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经济学

2024-08-17

理解当代经济学(共3篇)

理解当代经济学 篇1

摘要:目前, 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存在理解误区, 或认为“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 或认为“有信仰有理想就是要当官”, 或认为按需分配就是按“想要”分配。因此, 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 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 才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信仰,误区,核心价值观

今天,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全球化、地球村的网络时代, 信仰却前所未有的遭遇到生存危机。一般说来, 信仰是属于高层次的东西, 它直接决定着人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等。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 导致当代部分人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甚至进入误区。而要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观念的一部分,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们的信仰问题。只有澄清人们对于信仰的理解误区, 让广大干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正理解并坚信不移, 才能使他们全面了解当代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一、当今国人理解信仰的四大误区

1. 误区之一:

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得很好。常常会遇到有年轻的学员这样说:我没有信仰, 可我一样活得有意义。问他如何解释, 他会说:我在老家有一个非常好的女朋友, 她要我好好工作, 所以, 我觉得我的人生、我的工作很有意义。是的, 如果这么理解意义, 那么, 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不缺乏意义。但是, 这些都是小意义, 不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 的确可以由一些比较现实的个人目标追求来赋予, 比如金钱, 比如爱情, 比如人的功利之心;但是, 生活中的大意义, 往往是由超越个人功利、为他人、为群体、为天下人民的大信仰赋予的。作为生命的个体, 我们不缺乏小意义, 我们所缺乏的是大意义。生活中的小意义往往是脆弱的、短暂易逝的。而大意义才是相对永恒的。比如,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那位学员, 因为有一个女朋友而觉得人生有意义, 那么, 如果有一天女朋友离开他了呢?同他分手了呢?这下, 他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了, 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啦。其实,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因为感情的问题而失去理智、杀人和自杀的大有人在。可是, 有谁听说过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因为失恋而自杀的?为什么?那是因为他生活中除了小意义外还有大意义。如果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仰, 就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失望乃至绝望了。小意义脆弱易逝, 大意义才相对永恒。一个人是渺小的, 其生命也是短暂的, 只有把渺小的个人投入到集体之中, 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永恒。就好像一滴水, 很容易就蒸发掉了, 但汇集到大海里, 就能获得持久和永恒。如果自己的目标定得很低, 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世俗名利, 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种种烦恼之中。反过来, 如果建立了自己的大信仰, 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定得很高, 那就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灰心丧气, 失望甚至绝望了。

2. 误区之二:

只有大的理想信仰, 没有小的具体目标。刚才我们谈到, 没有信仰的人生容易随波逐流。反过来, 我们也常常会发现, 当代也有不少大学生只有大的理想信仰, 而没有具体的小目标。这样的结果往往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时灰心丧气, 最终放弃自己的信仰。大的信仰要有, 小的具体目标同样要有, 小目标是为大信仰服务的。就像人生目标一样, 小目标是为大目标服务的。如果只有小目标没有大目标, 那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小目标暂时实现以后, 突然会不知所措, 会发现当得到所想得到的一切之后, 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意义了。比如, 有的人的目标是考个好大学, 等考上好大学之后, 发现生活突然失去了动力, 一切都变得不再有意义, 于是得过且过, 得天混日, 最终彻底迷失自己。还有的, 比如一些暴发户, 他们当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 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 等赚够了几百万, 几千万, 甚至上亿之后,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钱, 怎么办, 剩下的就是花掉这些钱。于是就吃喝玩乐, 无所不为, 纯粹为了感官刺激而生活。

3. 误区之三:

把按“需要”分配理解成按“想要”分配。有人不相信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因为把共产主义所提倡的“按需分配”理解成按“想”分配, 认为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想拿什么就拿什么, 这样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确,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 都是无法满足这样的人群的。通过这种想法体现的正是现代人的一个思想误区———分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在英语里, “需要”和“想要”对应的分别是“need”和“want”。把“想要”当成了“需要”的人, 将永远在自己的欲望下苦苦挣扎。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贪心不足蛇吞象”, 说的就是人对于物质的“想要”的无节制扩张, 如果人的这种欲望被唤起, 那么就会出现“欲壑难填”的现象。当代革命军人, 一定要分清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 否则就会一辈子跟在自己“想要”的背后, 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4. 误区之四:

有信仰有理想就是一定要当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很多年轻的军人都志存高远。但置身军营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实际的工作常常是很平凡很琐碎的, 并不总是像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那样轰轰烈烈。中国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志向的人, 要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线展开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 现在我们中的不少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有理想有抱负就是一定要当官、当大官, 因为只有当官才能“平天下”, 而所谓“平天下”也就是当官。这样的想法如果在封建社会还有一定市场, 那么, 在今天的社会已经远远不合适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固执地认为干事业就是当官、当大官, 那么, 这会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甚至走入死胡同。其实, 很有可能你的性格特点、自身因素决定了你不适合这行工作而适合另一项工作。当官不是人人都适合当的, 也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好。例如, 南唐后主李煜, 虽然出身皇族世家, 但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然而, 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他还是被推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其实, 李煜诗书琴棋无所不通, 尤其是写得一手好词, 如果他就把自己定位于诗人、词人, 那么, 他一定能在这些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可是, 他是一个皇帝。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幸, 因为作为皇帝, 他就得把管理国家、治理朝政作为头等大事, 而这些方面的能力才是衡量他是否称职的标准, 而决不是字写得有多好文章写得有多棒。他的结局是当了三年阶下囚后服毒身亡。又如明朝皇帝朱由校, 木工活做得非常好, 连那些老工匠都赞叹不已。他做的木工活派人拿到市面上去出售, 市人都以重价购买。有人甚至说他是鲁班在世, 可是, 他也偏偏是皇帝。所以, 他不能成为鲁班, 而只能成为一个昏君。在“文革”时期, 有一个学大寨的典范, 叫陈永贵, 指挥大家抓生产, 非常好, 后来调到国务院当副总理, 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邓小平曾经这么说:“他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农村基层领导人, 可硬要把他放在国家副总理的职位上, 这不是让他活受罪吗?”[1]正因为如此, 后人作诗云:“隋炀不幸为天子, 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 一为名士一文雄。”[2]

二、重建当代核心价值

1. 先相信还是先理解。

一般而言, 宗教信仰往往强调的是先相信, 再理解, 即首先是要相信其所宣扬的宗教教义。如佛教总爱宣扬“信, 则灵”;而基督教也不例外, 即使是宗教改革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也是反对理性的, 他曾经说:“理性是信仰的死敌, 永远不会对属灵的事有助益。”[3]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则是建立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解的基础之上, 首先强调的是其科学性, 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 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所在。

2. 彼岸性与此岸性。

一般而言, 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属于彼岸性的, 而共产主义信仰则是此岸性的。任何宗教, 都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彼岸世界, 一个无剥削、无压迫、充满阳光、充满欢乐的平等、自由的世界。几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对一种非科学理论的尊崇之上的, 追求的都是一个超离现实世界的虚构物, 要人相信“来世”、“天堂”, 以此来消解人们为实现现世生活目标的努力。譬如,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 佛法倡导的人生在世, 苦海无边, 回头才是岸。只有皈依我佛, 来世才能脱胎换骨, 修成正果。而基督教呢, 则明确告诉你, 人一生下来就是赎罪的, 如果你信仰上帝, 死后才能进入天堂, 否则就只能下地狱。而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 那么, 这个美好的人类社会一定能够变成现实。一句话, 宗教信仰关注的不是现实的世界, 而是一个死后的世界, 因而具有彼岸性;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关注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 目的是为了把现实世界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理想社会, 因而具有此岸性。

3.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如果大家了解宗教, 就会发现, 不管什么宗教, 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宣称自己的宗教教义是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的。并且,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无一例外地排斥其他宗教, 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绝对正确的。比如, 《出埃及记》明确指出:“我是耶和华你的神……除我外, 不可敬拜别的神明, 不可为自己制造任何偶像, 也不可侍奉它, 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 是忌邪的神。”[4]基督教如此, 伊斯兰教同样如此。这就与我们所信仰的共产主义明显不一样。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 不存在永恒真理, 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条, 事物是运动的, 联系的, 发展的。所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生命力就是它是不断发展的, 是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它承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就要求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军人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而不抱残守缺, 积极主动地用先进的政治思想、先进的军事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而不是躺在成绩上睡大觉、不思进取。如果这样, 就完全与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背离了。此外, 还应当有永不知足、不断完善自我的进取心, 主动把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而不被时代所抛弃。这才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革命军人。

总之, 作为当代革命军人, 既要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的气魄, 也应该有优秀士官向南林所说的“我既然成不了指挥千军的将军, 那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剑”的心态。只有这样, 才能在现代条件下实现我们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育豹.邓小平和陈永贵的一次交锋[J].档案天地, 2008, (3) :28-29.

[2]练性乾.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3]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下[M].香港, 1968:319.

[4]段琦.圣经故事[M].上海:译林出版社, 1994:63.

理解当代经济学 篇2

“科学代表的是人类已知的总和,而非是宇宙之真理,追求真理要心存一分尊敬,一分谦虚”,科学在于对无知世界的认识,真理是已知的,而在科学的道路上出现的一些神秘的难以解释的事件,我们一贯习惯称之为非科学的。我们总是无知的一群人,总无到有,从祖先一代代积累的经验,到目前由经验演绎而成的科学,我相信科学,但也不迷信科学,科学有时候就像一个宗教,让人着迷,但科学也有许多后人猜测,有的科学是硬加在巧合之上的,也许当时作者推出某个结论不是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而后来者看到这个结论正好能说明另一个问题,就说这个结论是有先见之明。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呢?是不是应该用怀疑的眼光看?是不是应该自己亲自实践下,才得出结论。相信而不迷信,怀疑而不极端,合作而不独摸。

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成长,经历种种物理、化学、生物反应,通过与外界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获得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一个无机物,有时候想想我们人其实很神秘,由和石头一样的物质组成的人类,我们可以思考,我们具有思维的能力,一个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最后又是由夸克等一些微粒构成,也许现阶段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只能到这个层次,记得高中物理书的彩图上有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巨蟒,用此来形容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也许科学的最大的宏观和最小的微观是一样的,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只不过是某个宇宙巨人的一个细胞内的原子,也许我们体内某个原子上也有一个宇宙。

1、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一个建筑工地,很多人在工作,有管理人员和施工队,各种工种之间的配合,有条不紊的工作,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就好像一群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有一两只蚂蚁因为什么原因死亡了,并不会影响到蚁群的生活,但工人就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他们家的顶梁柱,一旦出现危险则可能是一个家就完了,农民工会遇到很多危险,有时候我感觉电视上演的什么极限生存,极限挑战什么的我们农民工基本上每天都过着这种生活,连续每天加班一个多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在十几米的高空作业,没有安全措施,只有象征意义的一个安全带,也许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或许我们不在乎什么危险,我们只是为了挣钱养家。什么是幸福?或许幸福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像农民工这样的男人,活着感觉就是为了挣钱来完成自己的责任,对上,无负养育之恩;对下,传递下一代的恩情。也许上不愧对父母,下不疚于儿女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努力上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为自己的责任前行,责任贯穿一生。

2、实践出真知

无数次的计算,无数次的实践,得出一栋楼的最佳结构图,钢筋的搭建,混凝土的配比,木工支模的尺寸,以及建筑的内部管道的走向位置,这一处处的建筑图,无不透漏着细微,精密,再由建筑工人一点点的施工,最后建成摩天大厦。只有不断的实践,一次次准确的思考,一次次不懈的努力,一次次精密的实验,再通过对结构的客观公正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实准确的结果。切不可为了个人名利,剿窃抄袭同

行成果,贪他人之功为己有;或对别人的科学成果故作不公正的评价;或以同行为敌,加以排斥打击,封锁垄断。

3、合作共赢

科学演进到当代,已经到了“大科学”时代,多数科学研究需要合作,这就要学会与人相处,要有平等待人、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可是,现在不同学科、行业、地域之间的合作非常困难,更不要说不同国家之间的协作了,其根本问题还是态度问题。一是互相看不起;二是彼此不尊重;三是互相有戒心,“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起码的共同基础,怎能“大力协同”?人际合作需要学会“跨文化交流”。其实,交流的好处就在于“不同”,正因为你和我“不同”,才能补充我所缺乏的东西,对我有所增益。可是很多人不能容忍不同,这样只能孤陋寡闻。要做好这种“跨文化交流”,就要求人有自知之明,有高度的人文素养和态度。

对待科学,我们要知道科学的结果最终将被人类所利用的。但科学规律本身对于人的利益是中性的,它对人的利害关系决定于人的应用。由于科学对人类有直接、间接的深刻利害关系,对人类或一部分人的命运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的时候,除了纯粹的好奇动机以外,更多了一份对人的命运的责任,这就是如何使科学成果能造福于最大多数人。每个人活着都有其价值,科研工作着为了探索自然,解密自然之真理,往往废寝忘食的研究,其结果总是能直接间接的为人类造福。

但是科学家或者说像我们这样的以后的科技工作者,每个人都想

浅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 篇3

摘 要: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就要从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上来研究,“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当代艺术是在现代与后现代性的语境里把握中国文化、社会的本质存在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1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

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要从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上来研究,“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当代艺术是在现代与后现代性的语境里把握中国文化、社会的本质存在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筹建办副主任李旭曾说过,中国人要讲中国人的事,中国的艺术要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如果说传统艺术是文言文,那么当代艺术就是口语甚至是网络语言,语法变了,但是中文没有变。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的诉求仍应是中国的文化。”

当代艺术的种种表现是对社会变革的记录,它只代表它的时代。同时,它还是一个与社会紧密相关但又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思想活动和知识活动。

它表达着我们面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态度,将态度转换成一种艺术形式。其实,艺术不解决问题,但艺术可以发现问题和表现问题。在任何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当代艺术都是艺术家觉醒之后的自觉创造。艺术家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将一个纯粹的问题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把它搞清楚为止。

当代艺术改变了传统的观看方式,也就是说,作品不再赏心悦目,不再为观众提供“美”的图像,而是引发观众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艺术开始介入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中,它要求艺术家不能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时代创作毫无感觉的作品。当代艺术在当代中国确实有一种无限的可能性,与现代艺术相比,确实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独立人格和探索价值;从社会形态上看,其打破了一元化的传统创作机制,尤其是在学科建立上,推动了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其实,当代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关注、介入的同时还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在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中曾这样说过:“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要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

如果说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以艺术的解放推动人的思想解放,那么当代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以艺术的多元和对生活的感受,推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由于当代艺术的动态性和即时性,导致了它的多义性、叙事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中国,当代艺术是艺术家获得的自由和解放,也是人性的觉醒。

2 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创作背景下,当下的艺术色彩斑斓,当今社会对物质、金钱形成一种极端的畸形的信仰,拜金、拜商,对物质欲望越陷越深。

中国当代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深受西方的影响,当代艺术在中国只有区区30多年的发展,而在西方则摸爬滚打了近百年。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借鉴西方在所难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才真正与世界对接。一时间,中国艺术家都在恶补西方艺术史,惊讶于诸如杜尚现成品艺术等前卫思潮。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合乎逻辑地诞生了。从“星星画派”“85新潮”肇始,中国的当代艺术拥有很强的目的性。历经压抑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从西方寻求新鲜血液,批判和冲破僵化的氛围。这个阶段的艺术实践的主导倾向是拿来主义,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西方现代流派的所有样式手法均蜂拥而至,在中国艺术圈摩肩接踵。

中国的艺术较含蓄,西方重显露和写实。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是产生不同艺术概念形成不同艺术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艺术正逐渐向国际化靠拢。所谓“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中国的艺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带有和世界的一些共性的东西。经过艺术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摸索,创作出了得到世界各国高度评价的中国艺术作品,其绝不是亦步亦趋模仿外国的作品,而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从中国的历史情境出发,艺术家改变现代主义的个人化的形式追求,注重交流与互动。互动不仅是跨界的结果,还意味着艺术人格的改变,以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3 蔡国强的艺术作品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蔡国强以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作为创作媒介,为中国艺术创作走向世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以一种全然无法预料的手段摆脱了人类既有的思维模式和美学技巧限制。其作品涵盖平面到空间,户内到户外,1993年的“万里长城”延长1万米计划,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2年在纽约上空炸出的《移动彩虹》,2004年在圣地亚哥米拉马上空炸出的《在天空绘山水画》均为代表作。

2008年奥运会焰火《历史足迹》开始燃放29个巨大焰火脚印走向“鸟巢”。熊熊火焰,照耀苍穹。依靠蔡国强整场演出的烟花“护驾”,这场开幕式盛宴在视听和剧情上获得巅峰荣耀。用中国发明的焰火,组成29个脚印,象征29届奥运会走向中国,走向北京。而线路选择北京的中轴线,相当于穿越了中国古老的历史。从皇城到鸟巢,从古代到现代,这29个焰火组成的脚印忽略它的艺术表现,至少它足够震撼,占据了现实的空间和历史的空间,它足以让人们记住。

《九级浪》装置作品,一艘来自蔡国强家乡福建的木船载着99只仿真动物,将由一艘上海平底驳船运载,沿着繁忙的黄浦江一路驶来,经过外滩两岸象征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地标群,抵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码头。饱经风霜的渔船上,大大小小或凶猛或温顺的动物们都耷拉着脑袋,令人联想起诺亚方舟上被救赎的生命。《九级浪》从泉州到上海,历尽艰辛,最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厅展出,成为展览重要装置作品。此作品受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油画《九级浪》启发。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无论是空中的雾霾,还是江上的死猪,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都到了紧要关头,也是當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艺术界无法回避的议题。

上一篇:旷课及厌学现象下一篇:农村住区