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提升

2024-07-31

就业质量提升(精选12篇)

就业质量提升 篇1

作为新时期兴起的一种培训项目, SYB (Start Your Busiess) 项目实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 该项目主要面向有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意愿的人群, 能够针对这部分人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 帮助他们实现创办自己的企业的梦想。开展就业和创业辅导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首要任务, 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SYB项目来改善辅导工作的质量, 使学生均能顺利就业或创业, 实现自身价值, 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一现实意义

1.推动经济发展

要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就必要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学生的就业, 这也是实现高校教育任务的体现。据相关研究显示:国民收入与就业率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就业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国民收入反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所以可以说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开展专项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高校大学生承担着这种职责, 同时也拥有着先进的创新思想和技术, 这股优质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优化人力资源

就教育事业的特殊性来看,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必须要权衡前期资源投入与最终产出效率之比, 保证产出率大于投入率, 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否则不仅会导致高校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会使优质的人才资源价值得不到发挥和体现。而就业质量能够反映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 所以针对高校学生开展SYB项目培训, 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对学生顺利地实现从高校学生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意义重大。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学生这一优质的人力资源, 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目的, 才能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

3.保障社会稳定

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大批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顺利地就业或创业, 就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 引发社会的动荡。将SYB培训项目合理地融入高校的就业和创业辅导工作中, 使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善就业质量,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目标, 改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同时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二具体做法

1.提升创就业服务水平

在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 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教育, 构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SYB培训网络、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系统, 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相应的辅导, 保证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就业和创业知识。在网络平台中要对国家、地方等多方面的就业创业信息进行整合, 使学生可以与社会企业直接进行接触, 弥补传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不足。应用网络技术开展SYB项目的过程中, 要保证提供的创业培训资料更加简洁明了, 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 从创业意识、创业计划两个角度入手, 系统、全面地开展创业指导工作, 使创业指导服务能够起到真实的效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可以更新各种就业和创业信息, 逐步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量。

2.提高大学生创就业能力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以此来提高就业质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 研制出一套针对性、目的性较强的就业创业培训教育课程体系, 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确保辅导课程实践教学的全面落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在开设实践指导课程时, 可以通过小班培训教育的方式来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SYB创业训练和就业训练, 设置多项实践性活动, 构建同真实就业创业环境相一致的环境, 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就业创业构想, 并将这种愿望付诸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就业创业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 并制订出完善的就业创业规划。

3.强化高校创就业指导能力

就业质量的提升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校在设置就业创业辅导课程体系后, 可以结合SYB项目的课程特色, 应用《创办你的企业》教材, 聘请优秀的创业和就业培训讲师, 给予通过SYB项目考核的学生相应的证书,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为学生创业愿望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在选择就业创业培训机构时, 要严格审核机构的资格, 保证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并制定专项的政策措施, 强化对高校内部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能力的提升, 按照学生的就业创业规划来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训练。

4.建立创就业反馈机制

为了确保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发挥真实的效用, 还需要建立就业创业反馈机制, 及时了解辅导培训工作的开展状况,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学生的建议和想法, 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教育部发布的就业数据中就业创业学生人数比例不够准确, 不能体现就业辅导、SYB项目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借助制定的就业创业质量反馈机制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反馈机制中要求学生将就业创业规划的落实状况和程度均展现出来, 为就业创业辅导工作模式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实施成效

1.引导学生就业创业

通过开展高效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完成学生就业创业科学、合理的引导任务, 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 对就业创业保持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进行SYB项目培训的学生成功创办属于自己的中小型公司, 并招聘其他学生共同进行创业, 而接受就业辅导服务的学生也找到了同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公司和岗位, 可以在企业中大展身手, 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2.帮助学生转变创就业理念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包括大量的教育和培训信息, 可以使学生客观、理性地判断当前的就业和创业状况, 对端正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企业运行过程和岗位的工作需求, 能够做好自身的定位, 制订出个性化的就业或创业方案, 向着设计的目标努力, 完善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更加灵活, 实现学生的自主创业, 并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率的提高。

3.建立成果转化基地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效果还体现在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方面, 长期实施SYB项目培训, 再加上政策的支持, 能够形成成果到孵化再到实现的创业机制,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系统化的指引。可以综合社会资金、高校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 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构建出就业创业教育基地。在就业创业教育基地中, 借助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团队的帮助, 可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掌握创业就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处在当前社会形势下, 更新和完善高校的就创业指导工作模式迫在眉睫, 高效的就创业指导工作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要求加大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中开展的对策研究, 发挥SYB项目的优势, 逐步提升就创业质量。同时也可以为实践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可以将高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与社会岗位需求整合起来, 有利于高校就创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91~93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 2013 (12) :59~67

[3]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4) :5~7

[4]郑惠强.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 2015 (4) :6

[5]邹林斌、朱庆峰、孙杭生.基于就业视野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再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73~76

[6]华春革、王明明.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S3) :240~241

就业质量提升 篇2

左曼丽

(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南儋州571700)

摘要:通过对我校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发现有接受比赛培训的学生比未接受培训的学生的就业幸福指数高和学校的就业制度不够完善两个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小班授课、完善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职生;服装专业;就业质量;小班授课;就业指导

一、研究背景

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中职生就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的量上去了,质却不容乐观。据调查了解,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低,就业质量需要提升。就业质量的质是一个综合指标,包含了就业的对口率、就业层次、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提升就业质量任重而道远。针对我校服装专业的情况,对服装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质量调研分析,从调查中发现了问题,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服装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统计分析对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8~2011级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34份。这36位毕业生都在服装行业内发展,对口率达到100%。其他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我校毕业生在服装行业内的岗位分析

如图1所示,我校毕业生在基层技能部门的岗位人数多,其他岗位的人数少,但是学生就业岗位层次有变化。5.88%的学生在设计助理岗位,5.88%的学生在教师岗位,8.82%的学生在生产管理岗位,2.94%的学生是版师助理,2.94%的学生是样衣师,73.5%的学生是流水线技术工人。一般地,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工种不多,大部分在流水线当车位,不受社会重视。而我校服装毕业生不单从事流水线工作,也能从事较复杂、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是否参加过比赛培训的统计分析比赛培训影响就业层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人数只有9人、设计师助理2人、教师2人、生产管理人员2人、版师助理1人、样衣师1人,数额偏少,但是他们从事能力较高的岗位,如设计师助理、教师等。未参加过培训的毕业生有25人,在流水线上作业。

(三)就业部门与劳动关系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事业单位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88%;()在外资企业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55.88%;在私营企业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23.53%;在集体事业的人数有5人,占总人数的14.71%。私营企业没有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法律保护,工作不稳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集体事业均与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合同,表明劳动关系和谐,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四)就业指导满意度

根据表1可知,34人中有3人认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就业指导,有31人认同有过,虽然安排了就业指导,但是满意度不够高,持一般态度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82.35%;持非常满意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88%;比较满意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2.94%。由此反映出,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完善,没有取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直接影响就业质量。

(五)岗位满意度统计比较分析

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参加过比赛培训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满意度上表现为非常满意的占44.44%,比较满意的占55.56%;未参加比赛培训的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只有12%,认为一般的占64%,还有20%的.为不满意、4%的为非常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毕业生认为找到的工作岗位满足了其需求。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比赛培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在问卷调查以及各种方式的采访中发现一个明显问题,凡是觉得在学校学到很多东西,在工作中又能较好运用的毕业生,都是之前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学生,他们反映比赛几个月所学到的东西比两年所学的东西还要多,他们有目标、肯吃苦,对服装行业充满期望。不难看出,培训对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就业指导的不完善

学校执行的就业指导,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多数学生的态度一般,反映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改革和完善,才能发挥其作用,服务于学生。许多学生因实习转换空间,地域、生活习惯不适应,导致学生对企业、对学校都有抱怨。

四、提升就业质量的优化策略

(一)依托技能比赛项目培训,探索小班授课制,提升就业层次,提高就业稳定性

通过总结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就业质量明显高于未参加培训的学生。那些留校当助教、当服装设计助理、当样衣师、做版师助理的学生都曾参加过比赛培训,他们实现了就业岗位由单一的车工向多种岗位的转变,符合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他们一直在服装行业发展,稳定性高,是就业质量提升的表现。

培训小组是小班授课的探索。小班授课与传统的班级授课不同,人数规模小,专业教师由三位组成,专业方向一致,小组培训的主管教师相当于班主任,没有课时限制,培训时间长,每天(9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艰苦训练。培训的内容与正常上课的内容不同,信息量大、技术能力要求高,需要接受链接紧密的专业培训。比如,工艺类是手工打板、电脑打版、工艺制作三门模块化课程链接。这样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强、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岗位方向明确。在访问中,有位学生说:“因为技术在手了,舍不得扔掉,一直坚持下来。”这说明,通过培训小组培养的学生肯吃苦,技术实力强,能胜任较高技能的职位,增强了就业的稳定性。

5.88%的学生做设计助理,5.88%的学生当助教,8.82%的学生在企业当管理人员,2.94%的学生做版师助理。他们都接受过小班培训,数据小、力量微弱,但我们在关注、在探索,会让星星之火燎原。我们的学生不是只会做流水线工人,他们也能胜任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实现就业岗位的多样化,提升就业层次。

(二)完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保驾护航完善就业指导,除了完善其管理制度,还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效果。

1.细化就业指导。依据岗位细分、细化就业指导,服务于不同岗位的学生。以往的实习指导,主要是缝纫技术的指导,而设计助理岗位实习的学生工作环境复杂,人际交往也变得很重要,作为一名设计助理,既要懂技术,也要懂推销自己,而长期的技能强化,忽略了这方面的发展,因此,实习前,细化的就业指导是有效的补充。

2.就业指导分期进行,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分三期进行,前期是教学课堂,中期是实习期,后期是就业。前期,在课堂中学就业指导,多数学生不会重视它,效果不明显。中期,学校就业科主管实习的教师,在学生实习一段时期后,前往工厂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在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厂商进行协调,保障学生实习的稳定。后期,学生自主就业,学校保持联系跟踪学生的就业状况。

3.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在学校,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首先,社会因分工不同,每个人是平等的,这个思想观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靠自己双手挣钱非常了不起。德国专家提勒教授说过,在他们的国家,毕业生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就会觉得很幸福。其次,摆正工作态度。如何看待工作,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就业者的个人幸福感。让学生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奋斗,在工作中享受乐趣。在工作中实现的,不只有报酬带来的喜悦,还有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的满意和幸福。

职校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中职学校要想长久发展,教育服务需要做到位。不断优化我们的服务,做好其他学校都做的,做好其他学校没有做的,做暖学生心窝的事业。只有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升了,才能赢取“民心”,获得社会的认可,才会让学校生源不断,立于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报告称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大学生[N].京华时报,2013-02-28.

[2]宋小帆。中职生就业质量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谢革新。社会阶层差异背景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8,(2 )。

就业质量提升 篇3

摘要:近年来,全社会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本文从国家政策环境、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上述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而临的难题,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通过国家政策。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的创新等方而,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教育主要还是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办学质量和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还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就业率不能体现山就业“质”的高低,只能够反映就业“量”的大小,无法科学和全而地反映就业质量。因此,社会开始质疑一些高校公布的高就业率。张瑶祥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不能够以就业率为指标衡量,高校应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分析了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2015届伞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历史新高的74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了让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所有高职学校都在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就业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既要从宏观和微观方而探析,义要从内因和外因方而探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而。

1.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错误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同时还具有错误的就业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顺利就业以及合理就业,如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为了而子才去找一份工作,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出发。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先就业后择业”的错误观念引导,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主要靠薪酬、福利和文化氛围,而不是从该单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工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其就业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个人能力与素质可以从毕业生就业质量来体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动手能力也较弱,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无法胜任很多自己喜炊的工作,从而影响就业质量。

2.政府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要被国家政策所调控,很多就业政策都会影响到就业质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虽激发了就业的活力,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有更多的自由择业机会,这也从积极的方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能甭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在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还需要利用业余时问来学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这也会给毕业生自身造成压力,导致就业质量的降低。并且我国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部分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的重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4.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才高消费”现象会经常山现。在求职时,经常会被要求签订一些不符合《劳动法》的合同,这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频繁“跳槽”,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5.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相对较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较高。反之,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环境就相对较差,劳动生产率也就相对较低,这就无法获得相对合理的薪酬,毕业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就业质量也就不会很高。

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自我认知不是很清晰时,就很难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对就业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来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政府要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较好的政策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比如“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大学生小额贷款”等,这些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政府还应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选调生和支教等方式,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基层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2.高校要从培养模式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3+1”企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准绳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育人,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做中学”的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

(2)高校要联合学生家长,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或“建议”,这种做法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与定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获得了一份家长或亲友们认为很不错的工作,但却不是这些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所喜欢的和所擅长的,一旦这些大学生屈从于父母获得了一份工作,则他们在工作时很不舒心,对岗位的认同度就很低,从而影响就业质量。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和家庭建立家校联合机制,经常和家长沟通,向他们普及职业规划知识,让父母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3.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希望能够获得较为稳定而且待遇不错的工作,但实际上却很难。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第一次参加工作,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可能还遇到不公正待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调整好心态,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自身来提高就业质量。

(2)打好专业功底,完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大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大部分知识,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运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自己所学专业的“专才”,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3)提高就业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素性、技能性、职业规划和应聘求职等四方而就业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比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等等,多渠道地锻炼自己各方而的能力水平,以真正增强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4.用人单位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协同效力

用人单位要开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绿色通道”,及时加强与高校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对接,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人才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增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和接收力度,从而大大提高就业质量。同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给这些毕业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真正地融入企业中,做到愉快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5.家庭要发挥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余热效应和兜底作用

父母要帮助儿女端正就业态度,让他们能够合理看待就业、择业和创业_三者的关系,同时做子女的就业“导师”。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在法律的范畴内发挥家庭的“光和热”以提升子女就业质量。如私营企业主可以给自己子女提供到自己企业实习锻炼、工作的平台,既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也有利于促进自己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不侵犯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就业质量。

三、小结

就业质量提升 篇4

黄炎培先生早在1915年就指出:“我们的职业教育社, 自从成立以后, 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 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我们的意思, 终想根本解决问题, 所以打算从就业指导下手。”黄炎培先生认为:就业指导是帮助人们就业的根本方法。就业指导,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 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广义的就业指导, 则包括汇集、传递就业信息, 培养劳动技能, 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 是指导者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 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活动;是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 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的活动;是为大学生就业后如何谋求职业发展、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活动。

一、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意义

第一,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大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对社会职场方面的体验比较少, 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从而对社会职业需求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第二,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 并制定就业发展方案。尚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对人生有着种种幻想, 他们对职业的认识一般也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就业指导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扇窗户, 通过就业指导, 能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确立符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第三,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和提高技能, 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就业竞争, 实际上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就业指导通过向大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人才的综合要求, 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后, 可以带着高度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入社会。

第四,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合理取舍。“考证”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有着盲目考证和有证书没能力的现象。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根据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目标, 学习必要技能,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证书的考取。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纷纷开设了学生就业辅导的相关课程, 成立了专门机构提供专业的辅导与服务,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管理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培训。但是,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有很大的问题, 现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国家就业政策的宣讲, 协议的办理, 就业讲座、华而不实的双选会的举办等一切服务层面, 并没有当成一门必修学科来研究。

第二,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 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大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给学生以指导,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同时, 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 在就业指导队伍方面 (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 , 素质高低不一, 总体在忙于大量的其他学生工作或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 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或是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知识相对缺少, 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就业指导工作,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等多方面的知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 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第四,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时间不合理。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一门课程, 但是许多高校只在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 在此之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没有太多的涉及, 更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作为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去实施。

三、实现高质量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 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以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

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 根据不同的年级, 可以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通过面向全体大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对待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个体, 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指导。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 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社会层次。三是就业指导的内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讲座和“双选会”。

(二)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是应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行列, 与大学四年整体的大学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具有长远意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不应该是大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的教育工作, 而是一项从大学生刚入校门开始就着手, 并且贯穿大学生涯的综合性工作。二是高校应正确对待就业指导课程, 把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放在同样的层面, 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规律, 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只有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才会更加合理。

(三)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 提高就业指导队伍成员的综合水平与能力。

目前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中的主力军, 辅导员的角色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 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也是一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工作。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扮演着不可忽缺的重要角色。因此, 加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对辅导员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 逐步形成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高质量就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而且和高校的教育、办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以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正平, 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就业把握就业形势,提升自身素质 篇5

08级日语一班

作为一个即将跨入大四的大三生,既要明确整体的就业形势,又要明确本专业就业前景。更重要的是要在明确形势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我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重视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在明确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下,提高自身的日语能力。

首先是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接着是日语就业前景

现在在中国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高级日语翻译,资深日语翻译,根据用人单位不同其日语要求也不同,一般日企的要求就是日语一级。还有一种JIEST日语考试,其实它是日本民间组织创办的,好像没什么说服力,但在国内现在这个比较流行。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日语国际能力考试。抛去民族感情的因素,客观的说,日本确实是个科技领先,名企众多的国家。在数码时代的今天,年轻人手上都篡着几件日货:卡西欧的手表、电子词典、计算器,佳能、索尼、尼康的相机摄像机。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日企不像欧美企业,不管母语是什么,都拿英语当办公语言,小日本的英语也不好。日企吸收了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外企是小语种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大概就是受日语就业情况的影响吧。现在开设日语的院校也是非常之多,达到了227所,快赶上英语院校的一半了;日语的想找份工作不难,想找份好工作不简单,很多都是在日企做文员。

我认为日语的就业前景很好,但是有个前提:愿意到日本工作。日语人才的就业地点无非是一在中国、二在日本、三在欧洲和美国。

1)在中国就业,那么前景一般:日本的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工资普遍不高,除非你做到高管。你看看招聘网站和报纸上的日企职位就知道了:营业担当啊,销售啊,客户服务啊,很普通,少有像欧美企业那样招聘那么多经理、主管的。因为日本在亚洲的先进地位,和明治维新以来深入人心的国策“脱亚入欧”,他们很少放高级职位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来。而且,日企普遍加班,这一点你应该有所耳闻吧。所以说,由于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巨大,在中国找一份日企的工作不难,但是如果你想在日企之谋求高薪、高职,则不是长久之计

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

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就业质量提升 篇6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走向内涵发展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新时期,而就业质量提升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下降、就业满意度较低、专业对口率下降、职业适应度及胜任度不高、流动跳槽频繁及离职率高,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专业适应市场、“校政企”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成熟度,创建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完善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五个方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路径 探索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提出要关注就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所谓高质量就业,并不是满足“使有业者乐业”,而是进一步促使职业人各尽所能,在岗位上稳定就业、可持续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仅解决就业岗位有无问题,更要在较高满意度基础上实现就业,这样才能有更稳定的职业发展和更大社会贡献。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连续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趋于稳定。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稳定就业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对口就业,高质量就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教育发展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逻辑前提

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从微观角度审视,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职业适应度及胜任度、职业发展信心、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从宏观层次上探析,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业质量体现出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匹配和协调,它是总体质量和结构质量的具体化,更是教育质量的标志。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发展要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逻辑前提[1]。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就业率;另一个是就业的“质”即就业质量。如果学生是高职教育的“产品”,那么学校就是“加工厂”,而就业质量则是检验“产品”的通用标准。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是反映学校办学质量和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高就业率并不等同于高就业质量,就业率只反映了就业“量”的大小,没有体现出“质”的高低,不能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教育应从重视就业率向提升就业质量方向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下降

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关系到高职生抵御风险的能力、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针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中月薪不足2000元达13.25%,月薪3000元以下的专科生比例达50.82%。在社保待遇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情况不甚理想,其中有21.04%的人群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这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保待遇水平相差很大一截[2]。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仍被企业看成廉价劳动力,使他们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学,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教育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并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岗位竞争上体现不出优势,无法占据优质岗位。

(二)就业满意度较低

就业满意度是大学毕业生对于职业的期望、认知在实际就业后的一种主观上“满意”或“不满意”结果。就业满意度反映了毕业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就业质量的具体体现。就业满意度主要包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晋升机会、工作挑战性、学习培训机会、就业压力等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于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显示,2013届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受雇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为76.29%,这一数据虽然高于全国平均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从调查数据来看,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状况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41.08%)和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18.92%)[2]。

(三)专业对口率下降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专业对口率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毕业生所学知识是否为工作所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保证毕业生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然而从调查中发现,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57.6%,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及“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等[2]。有些高职院校专业没有随着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一些专业连续招生,供大于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另外有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追求短、平、快,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差异使毕业生较难找到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专业对口成了奢求,很多毕业生只能放弃专业,另谋生路。

(四)职业适应性及胜任度不高

提升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对毕业生岗位的适应性及职业发展潜力的任可度。职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程度和自我感觉,主要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后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职业胜任度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和方向、职业潜力。职业胜任度,反映的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度,包括岗位适应度、岗位胜任度、职业期待度等方面。通过职业胜任度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潜力等。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在“最初入职的半年内心理上能够完全适应其工作”仅占16.42%,“不适应其工作”占24.14%。在职业胜任度方面,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中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仅占37.38%[2]。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认识不足,在校缺乏实践职业岗位的锻炼和体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双师型教师占比还不高,企业兼职教师则更少,一大批依托职业、岗位的要求而设计的课程很难在课堂批量实施,这都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及岗位胜任度。

(五)流动跳槽频繁,离职率高

离职率是企业用于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及员工职业稳定性。浙江省高职高专2013届毕业生待业者参加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工作后离职占81.26%,这一数据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十个百分点,说明毕业生择业的心态与离职的选择都有失理性[2]。引发过高离职率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现在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偏高,而对社会现实认识较少,过于理想化走上工作岗位,一旦两者之间形成反差就会形成强烈的落差。另一方面,现在90后毕业生自我主体意识强烈,当工作后却找不到当初想象中的那种感觉,便产生厌倦,盲目地怪罪于现有工作,希望通过跳槽去追寻当初的美妙感觉。90后高职毕业生频繁地换工作,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进入“十二五”以来,时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高职教育应重新寻求自身发展逻辑和定位,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办学理念,以“建设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为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特色建设目标,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适应市场

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的保证[3]。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研讨式专业剖析,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日趋合理,目标岗位更好对应职业岗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同时,应全面、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缩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认知差距,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层次与能力。

(二)提升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认知程度,是个体职业决策时所需条件的知晓程度及选择的现实性和一致性程度。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工作绩效[4]。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越高,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就越强,在应对复杂岗位的专业能力以及复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高职院校应从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两个维度为逻辑起点,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分析与研究学生职业成熟度状况和职业成熟度差异。特别是从心理学层面,提高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忠诚度。研究学生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水平,为毕业后提升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夯实基础。

(三)“校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以职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模式[5]。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员工生活,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将企业项目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线设计师”,学生拿到实际项目后,分组开展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方案完成后由企业选用并投入生产。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04个,设立依托于各专业的工作室17个,开展社会服务项目300余项。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面积近6000平米的“校企合作创新工场”,与绍兴飞梭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飞梭产品研发中心以及与绍兴市嘉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四)创建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

着力提升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和就业适应性,需要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对口岗位训练功能的场所,拥有突出职业岗位教学内容,能够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进行真实训练,项目制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学、做、导为一体的职业体验实训教学平台[6]。从2007年开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投资在杭州滨江、宁波北仑、绍兴柯桥创建了三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创新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新载体。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是在生源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群领先地区创建的集实训、实习、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所在地企业参与,教师全部来自企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行业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创办以来,已有超过15000名学生在职体中心实训和在周边的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实训,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有了更深入了解,通过这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对口岗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胜任度,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五)完善就业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就业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全程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激发学生职业规划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提高学生就业与职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自主创业不仅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而且扩大社会就业面,提升社会财富增量。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设立创业园和“创业基金”;大力实施“创业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实践并不断完善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孵化、创业和创业联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成立“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式、相互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多年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前后有100多家学生创办的企业经学校创业孵化成功走向社会,创业与专业关联度高,创业教育已成为专业教育的应用和延伸,创业项目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已从粗放型创业实践教育向培养“专业+创业”结合复合型人才战略转变,实现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耦合。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为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 教育研究,2014(3):61—66

[2]施建祥.2013届浙江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R].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

[3]李晓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9):49—51

[4]陈江.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08):49—51

[5]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42—45

[6]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52—5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课题编号:Y201432024)研究成果〕

就业质量提升 篇7

幸福是一个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 是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讨论,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是一段时期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它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幸福, 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欲望, 一旦得到满足、目的得以实现而产生的幸福感;精神幸福是高级的幸福, 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寄托, 达到生存和发展。幸福感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心理条件下, 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个体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心理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 表现在人们生活满意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目前, 很多西方国家纷纷研究并计划设立衡量人们幸福感的指标, 使它和GDP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成为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心里参数。2011年3月5日,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央视《小撒探会》采访时, 特将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纳入2011年幸福公式之中:幸福=2011+百姓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可以说, 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 社会发展和民众向背的“风向标”。大学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小社会, 是祖国的未来, 国家的栋梁, 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候, 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备受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 本人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对就业质量影响幸福感进行分析, 主要有以下因素:

1、社会因素

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大挑战;近几年各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01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 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 供大于求, 就业岗位的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在一段时期很难缓解。很多大学生因学习方面的问题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和失望, 前途一片渺茫, 另外, 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 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的需求人数在不断减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感到了强大的压迫感, 削减大学生的就业幸福感。调查显示有23.8%的同学觉得就业压力很大, 感到前途暗淡, 而45.3%的学生担心社会不能提供自己满意的好工作, 但最震惊的是, 在所被访者中竟然只有16.9%的人信心十足的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社会立足发展,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的就业幸福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 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许多高校都片面地追求大而全, 针对社会热门的专业扩招或者争着审办新热专业, 导致师资人员配备数额不足, 专业化程度不高, 就业指导, 就业观念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方式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热门专业毕业生短短几年供大于求, 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满意度和幸福感。

3、家庭因素

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家庭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家庭的重大问题。因此,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 中国家庭重视度非常高。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就业竞争中主要依靠自己具备的人力资本, 而对于就业有重要资源配置作用的社会资本, 一般都是通过家庭来获取。也就是说许多大学生就业的结果, 是整个家庭努力争取的结果, 包含了家庭对就业方向、待遇、地点等方面的期望。一方面, 大学生与家庭的择业观不统一, 对就业结果的接受很勉强, 就业幸福感较低;另一方面, 受家庭文化、经济社会地位、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不坚定, 就业目标不明确, 使就业幸福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很多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母过分的关爱, 使得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别人感受, 心理承受力弱, 精神状态不佳, 与人交往时, 互不谦让, 交际进入恶性循环, 协调能力不足, 就业信心不足, 角色定位不准, 眼高手低。从大学象牙塔走出的学生把个人眼前的利益放在首位, 注重工资待遇、工作岗位、生活环境等条件, 不能吃苦耐劳, 工作中盲从、攀比和依赖等心理, 导致“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共存。调查显示, 约有11%的学生来自城市, 12%的学生来自乡镇, 77%的学生来自农村。受父母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工作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稳定的吃财政饭的工作是他们的首选。这些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1、政府角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鉴于此, 各级政府积极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和制度,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继续出台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特岗等项目的优惠政策;畅通更多就业渠道, 大力度扶持自主创业, 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减轻缴费, 充分保护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 提高就业增长率, 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让大学生有更多择业余地,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政府要积极敞开信息大门, 资源共享, 共建劳动力、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市场, 打破地域限制, 疏通大学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的渠道, 营造毕业生合理流动的宽松氛围。此外, 政府还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培训、举办免费招聘会以及简化各种人事关系办理的手续, 提高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2、学校角度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中配齐、配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对处于职业生涯发展起跑线上的大学生们实施幸福教育, 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幸福状况, 帮助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信念, 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幸福观。开展生活辅导和心理咨询, 将所接受的幸福教育中传递的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把握自己人生方向, 引领自己的未来发展, 在合理信念的支持下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 感染身边的人, 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 去调整自己思想情绪、完善自我, 最终走向幸福。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服务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类高校要立足校情,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和预测, 准确判断并预测未来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就业趋势, 紧紧围绕国家和本地区“十二五”规划要求, 特别是适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要求, 提早谋划和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据此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教育部就业电子信息系统政务功能, 合理利用QQ群、飞信等信息交流平台, 提供给毕业生个性化的服务信息。加强与地方人才市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职业中介等单位的联系,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并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 同时还要组织各种就业专场招聘会。院系还应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信息数据库,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职业发展测评等工具, 对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等学生重点培训, 加强个性化指导。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 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 开拓视野, 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 为大学生提供了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 激发潜能, 产生动机, 推动行为, 帮助毕业生正确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 提升就业指导针对性, 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 使其最终体验幸福。

3、家庭角度

中国家庭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共识。但家庭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中, 不应忽视客观正确的引导直接决策和包办。据调查显示, 许多大学生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与家里没有很好的社会关系相关, 也有许多学生认为依靠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就业很正常, 而具体是什么工作岗位不是那么重要, 或者是不由得自己选择的。在中国人情和关系的社会里, 一方面家庭可以适当调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扫清障碍, 扩展信息渠道, 增加就业机会, 降低失业风险;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正面客观地教育大学生, 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客观分析就业形势, 从而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 实现人力资本价值, 真正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4、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通过外界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心,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 集思广益, 勇于展现自己, 表现自己, 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 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 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积极面对就业形势, 充分利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和良好就业环境, 把握各种就业机会, 充满信心, 树立主动竞争意识、服务中西部、服务基层、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思想, 结合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特点, 理智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除了学习扎实专业知识外, 主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创业者协会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活动, 提升自身的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利用寒暑假去体验与专业相关或者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工作。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真正达到就业质量的提高, 贴近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总之, 在就业工作中, 坚持以人为本, 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幸福状况, 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的同时,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 更应该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幸福感, 既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毕业生就业幸福, 家长高兴, 用人单位和政府也满意。只有我们大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努力, 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提升, 就业质量的提高开启新的篇章!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 就业不仅关系国家的稳定发展, 也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 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然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着诸多因素, 成为制约就业幸福感实现的障碍。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幸福感的因素, 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幸福感,就业质量,措施

参考文献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严标宾, 郑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

就业质量提升 篇8

1 就业质量问题现状

笔者以就业质量为核心, 在充分研究, 广泛听取同行、企业、行业专家意见, 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走访调查的基础上, 多视角、更科学地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现状,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1 毕业生就业流动方向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学生刚毕业后都希望到发达城市工作, 而不愿意去一些欠发达的乡镇地区。有的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单位去就业, 宁愿待在大城市漂流。有的倾向于工资福利待遇较好的大企业或外资企业, 不愿意去民营企业。而很多地方、很多产业民营单位又急需人才却招到合适的人。

1.2 初次就业离职率高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找工作难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但同时, 进入企业不久的年轻高职毕业生跳槽却非常频繁。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报道, 江苏省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里有45%、46%曾经离职, 给学校和、个人和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1.3 起薪总体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国职工工资总体水平和平均水平持续上涨和行业薪酬水平提升的大环境下, 结合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扬等因素来看, 高职毕业生起薪水平普遍不高。学生怀揣满腔热情去企业实习, 却遭遇“廉价劳动力”的待遇, 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1.4 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

高职毕业生多是由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单位吸收, 由于缺少工作经验, 通常由基层做起, 所处工作环境恶劣, 知识技能提升机会少, 工资福利待遇低, 发展空间有限。由于目前社会信用缺失, 单位公开招聘来的毕业生很自然地被排除在“可信任人”之外, 他们会滋生一种弱势群体意识, 加上毕业生与这类企业管理层间存在的沟通障碍, 导致高职毕业生对自身发展前途感到迷茫。

2 原因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除了以上四点, 还存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用人单位满意度低、就业保障低等现状。从这些问题的背后, 可以发现:政府部门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倾向和措施很少, 高职毕业生就业处境尴尬;很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环境恶劣、就业保障缺失;职业教育办学保障不强、缺乏行业的支持、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从降低了就业质量。

3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3.1 树立以提高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走内涵发展道路

从职业教育本身来说, 要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首先就要树立以全面提高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 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的动态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具有自己特点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多层面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研评估, 依据反馈信息,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2 以市场需求为取向, 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

高职院校要制定适应服务地区经济、行业建设发展需要, 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人才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要, 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传统专业要更新, 从纵向深入型转为横向宽广型, 以增强其时代性。可根据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 既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也可使毕业生有出路。

3.3 关注合作企业利益, 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在实践研究中发现, 在提升就业质量方面, 高职院校更多地推崇“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而企业认为“共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等更为有效。从该现象不难看出, 企业预期的利益诉求和高职院校不同, 要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创建政府或者行业主导、学校企业联动参与的合作模式。如常州市在2013年推出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促进大学生就业。如:小微企业招用2012、2013、2014年三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 给予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专家等积极筹备建立了各专业群理事会, 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紧密协作。只有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从毕业生的优先挑选权到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优惠等权益, 确保合作企业利益的实现, 为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才能真正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提升。

3.4 健全就业工作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中, 坚持学院统筹、院系共同负责、信息畅通、优质服务的就业工作体系, 实践并完善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式, 搭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平台, 拓宽并建立了自身的就业库, 校友资源库, 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质量的探讨 篇9

最近几年来,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1]。就业质量不仅指的是毕业生工作的薪酬水平、满意程度,同时还包括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同所学专业相关,该工作是否在未来时期内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可靠地发展空间,因此就业质量的提高无论对学生个人、就业单位、还是对高校的发展都极为重要[2]。高职高专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但是我国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让人满意,如何提升高职高专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的。

1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经济危机过后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岗位数量上,更表现在就业的质量上,无论从工作的预期薪资还是从就业岗位的数量,设置是就业单位所在地方面,经济危机过后的影响仍然处处显现,也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目前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的范围十分有限,也就造成了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下滑的现状,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1 预期的薪酬水平下降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每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同时金融危机过后的影响使得许多潜在的雇主紧缩成本,而雇员的薪水也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方面,这就造成了毕业生预期的薪酬水平下降。

1.2 工作满意程度在降低

由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许多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低于预期的工作,这些工作可能在工作环境上或者是工作内容上难以满足毕业生要求,特别是有些工作技术含量低而劳动强度大,使得毕业生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有所降低。

1.3 工作内容背离了所学专业

大学生都期望从事一份专业完全对口的专业,但是由于竞争者数量的增多,同时迫于生活的压力,许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符的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毕业生对工作缺乏兴趣,感到学无所用。

1.4 工作地点向中小城市集中

经济危机过后,很多单位都裁撤了一定数量的分公司,因此大城市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就业竞争的激烈、生活压力的加大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中小城市的工作岗位[3]。中小城市的对于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很多毕业生未来发展的方向。

2 就业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

2.1 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在

虽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但是金融危机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远未消除,主要表现在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工作待遇方面的降低,特别是很多公司为削减成本而采取的岗位数量和薪酬方面的压缩。

2.2 国家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政府近些年一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才自身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服务类人才需求增多,而这类工作的起点与其他工作低,因此潜在的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较多,加大了大学生竞争的激烈程度。

2.3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科研,而相对忽视专业的设置,特别是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进行专业调整,同时过分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提升就业率,这就造成了传统专业不适应社会,而热门专业却出现大量的人才追求较少岗位的现象。

2.4 学生自身原因

许多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没有通过努力学习来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使得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因为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不能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要求,一些学生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获得自身满意的岗位。

3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对毕业生加强教育

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情况,正确认识到工作的本质,树立学生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的信念,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步步提升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3.2 高职院校应调整教学计划

在保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强度,着力培养懂理论、能动手、会操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4]。同时减少对于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将毕业生的数量保持一个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3.3 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

学校应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广泛地联系社会上用人单位,大量的收集就业信息,不定期的举办校园招聘会,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及时沟通,将自身边做学生与雇主沟通的主要渠道,使得学生与潜在的雇主有充分地了解。

3.4 大学生要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

大学毕业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计划地打造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积极了解社会对于技能需求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者考取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技能来拓宽自身的就业范围,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的各种技能实践,不断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

3.5 扩宽学生的就业思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学校应为具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便捷的途径,特别是向国家和有关部门争取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帮助学生寻找资金支持,将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转化成实际行动,让学生通过为自己打工来实现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升。S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问题越来越引发我国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产生的背景,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找出了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质量,现状,原因,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韶,何绍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9-12.

[2]董文波.基于高校内部因素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途径[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3):8-10.

[3]方明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我见[J].就业与保障,2010(12):22-24.

就业质量提升 篇10

一、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与原因探析

迟文君等学者指出我国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存在学生实践经历不足、期望薪资不足、学生信心不足和地区就业不均衡等问题。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事实是:就业需求大、就业率不高、就业期望不高、就业质量有待提升。导致其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从高职院校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指导过少

许多高职院校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放到大三下学期来上,简单的认为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进行职业方面的指导和规划并不迟,导致其毕业后对职业的概念过于模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指导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二)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化

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时往往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要出发点。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是以考试笔试的方式进行的,而忽略了其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如在古遗址的景点进行导游讲解时能否利用《导游基础知识》里面的理论知识来讲解古建筑知识,实际情况是从事导游工作的员工只是简单的按照景区本身的导游词来讲解,对书本和课堂所学内容几近忘光。

(三)学生缺乏对行业发展的认识,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

已毕业学生刚踏入社会,对社会认识尚浅,各种认识都是基于个人观念,容易情绪化,在校生对他们的言论往往十分信任,加之社会舆论观念复杂,在校生们由此形成自己对行业认识的观念,这种观念也会传播给其他学生。旅游行业基层工作本来就比较辛苦单调,传统观念中社会地位不高,缺乏正确职业认识的学生很容易期望过高,往往缺乏职业信心,表现出不满意和频繁的更换岗位职务等。

二、提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建议对策

(一)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涯

职业技术教育中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应将职业指导类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三年时间,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制定一整套的职业规划系统势在必行。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高考骄子们,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很高涨,对大学象牙塔的期待和憧憬刚刚开始,此时,应给他们进行“定位”,以讲座或活动的形式介绍大学介绍本专业及专业的从业方向,让他们认清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同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前景及专业行业发展前景。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在大三上学期将所有理论课程结束,职业指导课程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学期,他们在真实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专业化培训,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平稳度过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将来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设置应与市场需求接轨,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三年会接受近3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满足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后,还应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与时俱进。大一的课程应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旨在让学生认识专业,了解学科体系,衔接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大学二年级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为主,满足其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应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平台,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手段灵活运用,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还可以以情景模拟或专业技能大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检验教学成效。

(三)实行实习回笼制,缩短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春秋季节是旅游的高峰季节,是旅游企业的旺季,也是企业急需大量人才的时候。高职院校事先与用人单位接洽好,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可以将实习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即暑假开始时(大概6、7月份左右),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实习岗位中去——顶岗实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区间,让学生深入工作岗位,在企业的运作中认识行业、学习相关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企业中有一个慢热的适应过程(暑期一般的旅游企业业务比较清淡),解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派专门的教师驻点指导,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绪进行及时辅导,并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变。

就业质量提升 篇11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用人单位

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反馈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广州一所民办高职,自2004年成立以来,先后有6届毕业生,近15000多人走向工作岗位,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关注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客观反映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科学预测就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现状概述

(一)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收入差别大。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主要分布在2500-3500元之间,专业之间差别较大,其中电子系较高,平均薪酬水平达到4330元。同一专业内部差距也较大,外语系薪酬水平平均为2800元,个别学生达到8000元以上。

(二)专业对口率调研较低。在就业与专业对口方面,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者,占全院毕业生人数60%,专业之间差距悬殊,媒体系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达80%,而外语系只有30%。

(三)职业稳定率不高。专业对口率和职业稳定率是评价就业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超过53%的毕业生变更一次及一次以上的工作。职业稳定率不高。

(四)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较好。超过八成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其中有大部分已在现岗位上取得一些成就的毕业生。但也有6%的对自己工作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院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具有滞后性。在调研中发现,2010届学院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7%,2011届全院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73.9%。其中工科类专业对口率普通较高,建筑工程造价对口率为97.8,建筑施工为95.31%,文科类专业专业对口率相对低一些。酒店管理为33%,广告设计为57%。其主要原因为:一是高校专业设置缺少对社会市场需求前期的调研,许多高校没有通过充分的论证,科学的预测,片面地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造成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扩招,盲目扩大专业设置,部分高校专业雷同,没有形成特色,进而导致本来一些已经需求过剩的专业,仍然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造成人才过剩和间接性的就业困难,学生在专业与就业方面难以做到完美选择。二是社会用人单位过于重视高学历。社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或者招聘员工的过程中,走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片面地追求高学历和高文凭,要求本科以上,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时往往排除在要求之外,造成人才浪费。高职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及实训实践操作,具有技能强的特点,这在工科类就业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就业时成为优势。但在文科类就业中,高职学生与本科相比,技能性不强,素质突出不明显,在就业时形成一定的就业劣势,而为了就业,往往选择不对口的工作岗位。

(二)毕业生初期职业稳定性较差,缺乏职业发展规划。从本次调研中可以发现,毕业生前两年会跳槽,工作稳定性较差。2010届毕业生917人,转换岗一次以上的占54.3%。但随着工作时间的变长,工作稳定率增加,跳槽减少。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毕业生初入职场期望期过高。家長与学生意识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阶段,就业意识与市场偏差,曾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而如今高校毕业生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与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模糊了对自己同时也模糊了对就业现状的看法,初入职场期望值过高,但是作为就业主体的他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刚开始工作遇到条件不好,不能迅速发展,或者看到同学都发展较好,就想通过跳槽来寻找新的工作“机遇”;二是毕生业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欠缺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规划的人,就会出现盲从或手足无措的迷茫、失落状态。但如果能够结合主客观因素提前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切实可行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那么就有了目标性和计划性,奋斗方向便得到了明确,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实践,有计划地安排进度和时间,就可以一点点靠近理想,从容不迫地提升成功机会。三是企业缺少对员工晋升与成长的途径引导。由于很多高职生选择的是民营企业,许多企业缺少对员工晋升与成长的途径引导。企业应当多开展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活动,帮助企业员工成长。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以教学为中心,增强专业本领,提升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好就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加大“人才培养订单班”,通过校企合作签订的“人才培养订单班”,加强与企业联合,可及时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给学生创造就业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可激发对本专业的热爱,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可及时发现自身理论与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的欠缺,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为高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应将企业纳入到培养要素体系当中来,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从而让毕业生在未毕业之前,有较好的专业本领与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好就业”。

(二)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就业好”。许多学生跳槽、转岗,职业发展受阻。往往不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其综合素质缺乏。包括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发展规划能力。高校而言,要把学生作为就业的主动者,通过 各种措施,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 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 品质。大学生更要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学会全面、辨证 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就业、看未来;要在学习和实践中 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脚踏实 地,从点滴做起,才能更好的成长成才。

(三)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服务体系,让毕业生“就好业”。首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自然离不开国家经济文化政策和导向,因此,要想建立一个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必须将就业市场的情况了熟于心。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流向,了解最新的市场需求,指导高校招生计划,专业结构的调整,只有做到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在广州市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架桥筑路。不断拓展就业信息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如部分高校可以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方式,获取更多更新更有效的就业信息。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珠三角城市统一的就业发布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发布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减少学生求职的盲目性。让毕业生“就好业”。

四、结论

通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本文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增强专业本领,提升就业能力,让毕业生“好就业”;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让毕业生“就业好”;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服务体系,让毕业生“就好业”的工作思路,为今后学院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少发.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刍议.百家讲坛[J].2013,1:83.

[2]申俊龙,陶林,吕航.论UES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专业素质结构.南京医科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5,6(2):158-161.

[3]罗伟.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学术研究[J].2012(9).

就业质量提升 篇12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就业质量是指学生的工作收入高低、工作环境优劣、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1]。从当前研究报告及现实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四低”, 即:收入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专业对口度低、对工作满意度低[2]。这“四低”让学生就业感受不到快乐, 感觉自己辛辛苦苦读书, 最后境况和民工差不多, 甚至比民工的收入还要低, 信心受到打击的同时也对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产生怀疑。当前强调“中国梦”和“幸福中国”建设, 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其题中要义, 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应当有所作为。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学界许多研究成果都对此有过分析, 但采用的视角比较单一、不全面。笔者认为就业是个复杂的情境, 这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学生就业选择和整个就业环境的综合影响, 应当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关键点为突破口。

2.1 高职院校的原因

2.1.1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与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 兼具大学性和职业性, 侧重点在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当代中国就业结构性难题下高职毕业生本拥有更好的选择, 但就业却反而呈现比较弱势的格局,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本科毕业生在找不到合适工作时挤占高职生的就业空间, 高职生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就业再择业, 直接导致“四低”出现。

2.1.2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不科学

不得不说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面具有落后性和同质化, 缺乏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就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具体考虑就业市场, 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就业预测, 导致毕业生在某专业领域“过剩”或“供给不足”, 也跟不上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也存在偏差:虽然多数院校都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性教学, 高职生往往只是在这些单位走过场的实习和实践, 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并能增强竞争力的技能, 实习单位转化成就业单位的成功率偏低, 间接提高学生就业成本。鉴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比较差的就业。

2.2 学生自身的原因

2.2.1 就业迷茫、浮躁与社会相随

高职学生社会化的真正开端应该缘起于进高职院校读书, 在就业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社会化。有些高职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迷茫的倾向, 只知道就业形势和压力严峻, 有担忧却摸不准就业方向, 不能耐心做职业定位和规划, 不能静心找工作, 甚至表现出社会相随的模仿特征, 如“先就业后择业”、“零工资就业”、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 追求体面和“养老式”、“白领式”的工作, 追求较好的发展空间等[3], 在就业周期内容易浪费机遇和各种机会, 最终抱着凑合工作、获取经验的心态成为选择首份工作的基础, 这也直接导致就业满意度低和就业流动性的增加。

2.2.2 高职生在校没有打好坚实的就业基础

有些高职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实现鲤鱼跃龙门, 将学业抛的很远。在校沉迷于网络游戏、校园恋爱等与学习不相关的活动, 导致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均不强,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知识面相对狭窄。当然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由于非个人原因, 比如高考失利, 志愿失利, 填报专业是基于亲人压力, 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缺乏学习的原动力, 得到的结果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 缺少知识拓展能力。还有些对学习与实践的理解出现失衡, 过分重视理论或过分重视实践, 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理论尚可, 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或者具有一定操作技术但缺乏理论高度显得比较刻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也造成了我国各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

2.3 社会原因

2.3.1 就业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世界经济近年先后经历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中国出口外贸降低, 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最近几年进行结构性改革, 就业的市场环境呈现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生供给持续增多、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 低端就业岗位出现用工荒, 部分行业就业人才紧张等并存格局。这种格局具有过渡性和偶然性, 当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追求经济软着陆, 这种就业格局还会呈现一段时期。但是高职院校及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就业格局, 原先是“高不成低不就”, 现在是被迫转成“高不成低就业”。

2.3.2 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

鉴于前文提到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都不一样, 但出现高职生和本科生对同领域就业的竞争, 甚至出现本科生抢占本是高职生就业的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就业缺乏严格明确的就业人群区分, 对有职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与一般劳动力没有推行分别准入。这也使得在竞争就业工作岗位过程中,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陡增, 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学, 体现自身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和工作稳定度, 最终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就业质量提升是多赢的选择。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质量要以高职院校为切入口。高职生的就业不可能希冀就业大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也不能希冀高职生自知自觉独自解决。高职生的就业实际上依托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服务指导, 具体包括专业建设, 工学结合与技能培养, 职业规划和临近就业指导。因此, 高职院校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 需要以此为突破口。

3.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是以“能就业、保证就业并能保证好的就业”为基础。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市场调研, 充分研判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只有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判断和预测才能知晓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会不会成为“剩学生”、“剩专业”, 会不会成为市场紧缺人才从而达到供不应求。只有对其他院校进行专业对比, 才能知晓本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市场选择。只有对职业素质进行研判才能确定培养学生需要注重的素质和技能。预测成为这个环节的核心, 只有科学准确的预测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定制”的方式, 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招生并进行相应的培养。高职生毕业后只要能力达标就可以定向就业。这种定向输送对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提升有显著的效果。

第二, 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在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后要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在这里要反对“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推行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 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能合理构建就业能力要素。在教学和实践当中分阶段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考核, 不能走过场。当然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践场所时要能选择可靠的企事业单位。从反馈来看, 许多所谓的实践都是将学生当成打杂的, 不是在办公室负责文件整理, 就是跑路的, 甚至只做做买饭的零碎事务。这背离实践教学的本质, 高职生的实践要能走向一线岗位, 真正参与实践要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第三, 加强就业质量的动态评价, 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把复杂的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测量、比较的数据, 为高职院校评价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就业评价体系, 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 比如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薪酬、工作满意度、工作流动性、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计量评分的方式。当然评价的核心在于动态性, 只有不断地跟踪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反馈、再改进, 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生的培养, 增强学生就业力, 为就业质量的循环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 全面且深化性的就业实习教育。就业实习和就业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就业实习扎实能转化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甚至就业实习单位可转化为就业单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核心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为即将要毕业的高职生量身定制实习单位, 尽量选取对实习生有用人需求的单位, 这样转化的成功率比较高。其次要加强就业实习教育。不管是自己联系还是学校推荐的就业实习生均加强考核和全程监督, 谨防学生“偷工减料”。派专人带队多和实习单位沟通, 让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 而不是各种打杂和应付。

3.2 以能就业为核心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

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职业指导课, 但力度还不够, 效果也不甚明显。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指导要全方位的考虑, 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地进行监控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生入学教育的职业指导。高职生的新生教育要有针对性, 要回答两个问题即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勤于学习, 不能荒废学业。要能直面高职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困惑。其次要向学生灌输职业倾向和选择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建构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二, 继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 进行跟踪指导。职业指导课宜采用小班化教学,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和指导教师沟通, 将自己的困惑及时告知及时获得相应的解决。

第三, 就业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部分。以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思政队伍要能定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跟踪指导。通过谈话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树立能力培养意识和观点, 并能自觉参与社会实践, 为提升就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始终以就业为突破口, 以就业促进教育改革, 以就业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当然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3 (21) .

[2]丁金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0) .

上一篇:井眼轨迹控制下一篇:高新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