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2024-08-29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共12篇)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1

摘要: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相对于现代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而言,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但是作为我国经济管理实践的产物,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的一些优秀内容依旧能够对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产生借鉴意义,并且对西方主流经济管理理论产生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将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和经济系统自身等三个方面,探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思想,经济管理,经济系统

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广泛传播,并被我国的经济管理人员逐步转化为经营管理实践的今天,传统经济管思想当中的一些内容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当代主流经济学以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作为假设前提,以价格机制作为分析的核心,对制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缺乏关注。而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系统,将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环境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些重要的内容都能够发挥对主流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弥补作用。本文通过制度、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经济系统自身三个层面,探讨传统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具有借鉴意义。

一、注重制度和政治因素是传统经管思想的重要优势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制度和法律、政治等因素的侧重是目前主流经济管理理论所欠缺的。而事实上,主流西方经济理论把制度因素和法律政治因素作为一种外生变量的模式,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深受各方诟病,这一缺憾也直接影响了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制约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能力。在这一背景之下,发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对制度等因素的分析内容,能够对目前的经济管理理论产生重要的弥补作用。

1. 传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家往往比较关注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问题

孟子在探讨产权关系对社会治理所产生的影响时,强调“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观念。他事实上提出了产权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发现了产权能够激励和约束产权所有者的行为的现象。我国在春秋战国之后就开始了一种以土地私有权和自由买卖制度为依托的封建社会。土地的私有产权和自由买卖制度极大的发展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我国的小农经济高度发展,也使我国的封建社会可以长时间延续。这启示着我国的经济管理人员和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产权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跨文化、跨种族的普遍规律,私有财产的保护制度不仅仅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和实践当中所孕育出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东方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制度框架。并且结合孟子的相关学说的最终目标是向君王提出一整套管理方案的特点,现代的经济学者和经济管理人员应当明确产权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经济领域的社会治理制度。产权制度应当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项支柱,而不仅仅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起一种以公有制主体,但是又能够充分的保护私有产权的制度框架,这应当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人员的思考对象。

2. 传统思想家和政治家在看待经济管理问题时,并不将相关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将经济管理行为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有机整体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法家、儒家的经济主张,事实上都是整个治国方略的一个部分,不同的经济主张的背后是不同的经管理目标和社会治理目标。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事实上就是一种能够带来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专制主义制度的经济延伸。商业本身不易被控制,商业也具有波动性大的特点。商人追逐利润,因而难以形成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忠诚,发展商业对于古代的君主和官僚机制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

为了实现建立起稳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标,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分散的经济活动机制,使社会成员组织松散,缺乏对外联系,就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而小农经济又能够保证国家能够比较稳定的获得财政收入和兵员,对于正在处于统一战争阶段的诸侯国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一种经济发展策略。这启示着我国的经济管理学者和工作者应当将自己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上来,发现不同的经济理论背后的一种政策目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进行经济建设时,管理人员所使用的理论应当与我国的基本情况相吻合,盲目借鉴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经验必然产生一种水土不服的问题。

3.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经济思想的转变也提示着我国的经济管理人员应当发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客观条件,抓住不同条件下的不同主要矛盾

在我国封建制度形成之初,国家统一战争和封建势力兼并战争的残酷和剧烈,决定了封建国家需要动员其全部的力量进行对抗。而在两宋时期为了能够保持一种稳定的外交关系,减弱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给中央政府带来的生存危机,封建国家鼓励发展商业,希望通过经济联系加强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对南方中央政府的依赖,进而削弱这些民族的攻击能力。这体现出了国际关系和政治因素对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模式的巨大影响。这提示着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能以一种简单的经济逻辑看待和分析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问题,应当考虑到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综合国力固然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但是也应当注意到经济实力和其他实力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单纯以市场的逻辑分析问题,而忽略掉了国家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相互关系,往往会使经济实力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一种次要实力。

在政治和制度层面,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体现着经济管理行为是国家治理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理念,启示着当代研究人员和经济管理工作者应注重不同经济理论背后的政策目标。相关工作者也应当注意到经济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发现东西方传统经济思想当中的共同之处,而不应当对一些同我国目前的相关理论并不一致的内容简单排斥。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中的理财观念和启示

传统的理财观念是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国的传统社会,由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国家的财政收支。如何在保证民生的同时解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这是摆在历代统治者面前的大问题。

1. 我国古代的理财观念主要包括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开源”和“节流”

所谓“开源”即指国家应当努力的发现新的税源,在既定的税收制度之下,努力的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额,最终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节流”的财政观念则认为一定时期的税源是有限的,应当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最终实现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和盈余。在我国古代的经济实践当中,“开源”的措施往往被转化为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两汉时期的盐铁官营,两宋的盐引和茶引制度,直到明朝中后期的“矿监”制度都是“开源”的表现,而在传统的农业税领域,“黄宗羲定律”更是揭示出了我国历史上农业税改革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增加的必然结果。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思想也是增加税收的来源,而不用去改变税基和税率。但是由于缺乏约束和监督机制以及古代社会生产技术的有限性,“开源”政策往往会转变成一种增加民众负担的形式。对于目前的国民经济管理工作而言,注意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鼓励经济总量的提高增加税收,应当成为增加税收的重要措施,但是也应当注重增加税源的过程当中可能产生的种种败德行为的防治。

2. 我国古代的税收管理制度当中缺乏对税收征收成本的控制

我国古代中央政府控制税收成本的手段主要包括对官员的道德约束,行政监察制度和不断调整的税率等手段。而每一次税收体系的变动和改革,都在将一些原来地方政府控制的计划外收入转化为国家可以控制的计划内收入。而地方政府最终也在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违规操作扩大自己的计划外收入,税收成本从未降低,而税收负担则与日俱增。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当中,这种现象可以被近似的理解为只注重通过要素的追加来增加产量,而没有注意到改进生产函数,减少生产过程的损耗来实现收益的增加也是可行的。这同我国古代社会当中缺乏对实用技术的关注,在管理选拔的过程当中仅仅重视道德教育的水平有关。

在现代社会当中,如何降低国家的征税成本,减少税收征管过程当中的不必要支出,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税收征管的效率的提升,应当成为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在黄仁宇先生的历史学论著当中,直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税收征管体制依旧是杂乱无章的。国家对自己的课税对象并没有详尽的统计,国家预算的概念并没有被建立起来。国家能够掌握多少财政资源,最高统治者往往并不明确。这使得所谓的“火耗”问题成为了影响整个明代财税问题。国家并没有详尽的预算制度,也就必然导致大量的税收处于一种失控状态。短途的运输和地方政府的自行税收转运成为了当时的税收管理特色。贪污问题和运输工具的低效率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形成了巨大的税收成本,这提示着现代经济管理决策人员应当注重税收征管过程当中的监控。现代财政体系之下税收已经实现货币化,但是对应税对象的统计和调查依旧有待提高,国家预算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尚待加强。

3. 我国古代的财政管理体系当中始终包含着一种重等级不重事权的内在矛盾

这体现着我国古代的一种用财政资源作为控制地方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财政资源在此时发挥着一种政治方面的杠杆作用,是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优势的手段。这事实上体现着我国的经济管理机制和政治权利之间紧密结合的传统特征。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均输”制度,到宋代的转运使制度,乃至于明代不设立地方财政预算的管理制度,都始终强调中央对国家财政的控制能力,但是地方政府需要履行自身职能而产生的支出往往得不到中央的重视。

时至今日,事权和财权相互匹配的问题依旧是我国财政体制当中的矛盾问题。事权和财权不匹配事实上产生于对国家财政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现代国家财政体系是保证国家能够有效的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安排。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本身是相一致的,各级政府应当按照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多少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并划分财政资源。我国现阶段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产品的提供工作,但是这些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却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的非专项收入维持。中央政府具有巨大的财政资源,但是很多的公共产品却并不是依靠中央政府来提供的。这事实上给地方政府造成了潜在的财政破产的风险,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最终通过土地出让金的形式加以纾解,这也就形成了房价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推手,即土地财政问题。

综上所述,传统的国家财政观念当中,“开源”和“节流”之间的平衡和选择的难题始终存在。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对“开源”的选择,封建国家往往采用一种审慎的态度。这事实上提示着现代国家应当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刺激社会财富的增加,并在此基础之上扩大税基,在不增加经济个体的税务负担的情况下增加财政收入。我国目前应当借鉴传统国家财政制度的缺陷所在,加强对税收征收成本的控制,编制更为合理的国家预算,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保证财权和事权的统,转变对财政本身的认识,构建起能够适应服务型政府职能需要的财政管理制度应当成为今后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

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国传统经济管理理念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民以时”,尊重自然规律办事的观念是我国传统管理理念的特色。在《尚书》等典籍当中,古人都曾经根据季节的变化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政策的主张。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理解和体会。

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对自然环境往往缺乏重视,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众多发达国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当中所普遍走过的道路。西方经济管理思想当中主要关注的是价格机制的作用,可以说价格理论是西方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而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往往作为一些外生变量,被整个经济理论所忽略。即使在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当中所提到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措施,也往往依靠价格机制的作用。对自然环境所受到的破坏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和理解,对于现代经济管理人员来说依旧是一个知之甚少的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够显现出来。因此,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当中所具有的关注自然环境的理念应当被现代人所重视。

在传统的经济理念当中,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外的独立整体,而仅仅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系统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经济系统的理念,贯穿着整个中国传统经济理念当中。这同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用一种人和自然相互对立,人作为一种主体改变自然的状态的理念具有显著的差别。我国目前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活动当中所突出强调的内容。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资源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和浪费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发现和应用传统经济理念当中的有效成分,改变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策略当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目标。

传统经济思想侧重分析经济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政治、法律等行为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秩序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联系,也是传统经济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经济关系当中,国家财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处理好财政收支、财政需求和财政资源之间的矛盾,古代经济思想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灌顶,与此同时也为今天的经济管理学者提供了实践意义上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董克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34):341-341.

[2]阳兵.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商情,2013(49):56.

[3]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2011(14):49-51.

[4]李俊鹏,颜娟.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4(14):111-112.

[5]王盛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64-164.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2

欢迎光临当代大学生网!我们致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最便捷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展示平台!校园团队是当代大学生网特地为实践团队开设的成果展示平台,希望展现自己团队风采就赶快加入吧!

实践团队平台功能:实践动态稿件发表、实践团队公告发布、团队留言功能管理、实践团队成员管理等。

欢迎光临当代大学生网!我们致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最便捷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展示平台!校园团队是当代大学生网特地为实践团队开设的成果展示平台,希望展现自己团队风采就赶快加入吧!

实践团队平台功能:实践动态稿件发表、实践团队公告发布、团队留言功能管理、实践团队成员管理等。

会员中心

校园团队

培训专题

网站导航

帮助中心

综合商城新闻 活动 社评 人物 心声 素质动态 团队 风采 总结 纪实 心得驿站 透视 经历 测试 辞典 求助招聘 指导 论职 经验 感悟 资讯初恋 真爱 网缘

亲情 散文 日记 原创 哲理女人 男人 护肤 服饰 家居 电器 数码 饰品搜索

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热门标签社会实践 暑期社会实践 求职 高分子学院 我们 和谐江苏 江大日语0603 健康指导 实践动态 实践总结

实践团队心得日记 实践纪实 实践风采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社会实践> 心得日记> 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天感想时间:2010-07-15 17:51来源:

作者:曹雅辉 点击:97次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知行合一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实践的重要性由此而知。“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道理就在此。能够把所学知识及工作方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去实现一个大学生向专业化社会工作者转换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总是很认真的对待这有限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它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团结就是力量!

今天我们没有实践任务,但是却有好多东西还没有完成,而我们几个负责的展板尤为重要。9:45,所有成员集合完成,大家开始讨论展板的形式和可以选择的图片与文字,确实以“新农村”为主题的展板难度系数比较大,大家议论的中心聚集在主要的嵌入文字和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暑期社会实践是检验我们知识的最好方法。如果以纯理论的知识嵌入,展板会比较空洞而且与我们的活动联系不大,但是我们对将要去的农村又不是很了解,无法写出一些比较结合村子的东西,后来在百度百科上找到了那个村子的一些基本信息,然后组团通过讨论,决定套用一个打印样本的基本格式,加以修改,最终确定了展板的基本格局。

上午的时间很快,但是我们只完成了基本的框架,下午集合后大家便开始动手,果然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展板也渐渐的有了韵味,有了色彩,最后我们还是完成了这个比较棘手的工作,当然,大家都很开心,因为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还有什么事完不成的!?

(责任编辑:maomao)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当代大学生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顶一下(0)0.00%踩一下(0)0.00%------分隔线----------------------------

上一篇:精彩在延续——“爱心远航”小分队

下一篇:内蒙古西部行,蒙牛感悟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中立 好评 差评

表情:用户名: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发布者资料毛广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0-07-14 18:07 最后登录:2010-07-17 18:07推荐内容 “爱心远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实践日记纪实 胜利在召唤,加油

连续几天高校的奔波终于在今天暂告停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问卷资料...沿着烈士足迹,播撒知识种子南阳师范学院文学 7 月 8 日 早上 8 时许,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义务支教团队开封市分队的队员们...保护赣江源,大学生先行,宣讲环保知识

江西理工大学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纪实系列报道,保护赣江源,大学生先行 江西理工大学...热点内容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2008暑假社会实践感受 暑期社会实践--三尺讲台 绽 实践随想 实践心得 我一生宝贵的财富(社会实践心得)校友采访体会

优秀校友访谈感想 2008年暑期实践个人心得 与村委会共话新农村建设 书籍 电影 饰品 网游

校园门户 大学生前途网 校园网 e度教育网 大学生校园网 中国大学招生网 中国校园网 青岛毕业生网 保定家教网 杭州大学生网 湖南大学生网 我的大学高校网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投稿指南 | 会员制度 | 在线提问 | 人员招聘 | 专题制作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3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当代经济管理;实践;启示;研究

一、前言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其发展的核心力量所在,因此,经济管理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重点管理工作内容之一。为了确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搭建。而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理念在实践中所呈现出的优势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进行结合,能够为当前我国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并促进其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基于经济管理学科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下相应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而促使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凝聚了社会历史与文化,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促使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展现出了自身的特点。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凸显出了政治制度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为:第一,家国同构思想观念凸显。基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下,农业成为了国家的立足之本,并且是以自给自足的方式为基础,而基于封建等级制度下,家国同构理念随之凸显,强调的是权利的集中化,中央集权政治管理体系随之形成。第二,重农抑商。这一思想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是这一时期下经济政策的主要思想内容之一,同时因该思想得到儒法两家的支持,而其中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谓是具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因此,这一思想也就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教化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中凸显强调的是教化思想,并且这一思想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而到了先秦时期,基于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致使很多政治思想家提出均等、平均的原则,以试图实现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改变,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主张便是均等思想,而这一运动的失败不仅没有实现理想社会的创建,反而使得经济与现实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给当代经济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一)对当代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基础性地位与影响作用并不会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受到影响,因而,农业经济管理就成为了社会经济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但是,基于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下,相应的管理模式与方法等都凸显滞后性,需要实现创新。而基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下,所强调的是理论,脱离了实践,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将传统经济管理理念进行融入能够为促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当代货币金融所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货币承担着商品交易的媒介职能,而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其将货币与金融进行了融合后,以供求关系为核心打造了货币金融思想,并围绕粮食价格这一核心来定位货币的价值,此种思想下,对于农民而言,粮食价格直接决定了其生活的能力水平,而相应的农民与商人间的矛盾随之凸显。基于现代货币金融管理下,货币则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经济行为,所以这就意味着在货币金融管理中无法以传统货币金融管理理念与方式来进行管理,其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之需。

(三)对现代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初,企业采用的是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的相应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之需,很多企业当前的生产效率与效益明显偏低,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步伐,而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瓶颈,企业就需要基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下,结合社会实际发展趋势,实现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一)以传统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充分印证了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改变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要想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前行,首要问题便是在明确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同时,以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创新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基于农业中庸思想下致使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束缚,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形成,既要吸取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下强调实践这一内容,又要集合当前国内农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下片面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弊端进行完善,进而才能够借助传统与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思想优势的结合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健全货币金融下的法律制度体系

基于货币与金融二者间本身所呈现出的关联性,货币金融思想随之诞生,而在实际落实这一经济管理内容的过程中,主要是基于供需关系基础上,从管理角度出发,实现对货币的管理,进而也就促使相应的金融管理体系随之诞生。而基于传统的货币金融管理理念下,商农间的矛盾呈现,这也是到了秦始皇时期以制度来实现货币统一的目的所在。因此,针对现代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借贷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以避免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发生,而这就需要以相应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为基础,借助法律的约束力与强制性来实现对所存在矛盾隐患的规避,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将传统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进行融合以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力度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强有力的管理为基础,以确保经济活动的规范性,通过提高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为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下,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需要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理念的融入,这就需要基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实现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应的创新,进而保留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下的优势,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来打造现代化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进而才能够确保在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效益,为促使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总结

综上,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所彰显出的是社会历史的变迁,所凝聚的是人类的智慧,基于现代社会发展态势下,需要客观对待传统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要在深入明确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所带来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积极的汲取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的精华,使其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优势融入,进而确保所搭建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之需。(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月云,刘香娟,甘丹丹.探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5,06:119.

[2]赵秀平.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4,06:104.

[3]李俊鹏,颜娟.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与启示[J].商业时代,2014,14:111-112.

[4]杨琳.浅议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影响[J].现代商业,2014,23:74-75.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4

一、自然资源管理实践

从宏观角度来讲, 经济资源以及生产资源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自然、资本、人力资源, 其中自然资源是核心, 也是资本与人力资源形成的前提条件。[1]自然资源是与土地存在着紧密联系的资源类型, 它具有存在的有限性与使用的无限性两个特点。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要涉及两个主要内容, 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合法利用以及有效开发, 前者涉及其使用合法性, 后者则关乎使用成效。自然资源是社会权利的象征, 其主体拥有占有权。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追求是无限制的, 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 在对自然资源管理方面一直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合理占有, 二是有效使用。合理占有, 是利用正当的手段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其产权要求合法;有效使用, 是指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以及有效的配置。对自然资源的占有, 代表着对社会权利掌控。因此, 为了获得相应的社会权利满足精神与物质需求, 人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自然资源, 在现实条件下, 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也是三种最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合理不合法;第二种是合法不合理;第三种既合理又合法;如果想要实现对自然资源最理想的占有, 并牢固的掌握社会权利, 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合法的占有。一般来讲,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更加看重实际操作的应用以及对实际经验的学习, 因此, 管理者要以其为基础, 对管理方法进行改善, 使其化解为具体的操作模式, 更加合法的现代化生产管理需要。[2]

二、经济供求管理实践

经济活动的主题是围绕供求关系展开的, 一般经济活动分为四大部分, 它包括生产、分配、消费以及流通, 因此, 供求管理相应的涉及四大管理内容, 分别是生产管理、分配管理、消费管理、以及流通管理。

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领域主要包含工、农、商三大产业领域, 在封建社会, 工与农作为国家经济的根本, 被国家掌握着, 而商业作为整个经济的最薄弱环节, 被称之为“末”, 因此, 对三种产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国家控制为主, 民间经济发展缓慢, 甚至寸步难行。但是,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分工的合理有效, 社会分工是整个经济不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如果长期片面强化单独行业的作用, 而忽视了其他行业, 就会造成产业结构失衡, 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经济效果与发展模式。荀况曾经指出, 古代社会重农轻商是对整体社会发展的巨大破坏, 它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失常, 如果发展商业, 可以极大的推动中原地区与东、西、南部地区的物质运输, 推动“畜使”、“衣食”。[3]

对生产与流通两方面的管理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 分别为经济干预型以及经济放任型, 前者经常出现在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 是富国政策, 而放任型则出现在经济相对发展缓慢的地区, 是一种富民的手段。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富国政策并不是一定要在政府干预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进行, 富民也并不是必须实行完全自由放纵才可以进行的经济手段, 如果相关的政府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民众在自由竞争中的消耗, 它也有利于富民, 反之, 如果自由放纵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增加经济交易次数与频率, 同样也有利于富国。

综合来看, 通过生产管理、流通管理以及分配管理等多个方面考量供求管理, 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某些方面严重的阻碍了相关产业发展, 应该以此为基础, 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 推进国家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

三、国家企业经济管理实践

上世纪初期, 著名学者费雷德里克·泰勒, 利用大量的数据与文献, 经过实际调查与理论研究, 提出了企业经济管理学理论, 这一举措推动了人类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寻, 采用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实现企业良性发展。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 将这种管理方式化解为更加细致与系统化的模式。[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后来的理论流派在原来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 发展出了更多的企业经济管理理论, 因此, 企业经济管理理论是一个从古典到现代, 从思辨到实证的理论过程, 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改进, 最终形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学的知识网络。这些现代管理方法都是在先前的管理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 不断实践所形成的, 它不能脱离前人的理论铺垫, 具有非常明显的传统痕迹。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 在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时, 都是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基础之上形成的, 是以传统为基础。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速度加快, 以及不同国界之间的越来越模糊, 文化与经济交融越来越剧烈等背景下, 各个国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 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企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春天, 经济形势日新月异, 其经济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增加了信息技术, 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 要想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 并增加自身的生存力的,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坚持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更新, 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促进新管理模式的形成。

四、市场金融管理实践

市场金融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货币流通与金融发展的相互融合, 以及现代市场互动模式的建立, 它是从需求、供给等多个方面来考虑的, 货币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货币价格, 货币价格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内容, 一个是价格, 另一个则是货币, 货币金融既是供求关系及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管理活动的产物, 又是独立存在物。

传统中国社会, 货币管理模式被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它主要表现在官方价格定量思考方面, 封建社会一般坚持“市价恒以谷米为本”, 即市场货币价格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农产品, 以谷类、米类为代表, 长期以此为标准, 极容易产生重农轻商, 甚至最终演变为粮价决定市场商品价格的局面。货币管理在整个古代经济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在春秋时期, 单旗以金属货币为核心内容, 提出了“子母相权论”, 此理论深刻的指出了官府在货币流通中的控制机制, 即通过“废轻而来作重”的手段, 这种管理方式对金融的发展只会产生反向作用。

始皇帝是在古代中国对金融管理作出巨大贡献的管理者之一, 他提出了货币统一政策, 取缔私人铸币, 从而推动了货币统一管理, 固定了经济贸易原则, 有效的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形成, 后世皇帝都是在始皇帝的货币统一于废弃私人铸币的政策前提下做出改进, 并推动了现代货币制度的产生。

借贷与利息是金融市场活动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它是将抽象的经济活动与具体的数字相互结合起来的结果, 货币的出现有效的推动了借贷活动, 中国古代, 借贷活动首先是在官府中出现的, 它是一种政治话语。现代社会中, 借贷与利息组成了货币金融活动, 因此, 对现代货币金融活动的相关管理需要以传统货币金融管理模式为基础, 借鉴其中的经验, 通过与现实条件相结合, 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科技水平, 可以有效地促进现阶段市场金融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经验以及方法等方面仍然具有众多值得借鉴的内容, 从其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管理方法与模式, 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改变我国落后管理模式的局面。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以及各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管理被列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程, 从学科角度来看, 它是一门融合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双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内, 社会条件日趋复杂, 国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因此,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沿用传统优秀的经济管理思想, 并对其不断的革新, 促进现代经济管理实践活动内容。

关键词: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管理实践,启示,全球化

参考文献

[1]陈勇勤.需供管演进假说:探索经济史研究新体系[J].南都学坛, 2012 (12) :101-102.

[2]何梦笔, 王志芳.正确把握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J].经济研究, 2013, 11 (5) :89-91.

[3]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 2011, 12 (7) :110-111.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成长在新世纪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理论素质的人,他们拥有独立的思考模式,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极其丰富,多年的学习让他们拥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当代大学生也有一些不足,如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各种操作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名能够肩负起重任的接班人,就必须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接触社会,将理论联系实际,健全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日常生活接触,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悟生活、提高自我能力的机会,因此社会实践必须转变大一时的那种盲目。关注社会民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实践才是提高我们知识之外能力的必由之路。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有所收益。因此,在今年的社会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了两份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都比较短,但我从中却学到了许多东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认知。下面我就单独报告一下我两次实践的体验和收获:

寒假期间,我利用家靠近集shi的地理优势,在集市上找了一个汽

车修理店实习。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机械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接触到了很多人,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除此之外,本次社会实践还提高我的的动手能力,机械车辆不仅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个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以后的工作中经验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经验的取得需要不断的深入到设备、车间中去摸索。正是如此,对机械车辆行业来说动手操作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机械设备和工具,初步掌握了一些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分析了现在农村车辆市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由于特殊的原因,如今农村的汽车市场刚处于起步状态,农用车的特点则是廉价耐用,对车辆的维护不好,农用机械的自动化很低,能耗比较高等。在这次的社会实践中我收获了很多,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看到了车辆的广阔前景,坚定了我从事车辆行业的信心,也让我看清了自已以后的发展方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车辆行业做出自己的事业。

而暑假期间,由于我没有回家,便想到了邀请一些往日的高中同学来济南共游济南的设想,本次活动并非是单纯的游玩娱乐,而是做了一次对济南历史文化的体验和调研。活动中我充当了一名业余导游,由我来安排行程,介绍济南,因此我也事先学习了一些导游知识,并查询了有关资料,特别是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对导游这一职业的认识愈加深

刻,导游不仅要掌握非常丰富的景点知识,更要具备多种能力,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超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次活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和同学一起克服了,相处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的距离拉近了,一起生活的几天也让我们懂得了友情的重要性。活动虽短,但我们对济南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各处名胜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我和我的同学也游览了山东大学的各个校区,对山大的历史名人、文化底蕴感悟良多。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以前忽视的东西,对自己的母校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育人模式 创新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教育质量更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思想多元化、性格个性化、需求多样化、家庭情况复杂化等新特点。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的过度膨胀,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中急需引导和辅导的主要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上探求新途径,确立一种突破陈规、符合实际的创新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一、大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主体意识方面,学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学生个体的维权意识、公平公正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由意识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增强,大学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我们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再以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抓两头,促中间”理念对学生进行划分和管理,而需要针对学生的新特点进行重新分类。

通过家访、查阅学生档案、和学生谈心、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我们对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的355名中国学生进行了个性分析和综合测评,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差异,将学生尝试性分为A、B、C、D、E五类。划分原则大体如下。

A类学生: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积极要求上进,德才皆优,管理、组织、协调等实践能力很强。这类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

B类学生:在学习、管理、个人才艺或自主自立自强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乐于参与集体活动。这类学生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同学们的榜样。

C类学生:思想、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突出特点,随大流。这类学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D类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教育。

E类学生:问题严重的学生群体,如,患有心理障碍、思想认识有明显错误或不足的学生等。

二、分类指导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依据分类,尝试了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 充分调动A类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发挥榜样作用的舞台和平台

这类学生是我们通常在教育过程中所指的“标兵”、“榜样”或“骨干力量”,引导好这部分学生,会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既重使用又重培养,既抓个人素质又抓模范作用,着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在生活上体贴关心,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进步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例如:鼓励其在团总支、学生会担任主要干部,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在学院中树立正气和榜样。

2. 发现B类学生特长,用其所长,积极鼓励

这类学生是凸显个性的典型,几乎占到学生总数的1/3。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不偏离主导价值观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针对他们的不同兴趣、需求和创造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个人理想、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鼓励C类学生积极向A类学生学习

这类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随大流的“乖学生”,是让学校和老师都比较“放心”的“默默无闻”的学生。这类学生几乎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人群。这类学生显得比较沉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性强,有独自面对困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引导,首先要通过观察、谈心等手段,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巩固专业思想,明晰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目标,使他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结合自身优势,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计划。我们特别要利用A类学生的榜样力量感染C类学生,刺激这类学生要求上进的决心和信心,自觉增强不断追求进步的敏感性和使命感,提高专业素质和个人品格。

4. 关注D类学生的不足之处,积极、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帮助教育和引导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群体,即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求,但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帮教。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分类。一方面,老师进行及时的帮助、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辨别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个人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在不断的总结与改善中学会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思想、学习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5. 做好E类学生的帮教工作,是管理育人中的重中之重

E类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学生,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指导和帮助。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厌学、旷课、迷恋网吧、精神萎靡、学习成绩差、思想认识极端、不善于交际以及患有各种程度的心理障碍等。

针对这一学生群体,既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又要考虑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他们的接受程度。要采取因人施教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及时认识并纠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早日回归到大学生主流群体中。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进行摸底和排查,建立问题大学生信息档案

学生入校以后,我们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协助下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一旦发现学生的言行与问题学生表现相符或相似,就给其建立有关信息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问题大学生”帮教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联系密切的直系亲属、朋友、班级或宿舍成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学院及系领导等。帮教小组平时由辅导员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工作并直接受学院党总支的工作指导。

(2)对问题大学生实施人性化监护

在建立问题大学生帮教小组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或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谈心,对其进行人性化“陪护”或“监护”,用爱心、耐心、关心感动问题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争取其向好的方面转变。同时也为帮教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工作。

(3)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帮助工作

在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安排党员、学生干部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如果工作效果明显,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将这些学生从“问题大学生”名单中排除;如果帮教的效果不明显,则需要学生家长、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做不同层面的、不同阶段的、深入细致的、耐心的思想教育和帮助工作。

(4)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弹性的教育策略

要转变问题大学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认识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弹性”管理策略就是给学生认识、改正错误的时间,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给学生承受不了的压力。

(5)对患有轻微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采取专业治疗

对于患有轻微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学校的做法是及早发现并通知家长。病情轻者,建议其家长或亲属来校陪读;病情严重者,建议到专门的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医学治疗。不能坚持上学者,学校在保留学生学籍的前提下,允许其休学治疗或回家调养等。

三、对分类指导方法的反思总结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日益国际化,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应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逐步完善并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和新情况。为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育人模式有以下反思总结。

1.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回避且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大学生不能成人,更不能成材。

2. 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必需处理好几个统一

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自我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通过这几个“统一”,促进学生学、思、行的真正统一,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增长才干,为迎接社会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提高工作效果

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和整体可塑性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敏锐观察学生个体“点”的变化以及群体中“面”的特征,尤其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个体差异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尽量避免因主观判断出现偏差而造成工作失误。

参考文献:

[1] 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3] 程正方.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4]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7

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经济文化更新速度加快, 传统经济文化被淹没, 人们对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也不再重视,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经济管理有误解。由于这样的思想, 导致当代经济管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不是没用, 其思想例包含着大量的实践经验, 对当代经济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运用, 促进当代管理的提升。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企业经济建设已经国家发展的一个中心任务, 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适应时代发展, 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已经不是梦想, 立法的逐渐完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标志。企业管理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方面, 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企业经济管理也是当代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使得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也能时企业在这个竞争十足的市场生存下去。同时, 随着企业管理学的提出, 企业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实施有了蓝本,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二十一世纪, 世界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造成经济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但是企业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 因为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不仅给企业管理者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也普遍被企业员工所认可和接受, 能够极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然而,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经济管理思想需要在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通过合理利用以往的实践经验来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前经济市场中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案,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满足企业的需求, 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金融管理的启示

近年来, 社会对金融管理的认识逐渐加深, 各个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参与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从实践上来看, 各个政府都制定了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措施, 利用各种激励措施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 金融机构的改革也不断增加。但是, 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职责定位不明确以及管理观念还是太过于落后, 而且地方政府完全抛弃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 货币的流动一直是金融活动发展的方向, 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 对货币的管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在春秋时期, 市场货币的流通和升值、贬值都是由国家所规定的, 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直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三国, 规定货币统一, 禁止私钱流通, 这些历史思想都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体现, 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对金融管理的启示。例如, 高利贷, 这也是一种金融活动, 但是我国一直都是打击高利贷的, 而且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解决这个现象, 在现代金融管理中, 应该借鉴以往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结果, 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来避免金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或者是如果出现问题, 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金融管理上的问题, 减少损失。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管理工作的推动

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就有比较成型、系统的管理方案了, 例如在《孙子兵法》中, 其中含有很多组织和决策方面的管理思想理念, 而且其中还有大量兵法是运用了经济管理哲学方面的知识, 所以,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也是在古人的思想理念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经济管理思想受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教化, 通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伦理教化, 并且儒家和墨家都讲究经济生活人人平等, 而且“不患寡而患不均”即孔子提出的均平原则, 但是很明显这种思想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上发展起来, 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中好思想的总结, 对其进行创新和改善, 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 制定出了新的经济管理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 强调了方法的革新并不是全新方法的展现, 是在原先传统方法中进行“择优不择害”的选择, 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实践成果进行全部借鉴, 吸取精华部分, 充分的结合实践结果, 通过经验性的总结出新的思想, 加快经济管理的改革。同时。社会之一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运用和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 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然而,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是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 合理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情况, 得出适合当代经济市场的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中也有当代经济管理值得学习的地方, 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盲目否定以往的思想是错误的, 例如儒家思想的“仁爱”, 我们还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 但是儒家思想也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那些我们就需要进行改善。所以,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也是如此, “择优”原则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合理的应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可以对当代经济管理带来重要作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管理其实就是管理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对当代企业还有金融的管理来更好的管理经济, 当代经济管理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借鉴大量的实践经验,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管理经验, 所以本文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出发, 总结出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践,启示

参考文献

[1]《孙怀玉同志经济管理思想研究》课题组.经济管理理论的探索者——孙怀玉同志经济管理思想研究报告[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45 (04) :56-57.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沟通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穿越历史时空, 在当代教育管理中被广泛地运用。其中较显著的发展成果是沟通论。教育管理沟通论古已有之, 并在当代被继承, 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沟通理念在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体现

《论语》中的问答形式证明了沟通理念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已有运用。《论语》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即指明问是沟通的一种形式, 学习离不开沟通。如:

《学而篇》:

1.1子曰:“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公冶长篇》:

5.15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述而篇》:

7.22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寭问篇》: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此外, 《侍坐篇》中通过对话、问答方式表达了人生志向。孔子采用的方式即问答, 也就是通过语言沟通, 了解学生思想, 对之进行教育。

《论语》中的名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体现的也是通过与他人沟通, 进行互相学习。所以, 学习不是孤立的, 而是群体性的行为, 即组织学习型。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这两句体现的是沟通的快乐与沟通受阻的豁达, 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理念。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也是鼓励虚心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态度。

由以上例子说明,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有广泛的运用。其中反映的沟通理念在当代则成为教育管理沟通论。沟通具有微妙、多样、无处不在的特征, 因此, 要运用某种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界定“沟通”并不容易。但沟通至少有三个特征是可以确定的:首先沟通至少涉及两个人, 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其次沟通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最后沟通必须是有意义的, 必须达到交换思想、观点、立场、态度和情感的目的。

沟通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是无处不在的。沟通从其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正式与非正式。所有的教育组织都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沟通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组织, 教育组织中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传递的。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场所, 也是一种正式沟通。古人认为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实际上也是通过沟通实现道理的传达、知识的传递、问题的解答, 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沟通理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学生管理是核心, 学生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班会、谈话、报告、讲座等。我校当前实行的督学预警机制, 实际强调了沟通的作用。对督学预警学生建立电子档案, 通过沟通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帮扶教育。沟通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沟通是必要途径。下面笔者根据通过沟通获取的信息, 谈一谈对材料的整理分析与总结。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带的六个班重修人数达到16个。通过分组谈话, 辅导员对重修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并针对重修学生类型的不同提出了改进学习的意见。

(一) 平时不用功型

这类学生需平时努力学习, 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并且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努力的必要性。不耕耘, 当然没有收获。这类学生应从思想意识到实际行动都有所改进与提升。只要平时多花时间在学习上, 在学好本学期各门功课的同时, 不忘定期复习重修课程, 相信最后定会通过考试。

(二) 基础较差型

这类学生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薄弱环节上。如英语较差的学生平时应全面地学习英语, 从词汇积累、语法记忆、听力训练、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学习。每天朗读英语不少于30分钟, 听力训练不少于30分钟, 其他英语学习不少于1小时。

(三) 考试失误型

这类学生只要端正态度, 认真对待考试, 相信终会通过考试。对他们来说, 重修是一次不小的教训, 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四) 心理障碍型

对这类学生, 要改变其学习状态, 就得从心理健康教育做起。多与其谈话, 争取让他们的心理回归健康。

沟通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可以说处处存在, 是教育管理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方法。沟通根据效果可以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比如, 对一名违纪学生进行个别批评教育, 他认识到自身错误, 并有悔改表现, 这是有效沟通。而对一名违纪学生反复进行批评教育, 与其谈话, 与其家长沟通, 但其表现仍是不尽人意, 这时的沟通倾向于无效性。无效沟通的存在是教育中的难题。对此要想办法, 采取相应的措施。虽说教育不是万能的, 但我们相信, 世无朽木不可雕。有时沟通出现障碍, 需要进行冷处理。

沟通是一种教育方式, 也是一种艺术。和谐文明的班级建设离不开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严谨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班委作为班级管理的骨干, 更是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按沟通方法, 沟通可以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在教育工作实践中, 很多时候是采用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共同使用的方式, 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三、沟通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及其价值

沟通在当代教育管理中有广泛的运用, 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赫伯特·A·西蒙曾经说过:“没有信息沟通, 显然就不可能有组织。因为, 如果没有信息沟通, 集体就无法影响个人行为了。因此, 信息沟通对组织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沟通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必要方法, 沟通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

沟通根据参与对象, 可以将其分为几类。根据不同情况, 可以选择适当方式, 进行沟通。沟通具有交错性。有效、良好的沟通是教育管理的催化剂;反之, 无效、不好的沟通是教育管理沟通的绊脚石。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良好的学风建设依靠每一位学生的努力, 他们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必备途径。在高校,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愿望也空前地强烈。一个班级同学之间沟通良好, 往往会使班级像一个大家庭, 彼此团结友爱, 会形成一种文明、和谐、团结、友善的氛围。这样团结的集体, 便于管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班风建设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教学的必要方法。比如,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会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它更是教育管理实践不可或缺的途径。教育管理的许多工作都是通过沟通完成的。比如, 常规管理中有班会、座谈、走访、检查等。这些形式是在通过沟通在进行管理。通过沟通, 教师可以了解全班学生的动态和状况, 便于开展工作。

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教风形成的核心。教师之间在教学、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经常沟通, 会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会形成文明、和谐的学术氛围和校园软环境。教师之间的团结友善, 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信息时代, 是沟通的时代。不论在工作实践中, 还是在网络上,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必要的。国家倡导创建和谐社会, 高校正是一个创建和谐环境与和谐文化的平台。

4.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是校风体现的纽带。在教育实践中, 有许多时候, 是领导向教师传达精神和安排工作。这是由上而下的沟通。而教师向领导汇报工作或是请求指导, 在教育实践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是自下而上的沟通。这种双向沟通效果良好, 直接体现了一个学院、甚至一所高校的风气与氛围。领导的平易近人, 更是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无疑使这个集体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5.领导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是党风形成的灵魂。这是高层之间的沟通。廉洁、公正的作风, 会形成良性沟通。这样的良性沟通使领导阶层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使党性纯正, 成为高校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核心。其形式有工作策划、互相听取意见、共同研讨问题, 等等。廉洁、公正的领导班子必然带动教育工作者带着信心、恒心去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6.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院风体现的载体。这也是双向的。领导找学生谈话, 关心学生, 会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而学生向领导反映问题, 寻求指导与帮助, 也是教育实践中常出现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极为重要。良性沟通会使我们教育管理更完善。

7.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这是教育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途径。有家长主动向学校教师询问学生在校情况的;也有教师主动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的。通过这种沟通, 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会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较好开展, 利于学生的茁壮成长。这种沟通是双向的, 也是沟通理念与时俱进的体现。

综上所述, 沟通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时时存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它, 会使得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否则, 缺乏沟通会构筑教育事业的许多壁垒。沟通, 体现文明风尚;沟通, 体现时代精神;沟通, 创造教育事业。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通过我们的辛勤工作, 努力让有效的、良性的沟通充满校园;让团结、友善的沟通萦绕社会;让和谐、文明的沟通创造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第2版.

[2]肖知兴.论语笔记.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3]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4]黄志成, 程晋宽.教育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2版.

[5]李靖.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当代经济管理实践 篇9

在当代世界钢琴教育的总体格局中, 美国的高等钢琴教育专业课程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美国音乐学界对其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课程、新技术的运用、师资培训、相关会议与论坛、钢琴集体课程与个别课程、钢琴教育哲学等方面。由于受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当代的美国高等钢琴教育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也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多样化和本土化。

目前, 国内的中文文献中, 也有了一批与美国当代钢琴教育相关的翻译论文、专家访谈录、会议文集和访学记录等。同时, 随着各类国际会议、交流、讲座等活动的举办, 美国的钢琴教学思想及其模式也正在得到国内音乐界特别是音乐教育界更加广泛的探讨和评价。不过, 以中文写作并成系统地介绍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文献目前尚相对匮乏, 而填补这一空白, 正是《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一书的写作目的。该书作者李小莹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 曾供职于中国艺术报社,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师。她曾在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于意大利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做关于钢琴教育的主题发言, 亦有充足的专业钢琴演奏、教学、评判经验。她的这本书选取部分美国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从课程设置、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对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阐述和探讨, 可以说对我国开展高等钢琴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作者也在书中表示, 对美国当前的高等钢琴教育的成果及其资源的认识, 意在为我国同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并且促进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教育同行就相关问题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对话。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与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文化艺术领域“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中国钢琴教育如何不断完善与发展办学思路, 在国际教育舞台上展现风采, 实为当务之急。

作者还指出, 虽然美国的高等钢琴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也并非尽善尽美, 西方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指出了其中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在推动着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追求完美的良好愿望, 吸引着无数热衷于课程研究的人去摸索钢琴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之道。承认国外在高等钢琴教育专业领域居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正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钢琴教育乃至高等音乐教育迎头赶上的契机。更何况大学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基地, 其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便进行的探索, 对于完善和推动音乐教育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这也凸显了本书在提升社会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参考价值。

孔子诗教观的当代实践策略 篇10

孔子诗教观有两个观念影响很大, 都托名孔子:一是“兴观群怨”, 二是“温柔敦厚”。诗教观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古代的教育内容, 即使在当代也仍然闪烁着智慧之光, 富有启迪意义。探讨孔子诗教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孔子的语文教育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而且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新课标下的孔子诗教观的实践策略。

诗教贯穿了孔子教育的一生,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几千年, 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探讨孔子诗教观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实践策略是我们的目的和任务。

一、修己正身, 文质彬彬,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孔子认为对人要求的基础是修己正身, 即培养自己文质彬彬的道德品质。诗教在这方面能起到以下作用:首先教育人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礼时解释“克己复礼”为:“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孔子采诗、删诗以及正诗、教诗, 都是为了把诗纳入周礼的轨道。孔子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学而》) 通过吟咏诗歌, 使人们净化思想。通过吟诗使弟子知道应该歌颂什么, 应该反对什么。其次教育人咏诗言志, 坚定志向。《文心雕龙》明确指出“诗言志”。都是说诗在表达一个人的志向, 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孔子正是这样做的, 他通过咏诗体现自己的志向。当他见到深谷中的幽兰后, 喟然吟叹曰:“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之子于归, 远送于野。何彼苍天, 不得其所。逍遥九州, 无所定处。时人暗蔽, 不知贤者。年纪逝迈, 一身将老。” (《阙里志》) 这些诗句, 既是他在咏出自己的志向, 也是他在自我鼓励, 坚定自己的志向。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号召, 都为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德育任务。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是离不开修己正身的, 语文要对学生多作自求、自克、自省、自成的诗化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优秀的民族传统, 要在学生中传承, 语文要充分发挥诗教的作用。

二、彬彬雅言, 得体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孔子把诗当作人际交往工具的教法, 对新课标提出的口语交际课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 让学生多背诵诗词佳句, 名言警句, 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引用。日久成习, 出口成章, 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三、文以载道, 从政治国,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诗教, 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 在从政治国方面, 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孔子依政治标准端正诗, 首先明确正确的诗乐与不正确的诗乐的分野。他说:“放郑声, 远佞人, 郑声淫, 佞人殆。” (《论语·学而》) 他把郑声当作草野之音的代表, 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淫乐, 应予废除。他凭着多年的经验, 把从各处搜集来的古诗乐作了整理、筛选、厘定、校正, 使其更符合古制。他主张诗的应酬答对, 主要是为了进行政治活动。他说:“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论语·述而》) 一个人熟读了诗三百篇, 似乎已经有了学问, 但交给他政治任务, 却办不成;叫他出使外国, 又不能独立地谈判应酬。这种人即使学得再多, 又有什么用呢?学诗要和从政治国的实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诸葛志.中国原创性美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李殿元, 王定璋, 杜志国注译.论语外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3].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2.

[4].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魏本亚主编.语文新课程课程实践方略[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4.

[6].魏本亚.《语文教育史》讲堂录[M].2006.

当代中国慈善助学理念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培育慈善助学 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全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决定》还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党首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的完整表述,也是首次将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进行表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这为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慈善助学理念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慈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对教育进行资助的体系上做了不少探索。这一过程也正好是我国当代慈善助学理念逐步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培育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从当前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来看,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基本意义在于让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得到社会群体、个人慈善捐助的形式得到极为广泛的理解和认可,为这些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文化氛围上的保障。这同国家在奖、贷、勤、免、补等方面的资助最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即寻求社会公正。现代慈善助学是要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对既有利益分配上的弱者实施救助,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因此,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最基本出发点就是社会公正,或者准确地说,是教育公平。

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则是要通过鼓励和发展各类慈善组织,建立和健全相关慈善法规,使全社会形成和谐、友爱的公益心理。应当说,和谐是培育当代慈善助学理念的基本归属,而这一归属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本质要义基础上的。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必须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

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

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注册登记的国内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这说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慈善文化,培育当代慈善理念还任重而道远。不過,可喜的是一方面,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奖、贷、勤、补、免”的资助体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个人开始关注教育事业。毋庸置疑,三十年来我国慈善助学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于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慈善助学理念是功不可没的。概括起来,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理念。

第二,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数千年来,儒释道思想凝聚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慈善助学的思想渊源则可以直接从中提炼。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学在唐宋之际开始兴盛。一千多年中,无论是国家主办还是社会资助的义学,其发展都延续不断。

第三,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依靠和面向民众。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助学活动主要限于社会精英层面,慈善助学思想并没有深入民众;而传统的慈善助学行为往往局限于乡族邻里。事实上,发展当代慈善助学事业要依靠和面向民众,这是指一方面要培育深入民心的慈善助学理念,使全社会深知慈善助学事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慈善助学的对象是普通的贫苦学生,这就既要摒除唯阶级论的思维,又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严格的审批程序与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慈善助学基金不滥用。

第四,发展慈善助学事业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导向作用,并不是要使国家成为慈善助学的主体;相反,国家的导向作用应该着实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思想宣传和交流、政制保障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纲要》明确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因此,广泛地宣传慈善助学思想,深入地进行慈善助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当代慈善助学理念,进而培育大众的慈善心理,提倡新的道德文明,体现中华慈善事业全新的方式和内涵并弘扬我们的传统精华,重铸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使助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更加紧密联系社会,贴近生活,教育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2004年,第71-74页。

[2]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见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2/19/content_2595497.htm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辅导》,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导读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详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导读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8]《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社会报》,2006年5月24日。

理性精神的弘扬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篇12

一、理性精神与传统中国

从远古传统谈起,重视理性判断,从实际出发,歌颂人定胜天的精神,这些早就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三皇五帝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掌柜、孔子“不知人、焉知天”的哲学……无不闪烁着现实主义的理性光辉,为其他民族所罕见。但是,在黑格尔看来,中国人的理性精神多少是可悲的,它“不能出于平凡之上”。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缺乏真正的兴趣,“能够成为科学的,仅仅属于经验的性质,而且是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凭心而论,传统中国的理性主义乃是一种“伦理理性”或“实用理性”,它既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理性,也不是古希腊人从对自然奥秘的深入探索中发展起来的理性。科学探索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实验的兴趣与习惯……在中国历史长河上所荡起的只是微波。中西“理性精神”都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但是,由于中西进入文明的具体道路是不一样的,各自建立的文明社会也是不一样的,中西的“理性精神”也就形成了不同与对方的“传统”。

在西方,文明的起点是古希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彻底地脱离了自己的自然状态。因此,他们认识自己的道路是从明确区分人与自然,把人与自然当作各自独立甚至相互对立的对象加以研究的。人和自然从原始统一走向分离,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至上的地位。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理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中所具有的一种崇高的理性精神。亚里士多德从静观自然的角度提出:“古今人们开始爱智慧都是由于惊异。……因此他们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求知而追求学术,而不是为了任何实用的目的”。(Aristotie:Metaphysics,982b11-21)培根也从能动的经验的角度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理性原则的确立使得人们对追求智慧、特别是对自然的普遍兴趣,促成了人们崇尚理性、抬高理性、赞美理性、追求和向往理性,将理性视为万物的主宰,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达到美好的境界。虽然在中世纪时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的禁锢之中,经院哲学成为欧洲的主导学术研究。但是经院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孕育着强调重推理、重逻辑的理性的否定基因。特别是到14、15世纪之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新教伦理改革、启蒙运动等理性主义运动相继发生,西方又重新进入了理性精神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理性精神在西方主导地位的重新占据成为近代科学兴起的先导。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不是像古希腊那样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古老的氏族制度,而是在原有的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氏族贵族制进行“损益”改良,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的国家。特别是自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学说因此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思想。与此同时,又尝试着建立起一种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以便有效地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这种考试制度,在以后又不断地完善。至晚清末年,它始终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进晋官场、升官发财的必经途径。至此,儒家的“大一统”、封建的科举制度和西周以来的封建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伦理理性、实用理性的精神。人们特别是封建知识分子对他人、自然、社会及本身的认识,都主要是把用之于家的宗法伦理情感,施之于国,在家孝父母,出仕忠君主,始于父,终于君。人们钻研自然,致力发明创造则被贬为雕虫小技、不务正业,并为“士大夫”阶级所不齿。从事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科学著作的人往往是命运不济,他们所创造的一些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只被用着经学和传统巫术迷信的附属品,如天文、五行、方舆(地理)之学,或者被贬成不融于学术正流的“小术”、“方技”,如农学、工艺学等等。这种学术文化体系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被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所冲破,更谈不上像西方社会发展那样,在对理性精神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学术研究都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因此,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提出困绕中国人的“李约瑟问题”。这个问题通俗的表达即是“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或“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因此,中国在漫漫历史进程中,我们也曾有许多引以自豪的发明创造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只是技术方面的成就,而且它们仅仅停留在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仅是以实用理性来服务于国与家,在理论上士大夫们始终以宗法伦理理性来构建学术体系。总之,在传统中国,弥漫整个社会的实在是伦理理性、实用理性的精神,它虽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以及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等各个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宗法人伦社会的最有效的思想基础,但是,它也使自己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思想机制。

中西方理性精神传统的差异直接导致彼此在对待国域外科学成果的不同。自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国家在吸收外来文化上显示出积极的、科学合理的态度。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西方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更是前所未有的。而在中国被我们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却沦落成为宗法伦理理性精神支配下的人们的“堪舆之术”。同时,我们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首先接受的是西方文明的物质方面,只是那些可以直接拿来为中国人所用的物质形态方面的成果,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的“师以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以及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中的“西用”。其次,我们在文化上具有顽固的自恋倾向。这可以体现在我们对权变、改革等思想的认识上面。在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着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是相对于封建儒家经典来说,那只是非主流的思想。封建儒家经典著作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汉书·董仲舒传》)它们企图通过“天”与“人”的相通和统一,籍此来论证封建伦理理性的合理性,给现实的封建宗法人伦以及相应的“三纲五常”等伦理精神与价值观贴上神圣的标签。因此,尽管在洋务派之后的严复、康有为等提出社会进化论、变法等思想、观点,但是在中国牢固的伦理理性思维制约下最终还是归于失败。及至辛亥革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试图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体制,试图用民主与科学精神来批判、否定中国旧文化、旧理性传统。这就意味着起源古希腊文明所蕴育的理性理念、思想要在中国得到确立。但是,在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伦理理性进行冲突过程中,其最终也注定走向失败。综上可述,在中西的发展过程中都贯穿着本质不一的理性精神,它们在发展的进程也会出现种种的异化、负面形式。但正是这些异化、负面形式促进中西人类的新的自我觉醒,新的文化、科学理性精神的构建、发展,正是靠这些自我批判获得自己的前进动力。盲目的全盘引进、单纯的批判、否定对社会的健全发展都是没有益处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需要辨证地看待源于古希腊文明与源于先秦时代的理性精神。

二、理性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实践

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怎么样的理性精神呢?这必须是在古希腊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张扬的、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一种价值体系和精神文化。其基本特质是具有经济理性,注重经济核算,讲求信用,追求实际的成效与利益;具有政治理性,注重自由、民主参与,讲求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文化理性,追求真理,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理性精神的发展与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相对应的。它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各种因素影响,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影响。时间的车轮已经碾到21世纪了,在这个世纪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持久的变化。理性精神必然要得到唤醒、加强。那么,唤醒理性精神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理性精神的建立。

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不同。自然经济强调的是自给自足,以家庭满足为生产目的。计划经济强调的是社会群体,以国家满足为生产目的。而市场经济却强调的是个体性,以个人利益满足为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价值理念,其最一般的含义就是一种经济自由运行的社会性市场机制和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大众平等的经济参与过程。它强调以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使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使供给、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对经济起导向性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决策自由和经营自主权、自负盈亏、平等竞争,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优胜劣汰。但是,市场由于它所特有的滞后性、自发性,以及在中国更是由于长期以来是传统伦理理性,强调对家对国的绝对服从。因此当市场经济这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便使得中国社会、中国人无所适从,由此许多非理性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层出不穷。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需要人的主体性,需要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同时它的发展将会强化每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与理性精神,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意识,使每个人的理性价值观念和主体性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加强、发挥。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理性精神的建立。

科学的功利价值或实用意义不仅使它赢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而且以技术为中介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大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爱因斯坦在肯定科学之善功能时指出:“科学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最大实际利益,但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却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科学在赢得人类广泛的赞誉的同时,也因为科学巨大的毁灭性力量的生成而使善良的人们担忧。两次世界大战的饿阴影、官僚体系的压制、各种精神病症的加剧等等都使人类陷入生存危机,人们不再相信启蒙理性的所谓人间天堂的神话。当代科学技术更是明显打上政治化、军事化、商业化、宗教化的印记,也引发了能源、污染、人口、失业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产带来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毁灭的手段。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地运用科学技术之善的一面为人类造福,这就需要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领导人树立全球理性主义价值观。

(三)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需要理性精神的建立。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社会生产活动出现全球性的分工与协作、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业已经形成,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规范框架开始形成,跨国公司作用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人才的流动呈现世界性。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后面,它隐含了一种文化、政治的全球化,国际社会日益存在共同的利益,人类的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打破时空和种族、地域,形成全球文化。这就意味着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排斥,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唾弃。同时,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要求各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必须承认、维护和促进世界政治体系的一些共同价值标准,如民主、平等、法制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因此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把握住全球化中的种种机遇,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国获得许多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的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带来许多诸如环境、污染、贩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但实质只有一个:即人的理性精神如何发挥。人以经济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经济的巨大发展却破坏着人类存在的生命前提;人以科学技术控制自然、造福自身,科技成果却使人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失控情结”大大加重,越发陷入“我们终将无法驾驭自己创造的事物”的忧虑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发生深刻、持久的变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理性精神呢?这是一个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严肃而又迫切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在现代中国的弘扬,它既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传统的理性精神,同时更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的建设。

1.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理性精神是一定的经济状况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对经济活动具有极大的反作用,但它最终却是由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历史经验教训说明,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理性精神得以培育、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于此,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构建的最深厚的物质基础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理性精神的建构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冲垮和铲除了小农自然经济这个封建宗法伦理理性赖以生存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独特生产方式造成传统中国礼制、官本位、伦理型的价值观等等封建宗法伦理理性的特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交换形式,其本质是自由、平等、权利和契约精神,它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这些正是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构建所需要的。其次,它能为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的建构提供更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在市场经济中,每一经济主体通过合法经营而致富,追求的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的价值利益和价值增值。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必须为其他经济提供优质的、有效的供给或服务。每个经济主体和个人的富裕必须以最终的市场选择,即社会选择来实现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因此,它能够使理性精神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更好的构建。于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使之更好地成为中国特色的理性精神最深厚的物质基础。

2.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

“民主”和“法制”两个充满理性、现代性的词语一经从古希腊文明中产生,它们便迅猛地在各国的社会领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为理性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制度上和哲理上的保证,同时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的发育有利于民主政治和法制的发展。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民主”从希腊文中产生,其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民主看作是一种国家政体。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亚里士多德的民主观,认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些都是封建伦理理性的对立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基础。只有实行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谈得上当家作主,否则,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将无从谈起。从法制的角度来看,法制是关于社会保障机制的理念,其最一般的含义就是要以公民人格独立的社会平等基础,保障公民财产,控制政府滥用权力为己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精神已被载入宪法。这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可以为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的建构提供制度上和哲理上的保证。

3. 大力提倡以科学和人文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是指“作为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整合抽象出来的价值系统的精华,既是一种文化体系的内在感性表证,又是处于特定历史维度之中的人类群体生活意义的理性浓缩”。在当今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人是知识、经济运作的核心和目的,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同时人还是知识、经济实体,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以科学和人文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就是在精神层面上来体现对理性精神的影响。它作为认识自然界的结晶,其进步必然会促进人们的自然观、道德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革命性力量。同时,科学特别是科学之中的科学思想,它是科学最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使人们摆脱愚昧、迷信和奴性的牢笼,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有助于确立正确的行动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大力发展作为普及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思想。使科学成为稳定社会共同体秩序、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的自我完善的基石与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现代艺术和哲学中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是人不再满足于传统中国的臣民文化自在的文化模式,树立起现代中国的理性文化模式。

4. 正确认识当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潮中的非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思潮出现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同质的、统一的文化价值观念或理论形态。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思想就其产生的背景来看,其主要是对于工业文明及其文化精神提出修正、质疑、批判和超越的价值与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思想中包含有许多的文化价值内涵,如生态文化理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思考;技术批判理性对自律的异化和技术发展的人道控制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思想中也包含许多极端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为人类带来自由、幸福与进步,反而造成人的堕落、异化与受奴役,使人与物的关系彻底颠倒,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他们甚至提出,不限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必将达到“增长的极限”并陷入绝境。实事求是地说,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在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后工业西方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支撑中国低成本生产力的是农村劳动力。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相当于9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1.5亿人。科学和理性精神尚未在中国文化中扎根下来。因此,西方非理性主义对于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跨越的历史阶段,发展问题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但是,是否就这样认为我们可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呢?实践已经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想要发展经济是不可行的。当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思潮中的非理性主义,这些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

综上所述,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以科学和人文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依靠科学的理性精神的支撑。

摘要:在传统中国,弥漫整个社会的实在是伦理理性、实用理性的精神,它虽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以及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等各个方面,确实起到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成为宗法人伦社会的最有效的思想基础,但是,它也使自己逐渐失去自我创新的思想机制。在面临现代化建设的当代中国,我们必须确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理性精神,传统中国,当代中国,弘扬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红.弘扬理性精神: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论丛, 2001,(4).

[2]列宁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上一篇:政治文本下一篇:实现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