,缺乏内涵,要发展就要明确自身缺点与不足,找出错误根源。值得肯定的是从参赛作品数量或是在质量水平上均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综观大赛,首先与往届不同之处在于取消了其他舞种,成为纯粹的蒙古族舞蹈比赛,参赛作品毋庸置疑只有蒙古舞属性的作品。从参赛作品中看,虽然是单一舞种,但不缺乏观赏性,在作品的题材、形式、表现手法和风格个性等方面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编导的年轻化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预示着舞蹈人才的源源不断,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证明他们敢于探索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民族舞蹈,愿意奉献,为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涌现的优秀作品,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蒙古族舞蹈现如今的发展日趋成熟,毋庸讳言,这是对中国蒙古族舞蹈的一次难得的检阅,同时呈示着如今蒙古族舞蹈作品之良,体现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从审视当前作品来看,有的作品主题开掘浅尝辄止,缺乏表现“心灵”的深度,致使作品沦为单纯的炫技表演,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思想贫瘠、粗制滥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也只能像失去灵魂的空壳、是没有生命的摆设,难以引发人们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作品的思想力量最终会苍白浅显。还有些作品词不达意,张冠李戴,随意拼接,盲目模仿,缺乏个性,凡此种种,都警示着我们要以创作生产精品为目标,发扬好的迹象,克服一切杂念,敬畏艺术,静下心来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创作上来,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我们积极学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其中对舞蹈艺术事业道路提出了中肯的期望,文艺创作始终离不开人民,要着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的作品,为人民而舞,这就对我们舞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正确航向,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要将讲话精神落到实处。对于本届大赛,它为全国爱好蒙古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构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大好平台,给予了全国舞蹈专业团体编导及演员一个全面发展与锻炼的机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蒙古族舞蹈的质朴与多彩。望广大年轻编导和演员们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中不要浮躁缥缈,图名逐利,要心无旁骛,多思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知识,熟知历史,以文化引领舞蹈,切记凭空想象,力争为下一届大赛的到来创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良作品。
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分析 篇7
一、情感质朴, 积极向上
提起蒙古艺术, 尤其是蒙古舞蹈和歌曲, 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蓝天、成群的牛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 这是蒙古文化独有的魅力。艺术来源于生活, 内蒙古民众所拥有的那种生于自然、源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纯天然的生活环境, 势必会给蒙古舞蹈带来深刻的影响。蒙古民众长期以游牧、狩猎等为主, 在内心深处, 他们对大自然的供养和馈赠非常感恩, 自然而然地, 他们也将对自然的感恩和领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从而使得蒙古舞的主题、动作、情感和内涵都与自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蒙古舞蹈都离不开草原环境和草原生活, 也正是在开阔自然的草原环境中, 蒙古民众才养成了开朗质朴、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 从蒙古舞蹈中, 我们也可以对蒙古舞蹈自然天成、积极向上的思想特征管窥一二。以蒙古舞蹈《牧马舞》为例, 该作品以牧民日常生活为主题, 所有的动作都是从牧民骑马、驯马、挤奶、摔跤等生活场景中提炼出来的, 动作形象、经典。舞蹈中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动作, 更是充分体现了蒙古民众粗犷英武、激昂向上的精神气质。通过这些动作, 观众仿佛可以看到绿草遍地、骏马飞驰的大草原。
二、造型多样, 极富体态美
舞蹈造型丰富, 体态形式多样、极富美感, 是蒙古舞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 与其他舞蹈艺术形式一样, 蒙古舞蹈造型和动作技巧都是为表现舞蹈内容和舞蹈精神而生的。蒙古族素来有“马背民族”、“舞蹈民族”的美称, 蒙古民众放牧中的拍手、顿足、挥帕动作, 骑马时的马步、姿势, 宴席时敲碗击盅、载歌载舞的动作等等, 都以舞蹈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并构成了蒙古舞蹈最基本的动作造型与姿态。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舞蹈中的许多动作, 都散发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带有鲜明的草原风情。蒙古舞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马步动作, 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技巧性和感染力, 譬如, 马儿饮水、马儿腾空飞跃、马儿跪地休息等, 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模拟和创造出来的, 兼具造型美和体态美。在不同的作品中, 舞者可通过马步动作来变化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塑造不同的形态。
三、节奏明快, 韵律独特
在许多舞蹈作品中, 为了表达舞者强烈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人们通常会利用动作力度的轻重变化、动作幅度的高低强弱来体现其主题和气质。如在蒙古舞蹈《草原酒歌》中, 很多时候, 脚步动作幅度都较大, 脚下重心移动的速度也非常快。为了使上肢动作与脚步动作保持一致, 演员的呼吸、上肢移动幅度也会随之加快, 上下肢动作在快慢、幅度大小上都有严格的节奏要求。为了增添舞蹈的艺术魅力, 舞者会根据舞蹈节奏调整呼吸、手臂动作。如许多蒙古祝酒舞中都有趟步、拖步动作, 在趟步过程中, 舞者通常要以呼吸引领手部动作走向, 并在拖步、呼吸频率变换的同时, 控制好整个身体的协调性, 目的就是强化舞蹈动作的整体节奏感, 增强舞蹈的立体化视觉效果。
四、意蕴丰富, 意境深远
一望无际的草原, 塑造了蒙古人民豁达开朗的性格, 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舞蹈是一种用身体语言去进行艺术构造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 蒙古族民众对生活、对舞蹈的热爱, 赋予了蒙古舞蹈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许多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步伐、造型, 都带有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感和民族性。譬如, 蒙古族有鹰崇拜思想, 在他们的舞蹈中, 也有许多模仿雄鹰的手部动作。如在模仿鹰击长空的气势时, 舞者的硬手动作要干脆利落。在模仿雄鹰平缓下落的姿势时, 软手动作要柔软连贯。但是, 不管是软手还是硬手, 都具有大开大合、舒缓大方等特点, 这与蒙古族的鹰崇拜心理、图腾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 蒙古舞蹈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它们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 我们可以蒙古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为基础, 加强与异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走民族舞蹈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摘要:蒙古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典范, 也是民间舞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舞是蒙古民众长期艺术实践的产物, 它带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个性和历史特色。文章从动作、风格、节奏、内涵等方面, 探讨、分析了蒙古舞的美学特征, 以期能为人们学习蒙古舞知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蒙古舞,造型,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刘成菊.蒙古族舞蹈审美特征探究[J].大舞台, 2014, (12) :201-202.
[2]张骥.浅谈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 2015, (08) :140-141.
蒙古舞蹈 篇8
我国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内容, 也是每个民族都会涉及的领域。我国的民族舞蹈具有巨大的魅力, 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体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情感。各个民族的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而且民族舞蹈是中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世界艺术难能可贵的遗产。但是我国却没有好好保护民族舞蹈, 让它逐渐失去了光泽。因此, 我国有必要认识到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 从而更好地发扬。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 人数众多, 而民族的数量也比较多。我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通过长时间的生活, 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艺术体系。每个民族的艺术体系都能够代表该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情感, 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舞蹈在艺术领域的地位非常重要, 也是每个民族涉及时间最长的领域。民族舞蹈起始的时间比较早, 持续的时间也非常久, 而且传播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民族舞蹈是一门艺术, 能够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该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 表现该民族的历史特点, 代表该民族的独特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 并且代表该民族人民的审美特点。每个民族的人们对舞蹈都有特殊的感情, 只要听到本民族的音乐, 他们就会非常兴奋, 感受到激情和快乐。这种感觉随后就会传递给身体的每个部分, 然后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舞动。
每个民族都会这样一种本能的反应, 尤其是一些以舞蹈为生, 自古就以舞蹈为生命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所处的地方不一样, 历史文化条件不一样, 而且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不一样, 所以舞蹈也会有千差万别。每个民族的舞蹈在风格、力量、柔软度等各个方面都不同, 而且不同的民族舞蹈也会在身体部位上有不同的重点, 审美标准也不一样。比如有些民族的舞蹈主要集中于上半身的动作表现, 而下半身的动作就比较少。而有些民族的舞蹈则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的动作表现, 而上半身的动作就没那么多了。而且有些民族的舞蹈以粗犷豪放为主要特点, 比如蒙古、藏族等民族;而有些民族的舞蹈则以柔美灵动为主要特色, 比如傣族、苗族等。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韵味
我国的民族舞蹈因为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地质情况、气候特点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 所以其舞蹈蕴含的民族韵味也千差万别。我国各个民族的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逐渐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 可以说是中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财富之一。虽然我国民族舞蹈蕴含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是在国内, 也没有多少舞蹈者跳民族舞。就算是跳民族舞蹈的舞者, 也很少有人能够把该舞蹈跳出民族的味道。有几个人能够像杨丽萍那样, 用心去维护民族舞蹈呢。而且我国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了解民族舞蹈, 也很少观看民族舞蹈。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民族舞蹈正在逐渐消逝, 在艺术界失去重要的地位。更别提是让民族舞蹈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知道。实际上, 我国有许多民族, 尤其是蒙古族、藏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更为独特。藏族的历史文化非常深厚, 宗教文化也十分久远。藏族的舞蹈对胸部、背部和腰部的动作比较多, 主要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向前倾。这些舞蹈特点与藏族生活的环境和宗教文化密不可分。蒙古族的音乐非常优美, 舞蹈也十分豪放不羁。蒙古族的舞蹈具有草原的气息, 富有丰富的感情, 其主题主要围绕草原、骑马等。傣族的舞蹈注重柔美沉静, 其表达的感情比较内敛, 而不张扬。傣族舞蹈的重点在手部, 而且身体各个部分都注重弯曲。
三、我国民族舞蹈中的蒙古族舞蹈
1. 蒙古族舞蹈的总体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 他们既能够唱歌, 还能够跳舞。蒙古族的舞蹈有很多种类, 从古代开始一直流传下来。比如“安代舞”“筷子舞”“牛斗虎舞”和“摔跤舞”等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十分注重脚部、腰部、胸部和膝盖的联系, 以及手部、肩部、头部和眼部等各个身体部位的配合。尤其是肩部的动作相当多, 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 肩部时而柔软, 时而坚硬, 时而耸起, 时而又抖起来。蒙古族的人民主要聚集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 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们勇猛、真挚、爽朗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也反应到他们的舞蹈上。蒙古族的人民是在马背上生活的, 他们经常要跟马打交道, 所以蒙古族的舞蹈也离不开马。
蒙古族的舞蹈有经典的马步, 舞蹈动作跳得惟妙惟肖, 似乎像一匹真正的马一样。蒙古族的舞蹈追求圆, 无论是形体动作还是思想情感上。从蒙古族舞蹈的动作特点来说, 主要以柔刚并济为主。从蒙古族舞蹈的表现主题来说, 主要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大多数舞蹈内容是骑马、雄鹰、大雁等。蒙古族舞蹈的音乐风格非常豪放, 富有热情, 强悍矫健, 很有力量感。而且舞蹈音乐的节奏也十分欢快跳跃, 表现形式也非常宽广, 没有特定的拘束。
2. 蒙古族不同舞蹈的风格 (1) 蒙古族的主要舞种
蒙古族的舞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 表现各不相同的风格。蒙古族的舞蹈主要包括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育呼尔舞和灯舞等。在内蒙古的哲里木盟、辽宁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方, 主要舞蹈种类是安代舞。安代舞是从古代一些集体舞蹈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 在古代的时候跳安代舞主要是为了祈福和驱魔。安代舞表演时, 队列的形状是圆形的, 每个人都会拿着彩色带子, 由其中一个人领头唱歌, 其他人则和声。安代舞的节奏大多数由口来打拍子, 没有任何乐器作为伴奏。安代舞的动作非常简单, 主要形式是唱歌。如今, 安代舞的动作不到三十个, 但是音乐调子却比动作多得多。安代舞和萨满教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进行传统的仪式。安代最初是为了年轻女人因为思念情人或者婚姻的不顺而郁郁寡欢, 导致顽疾不治, 为她们消除病痛和灾难的特殊说法。
安代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 在古代的时候, 有一位老人跟他的女儿相依为命。老人对自己女儿非常宠爱, 几乎倾注了他所有的父爱。但是有一天, 他的女儿患上一种非常奇怪的疾病。她要么就是什么都不吃, 要么就是不停地吃。她要么就是不言不语、不苟言笑, 要么就是大笑不止。老人到处寻找医生, 祈祷神仙, 都不能治好他的女儿。无奈之下, 老人用车拉着他女儿去其他地方。但是一直无果, 在路上他开始痛哭流涕, 大声恸歌, 然后围着车转。这时, 他的女人开始边唱边绕圈, 最后病情就好转了不少。于是, 这种边唱边跳, 并且不停转圈的舞蹈就流传开来了。后来, 人们把这种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安代舞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开始进入艺术的殿堂。
(2) 蒙古族的其他舞种
蒙古族的舞蹈除了安代舞之外, 还有盅碗舞。盅碗舞, 顾名思义, 就是跟盅和碗有关系了。跳舞的人会拿着两个酒盅, 跟着节拍敲击酒盅, 有快有慢。同时, 跳舞的人会有一些腿部的动作。盅碗舞比较优雅, 手部、腰部、眼部、手部和脚部都非常协调。筷子舞用筷子来跳舞, 舞者会拿着筷子敲击自己的手部、肩部、腰部等身体部分或者地面。敲击筷子的节奏开始比较慢, 然后逐渐变快。筷子舞所用的乐器还有三弦等。牛斗虎舞的历史非常久远, 大约有两百多年。牛斗虎舞需要4个人, 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主要有牛头、牛尾、虎和樵夫。牛斗虎舞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先是四个角色都出现, 然后牛和虎开始争斗。牛和虎休息之后, 然后跟樵夫开始激烈地打斗。
摔跤舞主要是把摔跤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 动作一般比较幽默可笑、形象生动。摔跤舞由两个人表演, 他们都会穿上摔跤手的衣服, 然后随着音乐开始不停地摔打。育呼尔舞主要用于重大节日或者庆祝, 并且是许多人集体跳舞。育呼尔舞的男人和女人的人数一样, 他们互相拉着手, 排成固定的阵势, 边唱边跳。最后, 他们会大呼“育呼尔”, 使得舞蹈到达高潮。灯舞主要是在节日、宴会和聚会时跳的, 由一名女子肚独自表演。女子的头上会顶着灯, 嘴里含着汀竹, 击打着节拍。灯舞非常温柔文雅, 具有婉约的风格。
四、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分析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韵味
蒙古族的历史非常久远, 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 一生活在马背上, 并且以唱歌和跳舞为主。蒙古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舞种之一, 而且受到艺术者的推崇和喜爱。虽然蒙古族的舞蹈在全国范围内来说, 并没有太多人了解。但是艺术从事者都非常重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并且在不断推广蒙古族舞蹈, 使其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的舞蹈非常讲求技术和艺术, 专业性比较强, 不是一般人都能够跳得出蒙古族舞蹈的韵味的。蒙古族的舞蹈对形体姿势的要求很高, 而且比较复杂多变。蒙古族的舞蹈对细节的把握很重要, 跟着音乐的变化会不断改变, 但是动作的过渡非常自然, 而且干脆。蒙古族的舞蹈对身体四肢的释放, 以及自由的动作表现, 是蒙古族舞蹈风韵的基础。其次, 蒙古族舞蹈要掌握蒙古族的气质,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舞者在把握气质的基础上, 把这种气质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舞者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 处理好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的关系。
从蒙古族的舞蹈可以看出, 民族舞蹈一般非常注重动作和步伐, 并且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比较多。民族舞蹈一般比较豪放或者优美, 根据民族的特点而异。民族舞蹈大多数以女子为主要表演者, 男女集体舞蹈也比较多。民族舞蹈主要是表达每个民族的思想感情, 只要有什么喜庆的事情就会用舞蹈来表达心情。民族舞蹈还会代表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比如传统祭祀或者宗教仪式等内容。在民族舞蹈的表演中, 舞者需要把舞蹈和民族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因为民族舞蹈主要是该民族各种文化的体现, 而不单单是舞蹈的动作, 更多是文化和舞蹈的结合艺术。如果舞者不能深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 就无法表演出民族舞蹈的韵味。所以, 民族舞蹈要想跳好, 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不是本民族的舞者, 跳该民族的舞蹈, 也会缺少一些灵性。因为只有本民族的人民才能够从内心中热爱自己的民族, 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 深刻感受舞蹈蕴含的思想情感, 并且以最完美的方式演绎出来。
五、结语
我国地域广阔, 人数众多, 民族的数量自然也不少。每个民族都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而舞蹈作为民族的艺术内容之一, 代表了该民族的独特特点。我国的民族舞蹈经过长时间的锤炼, 逐渐发展和变化, 最终成为该民族的独特魅力体现。民族舞蹈是我国的巨大宝藏, 也是世界艺术的财富。但是我国并没有重视民族舞蹈, 不但没有发扬, 甚至在逐渐抛弃它。民族舞蹈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以及深厚的民族韵味, 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发扬。而蒙古族的舞蹈作为民族舞蹈中的重要分支, 能够代表民族舞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文娟.理论浅析[J].华章, 2012 (21) :79-80.
[2]章章.使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工具[J].怀化学院学报, 2007, 26 (10) :124-125.
[3]康建华, 字本位理论在我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应用初探[J], 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 2012, 31 (06) :64-65.
浅析宗教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宗教,蒙古族,舞蹈
由于蒙古族舞蹈受到宗教信仰、地域以及草原文化的影响, 它的音乐节奏也是非常轻快;动作柔中带刚、干净利落;感情细腻豪迈, 在舞蹈中完美的结合了宗教与舞蹈的运用。宗教借用舞蹈的形式达到传播与深入的作用, 同时舞蹈也通过宗教特殊的传承方式流传下来, 可以说宗教与舞蹈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宗教对蒙古族舞蹈有着重要的影响。
1、宗教文化
1.1、宗教
宗教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说明相信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有神灵的存在。 它主宰着自然神灵, 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 决定着人的命运让人对此产生崇拜、敬仰的心理。并从中引出对信仰以及活动仪式的认识, 从本质上反映了当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和自我行为处于与自己志趣、 见解不同时体现出的主体意识, 表现于对自我的沉思。
1.2、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生产、习俗、文化、艺术的发展。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本身是以信仰为核心文化而出现的, 是整个社会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哲学、道德、法律、教育、文学、音乐、舞蹈、雕刻、美术等方面的渗透, 总结出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宗教文化主要是由宗教政治、文艺 (美术、音乐、舞蹈、雕刻等) 、哲学、伦理、建筑、礼仪几种形式构成, 在受到了不同国家、地区的影响, 所反映出的宗教文化也就各有特点。
1.3、蒙古族宗教文化
蒙古族宗教文化主要是由萨满教与佛教组成。 萨满教主要崇拜天神、祖先、火神、敖包, 有学者认为“萨满教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辽阔的寒土上, 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以氏族为本, 内向性相当强的原始自然宗教。”直到13 世纪佛教开始传入蒙古族, 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被佛教所替代。当佛教传入蒙古族后, 它也吸收、融合了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和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的精华, 将佛教在蒙古族地区传播。在蒙古族原有的萨满教祭祀崇拜天神、祖先、火神、敖包中也加入了喇嘛教的元素。
2、蒙古族舞蹈
2.1、介绍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后搬上舞台。由于受到宗教信仰、草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蒙古族舞蹈的节奏大都非常轻快, 动作强劲有力, 感情豪迈奔放。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蒙古族人民长期的放牧与狩猎练就了他们强悍、矫健的气魄和桀骜不驯、一往无前的性格, 在蒙古族的舞蹈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他们将对大草原的喜爱、对大草原的感情都融汇到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塑造都来源于千百年来草原文化对人民的哺育和陶冶, 这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升华。
2.2、形式
蒙古族舞蹈的形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1) 自娱性民间舞蹈: 产生于科尔沁草原库伦旗的安代舞, 源于萨满跳神主要以唱为主, 后来经流传于发展转变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至今。在当今人们每逢过节便会挑起安代舞用以庆祝, 属于人民自娱自乐的舞蹈。
(2) 宗教性舞蹈:产生于萨满教中的 “萨满舞”和吸收了藏传佛教精华而创造出的“查玛”。有较为浓郁的宗教色彩在其中, 将宗教文化与舞蹈相融合, 运用舞蹈的形式将宗教广泛传播、深入。
(3) 表演性民间舞蹈: 产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的 “ 筷子舞”“顶碗舞”和“酒盅舞”等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中, 人们家中的碗、筷、酒盅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转换为舞蹈中的道具, 在舞台上充分表现日常生活的用具变为道具的利用, 为舞蹈添加色彩。
2.3、特征
在蒙古族舞蹈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在整个舞蹈中显现的十分明显, 蒙古族舞蹈动作开阔、大气, 音乐节奏轻快明了, 结合轻捷的舞步, 一个举手、一个投足都表现着蒙古族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在女性舞蹈动作中抖肩、硬腕和柔臂等上肢动作都表现着蒙古族姑娘轻快优美, 具有活力的性格;在男性舞蹈动作中下肢动作较多都表现着蒙古族小伙刚劲有力、豪迈洒脱的性格。在《中国舞蹈鉴赏指南》中说明“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舞者上身略后倾, 颈部稍后枕, 下巴稍抬, 视线开阔, 手型多以平手为特点。律动的基本特征是脚下步伐和上身多划圆律动, 舞蹈动作中肩、臂、腰、腕也都是在画圆, 这些律动在蒙古族舞蹈中十分常见, 有着重要的意义。”
3、宗教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体现
宗教与舞蹈是存在于两个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主从关系但又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着、 影响着。宗教与舞蹈两者的关系从最初的起源上来说, 根据原始的宗教主要分为四种形式, 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传说信仰、巫术活动。 蒙古族舞蹈就其上述四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产生了与其共振的舞蹈。
宗教在舞蹈中的体现主要是在舞蹈作品中, 例:剧目《萨满舞》在舞蹈中表现出相信世间万物都具有灵性的自然崇拜和来源于最原始宗教人格化的神传说崇拜, 演绎出被自然力量人格化的非人非物的舞蹈;剧目《狼图腾》在舞蹈中以蒙古族图腾文化中狼的形象为基础, 演绎出图腾舞蹈中“狼”的团结、勇猛和睿智。从舞蹈中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进行崇拜的原因;《查玛》在舞蹈中包含了“跳神”、“打鬼”的巫术活动和动作矫健奔放的鹿舞即图腾崇拜, 演绎出以宗教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宗教在蒙古族舞蹈中的体现是演员通过肢体动作来叙述编导所想要的内容, 在舞蹈中加入演员的情感将原本虚幻的宗教用真实的肢体语言清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舞蹈这个中介使人们了解到蒙古族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4、宗教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
蒙古族舞蹈的产生要比宗教早许多, 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蒙古族舞蹈的起源是伴随着劳动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然而自宗教产生以来, 蒙古族舞蹈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各个方面的影响, 正如现代舞艺术家邓肯所说:“没有宗教的艺术不称其为艺术, 只不过是一种商品而已” 蒙古族所信仰的是最为原始的宗教萨满教。 萨满教多数都是口传, 在古书籍中很少可以找到关于它的资料, 蒙古族用它特有的蒙古语汇解释了萨满教的形成。萨满舞的产生完完全全都是受到了萨满教的影响而形成。 在蒙古族宗教萨满教神话传说故事中和动物有关的内容颇多, 这与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有关, 因此在宗教舞蹈萨满舞中, 出现了大量与宗教有关联的东西也就可以明了了。
蒙古族地区的萨满舞 (跳神) 一般分为祝寿、请神、神附体、送神等四部分内容, 从这四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蒙古族地区的萨满舞都是从其宗教萨满教中提取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加工, 萨满舞的始与终都是受着宗教的影响。
查玛是蒙古族宗教喇嘛教寺庙舞蹈的名称, 是藏族羌姆一词的蒙语读音。查玛是在藏传喇嘛教进入蒙古族草原后才兴起的, 它是融入了蒙古族文化的宗教舞蹈。 查玛是一种以演绎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 将藏传佛教的内容融入其中又和蒙古族原始的宗教萨满教融合将其两者宗教的精华全部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人们运用宗教的文化背景让舞蹈的形式更加的丰富, 在舞蹈中寻找更多的宗教文化意蕴。
5、结语
蒙古族舞蹈不光是显现蒙古族特质、精神的聚集体, 它还是蒙古族人民气节、情感、审美的表现形式, 因此谈到蒙古族舞蹈就离不开它的民族文化、民族宗教和民族的时代背景。在蒙古族的宗教变化中, 先是最原始的宗教萨满教, 然后到13 世纪藏传佛教的进入, 最后到16 世纪喇嘛教占蒙古族宗教的主导地位。可见, 在每一个时期不同宗教的产生相继着都有舞蹈出现, 这说明着蒙古族舞蹈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它都是跟随着宗教、文化的产生而产生。
参考文献
[1]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
[3]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9.
[5]张喜霞.基于蒙古族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浅析[D].宁夏: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
[6]娜日苏.蒙古族宗教文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研究 篇10
一、柔臂的概念和特点
柔臂即借助手、腕、臂、肘、肩传导而做出波浪运动, 以使臂膀看起来柔顺连贯、流畅自如的舞蹈动作方式。根据不同的手臂、手掌使用方式, 蒙古舞中的柔臂动作被分为双柔臂和交替柔臂、手心向下和手心向上柔臂、手心相对柔臂和手背相对柔臂、碎抖肩+柔臂等不同的种类。其实, 从实质来看, 柔臂是在上肢和肢体带动作用下而做出的舞蹈动作, 它是一些硬化手臂动作的“夸张化”呈现。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坦荡的性格和与雄心壮志。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柔臂是舞蹈审美取向、审美价值的体现。柔臂通常要与手部、肩部动作搭配运用, 它与肩部、手部动作一起, 充实了蒙古舞蹈词汇, 彰显了蒙古舞蹈的审美取向和艺术特征。其次, 柔臂可以传达舞蹈的主题。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民众生活积累、艺术提炼和加工的产物, 许多舞蹈作品、舞蹈动作都是“天之骄子”豪迈气概的折射, 是它们对日常生活的艺术模仿和加工。在蒙古舞蹈中, 柔臂常用来表现流动的溪水、飞翔的雄鹰、飘香的乳汁和美酒。其实, 很多时候, 只要一说到柔臂, 人们就会想起一种动物, 那就是蒙古族图腾崇拜的“神物”——鹰。确实, 用双柔臂表达雄鹰展翅高飞的状态, 是蒙古舞蹈中最常见的动作。其实, 它更多的是民众对日常现象的模仿。我们可以通过柔臂动作, 了解蒙古舞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 管窥蒙古族文化心理和文化传统。
动作连贯、柔美, 手臂线条流畅, 整体呈圆弧状, 具有美感, 是蒙古族舞蹈柔臂动作的基本要求。通常来说, 要想做到这一点, 舞者要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时间的锻炼, 在舞蹈过程中, 还要注意发力的力度、运气的频率、动作的形态和肢体的内在韧性, 只有在延续慢发力、动作延伸具有质感的基础上, 才能舞出波浪状的柔臂动作, 才能增强舞蹈的美感。
二、柔臂在蒙古舞中的运用
(一) 在《乳香飘》中的运用
任何一个单独的舞蹈动作都不具有讲述完整故事的能力。所以,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 为了表现舞蹈的主题, 揭示舞蹈的内涵, 突出舞蹈的一些特征, 人们会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融入到作品中去, 也会放大某个情节, 强调某些动作的运用。如在由哈斯其其格编创的蒙古独舞《乳香飘》中, 挤奶、捣乳汁的姑娘是主角, 乳香是舞蹈的主题。如何表达迷人的乳香以及主角在乳香中的陶醉和欢乐之情, 是舞蹈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表现乳汁的鲜甜可口呢, 舞蹈创作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动作:一、女舞者将奶碗放在左臂肘部, 右手用柔臂做出抖肩的动作, 同时伴着深深地吸气和陶醉的表情, 好像闻到了飘散的乳香味, 以传达“陶醉在乳香中”的意味。二、舞者在舞台上半脚尖碎步横移, 由左到右, 同时快速旋转, 双手相对做柔臂动作, 动作方向是在胸前从上到下。通过不同角度的柔臂的运用, 形象表达了乳香飘动、诱人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将柔臂与其他动作结合起来, 巧妙运用柔臂动作, 可以强化动作的叙事功能, 营造美好的舞蹈意境, 体现舞蹈的主题。因此, 广大舞蹈创作者在创作时, 要慎用柔臂, 善用柔臂, 巧用柔臂。
(二) 在《嘎鲁——大雁》中的运用
《嘎鲁——大雁》是2003年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参赛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有许多模仿大雁飞翔的动作。舞者在舞蹈中, 为了凸显大雁飞翔时自由流畅、松弛结合的状态, 左臂长伸做雁形, 高仰头, 目光远眺远方, 表情明朗而坚毅, 同时伴以飞势柔臂与碎抖肩, 双臂伸展力度刚劲、有力。在极具动律的臂部动作感染下, 大雁翱翔天空的喜悦之情和激越的情怀, 大雁飞翔时的庄重沉稳感, 都得以完美体现。在舞蹈结尾处, 有一个急速旋转和一个稳定止步的动作, 演员要平躺在地面上, 然后快速挺起腰身、伸长双臂做雁翅舞动状, 最后以柔臂加抖动手尖的动作结尾。这一组动作, 刚柔相济, 柔美灵动, 形象表达了大雁优雅端庄的气质和窈窕的体态。
(三) 在《翔》中的运用
《翔》舞是蒙古族舞蹈家敖登格日勒自编自演的独舞《翔》, 该作品曾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三独”舞蹈大赛双项一等奖。在这部作品中, 敖登格日勒对一些传统舞蹈表达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 同时大胆借鉴了现代舞台表演元素, 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张力。在柔臂动作中, 她更是将自己内心的情、意全部融入进去。如在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时, 她借助灯光, 使轻微抖动的双臂和灵活的双手看起来若隐若现, 舞蹈意境也更加优美。在模仿鸟儿饮水、戏水的动作时, 她头部微微转动, 眼睛自然张合, 双臂时而张开, 时而交叉做软手, 拢在胸前。通过这些人格化的动作, 大雁的千姿百态乃至蒙古族女性特有的亲切动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都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乔秀艳.浅谈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J].金田, 2014, 03:141.
[2]刘洋.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J].内蒙古艺术, 2013, 02:39-41.
蒙古舞蹈 篇11
关键词:题材历史背景;动作特点;构图;结构;
中图分类号:J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78-1
一、舞蹈题材的历史背景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开拓家园。公元1771年,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历尽千难万险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舞蹈《东归英雄》正是基于这一史实进行创作的。
二、舞蹈动作特点
动作是构成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在动作选材上,《东归英雄》并没有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动作素材和教学中动作元素的民间舞蹈语汇直接搬到舞台上,因为这些动作与作品的主题并没有完美地吻合对位,为此在创作过程中对民间舞蹈语汇的使用是根据作品自身的主体特征,进一步将传统蒙古族民间舞精华的动作语汇加以提炼、夸张、发展和变化,动作语言的设计从人物性格出发,使动作符合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气质个性。
(一)母亲形象的动作设计
母亲的动作设计上就有许多的创新,不仅在动作幅度上进行缩小,而且在保持蒙古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基础上,在步伐、体态上大胆地加上了富有老人特点的动态。如舞蹈开始,母亲向远处眺望征战杀场的孩子们的舞姿,左手放在前额,右手扶住后腰,抠胸并配以蹒跚的步伐。万马在奔腾,激烈战争正在进行,而母亲则以蹒跚的步伐,在万马簇拥的战场上缓慢前进,这种形象设计一出场就给观众以典型的视觉交待。
(二)勇士的动作设计
在蒙古族男子的舞蹈动作上也有新的突破,如在舞蹈尾声时的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这一动作,既保持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又富有冲击力,使动作的想象空间加大,仿佛征战沙场的勇士们骑着奔腾着的战马,手中挥舞着战刀为了民族的生存勇往直前;其次,在一些典型的动作基础上加以变形,融入了许多技巧性动作在其中,如勒马式舞姿与摆莲跳的结合、拉背与吊腰、单腿飞脚与勒马式舞姿的结合等等,不仅在动作难度上有所提高和创新,而且使这种战斗的气氛与动作刚健的风格相结合映衬,演员的肢体动作中处处体现蒙古族勇士的内在力量,使得舞蹈更富有视觉的冲击力。
三、舞蹈构图
舞蹈的构图是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也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舞蹈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运动线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构图表现得非常丰富,舞台空间的对比、流动,点、线、面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进行了有机的排列组合。例如:开场的四组造型就是四个高低不同的点;第一段中的斜线运用,在二点和六点的这一斜线上用两排演员,配以一套快速跳跃动作,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感;舞蹈第二段的半圆形运用,使得作品进入到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园,仿佛是大草原上的蒙古包,母亲在蒙古包里抚摩着每一个孩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品第三段中的三角形运用,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犹如一支无坚不摧的战队勇往直前等等。舞蹈队形既有聚又有散,既有行又有止,整个舞蹈的气氛在这种构图的变化中被渲染得既宏伟壮观,同时又与剧情的推进息息相关。
四、舞蹈结构
《东归英雄》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勇士们在战场上保卫自己亲人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激烈战斗的情景,音乐与舞蹈结合紧密,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连接紧凑,主要以跳跃为主要动作,特别是编导在此处运用了人物之间对比的手法———母亲与儿子的形象动作设计,更好地体现出本段强烈的情感碰撞。
第二段则以抒情为主,马头琴声响起,那悠扬绵长的歌声飘荡在辽阔美丽的草原上,歌声中衬托出蒙古族人们勇敢、开朗、乐观的民族特质,形成了一种视觉的想象空间与情感冲击力,人物的情感与音乐的流动起伏紧密相连。本段主要表现土尔扈特人在美丽的大草原生活的情景,慈爱的母亲在蒙古包里爱抚着每一个孩子,孩子幸福甜美地、慢慢地滚向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翩翩起舞,亲吻着大地,表现出土尔扈特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段舞蹈又转回到战斗场面,但与第一段不同的是,在战斗的同时出现了母亲。在万马奔腾的战斗场面下,母亲以沉稳的步伐在万马簇拥下缓慢地前进,在这风驰电掣的气氛中,动与静、快与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英雄母亲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结尾在急促的鼓点声中,出现了幅度大而激烈的动作———勒马式舞姿加以甩手,母亲则配以急速的旋转,诸多强烈的舞蹈动作营造出强烈的感情宣泄。
蒙古族男子群舞《东归英雄》作为教学剧目,不仅具有较好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而且舞蹈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在舞蹈动作、舞蹈构图、舞蹈结构等方面的精心编排,对于学生有着很好的训练意义,从而使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7.
[2]徐小平.中国民族舞蹈编创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7.
[3][法]卡琳娜·伐纳著,郑慧慧译.舞蹈创作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3.
作者简介: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 篇12
1、宗教舞蹈——信仰与生活相联
蒙古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以驱邪祈福为主要目的进行的歌舞形式。其主要的宗教舞蹈形式以博舞和察玛为代表。在蒙古先民一直信仰的萨满教中称呼男萨满就为“博”,所以,博舞也相当于男萨满为病人驱邪送祟的仪式。和生活中真实的驱邪仪式一样,博舞也分为四个部分,先是请神以平稳的脚下动作为主掺杂歌声;然后就是驱邪,以高超的鼓技加之热烈狂放的舞蹈和飞速旋转的步伐,代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之后就是以模拟飞禽走兽和癫狂不羁的肢体动作来表示神灵附身的状态;最后是表现谢神的部分动作语言和第一部分相差不大,只是唱词歌声不同。如果说博舞是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舞蹈那么察玛就是藏传佛教仪式演变而来的舞蹈。察玛舞有独舞、双人舞、小群舞、大群舞等多种形式。比如,小规模的经堂察玛通常只有不超过4个人表演;其中,小察玛舞通常是表现一般的神,或模拟鸟兽或表现神之情感,观赏表演性较强,而大察玛舞通常规模较大一般用来表现藏传佛教中主要的神,宗教仪式性较强。这些宗教舞蹈中,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信仰更已深深的烙印在日常的生活中。
2、自娱舞蹈——奔放与舒缓结合
在中国的历史艺术舞台上,游牧民族的代表蒙古族人民向来以歌舞著称。自娱歌舞更是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代舞。安代舞最初也是萨满教为人治病驱邪的仪式,而后慢慢发展成为自娱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安代舞的表演队人数和场地均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有开阔的平地即可,也没有观众和舞者之分,所有人都可加入进来,动作语言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多以向上抛甩丝绸和各种踏地跺脚的动作组成。甚至没有丝绸只提蒙古袍下摆就可以加入尽情歌舞,风格洒脱奔放。除此之外还有游牧歌舞,通常一个或几个人就可以边歌边舞或辅以器乐歌声伴奏,同安代舞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动作,风格却以悠扬舒缓为主。
3、表演舞蹈——功能与内容统一
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在婚丧嫁娶等等喜庆节日也都会有歌舞相伴。在形式不一的表演性舞蹈中,可以粗略地分为道具舞蹈和游戏舞蹈。道具舞蹈中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筷子舞和盅碗舞。筷子舞在我国内蒙古的西部较为流行,多出现在喜庆的典礼上,通常有男性艺人单独表演。舞者手持筷子敲击身体的肩、腰、腿、手等部位,节奏欢快,开始表演时节奏较慢然后慢慢加快最后在快速表演时结束舞蹈。盅碗舞起源于蒙古族人民饮酒的风俗习惯。过去往往由男性艺人表演,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女性艺人也开始表演盅碗舞。盅碗舞的即兴成分比较多,风格活泼热烈。艺人双手各持一对盅碗,有食指和无名指夹住盅碗边缘,中指扣住盅碗内侧,拇指托住盅碗底部,靠一对盅碗间空隙击碰发出声音完成击节。同时盅碗发出的声音又与音乐的声音融合再一起更使舞蹈更加灵动欢快。除道具舞蹈之外,在庆典上出现的表演舞蹈还有一种游戏性的舞蹈,即舞者模仿自然间的飞禽走兽或洒脱或诙谐。甚至通过模仿的角色与观众互动。这些表演性的舞蹈不仅达到了庆贺的目的,其表演的内容同样使观众感受到欢庆的气氛,这种功能和内容的同一也是蒙古族表演性舞蹈的代表性特征。
二、审美文化内涵的体现
1、圆的呈现
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再到蒙古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无一不体现出圆的文化。圆的形态也延伸到蒙古族的舞蹈艺术中。就其动作语言来说,比如柔臂走的是立圆的路线,同时手臂的要求也是圆润不露棱角的状态。再比如肩部元素中的绕肩走的也是肩部划圆的路线。还有许多步伐的走势也都是圆的轨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代表圆满,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代代相传的轮回。圆是开始也是结束,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圆是古老东方哲学的体现。蒙古先民对圆的追求,不仅是对圆满状态的渴望更是对万物轮回的总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当下存在的最真实体验。同时,圆也给蒙古族人民带来天地的馈赠,圆形的蒙古包,圆形的跑马场,圆形的衣襟轮廓,最重要的是圆融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情怀。
2、包容的表达
除了对圆的理解和追求,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内涵还体现在对包容的表达。从古老的游牧民族开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生活过许多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柔然、匈奴、突厥、乌恒、党项、东胡、鲜卑、契丹、敕勒、女真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分裂再融合,慢慢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灿烂丰富的北方游牧文化。蒙古族作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和携带者,在风俗、习惯、艺术方面都渲染着这些古老游牧民族的身影。其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让这些艺术、文化在本民族的糅合下更加瑰丽绚烂。在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元素都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结果。比如蒙古族的马刀舞就是对古老游牧民族四处征战前仪式的缩影再现。还有蒙古族舞蹈中的旋转类技巧大多都是对胡旋舞的借鉴。还有其宗教舞蹈中的察玛舞也是藏传佛教仪式的传人后加上本民族宗教舞蹈的元素逐渐形成的。包容的态度让蒙古族舞蹈文化更具魅力,也使其舞蹈审美更具开放性。
三、结论
从图腾文化的开端,萨满文化的渗透以及东胡文化的影响和游牧文化的传承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逐渐形成。而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其呈现出信仰与生活关联、功能与内容统一的态势。最后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对圆的追求和对包容的表达。这些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使蒙古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也为蒙古舞蹈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委会编中华舞蹈志一内蒙古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高向英.《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D]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92一95.
[4]赵小丁.《试论蒙古族“马“舞蹈的文化内涵》.[D]内蒙古一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6):73一75.
【蒙古舞蹈】推荐阅读:
蒙古族舞蹈艺术08-18
蒙古族民间舞蹈10-08
《蒙古秘史》与蒙古族的酒文化12-19
蒙古绵羊论文07-18
蒙古文化论文06-14
蒙古宫廷音乐12-22
【内蒙古师范大学专业】内蒙古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内蒙古师范大学分数线07-21
内蒙古民歌05-18
内蒙古口岸06-02
蒙古族经济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