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

2024-10-10

就业质量(共12篇)

就业质量 篇1

就业问题是一个常态的社会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人口压力之大, 在世界各国中当属最沉重的几个国家之一, 所以在中国, 就业问题是一个应该经常被关注的问题。

中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一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如何实现中职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事关学校的发展, 事关学生的前途, 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就更应该关注。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 相当比例的青少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 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 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逐年放低, 造成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竞争。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 造成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 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就业供求矛盾突出, 因此就业形势颇为严峻。

近几年来,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左右。一些学生就业定位准确, 在较短的时间内在本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然而, 从大环境来看, 中职学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就业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

1.是对口就业率低, 学非所用的情况比较突出。中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一线的熟练工人或基层技术管理人员, 就业当中应该体现其专业特长。但是从实际就业情况看,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2.是劳动合同签定率低, 工资福利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 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未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国家规定的劳动福利及社会保障金无法保障。

3.是就业稳定性差, 许多结业生未满实习期就换了单位。

二、上述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事实上, 目前社会上对高学历文凭更加重视, 而对技术劳动能力比较轻视。在企业中, 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要得到提升和晋级十分困难。技能型员工在生产人员中占据了较高比例, 但技能型员工的工薪收入普遍只能达到管理人员的一半左右。

2.重学历教育的因素。自从大学扩招以来, 中学生可以升入高校的机会大幅度提升,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 学生更多地选择普通高中。客观上, 高等教育热的结果使中职学校学生平均入学成绩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甚远, 使得中职学校失去了生源空间。

3.职业学校自身的因素。学校对学生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 学生在就业实习前对于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及对于本专业所对应职业的认识一片空白。在教学中, 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技能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 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并且相当部分职业学校仍沿袭普高教育的路线, 重视理论教育, 轻视实习实践教育。

4.是家庭或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认为, 孩子吃不了苦, 一定要选择轻松的工作。这样一来, 职业学校有许多专业技术性强, 就业率高, 薪资水平也不低的专业, 由于其就业岗位工作比较艰苦, 也使许多家长和学生改变了选择意向。

三、加强职业指导, 努力实现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要改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局面, 提高其就业质量, 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长期共同的努力, 才能有效地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 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从学校来说,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则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 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

学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性, 学校要从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应当认识到, 就业与招生挂钩, 实习与就业挂钩, 由出口来决定进口。只有认识到就业竞争的激烈性,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制定办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拥有高素质, 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 是搞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 对于推动整个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要建设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 应当根据学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 进行系统化的长期培训, 使就业指导人员掌握与就业指导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熟知相关政策和就业管理业务, 采取科学的就业指导方法。

(三) 以技术实践和职业规划为导向, 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

一是通过组织职业技能竞赛, 强调专业技术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使中职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所在, 使学生认识到“有动手能力的专业知识不如我, 有学历的动手能力不如我”, 使学生有清盺的就业定位。

二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形式,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专业学习, 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

三是在校园文化生活中融入就业指导教育:进行优秀应聘材料展示, 开展现场模拟招聘和成功校友进校园与毕业班同学座谈讨论等活动。

(四) 尽快介入就业指导工作, 按阶段、分步骤实施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从学生入校之初就由职业指导人员介入, 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全程指导, 这种教育和引导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心理特点, 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

总之, 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只有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扎实有效地工作, 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好地发展, 就业工作更好地完成。

就业质量 篇2

针对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笔者走访了北京四所知名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其中三所高校2008年的就业率高于90%,一所高于80%,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能觅得一份工作。

尽管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这份工作是否理想,还是一个问题。为找到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毕业生们往往要“几经周折”——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正是难在这里。

采访发现,以能否体现大学毕业生个人价值为主要内涵的“就业质量”,成为衡量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标准。“质量”成高校就业指导首要任务

笔者走访的四所高校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联合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2007年为95.2%,2008年为93.78%;北京工商大学的应届本科生2007年就业率为93.34%,2008年为95.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就业率2007年为98%,2008年为98.69%;中央民族大学的应届本科生就业率2007年为82.05%,2008年为81.13%。

“目前我们学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已经不再局限于如何提高就业率,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众所周知,来到北航的都是每年高考各省市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到“严进、重教、优出”,而优出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找到一份好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处长程文浩说。

“就业质量”不单单指觅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应该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除了各大高校将“就业质量”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本身也更加关注“质量”问题,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能够脚踏实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称,据用人单位的反馈,该校的学生在工作后“存活率”和“成材率”比较高,大多踏实肯干,很少有跳槽现象。杨主任分析道:“这应该是学生在就业前妥善选择的结果。大家都不再盲目地先就业再择业,而是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现在的就业工作也是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定位。”

“其实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北航的程副处长分析道,“比如说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支援西部。这样的工作在待遇、环境上很可能都不是很优越,但是能说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吗?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妥善定位,合理选择。”

今年的就业市场还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趋势,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不去外企而选择国企,工作稳定性成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质量衡量的一个新标准,

“往年学生们都是签了国企又违约去应聘外企。而今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已经被外企录用,又转投国企。”北航就业指导中心的程文浩副处长说,“现在学生就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工资待遇、企业名声等。所以国企就业又成为当前就业的新气象。”求职路上曲折依旧

受就业整体环境及毕业生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还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由于北京的独特性——地域吸引力强、名牌大学集中、各地人才聚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使得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天之骄子的就业之路曲折依旧。

据中央民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处长丁汀介绍,就业地区不均衡问题在该校毕业生中日益凸显,“我们学校主要招收的是中西部各省市的学生,但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近70%的毕业生就业地集中在北京。”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户籍制度”成为限制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瓶颈。很多毕业生以相对缩小择业范围为代价,目的就是换取一个“北京户口”。

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林表示,户籍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甚至很多毕业生已将其作为工作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择业范围的缩小。“对于学生这样的选择我们也表示理解,毕竟他们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对这里的环境相对熟悉,社会关系也比较成熟。”

“有很多用人单位也明确指出只招收北京生源,这也使一些外地毕业生无形中丧失了一大批择业资源。”杨林语重心长地说,“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会引导学生扩展思路,不要局限在北京地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放眼两个三角洲、经济特区、老工业基地等地区,甚至可以到西部去。这样反而可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才能。”

在求职过程中,女生求职路往往较男生更为曲折。“一些用人单位指明只招聘男职员,而且女生的职业意向往往会趋向于比较稳定的职业,这一点也决定了女生的求职过程比男生更为缓慢。但是这并不表示女生素质就低于男生,在我们学校女生的成绩往往是全系的前几名,因此只要她们努力和坚持还是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处长程文浩表示,“女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了,不单单是在北航,北京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的问题。”

不同于外地生源,北京本地生源的就业形势又呈现出别样特点。北京联合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常老师表示由于该校生源大多为北京考生,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成为该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问题。

无独有偶,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的毕业生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个别毕业生家庭情况十分优越,不急于就业。尽管校方多次做工作,但是都没有结果。“其实就业应该是学校、家长和个人多方努力的结果,如果本人没有就业意向的话,我们也真的是无能为力。”该负责人遗憾地表示。

就业过程曲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因个人原因而“有业不就”成为各大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所要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 大学生就业论文

★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

★ 大学生就业意向书

★ 经典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 大学生就业意向范文

★ 就业协议书大学生

★ 大学生就业登记表自我鉴定

★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就业质量 篇3

关键词:中职;信息资源库;优化管理

一、中职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量日益增加。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37.72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19.7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65%;虽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就业稳定率非常低,这加剧了企业的用工荒和岗位空缺。

笔者以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就业的702名2008-2010级毕业生和78家相关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从毕业生方面来看,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追求高薪、轻视后续发展;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作中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畏惧心理等问题。因此,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要。

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试图通过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改革尝试,来阐述它对中职生就业的作用,尤其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目的。

二、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的内容

就业信息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信息,二是学校和学生信息。

企业信息是指用人信息,是推荐就业的前提。它包括企业用人数量、工作岗位、工资薪酬、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教育培训、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信息。

学校和学生信息是企业选择用人的依据。它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专业特点、学生整体素质等;学生信息,如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等。

目前中职学校常规的就业信息管理,大都是将学校搜集到的企业用工信息直接张贴或是发布给学生即算完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就业率高,但稳定性低。

三、优化就业信息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

1.广泛收集企业信息。

一是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去采集信息,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从各地的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信息;三是学校全员行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四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信函、网络等方式获得就业信息。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获取的就业信息即时进行发布,发布内容包括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用人条件、工资待遇等,让毕业生自主选择。

学校成立相关机构:①组成信息小组,收集、甄选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查找相关信息的效率;②成立就业信息分析、统计小组,成员由相关教师担任,负责对信息收集小组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和甄别,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就业信息;③就业信息的跟踪小组,负责对本校、本班学生投递简历的情况做好登记,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④就业网站,加强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快速的“双向选择”创造条件,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

2.分类整理信息。

在前述广泛搜集企业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这些信息,剔除对学生无用的信息,再进行科学地分类整理,如表1所示,可按招生企业的地域、性质类别、行业类别、所需的专业和岗位类别、工资薪酬情况进行分类,也可按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或特殊需求进行分类,以满足学生对地域、企业性质、行业、岗位和工资薪酬等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3.研究开发企业信息资源库。

在进行上述信息整理、分析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即时进行更新,及时和学生交流。因此将这些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开发信息资源库就是最好的选择,它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子屏幕等形式能及时、快速地和学生交流,实现信息高效快速流动,甚至还可以实现与其它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加强学校宣传、树立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知名度的建立与推广,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的效果与效率,因此在进行就业信息的管理时,也需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其流程可以与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同时合并进行。

(三)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

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材料,记载着学生成长经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各方面信息,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学生资料信息的收集可采用入学填报、定期修改、调查(如表2所示的调查表)等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年龄、籍贯等信息;学业情况;行为表现情况;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学生技能水平情况;社会活动情况及效果,学生在校任职情况及评价;信用情况以及企业的其它需求等。

(四)建立就业信息开放平台。

就业信息平台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指导教师平台,二是资源信息化平台,即前面所建立的两个信息资源库。

1.就业指导教师平台。

通过就业指导教师平台,能使这些就业信息经过指导教师的吸收、消化后转化为学生就业的有用信息。因此就业指导教师的平台建设,应包括了学生班主任、骨干课任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就业管理部门人员、学生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等。

2.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融合相应学生就业资源库,即将前述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学生信息资源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学生就业信息资源库,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相关企业开放,真正实施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高就业率和高稳定就业的局面。

四、方案实施前后学生就业情况对比

通过优化管理学生就业信息方案的实施,学生在高就业率的背景下,成功实现了就业的高稳定性,表3列举了该方案实施前后跟踪调查某中职学校50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论与分析

(1)高的一次就业率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的优势所在,通过优化管理就业信息资源库后,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历年的一次就业率都在100%。

(2)从2008届和2010届毕业生的用工企业数来看,相差不大,企业类型和需求也基本一致,而学生入学时的基本条件是越来越差,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却大幅度提升,这说明了学生和企业,通过全面、细致的信息资源库,都找到了双方满意的对象,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和喜欢的,企业能留住学生,学生也愿意在企业工作,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一次工作年限和专业对口率的大幅度提高,也得益于就业之初学生、企业双方的深入了解,这正是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才能实现的。

(作者单位:朱文生,安徽化工学校;储则中,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梅,陈宝森.浅论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企业家天地,2008,(2).

[2]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2-14.

[3]郑桂年,贺湘辉.职业规划与成功就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4]王滨有.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探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5]李东.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篇4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 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市场机制“有所不能”的方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完善就业市场, 统筹和优化各种资源,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013年大学毕业生699万人, 为历史之最,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但从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月收入来看, 和上两年没有明显的变化 (表1~表3) 。报告显示, 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 比2012届 (90.9%) 略有上升;从就业满意度来看, 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56%, 与2012届 (55%) 基本持平。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够”;从近三届的数据还可以看出,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3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 (3250元) 比2012届增长了202元, 比2011届增长了480元[1]。

%

%

注:数据来源于凤凰数据网

现在都说就业难, 找个工作并不难, 而是找个待遇好的工作难。就业的现实和期望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这表明现在大学生关心不是就业数量问题, 而是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有很多, 大学生、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政府都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理论上看, 大学毕业生占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到5%,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就业质量应该很高, 但现实却差强人意。根本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 把分配和安置大学生完全推给市场,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失灵和大量就业不公平的现象。所以, 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 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市场是最有力的、也是最灵敏的指挥棒。市场会不断地引导用人主体和求职主体做出调整。比如, 一些城市开始产业转型升级, 一些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过去是大批劳动者涌向沿海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现在是生产资料到中西部去寻找劳动力。同时, 一些企业在积极改善劳动环境, 加强人文关怀, 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以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 稳定职工队伍[2]。市场既无法解决所有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也无法解决就业过程中市场失灵问题, 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由于政府对自身的职责认识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 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市场, 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2.1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不通畅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主管单位有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共青团、残联、妇联和地方政府等等。“各自为政”和“政出多门”使各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服务体制方面, 目前我国的就业公共服务职能还局限于单一的岗位匹配和简单的就业指导, 如相应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咨询、档案保管等服务内容和质量都远远赶不上市场急剧变化的需求[3]。

2.2 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不到位

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本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出台一些具有障碍性的就业政策, 主要表现在待遇好的就业单位只限于本地生源和本地户口的大学生。这样人为政策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自主调节。在用人单位实行歧视性政策方面, 如学校歧视、学历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面相歧视和性别歧视等等, 这严重侵犯了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对此也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甚至听之任之。

2.3 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不论是立法执法还是法律监督都有些不合理。有些立法和执法要求大学生履行的义务多, 享受的权利少。法律监督也没有明确的主体。这些法律法规很难为大学生提供切实的保障。在政策方面, 尽管政府每年对大学生就业市场颁布有关措施, 但没有将重点放在构建面向所有劳动者群体的公平就业环境和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这种政策分割, 特事特办的就业政策取向, 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公平化的客观要求, 而且导致了制度安排的畸形和政策措施的低效化[4]。

2.4 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不规范

我国就业市场是“二元制”结构, 这是由经济上“二元制”结构决定的, 导致了就业市场出现了产业分割、分配分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所有制分割。在东南沿海地区、在大城市和在国家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高, 工作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 就业质量比较高;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和民营单位就业, 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 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 就业质量比较低。另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常常遇到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通畅和就业政策有歧视等问题,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无序竞争, 而大学生是弱势的个体, 无法和强势的用人单位相抗衡。

3 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但是整体水平仍不令人满意。所以, 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仅要在认识上提高, 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3.1 理顺大学生就业市场体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 整合相关单位的职能, 明确人保部门的就业局为唯一的主管单位, 建立问责机制, 把大学生就业质量纳入政府的考核。在服务体制方面, 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为主要的服务单位, 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增加其职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失业预警等职能。

3.2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监管

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 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给毕业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 依法予以严惩, 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3.3 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法规

在《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颁布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法》, 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 使大学生处于有利的地位。同时加强执法和法律监督。另外就业政策的决策要科学和民主, 执行也要有可操作性。比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等就业人员身份性质的明确。

3.4 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

对于“二元制”的就业市场, 根本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近期看,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福利保障功能,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5]。对于无序竞争, 就业信息要透明, 就业渠道要通畅, 就业歧视要消除。政府应利用自身的优势, 建立就业信息的“大数据”, 所有的就业信息交由公共就业服务中心, 再由中心发布给高校, 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负责联系用人单位, 筹办招聘工作, 推广学生, 并且消除歧视性的政策,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是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仅关心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也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和政府的信心。市场在决定大学生资源配置的同时,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善就业市场, 就一定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据此,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是完全依靠市场很难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还得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质量整体不高的背景下, 由政府来完善就业市场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完善市场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孔悦.2013“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率超九成月入3250元[EB/OL].[2014-06-16].http://hn.ifeng.com/jingji/jinrijingji/detail_2014_06/16/2436155_0.shtml.

[2]信长星.人社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供求结构矛盾[EB/OL].[2011-01-28].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wenjujiuye/20110128/3344398.shtml.

[3]孙娜, 刘德宇.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职能的完善[J].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 (30) :3~5.

[4]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 2006 (4) :17~19.

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篇5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自然情况

(二)生源地分布

(三)各系毕业生数

(四)各专业毕业生数

二 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就业率

(二)毕业生升学率

三 毕业生就业流向

(一)就业去向分布

(二)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第二章 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体系建设,继续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

(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积极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开展主题服务活动

(四)努力强化市场导向作用,按需培养社会亟需人才

(五)加强就业工作理论研究,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

(六)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七)积极做好宣传动员,配合兵役部门开展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与俄罗斯高校就业工作交流互访活动

(九)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核查工作机制,落实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核查工作

二 就业指导服务情况

第三章 就业相关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特点

(一)专业相关度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二 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专业相关度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三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一)用人单位满意度

(二)整体表现评价

第四章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 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反馈

二 对学生工作满意度与反馈

三 对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与反馈

四 对教育教学满意度与反馈

第五章 特色与优势

一 推进中俄教育合作,培养区域发展适用人才

(一)融合中俄文化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专业办学活力

(三)开展中俄科研协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四)扩大师生交流规模,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五)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推进中国文化传播

(六)开展文化体育交流,服务中俄人文合作

二 开展顶岗实习支教,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第六章 后记

学 校 概 况

黑河学院坐落在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与素有“大学城”美誉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我国境内第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创办于1958年,历经黑河师范专科学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等发展阶段。2004年5月晋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4月纳入省属院校,2008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学校秉承“明德、笃学、励志、求真”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育人戍疆”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校占地面积5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3.1亿元。有教职工782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学生9481人。设15个系(中心、部),开设涵盖九个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被评为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66个。建有黑龙江省TRIZ理论研究所、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知青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近五年,获批省级以上教研、科研项目28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6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47篇,其中核心期刊142篇,被SCI、EI等收录28篇;出版著作(教材)86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343项;获得专利230项。 学校依托独特地缘优势,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国立师范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艺术学院等2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本科生。依托国家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等中俄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互聘教师、互派学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共享图书资料、互建实习实践基地等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营造了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了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2014年11月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签署合作建立“中俄美术学院”协议,以整合优质艺术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培养高层次国际复合型艺术

人才为宗旨。“携手青春 共享阳光——中俄国际青年大会”入选为俄罗斯100个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最佳方案之一。学校被誉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2012年,布师大孔子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篇6

曾湘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提出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对整个就业工作的重新定位,是战略性转变;

提升就业质量要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并形成多种政策合力,提高管理服务的精细化;

不同群体就业质量有不同特点,要加强就业质量理论和政策研究。

提升就业质量的意义和背景

就业质量研究特别重要。就业数量涉及到有多少人处于就业状态,而就业质量则是一个人通过就业获得的效用和价值。就业如果不讲质量,光讲数量,是有很大的局限,甚至没有多大意义。比如,印度失业率只有2.8%,我们知道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超过了这个数字,60%的人都是非正规就业,换句话说,都是就业不足。虽然就业率很高,失业率很低,但工作中穷人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很突出。

提出就业质量的概念,意义重大。第一,过去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增长模式,导致低就业质量,并加剧劳资关系紧张,这已非常突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确实要将解决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了。

第二,在组织层面,劳动者素质低下,劳动者技术增长缓慢,创新动力不足。低就业质量,通常是与低的价值创造能力有关系。最近有一个报告作了国际小时工作率的比较,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仍然不到美国工资水平的10%,一方面说明我们仍然有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低工资也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而要提高工资,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低收入人员的报酬,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中国人工成本在上升,但劳动分配率仍然只有30%。要衡量中国人工成本是否仍有优势,要看大街上是否大规模引入自动售货机,它是机器替代劳动的标志。

中央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需求变化。结构调整,城市化,包括现代服务业发展,都是大趋势,从需求来说都是有利的方面。二是供给方面青年劳动人口减少,新增就业压力减小。

提升就业质量的五大着力点

提升就业质量,未来要重点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劳动力市场层面、组织层面、个人层面。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就业质量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就业数量跟就业质量是什么关系?谈就业质量不能完全撇开就业数量。1997年东亚危机的时候,在泰国就反映出这个问题,金融危机最终还是导致了就业数量的减少。如果经济增长不稳定,增长速度继续下滑,最终还是会反映到就业数量方面。所以也不能对就业数量增长掉以轻心。我认为要强调提升就业质量与保持就业数量并重。现在的难点在什么地方?经济增长面临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往往会关注解决眼前的问题,忽略就业质量的提高。就业质量究竟跟就业数量是什么关系?从国外的研究看,提升就业质量不仅会带来劳动者福利的改善,也会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明显的正外部性。所以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应该同时考虑,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二,政府要在就业质量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只依靠市场的力量,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法律规则上的保障,可能会出现所谓的低质量就业的“寻底竞赛”,这个问题已很突出。所以,政府除了要制定劳动力市场政策外,还要协调金融、财税、贸易、教育和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形成推动就业质量提升的合力。什么叫就业?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只有到正规部门就业才叫就业,事实上,国家不可能实现这么多正规部门就业。但非正规部门确实就业质量不高,我们要设法通过税收、财政、教育和培训以及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激励政策等,来提升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质量。

第三,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首先,要提升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现在我们在就业管理中是简单的二分法,就业或失业。其实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精细化的政策导向,包括企业内部更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政府在就业工作方面要做什么?我认为第一件事情应该是发布高质量的就业信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但是教育部门发布了多少跟就业有关的有用信息?现在有多少大学开办法律专业、教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每个专业每年毕业多少学生?包括地区结构等。没人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也不要去怪罪学校搞重复建设。据说全国开了600家法学院,法学是目前失业率最高的,达到30%多。另外,我们人社部的职位空缺信息发布,统计部门调查失业率的发布等,这方面都有待加强。因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不在就业也不在失业中统计,国外有所谓“丧失信心”人数的统计等。现在学校投入力度很大,有很好的办公条件,大量的队伍,也投入很多钱,但是这都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不公布失业率调查,民间发布一个数字,政府压力就很大。提升就业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要搞清楚政府要做什么,企业和个人要做什么。

第四,不同人员就业质量的侧重方面应该有所不同。近年来,国际上流行新人力资本理论,过去,我们把教育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代替变量,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大量的研究发现,人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效果并不一样。早期的教育,12岁之前,甚至6岁之前是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对就业、收入、劳动力市场各种结果的影响都很大。同样的受教育年限,而劳动力市场就业和收入等状况则完全不同。为什么?大量的研究显示,能力跟教育并不简单划等号。现在要对不同群体的就业质量做深入研究,要有不同对策。临时用工、非正规就业人员可能面临的是获得就业岗位的问题,但是农民工可能面对的就是工资、工时的问题;专业人员、城市白领的就业质量更加强调职业发展、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要针对不同群体的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制定差别化的、精细化的政策。

就业质量 篇7

1 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优势

中小企业是繁荣市场经济的主体, 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 承担着提供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的责任, 是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1.1 就业准入门槛低

中小企业就业准入门槛低, 对学历、职称等要求较低, 求职者择业回旋余地大。到中小企业就业手续简便, 不受身份、籍贯限制。同时,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 工种繁多, 有利于求职者对号入座, 择优选择就业岗位。

1.2 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据调查, 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为1000~1600万。同时, 国企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在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在1000多万。具体到我省, 全省劳动力资源年均增加51.65万人, 到2012年, 劳动力资源总数将达到5800万人, 占到人口总数的80.63%, 劳动力资源总数及占总人口的比例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届时我省面临的就业压力将不言而喻, 急需增加大量就业岗位来缓解就业压力, 而中小企业的成立注册资本低, 大多属于劳动密集性企业,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1.3 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的影响, 增加岗位十分有限, 国有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 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 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极其有限。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看, 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已占从业人数的75%以上, 吸收的就业容量是大型国有企业的14倍, 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1.4 繁荣地区经济

中小企业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高的企业群体, 成为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创造的最终价值占GDP的60%左右, 上缴国家税收占到税收总额的53%。因此可以说, 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是市场繁荣的根基, 是一个地区经济兴盛的支柱。

2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为了保持中小企业创造就业的优势, 应从政府、企业及社会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2.1 鼓励创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政府为主体, 降低注册门槛、减免初期税费等措施, 大幅降低中小企业的设立成本。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根据不同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政策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 形成社会服务网络。通过企业自建、政府资助的方法, 创办公共技术平台, 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难题,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这种技术平台能够使中小企业信息渠道通畅, 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 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2.2 建立信保体系, 加大融资力度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引导、推动市场化商业担保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扩展业务, 增强服务功能, 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形式的担保服务项目,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担保;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改进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 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为中小企业提供集中授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贷款担保的“一条龙”服务, 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指导、帮助企业做好主板上市、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培育准备工作,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 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

2.3 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拓展中小企业成长空间, 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 形成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养殖、文化和旅游、现代服务等方面培植一批创业成本低、就业空间大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中小企业在数量上扩张、在质量上提升、在结构上优化,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从而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4 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促进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要通过经济发展拉动就业, 首要任务是发展吸纳就业能力的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 如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等形式, 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落实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鼓励中小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促进就业机制。

2.5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通过实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程, 鼓励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 企业提取一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 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 对中小企业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 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 对中小企业现有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训技术骨干。培训形式可以采取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岗位培训等, 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

2.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包容性大, 企业除了提供正式工就业机制外, 还提供季节工、劳务工等非全日制、季节性和弹性较大的用工形式。因此政府需结合当地情况, 制定用工制度管理、工资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 确保临时工与企业正式职工同工同酬, 享受与正式职工同等的保险和福利待遇, 把每个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3 提高中小企业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 它意味着企业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优厚的社会保障和更高的福利水平等。就业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就业质量的提高。虽然中小企业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还存在薪资报酬低、就业环境差、就业状况不理想等就业质量问题。因此, 在实现促进就业的基础上, 企业还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3.1 改善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

目前中小企业在签约、劳动时间和福利待遇等就业环境方面还存在缺陷, 这需要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来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就业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 不应只是关注中小企业解决了多少就业岗位, 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如将主要职业病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规范参保单位缴费行为等。政府还可以将给与企业的一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的就业环境挂钩, 强制性地规定应给劳动者提供的最低就业环境标准。

对中小企业而言, 就业环境差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流失, 甚至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的外泄, 有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停滞, 陷入困境。而且现时招新, 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导致企业费用的增加, 因此, 中小企业要权衡利弊,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建立有效的用人制度, 落实劳动环境保护, 降低职业危害, 力争使每个劳动者做到体面就业。

3.2 培养中小企业经营者长期发展的意识

据2011年“中国企业金融高峰论坛”调查, 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为3.7年, 这一现象虽然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有很大关系,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是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长期发展意识造成的。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也是所有者, 导致其更多的关注眼前利益, 实现的利润大都分给所有者, 不注重资本的积累, 更不愿在人力资源和就业环境上投资, 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的动力。所以中小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并逐步壮大, 企业的经营者首先要有长期发展的意识, 有长短期规划, 逐步加强对就业环境方面的投入,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3.3 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提高劳动者收入已成为必然趋势。企业人员的工资与企业实现的利润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利润的增加会使职工工资增加;另一方面职工工资的增加也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因此企业要建立一个工资和利润相协调的稳定增长机制, 参照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中小企业经营者也应认识到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是长期趋势。

3.4 加强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 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它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现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只注重利润的增加, 不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结果导致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 削弱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而良好的企业文化, 能激励员工的参与意识, 重视职业道德,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提高就业质量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应该成为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 不断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多下功夫, 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有提高就业质量, 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推动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头等大事,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就业方式, 缓解了就业压力, 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 确保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数量增加的同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中小企业的就业环境、增强中小企业经营者长期发展的意识、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就业数量,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萍, 黎志键.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 2011 (3) .

[2]陈晓.广东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6) .

[3]刘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就业质量 篇8

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1]。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关, 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关, 体现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 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主要是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素质, 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政治面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以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2.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是指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身上的特质以及自己所处在的环境, 据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 进行职业规划, 实现自我的价值。

3.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中所必备的各种社会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社会实践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4.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中所必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的操作技能, 外语、计算机的等级及其实际的操作能力等。

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要指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 包括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认知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2]。

1. 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 对自己的工作的感受和满意的程度, 主要是反映大学生的心理感受, 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生入职的匹配度

大学生入职的匹配度主要指大学生的特性与其职业要求的适应情况, 主要反映大学生就业之后的意愿得到尊重的程度[3]。

3.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主要指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用来获取相对应的报酬。大学生在工作当中能够自觉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未来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4. 大学生的薪金水平

大学生进入职场,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薪金。薪金决定了大学生的生活水平状态, 体现了社会公平和给予大学生以社会的安全感。薪金水平直接决定了就业的质量。

三、数据分析

1. 就业能力对综合就业质量的最优尺度回归

数据来源于对某市区2011、2012、2013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查问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发出1000份问卷, 回收问卷为920份, 有效问卷为870份, 回收率为92%, 有效率为94.6%。

对本课题数据分析, 主要运用最有尺度回归对所设计的相应问题进行分析, 详见表1。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各要素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表一的研究可以看出, “内在素质”是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程度最大, “专业能力”影响最小。这是说明了专业能力的良好并不能决定就业质量, 大学生的其他素质也非常的重要, 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也非常的大。决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当中的内在素质。良好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大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根据综合分析可以得出, 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所以,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 还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无可替代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飞速增长, 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重要难题。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有许多,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 高不成低不就, 错过了最好的就业时机;而一些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 缺乏实用性技能, 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文基于某市2011-2013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相应的就业能力进行抽查, 运用最大尺度回归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柯羽.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 2010, 06:71-75.

[2]龙志.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专业差异的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篇9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职学院优劣的首要标准。学生就业质量提高了, 学院的生源也就大大提高了, 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 也提高学院的经济效率。因此,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提升就业质量成为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笔者对10, 000名高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收回调查表9, 300份, 从就业性质、就业对口率、就业薪水、就业岗位、就业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2012年的就业情况:从就业性质看, 企业的占82%, 事业的占18%;从就业对口率来看, 完全对口的占38%, 基本对口的占45%, 不对口的占18%;从就业薪水方面来看, 1, 000元到2, 000元的占15%, 2, 000元到3, 000元的占78%, 3, 000元以上的占7%;从就业岗位来看, 一线工作占56%;从就业途径看, 学校介绍的占35%, 人才市场或网上占65%。

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用人单位反馈部分, 共收回调查表1, 265份, 296家单位参与调查, 调查比率为2012年度用人企业的32%。调查内容可分为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等四方面, 其中包含职业道德、专业对口率、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意识、适应能力等11个细节。调查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对265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评价均为优秀, 满意率为100%;专业对口率方面, 52%的毕业生的专业对口, 剩余48%为一般;在工作能力方面, 71%的毕业生为优秀, 较好为19%;创新能力方面, 18%的毕业生有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方面, 70%的毕业生团队意识优秀, 30%的毕业生团队意识一般。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的是职业道德、专业素质、适应能力, 基本满意的是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 不满意的是创新能力及组织能力。以上数据显示,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令人担忧,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 高职学院对毕业生的毕业指导不到位。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和学院就业与指导工作密不可分, 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指导;2.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得到保证;3.就业指导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符, 学生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符的原因是:一是所学的专业不精, 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二是不喜欢所学的专业, 不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三是没有建设与该专业相关的专业群。

(三) 高职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多数专业教师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工作, 由学生到教师的直接角色的转变, 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验。二是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 造成了先进专业知识、企业的文化理念、团队合作精神等的缺乏。三是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教师无法学习到知名学院的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等专业技术。加上企业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不多, 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 学生的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

2. 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存在表面的合作, 没有进入合作的实质性阶段, 参与教学的工程师很少, 教学中得不到先进的技术。企业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多, 不能将企业的项目流程带到教学中去。企业工程师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参与的不多。这些都是学生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的原因。总之, 除了改进上述两个方面, 还要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就业质量不高的解决方案

(一)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对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指导,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定位分析, 分析自己在此专业中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如:软件技术专业有很多方向的岗位, 软件维护员、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网络建设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一旦选定自己的位置, 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很容易了。再者, 学院要组织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到学院进行招聘工作。对已经到毕业时间, 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 学校要对其进行培训, 协助其找到工作。

(二)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1. 采用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是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在特定的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 通过围绕某一问题、项目或课题开展教学活动, 使教学目标具体, 学习目标明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 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掌握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和必备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层次逐步深化的不同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在学校的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顶岗实习由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和校内的专业教师共同指导, 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生产实习, 以尽早适应工作环境。这样, 就把学生的基本技能、单一技能逐渐培养成以就业为导向需要的综合技能, 构成从校内实验实训室培养逐渐走向校外实际岗位培养的新实践教学体系。

(三)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鼓励专业教师到软件企业去锻炼, 并制定相关政策。一来增加了软件专业知识, 二来提高了教学水平。第二, 增加教师去知名高职学院培训的机会, 普及到每一位专业教师, 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外去培训。第三, 聘请知名企业的工程师参与教学, 给教学团队加入新鲜的血液。工程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会将企业用的先进技术、企业的文化理念、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的研发流程带到教学中去,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提供了便利。总之, 加强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 而且注重员工的素质以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为, 任何工作都是员工们团结合作完成的。所以我们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应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 使毕业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五) 加强校企合作。

在合作方面, 必须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巩固就业实习基地, 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 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平台。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应大力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走校企合作之路, 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支持, 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可以实现“双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方面的各种资源, 促进专业教学, 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六) 实施双证书。

高职院校鼓励学生考取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如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鼓励考计算机二级证书和计算中、高程序员。学生毕业后有相应的证书, 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赵志坚.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探索, 2012

[2].许德香.实现无缝对接提升高职就业质量[J].新西部, 2010

建立跟踪体制提高就业质量 篇10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就业质量,体制,措施

1 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意义

高校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就好像是我们的产品, 我们在产前做到目标明确, 产中精雕细刻, 但产后却没有“售后服务”。很多院校把学生在校教育当成是自己份内的事, 而毕业后好像和自己无关一般, 不再去加以指导, 而这恰恰是影响就业质量很重要的原因,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无所适从, 在专业技术上、为人处世方面不能从容应对, 造成近50%的毕业生甚至无法适应本专业的就业, 转而从事其他专业,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信心和质量, 也势必会使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教学质量产生质疑。

就业跟踪服务体制不仅大大提高就业质量, 还能有效的反馈我们的教学质量, 使教学与实践不相协调的问题暴露无遗;通过就业状况, 指出我们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 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取向, 为在校生面对就业提供合理的参考;不断获得最新的社会职业准入和职业定位, 为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通过这种体制, 还能随时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另外为我们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立交桥提供极大的便利。

2 影响社艺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得到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 我们了解到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环境改变对毕业生影响较大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 而且要求较好的学校和更高的学历层次, 已经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这种抬高门坎的现象致使我系毕业生要很快找到合适的岗位, 顺利实现就业增加了难度。

热门专业依然走俏, 部分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调查表明, 热门专业 (如环境艺术设计) 比起其他专业占有较大优势。冷门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或改行从事非对口专业工作。某些缺少必要的师资和实训基地的专业就业尤其困难。

2.2 大学生对就业理念滞后于市场

通过调查, 我系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 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这直接影响了对所选职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有58%的同学希望到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 表现出明显的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仍在安逸的校园中生活, 对复杂的社会没有足够的了解。经济上依赖父母, 无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

2.3 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调研过程中,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反映较多的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实习指导力度不够, 实习经费不足等。教学实习开展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将来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对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另方面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增强实习指导的力度, 让学生先具备“用武之才”以更好地去寻找“用武之地”。

2.4 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 自我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 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除了社会压力大, 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 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 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在调查中发现, 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3 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措施

就业跟踪体制是就业指导工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使毕业生在工作中仍然会源源不断的得到老师的指导, 而不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此就业跟踪体制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大大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 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免除了后顾之忧。

3.1 强化系部服务职能

系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 着力构建就业跟踪服务体制。

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 确保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 为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建立师生搭对帮扶体制, 发挥老师的支撑作用毕业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 因此如果建立起师生畅通的信息网络, 实行有效的帮扶体制, 可以大大减少毕业生的工作压力, 实现毕业后的延续指导。

3.2 结合市场需求实际, 充实就业跟踪体制的内容

就业跟踪服务体制使办学定位建立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上, 逐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灰领阶层”, 以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 使就业跟踪服务体制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1) 从专业设置切入, 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研表明,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专业设置应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 在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技能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 在此基础上, 确定系部的专业设置。同时, 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 不断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改造, 如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 甚至专业的弱化与撤消等。当前一些复合型专业正在高专高职学校出现, 如“应用日语/园艺”、“商务日语/旅游管理”等, 都是充分体现了适应市场需求, 建立产销链接的办学思路, 值得我们借鉴。

(2) 试行毕业生设计, 岗位训练与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有意识地放到对口的用人单位去进行, 同时进行培训。这样一方面让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也便于用人单位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并作为接收毕业生的考察试用过程。

(3) 就业前引导, 就业后指导, 真正实现就业跟踪服务。

就业前有效引导大学生依据自我实际, 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势, 衡量自己的差距, 并以此来塑造自己, 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实际出发, 在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教育的基础上, 注重进行就业心里疏导, 组织必要的就业技巧训练, 通过讲座、模拟应聘等, 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建立适合的就业跟踪服务体制, 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是双赢的, 对学校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通过就业跟踪服务体制, 健全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数据库, 使毕业生能适“业”, 使老师更敬“业”, 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对大学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 (8) .

[2]李昕荣, 阮海涛.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信息跟踪与反馈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5) .

就业质量 篇11

摘要:近年来,全社会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本文从国家政策环境、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上述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而临的难题,为了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需要通过国家政策。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就业工作的创新等方而,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目前高职教育主要还是以就业为导向,高校办学质量和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还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就业率不能体现山就业“质”的高低,只能够反映就业“量”的大小,无法科学和全而地反映就业质量。因此,社会开始质疑一些高校公布的高就业率。张瑶祥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不能够以就业率为指标衡量,高校应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分析了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2015届伞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历史新高的74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为了让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所有高职学校都在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就业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既要从宏观和微观方而探析,义要从内因和外因方而探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而。

1.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错误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同时还具有错误的就业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顺利就业以及合理就业,如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为了而子才去找一份工作,而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和技能出发。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先就业后择业”的错误观念引导,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主要靠薪酬、福利和文化氛围,而不是从该单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工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其就业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个人能力与素质可以从毕业生就业质量来体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动手能力也较弱,理论知识也不扎实,无法胜任很多自己喜炊的工作,从而影响就业质量。

2.政府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要被国家政策所调控,很多就业政策都会影响到就业质量。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招统分”到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虽激发了就业的活力,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有更多的自由择业机会,这也从积极的方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能甭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在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工作中,还需要利用业余时问来学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这也会给毕业生自身造成压力,导致就业质量的降低。并且我国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部分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的重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4.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才高消费”现象会经常山现。在求职时,经常会被要求签订一些不符合《劳动法》的合同,这导致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频繁“跳槽”,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5.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那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相对较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较高。反之,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环境就相对较差,劳动生产率也就相对较低,这就无法获得相对合理的薪酬,毕业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就业质量也就不会很高。

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当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自我认知不是很清晰时,就很难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对就业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来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1.政府要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以较好的政策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比如“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大学生小额贷款”等,这些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政府还应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选调生和支教等方式,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基层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2.高校要从培养模式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3+1”企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市场为准绳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育人,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做中学”的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

(2)高校要联合学生家长,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或“建议”,这种做法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与定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获得了一份家长或亲友们认为很不错的工作,但却不是这些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所喜欢的和所擅长的,一旦这些大学生屈从于父母获得了一份工作,则他们在工作时很不舒心,对岗位的认同度就很低,从而影响就业质量。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和家庭建立家校联合机制,经常和家长沟通,向他们普及职业规划知识,让父母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这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3.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希望能够获得较为稳定而且待遇不错的工作,但实际上却很难。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第一次参加工作,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可能还遇到不公正待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调整好心态,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自身来提高就业质量。

(2)打好专业功底,完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大学生要精通本专业的大部分知识,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运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自己所学专业的“专才”,为提升就业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3)提高就业技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素性、技能性、职业规划和应聘求职等四方而就业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大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比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等等,多渠道地锻炼自己各方而的能力水平,以真正增强自身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4.用人单位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协同效力

用人单位要开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绿色通道”,及时加强与高校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对接,通过校园招聘会和网络人才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增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和接收力度,从而大大提高就业质量。同时,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给这些毕业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真正地融入企业中,做到愉快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5.家庭要发挥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余热效应和兜底作用

父母要帮助儿女端正就业态度,让他们能够合理看待就业、择业和创业_三者的关系,同时做子女的就业“导师”。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在法律的范畴内发挥家庭的“光和热”以提升子女就业质量。如私营企业主可以给自己子女提供到自己企业实习锻炼、工作的平台,既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也有利于促进自己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不侵犯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就业质量。

三、小结

就业质量 篇12

黄炎培先生早在1915年就指出:“我们的职业教育社, 自从成立以后, 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 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我们的意思, 终想根本解决问题, 所以打算从就业指导下手。”黄炎培先生认为:就业指导是帮助人们就业的根本方法。就业指导, 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 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广义的就业指导, 则包括汇集、传递就业信息, 培养劳动技能, 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大学生就业指导, 是指导者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 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活动;是帮助大学毕业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 及时落实用人单位或自主创业的活动;是为大学生就业后如何谋求职业发展、创立事业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活动。

一、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意义

第一,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大学生在正式毕业之前对社会职场方面的体验比较少, 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从而对社会职业需求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第二,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 并制定就业发展方案。尚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对人生有着种种幻想, 他们对职业的认识一般也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就业指导是学校面向社会的一扇窗户, 通过就业指导, 能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确立符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第三,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和提高技能, 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就业竞争, 实际上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就业指导通过向大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人才的综合要求, 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毕业后, 可以带着高度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入社会。

第四, 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合理取舍。“考证”现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有着盲目考证和有证书没能力的现象。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根据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目标, 学习必要技能,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证书的考取。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纷纷开设了学生就业辅导的相关课程, 成立了专门机构提供专业的辅导与服务,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管理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业务培训。但是,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有很大的问题, 现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传递, 国家就业政策的宣讲, 协议的办理, 就业讲座、华而不实的双选会的举办等一切服务层面, 并没有当成一门必修学科来研究。

第二,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 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大课堂集中讲授的方式给学生以指导,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同时, 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 在就业指导队伍方面 (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 , 素质高低不一, 总体在忙于大量的其他学生工作或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 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或是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知识相对缺少, 这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就业指导工作,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等多方面的知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 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第四,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时间不合理。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一门课程, 但是许多高校只在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 开设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 在此之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没有太多的涉及, 更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作为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去实施。

三、实现高质量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一) 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以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

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 根据不同的年级, 可以进行不同内容的指导。通过面向全体大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对待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个体, 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指导。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 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社会层次。三是就业指导的内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讲座和“双选会”。

(二)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是应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行列, 与大学四年整体的大学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具有长远意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不应该是大学生毕业之前进行的教育工作, 而是一项从大学生刚入校门开始就着手, 并且贯穿大学生涯的综合性工作。二是高校应正确对待就业指导课程, 把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放在同样的层面, 从社会需求和本校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规律, 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只有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才会更加合理。

(三) 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 提高就业指导队伍成员的综合水平与能力。

目前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中的主力军, 辅导员的角色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 发生了改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也是一项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工作。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扮演着不可忽缺的重要角色。因此, 加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对辅导员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 逐步形成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对高质量就业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而且和高校的教育、办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以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正平, 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七人制足球下一篇:管理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