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2024-07-31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精选12篇)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1

一、感性认识对舞蹈的主导性

感性是指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 (眼、耳、鼻、舌、身) 直接接触感官外界, 引起了多种感觉和在头脑中产生多种印象, 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理性认识的基础。舞蹈动作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进行提炼、加工而形成的, 是通过采用模拟和象征的方法, 借动物、植物或其他景物的动态来表达人的一定的情感、思想或性格特征, 因此舞蹈意象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感性的”。作为意象的感性体现形式, 尽管它是无声的, 但对审美主体来说却又是具体的。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 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 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衔接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 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从外部的形象、神态到内部的意蕴、气息, 无不透露出人性本身的韵律, 那是一种生命的律动, 是世界上最美生灵的升华。然而, 这种升华并不是任何舞蹈作品都能达到的, 它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度。而事与心、实与虚的统一, 常常在舞蹈表演、创作、欣赏和批评中, 甚至是教学中都能作为衡量舞蹈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层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曾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 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 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 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 这就是艺术活动”。罗丹则说:“艺术就是感情”。舞蹈艺术也不例外, 充满感情色彩的舞蹈能深入审美对象, 使对象渗透心灵, 幻化为形神兼备、自我心灵显现的意向形象, 是为了真实的表现、反映事物的精神, 舞者根据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认识, 用心灵去把握每一个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意境, 而后将发自内心的冲动与欲望寄情于人, 用人体这支活画笔去描绘自我所赋予事物的情感。舞蹈欣赏者们用心去感受这门艺术, 舞蹈教育者更应用真诚的心去体验舞蹈艺术、传承舞蹈文化, 尽情展现舞蹈艺术的绚烂博大的精神内涵。

二、感性认识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舞蹈表演中的感性表演不仅是一种能被视觉感知的动作, 也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反过来, 这种观念不仅仅是抽象存在, 它以舞蹈表演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 是一种“经过心灵化”的“感性的东西”。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 舞蹈作为艺术, 不是基本动作的堆砌, 也不是单纯技巧的展示, 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 舞蹈的内涵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这种心灵的东西必须借助于外在现实的形象, 才能被表现出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人禀七情, 应物思感,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志足而文, 情信而辞巧”。他指出艺术表演要达到“情志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说舞蹈表演要具有强烈的感性表现力才能表现事物内涵, 才能感动观众。简单的感情可以通过简单有趣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变化表现出来, 复杂的感情则需要通过复杂的情势表现出来。在舞蹈表演中, 演员要通过微妙、瞬间的身体语言将内在的情感表现出来, 在表演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本性, 达到演出效果。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艺术应当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所以舞蹈表演作品应该感性与理性并重, 这样才能更好的催人奋进, 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于世。

三、感性认识对舞蹈作品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身体的语言, 比较难使观众有一目了然的理解, 尤其是在现代舞的表演过程中更是如此。本身舞蹈就是高于生活的, 那么如何能使之贴近生活, 让老百姓能感受艺术的魅力就相当重要了。因此, 编导们就必须反复对这些作品进行加工, 使舞蹈贴近于生活, 有一个形象生动的表现, 但同时又要使观众能对这部舞蹈作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思维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 由于每一个舞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及不同舞蹈受教育情况等等, 因此就会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 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格式, 可能说舞蹈创作对舞者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任其自由翱翔。作为舞蹈创作者, 不但要在创作中做到本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而且要将舞蹈本体最大限度的解放, 使作品既拥有符合社会生活的现实感和认同感, 又拥有符合审美心理的真切感和价值认同感, 从而使舞蹈真正具有渗透人心的美感效应。例如, 舞蹈《千手观音》如诗如画, 富于壁画形象的动态美, 是充满想象力的, 没有眩目的技术动作, 却从舞蹈本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在舞蹈创作中, 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 从总体上来看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源自于生活, 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才能绽放艳丽迷人的花朵。我们的舞蹈创作只有把重点放在挖掘和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上, 才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表现力, 才能使舞蹈艺术展现出其本体潜在的艺术表现功能。与其他艺术不同, 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艺术, 它讲究形体美、线条美、动作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 而舞蹈创作正是这种无声美的充分体现, 这些形式的美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想。

四、感性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体现人灵性的感性是舞蹈创作的源泉, 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在历史、政治、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 理论占很大的部分, 感性的实践教育则比较少。艺术类学科, 尤其是舞蹈, 则感性的、实践的教学应相对较多, 理论为辅。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微妙、瞬间的身体语言将内在的情感表现出来, 理智、有选择性的用感性的动作表现将蕴含于内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舞蹈教学中应将“舞蹈艺术化”、“舞蹈文化化”,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族人民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及文化内涵, 更能使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领会事物的发展规律, 激发学生的情感本性, 以达到舞蹈创作的最佳效果。

在舞蹈基础训练课中, 对学生的训练教学就不能只限于技术性, 更要将舞蹈情感表现的内涵加入其中。例如, 基训课中技巧组合, 虽然重在训练学生的技巧技能, 但是在动作完成中要加入舞蹈的感性一面, 将情感融入其中, 为表演成品剧目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 只有充分认识到感性认识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才能用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塑造出蕴含着隽永深邃意蕴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著;欧建平译.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罗丹.罗丹艺术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3]、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Angela Sgroi.Let's face the music and dance:A view of learning in the arts[J].Published Online, 2006 (8) .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2

舞蹈艺术理论与舞蹈教育学

一. 名词解释

1舞蹈抒情性

2装饰性联接性动作

3审美情趣

4舞蹈节奏型

5表现性动作

6舞蹈画面造型

7舞蹈教学

8舞蹈教学视频

二问答题

1简述音乐在舞蹈中有哪些方面的主要作用

2舞蹈动作可分为几大类、选择其中两类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舞蹈形象是直观的动态性的形象,并举例说明 4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哪两个过程

5从美育来说,舞蹈对于青少年有哪些直接意义

三论述题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3

关键词:通俗舞蹈;艺术舞蹈;两个派别;发展程度;融通发展

舞蹈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可以通过舞蹈表达心中的真实感情。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舞蹈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多的补充,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方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舞蹈动作进行创新。舞蹈的两个形式是通俗舞蹈和艺术舞蹈,通俗舞蹈就是适合大众跳的舞蹈,由于舞蹈本来就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很容易学会,且适合跳舞的场地十分容易找到,所以说通俗舞蹈特别受人们的欢迎。而艺术舞蹈就显得有些过于严格,它对跳舞者的要求十分高,动作也都很难,没有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无法跳好艺术舞蹈,所以同属舞蹈在发展上优于艺术舞蹈。两种不同形式的舞蹈要找到融通发展的方法,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含义及其共同点

(一)通俗舞蹈的含义

从通俗舞蹈的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其含义,就是简单易学、容易被人接受的舞蹈,它在人们中具有非常高的受欢迎程度。随着现在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一天的压力,例如现在广场舞十分流行,不管是晚上还是早上,各大广场上总是能看到通俗舞蹈的身影。歌厅、酒吧等大型娱乐场所也能看到通俗舞蹈的身影,它仿佛不受地点和人群的限制,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有多么的大。

(二)艺术舞蹈的含义

艺术舞蹈则就显得十分高雅,艺术舞蹈都是舞蹈艺术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创造的,它来源于对生活现状的观察,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形成有内涵的舞蹈艺术。艺术舞蹈往往是含有深刻含义的舞蹈,它能反映出客观现实,还能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艺术舞蹈对舞蹈者的要求十分严格,其技术性特别强,所以才能向观众展示出舞蹈的美感。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舞蹈家将其一生都献给了舞蹈艺术,他们对艺术舞蹈的热爱很好地诠释了舞蹈用来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功能。

(三)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共同点

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都是人们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不管是艺术舞蹈者在舞台上的表演,还是随处可见的通俗舞蹈者,都突显出舞蹈的功能。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舞蹈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都完好地诠释了这一方面。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都具有特别强的音乐节奏感,跳舞者在背景音乐的韵律下翩翩起舞,有轻柔的舞姿也有重金属音乐下疯狂的舞步。通俗舞蹈的背景音乐一般都是流行音乐,人们很容易被带入到舞蹈的节奏中;艺术舞蹈的背景音乐可以将观众带入到舞蹈者设定好的场景中去,使舞蹈者与观众达到音乐上的共鸣,起到很好的舞蹈渲染效果。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都体现出一种特殊的美,虽然它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艺术舞蹈通过优美的舞姿给观众的心灵上来一次愉悦的旅行,观众或感伤或开心,都是被艺术舞蹈的特殊美所感染。通俗舞蹈往往是以其欢快的舞姿和音乐吸引住人们的,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在向人们展现出生命的活力,这就是通俗舞蹈的特殊美。舞蹈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追捧者广泛地吸收外来的舞蹈,使全世界的舞蹈有很好的交流和发展。

二、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两者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通俗舞蹈往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要利用通俗舞蹈这一优势,将艺术舞蹈融合在通俗舞蹈的创作中。由于通俗舞蹈表达不出深层次的情感,使得通俗舞蹈缺少一种内涵美,因此通俗舞蹈的创作者要学习艺术舞蹈的创作灵感,善于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进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有内涵的舞蹈。艺术舞蹈的发展要借助于通俗舞蹈的形式,因为人们对于艺术舞蹈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借助通俗舞蹈的表现形式将艺术舞蹈展示给更多的人们。

(二)舞蹈家们要转变对通俗舞蹈的思维观念

很多艺术舞蹈家对通俗舞蹈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们认为通俗舞蹈没有内涵,不能登上舞蹈表演的舞台,这也就缩小了他们的舞蹈世界观。万物存在即合理,通俗舞蹈的快速发展一定有其一定的道理,艺术舞蹈创作者要学习通俗舞蹈的长处,创作出反映时代发展同时又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舞蹈,提高人们对艺术舞蹈的喜爱度,让艺术舞蹈更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结束语

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是当代主流的舞蹈表现形式。面对它们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合发展要从其共同点入手,相互吸取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雯丽.对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通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3:109-110.

[2]朱奕,邓俭.通俗舞蹈与艺术舞蹈的融通发展[J].飞天,2011,02:84-85.

[3]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李颖.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D].东南大学,2015.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4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盛装是指参与民族舞蹈的人们所穿戴的节日服装, 这些服装因其款式、色彩、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风采, 是各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场合所穿用的服饰, 而民族舞蹈服饰就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演化改进而来的。民族舞蹈服饰去除民族盛装中那些随意性和不合时宜的设计,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筛选、重构和演化, 设计出既具有鲜明视觉效果, 又蕴含形象精神的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有着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和精神化的艺术特征。

(一) 舞蹈化。

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是从多层次、多视角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四肢、腰部、手部等方面的表现潜力, 捕捉人体的细腻情感变化, 开发舞蹈服饰的韵味, 揭示肌肉运动线条变化的表情性。在民族舞蹈中经常会见到将衣袖、裤口或裙摆特意放大超宽设计, 以发挥这些丰沛余量面料的作用, 营造神韵美妙的“衣装舞”。例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中, 男裙裤口的宽度被扩展到2至3米,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男裙裤口的两倍, 这种超宽的裤口既能够表现挥舞出山的造型、飞舞的鹰的雄姿, 刻画出民族精神, 还能够营造出奇妙无比、妙曼抒情的视幻效果。

(二) 符号化。

随着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民族盛装中不合时宜的装饰性图案和饰品被解构, 而一些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元素则作为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象征被保留在民族舞蹈服饰中, 成为民族舞蹈服饰的符号化艺术特征。巴珠头饰、藏袍款式是最具藏族民族服饰特色的符号元素, 这些元素被充分地运用到民族舞蹈《牛背摇篮》中的女服设计中, 体现出藏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 体现了藏族少女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舞蹈服饰缩短藏袍袍摆、删去衣身, 只留下饰于后腰部位的两只袍袖作为藏袍的象征符号, 这种消减式设计在外观上与传统的藏袍仍具有相似性。

(三) 审美化。

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盛装相比更注重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虽然民族盛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但这种设计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随意性、重复性和繁杂性, 既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不相适应, 又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不相适应, 更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特征不相吻合。因此, 还要对民族盛装进行审美化改造, 在设计舞蹈服饰时不仅注重服饰的审美化, 还将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同时融入审美理念中。如哈萨克族群舞《一朵可爱的玫瑰花》为配合舞蹈立意该舞蹈服饰在民族盛装的继承上做了大胆的裁剪, 不仅裁去了衣袖和肩部的衣料, 还将膝盖以上部分设计成合体的吊带式样式, 既使得服装适合民族舞蹈表演, 又突出了演员婀娜多姿的身姿曲线。

(四) 精神化。

在设计时民族舞蹈服饰并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简约以及款式、色彩等的鲜艳奇特, 而应根据舞蹈主题与内容的实际需要、舞蹈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设计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化是舞蹈服饰舞蹈化和符号化的核心, 支撑漂亮、新颖、独特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如朝鲜族舞蹈中的服饰多以素净、淡雅和轻盈为主, 短衣长裙的服饰风格反映的是她们温顺、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德。而羌族舞蹈《尔玛姑娘》中的服饰绚丽多彩, 白色的羌袍、玫红的裙裤、翠绿的滚边以及红绿相间的装饰图案, 表现了羌族姑娘的美丽、善良。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分析

(一) 民族舞蹈节奏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每场民族舞蹈演出就是一场色彩斑斓的服饰展览。舞蹈中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元素, 也是舞蹈本身的一种诠释, 在民族舞蹈中服饰与演员的心理节奏、舞蹈韵律内涵具有一致性,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奏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是舞蹈就一定具备节奏性, 节奏性是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的根本区别, 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的节奏性相吻合, 如简洁精短的舞蹈服饰应与欢快活跃的节奏相匹配。民族舞蹈中为主题服务的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节奏保持一致, 如朝鲜舞蹈《顶水舞》中演员的服饰与舞蹈欢快的节奏共同演绎了水之色、人之形、天地共融的艺术特色。舞蹈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不同的节奏变化, 如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柔性律动, 即内外气韵彼此连接又彼此对抗的组合;再如《桔梗花》中腰间飘动的蓝色结带如同随风摆动的蓝色桔梗花在舞蹈韵律中翩翩起舞, 体现出含蓄柔韧的舞姿和由内而外的气韵, 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风格和情感特色。外在节奏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强、速度快的节奏要求服饰必须简洁、短小, 而力度弱、速度较慢的节奏则适合宽衣阔袖, 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柔美的音乐旋律与多层硕大裙摆和波光闪烁的吊带连衣裙融合起来, 创造出小溪柔弱的、奔流不息的生动形象。

(二) 民族舞蹈形象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相吻合。舞蹈服饰依附于人体因而具有直观的造型意义, 服饰的运用能够强化演员的肢体造型、展现演员动作的自由性, 同时还能使艺术形象更精炼、更典型、更真实, 能打动人心,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白毛女》第四场中依靠服装语言的转换在几分钟之内就展现了喜儿从一个黑发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白毛女的漫长岁月转变, 刚躲入深山时喜儿是黑辫、红衣、绿裤, 随后依次转变为灰披发、灰衣、灰裤, 最后变为白披发、灰白色的衣裤, 使岁月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真切地体现出来。朝鲜舞《鹤》以长裙和头饰来塑造鹤的形象, 表演者头戴红冠、身穿白衣鹤尾服、脚蹬红头船形鞋, 栩栩如生的鹤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三) 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有助于展现演员的体态美, 还有助于展现动态美, 因而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协调。如《淘米舞》中主要运用的是上肢动作, 因而上身服饰选用了无纽扣的宽袖上衣, 下身服饰为长裙和围裙;维吾尔族的《顶碗舞》中细碎的舞步和旋转的身体是舞蹈的主要动作, 为使舞蹈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 在舞蹈服装的内外裙摆上饰上了金质亮片, 而蒙古族的《顶碗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蒙古风格的揉肩和抖肩动作, 所以在亮片的基础上还特意在肩部装饰上金色流苏, 增添舞蹈的感染力。

三、结语

舞蹈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服饰, 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服饰紧密相连, 二者既是迷你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呈现出多层面的样式, 也形成了形态别致、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 而民族舞蹈服饰在运用典型符号元素时不仅注重舞蹈主题与形象的定位, 更注重在最大限度上对动作表情的辅助作用。一部成功的舞蹈演出既需要有优秀的演员和动人的音乐, 还需要有优秀的舞编和恰当的服饰, 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对舞蹈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清.民族服饰对民族舞蹈功能之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2] .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5

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三、高校发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措施选择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再议舞蹈与音乐的艺术关系 篇6

音乐是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有声无形,它善于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它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任何一个舞者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音乐可以协助舞蹈在表演中能够对情绪、个性、烘托气氛起到主导作用,根据不同风格的舞蹈选择相符合的音乐来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与言,是言之不足,故叹之,足之蹈之也。”人们用手拍打、脚踩踏,在某一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也是音乐的、舞蹈的节奏。音乐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舞蹈也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在节奏相同的情形下,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只要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

二、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音乐在舞蹈表演中即可为舞蹈者吐露情思的主线,可充分表达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情感。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和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情感的,音乐本身就直接有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正如音乐依赖于言语音调的表现力但不描绘语言一样,舞蹈同样也依赖于人体动作的表现力,但并不描绘具体的动作,音乐在渲染舞蹈的情绪、突出舞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鲜明地表现出作品特点以及在表现情节和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國著名舞剧编导李承祥说:“好的舞蹈编导应该力求做到:使音乐的形象和舞蹈的形象融为一体;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要启发舞蹈的多样化;独特的节奏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要伴随音乐的对比而跌宕起伏;音乐的曲式结构要体现在舞蹈结构中。”所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这符合客观的艺术创作规律。它是一句诗化的语言,而非严谨的科学定义,它形象地解释了音乐的色彩变化是舞蹈多样性的启发。

好的作品需要音乐与舞蹈共同演绎,音乐组织舞蹈动作,舞蹈需要音乐来激发自己的灵感,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史上,音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共同开出美妙的艺术之花。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篇7

舞蹈服饰的艺术性, 即舞蹈服饰本身所具有的, 或是被设计者后加上去的能够表现一定“美”的方面, 富含一定内涵或意境的一种特性。舞蹈服饰的艺术性是基于舞蹈服饰被制作出来的作用, 或被寄予的某种特定含义而存在的。在舞蹈服饰的艺术性中, 包含了诸多的艺术元素, 比如: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 可以说舞蹈服饰就是舞台上一本小而丰富的百科全书。

1. 舞蹈服饰造型的艺术。

对于舞蹈服饰而言, 许多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绚烂”“花哨”等肤浅的理解层面, 其实际上, 舞蹈服饰与众多流行服饰一样, 在造型上具备相当的艺术性。首先, 舞蹈服饰为了彰显舞蹈本身的意境, 力求与舞蹈语言进行配合。这种配合就犹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诗句一样, 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在舞蹈服饰的造型上, 往往还流露出设计者对舞蹈的理解或对广义舞蹈的理解。细观各式各样的舞蹈服饰, 其异样别致的造型无不是为了给人一种直视舞蹈内涵的感觉。甚至于许多舞蹈服饰在设计的同时, 还融入了人体学、几何学等元素, 可谓是视觉冲击与内涵兼备。譬如, 我国历年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儿童的参与, 他们所表演的节目多与动物、植物等自然事物有关。而舞蹈服饰设计人员正是基于小朋友们审美观的特点, 将舞蹈服饰设计成为了能够对自然事物有着高度像真意义或是仿真效果的造型, 令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更为直观地看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

2. 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

图像和花饰向来是舞蹈服饰的主要元素, 在时代发展下, 这种沉浸于服饰表面的装饰图画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有讲究的整体, 即舞蹈服饰上的绘画艺术。首先, 服饰的颜色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能够对舞蹈主题进行阐述。其次, 舞蹈服饰上的花纹具有渲染特效。许多舞蹈服饰为了表现特定的事物或意境, 在环纹和表面图画上做了很多工作, 使得舞蹈服饰就像是一幅写实画卷一般。

3. 舞蹈服饰中的民族艺术。

民族舞蹈服饰除了具备上述艺术特点外, 必不可少地还同时具备了民族艺术。民族特色的舞蹈服饰在设计过程中, 通过复杂的图案或是装饰物将属于他们的文化展现出来, 对于外人而言, 民族舞蹈服饰自身就是能够代表该民族身份和文化的艺术品。通过这些纹路或装饰物, 人们能够感受到该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原始而崇高的社会哲学、自然认知等, 因此, 将民族舞蹈服饰看作是同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一样的艺术事物是完全有其令人信服的根据的。

二、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如果说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那么范, 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 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作为颇具东方特色的中华舞蹈艺术, 在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烂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没有这个底蕴就谈不上发展, 所以挖掘、继承、发展古代传统的舞蹈艺术是重大的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差异使舞蹈艺术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性, 随着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 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迎来了历舞蹈服饰就只能是舞蹈艺术中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艺术思想觉醒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的艺术性主要通过形体、造型、音乐等元素来进行表达的。

1. 形体艺术。

民族舞蹈与其他舞蹈一样具备相当丰富的动作语言, 基于民族舞蹈产生环境的特殊, 其中的形体艺术较诸于西方舞蹈或是现代舞等舞蹈种类, 在表达思想或主题上更为直白和浅显。通过丰富的形体动作, 民族舞蹈能够将一些生物的习性、本民族的意识和观念等进行展现。这些形体动作相互配合, 还能够对该民族的日常生活、生产等进行还原。比如,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有一部分仍然流传着古老的祭祀舞蹈, 他们通过手舞足蹈的跳跃, 对未曾现于人前的鬼神行为进行了描述, 观众在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 仿佛又看见了另一本山海经。而像藏族、傣族等文化浓厚的民族中, 舞蹈的动作常常是相当丰富的。藏族舞蹈注重展现其内心的豪迈和兴奋, 傣族舞蹈则多注重一种小家碧玉似地温和柔美。

2. 造型艺术。

我国自古图腾文化和“天人”观念就较为盛行, 在这样的文化基调下, 一些经典的图腾或是其他造型常常伴随民族舞蹈出现。从包含深意的面具舞, 到装扮全身的拟兽舞, 许许多多的造型艺术元素通过舞蹈被展现出来。其中, 舞龙和舞狮可以视作是我国汉族的特色舞蹈, 虽然舞蹈中的龙狮形象在我国南北地域造型差异较大, 但不管是何种质材所做, 不管是体积大小, “龙”和“狮”的造型无不别具艺术特点, 不但将我国文化之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将“舞蹈”这种相对高雅的事物进行了异样的诠释。

3. 音乐艺术。

古人曾以“载歌载舞”来描写人们在喜庆之时无以复加的情绪波动, 足见音乐在舞蹈中地位和作用, 即音乐为舞蹈指明节奏, 为舞蹈中情感的释放充当导索。舞蹈伴奏即为音乐, 就自然会被纳入音乐艺术之列, 既被包含于民族舞蹈艺术当中, 又未能脱离音乐艺术的范畴, 因此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艺术是广义音乐艺术与广义舞蹈艺术之间的桥梁。

舞蹈服饰是民族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事物, 通过舞蹈服饰的设计, 能够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归属、风格, 并且舞蹈服饰通过颜色、线条、造型等, 能够为舞蹈本身增添趣味和活力, 使舞蹈更加有特色。民族舞蹈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域文化的代表, 是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民族文化的兴盛与否, 直接展现了该国家或民族的精神状态、审美观、社会魅力等。从艺术的角度讲, 舞蹈服饰是一种以服饰设计艺术为手段, 展现舞蹈艺术的辅助性事物。而民族舞蹈本身则是以行为为表现手段的社会艺术。因此, 两者均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两者进行艺术性的研究, 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 还能够使他们在新时代下结合得更加紧密继而实现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的腾飞。

摘要:舞蹈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于放松神经、感悟生命的工具。因为舞蹈本身的艺术性特点, 也使得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元素也附带了艺术性。舞蹈服饰便是结合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民族艺术等为一体的事物。而民族舞蹈则是具备民族特色的形体艺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等的集合。探究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性, 有利于人们运用普遍联系和辩证主义观点审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一条科学的舞蹈艺术发展之路。

关键词:舞蹈服饰,民族舞蹈,艺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建.试论舞蹈服饰道具的传播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

[2].张琬麟.剧场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设计特征[J].装饰2003.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8

一、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开展对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也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更加注重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性与感染力都非常强的学科, 是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幼儿舞蹈教师的艺术类职业院校, 是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舞蹈技能, 以达到幼儿舞蹈教学的需求与标准, 实现学前教学对幼儿素质培养的目的。显然,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与幼儿的舞蹈教学工作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开展, 不仅充实了幼儿舞蹈教师的队伍建设, 还推动了幼儿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学生舞蹈水平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舞蹈技能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内容奠定基础, 让学生能够胜任的了将来的教学或者表演工作。很大一部分学生, 在毕业后从事儿童舞蹈教学, 学校的舞蹈教学为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1、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舞蹈技能

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大众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导致很多高中生对舞蹈学科不甚了解, 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培训。从现在的高校招生制度来看, 高职院校招收的大专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所以, 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舞蹈教学来说, 扎实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那么, 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舞蹈教学开展实践, 幼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所以, 学校舞蹈教学的开展,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训练, 加强学生对舞蹈技能的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 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发展, 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专业上的保障。

2、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舞蹈知识

新世纪以来, 教育界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的关注, 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修养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全胜任舞蹈教师这一职业, 也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科学的传授给幼儿。所以, 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课堂实践中, 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等知识, 还要对国内外的舞蹈历史和舞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系统的舞蹈课程学习, 有助于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 只有对舞蹈学科知识的全面积累, 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三、学生综合能力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在毕业之后, 一部分从事演出, 一部分从事教学, 尤其是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学生较多。针对这一点, 学校舞蹈课程设置, 不仅仅只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 而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能够更好的为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进行实践。显然, 学生的从业能力都是可以在学校的培养的,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师在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实践, 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心理素质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 也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舞蹈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实践中。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利用三年的时间,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将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表达、分析、观察、表演、创作、指导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锻炼,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体验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现今,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思想的教学实践, 舞蹈教学备受各界关注。艺术院校开展的舞蹈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必备的教学技能。总的来说, 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 是无法满足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开展的。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课的良好开展, 是幼儿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与保障,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对舞蹈学生的能力培养,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从事幼儿的舞蹈教学, 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就艺术院校舞蹈教学与幼儿舞蹈实践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作用进行探索,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进行探索分析, 以期促进艺术院校舞蹈人才更好的为幼儿舞蹈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艺术院校,舞蹈,教学,幼儿,实践

参考文献

[1]谢琼.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之探讨[J].成才之路, 2009, 34.

[2]许岩.关于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几点反思[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7.

论书法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共性 篇9

一、书法章法的整体造型与舞蹈的画面造型具有相通性

书法艺术不但要讲究单个字笔画之间的结构、结体, 也还要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布局, 以形成整体造型美。书法的积字成篇必须经过章法的艺术处理, 才能产生行气布白与呼应离合的效果。书法之章法讲究虚实结合、承上启下、左顾右盼以及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 同样在舞蹈的整体造型中, 也讲究动作的跌宕起伏、前后衔接以及画面的整体协调美, 造型性是书法与舞蹈各自抒情性的表现手段之一。舞蹈家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恰似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的协调运动, 将种种内心情感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从整体造型上来说, 书法与舞蹈是相通的。

中国书法历来讲究外在形态上的和谐统一, 追求章法之势, 即笔画与笔画、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依存的态势。章法上不同的势也是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条件之一。董其昌就特别讲究书法艺术的“行间茂密”, 明代解缙曾说:“上字之于下字, 左行之于右行, 横斜疏密, 各有攸当, 上下连延, 左右顾瞩, 八面四方, 有如布阵纷纷纭纭, 斗乱而不乱;混混沌沌, 形圆而不可破”。可见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种既有变化, 又要流畅贯通的浑然整体之美。中国书法在结体、书体和章法上呈现出静态的造型美, 静中有动, 静中充溢着生命力的动感, 渗透着舞蹈精神。书家喻王羲之行草之美为“飘若游龙, 矫若惊鸿”, 李白咏怀素的狂草为“飘风骤雨惊飒飒, 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 状同楚汉相攻战”。其实, 中国的书法艺术, 从单个的字形笔画的结体中体现出动态的舞姿, 从整体章法上也可见出它蕴含着的舞情舞意, 它的生动形象, 与舞蹈造型艺术一样意象飞动, 富于韵致。

二、书、舞在内在动势上的相通性

人们常用“笔飞墨舞”来形容书法, 实则是在形容其笔势。笔势是书法表现字迹的生机与神韵的基本技法, 强调要“筋骨强健”、“血肉丰满”, 体现一种充满生命意味的力度之美。品评书法作品高低优劣的条件之一, 便是笔力的强弱、虚实、浮沉的对比。若能“力透纸背”、“力拔千钧”, 给人以轻快有力的感觉, 便是“肉”与“骨”相衬, 反之, “笔迹轻盈, 非不精谨”, 便是“乏于生气”。而中国古典舞不但讲求其手、眼、身、法、步, 同时还要求必须“形”、“神”、“劲”、“律”四者兼备。其中的“劲”指的就是力量。舞者需通过强弱、刚柔的力的处理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一位技艺精湛的舞蹈演员, 必须使力从他的肢体运动中心向周围的空间外射, 从而使全身和四肢构成和谐而又具有节奏的运动, 构成一个美的形体律动。

可见, 书法把如舞般的、具有动态特征的势融于笔意墨象之中, 而舞蹈则把书法的气韵融于其形体的动态变化中, 所以, 我们才能在书法家那峰回路转的动势中看到舞影的婀娜多姿, 在舞者行云流水的动势中看到书法的笔意神韵。

三、书、舞在意象创造上的相通性

中国书法以汉字结构为基础, 透过汉字表达的语言概念进而结合笔法墨法去创造意境, 而舞蹈把人体作为物质载体, 舞者运用其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 二者都是通过主观情感的外在表达来构造意境美。

鲁迅先生尝有中国文字“三美”之说:“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此三美颇有深义。“形美以感目”, “形”是字形, 是点画, 是书体与使转的规划。“形”当为书艺的基础。字体之形, 书体之形, 可谓之书的, 必须“纵横有可象者”。点、横、竖、撇、捺、弯、剔———“点”要如高山坠石, 磕磕然实如崩也;“横”要如千里阵云, 隐隐然其实有形;“竖”要如万岁枯藤;“撇”要如陆断犀象;“捺”要如崩浪雷奔;“弯”要如百钧弩发;“剔”要如劲弩筋节, 所有这些, 都是书法传神之所在。在古代的书论中, 常使用似乎玄虚的语汇, 来形容书法的意象特征。比如孙过庭《书谱》中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奔雷坠石之奇, 鸿飞兽骇之姿, 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 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 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 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就是抽象与具象统一而成的意象化描述。

而中国古典舞, 不但用一些形象化的名称来命名舞姿, 而且其动作的“神”也是依托其“形”来传达、体会的。“远取诸物, 一寓于舞”, 如“山膀”, 横臂为形, 山膀便为神;“金鸡独立”, 独立为形, 金鸡便为神。诸如此类的, 还有“顺风旗”、“老鹰展翅”、“夜叉探海”、“乌龙搅柱”、“扑虎”、“射雁”、“卧鱼”、“虎跳”……“形”依“神”而生, “神”依“形”而存。

综上所述, 在审美范畴上, 不管是笔墨书出的线, 还是人体造出的形, 都是作为一种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志趣情感的手段, 都是一种贯注着内在气韵的外化形态, 一种生命意识的跃动!书法在笔飞墨舞的动势上、婀娜多姿的造型上、气韵飞动的意境上与舞蹈相应相通, 正如郑诵先说的“舞蹈是动态的书法, 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在创作上, 如果能将书法与舞蹈通感在一起, 则可以创作出更富韵味的作品, 在欣赏中, 如果能将两者通感在一起, 则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摘要:中国的书法与舞蹈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 但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却有着共同的审美气质。文章以书法和舞蹈的关系研究为线索, 从线性结构、内在动势和布局与节奏三方面进行分析, 旨在强调二者在审美特征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关键词:书法,舞蹈,造型,势,意象

参考文献

[1]上海书学研究会编, 历代书法论文选[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

[2]许天治, 艺术感通之研究[M], 台北:台湾省立博物馆, 1987。

[3]李继凯, 墨舞之中见精神[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

[4]王耕夫, 书法布局与舞蹈节奏[J], 上海艺术家, 1999, (4) 。

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 篇10

舞蹈艺术创作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熟悉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以及要表达的意境都是舞蹈创作者对日常生活工作的认真观察,逐步积累来的大量生活素材的积累,并通过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和思考,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以及象征性意义的部分,并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感受、体会之后才提炼而成。舞蹈艺术创作要具备夸张力和表现力,舞蹈艺术创作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吸收,进行艺术创作,并最终通过舞蹈的形式体现出来, 呈现给观众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舞蹈创作需要的专业素材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不仅仅包括对人体动作的熟练掌握,还要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习惯性动作深入了解,包括形态特点,动作规律,节奏等进行分析、提炼。舞蹈学科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样式和价值的艺术学科,内涵丰富而复杂, 外延宽泛而多样,已经构建起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一是来源于实践的应用性理论,在舞蹈的训练,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中,提炼和总结出了大量的应用性理论成果, 具有舞蹈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方法体系。二是以历史与理论为核心的文化研究,目前已经为学科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史学和基础理论的体系,形成了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充分借鉴其他交叉学科的成果,行程丰富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二、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00年我国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各校纷纷开始设置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来吸引大量的生源,然而学校一味为了增加招生量,没有进行全面的考量和计划,导致舞蹈学科在大学的设置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首先,各综合类院校中设立的舞蹈专业在艺术性和专业性上大打折扣,导致舞蹈的文化普及遭遇阻塞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在我国高校的舞蹈专业设置中,大致分了四个方向,即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舞蹈学(舞蹈理论)。如果细分的话,舞蹈学具体还会分史和论两个大的方向,而舞蹈本身就因内容和风格分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国标舞等, 各院校匆忙开设的专业大多数是舞蹈教育专业,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第二,缺乏学科带头人,许多综合类院校因为诸多原因, 在成立舞蹈这一专业学科时没有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式的高端人才,致使舞蹈这一专业的负责人不了解甚至完全不懂舞蹈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整个学科的未来发展策略上缺乏高远见地。因此导致了专业方向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现状或者根本原因。

第三,专业盲目设立,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综合类高校舞蹈专业的最大问题是办学目的不明确,对舞蹈专业知之甚少变盲目上专业和招生,导致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重要知识点的关键问题。更有甚者学生进校后还不知道要上什么课。

中国民族民间舞共按照八大地区来囊括,其中每个大区的舞蹈类型类型、风格都各不相同;如果不能进行细致划分,那么学生如何成为该种舞蹈的驾驭者?综合类院校习惯性安排大量的基础课程,忽略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因此课程的设置上少的可怜,让学生对每个民族民间舞都有所涉猎,很都很泛泛、浮浅的。无法与专业类院校的学生相媲美。

第四,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现在普通院校的舞蹈专业老师相当匮乏,缺乏素质高和专业的老师任教;很多教师在毕业之前只是限于某个特定的专业或者方向,但是在就业后要担当非专业或者兼顾很多其他课程,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部分的综合类大学里面相当的普遍;因此这类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虽然也很尽力但是却无法保证授课质量,很多学生应该学到的专业知识无法掌握,大部分大学生虽然毕业但是却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导致毕业后就业时面临巨大挑战,不具备竞争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无法达到职位相应的要求。

三、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的改进建议

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使之成为学校在设立舞蹈专业时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 鉴于学校的地方文化特色,也使得其在引进相关师资力量上具有先天条件。师资力量配备必须专业化,细分化,目标化, 明确化。作为生源最多的综合类院校应该更正对舞蹈专业的认识并将舞蹈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重视,调整舞蹈专业的设置目的和方向。

首先,引进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上给予专业的意见和把关。创建符合舞蹈艺术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坚持舞蹈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办学思想。

其次,师资力量的配备,需要坚持聘请有资历的符合学校特定地域文化氛围的舞蹈方向设置上的专业性的老师任教。并组织教师对该领域舞蹈进行科学研究和细分,从舞蹈历史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到理论等多方面对舞蹈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树立学校在该舞蹈专业上的不可替代性,学科代表性;组织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使得学生不仅仅对此种舞蹈动作熟练运用,更是在文化水平上能达到专家的程度,创造便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舞蹈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条件。第三,注重舞蹈细分,根据学生的特质而设立课程,舞蹈和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其在细分上区别,不同民族或者地方的舞蹈无论在肢体语言还是在表现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生源的特色来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也就是说擅长不同舞蹈的学生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这样能保证在入学前舞蹈天赋的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因而获得提升;

第四,结合自身师资力量与人才需求着重培养相关人才。纵观全国,舞蹈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从各级大专院校、 中专院校、专业歌舞剧院和团体、业余艺术团、大学艺术团、 艺术高中、文化宫及各类艺术培训学校等,这些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于舞蹈类别的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而且鉴于类别不同,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度也不相同。因此大学在舞蹈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应该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特点, 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再某一特定领域有所专长,那么就业的问题相应的就会有所缓解。

第五,跨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跨界已经成为如今的风尚以及生存必须的技能,无论跨学科的,或者是跨门类,或者是跨国界的跨界。鉴于信息化的时代里面,学生已经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授课而学习,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的和其他地区、学科、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在某些领域可能学生对信息的掌握会超过教师,因此建议多多鼓励学生之间的创意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将会转变为指导者,在方向或者某些节点上适当的给予把握。教师可以利用其所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些实习或者参与实际组织等工作的机会,多了解,多学习实际操作, 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融会贯通。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此种跨界,让学生找到在实际工作中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兴趣所在,真正的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天才是培养出来的,以及实践出真知。

四、结语

通过上述文章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观念性的,有客观性的, 有主观性的,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舞蹈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制约着舞蹈艺术创作的基础因素,要改变这个现状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带头作用或者单纯的引进某个学校的成功经验就可以的,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自身条件有针对性的设立和建设舞蹈专业,并将舞蹈专业当做重点学科建设,包括舞蹈发展史,方法论等多方面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多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创作,鼓励学生走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多参与实践,多多积累舞蹈创作的素材,为更好的舞蹈创作打下基础。

摘要: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诸多因素影响了舞蹈艺术创作和舞蹈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科未来发展前景等,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些相应的改进建议。

形式感与舞蹈艺术的美学浅析 篇11

绘画是从“后印象派”开始,舞蹈则以“纯舞蹈”为首,纷纷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们已不再追求表面的形似,而是在于表现一种“意象”,所表现的形象来自于艺术家的直观,并且是经过艺术家主管经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倒是纯形式的舞蹈比较符合舞蹈审美的“意会”特性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的情感体验。就像梵高等人不再追求“光学的真实感”是对西方写实绘画的重要突破;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对达·芬奇“以镜子为师傅”的突破一样;深受其影响的纯形式舞蹈也是对以往舞蹈观念的重大突破。稍有不同的是,绘画的突破是建立在其写实绘画已高度发展,并已经没有太大进展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峰回路转,而舞蹈不是,起码中国的舞蹈不是。突破一词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变”,何谓变?什么时候变?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种种因素,我们的表现派舞蹈和再现派舞蹈并没有炉火纯青,在这样条件产生下的“变”不符合要求,没有强猛的爆发力和发展后劲。

固然舞蹈与美术有本体上的差异,但是每一种艺术本身都有自身不可被取代或置换的本体内涵。本体之中包含了“形式”与“内容”,二者之间存在转换、推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容有时可被作为形式的一部分来理解,而形式就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如现代舞剧《雷和雨》里周冲向四凤告白时所采用的正三角队形,就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周冲对爱情的坚定与执着。而一个圆形的队形或动作,又会带给我们柔和、缓慢、优美的境界,如在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中,创作者大量使用了身体形态上的圆和流动变化中的圆,令观赏的人仿佛一下子也置身于美轮美奂的花前月下。这些,就是动作本身的内涵及意味。其实解析一些舞蹈作品创作的动机与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状况。感觉到手臂的柔动像波浪或是飞翔的翅膀,于是有了《海燕》之类的作品;感受到仙鹤的美态,于是又了朝鲜族的鹤舞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舞蹈《踏歌》是如何印证这一理论的。

“踏歌”,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它所追求的是“达欢尽意”,舞蹈的主要形式是联袂搭肩、踏地为节、载歌载舞,属于自娱性舞蹈范畴。现代舞蹈作品《踏歌》是以民间形态与古典形态的交融来演绎这种自汉代就有记载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十二位妙龄女子举袖搭肩、斜排踏舞,一抬手一投足无不散发出古代女子的娇柔妩媚,除了一各种顿足为主要步伐外,又发展出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在两段唱词中间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一段动作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歌词中一气呵成,使观众沉浸于踏青的清新俏丽、品味些许温存婉约。非长非短、恰到好处的水袖对整体动作起到“抑扬简勇、缓急相容”的效果,汉代的“翘袖”、唐代的“抛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容并用,营造出古拙、典雅的清淡气息。

美是一种感知和被感知的行为,建立在一种沟通、交流的状态中。通过《踏歌》这个舞蹈,我们发现舞蹈艺术的美更多地体现在“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动作造型、流动姿态中,当美在这一系列的人体动态中孕育出生活、审美及文化时,“有意味”的舞蹈艺术美才得以体现。如果说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内涵与手段不可分,但是它们最后的作品仍是离开了艺术家本身,而舞蹈艺术的最终也没有脱离承载运动形式的人体。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强烈形式感决定了形式和动作本身应该,且必须成为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探讨 篇12

一、舞蹈艺术的身体审美特点

(一) 舞蹈以身体为载体。舞蹈是通过身体形态来完成艺术创造的, 借助一定的韵律以及节奏, 表达舞蹈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其一, 舞蹈动作要有流动性, 借助节奏和音律传达感情;其二, 舞蹈动作要有连续性, 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需要有开端、高潮、结局等多个环节, 是一系列活动的连续, 而不是某几个舞蹈动作拼凑在一起。即便在舞蹈过程中有短暂的停顿, 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其三, 舞蹈动作要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舞蹈是对生活的总结, 并通过身体形态展现出来的一种工具, 富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使展现的情感更加充沛和饱满, 塑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 舞蹈艺术传达思想感情。尽管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并不是对生活人物活动的简单复制和传达, 而是经过有机整合和创造, 以一种更为奔放、刚柔并济的方式展现出来。从另一种角度上说, 舞蹈诠释的是人类的思想感情,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没有语言那么直白, 但在对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塑造上比语言更有感染力,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语言, 所以舞蹈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展现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三) 舞蹈艺术富有节奏。舞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舞者根据音乐的抑扬顿挫而变换身体姿态, 由此展现内心情感的波动和起伏。好的舞蹈能够与音乐融为一体, 使舞蹈更具有舞台表现力和张力, 营造一种舞台氛围。舞蹈借助身体表达情感, 通过音乐展现主题, 两者的结合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使舞蹈的意境更加完美。例如傣族的孔雀舞, 通过模仿孔雀而形成的丰富的舞步, 全面展现了民族舞的特性。在与音乐交融的状态下, 通过舞者肢体的变化形成视觉上的美感, 并通过特殊的形式展现韵律美, 使舞蹈更有节奏感, 音乐成为孔雀舞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二、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相互依存

(一) 身体是多种关系的纽带。从远古时代开始, 舞蹈与巫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巫术作为一种宗教形式, 都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达的, 所以身体是舞蹈艺术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纽带。不少专家在研究中明确指出, 舞蹈起源于巫术宗教, 在原始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巫术的发展, 舞蹈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成为当今传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二) 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都有民族文化要素。中国的舞蹈艺术历史久远,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并在一定的理性思维指导下形成了完备的乐舞系统。在舞蹈形成之前, 人类的身体比较拘束, 随着社会的进步, 想要表达的情感元素的增多, 将感情融入身体, 表现的不仅是舞蹈与身体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由于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不同, 也会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形式,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舞蹈, 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

(三) 舞蹈艺术是身体艺术的自然回归。舞蹈艺术是否具有审美性和艺术价值取决于身体的伸展审美。同时舞蹈要通过表演者灵活生动的身体表现出来, 所以对舞蹈者的要求较高, 需要舞蹈者具有舞蹈表达的艺术气质:男舞蹈者要具有矫健的身躯, 女舞蹈者要具有优美的线条。除此之外, 舞蹈者还要有较强的舞蹈领悟能力, 能够快速领悟舞蹈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完美演绎。如果舞蹈者具备更高的舞蹈技巧, 可对舞蹈进行自主改编和创造。

(四) 舞蹈艺术依赖于身体审美创造的意境。舞蹈美与否主要与身体形态有关, 而身体审美主要传达的是一种意境美。意境美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舞蹈者的主观感情, 二是意境的营造。可以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新颖别致的舞蹈意境, 同时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入到舞蹈艺术中, 继而彰显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

三、结束语

总之, 舞蹈艺术不仅要重视舞蹈本身的动作, 同时还要加强对舞蹈表演者的培养力度, 使舞蹈表演者有能力对舞蹈进行改编和创造, 丰富舞蹈形式, 更好地传达舞蹈中的思想情感。而舞蹈艺术与身体审美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要想实现舞蹈艺术的进步, 就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予以相互协调,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茹.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J].大众文艺, 2012, (13) :103-104.

[2]陈柳.关于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36) :74-74.

上一篇:高新技术合作下一篇:监管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