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2024-05-28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精选12篇)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1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本质内涵是“投资于创业风险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培育和辅导风险企业创业,以期分享其高成长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具有显著的区别,并能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区别

(一)来源不同

风险投资没有抵押和担保等作为支撑,这也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的非占用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因此,风险投资无法从正规融资渠道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获取资金。而传统投资可以从金融机构或者其他非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然后投资于目标企业。

(二)承担风险收益程度不同

由于风险投资没有抵押和担保,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而面临很大的风险。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因为依靠风险投资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成本低、效益高、性能好、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一旦成功,其投资利润率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和产品。

(三)流动性不同

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投资,其流动性很小,往往是直到企业股票上市、被兼并和收购时,投资者才能回收风险资本并获得投资收益。这一过程,少则须要3~5年,多则要7~10年。

(四)资金优化不同

由于风险投资家通晓金融和市场行情,而创业家往往在技术上较为擅长,因此,他们的结合对风险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投资缺乏这种结合。

(五)参与企业管理程度不同

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在于在投入资本的同时,直接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一般投资把资金投入后,不直接参与管理,至多能通过自己所拥有的表决权间接对企业的发展方针进行投票表决,参与程度弱于风险投资家。

二、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结合必然性

(一)风险投资更看重企业发展潜力

风险投资进入企业的时间一般是在企业的开创期或成长期,这个时候企业往往需要资金作为发展的动力。而这些刚开始步入发展轨道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其产品往往具有高度的市场竞争力。风险投资是一种将资本、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它以股权资本的形式专门投资于从事高科技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中小企业,并主要通过股权转让来收回投资和获取收益,这也是近二十多年来全球发展最为迅猛、效果最为明显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融资方式。

(二)风险投资能与企业共同分担风险

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后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加之资金匮乏,发展能力受到制约,承担责任的能力有限。而风险投资是一种股权融资,它能与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只在一定的期限范围内要求企业进行分红或派息,这些资金还可以作为留存收益供企业使用,从而节省向外融资的需求,节约资金成本。风险投资的这一特点正好迎合了企业的经营需要。

(三)风险投资能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这是风险投资与债务融资以及其他融资渠道的显著区别。债务融资方不仅不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且还会在债务合同中规定一些限制条款,会影响企业的再投资需求。相反,风险投资和企业是一个联合体,而且风险投资公司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信息网络可以补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身管理和运作经验上的欠缺,实现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影响

(一)能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大体要经历创立、研究与开发、成长、成熟四个阶段。如何使技术顺利开发并迅速转化为商品,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技术转化为商品所需的大量资金,则是阻碍中小企业前进的最大障碍。中小企业一无资产,二无信誉,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而风险投资作为一种股权投资形式,期限较长,不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很适合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它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中小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首选的融资渠道。

(二)能促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加强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一般会向中小企业派去管理顾问、财务顾问,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制度。风险投资公司往往能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并肩作战,共同分析所面临的风险,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风险投资公司投入的资金一般换取企业的部分股份。也就是说,风险投资公司与中小企业会共同承担企业的所有风险,共同分担企业失败时的损失。

(三)有助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公司组织结构不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差,容易造成在经营决策与贯彻执行中出现间歇性中断。而风险投资在企业中的最主要运作就是配置财权,所以,风险投资有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更好、更合理地安排财务控制权、财务决策权和财务监督权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

(四)有利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

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及营销手段等方面,中小企业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而且大企业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优势更是中小企业所不及的。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避免在已进入成熟期的产品市场上与大企业一争高低,而唯有利用自己相对规模较小、产品转换灵活性大的优势,在搜寻市场信息、发现潜在需求热点的基础上,推进技术进步,将新产品推向市场。风险投资青睐的正是这种依靠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造就的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其产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虽然创新的产品对未来市场预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只要产品开发成功并为市场所接受,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会迅速提高,投资者就能获得极为丰厚的收益。因此,风险投资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发展。

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策略选择

(一)加快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是我国风险投资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包括市场主体、市场结构、市场环境和监督管理四大部分,这是确保风险投资良性循环,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支持体系,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关键在于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

(二)加大风险投资宣传力度

风险投资作为新兴的资本,到目前为止,对于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研究还需要深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需要建立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定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投融资的信息,以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做出投融资的决策。并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向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来源,促进风险投资及时投入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中去。

(三)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风险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投入程度不高,主要是由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技术缺陷——发展能力受限,所以国家应该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出台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务负担,促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也要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问题。我国风险投资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政府予以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其中包括采取政府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资金。

(四)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真正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尚未形成气候。从长远来看,必须拓宽风险资本筹集渠道,实现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一方面政府要继续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拉动民间资本。未来可以通过民间资本赎买的政策,逐步发展成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资金为辅的风险投资格局。另一方面,要实行政策倾斜,通过降低资本利得税再投入免税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长期权益投资。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在资本受到良好监管并具备专业管理的前提下,允许部分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和海外投资基金进入我国的风险投资领域,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刘传勇:《我国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问题分析》,《财会研究》2009年第1期。

[2]梅明华:《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研究》,《企业家天地》2005年第1期。

[3]贺守海:《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4]章程:《浅谈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发展》,《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2

摘要: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对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和困难,并提出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期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活跃因素之一。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密切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1]。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验不足、规模较小、管理滞后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文章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管理现状,从人才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4个方面讨论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先进的内部管理理念。

1.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的现状

1.1.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例更高。因此,能否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

[2]。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和管理人才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创新性;(2)学习性;(3)稳定性[3]。虽然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战略,但是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陈旧以及对人才管理的忽视,目前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的漏洞:

(1)缺乏人才选择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资金少、运作难的特点,一

方面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克服运作难的缺点;另一方面受到资金的制约,不能雇佣薪酬要求较高的员工。由于缺乏人才选择机制,如何用较低的薪酬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一直是困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难题。

(2)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资金少、运作成本高,很

难将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因此,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重要因素。

(3)缺乏人才保留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

力,工作机会较多。由于人才保留机制的不健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1.2.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资金短缺、管理不当,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运作成本高往往较高。资金少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特点之一,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全面分析内部管理和运作成本之间的关系对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资金分配和运作成本

正确的资金分配策略可以帮助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闲置资金、降低运

作成本[4]。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忽视了资金分配的重要性和缺少资金分配策略,普遍存在着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资过低。

(2)资源利用率与运作成本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25%。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资源浪费或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为明显,严重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3)经营规模与运作成本

随着经营规模的提高,企业的运作成本也会适当降低;反之,运作成本则较高。目前,国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行业内部竞争过于激烈,限制了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由于经营规模有限导致的运作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3.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普遍重视人才的引进,把人才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人才引进,它包括知识吸纳、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转移、知识激励和知识创新。只有把这六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联盟、知识整合、知识激励三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知识联盟的缺乏

由于缺乏合作环境和整合机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不仅缺少战略联盟,也缺少知识联盟。知识联盟的缺失增加了行业内部的重复工作,提高了企业运作成本。这一现象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多,但是却严重威胁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

(2)知识整合的缺乏

知识整合是指企业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并进行有机的融合。知识整合有利于内部管理和内部合作的提升。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放在知识创新等方面,缺少对知识整合的管理。

(3)知识激励的缺乏

作为人才激励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知识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受到重视。但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对员工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对知识激励的重视程度更低。

2.内部管理中先进理念及运用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针对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

2.1.人才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模型应从4个方面来构建,即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承诺和保留[5]。其中,人才的保留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工作的持续性、稳定性,也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做好人才保留工作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激励和培养。

在进一步强化传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知识激励体制,通过知识激励提高员工的竞争力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同时促

进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2.成本管理

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必须从社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进行改革。

(1)社会层面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理论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资源的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这有利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率[6]。因此,在社会层面上应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减小行业内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

这种外部合作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等。通过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合作渠道,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资金匮乏、外部合作不足的现状,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

(2)企业层面

就企业层面而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资源配置;(2)提高资源利用率;(3)强化内部协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设备闲置现象,进而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资源配置也是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合作的基础。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内部协作,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3.知识管理

强化知识管理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构建知识战略。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使知识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促进知识共享[7]。通过6种方法促进知识共享,即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交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3)重视知识激励。通过知识激励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才管理水平。

3.结论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匮乏、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员工流动性强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管理、成本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改革措施,即:

(1)在增强传统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作用,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2)在社会层面上,建立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细化企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3)在企业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强化内部协作,降低运

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4)通过构建知识战略,促进知识共享和重视知识激励建立和健全知识管理体

系,提高知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总之,必须正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在不同层面上提出科学的改革方案,才能促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立栓.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及知识管理战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16-17.[2] 周丽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118-119.[3] 王树恩,李晓霞.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探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108-110.[4] 于辉胜.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1-52.[5] 陶杰.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与激励[J].中外企业文化.2003(6):14~15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型员工 培训效益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培训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特征体现出培训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投入了培训资金,培训效益又如何分析,这也就成了很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难题。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一)高新技术企业定义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不同的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界定有不同的标准。在国际上,通用的界定标准基本上是3个参照系数:一是就业人数,二是实收资本,三是经营额。根据中国2003年推出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该通知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见表1)。

表1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征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一般性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新技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有的企业都有其核心竞争力,并且核心竞争力五花八门。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是围绕着技术要素来组合的。即高新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要成长,必定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因为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同时将其商品化也有需要投入比研究开发费用高几倍的资金。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强,一旦技术开发成功,就可拥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因此,企业发展呈现出比一般性企业高得多的收益率和增长率。也正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入与高回报,使得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比一般性企业更高的风险。

3、员工高学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知识型员工。高新技术企业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作为后盾,还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团队。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知识化程度很高且年龄结构年轻化。

4、管理高难度。正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高素质性,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是知识的载体,他不被权利所控制,员工可以自主设计、自主决策,具有很强的自主独立性。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讲,该类型的员工所追求的更多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企业工作不只是为了工资而工作,更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就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吸引、留住并用好知识型员工,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5、低忠诚度、高流动率。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都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因此,他们的忠诚度更多的是针对自己专业而不是企业本身。当他们的需求无法达到时,往往比一般员工更易产生对抗情绪,此时,他们可以自谋出路,这将导致人才的低忠诚度,从而导致企业的高流动率。

6、灵活性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资金、技术力量等各方面不如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经济规模小、应变能力强。这就使得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灵活应变市场的变化,即使出现研发失败,但由于规模小,损失也会有限。这也就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相比其独有的一个特点。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特征

综上所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吸收、留住和培养员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要把企业自身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性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培训上作工作。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与一般性企业相比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注重思维的变革

知识性员工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注重通过其企业文化来感染、感化员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将企业的文化因素与人文精神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只有员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公司的企业理念与企业宗旨达成共识,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二)注重潜能的开发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目的主要在于员工潜能的开发,因为企业的利润点来自于员工的知识与能力,而企业就是要通过培训、发挥员工的潜能,发挥其创新能力,激发其挑战性。因此,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开发员工的潜能。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成本及培训效益概念

(一)培训成本的定义

培训成本是指各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职员的业务能力或专业知识水平而进行的培训或教育所投入的成本费用和物资人力等。

(二)培训成本的核算

1、培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培训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2、直接成本。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指参与培训的所有成员,包括受训者、培训老师、咨询人员和项目设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培训使用的材料和设施费用、设备和培训室的租金或购买费用、交通费用。

3、间接成本。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指与培训的设计、开发和加收并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一般的办公用品、设施、设备及相关费用。

(三)培训效益的概念

投资回报率(Return Of Investment)是指培训的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培训效益是指受训者经培训后回到工作岗位所带来的效益与培训投资的差额。差额的值越大,培训效益就越高,反之培训效益越低。培训效益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但反映其本质特征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方面:人才效益、科技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有特点,又相互转换,相互渗透。具体的一种培训时间,可能同时兼有几种效益或以某种效益为主。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培训是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现实、有效的评估。本文所述的培训效益分析方法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在采用柯克帕特里克的4个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ROI(投资回报率)的定量的效益分析。

(一)培训效益分析模型

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目前国内外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培训评估方法。他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的角度出发,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知识层、行为层、效果层(见表2)。ROI(投资回报率)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量化测定,是通过财务数据来说明培训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它通常是指培训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运用较广泛的是下列公式:TE=(EA-EB)×TS×T-C。其中,TE为培训效益,EB为培训前每个受训者一年产生的收益,TS为培训人数,EA为培训后每个受训者一年产生的收益,C为培训成本,T为培训效益可持续的年限。

表2柯克帕特里克的4个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训效益实例分析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高进新技术企业公司——L公司为例进行培训效益实例分析。此次培训为2008年1月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培训周期为一个月,培训人数为80人,培训方式有内培与外培。培训成本(包括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共100万元,预计此次培训效益可持续年限为1.5年。该80名员工在培训前一年的年产值为160万元,每人年产值20万元,截至2009年2月的年产值为240万元,每人年产值30万元(见表3)。

表3L公司培训效益评估模式

1、培训满意度调查。通过训后的问卷调查,受训者对此次培训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培训设备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见图1)。

2、训后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培养最显著的效果是知识技能的提升。通过对受训人员的理论考试、日常工作的出错率统计、人员流动率统计以及360度绩效考核,可得出以下结论,此次培训对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见图2)。

3、ROI(投资回报率)培训效益分析。由于TE=(EA-EB)×TS×T-C。如EA=30万元/人,EB=20万元/人,TS=80人,T=1.5年,C=10万元;则TE=(30万元/人-20万元/人)×80人×1.5年一100万元=1100万元。

结论

人力资源培训效益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和水平,增强企业效益观念。研究建立的培训效益分析体系,经检验具有一定的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但真正将之运用于培训效益评估,使之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起促进、保障、评价、创新等功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组织、制度的建立以及应用工具的完善。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中证网,2007-03-27.

2、孙俊杰.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3.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4

一、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并分析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 笔者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对西安市9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10家企业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状况进行了仔细的调研。

1.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现状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10家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

(1) 对现有薪酬结构、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笔者首先对现有薪酬结构进行了调查, 笔者发现西安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上绝大多数是以固定薪酬加福利的方式为主, 占到了总薪酬的80%以上, 而对于像利润分红、期股期权、绩效奖金, 及长期激励等方式的运用, 仅占到了总薪酬的20%以下。其次对净资产收益率和金额最高的前三位高管的平均年薪进行了调查 (结果见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广电网络、西安标准、航天动力;高管年薪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天地源、交大博通、航天动力。根据相关性分析, 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r=0.3031, 据相关性研究理论, 若0.3

(2) 对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进行了调查。根据对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总体报酬的调查显示, 高管人员的报酬普遍偏低 (见表2) 。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安市高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大概分布在4万~10万之间, 这个数字远低于全国高管人员的年薪平均25万元~120万元的水平, 甚至包括上边十家企业的高管的平均年薪也仅为11.16万元。

(3) 对高管人员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高管人员薪酬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3显示) , 员工对薪酬体系较为不满、公司尚未建立起与激励机制相关的薪酬收入体系、现行薪酬收入体系不具有长期激励作用、期望采用更能体现经营者个人价值与贡献的薪酬收入制度。

二、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分析可知, 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薪酬结构不合理。在薪酬结构中, 基本工资等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缺乏激励性。二是薪酬结构单一。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 薪酬结构多是传统的基本工资加福利的形式, 很少有年薪制、股息加红利、股票期权等形式。三是企业长期激励不突出。四是薪酬水平相对低下。五是薪酬地计量方式有问题。六是人力资本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三、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情况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应该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参照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做法, 重新构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 在采用和保留部分基本工资和福利的前提下, 应该加入一些变动工资。

1. EVA分红计划。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 即经济增加值, 它是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所有资本成本的差额, 其中, 资本成本包括了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成本。

在EVA业绩评价体系中, 当EVA>0, 表示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当EVA<0时, 则表示股东财富发生了损失。

在高科技企业中, 具体的奖励计划为:红利=EVA×β (0<β<1, △EVA表示计算当年EVA相对于上一年EVA的增加值) 。因为在高科技企业中, 业绩的增长与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成正相关, 因此采用EVA增量来测量管理者的业绩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 使业务得以迅速扩展。

2. 股权激励模式。

股权激励通过使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 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 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 可以使经理人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关心公司的长期价值。它对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 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股权激励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现股激励、期股激励、期权激励。

3. 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s是让员工获得一部分企业确定的股权, 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推行员工持股有利于实现企业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有利于调整职工收入结构, 是企业能较快获得自有资本的有利的途径。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批特殊的高科技的技术员工, 可以对其实行技术入股, 根据其贡献的大小, 折合成一定的股份, 按其股份的多少参与分配, 从而减少科技人员薪酬待遇与其应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

4. 风险收益计划。

风险收益计划是从共同分担风险的角度来激励员工, 强调了相互的合作、交流和参与。风险分享计划通过在基本工资上进行变化安排, 向员工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当公司业绩不好时, 员工只能拿到全额的工资的80%, 但通过大家的努力, 公司业绩好起来的时候, 员工则可以拿到原来工资的140%。

5. 收益分享计划 (斯坎伦计划) 。

斯坎伦计划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强调员工的参与及合作, 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最终与员工分享由于他们的成本节省建议而带来的收益。

总之, 通过对西安高新企业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模式探讨, 能够让企业清楚地意识到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重要性。只有让高级管理人员拿到与他的贡献相匹配的股权数和红利, 才可能真正调动其积极性。对于普通员工与科技人员, 则应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科技入股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燕:《EVA: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创新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4.7, 第19卷, 第4期.

[2]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三版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5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科技创新、高新技术特征总结;

(三)近三年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

(四)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自我评价;

XX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公室: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下称《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下称《工作指引》),我公司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对照《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的规定和要求,已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材料的组织和准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我公司于XXXX年XX月XX日成立,地址:XXXXXX,注册资本:XXXXX万元,经营范围为:XXXXXXXXXXX。通过XXXXX等方式,共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XXXX项,技术诀窍XX项,取得方式为XXXX取得,权利范围为XXXX权利。其中:2012年-2014年获得专利XX项;省级、计划单列市立项项目XX项:国家项目XX项。(见附件 页)

2.公司所有形成的XXXXX产品都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具体为:XXXXXXX。(见附件 页)

3.截止XXXX年XX月,公司现有职工XXXX人,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为XX人,占职工总数的XX%;研发人员为XX人,占职工总数的XX%。(见附件 页)

4.公司在2012-2014,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经XXXX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项审计鉴证,出具了2012年—2014年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报告表明近三个会计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为XXXX%,近一年公司高新技术产品XXXXX销售和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比例为XXXX%。(见附件 页)

5.公司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工作指引》的要求。(见附件 页)

每个项目产品开发前都有立项报告(见附件 页); 建立了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体系(见附件 页); 与XXXX大学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见附件 页);

公司内部有进行研究开发的科技小组研发机构,有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需要的相应设备、设施(见附件 页);

建立了包括对研究开发人员在内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见附件 页)。

6.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公司2012年—2014年研发成果

XXX 项,共XXX个不同规格、型号产品实现了成果转化,转化形式分别XXXXXXXXX。(见附件 页)。

7.近三年公司总资产和销售增长率指标。2012年—2014年总资产分别为XXXXXX万元、XXXXX万元、XXXXX万元,2012年—2014年销售额分别为XXXXX万元、XXXX万元、XXXX万元。(见附件 页)。

总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总资产额÷第一年总资产额+第三年总资产额÷第二年总资产额)-1。

销售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额÷第一年销售额+第三年销售额÷第二年销售额)-1;

8.公司自我评价情况

1)核心自主知识产权(XX分)(见附件 页)公司拥有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为xx项,考核为xx分。

2)科技成果转化能力(xx分)(见附件 页)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为xx项,考核为xx分。

3)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xx分)(见附件 页)(A)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见附件 页)(B)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见附件 页)(C)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见附件 页)(D)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见附件

页)

(E)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见附件 页)

考核为xx分。

4)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xx分)(见附件 页)

总资产增长率=xxxx; 销售增长率=xxxx。考核为xxxx分。以上考核加总为xx分。

(五)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营产品(服务)关系的说明。

(六)企业上一总收入的构成情况说明。

综上所述,公司已基本达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现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的相关材料呈上,请对我公司及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给予我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6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新技术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融资一直是制约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作为资产证券化方式之一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已逐步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具备了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供给充足。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版权,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科学技术专利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优势与高额回报。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知识产权发展迅速,数量上已有相当积累,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保护范围的扩大和保护技术的成熟,知识产权交易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得以形成和体现。所以,从基础资产供给的持续性和充足性角度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是可行的。

2.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风险相对较低。按照企业的生命岗期划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企业在各阶段的特点不一样,所采取的融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

因为与种子期、初创期相比,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技术风险较小,技术相对成熟,知识的预期收益逐渐明晰,甚至趋于稳定,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基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采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式融资。

3.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践基础已具备。从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看,已有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为实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2005年8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募集资金93.6亿元;2006年8月,中信证券推出“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回购款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16.58亿元;2006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联合迈格里银行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募集资金11.52亿元,成为首单内地房地产证券化产品;2006年10月,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南光股份格兰云天大酒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0.8亿元,成为2006年8月15日银监会下发65号文后的第一只准证券化信托产品。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问世为我国投资银行大规模地有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推动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税制、监管和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参与者、投资者和监管者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途径

以1997年美国Pullman Group(铂尔曼集团)以DavidBowie(大卫·鲍伊)所出版唱片特许使用权为支持发行证券融资获得成功为标志,知识产权证券化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获得较快发展。但到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缺少明显成功的案例。基于国外经验和我国社会信用基础薄弱、资本市场还不很成熟的现状,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如美国早期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是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由政府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信用支持,为解决住房金融问题,推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资组建特殊目的公司,采购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拓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具体可采用以下知识产权证券化操作流程。

1.知识产权出售池阶段。即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又称原始权益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通过契约的形式出售给专司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目的公司,形成知识产权的真实出售。知识产权的所有者通过产权出售获得融资,特殊目的公司通过真实购买知识产权获得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2.建立知识产权资产池阶段。首先,特殊目的公司根据中小型高新技术的融资需求确定证券化目標;然后,对其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知识产权进行清理、估算,根据证券化目标以及知识产权的期限、行业等特征确定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范围;最后,将拟证券化的知识产权的风险与收益进行结构性重组,构造资产池,实现风险对冲,降低知识产权的总体风险水平。

3.信用评级和增级阶段。为保证所发行证券达到投资者要求的信用级别,证券发行前应由特殊目的公司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结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采用破产隔离、划分优先证券和次级证券、金融担保等信用增级技术,提高证券的信用级别,保证发行成功。

4.发行评级与证券销售阶段。特殊目的公司对证券进行信用增级后,应聘请信用评级机构对知识产权证券进行正式的发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由证券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知识产权证券。证券承销商处将证券发行收入划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后,特殊目的公司再按合同约定划转给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目标。

5.资产管理阶段。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应指定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或亲自对知识产权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全部存入托管银行的收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对特殊目的公司和投资者的付费和还本付息。

6.付费阶段。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最后阶段,由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将存放在托管银行的资金转入投资者账户和各中介机构账户,偿还投资者本息,向各机构支付中介费用,最后的剩余部分则全部归企业所有。

三、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开始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關于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推行速度,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法律障碍,如在知识产权转让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抵押、定价、转让、合同变更等缺乏法律依据;我国法律法规对机构投资者的准入资格和投资方向界定严格,阻碍了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投资;由于《企业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限制,特殊目的公司不能以发行证券的收入购买基础资产,知识产权难以实现“真实出售”。国外在知识资产证券化初期也与我国一样,存在种种法律障碍,如日本的相关法律禁止以专利作为信托对象,不允许以专利这类知识资产为依托发行证券。但自2000年以来,日本相继修改了《证券法》《破产法》《资产证券化法》《信托业法》等一系列与专利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为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清除了法律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专利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为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适时修改相关融资程序、资产抵押、投资主体方面的规定。

2.完善相关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不利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推行。按现行税法规定,特殊目的公司应缴纳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由于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大,如果对其特殊目的公司征收所得税,将大大提高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成本,使知识产权证券化失去经济意义。对企业来说,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任何收益都应记入损益,并缴纳所得税;但如果发生了损失,因其出售不在企业正常经营范围以内,不能抵税,加重了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本负担,对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极其不利。1997年,美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5号公告明确规定,从税收中性原则出发,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任何收益和损失都应作为计税依据。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修订现行的税法,对于特殊目的公司建立初期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待特殊目的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逐步征税;或者从税收中性原则出发,实现公平计税。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优化 篇7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以下简称高新SMEs) 已迅速成长为科技发展和产品创新的主要力量。据统计, 2008年中小企业拥有66%发明专利, 74%技术创新和72%新产品开发。但同时, 高新SMEs的特殊性使其融资问题较普通中小企业更多更复杂, 纵观我国高新SMEs, 其融资特点明显:

(一) 内部融资潜力有限

高新SMEs自有资金缺乏。据研究, 股东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高新SMEs资金来源的30%和26%, 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严重影响了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

(二) 债务融资供给不足

高新SMEs最为倾向的融资方式就是银行借贷, 但囿于担保缺乏与发展前景不明, 银行向轻资产、高投入的初创期高新SMEs提供融资时行动谨慎, 总量不足。直接融资方面, 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 缺乏足够公信力的中介体系, 能够参与发债的也仅仅只有极个别已初具规模的高新SMEs。

(三) 资本市场条件苛刻

当前我国沪深主板对企业上市在规模、经营年限、连续盈利年限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限制, 显然主板并非高新SMEs乐园。即使是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 也并不欢迎表现一般的中型高新技术企业, 更别提技术、产品仍在研发之中的高新SMEs, 严苛的融资条件和较高的门槛使在股票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凤毛麟角。

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

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手段, 若研发资金得不到保证, 高新企业发展将难以为继, 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一纸空文。大量案例分析表明, 高新SMEs从研发产品的初创期到导入期存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可预见性, 往往导致银行无法判断企业融资风险, 如果缺乏包括银行在内的外部资金的持续投入, 极易形成经营风险。对于高新SMEs而言, 这一阶段是融资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 能否度过这个时期对企业生死攸关, 这颇像航天器返回大气层后的四分钟——“黑障期”

如前所述, “黑障期”既是高新SMEs权益性资本消耗殆尽, 亟须外部融资支持的关键期, 又是信息极度不透明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下企业因融资困境而极易出险的高危期。因此可以认为“黑障期”的存在是高新SMEs融资问题产生的主因, 而“黑障期”的产生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 信息严重不对称

与传统产业相比, 高新技术企业市场难以预测的特性尤为突出。在“黑障期”, 企业经营风险高、盈利难以确定, 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有限, 缺少相关专业分析人员, 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信息难以有效流通, 市场信息大部分集中在企业手中, 增加了投资者的不信任。另外, 投资的回报期也不确定, 产业更新频率快, 高成本研发不一定带来持久高回报, 高新技术有很强时效性, 一旦落伍就有被市场彻底淘汰的可能。出于以上原因, 银行或投资者自然不愿冒险为企业提供融资。

(二) 研发时间长, 费用高, 风险大

高新技术产品往往需要长时间研发, “黑障期”高新SMEs由于经验不足, 自有资金少, 现金紧张, 市场份额不大, 起步所需要时间往往较长。资金流一旦断裂, 企业就将面临研发中断或失败以至破产。事实上, 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 高新技术行业企业成活率远低于传统行业。据统计, 完全成功和完全失败的企业各占20%, 一般企业占60%, 如此高的破产风险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又增一道难题。

(三) 市场预期不明, 企业前景难测

高新技术能否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并被市场所认可是高新企业能否立足市场的又一瓶颈。“黑障期”高新SMEs即使能通过技术认证, 使高新技术能形成新产品, 但能否如预期被市场所接受, 进而形成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缺乏抵押物保护下极易让银行爱莫能助。

(四)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

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要投入很多资源与时间, 但在我国, 产品研发成功并不代表它一定能为企业赢得市场和利润。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仍有待完善, 新产品问世不久市场上就会出现低价仿制品, 使得高新技术产品难以获得可观收入, 且“黑障期”的高新SMEs往往无足够精力和经验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三、高新SMEs融资策略优化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对高新SMEs融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创新融资工具, 推动高新SMEs债权融资

依据资本结构理论, 债权融资因有财务杠杆效应, 资金成本低等特点而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但“黑障期”中小企业具有抵押品不足, 破产率高等特点, 难以获得所需融资。因此, 企业若想获得必要债权融资, 必须创新融资工具。

(1) 再担保高新中小企贷款。即政府成立高新SMEs再担保基金, 为向高新SMEs提供担保的商业性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 商业性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 同时以较低的费率向再担保公司投保。此类贷款不仅引入了担保公司共同分担风险, 而且把政府放在了“最后担保人”位置, 在贷款出险时银行、担保公司和财政各承担部分风险, 使企业更易获得贷款。

(2) 高新SMEs集合票据。该债券由部分高成长性高新SMEs作为联合发行人, 由券商担任主承销商, 银行承担簿记管理人, 通过结构化偿债保障机制, 确保债券具有能为债券购买者所接受的信用评级并面向公众发行。由于发行人经过慎重挑选, 且有多家中介机构介入, 因而集合票据信誉较高。另外, 对该类债券可以进行结构化评级, 例如将其中的80%作为高信用等级债券发行, 另外20%作为次级债发行, 以次级债券为高信用等级债券提供保证, 相应提高次级债的发行利率。由于该类集合票据减少了投资者面临的交易和契约风险, 吸引了更多的债券购买者的同时, 也大大降低了风险溢价补偿, 最终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

(3) 组合贷款。银行在固定资产等传统抵押物评估值基础上, 放大抵押物贷款率, 其放大部分的价值由商标权、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承担。此前, 专业评估机构将对该产品相关技术的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估, 并依此确定抵押物价值和贷款额度。“黑障期”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相对充分, 且大多已研发完成, 可以得到客观公允的评估结果。因此, 该项贷款能够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增加企业资产利用率, 优化企业资产整合。

(二) 发展股权融资, 补充高新SMEs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虽存在筹资成本高、融资条件苛刻等缺陷, 但能为企业提供稳定持久且数额巨大的资金, 有利于企业稳健发展, 因此股权融资可作为“黑障期”高新SMEs债权融资之余的一种补充。由于公开市场发行股票条件严格, 对于“黑障期”企业来说, 应尽量用私募股权方式融资:

(1) 风险投资 (风投) 。风投较其他融资方式有显著的优势。首先, 风投可以较好解决“黑障期”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授予股份所有者额外的控制表决权以及董事会席位, 风投既是企业所有人又是日常经营参与者, 既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监督经理人行为, 使企业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从整体上提高信息对称性。其次, 风投能够增加企业资本中权益资本价值, 降低资产负债率和债股比率, 优化资本结构。一方面帮助企业寻求最优资本结构, 提高企业价值;另一方面降低财务风险, 使企业满足银行贷款所需的附加性契约限制条件, 降低债权融资财务成本。

(2) 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私募融资。在传统私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挂牌交易, 建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促进非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并通过不断培育孵化, 为更高层次资本市场输送优质上市后备资源。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私募融资不仅有一般私募融资的优点, 在“黑障期”企业市场辨识度不高时, 企业还能利用托管中心的优良信誉以“搭顺风车”方式提高“黑障期”企业对银行、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聚集优质金融资源, 增强金融创新活力,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 协调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 构建混合融资模式

充分利用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各自优势综合运用是当前融资创新的一大趋势, 这一模式对“黑障期”企业优势尤其明显。

(1) 风投+银行借款。一方面风投对企业的严谨的独立调查和充分评估有助于银行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 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 另一方面由于风投资本进入, 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这二大因素作用下, 银行借款对高新SMEs融资的瓶颈基本消除。这一模式既可充分融入开发所需资金, 又可满足债权融资优序要求, 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

(2) 担保转股权+银行借款。商业性担保公司以极低的担保费用为贷款提供保证, 企业则根据担保公司优惠的担保费用安排一定对价的股权期权。这一模式既低成本地解决了高新SMEs的融资问题, 又通过担保风险转股权的方式实现了商业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有少数几家高新SMEs成功, 其所带来的丰厚回报足以覆盖商业担保公司风险。

现以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为例, 根据其特点, 制订了综合融资方案。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大类, 电子信息技术类企业特点显著:技术含量高, 创新速度快;研发投资高, 生产成本低;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突出;客户锁定成本高;渗透性高。因此, 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极易进入“黑障期”, 同时因其高技术特点难以让其他管理者介入, 故在“黑障期”更倾向于债权融资。基于其特点, 可首先选择组合贷款, 使用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助益抵押贷款率以有限固定资产从银行处获得足额贷款, 最大限度地解决行业缺乏抵押物带来的融资困窘。其次可以适度引进风投, 风投进入有助于增加企业资本, 从而提高银行融资的可能性。另外高新SMEs集合票据对于此行业也是很好的融资工具,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企业应尽可能参与集合票据发行。

(四) 优化融资政策, 帮助高新SMEs拓展资金渠道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 引导民间融资发展。作为高新SMEs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民间融资因为法律缺位, 运营不规范, 风险高, 影响差, 直接威胁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全发展。作为借款方, 企业很多融资行为仍处灰色地带, 风险较高。但民间融资简便灵活、抵押品要求低, 吸引“黑障期”中小企业使用。为多元化构建融资体系, 建议规范保护民间融资, 一方面使其规范化, 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双轮驱动”, 并最终纳入国家金融体制。另一方面按照代理理论保护放贷人利益, 制定相关法律增强保护效力, 使民间融资合法化, 继承其“短, 快, 灵”等优势服务于企业。

(2) 加大扶持力度。当前针对高新SMEs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于前期研发和后期上市两端, 若能加强在企业创新成果产业转化阶段的资金支持, 从担保、采购强化对中小高新企业“黑障期”的扶持, 定会壮大该企业群体。担保方面, 政府应针对“黑障期”高新SMEs特点, 专门组建再担保机构。与商业担保机构、社会风投共担贷款风险, 形成“政府+担保机构+银行”的融资担保模式。同时,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监管检查机制、中小企业信用征信制度, 建立企业风险评估机制, 明晰项目预期收益准则, 并将一部分成长性较高的“黑障期”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此外, 针对“黑障期”高新SMEs中标履约能力较弱, 政府在集中采购方面应设定相关指标, 规定给予高新SMEs一定的中标比例, 且在采购政策执行时, 应尽量向高新SMEs倾斜。中小企业局应帮助企业编写采购计划, 提高中标率, 并监督、检查和评估采购活动的落实。

参考文献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路径分析 篇8

1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

同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更加小型,从业人员少则几人、几十人,绝大多数在100人以下,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5 000万元。在创业者的带领下,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渐壮大起来,诸如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联想、华为、用友软件等。一般而言,处于中小型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不管是从技术、资金,还是规模上来说都是不成熟的,还需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度过企业周期中的“死亡谷”。

目前,我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已初具规模,且与民营科技企业紧密相联。根据2009年国家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标准》,截止2010年4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先前的5万多家重新确认为15 000余家,其中北京为5 225家、广东省为3 366家、上海为2 193家[1]。据统计,已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属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多属民营科技企业。另有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5月,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6万余家,其中包含已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和未经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范围,民营科技企业中尚未被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仍属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它们有可能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认定指标,因此这里所讲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还包括那些未经确认的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的民营科技企业。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特征,即高确定性、高收益性、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规模小,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拥有某一领域前沿技术的创业者常受限于创业资金及技术的不成熟性不得不自己牵头,投入少量资金,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这点决定了其初创企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多处于组织发展的创业期和扩张期。一般而言,这一特征需要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例如,北京市四通公司创业时是由7名科技人员筹资2万元起家的。(2)离散型投入和连续型产出。无论是处于种子期的企业还是处于扩展期的企业,它们用于技术开发和技术产品商业化的投资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2],譬如R&D过程中必须的技术设备、场地等都是一次性投入的沉积成本。与投入情况相反,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成功,企业的收益则会体现在内部的各个流程中且是连续的,诸如以华为、中兴通讯为代表的通讯类企业通过不断地壮大,十几年就使我国的通讯现代化完成,企业也因此获得上百亿的净资产。(3)聚集形态为主,多处在高新技术园区。施蒂格勒通过大量实证分析,认为某一行业的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3],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个企业规模限制,而高新技术园区的创建就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提供了地域载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各类高新技术园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绝大多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国各类型的科技园区近400家,其中有50多家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如北京中关村、上海的张村等,园区内部有多达1.62万多家科技企业。(4)“市场失灵”是其生存的常态。与传统企业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会更大,这些是不利于其成长的,但它们的科技创新优势及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要求我们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技术进步和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发达国家达80%,我国也达20%以上的水平。根本上说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一般的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而是一种制度现象,矫正的结果是制度变量的介入,通常表现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中的政府扶持与金融制度支持。(5)治理结构多为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与发达国家比较,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为创业者本人控制产权,亦即创业者既是企业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状况即使到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转变亦不明显,创业者与经理人合二为一现象非常严重,企业仍是实行“家族式”管理[4]。(6)技术创新程度很难把握,核心竞争力难以凹陷。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内技术的制高点86%以上被发达国家的企业掌控,而且它们采用“跑马圈地”战略,获得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高达98%[5]。由此看来,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掌控的某领域中的“先进”技术空间有限,再加上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它们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更会受到限制。

企业的上述特征衍生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誉度低、抵押困难、不愿融资等一系列问题,加上针对该类企业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及国内相应的非经济环境的非线性影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资金相当困难,这点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成长。虽然政府已意识到了该类企业的“市场失灵”现象,而且也采取一系列作为,但政府的扶持和金融制度支持的覆盖作用有限。

2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研究状况

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早已受到各界重视,近年学术界对其融资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1)通过对美日韩等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历程的考察后,提出了国内同类企业的融资路径。黄刚、蔡幸认为,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性贷款为核心,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和政策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是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6]。李磊提出了加快发展科技银行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王凤荣认为,政府应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构建,发展多种融资渠道。(2)从知识产权及预期收益角度,阐述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发展。叶红雨认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带来预期利润并可转让的特定知识可以作为抵押担保、转化以及证券化,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生命周期对知识的预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进行基于知识预期收益的融资策略创新[2]。刘勇等分析了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指出了证券化融资是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重要途径[7]。(3)从债务所有权约束角度进行探索,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与努力方向。张玉明等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呈现一定融资顺序,即高风险阶段以内部融资为主、成熟阶段以股权融资为主、兼并和债务融资也得考虑[8]。(4)利用创业板的上市积极构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路径。鲍金良指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熟阶段应积极利用创业板上市的融资平台,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不断吸收风险资本和公众投资[9]。刘绮涛认为,创业板的市场推出是高新技术融资的主渠道与制度创新平台,企业应积极完善治理结构与强化内部激励机制,从而缓解企业成长的瓶颈[10]。

上述观点表明了有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方向,其中不少观点具有现实参考意义,但总的来说,多数观点在微观层面研究不够,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首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既有高新技术的特征也有中小企业的特点,要精确把握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特征比较困难,但既然研究对象锁定于此,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就理应把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化,而不是糅合高新技术融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其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不成熟企业,探讨如何提高不成熟的企业的融资路径应是重点,而不应笼统归属成熟与不成熟企业,造成结果二者不分;最后,国外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的经验虽然给了我们不少启示,但国内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创业精神差异决定其融资路径的独特性。

3 硅谷和新竹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启示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经验给国内同类企业融资路径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其中美国硅谷是世界科技园的典范,而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又是仿制成功的代表,以下对其成功因素作简要概括。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逐渐“发现了中小企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及采取众多措施予以扶持。首先,美国政府设立小企业管理局(SBA)对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支持。美国联邦政府授权SBA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经营指导和取得政府的订货合同帮助,SBA随后与全国7 000多家银行合作,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以及提供贷款担保。经过SBA一系列的作为,很多有技术、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获得了贷款担保,而且贷款时间由3—5年延长到25年,贷款的数目最多可达75万美元,这对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小企业无疑起了很大帮助。SBA的担保贷款看似有很大的风险,但实践表明,违约的企业很少。后来,小企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二板市场创建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举措与SBA呼应构建了美国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其资本市场模式下的风险每年均值到2003年一直都处于世界较低水平[11]。

同期,在斯坦福大学的鼓励下,拥有技术或项目的师生开始走出校园创办企业,很多科技型企业由此在旧金山诞生。当时,那些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成长资金严重不足,然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风险投资者的大量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很多企业得以迅速壮大并成为行业的龙头,诸如Intel、Sun、Dell及Microsoft,从此“硅谷”名声鹊起。

表面上看起来,硅谷模式=科技园+风险投资+大学及研究所,但深究,我们不难发现硅谷的成功应归功于如下几个因素:(1)依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一套创新游戏规则,在管理上,创新型组织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其成员的个人追求,从而建立起社会无差别的共同体模式。(2)以大学、研究所为依托,企业的知识密集度很高。(3)企业、投资者创造了鼓励冒险和宽容错误的氛围,因而引来了更多的创业者和知识员工。(4)研究型大学与工业界密切结合,引致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这四个因素中,第一、三点是最重要的,可以概括为硅谷精神=冒险文化+敢于创新精神。或许硅谷中诸多法律政策、技术因子能够迅速山寨,但硅谷精神很难复制,除非大量吸引那里的高级人才和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中国台湾新竹科技园可谓是一个山寨硅谷比较成功的园区,其中有不少做法值得国内园区与企业学习。新竹科技园酝酿于1976年,并于1980年创建。园区创办之初,政府给予了来园区创业者税收与办公场地减免等优惠政策,并积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与鼓励冒险和允许失败,创业者的求利心态使冒险文化与创新精神形成。开始几年,园区建设成果自然很小;而后,当局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引进移居美国的工程师,给予创新者足够的奖励,随着大批从美国归来的创业者在园区创办企业,很多企业出现资金严重短缺现象,于是政府给予了它们不少灰色贷款;到1998年,新竹有40%的公司是从美国回来的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其冒险与敢于创新的商业文化也被孵化出来。

4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路径构建

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在高新技术园区不是一般的市场现象而是一种制度现象,各级政府制度的扶持促进部分企业快速成长,但政府的专项资金或贷款多数给予了成熟企业或“关系”企业,相当部分的不成熟企业难以获得政府的非市场援助。因此,研究不成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有效的融资路径正合时下。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路径的构建必须是在对它们自身特点把握的前提下构建基本理论框架的:(1)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不成熟的企业,这是分析它们融资路径的基本对象。(2)独特的信息传导机制是分析它们的融资路径的起点,因为这类企业常处在孵化或正在成长的时期,其潜在价值如何、技术领先程度如何,融资者很难把握;此外,企业财务制度的不规范使得融资者难以掌握其经营成果。(3)企业创新(或研发)投入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核心。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优势之外,其它优势相对很少,若企业不在技术上发挥优势,其原有的优势都会失去,融资也没有意义了。(4)无形资产与有效资产的优化整合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归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资产比较少,而其无形资产是主要的,把二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融资目的。(5)创业者的求利心态及他们对产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化是分析其融资路径的灵魂。创业者的急功近利或圈钱心态会使企业缺乏长期发展战略,这点必然会失去融资者的信任。若创业者始终持有自己打下的江山应当归属自己而拒绝融资者的持股或控股,企业从资本市场或供应链中获得资本或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很小。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启动资金一般都为自筹资金,即业主个人资金、家庭资金或向亲朋好友借入的资金,这点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多为如此。据统计,美国这类企业的启动资金90%都是自筹的。若创业者严重缺乏资金,他们唯一可能做的是想方设法去说服风险投资者让其投资,自己则以技术入股。

在企业的技术产品化与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企业所需资金更多了,而此时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却很少,如何解决二者的矛盾就成为企业后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这点而言,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一般做法是自筹与内源融资。据统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业主资本和业类留存收益分别占其后续发展资金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到1%[12]。对于有其它产业或实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内源融资与自筹资金或许能满足企业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市场化的要求,但对于底子薄弱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很难用以上方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那么,无法获取必要的后续发展资金的企业又怎样组合自身的融资渠道呢?我们或许马上会想到向商业银行贷款,一则它们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二则它们当前存在流动性过剩[13],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而言,是违背它们的基本经营原则的,即使现在大力推进和提倡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担保结构。截止2009年,国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类担保机构已有600多个,担保资金达200多亿元。但从长远发展来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性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向是不相融的,因此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此类企业的融资主体;加上现在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利息与风险不对称,企业更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间接融资。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很难不由又会让我们想到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二板市场融资,主要理由为:(1)近年,国内积极推出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完善国内资本市场。2004年,深交所推出了中小企业板块,帮助成长性与较高科技含量企业上市。中小企业板块的正式启动,解决了部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2009年5月,证监会出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暂行办法》规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行为,这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2)创业板市场转向支持成长性强、潜力大的企业,而不与企业规模、当前现金流量直接挂钩,这一举措明显有利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融资。然而时下,国内众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和核心能力难以形成等却使其难以适应二板市场,它们从中获取的资金相当有限。据统计,到2008年,国内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仅占其全部外融资的1.3%,比起美国这一占比的49.63%而言少得可怜。

既然企业从商业银行和证券化市场上获取的资金相当有限的,它们可能选择的融资渠道一个还是自筹,另一个可能就是政府的专项基金、科技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国内高新技术创业园绝大多数都设立了资助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项资金与配套资金,若园区内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在创新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的专利档次,它们就有可能获得政府的大量资金资助;同时,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专利价值大以及达到行业标准化,风险投资公司就会愿意投资,科技银行也愿意贷款。如从2008年起,上海杨浦区与美国硅谷金融集团合作,到2010年硅谷金融集团向此区投入4亿元的风险资金。政府的资金资助是一种非市场行为,而风险投资与科技银行的融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融资者除了关注融资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可能还要考虑融资企业未来如何实现价值增值与退出,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还要企业拿股权换取资金,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提高创新能力外,还有必要合理化公司的治理结构。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基本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商场化的过程,产品获得认可,但在顾客需求的刺激下,企业又可能进行技术的再创新,亦即企业需要新的投入,或称企业进入扩展期的投入,此时,企业的技术产品的认可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大会增加它们的融资筹码,不过商业银行仍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它们融资的渠道除了政府、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和科技银行外,二板市场也有可能成为其融资渠道,因为企业此时的创新能力与收益可以进行一定的量化。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一旦进入了成熟时期,它们大多能摆脱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此时银行愿意向它们贷款,它们在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会极度扩大。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企业间竞争范围迅速扩大, 竞争程度空前加剧。在这种背景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在企业中被极大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作为知识和创新的载体, 人力资源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分析, 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探求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借鉴, 从而促进中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中所谈及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指的是我国具备高新技术企业特征的中小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有着鲜明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1. 高技术。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学科带动性强, 把握着应用技术的前沿。而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涉及交叉学科, 沟通整合了各个技术领域, 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规模小。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有限、人数有限、营业额小。规模的限制, 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中往往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 所以面临着高风险,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中不得不精打细算, 并冒风险以博得高利润。

3. 高风险。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创新, 以求高利润的回报。规模的不足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虽然创新成功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但创新本身就是不确定的, 这样就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高于大企业及传统行业。

4. 高投入。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涉及前沿技术, 需要较高的研发费用, 通过充分的资源投入获得较佳的成功率,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高额投资。复杂的、跨学科的工作,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

5. 高收益。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 技术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 可以领先于其他企业迎合市场的需求, 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前期开发成本、市场开发成本都很高, 为了匹配高风险的业务, 需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收益加以支撑, 高收益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

6. 高成长。

现代社会, 技术发展很快,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技术发展有着很高的期待。企业纷纷进行技术创新, 所以高新技术发展很快, 这样市场上的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激烈的技术竞争, 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特点。技术创新会迎合挑剔的消费者, 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带来功能、质量、成本等方面革命性的变化, 形成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产品在市场上占据更好的位势。

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人员特点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员工的特点:

1. 文化层次高。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员工是知识与创新的载体, 教育背景好, 学历高, 具备较丰富的技能经验, 熟悉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方式。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占主体, 即使管理人员也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以规范和协调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工作, 所以相比大型企业及传统企业,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比较高。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拥有了较多的知识资本,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更倾向于个人实现, 在物质需求的同时有着更高的精神需求, 希望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强调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职位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引导。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价值追求是多元化的, 相比传统企业员工,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

2. 人员流动快。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实力强劲大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争夺, 再加上中小高科技企业之间对人才进行激烈的争夺, 导致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人才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 因此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忠诚性差。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意的人才, 出于对个人发展前景的关注及选择机会的增多, 倾向于选择更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单位与部门,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

3. 员工年轻化。

由于知识更新比较快, 年轻人接受能力强,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中年轻人占的比例高。这些年轻人学习能力强, 家庭责任较轻, 他们年富力强, 敢于创新, 敢于拼搏, 更适合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较高挑战性的工作。

4. 自主性强。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员工能力较强, 所以倾向于在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这样才能在束缚较小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才能有效地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实现自我价值。

三、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时间有限,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发展之中, 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 人力资源理念的滞后。

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从战略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没有系统地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战略筹划人员,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配合企业战略进行长远的科学规划, 这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难以起到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 被动性地进行事后管理。

2. 缺乏有效率的招聘体系。

没有在战略的高度超前进行有效的人才招聘工作, 人才引进渠道窄, 而且缺乏科学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 因为没有进行超前的长远计划, 所以招聘人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都比较差, 没有对人才招聘进行战略、前瞻、务实、低成本的综合规划。

3. 缺乏规范的人员培训体系。

现代技术发展很快, 如果缺乏培训工作,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知识储备存在过时的危险, 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系统、科学的人力培训计划, 但这恰被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所忽视。人才培训的作用, 显现的时间较晚, 与培训投入存在一定的时滞, 所以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片面认为培训会增加成本, 而看不到眼前收益, 所以对人员培训工作不积极。

4.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关注高技术员工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没有针对企业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 所以激励效果有限。

5. 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对高技术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实现高技术人员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的匹配, 是很困难的, 需要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和引导。但目前我国一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务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或者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能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居于合适的位置、拥有足够的权力。

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策略

1. 招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放大器,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 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 实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目标。所以, 企业要想方设法招聘到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并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采用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的方式, 以及外部招聘的方式, 聘请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2. 人力资源管理要目标明确。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 创业之初可能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 但是企业要想生存, 首先必须确立自身的发展目标。目标是企业发展的依据, 是企业发展的航向, 朝着目标走, 企业才能盈利, 才能做大做强。

3. 加强团队协作性。

团队犹如一座“冰山”, 看不见的部分比看得见的部分更重要, 因为“冰山”是藏在底下的。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里, 如果没有团队协作性, 员工就会争着、抢着去搞见效快、获利多的生产和销售工作, 而不愿意为高技术产品的研发默默奉献, 这样企业就很难用科技创新来支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应把加强团队协作性作为制定人才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只有提高了团队协作性, 才能真正发挥人才的优势互补。

4. 员工激励措施应力求多样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他们重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所以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除物质激励之外, 对人力资源要进行多维的、系统化的激励, 系统地通过福利、晋升、培训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 满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 使得人才可以各尽其能, 从而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

5. 加强企业学习氛围及员工培训。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与人才, 所以人才的招聘与甄选十分重要。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不仅是企业新鲜的血液, 也是未来的生力军, 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能力强, 所以针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企业的学习氛围, 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

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常常被认为是影响新产品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 竞争条件不断发生变化, 环境变化的压力要求企业文化发生变化, 促进和配合企业战略的调整。

五、结束语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小而灵活的特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无需像大企业那样面面俱到,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变当前存在的某些不良状况, 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资本运作管理中的作用, 注重从人才战略角度去探索, 从而实现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力争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韩平.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04)

[2]刘芳.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 2012, (03)

[3]孙赞.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几点问题及对策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22)

[4]周福战.基于知识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12)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10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指是指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从而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实体。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特征。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符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关领域及相关条件的企业。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中小高新企业”)是指除符合上述条件外,在资产规模与人员规模方面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范围的高新技术企业。

我国中小高新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行业之一。由于中小高新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传统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对债务不能履行到期还本付息义务的风险,具体到中小高新企业,财务风险可以理解为财务状况出现异常而致使企业的投资难以正常收回,或者由于现金流不足难以偿还到期负债及维持日常运作。

中小高新企业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应建立风险辨识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通过事前预防、事中化解等措施,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变能力,实现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快速发展。

2 中小高新企业财务风险简述

2.1 筹资风险

我国中小高新企业的运营模式很多是资金+技术驱动型,但由于中小高新企业的主导创业者往往是知识分子或者专利权、专有技术持有人,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同时,中小高新企业现阶段的筹资渠道有限,商业银行传统上又过多倾斜于大型企业,对于包括高新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重视不足,造成了中小高新企业经常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或销售计划未能按时完成,则存在着导致前期应偿还的本金或利息不能兑现的可能性,在极端情况下,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样就产生了较严重的筹资风险。

2.2 投资风险

由于较多的中小高新企业依托于某一项或者某几项专利技术,或者依托于某项新技术的衍生品发展而来,其企业本身就属于一种风险较大的投资。此外,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工作内容就包括了开发新产品与研制新技术(其专利权、专有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较长的开发周期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政策等,它们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高新企业的相关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这里的典型案例就是UT斯达康,由于我国3G标准迟迟未能出台,导致该企业3种制式同时上马研制,产品却又因管制政策迟迟不能上市销售,导致资金链断裂,丧失了发展后劲。

2.3 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中小高新企业的又一财务风险表现形式。通常中小高新企业的专利技术或新产品受到市场认可的进程较慢,研发技术投入转化为产品市场销售回报的期限较长,这个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资金回收风险。同时,如果此时面临外来风险投资,一旦中小高新企业的市场表现、产品接受程度等方面不如人意,将有可能触发风险投资的免责或对赌条款,使得本应准时足额到位的风险投资资金撤离。另外,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其存货等流动资产虽然具有名义流动性,但在现实中变现极为困难,其评估价值也往往较低,变现周期也较长,因此,中小高新企业的现实流动性并不强,从而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 改进中小高新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举措

3.1 优化资本结构,合理运用财务杠杆

中小高新企业应通过安排合理的资本与债务比,建立最佳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以达到合理利用财务核杠杆、适度负债经营、保持财务稳健的目的。我国中小高新企业的负债率还是相对较低的,且目前大多数中小高新企业的资金总量规模都比较有限,在西安市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中,63%以上中小高新企业的日常运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股东投入和内部积累,其负债金额的比重普通较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中小高新企业可适当加大负债力度,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增加资金筹集,在财务风险可控的同时增加企业经营效益。

3.2 考虑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同时,中小高新企业还应同步考虑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多方的资金筹集渠道和方式。一是在可承受未来债务偿还压力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增加经营性负债水平。二是争取多个负债资金来源。除了日常的银行贷款外,尽可能多考虑不同的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机构等借款渠道,还可考虑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委托贷款的筹资方式。三是考虑其他经营性现金流入的持续性。中小高新企业可考虑专用技术使用权的出售,或通过许可使用、使用分成等方式,改善现金流入。四是考虑引入风险投资。中小高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吸引风险资本投资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风险投资不仅会对企业注入资金,还可向其提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增值服务,是一种资本和管理集合性投入。通过风险投资对中小高新企业的资本介入、管理介入,建立起与相关者的利益和责任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真正把资金用于高新技术的创业行为。五是通过上市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当前,我国创业版的设立,为广大中小高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权益资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3.3 克制中小高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短期性

中小高新企业要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不以一时一事来随意左右企业的发展进程。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进行产品研发或市场项目投资时,要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充分论证相关风险,降低决策者由于个人偏好导致的投资失误。同时,保持合理的开发周期,相对减小因开发期内的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3.4 提高中小高新企业的流动性

在中小高新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提高其日常运营资金的流动性亦非常重要。首先,企业要认真编制并执行资金预算与资金计划。中小高新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定期编制资金预算,定期对资金预算细化为《项目资金计划表》,财务部要与销售、生产等部门根据项目进展确定需要借入或者偿还的资金,避免资金闲置;同时,销售部门应保证销售资金的及时收回,配合财务部门将偿债资金准备充足,做到按时回款。另外,中小高新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地方财政投入科研经费等项目,要通过项目本身的质量与前景,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财务部门要根据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财税优惠政策。

4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高新企业的发展将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更加积极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小高新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各项财务风险,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合理使用财务杠杆;通过多个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降低债务偿还风险;通过立足长远,克服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并采取多种措施来尽量提高企业的流动性。通过这些举措,中小高新企业将能最大程度降低和控制潜在财务风险,实现企业持续稳健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星文、陈庆保.企业财务风险集成控制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篇11

关键词:技术 创新管理

1 技术创新的涵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营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不同的学者或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关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的限定 斯科恩(Schon)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和技能,包括有形的装备或无形的工作方法。费里拉(J. Friar)等人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这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范畴。麦凯(K.G.Makey)认为,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顶点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而凯密(M.I.Kamin)等人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本人更赞同凯密的观点,即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不考虑市场行为的技术创新在市场的检验面前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技术创新。

1.2 关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强度的限定 关于“创新”强度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本性创新,也称为激进性创新,即建立在新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另一类是渐进性创新,也称为增量性改进或边际性改进,即建立在原有技术原理上的技术的渐进性改进。争论的焦点在后者,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本人认为,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自己通过不断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技术创新是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就是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

1.3 关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实现的“成功”标准 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那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者是技术优势呢?这一点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有两个:一是实现了商业利润,二是扩大了市场份额。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本人认为应该是扩大了市场份额,因为:一、市场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才是成功的技术创新。二、商业利润会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比如国家对产品价格的限制、企业的定价策略等,所以不能用商业利润作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

2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以及其他更多阶段的理论。本文就以影响最大、阶段划分最简明的三阶段论为基础,来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及其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1 中小企业的生存期 生存期是企业从筹建、投产到稳定销售以谋求市场生存的创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规模很小,综合实力较弱;市场范围狭小,产品销售不稳定;发展速度比较慢,破产率高;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不稳定,技术基础很差,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中小企业的发育期 发育期是企业站稳市场后业绩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高成长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由单厂向多厂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很快;形成的主导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畅销;管理正走向正轨,组织和制度开始健全;企业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开始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

2.3 中小企业的成熟期 成熟期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巩固已经取得发展水平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速度明显趋缓,综合实力比较强大;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企业管理开始规范,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自我开发的产品比例较高,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传统技术产业中,企业规模与企业综合实力一般成正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与此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样相应地随之在不断地提高。在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中小企业从生存期到发育期再到成熟期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规模从小向大扩张。同样,伴随着中小企业的扩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由弱变强,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地随之由低变高。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计划管理

计划是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中小企业来讲,其抗风险的能力极弱,所以计划制定的正确与否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命运。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进行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选择明确的技术创新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3.1 研究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政治与法律环境、社会与经济环境、自然与科技环境、市场与行业环境。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科技发展、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等方面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

3.2 分析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 对于中小企业成长阶段基本特点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成长的具体阶段即判断中小企业究竟正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是生存期、发育期还是成熟期?然后进一步分析正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包括对生产、技术、产品、营销、资源、效益和管理等等方面的状况分析。

3.3 评价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进行分析。在技术能力的内容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在技术能力的范围上需要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现有技术能力、潜在技术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极限技术能力进行评价。在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上,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和核心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3.4 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不同的企业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基本特点、综合实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这些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类型,按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可分为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按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填空型、跟随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综合实力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高,有利于企业选择自主型和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反之,企业规模越小,综合实力越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越低,则企业选择模仿型、引进型和跟随型技术创新战略就较为合适。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各阶段之间企业综合实力差距甚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业成长阶段需要选择与其特点和能力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所依次经历的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相应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包括以下两种推进方式: 一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来源从易到难的模仿型→引进型→合作型→自主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二是企业所处技术竞争的地位从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随型→领先型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3.5 制定技术创新具体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在已经选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框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化方案。

4 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是随机性与逻辑性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管理,才能使创造性设想成为商业化的成果。据美国某企业顾问公司调查,新产品停止开发的各种原因中,80%的企业认为是组织问题或者是组织管理问题。没有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组织,就不会有成功的技术创新。

4.1 政策管理 对中小企业来讲,技术创新政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扶持创新的各种利益安排包括税收、贷款方面、中试生产方面的风险投资及专利保护等。第二,在企业自身的运行层次上要培育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利益机制,包括专利生产的利益分割,专利产权保护、科技人员对创新技术的保密措施、科技人员的自由流动与创新产权、专用技术产权及商业机密的保密等。第三,政策也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创新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搞一次创新不容易,必须将技术创新的步伐与企业产品、换代、产业的技术进展等同起来,甚至超过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

4.2 网络管理 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生存演化,这些网络是商业网、产业网、技术网、产学研网、人才网、信息网等。技术创新网络管理的任务为:第一,从企业的各种网络联系寻求成本最低的创新源、技术源、信息源,发现和识别市场机会,正确分辨本企业的创新资源,借助网络来提高创新能力。辟如,利用产学研网开展合作创新比自主创新更具优势,成本低而又无竞争威胁。这样的创新就能节省企业资源。第二,可借助政府提供的免费信息网寻求创新信息,发现新市场,招揽人才。第三,可借助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来促进本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也可借助下游产业的创新来引导本企业的创新行为,确定创新方向。在技术网络里,当中间技术或高层新技术发生突变时,可引发一系列连续的相关技术领域的集群创新。第四,可同时利用信息网、技术网、产业网、市场营销网做好技术监测和技术预测,及时准确地引导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和配套技术的创新。这都是创新网络管理的基本内容。

4.3 人力资源管理 选拔、培训、激励、人员配置、职业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竞争选拔,是中国许多创新绩效优良的公司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理念是:个人与组织一同成长,以个人成长促进组织的成长,现代企业文化理念不赞成把员工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把个人成长、追求成功的愿望与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追求卓越的愿望有机地统一协调在企业制度体系中。激励、创新需要拥有一套员工广为接受的薪酬体系和奖励系统,同时,对专有技术产权效益的分配设计是鼓励职务发明的关键。创新产权处理不当使中国企业许多本属于职务专利的发明、实用技术和外观设计转变成了个人非职务专利。根据技术、市场、行业结构的变动,及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战略,调配企业人力资源,使每个员工的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构想的必要条件之一。绩效评价、选拔、培训、激励、人员流动均依赖于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4.4 信息管理 技术创新依存于信息,包括行业内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息、市场信息、文化信息等。信息积累、信息分类、信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开发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信息管理的实质就是为创新人员做好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是创新人员的生命,信息不灵意味着科技人员耳目不通、五官失聪,为了加速创新,及时传达各类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将各类信息加工处理后向科技人员进行直接推销或直接传递,由此可节省科技人员的信息搜索时间和搜寻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信息服务是现代中小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 篇12

(一)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从1958年MM理论的提出开始的,之后形成了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资本结构的主流理论。我国学者分别以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得出不同的结论。(1)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多:陆正飞和辛宇(1999)以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获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表明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吕长江、韩慧博(2001)的研究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负债率的提高,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下降趋势;刘清江和漆鑫(2009)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对公司股价具有负面效应。得出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文献有: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以总资产和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和盈利能力的变量、以总负债/总资产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变量,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愈大或盈利能力愈强就愈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王娟和杨凤林(2002)指出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财务拮据风险相应较低,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2)以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其中金永红和何鹏(2009)以中小板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资产负债率、董事会规模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牛建高等(2009)将河北省民营企业分为乡镇集体企业和乡镇私营企业,实证分析发现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张兆国等(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这一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资产结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反映了资金存在状态的比例关系。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资产结构的文献较少。Sorensen,Henrik与Reve,Torger(1998)探讨了公司选择适宜的资产组合的必要性,强调公司战略发展中要把资产的安全性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刘百芳和汪伟丽(2005)以山东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流动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覃智勇和刘卫(2009)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资产占比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固定资产的占比水平和无形资产的占比水平和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顾水斌(2009)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普通机械制造业2006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流动资产占比较大,其比率与企业绩效不显著相关,这说明流动资产对企业绩效并不能产生系统性贡献,得出我国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由于选用样本、衡量指标等原因,实证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选用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时,大多数文献选用了单一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而较少考虑债务来源结构和债务期限;在选用反映资产结构的指标时,由于受信息披露的限制,研发投入数据和专利权等真正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那部分无形资产数据无从获取,无法就科技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出详尽分析。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借此反映其融资渠道和资金投放运营状况,为加强公司治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样本选取:(1)本文以被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因此剔除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5、300006、300015、300022、300027)。根据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2)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绝大部分是自然人控股或一般法人控股。考虑到不同产权性质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在其目的和行权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因而会对资本结构决策产生不同影响(赵蒲等,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因此剔除国有控股的两家公司(代码分别为300003、300034)。经过以上筛选后,本文共获得43家样本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所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中的财务会计信息,并经过手工整理,数据分析处理通过SPSS16.0软件完成。

(二)变量定义

(1)资本结构度量。资本结构的界定基本上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短期债务资金纳入资本结构的研究范围。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流动负债占绝对优势,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选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度量指标。由于不同的债务来源和债务期限也会影响到企业绩效,考虑到债务资本内部的结构,本文将资产负债率进一步细化为流动负债率、非流动负债率、商业信用比率和银行信用比率,充分论证不同性质的负债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由自然人或一般法人控股,因此不再考虑产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资产结构度量。本文选用流动资产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和无形资产比率作为资产结构度量指标。鉴于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增长动力,有必要分析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无形资产包含的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不属于高科技,不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研发投入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资本化但尚未开发成功的部分——开发支出代表着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技术,代表着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对企业绩效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中无形资产价值的计算扣除了土地使用权、养殖权、采矿权,并加上了开发支出。(3)企业绩效度量。企业绩效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是托宾Q值、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营业利润率等。虽然托宾Q值采用市价衡量,克服了账面价值脱离实际的缺点,但由于重置成本难以衡量,并且样本企业刚刚上市,市价波动剧烈,因此不宜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包含了营业外收支,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以反映总资产的使用和盈利情况。(4)控制变量度量。控制变量是遏制或控制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作用的变量。本文以企业规模和成长性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为分别考察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尽量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对企业绩效与各个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以下四个固定模型并采用标准参数检验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见(表1)。

模型1:OPAR=α+β1DAR++ω

模型2:OPAR=α+β1SLLP+β2BCDP+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3:OPAR=α+β1SDAR+β2LDAR+β3GROW+β4LNSIZE+ω

模型4:OPAR=α+β1FAR+β2CAR+β3IAR+β4GROW+β5LNSIZE+ω

式中,β1—β5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α为截距项;ω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1)样本企业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平均值为23.50%。经计算,另一个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37.61%,即使是最小值16.76%也远高于我国证监会规定的配股资格中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这说明并不是个别优质企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较高,而是样本企业绩效普遍良好。此外,样本企业2008年平均净利润为36665 135.62元,最小值也有15 535 959.68元,2008年平均营业收入为207 736 499.44元,最小值也有9 7331 435.59元,远高于创业板上市条件中的盈利要求。(2)资本结构方面,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44%,最小值只有7.85%,负债率较低。从债务期限看,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高达93.05%,非流动负债比率平均值只有6.95%,其中有18家企业没有非流动负债,有33家企业没有长期借款。从债务来源看,商业信用比率平均值为48.10%,银行信用比率平均值为27.21%,商业信用主要由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构成,只有15家企业有应付票据,银行信用主要由短期借款构成。由此可见,样本企业流动负债比率过高,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商业信用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更具有约束力、更能促进资金融通的商业汇票也很少使用,这也部分印证了Cosh和Hughes(Coshand Hughes,1994)提出的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先“自己”钱(私人储蓄、企业未分配利润),然后短期借贷(亲人、朋友、银行),再长期借贷。样本企业的股东权益占总资产比率平均值为62.56%,样本企业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落后和企业征信体系缺位造成外部债权市场融资的缺乏,而不同于主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是稀缺资源、不担心价高没人买、股权融资成本低、股权二元结构等而导致的股权融资偏好。(3)资产结构方面,固定资产比率较低,平均值为17.01%,流动资产比率较高,平均值为70.15%,这与高新技术企业以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特征一致,不同于以规模经济、扩大产能、低成本优势获取利润的制造业。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平均值仅为2.15%,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研发费用在2007年之前全部费用化。从研发投入的绝对数和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看,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平均值分别为5280854.6元、8694978.02元、10881571.11元,呈逐年增加趋势;样本企业2006年至2008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平均值分别为6.17%、6.04%、5.68%,呈逐年减少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到企业销售额的5%~15%,在欧洲,这一数字更是高达8%~25%(绎明宇,2001),相比之下,样本企业的研发还需加大投入力度。

注:“*”代表 10%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5%的显著性水平,“***”代表 1%的显著性水平

(二)回归分析

运用SPSS16.0软件对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见,四个线性回归模型是显著的。(1)模型一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盈利能力越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靠自身利润积累和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解释力。中小企业负债绝大部分由流动负债中的商业信用和短期借款构成,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研发投入等长期资产更多是依赖内源融资,由于资金有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研发受到了资金约束。(2)模型二和模型三中,银行信用比率、商业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流动负债比率没有进入模型,被剔除。其中银行信用比率、非流动负债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这同样验证了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在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构成中的适用性。商业信用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正相关关系,表明虽然商业信用尤其是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是无息债务,无法产生债务税盾,但由于融资渠道有限,企业只能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并且业绩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客户信任。(3)模型四中,固定资产比率、流动资产比率、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一般而言,当固定资产被充分利用时,固定资产比率越大,企业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绩效越好,但由于样本企业成立时间平均为10年,最短的只有4年,加上资金瓶颈,固定资产积累有限,规模经济尚未发挥,也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的现象。企业的流动资产风险小、收益低,流动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关系符合传统理论。而无形资产比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负相关,表明无形资产效益不仅没有显现,反而拖累了企业绩效,部分原因是由于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快速转化,这与现代高科技企业特征是不相符合的,样本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样本企业无形资产中的专利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真正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很少。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创业板前四批上市的43家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08年数据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符合修正的小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即在融资时先使用私人储蓄和内部盈余,然后向亲戚、朋友或银行短期借贷,再长期借贷,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和以民间商业借贷、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的原因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和企业征信系统的缺失,可供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较高等原因没有建立长期信任合作关系。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其需求转向民间借贷和商业信用。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认为,与金融机构间的债务融资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实现控制权的有序转移,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机制,由于样本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中,尤其是上市后,可能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2)由于长期资金来源的缺位,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创业板的设立无疑为这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长期资金,尽管开盘后市盈率偏高、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暴涨暴跌市场动荡,但由于创业板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全部流通的股权结构和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等制度优点,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应当会避免出现主板市场股权融资偏好的现象。通过高度透明的信息和制度安排,上市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技术潜力,提高无形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率;在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与银行等正式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使银行等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以破产机制、退市机制激励监督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本文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前四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偏好内源融资和以商业信用、短期借款为主的外源融资;由于长期资金的缺乏,流动负债比例偏高、固定资产比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无形资产效率不高。尽管上市后这些企业可以进行股权融资,但更应借助上市平台,增加债务融资,使得债权人能够分享企业的控制权。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企业绩效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2]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3]刘清江、漆鑫:《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对股价影响的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4]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5]王娟、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6]金永红、何鹏:《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6期。

[7]牛建高、曹敏、邹必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张兆国、何威风、梁志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2期。

[11]顾水斌:《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12]绎明宇:《高科技企业总体战略选择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下一篇:农林类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