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就业

2024-08-29

实现高质量就业(精选12篇)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1

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是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总方针下, 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总要求。当前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经济发展增速趋缓, 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相互交织。社会保障在体现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尚不完善, 部分劳动者技术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要求。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 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合理性和可预期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高质量就业就是“体面劳动”, 通过促进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 维护自身基本权益, 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够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 劳动者满足自我需要、实现个人价值、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收入、福利待遇、权益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单位和个人实现双赢。

二、高质量就业内涵的理解

对高质量就业内涵的理解应当包括五个核心要素:

1.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与充分的就业机会。既关系到就业创业的环境条件, 也关系到就业政策落实和公共服务的实效, 是确保就业机会增加和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

2.就业公平与劳动报酬。公平就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基本保证, 劳动报酬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最重要、最直观的因素, 二者为就业者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就业公平中收入公平和同工同酬是重要内容, 应将劳动报酬与公平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3.就业能力与职业培训。掌握就业技能, 是实现相对稳定就业的前提, 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 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手段, 实现由依赖开发岗位安排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实现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

4.就业稳定与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是社会转型时期劳动者最大期望, 而社会保障是稳定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保证条件。

5.劳动关系与职业安全。此要素关系到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保护和劳动者安全健康, 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

这五个要素, 既涵盖了劳动者在就业前后全过程中最关切的问题, 又可以衡量各级政府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的落实, 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就业质量状况。这就要求在就业工作中,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三、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1.实施扩大就业计划, 使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稳定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通过税费减免、技术支持、金融扶持、市场服务、法律咨询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帮助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实践表明, 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当前多地出现“用工荒”, 作为企业要解决招工难, 从长远看产业升级才是最终的出路, 适当条件下企业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 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对低端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依赖。

另外, 政府要设置公益性岗位, 安置一批“40、50”、零就业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群, 通过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吸纳就业, 从而达到“提供一个岗位, 帮助一个家庭”的目的。

2.优化就业结构, 就业形式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劳动力需求作为派生需求受影响于产业、技术等因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优化, 客观上有利于增长就业弹性, 使同样的经济增速拉动更多的就业,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拉动就业增长, 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劳动者通过创业, 在实现自身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同时, 还能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 促进社会就业的增长。因此, 要积极落实鼓励创业的方针, 坚持将促进创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完善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 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扶持劳动者创业。积极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 完善创业政策激励机制, 加大创业引导力度, 强化创业人才培育机制, 积极引导大学生、复转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投身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初期创业者为培训对象, 开展GYB (创业意识培训) 和SYB (创办你的企业) 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展IYB (改善你的企业) 和EYB (扩大你的企业) 培训, 满足不同创业者的需求。另外要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创业项目建设, 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资金和项目扶持, “扶上马送一程”, 帮助他们创业成功。通过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实现更多人的就业愿望。

3.强化就业服务, 就业环境更加公平。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 统筹做好青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 促进公平就业。推进公共服务就业平台建设, 加快城乡就业政策、制度的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乡公共创业就业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基层服务效率和水平, 完善失业动态监测机制, 对重点缺工企业实施对口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着力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提升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水平。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建设信息化, 建立就业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 加快就业系统内部业务经办的信息化和数据整合, 实现就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就业信息和人才信息、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用工信息的交换共享, 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内部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 加大劳动力信息发布力度, 通过市场服务大厅、互联网、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多种措施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层平台开展一对一的宣传服务, 在政府、企业、劳动者之间搭建一个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减少劳动者无序流动, 提升劳动者求职率和企业招聘成功率。

4.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增加就业的稳定性。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是促进就业特别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 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 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而帮助劳动者实现更加稳定的就业。

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 力争使每一个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能够接受职业培训, 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 扩大免费培训范围, 重点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等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就业导向性培训, 储备职业技能人才。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 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加速职工技能提升。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引导公众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让劳动者人尽其才。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内容要紧扣市场需求, 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实际需要, 因需施教。长中短培训相结合, 初中高梯次并进,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真正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

5.规范用工行为, 维护劳动者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 重点提高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 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 积极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 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机制。要健全并落实劳动标准体系, 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标准, 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推动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 要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对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 还要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就业不但成为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也成为劳动者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业是一个多元方程, 需要各方合力求解, 只有在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下, 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劳动者、市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并互促共进, 良性互动, 既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又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才能实现就业质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 为建设繁荣、和谐的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 (国发[2009]4号)

[2]王兵.提高就业质量是就业工作之本[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7)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2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扩大就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近年来,我国提出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又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着力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过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上海降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十二五”末将达到65%左右,这将有助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政府应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总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促进公平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政府必须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如,政府部门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信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措施,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高。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要)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发挥消费的动力功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的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适度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消费量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带动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会带动就业增长,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所以,必须实施扩大消费的政策,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被排在首要位置,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消费需求,发挥消费的动力功能,带动就业增长。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就业权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体面劳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减少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如国家制定《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推动劳动者的就业。

其他参考论点: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政策 篇3

就业是否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能否得以调整升级,是衡量经济增长成效和包容性的重要标志。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优先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是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消化城镇企业冗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城乡就业的扩大,实际上就是指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就业扩大速度,以及城乡就业的统筹程度。

2002-2011年,城镇就业增长了44.9%,进城就业农民工人数增长了51.5%。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10.7%的年均增长率,意味着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带动0.39个百分点的城镇就业增长和0.44个百分点的进城农民工增长,都是很高的就业弹性。除此之外,还有超过1亿农民工离开土地,在本地或外地农村从事工资性就业。这种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大幅度下降,从2002年的50%下降到2011年的34.8%。

2004年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近年来演变为全国范围的劳动力短缺,引起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大幅度上涨,意味着我国迎来刘易斯转折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一阶段性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重要转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信号、收入分配改善的契机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速器。

在过去10年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育、城乡就业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就业问题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以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分别面对各种就业困难,这要求政府继续履行公共责任、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构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制度保障机制。

虽然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企业冗员为表现的隐蔽性失业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就业总量问题显著缓解。但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波动相关的周期性失业,以及因劳动力市场不匹配产生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就业难题。应对这些新课题,政府应加快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障碍,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人力资本保障。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4

一、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积极探索就业模式

作为一所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输送了数万名职业技术人才, 也与铁路一线企业形成了长久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传统纽带关系。近年来, 学院抓住铁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 紧紧围绕铁路运营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 重金打造运输牵引动力、运输车辆、铁道供电、机电一体化技术 (铁道线路养护)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铁道通信信号) 等重点专业, 奠定了学院轨道类专业在铁路职教领域的龙头地位。同时, 学院紧扣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内涵建设和结构布局, 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含动车组方向) 、城市轨道运营管理等专业, 形成了专业优势明显、毕业生需求稳定的特色专业链。

在此基础上, 学院坚持“就业为导向, 服务为宗旨, 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 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 致力于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零适应期”的高等技术型人才。目前, 学院与全国各铁路局、工程局、地铁公司等大型企业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 每年都以“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 为企业输送人才。

在采取“办校入企”、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 学院还注重引入企业项目, 让学生参与研发、顶岗实习, 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岗位稳定率大幅度提升, 收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2007年, 学院毕业生与大型国有企业签约人数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2009届毕业生中, 已有1300余人与合作企业签约, 进入“订单”学习阶段。

二、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就业靠的是专业知识, 因此, 学院始终注重加强学风建设, 使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为此,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专业课程, 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适当增加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强化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

学院还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 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导向, 以品德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积极整合第二课堂育人资源, 重视发挥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不断加大对社团建设技术、人力、场地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 重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 做到每个社团“业务指导有教师, 学期活动有计划, 经费投入有渠道, 社团负责人定期有培训, 社团工作成效定期有评比”。目前, 学院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 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社团发展指导方针, 共建立各类社团38个, 注册会员3200多人。这些社团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紧密围绕育人目标开展活动。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能力, 增强了本领。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 学院无线电协会组织参赛队代表河南省参赛, 获得高职高专组一等奖, 这在河南省尚属首次;在河南省第十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第十四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河南省主题演讲比赛等省级赛事中, 学院学生社团成员也多次获得一等奖。这些获奖学生中有许多没有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而大多数社团成员也都在毕业后就顺利就业, 且就业层次较高。

此外, 学院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实施双证书制度, 督促学生实现一专多能, 引导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 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已获得由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278个, 其中通用工种183个、特有工种95个。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相继申请开展了数控工艺员、神州数码、ERP、ICU护理、助产技术、保健按摩、验光员、眼镜定配工等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工作, 毕业生双 (多) 证书获取率在92%以上。可以说, 双证书制度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坚持不懈全方位地进行就业指导

准确分析就业形势,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一直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点。

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科学的理论和人才测评技术作指导, 以专业队伍作支撑, 以系统的辅导为途径, 分阶段、分层次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院定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讲座活动, 举办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大赛, 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做好职业素质准备。同时, 还积极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活动, 及时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选择, 进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院还在各专业全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每年都召开毕业生报告会、恳谈会, 请省、市人才交流中心的专家和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就业讲座, 或解读就业政策, 或分析就业形势, 或畅谈就业体会。学院还经常举办求职信写作讲座、征文比赛、模拟面试、面试技巧讲座、职场心理讲座、各职业行情调查等就业教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始终坚持就业指导个体化, 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指导, 以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多年来,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 定期开展的“创业设计大赛”每次都吸引大批学生参加, 优秀的创业设计和成功的创业案例不断出现。学院团委成立了创业教育部, 专门负责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学院在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开辟7处场地专门用于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创业小超市、自行车租赁公司、计算机维护团队、小小图书屋等学生创业项目方兴未艾。

在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和与社会实际的不断接触中, 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贴近社会实际, 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在各铁路局、广州地铁、郑州宇通、富士康等企业任职的毕业生, 以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自我定位、较高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公司的肯定和认可。

四、畅通就业网络, 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1. 注重收集就业信息, 拓展就业渠道,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绿色通道

学院主动出击, 派专人前往全国各大企业收集毕业生供求信息, 向企业推介毕业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招聘。2007年学院共举办各类专业人才招聘会130余场, 仅在2007年医学类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 学院就有近2000名毕业生到参加洽谈会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郑州市儿童医院等50余家单位应聘。

2. 将毕业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提前就业

学院在许继集团、郑州宇通、郑州铁路局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近百个, 学生毕业前在这里实习, 一方面, 可以亲身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另一方面, 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各部门业务的运转及各岗位的操作规范、岗位特点及操作程序,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尽快度过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期。通过实习,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很多学生因此被实习单位聘用, 实习期变成了就业考察期。

五、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学院着力提高毕业生质量, 力促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成功, 实现大中型企业就业稳定和就业岗位稳定。近年来,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全国各大铁路局、各大工程局、上海地铁公司、武汉地铁公司、广州地铁公司、郑州宇通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莱芜钢铁集团、河南省公路港务局、河南省长通物流公司、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 就业区域覆盖河南、北京、上海、宁夏、西藏等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少毕业生经过岗位锻炼, 目前已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5

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教育部自今年5月联合开展针对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阳光就业行动”以来,截至8月底,已援助14.1万名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占需援助总数的88.7%。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到90.6%,高于同期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68%的`水平。

据了解,经全国各地工会和教育部门调查核实,今年需要就业援助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共15.9万人。活动开展期间,各地工会共举办、联办就业招聘会5132场,提供就业岗位691329个;整合运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劳模企业、社会爱心企业及政府公益性岗位等资源,为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76735个,组织开展见习实习7933人次,进行就业技能培训58460人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23075人次;提供创业指导31103人次,进行创业培训20561人次,共为1682人次提供小额贷款1956万元;帮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38732人次;资助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26542人次,发放求职补贴1049.2万元。

全总新闻发言人李守镇介绍说,“阳光就业行动”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特征,全国各地工会开展多项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各地工会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技能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工会就业再就业基地的资源优势,优先提供见习实习岗位;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督促和帮助落实好培训、创业、社保、税收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扶持。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6

关键字:职业指导;就业

中国自 1999 年开始进行高校扩招,已经持续了15年,高等教育规模堪称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慢慢转变为了普惠型的“大众式教育”,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是逐年递增,2012、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 680 万、699 万。而 2014年毕业生数量更是创造了历史之最,727 万。毕业生队伍的逐步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和主要矛盾。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选择职业、获取职业、适应职业和预备就业的指导性学科,学科发展二十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职业指导教育围绕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进行着科学指引,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发展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加深了他们对职业规划的理解,并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职业探索、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地实践证明,今天的职业指导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上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2.1、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们把握好了人生的“总开关”

其实求职的概念,对于刚刚进入高校的高中生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在主观意识上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三年后的求职对于其人生的重大意义,以至于在经历了高中的三年密集学习后,进入大学校园却长长地舒了口气,面对大学校园中大把的个人时间支配,又没有了家人的约束,显得放松和慵懒,因为大学的严进宽出让他们误认为上大学就是件相对轻松的事情。于是,放松下来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状态,仿佛要讨回他求学以来被克扣的休闲时间,这个信号是危险的。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走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我觉得这个提法同样适用于当代大学生,因为“总开关”关乎思想源头,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人的未来成长,而大学生正好处于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将来想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指导,规划他的职业生涯并由此将职业指导活动贯彻其个人成长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重要阶段去尝试真正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慢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人生目标和理想逐渐确立起来。

2.2、分段式的全程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全面拓展个人素质

职业指导工作是个长期的过程, 除了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外,还应当依据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职场的实际需求来分阶段地科学实施。大一学年,需要帮助他们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转换,帮助他们认识专业,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设计,形成职业规划的初步理念和基本意识;大二学年,主要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要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素质等,为实现目标做好准备。在大三学年,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实习,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初入职场的锻炼,帮助他们成功就业,适应就业环境,实现就业稳定,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以此保证学生从迈入校门到毕业走入社会,从课堂学习、生活交往到顶岗实习、求职应聘,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职业指导和心灵辅导,让职业指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并全面拓展学生的个人素质。

通过分段式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开始学会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并且学会结合个人实际和相关兴趣、爱好等来认识所学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就业心理会日趋坚强和成熟,由此慢慢摒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职业幻想,按学年逐步引导他们着力培养自身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养成一些适应职场,融入社会的重要品质,使他们弄懂各种职业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求职信息,最后完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培养、自我服务、自我就业的新蜕变,大大提升他们在就业中的自主性和个人成就感、满意度。

2.3、全程化职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就业和创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呢?作为一名高校的职业指导老师,我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高校毕业生具有明确目标和持续性发展的自主性就业和创业,即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转换。如今,就业待遇往往不再是学生们的首要考虑因素,他们更多地会注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一些艰苦行业也受到了不少毕业生的关注。通过职业指导的帮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所热爱和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跟着理想前行,踏着梦想前进,充满激情进取,哪怕是激情总是伴随着痛苦,而这份痛苦却是来自于为理想而做出的牺牲与放弃(英文单词“passion”出自于表示疼痛的“passio①”)。

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职业指导教育肩负着使学生向社会平稳过渡的重要使命,只有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才会更有利于高校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未来发展。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可持续,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势在必行,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手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就业和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从而在“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中与时俱进。

注释:

①Passio,圣经中描述的基督苦难,而这种苦难正是赢获人类生命所要付出的赎价。

参考文献:

[1]朱漫. 《职业指导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人力资源,2011(7)

[2]高庆娣.《浅谈就业中职业指导的作用》[J].财经界,2010,24-28.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7

1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年广西高校毕业生约18.1万人,比2012年的16.9万多了1.2万毕业生,增幅为7%~8%,就业形势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年,就业压力非常大。另据广西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分析,2013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截至2013年7月底,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1.5%,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6.3%;二是近半数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业,占总人数的44.7%;三是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农学、医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工作,专科生中水利、生化与药品、环保、气象与安全等专业毕业生更易就业;四是非国有企业仍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渠道,吸纳毕业生9.92万人,占总人数的62.8%。

据访谈获悉,广西民族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小杨开始尝到了“最难就业季”的苦涩滋味——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她在招聘会和网上投出的简历至少有40份,参加过的复试也有10多次,至今仍没找到工作。小杨对本专业适合的工作不太感兴趣,出差多是原因之一。因此,她主要向销售、客服、文员岗位投递简历。她曾经成功地拿到了3份工作邀请,但都没去——第一家是服装企业的销售岗位,需要往外跑拉业务,“底薪1 200元加提成,加起来最多也就1 500元,根本养不活自己”。第二家是灯具公司的销售助理岗位,工资2 000元,但要从导购做起,“晋升空间太小了,做导购一两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做到店长,所以就不考虑了”。第三家是某企业的电话接线员岗位,“要培训一个月,再试用3个月,底薪才700元,还是不去了”。

2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目前,广西共有69所普通高校,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8.1万人。近年来,广西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5%~80%,每年都有4万~5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经济需求放缓,2013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比2012年有所减少。还有就是多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毕业生的期望值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专业设置等仍有不匹配的地方。二是扩招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由于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准备不足,扩招后主要依靠稀释教学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培养的学生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宜,造成不少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三是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报考公务员的就业渠道受成绩、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四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不够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都没有。五是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但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培训机会。六是学生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目前六成的大学生希望月薪达到2 000元,但目前广西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行业、假期和专业对口等方面要求。

3 解决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落实就业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要根据广西实际,按照国家已明确的各项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广西就业政策体系。对于已有的各项就业政策,重点要抓好落实。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制定符合广西的配套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在条件许可下,自治区、市、县(市、区)设立“广西大学生创业资金”,为有经营头脑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使他们自主创业。二是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出台鼓励大学生到广西艰苦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建议各级政府和劳动、人事、编委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在国家政策基础上,适当增加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使毕业生到基层之后有用武之地、一定的物质条件保障、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例如:对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农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待遇,如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2级;对到县以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评定职称时可适当倾斜;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强化待遇留人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毕业生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如大胆使用、培养选拔在基层工作中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的高校毕业生,把他们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等。

3.2 履行政府职能

要强化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各级政府要统筹好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这3个重点,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建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规划,落实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之中,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与战略部署,建立大学生就业联系动态机制。尽快制定《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实施。二是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议劳动部门要切实负责,督促企业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完善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增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就业的信心。另外,制定相关政策,消除性别歧视,使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真正能够公平竞争。三是政府投资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时,新增就业岗位数的20%以上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是规范协调劳动关系,提升就业质量。政府要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在推动就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保持工资的稳定和增长。五是社会和政府也应给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宽容创业失败。同时,要建立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防止大学生供需失衡。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建设,为大学生就业牵好线、搭好桥。应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专业化、统一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多部门全程参与、上下联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一是要加快网络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举办网络人才招聘会,开展网上求职,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二是要确立人才“大市场”观念,加强合作,实现异地市场联合经营,组织异地用人单位招聘团,促进地区间人才的合理流动,相互取长补短。三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比如设立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四是联合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和高校,整合就业服务资源,加快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设,如建立广西用工信息网站、提供网上就业平台,发展各类网上自助式就业服务,采用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开展丰富、快捷的就业服务,尽快使网络招聘成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渠道。

3.3 优化高校服务

首先,要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①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建议广西教育厅对高校专业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高校新增专业的分类指导,调控专业的布局、布点,注意对部分布点过多的同一专业进行控制和调整,注重学科与专业建设应与广西产业结构相契合,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高校发展的18项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对一些就业率偏低的专业的招生规模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甚至停止招生。高校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一方面要努力适应现实的行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尤其是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②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③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应着重抓好3个具体环节:指导体系——人力专家、企业家进行培训指导就业,采用现场培训、网站、热线等形式或媒介与大学生展开互动;组织体系——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运作体系——实践岗位信息发布和优秀毕业生推荐,健全大学生实践、服务、就业机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特别是指导体系中,通过人力专家、企业家在“实践基地”授课指导就业。

其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再次,支持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项目研究期间,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可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期满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最后,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高校的不懈作为。一方面,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高校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培养计划要修订,课程体系要更新,师资力量要加强,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方法要改进,学习方式要改变,学习资源要丰富,学习支持要提供,社会调查(实践)要当真,毕业论文(设计)要强化,评价体系要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既要严格,又要灵活。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大力搞好就业和创业教育,如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和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等,增强就业、创业教育吸引力、感染性和实效性,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3.4 用人单位要落实责任

首先,发挥国有企业、园区经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区内国有企业和各类工业园区中的企业每年分别新增就业岗位数的15%、20%以上,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据统计,2013年广西相关企业新增就业岗位需求7.56万人。

其次,用人单位应改变自身的人才观,不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人为增加就业难度。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合理引进人才。

再次,各单位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截至2013年7月底,广西已为2013届毕业生举办全区性现场“双选会”和网上“双选会”16场,共有3 472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岗位9.33万个。全区高校也举办各类校园“双选会”112场,共有参会企业1.36万家,提供岗位45.79万个。2013年“双选会”的规模和场次都比2012年有明显增加,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之比超过1:3。广西在全国率先全部开通和使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并积极动员、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上发布招聘和求职信息,目前广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系统中可享受到全国实时职位信息的共享。同时,广西坚持举办就业培训,提高教师的就业创业指导水平,8年来共培训就业指导人员1 400名。广西教育厅还组织人员到高校实地开展就业和统计工作专项核查,重申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不准”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统计工作进行复查,确保数据客观准确。

最后,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企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的,可优先考虑给予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而招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按规定享受国家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社保补贴。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抓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3.5 大学生自身要努力

首先,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大学生本人的切实努力。为更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学生应加强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实践能力,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这样不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有需求的时候满足雇主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创业,开创同样光明的职业人生。劳动力市场虽然变化无常,但是只要大学生有足够强的实力和灵活性,更高质量的就业总能动态地实现。

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抓好创业教育的同时,广西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在广西毕业生就业网开通了“自主创业证申请系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开办广西高校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截至2013年7月底,广西高校共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园及场地172处,占地7万多m2,累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1 249万元。

参考文献

[1]宋雪霞.广西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EB/OL].http://www.gxi.gov.cn/synrtj/201301/t20130104_466283.htm,2013-01-04.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8

一、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战略”, 再到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就业理念, 就业的内涵不断丰富, 从单纯的解决生存的问题, 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体现出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这是一个文明的跨越。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涉及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尊严, 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的体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就业人群庞大, 就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 实属罕见。过去十年,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现了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应该说, 成就令世人瞩目。然而, 当人们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时候, 也开始深切地体会到, 就业并不是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的全部, 劳动工资提高、环境改善、安全保障、时间合理是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的必要元素,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能不能找到一份为生存的工作, 而是更加渴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更加追求一个实现理想的工作平台。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要面对的课题, 是促进社会和谐、开启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既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 也是当前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实现包容性就业增长并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从“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到“保护劳动所得”, 十八大报告这些工作部署和制度保障, 调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将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动力, 助推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形成。

二、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就业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的经济活动, 就业质量包括了所有与劳动者个人工作条件相关的要素。

有人简单地认为, 高质量的就业就是找到福利待遇高、工作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的“好工作”, 其实这样的就业不但没有体现从业者自己的兴趣、能力, 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 实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也无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效力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根本谈不上是高质量的就业。

实现高质量就业, 从宏观层面上讲, 就是国家应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提高就业质量, 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实现由主要依赖开发岗位来安排人员就业转到更加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实现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素质的“量”和“质”的并举;就是优化就业环境,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从微观层面讲, 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是就业更加稳定, 就业机会更均等, 劳动者技能层次更高,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更平等, 生活质量更高。

三、职校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

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的就业是职业技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能否推动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已成为衡量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职校学生就业问题事关老百姓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尊严, 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实现职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1) 实现职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学生本人的切实努力。为能更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职校学生应加强学习, 扩充知识储备, 增强实践能力, 切实转变就业观念。这样不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有需求的时候满足雇主需求, 实现自我价值, 甚至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实现自主创业, 开创同样光明的职业人生。所以说, 劳动力市场虽然变化无常, 但是只要职校学生有足够强的实力和灵活性, 更高质量的就业总能动态地实现。

(2) 实现职校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 需要职业技术学校的不懈努力。一方面, 需要职业技术学校 (以下简称“职校”)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学校而言, 这可能意味着培养计划要修订, 课程体系要更新, 师资力量要加强, 教学水平要提高, 教学方法要改进, 学习方式要改变, 学习资源要丰富, 学习支持要提供, 社会调查 (实践) 要当真, 毕业论文 (设计) 要强化, 评价体系要完善, 教育教学管理要既严格又灵活。另一方面则需要职校大力搞好就业和创业教育, 不断完善全程化、专业化的生涯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以质量标准、幸福标准和精致标准为依据, 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校园活动和网络教育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吸引力、感染性和实效性, 以此提升职校学生的就业意识, 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 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3) 社会和政府也应给职校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括坚持经济发展,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推行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还要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 宽容创业失败。当前, 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 纷纷出台了很多青年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 但是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宽容创业失败的良好氛围。因此, 要想方设法大力破除这些障碍, 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媒体的典型报道、有识之士的积极呼吁等方式, 转变存在于家长和社会大部分人观念中的“铁饭碗”崇拜。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明确了新的就业理念。在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今天,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绝非易事。党的报告是人民幸福的宣言书, 承诺就要践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让职校的学生实现体面劳动, 为了社会和谐, 让我们携起手来, 践行十八大精神, 破解就业难题, 努力推动职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的早日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以下简称“十八大”) 报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理念, 进一步丰富了就业的内涵, 体现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跨越, 对职业学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探讨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意义, 探究职业学校学生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就业,十八大

参考文献

[1]潘光军.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9

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 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 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 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 对整个社会而言, 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 “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 也是总体要求, 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 “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 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 是从宏观层面讲的, 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 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 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 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 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过程, 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 要靠发展, 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八大报告同时还强调,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 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 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 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 经济增速趋缓, 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 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 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 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 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 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不可偏废, 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 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过去、现在和将来, 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 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 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 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 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 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 对整个社会而言, 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 互促共进, 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 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 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 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 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 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 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 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第三, 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 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同时, 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 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 不断改善就业结构, 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 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 以结构的优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10

一、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是通过采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帮助人们了解工作的世界,获得职业信息并学会做出职业决策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1我国职业指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对职业与人力资源的“合理匹配”管理,二是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的职业介绍和指导,三是学校教育部门对学生实施的职业指导。2这里主要探讨第三方面。

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很多毕业生就业观念模糊,定位不准,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对自我缺乏了解,容易产生迷茫。这对学生顺利就业是不利的。因此,转变毕业生就业观显得尤为重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上的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更加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把自身特点和就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设定了目标。通过职业指导,可以提升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职业,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高职业素养。经过学习学生能够对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职业指导有利于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少走弯路。对于初就业者,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刚参加工作做事往往急于求成,面对压力不能摆正心态去学习、锻炼、提高。(2)缺乏法律意识,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通过法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3)盲目求职,容易掉入虚假招聘广告的“陷阱”,甚至落入传销的陷阱,走上违法的道路。(4)朝三暮四,频繁跳槽,几年下来发现自己还处于“初就业者”阶段,一无所获。通过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预见在未来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教给他们处理相应问题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就业心理指导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增强职业适应能力,以促使他们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四)通过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提供及时的需求信息和择业策略,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和选择,实现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最佳匹配。目前,大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每到就业季校园网都会及时发布和更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从而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铺路,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与职业定向脱节。在目前情况下,大多学校都重视入口和出口工作即招生和就业工作,但对就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一味追求就业率,忽视了中间环节即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没有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策略。此外,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学校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忽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职业指导人员和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指导流于形式,大多学校只是在毕业前搞个培训,没有把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更没有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二)学校没有真正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家长联系不紧,沟通不畅。学校不能及时向学生发布劳动力市场和各单位的用人信息,也不能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中间环节脱节。另外,家长的就业观念对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忽略了家庭的作用。

( 三 ) 就业的后续工作存在缺失。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学校只顾把毕业生安排出去,无论工作单位的好坏与否、专业对口与否,学生就业质量较低。许多学校无视这种情况,没有认识到就业工作的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就业情况缺少跟踪调查,不能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也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更不能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反思、改进。

(四)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很多学校虽然开了就业指导课,但课时偏少且停留在课堂教学,内容乏味,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且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没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没有起到职业指导的作用,课程形同虚设。此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职业特点指导学生就业。有的学校只在毕业前开个报告会或者讲座就完事大吉了,缺乏形式上的创新,没有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四、更高质量的发挥职业指导作用的对策

(一)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领导要在完善就业指导机构上下工夫,没有良好的就业指导系统支撑,就无法打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无法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完善就业指导机构,不仅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全程式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还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就业信息化进程。信息网络方式方便快捷, 能够保障毕业生、学校、招聘企业沟通渠道顺畅,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加强职业指导的实践环节,探索职业指导的新形式。学校将职业指导纳入课程理论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此达到锻炼和检验毕业生求职应聘能力的目的。首先,通过定期开展模拟应聘,让毕业生提前感受就业应聘现场,使之对整个过程有所体验。其次,让毕业生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开展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第三,通过实习或者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未出校门先上岗,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学习内容。此外,在就业指导的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可以开讲座和报告会,也可以发一些《就业指导》的小册子,让学生独立学习。到应聘会现场去学习应聘的技巧,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咨询室,做好个别学生的职业指导咨询工作。

(三)做好毕业前的培训工作。首先,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确定职业方向,增强职业选择的信心。第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目标。第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通过学习了解求职的途径,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校园招聘会,网络投简历,或者直接去公司自荐等。教会学生准备求职材料,面试的基本知识、面试的礼仪和技巧、笔试的方法和技巧。第四,了解我国就业政策和方针。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顺利实现就业。

(四)做好职业指导的后续工作。职业指导不是把学生安排出去就结束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要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的调查,问卷的内容要全面,涵盖就业的方方面面。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论证,找出在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职业指导的内容,改进职业指导的方法。

(五)重视家庭教育在职业指导中的作用。家长的就业观影响学生的就业观,甚至左右学生的就业,因此必须把职业指导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电话、发放就业相关资料、开家长会、开培训会,或者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我国的就业现状、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此外,可以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性格特点,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帮助家长分析和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他们得以顺利就业。

如何实现终身就业能力管理 篇11

9月9日,CSR Europe(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发布《职业生涯再思考:如何因应更长工作年限——终身就业能力评估(LEA)报告》。此前,CSR Europe联合会员企业发起了“欧洲就业技能运动”倡议。

这份报告是该倡议下“职业生涯再思考”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比利时商业社团、Impronta Etica、Sodalitas和欧洲老龄平台(Age Platform Europe)参与其中。此次调研在2013年9月和12月进行。

在大多数欧盟成员国,人口结构变化、退休年龄延迟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要求企业不断调整应对方案,以适应更长工作年限的趋势。上述报告披露了第一阶段调研的11家企业的初步结果,包括其集团总部和国别分公司,涉及金融保险(3家)、能源(3家)、信息通信技术&电信(3家)和服务(1家)等行业。

结果显示,所有接受调研的企业中,平均只有42%的企业做了相应准备。这意味着,对于那些有终身工作需求的员工,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为其提供了理想的雇佣机会。更进一步看,65%的一流企业做好了准备,其他企业最低则只有28%。

今后,CSR Europe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项评估工具,将其应用到更多的机构并开展进一步的调研。同时,CSR Europe还将同会员企业、合作伙伴和欧盟机构合作,推动该工具在欧洲范围内的应用。

一.终身就业能力评估(LEA)工具

目前,已有企业开始制定单独的人力资源政策,以此应对所在行业劳动力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50岁以上的雇员。

保证员工更长的工作年限,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就业能力,要同时做到这两点,企业需要在将终身就业视角融入每一项人力资源议题的前提下,逐步改进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机制。该份报告中,CSR Europe重新设计了终身就业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议题,将其分为四项:战略性雇佣规划、知识和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场所改进、流动性和灵活性。

具体来说,LEA工具涉及4项人力资源管理议题以及15项相对应的标准。它可以:

1.评估企业终身就业能力中人力资源过程的成熟度

2.识别改进的空间和突破口

3.对照基准状况,构建人力资源的专业学习网络

二.针对11家企业的分项调研结果

总体上,CSR Europe专项调研的评估结果如下:

无论在集团或国别分公司层面,所有受访企业均已经开始研究制定一系列措施,因应不断凸显的终身就业管理需求。但这些举措仍显碎片化,还不足以形成更全面的战略框架。

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没有被充分利用。与之相对应,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以此衡量和检测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

对于终身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事务负责人往往没有敏锐把握,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另外,企业管理层似乎容易混淆“年龄”、“职业阶段”这两类不同的应对视角。

1.战略性雇佣规划:

大多数情况下,雇佣评估和规划被列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从1年到3年,企业在该方面的推进计划差别很大。

精英选拔、增进与教育体系的联系,这两者通常并不在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议题范畴内。只有少部分企业规划、投资于同大学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形成定向的人才发展机制。尽管如此,参与调研的大部分企业还是为大学生或青年毕业生提供了实习生/学徒机会。

总体上,企业雇佣战略中的多元化/多样性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除了部分情况下的性别指标,更多是基于应聘者综合表现,而非制定整体的多样性标准。

2.知识和职业生涯管理

所有受访企业均提供了正规的员工培训项目。当涉及特定的目标或管理层级,尤其针对新人、(高级)经理层以及储备人才时,这些培训通常是强制性的。企业还举办了面向所有员工的自愿性参与培训,不区分年龄或业务领域。企业一般会统计培训参与率,但并没有进行绩效衡量或持续性监测。

一些企业即便确实强化了不同业务部门员工的相互融合,或开始实施导师制项目,但代际知识转移仍然很少被列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一部分。

职业技能发展和绩效管理方面,没有直接回应员工的实际需求。

员工绩效考核过程中,仍然过分偏重于(传统的)硬技能(Hard skills),工作之外的软技能(Soft skills)或竞争优势一般没有受到很高的重视。

职业发展机制没有涵盖终身工作的各个阶段。在部分国家,企业会对其雇员开展强制性的职业中期访谈。此外,基本没有企业会在人力资源战略中纳入员工“退出”的配套措施。

尽管部分企业会实时做出调整,但大部分的薪酬机制是基于员工资历和工作绩效确定。部分情况下,这种机制的准入门槛也会变化。

3.工作场所改进

所有受访企业均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制定了专项的健康与福利政策。不过,这些政策通常带有自愿性质,并且不加区分地应用于所有年龄段员工。只有在少数情况下,企业会依据员工的年龄或职业生涯的阶段性,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工作场所的结构学设计及其他条件的改善(如灵活安排工作时间),这些通常是出于回应某个员工提出的要求。就员工如何舒缓地工作,有一些企业开展了专门的培训。

4.流动性和灵活性

对于企业来说,要在实现商业目标的同时,满足所有员工的期望,这仍然是一项优先性议题。无论如何,这种灵活性仍然被限制在不致流失员工或经验(企业内外部)的范围内。

受访企业中,有几家是倡导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不过,极少有企业专门推出鼓励员工在工作之外保持积极性的方法(通过志愿服务或创业活动)。

对于那些前雇员,企业即便以不同的通讯方式(简讯、社交媒体)或特定主题活动,与其保持一定的联系,但也几乎没有哪一家会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工作机会(在该员工离开这家企业前后不久)。(本文编译自《职业生涯再思考:如何因应更长工作年限——终身就业能力评估(LEA)报告》,有删减,原文于2014年9月发表在CSR Europe官网)

实现高质量就业 篇12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质量就业,大学生

职业指导起源于美国, 兴起于美国。 在职业指导的发展初期, 其主要用于解决社会人员的失业与就业问题。 但是随着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力的扩大, 社会更注重个人兴趣、价值观取向与人格尊严, 职业指导便从起初简简单单地帮助人选择职业, 慢慢演变成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成人职的最优化匹配。 1908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教授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理论, 他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 而每种类型的人格特点都有其相对应符合的职业[1]。 帕森斯教授以个人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 把个人特点与职业特性联系在一起, 强调拥有不同特质的人应当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 这样既可以保证个人在职业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又可以满足社会对于各方面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发展社会。 20世纪初期, 职业指导理论传入中国, 随着社会职业宽度的不断加大, 其复杂度变得越来越深, 职业指导于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国人的关注。

一、当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现如今, 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的700万变为2014年的727万,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突破了749万。 从这些逐年上升的人数中我们不难看出,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不断扩大。 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便由起初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这就标志着我国由刚开始的统一分配就业转型为现在的自主择业、 自我就业的新模式。 在新的就业大环境下, 这种新的就业模式虽然可以提供给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与特长等方面情况自主选择职业的机会, 但是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企业用人结构性紧缺矛盾突出、 就业压力增大。 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社会对于技术含量偏低的职业需求已经进入低谷, 取而代之的便是机械自动化、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型技术, 因此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便有很大的提高。 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进城务工、高校持续扩招等原因, 社会每年提供的职位数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各大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数量变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而这最终便导致一大批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择业困难, 甚至失业的局面[2]。

据相关报道, 2015年求职市场中有749万高校应届毕业生与研究生, 加上2014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 2015年高校就业人数达840万, 被誉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在这些求职者当中, 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就业, 他们或找不到自己所学专业与之对应的职业, 或能力水平满足不了企业所提供职业的职位要求, 又或是不满意一些企业所提供的环境、薪水, 等等。 另外,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道路上容易遭受到企业歧视或就业陷阱。 某些企业在招聘时, 往往会注重招聘者的性别、地域等方面条件, 这在无形中会产生不公平待遇。例如相对于男性大学毕业生, 女性的求职道路更漫长并且充满荆棘。 由于这些歧视的存在, 导致诸多不公平事件的发生, 部分毕业生因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而面临失业危险, 甚至影响部分优秀毕业生为了避免失业而从事更低层次的工作。 社会就业如果长此以往, 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将会致使人才流失, 不能物尽其用。 关于就业陷阱方面, 一些企业往往会利用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不足的劣势, 想方设法地从各个方面压榨求职毕业生理应正当享有的各种权利。 所以, 从整体而言,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复杂,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压力颇大。

二、中国高校职业指导情况

职业指导于20世纪初从美国传入中国, 在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兴起, 但是经过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一直曲折发展, 在计划经济期间更是停滞不前, 只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开始迅猛发展, 引起广泛关注[3]。

现阶段, 随着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越来越深入、成熟, 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展了职业指导方面的相关课程。 职业指导是为了让应聘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局势, 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与自身在各行各业中的定位, 其可以帮助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所在与职业能力水平[4]。 现在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的主要方法是:集体授课教学, 用案例进行剖析, 学生如有个别问题, 可以课后私下与专业老师进行讨论解决。 与社会上一些职业指导机构相比, 高校给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不同点在于高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就业的能力, 并不是像社会职业指导机构那样一味地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所以, 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更具长远意义。

现如今, 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就业政策指导。 向大学生讲解一定的政策导向, 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职业的配置情况、 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向, 帮助他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少走弯路、少走险路。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名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前的必要前提, 一份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需要什么, 从而明白自己现在缺失什么。 所以, 根据自身条件与所学专业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毕业求职的核心内容。 三是择业、就业观念指导。 从一定程度上说, 一个人的职业观念可以代表他的价值观取向、人生观取向, 拥有正确的职业观, 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四是心理疏导。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严峻复杂、包罗万象, 过多过少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影响, 甚至产生难以疏导解决的问题, 因此各大院校都会专门设置心理咨询中心, 用来引领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校的职业指导应当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使他们的抗压水平、迎接挑战的能力达到新的层次。 五是求职材料准备的培训。 在学生求职之前, 一份完整的求职材料必不可少。 求职材料主要包括封面、求职信、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成绩单、获奖证书等。 六是求职技巧的培训。 拥有良好的求职技巧可以帮助求职者在茫茫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而职场上的求职技巧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 通过各种求职环境模拟, 努力让学生拥有最真实的求职体验, 从而达到效果。 总之, 我国高校现阶段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学的六部分内容紧密衔接, 缺一不可, 是学生将来成功毕业与人职最优匹配的重要保证。

三、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国外对于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他们已经拥有较完整的指导理论体系与职业指导方法[5]。 相对于国外, 我国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 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阶段, 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指导方法上都略有缺失, 无法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 但是, 正因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不可或缺, 其发展态势迅猛。

1.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社会科学发展。

当今社会求职市场中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创新, 就必须及时吸纳人才, 而大型招聘会是目前最普遍的人才选拔方法, 但是很多东西是市场竞争所替代不了的。 现如今, 并非所有大学生都具有正确的求职观念, 例如有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各方面影响, 安定、高薪、离家成了他们的求职标准与目标, 这就显示出一个严重的价值观扭曲问题。 如今部分大学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依旧没有让大学生学到“学习以外的东西”。 一个拥有超强的能力但是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人也是“令人惋惜”的失败者, 而失败即意味着对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人生的否定。 这样的结果, 无不是大学生的才华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在不适合自己的职位上空有一腔热血。 与此同时, 在家庭、学校、社会给予的多年培养下, 一身才华能力无法更好地回报给社会, 这样就导致社会人力资源无法充分的应用, 造成诸多人才的浪费, 有碍于社会的科学发展。 所以, 高等院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 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不能过多地追求将来工作的稳定与安逸, 要切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并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优势, 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高校作为向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最主要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肩负着社会前进发展的使命, 是国家、社会的主要人才来源。 高校通过对社会职业政策的探讨, 对社会所需人才类型的分析, 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能否在各自职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直接能够表现出该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影响到高校的竞争力与发展[6]。 所以, 各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 提前做好指导教育工作,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 另外, 各大高校还应根据国家需要人才结构的实时变化, 及时做好专业的调整及教学计划的调整, 不仅要在大学生离校求职前做好指导教育工作, 还要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实时掌握毕业生信息, 及时了解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反馈, 这样才能有利于高校收集更多数据, 为未来的教育安排做好分析工作、制订新的计划。 严格控制办学规模, 做到精细化教学, 促进教改, 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 也有利于大学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心理。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某些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 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意愿而脱离实际情况;还有些学生过多停留在关注职业工资、职业环境上, 没有真正了解社会对自己的定位。此外, 某些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流于形式主义, 这也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所以, 高校要重视职业指导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通过对当前学生一些错误的求职心理与职业观的分析, 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学, 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求职心理并顺利择业、 就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否拥有正确的求职心理是能否入职合理匹配的重要前提条件。 大学生的职业观就好像一艘船的掌舵, 如果船的掌舵转向错误, 那么这艘船的方向也必将错误。 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样, 如果自己的求职心理出现问题, 那么自己的求职生涯必定失败。 这时, 学校就好比一名优秀的掌舵手, 随时根据船的航行情况, 把握好方向, 以免出现问题、差错。

四、职业指导的作用

1.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前准备。

由于当代大学生是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一系列门槛考试进入大学学习的, 因此从本质上就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社会阅历不足的现状, 尚未经过一系列指导培训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时, 会显得不知所措、力不从心。 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毕业的三年内为跳槽现象的高发期,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在刚毕业求职时没有做好前期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位并不适合自己。 现在某些高校针对这一问题, 提前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做好求职前准备, 争取从源头解决这种问题。 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求职前准备工作过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前期、中期、末期[7]。 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生涯规划, 中期工作则包括对学生进行国家就业政策的解读, 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职业规划及实时的政策方向, 最后的末期工作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

2.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实现人职最优匹配。

每年的求职市场上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某些职业出现一职多求的情况, 相对的也就不乏有一些职业无人问津。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的认识, 从小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对一些苦、累的职业嗤之以鼻。 虽然毕业生内心的想法并非安定高薪等养老型工作, 内心充满激情斗志, 要改变自己, 改变世界, 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却又没有足够的自信, 无法想象自己在外面的世界闯荡时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害怕失败, 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 因为这样的局面, 某些大学毕业生就面临失业的困境, 进一步成为社会的隐患,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8]。 所以, 高校的职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符合各方面利益, 从根本上降低社会失业率, 帮助大学毕业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满足企业的需求。

如今不仅是就业市场形势严峻, 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日益突出。 高校作为向企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就有了更多的使命。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应聘者的考核, 他们喜欢进入职业岗位后能立即上手的员工, 而不是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岗前培训上, 这就从侧面要求求职者在求职时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是我国社会正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学生涉世不足, 过多重视专业方面的学习, 即使在校期间内参加过一些实习活动, 但这不足以让他们了解将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 这时, 高校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类型的人才, 从而使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为他们以后进入职业岗位迅速上手奠定必要的基础, 切实满足企业的需求。

五、结语

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性, 良好的就业情况是民生之本、兴国之策。 各大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指导, 根据实时情况不断完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 加强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敢于创新, 勇于创新, 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实现人职的最优匹配, 从而达到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曹稳.成功性就业与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策略[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赵霄.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职业教育, 2013, (10) :89.

[3]孙步凌.我国职业指导活动发展历程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4]宝小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与内容[J].深圳大学学报, 2005, (01) :126.

[5]陈三俊.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06) :87.

[6]吕春兰.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J].职业时空, 2014, (09) :126.

[7]吴琼.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学理论, 2013, (22) :119.

上一篇: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下一篇:传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