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合作

2024-07-31

高新技术合作(共12篇)

高新技术合作 篇1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 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 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 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 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 技术引进与购买。

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 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 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 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 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 合作成立科技实体。

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 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 或者是股份公司, 或者是项目公司, 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 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 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 密切了合作关系, 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 共建研发机构, 进行合作开发。

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 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 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 成果通过鉴定后, 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 双方共同投入, 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 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 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 进行中间试验, 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 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 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 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 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 可较快地组织实施, 迅速开拓市场, 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 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 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

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 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 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 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 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 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 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 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

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 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 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 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 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 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2. 选择并抓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加强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领域的创新工作, 以培植具有青岛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联合重大项目,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重点扶持, 使其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体系, 用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对行业有一定带动作用的产品;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 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上的投入, 扶持重点中试基地建设。对科技成果转化逐渐建立起政府、金融、企业、科研单位及社会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使投入到科研、转化、产业化三个环节上的比例逐渐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1:10:100的水平。其中,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以金融投入为支撑, 以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为主体, 以社会闲散资金为补充。

4.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内部研发机构。

企业内部研发机构能够直接为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价值提供强有力的、可持续的支撑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环节, 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开发能力, 将从提供课题、联合研发、资金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经验。例如, 1981年在政府支持下, 韩国成立了47个企业内部研发机构, 发展到目前已有1万多个企业内的研究所, 强有力的支撑了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高新技术合作 篇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有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的目的

1.双方在“互惠互利,融合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合作关系; 2.双方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条件,优势互补; 二.合作的内容

由甲方委托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机械图纸设计___________产品,基本要求采用____________方案,由乙方最终提供设计方案的电原理图、PCB文件及材料清单。并保证协助甲方调试样板通过。三.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负责提供其产品内容介绍材料,并及时与乙方沟通; 2.甲方保证为乙方提供的任何资讯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危害第三方的利益,否则由此而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甲方承担; 3.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产品的机械图纸及技术开发费用人民币___________元整(前期自协议签订之日起预付乙方一半,计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余款待甲方委托乙方开发之_________________样品调试通过时一次性付清)。4.甲方享有委托乙方开发该款交换机的所有知识产权。

5.甲方应同乙方共同遵守技术保密约定,保证不将该项目出售给第三方及向第三方泄露该项目合作情况。四.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利用自身技术条件为甲方提供该项目的技术咨询及自签定本协议之日起_____天内向甲方提供该合作项目的整套技术资料(含电原理图、PCB文件、材料清单、主芯片DATASHEET)。

2.乙方应根据甲方提供的机械图纸设计PCB,同时保证不得将同甲方的合作情况及成果透露给第三方。

3.乙方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协助甲方技术人员调试。

五.协议有效期及其它

1.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项目合作期间,本项目合作结束本协议自动失效,以双方签字认可为准。本协议有效期期满前一个月,双方商定是否续签本协议。

2.本协议非经双方授权代表以书面签署文件形式不得修改及转让。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效力,由甲乙双方分别保存。

4.本协议执行过程中,所有补充协议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即成为协议附件的有效组成部分。

5.因订立或执行本协议而产生的任何争议,协议双方应首先通过协商解决。若协商不能解决,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______市仲裁委员会,按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决议是终局性的,对协议双方都具有约束力。

6.未经对方事先书面许可,甲乙双方都不得将本协议内容透露给第三方。否则将被视为违约,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7.本协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依其进行解释。

甲方:

乙方:

(公章)

(捺印)

日期:

****年**月**日

日期: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合作精神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作精神 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需要改进和发展,语境的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应该是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方便地展现教学内容,创设较好的英语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增添色彩。第一,信息技术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模拟语言环境,帮助教师有效突破重、难点。第三,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灵活设计课堂内容,优化单词教学,增强学习趣味性。第四,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仿真英语语境,为学生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第五,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信息技术的英语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该引入教研中。

近年来我们对网络团队教研这个词慢慢熟悉起来,各地每年都在举办类似的竞赛。这些活动的丰富说明信息技术在备课、合作教研活动中有很大的利用空间。教师中作中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分享共同的资源,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修改把它用于课堂。

传统的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劳动方式个体化,媒介材料纸质化,与此相适应,教研方式是现场实时的常规教研方式,布置上级要求,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讨论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师的教研话语权很有限。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缺陷:资料少,智慧少。没有机会深度教研,教师难以进行知识管理。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交流让工作方式趋于简便、深入,教学研究应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备课电子化

教案可以展现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清楚看到上课的流程。但是不断抄写反复并不能提高效率。现在很多学校都有自己学案、教案等的模板。我们对于每节课的准备都有认识和要求。如果把备课向电子化发展,教师的教学资源就会更丰富,教师能更好地选择适当的资源用于教学。我们的工作成果应该向知识管理发展。当然教师间的这种分享和交流是建立在共同付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别人给什么就用什么。学生、课堂、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善每个人的教学成果。这种健康的合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合作,为教师营造很好的共事氛围,减轻教师的负担,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合作中可以分担单元的内容或者是同一单元的不同部分。有些老师负责学案,有些老师负责练习等。在英语组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应该要求老师不断提供新的资源,补充完善这一学校的电子资源库。

二、教参资源化

教学参考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教学建议,它展现的内容是非常局限和单一的。教师面对海量信息可以吸收很多,同时也要筛选很多。同事之间可以轻松地利用网络找到合适的资源,分享资源。在第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信息电子化带给教师的产物就是不断完善的资料库。每节英语课教授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一到两页纸上,课本上面出现的内容很有限,我们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生字词。

三、教研网络化

教师中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化社会。我们也属于网络主体,网络具有大众化的优势和跨越时空的优势。教研的网络化可以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视化表达的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研不再是一种个体劳动,教师的合作可以成为一种网络协作发展。不同学校不同地域老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障碍。老师们不用为了听一堂优秀的课而挤满礼堂,而在电脑旁就可以看到各种优秀的表现,发表看法。

四、网络同伴互助

很多教育教学网站有很多示范课、示范教案等提供给教师观看学习。我们在学习后可以留下看法和建议。这种信息和经验的分享可以激发教师的智慧。教师要好好地利用网络互助学习教研,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头脑风暴的动态优化的网络教学资源新体系。

高新技术合作 篇4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既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人交往能力,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上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资源。应该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优势非常突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虽好,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力,效果会适得其反。

一、现状与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就变成“旁观者”;各个小组成员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仍然是小组中少数“精英分子”的“一言堂”,大部分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积极参与的兴趣也随之降低。还有教师为了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把教学内容中适合个体解决的问题也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此外,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成果重视不够,在课堂上虽然指导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缺少合作后交流汇报的环节,而由教师按预设教案“代言”汇报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结论就产生了依赖性,也就不会再对合作交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了。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其次,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组织的技巧,学生进行合作时无章可循,从而使小组合作缺乏实效性。

二、实践与对策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日渐成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资源,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中共同发展,并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以下是我们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几点措施。

1. 科学分组、明确要求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为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合作,学期初,我们根据机房设备情况,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了分组。既保证了小组内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每个小组的人力资源相对均衡,又能保证小组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长这一“领头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组长的人选是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的。确定组长人选后,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其成为师生活动的纽带。这样,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教师不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直接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分工和调控。

组长的组织协调和小组成员的默契,从根本上保证了小组合作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布置上机练习时,每一位教师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往往没有听完教师所讲的要求就急于动手,造成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就盲目地凑在一起,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去做。比如,学习文章排版时,教师出示一份未经排版的书信,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小组讨论要求“仔细观察这封信,你能从文章的格式方面发现哪些问题?请与同伴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问题最多、最有价值”。再如,在作品创作的课堂上,学生的创意可能会五花八门。在对学生作品开展小组评价之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评价的角度和标准,比如,从技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才能够把握好尺度,公正、公平、合理地进行评价。

在小组分工方面,教师也要有明确的要求,不能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个别“精英分子”的“一言堂”,从而挫伤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进行分工,如让积极好动、喜欢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小组记录员,使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让不善言辞的学生担任发言人,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情境合理、内容充实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太简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就会浪费时间;问题太难,整个小组集体感到无所适从,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无法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并尽量将问题放在适宜的难度区间内,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并正确地估计学生的能力,确保所设计的内容有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能很快掌握,进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对于“文字的修饰”这一知识点,个别学生已经在课外接触过部分操作技能,还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模块中学到的有关文字修饰的操作完成知识的迁移。因此这一内容适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探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将“文字的修饰”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如何改变字体、字号、颜色等,再由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组织大家分头讨论某一个小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有的小组还通过探究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如“设置文字效果”等,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我们还利用学校主题活动化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小组合作学习。四月份,以学校举办“榜样导我行”的活动为契机,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一份“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分工合作。有的搜集文字材料、有的搜集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审稿……仅仅两个课时,各小组提交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版面设计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个人作品。

3. 及时指导、适时评价是有效合作的保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彻底颠覆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例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合作态度不够友好或者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等等。当发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用“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我帮你补充一下……你看这样行不行……”与他人沟通。如果一个小组在组内讨论后仍无法形成共识,我们鼓励他们进行组间交流,如“咱们可以到别的组申请外援,听听他们的意见”。小组发言人进行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我们组认为……刚开始有的人认为……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使学生明确自己代表的是集体的形象、展示的是集体的智慧。这样长期有效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还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进行适时评价,及时表扬合作比较好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小组活动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必不可少。一方面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适当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激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如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成员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师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参与课堂并快乐、充分地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倾听和说服他人,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德伟等.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4.

[3]杨明全等.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技术合作合同 篇5

受让方(甲方): 公司

让与方(乙方): 研究单位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签订地点: 北京

有效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兽医局印制

填 写 说 明

一、本合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兽医印制的技术合作合同参考文本。

二、本合同书适用于兽医领域让与人将其拥有的技术秘密提供给受让方,明确相互之间技术秘密使用权和转让权,受让方支付约定使用费而订立的合同。

三、签约一方为多个当事人的,可按各自在合同关系中的作用等,在“委托方”、“受托方”项下(增页)分别排列为共同受让人或共同让与人。

四、本合同书未尽事项,可由当事人附页另行约定,并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五、当事人使用本合同书时约定无需填写的条款,应在该条款处注明“无”等字样。

本合同乙方将其拥有 项目的技术秘密 (使用权、转让权)转让甲方,甲方受让并支付相应的使用费。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乙方转让甲方的技术秘密内容如下:

1.技术秘密的内容:

2.技术指标和参数:

3.本技术秘密的工业化开发程度:

第二条:为保证甲方有效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乙方应向甲方提交以下技术资料:

1.技术;

2.在甲方申报该产品生产文号过程中,提供 新兽药证书副本;

3.无 ;

4.无 。

第三条:乙方提交技术资料时间、地点、方式如下:

1.提交时间:乙方收到甲方支付的首笔技术转让 万元后 天之内。

2.提交地点: 市;

3.提交方式:

第四条:乙方在本合同生效前实施或转让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如下:

1.乙方实施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时间、地点、方式和规模): 。

2.乙方转让他人本项技术秘密的状况(时间、地点、方式和规模): 。

第五条:甲方应以如下范围、方式和期限实施本项技术秘密:

1.实施范围: 由甲方生产和销售。甲方不得将 技术向第三方转让或进行合作生产。甲方不得使用 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及工艺改进。

2.实施方式: 技术,只能用于 生产,不得用作 等其它用途。

3.实施期限: 年

第六条:乙方保证本项技术秘密的实用性、可靠性,并保证本项技术秘密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如发生第三人指控甲方实施技术秘密侵权的,乙方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并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万元。如发生第三方发生恶意侵权,乙方不承担责任。

第七条: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本项技术秘密已经由他人公开(以专利权方式公开的除外),一方应在 日内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逾期未通知并致使另一方产生损失的,另一方有权要求予以赔偿。

第八条:双方确定因履行本合同应遵守的保密义务如下:

甲方:

1.保密内容(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技术;双方在转让期内及合作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信息情况和资料档案。

2.涉密人员范围: 掌握上述技术和信息的人员。

3.保密期限: 自合同签订起 年。

4.泄密责任: 支付乙方违约金 万元;并无权收回已支付乙方的技术转让费;乙方将追究泄露技术秘密和赔偿实际损失的责任 。

乙方:

1.保密内容(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双方在转让期内及合作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信息情况和资料档案 。

2.涉密人员范围: 掌握上述技术和信息的人员 。

3.保密期限: 自合同签订起 年 。

4.泄密责任:支付甲方违约金 万元 。

第九条:双方确定,乙方在本合同有效期内,将本项技术秘密申请专利或以其他方式公开的,应当征得甲方同意;乙方就本项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的,甲方依本合同有继续使用的权利。

第十条:为保证甲方有效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乙方应向甲方提供

以下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

1.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内容: 。

2.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的方式: 。

第十一条:甲方向乙方支付受让该项技术秘密的使用费及支付方式为:

1.技术秘密使用费总额为: 万元。

其中:技术服务和指导费为: 。

2.技术秘密使用费由甲方 (一次、分期或提成)支付乙方。 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如下:

(1) 第一期,自本合同签订起 日之内,甲方付给乙方技术转

让使用 万元;

(2) 第二期,于 年 月 日之前将余款 万元付给乙方;

(3)

乙方开户银行名称、地址和账号为:

开户银行:

地址:

账号:

3.双方确定,甲方以实施该项技术秘密所产生的利益提成支付乙方许可使用费的,乙方有权以 方式查阅甲方有关的会计账目。 第十二条:双方确定,乙方许可甲方实施本项技术秘密、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按以下标准和方式验收:

1. ;

2. ;

3. 。

第十三条:甲方应当在本合同生效后 日内开始实施本项技术秘密;逾期未实施的,应当及时通知乙方并予以正当解释,征得乙方认可。甲方逾期 日未实施本项技术秘密且未予解释,影响乙方技术转让提成收益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

第十四条:双方确定,在本合同履行中,任何一方不得以下列方式限制另一方的技术竞争和技术发展:

1. ;

2. ;

3. 。

第十五条:双方确定:

1.甲方无权利用乙方让与的技术秘密进行后续改进。

2.乙方有权对让与甲方的技术秘密进行后续改进。由此产生的具有实质性或创造性技术进步特征的新的技术成果,归 方所有。具体相关利益的分配办法如下: 。

第十六条:本合同的变更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提出变更合同权利与义务的请求,另一方应当在 日内予以答复;逾期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

1. ;

2. ;

3. ;

4. 。

第十七条:双方确定,按以下约定承担各自的违约责任:

1. 甲 方违反本合同第 八 条约定,应当 支付乙方违约金 万元,无权收回已支付乙方的技术转让费,同时乙方将追究甲方泄露技术秘密和赔偿实际损失的责任(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2. 甲 方违反本合同第 五 条约定,应当 支付乙方违约金 万元 ,同时乙方将追究甲方泄露技术秘密和赔偿实际损失的责任 (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3. 甲 方违反本合同第 十一 条约定,应当支付乙方违约金 万 元,并承担赔偿乙方实际损失的责任。(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4 乙 方违反本合同第 二 条约定,应当支付甲方违约金 万元,并退还甲方已支付给乙方的全部技术转让费(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第十八条:双方确定,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指定 为甲方项目联系人,乙方指定 为乙方项目联系人。项目联系人承担以下责任:

1. 对双方联系事项做出记录;

2. ;

3. 。

一方变更项目联系人的,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未及时通知并影响本合同履行或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九条:双方确定,出现下列情形,致使本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不可能的;可以解除本合同:

(1)发生不可抗力;

(2)甲乙任意一方违约;

(3) 。

第二十条: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应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确定按以下第 种方式处理:

1.提交 市 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一条:双方确定:本合同及相关附件中所涉及的有关名词和技术术语,其定义和解释如下:

第二十二条:与履行本合同有关的下列技术文件,经双方确认后, 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1.技术背景资料: ;

2.可行性论证报告: ;

3.技术评价报告: ;

4.技术标准和规范: ;

5.原始设计和工艺文件: ;

6.其他: 。

第二十三条:双方约定本合同其他相关事项为:

第二十四条:本合同一式 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条: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盖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名) 年 月 日 乙方: (盖章) 项目负责人: (签名)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名) 年 月 日

印花税票粘贴处:

(此页由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填写)

合同登记编号:

人:

2.登记材料:(1)略

(2)略

(3)略

3.合同类型:

4.合同交易额:

5.技术交易额: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印章)

经办人:

信息技术自主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合作学习;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自主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独立的分析、探索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

二、转变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得不到发挥,我们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三、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

1.精心创设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介绍“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创设一个情境:引入本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表,让学生利用排序和筛选操作为身边体质健康未达标的同学制订一份健康饮食及运动计划。由于该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来进行的,使得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点到为止,放手实践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我只介绍了搜索引擎的一些基本操作,接下来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的环节:给出十道题目,让各学习小组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答案,在最短时间里答对所有题目的小组为优胜组,并给予奖励。

3.成果交流与评价

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天性,在自主合作学习后,可以将各小组学生完成的作品收集到教师机上,通过局域网提供给全班学生欣赏和评价,共同评选出各组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四、实施自主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进行合作学习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而忽视了合作的真正内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2.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精心组织和引导,让学习过程有序进行。

自主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新技术合作 篇7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展开研究,如Teece[1]最早提出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企业知识转移的经验,转移的成本,技术年龄和使用同样技术的公司数量等。Szulanski[2]认为知识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发送方与接受方的关系和知识的模糊性三个因素在知识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杨洪涛、吴想[3]提出知识粘性(内隐性、可表达性),知识源(转移意愿、转移能力),知识受体(吸收意愿、吸收能力),知识转移情境(双方信任度、沟通)对知识转移成效产生的影响。潘杰义[4]等从四个方面研究影响校企联盟知识转移的因素,有:合作共享情境(校企文化兼容性、双方共享愿景、双方情感距离、信任、成员冲突)、知识源(转移意愿、转移能力)、企业内部情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吸收能力)和知识特性(内嵌性、可表达性)。

同时也有很多学者研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如陈昌柏等[5]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利用能力、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胡翼琼[6]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创新核心能力、创新环境影响。马建新[7]认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资源投入能力、研发能力、技术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力等。

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学者还比较少,研究的深度尚不够,而且在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基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方式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缺少从大学、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的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研究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新技术企业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模式,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大学、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研究基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目的,总结现有文献,本文提炼出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因素有: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以及界面管理水平。下面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主体、知识特性和界面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

1.1 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主体因素

大学作为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主体之一,往往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其知识转移能力将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杨秀芬[8]提出在学术界的动机与利益方面,包含了提升科技发展的知识、获得研发经费的来源等,产学合作必须对产学双方都能产生效益,才能持续不断的办下去。徐作圣[9]指出有无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经验,将直接影响高等院校的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机制建立,政策规范和跨组织、跨领域合作人才的培养。王健全[10]认为学界缺乏跨组织、跨领域合作之人才,是导致产学合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白小龙[11]提出高校作为知识源,其参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人员,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Sulanski[2]提出,知识源害怕失去对知识的所有权,或是担心知识转移后不能得到平等的回报,因此有些企业为了限制知识的共享和泄露,制定了严格的程序、政策和条例。

而作为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另一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作为知识受体往往是处于知识需求或知识弱势的一方。知识受体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接收意愿和接收能力。吴想[12]等认为吸收意愿主要是指知识受体参与知识转移的主动性,即知识受体是否存在明确的从知识源吸取知识的意图。Duanmu J L和Fai F M[13]提出,考察知识转移最终效果的重点就是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及创新。

根据学者研究可以发现,在产学合作知识转移过程中,大学的知识转移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接收能力,都将直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参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对象都是知识,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最终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绩效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H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接收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1.2 知识特性

庄亚明、李金生[14]认为影响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知识的模糊性、隐形、特殊性、复杂性等特性。Zander[15]指出转移知识的性质,它的隐性与显性,对于知识转移影响很大,知识的可表达性指知识可以通过口头、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程度。Cummings J.L[16]认为知识的结构越复杂、信息含量越大、技术原理越深奥、专业性越强,知识就越难以被表达,导致能理解该知识的人也越少。知识的可表达性越差,知识转移就越难。

为了探究知识特性如何对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知识特性分为可表达性和复杂性。根据文献研究可以看到,因为知识特性的不同,导致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也会发生变化。假如知识的可表达性强,则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也会提高,有助于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顺利发生;知识的可表达性弱,必然将影响大学对知识的传授和企业对知识的理解。同理,知识的复杂性高,通过知识转移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能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更高竞争优势,大学的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也将因此而发生变化,所以知识的特性在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两个主体能力发生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知识特性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相关

H3a知识特性与大学知识转化能力正相关

H3a知识特性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正相关

1.3 界面管理能力

界面是指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结的状态。界面管理可定义为:为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的企业之间、各组织部门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或各种设备、硬件软件、工序流程之间在信息、物资、资金等要素交流、联系方面的交互作用状况。

本文将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界面管理维度分为信任、合作机制和沟通三个方面。因为信任程度的不同、沟通方式的改变,将影响知识转移主体的意愿,组织的投入,因此界面管理维度,也将影响大学方的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方的知识吸收能力,同时考虑到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中的界面管理维度因素,已经直接影响到产学合作的最终效果,如合作机制中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因此针对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界面管理,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界面管理与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正相关

H4a界面管理与大学知识转化能力正相关

H4b界面管理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正相关

H5界面管理与产学合作效果正相关

1.4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分为学习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学习能力主要包含根据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是否使企业技术人员工作技能得到提高,对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理解提高,对个人学习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等;产品开发能力主要从新产品开发速度、企业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三个角度考量;技术水平则通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生产流程,以及新知识的产生三个维度衡量。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效果的检验,也可以体现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是否有成效,因而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假设:

H6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学合作效果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实证研究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构建的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机理模型进行设计的。问卷由6个潜变量构成,各变量的测量问项如下: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分为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情境两个维度,共6个问项来测量;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组织支持、硬件支持和知识吸收情境三个维度构成,共9个问项来测量;知识特性分为知识的可表达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共6个问项测量;界面管理水平分为信任、合作机制和沟通三个维度,共9个问项测量;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三个维度构成,共9个问项测量;产学合作效果分为无形效果和有形效果两个维度,共6个问项测量。本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法,5分代表非常符合,1分代表不符合。

2.2 研究样本

问卷发放的对象为西安市部分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过产学合作知识转移项目的人员。本研究通过电子邮件、实地走访等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4份,回收率为78%,有效率为65%。

2.3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的内容效度,对6个潜变量分别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s Tes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高于最低标准0.5;其次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大于或接近60%,说明测量数据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且问卷的选项具有较好的效度、设计较合理。

最后使用SPSS18.0分析问卷各变量的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以检验问卷信度,结果表明各变量的α系数均高于0.6,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收敛效度。

2.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首先运用Amos20.0软件,对大学知识转移能力、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特性、界面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合作效果六个变量进行测量。第一步计算的是测量问题的因子载荷,各因子载荷大于0.4,表示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第二步测量模型的拟合度,六个变量的拟合优度指数(GFI)、本特勒与波内特正态化拟合指数(NFI)、本特勒比较拟合指数(CFI)、Tucker-Lewis指数(TLI)均大于或接近0.9,说明模型各变量拟合的较好。

接着运用Amos20.0软件对整个模型进行综合结构分析,经过在观测变量之间建立关联误差来修正模型后,整个模型的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最终各假设的验证结果以及各变量间具体路径系数如表2所示。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西安部分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过产学合作项目的人员的调研,分析了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实证支持,研究结论如下:

(1)主体因素: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87,显著高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通过调研发现,众多参与者认为大学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非常丰富,关键在于大学方是否有意愿或有能力将其通过正确的方式转移至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企业方一般都对新的知识、技术都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引进,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尤为突出。因此在主体因素中,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即转移意愿和知识转移情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更为突出。所以,今后的研究要更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知识转移能力,比如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大学核心知识保密制度等。

(2)知识特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特性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27,远低于其对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也就是说知识特性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都要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界面管理能力: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同知识特性一样,界面管理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间接影响更加突出。界面管理主要研究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联系,从主体之间的关系、合作机制以及沟通的角度考虑,更多的是通过对产学合作知识转移主体的影响,进而影响产学合作知识转移效果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大学知识转移能力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通过界面管理相联系,共同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学合作效果产生影响。

(4)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产学合作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作用,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产学合作效果,形成正向循环影响,所以产学合作知识转移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3.2 对策与建议

3.2.1 提高大学的知识转移能力。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知,为提高大学知识转移能力,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的利益;其次大学方作为知识持有者,要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知识更易被企业方吸收,进而促进大学方的知识转移能力。

3.2.2 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进而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本身来看,企业管理层要重视产学合作,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来激励技术人员从产学合作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为企业在产学合作中顺利吸收知识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资金支持,需要积累产学合作知识转移的经验来提高其知识吸收能力;从知识特性角度看,企业需要提高理解复杂知识、技术的能力,进而提高知识吸收能力;从界面管理角度看,企业要与大学相互信任,合理分配利益,以保证产学合作顺利进行,并且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大学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向企业提供有用的知识与技术,促进知识有效吸收。

3.2.3 加强政府的作用。

中韩信息技术合作现状 篇8

1 中韩技术合作概况

2004年以前, 中韩两国主要在海底光缆、CDMA等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合作范围比较小, 而且分散, 且大都为独立的合作行为。合作的技术也大都为某一部件的购买定制, 合作层次比较低。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 韩国信息技术中的互联网、通讯技术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与韩国进一步扩大在新一代移动通讯标准化、宽带因特网、软件开发和数码电视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不仅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给韩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2004年1月, 在中韩两国政府努力下,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与韩国情报通信研究振兴院签署加强交流与合作协议书。中韩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开始由分散独立的低层次合作走向政府引导的有组织、有意识的高层次全面合作。这这种合作背景下, 中韩两国放开合作, 不仅在低端层次取得重大进步, 在移动通讯、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2005年, 韩国情报通信部部长陈大济来中国访问时, 探讨了中韩信息技术产业双赢战略合作模式, 为中韩新一代信息技术合作做了准备, 更好地促进了中韩信息技术产业互补互利的发展。

2008年, 胡锦涛主席访问韩国时签署的《中韩联合公报》表示, 两国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关于信息技术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2009年, 随着国家发改委、深圳市政府和韩国SK电讯株式会社举行的“中韩信息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仪式的启动, 双方将率先在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移动支付等领域进行合作, 移动支付将成为可能, 这也标志着“中韩信息技术创新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1]。此后, 2012年中韩两国还展开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民间合作。主要在汽车信息技术领域展开合作, 增加相互投资[2]。到目前为止, 中韩两国信息技术合作已经从民间发展到政府, 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全方位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2 中韩信息技术合作的特点

从中韩两国信息技术领域的交流可以看出, 两国间信息技术合作大都在政府领导下进行, 合作涉及领域也不断扩大。但是, 两国信息技术各有特点, 必须根据各自特点, 制定规范的合作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信息技术的进步, 实现共赢, 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国来看, 目前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 与世界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但是,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仍不完善, 技术创新以及产学研结合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方面严重制约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 要想突破这个瓶颈, 中国必须与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进行合作。而韩国信息技术产业, 起步较早, 水平比较高, 技术创新水平较高, 但是也面临着竞争力下降;发展动力不足;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不足等弱点[3]。而且, 韩国信息技术领域靠自身的力量已经很难突破发展, 也必须寻求合作, 才能促进自身进步。而目前来看, 中韩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大都局限于某项技术, 或大企业间的合作, 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合作模式。因此, 构建中韩信息技术共同发展进步的商贸圈势在必行。

3 中韩信息技术合作建议

韩国和中国同为当今世界IT产业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而且两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存在极强的互补性, 因此, 两国在IT领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在新一代网络研发、信息保护、S/W开发等领域都具有良好的互利合作基础。为了充分发掘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的潜力, 实现两国间主要信息技术的公用化和标准化, 两国应该充分利用良好的合作条件尽快构筑信息技术合作系统。

首先, 在研究开发方面, 两国应该建立共同的研发中心, 根据各自特点合理进行技术分工。第一, 中韩两国先要强化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工作。中韩两国要构筑国内的研究开发中心, 充分利用本国技术开发人员, 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研发中心的国际学术交流。第二, 中国国内市场广大, 而韩国拥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 中韩两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构筑信息研发分工系统, 建立技术分工模式, 吸引世界优秀信息产业研发公司的进驻。第三, 加强两国产学研方面的交流, 培养国际性的信息技术人才, 尤其是大学、信息研发中心的学术交流, 不断吸取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投入生产。

其次, 在生产方面, 目前中韩两国信息技术分工越来越明显, 在这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优势和韩国的技术优势, 不仅要实现信息技术部件的公用化和标准化, 积极推动互认制度, 而且要建立开发合作机构, 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保持信息技术产业上的竞争优势[4]。

再次, 在通讯技术合作方面, 中韩两国要从政府合作出发,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第一, 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专家学者等层面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第二, 加强人员交流与合作;第三, 开展政府间的电信监管政策和政策研讨;第四,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有利于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第五, 完善合作协调机制, 加强高层会晤, 保持磋商渠道畅通, 本着积极、互利共赢的态度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5]。

最后, 在营销方面, 营销要从源头做起, 尽快构筑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化模式。中韩两国要注意加强与对方当地企业的合作, 进驻对方国, 通过展销会、国际性产品说明会等形式, 扩大企业对各自文化的理解, 以扩大企业和市场间的联系。另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合作, 构筑面向两国间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 以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构筑中韩两国信息技术合作模式, 可以更好地实现中韩两国技术分工, 统筹两国信息技术优势, 在这一合作模式下, 中韩两国可以合作以应对美、日等信息技术强国的竞争, 更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目前,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还在洽谈中, 中韩两国应该充分抓住这次机会, 在经济各项领域展开合作, 尤其是在各国关注的信息技术合作领域, 更应该抓住机遇, 构建具有中韩特色的信息技术合作模式。

总之, 中韩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 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互利性, 尤其是近年来, 中韩两国关系不断发展, 政府间交往也不断增多。中韩两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 尽快构筑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系统。不仅有利于中韩两国突破现今信息技术领域的瓶颈, 而且能够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更好地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25/content_9709789.htm.

[2]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5/2777258.html.

[3] (韩) 李昌在.韩中日分领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方案[R].韩国:经济社会研究所, 2004.

[4]金周利.中韩信息技术 (IT) 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 2007.

中日灌溉排水技术合作回顾 篇9

中日灌排技术合作项目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联合开展的调查开发基础上,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进行深入合作而提出实施的。1993年6月至2011年5月,历时18年,共开展了3个技术合作项目,即1993年6月至2000年6月的“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项目”(含1998年6月至2000年6月的延期项目)(以下称“一期项目”);2001年6月2006年5月的“中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以下称 “二期项目”);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的“草原生态保护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以下称“三期项目”)。

1.1项目的由来

水利部1990年向国家科委报送了《关于报送与日本JICA技术合作建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项目申请书的函》(水外[1990]25号),其中明确:“为了使全国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和人才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水利部1990年5月决定成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该中心直接由水利部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推广……”。水利部同日本经过三江平原、海子水库、湖南、湖北的一些灌区的技术合作,认为日方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拥有不少经验适合于中国。因此,水利部希望通过日本国JICA技术合作渠道建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同意水利部与日本合作建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的复函》(计投资[1992]863号),批复内容为:“你部[1991]64号文收悉。为促进我国与国外在灌溉技术方面的交流,推动我国灌溉技术开发,加强技术培训,经研究,同意你部利用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赠款五亿日元与日方合作建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4 000m2,所需土建工程投资710万元,由你部在国家安排的年度投资解决。仪器设备的购置由日方赠款解决”。

同时,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牵头筹建培训中心并于1992年底成立。时任农村水利司副司长乔玉成先生作为筹建负责人, 他也是培训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任主任,时任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副所长赵竞成作为技术总负责协助乔主任工作,各部门负责人均由农水司干部兼任,工作人员从中国水科院、水利部情报所和北京市水科所临时抽调。

1.2一期项目启动

1993年2月27日,水利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签订了《“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项目日本技术合作暂定实施计划》。项目协议明确技术合作的内容为:灌溉排水技术开发,水管理技术开发,规划设计技术标准整理,系统开发及上述4个领域的技术培训。

经过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培训中心按协议约定按期完成组建工作,日本农林水产省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现已更名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也派遣6名日方长期专家如期到达中国,中日双方专家共同组成了培训中心项目实施团队,并于1993年6月10日正式开始项目实施。

1.3项目实施机构的壮大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于1994年批复了机构性质与编制,水利部《关于成立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的通知》明确了“为促进中日两国间在农田水利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农田水利技术开发、推广、咨询和培训工作”,批复培训中心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0人”。自此,培训中心的机构批复程序全部完成。

随后,培训中心乔玉成主任兼任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以下称“灌排公司”)副总经理,培训中心人事和党务由灌排公司代管。这一管理模式一直运行到1998年。

在1998年部委企业脱钩改革的过程中,水利部对灌排公司和培训中心进行机构对调,灌排公司调整为培训中心所属企业。1999年调整方案得以批复,培训中心正式更名为灌排发展中心,即《关于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更名的批复》 (中编办字[1999]101号)“决定将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更名为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中心为正局级单位”。水利部《关于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三定”方案的批复》(人教劳[2000]30号)中明确“(五)承担农村水利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工作,开展与国外同行的联系和交流”。灌排发展中心的组成就如同一只“寄居蟹”,继承了培训中心的“外形”,延续了灌排公司的“内核”。

至此,中日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由培训中心的机构职能转变为灌排发展中心对外合作项目的组成部分。虽然后期中日双方在经费和人员的投入都明显减少,但项目实施的平台由原来职能单一的实施机构变换为面向全国农村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机构,因此,中日合作项目的成果推广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对我国农村水利事业的促进作用

历时18年的中日技术合作都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其中一期项目是以面向全国的能力建设为主线,二期和三期则是围绕水利部当时的重点工作进行。主要作用体现在新技术引进与开发、先进理念的引进与普及、示范工程建设与展示、能力建设等方面。

2.1灌区管理现代化理念的引进与示范

1994年,在北京市平谷县海子水库灌区建设的灌区现代化管理试验示范工程,从灌区管理和田间工程两个层面展示了现代化灌区的发展方向。在当时人们对灌溉管理的理解就是“浇地”,还没有用水管理的系统理念,更谈不上自动化管理。因此,这一示范工程可谓是“播下了我国灌区管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第一粒种子”。

一是面向灌区用水管理层面的“水管理试验工程”。按照自动化管理要求对引水闸、节制闸和分水闸等基础工程进行了改建,依灌区水管理特征研制开发了水管理监测设备和水管理监测调度软件并投入使用。在示范工程的应用和全国水管理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了日本在灌区水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了具有量水功能的双层分水闸及其他先进的水管理技术和设备,二次开发了适合我国国情且在当时具有领先水平的灌区水管理监测系统和渠系运行模拟系统。

二是田间“综合性节水示范工程”。在综合农村环境优美的基础上,建设了田、林、路布局合理的田间灌溉工程,该工程还引进了日本典型的渠灌区管道化改造技术,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从渠道引水的半开敞式管道输水系统。在我国当时几乎没有对田间工程进行投入的情况,通过日方援助建设这一示范工程展示了灌溉工程对美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作用与发展趋势,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一建设理念和模式仍然对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具有示范作用与指导意义。

三是农业灌溉自动化和现代化展示系统建设,在水利部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了一套田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系统集田间土壤墒情监测、供水系统控制、气象数据采集、基于实测数据的灌溉系统实时控制和模拟运行,可以看作是当时农业灌溉自动化样板之一。

2.2推动了灌区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为灌区管理信息化进行技术储备。一期项目期间,筛选并引进了30个在日本广泛应用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和设计计算机程序,并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了二次开发。其中1996年完成二次开发的“大型灌区信息管理数据库”,为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现在看来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但却是我国最早的灌区信息数据库,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先进理念和超前技术。

引领了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二期项目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湖南省双牌灌区、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3个重点示范灌区进行的灌区信息化示范工程于2004年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一是结合景泰川电力提灌灌区一期灌区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建设的泵站调度及渠系测控模式示范工程,至今仍然是高扬程多级提水灌区自动测控技术的领头羊,其中二次开发的泵站计算机监控调度系统在水利领域属于首次应用。 二是在双牌灌区完成灌区渠系测控与水田田间节水灌溉自控综合示范工程,首次展示了南方水田灌区渠系自动化与田间高标准的现代化水田田间节水灌溉综合管理模式。三是在泾惠渠灌区建立了面向农民的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传统自流灌区计量收费和水务公开,推动了农民参与灌区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全国大型灌区工作会议”和“全国水利工程水价工作座谈会”领导及数百名代表参观后,这一模式在全国得到快速的推广。

2.3奠定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培训教材的基础

在系统总结和整理了农村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涵盖农田水利工程各项技术的系列培训教材,其中一期项目的教材也是国内首次完成农田水利工程系列教材。

根据学员反馈和专家评审,培训中心与水利部农水司于1998年3月联合出版发行了“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教材”。即, 《水土资源评价与节水灌溉规划》、《喷灌与微灌设备》、《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工程技术》、《微灌工程技术》、《地面节水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工程技术》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较全面地总结和吸收了“九五”期间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成果。经过修编和充实,2012年以“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培训教材”重新出版,至今仍然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培训的主要教材。

2.4丰富了农村水利技术文献

一是规范了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编写工作。在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与提炼、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编制相关标准规范收集分析、节水改造规划编制中存在问题的梳理与分析、广泛征求了规划编制人员和审查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完成了《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编写指南》,并于2006年出版发行。为配合指南的应用,将3个重点示范灌区应用实例和日本的调整池等进行汇编,形成了指南应用事例集。时至今日, 《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编写指南》仍然是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编制的重要工具书。

二是充实了农村水利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手册等方面的参考文献。项目实施以来,选择翻译了近千万字的日本农田水利技术规范、手册,这些规范涉及面广,内容详尽,技术含量高, 集中反映了日本农田水利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成果,为我国技术规范的修订编写以及为管理、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土地改良区规划指南(旱田地区的雨洪利用)》、《日本土地改良法》、《土地改良设施- 抗震设计指南》、《日本农业土木工程手册》等。

2.5促进了行业技术骨干的培养

从1993年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实施以来,围绕我国农村水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60多期技术培训班和研讨会,内容涵盖了节水灌溉、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参加人员来自农村水利全行业各级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基层技术与管理干部。 如,一期项目面向全国培训的灌排技术人才,正好为“九五”期间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进行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

在技术培训的同时,建立起了“全国灌溉排水专家数据库” 和“学员管理数据库”,建立了技术依托单位和技术应用单位联系与交流的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田水利技术信息和技术服务网络,推动了全国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

3体会

3.1技术合作应重视人的交流

建立中日双方人员的交流机制是项目成果的关键。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不同、管理体制差异很大,加上民族感情和工作习惯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陷入僵局的事情是难免的。

中日双方在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与气氛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一是从项目开始之日起,中日双方人员就在一起办公;二是每周一上午召开项目例会,双方介绍项目进展及本周工作计划;三是相互教授对方本国语言;四是所有技术问题都召开讨论会,鼓励所有人员参与。通过便于沟通的工作环境、有效的工作内容相互理解机制及项目实施的有效参与, 建立了便于项目实施的良好环境与机制。通过项目的实施,很好地促进中日双方项目人员相互理解,也是建立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成功事例。

3.2善于信息收集利用资料

很多人印象中的日本人都在收集信息,在项目实施中也时常有这种感觉,在项目开始时尤其明显。怀着对日本人收集信息的疑惑,通过对日方专家信息收集与处理方式的分析,与日本专家交流探讨,阅读有关日本的资料及教科书,逐渐觉得注意收集信息也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习惯,大部分人都是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的高手。这与日本的民族特点、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一是日本人理性、精细,甚至认死理或教条。每一项活动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明确的理由和具体的说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非常注意收集感兴趣的信息,经常会将聊天内容整理出来,还会与当事人核对甚至继续刨根问底。因此,随时记录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二是善于汇总分析信息,日本人都习惯用形式直观的图表进行资料整理,配以详尽的分析与说明,用于支撑其观点,说服力很强,也不容易发生歧义。三是通过广泛分享使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每个人整理完成的信息都会与团队成员共享,项目的所有资料,日方专家也全部向中方人员提供,重要的内容还翻译为中文。

举个例子来说明日本专家信息收集、整理和分享。2001年5月,铃木尚登专家3年任满时给后任日本专家整理了一份交接报告,约4万字,项目之外的内容占了60%的篇幅。报告详细介绍了中方人员的情况,甚至包括籍贯、性格、习惯、做事风格等;中日相同汉字含义的差异及容易引起的误会;北京的交通、日本人的生活环境;家人如何适应中国生活并喜欢上中国的过程;对中日文化差异和历史的认识等。特别是谈到对待合作态度的一段话很实在,“中国应向日本学习的东西很多,同样,站在技术合作立场上的专家应向中国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在中日间进行技术合作时,必须首先很认真地听取对方的意见,就需要些什么,应该如何进行等进行很充分的讨论。我确信只有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姿态才能切实促进技术合作”。

高新技术合作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依托企业,深度合作,双主体,模式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并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 要将创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放在首要位置, 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剖析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发展“瓶颈”。

1.1 校企合作办学政府推进动力不足, 呈现出“主体欠缺活力”现象

我国的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政府为主体, 各级政府担当着多种角色, 在政策法规保障、发展经费投入、资源统筹规划、管理监督评价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缺位, 宏观层面校企合作办学具体的调控政策法规缺乏, 校企合作办学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职责之外的事情。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很好理顺校企合作各方的关系, 创建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办学运行体系只能是空谈。

1.2 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投入动力不足、学校自身能力不强, 呈现出“企业一头冷、学校一头热”现象

目前, 高职院校仅仅将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片面追求学校层面的“社会效益”, 同时希望企业能够不惜放弃自身的“经济效益”来承担合作培养人才的任务, 完全忽视了企业的利益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的划分比较笼统模糊, 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 它一旦没有了利益的驱使, 不能在校企合作中体现出主体地位, 企业就会表现出合作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学校的教育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之间,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与利益链未能有机的无缝对接。

目前,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严重滞后, 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普遍不够完备,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师资力量匮乏。很多老师都是从学校走进学校, 没有任何的企业经历, “双师”素质更是无从谈起, 引导和刺激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制订。很多院校天天喊着要“校企合作”, 但没有考虑到自身基础差、底子薄、吸引力不够的实际, 逞强不等于能力强, 这样很难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1.3 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呈现出“工学两层皮”现象

目前, 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本身的价值认识不清晰, 没有真正把校企合作当成是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的手段, 仅仅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 片面地为了合作而合作, 为了实习而实习。回过头来依然按自己老路子办学, 没有充分考虑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已经不相适应, 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伴生关系, 工学不但没有结合, 反而呈现办学与合作两张皮, 如果这样还不如不合作。

2 依托企业、深度合作——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实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被交通运输部评为首批“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现由青岛港 (集团) 有限公司主办。它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办学案例, 作为港航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充分依托国际亿吨大港的独特优势, 立足港航, 面向社会, 凸显了校企合作办学优势。

2.1 校企互为主体, 合作共赢是双主体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中央省市已经非常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并直接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体制中来, 2011年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 政府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中担当引导作用, 通过实践探索研究认为:政府主体充满活力的同时, 应认清校企合作的本质, 真正的合作主体是企业与学校, 校企互为主体, 需要合作实体的深入对话。青岛港企业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补给, 构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资源结构, 学院的毕业生青岛港优先选择, 港口可谓有“利”可图, 有“利”就有“吸引力”、有“活力”, 这为校企深度合作, 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青岛港可以随时牺牲自身利益, “把学校办到港区、把课堂搬到码头”, 港口的师傅都是学院的校外实习指导教师, 港口的机器设备都是学院的校外实习设备, 为学院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2010年学院成立青岛港员工培训教育中心, 为港口培养了大批与世界级第七大港相适应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真才实学、干事创业”的高素质企业员工, 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成功之路;当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 学院想用人单位之所想, 急用人单位之所急, 临时调整教学计划, 把课堂搬到企业去, 安排学生进行企业生产实习, 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真正实现了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使企业得到人才, 学生得到技能, 学院得到发展, 从而实现了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2.2 校企共同体新探索——“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坚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氛围。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打造出新颖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2.2.1 体验式认知实习

针对大一新生一张白纸的状态, 为加强学生对学院与企业的深度了解, 推动学院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在青岛港等各大公司的鼎力支持下, 分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新生进行为期1至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进港口、下企业, 亲临现场, “零距离”接触企业, 让学生切身体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工作与文化氛围。这种实习模式, 学生全面感受到了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课堂学习的差异, 感受到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重新定位, 确定发展目标。

2.2.2 轮岗式实习

经过一年的学习, 大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备了最基础的实践能力, 但是离企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 此院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有效资源, 针对不同的专业将课堂实践搬到不同企业, 让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学习, 并且定期轮岗, 在不同岗位上多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 甚至能够为企业的产品的设计研发献计献策。这种实习模式, 学生能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生产, 得到锻炼,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优秀的实用型的人才, 择优录用。

2.2.3 就业式毕业顶岗实习

大三学生可以在学院就业双选会上选择企业或自助择业, 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顶岗实习。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签订三方实习协议, 定期沟通交流、反馈信息, 共同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这种实习模式, 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工作的实质, 最终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在实习结束时, 根据实习动态, 学生和企业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去留, 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的自主性。

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 使学生将不同阶段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实现所学理论和技能向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 是学院、企业、学生共赢的有效手段与途径。

2.3 以技立业, 探索办学新模式——大机定向培养班

大机定向培养班中的大机包括门座式起重机、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岸边集装箱起重机。青岛港设备更新换代快, 学院将港口闲置设备引进来“为我所用”。港口投入巨大人力、物力, 在校园内开展“校内基地模拟生产化”建设, 建立起“门座式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 每学年都安排上百名具有丰富港口实践经验、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专家进入校园, 担任校内实训培训教师。学院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结合港航业用人实际, 校内外教师联合开发实习实训项目, 共建专业, 共建课程, 共同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港口开展“校外基地实践教学化”建设, 学院以培养“许振超式的大学生”为目标, 在港口码头一线开设“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实习实训场地”, 技能实践课程由港口的师傅亲自授课。学生笔试与操作考试合格后, 统一发放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学院依托港口, 面向全国港航业和区域经济, 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优势, 突出港航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特色、素质教育特色、就业创业特色,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双主体、新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共赢。在高校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学院招生顺, 连续三年新生人数不断递增;学生毕业分配畅, 年年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3]秦祖泽, 刘迎春, 覃事刚.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4) .

[4]胡丽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

[5]黄继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

中日技术合作带动人才培训 篇11

日本对中国实施政府开发援助(0DA)的主要方式包括:日元贷款、技术合作、无偿资金援助三大部分。我们知道,日本政府提供的绝大部分日元贷款都附带了束缚性条件,受援国必须使用日元贷款来采购日本生产的机械、船舶、铁路机车等工业制品。但是,从1979年2月协定对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实施技术合作项目为开端,到1980年4月与中国政府签署第一批日元贷款协议,尤其是自2003年日本修订ODA政策之后,对外援助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人才培训成为了日本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以往只偏重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的“硬性对外援助方式”,进一步向培训人才、输出思想和理念的“软性对外援助方式”转变。

日本对外援助部门很多,其中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是具体执行对华ODA技术合作项目的主要机构,也是日本实施对华人才培训的主要窗口。对华ODA实施30多年来,在JICA技术合作项目下,日本向中国派遣各个领域专家共7317人;派遣既能灵活运用日本技术和丰富经验又富有“同生活、同工作、同思考”精神,年龄大多在20至30岁的“青年海外协力队员”(志愿者)733人、40岁以上的“年长志愿者”27人。他们深入到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医院、工厂等机构第一线,涉及40多个专业领域。上述人员中,有20多人因其作出的贡献突出而获得了中国为外国专家授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政府“友谊奖”。

日本除了以这种“走出去”的方式为中国提供智力和技术援助服务外,他们还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在本土帮助我国培养人才。30年来,日本JICA渠道累计接收中国赴日进修生25122人,其中包括技术人员、行政官员、青年干部、高中学生等,他们到日本的政府机关、地方部门、企业、大学、科研团体,利用几个月乃至一两年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在进行专业培训研修的同时,还开展与日本普通市民的交流。

东洋-力源建立战略技术合作伙伴 篇12

力源活塞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内燃机活塞生产基地, 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会员、河北省百强企业、河北省名牌产品、并连续9年被评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现已能生产摩托车、汽车、空压机和工程机械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800多种规格的活塞产品。

韩国东洋活塞株式会社是一家具有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的大型活塞生产公司, 拥有一流的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和开发队伍, 多年来为通用、大众、现代、大宇等公司研发和生产了数百款发动机活塞, 活塞行业中全球排在前三位。

上一篇:就业质量提升下一篇:舞蹈艺术与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