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2024-10-09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精选12篇)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1

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专利申请战略的影响

目前, 我国逐步实施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为了增强我国高新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因此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增强研发能力,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我国政府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首要条件, 即:在中国境内 (不含港、澳、台地区) 注册的企业, 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 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 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国家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1) 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按确认的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 (3) 企业经过技术合同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合同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

除以上税收优惠政策外, 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在其他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比如参与政府或企业的招投标就具有一定的优先权。有了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企业在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反应, 很多企业开始部署长远的发展战略计划, 将科技创新、研发科技项目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 依照国家政策的引导, 我国本土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也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形式予以固定和保护, 真正做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政策, 对国家专利申请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1) 增强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1)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新修改的专利法在专利权的归属上作出了新规定, 使得科研人员的利益和单位利益统一起来, 从法律上为建立新的技术创新机制提供了依据, 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样, 研发人员利用专利信息, 受到种种启发, 促进了技术创新。

(2) 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促使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引进技术人才、加大研发力度, 坚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信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出台前, 中国传统行业中的企业很少有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埋头苦干, 认为知识产权是跟传统行业无关的事, 是高科技领域的专属。政府部门虽有知识产权政策的普及, 但并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企业本身固有的核心技术大多是以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这往往就存在一些弊端, 如技术人员的泄密或客户的反向技术侦破, 会使得企业核心技术外泄, 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损失。由于中国的国情, 当今生产行业模仿成风, 仿造技术泛滥。一方面企业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旦牵扯企业命脉的核心技术外漏, 往往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 企业没有将核心技术申请国家专利, 被其他企业盗用, 有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抢先申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为了排挤市场对手, 往往会制止本属于被模仿企业的生产行为, 被认为是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得不偿失。然而, 只有少部分企业在受到权利被侵犯的打击后才幡然悔悟, 认识到将研发技术申报国家专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发展策略, 是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必要手段。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相关政策出台后, 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优惠, 并且经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 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不仅能保护自有技术, 提高企业自身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还可以借此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申请国家专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也提高了政府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催生了更多的国家专利, 同样, 专利申请量提升了基层政府的科技服务水平。因此, 各级政府更乐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 与企业互动。

(2) 企业申请国家专利保护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

(1) 企业通过国家专利申请战略, 可以专利技术垄断市场, 获得垄断效益。企业专利的实质在于拿技术公开换取国家公共权力的保护,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市场垄断,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保护权后, 国家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不受他人侵犯, 任何人或机构要实施、应用专利, 即不许以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使用、许诺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 或使用其专利方法及其使用、销售、许诺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除法律规定以外, 上述行为必须得到专利所有权人的许可, 并按双方协议支付使用专利费, 否则将构成侵权。专利所有权人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 专利权人因专利权受到侵犯而经济上受到损失的, 并可要求侵权者进行赔偿。

(2) 专利权人可以通过除自己将专利进行成果转化的方式外, 如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专利资本化等来实现经济效益。专利转让是将自己的专利权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公司或者个人来获得经济收益;专利实施许可是通过普通实施许可、排他实施许可或独占实施许可的方式许可给其他公司使用, 通过实施许可的方式来赚取许可使用费是大多数专利优势企业的做法;专利资本化是指知识产权是可以作为企业注册资本进行投资的, 经过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评估手续之后, 专利权可以进行资本化, 可以作为出资资本, 也可以用来质押向银行贷款或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 企业更愿意投入研发力量, 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并且申请国家专利保护自己的权利。

(3) 企业销售时采用“专利产品”的宣传方式, 产品更畅销。普通消费者并不懂得专利实质的情况下, 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印有“专利产品”及专利号通常会被认为是高科技产品, 就容易畅销。况且很多进口国对于出口产品往往需要知识产权证明, 也需要用到专利证明。所以, 企业在规模、行业地位及市场知名度相对欠缺的情况下, 多申请几项国家专利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名望和市场地位, 不失为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由于申请专利的费用和门槛都不高, 投入较少的资金和精力获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权, 可以产生极大的有益效果。

市场竞争中, 品牌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惯用手段, 品牌产品的品质首先有保障, 而且品牌会提高企业形象。因此申请国家专利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 也是为了广告宣传、改善企业经营形象。

(3) 企业利用专利信息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催生更多高品质专利。

高新技术的研发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企业没有研发就没有高新技术。专利信息可以反映现有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 使企业研发人员从技术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 选择研制目标, 作出正确决策, 从而以最合理的途径、最佳的方案、最少的投资, 谋求最大的成果。事实证明, 企业研发人员可利用专利信息库, 检索研发的相关技术, 分析某高新技术领域中各种专利的变化情况, 了解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向;分析重要专利的构成, 了解某项技术的成熟程度;分析某技术领域中各种技术的相互关系, 某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剖析专利产品的结构或分析专利的工艺方法等。借鉴相关技术, 可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 节省大量研发精力, 改变盲目寻求开发方向的状况。

专利申请制度为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凡是获得授予专利权的高新技术, 在产业化过程中均可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它一方面可避免高新技术产品被他人仿制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为这种产品预留了市场空间。高新技术可以在专利的保护下, 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利润, 从而弥补开发的投入, 又为企业的发展和产品下一轮开发积累资金。这种法律保护可大大促进高新企业的发展, 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综上所述, 申请国家专利在高新技术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作用, 推动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存在的激烈竞争, 使得企业在希望自己产品占领市场的情况下, 把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 使自己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法律保护, 尽量排除被他人仿造。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刺激专利申请数量大幅提升, 同时存在一定弊端

(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政策出台后, 企业为了追求专利申请带来的经济效益, 盲目申请国家专利, 偏离企业研发方向, 缺少技术含量, 一味追求申请数量, 造成很多“垃圾专利”。目前, 部分企业为了迎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为了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临时抓技术点申请国家专利, 但在缺乏核心技术或企业主营产品缺乏创新点、新颖性的情况下, 对专利权利要求进行包装, 单纯为了符合专利申请的要求而编写, 造成大量缺乏科技创新点、缺乏实用性、缺乏具体实施力的“垃圾专利”。

(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申请国家专利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自主研发的理念。部分企业本身是在仿造他人技术产品, 在此激励政策的引导下, 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仿造产品、仿造专利, 为仿造侵权找到了更好理由和借口, 产生大量近似专利, 造成恶性竞争, 并催生了更多的专利无效宣告案件。

3. 企业转变观念, 政府积极引导

中国存在大量的民营企业, 根据中国的国情, 企业科技创新的经营理念还相对落后, 亦并不能很好理解专利申请的意义, 仿造盛行, 缺乏企业的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研发创新意识, 因此由仿造他人专利产品延伸到了仿造他人专利, 导致了更多的专利侵权诉讼及专利无效宣告案件, 极大地浪费国家诉讼资源。为此, 企业主应转变经营理念, 从根本上理解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创新技术, 并积极申请国家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技术, 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同样, 改变现状也需要政府更加积极地引导和更好的宣传服务, 主动到企业中去, 根据企业的不同现状进行政策鼓励和技术指导, 为企业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申请专利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专利的申请提高了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同时, 也促使我国科技创新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了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环境, 有力地提高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德.试论专利制度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J].安徽科技, 2002 (6) .

[2]杨文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新规出台[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8 (4) .

[3]杨水旸.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新探[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12) .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2

高新技术企业是申报其他政府专项资金的必要条件 高新技术企业是市场竞争的重要资质,对于企业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以进行研发费用确认享受所得税加计扣除优惠。企业经过技术合同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合同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优惠。

2、高新企业需要具备的能力: 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者是软件著作权或者是实用新型专利)3 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3、高新技术企业所需材料: 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知识产权证书(发明专利需要至少一个或者软件著作权6个以上或者实用新型专利6个以上)、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企业员工花名册以及学历证书; 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审计报告(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近一年的高新收入审计报告; 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的审计报告(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企业近三年符合高新收入的项目合同复印件以及合同对应的发票复印件

项目研发立项报告(有则提供)

产学研合作研发活动证明 研发机构设置情况说明以及相应的研发设施设备。

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获得资质证书。

4、高新企业申流程:

先在官方网站上注册—>网上填写材料-->准备材料装订—>现场提交材料-->专家认定—>科委网站公布-->颁发证书—>税务局免税备案

(一)企业自我评价及申请

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对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可向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

(二)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以及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的比例说明;

5.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并附研究开发活动说明材料;

6.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的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以及技术性收入的情况表。

(三)合规性审查

认定机构应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库;依据企业的申请材料,抽取专家库内专家对申报企业进行审查,提出认定意见。

(四)认定、公示与备案

认定机构对企业进行认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示15个工作日,没有异议的,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认定结果,并向企业颁发统一印制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具体评价方法:(须70分以上,不包含70分)序号 指

标 赋值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0 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0 3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20 4 成长性指标 20 合计

上述的评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一.核心自主知识产权(30)

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不含商标)。

[说明] 1.由专家对企业申报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否符合《工作指引》要求进行评判。2.同一知识产权在国内外的申请、登记只记为一项。3.若知识产权的创造人与知识产权权属人分离,在计算知识产权数量时可分别计算。

4.专利以获得授权证书为准。

5.企业不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能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注:如果要拿到30分,必须要有6个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者1个发明专利或者4个实用新型专利。

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

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需四项以上

[说明] 1.同一科学技术成果(专利、版权、技术使用许可证、注册的软件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在国内外的申请只记为一项。

2.购入或出售技术成果以正式技术合同为准。

3.此项评价可计入技术诀窍,但价值较小的不算在内。从产品或工艺的改进表现来评价技术诀窍等的价值大小(企业可以不披露具体内容)。

4.技术成果转化的判断依据是:企业以技术成果形成产品、服务、样品、样机等。注:如果要拿到30分,必须要有12个技术开发合同或者12个技术服务合同或者12个销售合同(分别针对不同产品)

三.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20)

(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2)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4)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5)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注:以上五个小项全部齐全后,才能拿到20分

四.总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20)

此项指标是对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的评价(各占10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总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总资产额÷第一年总资产额+第三年总资产额÷第二年总资产额)-1。

销售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额÷第一年销售额+第三年销售额÷第二年销售额)-1;

注:总资产和销售每年是递增的,才能达到最高20分

五.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初创企业申请专利,难在哪儿? 篇3

专利增长的良好势头,这里面少不了众多中小型创业公司的贡献,也许他们申请专利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仅可以获得各级政府给予的专利申请补贴,还能为评上高新技术企业扫清障碍,而评上高新获得的减税福利,对众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那么,除去这些目的,初创企业申请专利就没有别的用了么?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初创企业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同。

伯克利法律与技术中心(BCLT)曾在2008年对美国高科技初创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其中一部分数据揭示了美国创业公司申请专利的目的,以及不申请专利的原因。

对于为何在美国寻求专利保护,积极申请专利的原因,受访的初创企业根据重要程度,对相关原因进行了排序。调查显示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防止自身的产品或服务被剽窃和模仿;

第二,增加被投资的机会;

第三,增加资本流动的机会或质量( 例如上市或被收购 );

第四,增强公司声誉或产品形象;

第五,增加与其他公司谈判的筹码;

第六,防止自身被起诉专利侵权;

第七,获取专利许可收益。

“防止自身的产品或服务被剽窃和模仿”被列为最重要的原因,这符合专利保护的初衷。而“增加被投资的机会”,位列第二,也是初创企业普遍最为关心的一点。当然,对于国内初创企业来来说,这个原因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专利申请如此重要,为什么还有很多初创企业会放弃为其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呢?

根据调查统计,没有进行专利申请最重要的两个原因,还是费用问题。第一个是申请专利或维持专利的费用,第二个是实施专利的费用。这与初创企业处于企业发展初期,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另外,初创企业还会担心,一旦自己的技术申请了专利,竞争对手会据此进行包绕式设计,反过来给自身形成阻碍。

排在第四位至第六位的因素,与企业对专利的认识有关:有的企业不想因为申请专利而公开技术信息;有的认为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就已经足够,无需申请专利;还有的企业则不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够申请专利。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在初创企业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因。对比中国的创业公司,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不申请专利,也有类似的原因。

上述调查是在2008年完成的,受访对象是当时美国的所谓初创企业。近十年过去后,高科技创业公司面临的专利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它们获取专利的目的和方式也与之前有所不同。

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角兽们,在资本寒冬的蔓延下,也感到饥寒交迫。一位硅谷的投资人说,如今的美国初创公司正纷纷转向中国资本的怀抱。也许中国正在成为创业的宇宙中心。而近年来中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初创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均发展迅速。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在今年5月预测:“今年年底,将有大批获得天使融资的创业公司死掉,仅有10%的公司能够拿到A轮融资并且存活下去。”

资本之后寒冬,国内初创企业的竞争依旧激烈。初创企业对待专利的目的也更加不同,技术创新型企业可能会通过专利的形式为自己在融资竞赛中加分加码,而偏向模式创新的企业由于可保护性差,就不会在意专利在融资和竞争中的分量了。

“流氓”横行,“保镖”护航创业

专利流氓是指那些本身并不制造专利产品或者提供专利服务,而是从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或个人发明者手上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专利公司或团体。专利战是常见的商业行为,1993年美国用专利蟑螂或专利流氓来形容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的公司。

专利流氓肆虐,初创企业被诉的可能性和风险也大幅增加。美国RPX公司的数据显示,在被专利流氓起诉专利侵权的企业中,60%的公司年业务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靠自身积累的薄弱专利资产,初创企业恐怕难以应付。于是,为企业提供“专利保险”或专利转让支持的业务日渐兴盛。

被称为“专利镖局”的美国RPX公司就是在专利流氓肆意横行的背景下成立的。RPX主要收购那些有可能给厂商带来麻烦的关键专利,或者说是预防专利,并把这些专利纳入其防御性专利收集计划。专利调查公司Unified Patents也在2015年10月发布了两项针对初创企业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降低被耗资不菲的专利诉讼缠上的风险。Dominion Harbor集团今年也推出了知识产权银行(Monument Ban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服务,目的是给有前景的初创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以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强化初创企业的市场地位,加快风险融资,增加上市或其他战略性市场成功的可能性。知识产权银行已经帮助超过12家初创企业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这些创业公司得到的不只是专利许可,而是真正的专利所有权。

2015年11月,美国知名的专利流氓公司Blue Spike向马歇尔分院起诉小米;今年5月,著名的专利流氓公司Uniloc将腾讯的微信告上了美国德克萨斯州东部联邦地区法院。其实,包括中兴、联想等多家中国企业,都在扩张海外市场的路途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专利流氓骚扰。

在十几年前,申请专利的目的用于对抗性的,在初创企业的专利意识中排位相对靠后,但在如今,创业公司可能稍微一露头就会被专利流氓盯上。大型企业被专利流氓起诉后尚且不能立马脱身,初创企业如何借助外力快速积累专利资产,防卫专利诉讼,则变得更为重要了。

专利开放之风劲吹

相对于初创的中小企业来说,另外一个趋势是,大型企业或机构争相开放专利,挡都挡不住,近两年尤甚。

2014年6月,特斯拉宣布将向社会开放电动车制造专利,不再征收相关专利授权费。

2015年1月,丰田汽车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开放5680项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专利。

2015年3月,松下宣布免费开放50项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

2015年7月,谷歌推出了“Patent Starter Program”,50家初创企业可以免费使用非来源于谷歌自身的专利,同时免费获得两年的“License on Transfer”(LOT)联盟会员资格。正是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专利流氓,谷歌、Dropbox和SAP等大型科技公司才成立了LOT联盟。

2015年9月,LG宣布解除未来五年内对OLED电视显示面板的专利封锁。在此期间,竞争对手即使未经许可使用了OLED显示面板专利,也不会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2015年10月,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推出了“The Startup NASA”计划,免费开放1200 项专利给初创公司,NASA 将不收初始授权费,使用前3年也不需要支付最低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4

认定

1. 自我评价。

企业应对照《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条件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注册登记。

2. 注册登记。

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按要求填写《企业注册登记表》, 并通过网络系统上传至认定机构。

3. 准备并提交材料。企业根据获得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网上认定管理系统, 按要求将下列材料提交认定机构:

(1)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2) 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书;

(3) 经具有资质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 (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 、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专项审计报告;

(4) 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 (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 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 ;

(5) 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 包括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协议、生产批文, 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 (查新) 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省级 (含计划单列市) 以上科技计划立项证明, 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4. 组织审查与认定

(1) 认定机构收到企业申请材料后, 按技术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不少于5名相关专家, 并将电子材料 (隐去企业身份信息) 通过网络工作系统分发给所选专家。

(2) 认定机构收到专家的评价意见和中介机构的专项审计报告后, 对申请企业提出认定意见, 并确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

5. 公示及颁发证书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示15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 由认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查实处理, 属实的应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公示无异议的, 填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审批备案汇总表, 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上公告认定结果, 并由认定机构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加盖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公章) 。

6. 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证书之日起生效, 有效期为三年。

复审

1.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企业应提出复审申请, 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 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2.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须提交近三个会计年度开展研究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的报告, 经具有资质并符合本《工作指引》相关条件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近三个会计年度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近一个会计年度高新技术产品 (服务) 收入专项审计报告。

复审时应对照《认定办法》第十条进行审查, 重点审查第 (四) 款。对符合条件的企业, 按照第十一条 (四) 款进行公示与备案, 并由认定机构重新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加盖科技、财政、税务部门公章) 。

通过复审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自颁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之日起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后, 企业再次提出认定申请的, 按初次申请办理。

申请享受税收政策

1.认定 (复审) 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 自认定 (复审) 当年起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称《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称《税收征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以下称《实施细则》) 和《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 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以及《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条件的企业, 不得享受税收优惠。

复核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最新解读 篇5

认定申请工作概括起来大致四部分:明晰规定,熟悉程序,完善材料,网上操作。明晰规定是指申请企业应当认真研读《认定办法》、《工作指引》,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加以对照,做出是否符合要求或努力方向的准确判断。

熟悉程序是指申请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与享受税收优惠的程序要清楚明了,不走弯路。

完善材料是指申请企业在认为自己符合认定要求后,要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准备,力求完美。

网上操作是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已有改变,不再是层级上报材料,而是直接在网上申请和提交材料,申请人和认定人自始至终都可不见。这是审批方式的改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一、《认定办法》所指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认定办法》第十条给出了六项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第一个条件,是唯一的“一票否决”的条件——没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就不认定。申请企业应当是在近三年内通过一定方式取得了直接作用于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在(三)

(四)(五)条件中,还有一些比例要求,也是应当注意的。企业在认真审视自己后,认为符合条件的,就可以具体实施认定申请工作;如果认为暂不符合条件,要找出问题所在,拟定解决办法,争取下年的申请。

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有五个环节,包括自我评价、注册登记、准备并提交材料、组织审查与认定、公示及颁发证书。申请企业要完成的是前三项。按照《工作指引》的精神,所有申请材料都应制作成电子版式,以便网上传递。

三、材料准备是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工作指引》二(3)列举了需要提交的材料种类,包括认定申请书,二个鉴证报告{近三个会计研究开发费用鉴证报告、近三个会计的财务报表鉴证报告含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实际年限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一个审计报告{近一个会计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以及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

填写认定申请书认定申请书由《企业基本信息表》《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表》《上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情况》《近三年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汇总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等5张表组成,在填表时要注意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来自专项审计报告,要和鉴证报告、审计报告完全一致。《企业基本信息表》中“近3年内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数”一栏所填内容,应与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一一对应并完全吻合:“人力资源情况”栏要注意两个比例要求,即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要占(申请)当年职工总数30%以上,研发人员占职工人数10%以上;其他一些文字描述的内容多以数据阐述,少用华丽词句,注意言简意赅。

慎选中介机构《工作指引》三

(一)1.对中介机构提出了明确的条件,申请企业要注意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为合作伙伴,非由注册会计师签字出具报告的中介机构是不符合条件。在约定时还应要求其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主管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具的近三年经营记录良好和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的证明,提供职工花名册;首次合作时,还要了解其熟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程度并做好记录,确保该事务所符合《工作指引》规定的条件。在实施审计时,申请企业要注意配合注册会计师工作,做好介绍和沟通,在不影响客观公正的前提下,使二个鉴证报告、一个审计报告最符合认定申请要求。

收集整理好技术创新活动证明材料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中形成的材料是很多的,要注意日常收集与整理。有些材料是证明成果的,如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有些材料是可以验证过程的,如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通知、委托科研协议、行业协会技术参数(标准)及企业实际参数(标准)、行业专家对研发工作的评价会议意见,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时的立项、预算、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其他研发资源的情况等。凡能证明企业实际进行了研发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材料都应收集完整并提交。

四、网上操作申请认定企业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就可在网上向认定机构提交申请了。申请认定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填写《企业注册登记表》,进行注册登记。在获取用户名和密码后,直接在网上提交准备好的材料。至此,申请工作就可告段落了。

《认定办法》《工作指引》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在效期三年,到期前三个月内可申请复审。复审相对简化一些,但复审只有一次,再次申请须走初次认定程序。

那么,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为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无论是初次认定还是复审,《认定办法》第十条

(四)都是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不能“赶工”的。日常工作要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对一些带有强制要求的指标,要注意经常测算,做必要的调整,宁可高些,不能少些,多些“曲突徙薪”,少些“焦头烂额”。

1、研究开发费用的归集与核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不仅关系到申请认定能否通过,还涉及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问题,对企业的利益有很大的影响。

《工作指引》给了我们一张《研究开发费用结构归集》样表,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基本相似。在日常核算中,笔者认为,企业可考虑在“管理费用”明细账下设“研发费用”明细账,按各“研发项目”归集核算“内部研究开发投入”和“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这样发生的全部研发费用就在一本账上反映,把在准备申请认定材料时要做的工作,当成日常事务给做了。既可以便于申请认定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核对,也有利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起来也方便。在填写《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只需抄录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即可。

2、人员人工企业应当设有专门的科研人员名册,一方面便于申请认定时对科研人员比例要求的核对,另一方面,便于在费用归集时的相互对应。企业应当和科研人员订有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强调的是科技人员在企业工作时间每年不低于半年(183天)。在支付科研人员人工时,可以考虑集中制表,保持连续,和劳动合同相一致。

3、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在研发工作开展后发生的设备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可直接计算,这里提请注意的是以前购置的,现在用于研发项目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务处理。企业可根据批准的“研发项目”立项报告,把“国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部门调整为研发机构,以便正确计算折旧和摊销额。

4、设计(规划)费用、装备调试费这些费用往往是发生在企业内部中,没有多少外来原始凭证,事后很难收集和核实,比如调试设备的次数和每次消耗电费、相关技术工人的人工。所以,企业应按内部核算的要求,做好原始记录和凭证,及时履行审批程序,逐月结算入账。

5、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要注意项目成果及与企业主要业务紧密相关是衡量外部研发费用能否计入的重要因素。在签订委托合同时,应当特别注明。另外,发生的全部委托外部研发费用在申请认定时只能按80%计算,但在计算加计扣除时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认定办法》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不经过主管税务机关,但赋予了主管税务机关特别管理权,企业应当注意和主管机关做好沟通。“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企业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可以提请认定机构复核。复核期间,可暂停企业享受减免税优惠。”所以,在申请认定时,可以请主管税务机关帮助指导,相关材料也可请他们把把关(税务机关都设立了纳税人服务中心)。企业在取得资格后应把证书及时告知主管税务机关,而不要到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才拿出来。如果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应在15日内报告;如果不符合条件,就主动纳税,以免被追缴,承担滞纳金并留下不良记录。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认定办法》制定了严厉的处罚规则,如果发现企业“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有偷、骗税等行为的;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将“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并且认定机构在5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的认定申请”。应当说这是《认定办法》的一个亮点,把税收管理的调控职能扩大到了社会管理方面,和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联系起来,把环境保护引入到税收当中。但对企业而言,要求是很高了。不仅要保证在依法纳税上的无瑕,还要在企业生产管理上不出大的问题。这恰恰是一个负责任企业的愿望。

如果在申请认定过程及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几个方面,任何严格的税收管理制度和方法,对我们来说只是保护。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6

虽然《专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规则,但是,在专利审查实践和专利审判实践中,如何准确适用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深入理解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本原则,将有利于正确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本文拟简要对修改专利申请文件时应当遵守的先申请原则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正确适用第三十三条提供帮助。

一、先申请原则

(一)为什么要遵守先申请原则

《专利法》第三十三条之所以规定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一个根本目的是维护我国专利制度采用的先申请原则,防止申请人将申请日未公开的技术信息加入申请文件从而架空先申请原则。先申请原则要求,专利申请人不能将申请日之后获知的技术信息增加到原始申请文件中,从而损害申请日之后提出相关专利申请的其他人的利益。只有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信息才有可能得到保护,实质是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日就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对相关技术信息进行充分公开,在申请文件没有公开的技术信息,不允许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日之后通过修改纳入到专利申请文件,进而纳入保护范围,造成对其他申请人来说不公平的后果。修改不能超范围体现了先申请原则对专利申请人的合理限制。《欧洲专利公约》第123条第(2)项规定,欧洲专利申请和欧洲专利的修改不得增加超出原始申请内容的主题。欧洲专利局在G1/93案中认为,该项规定的本意在于:“不允许通过在专利文件或专利申请文件中增加并未公开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的技术信息而使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获得优势。”(2013年欧洲专利局《专利审查指南》第H部分第IV章第2.2节。)这一规定在维护先申请制的目的上与我国是相同的。

(二)先申请原则与技术贡献视角

为了维护先申请原则,关键是不允许修改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增加专利申请人的技术贡献。从技术贡献的视角来判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是否违反先申请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权利要求书或说明书修改时,不会增加专利申请人在原专利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则这样的增加既不会使专利申请人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又不会损害其他人基于对原申请文件的信赖而应当得到保护的法律安全。在专利审查和专利审判实践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修改多种多样,难以适用统一的具体规则去判断其是否符合先申请原则,但在原则上,可以根据修改是否会增加专利申请人或专利权人的技术贡献来衡量该修改是否会违反先申请原则。例如,在修改权利要求书时增加技术特征,逻辑上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技术方案没有技术贡献,只产生缩小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效果,另一种是在缩小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同时,提高了技术方案的技术贡献。如果是前者,权利要求书的修改不会违反先申请原则;如果是后者,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则会违反先申请原则。

(三)先申请原则对说明书修改的限制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专利法》对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功能进行了分工,权利要求书用于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而说明书用于清楚、完整、充分地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用以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任务应当由专利文件中的说明书而不是权利要求书来承担。因此,维护先申请原则,防止向申请文件补充申请日之后的技术信息的任务主要通过严格限制对说明书的修改来实现。在专利审查和专利审判实践中,认识并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此基本原则下,才能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说明书的修改是否超范围作出正确判断。

在实践中,专利申请人要向权利要求书中加入技术信息,往往会同时在说明书的相应部分加入技术信息。对于向说明书中增加的技术信息,必须严格按照先申请原则来判断其修改是否超范围。如果专利申请人在不向说明书增加技术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在权利要求书中加入技术信息,则既可能得不到说明书支持,又可能修改超范围。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

(一)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权利要求书修改

之所以规定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二个根本目的是允许专利申请人有合适的机会通过修改权利要求书将其公开在原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纳入保护范围,使其获得的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修改不得超范围一方面是限制专利申请人,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专利申请人,二者要辩证统一地看,不可偏颇。为了确保专利申请人获得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的专利权保护范围,在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时候,允许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公开的全部技术信息基础上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美国专利法》第132条规定:“原始申请该当清楚地向本领域技术人员传送出,在申请日申请人就已经拥有了其所要求保护的发明。”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强调要保护申请日已经拥有的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主要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因此,允许专利申请人获得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的保护范围的任务,主要通过允许专利申请人修改权利要求书来实现。

(二)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修改机会

为了有效保证专利申请人获得的专利权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必须确保专利申请人对权利要求书有修改的机会。《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一部分第二章第8.1节规定,在专利授权之前,即实用新型的形式审查和发明的实质审查过程中,专利申请人都有主动修改权利要求书的机会。在我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人可以在申请日起两个月内主动修改专利申请文件。《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二部分第八章第5.2.1.2节规定,发明专利申请人可以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时,以及在收到专利局发出的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通知书之日起三个月内主动修改专利申请文件。《欧洲专利公约》第123条第(1)项规定:“在欧洲专利局的程序中,欧洲专利申请或欧洲专利可以根据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在任何程序中,申请人都应当有至少一次按照自己意愿修改的机会。”《欧洲专利公约》保护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修改权利要求的意图在上述规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与修改基础

为了确保专利申请人获得的专利权保护范围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必须确保专利申请人能够将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所有技术信息作为修改基础。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基础不仅仅限于原说明书,还包括原权利要求书。1984年《专利法》规定,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这一规定意味着,修改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只能依据说明书的技术信息来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这是明显不合理的,因为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有可能不被纳入专利权保护范围。为了克服1984年《专利法》这一规定的缺陷,1992年《专利法》规定,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相对于1984年《专利法》,修改的基础不仅仅限于原说明书,还增加了权利要求书。这样一来,就使得专利申请人可以在其原申请文件公开的所有技术信息基础之上确定其专利权保护范围。1992年《专利法》的该处修改,体现了技术贡献匹配原则。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2010》第一部分第二章第8节中更加细化了该原则,规定原权利要求书中记载而原说明书中没有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补入说明书。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例(In re Benno, 768 F .2d 1340, 226 USPQ 683 (Fed. Cir. 1985))特别强调,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应当作为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信息的一部分。如果原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技术信息没有记载在说明书中,专利申请人也可以修改说明书以补入该技术信息。上述判例规则还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入了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查指南(MPEPe8r9)》第2163.06III节之中。

(四)技术贡献匹配原则的具体要求

技术贡献匹配原则要求:第一,专利申请人有权在授权公告之前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以使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与其在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技术贡献的范围相匹配。第二,只要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没有超出公开在原始申请文件中的技术贡献的范围,对权利要求书的修改就没有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第三,在技术贡献匹配原则之下来评价修改是否超范围,合理的基本规则是,只要相对于原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而言,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能够得到支持,就应当认定修改没有超范围。

三、小结

企业专利申请中的策略分析 篇7

专利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企业的专利可以保证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的、智慧的财产不被其他人盗用占用。在企业发现其他公司的侵权行为时可以通过法律来追究相关的责任。企业要积极主动的申请专利保护自身的权益。在申请专利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项目, 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保证专利安全快速的申请。

1 专利申请的必要性

(1) 技术专利申请时的选择

企业发展中需要大量行业先进技术的支持, 并不是每一项技术都需要进行专利申请。有些技术会作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实行严格的保密措施。这类技术远远超越了行业的发展阶段, 这类机密短时间内不会被行业内破解。此类技术如果贸然申请反而会引起行业内的注意[1]。有写技术被研发使用了一段时间, 在行业内初见端倪。企业要通过公开的方法阻挡其他企业申请专利。

(2) 两种专利保护的常见方式

商业机密方式和文献公开方式是企业常用的两种专利的保护办法。企业确信自身有能力保护该项技术时可以采用商业机密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行业内技术的垄断, 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一旦机密泄露企业将面临危机。企业对于一些不重要不想申请专利又不想对手取得的专利会采用文献公开方式, 让这项专利不再是秘密。

企业在专利申请中应用最多的是综合的方式。针对一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将外延部分申请为技术专利, 核心技术作为商业机密保护。这种综合的专利保护方式是企业保护自主研发成果的最有利选择。

2 专利申请的时机

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 或早或晚都不合适, 最好的是恰到好处的申请时间。

(1) 过早申请

中国对技术专利的申请要求企业能独立的完整的掌握想要申请专利的技术。在技术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 企业申请专利会泄露企业的专利白白为他人作嫁衣裳。

(2) 过晚申请

竞争对手可以从专利中获得灵感反超该企业。如果企业申请的专利的时间过晚企业的专利很可能被其他的企业优先申请[2]。

每个行业间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一定的, 企业专利申请的时间很重要。企业会通过时间差来完成专利申请的竞争。

3 专利申请时类别的选择

在中国专利的主要类别有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等三大方面。每种专利的保护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外观设计专利

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周期短, 同时受保护时间短。该类专利的申请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的外观设计, 此类专利注重外观的美学设计。产品的外表观设计具有美化产品的作用。

(2) 实用新型专利

该项专利的申请规定的比较简单, 费用低、申请周期短。相对的对产品的保护周期也较短。申请专利的产品一定要有固定的具体的形态。不可移动的和平面创造的产品都不可以申请该项专利。

(3) 发明专利

此类专利是针对物质、应用、改良、研发、方法发明等方向的。该项专利要求申请企业有极高的创造性, 该项专利的申请需要的资金量大、审批时间长。其优点在于保护时间长。该项发明的申请资格比较灵活, 没有具体形态的发明产品也可以进行该项专利的申请。支持具有重点创造性的发明申请专利。支持生物、化学、制造、开发产品新用途的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时要明确该项专利的类别。如果该项专利的类别有多种选择, 那么在类别的选择中一定要慎重。不同类别的专利申请在企业以后的发展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4 专利申请方式与国别

专利的申请时一道复杂的程序, 企业为了快速高效的完成专利申请一定要仔细研究这项程序。专利是企业在国际上发展的根本保证, 单一的申请一个国家的专利已经不能适应一些大企业的竞争与发展[3]。企业申请主要的国别需要仔细的思考。

(1) 专利申请的程序

在申请专利时首先应该申请本国的产品专利, 本国专利的申请可以有效的为国外专利的申请提供便利。本国专利申请日、申请号可以为国外的专利申请取得优先权。同时国家可以防止国家严格控制的专利泄露出去。在外国申请专利耗时耗力耗金钱。根据《专利合作条约》申请专利可以获得便利。

(2) 专利申请的国别

企业专利申请的国别主要是根据企业产品主要输出地和竞争区域决定的。产品在一个国家得到广泛认可, 市场前景好就可以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是为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减少该技术被对手公司应用的可能, 最大限度的占据有利市场。

5 结语

企业专利的申请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企业在创造出新的产品的同时一定要积极的对专利进行申请取得法律的保护, 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专利申请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制定好策略, 争取快捷高效的完成对专利的申请。

摘要: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 大中小型企业层出不穷。企业自身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自主研发, 用自己发明的产品推动企业进步与发展。在发展中的企业自主研发的项目就涉及到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专利申请涉及的项目众多, 企业在进行申请时一定要用可行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专利申请,申请策略,申请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潘春英.企业专利申请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4, 01 (19) :49-52.

[2]袁健红, 刘晶晶.企业特征对专利申请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14, 11 (37) :1652-1660.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8

《商标法》第八条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 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 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 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据此, 声音商标是指由能够区分商品和服务来源的声音要素组成的商标。声音商标可以由音乐性质的声音构成, 比如一小段乐曲;也可以由非音乐性质的声音构成, 比如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或者人为制造的声音。声音商标可以单独存在, 也可以与传统商标形式结合而存在。声音商标由于其不具有可视性, 在申请注册时需要提交符合条件的声音样本并且要按照要求对声音进行描述。

《TRIPS协定》第15条规定:任何标记或者标记的组合, 只要能够将一个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 即可以构成商标。这个规定给了成员国很大的自由性, 各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将非传统的标志作为商标进行保护。2006年3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了《商标法新加坡条约》, 将声音商标纳入到商标的保护范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也都将声音商标纳入到本国商标法的保护范畴。我国2014年5月1日实施的新《商标法》首次将非传统商标———声音商标作为我国法定的商标形式进行了规定。可以说我国关于声音商标的立法是符合商标立法的国际发展趋势的。

自2014年5月4日起, 我国商标局开始受理和审查声音商标, 截至2015年6月17日, 商标局已受理声音商标申请235件。由此可见, 我国的企业, 尤其是大型企业, 对声音商标的注册热忱是比较高的。腾讯公司是申请声音商标最多的企业, 其将QQ好友上线提示音“咚咚咚”、QQ信息提示音“滴滴滴滴”以及微信“摇一摇”的声音都进行了声音商标的申请。

二、声音商标对企业的作用

笔者认为, 允许声音作为商标注册, 对企业而言, 具有如下意义:

(一) 便于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的听觉传播

声音的刺激诱发听觉反应, 品牌的听觉传播是感官品牌传播策略的一种。感官品牌传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味觉等综合感官刺激传播企业信息, 目的是对企业的品牌进行系统的识别, 以树立品牌形象。 (1) 实际上, 一些企业的听觉传播元素早已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符号了, 例如恒源祥的“恒源祥, 羊羊羊”, 中国移动的“神州行, 我看行”, 摩托罗拉的“hello moto”以及windows系列产品启动的声音。这些听觉传播元素都具有极强的显著性, 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早已将这些听觉元素与所代表的商品建立起了根深蒂固的联系。另外, 由于企业的听觉传播元素多数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与流行时尚挂钩, 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 对企业来说, 注册一个有特点的声音商标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树立品牌形象, 也可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二) 对其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起到防御作用

现行《商标法》实施之前, 企业独具特色的听觉传播元素如果被其它企业盗用, 维权并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如果企业的听觉传播元素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它可以通过著作权法进行保护。2000年3月, 太阳神集团公司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状告可口可乐集团侵犯其著作权, 原因是可口可乐公司在其雪碧产品的广告中使用的《日出》主题曲的旋律和歌词都与太阳神集团的听觉战略系统中的企业歌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基本相同。法院审理后认为, 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应停止侵权。 (2) 这起案件, 貌似著作权纠纷, 实际上却是企业利益之争。同样可能生产饮料产品的两个企业, 广告宣传中用了如此雷同的歌曲, 会直接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太阳神集团真正的诉讼目的, 不是保护这首歌曲的著作权, 而是这首歌曲给企业带来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 著作权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企业的听觉传播元素, 却不能“直达病灶, 药到病除”。况且, 著作权法只能对形成完整作品的“声音”进行保护, 并不对简短的听觉元素进行保护。再者, 作品的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 只保护到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对于著作财产权到期后的盗用行为, 企业仍然没有维权依据。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 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根据该条规定, 仿冒声音标识的行为, 可以被纳入反不正当竞争的范围进行规范。但是, 该法条只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括性规定, 仿冒声音标识的行为如果单纯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 仍然显得“名不正, 言不顺”。

腾讯知识产权部商标组组长周立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 腾讯已发现一些商家在他们的应用软件中加入了与腾讯公司特有的声音元素非常近似的声音。这影响了腾讯产品的知名度以及这些声音的显著性, 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当时, 由于我国《商标法》并没有关于声音商标的规定, 腾讯对于这些声音没有法定的权利, 本想维权的腾讯只得放弃维权。 (3) 笔者认为, 这也是新商标法实施后, 腾讯公司对声音商标的注册热情高涨的一个原因。商标不但可以不限次数地续展, 而且《商标法》还可以对驰名的声音商标提供“跨类保护”, 其他企业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也不可以使用。对企业来说, 将自己独具特色的声音传播元素注册为声音商标, 可以对其他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将声音传播元素用商标权进行保护无疑是最恰当的。

三、企业申请声音商标应注意的问题

对企业来说, 申请注册声音商标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 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适合注册声音商标

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没有发声部件, 因此与声音商标的结合就非常困难。即使注册了声音商标, 也只能在电视广告以及商场的现场演示中使用声音商标。因此, 对于没有发声部件的商品和服务, 声音商标只能作为其辅助商标而存在, 企业还要注册一个可视性商标张贴在商品上或者服务场所中, 作为商品的主商标而存在。难以想象, 人们在提及一种商品或服务时会用一段乐曲或者其他声音来指代这种商品或服务, 声音商标由于其不宜于人们的日常表达而不宜单独存在。即使是非常适合注册声音商标的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 声音商标和传统商标的结合存在也能更好地帮助企业维护品牌形象。传统商标易于表达, 声音商标对人们的情绪起到愉悦作用, 二者的结合会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识别商品和服务来源。

(二) 声音商标要具有显著性

与传统商标一样, 声音商标的注册也要求具有显著性。显著性, 又称识别性, 是指商标具有的能够将自己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区别开的属性。显著性可以分为固有显著性和获得显著性。

1. 声音商标与固有显著性

固有显著性是指一个标志由于其创造性或者正确选用而具有天然的显著特征。 (4) 一个商标与其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务的联系越密切, 其固有显著性程度越低。据此, 臆造商标的固有显著性程度最高。体现在声音商标上, 臆造商标是指那些自然界中本没有的, 由人为创造出来的声音, 例如一小段乐曲或者一句独具特色的广告语。任意商标的固有显著性程度次之。任意商标体现在声音商标上是指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声音, 例如鸟鸣声、狗叫声、机器的轰鸣声等等。暗示性商标的固有显著性程度最弱。暗示性商标是指以隐喻、暗示的手法提示商品的属性或某一特点的商标, 例如用风驰电掣的声音来暗示摩托车的速度。

《商标法》明确规定了不具有固有显著性而不得被注册为商标的标志。这些禁用标志同样也适用于声音商标。总结起来, 不具有固有显著性而不得注册的声音商标有以下几类:

(1) 与我国或外国的国歌、军歌或国际歌等旋律相同或近似的声音。禁止这类声音被注册是由于国歌、军歌或国际歌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尊严和信仰, 如果这类声音被某个企业独占而任意使用在广告宣传上, 不但会造成对主权的亵渎, 也会使公有领域的声音资源被私有化而影响国歌、军歌、国际歌的正常使用。

(2) 仅直接体现商品或服务功能、内容或使用对象的声音。如实描述商品的功能、内容或使用对象是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义务。一个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 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描述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内容等方面的声音。如果允许这类声音被某一个企业独占, 而其他同类企业不得再使用, 势必造成不正当竞争。再者, 对消费者来说, 仅直接体现一类商品或服务的功能、内容或使用对象的声音, 由于这类声音的通用性, 消费者往往会将这些声音与一类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 而难以将它们与某个特定的生产经营者联系起来。例如将“咔嚓”的快门声注册在“照相机”这一类商品上, 将“狗叫声”册在宠物饲养服务上, 将“婚礼进行曲”注册在婚庆服务上, 将“磨刀的声音”注册在磨刀石类的商品上, 都是不被允许的。

(3) 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短的声音。声音商标的长短对注册来说也是有意义的。过于冗长的声音, 比如一首完整的歌曲, 即使获得了著作权人的同意或者由著作权人自己申请商标注册也是不可以的。因为过于冗长的声音不便于人们记忆从而无法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联系起来也就不具有显著性。过于简短的声音, 比如由一或两个音符组成的声音, 人们还没来记得听就结束了的声音同样不具有显著性而不得被注册为商标。

笔者认为, 基于声音商标的特殊属性, 应该对声音商标的显著性作出特殊规定。按照《商标法》的规定, 对于一些自然界中常见的声音, 其属于任意商标, 只要不是直接表示指定商品或服务内容、消费对象及其他特点的声音, 都应该允许被注册。例如婴儿的笑声, 不可以被注册在婴儿奶粉以及育婴服务上, 却可以被注册在服装、家具等商品上。但是, 婴儿的笑声是常见的场景组成部分, 如果婴儿的笑声商标日后成为驰名商标, 《商标法》将对其进行跨类保护, 这就导致企业在广告宣传中选择声音资源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基于声音商标的特殊属性, 应对其作出不同于传统商标的特殊规定。对于一些常见的声音, 应该将其保留在公有领域, 禁止任何企业进行注册。现阶段我国声音商标的注册和审查标准尚不十分明确, 企业在注册声音商标时应注意对公有领域声音资源的回避。

2. 声音商标与获得显著性

获得显著性是指一个不具有固有显著性的商标, 因为商家的持续使用而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第二含义”, 从而具备了识别商品和服务来源的能力。对于本不具有固有显著性而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商标, 同样视为具有显著性而可以被注册。1901年建立的联邦信号公司主要生产听觉和视觉信号装置, 用于突发事件或作为安全装置, 该公司的Q2B电子机械报警装置有50年生产历史, 该装置通过发动机以定子驱动转子产生报警声音。1994年10月, 联邦信号公司向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提交申请, 要求注册Q警报器声音商标。该申请因为Q报警器声音不具有固有显著性最初被美国专利与商标局驳回, 联邦信号公司提交了来自消费者的16个证明, 表明声音经过使用已经获得显著性。随后在2003年5月6日Q报警器声音商标被批准注册。 (5)

(三) 注册声音商标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 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商标附着于商品而推广到市场上, 又要借助于广告宣传使公众普遍知晓, 其必然有推广良好社会风气的功能。因此, 是否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商标注册必须要考虑的条件。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的规定, 下列声音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和注册: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声音;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声音;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声音。例如, 崇尚金钱万岁思想的广告语、具有暴力或色情因素的声音都不得使用或注册为商标。

(四) 注册声音商标不能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

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首先, 注册声音商标不能侵犯他人在先的著作权。如果被申请注册的声音商标是已有音乐作品的节选, 就必须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 否则就会侵犯他人在先的著作权。其次, 如果申请注册的声音商标是与他人的声音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或者申请注册的声音商标是与他人的可视性商标相同或近似的人声念白, 并且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也相同或类似, 就会造成对他人已有商标权的侵犯。再次, 注册声音商标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 申请注册商标的声音本身不得揭露他人的隐私或者导致他人的社会知名度下降也不得侵犯他人的荣誉。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 (第五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227.

[2]杨延超.声音商标的立法研究[J].知识产权, 2013 (6) .

[3]彭志红, 黄静.声音商标:企业品牌发展的有效路径[N].光明日报, 2014-02-06.

[4]李礼.太阳神状告雪碧——<日出>主题歌引发诉讼[J].中国工商, 2000 (5) .

[5]苏海强.乱用QQ信息提示音或涉侵权——腾讯申报了多个声音商标[N].深圳商报, 2014-05-07.

RFID技术专利申请分析 篇9

一、RFID技术简介

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 条码技术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 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 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 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电子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 RFID电子标签的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 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国内外对RFID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多领域多方面的技术成果。

二、RFID技术专利申请分析

本文使用S系统, 分别在CPRSABS和VEN数据库中对涉及RFID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国内外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年度分布, 图1示出了国内外关于RFID技术的专利申请的年度分布情况, 其中, 第一列表示国内申请, 第二列表示国外申请。

从申请量发展趋势角度, 有关于RFID技术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于1992年, 第一份申请是申请号为US19920897224的美国申请, 1992-1997年是RFID相关专利申请的萌芽阶段, 专利申请量整体上较少, 年增长幅度偏低, 对这一阶段的专利申请进行追溯发现, 国外申请大部分为公司申请, 申请人分布不集中, 国内仅有3件专利申请, 且申请人均为国外公司或个人;1998-2002年, RFID专利申请量整体上进入稳步上升阶段, 国内外企业及个人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渐渐提高;2003-2014年, 涉及RFID技术的专利申请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专利申请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2013年申请量最多, 国内外申请量达到8785件, 统计这一阶段的专利申请发现, RFID相关专利申请的申请人分布非常广泛, 涉及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 且专利申请所涉及领域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从最初的几个领域发展为现在的石油石化、国家电网、物流、服装、食品、医疗、珠宝等多个领域;2015年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 国外申请尤为明显, 申请量从2014年的4532件减少为2015年的1847件, 表明对RFID技术的研究遇到瓶颈, 需要探究其更深入的发展潜力。

从国内外申请量对比角度, 国外对RFID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于1992年申请了第一份与RFID有关的专利, 而国内申请从1995年开始出现, 申请人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92-1997年, 国内外涉及RFID的专利申请量都较少, 在数量上差别不大, 但1998-2002年期间, 国外申请量开始稳步上升, 而国内申请量依然较少, 2002年国内外的申请量分别为28件和820件, 差距较为明显;2003-2014年, 国内外申请量都明显增加, 在数量上的差距逐年缩小, 并且通过对这一期间的专利申请进行研究发现, 早期国外申请的技术更加成熟, 在质量上远远优于国内申请, 到后期国内RFID技术迅速发展, 专利申请的质量也渐趋成熟;2015年国内外申请量均有所下降, 但国内申请减少量较国外申请不明显, 国内RFID技术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综合来看, 国内外专利申请在数量上的差距逐年减小, 从专利中所呈现的RFID技术水平逐渐接近, 国内对于RFID技术的研究日趋丰富和成熟, 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在多个领域。

三、结束语

RFID射频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 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但其还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关键技术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 我国相关企业应继续保持目前的知识产权意识, 不断探究RFID技术的潜力, 发掘新的应用领域和创新萌芽, 促进成果转化, 以专利维权益, 以专利谋发展, 实现我国RFID技术及专利技术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伟, 闫秀霞, 孙宝连.RFID技术应用研究综述及研究趋势展望[J].研究与探讨2014, 33 (5) :1-5.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10

随着人们对专利技术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获取技术等的垄断,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1],与此同时,政府也在通过不断完善专利法等途径激励企业在不断创新中追求更大的进步,具体到山西省也不例外。

2011年,山西省共申请专利12 774件,比上年增长61.1%。职务申请6 348件,比上年增长54.0%,其中企业5 097件,比上年增长56.9%,占职务申请的80.3%。

2011年,山西省共授权专利4 974件,比上年增长4.7%,职务授权3 224件,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企业2 602件,比上年增长12.2%,占职务授权的80.7%。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山西省职务发明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山西省专利事业的主力军,下面对2011年山西省企业专利申请及授权状况进行分析。

1 2011年山西省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状况

2011年,山西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6.9%,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增长较为明显,增幅分别为57.6%和104.1%,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增幅为44.7%。2011年,山西省企业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较为明显,增幅为69.1%,发明专利增幅分别为6.3%,外观设计同比下降了0.3%。

2011年,山西省企业专利申请/授权主要集中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含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排名前五位的企业申请总量占山西省企业申请总量的18.7%,并且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排名前五位企业授权总量占山西省企业授权总量的26.4%,并且也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其中,发明授权总量(150件)占山西省企业发明授权总量(433件)的34.6%,实用新型授权总量(535件)占山西省企业实用新型授权总量(1 799件)的30.0%。

2 2011年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状况分析

2008年,山西省根据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要求,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新认定。新的认定办法规定,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等),且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占30.0%比重。这一政策的出台大大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截止2011年底,山西省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248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统计,248家企业中有184家提出过专利申请,248家企业历年合计申请专利4 454件。

从专利申请企业来看,“新材料”、“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领域是山西省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优势,而“高技术服务业”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从专利IPC分布状况看,金属机械加工、电力、测量测试、炼铁、铁路、工程器件等占比靠前,这与山西省当前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密切吻合。

2.1 申请总量分析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下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以下称《认定办法》),为了具体指导组织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又于7月下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08]362号,以下称《工作指引》)。《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明确提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等四项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经营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该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通过认定的须达到70分以上(满分100分),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指标占30%。截止2011年底,全省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248家,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统计,248家企业中有184家提出过专利申请,历年合计申请专利4454件。

注:因历年高新企业有所变动,且2011年申请的部分专利尚未公开,数据仅供参考。

2.2 专利年度申请及构成分析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和发明专利的申请,其中,外观设计最多,几乎占到了所有专利申请量的一半左右。随着山西省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壮大,发明专利申请量也逐年上升,表明山西省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2]。

2.3 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IPC分类分布状况

2.4 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行业分布状况

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应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 电子信息技术、 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 资源与环境技术、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5 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前十位排序

2.6 2011年各市经济开发区专利状况

山西省专利申请授权量主要集中在太原、运城、晋中、长治、朔州等地,其中,实用新型的申请和授权最多,发明次之。实用新型的授权量几乎可达到申请量的一半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率则要低一些,但也可达到1/3的比例。

3 结语

通过对2011年山西省企业专利申请及授权状况进行上述统计分析,摸清了山西省各企业申请专利数量、类型,明确了山西省重点领域专利申请侧重点,可以看出,山西省专利申请在发明专利上还有所欠缺,凸显出省内各大企业科研产出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也表明,山西省在技术创新上仍具潜力。随着国家知识产权体系的逐步推广,山西省企业科研投入力度也将不断加大,专利意识在企业发展中地位也将不断深化,山西省专利的实施与产业化工作必定会逐步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尹方屏.基于专利统计数据的中外专利质量差异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9(4):27-29.

高新技术企业申请 篇11

日本专利法与中国专利法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在实务上,存在的许多细小区别应当注意。另外,也见过许多因与专利局审查员、审判官(相当于中国的复审委员会)及如我们这样的日本代理人的沟通不够而失败的事例。

本文根据最新的判例及修改法内容,就中国企业向日本申请专利时应当了解的几个要点进行解说。

进入日本国内申请专利时的权利要求的再确认

1.程序权利要求的撰写

在信息、通信、机械控制及电气领域的发明内容中,很多是包含软件处理的。在中国专利申请时,权利要求中只能记载“装置”或者“方法”。但是,在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中,还可以记载“程序”(日本专利法第2条第3款第1项)。

例如,可以将“具有技术特征A、B及C的装置”撰写成“使计算机执行A步骤、B步骤及C步骤的程序”。

近年,以包装的形式销售软件的在减少,然而通过网络下载的形式销售的在增加。预先撰写程序权利要求的权利人,可以以侵害专利权为由对竞争企业向客户发送应用程序的行为提起诉讼。

2.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

日本最高法院于2015年6月5日就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在产品权利要求中记载该产品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作出了给实务带来巨大影响的判决【平成24年(受)第1204号】、【平成24年(受)第2658号】。

在日本专利实务中,如“通过进行A、B制造的化合物”由制造方法限定产品发明的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撰写已被认可。

根据日本最高法院判决所述,即使制造方法不同,只要最终的产品一样,则认为是属于专利的技术范围。在上述的例子中,即使是“通过进行A、D制造的化合物C”,只要作为产品的最终化合物C是一样的,则就构成侵权。

日本最高法院一方面如此地扩大权利范围,另一方面对撰写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作出如下的解释进行一定的限制。

在产品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中,一般是写明该产品的构造或特性进行直接限定,但有时,根据该产品的具体内容、性质等,申请时对该产品的构造或特性进行分析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或者鉴于发明专利申请在性质上有迅速性等的要求,进行限定的作业需要巨大的经费付出和时间,要求申请人进行如此的限定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也不应该完全不允许在产品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该产品的制造方法。在存在以上所述的事由时,即使将技术范围确定为与按该制造方法制造的产品的构造、特性等相同的产品,也应该不会对第三者的利益造成不当的损害。

根据以上所述,应当解释为,在有关产品发明的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中记载了该产品的制造方法的,仅限于存在申请时以其构造或特性对该产品进行直接限定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事由时,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才能说是符合日本专利法第36条第6款第2项规定的“发明是明确的”这一要求的。

如上所述,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的撰写仅限于存在“不可能/不切实际的事由”的情况,在没有该事由时,因会被认为记载不明确,所以有必要注意。

实务上,在从中国进入日本国内申请专利时,如果包含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可以将其删除,或者是另外撰写对应的制造方法权利要求。

能够进行修改的时期及范围

1.能够进行修改的时期

在中国,主动修改是限于在提出实质审查请求时及在收到申请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通知书起3个月内,但是在日本没有如此的限制,在这一点上存在区别。

在日本,在收到拒绝理由通知(相当于中国的审查意见通知书)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可以进行主动修改。因此,在中国先进行审查并能够获得专利的情况下,在日本也可以通过进行主动修改,实现早期权利化。

另外,在收到拒绝理由通知后,限于在审查员指定的期限内(3个月)能够进行修改。

2.能够进行修改的范围

主动修改时及第一次拒绝理由通知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修改。但是,之后即在最后一次拒绝理由通知时、审判(复审/无效)请求时,修改仅认可限定性的缩小修改,在这一点上应当注意。

(1)主动修改时及第一次拒绝理由通知时

在主动修改时及第一次拒绝理由通知时,在对申请书最初添附的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载的范围内的修改被认可(日本专利法第17条第3款)。即只要不追加新的记载事项,对权利要求可以自由地进行修改。

例如,权利要求是“具有A、B、C的装置”,将该权利要求扩大修改为“具有A、B的装置”也被认可。当然,如果说明书中还记载了D技术特征,那么将该权利要求缩小修改为“具有A、B、C、D的装置”也被认可。

(2)最后一次拒绝理由时及审判请求时

最后一次拒绝理由时及审判请求时,由于审查已在进行,因此仅认可限定性的缩小修改。即只能对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特征进行缩小修改。

例如,权利要求“具有A、B、C的装置”,可以将技术特征B缩小为其的下位概念b,即修改为“具有A、b、C的装置”。

但是,即使说明书中记载了D的技术特征,“具有A、B、C、D的装置”的缩小修改也不被认可。同样地,扩大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的修改“具有A、B的装置”也不被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分案申请。

3.授权后的修改

在中国,当被请求了无效宣告时,可以对权利要求进行删除等的修改。

对上述情况,在日本可以主动地对权利要求进行补正(修改)。另外,即使被第三人请求了无效审判,也可以进行补正。可以进行补正的范围基本上与上述的最后一次拒绝理由通知时的情况一样。

在日本的专利实务中,这些补正程序极为重要。在以侵害专利权为由行使权利时,被告大多以不具备创造性为理由请求无效审判。此时,在确保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的同时,有必要进行补正使被疑侵权产品归属于技术范围。

通过当地的专利代理人与审查员及审判官的沟通审查基本上是以书面进行的,不过除认可会晤审查以外,还认可通过电话、传真的审查。

1.会晤审查

如果是重要的案件,推荐进行会晤审查。在中国,直接与审查员见面进行会晤审查是困难的,但是在日本基本上可以进行限于一次的会晤审查。

在会晤审查时,可以向审查员进行技术说明,也可以向审查员提示多个修改方案。通过与审查员的讨论,能够取得有效的专利。尤其是进行口头议论,具有不易产生禁止反悔问题的好处。

不过,在至答复期限为止的日数还剩很少的情况下,不受理会晤审查的情况较多。因此,优选在期限至少还剩一个半月前申请会晤审查。

2.通过电话、传真进行审查

如果拒绝理由不是创造性,而是记载不完整的情况,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有效地进行审查。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申请,因语言问题引起的权利要求的记载不明确的情况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审查员取得联络,用传真给审查员传送修改方案。

审查员根据传送来的修改内容,联络代理人告知记载不完整是否已被消除。记载不完整还没有被消除时,有时能从审查员那里得到修改的暗示。这样做,可以减少拒绝理由的次数,也能减少费用。

另外,与会晤审查一样,在接近答复期限时由于会被拒绝,有必要提前对应。

3.来自审判员的联络

提出审判请求(相当于中国的复审请求)之后,有可能会接到自来审判员的电话联络。在这种情况下,审判员大多持有再进行一点修改就可以授予专利权的态度,这对申请人来说是一种机会。

由于审判员给予了代理人修改的暗示,申请人对该修改是否可以接受进行讨论。如果修改能够接受,则向审判员用传真传送修改方案。如果申请人与审判员之间就修改内容达成一致,日后审判员发出拒绝理由通知。此时,只需进行与传真内容相同的修改,就能被授予专利权的决定。

根据审判员所述,近年的倾向是审判员相比于驳回更热衷于授权,常常向申请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

与审查员、审判员取得良好地沟通,能够更早更好地获得专利权,所以推荐积极地应用这种方式。

分案申请的注意点

实务上,在重要案件的情况下大多进行分案申请。在中国,限于母案申请是在中国知识产权局未审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案申请,但母案申请在知识产权局已审结的情况下,即使子案申请是在知识产权局未审结的也不能进行分案申请。

对于上述情况,在日本限于是在日本专利局未审结的母案申请、子案申请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进行分案申请。例如,即母案申请已经被授予专利权,只要子案申请是在日本专利局未审结的,无论母案申请是在何种状态都可以进行分案申请。

另外,在被授予了专利权的情况下,自授予专利权决定日起30日内可以进行分案申请,这一点应当注意。

例外的一点应当注意,审判请求后被授予专利权的,不能进行分案申请。当然,审判请求后,在被通知拒绝理由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案申请。但在没有被通知拒绝理由就被授予专利权的,不能进行分案申请。

因此,如果考虑分案申请,则有必要在审判请求时,即自授予专利权决定日起3个月内进行分案申请。这一点是日本特有的制度,应当注意。

实用新型的陷阱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是非常有效的,很多申请采用实用新型。对于实用新型,日本的实用新型制度在权利行使上会产生问题,日本企业几乎都不采用,笔者也不推荐,以下说明理由:

实用新型,在不进行实质审查,保护对象仅限于产品的形状、结构或者组合方面(方法、化合物、软件不是保护对象)情况下,是与中国一样的,但在向对方寄送律师函时或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时,其被规定有义务提出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这一点上存在区别。

1.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

实用新型法第29条第2款如下规定:

“实用新型权利人或者专用实施权利人,只有出示该授权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进行警告之后,才能对自己的实用新型权或者专用实施权的侵权人行使其权利。”

由于无审查就被授予专权利,因此权利人有义务在确认了实用新型专利的有效性后,再寄送律师函、或者提起诉讼。

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是向日本专利局申请的。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无论是谁都可以申请。因此,被判断为有侵权可能性的第三人也能申请。

请求以后,一般在2-3个月内被通知审查结果。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与一般的审查意见通知书(拒绝理由通知)一样,记载引用文献、是否有新颖性、是否有创造性。

对于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中的内容不能提出不服。

2.权利无效时的损害赔偿

即使得到肯定内容的评价书,也有必要充分注意,自己再进一步进行专利调查等。民事诉讼后,实用新型专利因无效宣告请求被宣告无效时,实用新型权利人承担因诉讼给被告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日本实用新型法第29条第3款)

尽管预先取得有效的实用新型专利评价书,而且自己也进行了专利调查,在没有过失的情况下,没有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但是,由于存在如上所述的风险,在日本实用新型几乎不被采用。

3.专利申请的变更

与中国不一样的是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可以更变为发明专利申请。而且,只要在实用新型申请后3年以内,就可以变更为发明专利申请。另外,如果是由第三人请求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的,即使是被申请无效宣告请求的,限于在一定期限内也可以变更为发明专利申请。

另外,如果实用新型权利人自己请求实用新型技术评价书的,则已不能变更为发明专利申请。

如上所述,由于实用新型专利在行使权利时存在许多制约,因此在希望放心地行使权利时,或在希望取得更长的保护期限(发明专利是20年,实用新型专利是10年)时等,可以在中途变更为发明专利申请。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接受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

结论

帧内预测技术国内申请专利分析 篇12

视频编码是通过消除图像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来达到压缩的目的。帧内预测作为整个视频编码框架中的重要模块,其利用相邻块已解码重建的像素和当前块来进行预测,即形成预测块,预测块和当前块的残差经过变换编码和量化,来进一步消除子块内部的冗余[1]。由于在各个视频编码标准中都是对图像进行分块并针对不同的图像块提供不同数目的预测模式,因此,如何对图像帧进行预测单元快速分割并从这些预测模式中选择最佳预测模式以及如何提高预测块预测准确性从而降低码率决定了帧内预测的性能,并直接影响到整个编码器的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因此,如何降低帧内预测的计算复杂度,以及提高帧内预测的编码效率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2 帧内预测技术国内申请专利分析

2.1 专利申请量趋势

专利申请量可以体现研究机构或技术人员对该技术领域的关注程度和创新能力,反映技术领域发展的导向[2]。对各个年份关于旨在提高帧内预测技术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的国内申请的申请量进行统计并绘图,得到图1帧内预测技术国内专利申请量趋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1)在2008年之前,帧内预测技术方面申请量呈递增趋势,这与视频编码技术的大发展有直接关系;(2)2010年到2011年之间,申请量剧增,这与新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的制定相关,各个公司和高校紧跟视频编码领域的前沿,对新的视频编码标准进行研究,并对新的视频编码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在新的视频编码标准方面的专利占有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3)2013年到2014年之间,帧内预测技术方面申请量大幅度减少,这是由于2013年新的视频编码标准正式发布,各个公司和高校在视频编码领域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同时视频编码在进一步提高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方面也日趋饱和,进入瓶颈期。

2.2 申请人类型

根据对申请人进行统计,将申请人类型分为大学(高校)、研究院、公司、联合申请(包括高校与公司、公司与公司、研究院与公司等)。针对提高帧内预测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的申请,对其申请人类型进行统计绘制图2申请人类型比例图。

图2的数据表明,对于帧内预测技术,公司拥有55%的专利申请量,超过总申请量的一半,大学(高校)申请占申请量的36%,研究院申请占申请量的3%,联合申请占5%,而个人申请占1%。由此可知,一方面,中国公司和高校在视频编码领域均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通过对申请文献的阅读发现,二者申请的侧重点不同,高校申请主要在于帧内预测技术纯算法的创新,而公司申请则主要侧重于帧内预测技术在现有编码器中的应用实现,因此,公司与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可就各自的需求在该技术上开展合作,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以便更快的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合从而相互转换成附加值更好更高的科技成果和产品,而由联合申请量以及所占比例我国在这方面似乎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的个人申请量比较低,仅占总申请量的1%,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更多的专利申请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鼓励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个人专利申请的申请量。

2.3 重要申请人申请情况分析

通过专利检索以及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统计旨在提高帧内预测技术编码速度与编码效率的国内申请申请人的申请量,得到在我国专利申请量为前10名的申请人申请数量图,即图3重要申请人申请数量图。

从图3中数据可知,在帧内预测技术领域,华为和三星为公司中申请量最多的两个公司,二者也分别为国内和国外视频编码领域技术比较发达的公司,同时也是对视频编码标准制定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两个公司;对于高校,北大和清华为我国高校中视频编码领域申请量居前两位的学校,二者在我国高校视频编码等领域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此外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的阅读发现,高通股份有限公司、佳能株式会社、汤姆逊许可贸易公司等虽然在帧内预测方面申请量没有居前十位,但其在视频编码大领域申请量排名却是比较靠前。

接着,通过对非专利文献的阅读以及所了解的帧内预测领域发展方向,结合专利初步检索情况,将帧内预测技术提高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所采用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细分,得到帧内预测技术分解表,并针对每个分支统计重要申请人的申请量,得到表1重要申请人各个分支申请量统计表。

如表1所示,帧内预测技术提高编码速度主要研究方向仍集中于提高预测模式选择和预测单元分割的速度,而且最近几年,技术人员试图通过利用并行处理来进一步提高编码速度,一方面通过分析帧内预测的数据相关性来设计各种并行粒度的帧内预测算法,另外一方面,基于CUDA的通用并行计算架构利用GPU强大的浮点计算能力和巨大的存储器带宽进行并行计算提高帧内预测速度。

提高编码效率的帧内预测技术的主要途径仍为提高预测块预测准确性以及改善分割单元划分,不过也出现了很多其他的提高编码效率的帧内预测技术并占据了很大比例,如,改善全零块编码的帧内预测技术、改善预测模式序号编码的帧内预测技术、基于恰可察失真模型(JND)模型的帧内预测技术等[3]。

3 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视频编码领域的申请量与视频编码标准的制定紧密相关,各个公司和高校都紧跟视频编码领域的前沿,对视频编码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近年来,申请人突破传统的提高编码速度和效率的方法,试图通过利用GPU实现并行运算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来提高编码速度和编码效率。此外,国外申请人,如三星、苹果,已经着手在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方面的专利布局,即将视频编码标准与人眼视频特性相结合,提出基于视觉感知的视频编码框架,这可能是未来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方向,国内申请人也应在此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这样才能在基于视觉感知领域专利申请方面获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真,黄登山,汤加跃.视频编码中帧内预测算法研究及性能比较[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2):228-231.

[2]胡神松.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分析与建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35(5):758-762.

上一篇:自适应卫星通信下一篇:宁夏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