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共12篇)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1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 各国也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我国自1999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编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 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199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为40.0亿美元, 到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3478.3亿美元, 进口总额为2473.0亿美元, 顺差1005.3亿美元, 成为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国。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 加工贸易比重大, 产品技术附加值低。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在不断扩大, 但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普遍不高, 从而利润率也相对较低, 偏重数量忽视质量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典型问题。从近10年情况来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微薄的加工费不足以支持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进行更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 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正因此,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时, 除了某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都出现大幅下滑, 且下滑幅度高于外贸整体降幅。
2. 自主创新能力差。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的关键因素。具体则表现为中、低端产品整体供大于求, 而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也就是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大部分仍然依靠的是价格优势。我国某些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自主创新认识不够深刻, 只把自己定位在生产型企业的位置, 过分依赖于外来技术的支援, 单纯靠购买国外的专利来赚取利润, 这种增长方式难以长久维继。
3. 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 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 前五位是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和东盟, 2006年对这些国家 (地区) 的出口额分别占我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的24.3%、22.5%、22.0%、9.5%、7.9%。对前三位出口占总额的68.8%, 对前五位出口占总额的86.2%。在开发新市场方面, 一般的民营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 缺乏相应的能力;而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实力雄厚, 具备产品研发的基础和能力, 但却往往缺乏市场眼光, 对真正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准, 国际营销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相应的对策
1.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是我国连续多年进行货物贸易的方式, 它在促进我国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短期内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放弃加工贸易。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加工贸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有发展空间。但是为了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必须尽快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 技术含量进一步增加。政府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低层次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规模, 鼓励发展高层次加工贸易, 促进加工贸易整体水平的提高。
2. 政府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从金融危机中, 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的客观需要。如果继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是没有出路的, 利润率会不断减小, 而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严重阻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赶超发达国家。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现实, 我国应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人才凝聚机制和激励机制,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2)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可组建多层次科技开发银行, 创建风险投资公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明确资金注入、税收减免、信贷担保、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3) 加强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力度, 激励厂商进行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
3. 发展重点领域的产品出口, 并培育新增长点。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重依赖于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出口, 其他如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类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还不成熟、产业化不足, 在国际上竞争力还不强, 没有形成拉动作用。我国不但要继续大力发展我国优势技术领域, 集中有限资源, 发挥聚集效应, 使电子信息产品形成较大的出口规模, 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也要积极培育一些有优势和潜力的领域: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 对其加大开发力度, 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全面发展。
4. 企业应当积极开发新市场。
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于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 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应当在继续巩固和扩大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加大对中欧、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市场的开发力度, 形成自己强大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要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 制定不同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要以商品结构的优化为重点,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对新市场的开拓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政策, 逐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参考文献
[1]杜玉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8
[2]杨志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J].消费导刊, 2009.2
[3]http://www.sts.org.cn/中国科技统计
[4]http://kjs.mofcom.gov.cn/bn/bn.html
[5]丁玉梅,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5月
[6]李荣林: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7]雷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提高竞争力[J].现代企业, 2008.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2
各省辖市、常熟市国家税务局和科技局:
为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管理工作,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的精神,省国税局、省科技厅联合制定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二OO二年十月十六日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管理办法
(试 行)
为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管理工作,促进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行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9]273号)的精神,给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科学技术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下发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的所有产品。
第二条 省国税局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的主管机关,省科技厅是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主管机关。
第三条 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后,符合出口退税条件的,经主管退税机关批准后,享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
第四条 本省生产企业生产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并经省科技厅认定:
1、符合《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实施细则》标准和要求;
2、在《目录》内。
第五条本省高新技术产品的申报和认定程序:
1、省科技厅每年年初发布本高新技术产品申请认定通知;
2、生产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根据省科技厅的通知要求,向所在地科技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申请表》、提交申报产品本《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复印件。若通过外贸企业出口的,还需提交销售产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经省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省科技厅;
3、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生产企业所申报的产品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产品予以认定,颁发《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并注明产品海关编码。
第六条 本省出口企业外购本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出口货物必须是经省科技厅认定,且已出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2、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物名称”’必须与认定证书上的产品名称一致。
第七条 本省出口企业外购外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出日,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必须问时符合以下条件:
1、供货方所在地省级以上(含省级)有权部门提供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或证明;
2、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物名称”’必须与认定证书或证明上的产品名称一致。
第八条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的认定期限,与《目录》规定的相一致。《目录》有变动的,企业必须自变动起重新申请办理新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的办理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惠政策:
1、“出口报关单”与《认定证书》和《目录》上的商品名称、商品海关代码完全一致的;
2、“出口报关单”与《认定证书》和《目录》上的商品名称一致而商品代码不一致的;
3、“出口报关单”’与《认定证书》和《目录》上的商品名称不一致而商品代码一致,且省科技厅出具的专家意见说明该出口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的。
第十条 享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除按规定提供有关退税凭证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1、本省出口企业出口本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提供《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2、本省出口企业出口外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提供供货方所在地省级以上(含省级)有权部门提供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或证明。
第十一条 退税机关在审核有关退税单证和电子信息无误的基础上,优先办理高新技术产品的退税。
第十二条 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不论其认定月份,均从认定当年1月1日起享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省国税局、省科技厅不定期的开展联合抽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进行跟踪管理。问时,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统计制度,国税部门每半年统计一次高新技术产品退税情况。
第十四条 每年年初,在国家未下达新《日录》前,海关商品代码有调整的,省国税局根据省科技厅提交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数据库与海关商品代码库对接,检索出海关商品代码库中的商品代码与省科技厅认定的商品代码不一致的产品,或省科技厅认定产品的商品代码不在海关商品代码库中的产品,会同省科技厅提出调整商品代码的意见,并在退税时予以认可。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在《目录》有效期内享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国税局、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现状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67-02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特点
自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生了显著变化,首次实现贸易顺差41亿美元。2009年,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达到了3769.3亿美元。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共计90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8%。其中出口额为4923.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6%。显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被确定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以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加工贸易为主。这种出口贸易方式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隐忧。我国主要从事加工、装配业务,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获取的是由简单劳动决定的加工费,附加值低,创汇能力弱。从2003-2010年各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的演变情况来看,虽然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比重达到78.8%,但是其比重不断下滑,而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上升,从2003年的3.0%已经提高到2010年的6%。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仍然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主体倾向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是由三资企业构成的,其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2010年,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仍然最大,达到66.5%,国有企业出口与2009年相比保持不变,仍然为15.7%。然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很强,如果外资企业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转变时,就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出口附加值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装配这一个环节,所取得的加工费用非常低。一些技术创新领域的产业,如计算机和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更新周期快,技术创新要求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对此只是进行简单地加工,赚取的是极其低廉的加工费。
(二)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我国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全面推行始于改革开放,客观上受到当时短缺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技术引进一直受到生产短缺的抑制。再加上主观上注重眼前利益,不关心长远技术进步,因此中国企业引进外国技术的目的变成了短期形成生产能力以增加供给。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技术依存度基本都在50%以上,依赖国外引进技术出口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在主要贸易国家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靠的是价格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的根本因素。具体表现为中、低端产品整体供大于求,而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三、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应培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民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的外部成长环境并不理想,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速度。因此,应重点扶持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管理完善的民营企业。打造出一批民营企业品牌,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地位。
(二)提高企业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部分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模仿式创新”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导,使得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管理运作方式上会模仿外资企业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他们不会将核心技术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学到。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出口能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但总体层次和水平较低,数量过大,创新能力低。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突出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各高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国家制定的重点商品出口的发展策略,并考虑其地方可持续发展优势、差异化高新技术发展目标等,通过整合零散研究和开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四)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可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创健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以满足各企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及对知
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国内科研机构院校、高新技术企业与各市场主体的深层次合作,提高竞争力和技术含量。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研发生产企业的联系,共同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出口规划,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四、结束语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策略研究 篇4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产业结构的提升,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 成为推动国际贸易高速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科技兴贸政策计划的实施,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湖北作为科技大省, 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 但是多年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绩与其在全国的科技实力地位不相称, 与其他发达相比, 湖北出口明显滞后。因此对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问题进行研究, 对于更好的促进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促进湖北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 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 378家, 普通高等院校85所, 集中了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 在光纤通信、激光、空间地理信息、病原微生物、植物功能基因等若干领域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目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邮科院、凯迪电力、华中数控、安琪酵母等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凡谷电子、光迅科技、新华光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所以,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理应为湖北经济发展做出较多的贡献, 但是多年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绩与其在全国的科技实力地位不相称, 与其他发达相比, 湖北存在较大的差距, 把湖北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如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 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均增幅明显低于全国速度。从2000—2008年,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32.14%;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幅却只有23.52%。第二, 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全国的比重逐年降低。虽然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每年都有增长, 但由于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 导至湖北高新技术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1.378%降到了2008年的0.886%, 对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贡献也越来越小。第三,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 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湖北高新产品对出口贸易的贡献就更为有限。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38%, 湖北省这一指标则不到30%。
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若与全国高新产品占GDP比重比较, 湖北高新产品出口对GDP的贡献更为有限。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GDP比重已由2000年的3.79%增加到2008年的10.48%, 而湖北这些年来却还一直在2.5%左右的水平上徘徊。
综合以上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全国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滞后于全国水平, 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缓慢, 现状形势是严峻的。而由于其发展缓慢, 导致湖北的科技优势难以发挥, 进而制约了湖北经济发展以及“中部崛起”战略。所以必须探寻影响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种滞后因素, 找到相关的解决对策。
二、湖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滞后原因分析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 缺少龙头企业, 出口结构低度化。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重点产业分布和出口过分集中在武汉。武汉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达34.39%, 宜昌也接近30%, 但是其他一些城市这些方面还很落后, 反映出武汉等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水平显著地高于其他城市,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极不平衡。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数量达到2600多家, 但是大都是中小型企业, 还缺少像海尔、联想、华为集团那样产值在千亿元以上的超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产业集聚程度还不够高, 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够大, 产业特色还不够突出, 从而造成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湖北省信息通讯技术产业发展很快,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领域, 据湖北省贸易局2005年统计, 四领域出口交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交货值比重达81.48%。但从其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看, 大都是引进国外的中低技术档次的组装产品, 湖北省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仍处于低技术水平和低价竞销条件下的出口阶段。国际热点的生物科学技术产品, 发达国家的出口比重超过25%, 而湖北省仅为5.9%, 出口结构很不合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这种重信息通讯技术, 轻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结构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技术结构低度化的格局, 在短时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
2. 出口方式不合理。
从贸易方式看, 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0%, 而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的比重仅10%。这表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加工装备为主要形式,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缺乏核心技术, 主要从事装配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品生产, 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同时,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偏重, 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0%, 而这两块又以汽车工业、造船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而真正代表高新技术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 存在产业结构失衡和粗放型扩张的严重问题。
3.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总体来看, 湖北省的科技投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技成果实际转化投入产业的更是极为有限。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0%左右, 也略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50%相比, 更是差距非常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顺利实施, 一方面依靠企业自主的创新能动性, 另一方面也依赖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企业在开发和生产一项高技术产品过程中, 既需要自身关键技术的突破, 也依赖相关企业的技术支持, 因此, 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是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任务。
4. 高新技术产品低价出口与高价进口的国际市场价位差距日益拉大。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仍然处在“生产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低质低价产品—高价进口技术和高附加值含量产品”的恶性循环发展阶段。说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国际分工利益上, 处于较低层次, 在国际利润分配中, 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但最根本原因还是产品自身的技术水平低、经济附加值低。
三、促进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的策略
1. 深化高新技术体制改革, 建立良性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链条”。
现存的旧有技术制度已经不适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干扰和延缓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使用, 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因此, 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发展的需要, 推动相关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为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起良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 即从人才—研发—技术形成与转化—产业化—作用于经济增长等的“产业链条”纵向传导机制。
2. 完善产业结构和产品出口结构。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实施软件工程过程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予以支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开拓市场。在保持传统信息通讯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等新的出口增长点, 积极培育新材料、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出口增长点, 使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更加合理化。
3. 优化产品出口方式。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加工装备为主要形式,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竞争力。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景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一, 湖北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在加强自身研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同时, 通过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 掌握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自主出口能力和自主价值创新能力。第二, 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企业, 提高生产装备和技术水平, 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三, 要普遍加强科研开发投入, 提高科研开发经费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例;鼓励科技创新, 争取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使具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产品成为湖北省高新技术出口的主导产品。
4.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推动研究单位与企业的长效科技研究合作, 促进自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源不断产生。 (2) 鼓励政府资助项目的成果实施转化。 (3) 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项目转化。 (4) 加大技术市场投入, 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建设。 (5) 进一步鼓励各类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6)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冯远.关于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几点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3, (16) .
[2]赖明勇, 万芳.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J].经济界, 2004, (1) .
[3]郭丽峰, 刘彦, 朱星华.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1) .
[4]杜秀芳.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 2007, (14)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5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1]40号 【发布日期】2001-09-09 【生效日期】2001-09-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辽宁省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
(辽政发〔2001〕40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引导、吸引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外资等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投资,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良性投入机制,省政府决定建立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以下简称资金)。为加强和规范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资金来源和使用
“十五”期间,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中央核拨我省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以前年度“四亿”专项资金贷款回收部分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省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
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生产企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品出口。其具体适用范围为:开发具有一定出口规模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的项目;增加国际市场份额的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生产工艺;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直接相关的出口产品认证、国外申请专利和国外商标注册等。
资金的主要使用方式为:补助资金、贷款贴息和科技风险资金投资。
二、二、资金的申报程序
(一)申请使用资金的企业和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具有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
2.经省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
3.列入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的产品;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了出口创汇额;
5.有明确的市场开拓计划,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7.银行贷款及相应的配套资金已经落实。
(二)申请使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中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具体程序为:
1.申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企业,按规定向同级经贸、财政部门同时报送申请资金的报告;省直企业直接向省经贸委、财政厅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2.申报企业必须报送下列资料:
(1)省外经贸厅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文件;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建设书批复文件;
(4)对外签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合同;
(5)国外专利、商标注册证书;
(6)上年度企业财务报告;
(7)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有效证明;
(8)审批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3.各市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对企业申请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项目,按要求进行初审。属于技术改造项目的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论证;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由市经贸委、市财政局联合上报省经贸委和财政厅。
4.省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对上报申请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项目进行审核,对确定支持的项目,由省经贸委、财政厅共同下达项目计划。
5.省财政厅根据项目计划按有关规定下达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
(三)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科技风险投资资金,其具体申报程序为:
1.申请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的企业应按规定直接向辽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创公司)申报投资项目。
2.申报科技风险投资资金企业报送资料与申报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报送资料相同。
3.科创公司对项目的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及企业状况进行客观评估,并对拟投资的项目提交公司董事会确定。
4.科创公司对确定的投资项目,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规,与申请资金企业签定投资合同。
5.科创公司将确定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向省财政厅提出风险投资申请,并提供投资企业名称、项目名称及银行帐户等。
6.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厅、科技厅共同制定的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三、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省外经贸厅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认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负责全过程监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项目的执行情况,并将每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使用情况报告省政府。省经贸委、财政厅负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中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的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日常管理和监督。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中科技风险投资资金投向、使用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各市经贸委、财政局负责本地区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项目的受理、审核、上报和日常管理、监督工作,并负责向省经贸委、财政厅、外经贸厅提供本地区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科创公司负责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的日常管理,及时跟踪了解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将资金使用情况报省科技厅、财政厅、外经贸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理由截留或挪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省财政厅、外经贸厅、经贸委、科技厅将不定期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
沈阳市、大连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资金自行筹集,具体规定由两市自行制定,并报省政府备案。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1年9月9日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6
关键词: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升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对信息技术有着大量需求的时代,高技术产品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高技术产业又可以称为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产业群。具有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快、对其它产业的渗透能力强的特点。基于高技术产业对研发创新的依赖性强的特点,高技术产业也是高风险产业,在传统资本市场的背景下高风险的产业要想获得融资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较强的敏感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产品升级的作用机制,期望找到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的推动因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推动产品升级。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产品升级的作用机制
资本市场之所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升级有着重大关联性。
资本形成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储蓄。储蓄资本的形成是资本形成的基础。收入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居民、企业和政府。国民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收入分配到以上几种收入主体手中。收入主体拿到这些资金扣除已消费的那一部分之后,就会有一部分剩余的储蓄。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储蓄资本形成。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自身最原始的筹集资本的功能,以最快的效率实现资本的大规模集聚。这样资金有利于流向急需资金的部门,满足对一些有技术创新产品的生产,如高技术产业产品。第二个阶段,储蓄—投资。储蓄到投资在经济学里面被称为“惊险的一跳”。储蓄到投资才是资本形成的关键阶段。这里的资金流向其实就是从储蓄者—投资者—生产者,资本只有经过这“惊险的一跳”,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如果没有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个过程,资金只能以最原始的形态保存,并且很容易缩水。一旦经过投资,通过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的流动,将资本投入那些优质的资金使用者手中,这样才能实现资本的最大价值。
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高技术产业在这四个阶段对资金都有着大量的需求,而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就是高新技术的研发。研发高新技术自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有较大风险的过程。研发、生产再将产品投入市场之后还要面临不被消费者所接受的销售风险。基于高技术产业这样一系列的高风险导致融资渠道狭窄。一般的融资渠道有两种,政府财政支持和资本市场融资。政府财政支持的条件严格、门槛高,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比较难从这个阶段获得资金支持,尤其对于一些中小高技术企业。所以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来源于资本市场,有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开发新技术、研发更具有技术复杂度的产品,实现产品升级。
三、政策建议
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有着正向的作用,这对于中国高技术行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进一步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要以金融多元化为前提的,加强对中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设,有利于高技术企业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资金需求,同时,针对高技术企业融资过程中逆向选择的现象,金融多元化降低高技术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一方面,地方性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操作性灵活,对当地市场较熟悉,能够迅速收集需要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发放贷款,提高了融资效率,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地方性的中小非银行金融企业获取企业信息具有便捷性,有利于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成本,同时由于对贷款企业的掌控性很强,也降低了融资风险。
(二)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培养方式的转变
培养高技术人才,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这是产品升级的根本之道。所以要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投入,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技术人才的培育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增强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吸收效率,有利于将知识高效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
(三)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融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其无形资产占比重大,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风险的增加,因此金融机构在放贷款时风险评估工作较困难。所以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和颁布针对保护高技术产业投资的法律,例如《风险投资法》,为高技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吸收FDI技术外溢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Alternate Stabilization Policies for less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12, p. 84.
[2]Patrick., Financial Reform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unpublished Research Department, IMF, 1966.
[3]Shin and Binh.Determining Transit’s Impact on Seoul Commercial Land Values: 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etrics[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5(8):124-132.
[4]Mayer and Carlin. Becker. Desegregating HRM: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Micro and Macro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0,28(3):247-276.
[5]陈峰.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J].经济研究,1996(5):5-9.
[6]李广众、陈平.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提升策略[J].商业研究,2009(17):115-117.
[7]梁少群.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11,(4): 46-5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7
1.1 出口贸易规模
2005年以来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进入波动上升阶段。产品的出口额由2005年的26.5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46.1亿美元 (见表1)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份额相对的稳定, 维持在10%左右。辽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与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值较小, 基本维持在1%。
2012年以来, 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开始下降, 不足1%。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份额开始呈缩小趋势。全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总额99.2亿美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为50.9亿美元, 比上年相比下降10.2%,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2.6亿美元。
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所好转, 额度为54.3亿美元。2014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份额有回暖迹象。
2015年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 全年全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60.9亿美元, 同比上年下降15.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1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为46.5亿美元, 首次出现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逆差0.4亿美元。从表中能明显看出, 近年来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连年增加的大趋势下, 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呈现缩小态势, 说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着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1.2 贸易的差额情况
2005—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 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状态。 (见图1) 自2006年出现贸易顺差后, 随后几年出口额便有了逐步扩大的趋势。出现多年贸易的顺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 增强其自身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另一方面, 一些发达国家对自身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导致我省进口其高新技术产品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其中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差额创造了近十年来差额的新高, 为8.7亿美元, 说明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拥有了抵挡外来风险的能力。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差额为-0.4, 由贸易顺差转为贸易逆差, 说明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不是战无不胜的, 也存在些问题。
数据来源:中国高新产业统计年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 出口主要产品类别
2011年计算机与通信类产品的出口额为36.22亿美元, 占全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62.75%;2013年计算机与通信类产品的出口额为31.47亿美元, 出口比重有所下降, 为57.96%。
电子技术类产品在2011年的出口额为8.26亿美元, 占全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4.31%。到2013年电子技术类产品的出口额为8.24亿美元, 占全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15.17%。可见电子技术类产品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 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和电子技术类产品占出口的大部分比重。光电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品占出口仍然很低, 所占不超过2%。
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6.1亿美元, 占辽宁省出口贸易总额的9.0%。
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类型还是主要的集中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类和电子技术类。光电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新兴产品的出口比重低。
1.4 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200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0.7亿美元, 占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78.12%;一般贸易的出口额为2.1亿美元, 占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7.92%;其他贸易的出口额占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13.96%。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2005年到2008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由20.7亿美元增加到29.3亿美元;一般贸易的出口额由2.1亿美元增加为10.2亿美元, 占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24.11%。从整体上看, 近年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出口额占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虽然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产品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但份额仍旧不高。表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仍处于低附加价值的环节。
1.5 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即一个国家 (地区) 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重, 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一般来说, 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越高,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2005年以后辽宁省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连年上升, 但是也没有超过0.2%。2009年, 辽宁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为0.16%, 同期相比江苏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99%, 广东省的国际市场份额为5.93%。反映出辽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很弱。
2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出口产品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前出口时明显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家单一, 一旦这些地区的金融环境和政策发生变化, 出口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当下, 外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抬头, 必然会对进口贸易采取更多的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 使得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2.2 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 导致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平衡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的种类较少,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和电子技术类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光电技术和生物技术这种新型产品的出口少之又少。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创新能力就好像血液一般, 没有了创新能力, 企业便会逐步失去技术优势。
发明专利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收入比率是22.1%, 位于中上等水平。虽然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但是横向对照数据来看, 差距甚大。广东省一年内的3197项专利发明就是辽宁省的九倍之多。由此可以得出,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出口方面具有不平衡的问题。
2.3 出口产品的对外依存度高, 附加值低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出口金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产品的附加值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大部分是外包型服务。以加工贸易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71.5%, 可见辽宁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以赚取加工费用得以存在, 说明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劳动密集型技术产业, 处于国际市场价值链的低端地位, 产品的高端核心技术都是由国外厂商研发出来的。
2.4 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缺乏稳定的客源和强大的资金, 根基薄弱难以和国际大企业抗衡。
根据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TC指数 (表2) 可知, 200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TC指数呈负数为-0.09, 说明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劣势。若产品的TC指数大于零, 则表明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有着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2006—2014年产品TC指数虽然为正数大于0, 但是一直不足0.1。说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优势地位, 但是这个优势极不明显。2013—2015年产品的TC指数呈下滑趋势, 2015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TC指数跌至-0.0043。
数据来源:由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3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将是出口发展的一大动力。资金方面, 例如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 对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提供出口补贴;对高技术产业中出口产品有困难的企业提供出口信贷业务帮助企业的资金周转。政策方面, 例如政府放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 提高通关的速度、保证检验检疫质量的同时缩短所用的时间,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企业的科技投入意识。如企业应当在保证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行下, 给予研发部门足够的资金支持。调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结构。
辽宁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产品的所占比重虽然在逐年增加, 但是涨幅不大。应对准出口份额少、匮乏的产品, 加大对其的科技投入力度, 达到产品出口的均衡化。按照国际标准, 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新产品、新工艺,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 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
如果可以, 最好是将市场需求与研发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进行研发。这样既提高了效率, 又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加快企业由加工贸易技术型转变为技术型。一方面大力推进产学研得一体化, 充分发挥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的“走出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海外企业进行并购, 整合国际高端人才, 从而扩大一般贸易的规模, 提升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3.3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
借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三者之间的联系, 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力量;以加强企业内部研发部门的建设和, 逐渐建立企业的研发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取创办国家级研发机构和省级研发机构, 提高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核心价值;企业之间应以良性竞争和并购重组为方式, 集中有限的资源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3.4 努力培养自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品牌
培养知名的产品品牌是加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并做好产品的规划和定位, 以着力的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的品牌, 制订适宜的品牌战略是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手段。首先, 加强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意识, 制定一个适合企业的品牌策略;其次, 引进先进技术, 加快人才的培养。在充分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推进产品创新设计, 通过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成上升态势下,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呈下降趋势。从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出发, 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针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实现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增加, 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继续做贡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辽宁省,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李丹.辽宁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6 (1) :73-74.
[2]朱玉荣, 杨东升.优化辽宁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 :50-54.
[3]焦朝霞.辽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12, (12) :52-5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8
高新技术产业的清楚界定, 对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的规定, 将电子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生物工程、医药科学等11类技术列为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般来说, 这类产业技术攻关难度较大, 研发时间长, 但一旦成功, 其所带来的效益要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现状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中尤以电子技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增长最为明显, 从出口的地区和国家来看,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地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而且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 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 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
相对于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国外公司在技术、资金、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而且他们往往掌握着各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科技,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起步较晚, 所以缺乏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经营, 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 将流通领域、销售领域几者合而为一, 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很多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沦为他们的供应商, 所以进一步阻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 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额占出口比重过大。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来看,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出口的形式来看, 一般贸易的比重要远远落后于加工贸易的比重,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加的主要形式, 但是加工贸易特点往往是根据对方的要求进行简单的组装和生产, 势必会导致技术上提升不上去。
3.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薄弱。
目前, 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民营企业, 这类企业的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 资金也不是特别充分, 产品定位不清晰, 很难占有市场, 很多只是在从事简单的加工贸易, 收取一定的加工劳务费用。另一类企业是国家扶持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 这一类企业规模较大, 资金雄厚, 有一定的实力, 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相当的市场份额, 但是缺乏战略眼光,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薄弱。
4.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弱、品牌意识差。
调查显示,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其中是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品牌信誉度的产品比重过低, 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建立一个品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而且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较发达国家晚, 要想超越, 难度较大, 所以很多企业往往开始都是从事加工贸易, 以其加快发展步伐。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注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科技兴贸”战略是指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比重, 确定了其地位的重要性。要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就需要改革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体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掌握核心技术。一是政府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资金分配, 税收减免等方面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二是要制定相应政策, 加强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力度, 刺激和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 培养和吸引优秀的高新技术人才, 积极投身到国内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中去。
(二) 增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 世界上重大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绝大多数是企业作用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企业具有强大的潜在创新能力。但从全球环境来看,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非常充分, 而且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费相对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 增加经费投入力度, 引导企业创新, 进行技术研发, 并注重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可以有效增强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
(三)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大胆走出去,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发展, 其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 因此应鼓励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大胆走出去, 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 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 而这一类地区竞争比较激烈, 因此,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要在稳定和继续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 积极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 如拉美、亚洲等国家市场, 形成合理分布, 增长对外贸易额。
(四) 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促进对外贸易增长, 进行加工贸易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机会, 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所从事的加工贸易处在初级阶段, 单纯依靠简单的装配、加工, 不仅所获得利润较低, 而且根本掌握不了核心技术, 长期下去, 只会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 提高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整个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 鼓励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变加工贸易为技术输出, 控制低层次贸易加工规模, 促进加工贸易水平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丽娟,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1]贾丽娟,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2]李秀芳,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新变化与外贸发展战略[J].经济问题, 2007 (6) [2]李秀芳, 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新变化与外贸发展战略[J].经济问题, 2007 (6)
[3]姚利民, 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07. (3) [3]姚利民, 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 2007. (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9
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首次下滑。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金融海啸出现, 之间正好隔一个十年。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外贸出口下滑。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外贸的波动引起了政府高度关注。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国家科技部、国家商务部等部门联合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1999年到2007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 由1999年的13%上升到2007年的30%, 每年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外贸出口增长稳步提高。
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外贸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 数据表明, 外贸出口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影响程度最大,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不但没提升, 反而下降1个百分点。虽然外贸出口增幅受挫, 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贸易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从企业调研看, 两头在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受影响较大, 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出口不降反增。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是恢复外贸出口增速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创近10年最低点。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波动, 并在2003年—2004年创下了年增长62.6%和50.1%的态势, 但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数的扩大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取消, 2006年开始,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与一般外贸出口增速的差距缩小。2007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只比外贸出口增速高0.9个百分点。2008年,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仅为13.1%, 低于前10年平均水平23.8个百分点, 比近10年最低水平1999年22%的增长率还低近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急速下降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2003年—2007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逐年递增, 由2003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30%。2004年以前,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保持在50%以上的增长速度, 同期, 我国外贸也保持在35%左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增长得益于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2004年, 针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取消后, 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很大, 直接导致2005年及以后几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迅速降低。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首次低于外贸出口增速。从1992年—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与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的比较可以看出,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对我国外贸增长起到了带动作用。2004年, 虽然针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取消, 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很大, 并直接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下降, 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仍快于一般外贸出口增速。2005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降了18.3个百分点, 2006年降了16.8个百分点, 2007年降了25.3个百分点, 同期, 我国外贸出口增长2005年降了7个百分点, 2006年降了8.2个百分点, 2007年降了9.7个百分点;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始终快于外贸出口增速至少3.4个百分点 (2005年) 。
2008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17年来首次低于外贸出口增速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为13.1%, 外贸出口增速为17.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急速下降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减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对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主体的全面影响, 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滑的重要原因。从历年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及出口主体分析,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0%。
2008年,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增幅的大幅下降对整体出口造成重要影响。2008年1—10月, 计算机类产品出口增幅仅为10%, 同比下降了23.7个百分点, 其中, 笔记本电脑、显示器、驱动器、集成电路等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以集成电路为例, 2008年1—10月, 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7.8%, 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比2006年下降近40个百分点。2008年1—10月, 对欧盟出口增幅下降9.1个百分点, 对美国出口增幅下降4.1个百分点。从企业构成看, 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大幅下降, 2008年前10个月下降7.2个百分点。
与1997年相比此次金融危机对外贸影响更严重
外贸增长形势将比1997年更严峻。金融危机对外贸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数据分析表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1998年全面显现, 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比1997年下降了20.5个百分点。2008年, 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7.2%, 根据影响的滞后性,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将在2009年全面体现。
全球金融危机受冲击国家范围及深度远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1998年, 我国对大部分周边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加开始放缓, 对一些国家的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 对印尼和俄罗斯的出口比上年分别锐减40.7%和23.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 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和地区, 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的受冲击程度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起到决定性影响。2008年1—10月,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香港地区增长10.8%, 增幅下降14.1个百分点, 对欧盟出口增幅下降9.1个百分点, 对美国出口增幅下降4.1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0%以上, 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势头明显。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回升具有不确定性。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对本国及世界的经济影响程度目前仍未有定论, 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态势也具有不确定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下降, 1998年比1997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呈现增长趋势;而2008年, 加工贸易出口方式大幅下降, 加工贸易出口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复苏。主要贸易伙伴需求回升的不确定性对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重大影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拉动减弱。1998年,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 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则保持高速增长, 增幅达到16.3%。与一般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相比, 国际市场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一些国家货币贬值, 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 冲击了我国普通商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但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冲击较轻。1998年, 我国商品出口比1997年增长0.5%, 工业制成品也仅增长2.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虽然比1997年同期略有下降, 但仍增长了24.2%。从2008年情况看,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仅没有对外贸出口起到拉动作用, 甚至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领域。在这一时期,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任务将比1998年更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降对相关产业影响渐显。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类。2008年1—10月,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比2007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 受计算机类产品出口下滑等影响, 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2007年同期大幅回落。由于原材料和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进出口的下滑对国内相关实体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且这一影响将随着外贸形势的严峻而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的部分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 中关村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产业也受影响, 部分领域出现了负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滑的深层次原因
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主体的全面影响, 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 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度依赖加工贸易与三资企业, 而依赖外资的根源在于外贸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不足。
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不足。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 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属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 2007年其外向度 (出口交货值/当年销售收入) 分别达到79%、53%和51%。从出口量看,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两大高新技术出口产业, 2007年出口交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合计达51%, 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及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则合计不足2%。外向型产业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 产业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大, 非外向型产业以国内市场为主, 产业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相对较小。2008年,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手机、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板等主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增幅分别回落并出现负增长。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向度较低 (2007年为6%) , 出口下滑对外贸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而不会对产业整体造成大的危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不仅出口量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4, 且外向度高, 出口下滑不仅对外贸而且对产业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剔除全球贸易环境及需求影响因素, 从产业自身分析, 决定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所属产业的实力。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创新不足, 长期以同质低价竞争, 缺乏增长动力, 成为制约产业实力的瓶颈。研发投入是产业创新的基本条件,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创新不足首先体现在研发支出强度 (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当年销售收入) 大大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2007年,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支出强度为0.5%, 同年高新技术产业为1.1%, 2000年—2007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研发支出强度平均只有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支出强度的50%。同为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 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2007年研发支出强度为1%, 且与平均水平逐年接近, 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较小, 2008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同比增长21.4%。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是我国外贸产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外贸结构调整的创新主体。此次金融危机, 两头在外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受影响较大。增强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强调, 外贸产业自主创新不仅指技术创新, 还包括品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应当按照中央部署, 全面理解和落实自主创新战略, 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
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面临结构性升级需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贸易方式, 占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具体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工贸易比重则占到80%以上。此次金融危机, 受影响的首先是订单式加工贸易产品出口, 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更依赖加工贸易, 于是出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近20年来首次低于外贸出口增速, 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比重下滑的现象。
加工贸易在我国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技术工人就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加之融资和体制上的原因, 企业普遍缺乏科技研发投入、自主创新不足, 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 也习惯于短期的“拿来主义”, 经过简单的加工生产后就扩大出口, 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国内企业国际竞争手段单一, 以拼成本、拼价格获得竞争优势。加工贸易造成的结果是国内企业始终不能掌握国际市场的批发零售主渠道, 只能被动接受国外渠道商的订单, 发达国家则依靠技术实力与自主研发能力, 控制着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 控制着市场的主动权, 占据着价值增值的最高端。
加工贸易订单式生产还受国内优惠政策影响较大, 如果政策优势减弱, 则具有政策优惠的国家或区域对我国的替代不可避免。发展加工贸易应该在不同的时期作相应的调整, 特别要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逐步向高端演进。否则, 加工贸易将演变成为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助推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为我国外贸出口1/3的支柱地位, 特别是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目前形势下的大滑坡再一次敲响了警钟, 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面临结构性升级需要。
外资依赖型发展模式面临风险自主调控力度不足困境。外资企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体, 占我国外贸出口的50%以上, 具体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三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8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度依赖三资企业也是造成2008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出师不利的根本性原因。此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 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受影响程度的加深,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及拥有大量国外客户的企业首先受到影响。外资依赖型发展模式的风险首先表现为国外需求减少及资金链断裂直接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企业削减裁员增加了我国就业压力, 加大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同时, 国际市场一旦低迷, 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就要遭遇风险, 如果对外资行为的自主调控力度不够, 风险的不可控性随即显现。
建议
针对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调整, 增强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出以下建议:
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 按研发投入强度给予进出口信贷、退税政策, 增强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务院已对部分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从2008年10月—2009年2月, 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关于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关于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通知》等, 从2008年11月1日起, 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从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商品来看, 包含了部分技术附加值较高的商品, 但对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电子信息领域及除机电领域的其他高技术领域支持略显不足。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特别是针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的退税政策非常迫切。建议启动修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 按目录提供退税优惠。
鼓励创立高研发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危机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影响到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和资金流。银行及投资机构更加注重风险控制, 放慢投贷速度, 控制额度, 更多的是持币观望。国内外证券市场基本上停止发行新股, 融资功能减弱。我国有关税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宏观政策的变化, 对创新创业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纷纷通过停薪留职等方式缓解企业运行压力。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 成立不满一年的企业不能申请认定, 这对知识密集型地区的创业型企业的影响较大, 一些地方反映这影响了海外高端人才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积极性。在融资压力和就业压力同时来袭时, 建议在一定时期内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成立时间要求, 允许新成立企业的申请认定资格, 通过鼓励高研发投入的高新技术企业创立,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10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1. 结构性矛盾。
一是在产品结构方面, 我国中、低端产品整体供大于求, 在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同时, 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二是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主要依赖于美、欧等发达国家。2003年, 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倍, 对这两大市场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44.5%。三是外商投资企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 本土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还很低, 在2004年仅有14.5%, 在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上更低, 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本土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到1%。2003年, 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99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3.3%,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8%。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943亿美元, 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5.6%。
2. 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
近年来由于全球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大力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 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抬头, 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障碍, 并提高了出口成本。在这些贸易摩擦中, 来自美国、欧盟的案件数量最多而且涉案金额巨大, 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立案数量增多的趋势。
3.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方式呈多样化趋势, 国内产品竞争优势较弱。
高新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竞争的重点正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如标准、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 竞争方式从单一的商品出口形式向多样化、复合型贸易方式转化, 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出口形式方面依然以加工贸易为主, 其出口量约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量的90%, 特别是2003年开始实行的减少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将增加某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 进一步降低了原有的价格优势。
4. 科技兴贸工作还未完全到位。
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距离落实到位还有一段时间;二是缺乏对重点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 一些高端科技产业未受的国家的重视, 发展前景堪忧;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困难, 表现为直接融资难以实现, 间接融资不易介入。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普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业绩记录、财务报表真实性不确定且不愿意公布财务状况, 同时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小, 企业整体信誉度不高, 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 保证人欠缺, 银行缺乏了解企业风险的足够信息等。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结构。
(1)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有重点的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出口产业, 积极创造条件, 造就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 提高我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应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 市场创新, 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政府应按照国际规则加大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以及重点企业的扶持, 降低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4) 实施“走出去”战略, 培育一批跨国公司。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在实施“走出去”战略, 才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 应对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1)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 该机构主要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 建立专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另外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 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 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技术标准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尽快建立我国技术标准法规体系,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 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针对国外现在已经开始利用EDI和电子商务等构筑新的信息技术壁垒, 要建立运作高效、协调一致的EDI网络体系, 逐步实现与外经贸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有关部委和驻外经商机构的联网, 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络和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等, 并制定我国与国际接轨EDI法律规范, 从而进一步推广EDI贸易方式。 (2) 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掌握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游戏规则。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企业应该尽快了解技术壁垒协议的游戏规则, 尽早采取对策,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贸易中技术壁垒所形成的障碍。应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方应享有的权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优化商品出口结构。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 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仍占很大比例, 相当一部分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 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积极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系列标准。推进采用国际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 使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得到世界上的普遍承认, 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
3. 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多样性和创新性, 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
(1) 发挥区域经济合作、多双边会议和磋商机制等方面的作用,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多双边合作与援外、对外承包劳务工作结合起来, 大力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 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2)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政策咨询、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等, 帮助企业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3) 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发展一批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的规范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在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新的探索, 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 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 (4) 鼓励出口企业技术创新, 增强研究开发能力。要利用现有渠道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
4. 我国科技兴贸工作中应加强的重点。
(1) 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加大政策支持与延伸力度, 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物流等手段, 在研发、建立技术标准、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方面, 通过政策引导, 激发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2) 充分发挥科技兴贸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加强科技兴贸促进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对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2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00家科技兴贸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3) 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和配套基地。把能源、交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环保等领域作为技术引进的重点, 尽快制定《鼓励引进技术目录》。 (4) 从6个方面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创新基金为主导, 重点向初创期等早期企业投入, 填补投资空白;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发挥创新基金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渠道作用;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节点”, 推动建立更为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抚育网络;推动建立股权融资机制;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 为商业银行向科技企业贷款示范;加大科技担保机构数量和实力, 提升科技担保整体能力。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篇11
关键词:浙江;农产品出口;技术性壁垒
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前沿地区,便利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外贸增长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然而,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重重障碍。农产品作为一个传统特色的出口方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浙江省三农利益。因此,农产品贸易壁垒的突破对浙江省的外贸产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一、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出口增速减慢,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逐年增加,增速减缓,金融危机期间,出口额从2008年的43、32亿美元下降为35、7亿美元,2001-2006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三,2007-2011年屈居全国第五,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以农副加工品为主,在2007-2011年,农副加工品出口基本占据整个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0%。初级农产品出口是第二大出品,水产品出口量最少,由此看,浙江省农产品是以农副产品为主。
(二)出口企業以私营为主。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产业占据出口产品大量比重,中小出口企业众多。省内农副产品出口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规模小、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弱。全球范围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阻碍农副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同时,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能源、运输费用普遍上涨,农产品出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难以抵抗贸易壁垒的冲击,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减弱,企业订单数量缩减,经营压力普遍很大。
(三)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到2011年底,浙江农产品出口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仍然相对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等几个少数国家和地区。其中,2011年,出口欧盟215639万美元,同比增长1649%,占全部出口额的2231%,出口美国168858万美元,同比增长97%,占全部出口额的174%,出口日本159642万美元,同比增长2098%,占全部出口额的1652%。2012年传统市场的美国、日本分别增长889%和155%,欧盟市场由于受欧债危机影响,同比下降769%,但欧盟仍然是全省农副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
二、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表现
(一)阻碍出口国际市场的开辟。欧美日韩是全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被广泛采用,成为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浙江省农产品退货拒收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阻碍了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的扩大。
(二)增加出口成本,削弱价格优势。农产品本处于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其低廉的价格使其占据有有利的市场,但检验时间增加,成本也增加,各种成本要求的改变,使出口商失去不少贸易机会。
(三)导致出口量减少。从2006年开始,日本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致使浙江省食用蔬菜、水海产品、禽肉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遭遇直接退货。据统计2006年1月份宁波口岸遭退运的水产品共计8515吨,价值19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088%和99385%。
三、遭受壁垒的原因
浙江农产品出口在贸易壁垒中遭遇了众多考验,打击了农产品出口的自信,而这之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机制不完善。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而政府更是企业的生存依靠。目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首要因素就是企业的融资问题,常常遭遇信贷门槛高、贷款困难的情况。我国农产品检验费用由企业自行负责,无形中增加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成本,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够,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就无法解决。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机制的改进也是不可拖延的。农产品的出口,信息咨询、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等公共服务相当重要。而浙江省内信息不畅,出口营销渠道窄小企业规模普遍小,缺乏对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出口信息服务与扩大出口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二)企业自身监管不力,生产技术不高。虽然浙江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品逐年提高,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强化。但总体来说,农业生产模式与发达国际相比较,仍然有待提高。而大部分农产品的农户经营未形成大规模生产化格局,大型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且杂,组织化程度低。企业用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加工初级化,未形成较成熟的生产链,产品附加值低,新品种研发能力弱,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
(三)国外自身产业保护。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技术标准,相继修改食品安全法,太高我国出口门槛,这都是在维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为由采取强制性技术措施,对浙江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
四、浙江省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面对贸易壁垒,浙江省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构建一个强大的体系来突破这个局面,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完善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口的市场准入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家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形成一个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相配套的体系,加强国家质量检验监管力度,建立专门的技术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主动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
(二)企业提高技术,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也是浙江出口农产品遭受技术壁垒最多的国家。浙江省应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调整出口贸易的合作国家,开拓其他市场,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同时企业要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实行产品创新及升级战略。加强企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是突破壁垒的先决条件。再者,农产品企业可以采取迂回战术,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
(三)借助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重视非政府行为作用。通过行业商会、协会和中介机构,拓展专业合作协会的服务领域,利用商会、协会协调协商,加强商会在浙江省出口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研究方面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可以凭借自己的有利地位,通过国外合资、独资、并购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在国外就地生产加工。加强企业间联系,借助商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整合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总之,长期来看,政府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获得有利的动力。政府强调调研,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实施技术赶超和技术改造,加快出口人才培养,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提高自身应对能力。而企业利用政府政策优惠充分了解掌握规则,深入了解国际市场,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一定可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个难题。(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建伟.浙江农产品流通现状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2
[2] 范明.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业经济评论.2012,06
[3] 朱允卫.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1):6-10
[4] 潘伟光.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7)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 篇12
关键词: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R&,D强度
自1999年“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以来, 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 达到4156.1亿美元, 但是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存在着问题。
国际上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一般采用OECD的界定标准。OECD的标准是按产业部门中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来定义技术密集度, 其中高技术产业包括:航天航空;医药;办公、会计及计算设备;无线电、电视及通信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科学仪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的标准, 包括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共5类行业。中国高技术产品参照了美国的先进技术产品 (ATP-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 的出口目录和进口目录, 涉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和其他共9个领域。
一、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特点
(一)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放缓
1999—2008年,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加 (见表1) 。1999年出口额为247亿美元, 到2003年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 4年内出口额增长3.5倍。2008年出口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 5年内出口额增长2.8倍。但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增长速度却不断波动, 并呈现减慢态势。相比1999年, 2000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增长速度为50%;2003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增长速度相比2002年创新高, 达到63%;而到2008年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年增长速度只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升了19%。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速度均相对上一年度计算。
(二)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改善
出口竞争力可以通过出口竞争力指数来衡量。出口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又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 常用来测度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强弱。计算公式为:TC指数= (X-M) (X+M) , 其取值范围为[-1, 1]。其中X为产品的出口额, M为产品的进口额。出口竞争力指数大于0, 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的生产方面高于国际水平, 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竞争力指数小于0, 表示该国在这类产品的生产方面低于国际水平, 是这类产品的净需求国, 出口竞争力较弱;出口竞争力指数等于0, 说明该国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出口竞争力处于国际均衡状态。当TC指数的值越接近1, 说明出口竞争力越强;当TC指数的值越接近说明出口竞争力越弱
1999—2008年间,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改善 (见表1) 。特别在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变为正值, 说明中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已经具有一些优势。同时从该年度起, 中国从高技术产品的净需求国转变为净供给国。
(三)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贡献度逐步提高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逐步提高 (见表2) 。1999年高技术产品对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4.1%, 2002年高技术产品对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贡献率都达到20%以上, 分别为20.8%和22.8%。2008年高技术产品对全部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贡献率分别为29.1%和30.8%。特别是2004—2008年, 高技术产品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贡献率均接近30%。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四)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是三资企业
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体的比重看, 三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 2002年为79%, 2008年为84%。相比之下, 国有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却逐年降低。从2002年的15%降低到2008年的7%, 并且从2004年起其比重均低于10%。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却不断提高, 从2002年的55%上升到2008年的68% (见图1) 。可见, 三资企业占据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0%以上的份额, 而国有企业的份额却不足10%。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三资企业的比重是中外合资企业的比重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之和, 中外合作企业的比重由于数值较低不计入其中。
(五)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在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 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02—2007年加工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均超过80%, 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均超过而一般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只占约10% (见表3) 。2008年进料加工贸易仍居主导地位, 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66%, 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降为10.77%, 低于一般贸易出口额比重2.7个百分点。可见加工贸易是近年来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六)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15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出口到这些区域的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4% (见表4) 。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的金额为520.41亿美元, 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24%;出口到香港的金额为512.6亿美元, 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23%;出口到欧盟15国的金额为466.35亿美元, 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21%。2007年中国技术产品的出口情况与2005年大致相似, 对美国、香港和欧盟15国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66%。2008年, 中国内地高技术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依然是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 这三个地区进口中国内地高技术产品的总额均超过700亿美元, 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45%、18.75%和23.57% (出口这三个地区的比重为65.77%) 。由此可见,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15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不断增加, 出口竞争力和出口贡献度表现日趋良好, 但是出口增速却不断放缓。下面主要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出口的方式和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来分析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过于依赖三资企业
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来看, 2008年三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4%。而同年国有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只为7% (见图1) 。可见,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过于依赖三资企业, 而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处于劣势地位, 这样不利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二)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方式过于单一
在前面分析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特点时发现, 2002—2007年加工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均超过80%, 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均超过70% (见表3) 。可知,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方式过于单一, 过分依赖加工贸易。虽然加工贸易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加工贸易不利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会使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不利于中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三)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区域过于集中
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66%流向美国、欧盟15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见表4) , 而出口到香港的高技术产品大部分也会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因此,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当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 可能加大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难度和风险。
三、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
(一) 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 化被动为主动
外商主要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三资企业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已经超过80% (见图1) 。为此, 中国政府应该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 使中国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处于主动地位, 改变过去出口过于依赖三资企业的状况。对于进口零部件组装出口和进口高技术产品的三资企业, 政府可以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这样才可能提高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 加大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
三资企业对中国技术的进步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三资企业严格控制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外溢, 不可能使中国获得核心技术。在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时, 中国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作用, 特别是要加大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 并给予适度的R&D经费。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工业增加值和R&D经费支出都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 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除以高技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 其中2001-2007年R&D的平均强度为5%。
对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进行比较发现,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 (见表6) 。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只为4.5% (见表5) , 而2006年意大利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为11.1%;2001—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平均强度只为5%, 也远远落后于2006年韩国21.3%的R&D强度, 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大R&D投入。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来自表5的计算, 其他国家数据来自OECD《结构分析数据库2008》和《企业研发分析数据库2009》, R&D强度按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百分比计算。
(三) 优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加工贸易的依赖度超过80%, 其中对进料加工贸易的依赖度超过70% (见表3) ,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高技术产品上的竞争力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中国应该肯定加工贸易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积极作用, 但是中国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时, 也应该优化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只能说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一般贸易方式才更能说明中国在高技术产品上的优势。而一般贸易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目前只约为10% (见表3) , 因此,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品的一般贸易。
(四) 拓展高技术产品的目标市场
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特点可知, 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在美国和欧盟15国等区域。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情况, 表7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情况。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日本、台湾省和韩国, 进口来自于这三个经济体的比重都超过了13%, 占总进口的比重超过了40%。同时中国高技术产品从美国和欧盟15国进口的比例约为20%。2008年, 从中国台湾省、日本和韩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均超过450亿美元, 三地占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为46%。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高技术产品主要从东亚地区、美国和欧盟15国进口, 而出口主要面向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可以向东亚国家或者非洲国家加大出口力度, 避免出口过于集中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因此, 只有使出口主体多元化, 出口方式多样化, 出口区域分散化, 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出口竞争力增强中国高技术产品对经济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鲍晓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趋势分析及对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6) .
[2]鲍晓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十大特点[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2) .
[3]戴伟.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分析[J].经济论坛, 2005 (7) .
[4]席红玉, 刘云.三资企业与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J].经济论坛, 2007 (10) .
[5]严复雷.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特点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4) .
[6]窦炜, 王鲁川.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 2009 (2) .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荐阅读: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09-13
高新技术产品开发09-09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10-02
高新技术产品申报材料07-31
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情况07-31
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通知07-07
高新产品06-28
高新技术07-18
农业高新技术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