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2024-08-21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共8篇)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1

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代学生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更有效地推进教学工作,给予以下几个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步骤。

方法/步骤:

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 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 ,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 想到的……”的文章,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 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 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 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 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 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公元1—2世纪,西方有个罗马帝 国,东方有个东汉帝国,不同的是前者是个奴隶制帝国,后者是个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就 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 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 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 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比如,关于“苏联的形成和解体”的历史资料,我整理为一册,上“世界现代史”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历史课的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 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 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 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 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历史课的师范技能训练法

师专学生将来毕业后是做初中教师的,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仅学生的学习要“学以致用 ”,而且老师的教导也要“教以致用”,直接为学生今后从事初中教学工作服务。我认为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 应遵循如下规律:

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三大环节:

(一)备课环节。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备课三步法”。第一步,备教材,知道“教什么”(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备学生,明确“为什么教”(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第三步,备 方法,掌握“怎么教”(开头、中间、结尾)。一节课上得好或坏,关键是看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

(二)上课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满堂灌”,搞“一言堂”,以讲授为主。我主张课堂教学应该 把重点放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方面。“教”以“导”(引导)为主,“学”以“思”(思考)为 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学生现在的学习与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强化他们的“教师意识”。我上《中学历史教学法》,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教学法理论,我上通史课则把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不但让学生懂得现在“怎么学”,还要知道将来“如何教”。我 很喜欢问学生的一句话是:“以后你们上课遇到这段历史,应该怎样去教学生呢?”然后将历史内容进行分类 定性,展开分析,让学生懂得“历史人物”怎样教,“历史事件”怎样教,寻找优化的教学方案。这样做,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或课外环节。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有两大任务:一是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历史知识面;二是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历史教学技能。历史课外活动有多种多样,如“参观名胜古迹”、“历史知识 竞赛”、“历史故事会”、“历史园地”、“历史游戏”、“历史剧讨论会”,等等,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 又可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可分为五种:①记的技能,学会做笔记、做卡片,收集 资料,积累知识;②说的技能,即历史的口语表达能力;③读的技能,怎样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或文章;④写的 技能,即历史的书面表达能力;⑤画的技能,学会画历史地图、编制历史表格。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将来就 能较好地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了。由于师专的历史课时较少,培养这些技能主要依靠课外活动来完成。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历史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 止境,十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

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 题,不敢懈怠。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 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 书面表达能力。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2

当代, 在教学理论研究深化和教学实践发展的牵引下, 教学方法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学理论的演绎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教学方法的种类越来越多, 以适应教学实践的多重需要;二是传统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时代特征。我们主要就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概括起来, 教学方法在当代体现出以下几种新特征。

一、教学方法的“服务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而言的。尽管当前人们对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认识有不同看法, 但无论什么形态的教学, 其过程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 对这一点大概没多少人提出异议。在教学过程的过程要素中, 教学方法具有“服从”和“服务”的特性。就教学方法与教师的关系来看, 在每一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是基于教师自身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教学优势和教学经验的;就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认知水平的;就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是服务于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而就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来看,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则是为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服务的。一句话,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基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 (教学任务) 和教学内容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主要发挥着桥梁、中介和工具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教学方法的服务性和服从性特征。

二、教学方法的“二元性”特征

教学方法的“二元化”特征也可称为教学方法的“双要素”特征。这主要是对教学方法内部构成要素的认识而言的。在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和“重教轻学”等思想的影响下, 教学方法往往与教师的教法画上了等号。如“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措施。”[1]“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2]“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3]在这种认识下, 教学方法主要就是由“教师教法”这一单一因素构成, 并由此表现出其内部结构的“一元性”和“单维性”特征。在当代, 随着对教师与学生以及教与学关系认识的深入,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 学生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对教师与学生及教与学的关系形成了诸多新的看法。诸如“教师的教基于学生的学”,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学是教的目的、归宿和落脚点”, “教学的重心是学”, “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无所谓教师的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等等。[4]这些新认识的一个共同点是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法及其在教学方法结构中的地位, 如此教学方法内部结构中的“二元性”特征愈益彰显。现在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中不仅包含了教师的教法, 还包含了学生的学法, 它是由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把教学方法简单归结为教师教法的传统观点已经很少见了, 这可谓是对教学方法结构认识中的一种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主体化”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言的。在长期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教学方法的种类越来越多, 如讲授法、谈话法、实习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研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和暗示教学法等。但教学方法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物”的因素, 它只有与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 (教师和学生) 相结合, 才能发挥其作用。具体地讲, 在任何教学情境中, 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只有被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教师) 实际选择和运用, 并转化为师生内部主体性的东西及精神财富, 此时该教学方法才可能转化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反之, 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方法的类型纷繁复杂, 但如果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没有被师生选用, 处于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 这些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讲就是无用的;或者说, 其价值尚处于潜在状态。这可谓教学方法“主体性”特征的首要含义。教学方法“主体化”特征的第二个方面的含义是:当前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强调充分激发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并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来达到培育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的目的等。

四、教学方法的“功能主导性取向”特征

这主要是就每一具体教学方法的主导功用而言的。如上所述, 通过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 人们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 但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每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外延, 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局限和适用的边界范围。也就是说, 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如作为一种最基本和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新知识, 但其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讨论法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但它又不利于完成系统知识传授的任务;研究法、问题法和探究法等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有独特作用, 但却拙于知识的传授等;而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和实习作业法等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形成技能等, 但这些方法却难以普遍地用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这实际上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性特征和比较特征。由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也就成了教学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来讲,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和程序等问题。就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来讲, 主要有“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5]而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则主要包括以下环节:“首先是明确选择的标准;第二步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教学方法, 便于教师考虑和采择;第三步, 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一是比较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二是比较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等。[6]

五、教学方法的“边际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而言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 教学方法概念研究的完善取决于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 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要明确教学方法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界限与分野, 而且也正是通过该概念的边际界限, 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开来。如在过去, 我们就经常认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是一回事。其实,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概念的差别来看, 教学方式一般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技术,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具体动作, 它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动作所组成。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 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均是由系列教学方式所组成;反过来讲, 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可分解为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如在运用讲授法时, 教师即可以边板书、边讲授, 也可以以自己的口头讲授为主;学生既可以聚精会神地听讲, 也可以边记笔记边听讲等。就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概念的区别来看, 教学手段是指某种具体的物品和工具, 而教学方法不是某种具体的物品和工具, 主要是指对教学手段的操作和运用等。因此, 也不能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同起来, 教学方法的边界性也是当代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的“边界性”特征既是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学方法实践应用所必需的。

六、教学方法的“组合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发挥教学方法结构的综合效益而言的, 这一特征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性”特征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每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局限和适用范围等,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要求实现和达成多种教学目标与任务, 于是按一定标准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 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结构就非常必要了。这可谓教学方法“组合性”特征。把各种教学方法组合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每种具体方法的优势并避免其局限性, 并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结构的整体和综合效应。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的“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即以一种教学方法命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实际上包含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 自学辅导法就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严格地讲, 自学辅导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和结构。在自学辅导法中实际包含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和演示法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另一种则是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即“构成教学方法组合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平行排列在一起的, 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结构的综合效益。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化,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7]教学方法的包容性组合也可称为教学方法的平行性组合。

七、教学方法的“双重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本身的性质而言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理论问题, 它具有理论属性。教学方法作为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学方法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制约教学方法的因素、教学方法的分类及特点、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等;同时, 教学方法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具有实践属性。教师和学生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及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如有人就认为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操作策略和实践体系等。提出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 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8]“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 (包括内隐和外显的动作) 。”[9]“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所采取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程序”等观点。[10]如此, 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特征显而易见。

八、教学方法的“启发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而言的。根据使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可以把教学方法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和影响的全盘接受, 并且其教学重心在于知识的授受上, 这些导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注入”、“灌输”和“强制”等成分较多, “注入式”教学方法的采用比较普遍。在当代,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养成等。这种教学目标观是与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悖的。这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倡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已成为当代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和普遍趋势。

九、教学方法的“动态性”特征

这主要是就教学方法的发展历史而言的。追溯教学方法产生和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 它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 `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带有自己典型和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就带有呆读死记、机械训练、强制灌输和强迫纪律等性质和特点;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方法则体现出自由、放任和鼓励创造等倾向;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学方法强调的则是师生平等、双向互动、民主和谐和教学相长等。其次, 随着教学目标观重心的变迁, 教学方法体系中的侧重点也在发生改变。如在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接受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受到了极大重视, 并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在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在创造性培养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发现性、研究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而在集体性和合作意识本位的教学目标观下, 合作性的教学方法体系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等。另外, 在当代, 教学方法体系显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在我国, 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非常强调教学方法中的自主性、研究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亲历性和体验性等。即“任何一种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在整个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即使是现在的教学方法,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常会因学生、教师、教学情境与条件的变化而发展。”[11]

总之, 教学方法是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也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在当代, 教学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和新动向。研究这些特征和动向, 有助于深化教学方法理论认识,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功效等。

摘要:教学方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教学方法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服务性、二元性、主体化、功能主导性取向、边际性、组合性、双重性、启发性、动态性等方面。研究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有助于深化对教学方法的理论认识, 也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特征,新认识

参考文献

[1]关苏霞.教学论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196.

[2]北京师范大学, 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3]克拉克, 等.中学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5.

[5]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7.

[6]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255-256.

[7]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6.

[8]田慧生, 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205.

[9]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0.199.

[10]靳玉乐, 等.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413.

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 篇3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

一、对管理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简单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可以按不同的维度划分为相应阶段,最一般的分法是按时间顺序将管理科学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泰勒(Frederick·W·Taylor)、法约尔(Henri·Fayol)、韦伯(Max·Weber)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管理职能和过程分析、古典组织理论等;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则是以梅奥(Elton·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及随后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即被孔茨(H·Koontz)在1961年和1980年的两篇文章中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

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也同时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如:古典管理阶段侧重于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其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论基础之上的;现代管理阶段则更是移植了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他自然科学、统计学、系统论、文化学、法学等诸多学科方法论,并形成孔茨所称的“管理理论丛林”。1961年,孔茨发表了著名的《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把各种管理理论归为六个学派,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他认为这些不同学派形成一个思想、理论和观点交织的“管理理论丛林”。其实,这里所谓学派的形成实际上是不同的学科方法在管理科学应用的结果,各学派的根本差别是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1980年孔茨也认识到这一点,在其《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把管理科学派归纳成包括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协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和情境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及经营理论学派等在内的11个学派,并认为所谓学派(School)应叫做方法(approach)更为合适。而且,这11个学派的研究方法,基本上也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多种学科的方法。

二、当代管理科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

管理科学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其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归纳研究的方法又称实证研究,这是一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由于管理过程非常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非常之多,而且还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的结果,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由于典型调查与实证研究必须有相当多的研究对象;同时,研究对象的状态不具有重复性,过去的实验结论也难以适用于将来,因此,归纳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由于管理的复杂性,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演绎法是一种从简化了的事实出发,通过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模型(或模式),来寻找一般性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管理科学还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这些方法主要有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内的“老三论”和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在内的“新三论”以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等研究方法。

1.以系统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系统论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适用范围的现代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方法用于管理科学,就是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以及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系统方法的特点是基于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要素间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这一方法具体包括系统理论、泛系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参量系统论、结构理论、层次分析论等方法。

2. 以控制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控制论思想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控制论的方法主要强调系统状态的控制、反馈等等。这类方法主要包括反馈控制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辨识等一般性方法和模型化方法。

3.以信息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信息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最初是一门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科学。信息论强调系统信息的传输、处理、接收、存储等。这类方法具体包括信息论、智能论等。

4. 以系统自组织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论的理论核心是系统的运动、发展和演化问题,尤其是揭示自然界中大量系统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性的有序结构的内在机制。这类方法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新三论”和超循环论等。一般认为,“新三论”是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5. 以非线性科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非线性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非线性数学系统和自然现象的非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非线性科学的方法可以说是实验数学、真实实验和新型分析方法的综合,因此更具方法论意义。非线性科学主要包括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非线性数学理论、孤立子理论及非系统论等。

6.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里的相似是一种广义的相似,即这些方法是以空间、时间、结构、性质等的相似为基本点的。这类方法主要包括相似学、全息学、模型理论、比较学、周期学、系统动力学等。

7. 以数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数学方法作为管理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被用来建立模型和进行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方法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改,并求出最优解。常用的数学方法主要包括概率数学、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等。

8.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为管理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对特定活动的费用(或成本)与效益(或效果)进行比较,旨在优化行为,以最低限度的支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原则”。管理科学中的价值工程就是经济分析方法的一种发展和具体化。

9. 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以外,心理学、历史学、法学、统计学、生态学、哲学等其他多种学科的理论或方法都可以作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根据前文对管理科学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和对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不难看出,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所谓多学科移植性,是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这三种很多社会科学都会采用的研究方法外,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随着历史的推移、人类的进步、新理论方法的不断诞生,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会进一步丰富。它随时可能接收新分子加入,也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的单元。如工业工程方法中的计量、分析物质、动作、时间等因素的方法促使泰勒发明了高速切削刀具和工作研究方法;记录、分析企业行为的财务会计方法,为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促使麦克金塞(J·Mckinsy)发展了预算理论;统计学中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知识被用来推断事实和处理不确定性管理问题,并使得休哈特(W·A·Shewhart)创立了统计质量管理方法;数学中的模型有利于求解最优或最满意解,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促使丹兹格(G·Dantzig)提出线性规划方法;心理学方法用来对人的需求、知觉和情绪因素进行研究,以确定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为和模式,如梅奥的霍桑试验;社会学方法中对社会人群及人群之间关系的方法被韦伯用来解决管理组织问题并创立组织理论。前面所说的“管理理论丛林”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会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移植性特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管理活动本身的性质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性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这就决定了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管理问题必须用多种学科研究出来的不同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才能解决。第二,从事管理研究和实践人员的来源为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移植提供了可能。自科学管理方法产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开始研究管理问题,并使他们采用的方法带上了其各自习惯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研究管理科学时开始习惯于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科学理论的精确化和科学化。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科学家过于迷信数学推理,严重脱离实际,出现了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他们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模型方法等对管理过程进行定量化、形式化的研究,以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过程,并试图说明人们只要利用这些用符号表示的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数学方程式就可以保证决策合理、行动正确、效益提高。事实上,作为多种学科组合的管理科学,人们对其规律性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管理问题还难以定量化,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描述,而这些问题的内在规律相当复杂,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属于长变化周期和多重结构的大系统。但是,如果因此而仅仅使用不精确的定性分析方法,并凭借管理者的经验来处理和决策,那么,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常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和创新中的重大问题。

四、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尽管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管理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种发展必然要依托于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化、精确化。

1. 继续吸收现代科技的新进展。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着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特别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管理中的各种模型,多至具有几百个变量的线性规划模型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迅速运算,或者进行动态模拟。因此,计算机更为广泛的应用将大大促进管理科学向更加精密的方向发展。

2. 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不断融合。由于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的方法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的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人文管理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抒发与阐释。而两者的任何单极发挥都可能导致人类智力上的内耗。因此,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方法的融合将是21世纪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就是东西方两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日美管理比较的结果。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纪,随着东西方两种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合,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也必将不断融合。

3. 与哲学的结盟将更加深化。哲学是一种高层次、深远的理论思维,它以最高层次、最一般的范畴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过程及规律,以最高的理性境界审视现象,展现人类的未来。因此,哲学是对管理活动作更深层次理性分析的重要基础。西方管理科学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到现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在对“人”的认识上,从“经济人”经过“社会人”发展到“复杂人”、“管理人”;在管理理论上,从“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行为科学时期”、再进入到“管理科学丛林”的局面。应该说,这些管理理论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而要解决当今管理科学的“丛林纷争”局面就必然要通过哲学的辩证思维对管理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进而推出一般性的管理原理和规律。

4. 注重跨文化分析。21世纪是经济的全球化的世纪,而文化的全球化将更加复杂,因此对管理科学理论的跨文化分析是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根据对管理科学理论所作的跨文化分析,我们可以肯定不存在一个超越任何文化背景的管理科学理论。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构建出一种超越文化背景下的通用管理科学理论。也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管理科学研究必将负有文化背景分析的责任。

5. 与经济学方法进一步融合。尽管从总体上说,经济学是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而“管理科学”是研究“怎么办”的问题,但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联系还是非常广泛的。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应用经济学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的同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大多兼有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两栖性,几乎难以分清哪些是纯粹的经济学,哪些是纯粹的管理科学。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来研究,只要能解决问题,倒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分清这种学科界限。美国管理科学家西蒙(H. A. Simon)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作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说明他研究的经济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科学而且同时也是经济学。因此,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应该进一步吸收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五、结论

20世纪的管理科学研究因为来自各学科的专家以自己所熟悉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导致学派林立,显示了管理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种散乱型、不一致性,使得管理科学不像一个严密演绎的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公理,像一个充斥着各种管理论断的大拼盘。但是,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管理理论自身的重整,管理科学必将在充分吸纳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己的分析方法,最终形成自己较为稳定和独特的分析方法体系。可以预计,今后的管理科学研究除了一部分要继续由管理实践总结出管理原理和方法,一部分会通过案例的设计和情境模拟寻求可能的管理结果外,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特别是要吸收经济学的营养,把理论架构的建立作为研究的重心。这一过程在开始时可以从一个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发,探索出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下的管理行为模式并以此建立起科学的管理理论。然后,逐渐放开约束条件,建立起多种层次、无限逼近真实人性和管理环境的管理模式、理论、公理、法则,最终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科学方法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援民.现代管理方法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英)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芮明杰.管理科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周三多等.管理科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苏东水.东方管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9.Warren R.Plunkett,Raymond F.Attner.Management:Meeting and Exceeding Customer Expectation.6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作者简介:马成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上海实业集团副总裁;王国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上海实业集团发展研究部助理总经理。

现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篇4

管理是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具有强烈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职能和它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必须不断地变化、发展,必须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而创新。

1、“知识管理”的兴起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企业知识管理日益重要,并成为创新型企业和其它各类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彼得・德鲁克,威廉・哈拉勒分别在他们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的资源》中指出:在新社会,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知识管理将是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知识和思想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能够更大范围的交换与共享。据报道,美国已有30%以上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其余企业也在纷纷实施。但是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明确解释知识是如何作为经济资源起作用的,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是“关于有效利用公司的知识资本创造商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研究中发现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有形资源,对它的管理也有其特点和特殊性。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无形的劳动,它不易定量和监控也无法强迫完成。这无疑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2、“人本经营”内涵的升级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新经济和知识管理时期,人的作用日益引起企业的重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FORTUNE”杂志最近评选世界优秀企业时,采用的是这样9项指标: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人员的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财务的合理性程度;巧妙地使用公司财产的效率以及公司做全球业务的效率。从这些指标中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对用户、的责任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了相当分量。

从人本管理的以人为核心(如: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理论)。到“育人”、“服务于人”,关注员工和企业的同步发展(相关的理论主要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团队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如果把第一层次的人本管理看作是一种“手段人”管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重要资源之一;②采取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激励理论。那么,第二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提高到“目的人”的管理。它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更强调:①人的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②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的选拔、培养、保护;③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铸造员工的共同行为准则;④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团队的合作和学习。认为人本管理成功的标志是组织的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都能得以实现。最近的人本管理理论,或称作第三层次的人本管理理论则把研究对象从企业的“内部人”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人”等利益相关者。它强调企业除了追求内部人利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把它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3、“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他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理论界获得一致好评。在应用方面,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企业中,有35%的企业已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对公司进行改造。美国微软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都声称自己正向学习型组织迈进。该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生命活力如何才猛不断延续及壮大,认为:在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中,要想延续企业生命周期,必然是能使企业人员全心投入,并不断学习的组织。这种组织理论在以下方面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①在传统的组织中,专业化分工制造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②传统的组织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组织内部人员之间本该有的合作,降低了组织整体的力量;③传统组织中的“反应性”把注意力关注于眼前具体问题,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结构性的问题,这使得组织在急剧变化的环境面前十分脆弱。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了组织永不间断的学习。

4、柔性管理与企业再造

柔性管理就是打破原有的分工边界,充分利用外脑,以了解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柔性的生产技术和动态的组织结构。通过创造“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方法,使企业对变幻不定的市场做出灵活、迅速、及时的动态反应,以达到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在实施柔性管理时:①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为经营导向。传统的批量生产型企业是供给创造需求,企业的利润由市场和生产能力决定。柔性管理则是将顾客的需求偏好放在首位。利润蕴涵于顾客对物品需求和满足顾客偏好之中。其关键在于确定如何创造丰富顾客价值的方案、如何解决顾客所关注的问题的方案;②以虚拟实践社会团体作为创新的源泉。在市场的需求结构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通过发挥各个方面的创新力量,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而现代信息技术使配置资源突破单个企业的限制,组建各式各样虚拟实践社团成为可能。并能增强企业的适时学习能力,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组织;③以网络式、扁平式、虚拟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新的组织开工的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不存在完全划定的边界,提高了信息仁慈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和整体反应灵敏度。④以企业再造为手段。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变化和速度,注重平等和尊重,主动创造和企业精神,它依据信息共享、虚拟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互补等,创造竞争优势。

1993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Chanpy)出版的《再造企业――工商业革命直言》一书向亚当・斯密提出的流分工和效率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在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流行200多年的分工理论已经成为亟需变革的羁绊,推出以业务流程本来面貌为根本内容的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是流程重组,直接针对的就是割裂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目的就是要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在企业再告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流程的思想,以流程为再造的出发点和终点,用崭新的流程替代传统的分工理论为基础的流程。改革以后的业务流程具有以下的特点:①工作单位变为流程执行小组;②工作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③人的作用从控制变为授权;④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变为减少层次;⑤衡量业绩从按照活动变为按照成果;⑥晋升的标准从重工作成绩变为重工作能力;⑦价值观从维持型变为开拓型;⑧管理人员从监工变为教师,创造一个平等工作环境,人们不必费时费力去争取职位和权势,只需以个人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独特思维方式去参与创造,以实现文化人的价值。

企业再造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应当以价值流为导向进行组织设计,按照价值增值的过程将相关的操作环节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合工”的思想重新设计企业流程,组成高效率的、能够适应顾客需要的完整的流程中。企业再造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再造还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

5、CSRP――客户同步资源计划

1997年,Symix计算机系统公司率提出客户同步资源计划(CSRP――Customer Synchronized Resource Planning),认为传统的制造业管理的基本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价格、市场推广、销售渠道,都正在失去作用。CSRP认为企业对高效运作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依然存在,由于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实施使企业间的竞争水平趋于相当。质量和效率曾经是大企业的制法宝,但是现在,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仅仅依靠这些来保持竞争优势已经远远不够。认为为了更有效地竞争,制造厂商为满足不同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客户同步资源计划”理论把客户作为管理的核心,是一种基于客户服务和需求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企业一般通过四种元素取得竞争优势。这些元素即指的是产品、分销渠道、价格和促销。“客户同步资源计划”在上基础上增加了第五种元素:客户化。

客户同步资源计划认为,成功的企业必须学会有效、经济地建立“客户价值”。我们在知道,MRP(物料资源计划)和GRP(企业资源计划)都侧重于内部的管理,但是前面提到的四种竞争优势元素中的三种――价格、渠道以及促销却都产生于企业外部。企业管理最有效率的工具要求能够保持建立运营效率的内部能力,但同时也必须支持外部客户。要想做好“客户化”工作,必须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但是在绝大多企业内,销售部门员工和生产部门是分离的,也缺乏在企业内部有效的传递客户信息的方式。“客户同步资源计划”建立了一种以实时客户信息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活动体系,将客户信息和服务溶入到企业整个营运之中。它通过对订单处理并重组,这样,销售订单不是开始于订单,而是开始于客户,甚至潜在客户。销售人员和客户一起从客户的角度建立客户化的解决方案,而订单配置技术使产品在下达正式订单之前就准备好了。同时,实时的价格模型替代了静态模型,能为每一个客户建立了“有价值的价格”。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和有附加值的价格就形成了一种没有直接产品竞争的独特产品。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5

1开拓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

在全新的改革形势下,医疗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当中,因此,我们的医院档案管理也要紧紧的跟随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自身,这样,才能够符合医疗改革的相关目标和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我们要不断的优化调整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新医疗改革中,提出了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力度,创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制度,这样一种卫生制度的确立,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非常便捷的条件,而针对医疗改革的规定,医院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大信息系统的创建力度,不断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医疗卫生事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管理档案,并成功的依托档案信息系统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联系,进一步推进档案信息管理的数据化、信息化,让人民群众通过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统来享受方便高效的医疗咨询和医疗卫生服务。

2加强医院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

由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部门非常多,很多事情并不是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医院各部门之间的高效配合才能够做好,因此,医院应该注重档案管理与其他科室之间的联系,而且医院各科室也要主动加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协作,主动将本部门的各项资料整理好提交到档案管理部门,这样也方便档案管理部门对资料的审核和归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各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还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创建链接,这样,就可以及时掌握各个科室的真实运行动态,对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科室还要有文字记录,以便后续的检查和对比。与此同时,医院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及时的追踪医改机制和卫生监管机制,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3健全医院管理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全面的医疗改革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此时,医院一定要参照新医改的目标来客观的分析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所需的能力,并且按照实际需要来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逐渐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业务考核工作,及时发展潜在的问题,适时总结改革经验,以此进一步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而在培养人才这方面,还要积极的完善管理机制,创建一系列能够满足新医改形势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对档案管理这一部门提出更为细致的规定和条款,在规定和条款制定之后还要严格的落实下去,积极监督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用制度来约束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

4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系统

在新医改形势下,我国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医院一定要加大对档案管理系统的改革和升级,从信息系统的硬件装置到软件系统都要及时的更新和优化,在整个医院档案管理中,档案资料室是整个医院档案管理中的硬件系统,同时也是档案存留的.关键场所,所以,医院在管理档案的时候,首先要对这一场所进行严格管理,从档案柜的选择到整个档案资料库的布局上都要做到有规有矩,在管理医院档案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确保档案室的安全,由于档案室中的原始档案都是纸质的,所以,在保护档案室资料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火灾问题,除了这一问题,还要及时开展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融入到档案信息管理当中,使其形成一个庞大的档案电子资源信息数据库,与此同时,还可以及时的更新信息数据系统,我们知道,系统是要由人工来操作的,所以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型人才也是极其关键的。最后,医院还要做好档案管理后勤工作,确保档案管理室的清洁,保持档案管理人员好的工作环境,上述工作都需要资金支持,所以,医院还要加大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此来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5结语

新医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而医院的档案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优化调整档案管理模式,除了要积极的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形势以外,还要进一步的推动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档案管理硬件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加大资金投入,为医院的档案资料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确保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良仁,郑振.新时期农村基层开展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01):17-19.

[2]岳瑞娟.适应新医改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09):114-116.

[3]李强,刘润梅.在新医改《意见》指引下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西南军医,2009,(06):18-20.

[4]郑建艇.新医改后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障碍与路径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87-89.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6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方法新谈

文章就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对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作 者:黄钰新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海口,57115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252.2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管理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7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当代变革,科学管理,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一方面,相比于初中,高中的课程任务更多,学习难度也加大;另一方面,学生们正处于思想向成年过渡的重要时期,需要正确的引导方式和方向。而随着时代进步,传统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因此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在人生海洋上的摆渡人,必须顺应时代,在教学和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一、高中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的传统与其问题

时代变迁、科技进步带来了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传统的高中教育管理方法存在着一些不可替代的价值,需要传承和发扬,同时也存在着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

(一)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呈金字塔形

从师生关系角度看,传统课堂上班级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的主要承担人是班主任,高中班主任需要组织班级活动;督促学生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承担着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桥梁样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传统的高中课堂上,班主任是“主角”,相反的,学校的主要群体———学生成为了“配角”。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上,他们已经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富有逻辑的思维方式,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班主任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治民主管理,在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锻炼,让学生回归“主角”身份。

(二)教学方面相对严格,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

高中的教学任务较重,同时也因为高考升学等问题,导致高中学生的课业力很重。而传统课堂上,老师们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不好的引导效果。

(三)管理手段相对老旧

传统课堂上,班主任的管理手段一般是采用高压式手段,师生之间氛围比较严肃,这样短期来看可能能够震慑住学生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弹情绪,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科学管理成为新时代高中班主任的主要管理手段

(一)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管理手段,班主任做到以身作则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每一言、每一行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可度量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上,班级中权威人一直是班主任,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而现如今,学生们独立思考能力渐渐增强,班主任不能再维持高高在上的形象,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学会亲近学生,成为一个良师益友。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主自治能力,增加他们的自我监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班主任要能起到榜样作用,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言行不当,也要关注自身的一些小细节,毕竟学生们那么多眼睛在关注着班主任,一刻也不能马虎懈怠。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指导和鞭策,这些都能在无形中给班级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带来巨大形象。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学校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班主任不仅仅是学校与学生之前沟通的桥梁,也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老师,班主任最主要的是要引导每一个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在班主任眼中,学生必须是立体的,不能是平面的概念。班主任在对待每一个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因人为本,“因才施教”。

三、当代高中教学工作以培养创新意识为重心

(一)教学工作中多采用引导手段,由束缚向发展转变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刚刚成年,心理尚需引导的阶段,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对老师和家长的叛逆心理,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因此,班主任在对他们不良行为或是不正确观念进行教育时,使用的手段不能太过强硬,这样容易引起反弹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导,“堵不如疏”。只有通过引导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教学上,老师也不能随意的对学生的创新性观点进行批判,而是改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正确的创新性思考。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当今社会,一个观念的产生大多是某种不良现象泛滥而产生反思,那么终身学习观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现在很多人在离开学校后就没有进行过学习,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也因此很多人的生命价值被浪费,社会的发展也因此变慢。而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更建立在青少年时期,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及班级工作中,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并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而社会对科技的需求是巨大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就是科技产生的源泉,高中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可能有些想法在现在看来是可笑的,然而只有学生能够不断去为了他的想法去思考学习,才能有的更多的创新点产生。

四、结语

新的时期赋予了班主任更重的任务,他们必须对传统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然而,教育的起点和核心都是爱,班主任在选择老师这个职业时就选择了爱和奉献,只有真正做到爱护每一个学生,才能走进每一个同学心中,给予他正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南晋.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25-126

[2]游晓英.试谈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J].学周刊,2011(23):158-159

当代公共管理新方法 篇8

关键词:社保档案管理;思路;方法

一、社保档案管理中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点

(一)社保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有效。

(1)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要完整、真实。对于新增参加社保的人员,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或新增的就业人员,在参保登记过程中我们要以户口本或身份证作为认定年龄的唯一标准,户口本与身份证的年龄要一致,对与有争议的我们在参保时必须进行确认,按规定流程进行核查。(2)流程做到合理有效。对于所有参保人员的第一手档案资料我们必须做到有经办人、审核人,最后领导签字予以确认,真正做到一岗双审双核。如何有效防止参保数据造假或伪造出生年月造假是作为社保经办机构需要重点预防的地方,我们需要进行重点监控,做到及时有效的记录。

(二)社保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资料必须做实,不得擅自修改。(1)所有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必须要完整,形成统一的档案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参保人员的身份合法。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一些没有招工手续的参保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档案主要是由社保经办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而自行组建的纸质档案资料,这样的档案非常不正规,所以我们应该从起初对档案进行完善、做实,才能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社保经办机构建立的档案资料需要对参保人员负责到底,避免给参保人员带来损失。(2)所有参保人员的档案资料进行统一归档,不得缺损妥善保管不能泄密。社保档案资料属于参保人员一生的社保档案资料,档案里面保存了参保人员完整的个人信息,记录了参保人员的一生需要保管的时间长,我们为了有效避免参保人员的利益遭受到损害,一定要做好档案的保管工作,不得泄密,保护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3)所有参保人员的档案要与电脑数据一致,不能有出现偏差,保证参保记录的完整。社保的纸质档案是非常重要的它记录了参保人员的真实情况,必须与电子档案一致,如有出现异议,势必对参保人员照成不便甚至是损失,社保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账实相符,才能保证参保人员的个人权益不会受到损害。

(三)社保档案要保证合理、有效的利用。(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员流动性逐渐加大,跨地区人员变动的情况越来越多,使参保人员在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工作经常发生变化,所以对于社保转移成为了工作的重点,社保在转移过程中,接续手续显得非常重要。有部分参保人员在档案转移的过程中擅自涂改数据,特别是纸质档案资料转移过程中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当然,如果想有效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我们作为社保经办机构需要使用先进的方法,才能有效杜绝档案造假。例如社保机构的档案管理要做到全国联网,为参保人员制定难以涂改的电子档案,这样才有杜绝档案在转移过程中造假,以确保国家经济不会遭受损失。(2)本地参保人员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要一致,在退休的时候要依据这两者档案对参保人员应该享受到的待遇作为衡量标准。每年,社保档案管理机构要对参保人员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比对和确认,便于日后作为参保享受待遇的重要依据。

二、分析社保档案管理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1)提高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为参保人员提供全面保障。国家应该提高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社保的领导要及时解决社保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社保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这样才能解决社保档案管理中人员缺少、资金不足、档案库紧张的问题,为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以及责任感。(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为参保人员积极服务。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档案管理知识、了解档案管理政策、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做为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及时掌握新颁布的政策法规,具备计算机实操能力。为此,作为档案管理人员的聘用我们要进行严格把关,聘用一些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时上岗后还要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到其他县市单位进行学习取经,努力提高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现代化水平,建立一支业务精湛的社保档案管理队伍。(3)利用网络数据的优势,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加强社保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保档案资源数据库,把单位和个人参保的档案的“死信息”演变成“活数据”,服务于社会保险业务工作。

三、总结

社保档案包含了参保人员一生的信息,社保档案管理与广大群众关系密切,因此社保的档案管理是我们以后社保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做到认真对待每一份社保档案,保证档案真实有效,利用科学技术建立电子档案,保证参保人员的利益以及保护国家经济不受损失。社保档案管理要做到信息化、规范化、人性化,确保社保档案管理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保证国家安定繁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建伟;刍议论民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J];才智;2012年32期

上一篇:2017-2018学年度高二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品牌教师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